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

日期:2022-11-10 00:00:00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1

  《论语》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在初中、师范的课本里读过,在参加自学考试时,大学语文我也自认为对有关《论语》的内容有所了解。最*看了于丹教授《论语》,才发现自己所理解的浅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翻译《论语》,并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够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灵的小故事,去注解去阐明去领会《论语》,《论语》不再高深莫测,不再那么令人难以领会。

  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一个人外在的表现与他内心的世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付,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2

  天地人之道:就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和感悟的吧。孔夫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圣人。《论语》教给我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柔的生活的态度。

  “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于障锝,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认得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为无比强大。

  我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什么叫天人合一?我认为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有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我认为:一个人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感悟: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佛家有个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膛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我们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论语》告诉我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与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是“仁”字。

  在这个世界上,《1》什么人最重要?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

  《2》什么事最重要?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3》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自己感悟: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事智慧。《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自己感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言:“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自己感悟:既然生活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他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下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感悟: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这叫”失人“。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

  《论语》中所提倡:“坦荡荡“的心境。

  《论语》教给我很多处事的方法,做人的规则。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为什么会这样?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意思就是: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子贡:“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的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感悟: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不在其位,不某其政”。《论语。宪问》意思是: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得事。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就写到这里吧,可能自己认识的还不那么深刻,以后自己还要多学*多看书,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些。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3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门见山,告诉我们学*的方法,即:学得了知识,并且不断地去练*,这才是令人高兴的。然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拜访你,这也是令人快乐的。但是,如果你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人赏识你、知道你,你该怎么办呢?是自暴自弃、就此沉沦?不!要继续努力,努力并快乐着,只有这样,孔子才把这样的人叫做道德高尚的君子。

  记得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年轻人很有学问却自感怀才不遇,便向一位智者请教。智者没说话,只是拣起一个小石子,向石子堆里扔去,让年轻人把自己刚才扔掉的石子拣起来。年轻人摇了摇头,说自己无法将石子拣出。接着,智者又从身上掏出一枚钻戒,扔向石子堆,年轻人很快从石子堆里拣起了钻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可能我们还不够优秀,我们还只是石子堆里的一枚小石子,别人还无法从石子堆里辨别出我们,而当我们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时,还怕别人发现不了我们吗?所以当我们还不是一颗璀璨的钻石时还要继续努力,不要怨天尤人,直到有一天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并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为仁之根本与!这段话大意是说:做人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君子致力与根本工作,根本树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什么是仁的根本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孝悌,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如果,连父母兄弟也不爱的人还怎么可能真心和别人相处,因此,孔子师徒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讲究仁爱呢?孔子为我们讲了一个好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的很干脆,那些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没有一个是讲究忠义道德的。但那些能言善辨、不辱使命的辩士,与这些巧舌如簧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能言善辨、据理力争,后者为个人利益使弄小伎俩。所以要另当别论。

  接下来,孔子教我们在*时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仁人,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我们每天都应该做好这样三件事:竭尽全力替人办事;诚心诚意和朋友交往;认真练*老师教的知识。做好这三件事,我们就可以向仁人看齐了。

  孔子十分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他把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做事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重,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后生小子,在爹娘面前得孝顺在兄长处要敬爱;说话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友爱大众,亲*仁德之人。这样做了以后,有多余的力量,再来学*文化知识。

  当下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教育的重点往往放在成才上,而忽略了德育,于是培养出不少,四肢不勤,无谷不分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父母要求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唯考上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为是。*时忽略道德人格的培养,这些孩子往往经不起一点点的刺激,心理变得相当脆弱,不知与人怎样相处,心中只有自己,一旦遭遇挫折,经受不住一点打击。我就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名牌大学里有一个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都很优秀,由于是尖子生,倍受老师宠爱。可到了大学,由于同学都是尖子生考进来的,他变成普通的一名学生。不再有老师的宠爱,被冷落到一边。这名学生逐渐抑郁了,最后不堪折磨,跳楼自杀。可见,培养一个人要懂得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是多么的重要,要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生我养我、来之不易,要知道感恩,要珍惜这一切。只有具备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格,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才能做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的人。孔子的徒弟子夏就十分推崇有德之人,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大意是:(选择妻子)能重视品行,而不重视美貌;侍奉爹娘,能尽其力,侍候君王,能不顾身家性命;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种人)虽然没有上过学,拿今天的话说,即使没有什么文凭,我(子夏)也说他早已有了教养,比那些有才无德的人强得多。

