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心得体会 >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3篇

日期:2022-03-02 02:08:42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1

  最*阅读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后,由衷地对该书作者冯恩洪老师产生了崇敬的情怀。之所以崇敬他,道不是他头顶的那些“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关工委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以及曾先后担任的“上海培光中学副校长、上海建*中学校长兼上海建*(集团)学校总校长”等等头衔,而是由衷地崇敬他从1985年受命担任上海市建*中学校长开始,到20xx年主动、执意辞去上海建*中学校长为止的28年时间中,不断创造性地进行了诸如合格+特长的课程改革、让每一面墙都说话的“第三课堂”建设、符合ISO9001标准的20多万字的学校管理文件的编制等等一系列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生生地把一个貎不出众、**常常的重点中学,提升为学生特长得到很大发展、各种获奖不计其数、高考上线率接*100%、一本率90%以上,在上海乃至全国享有很高声誉的知名学校。在他的这一系列成功的背后,我觉得上海建*中学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借鉴的地方。

  一、为了真正地因材施教,大胆地将一本教材,分成三种进度进行教学,也就是建*中学倡导并实行的“差异课堂”教育改革

  建*中学使用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管理方式,一本教材,三种进度,让学生自主选择,家长参与选择,管理保证选择。稍微具体点地讲是这样的:比如高一数学,分成适合学*较困难学生的A进度,适合中等程度的B进度;适合数学很好的C进度。根据全年级学生对数学这科教学进度类别的选择的统计人数,再分为A1班、A2班……,B1班、B2班……,C1班、C2班。在同一时间里,这三种进度的教学班同时上课。这样使选择不同教学进度的学生都能更好地听懂、学好。在一定时间后,经过统一考试,允许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重新选择。建*中学实行这样的教学模式后,教学质量得较大的提高,学生高考一本上线率由1990年的40%上升到1991年的65%,稳定十年后,20xx年的一本上线率更提升到90%!这个模式推荐到内蒙古包头第二中学并实施一年后,该校的本科上线率实现了由50%到79.4%的跨越!

  二、切实有效地搞好“第二课堂”,在真正培养和发挥学生特长中,提升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里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道理:建*中学曾经花了10万元人民币购置了短波无线电台,从此开展了短波无线电项目的第二课堂。此后不久,建*中学每年在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全国妇联主办,号称“五部委军事体育项目”的短波无线电收发报拆装机比赛中有斩获,每年该比赛设置的金、银、铜牌,70%被建*中学参赛学生获得。高考虽然不考短波无线电收发报,但是,金牌高考加分50分,银牌加分30分,铜牌加分20分。这样,不是在培养和发挥学生特长中拉动教育质量的提升了吗?

  三、为了使每个学生全面合格,从让每一面墙都说话开始搞好“第三课堂”建设

  冯恩洪老师是这样定义学校育人课堂的:使用国家教材,体现国家意志的是育人的第一课堂,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课堂;允许学生选择,释放学生潜能的是学校育人的第二课堂;对学生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的学校教育环境,称之为育人的第三课堂。冯恩洪老师认为:为了使学校的每一面墙成为有意无意中对学生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都能“说话”的“第三课堂”,教室的四壁不必那么整洁,只要有教育意义的字画都可以上墙,甚至再宽容些,谁的毛笔字写得好,上墙;谁的美术画画得好,上墙;谁的作业做得好,上墙;谁的试卷做得又整洁质量又高,上墙。当然,建设能对学生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的“第三课堂”,决不是仅仅是在教室的四面墙上做文章,还有更多的办法和措施。比如给学生提供倾诉衷肠的环境“心理咨询室”、“周末饮茶会”等等。

  四、为了使学校的发展更加*稳、高效,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全套学校管理制度

  冯恩洪老师认为:学校管理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学校管理是人治。在人治阶段,学校的管理者要晚眠早起,事必躬亲;第二个阶段,学校的管理是进食到法治阶段。在法治阶段,不是谁的权力大谁说了算,而是符合这个流程,符合这个标准才是对的。学校管理的最高阶段是墙上无制度,人人心中有规范,这个最高阶段,我们叫做德治阶段。为了使学校管理从人治阶段向法治阶段过渡,冯恩洪老师率领学校各处室部门的主管人员利用18个月的所有双休日,编制了全校所有岗位的上岗标准、工作流程、奖惩条例等在内的,符合ISO9001标准的20多万字的学校全员全程过程(所谓全员,指的是学校里有一个岗位就有一个岗位的上岗标准,有一个岗位就有一个岗位的操作最优化流程,有一个岗位就有一个岗位的奖惩对策。所谓全程,是指一个学校从学生进校到学生毕业的全过程,每一天、每一类事都有一个操作的标准。而最优化就是在每一个环节上努力地实现谁来做都能出这样的结果)管理最优化的管理文件。

  当制度管理、文化管理出现的时候,第一把手已经不需要事必躬亲了,因为常态下出现的问题都有标准管着,因此第一把手不是管今天的学校发展,是走出今天走到未来,思考两年以后学校该怎么办,学校该怎么发展。

  在推行了符合ISO9001标准的20多万字的学校全员全程过程管理最优化的管理文件之后,建*中学较快地由单一的一个学校发展成为由多个学校和分部构成的建*教育集团,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

  五、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更要求教师个人的发展与提高

  教师怎样实现个人的发展与提高呢?冯恩洪老师提出了以下几条途径:

  1.养成读书*惯,享受读书乐趣。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使人变得更有智慧的事实上,冯恩洪老师之所以能在1985年作为教育部特邀基层代表,破例在教育部香山会议上作不限时的发言并引起强烈反响,在回到上海的第二天被破格任命为建*中学校长。这都得益于冯恩洪老师长期坚持读书、思考。

  2.积累经验,学会反思。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老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接下来要上的那一节课,是自己已经上地的课中永远存在需要反思的余地这,需要重新审视的环节。一个会反思、会读书的老师,是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是一个能做最好自我的老师。

  3.学会合作,实现双赢。除了读书和反思,要想做最好的自己,还需要我们学会合作。

  这些合作既有老师之间的合作,还有师生之间的合作。

  4.做复合型的老师。教师能不能上一门国家课程,开一门校本课程,带一个学生社团

  呢?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走出了60年来*教师的单打一,走进了三合一,在学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由单科型的老师走向了复合型的老师。

  从冯恩洪老师的成功到建*中学的改革成功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读书、思考、实践”对于教师的成长很重要,对于一个校长或校长们更为重要。因为毕竟一个教师的作为影响的是一、两个班的学生,而一个校长的作为则是影响到全校几十个班上千学生的未来。所以加强学*、勤于思考,对于校长等领导们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2

  最*阅读了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子。他思想博大精深,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要爱学生,这是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价值观。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公*的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做到“一碗水端*”。不管这个学生是谁,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帮助他们,教育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而教师就是发掘宝藏的人。这种爱的力量是每个学生所需要的。用爱来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我想这是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讲“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当前,“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达到使学生获得通过自学来完成自我提高的能力。为了不教而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教而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更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务。我认为“不教而教”其实是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老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有相当多的糊涂和错误观念。有人认为说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细越好。在教育过程中“多与少”、“讲与练”、“低与高”、“得与舍”、“专与博”??一系列矛盾应从哲学高度去认识和解决。前一段流行一句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很是感动人。而最*,有识之士指出,不能穷教育,对,但“不苦也要苦孩子”,应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学吃苦是学做人的起点。深圳人感叹“有钱难买少年穷”,这里充满了辩证教育思想。哲学家说:“少则得,多则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运用到教学领域,一些教师少留作业或不留作业,反而提高了质量。“奇人教师”魏书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无为”教育要实施“不教而教”,首要的要求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3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需要胆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

  一是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很多人赞美老师的工作,把教师比作是辛勤的园丁。然而,我却不喜欢这样的比喻,也觉得这种比喻并不恰当。园丁的工作是把花园里的参差不齐的草本修剪得规规整整,千篇一律。难道教师所做的工作也是把有个性的学生给**得千篇一律?那是扼杀天性,也是教育的失败。教师的眼里既要有牛顿,爱因斯坦,也要容得下*凡的清洁工人,因为社会需要多方位的人才。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个阶段落后,经过努力赶上。允许学生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淡淡。允许个别“超常”学生脱颖而出,这一切的参差不齐,才是教育的正常现象,因为教师并不是克隆专家。

  二是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认为“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所以,教师对每个孩子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更是如此。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还有一句话这样说:“讽刺和谩骂可使天才变白痴,鼓励和赞美可使白痴变天才。”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赞美评价。

  三是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社会发展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轻特长。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了算,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3篇扩展阅读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3篇(扩展1)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书心得3篇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书心得1

  一、教育要有针对性

  所谓的教育针对性就是针对学生的特长和差异,让孩子选择他们适合的教育,也就是应该让“鸭子练游泳,兔子练长跑,老鹰学高飞”从而使教育把学生个性发挥到极致。因为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和尊重“差异”,每个学生在“特长”方面都分别得到发展。如何避短扬长,是我们教育者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而作为学校,应该“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打破“课程”与“时间”僵化的组合,减少“圈养”学生的时间,增加“放养”学生的时间。学校教育应以“圈养”为主、“放养”为辅,因为“圈养”出规范,“放养”出个性。

  二、营造积极的育人环境

  创建积极的第三课堂,使我们对教育有了一个更好的认识。以前,我们面对第二课堂都做得不是很到位,我们只顾培养应试教育的机器了,而忘记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感受体,忽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我们教育的缺失和无知。第三课堂在育人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越来越引起教育同仁们的关注。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比学会学问更重要,小学生主要是学会做人,高等教育主要是学会做学问,学会做文明人,学会做现代人,学会做社会主义人,学会做有*灵魂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这一切都要从小处做起,在和*年代里,能够反映人的品位的主要是细节。

  三、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是这些年我们教育者都常说的一句话,我们认真反思一下,这句话对吗?全面吗?学生的发展是通过教师的劳动作为中介来实现的,难道教师不应该得到发展吗?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决定学生更好发展的关键,教师的成熟不仅是教学技术的成熟,人格的成熟,更应该有知识的更新和教育主动性的培养。一个教师,即使是已经成长为特级教师,如果失去了教育积极性,那么,这个教师也再是一个优秀教师,因为没有积极性,没有爱的教师,如何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呢。所以,教师的积极性的保护,以及教师再学*再发展,是摆在当前教育的面前的一个主题。

  同时,教师间的合作也很重要,教师间要学会合作,做复合型教师。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书心得2

  按照辉南县进修学校干训部及我校党支部的学*要求,月末,我认真阅读了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中的前两个主题文章--- 《探寻教育的真谛-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撬起教育质量-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这两个主题主要讲述了五个方面的观点:

  一、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

  二、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三、教育要释放学生的潜能

  四、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

  五、课程建设释放学生的潜能

  我校是中等职业学校,我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方面落后于整体水*,而且相当一部分处于一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极其严重,持久地影响学生学*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有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自觉或不自觉地离开学*的主流。他们的学*目标不明确,学*动机不充分,学*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仅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

