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语文教案 >

陋室铭语文教案合集五篇

日期:

  陋室铭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名、馨、鸿儒、白丁、劳、形”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通过疏通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出美感并能熟读成诵。

  2。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内容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铭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贵有精神”,刘禹锡借此文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出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而且本文篇幅短小,注释详尽,那么对于学生朗读和对内容理解方面的教学指导就变得尤其重要。同时,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在感受和理解作者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另外这篇铭文之所能历来被人称颂,也有其文章的美感之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品读体会文章之美并读出美感,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学*要点。

  一、情景引入

  背景故事导入并介绍作者。

  [设计说明]:背景故事的导入,引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使学生能够知人论世。

  二、整体感知

  1。什么是“铭”?“铭”这一文体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等。特点:篇幅短小,句式较短,两句相对,押韵有韵律,多用对偶等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结合课文去感受“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三、重点读析

  1。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用“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说一句话。

  明确:用优美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说出“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所描绘出的画面。

  [设计说明]:能够在正确翻译描写陋室生活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美化和陋室生活场景的想象,并在这个过程中落实关键词。

  2。设置情景:在知县老爷和刘禹锡的对话中感受陋室不陋。

  明确:在品读中感受刘禹锡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同时让学生了解陋室“陋”与“不陋”的关键取决于谁住在里面,点明“惟吾德馨”是本文的中心句。

  [设计说明]:在具体的场景中,通过知县和刘禹锡对话感受陋室的“陋”与“不陋”。

  四、拓展迁移

  介绍刘禹锡的经历,结合之前所学的刘禹锡的作品,分析刘禹锡的理想是不是就这样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

  明确:刘禹锡是一位有着安贫乐道的积极生活态度的人,也是一位志存高远之人。

  [设计说明]:通过纵向贯穿所学的知识,更好的了解人物形象。

  陋室铭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课前准备】

  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

  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四、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五、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集体背诵。

  学生互相背诵 师生竞赛 学生齐背

  七、布置作业 :

  A(学优生):默写

  B:(中等生):朗读并背诵

  C:(后三分之一学生):朗读并背诵

  反思:

  陋室铭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这篇短文。

  2.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1.认识铭这种文体,学*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本文反向立意的写法,从“陋”的反面“不陋”立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难点

  1.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生活情趣。

  2. 学*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背景导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朗读中感受欣赏本文的音乐美、节奏美。

  在合作中探究“陋室不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背景导入,引发兴趣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他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此举气坏了知县,于是知县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环境还不错,刘禹锡没有计较,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看来这篇“名文”是“气”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千古名作。

  二、 了解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有中唐“诗豪”之称。文学上,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 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做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三、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四、 朗读美文,翻译理解

  朗读美文

  步骤一:学生自读,标注难读的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

  步骤二:欣赏名家朗诵,感受本文的音韵美、节奏美。

  步骤三:师生齐读,找出韵脚。

  翻译理解

  步骤一:对照课下注解,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步骤二:两人一组,互译全文。

  步骤三: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④何陋之有?

  五、 合作探究,品味美文

  问题引导

  1. 本文题为“陋室铭”,但在结尾作者却说“何陋之有”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语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这是本文的主旨句,因为主人的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

  2. 请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句是怎样引出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类比的方法,将山水与陋室相提并论,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请同学们背诵这几句)

  3. 既然“惟吾德馨”因而陋室不陋,那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作者美德,衬托陋室不陋的?(小组内合作探究)

  ----自然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自然环境清幽雅致,令人赏心悦目,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带来的便是“华屋玉食,锦衣美酒”无法比拟的享受了,即使身居斗室又有何陋可言呢?

  ----交往人物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时有鸿儒来往,常有高朋谈笑,回避了世俗的人际交往,可以和志同道合者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没有世俗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即使身处陋室也绝无简陋可言。

  ----生活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在室中抚琴弄弦,展卷读经怡然自乐。没有繁弦急管那种嘈杂的声音,没有案卷公文劳损身体,完全是从容自由的,足见其主人的高雅脱俗,陋室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请同学们背诵这几句)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用了什么修辞?哪两个字用的好?

  ----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上,入”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什么。

  5.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不失情感的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即安于贫困,以守道为乐。

  6.提到诸葛庐,子云亭作用何在?

  ----以贤者自况,表达出以他们为榜样的志向与抱负。

  7.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有没有直接表现出来?

  ----没有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陋室的景、人、事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六、 课堂小结

  《陋室铭》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在困境中不唉声叹气,不怨天尤人,而是怡然自得的刘禹锡,感悟出刘禹锡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人生的打击未损他的锋芒,不折他的腰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励志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彰显出少有的乐观豁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人世的无常。悟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使他变得更加乐观,更加潇洒。

  想必同学们也有自警自策的文字常置于桌旁,时刻自勉,请问你们的座右铭是什么?请大声宣读,让大家共勉!

  七、 作业设计

  1思考:作者怀瑾握瑜,身处陋室而不认为陋,联系自身该怎样看待自身客观条件中的不足?

  2背诵默写全文。

  八、 板书设计

  陋室铭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规范翻译。

  2、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3、学*类比、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托物言志、类比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的誓词:“学*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引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秋词》《浪淘沙》等。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房子中。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铭”的文体特点:

  铭,本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是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铭文。语言的特色: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三、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学生自读后屏幕出示朗读节奏,齐读。

  四、课文字词:

  德馨( )苔痕( )鸿儒( )

  案牍( )西蜀(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翻译课文。

  六、质疑探究:

  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的?都有哪些特点?(分别用四字概括)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博学高雅

  日常生活:闲适恬静

  3、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突出了中心。

  七、写作手法: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山水写起,以“山不高”、“水不深”类比为“陋室”,以“仙”“龙”类比为“吾”,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2、《陋室铭》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者的什么样的情趣?

  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山水写起,以“山不高”、“水不深”类比为“陋室”,以“仙”“龙”类比为“吾”,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八、仿写:

  多媒体出示《交友铭》和《教室铭》

  学生仿写小组推举代表展示。

  陋室铭语文教案 5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


陋室铭语文教案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陋室铭语文教案合集五篇(扩展1)

——《陋室铭》教案10篇

《陋室铭》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朗读:

  四、课文导语:

  五、常识(分发)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回答:。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心,自*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七、中心思想: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课文引申:——名言等

  九、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十、*题讲解:

  十一、作业设计:

  1、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2、背诵《陋室铭》。

  3、文意理解:

  A、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中找出见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十二、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

  托物言志、押韵、骈文、类比、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对偶,衬托、拟人、比喻。

  十三、一个优美段(语言)

  十四、激趣内容(上课调整)

  十五、教学效果检查:(早读或自修课进行)

  字词检查、常识检查、朗读检查、课后问题检查、知识点检查、中心思想检查、

  十六、教学反思:

  十七、 提供的图片:

  十八、音频选择:

  十九、鸣谢单位:至诚感谢语文出版社、古田教育局网站、无忧无虑语文网等网站及相关人员。(若没有写古田教育局网站则说明该网站上没有材料)

  二十、 教案订正:(已订正)

  二十一、练*册评讲:

  二十二、推荐背诵:——背中心思想、常识等。

  背课文。

  二十三、字音、字词订正。

  二十四、文言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十五、佳作选登:

  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饮酒》、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二十六、课文附文选读。

  二十七、课文存疑。(论文材料)

  二十八、推荐讲解。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简洁、典雅。学*的意义在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掌握六种技法: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十九、教学建议:(教学灵感)

  三十、板书设计。

  三十一、下轮备课使用的材料——语文教参

《陋室铭》教案2

  总体分析:

  《陋室铭》是七年级下学期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复*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并理解性默写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与中考题目作无缝链接,正确完成相关题目;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举一反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及在不同文段中的不同含义。

  (2)教学难点: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复*目标: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主旨、手法。

  4.反复练*,提升能力。

  二,总体分析:

  (1)作者回顾:刘禹锡,唐代散文家、诗人

  (2)文体复*: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背诵默写

  出示全文,让全班同学默念一次,然后联系初中学过的刘禹锡的其他两首诗歌,作默写拓展训练。

  (1)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作者: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四,词语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有名灵:灵验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学识渊博的人。白丁:没有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弹奏。 金经: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低俗吵闹的音乐声,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中考链接:

  (1),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A:判断词是/这。 B:助词,的/到。C:就。 D:可以/以为

  (2).下而哪组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相同?(B)

  A: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B:斯是陋室/微斯人,吾谁与归

  C:苔痕上阶绿/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可以调素琴/吴广素爱人

  【解析】A:一为“出名”一为“取名” B:“斯”都是“这”

  C:“上”一为“映入”一为“上等” D:“素”一为“不加装饰”一为“*时”

  五,重点句译注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里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六,中心分析:

  (1)开头以两个类比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入”二字,化静为动,生动传神;“绿”“青”二字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优雅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交往之雅,衬托出主人才学高,品德高尚,也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日常生活。从正反两面写主人的情趣之雅,表明“惟吾德馨”,从侧面写“陋室”不“陋”。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古代贤人自况,表明“陋室”主人和古贤人有相同的志趣和抱负。

  练*:中考默写训练: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用来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七,全文中心小结: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八,中考真题分析: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0xx,湖南郴州)

  A.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来收束全文,突出自己就是和孔子同一类的君子。

  B.作者从环境幽雅、交往高雅、生活情趣高雅三方面来表现陋室不陋。

  C.“铭”是用于述功或劝勉的古代文体,作者为陋室作铭,显然是为了表述自己对那些沉迷官场者的劝勉。

  D.“何陋之有”巧妙回应开头“惟吾德馨”,不将孔子原话全部引用,显得含蓄无穷,引人深思。

  【解析】提示:“铭”是用于述功或警戒自己的古代文体,作者为陋室作铭,是为了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警示自己保持高尚品德。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首以山水类比,表明陋室也有山水般的“名”与“灵”;后文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表明三者均因主人德高而显名。

  B.“调素琴”与“无丝竹”,前者悦耳,暗示自得其乐的陋室生活;后者是作乐俗音,从正反两面描写的是同一情操,并不矛盾。

  C.本文以两个知名历史人物的名室来类比陋室,说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日后也能像诸葛亮一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解析】文章没有抒发作者“日后也能像诸葛亮一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希望。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用“山有仙为名山,水有龙成胜水”的观点,自然引出“陋室”,突出“惟吾德馨”这个核心。

  B.本文通过对“陋室”内外情景简要而生动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C.本文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体现了一种整齐与错综相结合的和谐美。

  D.全文议论起笔,推出“陋室”一语统摄全篇;次写恬静气氛、往来人物、*常生活:无一“德”字,却处处言“德”。

  (20xx,湖北随州市)

  【解析】应是“德馨”一语统摄全篇。

  九:作业:课后作业:完成《南方新中考》P80-81页相关文段

  十:结尾寄语: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几簸自天涯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

《陋室铭》教案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二、目标分析

  (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掌握古为今用的学*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

  诵读法: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学*方法:

  1、圈点批注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

  2、自主探究学*法。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六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三)品味赏析

  1、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2、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惯。

  (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

  ②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③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④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⑤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⑥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反复练*。

  3、疏通文意:(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惯。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集体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独立疏通,提出疑问。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

  ②集体交流,合作达标。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③学生自测,记忆巩固。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品析语言:(此程序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引导学生采用“品味式”探究的方法。)

  ①反复诵读,挑选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独立品析所得。

  ③挑选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四)小结全文

  为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整体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六)能力迁移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这个环节的实施,鼓励学生根据学*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托物言志

  景人事不陋

  诸葛庐

  自比“何陋之有?”

