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高三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

日期:

  高三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1

  1、函数的奇偶性

  (1)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

  (2)若f(x)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f(0)=0(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f(x)≠0);

  (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即f(x)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3)曲线C1:f(x,y)=0,关于y=x+a(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4)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5)若函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a)=f(x-a)或f(x-2a)=f(x)(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则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k∈D(D为f(x)的值域);

  6、a≥f(x)恒成立a≥[f(x)]max,;a≤f(x)恒成立a≤[f(x)]min;

  7、(1)(a>0a≠1,b>0,n∈R+);

  (2)logaN=(a>0,a≠1,b>0,b≠1);

  (3)loga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alogaN=N(a>0,a≠1,N>0);

  8、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

  (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

  (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9、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

  (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

  (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

  (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6)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依据单调性

  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3、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1)分离参数法;

  (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a(1)=a,a(n)为公差为r的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2r=、、、=a[n-(n-1)]+(n-1)r=a(1)+(n-1)r=a+(n-1)r、

  可用归纳法证明。

  n=1时,a(1)=a+(1-1)r=a。成立。

  假设n=k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成立。a(k)=a+(k-1)r

  则,n=k+1时,a(k+1)=a(k)+r=a+(k-1)r+r=a+[(k+1)-1]r、

  通项公式也成立。

  因此,由归纳法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正确的。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n-1)r]

  =na+r[1+2+、、、+(n-1)]

  =na+n(n-1)r/2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a(1)=a,a(n)为公比为r(r不等于0)的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r^2=、、、=a[n-(n-1)]r^(n-1)=a(1)r^(n-1)=ar^(n-1)、

  可用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r^(n-1)

  =a[1+r+、、、+r^(n-1)]

  r不等于1时,

  S(n)=a[1-r^n]/[1-r]

  r=1时,

  S(n)=na、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高三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2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2、重难点及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

  难点:函数、圆锥曲线

  高考相关考点:

  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辑、充要条件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

  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应用

  ⑸*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数量积及其应用

  ⑹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的应用

  ⑺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⑻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

  ⑼直线、*面、简单几何体:空间直线、直线与*面、*面与*面、棱柱、棱锥、球、空间向量

  ⑽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

  ⑾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抽样、正态分布

  ⑿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

  ⒀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高三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3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2.重难点及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

  难点:函数、圆锥曲线

  高考相关考点:

  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辑、充要条件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

  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应用

  ⑸*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数量积及其应用

  ⑹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的应用

  ⑺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⑻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

  ⑼直线、*面、简单几何体:空间直线、直线与*面、*面与*面、棱柱、棱锥、球、空间向量

  ⑽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

  ⑾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抽样、正态分布

  ⑿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

  ⒀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①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⑶特殊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

  ①棱锥的侧棱长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②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③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④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⑤三棱锥有两组对棱垂直,则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三角形垂心.

  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三角形的垂心.

  ⑦每个四面体都有外接球,球心0是各条棱的中垂面的交点,此点到各顶点的距离等于球半径;

  ⑧每个四面体都有内切球,球心

  是四面体各个二面角的*分面的交点,到各面的距离等于半径.

  [注]:i.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各个侧面的等腰三角形不知是否全等)

  ii.若一个三角锥,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则第三对角线必然垂直.

  简证:AB⊥CD,AC⊥BD

  BC⊥AD.令得,已知则.

  iii.空间四边形OABC且四边长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iv.若是四边长与对角线分别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是一定是正方形.

  简证:取AC中点,则*面90°易知EFGH为*行四边形

  EFGH为长方形.若对角线等,则为正方形.

  立体几何初步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行四边形;侧棱*行且相等;*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棱锥底面的*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圆锥底面的*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先看“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当命题“若p则q”为真时,可表示为p=>q,则我们称p为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里由p=>q,得出p为q的充分条件是容易理解的。

  但为什么说q是p的必要条件呢?

  事实上,与“p=>q”等价的逆否命题是“非q=>非p”。它的意思是:若q不成立,则p一定不成立。这就是说,q对于p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是必要的。

  (2)再看“充要条件”

  若有p=>q,同时q=>p,则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简称为p是q的充要条件。记作p<=>q

  (3)定义与充要条件

  数学中,只有A是B的充要条件时,才用A去定义B,因此每个定义中都包含一个充要条件。如“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这一定义就是说,一个四边形为*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是它的两组对边分别*行。

  显然,一个定理如果有逆定理,那么定理、逆定理合在一起,可以用一个含有充要条件的语句来表示。

  “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4)一般地,定义中的条件都是充要条件,判定定理中的条件都是充分条件,性质定理中的“结论”都可作为必要条件。

  1.函数的奇偶性

  (1)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

  (2)若f(x)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f(0)=0(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f(x)≠0);

  (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即f(x)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3)曲线C1:f(x,y)=0,关于y=x+a(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4)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5)若函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a)=f(x-a)或f(x-2a)=f(x)(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则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k∈D(D为f(x)的值域);

  6.a≥f(x)恒成立a≥[f(x)]max,;a≤f(x)恒成立a≤[f(x)]min;

  7.(1)(a>0,a≠1,b>0,n∈R+);

  (2)logaN=(a>0,a≠1,b>0,b≠1);

  (3)loga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alogaN=N(a>0,a≠1,N>0);

  8.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

  (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

  (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9.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

  (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

  (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

  (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6)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依据单调性

  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3.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1)分离参数法;

  (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高三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4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2.写出点M的集合;

  3.列出方程=0;

  4.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5.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1.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2.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3.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4.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5.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三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5

  (1)先看“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当命题“若p则q”为真时,可表示为p=>q,则我们称p为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里由p=>q,得出p为q的充分条件是容易理解的。

  但为什么说q是p的必要条件呢?