  老师要了解学生情绪产生原因和表现。教师应该根据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洞察学生此时此刻情绪如何:是精神愉快还是愁眉苦脸;是精神贯注、思想集中还是思维迟钝、联想困难。根据学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当学生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时,应珍惜这段最佳学*时机,加大学*量;也可以找同学谈心,指出他这段时间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心情烦躁、不安、冒失时,应少说缺点,多说闪光点,采取诱导的谈话方法,促使学生转变。反之,如果老师在学生情绪不好时,用过激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压制、驯服,如若学生不服,则很可能与老师发生顶撞、冲突,收不了场,达不到教育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们的独一无二,来自于他们基于遗传的,在环境影响下的自我实现。这里说的环境影响,教育教学责无旁贷。基于人本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兴趣、需要,创设适切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营造适合学生自主学*的教学氛围。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么你尽管放心,他们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无论你的话多么动听,但是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甚至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那么除了蔑视以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这就说明,打造优秀的课堂,从根本上讲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我们要对学生给与信任和期待,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期待的话语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的本领,而且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期待和鼓舞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教师如能注意自己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里的途径之一。

  我们都知道,知道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是变革课堂。通过改变传统的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由讲授走进合作,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我们就能把教学质量撬起来。

  在冯恩洪著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中强**育要释放学生的潜能,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如何能真正做到释放学生的潜能?我认为:让学生自觉地探索问题、拓展问题是释放学生的潜能的有效做法。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仅可以落实在导入新课阶段,而且还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中可以放飞学生的想象,通过交流评价、互动质疑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促使学生不断探索问题、拓展问题。

  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所以我们教师要有发展的眼光与真诚的爱心,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学*兴趣,释放他们无限的潜能。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书心得3

  假期初,我参加了县骨干教师培训班学*,期间有幸拜读了上海著名教育家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里面的文字是那么的新鲜、案例是那么的鲜活,没有那喋喋不休的“指导”,有的只是与你促膝般的交流。读完这本书,感受良多。

  教育是一种发现。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谈到姚明,我们第一个联想到的是什么?是姚明的总分是多少还是姚明的特长是什么?同样,谈到刘翔这两个字,我们联想到的是什么呢?是跨栏,是亚洲飞人,没人会联想到他的几门主课的总分是多少。显然易见,其实卓越,不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教育必须承认和尊重“差异”,每个学生在智能发展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真所谓:人皆有才,人无全才,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实现个个成才,这就要求我们探寻一条适合学生的教育,发现学生的强势智慧,让学生的强势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是一种智慧。衡量一个教育者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发现或制造出教育的契机。机会其实是无时不有的,只是我们经常没有注意。

  夸夸其谈。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被你发现了,本来很*常,但是你刻意地将其放大,谎言重复千遍,终于成为了事实。在《窗边的小豆豆》中不断地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思想: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大家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谁受到的积极暗示多一点,态度就积极一点,最后的效果就好一点。我们要善于明察秋毫,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倾听、朗读、表达、想象、合作、坐姿等,让他们感受到,课堂是属于他们的,他有让所有人引以为豪的东西,他就爱上了你的课。

  借力使力。衡量一个班主任业务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发现或制造出教育的契机。有时,教育的契机在纠结中闪现。钓鱼时,如果一条大鱼咬钩,此时硬拉反而容易将弦崩断,正确的方法是拉一拉、放一放,反复地收线放线,一张一弛,时松时紧,在反复地拉锯中等待最后收获的良机,教育学生也是一样,一位非常喜欢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把他人打得鼻青脸肿,只是强硬的批评教育是不起作用的,老师灵机一动,通过表演课本剧《孤独的小老虎》,让他扮演小老虎,欺凌弱小动物,没有人能*身,快乐没人分享,伤心也无人安慰,孤独的看着动物们在六一儿童节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他演得很棒,但他再也不想当“小老虎”了。最佳机会往往只有一次,所以要一剑封喉。

  只有把教育的死水变成了活水,学生才能常饮不竭,我们才能常胜不败。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3篇(扩展2)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实用五篇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1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们放开手脚,用规范加选择的教育思想,合格加特长的育人目标,开辟芝罘教育的新天地。

  利用假期时间阅读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书中的九个主题,从不同的方面关注了教育的发展,给我了许多思想上的启迪和行动上的帮助。尤其是阅读主题七《自我提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时感触颇深。

  1、读书、学*是伴随从教的永恒主题

  读书,一直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但是往往因为我们每天在学校要忙碌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在家又要尽好自己的各项职责,冲淡了学*的时间。有时候为了完成学*任务或者应付考试往往也是囫囵吞枣的读完。但是当我读到养成读书*惯,享受读书乐趣中的事例时,让我深刻的感到:要想教好学生真得活到老。现在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如果我们不读书就无法跟随时代的步伐。读书未必能让我们在教育上走向出色和成就卓越,但不读书不学*就注定我们与出色和卓越无缘。例如: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列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但是要想快速并且没有遗漏的列举出来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以前我有需要时也是采用不断尝试的方法。但是有一次偶然阅读了有关记忆100以内的质数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让我能够快速不遗漏的列举出这些质数。这是我以前不曾学过的方法。因此读书、学*应该是伴随我们从教的永恒主题。以读书为支撑,教师可以立足课堂,从从容容播种传道,以读书

  为信仰,教师可以积极坦然而宁静,明朗的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教师可涵养自己的丰富的感情、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和不竭的创造力,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读书为己任,可使教师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的润泽学生也悄悄的葱茏自己。

  2、学会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书中提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一节课下来,评课时也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在课改年部已经快两年了,对于课改年部的课堂流程已经很熟悉,每节课都按照流程授课。几次教研课后,总体感觉是课堂流程完整、条理清晰、点拨及时……但是总觉得课堂缺少亮点没有引起共鸣,效果不如*时的'课堂。虽然有学科的差异,但是怎样在数学课堂上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花呢?这一直是我不停思索的问题。通过和同事的交流,使我终于找到了原因。一节教研课我更多的关注了课堂的完整和流畅;更多的关注了学案*题设计的广度和深度;而忽略了学生的探究过程。使课堂表面上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太强。为此,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效果,在学生学*的疑难处引导探究,这样的课堂也就更有效了。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

  3、学会合作为教育教学增光添彩。

  书中说:除了读书和反思,要想做最好的自己,还需要我们学会合作。确实如此,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但要是能团结别人的力量,就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尤其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教材的更替,有不少知识已经进行了删减或变化。我们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及时发现教材中变化的地方,及时调整教学。比如:以前学*的约数改名为因数;公约数改为公因数.教师就要跟随教材的变化,使用新的名称。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打破了教师个体思维上的局限性和模式化倾向,促进教师间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对教师观念的更新和专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其实,读完一本书要想说说体会,总是千头万绪的。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我们的感受不同,也许我们的做法不同,但是我们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引领下,必将会在教育实践中播种幸福。让我们和学生共享我们的幸福人生。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2

  前段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让每个学生体验学*的成功、享受学*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几天阅读此书后,收获很多,感受颇深。书中一些教育故事和案例把教育理论浅显化,深入浅出,还有一些是冯老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道理明确又精辟,浅显易懂。

  一、刻骨铭心的教育真谛:

  在细细的阅读中,受感动的是哪些让自己刻骨铭心的来自冯老自己行为和感悟的教育真谛:

  1、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由心中有书走进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

  2、研究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告别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3、我的责任就是让我的学生快乐,成长不需要伴随着每天的愁眉苦脸,当我的学生走进教室,脸上没有笑容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工作缺位了。我做校长,我有责任让我的学生实现快乐的成长。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我发现学生是有潜能的。潜能不释放,学生不快乐。

  4、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要求我们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根据学情决定我教什么,我怎么教。

  5、直木造梁,弯木造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6、一个教师照亮了别人,发展了自己,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好的照亮别人,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

  7、这个过程xxxx于读书,因为从1982年到昨天晚上,我没有一天不读1个小时的书。读书长智慧,当读书使我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的时候,我发现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8、最好只是一时的现象,更好是永恒的追求,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9、有什么样的流程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的话,那么一个好的管理文化可以培育一群好学校。

  10、教育就是要做到告别难受、结束忍受、远离接受、走进享受!

  二、感慨万分的学*反思:

  1、改变观念

  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好的教育应该是最有益于学生的学*和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行为上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我们学*了很多模式,但现在仍然没有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模式,感觉我们总是不停地在照搬别人的东西,感到不合适就抛弃了,再搬再抛弃,这种照搬模式浅尝辄止的做法是达不到课改目的的。我们总是想套用现成的模式,通过学模式来带动教学进而形成模式,现在看来是行不通的,我记得在《天龙八部》里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吐蕃国师鸠摩智没有练*少林内功心法,而强靠小无相功来推动少林功夫终究导致走火入魔。虽然是小说,但却很在理。所以我们组一致认为对一些名校的做法应该抱着学*的心态,结合学校实情在实践中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自己的模式。其实模式这个东西就是形式,是品牌,当你做出了自己的风格,自然就有了模式。

  2、关注差异

  老师们,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正卖力地讲着*题时,他正在玩铅笔、橡皮或做别的事情;当我们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些很简单的问题都错了,我想这样的情况大家都

  遇到过吧!问题出在哪里,错误应该归咎与谁?至少不应该只责备学生,我们也有错误。我们没有去了解我们的学生。虽然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学生存在差异这个事实,但我们在行动上仍然想按相同的标准要求他们,一旦做不到,就进行批评教育,最后得到的只是相互间的怨言,师生关系渐行渐远。人皆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这样的境界可能我们都做不到,但如果我们真能更多地去了解和认同我们学生的差异性,更多地包容学生的错误,换位思考他们的处境,更多地为学生设计一些他们够得着的问题,让他们享受到哪怕一点点学*的快乐,我想我们的师生关系肯定会得到改善,我们的课堂肯定可以更活跃一些。同理,我们组还觉得在管理教师队伍时也要关注教师的差异性,让教师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满足他们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3、尊重和倾听

  现在的老师不好当,班主任更不好当,我们可能经常要发这样的感慨,教育无小事,教育也无大事呀,有的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然而处理不好,就会激起各种矛盾,不但影响教学,而且还真可能会有大事发生。学生是有情感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怎样尊重呢?这就需要通过满足学生的自我尊重的精神需要来实现。让他们获得成功,产生成就感,给他们以肯定和鼓励。特别是不能言语损伤,侮辱性的语言甚至超过一顿痛打对学生的伤害,我曾经与学生交流中获悉,xx学生记住对自己不好的老师的原因都是说曾经怎样怎样骂过他。要博取学生的认同,还必须有心灵上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我们要更多地俯下身来聆听学生的想法,这样我们就和学生建立了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学生的心里话会对你说,你才能去解决他们中的实际问题。

  4、加强学*

  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现在我们面临着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设备,遥远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然而我们还有很多思想和技能却停留在梦想中。如果现在不抓紧学*,很快就会被淘汰了,我们不能真等到这一天再来怨天尤人,我想我们真的要有那么一点点危机感。我们在*时可以更多地阅读可以提高教学技能的书籍,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学*一些课件制作的本领。让自己时刻处于前进的状态用心了,努力了,就会有收获,只要我们对自己还没有放弃,我们一样可以创造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3

  前段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让每个学生体验学*的成功、享受学*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几天阅读此书后,收获很多,感受颇深。书中一些教育故事和案例把教育理论浅显化,深入浅出,还有一些是冯老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道理明确又精辟,浅显易懂。

  一、刻骨铭心的教育真谛:

  在细细的阅读中,受感动的是哪些让自己刻骨铭心的来自冯老自己行为和感悟的教育真谛:

  1、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由心中有书走进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

  2、研究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告别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3、我的责任就是让我的学生快乐,成长不需要伴随着每天的愁眉苦脸,当我的学生走进教室,脸上没有笑容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工作缺位了。我做校长,我有责任让我的学生实现快乐的成长。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我发现学生是有潜能的。潜能不释放,学生不快乐。

  4、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要求我们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根据学情决定我教什么,我怎么教。

  5、直木造梁,弯木造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6、一个教师照亮了别人,发展了自己,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好的照亮别人,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

  7、这个过程来源于读书,因为从1982年到昨天晚上,我没有一天不读1个小时的书。读书长智慧,当读书使我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的时候,我发现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8、最好只是一时的现象,更好是永恒的追求,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9、有什么样的流程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的话,那么一个好的管理文化可以培育一群好学校。

  10、教育就是要做到告别难受、结束忍受、远离接受、走进享受!