  子云亭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效果分析: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4

  一、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设计

  一、 导入

  1、 教师吟诗《竹枝词》让学生猜猜它的作者: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大家熟悉吗?它的作者是谁呢?(刘禹锡)关于他的诗我们还学过哪些?(《秋词》)那么大家一起试背这首诗。

  刘禹锡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文写得也不赖,像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它就是《陋室铭》。(板课题)

  2、题解

  “陋室”好理解吧?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

  (看课文注解)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了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 作者简介

  1、 对于刘禹锡,同学们除了以上的了解以外,还了解他什么呢?

  2、 学生介绍。

  3、 师点拨重点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唐朝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永贞元年,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他的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个别朗读—学生评读(重在读准)

  2、 我们在读古文时,不仅要把它读准来,而且更重要的要将它的节奏读出来。师展示范读录音,并请学生把课文朗读的节奏标注出来。

  3、 集体朗读,读出节奏。

  四、 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参考书、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并合作理清每个字词句的意思,整体理解课文。如果疑难之处小组无法解决,就请大家作好记号待我们一起解决。(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师引导学生解决。

  名:著名、闻名天下 灵:灵性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鸿儒:知识渊博的人。 白丁:*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素琴: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琴,指那种自娱自乐的弹琴。 丝竹:指宫廷中那种音乐,是歌舞生*的靡靡之音。何陋之有:有何之陋指没有什么简陋的。(这些作好准备)

  3、让一名学生翻译课文。

  五、理解分析

  1、 对课文内容,我们已大致有了了解,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陋室”真的“陋”吗?从课文哪句可以看出来?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 (如何理解这句话?)在这句话中“陋室不陋”关键的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所以陋室就不显得简陋了。)

  (德馨,就是品德高尚,那有怎样的高尚品质呢?下面若学生以归纳出了就顺水推舟说:有这样的高尚品质陋室就不陋了,但接下面3;若学生未说出来,可以说:虽然我们一下子没有归纳出来,没事,课文中应该有我们可以找答案的地方吧?在哪里?(后几句)那留着我们待会再归纳,现在先来看看,接下面)——(板书)

  3、 课文一开始就没写“德馨”而是写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以山和水做比兴引出了德馨,如果把山和水看成是陋室的话,那么仙和龙就是德馨了)——板书(山(仙)水(龙)——比兴)

  4、齐读这两句,试背这两句

  5、既然陋室不陋是因为德馨,那么课文哪些句子具体描述了“德馨”呢?它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呢?试分析一下(板:具体描述)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青的角度写,写出了环境之雅。这里这种相接的句子,字数相同,意思相对,这种句式称为骈句,修辞上又称为对偶句。(板书:环境优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交友的角度写,他交的朋友多不多?(不多)从哪里看出来?(上句)交哪些朋友?只限于学识渊博之士。这里写出了交往文雅(板书“交往之雅”)

  师补充:在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弱下去,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情趣角度写,写出了情趣之雅(板书:情趣高雅)

  “我”的品德高尚,刘禹锡从环境、交往、情趣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描述。其实这篇文章在写作时有他的写作背景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而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当时朝廷宦官当道,其中牛、李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象刘禹锡的被扁就是深受其害(展示被贬时做的诗)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忧虑不已,但却回天乏术,只得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写出了他对于这些庸俗的官僚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视,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一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交友的限制更加深了那一点味道,而“无案牍之劳形”则明显的表现了与唐朝士大夫中入世的思想相背的出世的消极情绪。

  好,讲了这么多,下面我们读这几句,再看板书的关键词试背这几句吧。

  6、 后几句“南阳——何陋之有?”是不是具体写陋室的?那有什么用呢?它是不是画蛇添足之笔呢?

  (不是,它以古代圣贤例子类比自己,表现了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最后,又引用孔子的一个典故,这里的“何陋之有”语言发生了倒装应该是“有何之陋”,实际上这句话的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君子居住在里面,房子有什么简陋呢?作者这里就将君子类比自己了,那种高洁傲岸的情操朝露无疑。君子甘愿住在这个简陋的房间中且不感觉简陋,可看出他有什么样的高尚品质呢?(安贫乐道)这么说来,它不是画蛇添足反而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板书:诸葛庐、子云亭、孔子何陋之有、自比言志)

  试背这两句

  小结:课文中作者以正面描述和侧面反正“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 评价

  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情操和情趣的?谈谈你的看法。

  六、 总结

  本文作者借助陋室为文,寄托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一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课文中作者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既有它积极的地方也有消极之处,希望我们能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问题,让精华为我所用。下面请再让我们好好的读读课文吧。

  七、 齐读课文,试背课文。

  八、 板书

  陋室铭

  引出主题 山(仙)、水(龙) 比兴 德 馨

  具体描述 环境优雅 托

  交往文雅 陋室不陋 物

  情趣高雅 言

  总结全文 诸葛庐 类比 君子居之 志

  子云亭 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二、目标分析

  (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掌握古为今用的学*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

  诵读法: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学*方法:

  1、圈点批注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

  2、自主探究学*法。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六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三)品味赏析

  1、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2、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惯。

  (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

  ②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③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④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⑤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⑥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反复练*。

  3、疏通文意:(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惯。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集体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独立疏通,提出疑问。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

  ②集体交流,合作达标。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③学生自测,记忆巩固。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品析语言:(此程序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引导学生采用“品味式”探究的方法。)

  ①反复诵读,挑选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独立品析所得。

  ③挑选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四)小结全文

  为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整体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六)能力迁移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这个环节的实施,鼓励学生根据学*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托物言志

  景人事不陋

  诸葛庐

  自比“何陋之有?”

  子云亭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效果分析: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名、馨、鸿儒、白丁、劳、形”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通过疏通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出美感并能熟读成诵。

  2、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内容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铭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贵有精神”,刘禹锡借此文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出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而且本文篇幅短小,注释详尽,那么对于学生朗读和对内容理解方面的`教学指导就变得尤其重要。同时,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在感受和理解作者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另外这篇铭文之所能历来被人称颂,也有其文章的美感之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品读体会文章之美并读出美感,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学*要点。

  一、情景引入

  背景故事导入并介绍作者。

  [设计说明]:背景故事的导入,引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使学生能够知人论世。

  二、整体感知

  1、什么是“铭”?“铭”这一文体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等。特点:篇幅短小,句式较短,两句相对,押韵有韵律,多用对偶等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结合课文去感受“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三、重点读析

  1、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用“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说一句话。

  明确:用优美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说出“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所描绘出的画面。

  [设计说明]:能够在正确翻译描写陋室生活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美化和陋室生活场景的想象,并在这个过程中落实关键词。

  2、设置情景:在知县老爷和刘禹锡的对话中感受陋室不陋。

  明确:在品读中感受刘禹锡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同时让学生了解陋室“陋”与“不陋”的关键取决于谁住在里面,点明“惟吾德馨”是本文的中心句。

  [设计说明]:在具体的场景中,通过知县和刘禹锡对话感受陋室的“陋”与“不陋”。

  四、拓展迁移

  介绍刘禹锡的经历,结合之前所学的刘禹锡的作品,分析刘禹锡的理想是不是就这样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

  明确:刘禹锡是一位有着安贫乐道的积极生活态度的人,也是一位志存高远之人。

  [设计说明]:通过纵向贯穿所学的知识,更好的了解人物形象。

《陋室铭》教案7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回答)馨。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相对?

  回答:草色。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五》,来自网!

  提问:阶绿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五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陋室铭》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4、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链接:

  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

  二、走*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三、追溯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四、释“铭”解题:

  提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

  五、明确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初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六、指导朗读: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请学生进一步扩充、加深预*成果。

  检查预*:读准下列字音:

  德馨 xīn 苔痕 hén 鸿儒 rú 案牍 dú 西蜀shǔ

  (二)、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母:ing

  (四)、再次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开进行)

  七、翻译古文:

  (一)、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讨论)。

  1、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德馨: 品德高尚。

  鸿儒: 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 没有学问的人。

  案牍: 官府的公文

  劳: 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 使动用法,使……扰乱

  (二)、翻译全文:(力求严密、准确)

  如: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小试牛刀:

  1、 解释下列词语:

  名:著名。 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 劳形:使身体劳累

  2、翻译下面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3、练一练

  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B.惟吾德馨 如兰之馨

  C.拍案而起 无案牍之劳形

  D.无案牍之劳形 我们在劳动

  九、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刘禹锡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色。

《陋室铭》教案9

  课 标 要 求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5.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学 法 点 悟]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这篇文章的“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我们*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自己的心志和情趣。

  [整 体 感 知]

  “陋室”,简陋的房子。“铭”,本是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疑 难 解 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解惑: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质疑:文中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解惑:用山、水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和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耐人寻味。既然山之

  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室主人的品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质疑:《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请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译为:这是简陋的屋子,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质疑: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

  解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然而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这样的陋室,试想主人还会觉得“陋“吗?

  质疑: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解惑: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语 言 揣 摩]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怎样理解丝竹乱耳?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在陋室中谈谈古琴,心无旁骛,作自娱自乐,享受自己创造的音乐氛围,不失为一种清净的世外生活。丝竹,借代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情于歌舞升*的靡靡之音,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作者来说是很嘈杂的。

  [研 究 课 题]

  1、相关链接:刘禹锡(772~843),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他和同时代的柳宗元交谊深厚,曾受柳宗元遗托,编就《河东先生集》,为《柳河东全集》的古本。同时,他和白居易都是造贬,有很多唱和的诗篇。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呢?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例如,如果你觉得你的家很温暖,请给你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如果你喜欢做画,请给你的房子取名为“碧丹”。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学*本文,首先应把握“铭”这种文体的特征;其次要反复朗读、背诵,读时要读准字音;最后还应掌握重点字词、语句的含义。

  [基础巩固集练]

  一、 文学常识填空

  《陋室铭》的作者是 , 代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 。本文作者和 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 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二、 字音字义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 ) 鸿( ) 牍( )

  蜀( ) 苔( ) 调( )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

  (3)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6)无案牍之劳形:

  三、语言积累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翻译句子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翻译:

  四、朗读背诵

  1.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答:

  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什么?

  答:

  3.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的句子是: 。

  4.下列句子停顿标错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问题探究

  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作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德馨”的: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六、欣赏评价

  1. 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赏析。

  [提示:(1)从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从陋室主人的情趣上:“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从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引用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和引证,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提示:文章以骈句为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加之文章一韵到底,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可见“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七、拓展阅读

  熟读精思(节选)

  □ 朱熹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

  1、 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

  2、 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

  3、 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甲: 乙:

  4 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

  5 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

《陋室铭》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贯穿“以读会意”的方法。在读的方法上要灵活,可由教师范读、学生推荐朗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由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然后背诵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及文体。(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要求:记住作者及文体。

  二、自主学*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明确:(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2.统领全文的词语是哪个词?

  明确:(德馨。)

  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抒发了作者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研读赏析并阅读全文。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释下列词语。

  名灵劳形

  ②文章点题句是什么?

  ③以古代圣贤自比的句子是什么?

  ④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什么?