  以上是讲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接下来,孔子又谈了孝,他给孝一个最简单、最朴素的'标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怎样尽孝?其实很简单,这个标准简直另人怀疑:父母在,不远行,趁他们健在,多陪陪他们,这就足够了,要是父母不在了呢?就要看这个人的行为,如果仍旧能继承父亲的好思想、好操守,不加以改变,就算尽孝了。这个标准看似简单,做起来难。看看过去的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都很难做到。凡开国初期,那些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皇帝往往能勤俭持家、体恤黎民百姓,但没过几代,后面的皇帝从小过惯锦衣玉食的生活,继任后变本加厉,更加骄奢淫逸、糜烂不堪,最后败了家、误了国,被别人改了朝、换了代。

  小到一个家也是这样,上辈子辛辛苦苦打拼的家业,只要出了一个纨绔子弟,不消几年,家业就败了个精光。一代名臣曾国藩总结前人教训,劝戒子孙说:门户之衰,总由子孙之骄惰;凡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同时告戒子孙:克勤克俭,能丰衣足食,就是小康生活。凡事谨守规模,必不大错;一生但丰衣足食,便成小康。

  凡事谨守规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个有钱不知道享受呢?享受起来一定要有个规模、有个度。那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其实,孔子早在2000年前就给了我们这个答案: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饭不要求过饱,居住不求舒适,这看起来有点不*人情,但却符合养生之道,常言说得好:要想身体健,三分饥和寒。讲的就是同样道理。吃饭只吃七分饱,过饱则加重肝脏负担,穿衣和睡觉不要太暖和,才能充分调动我们肌体的御寒能力。敏于事而慎于言,说工作起来要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同时要就有道而正焉,向有德之人学*,借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如能做到这些可谓好学也已就算是一个勤奋的人了。他的一生便可以丰衣足食,必不会铸成大错。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吗?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1)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菁选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论语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1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门见山,告诉我们学*的方法,即:学得了知识,并且不断地去练*,这才是令人高兴的。然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拜访你,这也是令人快乐的。但是,如果你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人赏识你、知道你,你该怎么办呢?是自暴自弃、就此沉沦?不!要继续努力,努力并快乐着,只有这样,孔子才把这样的人叫做道德高尚的君子。

  记得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年轻人很有学问却自感怀才不遇,便向一位智者请教。智者没说话,只是拣起一个小石子,向石子堆里扔去,让年轻人把自己刚才扔掉的石子拣起来。年轻人摇了摇头,说自己无法将石子拣出。接着,智者又从身上掏出一枚钻戒,扔向石子堆,年轻人很快从石子堆里拣起了钻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可能我们还不够优秀,我们还只是石子堆里的一枚小石子,别人还无法从石子堆里辨别出我们,而当我们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时,还怕别人发现不了我们吗?所以当我们还不是一颗璀璨的钻石时还要继续努力,不要怨天尤人,直到有一天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孔子在20xx多年前就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并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为仁之根本与!这段话大意是说:做人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君子致力与根本工作,根本树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什么是仁的根本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孝悌,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如果,连父母兄弟也不爱的人还怎么可能真心和别人相处,因此,孔子师徒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讲究仁爱呢?孔子为我们讲了一个好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的很干脆,那些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没有一个是讲究忠义道德的。但那些能言善辨、不辱使命的辩士,与这些巧舌如簧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能言善辨、据理力争,后者为个人利益使弄小伎俩。所以要另当别论。