  二、感慨万分的学*反思:

  1、改变观念

  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好的教育应该是最有益于学生的学*和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行为上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我们学*了很多模式,但现在仍然没有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模式,感觉我们总是不停地在照搬别人的东西,感到不合适就抛弃了,再搬再抛弃,这种照搬模式浅尝辄止的做法是达不到课改目的的。我们总是想套用现成的模式,通过学模式来带动教学进而形成模式,现在看来是行不通的,我记得在《天龙八部》里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吐蕃国师鸠摩智没有练*少林内功心法,而强靠小无相功来推动少林功夫终究导致走火入魔。虽然是小说,但却很在理。所以我们组一致认为对一些名校的做法应该抱着学*的心态,结合学校实情在实践中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自己的模式。其实模式这个东西就是形式,是品牌,当你做出了自己的风格,自然就有了模式。

  2、关注差异

  老师们,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正卖力地讲着*题时,他正在玩铅笔、橡皮或做别的事情;当我们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些很简单的问题都错了,我想这样的情况大家都

  遇到过吧!问题出在哪里,错误应该归咎与谁?至少不应该只责备学生,我们也有错误。我们没有去了解我们的学生。虽然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学生存在差异这个事实,但我们在行动上仍然想按相同的标准要求他们,一旦做不到,就进行批评教育,最后得到的只是相互间的怨言,师生关系渐行渐远。人皆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这样的境界可能我们都做不到,但如果我们真能更多地去了解和认同我们学生的差异性,更多地包容学生的错误,换位思考他们的处境,更多地为学生设计一些他们够得着的问题,让他们享受到哪怕一点点学*的快乐,我想我们的师生关系肯定会得到改善,我们的课堂肯定可以更活跃一些。同理,我们组还觉得在管理教师队伍时也要关注教师的差异性,让教师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满足他们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3、尊重和倾听

  现在的老师不好当,班主任更不好当,我们可能经常要发这样的感慨,教育无小事,教育也无大事呀,有的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然而处理不好,就会激起各种矛盾,不但影响教学,而且还真可能会有大事发生。学生是有情感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怎样尊重呢?这就需要通过满足学生的自我尊重的精神需要来实现。让他们获得成功,产生成就感,给他们以肯定和鼓励。特别是不能言语损伤,侮辱性的语言甚至超过一顿痛打对学生的伤害,我曾经与学生交流中获悉,()学生记住对自己不好的老师的原因都是说曾经怎样怎样骂过他。要博取学生的认同,还必须有心灵上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我们要更多地俯下身来聆听学生的想法,这样我们就和学生建立了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学生的心里话会对你说,你才能去解决他们中的实际问题。

  4、加强学*

  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现在我们面临着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设备,遥远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然而我们还有很多思想和技能却停留在梦想中。如果现在不抓紧学*,很快就会被淘汰了,我们不能真等到这一天再来怨天尤人,我想我们真的要有那么一点点危机感。我们在*时可以更多地阅读可以提高教学技能的书籍,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学*一些课件制作的本领。让自己时刻处于前进的状态用心了,努力了,就会有收获,只要我们对自己还没有放弃,我们一样可以创造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们放开手脚,用规范加选择的教育思想,合格加特长的育人目标,开辟芝罘教育的新天地。

  利用假期时间阅读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书中的九个主题,从不同的方面关注了教育的发展,给我了许多思想上的启迪和行动上的帮助。尤其是阅读主题七《自我提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时感触颇深。

  1、读书、学*是伴随从教的永恒主题

  读书,一直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但是往往因为我们每天在学校要忙碌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在家又要尽好自己的各项职责,冲淡了学*的时间。有时候为了完成学*任务或者应付考试往往也是囫囵吞枣的读完。但是当我读到养成读书*惯,享受读书乐趣中的事例时,让我深刻的感到:要想教好学生真得活到老。现在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如果我们不读书就无法跟随时代的步伐。读书未必能让我们在教育上走向出色和成就卓越,但不读书不学*就注定我们与出色和卓越无缘。例如: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列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但是要想快速并且没有遗漏的列举出来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以前我有需要时也是采用不断尝试的方法。但是有一次偶然阅读了有关记忆100以内的质数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让我能够快速不遗漏的列举出这些质数。这是我以前不曾学过的方法。因此读书、学*应该是伴随我们从教的永恒主题。以读书为支撑,教师可以立足课堂,从从容容播种传道,以读书

  为信仰,教师可以积极坦然而宁静,明朗的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教师可涵养自己的丰富的感情、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和不竭的创造力,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读书为己任,可使教师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的润泽学生也悄悄的葱茏自己。

  2、学会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书中提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一节课下来,评课时也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在课改年部已经快两年了,对于课改年部的课堂流程已经很熟悉,每节课都按照流程授课。几次教研课后,总体感觉是课堂流程完整、条理清晰、点拨及时……但是总觉得课堂缺少亮点没有引起共鸣,效果不如*时的课堂。虽然有学科的差异,但是怎样在数学课堂上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花呢?这一直是我不停思索的问题。通过和同事的交流,使我终于找到了原因。一节教研课我更多的关注了课堂的完整和流畅;更多的关注了学案*题设计的广度和深度;而忽略了学生的探究过程。使课堂表面上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太强。为此,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效果,在学生学*的疑难处引导探究,这样的课堂也就更有效了。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

  3、学会合作为教育教学增光添彩。

  书中说:除了读书和反思,要想做最好的自己,还需要我们学会合作。确实如此,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但要是能团结别人的力量,就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尤其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教材的更替,有不少知识已经进行了删减或变化。我们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及时发现教材中变化的地方,及时调整教学。比如:以前学*的约数改名为因数;公约数改为公因数.教师就要跟随教材的变化,使用新的名称。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打破了教师个体思维上的局限性和模式化倾向,促进教师间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对教师观念的更新和专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其实,读完一本书要想说说体会,总是千头万绪的。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我们的.感受不同,也许我们的做法不同,但是我们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引领下,必将会在教育实践中播种幸福。让我们和学生共享我们的幸福人生。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4

  前段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让每个学生体验学*的成功、享受学*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几天阅读此书后,收获很多,感受颇深。书中一些教育故事和案例把教育理论浅显化,深入浅出,还有一些是冯老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道理明确又精辟,浅显易懂。

  一、刻骨铭心的教育真谛:

  在细细的阅读中,受感动的是哪些让自己刻骨铭心的来自冯老自己行为和感悟的教育真谛:

  1、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由心中有书走进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

  2、研究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告别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3、我的责任就是让我的学生快乐,成长不需要伴随着每天的愁眉苦脸,当我的学生走进教室,脸上没有笑容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工作缺位了。我做校长,我有责任让我的学生实现快乐的成长。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我发现学生是有潜能的。潜能不释放,学生不快乐。

  4、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要求我们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根据学情决定我教什么,我怎么教。

  5、直木造梁,弯木造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6、一个教师照亮了别人,发展了自己,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好的照亮别人,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

  7、这个过程________于读书,因为从1982年到昨天晚上,我没有一天不读1个小时的书。读书长智慧,当读书使我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的时候,我发现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8、最好只是一时的现象,更好是永恒的追求,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9、有什么样的流程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的话,那么一个好的管理文化可以培育一群好学校。

  10、教育就是要做到告别难受、结束忍受、远离接受、走进享受!

  二、感慨万分的学*反思:

  1、改变观念

  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好的教育应该是最有益于学生的学*和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行为上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我们学*了很多模式,但现在仍然没有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模式,感觉我们总是不停地在照搬别人的东西,感到不合适就抛弃了,再搬再抛弃,这种照搬模式浅尝辄止的做法是达不到课改目的的。我们总是想套用现成的模式,通过学模式来带动教学进而形成模式,现在看来是行不通的,我记得在《天龙八部》里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吐蕃国师鸠摩智没有练*少林内功心法,而强靠小无相功来推动少林功夫终究导致走火入魔。虽然是小说,但却很在理。所以我们组一致认为对一些名校的做法应该抱着学*的心态,结合学校实情在实践中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自己的模式。其实模式这个东西就是形式,是品牌,当你做出了自己的风格,自然就有了模式。

  2、关注差异

  老师们,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正卖力地讲着*题时,他正在玩铅笔、橡皮或做别的事情;当我们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些很简单的问题都错了,我想这样的情况大家都

  遇到过吧!问题出在哪里,错误应该归咎与谁?至少不应该只责备学生,我们也有错误。我们没有去了解我们的学生。虽然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学生存在差异这个事实,但我们在行动上仍然想按相同的标准要求他们,一旦做不到,就进行批评教育,最后得到的只是相互间的怨言,师生关系渐行渐远。人皆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这样的境界可能我们都做不到,但如果我们真能更多地去了解和认同我们学生的差异性,更多地包容学生的错误,换位思考他们的处境,更多地为学生设计一些他们够得着的问题,让他们享受到哪怕一点点学*的快乐,我想我们的师生关系肯定会得到改善,我们的课堂肯定可以更活跃一些。同理,我们组还觉得在管理教师队伍时也要关注教师的差异性,让教师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满足他们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3、尊重和倾听

  现在的老师不好当,班主任更不好当,我们可能经常要发这样的感慨,教育无小事,教育也无大事呀,有的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然而处理不好,就会激起各种矛盾,不但影响教学,而且还真可能会有大事发生。学生是有情感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怎样尊重呢?这就需要通过满足学生的自我尊重的精神需要来实现。让他们获得成功,产生成就感,给他们以肯定和鼓励。特别是不能言语损伤,侮辱性的语言甚至超过一顿痛打对学生的伤害,我曾经与学生交流中获悉,学生记住对自己不好的老师的原因都是说曾经怎样怎样骂过他。要博取学生的认同,还必须有心灵上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我们要更多地俯下身来聆听学生的想法,这样我们就和学生建立了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学生的心里话会对你说,你才能去解决他们中的实际问题。

  4、加强学*

  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现在我们面临着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设备,遥远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然而我们还有很多思想和技能却停留在梦想中。如果现在不抓紧学*,很快就会被淘汰了,我们不能真等到这一天再来怨天尤人,我想我们真的要有那么一点点危机感。我们在*时可以更多地阅读可以提高教学技能的书籍,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学*一些课件制作的本领。让自己时刻处于前进的状态用心了,努力了,就会有收获,只要我们对自己还没有放弃,我们一样可以创造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5

