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心得体会 >

文言文心得体会 (菁华3篇)

日期:2022-11-30 00:00:00

文言文心得体会1

  文言文是研**传统文化的钥匙。好比学*美国文学要读英文原著一样,学**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必须从文言文开始。

  初中刚开始学*文言文的时候,总是为它的句式独特而感到新奇,不知不觉在文言文学*上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基本上只要是学过的古文都能倒背如流,《岳阳楼记》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当时之所以会把它背得那么熟,完全是因为他读起来比较顺口,至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写作的社会背景基本上不明白,但因为老师没有强调,也就那么不了了之了。考试是文言文也基本上不失分,但因为考试时候总是对知识性考察较多,所以便把时间都花在了对句式、词语、断句和翻译上,从而忽略了对作者思想内涵的体会,忽略了文章更深一层的含义。

  上了高中之后,学*文言文的方法与初中截然不同。高中的文言文学*,涉猎面更加宽泛了,我也因此有了更大的积极性去学*文言文。每学一篇文章,我都想要有对这篇文章更深入地了解。尤其是学庄子的《逍遥游》时,因为里面的词语生僻难懂,内容虚幻怪诞,学*时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上网,看书,问老师,我用尽了一切可能的方法去学懂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守得天日见云开。在学懂了这篇文章后,我深深的为庄子那种“逍遥”的精神所折服,同时也很赞同:“逍遥”的境界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但却是人人都可以去追求的——这便是我的收获。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比如说《廉颇蔺相如传》中,廉颇让我学会了大度做人;每当有了厌学情绪的时候,《劝学》便是我的指路明灯;贾谊的《过秦论》虽然论述的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时代,但同时我也懂得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不过无论是诸子论述还是名人传记,每一次对文言文的学*,都让我有了一个与历史名人面对面交谈的机会,每次面对他们,我都会尽量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用心聆听先贤对我的谆谆教诲。每一次文言文学*的结束,都让我的知识更加丰富,让我的思想更加深刻。

  从一开始的对文言文一无所知,到后来的深入了解,经历一步步摸爬滚打,摸索探寻之后,我越来越被文言文那种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也明白了学*文言文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应该从中学到知识,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文言文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曾经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语言,是我们祖先的语言,是我们华夏文明的起源。要学好文言文,不仅仅只是会翻译那么简单,*的文字,从来都不只是你所能看见的表面那么简单。一篇文言文的阅读,会有几十种不同的感受:学生时代,学无止境,对文言文懵懂,才稍有接触;青年时代,斗志昂扬,文言文是激励你向目标前进的动力目标;中年时代,阅历丰富,人生积淀,文言文是你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暮年时代,安享天年,文言文像一位老友,陪伴你安度余生。

  文言文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尤其是我们这些对社会一无所知的青少年。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更早地了解这个社会,不做浅薄无知的“温室花朵”。所以,不要再害怕那些拗口的“之乎者也”,拿起你身边的文言文学*工具书,即刻开始一段智慧的旅程吧!

文言文心得体会2

  作为一名*人,学*并传承祖先留下来的优秀文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任务。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学*文言文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古代人物,生活*俗,风景名胜的了解,通过文言文的学*,可以指引我们生活前进的方向,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时,我们会想到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我们对自己感到不自信时,我们也会自然联想到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这句名篇。因此我们学*文言文,并最终掌握和熟悉应用文言文是十分重要的。都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文言文正是将史与诗有机的相结合,让我们懂得等多。让我们的精神上多了一根可以依靠的支柱。因此,我现在就不难理解古人们内心都有一份安宁,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富有和充实。

  文言文其实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我们再也可能回归不到古人那样浪漫多情的生活。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那样‘流觞曲水’,‘红楼梦’中那样‘踏雪寻梅’的闲情逸致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通过对文言文的阅读与感悟,我们也许可以返璞归真。毕竟,*人的精气神都在他们的语言文字中表达的淋漓尽致。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就一定会明白。你会发现,它离我们不远。文言文是开在沙漠中的一朵娇艳的花,抑或是尘俗荒漠中的一缕幽芳。

文言文心得体会3

  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言文却成了他们心中的痛。本人曾经做过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学*文言文,基本上是硬着头皮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这实在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

分析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太难,内容较枯燥,特别是读不懂时的焦虑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了恐惧感;二是老师整天强调“之乎者也”,而的内容和思想艺术方面的东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兴趣的东西不重视,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却整天强调,天长日久,厌学情绪日益严重。

我听了学生的阐述,内心深有感触。确实我们不能光埋怨学生,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选文确实不太合适,就拿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册选文《离骚》来说吧,说句实在话,即使是一位大学教授读起来并不一定很轻松,更何况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呢?他们的年龄阶段还是爱玩的阶段,应该说他们还达不到那种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难理解,生僻字极多,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工具书也很难完全读懂,更何况学生?

另外我们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老师给学生讲解文学常识,老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的,这样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从教材选编做起

  作为教材的编者在选例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喜好,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篇,是否能喜欢。无论这篇多有价值,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其实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讨厌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较强,文本不是非常晦涩的,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毕竟他们现在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还是比较感性的,自然对感性的东西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性的,这样由浅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就如一棵刚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风暴雨﹑冰雹地震,它不仅不能正常生长,于其反而是一种摧残。所以教材的选编者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竟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进

  现在语文教师只要讲文言文肯定会讲”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环节似乎就不是学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讲了千遍百遍,学生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老师还是得强调,为什么?因为这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能不强调吗?所以学生无奈,老师也很无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探究词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样的词,就像“而”“也”之类的,完全没必要考查的这么细。即使我们把这类的词全部从文中删除,我们理解内容不会受任何影响。那我们干吗非要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大做呢?我们岂不是作无用功?所以我觉得文言文的考查还是应放在的内容和思想上,看学生从中获得精神食粮是什么,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三﹑改变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被动接受和主动探索两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学生掌握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肯定要比老师死板灌输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过主动探究,学生还可以从中总结规律,学会融会贯通,既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在这以我讲《鸿门宴》的方式为例,愿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在讲《鸿门宴》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给学生讲文学常识,再讲重点字词句,而是在讲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预*课文内容,若有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了解整个故事情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将让学生以说评书的形式把《鸿门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讲的生动有趣。在布置完任务之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毕竟作为高一的孩子他们还是有较强的表现欲的。第二天一上课,我想检验一下学生做得怎么样,采取自愿原则,一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黑板擦一拍,便开始演说《鸿门宴》,一开场感觉很像模像样,说得也很生动,有点单田芳的架势。可这位同学毕竟是初次表演说评书,有点紧张,说到某个地方,下面的情节突然遗忘了,这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学齐声给他提示,评书继续,涛声依旧。当时看到这个场面,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因为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得了果实,这样的果实是最甜的。同样,之后的文学常识也是让学生自己来讲,有遗漏的地方我再作补充,而且在梳理重点字词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过,因为学生在准备评书的时候大部分都已解决了。

  随后在讲解内容时,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学生对内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内容后,我又采取了另外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改编成一个舞台情景剧。结果学生也是热情高涨,表演得非常出彩,于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印象,从而也就激发了他们学*文言文的兴趣。当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点,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传授方法,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觉得有一条宗旨:

  那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主动者,主动去汲取知识和营养,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们才能长成真正的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谈的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也是有感而发,特别是面对学生的抱怨,面对学生的那种痛苦的表情时,感觉心情非常沉重。当某种东西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是一种痛苦而不是享受时,那我想这种东西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文言文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去继承、发扬,而不是负担、痛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不懈的努力!


文言文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文言文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1)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在年少学*的日子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

  通过参与学校古文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多,给予我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许多启发。各位教师的讲解风格不同,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新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同时也让我从中总结出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要领。

  1、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基础

  针对初中生的水*、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这些基础知识的学*将会对以后的高中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中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的必备条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和总结,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即使遇到陌生的课外文言文也不感到棘手,而能够去从容应对。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尤其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等。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身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等角度出发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学*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和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在此次活动过程中,老师们都通过课堂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激发了他们学*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就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形式,多给予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将重点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还要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总结文言文学*的规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总结、通假字的总结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别,多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应该把捕渔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让文言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课堂上大放异彩!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2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份量明显增加,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怎样教,如何学,仍然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及学生,但也促使大家寻求良策,去努力探索。在新教材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出发,开展重视诵读,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培养能力的教学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做简要论述:

  一、重视诵读,陶冶学生的知、情、意

  文言文教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法灵活多样。其中诵读是学*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使学生能“熟读成诵”和“读书破万卷”,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纵观新编文言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很多,课后的“思考·探究·练*”也大多要求在背诵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正是教改中重视诵读的体现。我在教学中也体会到,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教学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如读正字音、读准句读等,还应让学生诵读,让学生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互动,领略文言文的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我采取下列方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如果有通假字、古代专有名词,教师应适当作指导,校正读音,扫清诵读障碍。

  2。读准节奏。要求在语意层面上通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节奏正确的朗读就有利于正确理解文句的含意,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意境,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远大抱负。

  通过诵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冶他们的知、情、意,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情景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学生在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全面正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消化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利用多媒体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美丽山水画面,引发学*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抓住三峡各季节景物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该课件成为学校语文组课件实用材料。

  三、选择适当途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是相对于个体学*而言的,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探究学*是创造一种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使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的契机,通过圈点与评注、善思与质疑、积累与归类的途径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学*探索的能力。

  1。圈点与评注,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圈点与评注是学*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圈点”,是给字、句划上符号,以引起重视或质疑。“评注”是把对内容的说明或评论意见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也可以另附小纸条夹在其间。圈点与评注,对学*语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勤动手的好*惯,为合作探究一些疑难问题做好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师布置预*题训练学生圈点与评注;也可让学生独立阅读,针对疑难问题自行圈点与评注。

  2。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思考与质疑。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法,《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为学论,都启迪了我们:教学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即善于思考,设疑释疑。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一位

  学生提出了疑问:古代许多官员出巡,都要清宫除道,作者既然是滁州太守,上山赏景,为何有那么多人一同上山呢?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我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游山的乐趣——与民同乐。正是由于学生主动质疑,才为合作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也掌握了文章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

  3。积累与归类,是合作探究的深化。学*文言文,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典故,并对文言文的知识点作相应的归纳。如名句的积累一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某方面内容,定期抄写在黑板上,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检查落实。又如古汉语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当然不能机械抽象地归纳出几种用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立足于课文中鲜活的例子,联系学过的知识,不断归纳积累,再根据积累解决更新的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独立阅读、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的操作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调配,力求*衡,也必须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成为小组合作学*的主角。同时,教师应该*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以学*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中,并适当作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比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能力

  拓展阅读是教师在授完课内文言文后,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关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过程。学*文言文,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情感体验,从而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完成从阅读到欣赏、从感性到理性的审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例如在学*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后,我让学生阅读了《礼记》的选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就布置学生运用注释作翻译,并注意“于”“子”“夫”“之”“而”等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做如下的小结:宁与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暴露出当时社会统治的残酷,真是不堪忍受。这与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何等的相似!又如学*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拓展阅读了“孙叔敖杀两头蛇”“管仲相齐”等人物小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更多地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人物,为文章的整体认识充实材料,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3

