目录
相关
  1. 出水芙蓉,光华夺目。曾几何时无复当初颜色?苍松翠柏,视似平常,而百年不谢也。李鸿章
  2. 李鸿章在淮军已经出征苏南、饷项同样紧张的情况下,仍在一个月左右凑足六万两及时送去,使曾国藩发出“枯旱得雨,众苗勃兴,感荷何极”的感谢之辞。
  3. 北洋系于一体,休戚与共,满朝清贵早已虎视眈眈,稍有差池,便是群起而攻,杨士镶不过是在点醒李鸿章而已。
  4.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还有两广总督李鸿章,朝廷都希望他们来勤王,不断给他们发诏书,但是他们都不来,这些人不愿意介入此事。
  5. 当此筹办海防之际,不能因前议无成,遽尔中止,著照李鸿章所议,查照新式,在英厂定造铁甲二只。
  6. 谣诼之来本非意料所备,息谤莫若自涤,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李鸿章
  7. 1891年,“热河教匪倡乱”,李鸿章遴派天津武备学堂学生“赴前敌各营练习战事,考证所学,屡获胜仗,颇著成效。
  8. 在津期间,他作为朝鲜的联络官员,与李鸿章等清朝大员就朝美缔约及朝鲜开港问题多次进行密谈,还亲眼目睹了当时中国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状况。
  9. 李鸿章另一个寄予希望的是沙俄,这是个前门拒狼后门进虎的险招,背后的秘密谈判仍在紧张进行。
  10. 李鸿章给友人信中感叹郭“虽有呆气,而洋务确有见地,不谓丛谤如此之甚,若达官贵人皆引为鉴戒,中土必无振兴之期,日后更无自存之法,可为寒心”。
  11. 李鸿章等都曾为此批评奕訢听信浮言,抱怨*理衙门庸鄙无远见。
  12. 从一介书生到“晚清第一重臣”,其中有大动荡时代特有的风云际会,更有李鸿章本人的通权达变、审时度势。这种历史风云与老谋深算,当然也反映在他给朝廷的奏折中。雷颐
  13. 然而作为军事总指挥的李鸿章,终日苦心焦思,不是在运筹帷幄,调兵遣将,而是热衷于利用外力,托请俄、英等国出面“调停”,迫使日本撤兵罢战。
  14. 马根济为加深李鸿章的印象,还特邀李鸿章等官员至伦敦会医院参观其手术割治的过程。
  15. 这么一来,李鸿章要么碍着恭王面子,哑子吃黄连;要么驳了恭王面子,得罪人。
  16. 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李鸿章
  17. 按当时定制,朝鲜册封世子必须得宗主国中国皇帝恩旨,于是闵妃派重臣赴北京运动李鸿章等清廷重臣,用时一年多,糜费百万金,终于达到目的。
  18.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鉴于舰船损失较大,担心拼光老本,就下令北洋舰队龟缩在威海“保船制敌”,不准出击,把制海权拱手相让。
  19. 那一天,特制的豪华车厢里,坐满了头戴花翎,身着官服的官员们,慑于李鸿章的威势,他们不敢不来开平。
  20. 就在李鸿章出现之时,文武百官就开始议论纷纷,各执己见,吵得是面红耳赤,要不是朝会在即,这些人恐怕会当众大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