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初三物理知识点公式3篇

日期:2022-09-12 23:04:16

初三物理知识点公式1

  一、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及其存在的形式: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自然界有多种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内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

  (2)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如发生碰撞或热传递时;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等。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4)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也无论是物理学问题还是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二、热机

  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

  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等。

  (1)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热机。

  (2)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和飞轮转2圈,对外做一次功,有四个冲程。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这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完成。

  (6)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不同处

  2、燃料的热值

  (1)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目前人类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从化石燃料的燃烧中获得的内能,燃料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过程中,储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被释放,物体的化学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

  (2)燃料的热值

  ①定义:l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

  ②热值的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J/m3,读作焦耳每立方米。

  ③热值是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而引人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燃料通过燃烧放出热量本领大小不同的燃烧特性。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放出热量多少无关。

  (3)在学*热值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②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lkg”,要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本领的不同,就必须在燃烧质量和燃烧程度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③“某种燃料”强调了热值是针对燃料的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④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一定质量m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m,式中,q表示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kg;m表示燃料的质量,单位是kg;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

  若燃料是气体燃料,一定体积V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V。式中,q表示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m3;V表示燃料的体积,单位是m3;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

  三、热机的效率

  1.物理学*中已经学*过机械效率、炉子效率等效率问题,所谓效率是指有效利用部分占总体中的比值。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做功的装置,用来做有用功的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

  2.由于燃气的内能一部分被排出的废气带走,一部分由于机器散热而损失,还有一部分用来克服摩擦等机械损失,用于做有用功的部分在总体中的比例不可能达到IO0%,一般情况下:蒸汽机效率6%~15%,汽油机的效率20~30%,柴油机的效率30%~45%。

  3.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人们在技术上不断改进,减小各种损耗,提高效率。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对这部分余热的利用是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热电站就是利用发电厂废气余热来供热,既供电,又供热,使燃料的各种利用率大大提高。

  4.η=E有/Q×100%式中,E有为做有用功的能量;Q总为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

  5.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记住)

  ①改善燃烧环境,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②尽量减小各种热散失。

  ③减小各部件间的摩擦以减小因克服摩擦做功而消耗的能量。

  ④充分利用废气带走的能量,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初三物理知识点公式2

  【力学部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1)、F浮=F’-F(压力差)

  (2)、F浮=G-F(视重力)

  (3)、F浮=G(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衡条件:F1L1=F2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n(竖直方向)

  11、功:W=FS=Gh(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

  (1)、η=G/nF(竖直方向)

  (2)、η=G/(G+G动)(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nF(水*方向)

  【热学部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普适公式)

  (2)、W=I2Rt=U2t/R(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普适公式)

  (2)、P=I2R=U2/R(纯电阻公式)

  【常用物理量】

  1、光速:C=3×108m/s(真空中)

  2、声速:V=340m/s(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

  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

  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103kg/m3

  (3)、1kw?h=3.6×106J

初三物理知识点公式3

  1、功:W=Fs=Gh

  2、功率:p=W/t=Fv

  3、机械效率=W有/W总=P有/P总

  4、杠杆*衡条件:F1L1=F2L2

  5、动滑轮(滑轮组):F=G/n(n为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股数)

  6、斜面的机械效率=Gh/(Gh+fl)(h为斜面高,f为物体受摩擦力,l为斜面长)

  7、电功率:P=UI

  8、电功:W=Pt=UIt

  9、电流的热效应:Q=W=I^2Rt

  电功率实用公式

  1、对于同一用电器而言:

  U实=U额时,P实=P额

  U实U额时,P实P额

  2、电路中(包括串联和并联)所有用电器的总功率等于各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

  3、在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的功率之比等于它们的电阻之比,也等于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

  4、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的功率之比等于它们的电阻的倒数之比,也等于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

  5、对于同一用电器而言,它在不同电压下的功率比,等于相应电压的*方比

  6、对于额定电压相同的两个用电器,串联在同一电路中时,他们的实际功率之比等于他们的额定功率的倒数比


初三物理知识点公式3篇扩展阅读


初三物理知识点公式3篇(扩展1)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3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宁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体”与“物质”的区别和联系: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体。

  而物质则是指构成物体的材料。比如桌子这个物体是由木头这种物质组成的,窗棱这个物体是由铁这种物

  质组成的。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10(1)分子的大小: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一般分子的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通常用10m做单位来量