  古诗文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讲好古诗文,让学生对其感兴趣,从而学好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我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而言,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引入新颖,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语言*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普遍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兴趣是学*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要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引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花木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我先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花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

  自见。”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师先范读(或听录音),然后学生再仿读,以及分组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的揣摩,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三、扩展阅读,课外延伸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过程。学*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如学*《石壕吏》一文后,课外拓展读《礼记》选文孔子过泰山侧

  四、联系生活,学*运用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所收获。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文言文,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任务。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4

  心得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与朱元思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书信,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吴均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富春江美景跃然纸上。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朗读、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享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心得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一: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爱莲说》,教育学生学做“君子”,学*洁身自好、端庄正直、不攀富贵的君子品格。教《岳阳楼记》,启发学生效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热爱祖国,报效人民。

  误区二: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能力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从零开始,因为“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心得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加强诵读法。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所以诵读法是教读文言文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诵读中解决文字障碍,在诵读中激发阅读兴趣,在诵读中对话文本内容,在诵读中领略文章韵味,在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怀……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5

  学*古代汉语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古代汉语也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我们从初中开始学*文言文,初高中六年的文言学*,为我们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但在接触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后,我发现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或者说只是“略知皮毛”,并未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从前以为语文课上学*的文言文就是古代汉语,但在学*了古代汉语这一门课后才发现,文言与古汉语不同。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而古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都是非常广泛的。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可见,文言只是古汉语的一部分,我们从前只学*了古汉语的一个“小分点”,因此我们对古汉语的学*仍需一段漫长的时间。

  古代汉语这本书把古代汉语常识进行系统分类,先从文选开始,让我们对古文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从字到词、从古今词义到语法知识进行分类讲解,使我们更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古代汉语常识的演变与发展。

  学*古代汉语目前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对汉字的结构和发展的学*。一个汉字的写法并不是随意构造的,是按照一定形体结构进行创造的。在书本上我们学*到,关于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在实际上汉字的形体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因为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绝不是某一个人事先订好了条例再着手造字的。因此这些分类只是古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来的字体分类,是从汉字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发的,绝不是造字的必然规律。

  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拥有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他们能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了解,进而进行既无限又合理的联想,从而创造出属于人类社会的特有财富。

  例如一个简单的“日”字,古人通过对太阳外部轮廓的观察,以一个“”图案表示太阳,既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太阳”这一事物,又让人们轻易地记住并使用了这一个字。这就是“象形法”。

  又如“指事法”,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一个看上去像“二”字的甲骨文——在一划的上面加一短横,其实表示的是“上”的意思。上面一横较短,下面一横较长,短的笔画就像是一个箭头,用以表明指向上方,因此“上”的本义为天。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字,甲骨文的写法是用两只穿着草鞋的脚步一前一后拼凑出来,以表示步行。通过对“”外部形体原义的理解,赋予其新的意义,“步”字便由此产生了。

  个人认为,“形声法”是四种基本造字法中最富“时代性”的一种,如今我们还会采用这种方法去认读生字(当然,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字,甲骨文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下面一个“”。“杞”的本义是枸杞,是一种木名。因此取其意符“木”,声符“己”,念做“qi”。

  古汉字的创造还有很多有趣的方法,每一个古体汉字都蕴含着有趣的意义。对于汉字简体化,有人说是因为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汉字的简化,减轻了汉字的学*难度,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另一方面而言,我们却丢失了汉字的本来意义。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承载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本身既是文化,也是传播文化的一个途径。因此我觉得,学*和传承古汉字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学好、理解好古代汉语这门课。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6

  今年学校给我们大班布置了古诗特色教学。对于古诗我们大班的幼儿们来说则是已经是非常的熟悉了,为了把古诗教学上好,我自己先给自己上了一课,我记得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幼儿的大脑,就是要开发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地探索。于是我借鉴了陶行知先生的**大脑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幼儿独自思考和主动探索的机会,从而为幼儿营造了无限开阔和想象的空间,能让一个不认识字的幼儿通过画面就能“读”出古诗大意。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幼儿们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吟诵古诗,需要的则是反复不断、要有感情。古诗的图画形式多样,而孩子们读古诗的热情和不断发现其中的乐趣,会让你见识到什么叫“百读不厌”。回顾这个学期的古诗特色教学工作,可以说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工作如下:每周的1节古诗特色活动课,对幼儿来讲是非常有趣,也是非常重要的1节课,可是对于我这个教者来讲却是比较难上的1节课,因此认真备这1节课,写好教案,成了我最重要的任务。我常常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教学中我既注意有的放矢,同时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节课幼儿都有一定的收获。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幼儿们了解认识。

  例如我在教幼儿们学*古诗《秋夕》时,先让在幼儿们初步的理解诗意,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幼儿的想象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我们教师的古诗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精神,古诗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面的行为真正变为师幼共同的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哦!

  再次我们在古诗教学时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幼儿们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幼儿们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幼儿们的注意力,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幼儿们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啊,古诗教学所给予幼儿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幼儿们在与古诗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7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可谓浩瀚如烟,熠熠生辉。它博大精深,艳如百花,汇集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诗是“最妥当的字句放在最妥当的地方”,我觉得诗是最经济的语言,这一点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尤为突出。我们学古诗不一定要成为诗人,而是要心中充满希望的绿色的“诗意”,感悟诗的穿透力。古诗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味和审美情趣。”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未来的语文教材,相信古代诗词的占有率会越来越大。

  这样来看古诗词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我的“盲区”,我觉得用我有限的语言根本无法让我的孩子们充分地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通过10月29日语文教科之家由导师刘主任组织的这次关于古诗教学的网络教研活动,认真听了两位教师的两节课,这是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突然发现枯燥乏味的古诗也可以上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特别是东官刘老师的《古诗三首》的教学中,用讲古诗古诗的方法了解诗意,解决了传统古诗教学逐字逐句讲的枯燥乏味,采用“一带”的方法指导学*,抓重点,指导朗读,引导诵读,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情境中学以致用。真是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我感觉整节课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让孩子还感觉不到老师故意为之的痕迹,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特别是最后刘老师把学生从始终选出来的字两句诗,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相信学生们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们感受到汉字的魅力,诗词的神奇。通过学*,我也对古诗教学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导学”不如“导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作为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突出强化古诗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孩子们有渴望学*的冲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可以演、可以画、可以唱等一些有趣的方式,把内容具体化,把诗意形象化,把情感音乐化,打开孩子们智慧的大门,发展思维的同时把知识用于实践。

  二、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的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学硬件也在不断更新,那么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要跟着变革。运用多媒体课件和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运用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通过多媒体的介入,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相信古诗教学的效果会大大提高。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8

  从大一到现在学*古代文学这门课总共有将*一年的时间了吧,这段时间的学*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体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也让我从总体上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文学是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后的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与其他的像现代汉语、英语之类的课相比,我还是比较喜欢古代汉语。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手捧一本《诗经》或其他古代文学方面的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抛开心中的一切烦恼,远离现实生活的喧嚣,让自己走进一个遥远的时代去体验古代人的生活百态,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通过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的学*,我对古代文人们的思想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我体验到爱情的纯美;从百家争鸣的诸子之文中我了解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知道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庄子“鼓盆而歌”的乐观豁达。在整个先秦文学的沉淀里,我开始找到了人之为人的根和“满则溢”的人生道理。读魏晋文学我知道了什么是“建安风骨”,了解了一代枭雄曹操“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明白了竹林七贤内心的苦闷和狂放不羁;看到了王谢世家的繁荣与衰败。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文学也是如此。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与历史及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学*古代文学作品时要把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其实生活中古代文学的渗透也随处可见。举个最通俗的例子,我们所熟悉的歌手周杰伦,他的中国风歌曲无不充满了古代文学的韵味。“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宛然烟雨朦胧,微风中仿佛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这便是古代文学赋予它的隽永的魅力。还有最*兴起的国学热,说来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热。众所周知的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红楼?这些讲解不仅是讲解单一的某个文学作品,其实也是讲解我们的古代文学。

  学*古代文学不仅仅要掌握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更重要的要了解文学体系,了解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繁荣的文学史过程、文体演变和文学现象,能够将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学会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能对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评价。

  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也必将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9

  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言文却成了他们心中的痛。本人曾经做过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学*文言文,基本上是硬着头皮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这实在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分析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文章太难,内容较枯燥,特别是读不懂时的焦虑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了恐惧感;二是老师整天强调“之乎者也”,而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艺术方面的东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兴趣的东西不重视,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却整天强调,天长日久,厌学情绪日益严重。我听了学生的阐述,内心深有感触。确实我们不能光埋怨学生,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选文确实不太合适,就拿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册(必修)选文《离骚》来说吧,说句实在话,即使是一位大学教授读起来并不一定很轻松,更何况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呢?他们的年龄阶段还是爱玩的阶段,应该说他们还达不到那种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难理解,生僻字极多,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工具书也很难完全读懂,更何况学生?另外我们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老师给学生讲解文学常识,老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的,这样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从教材选编做起

  作为教材的编者在选例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喜好,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篇文章,是否能喜欢。无论这篇文章多有价值,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其实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讨厌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较强,文本不是非常晦涩的文章,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毕竟他们现在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还是比较感性的,自然对感性的东西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性的文章,这样由浅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就如一棵刚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风暴雨冰雹地震,它不仅不能正常生长,于其反而是一种摧残。所以教材的选编者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竟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进

  现在语文教师只要讲文言文肯定会讲"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环节似乎就不是学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讲了千遍百遍,学生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老师还是得强调,为什么?因为这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能不强调吗?所以学生无奈,老师也很无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探究词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样的词,就像“而”“也”之类的,完全没必要考查的这么细。即使我们把这类的词全部从文中删除,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不会受任何影响。那我们干吗非要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大做文章呢?我们岂不是作无用功?所以我觉得文言文的考查还是应放在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上,看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精神食粮是什么,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三改变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被动接受和主动探索两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学生掌握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肯定要比老师死板灌输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过主动探究,学生还可以从中总结规律,学会融会贯通,既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在这以我讲《鸿门宴》的方式为例,愿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在讲《鸿门宴》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给学生讲文学常识,再讲重点字词句,而是在讲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预*课文内容,若有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了解整个故事情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将让学生以说评书的形式把《鸿门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讲的生动有趣。在布置完任务之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毕竟作为高一的孩子他们还是有较强的表现欲的。第二天一上课,我想检验一下学生做得怎么样,采取自愿原则,一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黑板擦一拍,便开始演说《鸿门宴》,一开场感觉很像模像样,说得也很生动,有点单田芳的架势。可这位同学毕竟是初次表演说评书,有点紧张,说到某个地方,下面的情节突然遗忘了,这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学齐声给他提示,评书继续,涛声依旧。当时看到这个场面,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因为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得了果实,这样的果实是最甜的。同样,之后的文学常识也是让学生自己来讲,有遗漏的地方我再作补充,而且在梳理重点字词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过,因为学生在准备评书的时候大部分都已解决了。

  随后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学生对内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文章内容后,我又采取了另外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改编成一个舞台情景剧。结果学生也是热情高涨,表演得非常出彩,于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印象,从而也就激发了他们学*文言文的兴趣。当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点,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传授方法,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觉得有一条宗旨:那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主动者,主动去汲取知识和营养,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们才能长成真正的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谈的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也是有感而发,特别是面对学生的抱怨,面对学生的那种痛苦的表情时,感觉心情非常沉重。当某种东西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是一种痛苦而不是享受时,那我想这种东西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文言文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去继承、发扬,而不是负担、痛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不懈的努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0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本学期在进行《加强小学生古诗文诵写训练的研究》课题研究之中,我对古诗教学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有效的授课。因此根据古诗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二、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十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使学生难以自拔。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二、古诗翻译时不要过死

  教学中可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又避免了就词诗句、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学生对口能力的提高、分析、运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产生较好的效果。每篇古诗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时的愿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三、体会感情和意境,不要满堂“灌”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诗人直抒胸臆或极强的渲染环境表情达意。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诗句,点拔诱导和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并便读便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活中学*枯燥抽象的诗文,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还没有得到兴趣、灵感及感性认识时硬去思维,接受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是游离新课程理念的。

  四、分析讲解莫要“深”

  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现在我县在小学生开展了人人背诵古诗80首,通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网上课堂等不同形式效果较好,原因是没有过高要求,更没有过深过细的讲背,而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增长知识,学生学起来轻松,知识掌握的牢固,何乐不为哪?