  ⑤文中的“仙”和“龙”比喻什么样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著名。灵异。使身体劳累。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点题德馨

  室写景状物

  室内人高雅情调

  言志君子

  山、水——————陋室—————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名、灵——————德馨—————环境交往情趣————陋室不陋


陋室铭语文教案合集五篇(扩展2)

——《陋室铭》教案6篇

《陋室铭》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四)作业布置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板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友:学问渊博的来客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不陋”

  趣:恬然自适的生活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 的原因

  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重点与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二、小组讨论,扫除生字词,初步弄清全文大意,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1.集体讨论,适当点拨,疏通全文。

  2.师生共同活动,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

  (指导学生美文美读美背美诵,继而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在读《毕淑敏散文选》……

  生4:还有《读者》……

  生5:……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心,自*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1:我认为这是在商经济大潮冲击下的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纪律松弛的表现…………

  生2:学*松懈,不思进取……

  生3:……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生活?

  生1:引以为戒……

  生2:奋发向上……

  生3:……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1: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梦阁”,因为我喜欢做梦,它神秘,飘渺,浪漫,富有诗意……

  生2: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因为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

  生3: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碧丹”,因为我喜欢作画……

  生4:……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父母、同龄人;甚至你们的未来的孩子、未来孩子的同龄人……

  个案点评

  语言教学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播、承扬、革新的强劲而深厚的助动力。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给予我们的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进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现代教育生活的理想。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每个人从自我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研究学生,学*着他们的学*,生活着他们的生活、并由此开始与他们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去关心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权利和义务的时候,语文教学与人的关系作为一个问题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它要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的交流来解决。

  当我开始教《陋室铭》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在想这么一个问题:

  如何让学生能够承传*古代知识分子的那种雅致澹泊、豁达乐观的作风,并让这种作风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这就需要想像的介入,想像是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本文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以语言为抓手,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让学生活跃、奔腾、澎湃、充盈在体内的生命之气与作品中蕴藉的豁达之气接通,并让这种想像在课堂教学中很快就会变为现实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主体的生存、主体的精神和主体的尊严。于是,想像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为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口。

《陋室铭》教案3

  教材分析: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设计理念: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知识与技能:

  一、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

  二、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三、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

  四、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一、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二、合作学*,疏通文意,

  三、师生互动,深入分析,

  四、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试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看得出大家很开心,不光是因为这位同学读得好,也因为它的内容确实引人发笑,这首“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大家知道是模仿哪首诗的?(生答)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

  二、听录音

  现在请大家先听录音,在听录音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录音里的停顿、字音。好了,来听!

  听完录音,大家肯定对题目有些不解。“陋室”当然就不用说了,那“铭”呢?谁来说说什么是“铭”。(生述)

  对,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录音朗读非常优美,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那我们也试着来读一下课文。(生齐读)

  四、个别读

  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在他读的时候,大家仔细听。第一要注意他的停顿、字音。第二大家要把不懂的都画出来。

  (读完之后)评价赏识:他读得字音都很标准,就是停顿出了错。大家知道是哪处么?同学们来指出,总体来说,他读得很好。大家给他鼓鼓掌。

  五、讨论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相信大家一定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大家畅所欲言,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巡视)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一会我再考察大家讨论的结果。

  在大家的合作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学*的重点,现在让我们共同了解并掌握它们。

  第一、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劳,使……劳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家解释下这句。注意丝竹,这里代指音乐。

  第二、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今常用为:样子。

  惟吾德馨馨,美好。今为:芳香。

  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指鸿雁,书信。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指管弦乐,这里指声音。今指丝绸和竹子。

  第三、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韵律

  在大家的合作之下,这篇课文已经明朗化了,为了更深入得了解课文,让我们充满感情的再读一次课文。

  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有些字很押韵。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二、四、六句等。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六、分析课文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

  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

  那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又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会不会重复?与早自*预*过的作者情况相结合考虑。

  板书(多媒体显示)

  七、小结

  作者先用比兴、对偶,引出“陋室不陋”,又从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表明“惟吾德馨”,又以“诸葛庐”“子云亭”做类比,暗示陋室不陋,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八、拓展

  那么,大家是否同意作者这种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九、总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

  十、作业

  讨论题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台痕上……环境之雅

  山仙

  水龙德馨谈笑有……交往之雅南阳、西蜀

  (起兴、比喻、对偶)(类比)

  可以调……情趣之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托物言志)何陋之有?

  前后相呼应

《陋室铭》教案4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

  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师:陋室陋吗?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1)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

  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3)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学生互相背诵师生竞赛学生齐背

  六、总结(略)

  七、赠言和练*

《陋室铭》教案5

  一、字句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关键字:名:有名,著名。灵:有灵气(显得灵异)

  句译: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神仙就有名了。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蛟龙就有了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关键字:斯:这。惟:只。馨:原指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句译: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关键字:入:可译为“映入”。

  句译:绿色苔痕爬上台阶,青青草色映入门帘。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关键字:鸿儒:大儒。鸿:大。儒:读书人。“鸿儒”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白丁:原指*民百姓,此指没有学问的人。

  句译: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往来的没有没有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关键字:调:弹奏。素:朴素的,不加装饰的。金经:泛指佛经。

  句译:在这里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关键字:丝竹:泛指音乐。乱: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

  句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关键字:云:说。

  句译:(我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内容理解

  1.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铭,古代的一种文体。

  2.全文以“惟吾德馨”统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作类比,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第二部分(“苔痕……劳形”)从居室环境、来往客人和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陋室及陋室生活,具体表现主人的“德馨”,揭示“德馨”的内涵:——环境清幽自然,反映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交往之客博学而德高,反映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日常生活悠然闲适,充分反映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不与权贵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第三部分(“南阳……何陋之有”):以古贤人的旧居作类比,引用孔子语,点明“陋室不陋”,表明自己“君子”之志。首尾呼应

  3.中心归纳: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美,抒发自己安贫乐道,不与权贵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教案6

  教材分析: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设计理念: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知识与技能:

  一、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

  二、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三、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

  四、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一、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二、合作学*,疏通文意,

  三、师生互动,深入分析,

  四、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陋室铭》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试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看得出大家很开心,不光是因为这位同学读得好,也因为它的内容确实引人发笑,这首“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大家知道是模仿哪首诗的?(生答)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

  二、听录音

  现在请大家先听录音,在听录音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录音里的停顿、字音。好了,来听!

  听完录音,大家肯定对题目有些不解。“陋室”当然就不用说了,那“铭”呢?谁来说说什么是“铭”。(生述)

  对,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录音朗读非常优美,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那我们也试着来读一下课文。(生齐读)

  四、个别读

  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在他读的时候,大家仔细听。第一要注意他的停顿、字音。第二大家要把不懂的都画出来。

  (读完之后)评价赏识:他读得字音都很标准,就是停顿出了错。大家知道是哪处么?同学们来指出,总体来说,他读得很好。大家给他鼓鼓掌。

  五、讨论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相信大家一定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大家畅所欲言,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巡视)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一会我再考察大家讨论的结果。

  在大家的合作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学*的重点,现在让我们共同了解并掌握它们。

  第一、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劳,使……劳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家解释下这句。注意丝竹,这里代指音乐。

  第二、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今常用为:样子。

  惟吾德馨馨,美好。今为:芳香。

  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指鸿雁,书信。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指管弦乐,这里指声音。今指丝绸和竹子。

  第三、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韵律

  在大家的合作之下,这篇课文已经明朗化了,为了更深入得了解课文,让我们充满感情的再读一次课文。

  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有些字很押韵。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二、四、六句等。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六、分析课文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

  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

  那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又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会不会重复?与早自*预*过的作者情况相结合考虑。

  板书(多媒体显示)

  七、小结

  作者先用比兴、对偶,引出“陋室不陋”,又从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表明“惟吾德馨”,又以“诸葛庐”“子云亭”做类比,暗示陋室不陋,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八、拓展

  那么,大家是否同意作者这种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九、总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

  十、作业

  讨论题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台痕上……环境之雅

  山仙

  水龙德馨谈笑有……交往之雅南阳、西蜀

  (起兴、比喻、对偶)(类比)

  可以调……情趣之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托物言志)何陋之有?

  前后相呼应


陋室铭语文教案合集五篇(扩展3)

——《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实用五篇

  《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 1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 2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 3

  我们按照活动工作人员的安排,面对的学生都是来自同一个班,学生的整体素质,用他们的语文老师的话来说:语文底子不大好。

  教学活动开始了,由我在第一节课先给这个班的25位学生上课,蓝老师在第二节课给另外的25位学生上。在上课之前,我按照我事先准备好的程序进行,首先借助《打扫阳光》的故事,想借机跟孩子们拉*关系,鼓励他们敞开心扉积极配合我。在给他们讲故事的时候,我虽然做到了故事讲述完整,但是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没有做到故事的讲述必须注意的技巧,因此,在这一环节里我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可以从后面正式上课学生们的反应情况可以得知。

  接着,课文的导入。在这一环节里,我本来的设想是先提示学生把“座右铭”的特点与课文的页下注释①进行对比,归纳一下“铭”这一种文体的特点。但却有大部分的学生不知道这一注释对“铭”的解释是什么意思,由于时间的关系,想着接下来还会有很多东西要讲解,因此,就提示他们看着课本的注释给他们进行归纳。这一点,我没有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而是代替了他们。

  然后,在课程的进一步教学中,第一,我对本文的写作背景(刘禹锡被贬遭欺写下的三句话: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垂柳青青江水*,人在历阳心在京;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没能够用自己的特长(毛笔字)形象的展现出来,对学生的背景把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第二,在与学生们短暂的接触后,确切深知他们的语文知识水*令人深忧(他们有的连声母韵母都分不清)。在分配学*任务(由于本文共有9句,因此我安排他们每三人负责本文的一句翻译,单剩下来的一位男生与我共同对本文的最后一句进行翻译)这一环节中,令我欣慰的是,他们的合作精神是我在*常的教学中表现最好的,他们丝毫不比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差,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对文章的理解翻译比预期的要好!但当我还沉浸在自我陶醉中的时候,评课老师们对我的质疑——课文比较浅显,有些句子可以忽略不翻译的,而我则在上面浪费时间,不应该!我对此也确有反思体会,我想,这就是蓝茂福老师的真知灼见——我们怕学生不懂,所以“包办”他们的一切,最后导致他们的“懒散”。第三,由于事先的教学设想与教学实际的差异(他们是初一的学生,我所教的这篇课文是初二第二学期的,而且我这节课的重点是翻译课文,他们的文言文知识储备还不够),本来准备用一节课45分钟完成的教学任务我得要花90分钟才可以完成。这让我从蓝老师的课当中得知,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效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这一次活动中,除了以上我的反思所得,我还收获了这些至宝:一是,始终要相信自己,勇于战胜自己!因为我在*常的教学活动中畏畏缩缩,总是担心这做不好,那也做不好,放不开手脚。但这一节课,我没有半点怯场,我终于战胜了那个胆小的我。二是,得到同行们的指正。闭门造车,限制了我的教学发展,同行们的真诚指点让我得知自己的缺陷。比如:八所中学文周仁老师对我本节课的建议、民族中学陈青梅老师对我本节课的质疑、同台切磋者蓝茂福老师对我本节课的直言以及活动组织者张所帅老师对我本节课的点评等,都让我从中获得启发。三是,让我真正懂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只有真正落实到“读”,学生们才能够理解文章,我们教者才会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越教越有盼头,学生越学越有味道!四是,不用小瞧学生,应鼓励激发他们为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靠我们正确引导而充满色彩的,蓝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激励,让我见识了名师的风采,更见证了它的魅力!五是,教法要敢于创新,多思考如何教学有效。两堂课,如果不是亲身体验,我想,我不可能这样认为:蓝老师的胆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常规,反其道而用,并且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与蓝老师的个性有关,更跟他的独立思考有关!等等。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的远!