  接下来,孔子教我们在*时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仁人,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我们每天都应该做好这样三件事:竭尽全力替人办事;诚心诚意和朋友交往;认真练*老师教的知识。做好这三件事,我们就可以向仁人看齐了。

  孔子十分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他把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做事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重,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后生小子,在爹娘面前得孝顺在兄长处要敬爱;说话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友爱大众,亲*仁德之人。这样做了以后,有多余的力量,再来学*文化知识。

  当下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教育的重点往往放在成才上,而忽略了德育,于是培养出不少,四肢不勤,无谷不分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父母要求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唯考上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为是。*时忽略道德人格的培养,这些孩子往往经不起一点点的刺激,心理变得相当脆弱,不知与人怎样相处,心中只有自己,一旦遭遇挫折,经受不住一点打击。我就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名牌大学里有一个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都很优秀,由于是尖子生,倍受老师宠爱。可到了大学,由于同学都是尖子生考进来的,他变成普通的一名学生。不再有老师的宠爱,被冷落到一边。这名学生逐渐抑郁了,最后不堪折磨,跳楼自杀。可见,培养一个人要懂得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是多么的重要,要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生我养我、来之不易,要知道感恩,要珍惜这一切。只有具备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格,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才能做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的人。孔子的徒弟子夏就十分推崇有德之人,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大意是:(选择妻子)能重视品行,而不重视美貌;侍奉爹娘,能尽其力,侍候君王,能不顾身家性命;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种人)虽然没有上过学,拿今天的话说,即使没有什么文凭,我(子夏)也说他早已有了教养,比那些有才无德的人强得多。

  以上是讲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接下来,孔子又谈了孝,他给孝一个最简单、最朴素的标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怎样尽孝?其实很简单,这个标准简直另人怀疑:父母在,不远行,趁他们健在,多陪陪他们,这就足够了,要是父母不在了呢?就要看这个人的行为,如果仍旧能继承父亲的好思想、好操守,不加以改变,就算尽孝了。这个标准看似简单,做起来难。看看过去的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都很难做到。凡开国初期,那些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皇帝往往能勤俭持家、体恤黎民百姓,但没过几代,后面的皇帝从小过惯锦衣玉食的生活,继任后变本加厉,更加骄奢淫逸、糜烂不堪,最后败了家、误了国,被别人改了朝、换了代。

  小到一个家也是这样,上辈子辛辛苦苦打拼的家业,只要出了一个纨绔子弟,不消几年,家业就败了个精光。一代名臣曾国藩总结前人教训,劝戒子孙说:门户之衰,总由子孙之骄惰;凡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同时告戒子孙:克勤克俭,能丰衣足食,就是小康生活。凡事谨守规模,必不大错;一生但丰衣足食,便成小康。

  凡事谨守规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个有钱不知道享受呢?享受起来一定要有个规模、有个度。那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其实,孔子早在20xx年前就给了我们这个答案: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饭不要求过饱,居住不求舒适,这看起来有点不*人情,但却符合养生之道,常言说得好:要想身体健,三分饥和寒。讲的就是同样道理。吃饭只吃七分饱,过饱则加重肝脏负担,穿衣和睡觉不要太暖和,才能充分调动我们肌体的御寒能力。敏于事而慎于言,说工作起来要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同时要就有道而正焉,向有德之人学*,借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如能做到这些可谓好学也已就算是一个勤奋的人了。他的一生便可以丰衣足食,必不会铸成大错。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吗?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2

  天地人之道:就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和感悟的吧。孔夫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圣人。《论语》教给我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柔的生活的态度。

  “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于障锝,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认得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为无比强大。

  我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什么叫天人合一?我认为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有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我认为:一个人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感悟: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佛家有个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膛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我们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论语》告诉我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与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是“仁”字。

  在这个世界上,《1》什么人最重要?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

  《2》什么事最重要?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3》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自己感悟: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事智慧。《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自己感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言:“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自己感悟:既然生活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他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下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感悟: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这叫”失人“。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