  事实上,与“p=>q”等价的逆否命题是“非q=>非p”。它的意思是:若q不成立,则p一定不成立。这就是说,q对于p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是必要的。

  (2)再看“充要条件”

  若有p=>q,同时q=>p,则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简称为p是q的充要条件。记作p<=>q。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等价于”这一概念;如果从命题A成立可以推出命题B成立,反过来,从命题B成立也可以推出命题A成立,那么称A等价于B,记作A<=>B。“充要条件”的含义,实际上与“等价于”的含义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命题A等价于命题B,那么我们说命题A成立的充要条件是命题B成立;同时有命题B成立的充要条件是命题A成立。

  (3)定义与充要条件

  数学中,只有A是B的充要条件时,才用A去定义B,因此每个定义中都包含一个充要条件。如“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这一定义就是说,一个四边形为*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是它的两组对边分别*行。显然,一个定理如果有逆定理,那么定理、逆定理合在一起,可以用一个含有充要条件的语句来表示。“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4)一般地,定义中的条件都是充要条件,判定定理中的条件都是充分条件,性质定理中的“结论”都可作为必要条件。


高三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扩展阅读


高三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扩展1)

——初三数学重要知识点3篇

初三数学重要知识点1

  1、*方与*方根

  2、面积与*方

  (1)任意两个正数的和的*方,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和

  (2)任意两个正数的差的*方,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和,再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

  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和(或差)的*方,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

  3、*方根

  1正数有两个*方根,这两个*方根互为相反数;

  2零只有一个*方根,它就是零本身;

  3负数没有*方根

  4、实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5、*方根的运算

  6、算术*方根的性质

  性质1一个非负数的算术*方根的*方等于这个数本身

  性质2一个数的*方的算术*方根等于这个数的绝对值

  7、算术*方根的乘、除运算

  1)算术*方根的乘法

  sqrt(a)sqrt(b)=sqrt(ab)(a>=0,b>=0)

  2算)术*方根的除法

  sqrt(a)/sqrt(b)=sqrt(a/b)(a>=0,b>0)

  通过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式子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火把根号中的分母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3)被开方数的每个因数的指数都小于2;(2)被开方数不含有字母我们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方根叫做最简*方根

  8‘算术*方根的加、减运算

  如果几个*方根化成最简*方根以后,被开方数相同,那么这几个*方根就叫做同类*方根

  9、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

  1)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1、化二次项系数为1用二次项系数去除方程两边,将方程化为x^2+px+q=0的形式

  2、移项把常数项移至方程右边,将方程化为x^2+px=-q的形式

  3、配方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方”,是方程左边成为含有未知数的完全*方形式,右边是一个常数

  4、有*方根的定义,可知

  (1)当p^2/4-q>0时,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2)当p^2/4-q=0,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二重根);

  (3)当p^2/4-q<0,原方程无实根

初三数学重要知识点2

  一.有理数的运算

  1.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4.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5.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6.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二.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三.整式

  1.整式的定义: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3.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四.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1.圆周角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2.圆周角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五.一些基本公式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六.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两个(或两个以上)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形式:(不全为0)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基本思想:"消元"

  解法:(1)代入法(2)加减法(3)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组.

  6.三元一次方程

  把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

  七.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注意:千万不要死记硬背例题的类型及其解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讲,应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审题: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并能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问题的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

  2.设未知数:选择一个或几个适当的未知量,用字母表示,并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未知量。

  3.列方程(组):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4.解方程(组):其过程可以省略,但要注意技巧和方法。

  5.检验:首先检查所列方程(组)是否正确,然后检验所得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写答:不要忘记单位名称。

  7.分式方程的解法

  ①一般解法:去分母法,即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

  ②特殊解法:换元法。

  (2)验根:由于在去分母过程中,当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扩大而有可能产生增根.因此,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步骤,一般把整式方程的根的值代人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说明:解分式方程,一般先考虑换元法,再考虑去分母法。

  八.相交线中的角

  两条直线相交,可以得到四个角,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临补角。

  临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直线AB,CD与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构成八个角。其中∠1与∠5这两个角分别在AB,CD的上方,并且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相同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3与∠5这两个角都在AB,CD之间,并且在EF的异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3与∠6在直线AB,CD之间,并侧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九.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也可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5.线段垂直*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线段垂直*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初三数学重要知识点3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

  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

  ①把Y=KX+B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 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

  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二次函数;

  ①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关系可表示成y=ax^2+bx+c,则称a是y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象:

  ①如果二次项系数是正,那么开口向上,y的范围为y>=k

  ②如果二次项系数是负,那么开口向下,y的范围为y<=k

  ③当a>0时,二次函数图象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④当|a|越大,则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越小。


高三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扩展2)

——高三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

  高三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1

  复数的概念:

  形如a+bi(a,b∈R)的数叫复数,其中i叫做虚数单位。全体复数所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用字母C表示。

  复数的表示:

  复数通常用字母z表示,即z=a+bi(a,b∈R),这一表示形式叫做复数的代数形式,其中a叫复数的实部,b叫复数的虚部。

  复数的几何意义:

  (1)复*面、实轴、虚轴:

  点Z的横坐标是a,纵坐标是b,复数z=a+bi(a、b∈R)可用点Z(a,b)表示,这个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面叫做复*面,x轴叫做实轴,y轴叫做虚轴。显然,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2)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集C和复*面内所有的点所成的集合是一一对应关系,即

  这是因为,每一个复数有复*面内惟一的一个点和它对应;反过来,复*面内的每一个点,有惟一的一个复数和它对应。

  这就是复数的一种几何意义,也就是复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即几何表示方法。

  复数的模:

  复数z=a+bi(a、b∈R)在复*面上对应的.点Z(a,b)到原点的距离叫复数的模,记为|Z|,即|Z|=

  虚数单位i:

  (1)它的*方等于-1,即i2=-1;

  (2)实数可以与它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加、乘运算律仍然成立

  (3)i与-1的关系:i就是-1的一个*方根,即方程x2=-1的一个根,方程x2=-1的另一个根是-i。

  (4)i的周期性:i4n+1=i,i4n+2=-1,i4n+3=-i,i4n=1。

  复数模的性质:

  复数与实数、虚数、纯虚数及0的关系:

  对于复数a+bi(a、b∈R),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就是实数0。

  高三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2

  三角函数。

  注意归一公式、诱导公式的正确性。

  数列题。

  1、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时,最后下结论时要写上以谁为首项,谁为公差(公比)的等差(等比)数列;

  2、最后一问证明不等式成立时,如果一端是常数,另一端是含有n的式子时,一般考虑用放缩法;如果两端都是含n的式子,一般考虑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时,当n=k+1时,一定利用上n=k时的假设,否则不正确。利用上假设后,如何把当前的式子转化到目标式子,一般进行适当的放缩,这一点是有难度的。简洁的方法是,用当前的式子减去目标式子,看符号,得到目标式子,下结论时一定写上综上:由①②得证;

  3、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构造函数,利用函数单调性很简单

  立体几何题。

  1、证明线面位置关系,一般不需要去建系,更简单;

  2、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存在性问题、几何体的高、表面积、体积等问题时,要建系;