  10 月初,我认真读了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的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第7 、8 、9 个主题。学完此书,心头的诸多困惑迎刃而解。展望教育前路,豁然开朗。下面针对第七主题"自我提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冯老师说得好,说到底,发展自己,就两条途径,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经验的积累需要反思,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教师的理想目标。说追求卓越也好,谈魅力修炼也罢,都是讲述老师专业发展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不懈奋斗、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锻造,自我提升的历练过程。那么,对于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不懈追求的教师而言,要想独具魅力、走向卓越,要经历三重不同境界的修炼。

  一、积累教学经验,学会反思。

  书中指出,为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为了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为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作为老师有必要进行不断的反思。他说:"教师的成长= 经验+反思".这一公式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同时教学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要不断反思,他还说过这样的两句话:"课堂没有彩排,每一节课都是现场直播。""永远没有成功的课堂,只有遗憾的课堂。"课堂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成败,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的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中学会反思自己,总结自己,取长补短,才能提高自己,才能不断地走向成熟。

  二、养成读书的*惯,享受读书的乐趣。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活水的源头,则是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读书,则是提高教师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有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回出现一些落伍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们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他们太笨,还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原因呢?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再幼稚的学生,也是有个人思想和感情,有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灵魂。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需要的学生。我想,今天的老师要想做最好的自己,恐怕要拿起书来养成读书的*惯,享受读书的乐趣,那么和我一起读书吧。

  三、学会合作,实现双赢。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中说得好,除了读书和反思,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我们学会合作。教师合作指的.是在强**师自我反思的同时, 开放自己, 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形成"研究共同体",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合作的实质是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合作。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我觉得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很多的益处。

  躬身自问:从教十六年,我是一个珍惜讲台,努力做最好的自我的老师吗?我是一个热爱读书,学会合作的老师吗?对此,我还有极大的差距。既然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已成共识,我们还需要等待吗?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3篇(扩展3)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读后感3篇

  在读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时,不禁又到网上搜索了一下他的其他事迹及著作。认真读来,每一个故事都发人深思,每一个案例都透露出他作为一名教育人的独特见解。

  1、做一名高尚的职业人。

  这是冯校长在伦敦经历的一个案例。

  有一次在英国酒店事先预定了出租车去机场。到了约定的时间出租车却没来,当他正不知怎么办时,酒店老板告诉他,他约的出租车司机正在找他。当他见到那个人时,他吃了一惊。那人穿的西装折合人民币约十二万多的西装,开着一辆豪华的房车。正当冯校长疑惑时,那人解释说自己是出租车公司的副总裁,由于公司出租业务繁忙,所以只好用自己的私家车来接冯校长。并且非常谦恭地帮冯校长灵拎箱子。当冯校长表示感谢时,对方的回答是:伦敦的出租车司机都会这样做。由此,冯校长感受到的是作为一名职业人应具备的素养。

  听到这个案例时,我便反思自己,自己具备职业修养吗?每天按时上下班,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认真辅导每一名学生,对学生实行分层评价……做到这些就具有了职业道德了吗?如果按时上下班是因为学校的纪律要求;如果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是因为担心领导的抽检;认真辅导每一名学生是为了让学生考一个好分数为自己争脸……如果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职业道德岂不是变成了法律条文?

  《道德经》谈到,德行遵从于“道”,而“道可道,非常道”,于是德就是在尊重规律中一种自觉的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德,没有功利性的目的,它是自然中的一种自觉,是自觉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假如每天按时上下班,是因为自己对事业的敬重,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是因为对教学的敬畏,认真辅导每一名学生是因为尊重生命,那么,这就是一名职业人所应有的高层位修养,是一种“秀外慧中”地对“道”的尊崇,对“德”的践行。

  2、做一名高雅的读书人。

  冯校长在谈到读书时有这样的观点“读书可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他说他对教育改革的认识过程来源于读书。“当读书使我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的时候,我发现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教书的不读书,还有什么人来读书?教书的不被书香浸淫,书的魅力如何传扬?冯校长儒雅的举止、博学的言谈,传递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的气度,而这样的气度本该是教师都要拥有的。

  反思自己,算不上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人。也喜欢读书,但读书时激发出的灵感却总不能被记录下来,更不能有效地实施。

  “脑袋富裕比口袋富裕更重要”,我该如何让自己的脑袋更富裕呢?这是我的目标。

  假期,阅读了教育大师冯恩洪的书《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如沐春风之感。全书语言生动幽默,见解独到,充满智慧。冯校长将深刻的教育理论寓于明白如话的故事中,娓娓道来的话语里有着太多的引人思考的话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反复地阅读。

  冯校长认为,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给有差异的人提供有差异的、适合他们的教育,合适的比标准的更重要。面对差异,教师应该正视、包容个性、善待差异。学生要在“差异中发展”。他特别讲了《老虎当校长》的寓言故事:(五十知天命的老虎当腻了“百兽之王”后,突然想当校长了,于是办了一所学校自封校长,要鸭子练长跑,兔子练游泳,老鹰学爬树----闹了一番笑话后,学校关门,最后老虎感叹“校长不是人当的”——寓言虽说是冯校长自己编的,但是却不无辛辣地讽刺了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现状,那就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估学生,严重扼杀了学生自我和个性的成长。怎样改变这一现状?

  教育怎样由课本知识中心向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转变呢?冯恩洪结合“建*经验”,最后引出结论:应该让“鸭子练游泳,兔子练长跑,老鹰学高飞”,把个性发挥到极致。其实这些想法和说法,在几千年前,*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今天是什么让我们只能去想,不能去做呢?我想只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以后,“因材施教”才会被赋予真正意义。在阅读中,在体会故事的幽默时,我想到我们班的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他们身上难道没有优点?难道没有适合他们发展的路?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作为老师,有义务去发现每一位孩子的优点,让他们在最适合的发展区域中发展。我们面对的是许多个有差异的学生,为什么还要用无差异的教学方法去教育他们呢?冯校长的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当我们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我们终生都在面对差异”。在教育中我们就要哪壶先开提哪壶!

  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冯老师的书和我的工作实际谈谈我的感悟:

  首先先来谈谈“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明确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对当下的课堂教育进行了反思: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像我们这样的班额大,人数多,一个班级六十八人,一个教案,统一练*,完全没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另外一点,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 “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我们每天为了学生考高分,在想方设法为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堆里拼命,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网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吗?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感动吗,能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吗?

  可见,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者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探寻教育的真谛,创造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追求和谐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读着这些内容,我很是信服,更是佩服。冯恩洪教授的成功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就是一个珍惜讲台,做最好的自我的优秀班主任、校长;他就是一个享受读书,积极反思的复合型的教育专家。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泰戈尔说过“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惯;播种一个*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一直以来自己非常信奉这句话,而冯恩洪老师的书《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我更深刻体会了这句话。假期中虽然继续教育很快考完了,但自己又把这本书从头读了一遍,静心体会,有几点尤其让人深思。

  一、实实在在做教育

  与快乐同行,从教师到校长。想要让学生尊敬你,就要走入学生的心中,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轨迹。对学生应该严而有爱、严而有序、严而有方、严而有格。因此帮助学生用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卓越不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也不代表全面优秀。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比学会学问更重要,高等教育主要是学会做学问,学会做文明人,学会做现代人,学会做社会主义人,学会做有*灵魂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这一切都要从小处做起,能够反映人的品位的主要是细节。

  二、学生的发展

  一直以来,对于学生的发展我们都听熟了“全面发展”这个词儿,自己也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着,奋斗着,但同时也迷茫着:让每个孩子都全面发展,我们真的能做到吗?看看眼前为学*而累的孩子们,有时真的觉得他们好可怜呀!但自己却不敢有半点的疏忽,害怕因为自己的疏忽造成孩子一辈子的落后,为了“全面发展”这面旗帜,我们在痛苦地努力着。

  冯教授的一*话终于解开了我心头的一块沉重的石头:国家提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一代人的全面发展加一个人的最*发展区强势智慧发展。做教师的我们,是不是有了新的方向?让我们一起去挖掘、去发现每个孩子的最*发展区、强势发展区吧!

  三、比分数更重要的

  差异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优秀的教育不是排斥差异的教育,而是适应差异的教育。我们必须清醒地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另外,学生是有激情的,他们是有感情需求的。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我们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上你这个语文老师。同时,学生是有有待释放的潜在能量的,而他们也是渴望成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让70%的学生领到奖状,让他们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自己的肯定,从而更好地、更自信地发展自己。三尺讲台上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每个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直木造梁,弯木造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我想,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吧,如果真的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3篇(扩展4)

——《警示的教育》心得体会3篇

  警示教育活动,使心灵上了洗礼,受到了震撼。下面*时的工作学*,谈谈我对警示教育活动的心得体会:

  一、权力需要监督。检察官手中的权力是赋予的,是为服务的需要。的权力观,自觉摆正同的关系,时刻提醒手中的权力是给的,的利益位,以满腔热情和的精神对待,在的岗位上为谋利益。现在,被查办的违纪的干部、被关押在看守所、劳改农场里的人,刚工作时也能够摆正位置,亲和,只是后来私欲膨胀,漠视监督,才滥用权力,走向了犯罪的深渊。,我国正社会转型和体制大转轨时期,人们的经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都大大,但文化和思潮的磨擦、碰撞,价值观趋向。,每一名检察人员要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务必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种种诱惑,监督意识,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地为党和掌好权、用好权。我组织查办的许杰贪污贿赂系列案典型的例子,许杰长期担任工作,但他的觉悟却并职务的而,相反,却肆意放纵的欲望,滥用的权力,几年的“享受”,换来下半生的牢狱之灾,为所不齿,足以让党员干部时时警惕。

  二、作风需要务实。队伍里有人滋长了不良风气:讲排场,比待遇,工作谈条件,生活图安逸,对指手画脚,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创新精神,得过且过,作风浮夸,的甚至追求个人私欲,贪赃枉法,走上犯法违纪的道路。警示教育活动,我体会到,差距要从自身找,要向别人学。世界观的改造是需要磨练的过程。个人思想境界的,也要地学*与自剩的问题,要看到一点,修正一点,一点。党纪国法,是对每个工作人员的要求,得如何,体现对党和的与行动。干实事,就要在行动上体现。我觉得,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活动,不但个人要参加和,还要和周围的同事,知荣耻、树新风、促,为民、务实、清廉,力求在思想认识上新的,在纪律、改进作风、工作上新的,真正勤政为民,作风实在。

  三、洁身需要自律。自觉改造的世界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世界观,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社会公民、工作和家庭三个定位;在人生观,要有坚定的人生和追求,好工作内8小时与工作外8小时的关系,不要自毁人生;在价值,要体现人的社会价值,牢记“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的道理。,自觉警醒,在权、钱、色不伸手,不纵欲,不侥幸,时时把置身于监督之中,想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勿忘司马迁的“有而不知足,失其有”。善于与家庭、后代的关系,记住林则徐祠的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愚而多财则增其过”。,自觉,有的追求,健康的心态和实在的寄托。善于学*,不让头脑空虚;善于“倒骑毛驴看人生”,想想“人家骑马我骑驴,细细思量我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下有余”,时时*衡的心态,在名誉、职位、报酬、个人利益等知足常乐。善于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敬能慑身,勤无废事,谦以养德,俭以济人”。

