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阅读答案 >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中和开放的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10、第四段中加点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

  A、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B、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11、能作为海浪气泡“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结论依据的一项是( )

  A、海水中大小气泡的形成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B、海浪气泡的多少和大小对减弱“温室效应”至关重要。

  C、形成海浪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决定着涛声的音质。

  D、不起眼的气泡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浪中的气泡能发出纯美、浑厚的声音,这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测发现的。

  B、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数量影响着大气的温度,而二氧化碳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水中的大小气泡决定的。

  C、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小气泡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D、浪尖卷起的空气被海浪分割成大气泡,海水表面的空气同时被浪花带入水中形成小于1毫米的小气泡。

  1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气泡是管状空洞被海浪切割形成的,其直径超过了1毫米,因此在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也就更急促、更洪亮。

  B、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发现能量守恒的规律,可见这个规律是对物质运动现象的准确的抽象。

  C、有关科学家都很重视改善大气环境,他们对海水溶解二氧化碳的研究,可能为减弱地球“温室效应”提供新的思路。

  D、浪花气泡成了弹奏动人音乐的天才的演奏家,这种奇妙的比喻表明科学和艺术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答案:

  10、C

  11、B

  12、B

  13、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2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 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xx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海的鱼虾捕捞已*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 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15、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分)

  16、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2分)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

  17、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3分)

  18、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结合第④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__________( 2分)

  1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

  C、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参考答案:

  15、( 2分)这样指代: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资源短缺)( 1分)作用:引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1分)

  16、( 2分)(每问1分)

  ①补充说明,使文章表达更严密。②将句子用小括号括起来 或(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

  17、( 3分)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xx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 1分)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准确,鲜明。( 2分)

  18、( 2分)也(更)

  19、( 3分)B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3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xx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海的鱼虾捕捞已*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题目:

  1、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

  3、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结合第④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

  C、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

  1、“这样”指代:“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资源短缺)作用:引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2、①补充说明,使文章表达更严密。②将句子用小括号括起来或(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

  3、“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xx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准确,鲜明。

  4、也(更)

  5、B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12分 )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6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6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海的鱼虾捕捞已*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 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1、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分)

  2、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2分)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

  答:

  3、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3分)

  4、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结合第④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__________( 2分)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

  C、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答案

  1、( 2分)“这样”指代:“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资源短缺)( 1分)作用:引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1分)

  2、( 2分)(每问1分)

  ①补充说明,使文章表达更严密。②将句子用小括号括起来或(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 3、( 3分)“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6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 1分)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准确,鲜明。( 2分)

  4、( 2分)也(更)

  5、( 3分)B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5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xx.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海的鱼虾捕捞已*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选自《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

  13.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

  14.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2分)

  答:

  15.文中能替换第①段划线句中“妥善地”一词的语句是 (2分)

  16.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2分)

  17.本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结合全文内容,适 当引用数据加以比较说明。(8分)

  答:

  18.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4分)

  答:

  参考答案:

  13.(2分)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意思对即可)(只回答“不能去掉”,不得分:只回答“语言更严密、准确”得1分)

  14.(2分)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意思对即可)

  15.(2分)不破坏生态*衡

  16.(2分)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每空0.5分)

  17.(8分)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仪*海水域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或“人工养殖的海带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xx多倍”;“l公顷水面上生产的新品种藻类就相当于40公顷土地上生产的大豆的营养物。”);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仅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就高达50亿吨,只要捕获其中的l亿-1.5亿吨,比当年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l倍以上;四是相对于*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每个方面2分。只答到资源类型得1分,适当加以比较说明得1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评分要点:①海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希望所在。(2分)②珍爱海洋资源,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2分)(意思对即可)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1)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 (菁华5篇)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本文中的多种说明方法及作用。

  2.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3.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及其准确的语言。

  2.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难点:

  1.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

  2.如何关注海洋的现状和未来。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口剧增,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显露出来,粮食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大海是一个比陆地还广阔的世界,里面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生物,有人预言:“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海洋怎么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海洋,走进《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篇文章,一探究竟。

  2.播放有关海洋资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海洋。

  (二)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基础积累。

  请学生在文中标注出生字和重点词语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海藻()褐()藻鹧鸪()()石莼()

  (三)学*交流,整体把握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方法:学生分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学结果,教师点拨。

  明确:大海是粮仓是因为大海里有—— ①海藻类食物。海藻类中有多种类别的可食用藻类。数量大,品种多,增产潜力大,而且许多海藻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类所需的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海藻食品,提供蛋白。②丰富的浮游生物,加工食品。③海洋中众多的鱼虾是人类熟悉的食物,远洋渔业还有待开发,潜力巨大。

  归纳:

  1.海藻数量多

  2.浮游生物丰富

  3.鱼虾众多

  2.这样多的海洋食物应如何开发?

  明确:

  (1)要加大开发力度。从全文可知,当前海洋食物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

  (2)要加强人工养殖,要不断研究培育新品种。

  (3)不能破坏生态*衡。开发要适度,不能只顾眼前。

  (4)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四)学*本文的说明方法

  1、看示例。

  例如: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互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分析: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2、说发现。

  明确:本文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效地说明了“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1)分类别。如介绍可食用的藻类,作用:将“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按“褐藻类”“红藻类”“绿藻类”分类进行说明,突出藻类种类之多。

  (2)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如:举海带的例子。如:“提高了20xx多倍”“1公斤顷可获得20吨蛋白质”用数据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如:介绍南极的磷虾一节,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突出其产量高等等。

  (3)作诠释。如对“粮食”的解释。联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对“胡萝卜素”的解释,《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中对“雨林”和“二氧化碳”的解释。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本文中的多种说明方法。

