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阅读答案 >

寒夜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日期:2022-10-27 00:00:00

寒夜阅读答案1

  ①读小学时,因生活贫困,家处偏僻,家里一直没通上电。没有电的夜晚,春夏秋日天长还好过,趁天黑前完成作业就行了。可一到冬天,白天那么短,放学回家的路上,天就黑了。吃饭可以摸黑吃,作业可不能摸黑写呀!于是母亲就用废墨水瓶做了个煤油灯。母亲的手很巧,在瓶盖上钻孔、用铁皮卷灯芯空管、用棉花捻灯芯……一切准备好,母亲又把废墨水瓶擦干净,往墨水瓶里倒满煤油,让灯芯浸湿煤油,划着一根火柴,点燃,片刻老家的土屋里充满了光亮,喜得我们涨红了脸……

  ②有煤油灯相伴的夜晚,读书写字,是件多么幸福温馨的事呀!母亲从不让一点光亮浪费。我们兄妹围着煤油灯做作业时,她也丢下能摸黑做的活儿,借着如豆的灯光,或缝补衣服,或纳鞋底。父亲也被她吩咐在一旁或搓绳,或编织渔网,就连家中的老黄狗和大黑猫也在灯光下和*相处玩闹着……

  ③煤油灯的上熄是由母亲掌管的,因为煤油也是家中的一项开支。为节约开支,母亲总是精打细算,坚决反对我们在灯光下打闹玩笑。她认为灯是为学*而亮的,因而幼小的我们就学会了珍惜灯光。然而当我们上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学会了阅读,母亲却变得很大方,时常倒满煤油,她纳鞋底陪着我阅读至深夜……由于在煤油灯下阅读时间太长,鼻子间常挂着两道黑灰。第二天一时没发现,上课时,常被人笑话。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家中能有一盏玻璃罩子灯,因为那时一般人家都用上了玻璃罩子灯。

  ④家中用上玻璃罩子灯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但煤油是有计划的,母亲总是托人想多买回些,可一次次总是落空。母亲每天把玻璃罩子擦个晶亮,把灯芯旋到最低,这样既保证了亮度,又节省了煤油……后来,我的一位英语老师知道我有夜读的*惯,她请在乡供销社工作的哥哥为我捎来10公斤煤油,且免费!

  ⑤读初三,学校要求住校。那时学校早通电用上日光灯,可学校每晚十点半准时熄灯,这可苦了有夜读*惯的我。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省吃俭用买了个手电,每晚偷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和书中的人物同悲喜……

  ⑥我离家去外市读中专,家里也通上电,母亲信中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当时我就想,放假回家一定买盏台灯夜读至天明……然而中专四年,父亲的病一年重于一年,我的台灯梦想也一拖再拖,直拖到参加工作。

  ⑦说起那盏陪伴我有12年的台灯,还有一个小故事。那年我刚参加工作,我把工资全给了父亲看病,晚上看书,只能在职工宿舍里就着100瓦的大灯泡下夜读,后来怕影响同事们休息,时常蹲在厕所里夜读。一次被值班的工会*发现了秘密。那一年,我获得“先进工作者”,看别人获得奖品不是热水瓶就是洗脸盆,唯独我获得一盏精致的小台灯。后来才知道,那是工会*特意奖给我的,鼓励我夜读更多的书……

  ⑧台灯梦圆了,我夜读的劲头更足了,也正是那盏台灯的陪伴,我爱上了写作。

  ⑨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演变,光亮一次比一次照亮我夜读的心灵,也象征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人民的生活正朝着更光明处前行……

  小题1:联系全文来看,“寒夜有灯苦读书”中的“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本文是如何写“我”伴灯苦读的?请把这样的句子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时段

  内容

  读小学时读初三参加工作写“我”苦读的句子

  小题3:伴“我”读书的“灯”是如何演变的?请在第⑨段的横线上填写这一内容。(2分)

  小题4:文中第②自然段一连用了三个“也”字,请你品味它的表达效果。(3分)

  她也丢下能摸黑做的活儿,借着如豆的灯光,或缝补衣服,或纳鞋底。父亲也被她吩咐在一旁或搓绳,或编织渔网,就连家中的老黄狗和大黑猫也在灯光下和*相处玩闹着……

  小题5:文中对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尤为鲜明,请你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3分)

  小题6:从结构和内容上来看,文章第⑨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小题7:唐朝诗人颜真卿的《劝学》中曾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名句,由此看来,自古以来文人学子便有夜读的*惯。你都知道哪些名人“夜读”的故事?请列一例并简述其情节。(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我”家境贫寒,读书的条件不好;“我”读书较为努力、勤奋。

  小题2:依次为:“由于在煤油灯下阅读时间太长,鼻子间常挂着两道黑灰。” “我省吃俭用买了个手电,每晚偷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和书中的人物同悲喜” 晚上看书,只能在职工宿舍里就着100瓦的大灯泡下夜读,后来怕影响同事们休息,时常蹲在厕所里夜读。

  小题3:煤油灯、玻璃罩子灯、手电到台灯

  小题4:写出了全家人对灯光的珍惜,营造了幸福温馨的氛围,烘托了灯光给我们家带来的欢乐。

  小题5:示例:心灵手巧,勤劳节俭,教子严格等

  小题6:在结构上,总收上文,使全文浑然一体;在内容上,把灯的演变与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成果联系起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7:夜读的故事有:匡衡凿壁偷光,王冕僧寺夜读,车胤囊萤夜读等(情节略)。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苦”一方面指文中所说的“生活贫困,家处偏僻,家里一直没通上电”即读书的条件艰苦,最初只能在油灯下读书。另一方面指文中所说的在灯下学*、阅读,并对文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所以“苦”还有勤奋刻苦之意。

  小题2: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找,首先是“读小学时”为前四段,可找到“由于在煤油灯下阅读时间太长,鼻子间常挂着两道黑灰”,接着是“读初三”是第五段,可找到“我省吃俭用买了个手电,每晚偷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和书中的人物同悲喜”,最后是“工作后”可找到“晚上看书,只能在职工宿舍里就着100瓦的大灯泡下夜读,后来怕影响同事们休息,时常蹲在厕所里夜读”。

  小题3:试题分析:审题时要注意“灯的演变字眼”,从前向后找,首先是“读小学时”的“油灯”“玻璃罩子灯”,接着是“读初三”时的“手电”,再后来是参加工作后得奖得到的“台灯”。从前向后仔细寻找,不要漏掉。

  小题4:试题分析:此语句的前面有“有煤油灯相伴的夜晚,读书写字,是件多么幸福温馨的事呀!母亲从不让一点光亮浪费”这样的语句,可见此句中的三个“也”字写出了母亲、父亲、家里的狗都对来之不易的灯光非常珍惜,在灯下各做各的活计,其乐融融,非常幸福温馨。

  小题5:试题分析:“母亲就用废墨水瓶做了个煤油灯。母亲的手很巧,在瓶盖上钻孔、用铁皮卷灯芯空管、用棉花捻灯芯”可见母亲心灵手巧;母亲让一家人在灯下干活,可见她勤劳节俭;母亲很节俭但很支持我们读书,可见其支持孩子学*等。

  小题6:试题分析:第九段是文章的结尾段,写出了自己所用的灯的演变过程,并把它与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成果联系起来,既总结了全文,又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7:试题分析:“名人“夜读”的故事”是审题的要点,我们积累的勤奋读书的例子很多,便符合“夜读”这一条件的要仔细想一想,比如晋朝的车胤囊萤夜读、孙康映雪苦读,汉代的匡衡凿壁偷光等。

寒夜阅读答案2

  寒夜灯光

  司玉笙

  车灯很亮,剑一般刺破黑暗,车窗外的树影便飞速地向两边闪开。

  坐在后排的他眯着眼问:“快到了吧?”

  “已经上了大堤,老板--前面就是蝴蝶庄。”司机小徐目不转睛地盯着灯光尽头。

  所谓的大堤,就是黄河故堤。三十多年前他就是沿着这条大堤走出蝴蝶庄到沿海一座城市打工的。而今,他已经拥有两家公司,资产过亿。庄里人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说是买下半个县城还可以剩下个黄金圈。他听了之后,一笑了之。“老板,这条水泥路就是你捐资修建的,还有小学。”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仪表盘五颜六色的光线散射在车内,光线在他脸上波动。

  他有两年多没回蝴蝶庄了。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九,选在夜里回来,是怕给县里的、乡里的头头脑脑找麻烦--只要听说他回来了,片刻工夫小车就会鱼贯而来,不是接他吃饭,就是请他看项目啥的,弄得他不尴不尬的,心里头不那么舒服。

  为从老家拔腿,四年前,他将爹娘接到公司所在地,让他们住在海边的一幢小楼里,观海景、吃海鲜。可他们人在这儿,心还是在老家,时不时地嚷着要回蝴蝶庄。他就哄劝,答应到年关送他们回去。不料老爹忽发脑梗死,落下个半身不遂。病榻上,爹还不忘农耕之事,还有那处老宅院。

  于是,按爹娘的意思,老宅院交与小学校长匡四管护--匡四是他儿时的玩伴,又是同学,交给他放心。

  这匡四是个“老别筋”,只要是认准的道走到底不拐弯。四年前接爹娘时,本打算带他一块走,可怎么劝说他也不去。

  “我走了,把孩子扔这儿咋办?”“你想想你一个月才拿多少钱?”