  从警示教育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如何对待权力、地位、利益,决定着人的命运和前途。正人先要正己,一名在反腐战线前沿的战士,应当也一身正气。一名检察官,要时刻铭记是利益的保护神,而决是特权利益的.拥有者;要从、更要从行动上做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模范。要以一名优秀*员的标准要求,时刻牢记:修身立德,廉洁自律,自重、自盛自警、自励,不懈地思想改造和道德修炼,淡泊明志,固守节操,洁身自好,经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警句长鸣,永葆检察官清正廉洁的本色。

  20xx年 5月26日,我们参加了警示教育大会,由于*时疏于学*,对法律知之甚少,思想中罪与非罪,违规与违法的界限十分模糊,法律是无情的,并不会因为你无知犯罪而免于处罚,那一篇篇惊人的挪用、盗用和贪污巨款等案例,轻信和无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为所有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员工敲响了警钟。

  农村信用社制度是完善的、有效的,操作性也很强,但是,有效的制度最终要靠人来执行,说到底,案件防范最主要的是控制员工的道德风险,员工如果无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就会使制度的严肃性丧失殆尽,作案就会变得畅通无阻,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多一点管理意识、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就不可能让犯罪分子得手。在日常经营中,片面追求以规模和数量扩张为特殊的业务发展,而疏于管理,其结果必然导致业务管理混乱和风险监控不力,最终使潜伏着的风险隐患暴露,引发出大案要案。

  作为信合的一名员工,我深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决抵制拜金享乐思潮,靠科学辩是非,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金钱的诱惑,不把工作外的情绪带入工作中,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服务意识,以科学的态度精益求精,以辛勤的劳动收获成功,坚决抵制那种愚昧无知,消极思想,争作知识性员工,用自己的智慧去做去想。

  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用心服务,以积极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外在形象,向广大客户展示农信社良好的企业形象,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需客户所需,用自己的细微周到服务打动客户,遵守行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内控方面,要保管号自己的柜员密码,不能以相互信任代替制度,对自己的印章、重空要严格保管,要章在人在,离柜收起。要加强自己的责任心和警惕性,在业务操作流程中,要控制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不能因自己的疏忽,而导致发生错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抵制不良的思想,不做金钱的俘虏。

  法国哲人克雷罗夫说过:“钱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当你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占有它的时候,结果你什么都失去了”。这些案例验证了这句名言,身份的变化,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利用职务之便利谋取私利,最后铤而走险,把自己送上了法庭。不把心思放在信合事业,却把青春“献”牢房。制度是银行的生命线,制度面前人人*等。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银行里就有这只硕鼠,在盲目信任代替按章操作,岗位制约失去了作用,经营管理缺乏监督的漏洞下,怎能放过大吃一口的机会?事实再次说明,信任和说教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是苍白无力的,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强化对权利的检查监督,才是让“硕鼠”们“无食我黍”的根本解决之道。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案例”为警示,不能麻痹大意,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权利观,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根据组织上的部署要求,我们认真的进行了反腐倡廉学*教育,并学*了有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学*了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从而深刻感受到了在当今社会进行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对自身的思想作风,廉洁自律,遵章守纪,运作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警示教育活动,使心灵上了洗礼,受到了震撼。下面结合*时的工作学*,谈谈我对警示教育活动的心得体会:

  一、权力需要监督。检察官手中的权力是赋予的,是为服务的需要。的权力观,自觉摆正同的关系,时刻提醒手中的权力是给的,的利益位,以满腔热情和的精神对待,在的岗位上为谋利益。现在,被查办的违纪的干部、被关押在看守所、劳改农场里的人,刚工作时也能够摆正位置,亲和,只是后来私欲膨胀,漠视监督,才滥用权力,走向了犯罪的深渊。,我国正社会转型和体制大转轨时期,人们的经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都大大,但文化和思潮的磨擦、碰撞,价值观趋向。,每一名检察人员要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务必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种种诱惑,监督意识,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地为党和掌好权、用好权。我组织查办的许杰贪污贿赂系列案典型的例子,许杰长期担任工作,但他的觉悟却并职务的而,相反,却肆意放纵的欲望,滥用的权力,几年的“享受”,换来下半生的牢狱之灾,为所不齿,足以让党员干部时时警惕。

  二、作风需要务实。队伍里有人滋长了不良风气:讲排场,比待遇,工作谈条件,生活图安逸,对指手画脚,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创新精神,得过且过,作风浮夸,的甚至追求个人私欲,贪赃枉法,走上犯法违纪的道路。警示教育活动,我体会到,差距要从自身找,要向别人学。世界观的改造是需要磨练的过程。个人思想境界的,也要地学*与自省。的问题,要看到一点,修正一点,一点。党纪国法,是对每个工作人员的要求,得如何,体现对党和的与行动。干实事,就要在行动上体现。我觉得,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活动,不但个人要参加和,还要和周围的同事,知荣耻、树新风、促,为民、务实、清廉,力求在思想认识上新的,在纪律、改进作风、工作上新的,真正勤政为民,作风实在。

  三、洁身需要自律。自觉改造的世界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世界观,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社会公民、工作和家庭三个定位;在人生观,要有坚定的人生和追求,好工作内8小时与工作外8小时的关系,不要自毁人生;在价值,要体现人的社会价值,牢记“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的道理。,自觉警醒,在权、钱、色不伸手,不纵欲,不侥幸,时时把置身于监督之中,想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勿忘司马迁的“有而不知足,失其有”。善于与家庭、后代的关系,记住林则徐祠的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愚而多财则增其过”。,自觉,有的追求,健康的心态和实在的寄托。善于学*,不让头脑空虚;善于“倒骑毛驴看人生”,想想“人家骑马我骑驴,细细思量我不如,回头看见推车汉,比上下有余”,时时*衡的心态,在名誉、职位、报酬、个人利益等知足常乐。善于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敬能慑身,勤无废事,谦以养德,俭以济人”。

  从警示教育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如何对待权力、地位、利益,决定着人的命运和前途。正人先要正己,一名在反腐战线前沿的战士,应当也一身正气。一名检察官,要时刻铭记是利益的保护神,而决是特权利益的拥有者;要从、更要从行动上做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模范。要以一名优秀*员的标准要求,时刻牢记:修身立德,廉洁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懈地思想改造和道德修炼,淡泊明志,固守节操,洁身自好,经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警句长鸣,永葆检察官清正廉洁的本色。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3篇(扩展5)

——中职学生教育心得体会3篇

  我很荣幸于今年成为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开放职校的德育老师,德育的重要性对于青年学生,尤其我们的中职生是不容忽视的。有人问我是怎样搞好班级集体又如何教育学生时,我并无什么经验,同时也感到了深深的压力。

  不久前我很幸运有机会与学校的几位资历深厚的老师去参加全省中职德育培训。上午听了汪永智主任的关于“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提高素质提高水*”的报告后,我明白了很多东西。明白了为什么要课改,什么是新方案,新方案有什么特点,新方案怎么去落实。再培训中我尤其被讲课老师的热情和可爱所感动。用边唱边跳的方式展现课堂内容,我以前从未想过。周济指出,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规模上的重大突破,必须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及时放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上来,实现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质量为核心的科学发展。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需要。要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始终把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第一位的素质,把德育工作作为第一位的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职的德育课如此重要。在进行一天的德育培训后我觉得以下几方面是我目前的努力方向:

  一、热爱负责

  要爱学生。爱,蕴含着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心。教师从正规的师范学校毕业,这个道理早已背得出来,但还不能说已真正从感情上体会,也并不一定懂得应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真有那么重要?要让自己从活生生的例子中领悟,就必须通过具体的真人真事,从听、看、想、议论,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来感悟。最后自觉自愿地去爱学生,千方百计使每个学生在成长中能体会教师应有的高度的责任感。真正明白爱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就是教师的天职,是对祖国的爱,这个理念将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做好教育工作的源泉与动力。

  二、尊重理解

  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师生关系是大量的、生动的、具体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教学过程。或使师生间相互吸引、激励,从而产生正面影响;或相互离析、抵触,从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心里装有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离不开学生,学生也离不开教师。教师要在不懂得被爱的学生心田里灌输雨露、滋长爱心。使学生愿意和老师彼此接纳,达到师生互爱,从而发挥爱的力量,这对塑造两代人的良好素质至关重要。另外,处理问题,特别是对群体中的纠纷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要教会学生为做人的长远目标考虑,让学生懂得应怎样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如何去理解人、帮助人。

  三、倾听发现

  中职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倾听发现,因为人的思想行为都是有其产生的原因的,发现出来的只是外部现象,我们要透过现象去了解学生为啥有这些与众不同的举动,才能找到触及心灵的方法。

  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切忌主观武断,要多做客观调查研究,了解学生不良*气形成的原因,特别是对学生不良心态的关注更是教师的责任。而高度的责任感又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爱。

  四、继承创新

  不会独立思考,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有严重的依赖思想,等待任务,听从指挥,遇到问题发牢骚是严重的问题。它扼杀了个性,遏制了创造性的发展。我是否充分保护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是否注意引导学生们去认知自己可以成为主人?是否给学生们创设了发挥自身创造力的基本条件?是否给他们提供了合适的锻炼机会?是否允许学生在开展工作中犯错,有高兴地看到他么在“出洋相”以后的感悟、纠正,赞美他们跌倒了爬起来,不怕挫折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等等。德育应该把学生引向人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认知变为一种行为*惯。

  五、学*实践

  这次的年会让我再次体验到: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是苍白无力的道理。而比较丰厚的文化基础又为广大教育创造了成为研究型的新时代教师的条件。

  在实践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师要以富有真情实感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求得以情动情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要能激励学生长志气、树理想;教师的语言要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勇于实践,并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要求;教师的语言要能启发联想、活跃思维、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教师的语言要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语言的幽默,能强化信息刺激,加深教育印象,师生之间的心理效应极大影响着德育过程,而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

  遇到突发事件,教师的教育机智体现在当机立断、快速反应。而这种快速反应的能力又必须建筑在正确的学生观上。我们首先要变换角色,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为他们想一想,才能体察他们那些在**看来是“惹事生非”、“不可理喻”的言行实质,从而加以因势利导。

  总之,这次学*的感触很深。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会有很大的帮助。更相信自己会做得越来越好。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劳动光荣”的观念融入教育教学各方面,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养成热爱劳动的*惯,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思想,立志成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我校开展“劳动美”主题实践活动。

  一、开展“劳动最光荣”五个一劳动技能实践活动。

  我校从培养学生爱劳动意识和良好的劳动*惯为核心,布置适当的家务劳动作业,广泛开展“做一次饭,刷一次碗,洗一次衣服,叠一次被子,做一次公益劳动”的“劳动最光荣”五个一劳动技能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并帮助家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劳动意识,养成日常劳动的好*惯。

  二、开展“我是光荣的劳动者”职业体验活动。

  我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净化和美化家园、校园、家乡的活动,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劳动中展现美丽,在收获中体验幸福。鼓励家长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期及课余时间带领孩子寻找合适的岗位进行亲子职业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家长劳动的艰辛,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思想,立志成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开展“新时代劳动小能手”劳动技能大赛及评比表彰活动。