  度。

  (2)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分子具有十分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

  状,但不具有流动性。

  (2)液体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此,液体没有

  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

  (3)气体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度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

  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4.纳米技术

  -9(1)纳米是长度的单位。1nm=10m。

  (2)纳米科学技术是指纳米尺度内(0.1~100nm)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

  子。

  (3)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它在电子和通信方面、医疗方面、制造业方面等都有应用。

  二、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

  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

  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

  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10(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

  -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零,叫做*衡位置;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

  -10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当

  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似认为分子间

  无相互作用力。

  三、内能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

  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

  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温度降

  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

  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

  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

  另一部分。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热量

  (1)概念: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

  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四、比热容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

  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3(2)水的比热容是4.2×10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

  3出)的热量是4.2×10J。

  4、比热容表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

  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

  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

  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

  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5、说明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

  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随之改变。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6、热量的计算:Q=cmΔt。式中,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注意:①物体温度升高到(或降低到)与温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义是不相同的。比如:水温度从lO℃

  升高到30℃,温度的变化量是Δt= =30℃-lO℃=2O℃,物体温度升高了20℃,温度的变化量Δt =20℃。

  ②热量Q不能理解为物体在末温度时的热量与初温度时的热量之差。因为计算物体在某一温度下所具有的

  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正确的理解是热量Q是末温度时的物体的内能与初温度时物体的内能之差。

  五、热机

  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等。

  (1)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热机。

  (2)一个工作循环中只对外做一次功,曲轴转2周,飞轮转2圈,活塞往返2次。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这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

  性完成。

  2(1)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目前人类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从化石燃料的燃烧中获得的内能,燃

  料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过程中,储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被释放,物

  体的化学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

  (2)燃料的热值

  ①定义:l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

  ②热值的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J/m3,读作焦耳每立方米。

  ③热值是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而引人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燃料通过燃

  烧放出热量本领大小不同的燃烧特性。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燃

  料的质量、体积、放出热量多少无关。

  (3)在学*热值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②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lkg”,要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本领的不同,就必须在燃烧质量和燃烧程度完

  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③“某种燃料”强调了热值是针对燃料的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④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一定质量m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m,式中,q表示

  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kg; m表示燃料的质量,单位是kg;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

  ○5若燃料是气体燃料,一定体积V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V。式中,q表示燃料的热

  3值,单位是J/m3;V表示燃料的体积,单位是m;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

  3、热机效率

  (1)热机的能量流图:如右图所示是热机的能量流图:

  由图可见,真正能转变为对外做的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烧时所释放能量的一部分。

  (2)定义:热机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

  (3)公式:η=E有/Q×100%。式中,E有为做有用功的能量;Q总为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

  (4)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

  ①改善燃烧环境,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②尽量减小各种热散失。 燃料

  ③减小各部件间的摩擦以减小因克服摩擦做功而消耗的能量。 的 ④充分利用废气带走的能量,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六、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及其存在的形式: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自然界有多种

  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内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

  (2)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如发生碰撞或热传递时;也可以从一

  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等。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

  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2、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也无论是物理学问题

  还是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3、“第一类永动机”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七、电流和电路

  一、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五、电荷量(电荷):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

  五、元电荷: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192、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e=1.6×10;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

  呈中性;

  六、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摩擦起电并没

  有新的电荷产生,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七、导体和绝缘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八、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

  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九、电路:用导线将用电器、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电源:提供电能(把其它形式的

  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的装置;

  十、电路的工作状态:1、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2、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3、短路:用导线直接

  将电源的正负极连同;

  十一、电路图及元件符号: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记住常用的符号)

  画电路图时要注意:整个电路图导线要横*竖直;元件不能画在拐角处。

  十二、串联和并联

  1、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

  相影响;

  2、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3、常根据电流的流向判断串、并联: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沿电流方向走一圈,回到负极,则为串联,

  若出现分支则为并联;

  十三、电路的连接方法

  1、线路简捷、不能出现交叉;2、连出的实物图中各元件的顺序一定要与电路图保持一致;3、一般从

  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4、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

  后干路,连接时找准节点。5、在连接电路前应将开关断开;

  十四、电流的强弱

  3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单位是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mA)、微安(μA)1A=10mA