  “这不是钱的事,是心里的事。”匡四拍拍胸口。

  “多少人想跟我去,我都没点头,专想着你哩一一你的文化水*比我深,帮帮我多好!”

  “不中,不中,我得帮帮这些孩子--他们还小。”

  每每回想起与匡四的这次对话,他就在心里长叹一声:“唉,这就是匡四啊!”

  前天,躺在病床上的爹忽然歪头问道:“你有几年没回老家了?”

  “两年了吧!”

  “回去看看吧!俺和你娘动不了,你得回去,咱可不能忘了蝴蝶庄,那是咱的根呀!”

  说着,还忘不了加一句:“给匡校长多带些年货,他可是个好先生。”

  现在,蝴蝶庄*在咫尺了。夜里的蝴蝶庄就像山峦,峰壑皆有,显得有些陌生。他睁大了眼,盯着路径,提醒司机小徐减速慢行。很快,他就看见了那熟悉的宅院--那里灯光明亮。他心里“咯噔”一下:谁这么晚了还开着大灯?车一停稳,他下车直奔院子。推开虚掩的大门,他愣住了:树底下,一堆堆废纸箱、酒瓶子、旧书、废报纸什么的几乎占满了院子,中间只有一条下脚的小道通向堂屋。

  有一个人正蹲着捆扎旧书,听到动静,便直起身子来--正是那位小学校长。

  “匡四。”

  他喊了一声,趋身疾步伸出手去。

  匡四定定地瞧了他一眼,戴手套的双手只是在身上蹭,没有握手的意思。

  “我手脏,手脏--你咋回来了?”

  “快过年了,回来看看。”

  “都好着哩,好着哩--就是这院子成了废品收购站。”

  “你不是当着校长哩,咋弄起这营生啦?”

  “去年退啦,闲着也是闲着,这跑跑颠颠地给孩子弄个书本钱。”

  “孩子缺钱说一声,我还能不管吗?”

  “不是钱的事,是让孩子知道这东西来之不易--有时好东西也会变成垃圾,垃圾也会变成宝贝!”

  他打了个寒战,小时候的那种寒意袭上身来。

  “我的匡校长,你不嫌冷吗?”“冷啥,一忙起来啥都忘了。”

  小徐糖着大包小包地进来,院门被碰得“咣当咣当”响。第二趟又是圆筒方箱的,来回三次。

  “过年了,带些年货,都放你这儿,有四棚叔的、良头家的、三木的……”

  “我知道,知道--你不住下?”

  “不住,我得连夜赶回去,明天有个联谊会,还有一个合同得签。”

  “唉,多少钱算钱?多大官算官?”

  “我也是想把垃圾变成宝贝。”

  “好,好!”

  匡四捋下手套,往一捆旧书上一扔,转身到屋里捧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

  “这是我备的干豆角,俺叔俺婶喜欢吃,你捎过去,就说我匡四在蝴蝶庄给他们拜年了!”

  “你也替我给咱庄老少爷们、大娘大婶拜个年!”

  说着,两人的手就紧紧握在了一起。

  车出蝴蝶庄,小徐不由得问了一句:“大冷的天,一个小学校长怎么整起破烂来了?”

  他拍了拍腿,斜了小徐一眼:“你不懂他--停车!”

  小徐愣了一下,将车停稳,以为老板要小解,可并没有听到那惯常的声音,往车后一看,嘴就张大了--

  寒夜中,老板整整衣襟,对着庄里的那片灯光,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简洁的文字插叙了老板走出蝴蝶庄到沿海城市打拼而发家致富的奋斗史,这部分略写为下文故事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

  B.老板特意选择在腊月二十九夜里回蝴蝶庄,不愿给县、乡领导添麻烦,这表明他对家乡媚富、附势、刻意逢迎的歪风邪气的深恶痛绝。

  C.“这不是钱的事,是心里的事。”这句话鲜明地表现了小学校长匡四淡薄金钱,永葆初心,坚守岗位,为乡村教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D.小说写病床上的爹对儿子的“回去看看”“给匡校长多带些年货”等叮咛,这一处看似闲笔,实则起到充实情节、升华主题的作用。

  8.请以小说中老板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9.小说以“寒夜灯光”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7.B

  8.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通过司机小徐的介绍,表现老板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助力的奉献精神。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人物个性。如通过老板与小学校长匡四的对话,表现老板淳朴、厚道、善良、感恩等品质。用精当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如结尾写老板对寒夜里的灯光鞠躬的细节,表现他对老友前小学校长匡四的感激与钦敬之情。

  9.以“寒夜灯光”为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环境氛围;隐喻小说着力刻画的小学校长匡四坚守乡村,为孩子们奉献余热,为乡村教育添光的可贵品质。暗示小说主题意蕴,讴歌心系乡村发展,不忘本,默默奉献的精神。“寒夜灯光”感动鼓舞着老板,令他对匡四油然而生钦敬之情与效仿之意,以之为题,隐喻匡四与老板这两类人本色、朴厚的家乡情,丰富了小说内涵,更给读者以启示与鼓励。

寒夜阅读答案3

  题目:

  1、下列对文章有关资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是霜花!”这一句单独成段,并用感叹号加以突出强调,照应标题,作者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

  B.第⑤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摹霜花的万千姿态,想象新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

  C.第⑦段中“潜”“蘸”“点染”这些动词刻画出“寒流”无孔不入的特点,渲染了寒夜阴郁沉闷的氛围。

  D.第⑨段描述随着太阳升高霜雪图渐渐损毁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美的消逝的惋惜之情,照应了第⑥段。

  E.本文以“霜花”为线索,写出霜花的秀丽图景,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厌恶与对霜花高洁精神的礼赞。

  2、文章第①段主要写什么请简要概括并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评论者认为迟子建的这篇散文“冷色调中,有着融融的暖意”,请结合文本,从文章主题意蕴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选CE。C项应为“抒写了寒流浪漫而诗意的情怀,在冷酷中给人带来缕缕温情”。E项“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厌恶与对霜花高洁精神的礼赞”这一关于文章主题思想的表述有拔高之嫌,与原文文意不符。(选对一项给3分,选对两项给5分)

  2、【解析】概括第①段的段意,主要写大兴安岭春节奇寒却依然处处充满生机的景象。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一般是从结构上思考。

  开头一段主要写大兴安岭春节奇寒却依然处处充满生机的景象。这样写的用意是为下文写有生命的霜花做衬托或铺垫。(概括段意2分,分析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3、【解析】解答本题,先分析“冷色调中,有着融融的暖意”这句话的意思,即“冷色调”和“融融的暖意”指的是什么。然后结合文本挖掘霜花的深层意蕴。最后答出作者借霜花要表达的意图,即本文的主旨。

  答案:(1)《寒夜生花》这篇散文虽然写了大兴安岭春节天气奇寒,昼短夜长的特点;但更多地描述了霜花的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的秀丽图景,展现出酷寒中的缕缕暖意、勃勃生机。(2)作者笔下的霜花是有生命的,是与人的心灵共通,与人的呼吸共融的。它能懂得人的心思,带给人新的憧憬,温柔地回馈人们在冷酷世界中所失去的东西,是佑福人生的爱的天使,是慰藉人心的精神佳侣。(3)作者借“寒夜生花”这一自然景象抒发了对人性温暖的关注,对诗意人生的渴慕。(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寒夜生花原文】

  寒夜生花

  迟子建

  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三十七八度之间徘徊。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年。

  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是霜花!

  每一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

  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当然,除了常见的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你要问霜花中是否有人答案是肯定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儿童,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彻头彻尾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

  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离人的眼泪!

