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阅读答案 >

《浪淘沙》阅读答案3篇

日期:2022-03-06 05:51:37

《浪淘沙》阅读答案1

  浪淘沙

  皇甫松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①半欲沉。

  宿鹭眠鸡飞旧浦,去年沙嘴②是江心。

  注:①罾(zēnɡ)船:渔船。②沙嘴:江河入海口两侧凸出的狭长泥沙沉积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首句写景视野开阔,江边滩头上连接成片的小草茸细,林木疏朗。

  B. 词人借“半”字写出了恶浪滔天之态,也写出了江中渔船几乎要倾覆的险境。

  C. 本词一二句一静一动,一远一*,一虚一实,描绘出了一幅荒沙野水图景。

  D. 第三句紧承对浪、船的描写,引出飞鸟寻旧浦的话题,暗示已是日暮时分。

  15. “去年沙嘴是江心”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流露了什么感倩?请简要分析。

  答

  14. C C项,错在“一虚一实”。首句写沙滩远景:滩头细草茸茸,遥接岸上一派疏林。次句写滩边*景:春潮带雨,挟泥沙而俱下,水昏流急,是扳臀罾捕鱼的好时节。但由于波浪险恶,罾船时时有被弄翻的危险。两句一远一*,一静一动,通过细草、疏林、荒滩、罾船、浪涛等景物,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荒沙野水的图画。这两句没有“虚实”。

  15.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的沙嘴去年还是江心。②表现了自然界的巨大变化。③表达了词人对世事(人事)沧桑(变迁)的感慨。

《浪淘沙》阅读答案2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

  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在广东被俘解送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题目:

  (1)请赏析上片“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一句。(5分)

  (2)有人说“月淡潮*”宜改作“月淡潮涌”,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5分)

  ①用典(1分)“客身”句化用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词句,写出自身的飘零之况;(1分)②运用比喻(1分)将自己喻为随风飘零的落叶,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国家沦丧的悲哀之情。(1分)③运用反问的手法,(1分)强化了作者家国沦丧的凄怆之情。(1分)“千里”则是概括在广东被俘被解送建康的旅程。(1分)(前面三种手法答出两点即可)

  (2)(4分)

  同意。(1分)“月淡潮涌”描绘了一幅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的凄迷景象,(1分)表现了作者在南宋灭亡被俘后的无尽哀伤,心情难以*静,澎湃难抑。(2分)

  不同意,(1分)作者在北上途中,看到月色暗淡、潮水无波,景象毫无声色,一派死气沉沉。(1分)契合了作者在南宋灭亡被俘后,面对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形,回天无力的的失落与无奈。(2分)

  简析

  当时邓剡(在厓山兵败)被俘虏,并与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经建康时,邓剡作了此词。该篇词作上片由悲秋直抒身世飘零之感,下片转而怀古。这首词寓含有怀古感今的浓浓深情,语言极为明快。

《浪淘沙》阅读答案3

  浪淘沙·中秋雨

  萧汉杰【注】

  愁似晚天云,醉亦无凭。秋光此夕属何人?贫得今年无月看,留滞江城。

  夜起候檐声,似雨还晴。旧家谁信此时情。惟有桂香时入梦,勾引诗成。

  注:萧汉杰,号吟所,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南宋末遗民词人。

  8. “旧家谁信此时情”中的“情”具体指的是什么情感?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5分)

  9.有评论者说,“贫得今年无月看”违背常理,但却是“愈无理愈佳”。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8.【情感理解】(6分)

  参考答案(1)“情”具体指的是“愁”。(1分)(2)产生“愁”的原因是:①中秋夜雨,无月可赏;②贫穷无助,漂泊在外;③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无人诉说;④国家灭亡,内心伤感。(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 4分。)

  9.【鉴赏分析】

  参考答案一:同意这种说法。(1分)

  (1)今年不可能无月看,月亮自有它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人的境况而变化;有月或无月不因贫富而有别,所以这句诗违背了常理。(从为什么违背常理的角度分析,2分)

  (2)这一句“无理之语”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情感: 飘零在外、孤独寂寞、贫穷无助、失国失家,愁绪满怀,把握不了自己的生活甚至人生。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情。(从更强烈地表达感情的角度分析,3分)

  参考答案二:不同意这种说法。(1分)

  (1)“今年无月看”,因为今夜中秋有雨,确实无月可赏,符合自然常理。加上词人此时情绪低落,无心赏月,符合人之常情。(从为什么符合常理的角度分析,2分)