  6=10μA

  3、电流强度(I)等于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I=Q/t

  A 十五、电流的测量:用电流表;符号○

  1、电流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流表的使用

  (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针是否指在临刻度线上,正负接线柱;(2)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

  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注:试触法:先把电路的一线头和电流表的一接线柱固定,再用电路的另一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的另

  一接线柱,若指针摆动很小(读数不准),需换小量程,若超出量程(电流表会烧坏),则需换更大的量程。

  3、电流表的读数:(1)明确所选量程;(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3)根据表针向

  右偏过的格数读出电流值;

  十六、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

  和;

  八、电压

  1、电源的作用是给电路两端提供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路中有电流,就一定有电

  压;电路中有电压,却不一定有电流,因为还要看电路是否是通路。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一要有电

  源;二是电路是通路。

  2、电压用字母U表示,国际制单位的主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用单位有千伏(KV)和毫

  36伏(mV)。1KV = 10V=10mV。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

  是2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

  3、电压表的使用:A、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电路并联;(当电压表直接接在电源两极时,因为电压表内阻

  无穷大,所以电路不会短路,所测电压就是电源电压)B、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进,负接线柱流

  出。C、根据被测电路的选择适当的量程(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约值

  时,先用大量程试触)。

  4、电压表的读数方法:A、看接线柱确定量程。B、看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多少伏)。C、看指针偏转

  了多少格,即有多少伏。(电压表有两个量程: 0~3 V,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 V;0~15V,每小格表

  示的电压值是0.5 V。)

  5、电池串联,总电压为各电池的电压之和;相同电池并联,总电压等于其中一节电池的电压。

  九、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实验步骤:A、提出问题;B、猜想或假设;C、设计实验;D、进行实验;D、分析论证、E、评价交

  流(D和E可以合为得出结论)

  2、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各支路两端的

  电压与电源电压相等)。

  十、电阻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铅笔芯、金属、人体、大地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

  塑料、陶瓷等。导电能力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半导体,如硅金属等。

  2、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用R表示,国际制单位的主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常用

  36单位有千欧(KΩ)和兆欧(MΩ),1MΩ=10KΩ=10Ω

  。

  3

  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4、某些导体在温度下降到某一温度时,就会出现其电阻为0的情况,这就是超导现象,这时这种导体

  就叫超导体。

  5、阻值可以改变的电阻叫做变阻器。常用的有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

  6、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作用:

  两端的电压,还起保护电路的作用。正确接法是:一上一路图中的符号是 它应该与被控电路串联。

  十一、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6年通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出来的。

  2、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两端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为:I=U/R ,

  变形公式有:U=IR , R=U/I

  3、欧姆定律使用注意:单位必须统一,电流用A,电压用V,电阻用Ω;不能理解为:电阻与电压成

  正比,与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常规情况下是不变的。

  4、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叫额定电流;但是生活中往往达不到这个

  标准,所以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叫实际电压,实际工作时的电流叫实际电流。

  5、当电路出现短路现象(电路中电源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被接通的情况)时,根据I=U/R 可知,因为

  电阻R很小,所以电流会很大,从而会导致火灾。

  6、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串联:R=R1+R2+??+Rn (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阻值都大)

  并联:1/R=1/R1+1/R2+??+1/Rn (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阻值都小)

  n个阻值为r的电阻串联则R总=;n个阻值为r的电阻并联则R总=r/n

  十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U/R 的变形R=U/I 可知,求出了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

  就可以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这种方法叫做伏安法。

  2、电路图如右图:

  3、测量时注意:A、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该滑到电阻最大端;B、测

  量电阻时,应该先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然后测量时使用的电压应该按照从额定电

  压依次降低测量。C、可以将几次测量的结果求*均值,以减小误差。

  4、测量过程中,电压越低,小灯泡越暗,温度越低,因此电阻会略小一点。

  5、会用电压表或导线判断断路的位置。

  十三、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对人体安全的电压应该不高于36V,因为根据欧姆定律I=U/R 可知,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电压越

  高,通过人体电流就会越大,所以高压电对人体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2、我们不能用潮湿的手去触摸电器,因为人的皮肤潮湿时,电阻会变小,从而会增大触电的可能性。

  一般情况下,不要靠*高*带电体,不要接触低压带电体。

  3、雷电是自然界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对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有雷电现象时,不要站在大树或其它较高的导电物体下,也不能站到高处。

