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初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

日期:2022-11-04 00:00:00

初二数学知识点1

  等腰梯形

  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isosceles trapezium )

  性质

  1.等腰梯形的两条腰相等。

  2.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

  3.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上下底中点的连线所在直线(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判定

  ①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②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初二数学知识点2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主要知识点:

  1、二次根式的概念

  2、二次根式的性质

  3、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运算

  中考分值:

  填空一题、选择一题共4~8分。

  大题目中的计算基本都会运用到二次根式的计算。

  重难点:

  初中第一次将有理数的计算拓展到无理数的计算。

  二次根式的运算是基础运算,为后面各种方程的计算做基础。

  二次根式的计算比较容易出错。

  第十七章一元二次方程

  主要知识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4、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中考分值:

  所有需要运算的题目基本都需要运用到解一元二次方程,分值不低于30分。

  重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多样,需要注意方法的选择。

  铺垫型知识点,为后面学*分式方程、无理方程等做铺垫。

  如果不会解一元二次方程中考基本寸步难行。

  第十八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主要知识点:

  1、函数的概念

  2、正比例函数

  3、反比例函数

  4、函数表示法

  中考分值:

  填空选择一题4分

  重难点:

  初中第一次接触函数,概念和意义比较难理解。

  这一章是所有函数的基础,为后面学*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做铺垫。

  第十九章几何证明

  主要知识点:

  1、公理、定理及命题,逆命题及逆定理

  2、线段的垂直*分线

  3、角*分线

  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5、勾股定理

  中考分值:

  21题几何证明10分,填空选择8~12分。

  18、25题难题基本都会运用到本章所学知识点。

  重难点:

  相较于初一的几何,这一章的难度大大增加,是本学期最重要的章节。

  这一章所学的知识点都是几何比较轴心的知识点,以后学*几何会经常使用。

初二数学知识点3

  一、分式

  1、两个整数不能整除时,出现了分数;类似地,当两个整式不能整除时,就出现了分式。

  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为分式,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即有:

  3、进行分数的化简与运算时,常要进行约分和通分,其主要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4、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有公因式时,可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这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的们的公因式,也就是把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叫做约分。

  二、分式的乘除法

  1、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分式除以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逆向运用,当n为整数时,仍然有成立。

  3、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三、分式的加减法

  1、分式与分数类似,也可以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分式的加减法:

  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一样,分为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与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

  (2)异号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

  3、概念内涵: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最简分母,其方法如下: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的积,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则首先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四、分式方程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在方程的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

  ③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审清题意;

  ②设未知数;

  ③根据题意找相等关系,列出(分式)方程;

  ④解方程,并验根;

  ⑤写出答案。


初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初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1)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和工作情况,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

  *方根与立方根知识点

  *方根:

  概括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就是说,如果x=a,那么x就叫做a的*方根。如:23与-23都是529的*方根。

  因为(±23)=529,所以±23是529的*方根。问:(1)16,49,100,1100都是正数,它们有几个*方根?*方根之间有什么关系?(2)0的*方根是什么?

  概括2: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概括3:求一个数a(a≥0)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

  开*方运算是已知指数和幂求底数。*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一个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者是0,它的*方数只有一个,正数或负数的*方都是正数,0的*方是0。但一个正数的*方根却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方根是0。负数没有*方根。因为*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方根,也可以通过*方运算来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方根。

  一、算术*方根的概念

  正数a有两个*方根(表示为?根,表示为a。0的*方根也叫做0的算术*方根,因此0的算术*方根是0,即0。”是算术*方根的符号,a就表示a的算术*方根。a的意义有两点:a,我们把其中正的*方根,叫做a的算术*方

  (1)被开方数a表示非负数,即a≥0;

  (2)a也表示非负数,即a≥0。也就是说,非负数的“算术”*方根是非负数。负数不存在算术*方根,即a<0时,a无意义。

  如:=3,8是64的算术*方根,6无意义。9既表示对9进行开*方运算,也表示9的正的*方根。

  二、*方根与算术*方根的区别在于

  ①定义不同;

  ②个数不同: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而一个正数的算术*方根只有一个;③表示方法不同:正数a的*方根表示为?a,正数a的算术*方根表示为a;④取值范围不同:正数的算术*方根一定是正数,正数的*方根是一正一负.⑤0的*方根与算术*方根都是0.

  三、例题讲解:

  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方根:

  (1)100;

  (2)49;

  (3)0.8164

  注意:由于正数的算术*方根是正数,零的算术*方根是零,可将它们概括成:非负数的算

  术*方根是非负数,即当a≥0时,a≥0(当a<0时,a无意义)

  用几何图形可以直观地表示算术*方根的意义如有一个面积为a(a应是非负数)、边长为

  的正方形就表示a的算术*方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算术*方根的符号“”不仅是一个运算符号,如a≥0时,a表示对非负数a进行开*方运算,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性质符号,即表示非负数a的正的*方根。

  3、立方根

  (1)立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即如果x?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

  (2)一个数a的立方根,读作:“三次根号a”,其中a叫被开方数,3叫根指数,不能省略,若省略表示*方。

  (3)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有一个立方根,是它本身;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任何数都有的立方根。

  (4)利用开立方和立方互为逆运算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就可以利用这种互逆关系,检验其正确性,求负数的立方根,可以先求出这个负数的绝对值的立方根,再取其相反数。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2

  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2)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一些过原点的直线;

  (3)图像性质:

  ①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②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x的增大y反而减小;

  (4)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一个非原点即可;

  (5)画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原点和点(1,k);(或另外一个非原点)

  (6)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7)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因为当b=0时,y=kx+b即为y=kx)

  (8)一次函数图像特征:一些直线;

  (9)性质:

  ①y=kx与y=kx+b的倾斜程度一样,y=kx+b可看成由y=kx*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当b>0,向上*移;当b<0,向下*移)

  ②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上升,即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③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下降,即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④当b>0时,直线y=kx+b与y轴正半轴有交点为(0,b);

  ⑤当b<0时,直线y=kx+b与y轴负半轴有交点为(0,b);

  (10)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即要求k与b的值;

  (11)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已知两点;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图像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