  《论语》中所提倡:“坦荡荡“的心境。

  《论语》教给我很多处事的方法,做人的规则。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为什么会这样?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意思就是: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子贡:“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的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感悟: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不在其位,不某其政”。《论语。宪问》意思是: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得事。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就写到这里吧,可能自己认识的还不那么深刻,以后自己还要多学*多看书,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些。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3

  暑假里本是为了应付检查才捧起丢在案头已*乎遗忘的《论语》,最初总觉得上学时已经学过多篇关于《论语》的文章,感觉自己已经读得很透,可是今天当我再以教师的身份去拜读它的时候,却有了另外一番的收获。或许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惯,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被孔子的言行深深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所折服。

  一、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人要不断学*,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许多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缺乏耐心。如果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应该耐地去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比如,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而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再说说“学而不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的人,首先教师自己要做一个终生学*的人。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自己不但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书。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论语》中孔子采用了多种教育方法,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因材施教”。作为教师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肯定会让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不能一把尺子下来,十个手指伸出来还有长有短,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让学生能体会到不同的快乐。《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知新”的前提是“温故”,“为师”的前提是“知新”,不能知新,又怎能为师?

  三、快乐的为师之道教师的工作是一件繁琐、劳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种清贫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快乐,在清贫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开出一片乐土,追求自我的完美。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通过学*《论语》,感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要热心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二要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讲究教育教学方法;三是树立“终身学*”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发扬《论语》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勤于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教育好学生。让我们一起在这份职业中寻找我们的快乐吧!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4

  《论语》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在初中、师范的课本里读过,在参加自学考试时,大学语文我也自认为对有关《论语》的内容有所了解。最*看了于丹教授《论语》,才发现自己所理解的浅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翻译《论语》,并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够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灵的小故事,去注解去阐明去领会《论语》,《论语》不再高深莫测,不再那么令人难以领会。

  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一个人外在的表现与他内心的世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付,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2)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5)份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1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讲求的是学*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2

  我和父亲一起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通过我自己的理解与父亲的解释,我了解到了《论语心得》的内容以及《论语》的道理。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撞死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不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关爱别人,就是仁,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知识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心不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快乐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快乐一直在我们身边,让快乐永远生活在我们的心中。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3

  《论语》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在初中、师范的课本里读过,在参加自学考试时,大学语文我也自认为对有关《论语》的内容有所了解。最*看了于丹教授《论语》,才发现自己所理解的浅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翻译《论语》,并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够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灵的小故事,去注解去阐明去领会《论语》,《论语》不再高深莫测,不再那么令人难以领会。

  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一个人外在的表现与他内心的世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付,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4

  天地人之道:就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和感悟的吧。孔夫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圣人。《论语》教给我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柔的生活的态度。

  “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于障锝,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认得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为无比强大。

  我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什么叫天人合一?我认为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有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我认为:一个人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感悟: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佛家有个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膛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我们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论语》告诉我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与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是“仁”字。

  在这个世界上,《1》什么人最重要?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

  《2》什么事最重要?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3》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自己感悟: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事智慧。《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自己感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言:“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自己感悟:既然生活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他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下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感悟: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这叫”失人“。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

  《论语》中所提倡:“坦荡荡“的心境。

  《论语》教给我很多处事的方法,做人的规则。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为什么会这样?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意思就是: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子贡:“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的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感悟: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不在其位,不某其政”。《论语。宪问》意思是: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得事。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就写到这里吧,可能自己认识的还不那么深刻,以后自己还要多学*多看书,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些。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5

  《论语》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在初中、师范的课本里读过,在参加自学考试时,大学语文我也自认为对有关《论语》的内容有所了解。最*看了于丹教授《论语》,才发现自己所理解的浅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翻译《论语》,并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够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灵的小故事,去注解去阐明去领会《论语》,《论语》不再高深莫测,不再那么令人难以领会。