  在那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也是最黑暗的时刻。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仿佛它答应了要去照耀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不见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花,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这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这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转成老妪;这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转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它晚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七点多钟,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而等太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璃窗就成了银库了!但是,太阳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四蹄或是尾巴,犁铧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耀得晶莹剔透,如果说冬天也有露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霜花在正午时不见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没有一个早晨,我不是与霜花共度的。我站在它面前看它,它也在静静地看我。能与心灵共通的世界,谁敢说是虚幻的!霜花是彼岸世界送给此岸世界的哈达,你的目光与它交汇时,就是领受了福气。

  20xx龙年到来的那一刻,我凑*霜花,仔细地闻。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身后说,你还能闻出香味来是阿,霜花不是尘世的花朵,没有凡俗的香味。可它那股逼人的清新之气,涤荡肺腑,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人间最好的香味吗我把这话说与身后发问的人,回首处,却看不见人影,只有门楣处的红灯笼,在寒夜里一闪一闪的,像是在跟我搭话。

  【作者介绍】

  迟子建,女,山东海阳人,生于黑龙江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校园,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协工作至今。*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协副*。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加入*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另有《迟子建文集》(4卷)、《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已发表文学作品500万字,出版单行本40余部。作品获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

  迟子建是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20xx年1月18日,迟子建的作品《群山之巅》入选“《当代》长篇小说论坛”年度最佳。20xx年1月29日,迟子建作品《群山之巅》入选“20xx年度影响力图书”推荐年度文学作品。20xx年12月,迟子建作品《空色林澡屋》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具体比较分析两文写作语言的不同特点。

  【甲】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这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这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转成老妪;这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转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节选自迟子建《寒夜生花》

  【乙】江南的雪,但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望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节选自鲁迅《雪》

  【答案】

  甲文的语言温馨、浪漫,极富想象力。该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霜花的多姿多彩,变幻多端,表现了作者在东北极其寒冷的天气下充满诗意充满温暖的情怀。乙文的语言简洁精纯,含义深刻。例如开头仅用“滋润美艳”四字,就将江南雪的特质准确概括出来,而后又同时调动了视觉、听觉描述雪中之景,给读者的印象鲜明、深刻。

  【解析】

  试题分析:从“这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这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转成老妪;这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能够看出甲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转成了三层四层”这些都能够看出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即使身处寒冷地带,作者依然富有诗意和暖意,这些语言写出了霜花的变化多姿,形态各异。乙文的语言简洁,开头仅用“滋润美艳”四字,就将江南雪的特质准确概括出来。还调动视觉、听觉描述雪中之景。

  考点: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赏析。

  点评:揣摩语言特色,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①在整体感知文章资料的基础上揣摩文章的语言特色,不孤立地仅从局部去抓文章的语言特色;②在“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总特色”下,体会语言的客观化、个性化、情感化、细节化、深刻化;③关注作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写作个性会有不同的语言特色;④仔细推敲文章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尤其是含义深刻的语句。

寒夜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寒夜雁阵

  王吴军

  ①少年时期,我们家住在中牟县谢庄镇一个名叫西场的小村子里,那是我的乡下老家。

  ②每当放学后或假期,我总是要跟着父亲去田野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这就是教育。是的,父亲当初教我的本事,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大用了。比如,父亲教我把不肯就范的马套在马车上,父亲教我挤羊奶、锄草、耕耘土地,父亲教我在风很大的日子站在庄稼地里撒肥料等。父亲教我的耩麦子、种玉米、栽红薯、种芝麻这些本事,还有在关键时刻应付母牛的生产,如今也没有什么用了。

  ③其实,父亲不是只教我怎样去劳动。每年到了春天的时候,父亲还会认真的告诉我回到我们家乡来的鸟叫什么名字。原野里许多花草的名字,花草的药用功效,也是父亲认真教给我的。父亲说的鸟和花草的名字,和我日后在教科书里读到的并不完全一样。父亲说的花草的药用功效往往是乡间流传了许多年的验方,很传统,也有点古老。但是,父亲让我学会了观察,懂得了每一个脚步下面都会有着无穷无尽的变化。

  ④最重要的是,父亲使我感受到了世间万物的神奇奥妙。

  ⑤在十一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寒意凛冽,四周的灯已经全熄了,大家也都已经上床睡觉,四周一片沉寂,只有寒冷的夜风在“呼呼”地吹拂着。

  ⑥突然,和我们住在一个屋的父亲跳下了床,他很快穿好了衣服,然后,他急速地冲到了我和哥哥的床前,开口叫我们起床:“你们俩先别睡了,快起床!”

  ⑦哥哥翻了一下身,问道:“这么晚了,干吗去?”

  ⑧我也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嘟囔着说:“我已经快睡着了。”

  ⑨“走,跟我到外面去!”父亲用十分认真的口气对我和哥哥说,“对了,你们俩不用穿衣服了,披着被子就行了。快一点!

  ⑩见父亲一副不容争辩的样子,我和哥哥只好起身,披着被子跟着父亲出去了。

  外面真冷啊!一出门,一股凛冽的寒意扑面而来,院子里是一片白茫茫的寒霜,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我看到哥哥的身子也抖动了一下,我知道,这样的寒夜,刚刚从温暖的被窝里出来,置身在这寒意袭人的院子里,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寒冷。

  我漫不经心地抬头朝夜空望去,只见一轮朦胧的月亮挂在天上,照得到处都在亮晶晶地闪烁着光芒

  “你们仔细听!”父亲小声对我和哥哥说。他的声音虽然不大,我却听出了一份抑制不住的兴奋和喜悦。

  我尽量让自己忍住,不让嘴里的牙齿因为寒冷而发出打战的声音。按照父亲的吩咐,我侧耳倾听,并且抬起头朝着父亲望的方向凝神望去。

  不错,我很清晰地听到了。随后,我也很清楚地看到了,只见一行雁阵正在头顶,它们排成了好看的人字形,因为组成雁阵的大雁太多,它们的身影遮住了天上的月亮,翩翩高飞而过。

  “总有几百只大雁呢!”父亲提高了声音对我和哥哥说。

  我入迷地看着美丽的雁阵,竟然忘记了寒冷。

  雁阵很快就飞过去了。

  我依然怔怔地站在那里,沉浸在一份难以言说的美妙情境里,直到哥哥喊了我一声,我才回过神来。

  父亲带着我和哥哥回屋。上床,继续睡觉。

  父亲躺在了床上,对我和哥哥又说了一句:“我想,能够看到这夜晚月下的雁阵,咱们受一点寒冷也是值得的。”

  说起来,这样的事情让我觉得很是遗憾。如今,世上有时间有心思做这样父亲的人真的是太少了。说起来也同样很是遗憾,一年一年的时光过去了,好像我再也没有体会过当年那样的乐趣了。

  (摘自《视野》20xx年第24期)

  20.试分析文章标题“寒夜雁阵”有什么好处。

  21.文章第②段内容与题目无关,父亲当初教我的本事“如今也没有什么用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部分内容?

  2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和我们住在一个屋的父亲跳下了床,他很快穿好了衣服,然后,他急速地冲到了我和哥哥的床前,开口叫我们起床:“你们俩先别睡了,快起床!”

  23.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4.文章结尾作者两次写到“遗憾”包含了哪些情感?

  【分析】文章讲述了少年时父亲不仅教我劳动,还让我学会了观察,使我感受到了世间万物的神奇奥妙。并重点讲述了在十一月一个寒冷的夜晚,父亲让我们起床到院子里观看雁阵,从起初的漫不经心到后来的忘记寒冷,沉浸在一份难以言说的美妙情境里。表达出了对少年时期美好生活的怀念,对成年后再也没有体会到那种乐趣的惋惜。

  【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题目的作用。需联系文本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细读文本,“雁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特别是在寒冷的夜晚,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用“寒夜雁阵”用人做标题,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文章重点讲述了在十一月一个寒冷的夜晚,父亲让我们起床到院子里观看雁阵,从起初的漫不经心到后来的忘记寒冷,沉浸在一份难以言说的美妙情境里,因而题目更好的揭示文章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情感。

  (2)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第②段写父亲当初教我的本事到“如今也没有什么用了”,为下文写父亲寒夜带我们看月下雁阵做铺垫,更突出寒夜看雁阵对我的影响之深,从而使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

  (3)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此题已明确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跳”“穿”“冲”等动作描写和“你们俩先别睡了,快起床”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描述了父亲寒夜叫我们起床的急切和兴奋。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细读第②段内容,父亲教我劳动,可以看出父亲勤劳能干;第③段父亲告诉我各种鸟、花的名字和花草的药用功效,可以看出父亲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寒夜观看雁阵,可以看出父亲关爱子女、关心子女成长,用心教育子女(教育方式独特)并且热爱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概括。对父亲当年用心教育我们表示庆幸,为现在缺少像父亲那样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感到“遗憾”,希望更多的父母能用心教育孩子;对成年后再也没有体会到那种乐趣,不能再享受如此美好的少年时光感到惋惜。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寒夜阅读答案5

  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三十七八度之间徘徊。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年。

  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是霜花!

  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

  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当然,除了常见的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你要问霜花中有没有人?答案是肯定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儿童,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彻头彻尾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

  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离人的眼泪!