  (3)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元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一条直线;

  (4)一般地,每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对应两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两条直线。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3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4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2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2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29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5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①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实数

  1、认识无理数

  ①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2、*方根

  ①算数*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方根

  ②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数*方根是0

  ③*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④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0只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⑤正数有两个*方根,一个是a的算数*方,另一个是—,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两个*方根合起来可记作±

  ⑥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a叫做被开方数

  3、立方根

  ①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

  ②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a叫做被开方数

  4、估算

  ①估算,一般结果是相对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

  5、用计算机开*方

  6、实数

  ①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②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永远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7、二次根式

  ①含义: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② =(a≥0,b≥0),=(a≥0,b>0)

  ③最简二次根式: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④化简时,通常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时最简二次根式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①在*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面直角坐标系

  ①含义: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②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者横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和纵轴,二者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被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④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面分成了四部分,右上方的部分叫第一象限,其他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⑤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面上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第四章一次函数

  1、函数

  ①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②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

  ③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的函数值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的,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0,0)的直线。因此,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是,只要再确定一点,过这个点与原点画直线就可以了

  ②在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的值随着x的值增大而减小

  ③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画一次函数图像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点画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也称为直线y=kx+b

  ④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0,b)。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

  4、一次函数的应用

  ①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kx+b=0的解,从图像上看,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③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②通过两式子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鸡兔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增减收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

  ①一般地,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像相同,是一条直线

  ②一般地,从图形的角度看,确定两条直线相交点的坐标,相当于求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当于确定相应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①先设出函数表达式,再根据所给条件确定表达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到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8、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在一个方程组中,各个式子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②像这样,共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③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均数

  ①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均数,简称*均数记为。

  ②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计算*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均数差的*方的*均数

  ④其中是x1x2......xn*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方根

  ⑤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第七章*行线的证明

  1、为什么要证明

  ①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

  ①证明时,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它们的定义

  ②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③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选项,结论是已知选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④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⑤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⑥欧几里得在编写《原本》时,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

  ⑦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每个定理都只能用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来证明

  a.本套教科书选用九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八条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同一*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d.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e.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f.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g.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h.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此外,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反映大小关系的有关性质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

  ⑨ 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顶角相等

  3、*行线的判定

  ①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②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4、*行线的性质

  ①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②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③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述为: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④ 定理:*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①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②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 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定理使用。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方差公式

  1.*方差公式

  (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方公式。

  (2)完全*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6

  初二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一次函数

  1 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表达式,函数的图像

  2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包括他们的表达式、增减性、图像

  3 从函数的观点看方程、方程组和不等式

  第二章 数据的描述

  1 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复合条形图、直方图,了解各种图表的特点

  条形图特点:

  (1)能够显示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

  (2)易于比较数据间的差别

  扇形图的特点:

  (1)用扇形的面积来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与总数的'大小

  折线图的特点;

  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直方图的特点:

  (1)能够显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况;

  (2)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2 会用各种统计图表示出一些实际的问题

  第三章 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直角三角形的HL定理

  3 角*分线的性质

  角*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分线上.

  第四章 轴对称

  1 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

  2 轴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分线;

  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3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

  4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5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度;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是30度,那么他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第五章 整式

  1 整式定义、同类项及其合并

  2 整式的加减

  3 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

  (2)幂的乘方

  (3)积的乘方

  (4)整式的乘法

  4 乘法公式

  (1)*方差公式

  (2)完全*方公式

  5 整式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

  (2)整式的除法

  6 因式分解

  (1)提共因式法

  (2)公式法

  (3)十字相乘法

  初二下册知识点

  第一章 分式

  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 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 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 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 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 反比例函数

  1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 勾股定理

  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

  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 四边形

  1 *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 特殊的*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 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 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 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 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 数据的分析

  加权*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7

  在*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1)多边形的一些要素:

  边: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顶点:每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多边形的内角,一个n边形有n个内角。

  外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2)在定义中应注意:

  ①一些线段(多边形的边数是大于等于3的正整数);

  ②首尾顺次相连,二者缺一不可;

  ③理解时要特别注意“在同一*面内”这个条件,其目的是为了排除几个点不共面的情况,即空间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8

  轴对称

  1.如果一个*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

  (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一次函数

  (一)一次函数是函数中的一种,一般形如y=kx+b(k,b是常数,k≠0),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y=kx+b(k为常数,k≠0),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二)函数三要素

  1.定义域:设x、y是两个变量,变量x的变化范围为D,如果对于每一个数x∈D,变量y遵照一定的法则总有确定的数值与之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记作y=f(x),x∈D,x称为自变量,y称为因变量,数集D称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在函数经典定义中,因变量改变而改变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在函数现代定义中是指定义域中所有元素在某个对应法则下对应的所有的象所组成的集合。如:f(x)=x,那么f(x)的取值范围就是函数f(x)的值域。

  3.对应法则:一般地说,在函数记号y=f(x)中,“f”即表示对应法则,等式y=f(x)表明,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的x值,在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即可得到值域中唯一y值。

  (三)一次函数的表示方法

  1.解析式法:用含自变量x的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解析式法。

  2.列表法:把一系列x的值对应的函数值y列成一个表来表示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用图象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即:y=kx+b(k≠0)(k不等于0,且k,b为常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交点,坐标为(0,b)。当y=0时,该函数图象在x轴上的交点坐标为(-b/k,0)。

  3.k为一次函数y=kx+b的斜率,k=tanθ(角θ为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正方向夹角,θ≠90°)。

  4.当b=0时(即y=kx),一次函数图象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5.函数图象性质:当k相同,且b不相等,图像*行;当k不同,且b相等,图象相交于Y轴;当k互为负倒数时,两直线垂直。

  6.*移时:上加下减在末尾,左加右减在中间。

  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等于的*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方和等于第三边的*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等于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方和等于第三边的*方”。

  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HL还有SSS,SAS,ASA,AAS,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

  图形的*移与旋转

  1.*移,是指在同一*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移运动,简称*移。

  2.*移性质

  (1)图形*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2)图形*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拓展阅读:初中数学提高解题速度的方法