  2.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3.了解海洋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大海图片)师讲授: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在取得繁荣进步的同时,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显露出来,而入地、下海、上天则是人类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三大出路,其中尤以海洋的潜力最大,是人类的希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海洋,走进《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篇文章。(出示第一张幻灯片,以大海为背景)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二、自由朗读课文,配乐其他人勾画文章内容,你从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出示海洋生物图片,第二张幻灯片)?你从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三: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文章主要内容(出示第三张幻灯片)你从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海藻数量多浮游生物丰富海洋鱼虾众多

  师归纳:

  1.海藻数量多

  2.浮游生物丰富

  3.海洋鱼虾众多

  四、学*本文说明方法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自由交流)(第四张幻灯片)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

  五、学*本文说明语言:(出示幻灯片五:比较语言的准确性)原句: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改:这是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范围)

  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六、拓展学*(出示第六张幻灯片)师:大海不仅仅是我们人类的大粮仓,它还蕴含了其他资源,谁能来当一回小院士,用图片、模型为我们介绍你了解的大海?谁能来当一回小院士,用图片、模型为我们介绍你了解的大海?要求:

  1.语言准确且生动

  2.能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3.仪态自然大方板书设计海洋

  1.海藻量大?

  2.浮游生物丰富?

  3.鱼虾众多粮仓?作比较、作诠释、分类别、列数字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3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分的说明结构。

  2. 进一步学*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一. 引入新课

  讨论:什么是粮食?

  二. 初读课文

  读了文章,你知道粮食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

  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

  粮食的含义

  广义的粮食:能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环节一。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提示,点拨:这就是文章的标题。由此可见,说明文可以什么为标题?讨论,明确:可以说明的内容或对象为标题)

  提问:跟标题意思相同或意义相*的句子,文中还有哪一句?

  讨论,明确:第二段最后一句中“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继续讨论:作者为什么会写这篇说明文来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讨论,明确:“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师小结:作者从现实问题入手,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写。

  2. 环节二。探讨: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讨论,明确:(1)海藻(2)浮游生物(3)鱼虾

  (4)深海远洋中还有许多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潜力巨大

  3. 环节三。文章的说明结构是哪一种?

  讨论,明确:先总说,后分说,最后总结。

  四. 精读课文。

  1. 环节一。探讨:文章3、4、6段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1) 第三段

  说明方法:作比较、列数字

  作用:突出、有力地说明海藻数量庞大,蛋白质含量丰富

  (2)第四段

  A.“人们比较熟悉的…………浒苔等”(练*二第1小题)

  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

  作用:确凿、条理充分在说明海藻种类繁多。

  B.“它们在人工在精心养殖下…………同类营养物。”(练*二第2小题)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确凿、突出、有力的说明在人工精心养殖下,海藻的产量不断翻新,增长潜力巨大。

  (3)第六段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确凿、突出、有力的说明”我们还可以开辟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产量很高。

  师小结。

  2. 环节二。

  说明文是客观、科学地对事物进行说明、介绍,所以说明文语言要准确。细读课文,看一看哪些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讨论,明确:(结合练*三):

  (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最” :从程度上强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严重的环境问题。

  “之一” :准确说明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不止一种。

  (提示解题方法:这个词去掉与否意义上有什么异同,两相比较体会作用)

  (2)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事物。

  “更” :突出熟悉的程度。

  (3)尽管还有的鱼虾捕捞已*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 :表明*海鱼虾的捕捞快到极限,但不是极限,说明准确,客观。

  五. 课堂小结

  1. 说明的主要内容

  2. 说明的结构

  3. 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

  4. 说明语言的准确

  六. 布置作业

  1. 把成语补充完整再写出其意思 : 言 听:

  2. 完成练*二和练*三

  3. 写一篇说明事理的短文

  附板书

  海藻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蛋白

  质含量丰富

  强调大海是

  浮游生物也丰富 人类未来的

  大海完全有可能成 粮仓 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远洋深海的鱼虾年产量很高 (总结全文)

  (总) 深海远洋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海

  洋生物,潜力巨大

  (分)

  说明方法: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2.了解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了解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增强开发、保护海洋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2.分析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培养分析能力。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事理说明文。学*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把握文章要点,了解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练*及答案

  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回答11~14题(12分)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几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海的鱼虾数量已*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选文有改动)

  11.(3分)第②段中许多人发出的警告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

  12.(3分)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3.(3分)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14.(3分)鉴于*海开发出现的问题: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的出现?(答出三点即可)

  (二)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回答11~14题。(12分)

  11.(3分)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

  不上人口的增长。

  12.(3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13.(3分)因为未来陆地上的食物资源很可能满足不了人类需要,而海洋中尤其是远洋和

  深海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作为人类食物的生物资源,人类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14.(3分)过度开发(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恶性竞争影响国家关系(国家间为争夺有限的海洋资源纷争不断);破坏生态*衡(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学反思

  我选上的这节课是八语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一篇课内自读的事理说明文----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节课,学生们不仅开阔了知识视野,而且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我看到了学生们在合作中学*,在快乐中学*,也看到了他们在竞争中学*的积极主动的神采,更看到了他们在课堂上那么兴致勃勃,乐此不疲的参与其中,我的热情之火其间被他们点燃了,我的信心之帆也被他们扬起了。

  课后,我听取了一些老师对这节课教学的点评,并作了自我总结反思,觉得本节课无论是从环节设计还是教学效果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情境导入,恰到好处、精致有效。

  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情境创设上我用了一段关于海洋资源的影像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欲望的兴趣点,真切直观,恰如其分。果真,学生们欣赏着美伦美奂的海洋世界的影片,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眼睛是充满惊奇的,脸上是挂满笑意的,内心是充满了无限渴望的。因此,看过影像和图片后,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感,全然是来自于内心的真切感言,从而对新课的学*内容充满了期待与神往。

  这样的导课,新颖独特,恰到好处的燃起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求知的热情。为整节课的教学作了一个精彩的开场。