  (2)这一句“贫得今年无月看”,深刻写出词人生活困窘、贫穷无助,飘零在外、孤独寂寞,失国失家、愁绪满怀,连自己的生活都把握不住,何来赏月之心绪?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这句诗符合常理,让人更真切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境遇与忧愁。(从对表达感情的角度分析,3分)


《浪淘沙》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浪淘沙》阅读答案3篇(扩展1)

——浪淘沙阅读答案6篇

浪淘沙阅读答案1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8.词人在词中写曹操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运用典故来抒**怀。曹操在《观沧海》诗中抒发了削*割据、统一*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咤风云的豪情,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借写曹操来展示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9.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今,萧瑟的秋风又吹起来了,自然景色依旧,但是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根本变化,历史已转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它表现了这首词的主旨。

浪淘沙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浪淘沙

  欧阳修

  ①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②。垂杨紫陌

  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

  ①本词是诗人春日与友人旧地同游而作的游宴诗歌。

  ②从容:悠闲舒缓。

  ③紫陌:京城郊外。

  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

  2、结合诗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答案:

  1、诗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分)

  2、 “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2分)

浪淘沙阅读答案3

  浪淘沙·秋夜感怀

  宋·刘辰翁

  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

  起舞故无成。此恨难*。正襟危坐二三更。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

  [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宋亡后,矢志不仕。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叶著秋声”两句写深秋时节,树叶已落光,虽无秋声,但鬓角的凉意让人难耐。

  B.“惟有老人心似醉”一句写出作者放下了俗世忧愁,借酒沉醉,希望不用醒来。

  C.“未晓偏醒”中的“偏”字强调天未亮不想醒却醒了,写出词人内心的不情愿与无可奈何。

  D.“此恨难*”中的“恨”字具有深意,对于词人来讲,国破家亡之痛令他难以释怀。

  1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了“曹孟德”,这首词的下片亦写到了“曹孟德”,两处都借“曹孟德”表情达意,请分析两处所抒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

  14.BB项,“写出作者放下了俗世忧愁,借酒沉醉,希望不用醒来”错误,前一句“满城明月半窗横”,意思是皓月当空,明月当窗的夜晚美景,这句“惟有老人心似醉”紧承“满城明月半窗横”,词人沉醉在这种美景当中,不是借酒沉醉,主要是不愿面对社会现实。故选B。

  15.①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建立功业的曹孟德为周郎所困,最终也消失在历史深处,作者借此表达了看淡功名利禄的豁达心态。②而本词则借不能忘却曹孟德,表达了词人希望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理想,抒发了词人执着于收复故土的宏大抱负。

浪淘沙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7~19题。(共12分)

  虞美人①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②。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①这两首词均作于词人亡国后被囚汴京期间。②阑珊:将尽,衰落。

  17、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事知多少”一句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

  B、南唐故宫的“雕栏玉砌”应该依旧,而“朱颜”已改,物是人非,对比强烈。

  C、“一晌贪欢”之“欢”只是梦里的片刻欢愉,有力衬托了梦醒之后的悲情。

  D、曾经的无限江山再难见到,即使凭栏远眺也是徒劳,因此劝自己“莫凭栏”。

  18、两首词的下阕写到了“春水”或“流水”,下列句中的“春水”“流水”与两首词中的这两个意象情感内涵一致的一项是(3分)

  A、一池春水绿如苔,水上新花取次开。(刘无极《漾花池》)

  B、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C、秋后风光雨后山,满城流水碧潺潺。(苏轼《暴雨初晴》)

  D、画桥浅映横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张先《偷声木兰花》)

  19、两首词上阕均借写春景来抒情,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却有不同。请结合词中的内容分析其不同之处。(6分)

  (共12分)

  17.(3分)A 18.(3分)D

  19、(6分)

  答案示例】

  《虞美人》以乐景写哀情,景与情是对立的。上阕中“春花”“东风”本是春天的美景,令人愉悦,此处却勾起词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徒增伤感。美好怡人的春景反衬了词人的亡国之痛。

  《浪淘沙令》以哀景写哀情,景与情是一致的。上阕的春雨、春寒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春意阑珊”更是写出美好春景的衰败凋残,衬托出身为异乡之客的悲伤和亡国之痛。