  《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 4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来说,进行教学反思,能让自己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通过回顾,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自己肯定的支持,同时给予自己否定的思索修正。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有利于教师经验量的积累、质的提高和准备性的增强。下面我将以《陋室铭》为例,进行教学反思,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在快乐中学*。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文言文是比较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我认为懂得语言就是懂得语文。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的国家,语言文字给我们留下的痕迹,并不是说我们会阅读就可以,我们还要学*古代的文化,学*古人的生活态度。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引入《陋室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采用朋友间的语调,热情的邀请同学们一起进入刘禹锡的房子参观。提问他们:你是否有尝试过描写自己的家或者卧室?你是怎样跟别人介绍的?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经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文言文的学*,最重要的是多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坚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方法。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范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赛读或者学*古人的说话方式进行朗读。在学*中,我们应从最基本的着手,让学生知道在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语文知识,提起自己学*的兴起,去寻找其中的快乐。以一颗快乐的心去填充自己的大脑,去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在实践中学*。

  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学*上的问题。《陋室铭》中托物言志的写法是这节课学*的重点,新的教学要求我们以生为本,以生为学*的主体。让学生懂得托物言志就是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联系着学生,使学生明白并会运用这种写法。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学生身上最容易检测到教师的成功与否,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相互学*时进行。的讨论,要允许答案的多样化。例如,在回答《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时,教师不能局限于答案,除了回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之后,还可以回答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追求淡泊,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等也可以。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必须认真研究文言文知识的基本特点,摒弃那种只教会学生字、词、句的解释的灌输性教学,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学*古人高尚的品德和脱俗的情怀。

  三、在生活中学*。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语言文字,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国家,每天都在与语文打交道。现代白话文也是脱胎于古汉语,因此,我们日常中仍然可以看到或听到人们有时候会引用古文佳句。比如有些人的家里会悬挂一些文字,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么,这时我们就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住在里面的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生活中学*语文、运用语文。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学完,只有通过与社会接触,与生活接触,才能更好的理解语文。教学时应以生活为例,适当的运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和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在中国文化盛行的今天,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如果连自己祖先的话语都不了解,不就贻笑大方了吗?

  四、在思考中学*。

  作为一个教育者,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会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互动学*的教学方式呢?在讨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时,学生是否理解了互文及对偶呢?这节语文课所要理解的作者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掌握好了吗?认识的价值学生是否接受了,理解了?……45分钟的一节课,回顾起来会发现很多问题的存在,我们必须思考,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哪些地方可以继续借鉴,通过不断地自学,听课,向前辈请教,和同行交流,接受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在思考中学*,在学*中思考,让学*和思考二者融合在一起。文言文课堂的教学,并不是一味的传授字词句的解释,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去发问,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去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反思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提高与发展教学智慧的前提,是促进教师自身教学专业水*的保证。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成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者与研究者,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专业水*。

  《陋室铭》语文教学反思 5

  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飞跃。反思是思想者的灵魂,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既可以及时弥补教学中的“遗憾”和修正“失误”,又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优化下一轮的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专业水*。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气氛枯燥,学生沉闷,而现在新课程的实施给老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使我们能摆脱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是文言文,我总担心学生不理解,学不来,因此整节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一堂课下来往往成效不大。课后我作了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包办太多,缺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养,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我还忽略了本课的一个重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诵读文章中体会文章的意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的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陋室铭语文教案合集五篇(扩展4)

——《陋室铭》教案10篇

  一、教学目标:

  1、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朗读:

  四、课文导语:

  五、常识(分发)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回答:。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心,自*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七、中心思想: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课文引申:——名言等

  九、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十、*题讲解:

  十一、作业设计:

  1、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2、背诵《陋室铭》。

  3、文意理解:

  A、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中找出见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十二、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

  托物言志、押韵、骈文、类比、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对偶,衬托、拟人、比喻。

  十三、一个优美段(语言)

  十四、激趣内容(上课调整)

  十五、教学效果检查:(早读或自修课进行)

  字词检查、常识检查、朗读检查、课后问题检查、知识点检查、中心思想检查、

  十六、教学反思:

  十七、 提供的图片:

  十八、音频选择:

  十九、鸣谢单位:至诚感谢语文出版社、古田教育局网站、无忧无虑语文网等网站及相关人员。(若没有写古田教育局网站则说明该网站上没有材料)

  二十、 教案订正:(已订正)

  二十一、练*册评讲:

  二十二、推荐背诵:——背中心思想、常识等。

  背课文。

  二十三、字音、字词订正。

  二十四、文言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十五、佳作选登:

  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饮酒》、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二十六、课文附文选读。

  二十七、课文存疑。(论文材料)

  二十八、推荐讲解。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简洁、典雅。学*的意义在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掌握六种技法: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十九、教学建议:(教学灵感)

  三十、板书设计。

  三十一、下轮备课使用的材料——语文教参

  总体分析:

  《陋室铭》是七年级下学期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复*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并理解性默写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与中考题目作无缝链接,正确完成相关题目;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举一反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及在不同文段中的不同含义。

  (2)教学难点: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复*目标: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主旨、手法。

  4.反复练*,提升能力。

  二,总体分析:

  (1)作者回顾:刘禹锡,唐代散文家、诗人

  (2)文体复*: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背诵默写

  出示全文,让全班同学默念一次,然后联系初中学过的刘禹锡的其他两首诗歌,作默写拓展训练。

  (1)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作者: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四,词语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有名灵:灵验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学识渊博的人。白丁:没有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弹奏。 金经: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低俗吵闹的音乐声,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中考链接:

  (1),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A:判断词是/这。 B:助词,的/到。C:就。 D:可以/以为

  (2).下而哪组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相同?(B)

  A: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B:斯是陋室/微斯人,吾谁与归

  C:苔痕上阶绿/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可以调素琴/吴广素爱人

  【解析】A:一为“出名”一为“取名” B:“斯”都是“这”

  C:“上”一为“映入”一为“上等” D:“素”一为“不加装饰”一为“*时”

  五,重点句译注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里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六,中心分析:

  (1)开头以两个类比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入”二字,化静为动,生动传神;“绿”“青”二字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优雅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交往之雅,衬托出主人才学高,品德高尚,也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日常生活。从正反两面写主人的情趣之雅,表明“惟吾德馨”,从侧面写“陋室”不“陋”。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古代贤人自况,表明“陋室”主人和古贤人有相同的志趣和抱负。

  练*:中考默写训练: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用来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七,全文中心小结: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八,中考真题分析: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0xx,湖南郴州)

  A.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来收束全文,突出自己就是和孔子同一类的君子。

  B.作者从环境幽雅、交往高雅、生活情趣高雅三方面来表现陋室不陋。

  C.“铭”是用于述功或劝勉的古代文体,作者为陋室作铭,显然是为了表述自己对那些沉迷官场者的劝勉。

  D.“何陋之有”巧妙回应开头“惟吾德馨”,不将孔子原话全部引用,显得含蓄无穷,引人深思。

  【解析】提示:“铭”是用于述功或警戒自己的古代文体,作者为陋室作铭,是为了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警示自己保持高尚品德。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首以山水类比,表明陋室也有山水般的“名”与“灵”;后文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表明三者均因主人德高而显名。

  B.“调素琴”与“无丝竹”,前者悦耳,暗示自得其乐的陋室生活;后者是作乐俗音,从正反两面描写的是同一情操,并不矛盾。

  C.本文以两个知名历史人物的名室来类比陋室,说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日后也能像诸葛亮一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解析】文章没有抒发作者“日后也能像诸葛亮一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希望。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用“山有仙为名山,水有龙成胜水”的观点,自然引出“陋室”,突出“惟吾德馨”这个核心。

  B.本文通过对“陋室”内外情景简要而生动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C.本文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体现了一种整齐与错综相结合的和谐美。

  D.全文议论起笔,推出“陋室”一语统摄全篇;次写恬静气氛、往来人物、*常生活:无一“德”字,却处处言“德”。

  (20xx,湖北随州市)

  【解析】应是“德馨”一语统摄全篇。

  九:作业:课后作业:完成《南方新中考》P80-81页相关文段

  十:结尾寄语: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几簸自天涯

  千淘万漉虽辛苦,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二、目标分析

  (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掌握古为今用的学*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

  诵读法: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学*方法:

  1、圈点批注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

  2、自主探究学*法。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六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三)品味赏析

  1、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2、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惯。

  (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

  ②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③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④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⑤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⑥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反复练*。

  3、疏通文意:(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惯。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集体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独立疏通,提出疑问。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

  ②集体交流,合作达标。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③学生自测,记忆巩固。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品析语言:(此程序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引导学生采用“品味式”探究的方法。)

  ①反复诵读,挑选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独立品析所得。

  ③挑选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四)小结全文

  为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整体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六)能力迁移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这个环节的实施,鼓励学生根据学*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托物言志

  景人事不陋

  诸葛庐

  自比“何陋之有?”

  子云亭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效果分析: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一、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设计

  一、 导入

  1、 教师吟诗《竹枝词》让学生猜猜它的作者: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大家熟悉吗?它的作者是谁呢?(刘禹锡)关于他的诗我们还学过哪些?(《秋词》)那么大家一起试背这首诗。

  刘禹锡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文写得也不赖,像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它就是《陋室铭》。(板课题)

  2、题解

  “陋室”好理解吧?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

  (看课文注解)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了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 作者简介

  1、 对于刘禹锡,同学们除了以上的了解以外,还了解他什么呢?