  二、以“生”为本,自主探究,巧妙点拨。

  作为一篇课内自读的说明文,我以学生自主学*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展开生动而有序的教学。首先启发学生们对本课学*内容质疑,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海洋为什么会成为人类的粮仓?粮仓里都有什么样的粮食?”......听着学生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我感觉到了他们探求新知的热望强烈起来了。因此顺势引导学生们自主确立了本课学*目标,明确了学*重点。

  之后我激励学生带着之前提出的问题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并逐一攻克学*目标。学生们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心中的堡垒一个个被攻破,理顺说明思路,弄清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及语言。这些内容学生们大都在合作探究中解决了,而对于解析问题的完整性、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教者则做了适当的点拨。从而使整节课洋溢着积极求知的热情,让学生体验到了学有所获的快乐与满足。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5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有关海洋的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学*识别和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以及了解《十万个为什么》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为掌握运用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二、教学难点为如何关注海洋的现状和未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简介《十万个为什么》的相关知识。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是人类“未来的大粮仓”,是人类“未来的大矿场”,是人类“未来的大能源库”,是人类“未来的大药房”,是人类“未来的大建材基地”,是人类“未来的栖身地”——————

  二、整体感知问题设置探究明确。

  1、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 、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

  明确:本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一>(1—2)说明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二>(3—6)阐释海洋可能成为粮仓的原因。

  <三>(7)总结全文,强调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三、详读本文第二部分:

  设问:

  1、列举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

  2 、本部分运用哪些说明方法?

  3 、本部分的结构?

  明确:可以提供

  ①海藻食品,提供蛋白。

  ②浮游生物,加工食品。

  ③远洋鱼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作诠释(结合课后二)

  本部分结构:先总后分

  四、分析第一部分的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好处和最后一部分议论的好处。

  明确:第一部分的议论清楚地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是人类摆脱人口剧增,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等生存危机的希望所在。为下一步具体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作了铺垫。

  最后一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重申文章开头的看法: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照应开头。

  五、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表达的准确性。

  ①世界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②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③尽管*海的鱼虾捕捞已*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明确:

  1、“最”从程度上强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超过其他环境问题的严重危机。

  2、“更”突出人们对“鱼虾”可作食物的熟悉程度,较前两者又深了一层。

  3、“*”是接*的意思。接*极限不等于到极限,这样表述准确,客观。

  六、课外延伸:

  1 、为什么要保护海洋?

  2 、我国的海洋经济现状如何?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2)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 (菁华5篇)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本文中的多种说明方法及作用。

  2.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3.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及其准确的语言。

  2.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难点:

  1.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

  2.如何关注海洋的现状和未来。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口剧增,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显露出来,粮食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大海是一个比陆地还广阔的世界,里面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生物,有人预言:“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海洋怎么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海洋,走进《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篇文章,一探究竟。

  2.播放有关海洋资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海洋。

  (二)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基础积累。

  请学生在文中标注出生字和重点词语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海藻()褐()藻鹧鸪()()石莼()

  (三)学*交流,整体把握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方法:学生分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学结果,教师点拨。

  明确:大海是粮仓是因为大海里有—— ①海藻类食物。海藻类中有多种类别的可食用藻类。数量大,品种多,增产潜力大,而且许多海藻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类所需的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海藻食品,提供蛋白。②丰富的浮游生物,加工食品。③海洋中众多的鱼虾是人类熟悉的食物,远洋渔业还有待开发,潜力巨大。

  归纳:

  1.海藻数量多

  2.浮游生物丰富

  3.鱼虾众多

  2.这样多的海洋食物应如何开发?

  明确:

  (1)要加大开发力度。从全文可知,当前海洋食物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

  (2)要加强人工养殖,要不断研究培育新品种。

  (3)不能破坏生态*衡。开发要适度,不能只顾眼前。

  (4)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四)学*本文的说明方法

  1、看示例。

  例如: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互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分析: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2、说发现。

  明确:本文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效地说明了“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1)分类别。如介绍可食用的藻类,作用:将“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按“褐藻类”“红藻类”“绿藻类”分类进行说明,突出藻类种类之多。

  (2)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如:举海带的例子。如:“提高了20xx多倍”“1公斤顷可获得20吨蛋白质”用数据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如:介绍南极的磷虾一节,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突出其产量高等等。

  (3)作诠释。如对“粮食”的解释。联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对“胡萝卜素”的解释,《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中对“雨林”和“二氧化碳”的解释。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本文中的多种说明方法。

  2.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3.了解海洋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大海图片)师讲授: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在取得繁荣进步的同时,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显露出来,而入地、下海、上天则是人类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三大出路,其中尤以海洋的潜力最大,是人类的希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海洋,走进《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篇文章。(出示第一张幻灯片,以大海为背景)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二、自由朗读课文,配乐其他人勾画文章内容,你从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出示海洋生物图片,第二张幻灯片)?你从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三: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文章主要内容(出示第三张幻灯片)你从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海藻数量多浮游生物丰富海洋鱼虾众多

  师归纳:

  1.海藻数量多

  2.浮游生物丰富

  3.海洋鱼虾众多

  四、学*本文说明方法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自由交流)(第四张幻灯片)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

  五、学*本文说明语言:(出示幻灯片五:比较语言的准确性)原句: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改:这是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范围)

  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六、拓展学*(出示第六张幻灯片)师:大海不仅仅是我们人类的大粮仓,它还蕴含了其他资源,谁能来当一回小院士,用图片、模型为我们介绍你了解的大海?谁能来当一回小院士,用图片、模型为我们介绍你了解的大海?要求:

  1.语言准确且生动

  2.能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3.仪态自然大方板书设计海洋

  1.海藻量大?

  2.浮游生物丰富?

  3.鱼虾众多粮仓?作比较、作诠释、分类别、列数字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3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分的说明结构。

  2. 进一步学*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一. 引入新课

  讨论:什么是粮食?