  总之,古诗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它。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1

  都说语文学*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文言文,因为时代久远,大多数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加之相对于初中,高一文言文的难度大幅度增加,让许多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逐渐对文言文失去兴趣,因此,如何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学,会学,学好,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观点和方法。

  一、更新观念,把文字教学转变为文学教学

  传统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忽略作品的文学之美。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是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古文就叹气。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受到教育熏陶,感受到意韵美。在教学时应重视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品味文中之雅。因此,在当今新课标下,我们应该改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对学*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全面学*课文内容,把文言文的以往文字教学方式转变为文学教学,正确评价作品,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然而面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又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我认为语文教师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上高中文言文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时,先避开了关于字词的讲解,段落的翻译,而是在开始看课文之前,先用多媒体投影出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地理图,然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当时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秦晋联军兵临城下时郑国的窘境。我给学生的三个问题是:(1)如果你是郑国的大臣烛之武,你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保全郑国;(2)现在假设我是秦伯,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才能说服我退兵?(3)如果你要说服别人,是否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就行了?我们知道,烛之武是一个即将被吞并的弱国的大臣,而秦伯是当时一个强国的君主,考虑到双方的立场,我们是否能够把烛之武的言辞组织一下、润色一下,让秦伯更容易接受一些?学生认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列举各种理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企图说服“我”退兵。于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唇枪舌战,最终得出的结论和课文烛之武的说辞惊人地相似。之后,我就要求同学们课后结合课本的注释和字典的解释来理解这些语句,并在第二天的课上让同学们翻译这些语句,共同梳理文中的多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我发现,在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之后,不仅那天的作业做得特别好,连第二天上课时文言知识的讲授过程也变得容易很多。课后有学生还对我说:老师,我第一次感觉到文言文学*中也充满着乐趣。其实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只要我们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开问题的过程中,穿插字词的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

  三、重视诵读,感受文章意韵之美。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不体现诵读的重要性。自古以来,诵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感受文章意韵之美。注重诵读,这一点也刚好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的“读书在语文学*中的重要性”。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范读、引读、导读,学生可以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根据句子结构,正确处理词语连读、音节划分等,以防止学生读破句造成歧义。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高中生学*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如果我们熟读或背诵课文,试题或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只要课文中已出现过,我们就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这样阅读能力就提高了。

  四、学以致用,巧用文言文写作素材。

  文言文教学同写作一样,历来让教师学生头疼。学生普遍厌倦或害怕文言文,千百年积淀之文学经典作品在他们面前很容易索然无味。而作文教学也是一大难点,学生由于置身于校园封闭的环境,课业负担重,对生活观察甚少,缺少丰厚的生活底蕴,写作素材贫瘠,导致作文材料千篇1律,缺乏新意。若能学以致用,把文言文内容变成作文素材则将一举两得。学生既能得到文言文教学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享受,又能积累相应的历史素材,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名人、大事层出不穷。其中既有孔子、屈原、陶渊明、苏轼等名人,又有秦灭六国、楚汉战争、渑池之会等历史大事,这些都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好像熟视无睹,写作时就喜欢泛泛而谈,一个具体的人物事例都没有,而这样的作文往往难以拿高分。通过文言文教学,拉*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巧用这些事例写作,定能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而巧用文言文中的名言佳句,更会让学生作文增色不少。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方法,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革新。在夯实字、词、句知识的基础上、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久而久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能够走出当前的困境,我们的学生也会慢慢地喜欢上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2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学*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韵、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学*才不是片面的。

  以前学*古文,是有许多迷糊的,许多地方不理解。就算对照翻译读懂了,也是走马观花,模棱两可的感觉。不知道学*古文中的乐趣,读之困难,于是,丢弃一旁。可学*古代汉语之后就不是这样的认为了。上课老师讲的井井有条,生动又有些幽默,让整个课堂的学*氛围提升,老师讲的孜孜不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与困意。同时,觉得古代汉语是很有生命力的,并为之感兴趣。原因如下:在文字方面,中国的文字是汉子,是表意文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就可以了解一些其字的意义,在老师教的过程中,与我们的理解中,让我们有了一些画面感和联想、想象的空间。例如,“日”字本是,用圆圈中间加一点来表示太阳的,圆圈代表太阳的形状。汉字最初是象形字,后通过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方式出现的新字,当然,错别字除外。其任是表意字,这种造字的规律,有利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同时利于我们的学*记忆。例如,“暮”本意是日暮,虚词“莫”字借而用之。古人是很具有创造力的,骄傲;同时,根据书体得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最后到隶书楷书,我们要根据其笔画形态、风格、组装结构的变化来学*,其中都是有丰富的多彩的。

  在字与意义方面,也是在逐渐的变化,同字古今不同意的古今字,同音同意替换字的通假字,同音同意的异体字,听着就有种神秘感,很古老。

  在古今词构成方面,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并且,古汉语单音词具有多义性和灵活性,例如,“谢”字有谢罪、辞别、告诫、凋谢的意思。所以要多记忆。

  在词义的变化方面,变得复杂了,古今义里,有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褒贬差异、所以我们要好好学*,多查字典,不然就望文生义闹笑话了。

  在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方面,本义是词最早的词义,然后加以时间地域的变化,和人的思维思想变化所形成的文化,我们要去记忆,是很有意思的过程。例如:“间,隙也,从门从月”,指月光透过门缝照进来,指“缝隙”,后引申为距离(隔断就有距离)→隔阂(精神距离)→离间(制造隔阂)→隔间→房间(用墙隔断)→一会儿(从空间到时间)→间断(隔断几次);缝隙→参与(插在中间)→中间→窥伺(从中间偷看)→偷偷地(秘密的)。这中间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由具体变得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有实词到虚词。

  在词类活用方面,有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更丰富了古文内涵,千变万化地感触。

  在学*句型方面,有判断句、叙述句、被动句等。还学*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句首句中语气词等,系统的将句子、词分类学*,是很有利于我们学*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也是非常有用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古汉语不同于学*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中,我们要重点学*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事半功倍。

  四、处处留心,知道一些历史和文化常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代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学*古代汉语,我们离不开它所在的历史背景,更离不开它所记载的古代文化。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全部掌握,但*时学*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总之,学*古代汉语,我们一定要勤奋,多读多背多积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这个道理。在学*过程中稳扎稳打,积累常用字词和相关语法、历史知识,阅读大量文选,并选取一些精华篇背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好古代汉语!

  学*古代汉语,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助于我们知道一些成语的出处、了解它们的内涵,很多历史故事还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镜”,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3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每册书都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课文,语文教师每学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上文言文。教师教一篇课文很容易,但对学生而言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的文言文,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害怕的心理,因为要考又不得不学,那么怎么样教才能让学生爱学文言文呢?从事了多年初一语文课教学,在这里我谈一谈对学生初学文言文的一点教学心得。

  教师要想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它?我想学生嘴上没问,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生涩难懂的文章,现实生活中又不写这样的文章,我们学它做什么?那么上课之前就应先对学生讲一讲文言文是怎么回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古人和今人语言的运用是有差别的,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用这些我们今人难懂的文字记录了历史,我们要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从中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就必须懂得他们留下的文字。我们学*的这些文言文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些不朽的篇章传承下去,就要弄懂它们的意思,学好文言文。

  怎样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从读、诵、理、练四个字入手。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篇文言文要先让学生多次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熟了自然不再怕了,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文言文这位陌生人已变成了老朋友了。每上一篇课文,我都会先让学生预*,弄清生字读音,再让学生试读,及时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按正确的朗读方法读熟。

  在七年级开始学生就必须积累常见文言文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开始几节课以老师串讲为主,有了一定积累后就采用先疑后讲的教学方法。要积累文言文词义和用法“诵”是关键。每篇文言文学生弄懂意思之后都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课文及句子翻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早自*时间督促学生背诵记忆。可采用小组比赛,男女生PK等手段促进学生的背诵热情。虽说文言文课文并没有全部要求背诵,但我每每让学生去背,短篇一次性背,长篇分段背,背完课文再背意思。要意思不能像背课文那样整段整篇地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每次都是一句一句地检查学生,每句中字的意思,词的意思,再就是句子的意思必须对上号,往往整段背诵译文的学生在翻译句子时经常出现乱入座的情况,所以在背诵积累时一定要让学生逐句逐句背。当然并不是所以学生都能完成背诵任务,但是大部分能做到,少数基础不好的可少背或缓背。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义之后一定要帮学生理一理。在一段时间的学*之后就会出现许多一词多义的情况,如:“为”字,

  (1)《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智乎?”是通假字,通“谓”,以为,认为。

  (2)《晏子使楚》中“缚者何为者也”是“干、做”的意思。

  (3)《河中石兽》中“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是“被”的意思。

  (4)《黄生借书说》中“为一说”是“写作”。一册书中出现这样一词多义的词有很多,教师及时地帮学生理一理,可以避免出现学了这个意思忘了那个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一个词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在*时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意思去理解。除一词多义还应注意古今异义,如:《黄生借书说》中“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和“子孙”是“祖父和父亲”,“儿子和孙子”的意思,其他像词类活用等现象也应注意。

  教师除上好课本中文言文外,还应在课外让学生练一练。练*应有所选择,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是很强,课外练*难度不宜过大。在练*时应选择篇幅短小而且故事性强的文章,在*题设计时应有课文中熟悉的学*过的知识考查,这样能让学生做起来有信心,以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渐加大练*难度。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在*时练*中多指导他们学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句子时学生常常不是整个句子都不懂,只是有一两个字难住了,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出这个字的意思选项,再联系句子选择合适的义项。

  (2)调整语序法,文言文里有些句子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与现代语法不合的现象,我们需要去调整语序。如:《穿井得人》中“非得一人于井中”,“于井中”状语后置,在翻译时应调整为“非于井中得一人”,还有“时不我待”应为“时不待我”等宾语前置。