  2、 学生介绍。

  3、 师点拨重点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唐朝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永贞元年,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他的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个别朗读—学生评读(重在读准)

  2、 我们在读古文时,不仅要把它读准来,而且更重要的要将它的节奏读出来。师展示范读录音,并请学生把课文朗读的节奏标注出来。

  3、 集体朗读,读出节奏。

  四、 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参考书、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并合作理清每个字词句的意思,整体理解课文。如果疑难之处小组无法解决,就请大家作好记号待我们一起解决。(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师引导学生解决。

  名:著名、闻名天下 灵:灵性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鸿儒:知识渊博的人。 白丁:*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素琴: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琴,指那种自娱自乐的弹琴。 丝竹:指宫廷中那种音乐,是歌舞生*的靡靡之音。何陋之有:有何之陋指没有什么简陋的。(这些作好准备)

  3、让一名学生翻译课文。

  五、理解分析

  1、 对课文内容,我们已大致有了了解,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陋室”真的“陋”吗?从课文哪句可以看出来?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 (如何理解这句话?)在这句话中“陋室不陋”关键的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所以陋室就不显得简陋了。)

  (德馨,就是品德高尚,那有怎样的高尚品质呢?下面若学生以归纳出了就顺水推舟说:有这样的高尚品质陋室就不陋了,但接下面3;若学生未说出来,可以说:虽然我们一下子没有归纳出来,没事,课文中应该有我们可以找答案的地方吧?在哪里?(后几句)那留着我们待会再归纳,现在先来看看,接下面)——(板书)

  3、 课文一开始就没写“德馨”而是写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以山和水做比兴引出了德馨,如果把山和水看成是陋室的话,那么仙和龙就是德馨了)——板书(山(仙)水(龙)——比兴)

  4、齐读这两句,试背这两句

  5、既然陋室不陋是因为德馨,那么课文哪些句子具体描述了“德馨”呢?它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呢?试分析一下(板:具体描述)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青的角度写,写出了环境之雅。这里这种相接的句子,字数相同,意思相对,这种句式称为骈句,修辞上又称为对偶句。(板书:环境优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交友的角度写,他交的朋友多不多?(不多)从哪里看出来?(上句)交哪些朋友?只限于学识渊博之士。这里写出了交往文雅(板书“交往之雅”)

  师补充:在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弱下去,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情趣角度写,写出了情趣之雅(板书:情趣高雅)

  “我”的品德高尚,刘禹锡从环境、交往、情趣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描述。其实这篇文章在写作时有他的写作背景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而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当时朝廷宦官当道,其中牛、李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象刘禹锡的被扁就是深受其害(展示被贬时做的诗)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忧虑不已,但却回天乏术,只得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写出了他对于这些庸俗的官僚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视,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一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交友的限制更加深了那一点味道,而“无案牍之劳形”则明显的表现了与唐朝士大夫中入世的思想相背的出世的消极情绪。

  好,讲了这么多,下面我们读这几句,再看板书的关键词试背这几句吧。

  6、 后几句“南阳——何陋之有?”是不是具体写陋室的?那有什么用呢?它是不是画蛇添足之笔呢?

  (不是,它以古代圣贤例子类比自己,表现了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最后,又引用孔子的一个典故,这里的“何陋之有”语言发生了倒装应该是“有何之陋”,实际上这句话的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君子居住在里面,房子有什么简陋呢?作者这里就将君子类比自己了,那种高洁傲岸的情操朝露无疑。君子甘愿住在这个简陋的房间中且不感觉简陋,可看出他有什么样的高尚品质呢?(安贫乐道)这么说来,它不是画蛇添足反而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板书:诸葛庐、子云亭、孔子何陋之有、自比言志)

  试背这两句

  小结:课文中作者以正面描述和侧面反正“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 评价

  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情操和情趣的?谈谈你的看法。

  六、 总结

  本文作者借助陋室为文,寄托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一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课文中作者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既有它积极的地方也有消极之处,希望我们能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问题,让精华为我所用。下面请再让我们好好的读读课文吧。

  七、 齐读课文,试背课文。

  八、 板书

  陋室铭

  引出主题 山(仙)、水(龙) 比兴 德 馨

  具体描述 环境优雅 托

  交往文雅 陋室不陋 物

  情趣高雅 言

  总结全文 诸葛庐 类比 君子居之 志

  子云亭 何陋之有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二、目标分析

  (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掌握古为今用的学*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

  诵读法: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学*方法:

  1、圈点批注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

  2、自主探究学*法。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六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三)品味赏析

  1、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2、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惯。

  (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

  ②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③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④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⑤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⑥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反复练*。

  3、疏通文意:(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惯。我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集体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独立疏通,提出疑问。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

  ②集体交流,合作达标。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③学生自测,记忆巩固。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品析语言:(此程序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引导学生采用“品味式”探究的方法。)

  ①反复诵读,挑选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独立品析所得。

  ③挑选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四)小结全文

  为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整体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六)能力迁移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这个环节的实施,鼓励学生根据学*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龙)灵托物言志

  景人事不陋

  诸葛庐

  自比“何陋之有?”

  子云亭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效果分析: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名、馨、鸿儒、白丁、劳、形”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通过疏通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出美感并能熟读成诵。

  2、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内容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铭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贵有精神”,刘禹锡借此文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出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而且本文篇幅短小,注释详尽,那么对于学生朗读和对内容理解方面的`教学指导就变得尤其重要。同时,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在感受和理解作者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另外这篇铭文之所能历来被人称颂,也有其文章的美感之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品读体会文章之美并读出美感,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学*要点。

  一、情景引入

  背景故事导入并介绍作者。

  [设计说明]:背景故事的导入,引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使学生能够知人论世。

  二、整体感知

  1、什么是“铭”?“铭”这一文体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等。特点:篇幅短小,句式较短,两句相对,押韵有韵律,多用对偶等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结合课文去感受“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三、重点读析

  1、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用“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说一句话。


陋室铭语文教案合集五篇(扩展5)

——陋室铭教案9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四)作业布置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板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友:学问渊博的来客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不陋”

  趣:恬然自适的生活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 的原因

  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类比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教学重点、

  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全班交流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心。自*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学生仿作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书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言志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学生互相背诵

  师生竞赛

  学生齐背

  六、总结(略)

  七、赠言和练*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名、馨、鸿儒、白丁、劳、形”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通过疏通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出美感并能熟读成诵。

  2。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内容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铭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贵有精神”,刘禹锡借此文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出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而且本文篇幅短小,注释详尽,那么对于学生朗读和对内容理解方面的教学指导就变得尤其重要。同时,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在感受和理解作者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另外这篇铭文之所能历来被人称颂,也有其文章的美感之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品读体会文章之美并读出美感,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学*要点。

  一、情景引入

  背景故事导入并介绍作者。

  [设计说明]:背景故事的导入,引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使学生能够知人论世。

  二、整体感知

  1。什么是“铭”?“铭”这一文体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等。特点:篇幅短小,句式较短,两句相对,押韵有韵律,多用对偶等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结合课文去感受“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三、重点读析

  1。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用“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说一句话。

  明确:用优美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说出“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所描绘出的画面。

  [设计说明]:能够在正确翻译描写陋室生活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美化和陋室生活场景的想象,并在这个过程中落实关键词。

  2。设置情景:在知县老爷和刘禹锡的对话中感受陋室不陋。

  明确:在品读中感受刘禹锡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同时让学生了解陋室“陋”与“不陋”的关键取决于谁住在里面,点明“惟吾德馨”是本文的中心句。

  [设计说明]:在具体的'场景中,通过知县和刘禹锡对话感受陋室的“陋”与“不陋”。

  四、拓展迁移

  介绍刘禹锡的经历,结合之前所学的刘禹锡的作品,分析刘禹锡的理想是不是就这样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

  明确:刘禹锡是一位有着安贫乐道的积极生活态度的人,也是一位志存高远之人。

  [设计说明]:通过纵向贯穿所学的知识,更好的了解人物形象。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陋室铭语文教案合集五篇(扩展6)

——《陋室铭》教案菁选

《陋室铭》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学*重点、难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课文。

  ①看幻灯,掌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②了解作者及陋室的由来(学生读幻灯片)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是作者被贬和州时住的房子。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交待本课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三、欣赏课文,学*字词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断句和字音。

  2、注意下列词语写法和读音。(学生看幻灯并补充)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四、看注释;互相讨论,翻译文章。(理解实词、虚词的意思或作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

  上阶(阶)绿,草色入帘(帘)青。

  作者写 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

  这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可以 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之劳形。

  教师讲解并明确:这两句采用了正反虚实写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孔子云:“何陋之有?”

  教师讲解并明确:宾语前置。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课文小结

  1、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2、掌握词语解释。

  三、作业。

  1、学会字词的意思。

  2、背诵默写全文。

  3、用现代汉语写两句话,描写一种花或你的居室,要求字数一样多,并且意思相对。

  下节课提问内容

  一、复*提问。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或作用。

  (1)斯是陋室( ) ( )

  (2)惟吾德馨 ( )( )

  (3)谈笑有鸿儒( ) (4)往来无白丁( )

  (5)调素琴( ) (6)调素琴( )

  (7)无案牍之劳形( )

  (8)何陋之有( )( )

  (9)无案牍之劳形( ) 10)无丝竹之乱耳( )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

  4、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6、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陋室铭》中考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②人不堪其忧 不堪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 [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乙)文颜回采用的学*方法是课上 ,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4分)

  2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答案:8.①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②无法忍受。9.答案:①这是简陋的屋

  《陋室铭》同步练*

  1.本文作者      是    著名文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

  8.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1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的句子是哪一句?

  12.与下面一段话衔接准确得体的一句话是(  )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山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粒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征不服自己。

  第二部分: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3.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1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5.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17.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18.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二)

  去私

  晋*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解狐,人名)可。”*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公日:“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l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为: )

  ⑵解狐非子之仇邪(仇: )

  ⑶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善: )

  ⑷外举不避仇(举: )

  20.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臣之子”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其谁可而为之  B、非问臣之仇也

  C、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  D、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取后一“之”)

  21.判断下列理解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A.“遂用之”,是说解狐被祁黄羊任用做县令。(    )

  B.“居有间”是说祁黄羊与晋*公居住了一段时间。(    )

  C.“祁黄羊之论”指的是祁黄羊向晋*公推荐他的儿子作“尉”所说的`一番话。(    )

  D.孔子称赞“祁黄羊可谓公矣”的原因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22.与“其谁可而为之?”语气相同的一句是(  )

  A.解狐非子之仇邪?

  B.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⑵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4.对《去私》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晋*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公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B.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C.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

  D.通过对晋*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公善于听取采纳他人正确意见的优秀品质。

  《陋室铭》答案

  1.刘禹锡;唐朝 2.略 3.⑴著名,出名⑵灵异,有了灵气⑶品德高尚⑷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⑸使……劳累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D 6.“上”这里是“长上”的意思,动词;“入”在这里是动词,“映入”的意思,两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意*即可) 7.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用韵 8.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藓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10.诸葛亮;杨雄 1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B 13.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⑵惟吾德馨。 14.D 15.略 16.A 17.山、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 18.A 19.⑴当⑵仇人⑶好⑷推荐 20.B 21.依次是:√ 22.C 23.⑴您问的是谁可以,而不是问我的儿子。⑵真好啊,祁黄羊的建议! 24.C

  【教材简解】

  《陋室铭》是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优秀品质与风范。《陋室铭》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进行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及安贫乐道的情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通常侧重于文言字词、翻译句子等知识的教授,如何将品德的教育较好地融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这是我们这篇教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预设】

  1、朗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感受其押韵美。

  2、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陋室不陋”。

  3、学*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高洁旷达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重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理念】

  人一生之中不免会遭受各种不顺与挫折,语文的学*,不应该仅是知识的学*,我们应该从语文课上学到生活的态度,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这个想法,教学安排上就着重让学生多读,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乐观与旷达,感受作者高洁的品性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初读陋室,感音美

  1、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秋词》,知道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他的《陋室铭》,看看他对居室又有怎样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齐读课题作者)

  2、了解“铭”

  (课件展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齐读)

  3、感音美

  请同学们速读这篇文章,看看文中哪些字是押韵的?所押的韵是什么?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琴in, 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和in韵

  朗读指导:对于韵脚,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得响亮些,读得稍微长点,使韵脚能有别于一般的字词。

  要想把这篇文章读得更有韵味,更美,我们还得了解这篇文章的节奏。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及节奏,在书上做好标注。看看你们划分的对吗?请按照这个节奏,我们男生女生分别来读一遍,看哪队读得好。

  二、再读陋室,解“德馨”