  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论语》告诉我们,为人不仅要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一个人外在的表现与他内心的世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付,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3)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实用五篇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 1

  孔子是非常重视友情的,朋友在他心目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他关于“友情”、“朋友”的言论,在我们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不是志同道合,根本就不会在一起策划,就更谈不上交友了。因此,有着相同的追求,共同的爱好、志趣,才有可能成为朋友。曾子是孔子的学生,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曾经说过,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他认为,朋友之间交往,还应当有利于培养提高彼此的道德素质。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静下心来思索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带来情绪上的浮躁,情感上的淡漠。真正的友情、朋友,才显得如此珍贵。我非常赞赏刘心武先生的说法:友不过三。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真正的朋友不会超过三位。检视自己,在芸芸众生中走过了几十年,其实真正能够称得上“朋友”二字的尚不足三位,人来人往,常不过是泛泛之交,过眼烟云。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学会珍惜,好好把握。在生活中一旦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实属不易,一定要认真交往,用心呵护这份友情。如果缺少机缘,无缘相逢,也不必过于急躁,拥有一份宁静的心情不被打扰,也是一件美丽的事情。世间事大多是不能够强求的。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感悟,用心寻觅,真正的友情一定在不远处微笑着等待我们。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 2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对于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师益友。于丹教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一个亲切而温暖的孔夫子,让本以为莫测高深的《论语》变得通俗易懂。每读一遍,总会有不同的感触。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受益匪浅。

  一、教师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论中最精髓的东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恕,就是宽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对于教师,就是要将心比心地理解学生,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关爱学生,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业上的进步,知识的积累,身体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关心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关心他们各种能力的培养。爱学生就要本着*等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他们足够的宽容与理解,体谅他们的烦恼与苦闷,肯定他们的进步与成长,让每个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与尊重,那么他们将来也一定会是一个充满爱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每天接触各种性格鲜明的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过分的苛责或训斥,只会让学生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它远不及宽恕的力量那么恒久伟大。学会了宽恕,我们才能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同时,宽恕别人才能让我们享受心灵的安宁。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少一些抱怨和指责,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评和训斥,多一些赞扬和鼓励;少一些歧视和误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寻找“快乐”

  于丹教授写到,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能力的。一个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内心无限深刻地发现内心。孔夫子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于内心相连,对此我深有同感。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人们都在拼命为了丰厚的物质生活而努力打拼。作为教师,我们能否抵抗各种物质的诱惑、安贫乐道,严峻地考验着我们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感谢我的学生们,是他们的成长让我充分地体验到当一名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每当看到学生脸上那豁然开朗的表情,每当看到学生变得越来越懂事,每当听到学生金榜题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在学生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导、扶持的作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为此感到自豪,并甘愿为此终生努力。虽然在物质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个富翁。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能用内心的富足与饱满,能用一种内心鲜活的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那你就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导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灵之道》中于丹教授说,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远活在阴影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难,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为教师,我们生活、工作在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烦恼、苦闷和压力每天都伴随着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烦心事和缺憾,心态不同,结果会完全不同。我教两个毕业班的英语课,课时多,要求高,班里学生基础差,每天备课批作业头昏眼花,身体疲惫不堪。但我告诉自己:备课既是为了教好学生,又是为了让自己不断进步;批作业工作量虽然大,但能保证课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学生出问题时,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有耐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阴霾不散,否则会影响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质量。

  再比如,每次考试结束成绩出来后,学校都会做成绩分析,老师们对此倍感压力和烦恼。有的老师会因为成绩不佳而寝食难安,有的老师对学生良莠不齐而抱怨,有的会为成绩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郁郁不乐。总之,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们内心苦闷又无处诉说。其实,我们应该像《论语》教给我们的那样,放开心态,正确看待成绩。有些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不要埋怨学生懒惰,不要抱怨领导不*人情。而是应以积极地心态去思考,总结经验与不足,知道我还能做些什么,同时更应看到,班级有很多学生在我们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说明我们的教学并非完全失败。只要我们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找寻更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说,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对待人生缺憾的态度。也正如人们常说的: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每次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我都会产生很多的共鸣,也总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它已植根于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谢于丹教授,感谢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 3