  4、为了防止雷电对人们的危害,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让雷电通过金属导体进入大地,从而保证人或建筑物的安全。

  十四、电能

  1、电能可从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也可以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2、电能用W表示,常用单位是千瓦时(kW·h),又叫“度”,在物理学中能量的通用单位是焦耳(J),

  6简称焦。1kW?h=3.6?10J。

  3、电能表是测量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少的仪器。几个重要参数:“220V”是指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指这个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10A,在短时间内最大电流不超过20A;“50Hz”指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路中使用;“2500revs/kW?h”指这个电能表的每消耗一千瓦时的电能,转盘转过2500转。

  4、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做功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消耗了多少电能,也就是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实质上,电功就是电能,也用W表示,通用单位也是焦耳(J),常用单位是千瓦时(kW?h)。

  十五、电功率

  1、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的物理量,用P表示,国际制单位的主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

  3W。常用单位有千瓦(kW)。1kW = 10W 。电功率的定义为:用电器在1秒内消耗的电能。

  2、电功率与电能、时间的关系: P=W/t在使用时,单位要统一,单位有两种可用:(1)、电功率用瓦(W),电能用焦耳(J),时间用秒(S);(2)、电功率用千瓦(kW),电能用千瓦时(kW?h,度),时间用小时(h)。

  3、1千瓦时是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4、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公式: P=IU 单位:电功率用瓦(W),电流用安(A),电压用伏(V)。

  5、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或者说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叫做额定功率。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功率叫实际功率,电灯的亮度就取决于灯的实际功率。

  22226、推导公式:P=UI=IR=U/RW=Pt=UIt=IRt=(U/R)t

  十六、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电路图与测电阻的电路图一样。

  2、进行测量时,一般要分别测量小灯泡过暗、正常发光、过亮时三次的电功率,但不能用求*均值的方法计算电功率,只能用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功率。

  十七、电和热

  1、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的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利用电来加热的用电器叫电热器。

  22、根据电功率公式和欧姆定律,可以得到: P=IR 这个公式表示: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

  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3、当发电厂电功率一定,送电电压与送电电流成反比,输电时电压越高,电流就越小。此时因为输电

  2线路上有电阻,根据P=IR 可知,电流越小时,在电线上消耗的电能就会越少。所以电厂在输电时提高送

  电电压,减少电能在输电线路上的损失。

  4、电流的热效应对人们有有利的一面(如电炉、电热水器、电热毯等),也有不利的一面(如电视机、电脑、电动机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我们要利用有利电热,减少或防止不利电热(如电视机的散热窗,电脑中的散热风扇,电动机的外壳铁片等)。

  十八、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根据公式I=P/U 可知,家庭电路电压一定时,电功率越大,电流I也就越大。所以在家庭电路中:A、不要同时使用很多大功率用电器;B、不要在同一插座上接入太多的大功率用电器;C、不要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而且保险丝应该在可用范围内尽量使用细一些的。

  十九、焦耳定律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公式为:Q=IRt 。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Q=W,可用电功公式算Q,即

  22Q=W=Pt=UIt=IR t=( U/R)t。 2

  二十、生活用电

  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可用测电笔来判别。如果测电笔中氖管发光,则所测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3、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开关则要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串联。

  4、保险丝:是用电阻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保险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从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5、引起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6、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高压带电体。

  7、在安装电路时,要把电能表接在干路上,保险丝应接在火线上(一根已足够);控制开关也要装在火线上,螺丝口灯座的螺旋套要接在零线上。

  二十一、串并联电路特点

  1、串联电路有以下几个特点:

  电流:I=I1=I2=??=In(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电压:U=U1+U2+??+Un(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电阻:R=R1+R2+??+Rn(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为r的电阻串联,则有R =

  U1R1R1R2分压作用: = 计算U1、U2可用:U1= U总 U2= 总 U2R2 R1+R2 R1+R2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2

  一、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1×103kg/m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二、质量知识点总结归纳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等。实验室常用托盘天*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①把托盘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衡。有些天*,只在横梁右端有一只*衡螺母。有些天*,在横左、右两端各有一只*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当旋转*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衡。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天*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的测量范围。

  三、初速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衡力物体处于*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调*:左高左调;天*调*: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10-4㎡。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3