  作者写的陋室,是他被贬和州做刺史时居住的狭窄简陋的屋子,但他丝毫没有感受到房子的简陋。文章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个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结合注释说说它的意思。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德馨。对于关键词,我们朗读的时候会重读,以示强调。请你为大家朗读下这句。文中是如何体现屋子主人德馨的?请画出相关语句。

  展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体现了主人德馨,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

  预设: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话的意思是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我仿佛看到作者在绿色铺就的地毯上漫步。

  这里有两个表示颜色的词分别是绿、青,走在绿色的天地中,你有怎样的感觉?环境优美啊,秀丽啊,在这样美的环境中,人们往往抛却一切,沉浸在这美景之中,内心也变得宁静。这句该怎么读?一生试读这种喜爱之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陋室与作者说笑的都是博学多才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强调:鸿儒与白丁两个词语的.意思。

  我仿佛看到作者正与博学多才的朋友畅谈大笑,好不愉快!这里作者写自己交往的朋友都是博学多才的,还有谁博学多才?作者自己。

  那么这句应该怎么读,你试试。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阅读佛经。

  我仿佛看到作者在陋室里愉快得抚琴调弦,翻阅佛经,沉醉其中,不知还漏出会心的笑容。

  这里作者弹的是一种没有加装饰的琴,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可见他生活条件如何?——不富裕,很清贫,很贫穷。但他是否因此悲伤呢?“谈笑有鸿儒”, 作者依旧谈笑风生,与朋友说乐。除此,他还阅读佛经,可以看出他的高雅及悠闲。

  这句又该怎么读,你试试。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我仿佛看到作者,如居仙境一般,没有世俗纷扰,没有名利羁绊。

  扰乱作者的是世俗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我们称之为俗乐呢?(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的)作者向往的是雅的东西,高尚的,不粗俗的。使作者形体劳累的是官府的公文,代表着权利与名利,作者不喜欢这些东西,可见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怀。

  愉悦开心之情来读。

  我们连起来,将体现屋子不陋,主人德高的语句齐读一下,感受作者那种愉悦淡然自适的心情。

  (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中感受作者的德馨,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虽居陋室,但内心依然淡然自得的情怀来。)

  三、插读背景,陋室陋

  (展示背景)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以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照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力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书碑勒(lè)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四、 三读陋室,悟其道

  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居住在这样狭窄简陋的屋子里,作者竟不以为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怎样的品德?(二三学生交流)

  我们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论语十二章》里孔子赞美颜回的句子。

  (展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粗饭,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小房子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安国称这种品德为:安于贫乐于道。作者居陋室,不以为陋,这是安贫。能够保持高雅情操,坚守自己,这是乐道。

  文中作者还写到谁具有这种情怀?——诸葛亮、扬雄,读出相关语句。

  谁能说说诸葛亮和杨雄,结合注释

  诸葛亮,蜀国丞相,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诫子书》。

  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两人都是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我们看看他们曾经的住房。

  我们来了解庐和亭(PPT展示)都是比较简陋的。但是他们却能甘于淡泊,坚守自己的志趣。

  作者写他们实际上是为了写谁?——写自己,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具有高雅的志趣与伟大的抱负。这是一种类比的手法。

  文中还有没有使用类比这种手法的?借他物来写自己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把自己有品德比作山中有神仙,水中有蛟龙,突出自己的不俗,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

  如神仙一般,似蛟龙一样,居住在陋室中,陋室就变得不陋啦?孔子怎么说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件展示)《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论证“陋室”因“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达到“不陋”的完美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作者这里省略了“君子居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之情,我也会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君子,不跟你和州知县这种小人为伍。

  五、总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作者淡泊名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具体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中所托的“物”和所言的“志”分别是什么?

  明确: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志: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写出了陋室不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高洁的品质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来表达心志和情怀。

  六、品读陋室,学淡泊

  我们再来以舒缓的语调,以闲适的心情,体会作者淡泊的心境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件简介: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须大

  关于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座右铭

  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德馨xīn

  鸿儒hóng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解释下列字词

  名:有名望。

  惟吾德馨: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文书。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 视频范读全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根据文章特点,赏析文章的能力。

  3、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

  对文章的赏析,引导学生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情;还有一间陋室,那里芳草青青,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学生:选后者,因为……

  老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位唐朝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就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还是让我们一起学*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二、释“铭”解题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已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是用韵的。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刺史期间在当地造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目的是为了表述自已的抱负和情操。

  三、走进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曾多次被贬官降职,与柳宗元交情深厚,著有《刘宾客集》。

  四、追溯背景

  刘禹锡因革新失败被贬。按规定,他应住在三间三厢的房子,可是策知县是个小人,他多方刁难,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在房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这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将刘禹锡的房子从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刘禹锡见此景又作了一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读书作文,策知县都要气炸肺了,这回他又为刘禹锡寻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这铭文是被气出来的。

  五、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句子的断句、语气、语调。

  2、下面的.时间我要留给同学们来展示风采,哪位同学先来?

  找二名同学分别读,教师要有点评。最后齐读。用心领会并指出本文有哪些押韵字?有什么作用?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作用: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节奏之美。

  3、让学生分小组结合书下注释和大屏幕上重点实词疏通文意,不懂的提出来共同解决。最后指一名同学疏通文意,其它同学纠正补充。

  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名:出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入:映入。

  上:长到,名词用作动词。

  白丁:*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六、整体感知

  1、在理解文意之后,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明确:是要突出“陋室”不“陋”。

  “陋”是针对房子本身讲的,而“不陋”是说室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就不觉其陋了。“陋”是物质,“不陋”是精神上的。文章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的。

  七、合作探究,分析文章

  1、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①、教师讲解:文章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山水写起,作者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这里作者以比喻起兴,点明题旨。说明陋室不陋。

  ②、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

  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教师再要求学生用自已的话说说文中的意思,并顺势突出句子的个别意思及修辞方法,并分析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写陋室不陋的特点?相关句子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明确: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这里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对这句话进行赏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明确: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已的“德馨”,这里是写室中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明确:从正面实写,写出生活情趣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明确:从反面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黑暗官场的厌恶。

  不陋原因: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呼应了惟吾德馨。

  2、作者所居住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扬雄的子云亭简陋吗?为什么?

  明确:不陋,因为室主人不凡。

  3、引用孔子的话目的何在?(引导学生分析结尾孔子话的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睛之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

  4、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

  明确:安贫乐道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品质

  5、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用孔子的话,画龙点晴,总结全文。作者借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

  八、适当迁移,正确引导

  学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言之有理即可)

  九、思维拓展

  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表现出来。

  (提示:粉笔、石子、落叶等)

  十、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同学们,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拥有充实的人生!清贫的物质世界也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作业:

  ⑴抄写常用实词

  ⑵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

  2、掌握本课实词重点语句。

  3、能顺畅的翻译课文。

  4、能用原文回答问题。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目标2、3、4。

  教 具:网络教室。

  课 时:1

  教 法:小组讨论,自学

  教学过程:

  一、以《酬乐天扬州*上出逢见赠》导入,学生介绍作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二、出示学*目标

  三、检查预*

  1. 读准字音

  2. 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

  3.

  四、学生分小组进入网络完成学*任务。

  1、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管弦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2、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3、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4、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5、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6、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8、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完成课堂反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目标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短文的寓意,能与作者进行对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

  1、讲述刘禹锡被欺写陋室铭的故事。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大家先仔细看视频,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1、明确朗读的要求技巧。2、初步掌握词句的意思。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通内容

  学生合作翻译全文,提示:

  (1)借助注释,读出疑点(2)注意字句,翻译课文

  四、细读句子鉴赏美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也可由学生提问,老师补充问题,引导大家挖掘课文内涵。)

  1、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大家可以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文章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韵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3、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用类比的方法从而突出陋室不陋)

  4、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更好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根据大家发言整理成板书:

  设喻引题山水喻陋室

  仙龙喻德馨

  环境清幽(景)

  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反问点题

  五、巧取雅称创造美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也可以给刘禹锡送一块匾额,比如──室陋德馨。起名时要说说根据。

  启发学生把自己读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结合自己的观察,如电视里看到的、外出时观察的宅名,给刘禹锡的陋室拟个合适的雅称。

  六、对话作者表现美

  时间真快,不想说再见,也得再见了。老师建议大家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学生思考后说话。

  七、课后练*巩固美

  1、将“刘公,我想对你说……”整理成一篇随笔。

  2、背诵全文给你的父母听。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2、学*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样的?

  2、刘禹锡被贬谪时,受到排挤欺压,居住于一间陋室,他的心态可能是怎样的呢?

  二、朗读指导、落实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落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体把握

  1、陋室“陋”还是”不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

  物质——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态度——不陋

  作者评价的依据——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读课文,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表现陋室因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为课文划分层次

  四、逐层理清

  1、作者是怎样开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为了说山道水吗?

  重点在于“仙”“龙”

  (2)“仙”“龙”有暗指什么?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对自己品德高于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为现实而受局限

  (3)用怎样的情绪朗读这一句?

  (4)通过类比引入主题

  2、作者是怎样承接主题展开表现的。

  环境幽雅:

  (1)展开想象,说说这是怎样的环境?

  (2)“上”“入”两字是什么用法,这样用给人怎样的感受?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可能暗示什么?

  交往风雅:(1)“鸿儒”指什么?“白丁”指什么?

  (2)“谈笑有鸿儒”与“苔痕上阶绿”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情趣高雅:(1)什么叫“素琴”?什么叫“金经”?

  (2)“素琴”“金经”意在说明什么?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4)“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

  3、作者宕开一笔的突转效果

  (1)、写自己的陋室、表现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却为何宕开一笔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话题扯远了,偏题了?

  (2)写诸葛亮、扬雄的两句话删去对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有没有影响?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1)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仅仅是再次强调陋室不陋吗?

  (2)“孔子云”只是一个巧合吗?

  小结:

  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层次鲜明,体现了中国写文章强调“起承转合”的特点。

  用清晰的思路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练*

  这是一篇韵文,要反复朗读,感受体会音韵之美

  朗读指导:找出对偶句,中国人喜爱的对称美

  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灵动

  圈划押韵的字词,感受音韵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乐的语调

  《陋室铭》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八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文言文的氛围。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中学生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推敲;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范朗读。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学*目标】

  1、熟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背诵文章。

  2、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疏通文意。

  3、理解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作者的高洁志趣。

  【学*重点】

  1、积累重点词汇,把握文章的主旨,欣赏骈句的句式特点。

  【学*难点】

  2、理解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作者的高洁志趣。

  【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过程:

  一、预*交流

  【活动一】读写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xxxxx惟吾德馨xx苔痕xxx

  谈笑有鸿儒xxx案牍之劳形xxx诸葛庐xx

  2、参照注释,解释字词。

  有仙则名xxx有龙则灵xxx斯是陋室xxx惟吾德馨xxx往来无白丁xxx无丝竹之乱耳xxxxxx无案牍之劳形xxxxxx何陋之有xxx

  谈笑有鸿儒xxxx

  3、重点句式何陋之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活动二】预*材料交流。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xx,有xx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xx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中文体。这种文体xx、xxx、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

  4、预*心得交流

  二、合作学*

  【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

  步骤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断句、语气。

  步骤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出问题。全班齐读。

  步骤3、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句式的特点。这种句式叫骈句。

  【活动二】整体感知

  步骤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探究,翻译文章。

  注意重点句式、词汇。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句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孔子云:“何陋之有。”

  步骤2、圈点勾画出文中写了陋室的哪几方面?