  【评分参考】

  共6分。每首词3分;说明景与情的关系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浪淘沙阅读答案5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 ①本词是词人春日与友人旧地重游而作的游宴诗歌。②从容:悠闲舒缓。③紫陌:京城郊外的道路。

  (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阕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

  (2)结合词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浪淘沙阅读答案解析欧阳修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开头二句出自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第三句中的“洛城东”点出地点,说明此行是故地重游。“垂杨”和“东风”合看,可想见其暖风吹拂,垂杨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节。这为下文抒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上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二是与上阕“当时”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分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末两句更进一层,写想象之景: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此词意在惜别,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参考答案:

  (1)词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

  (2)“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阕“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

浪淘沙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夜雨

  梁寅①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注】①梁寅( 1301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宋明初学者。

  ① 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3分)

  ②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1)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或为“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而愁)。②表达了豁达、愉悦的心境。[3分。“为何而愁”1分,“心境”2分。]

  (2)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②将“愁”喻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现了“愁”之浓烈。[4分。“雨骤天寒”1分,“渲染氛围”1分;“将‘愁’喻作‘百草’”1分,“‘愁’之浓烈”1分。]


《浪淘沙》阅读答案3篇(扩展2)

——《浪淘沙》诗词鉴赏3篇

  浪淘沙漫 柳永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负佳人、几许盟言,更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阕。

  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

  殢雨尤云,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

  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鉴赏:

  这首词,衍之为一百三十五字之长篇巨制,共三片。第一片写主人公夜半酒醒时的忧戚情思;第二片追思以往相怜相借之情事;第三片写眼下的.相思情景。体制扩大,容量增加,主人公全部心理状态及情思活动过程,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是柳永创制慢词的一个范例。

  古诗原文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译文翻译

  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奴仆。如果两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他们偶然与成汤和周武王相遇,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贤臣,犹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

  注释解释

  浪淘沙令,即“浪淘沙”,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起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尹是后来所任的官职。他是伊水旁的弃婴,后居莘(今河南开封)农耕。商汤娶莘氏之女,他作为奴隶陪嫁给商汤。后来,汤王擢用他灭了夏。伊尹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封侯于齐。衰翁:老人。

  穷通:穷,处境困窘;通,处境顺利。

  钓叟:钓鱼的老翁,指吕尚。耕佣:指曾为人拥耕的伊尹。

  老了英雄:使英雄白白老死。指伊吕二人若不遇汤文二王,也就终老山野,无所作为。

  汤武:汤,商汤王,商朝的创建者。武,周武王姬发,周朝建立者。

  风虎云龙:易经中有“云从龙,风从虎”,此句将云风喻贤臣,龙虎喻贤君,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国。

  兴王:兴国之王,即开创基业的国君。这里指辅佐兴王。

  争:争论,比较。

  创作背景

  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尧舜,但长期不得重用。直到宋神宗即位,他才有了类似“汤武相逢”的机会,可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首词当作于作者任宰相之时。

  诗文赏析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处。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国名,其地今河南开封附*(,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因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封建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下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出,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末,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因这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所以“兴王”一句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愁极,再三追思,洞庭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殢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作者】:

  柳永(987?-1053?)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出身官宦之家,为人放荡不羁,留连于秦楼楚馆,终生潦倒。曾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称柳屯田。创作慢词独多,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擅长白描手法,铺叙刻划,情景交融,以俚语入词,多吸收生活中的语言。其词当时广为流传,影响颇大,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乐章集》。

  【注释】:

  嗟因循:感叹自己意气消沉,不振作。陡顿:突然之意。殢云尤雨:言贪恋男女欢情。秦云:秦楼云雨。

  【赏析】:

  这首柳永创制的慢词长篇共分三片。第一片写主人公“梦觉”、“酒醒”、时的“忧戚”;第二片追忆往昔“有成般千种,相怜相惜”;第三片写“如今”的相思,并设想将来相会时如何诉说现在的苦恋之情。由于词的容量扩大,主人公错综复杂的心路历程才能得到充公的刻画,这又一次说明柳永慢词的巨大表现力。


《浪淘沙》阅读答案3篇(扩展3)

——刘禹锡《浪淘沙》课件 (菁华5篇)

  教学要求:

  1、学*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交流资料。

  1、通过预*,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感知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尝试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一分钟演讲(黄河——母亲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古往今来,无数人赞美她、歌颂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刘禹锡借黄河之势抒发自己情感的诗——《浪淘沙》(板书)齐读。

  二、检查预*

  1、介绍作者;