  (3)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如:《论语》中“学而时*之”,“学”是“学*”,“时”是“按时”,“*”是“复*”,“学”的内容是知识,所以译为“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它”。

  (4)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表意特点,再结合句子理解。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多教会学生几种方法让他们灵活运用,学生会做了自然会提高对文言文的学*兴趣。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真心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文言文,让古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绽放光彩,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2)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为了让更多人学*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

  通过参与学校古文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多,给予我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许多启发。各位教师的讲解风格不同,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新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同时也让我从中总结出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要领。

  1、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基础

  针对初中生的水*、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这些基础知识的学*将会对以后的高中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中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的必备条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和总结,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即使遇到陌生的课外文言文也不感到棘手,而能够去从容应对。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尤其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等。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身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等角度出发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学*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和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在此次活动过程中,老师们都通过课堂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激发了他们学*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就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形式,多给予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将重点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还要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总结文言文学*的规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总结、通假字的总结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别,多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应该把捕渔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让文言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课堂上大放异彩!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2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可谓浩瀚如烟,熠熠生辉。它博大精深,艳如百花,汇集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诗是“最妥当的字句放在最妥当的地方”,我觉得诗是最经济的语言,这一点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尤为突出。我们学古诗不一定要成为诗人,而是要心中充满希望的绿色的“诗意”,感悟诗的穿透力。古诗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味和审美情趣。”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未来的语文教材,相信古代诗词的占有率会越来越大。

  这样来看古诗词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我的“盲区”,我觉得用我有限的语言根本无法让我的孩子们充分地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通过10月29日语文教科之家由导师刘主任组织的这次关于古诗教学的网络教研活动,认真听了两位教师的两节课,这是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突然发现枯燥乏味的古诗也可以上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特别是东官刘老师的《古诗三首》的教学中,用讲古诗古诗的方法了解诗意,解决了传统古诗教学逐字逐句讲的枯燥乏味,采用“一带”的方法指导学*,抓重点,指导朗读,引导诵读,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情境中学以致用。真是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我感觉整节课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让孩子还感觉不到老师故意为之的痕迹,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特别是最后刘老师把学生从始终选出来的字两句诗,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相信学生们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们感受到汉字的魅力,诗词的神奇。通过学*,我也对古诗教学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导学”不如“导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作为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突出强化古诗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孩子们有渴望学*的冲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可以演、可以画、可以唱等一些有趣的方式,把内容具体化,把诗意形象化,把情感音乐化,打开孩子们智慧的大门,发展思维的同时把知识用于实践。

  二、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的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学硬件也在不断更新,那么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要跟着变革。运用多媒体课件和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运用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通过多媒体的介入,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相信古诗教学的效果会大大提高。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3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学*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韵、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学*才不是片面的。

  以前学*古文,是有许多迷糊的,许多地方不理解。就算对照翻译读懂了,也是走马观花,模棱两可的感觉。不知道学*古文中的乐趣,读之困难,于是,丢弃一旁。可学*古代汉语之后就不是这样的认为了。上课老师讲的井井有条,生动又有些幽默,让整个课堂的学*氛围提升,老师讲的孜孜不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与困意。同时,觉得古代汉语是很有生命力的,并为之感兴趣。原因如下:在文字方面,中国的文字是汉子,是表意文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就可以了解一些其字的意义,在老师教的过程中,与我们的理解中,让我们有了一些画面感和联想、想象的空间。例如,“日”字本是,用圆圈中间加一点来表示太阳的,圆圈代表太阳的形状。汉字最初是象形字,后通过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方式出现的新字,当然,错别字除外。其任是表意字,这种造字的规律,有利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同时利于我们的学*记忆。例如,“暮”本意是日暮,虚词“莫”字借而用之。古人是很具有创造力的,骄傲;同时,根据书体得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最后到隶书楷书,我们要根据其笔画形态、风格、组装结构的变化来学*,其中都是有丰富的多彩的。

  在字与意义方面,也是在逐渐的变化,同字古今不同意的古今字,同音同意替换字的通假字,同音同意的异体字,听着就有种神秘感,很古老。

  在古今词构成方面,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并且,古汉语单音词具有多义性和灵活性,例如,“谢”字有谢罪、辞别、告诫、凋谢的意思。所以要多记忆。

  在词义的变化方面,变得复杂了,古今义里,有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褒贬差异、所以我们要好好学*,多查字典,不然就望文生义闹笑话了。

  在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方面,本义是词最早的词义,然后加以时间地域的变化,和人的思维思想变化所形成的文化,我们要去记忆,是很有意思的过程。例如:“间,隙也,从门从月”,指月光透过门缝照进来,指“缝隙”,后引申为距离(隔断就有距离)→隔阂(精神距离)→离间(制造隔阂)→隔间→房间(用墙隔断)→一会儿(从空间到时间)→间断(隔断几次);缝隙→参与(插在中间)→中间→窥伺(从中间偷看)→偷偷地(秘密的)。这中间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由具体变得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有实词到虚词。

  在词类活用方面,有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更丰富了古文内涵,千变万化地感触。

  在学*句型方面,有判断句、叙述句、被动句等。还学*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句首句中语气词等,系统的将句子、词分类学*,是很有利于我们学*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也是非常有用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古汉语不同于学*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中,我们要重点学*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事半功倍。

  四、处处留心,知道一些历史和文化常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代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学*古代汉语,我们离不开它所在的历史背景,更离不开它所记载的古代文化。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全部掌握,但*时学*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总之,学*古代汉语,我们一定要勤奋,多读多背多积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这个道理。在学*过程中稳扎稳打,积累常用字词和相关语法、历史知识,阅读大量文选,并选取一些精华篇背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好古代汉语!

  学*古代汉语,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助于我们知道一些成语的出处、了解它们的内涵,很多历史故事还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镜”,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4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份量明显增加,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怎样教,如何学,仍然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及学生,但也促使大家寻求良策,去努力探索。在新教材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出发,开展重视诵读,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培养能力的教学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做简要论述:

  一、重视诵读,陶冶学生的知、情、意

  文言文教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法灵活多样。其中诵读是学*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使学生能“熟读成诵”和“读书破万卷”,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纵观新编文言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很多,课后的“思考·探究·练*”也大多要求在背诵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正是教改中重视诵读的体现。我在教学中也体会到,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教学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如读正字音、读准句读等,还应让学生诵读,让学生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互动,领略文言文的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我采取下列方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如果有通假字、古代专有名词,教师应适当作指导,校正读音,扫清诵读障碍。

  2。读准节奏。要求在语意层面上通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节奏正确的朗读就有利于正确理解文句的含意,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意境,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远大抱负。

  通过诵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冶他们的知、情、意,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情景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学生在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全面正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消化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利用多媒体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美丽山水画面,引发学*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抓住三峡各季节景物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该课件成为学校语文组课件实用材料。

  三、选择适当途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是相对于个体学*而言的,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探究学*是创造一种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使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的契机,通过圈点与评注、善思与质疑、积累与归类的途径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学*探索的能力。

  1。圈点与评注,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圈点与评注是学*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圈点”,是给字、句划上符号,以引起重视或质疑。“评注”是把对内容的说明或评论意见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也可以另附小纸条夹在其间。圈点与评注,对学*语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勤动手的好*惯,为合作探究一些疑难问题做好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师布置预*题训练学生圈点与评注;也可让学生独立阅读,针对疑难问题自行圈点与评注。

  2。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思考与质疑。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法,《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为学论,都启迪了我们:教学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即善于思考,设疑释疑。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一位

  学生提出了疑问:古代许多官员出巡,都要清宫除道,作者既然是滁州太守,上山赏景,为何有那么多人一同上山呢?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我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游山的乐趣——与民同乐。正是由于学生主动质疑,才为合作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也掌握了文章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

  3。积累与归类,是合作探究的深化。学*文言文,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典故,并对文言文的知识点作相应的归纳。如名句的积累一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某方面内容,定期抄写在黑板上,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检查落实。又如古汉语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当然不能机械抽象地归纳出几种用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立足于课文中鲜活的例子,联系学过的知识,不断归纳积累,再根据积累解决更新的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独立阅读、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的操作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调配,力求*衡,也必须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成为小组合作学*的主角。同时,教师应该*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以学*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中,并适当作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比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能力

  拓展阅读是教师在授完课内文言文后,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关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过程。学*文言文,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情感体验,从而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完成从阅读到欣赏、从感性到理性的审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例如在学*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后,我让学生阅读了《礼记》的选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就布置学生运用注释作翻译,并注意“于”“子”“夫”“之”“而”等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做如下的小结:宁与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暴露出当时社会统治的残酷,真是不堪忍受。这与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何等的相似!又如学*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拓展阅读了“孙叔敖杀两头蛇”“管仲相齐”等人物小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更多地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人物,为文章的整体认识充实材料,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5

  古诗文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讲好古诗文,让学生对其感兴趣,从而学好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我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而言,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引入新颖,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语言*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普遍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兴趣是学*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要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引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花木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我先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花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

  自见。”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师先范读(或听录音),然后学生再仿读,以及分组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的揣摩,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三、扩展阅读,课外延伸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过程。学*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如学*《石壕吏》一文后,课外拓展读《礼记》选文孔子过泰山侧

  四、联系生活,学*运用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所收获。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文言文,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任务。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6

  都说语文学*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文言文,因为时代久远,大多数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加之相对于初中,高一文言文的难度大幅度增加,让许多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逐渐对文言文失去兴趣,因此,如何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学,会学,学好,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观点和方法。

  一、更新观念,把文字教学转变为文学教学

  传统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忽略作品的文学之美。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是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古文就叹气。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受到教育熏陶,感受到意韵美。在教学时应重视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品味文中之雅。因此,在当今新课标下,我们应该改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对学*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全面学*课文内容,把文言文的以往文字教学方式转变为文学教学,正确评价作品,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然而面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又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我认为语文教师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上高中文言文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时,先避开了关于字词的讲解,段落的翻译,而是在开始看课文之前,先用多媒体投影出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地理图,然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当时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秦晋联军兵临城下时郑国的窘境。我给学生的三个问题是:(1)如果你是郑国的大臣烛之武,你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保全郑国;(2)现在假设我是秦伯,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才能说服我退兵?(3)如果你要说服别人,是否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就行了?我们知道,烛之武是一个即将被吞并的弱国的大臣,而秦伯是当时一个强国的君主,考虑到双方的立场,我们是否能够把烛之武的言辞组织一下、润色一下,让秦伯更容易接受一些?学生认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列举各种理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企图说服“我”退兵。于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唇枪舌战,最终得出的结论和课文烛之武的说辞惊人地相似。之后,我就要求同学们课后结合课本的注释和字典的解释来理解这些语句,并在第二天的课上让同学们翻译这些语句,共同梳理文中的多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我发现,在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之后,不仅那天的作业做得特别好,连第二天上课时文言知识的讲授过程也变得容易很多。课后有学生还对我说:老师,我第一次感觉到文言文学*中也充满着乐趣。其实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只要我们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开问题的过程中,穿插字词的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