  在这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也是最黑暗的时刻。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好像它答应了要去照耀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花,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今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今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变成老妪;今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变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它晚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七点多钟,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而等太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璃窗就成了银库了!不过,太阳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四蹄或是尾巴,犁铧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耀得晶莹剔透,如果说冬天也有露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霜花在正午时消失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没有一个早晨,我不是与霜花共度的。我站在它面前看它,它也在静静地看我。能与心灵共通的世界,谁敢说是虚幻的!霜花是彼岸世界送给此岸世界的哈达,你的目光与它交汇时,就是领受了福气。

  20xx龙年到来的那一刻,我凑*霜花,仔细地闻。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身后说,你还能闻出香味来?是啊,霜花不是尘世的花朵,没有凡俗的香味。可它那股逼人的清新之气,涤荡肺腑,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人间最好的香味吗?我把这话说与身后发问的人,回首处,却看不见人影,只有门楣处的红灯笼,在寒夜里一闪一闪的,像是在跟我搭话。

  (选自20xx年2月23日《羊城晚报》)

  [注]①迟子建:生于黑龙江漠河。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20xx年丈夫因车祸去世。

  题目:

  16.作者笔下的霜花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述。(4分)

  17. 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艺术效果。(5分)

  18. 有评论家说,散文家善于将主观“内情”与客观“外物”相融合,在“物”“我”交融中抒**感,营造意境。请从文中举例,简要阐述这一观点。(6分)

  (《寒夜生花》阅读答案,请参考下一页!)

  答案:

  16.【内容概括】(4分)①具有生命力;②姿态万千;③变化无常;④通人心(解人意);⑤脱俗(清纯)。[4分。答出一点1分,四点4分。意思对即可。]

  17.【品味语言】(5分)示例:寒流在静谧的夜晚悄然“潜入”窗户,以明净的玻璃窗为画板,用“月光”和“星光”作画笔,画出种种霜花图。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晚上霜花形成的自然过程写得“浪漫”温馨,纯美自然。

  [5分。句意1分,手法2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如果不答手法而从“炼字”或语言风格(特色)的角度回答也可。句意:晚上霜花形成的过程。手法:想象,拟人,比喻,以虚写实,联想等,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语言:形象生动、细腻典雅等,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效果:通过某种写作手法(技巧)等,使句意表现得更为丰富生动。]

  18.【审美评价】(6分)示例:本文将“内情”与“外物”相融,营造了温馨、伤怀的审美意境。例如,作者以北方寻常的景物“霜花”作为情感抒发的触发点,从不断变化的霜花中联想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她觉得亲人没有远离,还“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表达了对亲人悠长的思念。[6分。观点2分;举例分析4分,其中外物2分,内情2分。意思对即可。]


寒夜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寒夜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1)

——《黄昏》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黄昏》阅读答案1

  (1)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2)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3)还是让我们先来欣赏镜泊湖的黄昏吧!

  (4)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的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座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5)既是牡丹江的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最窄处只有300余米。惟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生动的景色。

  (6)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地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质,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7)游船入浦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8)大凡美的东西,莫不都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9)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这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10)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蓦然发现: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1、你怎样理解第(2)段加点词语“禅机”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内容说明。

  2、请结合文章概括第(5)段中“别致生动的景色”的内容。

  3、阮籍和李商隐的诗句具有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各选一个词语概括。作者为何要引用他们的诗句?

  4、最后一句“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文中的“禅机”,是指镜泊湖的黄昏带给作者的启示: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2、答案:(1)枕着山脊的不再炽烈的夕阳像金箔打造的浮萍;(2)船头*青山在水中翡翠般的倒影和船尾荡漾的金箔般的湖水变幻无穷;(3)沉入山脊只剩下半弯的夕阳在水中的光晕更加明亮,使船尾水花更为璀璨。

  3、答案:苍凉;感伤。(1)表达了对他们两人不能借助禅宗参透生命的遗憾。(2)为下文写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理解作铺垫。(或“和下文写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理解作对比”)

  4、答案:(1)含蓄地照应了文章第二段中的“禅机”;(2)表达了作者从镜泊湖黄昏中所获得的积极人生态度的喜悦;(3)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黄昏》阅读答案2

  黄昏断想(12分)

  *武

  ①城市的喧嚣被客车甩在身后,返乡的心情急迫里带着轻松。

  ②甫进村头,天已*晚。秋树婆娑,月影在望。有炊烟,有晚露,伴着月的清辉,在不经意间触发了诗兴:原来诗歌就在这乡村*晚的炊烟里,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似乎到了浓得化不开的程度。我在村头下车,想体验久违的乡野暮景。一切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笔下多次出现的故乡小村依旧,静得像一幅画。四野*旷,蛩声入耳。西天最后一抹晚霞把色彩随意在天幕上挥洒,似是倾尽一日的力量试图留给我渲染极致的印象。浓墨重彩的大写意在乡人匆匆的行色中不讨巧不媚人地铺排着。放羊归来的老汉,披一身晚霞,鞭声吆喝与羊咩犬吠相应和,处处自然,时时有趣。我仿佛天外来客,与这些真正的自然之子格格不入。

  ③放下行李,在奶奶的捶布石上小憩,凉意袭人,心中却备感温暖,那是对家的渴望,是温馨的怀旧,是历经沧桑又长久疏离的感慨。摸摸*滑的纹路,嗅嗅苍翠的青苔,满怀情意。他们像故交等待着我的到访和归来,不嫌弃我的仆仆风尘,不聒噪我长时间的音讯不通。河边柳是上了年纪的时光记录者,应该存有我曾经水中摸鱼、河岸照影、树顶掏鸟蛋的儿时印记,也不会忘记我清明时给他留的伤痕、春来为他吹奏的柳笛音、夏夜在他怀里听到的乡情野闻。站起身,摸一摸粗糙的树皮,为他的隐忍无语叹服良久。手栽的白杨高耸入云。他的身下有我捉蚂蚱和蟋蟀时跌跤的印痕,也有割草时用镰 刀在他身上刻下的符号,那一年高考落榜和父亲怄 气时的泪珠似乎也还在。飘舞的叶片似是声声召唤,唤醒我的记忆,带我回味那青涩的过往。奶奶的笑声、妈妈的唤归声 在空气里酝酿,跟清风应和。沉浸在玩乐里、投身于游戏中、迷失在熔金落日和迷蒙烟树里的我不舍离去,而她们的呼唤化成了线,我变成了恋家的风筝身不由己地飞回来了。

  ④掌灯了,家成了温馨的壳,这壳里,爷爷的旱烟光、爸爸收工归来的疲惫身影、妈妈为爸爸拂尘 时的小怒、奶奶灯下纺线时墙上的留影,变成清晰的画,在脑海里映过,在田野的寂寞和夜幕的纯净里放大。我告诉自己,于这一切,这一刻,我不是过客,也不是看客,我是个归人。

  ⑤老迈的爸爸早已经铺好了炕,躺上去,阳光的味道似与城市里的截然不同,那里面,有我舍不掉的亲情和化不开的乡情。菜已上桌,酒瓶已开启,茶也正浓,推杯与换盏间放开了束缚良久的心胸。这时候,肝胆相照,心底无私,那是在牢笼般的钢筋水泥和豪奢霓虹**验不到的,那是放纵了身心投入天地宽阔里的惬意和自适。

  ⑥几个月来,渴念在这一刻得以慰藉,但相见也预示着告别。我不知道,一旦离开,谁能为 我梳理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让我在这宁谧的时空里永安我的魂灵。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7.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中心。(3分)

  答:

  8.文中的小村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答:

  9.文章既描绘眼前景物,又回想往日美好生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

  10.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

  (一)黄昏断想(12分)

  7.(3分)本文通过写久居城市的“我”黄昏返乡时的所见所想,(1分)表达了“我”对城市生活的厌弃,(1分)抒发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1分)

  8.(3分)景色宜人、宁静、和谐、温馨。(每一点1分,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9.(3分)虚实结合,(1分)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具体,(1分)能更好地表现“我”对故乡的深厚感情。(1分)

  10.(3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天晚霞的灵魂与艳丽,进而写出了故乡黄昏的美丽。(2分)

《黄昏》阅读答案3

  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 棉花太暖和了啊。

  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 呦喝 呦喝 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 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 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 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选自《语文周报》读写版20xx年第35期)

  16. 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3分)

  答案:以空间方位为序;河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河堤上--村庄在田野尽头。

  (评分:共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17.说说文章第1段中 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中 吞 字的含义。(3分)

  答案: 吞 写出了城市灯光亮的之早,灯光之亮,与下文写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8.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用联想手法,回忆美好童年,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19.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请赏析第7段中 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 这句话。(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入手)(3分)

  答案:修辞手法:比喻;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以及童年的欢愉。

  (评分:共3分。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20.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3段作者认为 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这是为什么?(3分)

  答案:因为秋天的黄昏秋草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慈祥得如亲爱的老祖母,可以止息疲惫奔波的心;繁华落尽的大片的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从不计较得失;晚开的棉花可以幸福一个世界。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黄昏》阅读答案4

  黄 昏

  萨特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败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人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2)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事,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写的好处。(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篇小说的情节设计精巧,题目也富有深意。请你就题目“黄昏”和情节、

  主题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⑵(6分)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展开故事。好处:①有利于对葛尔特茨比的心理进行深入描写,更好地塑造主人公的形象;②有利于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③从葛尔特茨比的角度去观察其他人物,有利于刻画其他人物形象,更容易揭示小说的主旨。