  我校将“爱劳动”纳入到各类评优评先的基础条件中,通过评选“新时代劳动小能手”、“环保小卫士”等表彰活动树立榜样,从而带动全体学生养成“爱劳动”的良好*惯。通过开展“劳动技能大赛”等评比活动,引导学生重视劳动技能的学*和培养。

  四、开展“爱劳动”教育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我校通过宣传栏、广播站、黑板报、文化走廊等形式,宣传“爱劳动”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演讲赛、手抄报等活动向广大学生解读“爱劳动”的精神实质,营造良好氛围。积极通过主流媒体将开展“爱劳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宣传报道。

  这周我们开始进行为期五天的劳动,虽然任务量不重,但还是把我们这群“温室娃娃”折腾了一番。劳动周结束了,我也产生了许多感触。我们是80年代后,拥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必像父辈那样要经历自然灾害,经历*最艰难的那段时光;我们不必像父辈那样要经历坎坷,经历那段没有书本的日子。我们很幸福,在千千万万*革命者的努力和牺牲下幸福,我们有电视、电话、电脑,能够接触到很多外来的知识和思想文化;我们有自己独立特行的想法,而且能将其中的一些付诸实践。但我们这代人也有欠缺,就是对劳动的理解。

  我们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是捧在手里怕飞、含在嘴里怕化,再加上父母对我们学*成绩的重视,所以我们从小就很少有机会去真正的劳动一次,家长总是以“学*第一,你搞好学*就行了,其他的不用操心”为借口让我们成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主”、“王子”,即使是以前曾参加过一些植树活动,也只留下了丝丝点点的印迹了。但是,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只是埋头苦读书而不参加到实践中的人永远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论学家;只有劳动才会让你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才会让你明白什么才是生活。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正的毅力与耐力只有在卓越的`劳动中才能构成。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不久的将来的建设者,在我们埋首学*的同时,我们也就应走出书本,去感受一下真正的生活。尽管我们被称为“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但我们迟早有一天要走出人民大学的大门,走上工作岗位,独立应对社会;而“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不仅仅无法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而且我们的生活也是不完整的,我们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我们趁着这样的机会,认真体验,深刻总结,将来能更好的做事、做人,做好事、做好人。

  这是一次成功的劳动实践活动。我衷心感谢学校为我们带给了这样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我学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在这次劳动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听从指挥和调度以及怎样透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一个共同任务、实现大家共同目标,并且了解到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更好地完成任务,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进一步升华。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极佳的锻炼。

  貌似某人说过: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一切完美东西的源泉。大概学校每年安排在大三学生进行劳动,除了让我们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自身潜力与素质之外,还思考到了这个吧。经过这次实践,我学到的不仅仅仅是劳动方法,更是为人处事之道,团结就是力量!等劳动结束之后好好反思整个活动,我觉得自己累并快乐着,经历过越多,理解的就越多,就长大一点。

  劳动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短短几日的劳动跟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是远远没法比的,而我们也不能就此停住脚步,我们就应把劳动当成一项长期的、必需的、自发性的任务和要求,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不仅仅要在学*上刻苦钻研,更就应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争当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真正做一个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人!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3篇(扩展6)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6篇

  假期读了冯恩洪先生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主要的补充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在各个方面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同时读书使自己累计更多的经验,用最好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就会成功。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可以改进可以更好的事情。一个会读书、会反思的老师,才是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
  对照冯先生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的作为,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读书学*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在读书方面来说,自己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较少,很多不同学生的最好处理方法,很多课堂有效教育方法在前人的书中都有一定的提及,并找到了一些不错的解决方法,而我却有很多还没有学到。现在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现在开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教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发展自己。
  冯先生还告诉我们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要提高自己就要学会反思并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惯和技能。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学校服务。
  对于做教育,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
  除了读书和反思,提高自身的能力,还需要我们学会合作。这里说的合作除了教师间的合作还包括师生合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研究学生。我已经打好了十足的精神来迎接一切挑战,一定要做一位有知识,有能力,带给学生温暖的老师!

  面对书柜中的众多教育读物,我选择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要对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探寻教育的真谛,其次,是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与自我完善,作为教师,不能固守着一滩死水,这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点。同时吸引我的,还有这本书的教育事例和叙述口吻,是口语化下的一幕幕活泼生动有趣的场景,活灵活现,源于实际生活,却从中折射出不一样的深刻体会。

  这本书的作者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他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张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和谐发展,主张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实践中探索了建*模式。

  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中,冯恩洪先生强调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从心中有书走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探寻教育的真谛,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以及尊重学生的情感,释放学生的潜能。

  其次是积极建设教育环境,改善课堂效率。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以讲授为主,讲述教学有好处,他的知识有系统性,它的逻辑性组织的很严密,但是讲授教教学有它的缺点。书中有一个令人深刻的例子,就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哲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在北京做的一份十万初中生的取样调查,其中一道题目是“初中语文老师不讲,你自己能看懂多少?”最后取出的*均值是:初中语文老师不讲学生能看懂95%。通过这个实际例子,很明显的是想告诉大家,初中语文需要老师讲的仅仅只有5%。所以在今后的教育过程当中,要注重由讲授走进合作。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在丰华学校,课堂上为什么老师们讲的少,学生们做的多了,初中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们就可以通过自己或合作来完成学*任务,并且得到深刻理解。

  再者,德育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积极人生的需要,预适合的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人生。面对孩子们的德育工作,要寻求适合他们的才是最好的,重视谈话的可接受性,同时也要意识到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这让我想到,在丰华学校总会给学生们布置德育作业,要求帮父母做一件事,是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从中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孝顺父母,体谅父母。

  想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不仅仅是要对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对课程的研究和对学生的研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学会享受讲台,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不断自我完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更需要责任。

  第一,要热爱讲台,享受讲台。每一个老师都想上出自己最满意的好课,上出这样的课,其首要条件是热爱讲台,享受讲台,关键是端正我们的位置。如何热爱讲台,享受讲台,那就要珍惜讲台。珍惜讲台就要做最好的自我,不断的发展自我,改变自我,才能为学生呈现不一样的精彩课堂。第二,要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大方向考虑,老师三尺讲台上的事情频繁,具体,琐碎,但是具体频繁琐碎的日常事务却关系着国家的强弱兴衰。往下再看,站在三尺讲台,面对的是几十个家庭的希望,是几十个孩子的未来。作为老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学*和生活而负责。第三,要学会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说到底就是知识的补充,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经验的积累需要反思。教师应该养成读书*惯,享受读书乐趣,在每一节课后,能够积累经验,学会反思,同时,不忘合作教学,实现共赢。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经验分享,虽说是有了基本的理解认识和经验累积,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诸多不足。要使这些经验积累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方法中,我还需要不断潜心研究和学*。最后,借用冯恩洪先生的话来和大家共勉:做最好的自己,让生命因三尺讲台而精彩!

  假期,阅读了教育大师冯恩洪的书《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如沐春风之感。全书语言生动幽默,见解独到,充满智慧。冯校长将深刻的教育理论寓于明白如话的故事中,娓娓道来的话语里有着太多的引人思考的话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反复地阅读。

  冯校长认为,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给有差异的人提供有差异的、适合他们的教育,合适的比标准的更重要。面对差异,教师应该正视、包容个性、善待差异。学生要在“差异中发展”。他特别讲了《老虎当校长》的寓言故事:(五十知天命的老虎当腻了“百兽之王”后,突然想当校长了,于是办了一所学校自封校长,要鸭子练长跑,兔子练游泳,老鹰学爬树----闹了一番笑话后,学校关门,最后老虎感叹“校长不是人当的”——寓言虽说是冯校长自己编的,但是却不无辛辣地讽刺了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现状,那就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估学生,严重扼杀了学生自我和个性的成长。怎样改变这一现状?

  教育怎样由课本知识中心向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转变呢?冯恩洪结合“建*经验”,最后引出结论:应该让“鸭子练游泳,兔子练长跑,老鹰学高飞”,把个性发挥到极致。其实这些想法和说法,在几千年前,*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今天是什么让我们只能去想,不能去做呢?我想只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以后,“因材施教”才会被赋予真正意义。在阅读中,在体会故事的幽默时,我想到我们班的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他们身上难道没有优点?难道没有适合他们发展的路?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作为老师,有义务去发现每一位孩子的优点,让他们在最适合的发展区域中发展。我们面对的是许多个有差异的学生,为什么还要用无差异的教学方法去教育他们呢?冯校长的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当我们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我们终生都在面对差异”。在教育中我们就要哪壶先开提哪壶!

  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冯老师的书和我的工作实际谈谈我的感悟:

  首先先来谈谈“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明确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对当下的课堂教育进行了反思: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像我们这样的班额大,人数多,一个班级六十八人,一个教案,统一练*,完全没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另外一点,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我们每天为了学生考高分,在想方设法为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堆里拼命,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网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吗?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感动吗,能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吗?

  可见,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者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探寻教育的真谛,创造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追求和谐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读着这些内容,我很是信服,更是佩服。冯恩洪教授的成功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就是一个珍惜讲台,做最好的自我的优秀班主任、校长;他就是一个享受读书,积极反思的复合型的教育专家。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面对书柜中的众多教育读物,我选择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要对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探寻教育的真谛,其次,是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与自我完善,作为教师,不能固守着一滩死水,这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点。同时吸引我的,还有这本书的教育事例和叙述口吻,是口语化下的一幕幕活泼生动有趣的场景,活灵活现,源于实际生活,却从中折射出不一样的深刻体会。

  这本书的作者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他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张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和谐发展,主张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实践中探索了建*模式。

  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中,冯恩洪先生强调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从心中有书走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探寻教育的真谛,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以及尊重学生的情感,释放学生的潜能。

  其次是积极建设教育环境,改善课堂效率。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以讲授为主,讲述教学有好处,他的知识有系统性,它的逻辑性组织的很严密,但是讲授教教学有它的缺点。书中有一个令人深刻的例子,就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哲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在北京做的一份十万初中生的取样调查,其中一道题目是“初中语文老师不讲,你自己能看懂多少?”最后取出的*均值是:初中语文老师不讲学生能看懂95%。通过这个实际例子,很明显的是想告诉大家,初中语文需要老师讲的仅仅只有5%。所以在今后的教育过程当中,要注重由讲授走进合作。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在丰华学校,课堂上为什么老师们讲的少,学生们做的多了,初中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们就可以通过自己或合作来完成学*任务,并且得到深刻理解。

  再者,德育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积极人生的需要,预适合的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人生。面对孩子们的德育工作,要寻求适合他们的才是最好的,重视谈话的可接受性,同时也要意识到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这让我想到,在丰华学校总会给学生们布置德育作业,要求帮父母做一件事,是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从中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孝顺父母,体谅父母。

  想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不仅仅是要对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对课程的研究和对学生的研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学会享受讲台,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不断自我完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更需要责任。

  第一,要热爱讲台,享受讲台。每一个老师都想上出自己最满意的好课,上出这样的课,其首要条件是热爱讲台,享受讲台,关键是端正我们的位置。如何热爱讲台,享受讲台,那就要珍惜讲台。珍惜讲台就要做最好的自我,不断的发展自我,改变自我,才能为学生呈现不一样的精彩课堂。第二,要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大方向考虑,老师三尺讲台上的事情频繁,具体,琐碎,但是具体频繁琐碎的日常事务却关系着国家的强弱兴衰。往下再看,站在三尺讲台,面对的是几十个家庭的希望,是几十个孩子的未来。作为老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学*和生活而负责。第三,要学会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说到底就是知识的补充,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经验的积累需要反思。教师应该养成读书*惯,享受读书乐趣,在每一节课后,能够积累经验,学会反思,同时,不忘合作教学,实现共赢。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经验分享,虽说是有了基本的理解认识和经验累积,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诸多不足。要使这些经验积累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方法中,我还需要不断潜心研究和学*。最后,借用冯恩洪先生的话来和大家共勉:做最好的自己,让生命因三尺讲台而精彩!