  3、注意向量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范围)与所求角的余弦值(范围)的关系。

  概率问题。

  1、搞清随机试验包含的所有基本事件和所求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2、搞清是什么概率模型,套用哪个公式;

  3、记准均值、方差、标准差公式;

  4、求概率时,正难则反(根据p1+p2+……+pn=1);

  5、注意计数时利用列举、树图等基本方法;

  6、注意放回抽样,不放回抽样;

  正弦、余弦典型例题。

  1、在△ABC中,∠C=90°,a=1,c=4,则sinA的值为

  2、已知α为锐角,且,则α的度数是()A、30°B、45°C、60°D、90°

  3、在△ABC中,若,∠A,∠B为锐角,则∠C的度数是()A、75°B、90°C、105°D、120°

  4、若∠A为锐角,且,则A=()A、15° B、30° C、45° D、60°

  5、在△ABC中,AB=AC=2,AD⊥BC,垂足为D,且AD=,E是AC中点,EF⊥BC,垂足为F,求sin∠EBF的值。

  正弦、余弦解题诀窍。

  1、已知两角及一边,或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对三角形是否存在要讨论)用正弦定理。

  2、已知三边,或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

  3、余弦定理对于确定三角形形状非常有用,只需要知道角的余弦值为正,为负,还是为零,就可以确定是钝角。直角还是锐角。

  高三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3

  复数的概念:

  形如a+bi(a,b∈R)的数叫复数,其中i叫做虚数单位。全体复数所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用字母C表示。

  复数的表示:

  复数通常用字母z表示,即z=a+bi(a,b∈R),这一表示形式叫做复数的代数形式,其中a叫复数的实部,b叫复数的虚部。

  复数的几何意义:

  (1)复*面、实轴、虚轴:

  点Z的横坐标是a,纵坐标是b,复数z=a+bi(a、b∈R)可用点Z(a,b)表示,这个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面叫做复*面,x轴叫做实轴,y轴叫做虚轴。显然,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2)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集C和复*面内所有的点所成的集合是一一对应关系,即

  这是因为,每一个复数有复*面内惟一的一个点和它对应;反过来,复*面内的每一个点,有惟一的一个复数和它对应。

  这就是复数的一种几何意义,也就是复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即几何表示方法。

  复数的模:

  复数z=a+bi(a、b∈R)在复*面上对应的点Z(a,b)到原点的距离叫复数的模,记为|Z|,即|Z|=

  虚数单位i:

  (1)它的*方等于-1,即i2=-1;

  (2)实数可以与它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加、乘运算律仍然成立

  (3)i与-1的关系:i就是-1的一个*方根,即方程x2=-1的一个根,方程x2=-1的另一个根是-i。

  (4)i的周期性:i4n+1=i,i4n+2=-1,i4n+3=-i,i4n=1。

  复数模的性质:

  复数与实数、虚数、纯虚数及0的关系:

  对于复数a+bi(a、b∈R),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就是实数0。

  高三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4

  一、函数的定义域的常用求法: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3、对数的真数大于零;

  4、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

  5、三角函数正切函数y=tanx中x≠kπ+π/2;

  6、如果函数是由实际意义确定的解析式,应依据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其取值范围。

  二、函数的解析式的常用求法:

  1、定义法;

  2、换元法;

  3、待定系数法;

  4、函数方程法;

  5、参数法;

  6、配方法

  三、函数的值域的常用求法:

  1、换元法;

  2、配方法;

  3、判别式法;

  4、几何法;

  5、不等式法;

  6、单调性法;

  7、直接法

  四、函数的最值的常用求法:

  1、配方法;

  2、换元法;

  3、不等式法;

  4、几何法;

  5、单调性法

  五、函数单调性的常用结论:

  1、若f(x),g(x)均为某区间上的增(减)函数,则f(x)+g(x)在这个区间上也为增(减)函数。

  2、若f(x)为增(减)函数,则—f(x)为减(增)函数。

  3、若f(x)与g(x)的单调性相同,则f[g(x)]是增函数;若f(x)与g(x)的单调性不同,则f[g(x)]是减函数。

  4、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5、常用函数的单调性解答:比较大小、求值域、求最值、解不等式、证不等式、作函数图象。

  六、函数奇偶性的常用结论:

  1、如果一个奇函数在x=0处有定义,则f(0)=0,如果一个函数y=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则f(x)=0(反之不成立)。

  2、两个奇(偶)函数之和(差)为奇(偶)函数;之积(商)为偶函数。

  3、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积(商)为奇函数。

  4、两个函数y=f(u)和u=g(x)复合而成的函数,只要其中有一个是偶函数,那么该复合函数就是偶函数;当两个函数都是奇函数时,该复合函数是奇函数。

  5、若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x)可以表示为f(x)=1/2[f(x)+f(—x)]+1/2[f(x)+f(—x)],该式的特点是:右端为一个奇函数和一个偶函数的和。

  高三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5

  第一部分集合

  (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

  (2)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第二部分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

  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

  ⑧利用函数有界性;

  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

  ②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与外函数;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的定义域是内函数的值域。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1)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2)是奇函数;

  (3)是偶函数;

  (4)奇函数在原点有定义,则;

  (5)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高三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扩展3)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求概率时,正难则反(根据p1+p2+...+pn=1);5.注意计数时利用列举、树图等基本方法;6.注意放回抽样,不放回抽样;

2、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抓住关联字词”;注意:“不‘或’即‘且’,不‘且’即‘或’”.

3、“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4、四种命题中“‘逆’者‘交换’也”、“‘否’者‘否定’也”.

5、充要条件

6、等比数列中:

7、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联系

8、终边与终边相同(的终边在终边所在射线上).

9、三角函数线的特征是:正弦线“站在轴上(起点在轴上)”、余弦线“躺在轴上(起点是原点)”、正切线“站在点处(起点是)”.务必重视“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与单位圆上相应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正弦’‘纵坐标’、‘余弦’‘横坐标’、‘正切’‘纵坐标除以横坐标之商’”;务必记住:单位圆中角终边的变化与值的大小变化的关系为锐角

10、三角函数同角关系中,*方关系的运用中,务必重视“根据已知角的范围和三角函数的取值,精确确定角的范围,并进行定号”;

11、计算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关键是*移(补形)转化为两直线的夹角计算

12、计算直线与*面所成的角关键是作面的垂线找射影,或向量法(直线上向量与*面法向量夹角的余角),三余弦公式(最小角定理),或先运用等积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后虚拟直角三角形求解.注:一斜线与*面上以斜足为顶点的角的两边所成角相等斜线在*面上射影为角的*分线.