  认真仔细审题

  对于一道具体的*题,解题时最重要的环节是审题。审题的第一步是读题,这是获取信息量和思考的过程。读题要慢,一边读,一边想,应特别注意每一句话的内在涵义,并从中找出隐含条件。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读题、思考的*惯,心里着急,匆匆一看,就开始解题,结果常常是漏掉了一些信息,花了很长时间解不出来,还找不到原因,想快却慢了。所以,在实际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审题要认真、仔细。

  做好归纳总结

  在解过一定数量的*题之后,对所涉及到的知识、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使解题思路更为清晰,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类似的*题一目了然,可以节约大量的解题时间。

  熟悉*题内容

  解题、做练*只是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的全部,你不能为解题而解题。解题时,我们的概念越清晰,对公式、定理和规则越熟悉,解题速度就越快。

  因此,我们在解题之前,应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做简单的练*,先熟悉、记忆和辨别这些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其涵义的本质,接着马上就做后面所配的练*,一刻也不要停留。

  学会主动画图

  画图是一个翻译的过程,把解题时的抽象思维,变成了形象思维,从而降低了解题难度。有些题目,只要分析图一画出来,其中的关系就变得一目了然。尤其是对于几何题,包括解析几何题,若不会画图,有时简直是无从下手。

  因此,牢记各种题型的基本作图方法,牢记各种函数的图像和意义及演变过程和条件,对于提高解题速度非常重要。

  逐步增加难度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简单的问题解多了,从而使概念清晰了,对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步骤熟悉了,解题时就会形成跳跃性思维,解题的速度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在学*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先去解那些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题,以不断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随着速度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渐增加难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9

  一.定义

  1.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a叫做被开方数.

  2.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

  3.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4.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5.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无理数.

  6.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7.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面直角坐标系中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

  二.重点

  1.*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2.正数的*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其中正的*方根就是这个数的算术*方根.

  3.当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每移动两位,它的算术*方根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一位.

  4.当被*方数小数点每向右移动三位,它的立方根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5.数a的相反数是-a[a为任意实数],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三.注意

  1.被开方数一定是非负数.

  2.0,1的算术*方根是它本身;0的*方根是0,负数没有*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

  3.带根号的无理数的整数倍或几分之几仍是无理数;带根号的数若开之后是有理数则是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都能写成分数的形式.

  以上就是数学网为大家提供的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实数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数学网中考频道。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0

  一、 在*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二、*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1、*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面,叫做坐标*面。

  2、为了便于描述坐标*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 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x0

  点P(x,y)在第二象限:x0

  点P(x,y)在第三象限:x0

  点P(x,y)在第四象限:x0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y=0 ,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x=0 ,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 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3)、两条坐标轴夹角*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分线(直线y=x)上,x与y相等

  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分线上,x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 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 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 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y|;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x|;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根号x*x+y*y

  三、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坐标(x,y)的变化

  图形的变化

  x a或y a

  被横向或纵向拉长(压缩)为原来的a倍

  x a,y a

  放大(缩小)为原来的a倍

  x (-1)或y (-1)

  关于y轴或x轴对称

  x (-1),y (-1)

  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x +a或y+ a

  沿x轴或y轴*移a个单位

  x +a,y+ a

  沿x轴*移a个单位,再沿y轴*移a个单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1

  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2、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7、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

  8、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9、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10、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二次根式知识点

  (一)一般地,形如√a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当a≥0时,√a表示a的算术*方根;当a小于0时,√a的值为纯虚数。

  (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1.同类二次根式:一般地,把几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它们的被开方数相同,就把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把几个同类二次根式合并为一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进行合并。

  (三)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二次根式相乘除,把被开方数相乘除,根指数不变,再把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一次函数知识点

  (一)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当b=0时,一次函数y=kx,又叫做正比例函数。

  (二)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

  3.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4.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的关系: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二、三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三、四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二、四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二、三、四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初二数学下册函数知识点归纳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十六章分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分式:形如A/B,A、B是整式,B中含有未知数且B不等于0的整式叫做分式(fraction)。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等于0

  3.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为1的数)约去,这种变形称为约分。

  4.通分: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叫做通分。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用式子表示为:A/B=A_C/B_C A/B=A÷C/B÷C(A,B,C为整式,且C≠0)

  5.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时,这个分式称为最简分式.约分时,一般将一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6.分式的四则运算: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用字母表示为:a/c±b/c=a±b/c

  2.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用字母表示为:a/b±c/d=ad±cb/bd

  3.分式的乘法法则: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用字母表示为:a/b _ c/d=ac/bd

  4.分式的除法法则:(1).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a/b÷c/d=ad/bc

  (2).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a/b÷c/d=a/b_d/c

  7.分式方程的意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8.分式方程的解法: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②按解整式方程的步骤求出未知数的值;③验根(求出未知数的值后必须验根,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

  分式和分数有着许多相似点。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可以对比分数的特点及性质,让学生自主学*。重点在于分式方程解实际应用问题。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反比例函数: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他形式xy=k

  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和y=-x。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在学*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让学生对比之前所学*的一次函数启发学生进行对比性学*。在做题时,培养和养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定理: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3.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具备的重要性质。本章要求学生在理解勾股定理的前提下,学会利用这个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通过自主学*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第十九章四边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2.*行四边形的性质:*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行四边形的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5.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6.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

  7.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分且相等。AC=BD

  8.矩形判定定理: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9.菱形的定义: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

  10.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11.菱形的判定定理:1.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12.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13.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14.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15.正方形判定定理: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16.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17.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18.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19.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20.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本章内容是对*面上四边形的分类及性质上的研究,要求学生在学*过程中多动手多动脑,把自己的发现和知识带入做题中。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四边形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加权*均数:加权*均数的计算公式。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4.极差: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5.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实例为主,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2

  乘法与因式分解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ab

  |a-b||a|-|b| -|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3

  第十六章 分式

  一、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叫做分式。

  二、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三、分式计算: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四、整数指数幂:(1) (2)较小数的科学记数法;

  五、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这个解是增根,原方程无解)。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一、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

  三、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一、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二、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四、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第十九章 四边形

  一、*行四边形:

  1、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2、性质:*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定义)