  ⑶(6分)①失意落魄。因为他觉得黄昏是失败者的时刻。②戒备心强,年轻人的神情坦然让他产生了警觉,最终识破了他的诡计。③善良热心。发现掉落的香皂后赶快去追赶年轻人并加以归还,还借给他钱帮他渡过难关。④善于自我反省。告诫自己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6分)

  ⑷(8分)①小说的题目“黄昏”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真实的时间,海德公园的黄昏,一个是葛尔特茨比所认为的失败的时刻。②黄昏,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人物的出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模糊昏暗的背景;③因为黄昏,才使得老人不能发现自己丢失的香皂,“我”没看到座位下的香皂,而年轻人也因没能看到香皂而使自己露出破绽,被我“识破”,情节出现转折起伏;④因为黄昏,才能在老人找寻香皂的过程中最终展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从而揭示小说的主旨。(每点2分,共8分。

《黄昏》阅读答案5

  镜泊湖的黄昏

  熊召政

  ⑴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⑵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⑶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⑷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 25米 。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⑸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如镜”的意思。辛亥geming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⑹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 90公里 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⑺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质,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⑻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⑼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⑽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⑾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选自《新民晚报》)

  1.黄昏是一种美丽,镜泊湖的黄昏更是充满着美丽。但文章开篇却从“黄昏有时是一种错误”说起,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怎样一种表达技巧?(2分)

  2.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跟其它湖泊比较,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4分)

  3.游览黄昏中的镜泊湖,看到了“别致的生动”。第8段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了这种“别致的生动”?(2分)

  4.读第8、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句流露出阮籍对黄昏是怎样的态度?(2分)

  (2)“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句流露出李商隐怎样的情感?(2分)

  (3)阮籍和李商隐均未参透生命的禅机,本文作者参透的禅机是什么内容?(5分)

  5.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2分)

  A.文章第一段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目的,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答案:

  1.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反衬、铺垫)(2分)

  2.青山打滚堵塞牡丹江河道,形成的高山堰塞湖。(2分)曲折如河道(2分)

  3.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2分)

  4.(1)流露出对黄昏的一种厌恶(排斥、不喜欢)(2分)(2)承认黄昏虽美却已接*尾声,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奈和惋惜。(2分)(3)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2分)因此我们只要抱着积极心态,就能享受生命的每一历程。(2分)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1分)

  5. B(2分)


寒夜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2)

——寒夜阅读答案优选【5】篇

  寒夜阅读答案 1

  题目:

  1、下列对文章有关资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是霜花!”这一句单独成段,并用感叹号加以突出强调,照应标题,作者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

  B.第⑤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摹霜花的万千姿态,想象新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

  C.第⑦段中“潜”“蘸”“点染”这些动词刻画出“寒流”无孔不入的特点,渲染了寒夜阴郁沉闷的氛围。

  D.第⑨段描述随着太阳升高霜雪图渐渐损毁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美的消逝的惋惜之情,照应了第⑥段。

  E.本文以“霜花”为线索,写出霜花的秀丽图景,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厌恶与对霜花高洁精神的礼赞。

  2、文章第①段主要写什么请简要概括并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评论者认为迟子建的这篇散文“冷色调中,有着融融的暖意”,请结合文本,从文章主题意蕴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析】选CE。C项应为“抒写了寒流浪漫而诗意的情怀,在冷酷中给人带来缕缕温情”。E项“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厌恶与对霜花高洁精神的礼赞”这一关于文章主题思想的表述有拔高之嫌,与原文文意不符。(选对一项给3分,选对两项给5分)

  2、【解析】概括第①段的段意,主要写大兴安岭春节奇寒却依然处处充满生机的景象。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一般是从结构上思考。

  开头一段主要写大兴安岭春节奇寒却依然处处充满生机的景象。这样写的用意是为下文写有生命的霜花做衬托或铺垫。(概括段意2分,分析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3、【解析】解答本题,先分析“冷色调中,有着融融的暖意”这句话的意思,即“冷色调”和“融融的暖意”指的是什么。然后结合文本挖掘霜花的深层意蕴。最后答出作者借霜花要表达的意图,即本文的主旨。

  答案:(1)《寒夜生花》这篇散文虽然写了大兴安岭春节天气奇寒,昼短夜长的特点;但更多地描述了霜花的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的秀丽图景,展现出酷寒中的缕缕暖意、勃勃生机。(2)作者笔下的霜花是有生命的,是与人的心灵共通,与人的呼吸共融的。它能懂得人的心思,带给人新的憧憬,温柔地回馈人们在冷酷世界中所失去的东西,是佑福人生的爱的天使,是慰藉人心的精神佳侣。(3)作者借“寒夜生花”这一自然景象抒发了对人性温暖的关注,对诗意人生的渴慕。(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寒夜生花原文】

  寒夜生花

  迟子建

  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三十七八度之间徘徊。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年。

  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是霜花!

  每一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

  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当然,除了常见的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你要问霜花中是否有人答案是肯定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儿童,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彻头彻尾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

  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离人的眼泪!

  在那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也是最黑暗的时刻。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仿佛它答应了要去照耀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不见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花,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这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这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转成老妪;这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转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它晚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七点多钟,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而等太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璃窗就成了银库了!但是,太阳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四蹄或是尾巴,犁铧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耀得晶莹剔透,如果说冬天也有露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霜花在正午时不见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没有一个早晨,我不是与霜花共度的。我站在它面前看它,它也在静静地看我。能与心灵共通的世界,谁敢说是虚幻的!霜花是彼岸世界送给此岸世界的哈达,你的目光与它交汇时,就是领受了福气。

  20xx龙年到来的那一刻,我凑*霜花,仔细地闻。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身后说,你还能闻出香味来是阿,霜花不是尘世的花朵,没有凡俗的香味。可它那股逼人的清新之气,涤荡肺腑,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人间最好的香味吗我把这话说与身后发问的人,回首处,却看不见人影,只有门楣处的红灯笼,在寒夜里一闪一闪的,像是在跟我搭话。

  【作者介绍】

  迟子建,女,山东海阳人,生于黑龙江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校园,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协工作至今。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协副**。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另有《迟子建文集》(4卷)、《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已发表文学作品500万字,出版单行本40余部。作品获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20xx年1月18日,迟子建的作品《群山之巅》入选“《当代》长篇小说论坛”年度最佳。20xx年1月29日,迟子建作品《群山之巅》入选“20xx年度影响力图书”推荐年度文学作品。20xx年12月,迟子建作品《空色林澡屋》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具体比较分析两文写作语言的不同特点。

  【甲】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这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这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转成老妪;这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转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节选自迟子建《寒夜生花》

  【乙】江南的雪,但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望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节选自鲁迅《雪》

  【答案】

  甲文的语言温馨、浪漫,极富想象力。该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霜花的多姿多彩,变幻多端,表现了作者在东北极其寒冷的天气下充满诗意充满温暖的情怀。乙文的语言简洁精纯,含义深刻。例如开头仅用“滋润美艳”四字,就将江南雪的特质准确概括出来,而后又同时调动了视觉、听觉描述雪中之景,给读者的印象鲜明、深刻。

  【解析】

  试题分析:从“这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这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转成老妪;这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能够看出甲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转成了三层四层”这些都能够看出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即使身处寒冷地带,作者依然富有诗意和暖意,这些语言写出了霜花的变化多姿,形态各异。乙文的语言简洁,开头仅用“滋润美艳”四字,就将江南雪的特质准确概括出来。还调动视觉、听觉描述雪中之景。

  考点: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赏析。

  点评:揣摩语言特色,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①在整体感知文章资料的基础上揣摩文章的语言特色,不孤立地仅从局部去抓文章的语言特色;②在“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总特色”下,体会语言的客观化、个性化、情感化、细节化、深刻化;③关注作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写作个性会有不同的语言特色;④仔细推敲文章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尤其是含义深刻的语句。

  寒夜阅读答案 2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

  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矸治鲎髡咴谑�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描述画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化。示例: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能力。简单地说,意象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浸染了作者的感情,是诗人用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细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按照题目要求,可知“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寒夜阅读答案 3

  ①读小学时,因生活贫困,家处偏僻,家里一直没通上电。没有电的夜晚,春夏秋日天长还好过,趁天黑前完成作业就行了。可一到冬天,白天那么短,放学回家的路上,天就黑了。吃饭可以摸黑吃,作业可不能摸黑写呀!于是母亲就用废墨水瓶做了个煤油灯。母亲的手很巧,在瓶盖上钻孔、用铁皮卷灯芯空管、用棉花捻灯芯……一切准备好,母亲又把废墨水瓶擦干净,往墨水瓶里倒满煤油,让灯芯浸湿煤油,划着一根火柴,点燃,片刻老家的土屋里充满了光亮,喜得我们涨红了脸……

  ②有煤油灯相伴的夜晚,读书写字,是件多么幸福温馨的事呀!母亲从不让一点光亮浪费。我们兄妹围着煤油灯做作业时,她也丢下能摸黑做的活儿,借着如豆的灯光,或缝补衣服,或纳鞋底。父亲也被她吩咐在一旁或搓绳,或编织渔网,就连家中的老黄狗和大黑猫也在灯光下和*相处玩闹着……

  ③煤油灯的上熄是由母亲掌管的,因为煤油也是家中的一项开支。为节约开支,母亲总是精打细算,坚决反对我们在灯光下打闹玩笑。她认为灯是为学*而亮的,因而幼小的我们就学会了珍惜灯光。然而当我们上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学会了阅读,母亲却变得很大方,时常倒满煤油,她纳鞋底陪着我阅读至深夜……由于在煤油灯下阅读时间太长,鼻子间常挂着两道黑灰。第二天一时没发现,上课时,常被人笑话。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家中能有一盏玻璃罩子灯,因为那时一般人家都用上了玻璃罩子灯。

  ④家中用上玻璃罩子灯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但煤油是有计划的,母亲总是托人想多买回些,可一次次总是落空。母亲每天把玻璃罩子擦个晶亮,把灯芯旋到最低,这样既保证了亮度,又节省了煤油……后来,我的一位英语老师知道我有夜读的*惯,她请在乡供销社工作的哥哥为我捎来10公斤煤油,且免费!

