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对比
相关
  1. 他的一番话,气冲牛斗,振聋发聩
  2. 大师的文笔简洁而又有力度,气势连贯,振聋发聩,使人读起来如醍醐灌顶,心潮澎湃。
  3. 是不是耳鸣了,怎么耳边一直是“学雷轰”雷轰,轰,轰…振聋发聩啊!
  4.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鸿隽的业绩和思想在中国现代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有关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论述至今还具有振聋发聩的思想穿透力和行动感召力。
  5. 在这些振聋发聩的著作和报告的影响下,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了许多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者与相关组织,人们逐渐清醒地意识到,要想认识环境,了解生态,获得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和防止生态危机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借助教育手段。
  6. 原来大裤衩的学名这么如雷贯耳,振聋发聩
  7.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振聋发聩的呼声,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
  8. 文化修养愈高,文化知识愈丰富,你的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说起话来就能目光四射,挥洒自如,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宏论滔滔,振聋发聩
  9. 正是因为今日是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我们才要发出正义之声来振聋发聩
  10. 王刚的文章大胆针对时弊,振聋发聩,受到人们的好评。
  11. 王刚的文章大胆针砭时弊,振聋发聩,受到人们的好评。
  12. 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的达者,他希望用牺牲的精神去实现理解的事业,令人慕然起敬,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像强烈的闪电一样振聋发聩赐予我们的是一种无限力量,其最具光辉核心的是善。
  13. 可见商人吕不韦还是有些民主自由的意识的,为什么这句中国几千年前最振聋发聩的话,结果是迅速的销声匿迹了的,到现在天下也是某一集团独有呢?
  14. 我们时代在呼唤创新,但是仔细研究之后不难发现,我们的商法在与市场经济发展同步前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却是在摸索中前进,缺乏足够的理论争鸣,也没有研究者振聋发聩的声响。
  15. 如晨钟,如暮鼓,振聋发聩,涤荡乾坤,带着熏天赫地的磅礴大势,滚滚雷动。
  16. 基础教育的精神转向无疑切中痼疾,振聋发聩,但是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不自觉地移植了西方人文主义或人学思想,忽略素质教育改革的文化合理性。
  17. 随着班主任声嘶力竭、振聋发聩的一声大喝,晶莹的泡泡应声而碎,大家不禁一阵婉惜。
  18. 布热津斯基对媒介发展失控的论述,只是他对全球范围内的变化失控论述的一部分,他对媒介生态恶化的现实具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发出的声音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19. 第三,儿臣观史,凡心经大悲难反倒更心无旁骛,胤禛既有隐疾反无牵挂,在皇阿玛教训下,想必振聋发聩必能一心办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其不可不用!
  20. 振聋发聩的声音一直萦绕于我的耳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