  知识点总结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为:c

  2、比热容的单位:符在物理学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焦耳。

  3、应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现象:Q吸=cm(t-t0),Q放=cm(t0-t),其中Q为热量,单位是J;c是比热容,单位是J/(kg·℃);m为物体质量,单位为kg;t0为物体初温,t为物体末温,单位是℃

  4、从比热容表中可知,水的比热容很大。水和干泥土相比,在同样受热的情况下,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很少,而干泥土的温度升高较多。因此,同在阳光照射下,内陆地区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形成了一年四季温差大,一日之中昼夜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沿海地区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也小。

  正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室温比较稳定。有些机器工作时变热,也多用水来冷却。

  常见考法

  比热容这部分知识在北京市*几年中考试卷中考查的主要内容有:比热容的概念和物体吸放热的计算。主要以选择题和计算题形式出现。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以下面几道题为例。

  误区提醒

  1、比热容表示的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一特性。

  2、公式是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因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质量、温度的变化和吸收热量的多少而变化。

  3、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的值也不同。例如水和冰是同种物质,不同状态,它们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典型例题】

  例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小,温度升高多的物体比热容小

  B.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体升温少

  C.比热容大,质量大的物体吸热多

  D.同种物质,升温相同,质量大的吸热多

  解析:此题考查对热量计算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否清楚,在物体的温度变化时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应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的变化及构成物体的物质性质——比热容的大小有关,C、m、△t与Q是多因一果的关系。所以凡讨论这类问题时,应写出热量计算公式:Q=Cm△t来对照审查,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A选项中给出了m、△t、C的关系缺少Q无法讨论,B选项只给出了Q、C和△t的关系,缺m所以不能讨论,C选项中只给出了C、m、Q的关系缺少△t也无法讨论,只有D项,四个因素都给全了,代入公式关系正确,故D选项正确。

  答案:D


初三物理知识点公式3篇(扩展2)

——初三数学重要知识点3篇

  1、*方与*方根

  2、面积与*方

  (1)任意两个正数的和的*方,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和

  (2)任意两个正数的差的*方,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和,再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

  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和(或差)的*方,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

  3、*方根

  1正数有两个*方根,这两个*方根互为相反数;

  2零只有一个*方根,它就是零本身;

  3负数没有*方根

  4、实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5、*方根的运算

  6、算术*方根的性质

  性质1一个非负数的算术*方根的*方等于这个数本身

  性质2一个数的*方的算术*方根等于这个数的绝对值

  7、算术*方根的乘、除运算

  1)算术*方根的乘法

  sqrt(a)sqrt(b)=sqrt(ab)(a>=0,b>=0)

  2算)术*方根的除法

  sqrt(a)/sqrt(b)=sqrt(a/b)(a>=0,b>0)

  通过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式子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火把根号中的分母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3)被开方数的每个因数的指数都小于2;(2)被开方数不含有字母我们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方根叫做最简*方根

  8‘算术*方根的加、减运算

  如果几个*方根化成最简*方根以后,被开方数相同,那么这几个*方根就叫做同类*方根

  9、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

  1)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1、化二次项系数为1用二次项系数去除方程两边,将方程化为x^2+px+q=0的形式

  2、移项把常数项移至方程右边,将方程化为x^2+px=-q的形式

  3、配方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方”,是方程左边成为含有未知数的完全*方形式,右边是一个常数

  4、有*方根的定义,可知

  (1)当p^2/4-q>0时,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2)当p^2/4-q=0,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二重根);

  (3)当p^2/4-q<0,原方程无实根

  一.有理数的运算

  1.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4.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5.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6.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二.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三.整式

  1.整式的定义: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3.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四.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1.圆周角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2.圆周角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五.一些基本公式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六.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两个(或两个以上)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形式:(不全为0)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基本思想:"消元"

  解法:(1)代入法(2)加减法(3)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组.