  拜读《论语》时,发现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做人道理真的好多好多。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其中,他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安宁。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确实,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理想的心理状态应该是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

  教师的工作是一件繁琐、劳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种清贫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快乐,让那种快乐既不会被清贫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被富足的生活所蛊惑,努力地在清贫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开出一片乐土,追求自我的完美。那么首先就要意识到: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为了夯实自己的知识功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个知识宝库、一本活的教科书、一个“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人。在从事这项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的同时,认识到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这将为你带来极大的快乐。其次不忘: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师职业需要有一种探索精神,探索即寻找科学的真谛,不满足已有的结论,向未来挑战。教学时把自己当作自由的研究主体,把激活课堂作为优化教学的切入口,不囿于既定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建立在教与学双向主体积极性基础上的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这样,师生通过合作和创造性劳动,就会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从研究**同获得一种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发展的快乐。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最需要优秀和出色的教师。让我们一起在这份职业中寻找我们的快乐吧!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 4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论语·子罕》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自我修养。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等相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申视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某些地方不如他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应有的尊重。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会以*等的心态、*常的心情、*静的心境,去面对所有事业上的强者与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运者与不幸者。

  尊重,是一缕清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它常常与真诚、谦逊、宽容、赞赏、善良、友爱相得益彰,与虚伪、狂妄、苛刻、嘲讽、凶恶、势利水火不容。给失败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失败后的同情、安慰与鼓励;给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只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间的真情在,就有未来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后的继续奋进,就有失败后的东山再起。

  尊重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肉麻的吹捧;不是没有原则的廉价奉迎,更不是没有自尊的低三下四。懂得了尊重别人的重要,并不等于如何尊重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也是一门学问。学会了尊重别人,就学会了尊重自己,也就学会和掌握了人生的一大要义。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地体味与摸索吧!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 5

  一部论语,两万余字,却可进入中国思想史上最灿烂的文章之列。它影响历朝士子书生乃至普通百姓两千余年,国人的性格,也受到无声熏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书五经不能上讲堂了,儒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论语和其他儒家经典一样,在书架上蒙尘。然而论语的光辉并不会因一时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会和经济一起复兴,论语的精彩,必然会被更多的人体会。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提醒了国人还有这么一部经典等待着我们翻阅。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这样说论语的都后感:“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说是深得其趣了。我读完论语,时常心中有几多惶恐,几多自责,并且为孔子折服。读论语,我以为有必要把孔子请下圣人的高台,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门弟子,追随老师左右,听其言观其行,才利于得其乐趣。孔子是可爱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师兄颜回子路子贡等等也是个个棱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分成几个方面来论述。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论语,我读论语,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错,我心中的论语,乃是一本学生的听课笔记,所记录的内容,是老师教学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开篇学而第一讲的是什么。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条,第一为学道以长才干,第二为交友以辅仁,第三条乃是修德,此三条者,不过都是为了做一个君子。孔子之叙君子,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论语,正是为了告诉弟子们,何为君子,君子有怎样的责任,君子有怎样的才能,君子有怎样的德行,君子怎样为政,怎样修身而成为君子……如此种种,都是自君子二字铺展开来。论语当是一本给想成为君子的人看的书,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和君子是相关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去论语中看。想要直接给君子下一个定义是有难度的,君子内涵很广。先说君子的责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责任。颜回和子路与孔子各谈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说他想要车马轻裘,与朋友分享,用坏了也不可惜;颜回说得自己要不夸耀自己的长处和功劳;而孔子说的是什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分明就是施于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于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子之出仕,并非为自己谋利益,而是实实在在要为了天下人。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与此类似。真的君子,是胸怀天下的,后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实的竖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还是有的。此一条,可以说是检验君子最根本的一条了,舍此余不足观。孔子多次感叹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语气中那份无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职责所在,是根本。要为天下人谋利,当有手段。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备焉。儒家治国的方法,以仁为本,推行仁政。然而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被问道为政的办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样。孔子讲仁,兼讲礼,义,孝,忠,德,这些都可以作为为政的手段。子路问卫国之政,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讲的是礼;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明了讲的是德;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讲的是仁和德;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里只讲了三个具体的标准。至于其他弟子治理具体地方来问政,孔子给出的答案尽不不同。用孔子自己的话说,为政大概没有什么是非做不可的,没有什么是一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义,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综合一点说,论语告诉我们,儒家之为政,只须着力于几个基本原则之下,如仁,义,礼,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职责、君子为政的办法,要做一个君子,还须提高自己的修养。论语在这方面讲了很多,当今初中高中课本读本介绍论语,也往往从这些角度开始。孔子在论语里面教授给人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说立志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有说学*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说学*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说坚持的,“吾道一以贯之”。还有许多激励人学*的句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等等,读论语总能被这些话语所感动。孔子要弟子所学的,就是要达到能为政的标准。孔子以为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须自己怀仁,治国以德的人必须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养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就是要好学。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轻言语,反对武力,好学。后世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想必从孔子这里得到不少启示。修成了君子,便可以出仕来实现治国*天下的政治愿望了。