13、球体积公式。球表面积公式,是两个关于球的几何度量公式.它们都是球半径及的函数.

14、导数与极值、导数与最值:

15、算法初步:高考必考内容,5分(选择或填空)2、统计:3、概率:高考必考内容,09年理科占到15分,文科数学占到5分。

16、三角函数:(图像、性质、高中重难点,)必考大题:15---20分,并且经常和其他函数混合起来考查。

17、*面向量:高考不单独命题,易和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结合命题。09年理科占到5分,文科占到13分。

18、解三角形:(正、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高考中理科占到22分左右,文科数学占到13分左右2、数列:高考必考,17---22分3、不等式:(线性规划,听课时易理解,但做题较复杂,应掌握技巧。高考必考5分)不等式不单独命题,一般和函数结合求最值、解集。

19、集合表示方法①列举法;②描述法;③韦恩图;④数轴法

20、数列的定义、分类与通项公式

21、数列的递推公式

22、映射:注意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3、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24、一般地,对于函数y=f(x),定义域内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f(a+x)=f(a—x),则它的图象关于x=a成轴对称。

25、圆锥体:

26、棱柱

27、空心圆柱

28、球缺

29、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时,最后下结论时要写上以谁为首项,谁为公差(公比)的等差(等比)数列;

30、最后一问证明不等式成立时,如果一端是常数,另一端是含有n的式子时,一般考虑用放缩法;如果两端都是含n的式子,一般考虑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时,当n=k+1时,一定利用上n=k时的假设,否则不正确。利用上假设后,如何把当前的式子转化到目标式子,一般进行适当的放缩,这一点是有难度的。简洁的方法是,用当前的式子减去目标式子,看符号,得到目标式子,下结论时一定写上综上:由①②得证;

31、证明线面位置关系,一般不需要去建系,更简单;

32、搞清随机试验包含的所有基本事件和所求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33、搞清是什么概率模型,套用哪个公式;

34、注意计数时利用列举、树图等基本方法;

35、圆柱体:

36、写出点M的集合;

37、集合与函数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抽象,较难理解)

38、数列:高考必考,17---22分

39、圆锥曲线

40、计数原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掌握这部分知识点需要大量做题找规律,无技巧。高考必考,10分


高三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扩展4)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

  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3(1)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1应写成a;

  223(2)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的形式;

  a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

  (1)a与b的*方差是:a2-b2;a与b差的*方是:(a-b)2;

  (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5m+n;偶数是:2n,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n+1;4.有理数:(1)凡能写成

  q(p,q为整数且p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不是有理数。p正整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整数零正分数(2)有理数的分类:①有理数零②有理数负整数

  负整数正分数负有理数分数负分数负分数(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4)自然数包括:0和正整数。5.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a(a0)a(a0)(2)绝对值可表示为:a0(a0)或a;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aa1a0;

  aa1a0;

  aba。b(4)|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3)a2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2≥0;若a2+|b|=0a=0,b=0;

  0.120.012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4)据规律112101006.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7.*似数的精确位:一个*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8.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9.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10.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1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①.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②.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④.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1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速度距离距离时间;时间速度(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工效工作量工作量工时;工时工效(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比率部分部分全体;全体比率(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

  售价成本1,利润=售价-成本,利润率100%;

  成本10(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

  1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V圆柱=πR2h,V圆锥=πR2h。

  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初一下册知识点总结

  1.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底数不变,指数相加。2.同底数幂的除法:am÷an=am-n,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am)n=amn,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b)n=anbn,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4.零指数与负指数公式:(1)a0=1(a≠0);a-n=

  1an,(a≠0)。注意:00,0-2无意义。

  (2)有了负指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记录小于1的数,例如:0.0000201=2.01×10-5。

  5.(1)*方差公式:(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差;(2)完全*方公式:

  ①(a+b)2=a2+2ab+b2,两个数和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②(a-b)2=a2-2ab+b2,两个数差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③(a+b-c)2=a2+b2+c2+2ab-2ac-2bc6.配方:

  p(1)若二次三项式x+px+q是完全*方式,则有关系式:q;

  22

  2※(2)二次三项式ax2+bx+c经过配方,总可以变为a(x-h)2+k的形式。注意:当x=h时,可求出ax2+bx+c的最大(或最小)值k。1※(3)注意:x2x2。

  xx2127.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

  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8.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9.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10.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11.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面几何部分

  1、补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余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2、①直线公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②有关垂线的定理:(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比例尺:比例尺1:m中,1表示图上距离,m表示实际距离,若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m厘米.3、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4、n边形的对角线公式:

  n(n-3)2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5、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6、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b为最短的两条线段)②a-b

  扩展阅读: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提分数学

  提分数学七年级上知识清单

  第一章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支出与收入;增加与减少;盈利与亏损;北与南;东与西;涨与跌;增长与降低等等是相对相反量,它们计数:比原先多了的数,增加增长了的数一般记为正数;相反,比原先少了的数,减少降低了的数一般记为负数。3.0表示的意义

  ⑴0表示“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2.(1)凡能写成

  q(p,q为整数且p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p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提分数学

  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2)有理数的分类:①按正、负分类:有理数零

  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正整数整数零②按有理数的意义来分:有理数负整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总结:①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②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③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④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a>0a是正数;a<0a是负数;

  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

  三.数轴

  ⒈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⑴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⑵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⑶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⑷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⑵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是说,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数轴上的点π不是有理数)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⑴在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⑵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⑶两个负数比较,距离原点远的数比距离原点*的数小。

  提分数学

  4.数轴上特殊的最大(小)数

  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无最大的自然数;⑵最小的正整数是1,无最大的正整数;⑶最大的负整数是-1,无最小的负整数5.a可以表示什么数

  ⑴a>0表示a是正数;反之,a是正数,则a>0;⑵a提分数学

  ⑴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是-a,其中a是任意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0。当a>0时,-a0,那么|a|=a;②如果a0),则x=±a;

  ⑸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或若a+b=0,则|a|=|b|;|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

  提分数学

  |a|≥0;注意:|a||b|=|ab|,

  abab⑹绝对值相等的两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即:|a|=|b|,则a=b或a=-b;

  ⑺若几个数的绝对值的和等于0,则这几个数就同时为0。即|a|+|b|=0,则a=0且b=0。(非负数的常用性质: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有且只有这几个非负数同时为0)4.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⑴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数轴上的两个数相比较,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小,或者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⑵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异号两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负数。

