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2)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3.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方差公式:

  5.完全*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提公共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

  1、科学的预*方法

  预*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预*后将课本的例题及老师要讲授的*题提前完成,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与老师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更多的方法与技巧。总之,这样会使你的听课更加有的放矢,你会知道哪些该重点听,哪些该重点记。

  2、科学的听课方式

  听课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参预的过程,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还要想在老师前面,不断思考:面对这个问题我会怎么想?当老师讲解时,又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想?这里用了什么思想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问题多了,思路自然就开阔了。

  3、科学的记录笔记

  记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弄通。

  记疑点--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这类疑点,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大意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与老师商榷。

  记方法--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对提高解题水*大有益处。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3

  养成良好的学*数学*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数学*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4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1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21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2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2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2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3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32*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3*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4推论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35*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6*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7*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8*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4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5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5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5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5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5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5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5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8*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5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行的直线,必*分另一腰

  6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行的直线,必*分第三边

  6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6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5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2)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3.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方差公式:

  5.完全*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提公共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1)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5篇)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2)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3.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方差公式:

  5.完全*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提公共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

  1、科学的预*方法

  预*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预*后将课本的例题及老师要讲授的*题提前完成,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与老师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更多的方法与技巧。总之,这样会使你的听课更加有的放矢,你会知道哪些该重点听,哪些该重点记。

  2、科学的听课方式

  听课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参预的过程,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还要想在老师前面,不断思考:面对这个问题我会怎么想?当老师讲解时,又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想?这里用了什么思想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问题多了,思路自然就开阔了。

  3、科学的记录笔记

  记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弄通。

  记疑点--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这类疑点,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大意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与老师商榷。

  记方法--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对提高解题水*大有益处。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3

  养成良好的学*数学*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数学*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4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1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21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2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2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2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3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32*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3*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4推论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35*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6*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7*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8*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4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5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5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5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5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5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5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5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8*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5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行的直线,必*分另一腰

  6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行的直线,必*分第三边

  6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6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5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2)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3.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方差公式:

  5.完全*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提公共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2)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菁华5篇)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中的b=0时(即)(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第七章知识点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第八章知识点

  1、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均水*)的量:*均数、众数、中位数

  2、*均数

  (2)加权*均数: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中位数

  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有公共原点而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构成了*面直角坐标系。

  二、知识点与题型总结:

  1、由点找坐标:

  A点的坐标记作A( 2,1 ),规定: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

  2、由坐标找点:例找点B( 3,-2 ) ?

  由坐标找点的方法:先找到表示横坐标与纵坐标的点,然后过这两点分别作x轴与y轴的垂线,垂线的交点就是该坐标对应的点。

  各象限点坐标的符号:

  ①若点P(x,y)在第一象限,则x > 0,y > 0 ;

  ②若点P(x,y)在第二象限,则x < 0,y > 0 ;

  ③若点P(x,y)在第三象限,则x < 0,y < 0 ;

  ④若点P(x,y)在第四象限,则x > 0,y < 0 。

  典型例题:

  例1、点P的坐标是(2,-3),则点P在第四象限。

  例2、若点P(x,y)的坐标满足xy>0,则点P在第一或三象限。

  例3、若点A的坐标为(a^2+1, -2–b^2) ,则点A在第四象限。

  4、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符号:

  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① 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表示为(x,0),

  ② 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表示为(0,y),

  ③原点(0,0)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

  例4、点P(x,y )满足xy = 0,则点P在x轴上或y轴上。 .

  5、与坐标轴*行的两点连线:

  ①若AB‖ x轴,则A、B的纵坐标相同;

  ②若AB‖ y轴,则A、B的横坐标相同。

  例5、已知点A(10,5),B(50,5),则直线AB的位置特点是(A )

  A、与x轴*行B、与y轴*行C、与x轴相交,但不垂直D、与y轴相交,但不垂直

  6、象限角*分线上的点:

  ①若点P在第一、三象限角的*分线上,则P( m, m );

  ②若点P在第二、四象限角的*分线上,则P( m, -m )。

  例6、已知点A(2a+1,2+a)在第二象限的*分线上,试求A的坐标。

  解:由条件可知:2a+1 +(2+a)=0,解得a = -1,

  ∴ A(-1,1)。

  例7、已知点M(a+1,3a-5)在两坐标轴夹角的*分线上,试求M的坐标。

  解:当在一、三象限角*分线上时,a+1=3a-5,

  解得:a=3 ∴ M(4,4)

  当在二、四象限角*分线上时,a+1+(3a-5 )=0,

  解得:a=1 ∴ M(2,-2)

  ∴M的坐标为(4,4)或(2,-2)

  7、关于坐标轴、原点的对称点:

  ①点(a, b )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a , -b );

  ②点(a, b )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 -a , b );

  ③点(a, b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 -a , -b )。

  例8、已知点A(3a-1,1+a)在第一象限的*分线上,试求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解:由条件得:3a-1=1+a解得:a=1,∴ A(2,2),

  ∴ 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2,-2)。

  8、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①点( x, y )到x轴的距离是∣y∣;

  ②点( x, y )到x轴的距离是∣x∣。

  例9、点P到x轴、y轴的距离分别是2,1,则点P的坐标可能为?