  2、汉武帝派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典故;

  3、牵牛、织女。

  师:《浪淘沙》是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后用为词牌名。《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这是其中一首。这是一首七言诗。

  回顾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初读先感知——朗读晓诗韵——研读解诗意——美读悟诗情——品读拓诗境

  三、出示学*目标

  1.我能借助注释、插图和小组合作学*,感知古诗的大意;能够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四、自主学*

  出示导读纲要:

  1.自由读诗,借助注释、插图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韵律。

  3.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画出诗的节奏。)

  学生汇报:

  1.指名读。(指导读:曲、簸)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2.男、女分读。

  3.齐读。

  五、小组合作学*古诗

  出示小组合作学*要点:

  1.借助注释、插图,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银河

  2.先说每句诗的意思,再说全诗的意思。

  3.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5.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小组汇报。

  全诗的大意:弯弯曲曲的黄河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波涛汹涌,来自天边。今天我要沿着黄河之水直上天河,与它一同到达牛郎织女的家。

  通过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描写黄河的源头可追溯到天上去,把人们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到神话世界。

  诗人刘禹锡用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

  六、总结写法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黄河及追溯黄河之源的?(夸张、想象、)

  浪漫主义手法: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这首诗以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之源远流长、气势雄伟;以神奇的想象追溯黄河之源,将现实与神话完美结合,令诗人笔下的黄河雄壮而神奇。

  2.朗读时注意诗的缓和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诗,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七、美读古诗(配乐)

  1.指名读这首诗。你为什么这么读?

  2.小组读。

  3.男、女分读。

  4.齐读。

  5.打节拍朗读古诗。

  6.闭目,想象画面读(背诵)。

  7.吟诵古诗。

  八、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的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时间请大家收集有关刘禹锡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吧!

  教学内容:

  学*刘禹锡的《浪淘沙》。

  学生学*过程:

  一、复*《凉州词》。指名背诵《凉州词》。评价并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学*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学*新课

  1、介绍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3、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4、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5、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6、感知诗歌内容。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浪淘沙》阅读答案3篇(扩展4)

——《浪淘沙》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学*刘禹锡的《浪淘沙》。

  学生学*过程:

  一、复*《凉州词》。指名背诵《凉州词》。评价并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学*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学*新课

  1、介绍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3、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4、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5、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6、感知诗歌内容。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7、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8、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教师小结,体会思想感情。

  四、推荐阅读

  1、刘禹锡的《陋室铭》。

  2、刘禹锡的诗歌《西州乐天杨州初逢》《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壮阔雄伟的景象

  博大的生命力

  伟大的精神

  达到美好境界

  一、教学要求:

  1、学*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交流资料。

  1.通过预*,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雄伟壮美的气势。

  3、能品悟古诗,体会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

  我们经常听大人说“我们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的确如此,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我们也经常到黄河边去游玩,那么站在黄河边上你会想起哪句古诗呢?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再次走进黄河。板书课题。出示学*目标。

  二、自主学*

  1、打开语文书32页《浪淘沙》,在学古诗之前,我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方法。

  解诗题 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出示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1分)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3分)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2分)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4分)

  三、合作学*

  1、浪淘沙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形容黄河非常曲折。

  ②簸:指由于风大,黄河水颠簸摇荡,波涛滚滚。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逆流而上。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九曲黄河,挟带泥沙,波涛滚动,奔腾万里,仿佛来自天边。如今我要迎着从天涯来的黄河浪潮,逆流直上,到达银河,并和黄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一、教学要求:

  1、学*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交流资料。

  1.通过预*,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感知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尝试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一分钟演讲(黄河——母亲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古往今来,无数人赞美她、歌颂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刘禹锡借黄河之势抒发自己情感的诗——《浪淘沙》(板书)齐读。

  二、检查预*

  1.介绍作者;2.汉武帝派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典故;3.牵牛、织女。

  师:《浪淘沙》是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后用为词牌名。《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这是其中一首。这是一首七言诗。

  回顾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初读先感知——朗读晓诗韵——研读解诗意——美读悟诗情——品读拓诗境

  三、出示学*目标

  1.我能借助注释、插图和小组合作学*,感知古诗的大意;能够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

  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四、自主学*

  出示导读纲要:

  1.自由读诗,借助注释、插图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韵律。

  3.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画出诗的节奏。)

  学生汇报:

  1.指名读。(指导读:曲、簸)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