  4、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二、矩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分且相等。

  3、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定义)

  (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菱形:

  1、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3、判定:(1)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定义)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S菱形=底×高 S菱形= ab(a、b为两条对角线)

  四、正方形: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或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3、判定:(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五、梯形:

  1、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等腰梯形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判定: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梯形的中位线分别*行于上、下两底,且等于上、下两底和的一半。

  六、重心:

  1、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

  2、*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3、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七、数学活动(教材115页):

  1、折纸多60°、30°、15°的角证明方法(重点30°角)

  2、宽和长的比是 (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一、加权*均数:计算公式(教材125页。)

  二、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三、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四、极差: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五、方差:

  1、计算公式: ( 表示 的*均数)

  2、性质: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六、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

  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 3.描述数据 4.分析数据 5.撰写调查报告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4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一是分类是:正数、负数、0;

  另一种分类是:有理数、无理数

  将两种分类进行组合:负有理数,负无理数,0,正有理数,正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5

  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相信通过上面的学*,同学们对实数知识点可以很好的掌握了,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对于*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哦。

  *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下面是对数学中因式分解内容的知识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内容知识的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


初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2)

——初二数学知识点(十)份

  初二数学知识点 1

  一、试题情况分析

  本次试题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关注了对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做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试卷以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教材为依据,特别在依据教材的基础上,考出学生的素质。突出的特点有:

  1、知识点考查全面。让题型为知识点服务。每一个知识点无不被囊括其中,真正做到了覆盖全面。

  2、形式灵活多样,并且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应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3、题量适中,试题难度较小,试卷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熟练程度。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三、测试结果

  四、年级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水*参差不齐,好多同学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教学中对好坏的兼顾仍是思考重点。

  主要失分原因:一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不到位,;二是学生审题不清、马虎大意,导致出错;三是某些思考和推理过程,过程过于简单,书写不够严谨;四是对知识的迁移不能正确把握,不能正确使用所学的知识,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

  五、班级学情分析

  一、个别学生较差,应对中差生加强辅导;二、课堂听讲效率不高,学*惰性较强,两级分化严重,对差生多加关注,分层次教学;三、多数学生能在课上保持稳定,不违反纪律,但听讲集中性不强,经常若有所思应注意对优等生拔高,对中等生强化,对差生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四、极端性较强,有的学生基础很好,有的学生基础很差并且纪律表现极差,以后要注意调动学生学*积极性,降低差生率。

  六、收获和进步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了课前准备,自觉地准备教学用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合作学*、小组讨论及分层作业等学*方式中课堂中普遍被采用。

  七、存在问题

  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在追求教学效果和如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每节课有不同的收获方面下功夫,提高课堂实效性;其二是作业反馈力度仍不够,部分同学还要面批面改。

  八、考试后的教学建议

  (一)立足课本,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以及基本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的.本质,并能灵活运用。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精讲多练,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力求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分析问题,要精心备课,积极创设问题情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类比、推广、归纳总结,努力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坚持能力培养的方向不变。学生的能力是他们今后立身社会的根本,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它的可操作性,我们要多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相信我们的学生在将来会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

  (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教学重在实,而不是多,数学题目千变万化,但核心思想却只有统计、数形结合、图形变换、方程的思想等等,抓住了数学思想方法,等于是扼住了数学教学的咽喉,掌握了数学教学的命脉,当然会事半功倍。

  (五)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认真审题、规范解题的*惯。如审题时可划出关键句,在图形中作标记等,而且要让学生在*时加强练*。

  (六)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我们要将差生工作落到实处,这会树立学生学*数学的信心,还要更多地转化后进生,特别是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亲*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也体会到学*的乐趣。

  初二数学知识点 2

  学好知识就需要*时的积累。知识积累越多,掌握越熟练,编辑了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期中复*知识点:立方根,欢迎参考!

  立方根

  读作“三次根号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3叫做根指数。(a等于所有数,包括0)如果被开方数还有指数,那么这个指数(必须是三能约去的)还可以和三次根号约去。

  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立方根的性质:

  ⑴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⑵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⑶0的立方根是0.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cuberoot,也叫做三次方根)。如2是8的立方根,-3分之2是-27分之8的立方根,0是0的立方根。

  立方和开立方运算,互为逆运算。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立方根也是互为相反数。

  负数不能开*方,但能开立方。

  立方根如何与其他数作比较?

  ⑴做这两个数的立方

  ⑵作差

  ⑶比较被开方数(如三次根号3大于三次根号2)

  任何数(正数、负数、或零)的立方根如果存在的话,必定只有一个.

  *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⑴根指数不同:*方根的根指数为2,且可以省略不写;立方根的根指数为3,且不能省略不写。

  ⑵被开方的取值范围不同:*方根中被开方数必需为非负数;立方根中被开方数可以为任何数。

  ⑶结果不同:*方根的结果除0之外,有两个互为相反的结果;立方根的结果只有一个。

  二、连系

  二者都是与乘方运算互为逆运算

  初二数学知识点 3

  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法单项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其特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符号。

  *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初二数学知识点 4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初二数学知识点 5

  我们称数值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

  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我们称它们为常量(constant)。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说x是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y是x的函数(function)。

  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proportionalfunction),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linearfunction)。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每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对应两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两条直线。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初二数学知识点 6

  一、轴对称图形

  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4.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⑤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二、线段的垂直*分线

  1.定义: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也叫中垂线。

  2.性质: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判定: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

  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

  ①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②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③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横坐标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④与X轴或Y轴*行的直线的两个点横(纵)坐标的关系;

  ⑤关于与直线X=C或Y=C对称的坐标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x,-y)_____.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x,y)___.