  6.三元一次方程

  把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

  七.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注意:千万不要死记硬背例题的类型及其解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讲,应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审题: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并能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问题的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

  2.设未知数:选择一个或几个适当的未知量,用字母表示,并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未知量。

  3.列方程(组):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4.解方程(组):其过程可以省略,但要注意技巧和方法。

  5.检验:首先检查所列方程(组)是否正确,然后检验所得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写答:不要忘记单位名称。

  7.分式方程的解法

  ①一般解法:去分母法,即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

  ②特殊解法:换元法。

  (2)验根:由于在去分母过程中,当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扩大而有可能产生增根.因此,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步骤,一般把整式方程的根的值代人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说明:解分式方程,一般先考虑换元法,再考虑去分母法。

  八.相交线中的角

  两条直线相交,可以得到四个角,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临补角。

  临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直线AB,CD与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构成八个角。其中∠1与∠5这两个角分别在AB,CD的上方,并且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相同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3与∠5这两个角都在AB,CD之间,并且在EF的异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3与∠6在直线AB,CD之间,并侧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九.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也可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5.线段垂直*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线段垂直*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

  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

  ①把Y=KX+B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初三物理知识点公式3篇(扩展3)

——初三知识点3篇

  各位热爱知识的同学们,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初三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同学们认真浏览,详细笔记。

  1题目《生命与和*相爱》形象而又寓意深刻。它既点明了犹太民族的优秀精神:珍惜_____,憧憬_____,希望人类的生命能够与和*相爱,同时又形象地表现出_____生命与

  和*相爱____产生像戴维这样杰出的青年,才能使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潜藏的_____真正被_____。(6分)

  2本文采用逐步深入的方法,写了一个人、一个家庭,表现了一个民族。课文由戴维的______才能写到他多方面的才能,写到犹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写到他的________,成长历程,写出了这个民族的人民对____________的热爱。(3分)

  3全文结构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戴维是整体优秀的犹太民族中的优秀_____,他个性中蕴涵着民族精神的______。从戴维之小,我们可以窥知他的民族之____反过来,也正是_____________滋润、灌注出戴维优异的人格力量。这样的写法可谓是:以小见大,互相映照。(4分)

  5一个孩子简单的好心,但又何尝不是人类最终的集体愿望呢? 改成陈述句:

  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三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怡yí情 狡黠xiá 诘jié难

  睾gāo 吹毛求疵cī 要诀jué

  2、解释下列词语。

  (1)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5)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学*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不求甚解

  (2) 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贯通

  (3) 读书总有好处。开卷有益

  (4)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咬文嚼字

  (5)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因小失大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谈读书》的作者是培根,英国的哲学家、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2、《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马南 ,原名邓拓,当代作家。

  3、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4、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5、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6、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7、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此外,在驳论中,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和“归谬法”。

  8、议论文按论证方式来分,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

  生*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汉族。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为南宋诗人之一。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气吞残虏”。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高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税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总结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初三物理知识点公式3篇(扩展4)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6篇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一、电路的组成:

  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

  (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

  (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1、定义:

  (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

  (2)开路:断开的电路;

  (3)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统一符号、横*竖直、简洁美观)

  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1、导体

  (1)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

  (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电流的形成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2、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是正负离子,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

  七.电流的方向

  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八、电流的效应:

  热效应、化学效应、磁效应

  九、电流的大小:

  I=Q/t

  十、电流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A)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1)电流表;

  (2)量程;

  (3)读数方法

  (4)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十一、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I=I1+I2;(2)并联电路:I=I1+I2

  方法提示:

  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

  (1)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2)两确认:

  ①确认所选量程。

  ②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

  (2)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3)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位移方向与速度方向

  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没有直接关系,只有在没有返回(即向着一个方向运动)的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定是相同。除此之外,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例如,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上升时,速度方向(向上)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同,下落过程中在落回抛出点前速度方向(向下)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反,若过抛出点后还可以继续下落,则此后速度方向(向下)又与位移方向(向下)相同。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判断。

  在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大都不同。因为速度方向为轨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位移)方向多数成不为零的角。

  位移方向由运动的起点(你所选择的运动的开始点)指向运动的终点(即末时刻物体所在的点,起点只有一个,而末时刻则可以由问题确定,对应不同的时间段)。例如上述竖直上抛运动,起点是物体的抛出点,而终点则要看问题所给时间的长短,因为可以将整个运动过程分成几段。

  电流公式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初三物理知识点公式3篇(扩展5)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通用十篇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

  7、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

  ①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③应用:电磁铁

  三、电磁感应:

  1、学史: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2、感应电流:

  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4、应用交流发电机

  5、交流电和直流电: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应用直流电动机

  知识点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2、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为 正 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为 负 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得到电子的物体就带_负电荷_,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正电荷。