  二. 初读课文

  读了文章,你知道粮食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

  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

  粮食的含义

  广义的粮食:能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环节一。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提示,点拨:这就是文章的标题。由此可见,说明文可以什么为标题?讨论,明确:可以说明的内容或对象为标题)

  提问:跟标题意思相同或意义相*的句子,文中还有哪一句?

  讨论,明确:第二段最后一句中“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继续讨论:作者为什么会写这篇说明文来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讨论,明确:“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师小结:作者从现实问题入手,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写。

  2. 环节二。探讨: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讨论,明确:(1)海藻(2)浮游生物(3)鱼虾

  (4)深海远洋中还有许多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潜力巨大

  3. 环节三。文章的说明结构是哪一种?

  讨论,明确:先总说,后分说,最后总结。

  四. 精读课文。

  1. 环节一。探讨:文章3、4、6段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1) 第三段

  说明方法:作比较、列数字

  作用:突出、有力地说明海藻数量庞大,蛋白质含量丰富

  (2)第四段

  A.“人们比较熟悉的…………浒苔等”(练*二第1小题)

  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

  作用:确凿、条理充分在说明海藻种类繁多。

  B.“它们在人工在精心养殖下…………同类营养物。”(练*二第2小题)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确凿、突出、有力的说明在人工精心养殖下,海藻的产量不断翻新,增长潜力巨大。

  (3)第六段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确凿、突出、有力的说明”我们还可以开辟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产量很高。

  师小结。

  2. 环节二。

  说明文是客观、科学地对事物进行说明、介绍,所以说明文语言要准确。细读课文,看一看哪些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讨论,明确:(结合练*三):

  (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最” :从程度上强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严重的环境问题。

  “之一” :准确说明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不止一种。

  (提示解题方法:这个词去掉与否意义上有什么异同,两相比较体会作用)

  (2)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事物。

  “更” :突出熟悉的程度。

  (3)尽管还有的鱼虾捕捞已*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 :表明*海鱼虾的捕捞快到极限,但不是极限,说明准确,客观。

  五. 课堂小结

  1. 说明的主要内容

  2. 说明的结构

  3. 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

  4. 说明语言的准确

  六. 布置作业

  1. 把成语补充完整再写出其意思 : 言 听:

  2. 完成练*二和练*三

  3. 写一篇说明事理的短文

  附板书

  海藻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蛋白

  质含量丰富

  强调大海是

  浮游生物也丰富 人类未来的

  大海完全有可能成 粮仓 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远洋深海的鱼虾年产量很高 (总结全文)

  (总) 深海远洋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海

  洋生物,潜力巨大

  (分)

  说明方法: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2.了解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了解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增强开发、保护海洋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2.分析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培养分析能力。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事理说明文。学*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把握文章要点,了解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练*及答案

  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回答11~14题(12分)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几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海的鱼虾数量已*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选文有改动)

  11.(3分)第②段中许多人发出的警告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

  12.(3分)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3.(3分)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14.(3分)鉴于*海开发出现的问题: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的出现?(答出三点即可)

  (二)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回答11~14题。(12分)

  11.(3分)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

  不上人口的增长。

  12.(3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13.(3分)因为未来陆地上的食物资源很可能满足不了人类需要,而海洋中尤其是远洋和

  深海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作为人类食物的生物资源,人类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14.(3分)过度开发(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恶性竞争影响国家关系(国家间为争夺有限的海洋资源纷争不断);破坏生态*衡(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学反思

  我选上的这节课是八语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一篇课内自读的事理说明文----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节课,学生们不仅开阔了知识视野,而且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我看到了学生们在合作中学*,在快乐中学*,也看到了他们在竞争中学*的积极主动的神采,更看到了他们在课堂上那么兴致勃勃,乐此不疲的参与其中,我的热情之火其间被他们点燃了,我的信心之帆也被他们扬起了。

  课后,我听取了一些老师对这节课教学的点评,并作了自我总结反思,觉得本节课无论是从环节设计还是教学效果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情境导入,恰到好处、精致有效。

  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情境创设上我用了一段关于海洋资源的影像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欲望的兴趣点,真切直观,恰如其分。果真,学生们欣赏着美伦美奂的海洋世界的影片,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眼睛是充满惊奇的,脸上是挂满笑意的,内心是充满了无限渴望的。因此,看过影像和图片后,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感,全然是来自于内心的真切感言,从而对新课的学*内容充满了期待与神往。

  这样的导课,新颖独特,恰到好处的燃起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求知的热情。为整节课的教学作了一个精彩的开场。

  二、以“生”为本,自主探究,巧妙点拨。

  作为一篇课内自读的说明文,我以学生自主学*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展开生动而有序的教学。首先启发学生们对本课学*内容质疑,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海洋为什么会成为人类的粮仓?粮仓里都有什么样的粮食?”......听着学生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我感觉到了他们探求新知的热望强烈起来了。因此顺势引导学生们自主确立了本课学*目标,明确了学*重点。

  之后我激励学生带着之前提出的问题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并逐一攻克学*目标。学生们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心中的堡垒一个个被攻破,理顺说明思路,弄清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及语言。这些内容学生们大都在合作探究中解决了,而对于解析问题的完整性、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教者则做了适当的点拨。从而使整节课洋溢着积极求知的热情,让学生体验到了学有所获的快乐与满足。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5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有关海洋的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学*识别和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以及了解《十万个为什么》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为掌握运用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二、教学难点为如何关注海洋的现状和未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简介《十万个为什么》的相关知识。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是人类“未来的大粮仓”,是人类“未来的大矿场”,是人类“未来的大能源库”,是人类“未来的大药房”,是人类“未来的大建材基地”,是人类“未来的栖身地”——————

  二、整体感知问题设置探究明确。

  1、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 、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

  明确:本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一>(1—2)说明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二>(3—6)阐释海洋可能成为粮仓的原因。

  <三>(7)总结全文,强调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三、详读本文第二部分:

  设问:

  1、列举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

  2 、本部分运用哪些说明方法?