  三、重视诵读,感受文章意韵之美。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不体现诵读的重要性。自古以来,诵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感受文章意韵之美。注重诵读,这一点也刚好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的“读书在语文学*中的重要性”。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范读、引读、导读,学生可以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根据句子结构,正确处理词语连读、音节划分等,以防止学生读破句造成歧义。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高中生学*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如果我们熟读或背诵课文,试题或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只要课文中已出现过,我们就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这样阅读能力就提高了。

  四、学以致用,巧用文言文写作素材。

  文言文教学同写作一样,历来让教师学生头疼。学生普遍厌倦或害怕文言文,千百年积淀之文学经典作品在他们面前很容易索然无味。而作文教学也是一大难点,学生由于置身于校园封闭的环境,课业负担重,对生活观察甚少,缺少丰厚的生活底蕴,写作素材贫瘠,导致作文材料千篇1律,缺乏新意。若能学以致用,把文言文内容变成作文素材则将一举两得。学生既能得到文言文教学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享受,又能积累相应的历史素材,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名人、大事层出不穷。其中既有孔子、屈原、陶渊明、苏轼等名人,又有秦灭六国、楚汉战争、渑池之会等历史大事,这些都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好像熟视无睹,写作时就喜欢泛泛而谈,一个具体的人物事例都没有,而这样的作文往往难以拿高分。通过文言文教学,拉*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巧用这些事例写作,定能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而巧用文言文中的名言佳句,更会让学生作文增色不少。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方法,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革新。在夯实字、词、句知识的基础上、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久而久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能够走出当前的困境,我们的学生也会慢慢地喜欢上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7

  心得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与朱元思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书信,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吴均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富春江美景跃然纸上。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朗读、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享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心得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一: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爱莲说》,教育学生学做“君子”,学*洁身自好、端庄正直、不攀富贵的君子品格。教《岳阳楼记》,启发学生效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热爱祖国,报效人民。

  误区二: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能力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从零开始,因为“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心得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加强诵读法。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所以诵读法是教读文言文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诵读中解决文字障碍,在诵读中激发阅读兴趣,在诵读中对话文本内容,在诵读中领略文章韵味,在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怀……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8

  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言文却成了他们心中的痛。本人曾经做过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学*文言文,基本上是硬着头皮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这实在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分析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文章太难,内容较枯燥,特别是读不懂时的焦虑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了恐惧感;二是老师整天强调“之乎者也”,而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艺术方面的东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兴趣的东西不重视,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却整天强调,天长日久,厌学情绪日益严重。我听了学生的阐述,内心深有感触。确实我们不能光埋怨学生,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选文确实不太合适,就拿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册(必修)选文《离骚》来说吧,说句实在话,即使是一位大学教授读起来并不一定很轻松,更何况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呢?他们的年龄阶段还是爱玩的阶段,应该说他们还达不到那种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难理解,生僻字极多,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工具书也很难完全读懂,更何况学生?另外我们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老师给学生讲解文学常识,老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的,这样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从教材选编做起

  作为教材的编者在选例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喜好,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篇文章,是否能喜欢。无论这篇文章多有价值,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其实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讨厌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较强,文本不是非常晦涩的文章,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毕竟他们现在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还是比较感性的,自然对感性的东西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性的文章,这样由浅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就如一棵刚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风暴雨冰雹地震,它不仅不能正常生长,于其反而是一种摧残。所以教材的选编者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竟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进

  现在语文教师只要讲文言文肯定会讲"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环节似乎就不是学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讲了千遍百遍,学生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老师还是得强调,为什么?因为这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能不强调吗?所以学生无奈,老师也很无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探究词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样的词,就像“而”“也”之类的,完全没必要考查的这么细。即使我们把这类的词全部从文中删除,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不会受任何影响。那我们干吗非要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大做文章呢?我们岂不是作无用功?所以我觉得文言文的考查还是应放在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上,看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精神食粮是什么,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三改变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被动接受和主动探索两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学生掌握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肯定要比老师死板灌输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过主动探究,学生还可以从中总结规律,学会融会贯通,既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在这以我讲《鸿门宴》的方式为例,愿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在讲《鸿门宴》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给学生讲文学常识,再讲重点字词句,而是在讲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预*课文内容,若有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了解整个故事情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将让学生以说评书的形式把《鸿门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讲的生动有趣。在布置完任务之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毕竟作为高一的孩子他们还是有较强的表现欲的。第二天一上课,我想检验一下学生做得怎么样,采取自愿原则,一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黑板擦一拍,便开始演说《鸿门宴》,一开场感觉很像模像样,说得也很生动,有点单田芳的架势。可这位同学毕竟是初次表演说评书,有点紧张,说到某个地方,下面的情节突然遗忘了,这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学齐声给他提示,评书继续,涛声依旧。当时看到这个场面,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因为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得了果实,这样的果实是最甜的。同样,之后的文学常识也是让学生自己来讲,有遗漏的地方我再作补充,而且在梳理重点字词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过,因为学生在准备评书的时候大部分都已解决了。

  随后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学生对内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文章内容后,我又采取了另外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改编成一个舞台情景剧。结果学生也是热情高涨,表演得非常出彩,于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印象,从而也就激发了他们学*文言文的兴趣。当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点,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传授方法,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觉得有一条宗旨:那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主动者,主动去汲取知识和营养,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们才能长成真正的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谈的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也是有感而发,特别是面对学生的抱怨,面对学生的那种痛苦的表情时,感觉心情非常沉重。当某种东西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是一种痛苦而不是享受时,那我想这种东西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文言文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去继承、发扬,而不是负担、痛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不懈的努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9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每册书都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课文,语文教师每学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上文言文。教师教一篇课文很容易,但对学生而言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的文言文,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害怕的心理,因为要考又不得不学,那么怎么样教才能让学生爱学文言文呢?从事了多年初一语文课教学,在这里我谈一谈对学生初学文言文的一点教学心得。

  教师要想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它?我想学生嘴上没问,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生涩难懂的文章,现实生活中又不写这样的文章,我们学它做什么?那么上课之前就应先对学生讲一讲文言文是怎么回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古人和今人语言的运用是有差别的,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用这些我们今人难懂的文字记录了历史,我们要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从中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就必须懂得他们留下的文字。我们学*的这些文言文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些不朽的篇章传承下去,就要弄懂它们的意思,学好文言文。

  怎样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从读、诵、理、练四个字入手。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篇文言文要先让学生多次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熟了自然不再怕了,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文言文这位陌生人已变成了老朋友了。每上一篇课文,我都会先让学生预*,弄清生字读音,再让学生试读,及时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按正确的朗读方法读熟。

  在七年级开始学生就必须积累常见文言文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开始几节课以老师串讲为主,有了一定积累后就采用先疑后讲的教学方法。要积累文言文词义和用法“诵”是关键。每篇文言文学生弄懂意思之后都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课文及句子翻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早自*时间督促学生背诵记忆。可采用小组比赛,男女生PK等手段促进学生的背诵热情。虽说文言文课文并没有全部要求背诵,但我每每让学生去背,短篇一次性背,长篇分段背,背完课文再背意思。要意思不能像背课文那样整段整篇地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每次都是一句一句地检查学生,每句中字的意思,词的意思,再就是句子的意思必须对上号,往往整段背诵译文的学生在翻译句子时经常出现乱入座的情况,所以在背诵积累时一定要让学生逐句逐句背。当然并不是所以学生都能完成背诵任务,但是大部分能做到,少数基础不好的可少背或缓背。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义之后一定要帮学生理一理。在一段时间的学*之后就会出现许多一词多义的情况,如:“为”字,

  (1)《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智乎?”是通假字,通“谓”,以为,认为。

  (2)《晏子使楚》中“缚者何为者也”是“干、做”的意思。

  (3)《河中石兽》中“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是“被”的意思。

  (4)《黄生借书说》中“为一说”是“写作”。一册书中出现这样一词多义的词有很多,教师及时地帮学生理一理,可以避免出现学了这个意思忘了那个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一个词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在*时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意思去理解。除一词多义还应注意古今异义,如:《黄生借书说》中“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和“子孙”是“祖父和父亲”,“儿子和孙子”的意思,其他像词类活用等现象也应注意。

  教师除上好课本中文言文外,还应在课外让学生练一练。练*应有所选择,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是很强,课外练*难度不宜过大。在练*时应选择篇幅短小而且故事性强的文章,在*题设计时应有课文中熟悉的学*过的知识考查,这样能让学生做起来有信心,以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渐加大练*难度。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在*时练*中多指导他们学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句子时学生常常不是整个句子都不懂,只是有一两个字难住了,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出这个字的意思选项,再联系句子选择合适的义项。

  (2)调整语序法,文言文里有些句子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与现代语法不合的现象,我们需要去调整语序。如:《穿井得人》中“非得一人于井中”,“于井中”状语后置,在翻译时应调整为“非于井中得一人”,还有“时不我待”应为“时不待我”等宾语前置。

  (3)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如:《论语》中“学而时*之”,“学”是“学*”,“时”是“按时”,“*”是“复*”,“学”的内容是知识,所以译为“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它”。

  (4)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表意特点,再结合句子理解。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多教会学生几种方法让他们灵活运用,学生会做了自然会提高对文言文的学*兴趣。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真心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文言文,让古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绽放光彩,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0

  从大一到现在学*古代文学这门课总共有将*一年的时间了吧,这段时间的学*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体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也让我从总体上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文学是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后的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与其他的像现代汉语、英语之类的课相比,我还是比较喜欢古代汉语。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手捧一本《诗经》或其他古代文学方面的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抛开心中的一切烦恼,远离现实生活的喧嚣,让自己走进一个遥远的时代去体验古代人的生活百态,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通过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的学*,我对古代文人们的思想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我体验到爱情的纯美;从百家争鸣的诸子之文中我了解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知道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庄子“鼓盆而歌”的乐观豁达。在整个先秦文学的沉淀里,我开始找到了人之为人的根和“满则溢”的人生道理。读魏晋文学我知道了什么是“建安风骨”,了解了一代枭雄曹操“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明白了竹林七贤内心的苦闷和狂放不羁;看到了王谢世家的繁荣与衰败。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文学也是如此。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与历史及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学*古代文学作品时要把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其实生活中古代文学的渗透也随处可见。举个最通俗的例子,我们所熟悉的歌手周杰伦,他的中国风歌曲无不充满了古代文学的韵味。“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宛然烟雨朦胧,微风中仿佛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这便是古代文学赋予它的隽永的魅力。还有最*兴起的国学热,说来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热。众所周知的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红楼?这些讲解不仅是讲解单一的某个文学作品,其实也是讲解我们的古代文学。

  学*古代文学不仅仅要掌握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更重要的要了解文学体系,了解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繁荣的文学史过程、文体演变和文学现象,能够将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学会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能对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评价。

  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也必将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1

  今年学校给我们大班布置了古诗特色教学。对于古诗我们大班的幼儿们来说则是已经是非常的熟悉了,为了把古诗教学上好,我自己先给自己上了一课,我记得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幼儿的大脑,就是要开发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地探索。于是我借鉴了陶行知先生的**大脑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幼儿独自思考和主动探索的机会,从而为幼儿营造了无限开阔和想象的空间,能让一个不认识字的幼儿通过画面就能“读”出古诗大意。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幼儿们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吟诵古诗,需要的则是反复不断、要有感情。古诗的图画形式多样,而孩子们读古诗的热情和不断发现其中的乐趣,会让你见识到什么叫“百读不厌”。回顾这个学期的古诗特色教学工作,可以说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工作如下:每周的1节古诗特色活动课,对幼儿来讲是非常有趣,也是非常重要的1节课,可是对于我这个教者来讲却是比较难上的1节课,因此认真备这1节课,写好教案,成了我最重要的任务。我常常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教学中我既注意有的放矢,同时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节课幼儿都有一定的收获。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幼儿们了解认识。

  例如我在教幼儿们学*古诗《秋夕》时,先让在幼儿们初步的理解诗意,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幼儿的想象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我们教师的古诗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精神,古诗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面的行为真正变为师幼共同的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哦!