  (3)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4)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5)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5.绝对值的化简

  ①当a≥0时,|a|=a;②当a≤0时,|a|=-a6.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求这个数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一般地,绝对值为同一个正数的有理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绝对值为0的数是0,没有绝对值为负数的数。

  六.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⑶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和为零;⑷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⑴加法交换律:a+b=b+a⑵加法结合律:(a+b)+c=a+(b+c)

  在运用运算律时,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化简的目的,通常有下列规律: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先相加“相反数结合法”;

  提分数学

  ②符号相同的两个数先相加“同号结合法”;③分母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分母结合法”;④几个数相加得到整数,先相加“凑整法”;⑤整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相加“同形结合法”。3.加法性质

  一个数加正数后的和比原数大;加负数后的和比原数小;加0后的和等于原数。即:⑴当b>0时,a+b>a⑵当b提分数学

  Ⅲ.把分母相同或便于通分的加数相结合(同分母结合法)--

  313217+-+-524528321137)+(-+)+(+-)55224818原式=(--

  =-1+0-

  =-1

  Ⅳ.既有小数又有分数的运算要统一后再结合(先统一后结合)(+0.125)-(-3

  18312)+(-3)-(-10)-(+1.25)4833121)+(-3)+(+10)+(-1)4834原式=(+)+(+3

  18=+3

  183121-3+10-14834=(3

  31112-1)+(-3)+1044883=2

  12-3+102316=-3+13

  =10

  16617-12+41122151761)+(-)

  5151122Ⅴ.把带分数拆分后再结合(先拆分后结合)-3+10

  15原式=(-3+10-12+4)+(-+

  =-1+

  411+1522提分数学

  =-1+

  815+3030=-

  730Ⅵ.分组结合

  2-3-4+5+6-7-8+9+66-67-68+69

  原式=(2-3-4+5)+(6-7-8+9)++(66-67-68+69)

  =0

  Ⅶ.先拆项后结合

  (1+3+5+7+99)-(2+4+6+8+100)

  七.有理数的乘除法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法则一: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专指“两数相乘”的情况,如果因数超过两个,就必须运用法则三)法则二: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法则三: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法则四: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则积等于0.2.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用式子表示为a

  1=1(a≠0),就是说aa和

  111互为倒数,即a是的倒数,是a的倒数。aaa1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a的倒数是;倒数是本身的数

  a是±1;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注意:①0没有倒数;

  ②求假分数或真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点颠倒位置即可;求带分数的倒数时,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③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求一个数的倒数,不改变这个数的性质);④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或-1,不包括0。3.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提分数学

  ⑴乘法交换律: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即ab=ba⑵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即(ab)c=a(bc).⑶乘法分配律: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在把积相加。即a(b+c)=ab+ac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1)除以一个不等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即无意义(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5.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1)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2)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无括号指出先做什么运算,则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

  a0八.有理数的乘方

  1.乘方的概念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1)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若a+|b|=0a=0,b=0;

  0.120.01211(2)据规律2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

  101002

  22

  n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a或(a-b)=-(b-a),当

  n为正偶数时:(-a)=a或(a-b)=(b-a).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nnnnnnnn

  九.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十.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是科学记数法

  -9-

  n提分数学

  *似数的精确位:一个*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注意:怎样算简单,怎样算准确,是数学计算的最重要的原

  则.

  特殊值法:是用符合题目要求的数代入,并验证题设成立而进行猜想的一种方法,但不能用于证明.

  等于本身的数汇总: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0倒数等于本身的数:1,-1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正数和0*方等于本身的数:0,1立方等于本身的数:0,1,-1.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一.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初步知识)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如n,-1,2n+500,abc。2.代数式书写规范: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中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13(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1应写成a;

  223(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的形式;

  a

  提分数学

  (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

  a-b和b-a.

  出现除式时,用分数表示;

  (7)若运算结果为加减的式子,当后面有单位时,要用括号把整个式子括起来。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

  (1)a与b的*方差是:a-b;a与b差的*方是:(a-b);

  (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5m+n;偶数是:2n,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

  是:n-1、n、n+1;

  (4)若b>0,则正数是:a+b,负数是:-a-b,非负数是:a,非正数是:-a.

  2222222

  二.整式

  1.单项式:表示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常数项的次数为0。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bx+c和x+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5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即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整式分类为:整式2

  2

  单项式多项式.

  注意:分母上含有字母的不是整式。

  6.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

  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提分数学

  三.整式的加减

  1.合并同类项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3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合并同类项的步骤:(1)准确的找出同类项;(2)运用加法交换律,把同类项交换位置后结合在一起;(3)利用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4)写出合并后的结果。5去括号去括号的法则:

  (1)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变;(2)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6添括号法则: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

  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7整式的加减: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8整式加减的步骤:(1)列出代数式;(2)去括号;(3)添括号(4)合并同类项。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1注意:未知数在分母中时,它的次数不能看成是1次。如3x,它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x5解一元一次方程

  提分数学

  方程的解: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验算!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6移项

  移项: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移项的依据:(1)移项实际上就是对方程两边进行同时加减,根据是等式的性质1;(2)系数化为1实际上就是对方程两边同时乘除,根据是等式的性质2。

  移项的作用:移项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向左移,常数项往右移,使左边对含未知数的项合并,右边对常数项合并。

  注意:移项时要跨越“=”号,移过的项一定要变号。

  7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注意:去分母时不可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数线有括号的作用,去掉分母后,若分子是多项式,要加括号。解下列方程:(1)4x342x;(2)4x3(20x)6x7(9x);(3)0.1x0.2x130.020.5x15xx1;(4)32638用方程解决问题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审清题意、设未知数(元)、列出方程、解方程、写出答案。关键在于抓住问题中的有关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表格和示意图帮助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9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

  提分数学

  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0实际问题的常见类型:

  (1)行程问题:路程=时间速度,时间=

  路程路程,速度=速度时间(单位:路程米、千米;时间秒、分、时;速度米/秒、米/分、千米/小时)

  (2)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各部分工作量的和;

  工作效率利润,售价=标价(1-折扣);进价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3)利润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

  (4)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

  售价成本1100%;,利润=售价-成本,利润率成本10(5)利息问题: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6)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比率部分部分全体;全体比率(7)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8)等积变形问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锻造前的体积=锻造后的体积

  (9)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

  2

  1222322

  S正方形=a,S环形=π(R-r),V长方体=abc,V正方体=a,V圆柱=πRh,V圆锥=πRh.