  ⑤读初三,学校要求住校。那时学校早通电用上日光灯,可学校每晚十点半准时熄灯,这可苦了有夜读*惯的我。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省吃俭用买了个手电,每晚偷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和书中的人物同悲喜……

  ⑥我离家去外市读中专,家里也通上电,母亲信中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当时我就想,放假回家一定买盏台灯夜读至天明……然而中专四年,父亲的病一年重于一年,我的台灯梦想也一拖再拖,直拖到参加工作。

  ⑦说起那盏陪伴我有12年的台灯,还有一个小故事。那年我刚参加工作,我把工资全给了父亲看病,晚上看书,只能在职工宿舍里就着100瓦的大灯泡下夜读,后来怕影响同事们休息,时常蹲在厕所里夜读。一次被值班的工会**发现了秘密。那一年,我获得“先进工作者”,看别人获得奖品不是热水瓶就是洗脸盆,唯独我获得一盏精致的小台灯。后来才知道,那是工会**特意奖给我的,鼓励我夜读更多的书……

  ⑧台灯梦圆了,我夜读的劲头更足了,也正是那盏台灯的陪伴,我爱上了写作。

  ⑨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演变,光亮一次比一次照亮我夜读的心灵,也象征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人民的生活正朝着更光明处前行……

  小题1:联系全文来看,“寒夜有灯苦读书”中的“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本文是如何写“我”伴灯苦读的?请把这样的句子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时段

  内容

  读小学时读初三参加工作写“我”苦读的句子

  小题3:伴“我”读书的“灯”是如何演变的?请在第⑨段的横线上填写这一内容。(2分)

  小题4:文中第②自然段一连用了三个“也”字,请你品味它的表达效果。(3分)

  她也丢下能摸黑做的活儿,借着如豆的灯光,或缝补衣服,或纳鞋底。父亲也被她吩咐在一旁或搓绳,或编织渔网,就连家中的老黄狗和大黑猫也在灯光下和*相处玩闹着……

  小题5:文中对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尤为鲜明,请你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3分)

  小题6:从结构和内容上来看,文章第⑨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小题7:唐朝诗人颜真卿的《劝学》中曾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名句,由此看来,自古以来文人学子便有夜读的*惯。你都知道哪些名人“夜读”的故事?请列一例并简述其情节。(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我”家境贫寒,读书的条件不好;“我”读书较为努力、勤奋。

  小题2:依次为:“由于在煤油灯下阅读时间太长,鼻子间常挂着两道黑灰。” “我省吃俭用买了个手电,每晚偷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和书中的人物同悲喜” 晚上看书,只能在职工宿舍里就着100瓦的大灯泡下夜读,后来怕影响同事们休息,时常蹲在厕所里夜读。

  小题3:煤油灯、玻璃罩子灯、手电到台灯

  小题4:写出了全家人对灯光的珍惜,营造了幸福温馨的氛围,烘托了灯光给我们家带来的欢乐。

  小题5:示例:心灵手巧,勤劳节俭,教子严格等

  小题6:在结构上,总收上文,使全文浑然一体;在内容上,把灯的演变与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成果联系起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7:夜读的故事有:匡衡凿壁偷光,王冕僧寺夜读,车胤囊萤夜读等(情节略)。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苦”一方面指文中所说的“生活贫困,家处偏僻,家里一直没通上电”即读书的条件艰苦,最初只能在油灯下读书。另一方面指文中所说的在灯下学*、阅读,并对文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所以“苦”还有勤奋刻苦之意。

  小题2: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找,首先是“读小学时”为前四段,可找到“由于在煤油灯下阅读时间太长,鼻子间常挂着两道黑灰”,接着是“读初三”是第五段,可找到“我省吃俭用买了个手电,每晚偷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和书中的人物同悲喜”,最后是“工作后”可找到“晚上看书,只能在职工宿舍里就着100瓦的大灯泡下夜读,后来怕影响同事们休息,时常蹲在厕所里夜读”。

  小题3:试题分析:审题时要注意“灯的演变字眼”,从前向后找,首先是“读小学时”的“油灯”“玻璃罩子灯”,接着是“读初三”时的“手电”,再后来是参加工作后得奖得到的“台灯”。从前向后仔细寻找,不要漏掉。

  小题4:试题分析:此语句的前面有“有煤油灯相伴的夜晚,读书写字,是件多么幸福温馨的事呀!母亲从不让一点光亮浪费”这样的语句,可见此句中的三个“也”字写出了母亲、父亲、家里的狗都对来之不易的灯光非常珍惜,在灯下各做各的活计,其乐融融,非常幸福温馨。

  小题5:试题分析:“母亲就用废墨水瓶做了个煤油灯。母亲的手很巧,在瓶盖上钻孔、用铁皮卷灯芯空管、用棉花捻灯芯”可见母亲心灵手巧;母亲让一家人在灯下干活,可见她勤劳节俭;母亲很节俭但很支持我们读书,可见其支持孩子学*等。

  小题6:试题分析:第九段是文章的结尾段,写出了自己所用的灯的演变过程,并把它与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成果联系起来,既总结了全文,又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7:试题分析:“名人“夜读”的故事”是审题的要点,我们积累的勤奋读书的例子很多,便符合“夜读”这一条件的要仔细想一想,比如晋朝的车胤囊萤夜读、孙康映雪苦读,汉代的匡衡凿壁偷光等。

  寒夜阅读答案 4

  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三十七八度之间徘徊。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年。

  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是霜花!

  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

  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当然,除了常见的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你要问霜花中有没有人?答案是肯定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儿童,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彻头彻尾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

  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离人的眼泪!

  在这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也是最黑暗的时刻。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好像它答应了要去照耀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花,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今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今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变成老妪;今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变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它晚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七点多钟,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而等太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璃窗就成了银库了!不过,太阳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四蹄或是尾巴,犁铧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耀得晶莹剔透,如果说冬天也有露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霜花在正午时消失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没有一个早晨,我不是与霜花共度的。我站在它面前看它,它也在静静地看我。能与心灵共通的世界,谁敢说是虚幻的!霜花是彼岸世界送给此岸世界的哈达,你的目光与它交汇时,就是领受了福气。

  20xx龙年到来的那一刻,我凑*霜花,仔细地闻。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身后说,你还能闻出香味来?是啊,霜花不是尘世的花朵,没有凡俗的香味。可它那股逼人的清新之气,涤荡肺腑,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人间最好的香味吗?我把这话说与身后发问的人,回首处,却看不见人影,只有门楣处的红灯笼,在寒夜里一闪一闪的,像是在跟我搭话。

  (选自20xx年2月23日《羊城晚报》)

  [注]①迟子建:生于黑龙江漠河。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20xx年丈夫因车祸去世。

  题目:

  16.作者笔下的霜花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述。(4分)

  17. 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艺术效果。(5分)

  18. 有评论家说,散文家善于将主观“内情”与客观“外物”相融合,在“物”“我”交融中抒**感,营造意境。请从文中举例,简要阐述这一观点。(6分)

  (《寒夜生花》阅读答案,请参考下一页!)