  再次我们在古诗教学时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幼儿们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幼儿们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幼儿们的注意力,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幼儿们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啊,古诗教学所给予幼儿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幼儿们在与古诗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2

  学*古代汉语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古代汉语也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我们从初中开始学*文言文,初高中六年的文言学*,为我们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但在接触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后,我发现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或者说只是“略知皮毛”,并未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从前以为语文课上学*的文言文就是古代汉语,但在学*了古代汉语这一门课后才发现,文言与古汉语不同。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而古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都是非常广泛的。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可见,文言只是古汉语的一部分,我们从前只学*了古汉语的一个“小分点”,因此我们对古汉语的学*仍需一段漫长的时间。

  古代汉语这本书把古代汉语常识进行系统分类,先从文选开始,让我们对古文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从字到词、从古今词义到语法知识进行分类讲解,使我们更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古代汉语常识的演变与发展。

  学*古代汉语目前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对汉字的结构和发展的学*。一个汉字的写法并不是随意构造的,是按照一定形体结构进行创造的。在书本上我们学*到,关于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在实际上汉字的形体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因为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绝不是某一个人事先订好了条例再着手造字的。因此这些分类只是古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来的字体分类,是从汉字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发的,绝不是造字的必然规律。

  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拥有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他们能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了解,进而进行既无限又合理的联想,从而创造出属于人类社会的特有财富。

  例如一个简单的“日”字,古人通过对太阳外部轮廓的观察,以一个“”图案表示太阳,既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太阳”这一事物,又让人们轻易地记住并使用了这一个字。这就是“象形法”。

  又如“指事法”,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一个看上去像“二”字的甲骨文——在一划的上面加一短横,其实表示的是“上”的意思。上面一横较短,下面一横较长,短的笔画就像是一个箭头,用以表明指向上方,因此“上”的本义为天。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字,甲骨文的写法是用两只穿着草鞋的脚步一前一后拼凑出来,以表示步行。通过对“”外部形体原义的理解,赋予其新的意义,“步”字便由此产生了。

  个人认为,“形声法”是四种基本造字法中最富“时代性”的一种,如今我们还会采用这种方法去认读生字(当然,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字,甲骨文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下面一个“”。“杞”的本义是枸杞,是一种木名。因此取其意符“木”,声符“己”,念做“qi”。

  古汉字的创造还有很多有趣的方法,每一个古体汉字都蕴含着有趣的意义。对于汉字简体化,有人说是因为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汉字的简化,减轻了汉字的学*难度,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另一方面而言,我们却丢失了汉字的本来意义。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承载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本身既是文化,也是传播文化的一个途径。因此我觉得,学*和传承古汉字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学好、理解好古代汉语这门课。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3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本学期在进行《加强小学生古诗文诵写训练的研究》课题研究之中,我对古诗教学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有效的授课。因此根据古诗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二、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十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使学生难以自拔。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二、古诗翻译时不要过死

  教学中可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又避免了就词诗句、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学生对口能力的提高、分析、运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产生较好的效果。每篇古诗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时的愿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三、体会感情和意境,不要满堂“灌”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诗人直抒胸臆或极强的渲染环境表情达意。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诗句,点拔诱导和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并便读便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活中学*枯燥抽象的诗文,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还没有得到兴趣、灵感及感性认识时硬去思维,接受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是游离新课程理念的。

  四、分析讲解莫要“深”

  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现在我县在小学生开展了人人背诵古诗80首,通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网上课堂等不同形式效果较好,原因是没有过高要求,更没有过深过细的讲背,而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增长知识,学生学起来轻松,知识掌握的牢固,何乐不为哪?

  总之,古诗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它。


文言文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3)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3篇

  【人物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全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重点注释】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

  2、援疑质理 援: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慕:仰慕

  4、俟其欣悦 俟:等到

  5、*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热水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穿着

  【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译: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译: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译: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被子

  译:(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常考点】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答:艰苦的学*过程和端正的学*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答: 勤奋学*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答: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答: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答: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答: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答: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答: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整体把握】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代表作品,这篇课文是写给同乡晚辈的临别赠言,感情真挚诚恳,循循善诱。文章介绍了自己的学*经历、学*态度,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

  一、读作wéi时

  1.(动词)做,干

  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出师表》

  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

  2.(动词)当,担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项燕为楚将 /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

  3.(动词)筑,造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第二个“为”) ——《公输》

  4.(动词)题,写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5.(动词)看作,当成,当作,结为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童趣》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

  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

  6.(动词)成,成为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

  卒之为众人 /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伤仲永》

  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7.(动词)以为,认为


文言文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4)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在年少学*的日子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过参与学校古文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多,给予我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许多启发。各位教师的讲解风格不同,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新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同时也让我从中总结出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要领。

  1、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基础

  针对初中生的水*、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这些基础知识的学*将会对以后的高中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中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的必备条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和总结,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即使遇到陌生的课外文言文也不感到棘手,而能够去从容应对。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尤其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等。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身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等角度出发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学*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和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在此次活动过程中,老师们都通过课堂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激发了他们学*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就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形式,多给予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将重点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还要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总结文言文学*的规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总结、通假字的总结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别,多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应该把捕渔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让文言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课堂上大放异彩!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份量明显增加,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怎样教,如何学,仍然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及学生,但也促使大家寻求良策,去努力探索。在新教材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出发,开展重视诵读,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培养能力的教学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做简要论述:

  一、重视诵读,陶冶学生的知、情、意

  文言文教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法灵活多样。其中诵读是学*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使学生能“熟读成诵”和“读书破万卷”,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纵观新编文言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很多,课后的“思考·探究·练*”也大多要求在背诵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正是教改中重视诵读的体现。我在教学中也体会到,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教学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如读正字音、读准句读等,还应让学生诵读,让学生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互动,领略文言文的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我采取下列方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如果有通假字、古代专有名词,教师应适当作指导,校正读音,扫清诵读障碍。

  2。读准节奏。要求在语意层面上通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节奏正确的朗读就有利于正确理解文句的含意,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意境,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远大抱负。

  通过诵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冶他们的知、情、意,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情景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学生在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全面正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消化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利用多媒体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美丽山水画面,引发学*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抓住三峡各季节景物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该课件成为学校语文组课件实用材料。

  三、选择适当途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是相对于个体学*而言的,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探究学*是创造一种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使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的契机,通过圈点与评注、善思与质疑、积累与归类的途径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学*探索的能力。

  1。圈点与评注,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圈点与评注是学*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圈点”,是给字、句划上符号,以引起重视或质疑。“评注”是把对内容的说明或评论意见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也可以另附小纸条夹在其间。圈点与评注,对学*语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勤动手的好*惯,为合作探究一些疑难问题做好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师布置预*题训练学生圈点与评注;也可让学生独立阅读,针对疑难问题自行圈点与评注。

  2。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思考与质疑。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法,《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为学论,都启迪了我们:教学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即善于思考,设疑释疑。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一位

  学生提出了疑问:古代许多官员出巡,都要清宫除道,作者既然是滁州太守,上山赏景,为何有那么多人一同上山呢?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我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游山的乐趣——与民同乐。正是由于学生主动质疑,才为合作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也掌握了文章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

  3。积累与归类,是合作探究的深化。学*文言文,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典故,并对文言文的知识点作相应的归纳。如名句的积累一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某方面内容,定期抄写在黑板上,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检查落实。又如古汉语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当然不能机械抽象地归纳出几种用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立足于课文中鲜活的例子,联系学过的知识,不断归纳积累,再根据积累解决更新的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独立阅读、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的操作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调配,力求*衡,也必须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成为小组合作学*的主角。同时,教师应该*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以学*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中,并适当作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比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能力

  拓展阅读是教师在授完课内文言文后,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关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过程。学*文言文,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情感体验,从而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完成从阅读到欣赏、从感性到理性的审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例如在学*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后,我让学生阅读了《礼记》的选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就布置学生运用注释作翻译,并注意“于”“子”“夫”“之”“而”等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做如下的小结:宁与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暴露出当时社会统治的残酷,真是不堪忍受。这与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何等的相似!又如学*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拓展阅读了“孙叔敖杀两头蛇”“管仲相齐”等人物小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更多地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人物,为文章的整体认识充实材料,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古诗文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讲好古诗文,让学生对其感兴趣,从而学好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我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而言,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引入新颖,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语言*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普遍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兴趣是学*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要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引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花木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我先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花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

  自见。”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师先范读(或听录音),然后学生再仿读,以及分组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的揣摩,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三、扩展阅读,课外延伸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过程。学*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如学*《石壕吏》一文后,课外拓展读《礼记》选文孔子过泰山侧

  四、联系生活,学*运用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所收获。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文言文,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任务。

  心得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与朱元思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书信,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吴均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富春江美景跃然纸上。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朗读、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享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心得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一: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爱莲说》,教育学生学做“君子”,学*洁身自好、端庄正直、不攀富贵的君子品格。教《岳阳楼记》,启发学生效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热爱祖国,报效人民。

  误区二: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能力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从零开始,因为“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心得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加强诵读法。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所以诵读法是教读文言文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诵读中解决文字障碍,在诵读中激发阅读兴趣,在诵读中对话文本内容,在诵读中领略文章韵味,在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怀……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学*古代汉语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古代汉语也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我们从初中开始学*文言文,初高中六年的文言学*,为我们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但在接触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后,我发现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或者说只是“略知皮毛”,并未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从前以为语文课上学*的文言文就是古代汉语,但在学*了古代汉语这一门课后才发现,文言与古汉语不同。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而古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都是非常广泛的。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可见,文言只是古汉语的一部分,我们从前只学*了古汉语的一个“小分点”,因此我们对古汉语的学*仍需一段漫长的时间。

  古代汉语这本书把古代汉语常识进行系统分类,先从文选开始,让我们对古文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从字到词、从古今词义到语法知识进行分类讲解,使我们更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古代汉语常识的演变与发展。

  学*古代汉语目前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对汉字的结构和发展的学*。一个汉字的写法并不是随意构造的,是按照一定形体结构进行创造的。在书本上我们学*到,关于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在实际上汉字的形体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因为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绝不是某一个人事先订好了条例再着手造字的。因此这些分类只是古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来的字体分类,是从汉字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发的,绝不是造字的必然规律。