  3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提分数学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第四章走进图形世界

  1、几何图形:

  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我们只管它的形状、大小、位置而得到的图形,叫做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面内,它们是*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等都是*面图形。

  立体图形与*面图形: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面图形。

  2、点、线、面、体(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的面和曲的面两种。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圆柱柱体

  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球体

  (按名称分)圆锥

  椎体

  提分数学

  棱锥

  4、棱柱及其有关概念: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棱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相同的多边形,直棱柱的侧面是长方形。棱柱的侧面有可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是*行四边形。

  5、正方体的*面展开图:11种

  6、截一个正方体:用一个*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7、三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面图形的认识

  线段,射线,直线名称线段射线直线

  -16-

  不同点延伸性不能延伸只能向一方延伸可向两方无限延伸端点数21无联系线段向一方延长就成射线,向两方延长就成直线共同点都是直的线提分数学

  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点A

  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直线上两个点的大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或者直线AB

  一条射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端点字母写在前面),如射线l,射线AB一条线段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它的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如线段l,线段AB

  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5)线段的比较:1.目测法2.叠合法3.度量法线段的中点:

  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相等的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M是线段AB的中点

  A

  直线的性质

  MB

  AM=BM=

  1AB(或者AB=2AM=2BM)2(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4)直线上有无穷多个点。

  (5)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点C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提分数学

  直线桑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或: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角的表示: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1,∠2,∠3等。

  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B,∠C等。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1°”,n度记作“n°”;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作1°;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角的性质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3)角可以参与运算。角的*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分线。类似的,

  1°=60’,1’=60”

  还有叫的三等分线。

  AOB*分∠AOC∠AOB=∠BOC=

  1∠AOC(或者∠AOC=2∠AOB=2∠2OBBOC)

  -18-

  C提分数学

  余角和补角

  ①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等于90°,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

  余角。用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α+∠β=90°,那么∠α与∠β互余;反过来,如果∠α与∠β互余,那么∠α+∠β=90°

  ②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角等于180°,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用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α+∠β=180°,那么∠α与∠β互补;反过来如果∠α与∠β互补,那么∠α+∠β=180°

  ③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

  ①一对角,如果它们的顶点重合,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其中一

  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对顶角。

  注意: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有公共的顶点;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形成对顶角。

  ②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如图,∠1和∠4是对顶角,∠2和∠3是对顶角

  2431

  ∠1=∠4,∠2=∠3

  *行线:

  在同一个*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行用符号“∥”表示,如“AB∥CD”,读作“AB*行于CD”。

  注意:(1)*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

  (2)当遇到线段、射线*行时,指的是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行。*行线公理及其推论

  *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补充*行线的判定方法:

  提分数学

  (1)*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行。

  (2)在同一*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行。(3)*行线的定义。垂直: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或“CD⊥AB”),读作“AB垂直于CD”(或“CD垂直于AB”)。

  垂线的性质:

  性质1:*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距离:过A点作l的垂线,垂足为B点,线段AB的长度叫做点A到直线l的距离。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或*行。

  图形知识结构图:

  提分数学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立体图形展开立体图形

  几何图形*面图形角的度量角角的大小比较余角和补角角的*分线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

  直线、射线、线段

  *面图形*面图形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面图形。

  2、点、线、面、体

  ①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②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按名称分)

  柱:

  ①圆柱

  ②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

  锥:

  ①圆锥

  ②棱锥

  球

  4、棱柱及其有关概念: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5、正方体的*面展开图:

  11种(经常考:考试形式:展开的图形能否围成正方体;正方体对面图案)

  6、截一个正方体:

  用一个*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7、三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有理数的分类

  ①正有理数

  有理数{ ②零

  ③负有理数

  有理数{ ①整数

  ②分数

  2、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3、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三要素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4、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5、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

  若|a|=a,则a≥0;

  若|a|=-a,则a≤0。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6、有理数比较大小: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7、有理数的运算:

  ①五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多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数为零,积就为零。

  有理数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值相等时和为0;

  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有理数除法法则:

  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注意:0不能作除数。

  有理数的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③运算律(5种)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8、科学记数法

  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

  10n的形式,其中1�Qn<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n=整数位数―1)

  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注意:

  ①代数式中除了含有数、字母和运算符号外,还可以有括号;

  ②代数式中不含有“=、>、<、≠”等符号。等式和不等式都不是代数式,但等号和不等号两边的式子一般都是代数式;

  ③代数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数必须要使这个代数式有意义,是实际问题的要符合实际问题的意义。

  代数式的书写格式:

  ①代数式中出现乘号,通常省略不写,如vt;

  ②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如4a;

  ③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④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即“×”号不省略;

  ⑤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写成分数的形式;注意:分数线具有“÷”号和括号的双重作用。

  ⑥在表示和(或)差的代数式后有单位名称的,则必须把代数式括起来,再将单位名称写在式子的后面。

  2、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①单项式:

  都是数字和字母乘积的形式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注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独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当单项式的系数为1或―1时,这个“1”应省略不写,如―ab的系数是―1,a3b的系数是1。

  ②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③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注意:

  ①同类项有两个条件:a。所含字母相同;b。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②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③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4、合并同类项法则: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5、去括号法则

  ①根据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②根据分配律去括号:

  括号前面是“+”号看成+1,括号前面是“―”号看成―1,根据乘法的分配律用+1或―1去乘括号里的每一项以达到去括号的目的。

  6、添括号法则

  添“+”号和括号,添到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不改变;添“―”号和括号,添到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要改变。

  7、整式的运算:

  整式的加减法:(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第四章基本*面图形

  1、线段、射线、直线

  名称

  表示方法

  端点

  长度

  直线

  直线AB(或BA)

  直线l

  无端点

  无法度量

  射线

  射线OM

  1个

  无法度量

  线段

  线段AB(或BA)

  线段l

  2个

  可度量长度

  2、直线的性质

  ①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②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③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3、线段的性质

  ①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②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③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4、线段的中点:

  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相等的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AM = BM =1/2AB (或AB=2AM=2BM)。

  5、角: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或: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6、角的表示

  角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四种: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1,∠2,∠3等。

  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B,∠C等。

  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7、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1°”,n度记作“n°”。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1’=60”

  8、角的*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分线。

  9、角的性质

  ①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

  ②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角可以参与运算。

  10、*角和周角: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角。

  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11、多边形:

  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面图形叫做多边形。

  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从一个n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画(n―3)条对角线,把这个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

  12、圆:

  *面上,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

  固定的端点O称为圆心,线段OA的长称为半径的长(通常简称为半径)。

  圆上任意两点A、B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读作“圆弧AB”或“弧AB”;

  由一条弧AB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OA、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②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移项:

  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6、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

  ④合并同类项

  ⑤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普查与抽样调查

  为了特定目的对全部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

  其中被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被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2、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利用圆与扇形来表示总体与部分的关系,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1)

  圆心角度数=360°×该项所占的百分比。(各个部分的圆心角度数之和为360°)

  3、频数直方图

  频数直方图是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它将统计对象的数据进行了分组画在横轴上,纵轴表示各组数据的频数。

  4、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

  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3(1)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1应写成a;

  223(2)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的形式;

  a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

  (1)a与b的*方差是:a2-b2;a与b差的*方是:(a-b)2;

  (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5m+n;偶数是:2n,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n+1;4.有理数:(1)凡能写成

  q(p,q为整数且p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不是有理数。p正整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整数零正分数(2)有理数的分类:①有理数零②有理数负整数

  负整数正分数负有理数分数负分数负分数(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4)自然数包括:0和正整数。5.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a(a0)a(a0)(2)绝对值可表示为:a0(a0)或a;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aa1a0;

  aa1a0;

  aba。b(4)|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3)a2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2≥0;若a2+|b|=0a=0,b=0;

  0.120.012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4)据规律112101006.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7.*似数的精确位:一个*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8.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9.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10.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1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①.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②.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④.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1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速度距离距离时间;时间速度(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工效工作量工作量工时;工时工效(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比率部分部分全体;全体比率(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

  售价成本1,利润=售价-成本,利润率100%;

  成本10(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

  1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V圆柱=πR2h,V圆锥=πR2h。

  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初一下册知识点总结

  1.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底数不变,指数相加。2.同底数幂的除法:am÷an=am-n,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am)n=amn,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b)n=anbn,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4.零指数与负指数公式:(1)a0=1(a≠0);a-n=

  1an,(a≠0)。注意:00,0-2无意义。

  (2)有了负指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记录小于1的数,例如:0.0000201=2.01×10-5。

  5.(1)*方差公式:(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差;(2)完全*方公式:

  ①(a+b)2=a2+2ab+b2,两个数和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②(a-b)2=a2-2ab+b2,两个数差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③(a+b-c)2=a2+b2+c2+2ab-2ac-2bc6.配方:

  p(1)若二次三项式x+px+q是完全*方式,则有关系式:q;

  22

  2※(2)二次三项式ax2+bx+c经过配方,总可以变为a(x-h)2+k的形式。注意:当x=h时,可求出ax2+bx+c的最大(或最小)值k。1※(3)注意:x2x2。

  xx2127.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

  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8.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9.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10.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11.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面几何部分

  1、补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余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2、①直线公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②有关垂线的定理:(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比例尺:比例尺1:m中,1表示图上距离,m表示实际距离,若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m厘米.3、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4、n边形的对角线公式:

  n(n-3)2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5、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6、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b为最短的两条线段)②a-b

  扩展阅读: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提分数学

  提分数学七年级上知识清单

  第一章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支出与收入;增加与减少;盈利与亏损;北与南;东与西;涨与跌;增长与降低等等是相对相反量,它们计数:比原先多了的数,增加增长了的数一般记为正数;相反,比原先少了的数,减少降低了的数一般记为负数。3.0表示的意义

  ⑴0表示“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2.(1)凡能写成

  q(p,q为整数且p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p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提分数学

  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2)有理数的分类:①按正、负分类:有理数零

  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正整数整数零②按有理数的意义来分:有理数负整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总结:①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②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③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④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a>0a是正数;a<0a是负数;

  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

  三.数轴

  ⒈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⑴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⑵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⑶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⑷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⑵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是说,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数轴上的点π不是有理数)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⑴在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⑵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⑶两个负数比较,距离原点远的数比距离原点*的数小。

  提分数学

  4.数轴上特殊的最大(小)数

  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无最大的自然数;⑵最小的正整数是1,无最大的`正整数;⑶最大的负整数是-1,无最小的负整数5.a可以表示什么数

  ⑴a>0表示a是正数;反之,a是正数,则a>0;⑵a提分数学

  ⑴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是-a,其中a是任意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0。当a>0时,-a0,那么|a|=a;②如果a0),则x=±a;

  ⑸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或若a+b=0,则|a|=|b|;|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

  提分数学

  |a|≥0;注意:|a||b|=|ab|,

  abab⑹绝对值相等的两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即:|a|=|b|,则a=b或a=-b;

  ⑺若几个数的绝对值的和等于0,则这几个数就同时为0。即|a|+|b|=0,则a=0且b=0。(非负数的常用性质: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有且只有这几个非负数同时为0)4.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⑴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数轴上的两个数相比较,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小,或者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⑵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异号两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负数。

  (3)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4)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5)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5.绝对值的化简

  ①当a≥0时,|a|=a;②当a≤0时,|a|=-a6.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求这个数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一般地,绝对值为同一个正数的有理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绝对值为0的数是0,没有绝对值为负数的数。

  六.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⑶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和为零;⑷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⑴加法交换律:a+b=b+a⑵加法结合律:(a+b)+c=a+(b+c)

  在运用运算律时,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化简的目的,通常有下列规律: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先相加“相反数结合法”;

  提分数学

  ②符号相同的两个数先相加“同号结合法”;③分母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分母结合法”;④几个数相加得到整数,先相加“凑整法”;⑤整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相加“同形结合法”。3.加法性质

  一个数加正数后的和比原数大;加负数后的和比原数小;加0后的和等于原数。即:⑴当b>0时,a+b>a⑵当b提分数学

  Ⅲ.把分母相同或便于通分的加数相结合(同分母结合法)--

  313217+-+-524528321137)+(-+)+(+-)55224818原式=(--

  =-1+0-

  =-1

  Ⅳ.既有小数又有分数的运算要统一后再结合(先统一后结合)(+0.125)-(-3

  18312)+(-3)-(-10)-(+1.25)4833121)+(-3)+(+10)+(-1)4834原式=(+)+(+3

  18=+3

  183121-3+10-14834=(3

  31112-1)+(-3)+1044883=2

  12-3+102316=-3+13

  =10

  16617-12+41122151761)+(-)