  论语中展现了孔子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很有意思的。然而这些只是孔子教导学生的手段而已。一部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言行,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许我看到的并不全面,然而君子一定是每一个读论语的人无法回避的,孔子的道,就是君子之道。对于孔子,真觉得颜回说得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然善诱人;对于孔子,颜回没说到的一点,后代也时常忽略的一点,而很吸引我的一点是,论语中的孔子,生动而感人。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4)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菁华6篇)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既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像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帮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读《论语》,让我领略到的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一、用正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如何用*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是《论语心得》的精华之一。首先,要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二、修身养性的意义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论语中,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

  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从中学*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三、积极的态度,乐观生活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被大家称为圣人的孔子及其《论语》,对大家来说很神圣,甚至高不可及,我们得仰望它。其实,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也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是《论语心得》带给我们的启迪。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曾被誉为治国之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解读诠释了《论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种智慧、心态,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就是开启我们教书育人的快乐之门的那把金钥匙。

  孔子一直是许多人所尊崇的圣人,他的一生弟子遍布天下,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他的语录至今都为大家学*和拜读,其中的内涵意义丰富。以下是一位老师在阅读了论语之后的感悟,希望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教书育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天下君王至于现任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于世,学者宗之。”这是古人司马迁对孔子的称赞,而现今*有夫子庙,国外也有孔子学院。这些种种无疑不是对孔子在教育事业贡献上的肯定。而在《论语》一书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书中洋洋万言中,我想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我今天也将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得到的一点简单的东西。

  一、因人而异,循循善诱

  这两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所想谈的是在我上班的这段时间里,遇到很多有趣的学生,有调皮捣蛋的,有沉默寡言的,有我行我素的,对于这些学生,刚开始对于他们,我可以说是无计可施,但是通过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我发现他们总想着做一些事来吸引别人,只不过做的这些事大多都不是很好的事,有时我就扮演和他们一样的角色去和他们交流,在这些交流中,我懂得了一些词需要我们老师去践行,一些事需要我们老师去做,那就是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去善待学生的错误,要去用关心融化学生的不足。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走进内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让学生对本学科燃起希望之火,在音乐课堂中找到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

  二、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赵校长也曾说过:“班级的前十名孩子的智商不亚于我们老师”前段时间上课有位小女孩跑到我面前问我老师你会唱小星星么?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难道考我没看过抖音?我就说了不会啊!那位学生又说那我来教你吧,然后他就开始唱了,她唱了几句我就和她一起唱了,这时学生就说,老师你骗人,你不是说你不会唱么,我没有说话,最后这个小插曲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事后想想如果学生当时提出的歌我不会唱那就真的变成她教我了!后来我发现这个切磋的小插曲后我和那个小女孩在无形中距离被拉进了,同时她在*时的课上表现的也很积极!