  【活动三】精读突破

  步骤1、文章开头为什么写山和水?

  步骤2、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句?

  xxxxxxxxxxxxxxxxxxxxx

  步骤3、作者为什么在结尾提到诸葛庐、子云亭?

  xxxxxxxxxxxxxxxxxxxxx

  步骤4、文章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xxxxxxxxxxxxxxxxxxxxx

  步骤5、作者借陋室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怀?这种写法叫作?

  xxxxxxxxxxxxxxxxxxxxx

  【课堂小结】我学*,我总结。

  重点文言词汇、文章的写法、骈句。

  【巩固提升】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xxxx,xxxx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xxxx,xxxxxx。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xxxxxx,xxxxx。

  文章的主旨句是:xxxxx,xxxxxxx。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1)学,不营(2)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3),意怡如(4)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5)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6)

  注释:(1)耽:非常爱好。(2)谋求(3)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4)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5)哂笑:讥笑(6)通儒;指贯穿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其妻患之xxxx2、常丐食诵诗xxxxx

  翻译句子: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xxxxxxxxxx

  2、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一、文学常识

  1. 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2.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理解性默写

  1. 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统领全篇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文中渲染陋室的清幽、雅致的环境的句子(室外环境之优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 文中比喻交友之妙境的句子(室中人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 写作者生活清闲、高雅脱俗,表现作者不为琐事萦绕的句子(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 写出了作者不受世俗、官场的干扰,厌倦世俗生活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 文中应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其中,实写的部分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的部分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 从居室环境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9. 从交往人物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0.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 作者使用类比手法,与仙人进行比较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简答题

  1. 概括本文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 将本文分成三层(见原文),并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层——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深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第二层——从陋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陋室,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起了什么作用?

  引起下文,说明具有美好德行的室主人使陋室不陋。用类比、比兴手法,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

  4. 作者写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以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

  5. 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警策有力,引人深思,强调了“陋室不陋”。

  6.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不陋。这个屋子从构造布局来讲是简陋的,但因为室主人品德高尚,这就不显得简陋了。

  7.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可取: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不可取: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民百姓。

  8. 本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涉及到“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本文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我认为对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朱者赤,*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朱者赤,*墨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成颂。

  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 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一、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 齐读(.课件2)

  2、 听录音范读

  3、 引导断句(.课件3)

  4、 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6、 跟读录音

  二、 解决生字词,疏通大意。(.课件)

  三、作者简介,欣赏他的作品。(“陋室”的名字是谁取的?他是何许人也?).课件

  四、文体简介(.课件)

  五、问题探究:

  1、粗课文生,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课件11)

  3、 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 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兴的有关知识。(.课件12)

  6、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课件13

  “苔痕”两句 ——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环境之雅

  到这里来的人多不多?(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写鸿儒是为了说明什么?

  “谈笑”两句 —— 交往高雅脱俗 交往之雅

  朋友来了做些什么?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 情趣之雅

  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 、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7、 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8、 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9、 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0、 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画蛇添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小 结

  略。

  第二课时

  一、 检查旧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陋室铭》,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做“托物言志”。

  以图片引导回忆旧课。(板书)

  二、 导入新课

  全文结局“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课件15)”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 品一品,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件)

  四、文言知识归纳。(.课件16)

  五、.总结拓展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教学目的

  1.学*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一、1.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周敦颐)

  一、检查预*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一、二、三、四。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背诵并翻译课文;

  2、能正确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字方法

  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争取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之美

  《爱莲说》中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人各有志,人各有爱,在世人都爱豪宅名车的今天,如果谁告诉你他爱陋室的话,你准定认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为他的陋室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一间简陋的居室,究竟美在何处呢?他就是刘禹锡。今天咱们来学*他的一篇著名的美文精品——《陋室铭》。

  二、作家作品之美

  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作者和“铭”的特点。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任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诵读感知美

  1、文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就从朗读入手解读它。老师先抛砖引玉,范读全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基础知识是学*的重点之一。(由学生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字词的目的)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帘青:映人。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品读欣赏美

  我们不仅能通过阅读感知到陋室的形象之美,还能通过品读欣赏出陋室的意象之美。有哲人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文就是我们用眼睛、用耳朵、用心灵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窗口。本文的美可以概括为语言美、形象美、品格美。(板书三美 )

  1、探寻语言之美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简洁、生动、形象,充满情感之类。

  点拨:文章的语言之美:

  一表现在句子的节奏美。

  二表现在句子的'形式美。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

  三表现在句子的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美”字连缀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②摇头晃脑的。(也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

  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生读课文)

  2、.欣赏形象之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陋室内外是何颜色?景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请同学们读出作者对最喜爱的“陋室形象”进行描画的句子:

  请同学们谈谈,能从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

  讨论、点拨:可以看出陪衬美、画面美、环境美、人物美、生活美;可以读出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

  顺势点示:写陋室就是写人,咏陋室就是咏志向。作者在这里通过对陋室的描绘与赞美,赋予陋室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的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

  3、品味意蕴之美。

  作者写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一是对“陋室”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陋室”的不陋,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古代名贤的居室引出评价和比较,名为写室,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选择,突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作者好像是在写陋室,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五、吟读歌颂美

  同学们带着对“陋室”的赞美之情读课文。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各读一遍)

  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

  六、审读判断美

  1、看材料(教室铭),思考问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生活?

  2、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3、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称颂:人品高尚。

  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小结:学*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和接受。

  七、激励传承美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环境

  衬托 对仗 夸朋友

  虚实 对比 话生活

  类比 暗含 立志向

  引经 据典 表态度

  一、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为此我设计的学*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设计

  一、 导入

  1、 教师吟诗《竹枝词》让学生猜猜它的作者: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大家熟悉吗?它的作者是谁呢?(刘禹锡)关于他的诗我们还学过哪些?(《秋词》)那么大家一起试背这首诗。

  刘禹锡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文写得也不赖,像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它就是《陋室铭》。(板课题)

  2、题解

  “陋室”好理解吧?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

  (看课文注解)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了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 作者简介

  1、 对于刘禹锡,同学们除了以上的了解以外,还了解他什么呢?

  2、 学生介绍。

  3、 师点拨重点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唐朝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永贞元年,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他的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个别朗读—学生评读(重在读准)

  2、 我们在读古文时,不仅要把它读准来,而且更重要的要将它的节奏读出来。师展示范读录音,并请学生把课文朗读的节奏标注出来。

  3、 集体朗读,读出节奏。

  四、 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参考书、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并合作理清每个字词句的意思,整体理解课文。如果疑难之处小组无法解决,就请大家作好记号待我们一起解决。(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师引导学生解决。

  名:著名、闻名天下 灵:灵性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鸿儒:知识渊博的人。 白丁:*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素琴: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琴,指那种自娱自乐的弹琴。 丝竹:指宫廷中那种音乐,是歌舞生*的靡靡之音。何陋之有:有何之陋指没有什么简陋的。(这些作好准备)

  3、让一名学生翻译课文。

  五、理解分析

  1、 对课文内容,我们已大致有了了解,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陋室”真的“陋”吗?从课文哪句可以看出来?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 (如何理解这句话?)在这句话中“陋室不陋”关键的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所以陋室就不显得简陋了。)

  (德馨,就是品德高尚,那有怎样的高尚品质呢?下面若学生以归纳出了就顺水推舟说:有这样的高尚品质陋室就不陋了,但接下面3;若学生未说出来,可以说:虽然我们一下子没有归纳出来,没事,课文中应该有我们可以找答案的地方吧?在哪里?(后几句)那留着我们待会再归纳,现在先来看看,接下面)——(板书)

  3、 课文一开始就没写“德馨”而是写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以山和水做比兴引出了德馨,如果把山和水看成是陋室的话,那么仙和龙就是德馨了)——板书(山(仙)水(龙)——比兴)

  4、齐读这两句,试背这两句

  5、既然陋室不陋是因为德馨,那么课文哪些句子具体描述了“德馨”呢?它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呢?试分析一下(板:具体描述)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青的角度写,写出了环境之雅。这里这种相接的句子,字数相同,意思相对,这种句式称为骈句,修辞上又称为对偶句。(板书:环境优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交友的角度写,他交的朋友多不多?(不多)从哪里看出来?(上句)交哪些朋友?只限于学识渊博之士。这里写出了交往文雅(板书“交往之雅”)

  师补充:在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弱下去,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情趣角度写,写出了情趣之雅(板书:情趣高雅)

  “我”的品德高尚,刘禹锡从环境、交往、情趣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描述。其实这篇文章在写作时有他的写作背景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而刘禹锡写此文时,唐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当时朝廷宦官当道,其中牛、李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象刘禹锡的被扁就是深受其害(展示被贬时做的诗)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忧虑不已,但却回天乏术,只得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写出了他对于这些庸俗的官僚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视,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一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交友的限制更加深了那一点味道,而“无案牍之劳形”则明显的表现了与唐朝士大夫中入世的思想相背的出世的消极情绪。

  好,讲了这么多,下面我们读这几句,再看板书的关键词试背这几句吧。

  6、 后几句“南阳——何陋之有?”是不是具体写陋室的?那有什么用呢?它是不是画蛇添足之笔呢?

  (不是,它以古代圣贤例子类比自己,表现了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最后,又引用孔子的一个典故,这里的“何陋之有”语言发生了倒装应该是“有何之陋”,实际上这句话的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君子居住在里面,房子有什么简陋呢?作者这里就将君子类比自己了,那种高洁傲岸的情操朝露无疑。君子甘愿住在这个简陋的房间中且不感觉简陋,可看出他有什么样的高尚品质呢?(安贫乐道)这么说来,它不是画蛇添足反而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板书:诸葛庐、子云亭、孔子何陋之有、自比言志)

  试背这两句

  小结:课文中作者以正面描述和侧面反正“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 评价

  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情操和情趣的?谈谈你的看法。

  六、 总结

  本文作者借助陋室为文,寄托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一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课文中作者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既有它积极的地方也有消极之处,希望我们能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问题,让精华为我所用。下面请再让我们好好的读读课文吧。

  七、 齐读课文,试背课文。

  八、 板书

  陋室铭

  引出主题 山(仙)、水(龙) 比兴 德 馨

  具体描述 环境优雅 托

  交往文雅 陋室不陋 物

  情趣高雅 言

  总结全文 诸葛庐 类比 君子居之 志

  子云亭 何陋之有

  【学*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过程】自主学*、解决问题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 ( ) 往来无白丁( )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不蔓不枝( ) 花之君子者也(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3、“之”有时相当于“他 (她 它) ” “这 那”,有时相当于“的” 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 ( ) (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4、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研讨展示

  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

  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当堂反馈】

  (一)课内语段阅读《爱莲说》


陋室铭语文教案合集五篇(扩展7)

——仿写陋室铭作文(五)份

  室不在大,能住就行。被盖虽薄,能盖就行。斯是卧室,惟吾不同。苔痕上阶绿,柳树入室来。谈笑有父母,往来无闲人。可以练写字,阅经典。无杂声之乱耳,无烦恼之劳形。既有蟋蟀声,又有风吹声。吾云:怎不幸福?