  2.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理解: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线就可以推知另两线。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五、(等边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0。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初二数学知识点 7

  勾股定理应用举例: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求第三边。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边确定另两边的关系。

  3、证明包含*方(算术*方根)关系的几何问题。

  4、构造方程(或方程组)计算有关线段的长度,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求解方法:

  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先确定好该路径的起点终点,以及立方体的*面展开图,借助勾股定理来求得路径的长度。由于展开的方法可以多种,因此对于路径的求解也是有多种方法,在这里必定有一个最小值,此值为最短路径。

  1、勾股数的定义: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成为勾股数。

  2、常见的勾股数有哪些:

  (1)3,4,5

  (2)6,8,10

  (3)8,15,17

  (4)7,24,25

  (5)5,12,13

  (6)9,12,15。

  3、勾股数组的规律:

  (1)如果a为一个大于1的奇数,b、c是两个连续自然数,且,则a,b,c为一组勾股数;

  (2)如果a,b,c为一组勾股数,那么na,nb,nc也是一组勾股数,其中n(n≥1)为自然数;

  初二数学知识点 8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方差公式

  1.*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方公式。

  (2)完全*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an)+(bm+bn)

  =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an)+(bm+bn)

  =a(m+n)+b(m+n)

  =(m+n)?(a+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运用公式x2+(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除了课堂上的学*外,数学知识点也是学生提高数学成绩的重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初二数学二次函数的应用知识点解析,希望对大家的学*有一定帮助。

  2.有一个抛物线形桥拱,其最大高度为16米,跨度为40米,现在它的示意图放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右图),则此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3.某公司的生产利润原来是a元,经过连续两年的增长达到了y万元,如果每年增长的百分数都是x,那么y与x的函数关系是()

  4.把一段长1.6米的铁丝围长方形ABCD,设宽为x,面积为y.则当y最大时,x所取的值是()

  A.0.5 B.0.4 C.0.3 D.0.6

  初二数学知识点 9

  一、在*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二、*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1、*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的数轴叫做_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_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面,叫做坐标*面。

  2、为了便于描述坐标*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面被_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_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_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_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_,y)在第一象限:_;0,y;0

  点P(_,y)在第二象限:_;0,y;0

  点P(_,y)在第三象限:_;0,y;0

  点P(_,y)在第四象限:_;0,y;0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_,y)在_轴上,y=0,_为任意实数

  点P(_,y)在y轴上,_=0,y为任意实数

  点P(_,y)既在_轴上,又在y轴上,_,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3)、两条坐标轴夹角*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_,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分线(直线y=_)上,_与y相等

  点P(_,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分线上,_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行于_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_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_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_,y)关于_轴的对称点为P’(_,—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_,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_,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_,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_,—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_,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_,y)到_轴的距离等于|y|;

  (2)点P(_,y)到y轴的距离等于|_|;

  (3)点P(_,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根号___+y_y

  初二数学知识点 10

  一、线段的垂直*分线

  ①定义:垂直并且*分已知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分线或中垂线

  ②性质:

  a、线段的垂直*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b、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c、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分线是线段的一条对称轴,另一条是线段所在的直线。

  二、角*分线的性质

  ①角*分线上的点到已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②到已知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已知角的角*分线上

  ③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该角的对称轴。


初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3)

——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菁华6篇)

  一、直线与圆:

  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与轴重合或*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

  2、斜率: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且α≠90°,则斜率k=tanα.过两点(x1,y1),(x2,y2)的直线的斜率k=(y2-y1)/(x2-x1),另外切线的斜率用求导的方法。

  3、直线方程:

  (1)点斜式:直线过点斜率为,则直线方程为

  (2)斜截式:直线在轴上的截距为和斜率,则直线方程为

  4、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行A1/A2=B1/B2注意检验

  (2)垂直A1A2+B1B2=0

  5、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两条*行线与的距离是

  6、圆的标准方程:圆的一般方程:注意能将标准方程化为一般方程

  7、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如果只求出了一条,那么另外一条就是与轴垂直的直线.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常转化为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或者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弦长问题.①相离②相切③相交

  9、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圆的*面几何性质的作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

  二、圆锥曲线方程:

  1、椭圆:①方程(a>b>0)注意还有一个;②定义:|PF1|+|PF2|=2a>2c;③e=④长轴长为2a,短轴长为2b,焦距为2c;a2=b2+c2;

  2、双曲线:①方程(a,b>0)注意还有一个;②定义:||PF1|-|PF2||=2a<2c;③e=;④实轴长为2a,虚轴长为2b,焦距为2c;渐进线或c2=a2+b2

  3、抛物线:①方程y2=2px注意还有三个,能区别开口方向;②定义:|PF|=d焦点F(,0),准线x=-;③焦半径;焦点弦=x1+x2+p;

  4、直线被圆锥曲线截得的弦长公式:

  三、直线、*面、简单几何体: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

  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

  (2)*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

  (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

  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1)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

  (2)锥体: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

  (3)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4)球体:①表面积:S=;②体积:V=

  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面*行:①线线*行线面*行;②面面*行线面*行。

  (2)*面与*面*行:①线面*行面面*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1)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移法:*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2)直线与*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四、导数:导数的意义-导数公式-导数应用(极值最值问题、曲线切线问题)

  1、导数的定义:在点处的导数记作.

  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曲线在点处切线的斜率

  ①k=f/(x0)表示过曲线y=f(x)上P(x0,f(x0))切线斜率。V=s/(t)表示即时速度。a=v/(t)表示加速度。

  3.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①;②;③;

  ⑤;⑥;⑦;⑧。

  4.、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5、导数的应用:

  (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那么为增函数;如果,那么为减函数;

  注意:如果已知为减函数求字母取值范围,那么不等式恒成立。

  (2)求极值的步骤:

  ①求导数;

  ②求方程的根;

  ③列表:检验在方程根的左右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函数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函数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

  (3)求可导函数值与最小值的步骤:

  ⅰ求的根;ⅱ把根与区间端点函数值比较,的为值,最小的.是最小值。

  五、常用逻辑用语:

  1、四种命题:

  ⑴原命题:若p则q;⑵逆命题:若q则p;⑶否命题:若p则q;⑷逆否命题:若q则p

  注:1、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判断命题真假时注意转化。

  2、注意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命题否定形式是;否命题是.命题“或”的否定是“且”;“且”的否定是“或”.