  实质: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_转移_。

  ―→ 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5、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6、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①看能否吸引轻小物体;②用验电器。

  知识点二、电路

  1、电路定义: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通路。

  2、三种电路:

  (1)通路;

  (2)开路;

  (3)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①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②用电器短路(部分电路短路):用电器(或部分电路)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该用电器(或部分电路)不能工作,没有电流通过该用电器(或部分电路)。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串联电路: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通路,切断任何一个元件整个电路均不工作,各个用电器相互影响,只需一个开关。

  (2)并联电路:电路中电流有多条通路,各支路用电器独立工作相互不影响,干路上的开关控制总电路,各支路上的开关控制各个支路。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知识点三、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_正电荷_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和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电磁铁等);电流的 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5、电流的定义: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荷的量(电荷量( Q):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单位:库仑(C))。

  (说明:电流只与电荷量、通电时间有关,与导线的`粗细,即横截面积的大小无关。)

  6、电流的公式:I=Q/t

  (I表示电流,单位是: A ;Q表示:电荷量,单位是: C ;t表示时间,单位是: s )

  7、单位:1、国际单位:安 A 2、常用单位: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A 1A=1000μA

  8、测量工具:电流表,符号:

  观察:量程、分度值、零刻度。

  使用时规则: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① 0~0。6 安, 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 0。02 安; ② ②0~3 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 安。

  知识点四、电压

  1、电压的作用: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的单位:国际单位:伏( V ) ; 常用单位:V V 、μV 换算关系:1v=1000V 1V=1000 V 1 V=1000μV

  (一节干电池1。5V ;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220V ;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3、电压测量工具:电压表

  (1)、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2)、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 (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内能知识点总结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 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 Q放=cm(t0-t)=cm△t降

  可以概括为:Q=c△t

  一、电功:

  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4、计算公式:W=UIt =P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 I2Rt= U2t/R

  5、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常用单位:度(kwh) 1度=1千瓦时=1 kwh=3。6106J

  6、测量电功:

  ⑴电能表:是测量用户用电器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做电功(某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的仪器。

  ⑵ 电能表上220V5A3000R/kwh等字样,分别表示:电电能表额定电压220V;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5A;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3000转。

  ⑶读数: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二、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大小。

  3、电功率计算公式:P=UI=W/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 I2R= U2/R

  4、单位:国际单位 瓦特(W) 常用单位:千瓦(kw)

  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⑴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P额=U额I额=U2额/R

  ⑵ 1度的规定:1kw的用电器工作1h消耗的.电能。

  P=W/ t 可使用两套单位:W、J、s、kw、 kwh、h

  6、测量: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

  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

  三 电热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计算公式:Q=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 =UIt= U2t/R=W=Pt

  4、应用电热器

  四 生活用电

  (一)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低压供电线(火线零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插座、灯座、开关。

  2、家庭电路的连接: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入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并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的开关与电器是串联的。

  3、家庭电路的各部分:

  ⑴ 低压供电线:

  ⑵ 电能表:

  ⑶ 闸刀(空气开关):

  ⑷ 保险盒:

  ⑸ 插座:

  ⑹ 用电器(电灯)开关:

  (二)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三)安全用电:

  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不靠*高压带电体

  一、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固有性质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性质表现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具有的质量不同;或者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2.定义式:P=M/V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1g/cm3=1×103kg/m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二、质量知识点总结归纳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等。实验室常用托盘天*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①把托盘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衡。有些天*,只在横梁右端有一只*衡螺母。有些天*,在横左、右两端各有一只*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当旋转*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衡。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天*的“称量”和“感量”。

  “称量”表示天*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数。“感量”表示天*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称量和感量这两个数可以在天*的铭牌中查到。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这架天*的测量范围。

  三、初速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衡力物体处于*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调*:左高左调;天*调*: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10-4㎡。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xx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xx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面镜成像特点:(1)*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四章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4、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2)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3)*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4)*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5)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5、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6、*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7、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8、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物**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均速度。

  15、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

  16、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归纳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测质量。常用的天*有托盘天*和物理天*。

  5、天*的正确使用:

  (1)把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衡;

  (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衡;

  (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应注意:

  (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

  (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

  (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3)求体积:

  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第八章力知识归纳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

  (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九章压强和浮力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x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