  答案:

  16.【内容概括】(4分)①具有生命力;②姿态万千;③变化无常;④通人心(解人意);⑤脱俗(清纯)。[4分。答出一点1分,四点4分。意思对即可。]

  17.【品味语言】(5分)示例:寒流在静谧的夜晚悄然“潜入”窗户,以明净的玻璃窗为画板,用“月光”和“星光”作画笔,画出种种霜花图。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晚上霜花形成的自然过程写得“浪漫”温馨,纯美自然。

  [5分。句意1分,手法2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如果不答手法而从“炼字”或语言风格(特色)的角度回答也可。句意:晚上霜花形成的过程。手法:想象,拟人,比喻,以虚写实,联想等,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语言:形象生动、细腻典雅等,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效果:通过某种写作手法(技巧)等,使句意表现得更为丰富生动。]

  18.【审美评价】(6分)示例:本文将“内情”与“外物”相融,营造了温馨、伤怀的审美意境。例如,作者以北方寻常的景物“霜花”作为情感抒发的触发点,从不断变化的霜花中联想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她觉得亲人没有远离,还“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表达了对亲人悠长的思念。[6分。观点2分;举例分析4分,其中外物2分,内情2分。意思对即可。]

  寒夜阅读答案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寒夜雁阵

  王吴军

  ①少年时期,我们家住在中牟县谢庄镇一个名叫西场的小村子里,那是我的乡下老家。

  ②每当放学后或假期,我总是要跟着父亲去田野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这就是教育。是的,父亲当初教我的本事,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大用了。比如,父亲教我把不肯就范的马套在马车上,父亲教我挤羊奶、锄草、耕耘土地,父亲教我在风很大的日子站在庄稼地里撒肥料等。父亲教我的耩麦子、种玉米、栽红薯、种芝麻这些本事,还有在关键时刻应付母牛的生产,如今也没有什么用了。

  ③其实,父亲不是只教我怎样去劳动。每年到了春天的时候,父亲还会认真的告诉我回到我们家乡来的鸟叫什么名字。原野里许多花草的名字,花草的`药用功效,也是父亲认真教给我的。父亲说的鸟和花草的名字,和我日后在教科书里读到的并不完全一样。父亲说的花草的药用功效往往是乡间流传了许多年的验方,很传统,也有点古老。但是,父亲让我学会了观察,懂得了每一个脚步下面都会有着无穷无尽的变化。

  ④最重要的是,父亲使我感受到了世间万物的神奇奥妙。

  ⑤在十一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寒意凛冽,四周的灯已经全熄了,大家也都已经上床睡觉,四周一片沉寂,只有寒冷的夜风在“呼呼”地吹拂着。

  ⑥突然,和我们住在一个屋的父亲跳下了床,他很快穿好了衣服,然后,他急速地冲到了我和哥哥的床前,开口叫我们起床:“你们俩先别睡了,快起床!”

  ⑦哥哥翻了一下身,问道:“这么晚了,干吗去?”

  ⑧我也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嘟囔着说:“我已经快睡着了。”

  ⑨“走,跟我到外面去!”父亲用十分认真的口气对我和哥哥说,“对了,你们俩不用穿衣服了,披着被子就行了。快一点!

  ⑩见父亲一副不容争辩的样子,我和哥哥只好起身,披着被子跟着父亲出去了。

  外面真冷啊!一出门,一股凛冽的寒意扑面而来,院子里是一片白茫茫的寒霜,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我看到哥哥的身子也抖动了一下,我知道,这样的寒夜,刚刚从温暖的被窝里出来,置身在这寒意袭人的院子里,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寒冷。

  我漫不经心地抬头朝夜空望去,只见一轮朦胧的月亮挂在天上,照得到处都在亮晶晶地闪烁着光芒

  “你们仔细听!”父亲小声对我和哥哥说。他的声音虽然不大,我却听出了一份抑制不住的兴奋和喜悦。

  我尽量让自己忍住,不让嘴里的牙齿因为寒冷而发出打战的声音。按照父亲的吩咐,我侧耳倾听,并且抬起头朝着父亲望的方向凝神望去。

  不错,我很清晰地听到了。随后,我也很清楚地看到了,只见一行雁阵正在头顶,它们排成了好看的人字形,因为组成雁阵的大雁太多,它们的身影遮住了天上的月亮,翩翩高飞而过。

  “总有几百只大雁呢!”父亲提高了声音对我和哥哥说。

  我入迷地看着美丽的雁阵,竟然忘记了寒冷。

  雁阵很快就飞过去了。

  我依然怔怔地站在那里,沉浸在一份难以言说的美妙情境里,直到哥哥喊了我一声,我才回过神来。

  父亲带着我和哥哥回屋。上床,继续睡觉。

  父亲躺在了床上,对我和哥哥又说了一句:“我想,能够看到这夜晚月下的雁阵,咱们受一点寒冷也是值得的。”

  说起来,这样的事情让我觉得很是遗憾。如今,世上有时间有心思做这样父亲的人真的是太少了。说起来也同样很是遗憾,一年一年的时光过去了,好像我再也没有体会过当年那样的乐趣了。

  (摘自《视野》20xx年第24期)

  20.试分析文章标题“寒夜雁阵”有什么好处。

  21.文章第②段内容与题目无关,父亲当初教我的本事“如今也没有什么用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部分内容?

  2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和我们住在一个屋的父亲跳下了床,他很快穿好了衣服,然后,他急速地冲到了我和哥哥的床前,开口叫我们起床:“你们俩先别睡了,快起床!”

  23.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4.文章结尾作者两次写到“遗憾”包含了哪些情感?

  【分析】文章讲述了少年时父亲不仅教我劳动,还让我学会了观察,使我感受到了世间万物的神奇奥妙。并重点讲述了在十一月一个寒冷的夜晚,父亲让我们起床到院子里观看雁阵,从起初的漫不经心到后来的忘记寒冷,沉浸在一份难以言说的美妙情境里。表达出了对少年时期美好生活的怀念,对成年后再也没有体会到那种乐趣的惋惜。

  【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题目的作用。需联系文本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细读文本,“雁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特别是在寒冷的夜晚,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用“寒夜雁阵”用人做标题,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文章重点讲述了在十一月一个寒冷的夜晚,父亲让我们起床到院子里观看雁阵,从起初的漫不经心到后来的忘记寒冷,沉浸在一份难以言说的美妙情境里,因而题目更好的揭示文章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情感。

  (2)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第②段写父亲当初教我的本事到“如今也没有什么用了”,为下文写父亲寒夜带我们看月下雁阵做铺垫,更突出寒夜看雁阵对我的影响之深,从而使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

  (3)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此题已明确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跳”“穿”“冲”等动作描写和“你们俩先别睡了,快起床”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描述了父亲寒夜叫我们起床的急切和兴奋。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细读第②段内容,父亲教我劳动,可以看出父亲勤劳能干;第③段父亲告诉我各种鸟、花的名字和花草的药用功效,可以看出父亲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寒夜观看雁阵,可以看出父亲关爱子女、关心子女成长,用心教育子女(教育方式独特)并且热爱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概括。对父亲当年用心教育我们表示庆幸,为现在缺少像父亲那样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感到“遗憾”,希望更多的父母能用心教育孩子;对成年后再也没有体会到那种乐趣,不能再享受如此美好的少年时光感到惋惜。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寒夜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3)

——《白鹅》阅读答案 (菁华5篇)

  ①抗战胜利后,我卖掉了在重庆沙坪坝自建的小屋,除了托庇三年的情感以外,我对这小屋实在毫无留恋。因为这屋太简陋了,这环境太荒凉了。倒是屋里养的一只白鹅,使我恋恋不忘。

  ②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凡动物,头是最主要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麒麟、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③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④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大模大样的,颇像*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家畜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

  ⑤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然而它所必须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无定。为了找这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⑥鹅,不拘它如何高傲,我们始终要养它,直到房子卖掉为止。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物质上的贡献,是生蛋。它每天或隔天生一个蛋,篱边特设一堆稻草,鹅蹲伏在稻草中了,便是要生蛋了。它分娩毕,就起身,大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

  ⑦但我觉得,比吃鹅蛋更好的,还是它的精神的贡献。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赖有这一只白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⑧它有那么庞大的身体,那么雪白的颜色,那么雄壮的叫声,那么轩昂的态度,那么高傲的脾气,和那么可笑的行为。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惟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

  ⑨小屋易主的前几天,我把这鹅送给了朋友。送出之后的几天内,颇有异样的感觉。这感觉与诀别一个人的时候所发生的感觉完全相同。现在我写这篇短文,就好比为一个永决的朋友立传,写照。(有删改)

  15、请结合文中③④⑤段解释 “高傲”的含义(不超过20个字)。(3分)

  16、 文章最后说“送出之后的几天内,颇有异样的感觉”,请说说这是怎样的感觉。(4分)

  17、请简要分析第③段作者是怎样表现鹅的十足傲气的(不超过150字)。(7 分)

  参考答案:

  15、 答案要点(3分,每点1分): 严厉、稳重无畏、从容不迫。

  16、 答案要点(4 分,每点2分):

  就像与感情深厚的老朋友诀别一样,满怀失落、悲伤和思念之情。

  17、答案要点:(共7分。从什么方面写的2分,怎么写的4分,表达1分。)

  第三段从叫声严厉方面表现鹅的傲气,先与鸭对比,表明虽然声音相似,但音调不同,鹅“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之后和狗对比,但鹅“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最后一句“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写出了鹅有求于人也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做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鹅的十足傲气。