  3 、本部分的结构?

  明确:可以提供

  ①海藻食品,提供蛋白。

  ②浮游生物,加工食品。

  ③远洋鱼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作诠释(结合课后二)

  本部分结构:先总后分

  四、分析第一部分的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好处和最后一部分议论的好处。

  明确:第一部分的议论清楚地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是人类摆脱人口剧增,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等生存危机的希望所在。为下一步具体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作了铺垫。

  最后一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重申文章开头的看法: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照应开头。

  五、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表达的准确性。

  ①世界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②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③尽管*海的鱼虾捕捞已*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明确:

  1、“最”从程度上强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超过其他环境问题的严重危机。

  2、“更”突出人们对“鱼虾”可作食物的熟悉程度,较前两者又深了一层。

  3、“*”是接*的意思。接*极限不等于到极限,这样表述准确,客观。

  六、课外延伸:

  1 、为什么要保护海洋?

  2 、我国的海洋经济现状如何?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3)

——《孟子》阅读答案 (菁华5篇)

  《孟子》选段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②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 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 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九)

  [注] ①或:同“惑”,怪。②王: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齐宣王。③数:技艺。

  (1)对文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足以让人感到奇怪。

  B.文段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棋”两个比喻来论证问题。

  C.由于大王穷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规劝他闭门思过。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棋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棋艺远不如前一个。

  (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韧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和上面选段孟子说的是同样的道理,请结合上面选段孟子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孟子强调学*除了要有恒心外,还要专心致志。他更看重“持心”在学*中的重要作用,专心、恒心是修养者达到修养目的的关键所在。(意对即可)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

  古者富贵而名摩①灭,不可胜②记,唯倜傥非常③之人称焉。盖西伯(周文王)拘④而演《周易》;仲尼厄⑤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⑥有《国语》;孙子膑⑦脚,《兵法》修列;不韦迁⑧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⑨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①摩,通“磨”,磨损。②胜:尽。③非常:不同寻常。④拘:被拘禁。⑤厄:受困窘。⑥厥:于是,就。⑦膑,名词作动词,受膑刑,被截去膝盖骨。⑧迁:被贬谪。⑨底,通“抵”,大抵。

  1.学*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016

  词词义例句

  苦 苦其心志

  衡 衡于虑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个文段都列举了一些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了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苦:使……困苦。 衡:通“横”,梗塞,不顺。

  2.(1)然后才明白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能使人萎靡死亡。

  (2)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原先不具备的才能。

  3.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

  4.共同点:都历经磨难,最终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颡(sāng):额头。

  (1)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3分)

  (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孟子这一观点的理解。(9分)

  (1)孟子人性问题,(1分)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2分)

  (2)孟子以水为喻,认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出于天性的。而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或是被私欲所蒙蔽。(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所以人应该保持仁义、放弃私利,以维护自己的天性。)(理解6分,结合实际3分)

  参考译文

  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楚人学齐语

  【原文】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参考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不可能。”

  你说薛居州是一个善士,让他居住在国王的身边,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一起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善:向善,成为善人 ②明:明白地,清楚地 ③使:让

  ④挞:鞭打 ⑤引:带,带着 ⑥居:居住

  3.本文给人的启示是: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①,养其樲棘②,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③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④为尺寸之肤哉?”(《孟子·告子章句上》)

  【注】①檟:梧桐。檟(jiǎ):即楸树,也是一种木质很好的树。②樲(èr):酸枣。棘:荆棘。③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④适。通啻”(chì),仅仅,只。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们对于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都爱护,看一个人对身体的护养好不好,应该看他注重的是身体的哪一部分。

  B.孟子认为作为一位园艺师,就不应舍弃梧桐楸树,却去培养酸枣荆棘,同样的道理,人们不能为护养一根指头而失去整个肩背。

  C.孟子指出,身体的组成部分分为大的即重要的部分和小的即次要的部分,只晓得吃喝、护养小的部分而失去大的部分的人自然就受到了人们的鄙视。

  D.孟子主张一个人的吃喝不要只为了护养那一尺一寸的肌肤,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否则,他将失去一些更为重要、更为可贵的东西。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说的也是取舍的道理,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你对“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的理解。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4)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

  1.学*本文中的多种说明方法及作用。

  2.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3.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及其准确的语言。

  2.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难点:

  1.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

  2.如何关注海洋的现状和未来。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口剧增,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显露出来,粮食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大海是一个比陆地还广阔的世界,里面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生物,有人预言:“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海洋怎么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海洋,走进《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篇文章,一探究竟。

  2.播放有关海洋资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海洋。

  (二)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基础积累。

  请学生在文中标注出生字和重点词语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海藻()褐()藻鹧鸪()()石莼()

  (三)学*交流,整体把握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方法:学生分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学结果,教师点拨。

  明确:大海是粮仓是因为大海里有—— ①海藻类食物。海藻类中有多种类别的可食用藻类。数量大,品种多,增产潜力大,而且许多海藻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类所需的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海藻食品,提供蛋白。②丰富的浮游生物,加工食品。③海洋中众多的鱼虾是人类熟悉的食物,远洋渔业还有待开发,潜力巨大。

  归纳:

  1.海藻数量多

  2.浮游生物丰富

  3.鱼虾众多

  2.这样多的海洋食物应如何开发?