  3、逻辑联结词:

  (1)且(and):命题形式pq;pqpqpqp

  (2)或(or):命题形式pq;真真真真假

  (3)非(not):命题形式p.真假假真假

  假真假真真

  假假假假真

  “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

  “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

  “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4、充要条件

  由条件可推出结论,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由结论可推出条件,则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5、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

  短语“所有”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全体,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体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短语“有一个”或“有些”或“至少有一个”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个体或部分,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性命题。

  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圆心,半径为r;

  (2)一般方程

  当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半径为

  当时,表示一个点;当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1)设直线,圆,圆心到l的距离为,则有;;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①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②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a)2+(y—b)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r2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设圆,

  两圆的位置关系常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当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当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当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当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当时,两圆内含;当时,为同心圆。

  注意:已知圆上两点,圆心必在中垂线上;已知两圆相切,两圆心与切点共线

  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1、圆的定义

  *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x—a)^2+(y—b)^2=r^2

  (1)标准方程,圆心(a,b),半径为r;

  (2)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1)设直线,圆,圆心到l的距离为,则有;;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①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②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两解】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a)2+(y—b)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r2

  一、集合、简易逻辑(14课时,8个)

  1、集合;

  2、子集;

  3、补集;

  4、交集;

  5、并集;

  6、逻辑连结词;

  7、四种命题;

  8、充要条件。

  二、函数(30课时,12个)

  1、映射;

  2、函数;

  3、函数的单调性;

  4、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6、指数概念的扩充;

  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

  8、指数函数;

  9、对数;

  10、对数的运算性质;

  11、对数函数。

  12、函数的应用举例。

  三、数列(12课时,5个)

  1、数列;

  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

  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初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4)

——数学知识点 100句菁华

1、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2、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4、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5、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6、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7、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8、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9、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0、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1、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12、直线方程:高考时不单独命题,易和圆锥曲线结合命题

13、单价×数量=总价

14、被除数÷除数=商

15、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16、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千位上是几读几千,百位上是几读几百,依次类推;

17、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18、从被除数高位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

19、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0、(1)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1、什么是复名数?

22、什么是四则运算?

23、什么是公约数?什么叫公约数?

24、圆

25、圆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6、画圆

27、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28、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是: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29、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30、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1、角的意义;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32、初步认识*行线与垂线;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33、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34、数的产生:

35、填写面积单位的规律:

36、基本规律

37、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38、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39、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0、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41、*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3、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4、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45、(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46、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47、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48、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49、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50、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方

51、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52、列举法:{a,b,c……}

53、“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54、乘法分配律:a × b + a × c = a ×(b + c)

55、除法的性质:a ÷ b ÷ c = a ÷(b × c)

5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57、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58、去、添括号法则: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59、完全*方:完全*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方、尾*方,首尾二倍放中央;首尾括号带*方,尾项符号随中央。

60、因式分解:一提(公因式)二套(公式)三分组,细看几项不离谱,两项只用*方差,三项十字相乘法,阵法熟练不马虎,四项仔细看清楚,若有三个*方数(项),就用一三来分组,否则二二去分组,五项、六项更多项,二三、三三试分组,以上若都行不通,拆项、添项看清楚。

61、单项式运算:加、减、乘、除、乘(开)方,三级运算分得清,系数进行同级(运)算,指数运算降级(进)行。

62、*行某轴的直线:*行某轴的直线,点的坐标有讲究,直线*行X轴,纵坐标相等横不同;直线*行于Y轴,点的横坐标仍照旧。

63、对称点坐标:对称点坐标要记牢,相反数位置莫混淆,X轴对称y相反,Y轴对称,x前面添负号;原点对称最好记,横纵坐标变符号。

64、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口诀:反比例函数有特点,双曲线相背离的远;k为正,图在一、三(象)限,k为负,图在二、四(象)限;图在一、三函函数减,两个分支分别减。图在二、四正相反,两个分支分别添;线越长越*轴,永远与轴不沾边。

65、巧记三角函数定义:初中所学的三角函数有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它们实际是三角形边的比值,可以把两个字用/隔开,再用下面的一句话记定义:一位不高明的厨子教徒弟杀鱼,说了这么一句话:正对鱼磷(余邻)直刀切。正:正弦或正切,对:对边即正是对;余:余弦或余弦,邻:邻边即余是邻;切是直角边。

66、正多边形诀窍歌:份相等分割圆,n值必须大于三,依次连接各分点,内接正n边形在眼前.

67、(P23)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求出商的*似数。

68、特征:①两个运动的物体一般同地不同时(或同时不同地)出发作同向运动;

69、圆的方程

70、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71、数字与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简写成““或省略不写.数与数相乘,乘号不能省略.

72、先把含有未知数x的项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如3x+20=41

73、由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四种命题的关系的深化,他们之间存在这密切的联系,故在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时,可考虑“正难则反”的原则,即在正面判断较难时,可转化为应用该命题的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74、混循环小数:与纯循环小数有唯一的区别,不是从十分位开始循环的循环小数,叫混循环小数。

75、怎样找准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

76、凑十歌: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五五相凑就满十。(注:凑十的两个数互为补数)

77、100以内进位加362+8=44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方法和20以内一样)

78、20以内退位减:破十法:161—9=7个位加补数

79、6= 87—3= 96—6=

80、向量夹角范围不清致误

81、an与Sn关系不清致误

82、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致误

83、忽视三视图中的实、虚线致误

84、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

85、同类项及其合并


初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5)

——数学知识点 40句菁华

1、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2、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3、有理数加法法则:

4、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5、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6、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7、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8、解三角形:(正、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高考中理科占到22分左右,文科数学占到13分左右2、数列:高考必考,17---22分3、不等式:(线性规划,听课时易理解,但做题较复杂,应掌握技巧。高考必考5分)不等式不单独命题,一般和函数结合求最值、解集。

9、速度×时间=路程

10、加数+加数=和

11、减数=被减数—差

12、什么样的数能被2整除?

13、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14、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15、圆面积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周长也同时扩大多少倍,圆面积扩大的倍数是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的*方倍。

16、任意一个正方形的内切圆即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它们的面积比是4∶π。

17、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18、学生要明确已知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发现(长+宽)﹡2是求长方形周长最简便的方法。不必用公式化的算式去约束学生,他们可以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19、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0、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2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2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 x-3>2} ,{x| x-3>2}

23、p43除法的估算

24、正多边形诀窍歌:份相等分割圆,n值必须大于三,依次连接各分点,内接正n边形在眼前.