  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这朋友住在北碚,特地从北碚把这鹅带到重庆来送给我。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凡动物,头是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麒麟、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狼、狐、狗等,头都是尖的,表示其刁奸猥鄙。*、乌龟等,头都是缩的,表示其冥顽愚蠢。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禽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的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邻*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需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无定。为了找这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1、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加点词。(4分)

  ①*、乌龟等,头都是缩的,表示其冥顽愚蠢。

  ②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2、“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句中的“大鸟”指的是什么?(2分)

  3、“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作者根据什么推断这只白鹅是个高傲的动物?(2分)

  4、在选文中, 为了表现白鹅的高傲,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他是从哪几个方面展现白鹅的高傲的?请举例说明。(3分)

  5、“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在这句话中“更”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2分)

  6、请试着结合语句说说作者对白鹅的态度。(2分)

  7、虽然都是写鹅,但因为作者的写作目的各不相同,所以文章写出来也不尽相同。下面两篇文字也都是在写鹅,你能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谈谈它们在写作方法或者遣词造句方面与《白鹅》的不同之处吗?(5分)

  材料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材料二:“一片片洁白的云彩,轻柔地飘拂着,活泼地翻滚着,一会儿拉成一条线,一会儿又变成一团。

  白云沿着笔直的田埂,飘着……

  白云沿着弯曲的山路,滚着……

  白云滑下一个开满野花的小坡,跃进了一条跳着浪花的小溪……

  溪水流着,白云也流着流着,流进了一个大水库……

  白云啊,是山风吹来的吗?

  不,是一个红领巾用竹竿赶过来的。”

  答案

  1、①愚昧顽固形象地写出了猪和乌龟动作行为缓慢的特点②用拟人化的语言写出了鹅的叫声大而凝重

  2、指的就是白鹅。

  3、因为“凡动物,头是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

  4、对比,在全文通过与鸭与狗以及其它动物的对比显示鹅的高傲。举例略。而具体文字中很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鹅的傲慢。举例略。

  5、递进,说明鹅的步态比叫声还要傲慢。

  6、喜爱。举例略。

  7、材料一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一首诗,它形象地写出了鹅的外形特点,语言简洁词语色彩感强;

  材料二写的是鹅群的整体,但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鹅而在红领巾,为的是表现红领巾的勤劳;课文《白鹅》却是郑振铎在家赋闲之时排遣心情之作,语言幽默却又不失含蓄。

  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这朋友住在北碚,特地从北碚把这鹅带到重庆来送给我。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凡动物,头是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麒麟、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狼、狐、狗等,头都是尖的,表示其刁奸猥鄙。*、乌龟等,头都是缩的,表示其冥顽愚蠢。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禽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的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邻*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需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无定。为了找这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阅读题:

  1.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加点词。(4分)

  ①*、乌龟等,头都是缩的,表示其冥顽愚蠢。

  ②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2.“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句中的“大鸟”指的是什么?(2分)

  3.“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作者根据什么推断这只白鹅是个高傲的动物?(2分)

  4.在选文中, 为了表现白鹅的高傲,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他是从哪几个方面展现白鹅的高傲的?请举例说明。(3分)

  5.“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在这句话中“更”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2分)

  6.请试着结合语句说说作者对白鹅的态度。(2分)

  7.虽然都是写鹅,但因为作者的写作目的各不相同,所以文章写出来也不尽相同。下面两篇文字也都是在写鹅,你能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谈谈它们在写作方法或者遣词造句方面与《白鹅》的不同之处吗?(5分)

  材料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材料二:“一片片洁白的云彩,轻柔地飘拂着,活泼地翻滚着,一会儿拉成一条线,一会儿又变成一团。

  白云沿着笔直的田埂,飘着……

  白云沿着弯曲的山路,滚着……

  白云滑下一个开满野花的小坡,跃进了一条跳着浪花的小溪……

  溪水流着,白云也流着流着,流进了一个大水库……

  白云啊,是山风吹来的吗?

  不,是一个红领巾用竹竿赶过来的。”

  参考答案:

  1.①愚昧顽固形象地写出了猪和乌龟动作行为缓慢的特点②用拟人化的语言写出了鹅的叫声大而凝重

  2.指的就是白鹅。

  3.因为“凡动物,头是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

  4.对比,在全文通过与鸭与狗以及其它动物的对比显示鹅的高傲。举例略。而具体文字中很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鹅的傲慢。举例略。

  5.递进,说明鹅的步态比叫声还要傲慢。

  6.喜爱。举例略。

  7.材料一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一首诗,它形象地写出了鹅的外形特点,语言简洁词语色彩感强;

  材料二写的是鹅群的整体,但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鹅而在红领巾,为的是表现红领巾的勤劳;课文《白鹅》却是郑振铎在家赋闲之时排遣心情之作,语言幽默却又不失含蓄。

  《白鹅》阅读答案及翻译由YJBYS文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空,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的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禽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抓住的也无过于鹅。

  1、两段选文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请就这两个方面概括鹅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夜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4)

——《秋思》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2.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渔家傲·秋思》围绕“异”字写出了塞外的萧瑟荒凉,体现了将土们生活的艰苦。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使沦落异乡的游子更添悲然。

  C.《天净沙·秋思》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两首诗歌,一首是宋词,一首是元曲,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3.这两首古代诗歌皆以“秋思”为题,请指出它们所表达的“秋思”有何不同。(4分)

  答

  22.CC项“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不恰当。《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意在衬托游子的漂泊之苦,景物是陪衬。

  23.《渔家傲·秋思》表达的“秋思”是身处边寒的征人之情:既有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有功业难成、有家难归的愁绪。《天净沙·秋思》表达的“秋思”是天涯论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羁旅之愁)。

  解析《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大意为“可是燕然还未刻上*胡的功绩,归期无法预汁”,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大意是“征人不能入眠,将军战士头发花白,流下眼泪”。这些语句展现的是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主旨句,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为筠州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两首诗都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请对此简要分析。(4分)

  (2)张诗第三句中“逼”字和黄诗第二句中“催”字都用得十分传神,请自选一个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张诗写秋夜漫漫,秋虫长鸣,(1分)思妇独守闺中凄清寂寞而思念、关爱远征的丈夫。(1分)黄诗写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1分)诗人触景生情,因自己不得意而思念被贬的好友苏子由(苏辙)。(1分)(意思对即可)

  (2)“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1分)衬托思妇的寂寞难耐,夜不成眠。(1分)(意思对即可)

  “催”有“催促”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时至晚秋,秋虫的鸣叫催促妇女制作裘衣,(1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慨叹(或仕途坎坷的落魄)。(1分)(意思对即可)

  天净沙.秋思

  【原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全诗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中考预测】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老树 、西风;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昏鸦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古道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人家_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断肠人在天涯___。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 的心情。

  答: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答: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闽中秋思

  杜荀鹤[注]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答: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上两联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寒夜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5)

——《童趣》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文言文阅读。

  余亿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文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明察秋毫( )

  ②项为之强( )

  ③徐喷以烟( )

  ④作青云白鹤观( )

  2、请翻译下列语句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物外之趣”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出本文中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②通“僵”,僵硬 ③慢慢地 ④景观

  2、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鹤。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鸣叫。

  3、所谓物外之趣,即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也指超脱于尘世的情趣。他虽然不是事物本身所有,却又与事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也就是因物生成的意趣。如文中所写:夏蚊及草间之虫这些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由此形成。(意对即可)

  4、物外之趣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目,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及词语。

  明:_______ 秋毫:_______ 私拟:_______ 项为之强:_______

  【小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小题3】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8个字)

  【小题4】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_______”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一个“_________”字使人仿佛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小题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代作家__________。“记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眼力 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来的细毛,形容极其细小的东西 暗地里 脖颈因此僵硬了

  【小题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小题3】青云白鹤 鹤唳云端

  【小题4】冲 唳

  【小题5】观蚊如鹤

  【小题6】《浮生六记》清 沈复 把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 细心观察 奇特的想象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在这两段中,作者写了哪些趣事,请用自己的话归纳。(6分)

  2.作者为什么“怡然称快”,用原文回答。(4分)

  3.文末一句“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为何我要鞭打虾蟆?这个行为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情感?(10分)

  4.翻译文段中划线句子(10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0分)

  (1)则或千或百________________ (2)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__

  《童趣》阅读参考答案:

  1.观察惩治蚊子;观虫斗;鞭虾蟆。

  2.“又留蚊于素帐中……果如鹤唳云端。”

  3.因为蛤蟆破坏了“我”神游自然的兴致,而且蛤蟆吞食了“二虫”,为了给小虫报仇,就鞭打蛤蟆。可见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正义感的人。

  4我自己把它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黄伟涛提醒各位童鞋要落实知识点)

  5(1)就;有时(2)脖子强通“僵”,僵硬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划线的字。

  (1) 项为之强

  (2) 鞭数十

  2.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4.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时期的哪些趣事?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