  明确:

  (1)要加大开发力度。从全文可知,当前海洋食物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

  (2)要加强人工养殖,要不断研究培育新品种。

  (3)不能破坏生态*衡。开发要适度,不能只顾眼前。

  (4)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四)学*本文的说明方法

  1、看示例。

  例如: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互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分析: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2、说发现。

  明确:本文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效地说明了“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1)分类别。如介绍可食用的藻类,作用:将“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按“褐藻类”“红藻类”“绿藻类”分类进行说明,突出藻类种类之多。

  (2)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如:举海带的例子。如:“提高了20xx多倍”“1公斤顷可获得20吨蛋白质”用数据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如:介绍南极的磷虾一节,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突出其产量高等等。

  (3)作诠释。如对“粮食”的解释。联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对“胡萝卜素”的解释,《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中对“雨林”和“二氧化碳”的解释。

  教学目标:

  1.学*本文中的多种说明方法。

  2.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3.了解海洋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大海图片)师讲授: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在取得繁荣进步的同时,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显露出来,而入地、下海、上天则是人类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三大出路,其中尤以海洋的潜力最大,是人类的希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海洋,走进《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篇文章。(出示第一张幻灯片,以大海为背景)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二、自由朗读课文,配乐其他人勾画文章内容,你从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出示海洋生物图片,第二张幻灯片)?你从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三: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文章主要内容(出示第三张幻灯片)你从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海藻数量多浮游生物丰富海洋鱼虾众多

  师归纳:

  1.海藻数量多

  2.浮游生物丰富

  3.海洋鱼虾众多

  四、学*本文说明方法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自由交流)(第四张幻灯片)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

  五、学*本文说明语言:(出示幻灯片五:比较语言的准确性)原句: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改:这是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范围)

  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六、拓展学*(出示第六张幻灯片)师:大海不仅仅是我们人类的大粮仓,它还蕴含了其他资源,谁能来当一回小院士,用图片、模型为我们介绍你了解的大海?谁能来当一回小院士,用图片、模型为我们介绍你了解的大海?要求:

  1.语言准确且生动

  2.能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3.仪态自然大方板书设计海洋

  1.海藻量大?

  2.浮游生物丰富?

  3.鱼虾众多粮仓?作比较、作诠释、分类别、列数字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分的说明结构。

  2. 进一步学*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一. 引入新课

  讨论:什么是粮食?

  二. 初读课文

  读了文章,你知道粮食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

  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

  粮食的含义

  广义的粮食:能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环节一。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提示,点拨:这就是文章的标题。由此可见,说明文可以什么为标题?讨论,明确:可以说明的内容或对象为标题)

  提问:跟标题意思相同或意义相*的句子,文中还有哪一句?

  讨论,明确:第二段最后一句中“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继续讨论:作者为什么会写这篇说明文来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讨论,明确:“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师小结:作者从现实问题入手,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写。

  2. 环节二。探讨: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讨论,明确:(1)海藻(2)浮游生物(3)鱼虾

  (4)深海远洋中还有许多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潜力巨大

  3. 环节三。文章的说明结构是哪一种?

  讨论,明确:先总说,后分说,最后总结。

  四. 精读课文。

  1. 环节一。探讨:文章3、4、6段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1) 第三段

  说明方法:作比较、列数字

  作用:突出、有力地说明海藻数量庞大,蛋白质含量丰富

  (2)第四段

  A.“人们比较熟悉的…………浒苔等”(练*二第1小题)

  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

  作用:确凿、条理充分在说明海藻种类繁多。

  B.“它们在人工在精心养殖下…………同类营养物。”(练*二第2小题)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确凿、突出、有力的说明在人工精心养殖下,海藻的产量不断翻新,增长潜力巨大。

  (3)第六段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确凿、突出、有力的说明”我们还可以开辟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产量很高。

  师小结。

  2. 环节二。

  说明文是客观、科学地对事物进行说明、介绍,所以说明文语言要准确。细读课文,看一看哪些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讨论,明确:(结合练*三):

  (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最” :从程度上强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严重的环境问题。

  “之一” :准确说明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不止一种。

  (提示解题方法:这个词去掉与否意义上有什么异同,两相比较体会作用)

  (2)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事物。

  “更” :突出熟悉的程度。

  (3)尽管还有的鱼虾捕捞已*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 :表明*海鱼虾的捕捞快到极限,但不是极限,说明准确,客观。

  五. 课堂小结

  1. 说明的主要内容

  2. 说明的结构

  3. 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

  4. 说明语言的准确

  六. 布置作业

  1. 把成语补充完整再写出其意思 : 言 听:

  2. 完成练*二和练*三

  3. 写一篇说明事理的短文

  附板书

  海藻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蛋白

  质含量丰富

  强调大海是

  浮游生物也丰富 人类未来的

  大海完全有可能成 粮仓 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远洋深海的鱼虾年产量很高 (总结全文)

  (总) 深海远洋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海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5)

——《雪》的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巳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

  (选自《名家散文》 祝勇文)

  16.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简洁,而意韵最丰厚”?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③中“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 染出幽美的图影”一句的妙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④段中有“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一句,其中“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⑤段中作者说“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请你从文外举出一例加以印证。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⑤段末“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一句中“柳宗元 心底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理清文章思路,按示例试对②至④段内容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 ①纯粹: 无杂念,纯净(1分)。 ②浸透: 完全沉浸、沉人。或:完全感染(1分)。

  17. 国画落笔简约,留有空白(即留白)(1分),给人以想像的空间(2分)。

  18.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将当时所见之景、所生之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1分)。

  19. “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是指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1分)。读书的过程就是一种 心灵的旅程,所以说读书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2分)。(意思相*即可)

  20. 如文天祥在狱中吟出了宁死不屈的的诗篇。司马迁于逆境之中写出了“无韵之《离 骚》”——《史记》(举例恰当得2分)。

  21. 孤寒寂寥中有生命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只答出旺盛的生命力得1分,答出 孤寂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得2分)

  22. ①品雪—②喜雪一⑧咏雪一④踏雪一⑤看雪一⑥忆雪(每空1分,意同得分)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