  价不在贵,术高则名。业不在华,能医则灵。斯是医生,妙手回春。痛斥老中医,教导小神医。谈笑句在理,杂症都能医。可以当中医,作西医。无疑难而不治,无杂病而不医。东汉华佗圣,东海仲景论。医圣云:“船靠舵正,医靠德政。”

  紫禁之巅,名扬中外。两朝圣宫,几经沉淀。斯是皇城,唯其独尊。玉砖阶上镶,金银入明堂。帝王安天下,贤臣辅明君。金銮殿上坐,商国事,阅奏章。无邪魅之蛊惑,无烦事之喧嚣。金陵六朝都,长安不夜城。众人叹:“与之,无出其右!”

  衣不在华,得体则贵。冠不在花,有荣则尊。斯是素衫,惟吾德馨。校服着身净,布鞋上脚舒。谈吐尚文明,交流厌恶语。可以做实验,跑锻炼。无物质之扰心,无求华之坏*。贵族黄金袍,名门无彩靴。孔孑曰“衣贵洁,不贵华”

  人不在貌,有才就行;屋不在大,有书则灵。斯是书室,惟吾闲情。伴明月诵读,才华高一等;倾诉有知己,心神同悠闲。可以会文豪、倾心声。无喧闹之扰心,无杂事之伤神。谈笑皆好友,往来俱佳朋,古人云:“书有颜玉。”


陋室铭语文教案合集五篇(扩展8)

——仿写陋室铭优选【五】篇

  《妆扮铭》

  衣不在贵,合身就行。穿不在多,遮羞则灵。斯是妆扮,惟吾闲情。上衣里无扣,裤腿上有洞。化妆讲技巧,整理有花样。可以染头发,穿耳洞。无胖瘦之忧心,无高矮之困扰。江南美容院,塞北理发厅。帅哥云:“好酷好酷”。

  《乞丐铭》

  衣管它破,遮羞就行。钱不在多,够花就赢。斯是乞丐,唯我爬行,钱钞丢得快,硬币滚得勤。琢磨填饱肚,寻思博同情,可以买入宾馆,吃大餐。无家事之烦闷,无债务之劳形。虽非公务员,胜过打工仔。乞儿云:“何人能比”。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记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上帝铭》

  人不在贵,有米就行;鬼不在邪,有惊就行。斯是上帝,无人能及。身居白云园,横卧烈日边。左有雅典娜,右立太阳神。可以召阎至,唤皇上。无人间之疾苦,无地狱之邪恶。能呼风唤雨,可翻江倒海。物主云:“造你享福”。

  《筑楼铭》

  筑楼之道,地基要好。种树之道,根要扎牢。不走就跑,迟早摔跤。学*也一样,基础焉能少。基础学不好,何能有提高。一步登天者,哪里找。无*地之高楼,无断根之木草。基础要打牢,才能学得好。学之道;“基础重要”。

  《学*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精,作弊就灵。虽是教室,唯吾闲情。作业一边去,讲课我不听。谈笑有纸条,反恐有“精英”。无听讲之乱耳,无作业之劳形。东边有网吧,西边有迪厅。孔子曰:“混账文凭”。

  《陋室铭》

  科不在多,努力则行。题不在难,会做才行。斯是难题,惟吾难理。吾须再努力,收获及可行。抬头看时间,低头写,再抬已十二点。谈笑题不多,往来无学渣。无喧声之乱耳,有难题而伤神。古人云:“悟透才行。”

  《笔铭》

  笔不在精,可写则行。字不在美,规整则行。斯是陋笔,惟吾德馨,断痕上笔干,笔帽皆无影。笔下有美文,来去无颠语。能够飞龙凤,走蝰蛇。无噪音之乱耳,无坠手之劳形。故曰:“何陋之有”?

  衣不在贵,合身就行。衣不在多,暖和就行。斯是旧衣,唯吾德馨。新旧搭配,省钱就好。卖衣说贵好,素淡又便宜,正合我意。俗话说:“节俭就好!”

  家不在大,温馨就行。人不在多,热闹就行。虽是简装,温暖无比。走进小厨房,美食入眼睛。听会流行歌,看会小幸运,能够写作业,谈谈心,没有悲伤烦恼,仅有幸福安康,天天乐呵呵,个个喜盈盈。家人云“欢乐家庭!”

  《学*铭》

  魏泽桐

  人不在高,有才则名。话不在多,有理才行。斯是学生,学为最重。班里书声朗,操场汗水扬。谈笑有白丁,往来无鸿儒。能够读《论语》,览名著。无丝竹之乱耳,无家务之劳形。北大与清华,牛津与剑桥。吾师曰:“不学怎行”

  话不在美,用心则灵。句不在多,真实就行。斯是日记,用心相待。真情渐流露,情感动人心。吾师渐赏识,言语合吾情。能够畅其言,与君谈心。无之空虚之扰心,无敷衍之劳形。同学云:“何烦之有?”

  《读书铭》

  志不在远,努力才行。资不在高,付出才可。斯是求学,唯勉唯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谈吐添学问,思辨助长进。无世俗之喧嚣,有诗词冶雅性。古人云“何乐不为。”

  仿写《陋室铭》

  治国之法,礼仪为行;治身之法,守心为行。孰为君子宽廉恭察。行不贵苟难,名不贵苟传,攻经史以广识,阅人世以明智,能够冬涉川,畏四邻。洁辩而同者合,善言而类者应。苟子曰“佚而不惰,劳而不侵,宗原应变,曲得其宜。”

  《过失赋》

  德不在高,有诚则矣。过不在多,知悔则矣。斯有过之,惟行能弥。心中之过,勿藏深耳。德之有误,心不快矣。古来圣贤之士,何无有之过焉曹操气杀华佗,秦之赢政劳民铸陵。过之大,心之焦,空悲切。可怜世道无悔药,白发苍苍,泪流不已。叹曰:“天下之人,谁无过哉?"

  《吃货铭》

  菜不在多,健康先行。饭不在好,能饱就行。斯是吃货,惟吾安宁。荤素入盘净,甜点上桌空。从不挑选捡,浪费伤我心。剁椒鱼烤鸭,糖醋排骨对虾。吃货曰:甚对我心。

  花不在艳,淡雅则怜。草不在绿,坚强则矣。斯是草原,无边无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能够骑骏马,赏美景。无考试之伤神,无作业之劳形。牛羊且为乐,一饮三百杯。鄙人曰:“有何不可”

  《音乐铭》

  音不在低,深沉则已。调不在高,清脆则已。斯是音乐,婉转细腻。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谈笑有风华,往来无白丁。能够调素琴,听灵息。无弦断之柔怅,无舞霓裳之独伤。雪落芙蓉坊,风过疏林朗。岁慕天寒曰:“子规残唱。笙歌响,堪怜盈盈拜月诉凄凉。”

  《足球铭》

  身不在高,耐抗就行,速不在快,过人就行。斯是学生,速度中等。操场一片绿,足球飞似风,谈笑有C罗,进球飕飕飕,能够不犯规,去配合。无球梅西不进,无人能过C罗,德国有布冯,巴西内马尔。足球云:“何球不进”?

  《学*铭》

  书不在读,有在于记;学不在教,有在于己。分不在高,努力则好;考不在分,尽力则行。斯是聪明,唯吾勤奋。想要看好,全靠努力。*时不学,高分则难;*时若学,高分则易。课上认真,吾云:“何能不好?”

  导语:唐代的刘禹锡仕途坎坷,虽然多次受贬,但不屈于权贵,以文明志,写下流传千古的《陋室铭》。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仿写《陋室铭》,欢迎阅读!

  《卧室铭》

  室不在大,能住即行。棉被虽薄,能盖则行。斯是陋室,唯吾心*。苔痕上阶绿,蟋蟀入室鸣。谈笑二三声,往来不需迎。可以听风铃,看流星。安静无人打扰,无对月之伤情。那有蟋蟀声,也有风吹声。余笑曰:“如此而已”!

  《文凭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之劳心。自*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云:“混张文凭”。

  《写作铭》

  写不在多,有字则灵,词不在好,能用则行。斯是作文,惟吾真心。段落巧安排,构思有创新,叙写中外事,感慨古今情。可以用记叙,抒真情。无文体之规范,无语法之束缚。议论说明文,叙事抒情篇,学子云:“好文妙文”。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网络铭》

  网速不快,能上就行。游戏不多,好玩则灵。斯是网络,唯吾尽情。网站进的'多,游戏打的勤。琢磨发信息,寻思看视频。可以发图片,看电影。无唠叨之乱耳,无家务之劳形。虽非上天堂,堪比入学堂。网客云:“好玩好玩”。

  级不在高,有钱则名。练不在久,有号就行。斯是游戏,惟吾独尊。“药水”吃得快,绝招发得勤。琢磨哪打怪,升级怎么灵。可以用外挂,看情形。无父母之教诲,无题目之劳心。虽非真世界,里面有真情。玩家云:“好玩好玩”。

  《妆扮铭》

  衣不在贵,合身就行。穿不在多,遮羞则灵。斯是妆扮,惟吾闲情。上衣里无扣,裤腿上有洞。化妆讲技巧,整理有花样。可以染头发,穿耳洞。无胖瘦之忧心,无高矮之困扰。江南美容院,塞北理发厅。帅哥云:“好酷好酷”。

  《乞丐铭》

  衣管它破,遮羞就行。钱不在多,够花就赢。斯是乞丐,唯我爬行,钱钞丢得快,硬币滚得勤。琢磨填饱肚,寻思博同情,可以买入宾馆,吃大餐。无家事之烦闷,无债务之劳形。虽非公务员,胜过打工仔。乞儿云:“何人能比”。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记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上帝铭》

  人不在贵,有米就行;鬼不在邪,有惊就行。斯是上帝,无人能及。身居白云园,横卧烈日边。左有雅典娜,右立太阳神。可以召阎至,唤皇上。无人间之疾苦,无地狱之邪恶。能呼风唤雨,可翻江倒海。物主云:“造你享福”。

  《筑楼铭》

  筑楼之道,地基要好。种树之道,根要扎牢。不走就跑,迟早摔跤。学*也一样,基础焉能少。基础学不好,何能有提高。一步登天者,哪里找。无*地之高楼,无断根之木草。基础要打牢,才能学得好。学之道;“基础重要”。

  《学*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精,作弊就灵。虽是教室,唯吾闲情。作业一边去,讲课我不听。谈笑有纸条,反恐有“精英”。无听讲之乱耳,无作业之劳形。东边有网吧,西边有迪厅。孔子曰:“混账文凭”。

  《小室铭》

  庙不在雄,有神则灵;人不在小,有技则能;斯是小室。唯吾适应。庭前映绿柳,室内几案清。座上有高朋,谈笑说古今。可以看影视、听录音,无孤单之寂寞,无车马之噪音。山中四空洞,路上八角亭;自wei云:“何小之有”。

  境有青山,无仙亦名;野有秀水,无龙亦灵;余居寒舍,足可冶情。柴门含秀色,兰户纳清馨。谈笑有知己,往来多乡邻。可以阅世风,谈人生。择佳音之悦耳,读书报之愉心。古时“大夫第”,今日别墅情。余戏曰:“何陋之有”?

  《贪*铭》

  礼不在多,贵重则行;情不在深,有礼则灵。 大事小事,柜中五粮液,匣里翡翠玉;谈笑无顾忌,往来无阻碍。可以违规章,放肆行……无逆耳之忠言,有奸佞之阿谀。官衔级级升,重权手中握。百姓云:“行尸走肉”。

  《志向铭》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