  5151122Ⅴ.把带分数拆分后再结合(先拆分后结合)-3+10

  15原式=(-3+10-12+4)+(-+

  =-1+

  411+1522提分数学

  =-1+

  815+3030=-

  730Ⅵ.分组结合

  2-3-4+5+6-7-8+9+66-67-68+69

  原式=(2-3-4+5)+(6-7-8+9)++(66-67-68+69)

  =0

  Ⅶ.先拆项后结合

  (1+3+5+7+99)-(2+4+6+8+100)

  七.有理数的乘除法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法则一: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专指“两数相乘”的情况,如果因数超过两个,就必须运用法则三)法则二: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法则三: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法则四: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则积等于0.2.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用式子表示为a

  1=1(a≠0),就是说aa和

  111互为倒数,即a是的倒数,是a的倒数。aaa1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a的倒数是;倒数是本身的数

  a是±1;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注意:①0没有倒数;

  ②求假分数或真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点颠倒位置即可;求带分数的倒数时,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③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求一个数的倒数,不改变这个数的性质);④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或-1,不包括0。3.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提分数学

  ⑴乘法交换律: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即ab=ba⑵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即(ab)c=a(bc).⑶乘法分配律: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在把积相加。即a(b+c)=ab+ac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1)除以一个不等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即无意义(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5.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1)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2)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无括号指出先做什么运算,则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

  a0八.有理数的乘方

  1.乘方的概念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1)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若a+|b|=0a=0,b=0;

  0.120.01211(2)据规律2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

  101002

  22

  n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a或(a-b)=-(b-a),当

  n为正偶数时:(-a)=a或(a-b)=(b-a).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nnnnnnnn

  九.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十.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是科学记数法

  -9-

  n提分数学

  *似数的精确位:一个*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注意:怎样算简单,怎样算准确,是数学计算的最重要的原

  则.

  特殊值法:是用符合题目要求的数代入,并验证题设成立而进行猜想的一种方法,但不能用于证明.

  等于本身的数汇总: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0倒数等于本身的数:1,-1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正数和0*方等于本身的数:0,1立方等于本身的数:0,1,-1.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一.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初步知识)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如n,-1,2n+500,abc。2.代数式书写规范: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中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13(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1应写成a;

  223(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的形式;

  a

  提分数学

  (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

  a-b和b-a.

  出现除式时,用分数表示;

  (7)若运算结果为加减的式子,当后面有单位时,要用括号把整个式子括起来。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

  (1)a与b的*方差是:a-b;a与b差的*方是:(a-b);

  (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5m+n;偶数是:2n,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

  是:n-1、n、n+1;

  (4)若b>0,则正数是:a+b,负数是:-a-b,非负数是:a,非正数是:-a.

  2222222

  二.整式

  1.单项式:表示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常数项的次数为0。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bx+c和x+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5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即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整式分类为:整式2

  2

  单项式多项式.

  注意:分母上含有字母的不是整式。

  6.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

  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提分数学

  三.整式的加减

  1.合并同类项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3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合并同类项的步骤:(1)准确的找出同类项;(2)运用加法交换律,把同类项交换位置后结合在一起;(3)利用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4)写出合并后的结果。5去括号去括号的法则:

  (1)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变;(2)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6添括号法则: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

  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7整式的加减: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8整式加减的步骤:(1)列出代数式;(2)去括号;(3)添括号(4)合并同类项。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1注意:未知数在分母中时,它的次数不能看成是1次。如3x,它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x5解一元一次方程

  提分数学

  方程的解: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验算!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6移项

  移项: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移项的依据:(1)移项实际上就是对方程两边进行同时加减,根据是等式的性质1;(2)系数化为1实际上就是对方程两边同时乘除,根据是等式的性质2。

  移项的作用:移项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向左移,常数项往右移,使左边对含未知数的项合并,右边对常数项合并。

  注意:移项时要跨越“=”号,移过的项一定要变号。

  7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注意:去分母时不可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数线有括号的作用,去掉分母后,若分子是多项式,要加括号。解下列方程:(1)4x342x;(2)4x3(20x)6x7(9x);(3)0.1x0.2x130.020.5x15xx1;(4)32638用方程解决问题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审清题意、设未知数(元)、列出方程、解方程、写出答案。关键在于抓住问题中的有关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表格和示意图帮助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9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

  提分数学

  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0实际问题的常见类型:

  (1)行程问题:路程=时间速度,时间=

  路程路程,速度=速度时间(单位:路程米、千米;时间秒、分、时;速度米/秒、米/分、千米/小时)

  (2)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各部分工作量的和;

  工作效率利润,售价=标价(1-折扣);进价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3)利润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

  (4)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

  售价成本1100%;,利润=售价-成本,利润率成本10(5)利息问题: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6)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比率部分部分全体;全体比率(7)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8)等积变形问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锻造前的体积=锻造后的体积

  (9)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

  2

  1222322


高三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汇总5篇(扩展5)

——初三数学重要知识点范本5份

  一.有理数的运算

  1.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4.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5.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6.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二.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三.整式

  1.整式的定义: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3.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四.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1.圆周角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2.圆周角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五.一些基本公式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六.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两个(或两个以上)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形式:(不全为0)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基本思想:"消元"

  解法:(1)代入法(2)加减法(3)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组.

  6.三元一次方程

  把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

  七.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注意:千万不要死记硬背例题的类型及其解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讲,应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审题: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并能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问题的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

  2.设未知数:选择一个或几个适当的未知量,用字母表示,并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未知量。

  3.列方程(组):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4.解方程(组):其过程可以省略,但要注意技巧和方法。

  5.检验:首先检查所列方程(组)是否正确,然后检验所得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写答:不要忘记单位名称。

  7.分式方程的解法

  ①一般解法:去分母法,即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

  ②特殊解法:换元法。

  (2)验根:由于在去分母过程中,当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扩大而有可能产生增根.因此,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步骤,一般把整式方程的根的值代人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说明:解分式方程,一般先考虑换元法,再考虑去分母法。

  八.相交线中的角

  两条直线相交,可以得到四个角,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临补角。

  临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直线AB,CD与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构成八个角。其中∠1与∠5这两个角分别在AB,CD的上方,并且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相同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3与∠5这两个角都在AB,CD之间,并且在EF的异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3与∠6在直线AB,CD之间,并侧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九.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也可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5.线段垂直*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线段垂直*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第21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

  (1)若这个条件不成立,则不是二次根式;

  (2)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 ≥0。

  2、重要公式: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