  看到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的简介知道了“南冯北魏”,魏书生老师多少还有些了解,听过他的报告,看过他的一些教育理论的书籍,家庭教育的书籍,而冯恩洪老师却知之甚少。借此次读书交流之机,能够静下心来读了冯老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受颇深。

  全书共分9个主题,分别是探索教育的真谛、撬起教育质量、育人的第三课堂、为幸福人生奠基、特长加选择、享受讲台、自我提高、优化学校文化和来自媒体的声音。冯恩洪老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理性思考,同时对*教育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模式,并且从各个方面都详细的介绍了如何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当然他是一名校长,我们不可能像他一样进行诸多的教育改革,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感受最深的有两部分:

  一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部分。

  冯老师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作为一名普通老师而言,我认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是要研究学生、基点要落实在创造适合学生的课堂上。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以书本中心,走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我们要看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正确对待,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子教育学生之所以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使得他们成才。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洞察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只有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基点要落实在创造适合学生的课堂上。创造适合学生的课堂,就是尽可能改变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后,学生仍然存疑的,教师才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做课堂的主人,提供合适的教育和不同层次的任务目标,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虽然也在努力开展分层教学,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较紧,很多时候是在赶进度,没有办法照顾到所有学生的需求。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课堂已经成为我当下及将来亟需研究的任务。

  二是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

  在这部分中冯老师告诉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我们同样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创造一流业绩。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你就会成功。

  对照冯老师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方面的作为,感觉到自己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在读书学*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一是读书少,二是只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如《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等。*时总感觉时间少,拿各种原因给自己找理由,现在想起来,如果把*时上网看新闻,唠闲嗑等的时间拿来读书,也能通读几部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著作了。总觉得自己现有的知识教个小学绰绰有余了,正是这种对自己满足的心态,使自己变得懒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挤时间来读几本教育教学学理论名著,特别是要学*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争取用不长的时间,使自己的理论素质有所提高,同时学*一些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教学服务。

  其次是在积累经验、学会反思方面做的很不够。教学完成之后,再也没有进行什么思考,也懒得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所以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论文可言。对照冯老师的告诫,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要要学会反思,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一步步的完善自己,并超越自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像冯老师说的那样,真心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创造适合学生的课堂,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多读书多学*,提高自己的专业水*,更好地从事教育事业。

  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积极人生的需要。合适的德育,合适的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人生。

  作为一位教师,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深有体会。以下几点做法值得推敲。

  一、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它能给学生以直接现实的追求目标,赋予学生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的效率;使学生在竞争、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水*;能让班集体更富有生气,丰富学生的生活,增添学*和生活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现在社会,流行团队合作。真实这一观念也可以引入到班级管理中。通过我这几年我试行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挺显著的。其实真正自觉的学生不是很多的,真正让他做到每天都能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情,好像不是很简单。况且随着生活水*的提高,有些学生在学*上表现出了一种“与世无争”的现象,不求上进,只求一般,对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淡。怎么样采取措施改变这些现象呢?道理学生也懂,但是真正做起来好像不是那么简单。为改变这一现象,可以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评价表。从遵守纪律、完成作业情况、班干部组长完成工作、劳动、卫生方面,分别说明各项的加减分情况。另外,通过抽签形式,分成5人一组为一团队,各个学生的表现加减分,不光和自己有关,也和自己所在的团队有关。每月评选一次,分别给予团队总分第一名,个人总分第一名奖励。奖励的钱是班上每月积攒下来的易拉罐和矿泉水瓶换来的钱。这样一来,有些作业拖拉、不认真的学生,进步许多,因为他扣分,他所在的团队会相应扣分,因此他的团队成员就会批评他,督促他。其实学生还是要面子的,这一招比老师批评强。而且这样做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公*的。因为你做得好,就会得到相应的加分,且为自己的团队加分。避免一些学生以前的一些想法“这么认真有什么用,不也是一样做作业吗,只要不是最差就行了”。现在学生做任何事,都是想方设法做得更好,因为在他们心时时刻想到:做得好有加分,还能得到团队成员的肯定和赞扬,做得不好就减分,还要拖团队的后腿。团队里的各个成员会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争取第一。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3篇(扩展7)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菁华5篇)

  前段时间读了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静心体会,有几点尤其让人深思。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针对自身的实际,我觉得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

  一、学*:

  实现自我超越。未来的教师应当成为学*型的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并以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指导学生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来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掌握方法,在客观审视现实的同时不断超越自我。

  二、实践:

  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的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在教育工作中,它影响着个人如何对待外在客观世界,如何采取行动,决定自己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什么时候做,到底怎样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反思、研究、创新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三、培训:

  建立共同愿景。教师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专业发展。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与新课程培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培训目标的达成休戚相关,自觉地把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培训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加快角色转变,改进工作方式,始终实现专业提升。

  四、合作:

  整合团体智慧。团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教师要实现共同愿景,就必须通过合作来发挥团体智慧。在合作中,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自由交谈,并且要在思想碰撞中发现别人的远见,发现有碍团体发展的消极因素,进而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优势来加以解决。

  五、研究:

  学会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掌握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科学研究,从宏观视角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及时吸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密切关注、深刻洞察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渐变,用系统的、发展的、鼓励的眼光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冯校长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我们同样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创造一流业绩。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

  假期,阅读了教育大师冯恩洪的书《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如沐春风之感。全书语言生动幽默,见解独到,充满智慧。冯校长将深刻的教育理论寓于明白如话的故事中,娓娓道来的话语里有着太多的引人思考的话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反复地阅读。

  冯校长认为,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给有差异的人提供有差异的、适合他们的教育,合适的比标准的更重要。面对差异,教师应该正视、包容个性、善待差异。学生要在“差异中发展”。他特别讲了《老虎当校长》的寓言故事:(五十知天命的老虎当腻了“百兽之王”后,突然想当校长了,于是办了一所学校自封校长,要鸭子练长跑,兔子练游泳,老鹰学爬树——闹了一番笑话后,学校关门,最后老虎感叹“校长不是人当的”——寓言虽说是冯校长自己编的,但是却不无辛辣地讽刺了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现状,那就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估学生,严重扼杀了学生自我和个性的成长。怎样改变这一现状?

  教育怎样由课本知识中心向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转变呢?冯恩洪结合“建*经验”,最后引出结论:应该让“鸭子练游泳,兔子练长跑,老鹰学高飞”,把个性发挥到极致。其实这些想法和说法,在几千年前,*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今天是什么让我们只能去想,不能去做呢?我想只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以后,“因材施教”才会被赋予真正意义。在阅读中,在体会故事的幽默时,我想到我们班的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他们身上难道没有优点?难道没有适合他们发展的路?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作为老师,有义务去发现每一位孩子的优点,让他们在最适合的发展区域中发展。我们面对的是许多个有差异的学生,为什么还要用无差异的教学方法去教育他们呢?冯校长的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当我们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我们终生都在面对差异”。在教育中我们就要哪壶先开提哪壶!

  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冯老师的书和我的工作实际谈谈我的感悟:

  首先先来谈谈“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明确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对当下的课堂教育进行了反思: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像我们这样的班额大,人数多,一个班级六十八人,一个教案,统一练*,完全没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另外一点,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我们每天为了学生考高分,在想方设法为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堆里拼命,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网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吗?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感动吗,能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吗?

  可见,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者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探寻教育的真谛,创造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追求和谐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读着这些内容,我很是信服,更是佩服。冯恩洪教授的成功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就是一个珍惜讲台,做最好的自我的优秀班主任、校长;他就是一个享受读书,积极反思的复合型的教育专家。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在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中提到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教师怎样做到以生为本呢?有的教师从早到晚的泡在学校甚至教室里,一发现问题就提醒学生,他认为这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可,结果学生并不认同。我们提倡终身学*,但是长久的压抑状态的学*会造成许多仇视学*的现象。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呢?冯恩洪提到让学生感动,让学生从自身起见,不好意思不这样做。这样的动力来源于自身。有位教育家说,有时宽恕所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要强烈得多。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促使他自身逐渐增长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激起他们进行自我谴责,自我教育。而这种自我谴责、自我教育比别人的谴责教育更为有力。

  如果教师一味的“严格”和“高压”,过分夸大学生的错误,动不动责骂学生甚至不允许学生犯错,要求学生“必须如何”、“禁止怎样”。势必会抹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就会迁怒于教师,拒绝改正自己的错误,进而产生对抗情绪,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针对不同学生针对不同的违纪行为,应体现“人性化”。例如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我们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少用批评多用鼓励。

  学生可以犯错,老师也可以犯错吗?我认为可以,有时候故意的犯错不仅让学生对老师的这个错误印象深刻,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并非高高在上,也是*易*人的,拉进师生的距离,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的确,压制中的执行只是一时的成效,而鼓励中的约束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行为,只要孩子的心是朝着你的,还需要死命的不许这、不许那吗?

  总之只有让学生“爱其师”,学生才会“信其道”。而让学生“爱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时时换位思考,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一定会“爱上你这个老师”,学*的兴趣将大大提高,他们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所以说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学生管住,而是让学生感动。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

  读完这本著作,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冯先生的报告让我感受到: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对于高效课堂,他通过传统课堂和高效课堂的对比,提醒我们:

  (一)关注差异,创造适合的教育。

  思考如今我们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是培养精英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所以我们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班级学生的情况要了解,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而是走进享受。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工作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读书学*,做最好的自己。

  作为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我们不仅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读书可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你就会成功。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一个会读书、会反思的老师,是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是一个能做最好自我的老师。

  (三)关注差异,寻找适合的方法。

  在教育手法上不能一刀切,我们不光要重视智商上具有优势,学*品质良好的学生,对待品质差、行为*惯差的学生更要用时间去帮助他们,对中间这部分最容易忽视的学生其实要更多的予以关注,但是如此庞大的一个班级集体,靠教师一个人是不能全部照顾的到,所以合作教学、互帮互助尤为重要。结合自身合作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在小组活动中,虽然采取了小组成员课堂发言积分单并规定组长最多只能发言两次。这样一来小组要拿高分主要靠其他成员的参与,调动了全组积极性。但个别学生由于本身水*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积极参与活动的各环节。因此还需要教师更细致及时的辅导和帮助,加强小组建设,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师生形成合力,共同进步提高。

  所以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其次为幸福人生奠基——实施实效德育

  目前整个民族存在四大道德缺失:公德、法制、感恩、诚信。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和班主任深知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洪先生说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学生关注而是让学生感到,如何做到,有两点:规范和负责。建立规范的制度约束学生,让学生掌握规范,学会负责。

  读着这些内容,我很是信服,更是佩服。冯恩洪教授的成功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就是一个珍惜讲台,做最好的自我的优秀班主任、校长;他就是一个享受读书,积极反思的复合型的教育专家。