  (唐刘方*)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注释:①洛阳东: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①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诗第一句中的都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B.韩诗的第二句表达了诗人见到满园春色,其溢于言表的欣喜一扫遗憾之情。

  C.刘诗三四句写富人看春雪似花,隐含作者因贫富差异造成审美不同的感叹。

  D.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早春的白雪,并借此抒**怀。

  ②雪本无情,但韩诗中却说白雪嫌春色晚,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灵动之气,下列诗句描绘雪与其写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雪却输梅一段香 B. 一尺中庭白玉尘 C. 燕山雪花大如* D. 已惊岩下雪如尘

  ③两首诗均以春雪为题,但对雪的描绘有所不同,寄托的情感也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 (3分) B

  ②(2分)A

  ③(4分)韩诗写春雪嫌花开得太晚,所以化作飞花,在庭中树间飞舞(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之情(1分);刘诗写春雪被春风挟带着在空中盘旋(1分);春天已经来临,突如其来的春雪在富贵人眼中似花,却夹杂着作者的嗔怪之情(1分)。

  白雪雕像阅读材料

  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下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大约是五六*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已上初中三年级了。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荷太重,有点盛不下啦!

  一张学生桌只供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工作的需要。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什么办法呢?

  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么隔音?有时他躺在那里用被子蒙住头,一咳照样满屋乱响……唉!为啥落下这个毛病呢?

  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爸,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唉,儿啊,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觉得读书分外重要,他很怕耽误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惯。

  “爸爸,你别出去了。”元元拦住爸爸。“不,爸爸有点事。”啥事?总在这时候有?元元心里明镜似的。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元知道为自己的学*,爸爸什么都豁得出去。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子里流。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元元临*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这时他精神松懈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面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带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他像一下被电着了,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止不住呜咽起来。

  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对拥抱着的父子。街心又多了一座洁白的塑像……

  白雪雕像阅读题目

  1.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2分)

  2.指出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儿子“苦恼”指:( )

  (2)爸爸“苦恼”指:( )

  3.文中表示季节的词语是什么? , 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4.文中画曲线的自然段中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爸爸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元元心里明镜似的”指元元明白了什么?(2分)

  6.元元“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的原因是什么?(2分)

  7.文章抒发的感情是?(2分)

  白雪雕像阅读答案

  1.随着孩子的长大,生活的空间显得狭小、拥挤,孩子没有安静的学*地方,大人没有不干扰学*的单独休息的地方。

  2.(1)儿子因为父亲的咳嗽打乱了自己的思考,也为自己无法分担父亲的病痛而苦恼。

  (2)父亲为自己不可避免地一天到晚总咳嗽,打乱儿子的思考而苦恼。

  3.夏夜、北方的冬天、大雪。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物的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突出了父亲为儿子创造学*环境的良苦用心。

  4.对儿子既关切又负疚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5.元元明白爸爸每天晚饭后就离家出去是为了怕咳嗽影响自己的学*。为了给自己提供一个安静的学*场所,他甘愿献出自己最需要的生存空间,牺牲自己必要的休息。

  6.为父亲伟大而无私的爱深深地感动,充满了对父亲的爱和对自己的自责。

  7.父亲对儿子深情的无私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爱。

  那个时候,她家里真穷,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下岗,一个家,风雨飘摇。

  大冬天里,雪花飘得又紧又密,她很想要一件暖和的羽绒服,把自己裹在里面。可是看看母亲愁苦的脸,她把这个欲望压进肚子里。她穿着已洗得单薄的旧棉衣去上学,一路上冻得瑟瑟发抖。她想起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想,若是她也有一把可供燃烧的火柴该多好啊!她实在太冷了。

  拐过校园那棵粗大的梧桐树,一树银花,映着一个琼楼玉宇的世界。她呆呆地站着看,世界是美好的,寒冷却钻肌入骨。突然,年轻的语文老师迎面而来,看到她,微微一愣,问:“这么冷的天,你怎么穿得这么少?瞧,你的嘴唇,都冻得发紫了。”

  她慌张地回答:“不冷。”转身落荒而逃,逃离的身影,歪歪扭扭。她是个自尊的孩子,她实在怕别人窥见她衣服背后的贫穷。

  语文课,她拿出课本来,准备做笔记。语文老师突然宣布:“这节课我们来个景物描写竞赛,就写外面的雪,有丰厚的奖品等着你们哦。”

  教室里一下像炸了锅,同学们兴奋得叽叽喳喳的,奖品刺激着大家的神经,私下猜测,会是什么呢?

  很快,同学们都写好了,每个人都穷尽自己的好词好语。她也写了,却写得索然,她写道:“雪是美的,也是冷的。”她没想过得奖,她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因为她的成绩一直不引人注目。加上家境贫寒,她有多自尊,就有多自卑,她把自己封闭成孤立的世界。

  改天,作文发下来,她意外地看到,语文老师在她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句话:“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的。”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令她更为惊讶的是,竞赛中,她竟得了一等奖。一等奖仅仅一个,后面有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

  奖品搬上讲台,一等奖的奖品是漂亮的帽子和围巾,还有一双厚厚的棉手套。二等奖的奖品是围巾,三等奖的奖品是手套。

  在热烈的掌声中,她绯红着脸,从语文老师手里领取了她的奖品。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了,湿润润的,暖了心。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她安然地度过了一个冬天,一直到春暖花开。

  后来,她读大学了,她毕业工作了。她有了足够的钱,可以宽裕地享受生活。朋友们邀她去旅游,她不去,却一次一次往福利院跑,带了礼物去。她不像别的人,到了那里,把礼物丢下就完事,而是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温柔地对孩子们说:“来,宝贝们,我们来做个游戏。”

  她的游戏,花样百出,有时猜谜语,有时背唐诗,有时算算术,有时捉迷藏。在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会得到她的奖品——衣服、鞋子、书本等,都是孩子们正需要的。她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得的奖励。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

  1、文中那位老师要举行作文比赛的目的是

  ----------------------------------------------------------------------

  ----------------------------------------------------------------------------------(2分)

  2、“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她安然地度过了一个冬天,一直到春暖花开。 ”联系上下文思考,这句话的背后意思是什么?