2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26、圆的定义:*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7、有限小数:小数的小数部分只有有限个数字的小数(不全为零)叫做有限小数。

28、无限小数:小数的小数部分有无数个数字(不包含全为零)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都是循环小数。例如,圆周率π也是无限小数。

29、圆的定义:*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30、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的区别和联系

31、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

32、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33、3.1直线与*面垂直的判定

34、两个*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面过另一个*面的垂线,则这两个*面垂直。

35、带根号的无理数的整数倍或几分之几仍是无理数;带根号的数若开之后是有理数则是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都能写成分数的形式.

36、推论1

37、推论2

38、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9、菱形判定定理1

40、*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初二数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6)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实用十份

  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2)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一些过原点的直线;

  (3)图像性质:

  ①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②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x的增大y反而减小;

  (4)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一个非原点即可;

  (5)画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原点和点(1,k);(或另外一个非原点)

  (6)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7)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因为当b=0时,y=kx+b即为y=kx)

  (8)一次函数图像特征:一些直线;

  (9)性质:

  ①y=kx与y=kx+b的倾斜程度一样,y=kx+b可看成由y=kx*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当b>0,向上*移;当b<0,向下*移)

  ②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上升,即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③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下降,即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④当b>0时,直线y=kx+b与y轴正半轴有交点为(0,b);

  ⑤当b<0时,直线y=kx+b与y轴负半轴有交点为(0,b);

  (10)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即要求k与b的值;

  (11)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已知两点;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图像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

  (3)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元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一条直线;

  (4)一般地,每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对应两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两条直线。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对于*方差公式的知识,同学们还熟悉吧,下面我们来学下吧。

  *方差公式:

  *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完全公式相混淆。

  上面度*方差公式知识的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很好的参加考试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对于*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哦。

  *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下面是对数学中因式分解内容的知识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内容知识的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

  轴对称

  1.如果一个*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

  (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一次函数

  (一)一次函数是函数中的一种,一般形如y=kx+b(k,b是常数,k≠0),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y=kx+b(k为常数,k≠0),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二)函数三要素

  1.定义域:设x、y是两个变量,变量x的变化范围为D,如果对于每一个数x∈D,变量y遵照一定的法则总有确定的数值与之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记作y=f(x),x∈D,x称为自变量,y称为因变量,数集D称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在函数经典定义中,因变量改变而改变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在函数现代定义中是指定义域中所有元素在某个对应法则下对应的所有的象所组成的集合。如:f(x)=x,那么f(x)的取值范围就是函数f(x)的值域。

  3.对应法则:一般地说,在函数记号y=f(x)中,“f”即表示对应法则,等式y=f(x)表明,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的x值,在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即可得到值域中唯一y值。

  (三)一次函数的表示方法

  1.解析式法:用含自变量x的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解析式法。

  2.列表法:把一系列x的值对应的函数值y列成一个表来表示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用图象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即:y=kx+b(k≠0)(k不等于0,且k,b为常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交点,坐标为(0,b)。当y=0时,该函数图象在x轴上的交点坐标为(-b/k,0)。

  3.k为一次函数y=kx+b的斜率,k=tanθ(角θ为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正方向夹角,θ≠90°)。

  4.当b=0时(即y=kx),一次函数图象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5.函数图象性质:当k相同,且b不相等,图像*行;当k不同,且b相等,图象相交于Y轴;当k互为负倒数时,两直线垂直。

  6.*移时:上加下减在末尾,左加右减在中间。

  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等于的*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方和等于第三边的*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等于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方和等于第三边的*方”。

  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HL还有SSS,SAS,ASA,AAS,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

  图形的*移与旋转

  1.*移,是指在同一*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移运动,简称*移。

  2.*移性质

  (1)图形*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2)图形*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拓展阅读:初中数学提高解题速度的方法

  认真仔细审题

  对于一道具体的*题,解题时最重要的环节是审题。审题的第一步是读题,这是获取信息量和思考的过程。读题要慢,一边读,一边想,应特别注意每一句话的内在涵义,并从中找出隐含条件。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读题、思考的*惯,心里着急,匆匆一看,就开始解题,结果常常是漏掉了一些信息,花了很长时间解不出来,还找不到原因,想快却慢了。所以,在实际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审题要认真、仔细。

  做好归纳总结

  在解过一定数量的*题之后,对所涉及到的知识、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使解题思路更为清晰,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类似的*题一目了然,可以节约大量的解题时间。

  熟悉*题内容

  解题、做练*只是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的全部,你不能为解题而解题。解题时,我们的概念越清晰,对公式、定理和规则越熟悉,解题速度就越快。

  因此,我们在解题之前,应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做简单的练*,先熟悉、记忆和辨别这些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其涵义的本质,接着马上就做后面所配的练*,一刻也不要停留。

  学会主动画图

  画图是一个翻译的过程,把解题时的抽象思维,变成了形象思维,从而降低了解题难度。有些题目,只要分析图一画出来,其中的关系就变得一目了然。尤其是对于几何题,包括解析几何题,若不会画图,有时简直是无从下手。

  因此,牢记各种题型的基本作图方法,牢记各种函数的图像和意义及演变过程和条件,对于提高解题速度非常重要。

  逐步增加难度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简单的问题解多了,从而使概念清晰了,对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步骤熟悉了,解题时就会形成跳跃性思维,解题的速度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在学*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先去解那些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题,以不断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随着速度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渐增加难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二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一次函数

  1 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表达式,函数的图像

  2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包括他们的表达式、增减性、图像

  3 从函数的观点看方程、方程组和不等式

  第二章 数据的描述

  1 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复合条形图、直方图,了解各种图表的特点

  条形图特点:

  (1)能够显示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

  (2)易于比较数据间的差别

  扇形图的特点:

  (1)用扇形的面积来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与总数的大小

  折线图的特点;

  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直方图的特点:

  (1)能够显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况;

  (2)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2 会用各种统计图表示出一些实际的问题

  第三章 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直角三角形的HL定理

  3 角*分线的性质

  角*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分线上.