  躬身自问:从教十多年,我是一个珍惜讲台,努力做最好的自我的老师吗?我是一个热爱读书,学会合作,由单科型的老师走向了复合型的老师吗?对此,我还有极大的差距呀。既然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已成共识,我们还需要等待吗?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泰戈尔说过“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惯;播种一个*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信念会让我们的孩子都有一个理想的命运的

  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积极人生的需要。合适的德育,合适的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人生。

  作为一位教师,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深有体会。以下几点做法值得推敲。

  一、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它能给学生以直接现实的追求目标,赋予学生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的效率;使学生在竞争、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水*;能让班集体更富有生气,丰富学生的生活,增添学*和生活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现在社会,流行团队合作。真实这一观念也可以引入到班级管理中。通过我这几年我试行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挺显著的。其实真正自觉的学生不是很多的,真正让他做到每天都能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情,好像不是很简单。况且随着生活水*的提高,有些学生在学*上表现出了一种“与世无争”的现象,不求上进,只求一般,对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淡。怎么样采取措施改变这些现象呢?道理学生也懂,但是真正做起来好像不是那么简单。为改变这一现象,可以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评价表。从遵守纪律、完成作业情况、班干部组长完成工作、劳动、卫生方面,分别说明各项的加减分情况。另外,通过抽签形式,分成5人一组为一团队,各个学生的表现加减分,不光和自己有关,也和自己所在的团队有关。每月评选一次,分别给予团队总分第一名,个人总分第一名奖励。奖励的钱是班上每月积攒下来的易拉罐和矿泉水瓶换来的钱。这样一来,有些作业拖拉、不认真的学生,进步许多,因为他扣分,他所在的团队会相应扣分,因此他的团队成员就会批评他,督促他。其实学生还是要面子的,这一招比老师批评强。而且这样做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公*的。因为你做得好,就会得到相应的加分,且为自己的团队加分。避免一些学生以前的一些想法“这么认真有什么用,不也是一样做作业吗,只要不是最差就行了”。现在学生做任何事,都是想方设法做得更好,因为在他们心时时刻想到:做得好有加分,还能得到团队成员的肯定和赞扬,做得不好就减分,还要拖团队的后腿。团队里的各个成员会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争取第一。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3篇(扩展8)

——劳动创造美心得体会 (菁华5篇)

  劳动创造的美,遍布在华北*原的肥沃田野上,那里,作物生长旺盛。

  初到农村,在对北方*原广袤与宽阔的震撼中看到了“人”的力量:在裸露的,大片大片的土黄色上,涌动着绿意,足有一个人高的碧绿是玉米,在黄土地上站笔挺;密密麻麻,整齐排列的墨绿方阵是小麦,青绿的叶片层层叠叠,像花朵一样,开得精致又不失粗犷的是白菜……黄昏,微风,放眼望去,起起伏伏的绿色波涛翻滚着,田间地头的零星古树被夕阳裁成黑色的剪影,遒劲的枝干伸向天空。远方天际悠,飘来一抹橙色的云霞,伴着袅袅炊烟,构成了最美的乡野油画。

  这就是劳动创造的美丽,所有的汗水都悉数浸到了沉默的土地里,那一次又一次的的弯腰,是在初解冻的土地中播洒希望的种,插入企盼的苗,那一次又一次的挥铲,是在挖渠引水,使炎炎烈日中的作物攀比着向上,那一次又一次的翻开又掩埋,总是发生在秋天,人们抢救成熟的果实,并在刚刚闲置的土地上掩藏新的盼望,那一次又一次的冰封与融化,一次又一次的沉睡与惊醒,是轰轰烈烈的鞭炮带来了新的一年。

  于是,劳动创造的美,蕴含着四季轮换缤纷生命之美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呈现。

  劳动创造的美,蕴含在武夷山脚下幽静的茶园中,那里,山茶正香。

  武夷山中的茶园“貌不惊人”,在两座大山的夹缝之中,立着不起眼的小门,而进入之后却“别有洞天”,竹树掩映,溪水淙淙。往前走,一座小桥,几块石板,往前走,一条小径,几笔题字,高山巍巍,茶园静静,竟无端地引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别样意境。茶园的主角,自然是茶,矮小的茶树将根扎在布满碎石的微薄土壤,狭长的叶片沐浴着山谷中少的可怜的阳光。山间雾气笼罩,茶树却不见一丝气馁,反而挣扎着向上,旁边是清澈的小溪,水流虽小,却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这就是劳动创造的美丽,所有的苦难都悉数藏到了石缝里。可以想象,进入了大山,修筑在山间,可以想象,那山古间狭窄的小道,是经过怎样艰险的摸索,才得以开辟,可以想象,那一株株茶树,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才生根,发芽,可以想象,当他人是如何勤恳劳作,是如何一次次跌倒又爬起,一次次绝望又充满希望后,才开辟这独属于它们的“世外桃源”。

  于是,劳动创造的在贫瘠中顽强坚守的美,便在大山中展现。

  在那曾经荒无人烟,曾经贫瘠困乏的土地上,是一双双饱受风霜的手,是一个个顽强不屈的人,是在那光阴流转中始终坚守的信念,是在苦难与挫折中不断磨砺的精神,才有了花红柳绿,姹紫嫣红,才有了所谓大千世界的缤纷美丽,那就是劳动,以自己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

  劳动创造美。

  相信同学们参加过很多的次劳动吧!有的同学热爱劳动,有的同学认为劳动很脏,而我却认为劳动创造了美。

  有一天,轮到我值日,我负责第二大组。我看着一地的垃圾,二话不说,拿起扫帚就打扫起来。扫帚在桌椅间舞动着,这边扫几下,那边扫一扫,不一会儿我就大汗淋漓。哎呀,一不小心把灰尘弄到了手上。可我顾不得这些,仍旧兴致勃勃地干着自己的活儿。我认为,值日生就要为了教室的整洁而负责。当我用扫帚把最后一点垃圾扫进垃圾桶,看着一尘不染的地面,我有了一种自豪感。接着,我又把剩余的垃圾一个一个地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我放下扫帚,走上讲台,拿起黑板擦,小心翼翼地擦着黑板的边边角角。其它人也很卖力,有的拿着抹布,把窗户擦得亮晶晶的;有的手握拖把,在走廊上用九牛二虎之力把地拖得干干净净;还有的细心在整理讲台,让讲台上的粉笔整齐地排着队……值日结束了,我们一个个都成了“小泥人”,身上都是灰尘;我们的脸红得像苹果一般,筋疲力尽地喘着粗气,豆大的汗珠像短了线的珍珠般滚落下来。虽然我们身体特别累,但看见窗明几净的教室,疲劳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了。

  没错,正是因为劳动,才让教室变得美观,我们的心灵也随着自豪感变美了。劳动的人是美丽的,劳动是光荣的!就像歌儿里唱的:有了劳动才有了幸福。我们要积极参加劳动,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少年!

  随着春天的到来,又到了一年植树的最佳时节。在这个温暖的时节里,一天,爸爸朝着我说道:“劳动创造美。”爸爸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还在问劳动能创造出什么美?

  于是,那一天,爸爸拿着小树苗带着我上了山,爸爸说要让我自己去体验一下,劳动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美。我们来到了一个荒地,这里由于一场山火周边的植被被烧了一个干净。我站在坡地上看着这荒凉的一幕,心里也不禁带上了伤感。

  我问爸爸这里什么时候才能变得美丽起来?爸爸说就是现在。爸爸说完这句话后,接着就挥起铲子在地面上行动起来,爸爸一边劳动着,一边又朝着我说道:“如果你想将这里变得更美丽,那么就从现在的劳动开始。”我也加入到了劳动之中,我对爸爸的话一直都是深信不疑的,既然爸爸说劳动创造美,那么就一定能。那一天,最后我和爸爸是拖着疲惫的身躯回了家的。

  现在距离那一天已经过去几年的时间了,就在这一年的春天里,爸爸又带着我来到了那一片荒山。我跟随在爸爸的身后,一路走过去,入眼的一切都陌生的很。我走着走着朝着爸爸问道:“爸爸,那片荒山呢?”我的问话让爸爸停下了脚步,然后爸爸看向我,接着又看了看这一片小树林,突然的爸爸就笑了。爸爸对我道:“我们就在这里。”

  我瞪着眼睛,我还一直在寻找着我记忆里那一片荒山,却不知那一片荒山在如今已经变成了小树林。我站在原地,朝着周围看了一圈。这片小树林郁郁葱葱的,林子里飞来了不少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小鸟叫声又参合着沙沙响的风声,给人一种惬意的享受。

  看着这美丽的景色,我更深一步的理解了劳动创造美。

  我们的生活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我们干净的是清洁工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清洁工爷爷每天早上都比我们早到校,他把校园、楼道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他本来是可以休息的,可是们一来,就把每个地方弄得脏脏的。于是,清洁工爷爷不得不把整个又清理一遍,如果没有清洁工爷爷的辛勤,就没有我们干净舒适的学*,所以我们不能破坏他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要做一个爱劳动、爱护劳动成果的人。

  我们美丽而又漂亮的花草木是园林工人们用双手种下的,我们每个人都身上干干净净的,手也要干净,但是园林工人们种花草树木的时候,却把身上手上弄得满身泥土,但他们不怕脏,正是他们的汗水,才浇灌出美丽花呀、草呀、树呀为了报答他们,这些花草树木长得非常旺盛:红红花,绿绿的草,笔直挺拔的大树,多美啊!真是劳动创造美!

  我们里又干净又漂亮、又整齐,这些都是的劳动成果。我们的每天要上班、,还要收拾家务,真的很辛苦,而我们还要破坏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不是觉得很惭愧呢?所以啊,我们也要帮他们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既锻炼了自己,又可以帮他们减轻劳累,何乐而不为呢!

  美丽的生活是靠许多人的劳动、汗水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我们现在的生活,别人的劳动!

  最*我一直对煎鸡蛋感兴趣,可是妈妈总是不放心。终于有一次,我有了尝试的机会。

  首先,我把蛋壳磕开一个小口,然后用两个大拇指把鸡蛋掰开,只见鸡蛋黄和着蛋清一下子出溜进了盘子里,接着我用筷子按顺时针要搅拌盘子里的蛋液,知道搅拌均匀,搅拌时按妈妈的吩咐放了适量的盐,妈妈说,这样吃起来才有滋味。看着搅好的蛋液,非常高兴,因为马上就要做完了。接着要倒油,一听到油在锅里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声音我就非常害怕,更别说把鸡蛋放进去了,油花直往外蹦,溅到我的手上还很疼呢!我忍着疼,不停地用铲子翻炒锅里的鸡蛋。突然,我想起了一个办法,拿锅盖挡着就不会喷出来了。我觉得应该是经验不足,所以溅到手上。鸡蛋炒的有点糊,不过我依然很激动,毕竟自己亲手炒熟了一盘鸡蛋。怎么看都顺眼,觉得像一件艺术品一样美。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吃了我亲手做的鸡蛋后反应是,夸我做的好吃,说我真能干,我自己吃得也很香。

  通过这次劳动,我感慨万分,爸爸妈妈就是那辛勤的园丁,为了我们日夜操劳着: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而我们却体会不到他们的辛苦,只想自己。我觉得大家也应该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让我们养成热爱劳动的好*惯,让我们学会用双手去创造更多的美。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