  答案共参考

  1.①语文老师为了帮助她而组织别开生面的作文比赛,并特意使她获得一等奖和奖品——御寒的用品,既保护了她的自尊,又温暖了她的心灵。②走上工作岗位后,她以感恩的心,像她的老师那样回报社会,用奖励的方式帮助福利院的孩子们,使温暖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思路要点提示:围绕两位人物所做的温暖人心灵的事概括即可,本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

  2. ①自尊和自卑本是一对矛盾体,由于家里贫穷,她穿的少,寒冷侵骨,面对老师的关心却又不愿承认,因为怕贫穷被他人知道,表面上是自尊,实际是自卑心理使然,正是这种自卑心理使她封闭自己,越发觉得孤独、寒冷。②老师的爱心悄悄融化了她卑微的心灵,她享受到了爱的温暖。思路要点提示:本题考查重要句子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语境、文意来理解即可。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粗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是日更定 莫衷一是

  B、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深夜色半人家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 客从外来,与坐谈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参考答案:

  1、D

  2、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3、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4、(1)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2)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D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6)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

  1.学*本文中的多种说明方法及作用。

  2.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3.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及其准确的语言。

  2.了解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原因。

  难点:

  1.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

  2.如何关注海洋的现状和未来。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口剧增,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显露出来,粮食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大海是一个比陆地还广阔的世界,里面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生物,有人预言:“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海洋怎么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海洋,走进《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篇文章,一探究竟。

  2.播放有关海洋资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海洋。

  (二)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基础积累。

  请学生在文中标注出生字和重点词语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海藻()褐()藻鹧鸪()()石莼()

  (三)学*交流,整体把握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方法:学生分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学结果,教师点拨。

  明确:大海是粮仓是因为大海里有—— ①海藻类食物。海藻类中有多种类别的可食用藻类。数量大,品种多,增产潜力大,而且许多海藻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类所需的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海藻食品,提供蛋白。②丰富的浮游生物,加工食品。③海洋中众多的鱼虾是人类熟悉的食物,远洋渔业还有待开发,潜力巨大。

  归纳:

  1.海藻数量多

  2.浮游生物丰富

  3.鱼虾众多

  2.这样多的海洋食物应如何开发?

  明确:

  (1)要加大开发力度。从全文可知,当前海洋食物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

  (2)要加强人工养殖,要不断研究培育新品种。

  (3)不能破坏生态*衡。开发要适度,不能只顾眼前。

  (4)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四)学*本文的说明方法

  1、看示例。

  例如: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互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分析: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2、说发现。

  明确:本文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效地说明了“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1)分类别。如介绍可食用的藻类,作用:将“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按“褐藻类”“红藻类”“绿藻类”分类进行说明,突出藻类种类之多。

  (2)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如:举海带的例子。如:“提高了20xx多倍”“1公斤顷可获得20吨蛋白质”用数据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如:介绍南极的磷虾一节,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突出其产量高等等。

  (3)作诠释。如对“粮食”的解释。联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对“胡萝卜素”的解释,《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中对“雨林”和“二氧化碳”的解释。

  教学目标:

  1.学*本文中的多种说明方法。

  2.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3.了解海洋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大海图片)师讲授: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在取得繁荣进步的同时,若干生存危机也日益显露出来,而入地、下海、上天则是人类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三大出路,其中尤以海洋的潜力最大,是人类的希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海洋,走进《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篇文章。(出示第一张幻灯片,以大海为背景)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二、自由朗读课文,配乐其他人勾画文章内容,你从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出示海洋生物图片,第二张幻灯片)?你从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三: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文章主要内容(出示第三张幻灯片)你从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海藻数量多浮游生物丰富海洋鱼虾众多

  师归纳:

  1.海藻数量多

  2.浮游生物丰富

  3.海洋鱼虾众多

  四、学*本文说明方法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自由交流)(第四张幻灯片)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

  五、学*本文说明语言:(出示幻灯片五:比较语言的准确性)原句: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改:这是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范围)

  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六、拓展学*(出示第六张幻灯片)师:大海不仅仅是我们人类的大粮仓,它还蕴含了其他资源,谁能来当一回小院士,用图片、模型为我们介绍你了解的大海?谁能来当一回小院士,用图片、模型为我们介绍你了解的大海?要求:

  1.语言准确且生动

  2.能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3.仪态自然大方板书设计海洋

  1.海藻量大?

  2.浮游生物丰富?

  3.鱼虾众多粮仓?作比较、作诠释、分类别、列数字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分的说明结构。

  2. 进一步学*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一. 引入新课

  讨论:什么是粮食?

  二. 初读课文

  读了文章,你知道粮食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

  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

  粮食的含义

  广义的粮食:能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环节一。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提示,点拨:这就是文章的标题。由此可见,说明文可以什么为标题?讨论,明确:可以说明的内容或对象为标题)

  提问:跟标题意思相同或意义相*的句子,文中还有哪一句?

  讨论,明确:第二段最后一句中“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继续讨论:作者为什么会写这篇说明文来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讨论,明确:“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师小结:作者从现实问题入手,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写。

  2. 环节二。探讨: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讨论,明确:(1)海藻(2)浮游生物(3)鱼虾

  (4)深海远洋中还有许多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潜力巨大

  3. 环节三。文章的说明结构是哪一种?

  讨论,明确:先总说,后分说,最后总结。

  四. 精读课文。

  1. 环节一。探讨:文章3、4、6段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1) 第三段

  说明方法:作比较、列数字

  作用:突出、有力地说明海藻数量庞大,蛋白质含量丰富

  (2)第四段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