  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拥有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他们能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了解,进而进行既无限又合理的联想,从而创造出属于人类社会的特有财富。

  例如一个简单的“日”字,古人通过对太阳外部轮廓的观察,以一个“”图案表示太阳,既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太阳”这一事物,又让人们轻易地记住并使用了这一个字。这就是“象形法”。

  又如“指事法”,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一个看上去像“二”字的甲骨文——在一划的上面加一短横,其实表示的是“上”的意思。上面一横较短,下面一横较长,短的笔画就像是一个箭头,用以表明指向上方,因此“上”的本义为天。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字,甲骨文的写法是用两只穿着草鞋的脚步一前一后拼凑出来,以表示步行。通过对“”外部形体原义的理解,赋予其新的意义,“步”字便由此产生了。

  个人认为,“形声法”是四种基本造字法中最富“时代性”的一种,如今我们还会采用这种方法去认读生字(当然,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字,甲骨文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下面一个“”。“杞”的本义是枸杞,是一种木名。因此取其意符“木”,声符“己”,念做“qi”。

  古汉字的创造还有很多有趣的方法,每一个古体汉字都蕴含着有趣的意义。对于汉字简体化,有人说是因为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汉字的简化,减轻了汉字的学*难度,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另一方面而言,我们却丢失了汉字的本来意义。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承载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本身既是文化,也是传播文化的一个途径。因此我觉得,学*和传承古汉字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学好、理解好古代汉语这门课。

  今年学校给我们大班布置了古诗特色教学。对于古诗我们大班的幼儿们来说则是已经是非常的熟悉了,为了把古诗教学上好,我自己先给自己上了一课,我记得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幼儿的大脑,就是要开发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地探索。于是我借鉴了陶行知先生的**大脑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幼儿独自思考和主动探索的机会,从而为幼儿营造了无限开阔和想象的空间,能让一个不认识字的幼儿通过画面就能“读”出古诗大意。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幼儿们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吟诵古诗,需要的则是反复不断、要有感情。古诗的图画形式多样,而孩子们读古诗的热情和不断发现其中的乐趣,会让你见识到什么叫“百读不厌”。回顾这个学期的古诗特色教学工作,可以说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工作如下:每周的1节古诗特色活动课,对幼儿来讲是非常有趣,也是非常重要的1节课,可是对于我这个教者来讲却是比较难上的1节课,因此认真备这1节课,写好教案,成了我最重要的任务。我常常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教学中我既注意有的放矢,同时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节课幼儿都有一定的收获。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幼儿们了解认识。

  例如我在教幼儿们学*古诗《秋夕》时,先让在幼儿们初步的理解诗意,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幼儿的想象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我们教师的古诗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精神,古诗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面的行为真正变为师幼共同的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哦!

  再次我们在古诗教学时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幼儿们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幼儿们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幼儿们的注意力,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幼儿们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啊,古诗教学所给予幼儿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幼儿们在与古诗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可谓浩瀚如烟,熠熠生辉。它博大精深,艳如百花,汇集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诗是“最妥当的字句放在最妥当的地方”,我觉得诗是最经济的语言,这一点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尤为突出。我们学古诗不一定要成为诗人,而是要心中充满希望的绿色的“诗意”,感悟诗的穿透力。古诗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味和审美情趣。”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未来的语文教材,相信古代诗词的占有率会越来越大。

  这样来看古诗词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我的“盲区”,我觉得用我有限的语言根本无法让我的孩子们充分地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通过10月29日语文教科之家由导师刘主任组织的这次关于古诗教学的网络教研活动,认真听了两位教师的两节课,这是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突然发现枯燥乏味的古诗也可以上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特别是东官刘老师的《古诗三首》的教学中,用讲古诗古诗的方法了解诗意,解决了传统古诗教学逐字逐句讲的枯燥乏味,采用“一带”的方法指导学*,抓重点,指导朗读,引导诵读,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情境中学以致用。真是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我感觉整节课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让孩子还感觉不到老师故意为之的痕迹,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特别是最后刘老师把学生从始终选出来的字两句诗,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相信学生们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们感受到汉字的魅力,诗词的神奇。通过学*,我也对古诗教学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导学”不如“导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作为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突出强化古诗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孩子们有渴望学*的冲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可以演、可以画、可以唱等一些有趣的方式,把内容具体化,把诗意形象化,把情感音乐化,打开孩子们智慧的大门,发展思维的同时把知识用于实践。

  二、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的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学硬件也在不断更新,那么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要跟着变革。运用多媒体课件和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运用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通过多媒体的介入,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相信古诗教学的效果会大大提高。

  从大一到现在学*古代文学这门课总共有将*一年的时间了吧,这段时间的学*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体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也让我从总体上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文学是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后的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与其他的像现代汉语、英语之类的课相比,我还是比较喜欢古代汉语。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手捧一本《诗经》或其他古代文学方面的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抛开心中的一切烦恼,远离现实生活的喧嚣,让自己走进一个遥远的时代去体验古代人的生活百态,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通过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的学*,我对古代文人们的思想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我体验到爱情的纯美;从百家争鸣的诸子之文中我了解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知道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庄子“鼓盆而歌”的乐观豁达。在整个先秦文学的沉淀里,我开始找到了人之为人的根和“满则溢”的人生道理。读魏晋文学我知道了什么是“建安风骨”,了解了一代枭雄曹操“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明白了竹林七贤内心的苦闷和狂放不羁;看到了王谢世家的繁荣与衰败。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文学也是如此。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与历史及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学*古代文学作品时要把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其实生活中古代文学的渗透也随处可见。举个最通俗的例子,我们所熟悉的歌手周杰伦,他的中国风歌曲无不充满了古代文学的韵味。“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宛然烟雨朦胧,微风中仿佛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这便是古代文学赋予它的隽永的魅力。还有最*兴起的国学热,说来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热。众所周知的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红楼?这些讲解不仅是讲解单一的某个文学作品,其实也是讲解我们的古代文学。

  学*古代文学不仅仅要掌握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更重要的要了解文学体系,了解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繁荣的文学史过程、文体演变和文学现象,能够将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学会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能对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评价。

  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也必将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文言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言文却成了他们心中的痛。本人曾经做过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学*文言文,基本上是硬着头皮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这实在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分析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文章太难,内容较枯燥,特别是读不懂时的焦虑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了恐惧感;二是老师整天强调“之乎者也”,而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艺术方面的东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兴趣的东西不重视,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却整天强调,天长日久,厌学情绪日益严重。我听了学生的阐述,内心深有感触。确实我们不能光埋怨学生,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选文确实不太合适,就拿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册(必修)选文《离骚》来说吧,说句实在话,即使是一位大学教授读起来并不一定很轻松,更何况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呢?他们的年龄阶段还是爱玩的阶段,应该说他们还达不到那种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难理解,生僻字极多,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如果没有工具书也很难完全读懂,更何况学生?另外我们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老师给学生讲解文学常识,老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的,这样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从教材选编做起

  作为教材的编者在选例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喜好,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篇文章,是否能喜欢。无论这篇文章多有价值,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其实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讨厌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较强,文本不是非常晦涩的文章,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毕竟他们现在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还是比较感性的,自然对感性的东西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性的文章,这样由浅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就如一棵刚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风暴雨冰雹地震,它不仅不能正常生长,于其反而是一种摧残。所以教材的选编者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竟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进

  现在语文教师只要讲文言文肯定会讲"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环节似乎就不是学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讲了千遍百遍,学生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老师还是得强调,为什么?因为这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能不强调吗?所以学生无奈,老师也很无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探究词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样的词,就像“而”“也”之类的,完全没必要考查的这么细。即使我们把这类的词全部从文中删除,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不会受任何影响。那我们干吗非要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大做文章呢?我们岂不是作无用功?所以我觉得文言文的考查还是应放在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上,看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精神食粮是什么,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文言文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5)

——哈尔滨中考必背文言文 (菁华3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文言文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6)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菁华3篇)

  原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土,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以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去,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水仙】

  清·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注释:

  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水仙】译文

  我有四条命,各自存在于一年的一个时节:春天以水仙、兰花为命,夏天以莲花为命,秋天以秋海棠为命,冬天以蜡梅为命。如果没有这四种花,也就没有我这条命了,如果哪一季缺了这一种花,那就等于夺去了我这一季的命。

  南京的最好了,我之所以把家安在南京,并不是为了在南京安家,而是为了在水仙的故乡安家。记得丙午年的春天,当时穷困潦倒,无富余钱财过年,等到水仙花开的时候,没钱购买。家人说我要自己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我说:难道你们是要夺去我性命么?我宁可少掉一年的寿命,也不想一个季节没有花的陪伴。况且我从他乡冒着大雪回到南京,就是为了看这水仙花。如果看不到,岂不是不如不回来南京,就呆在他乡过年算了?家人劝不过我,给了我玉饰去换水仙花了。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1],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2],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3]。佗邑惟命"。请京[4],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5],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6],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7],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8]:"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9]。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10]。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11],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12]"。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13],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14]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15]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16]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

  当初,郑国的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武姜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郑庄公出生时逆生,姜氏难产而害怕,所以就给他取名为寤生,因此而讨厌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要把他立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没有答应。等到郑庄公继承了君位,姜氏又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分封给共叔段。郑庄公对她说:"制,那是个危险的地方,东虢国的国君就死在那里。别的地方你可任意选择,我唯命是听"。姜氏又为共叔段请求以京地作封邑,让共叔段居住到那里,称为京城太叔。祭仲对郑庄公说:"都会的城墙超过百雉,那将是国家的祸害。按照先王的制度,卿大夫最大的封邑,也不能超过侯、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封邑只能是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只能是九分之一。现在京城封邑不合法度,违背先王制度,君王你会承受不了的"。郑庄公说:"这是姜氏想要的,我怎么能躲避祸害呢"?祭仲对郑庄公说:"姜氏的要求哪里能够满足得了,不如趁早为共叔段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发展。如果发展起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都不能除掉,何况是君王你宠贵的弟弟呢!”庄公说:"多行不义,必定自取灭亡,你就等待着他的灭亡吧!”