  第四章 轴对称

  1 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

  2 轴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分线;

  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3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

  4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5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度;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是30度,那么他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第五章 整式

  1 整式定义、同类项及其合并

  2 整式的加减

  3 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

  (2)幂的乘方

  (3)积的乘方

  (4)整式的乘法

  4 乘法公式

  (1)*方差公式

  (2)完全*方公式

  5 整式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

  (2)整式的除法

  6 因式分解

  (1)提共因式法

  (2)公式法

  (3)十字相乘法

  初二下册知识点

  第一章 分式

  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 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 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 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 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 反比例函数

  1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 勾股定理

  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

  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 四边形

  1 *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 特殊的*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 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 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 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 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 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 数据的分析

  加权*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关于数学中解分式方程的步骤知识点,同学们认真学*。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

  (1)能化简的先化简;

  (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3)解整式方程;

  (4)验根.

  上面对解分式方程的步骤知识的总结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解答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复*学*数学知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方根与立方根知识点

  *方根:

  概括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就是说,如果x=a,那么x就叫做a的*方根。如:23与-23都是529的*方根。

  因为(±23)=529,所以±23是529的*方根。问:(1)16,49,100,1100都是正数,它们有几个*方根?*方根之间有什么关系?(2)0的*方根是什么?

  概括2: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概括3:求一个数a(a≥0)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

  开*方运算是已知指数和幂求底数。*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一个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者是0,它的*方数只有一个,正数或负数的*方都是正数,0的*方是0。但一个正数的*方根却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方根是0。负数没有*方根。因为*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方根,也可以通过*方运算来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方根。

  一、算术*方根的概念

  正数a有两个*方根(表示为?根,表示为a。0的*方根也叫做0的算术*方根,因此0的算术*方根是0,即0。”是算术*方根的符号,a就表示a的算术*方根。a的意义有两点:a,我们把其中正的*方根,叫做a的算术*方

  (1)被开方数a表示非负数,即a≥0;

  (2)a也表示非负数,即a≥0。也就是说,非负数的“算术”*方根是非负数。负数不存在算术*方根,即a<0时,a无意义。

  如:=3,8是64的算术*方根,6无意义。9既表示对9进行开*方运算,也表示9的正的*方根。

  二、*方根与算术*方根的区别在于

  ①定义不同;

  ②个数不同: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而一个正数的算术*方根只有一个;③表示方法不同:正数a的*方根表示为?a,正数a的算术*方根表示为a;④取值范围不同:正数的算术*方根一定是正数,正数的*方根是一正一负.⑤0的*方根与算术*方根都是0.

  三、例题讲解:

  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方根:

  (1)100;

  (2)49;

  (3)0.8164

  注意:由于正数的算术*方根是正数,零的算术*方根是零,可将它们概括成:非负数的算

  术*方根是非负数,即当a≥0时,a≥0(当a<0时,a无意义)

  用几何图形可以直观地表示算术*方根的意义如有一个面积为a(a应是非负数)、边长为

  的正方形就表示a的算术*方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算术*方根的符号“”不仅是一个运算符号,如a≥0时,a表示对非负数a进行开*方运算,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性质符号,即表示非负数a的正的*方根。

  3、立方根

  (1)立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即如果x?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

  (2)一个数a的立方根,读作:“三次根号a”,其中a叫被开方数,3叫根指数,不能省略,若省略表示*方。

  (3)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有一个立方根,是它本身;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任何数都有的立方根。

  (4)利用开立方和立方互为逆运算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就可以利用这种互逆关系,检验其正确性,求负数的立方根,可以先求出这个负数的绝对值的立方根,再取其相反数。

  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相信通过上面的学*,同学们对实数知识点可以很好的掌握了,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对于*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哦。

  *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下面是对数学中因式分解内容的知识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内容知识的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①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实数

  1、认识无理数

  ①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2、*方根

  ①算数*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方根

  ②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数*方根是0

  ③*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④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0只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⑤正数有两个*方根,一个是a的算数*方,另一个是—,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两个*方根合起来可记作±

  ⑥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a叫做被开方数

  3、立方根

  ①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

  ②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a叫做被开方数

  4、估算

  ①估算,一般结果是相对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

  5、用计算机开*方

  6、实数

  ①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②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永远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7、二次根式

  ①含义: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② =(a≥0,b≥0),=(a≥0,b>0)

  ③最简二次根式: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④化简时,通常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时最简二次根式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①在*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面直角坐标系

  ①含义: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②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者横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和纵轴,二者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被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④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面分成了四部分,右上方的部分叫第一象限,其他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⑤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面上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第四章一次函数

  1、函数

  ①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②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

  ③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的函数值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的,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0,0)的直线。因此,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是,只要再确定一点,过这个点与原点画直线就可以了

  ②在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的值随着x的值增大而减小

  ③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画一次函数图像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点画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也称为直线y=kx+b

  ④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0,b)。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

  4、一次函数的应用

  ①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kx+b=0的解,从图像上看,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③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②通过两式子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鸡兔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增减收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

  ①一般地,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像相同,是一条直线

  ②一般地,从图形的角度看,确定两条直线相交点的坐标,相当于求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当于确定相应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①先设出函数表达式,再根据所给条件确定表达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到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8、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在一个方程组中,各个式子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②像这样,共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③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均数

  ①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均数,简称*均数记为。

  ②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计算*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均数差的*方的*均数

  ④其中是x1x2......xn*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方根

  ⑤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第七章*行线的证明

  1、为什么要证明

  ①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

  ①证明时,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它们的定义

  ②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③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选项,结论是已知选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④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⑤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⑥欧几里得在编写《原本》时,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

  ⑦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每个定理都只能用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来证明

  a.本套教科书选用九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八条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同一*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d.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e.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f.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g.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h.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此外,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反映大小关系的有关性质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

  ⑨ 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顶角相等

  3、*行线的判定

  ①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②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4、*行线的性质

  ①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②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③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述为: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④ 定理:*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①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②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 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定理使用。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方差公式

  1.*方差公式

  (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方公式。

  (2)完全*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相信通过上面的学*,同学们对实数知识点可以很好的掌握了,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对于*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哦。

  *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