  答案:(1,2)、(1,-2)、(-1,2)、(-1,-2) 。

  三、知识拓展与提高:

  例10、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A(0,1),B(8,5),点P在x轴上,则PA + PB的最小值是多少?

  解:作点A(0,1)关于x轴的对称点A(0,-1),连接AB与x轴交于点P,

  则AB路径最短,即PA + PB最小。

  根据勾股定理得:AB = √[(1+5)^2 + 8^2] = 10 。

  ∴PA + PB的最小值是10 。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的方法

  多做练*题

  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必须多做练*,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不是搞“题海战术”。只做不思,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把已学过的知识搅得一塌糊涂,理不出头绪,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我们所说的“多做练*”,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

  课后总结和反思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看:看书、看笔记、看*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有理数知识点

  1、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

  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

  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

  “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2、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符号法则。

  同号得正异号负,一项为零积是零。

  3、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四种运算技巧

  转化法:一是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二是将乘方转化为乘法,三是在乘除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小数转化为分数进行约分计算。

  凑整法:在加减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和为零的两个数,分母相同的两个数,和为整数的两个数,乘积为整数的两个数分别结合为一组求解。

  分拆法:先将带分数分拆成一个整数与一个真分数的和的形式,然后进行计算。

  巧用运算律:在计算中巧妙运用加法运算律或乘法运算律往往使计算更简便。

  一定要做好预*

  初二学生想要学好数学,一定要学会提前预*。将老师要将的内容提前预*一下,对于自己在预*中会出现的不理解的概念或者不懂的知识点,要做好标记和记录,这样初二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才会注意力集中,这样在听课的过程中才能够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自己的思维才能够集中。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这样会将被动的学*变为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二新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效率。

  课下要学会及时复*

  当初二学生在课上认真听讲后,那么对于初二数学的学*课后也是需要及时复*的。当老师讲完初二数学一节课的内容之后,初中生一定要听明白,不要留下任何的疑点,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时的问同学或者老师。这样在课后复*的时候才能够自己独立的去完成作业。每一次的初二数学课后,初中生都应该将这节课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

  初中数学有理数知识点

  (一)定义

  有理数为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的统称,正整数和正分数合称为正有理数,负整数和负分数合称为负有理数。因而有理数集的数可分为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

  (二)有理数的性质

  (1)顺序性

  (2)封闭性

  (3)稠密性

  (三)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若绝对值相等则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若绝对值不相等,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5、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可以先相加。

  6、符号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

  7、分母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

  8、几个数相加能得整数的可以先相加。

  9、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把有理数的减法利用数的相反数变成加法进行运算。

  一、矩形

  1、矩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对边*行且相等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分

  (4)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矩形四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 S矩形=长×宽=ab

  二、菱形

  1、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边*行 (2)菱形的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菱形四条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3、菱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菱形的面积

  S菱形=底边长×高=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3、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数学的学*思维方法

  1、比较法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3)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40句菁华

1、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说法为()

3、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4、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分线上。

5、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8、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10、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11、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12、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13、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14、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1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16、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行的直线,必*分另一腰

1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8、提公共因式法

19、与坐标轴*行的两点连线:

20、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四种运算技巧

2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2、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23、整式为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是有理式的一部分,在有理式中可以包含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但在整式中除数不能含有字母。

24、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5、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26、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27、正比列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28、正比列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9、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0、直接法:根据选择题的题设条件,通过计算、推理或判断,最后得到题目的所求。

31、二者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2、存在条件相同。3、0的算术*方根与*方根都是0

32、二元一次方程

3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4、*均数

35、众数

36、中位数与众数

37、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38、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39、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0、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中考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4)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

1、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可以绕着点O自由旋转,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件,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OAB≌△OA’B’的理由是______

2、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5、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6、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7、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8、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9、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行的直线,必*分第三边

10、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11、由坐标找点:例找点B( 3,-2 ) ?

1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3、多边形:在*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14、公式与性质:

15、要提高初中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和动力。首先可以从家庭引导,家长可以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言传身教,让孩子对数学有一种神秘的好感。老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贴心的交流,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被自己吸引从而更好的对数学感兴趣。

16、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17、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会从函数图象上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既与x轴的交点坐标横坐标值),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既两函数直线交点坐标值)

19、同底数幂的乘法

20、完全*方公式

21、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2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23、直接法:根据选择题的题设条件,通过计算、推理或判断,最后得到题目的所求。

24、常量与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5、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6、二者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2、存在条件相同。3、0的算术*方根与*方根都是0

27、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28、变量与常量

29、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30、实数的相反数: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