  不久,共叔段又命令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地接受他与郑庄公的共同管辖。公子吕对郑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接受两个人的管属,君王你将如何处理呢?如果想把君位让给共叔段,那我就请求服侍他;如果不让给他君位,那就请你除掉他,以免让老百姓产生二心"。郑庄公说:"用不着去管,他会自己遇到祸害"。共叔段又将西部和北部由他和郑庄公共同管辖的边地收归己有,延伸到廪延这个地方。公子吕又对郑庄公说:"这下可好了,共叔段势力雄厚,能够得到众多人的支持了"。郑庄公说:"他不行道义,不团结人,势力雄厚只能促进他的崩溃"。

  共叔段加固了京地的城防,聚集粮草,整修铠甲和兵器,装备起步兵和战车,准备袭取郑国国都。姜氏将为他打开城门。郑庄公打探到共叔段进袭国都的日期,说:"现在可以向共叔段进攻了"。于是,命令公子吕为统帅,率领战车二百辆(每辆战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向京地展开讨伐。京地的人民都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地。郑庄公又派兵到鄢地讨伐他。五月辛丑(二十三日)这天,共叔段逃奔到共国。

  《春秋》写道:"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的所作所为?不像弟弟,所以不说他是郑庄公的弟弟,只写他的名字;郑庄公和共叔段之间的战争好像两国国君相战,所以用"克”;称郑庄公为郑伯,是讥刺他对弟弟不加教诲,养成他的罪恶,也说明郑庄公本来的动机;不写共叔段出奔共国,是嫌单单归罪于共叔段,难以下笔。

  于是,郑庄公把他母亲安置到城颍这个地方,并发誓说:"我不到黄泉之下的时候,是不会再见你了"。不久,他就感到后悔了。

  颍考叔是颍谷这个边邑的地方官吏,听到郑庄公这样做,就以向郑庄公进献为名,见到了郑庄公。郑庄公赐予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都留下来不吃。郑庄公便问他为何不吃肉。颍考叔说:"小人我有老母,尝遍了我给她的食物,从未吃过君王这带汁的肉,请你让我把这肉送给她"。郑庄公说:"你有母亲,能馈赠她饭食,只是我没有母亲,不能向她馈赠了"。颍考叔说:"冒昧地问一下,你说的是什么意思"?郑庄公就告诉了他事情的原委,并告诉颍考叔他感到很后悔。颍考叔说:"你有什么为难的呢?如果挖地挖出泉水来,再顺着穿个隧道,你与你母亲在隧道里相见,有谁会说你的不对呢"?郑庄公按照颍考叔的建议去做,在隧道与母亲相见。郑庄公进入隧道,见到他的母亲赋诗说:"大隧道内与母亲相见,这样的乐融融啊!”姜氏走出隧道,也赋诗说:"大隧道外,这样的乐呵呵啊”!于是母子和好如初。

  君子评论说:"颍考叔,是一位真正的孝子,爱他的母亲,还把孝道延及郑庄公。《诗经》说:孝子是不会让孝道匮竭的,将永远把孝道给予他的同类人。这正说的是颍考叔这样的人"。


文言文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7)

——文言文读书笔记 (菁华3篇)

  学校印发了校本教材《文言文赏读》,初拿这本书时,我就有极大的兴趣。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东海孝妇》这篇文言文了。

  “孝”是*千百年来不变的道德修养。是经沧桑历史而不会小时的基本仁义准则。孝妇是一个哭名的人,当她好不容易招待依靠时,上天却无情的剥夺了她唯一的依靠。她的丈夫死了。而且没有留下一儿一女,留下的只是孝妇孤零零一个人和同样孤零零的婆婆。她要忍着巨大的悲痛照顾婆婆,婆婆和她相依为命十多年,婆婆不忍心拖累孝妇而自尽身亡。不料婆婆的女儿将孝妇告上了官府。县令不做调查,偏听偏信,最终将孝妇给斩首了。孝妇的冤屈感天动地。大旱三年。

  当我读完这篇文言文后,不免感动。或许换成现在的妇女早已将婆婆一脚踢出家门。或许换成其他的妇女早已改嫁他人;或许……的确,像我上述的现象还少吗?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户穷人家,家里有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和婆婆。妻子不能忍受家中的贫穷。一天,她撺掇自己的丈夫用竹篓把他的母亲背的荒僻的大山中,并把老母亲丢弃在荒山野岭。丧失人性的儿子居然按照妻子的要求将自己的母亲给丢弃了,小儿子得知次事后也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的父母,夫妻两人后悔晚矣。

  这个故事中的夫妇两人的行为与东海孝妇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呀。孝妇虽饱受了巨大的磨难依然不忘“孝”字当先。读着这篇文章仿佛在给我上了一堂人生政治课。也给你我他都上,了一堂课。每当回到家里。妈妈和奶奶吵架时,我就悄悄的把这个故事讲给妈妈听。希望妈妈能够孝顺奶奶,不要在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架伤了双方的和气。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孝妇行为的指引下和和睦睦的生活着。

  “百善孝为先”。的确,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他啊要如何尽起对社会、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更不要说报效祖国了!愿每个人都像孝妇那样孝敬父母,不要让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长大最后却落得被抛弃的下场。大家一定要时时刻刻记住:“孝“字当先。

  最*我读了不少较浅易的文言文,也了解了许多故事,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学弈》一课中所讲的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全国最会下棋的.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但是他们的学*态度却不同: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而另一个人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然是与同伴一起学,但却心不在焉。同时学棋,三心二意的人永远不如专心的人学得好。这个短小的故事,给了我多少启迪呀!

  其实,我以前就是一个干什么事都不专心的人,常常是干这件事还想着另一件事。有时候,心里像长了毛刺,总不能脚踏实地地学*,生活中的我得到了许多教训。

  记得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睡醒觉,赶紧写起老师布置的作文来。但却一边写一边用眼睛瞧着桌上的小闹钟,一看到了三点十分,便“啪”的一下放下手中的笔,伸手拿过收音机,迅速拨到交通频道,顿时传出播音员阿姨悦耳的声音:“下面请听蔡依林的《消失的城堡》……”嗬,太棒了!我哪能错过这样的良机,顺手将作文扔到一边,抱起收音机就听起来了。听,她优美的声音:“记忆飞走了……我要孤单的思考……真的很好……再也不需要,消失的城堡……”我被陶醉了,还学着唱。忽然妈妈推门进来,见我唱的如此入迷,就说:“做功课的时候,又听音乐,能把功课做好吗?”我一吐舌头,冲妈妈做了个鬼脸,抓起笔就又匆匆忙忙地写起作文来。心里却嫌妈妈来的不是时候。

  第二天,老师指着作文本说:“你读读作文,连句子都不通!”我一看,觉得作文中的话好像在哪听过。怎么连歌曲里的“记忆飞走了”都写在作文里面啦?哎,都是我自己学*不踏实呀!这样做多么像《学弈》中那个三心二意学下棋的人哪!他一边学下棋,一边想射下天鹅;我一边写作文一边想听歌曲,不专心致志,没有毅力,怎么能学到本领呢?

  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碍。”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那个三心二意学棋的人,是不如别人聪明吗?不是,是因为他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刻苦学*的精神。我经历的这件事,不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吗?我要向《学弈》故事中专心致志学下棋的人学*,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勤勤恳恳学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做贡献,否则会一事无成。

  今天,我读了《学弈》这一篇文言文,读了它以后我深有感触。

  《学弈》这篇文言文是一篇篇幅较短,含义深刻的古文。里面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迈的棋圣弈秋教两个学生下围棋,其中一个学生紧记弈秋的教诲,专心致志的听讲,认真的思考。而另一个学生则以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着怎样用箭把它射下来。

  《学弈》里面的两个人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两个例子,两个不同的人,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学*、面对人生。那个专心致志听弈秋教诲的学生凭着他那种对学*的认真、对老师的尊重、对围棋的聚精会神和一心一意,以后不管在学*上、在生活中、在事业上肯定会有巨大的成就。而那个在学*围棋的时候想着其他事的学生,有两个错误。第一,是在老师说话、讲课时不听讲,是一种不尊重师长的行为;第二,学生在上课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不应该三心二意的。既然我们是学生,就应该尊重师长、同时也应该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做的,也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因此,我觉得在做事的时候三心二意的人,以后不管在学*上或者是生活上都不会获得什么成功。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呢?如果有,就请你赶快改正这个缺点。为的是把每一件事都做好;为的是养成一种良好的*惯。


文言文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8)

——狼子野心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

  狼子野心原文

  有富室,偶得二狼子,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sì)。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niè)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曰:“狼子野心,诚不谬也!”

  狼子野心,信不诬(wū)哉! 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yí)患耶?

  狼子野心翻译

  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狼倒也和狗*安相处,狼渐渐长大,也比较温驯,富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白天在客厅里睡觉,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低吼,他惊醒环视四周,但没有一个人。他靠着枕头小睡,狗又像刚才一样低吼,他便假装睡着来等待会发生什么,才发现那两只狼想等他没有防备的时候咬他的喉咙,而狗正阻止狼上前。富人于是把狼杀掉,取了它们的皮,说:“狼子有野心果然不荒谬!”

  “狼子野心”这句话,确实是没有诬蔑它们啊!那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是只有凶恶罢了。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附:字词解释

  杂畜:混在一起喂养 。 畜:(名词作动词)喂养。 稍:渐渐。 驯:驯服。 为狼:是狼。 作:发出。 伺:等到。 未觉:没有醒。 逸:逃走。 阳:表面上。 阴:背地里。 不测:险恶难测的居心。 颇:很。 厅事:大厅,厅堂。 俟:等待。 偶:偶然。 杂:掺杂。 安:安逸。 昼:白天。 寐:睡觉。 乃:于是。 信:确实。 遁:逃跑。 周:四周。 伪:假装。 啮:咬。 革:皮。 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有“隐藏”之意 就:靠*(这里指靠在...上) 环视:向四周看。 贻:遗留。 觉:察觉。 为:是。 将:准备。 自贻患:招致祸患延误自身。 俟:等候。 寐:不脱衣服的小睡 归:返回 再:又 悟:明白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人不能只看外表和他表面上的行动,可能他心底狠毒,防人之心不可无。

  【文言文】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竞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干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翻译】

  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

  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这样凶残,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

  【注释】

  杂畜:混在一起喂养。

  畜:圈养。

  稍:渐渐地。

  驯:顺从,驯服。

  为狼:是狼。

  就:接*,靠*。

  作:发出。

  伺:窥探。

  未觉:没有醒。

  信:确实。

  贻:留下

  逸:逃走。

  阳:表面上。

  阴:背地里。

  不测:这里指难以揣测的阴谋和企图。

  颇:很,十分。

  为:是。

  厅事:大厅,厅堂。

  偶:偶然。

  杂:掺杂。

  安:安逸。

  昼:白天。

  寐:睡觉。

  乃:于是,就。

  伪:假装。

  信:确实。

  周:四周。

  就:靠*,靠着。

  伪:假装。

  觉:察觉。

  啮:咬。

  革:皮。

  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有“隐藏”之意。

  就枕:(头)搁在枕头上。

  环视:向四周看。

  觉:察觉。

  将:准备。

  贻患:留下祸患。

  【狼子野心的启示】

  1、告诉人们大多数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难以改变的。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

  2、凶残者本性难移。(对狼而言)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人而言)

  3、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实质。

  4、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狼总是要吃人的,纵然是“狼子”,纵然是“颇驯”,只要有机会,就会露出它们的本性。那些本性不改的坏人又何尝不是呢?

  狼子野心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不能只看外表和他表面上的行动,可能他心底狠毒,防人之心不可无。

  原文: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竞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选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干野心矣。獸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译文:

  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

  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獸这样凶残,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

  字词翻译

  杂畜:混在一起喂养。

  畜:圈养。

  稍:渐渐地。

  颇:很。

  驯:顺从,驯服。

  为狼:是狼。

  就:靠。

  作:发出。

  伺:窥探。

  未觉:没有醒。

  信:确实。

  贻:留下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