  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友善的朋友从身边来,那是世界快乐的事了,这是我在工作这段时间里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一,和学校里的老师做朋友,朋友不仅仅只在处室内,还要在校园内,相遇时的点头微笑,谈谈工作,谈谈学校生活。

  第二,和社会上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学*增进自己,那会是一种享受。

  第三和学生做朋友,做好良师益友这个角色,增进彼此的距离,不疏远,拉*彼此的关系,不生疏,同时引导他们如何去生活,去学*,如何快快乐乐的成长!

  万世师表,三尺讲台,站上去的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古人亦如此,今人亦不甘*庸!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的语录体散文,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而成的一本书。整本书共分20篇,分别是《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该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著作。同时,该书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对于《论语》,我也只是大概地读了几遍,没有去深入地考察研究,但即便是这样,也在字里行间被孔子的言行深深地感动,为他的宽宏仁爱的胸襟和超人的智慧折服!也许会有许多现代的年轻人对于这本老祖宗留下来的书不屑一顾,觉得都已经是21世纪了,那种老朽的思想早已经不适合我们现在了。其实正好相反,生活在物质欲盛行的年代的我们越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论语》,听听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讲讲仁爱、孝顺、诚信、和为贵等的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无尽的物质欲望冲昏了头,离我们的本真越李越远。其次,论语里面的一些学*方法和技巧等,到现在看来还是很有实用性的。当然,毕竟是那个时候的著作,里面的一些思想在现在我们看来是片面的或者完全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读这本书,取其精华,取其糟耙。对于这本影响了几千年的*文化的经书,我们现代人是很有必要一读的。

  一、要善于学*,虚心求教

  《论语》里面虽然大都是讲*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也有些孔子关于学*方面的经典论述,这些论述到我们现在看来都是非常有理的,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的地方。例如,《论语》里面讲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这些告诉我们现在应该抓住机会不断地学*,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后进入了社会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有所作为。学*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方法。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从以前学过的内容里面再发现新的知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惯。

  孔子很重视学*的态度,不仅要求我们要“敏而好学”,还强调我们要终身“好学不厌”,要有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同时他提倡我们“不耻下问”和虚心求教,鼓励我们时刻反省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然后加以改正。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的“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大多时候是我们身边无数的普通人。对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的“善者”之处,我们就要及时吸收借鉴过来,进而提升自己:对于“不善者”之处,我们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我们去学*的地方。这些看似很简单的几句话,却道出了我们学*的最重要的方法和态度,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好好品味和学*。

  二、要对人仁爱,孝顺守礼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的观念和价值。孔子认为“仁”是君子的本质所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正直诚信的君子,首先必须要学会仁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时,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那些有仁德的人。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他本人首先却没有做到对别人给予关爱和应有的尊重,这种事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倡仁爱,提倡我们本着*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要先学会去关爱他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

  其次,孔子对孝道和礼节非常注重。《为政》里有句话孔关于孝道的话,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段话的意思是讲:“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要依礼服侍他们;父母不在世了,我们要依礼埋葬他们、依礼祭祀他们。”《论语》里对孝的语录是比较多的,这也说明了我们这个国家历来是重视“孝道”的。从这段话里,我们还是看出了孔子在各种各样的孝道里提倡的以顺为主的思想。再如,“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说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又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呢?这些话就告诉我们要多关心长辈,常回家看看,而不单只是给点钱给父母就算了。不过,孔子对“孝”的有些阐述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不合理的,例如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三、要正直诚信,广交良友

  孔子很提倡正直诚信的品格,经常提起君子这个名称。孔子认为,君子主要是用来指有道德、有修养的,具有完善人格的和高尚的情操人。在我们现在看来那也就是一个正直而诚信的人。对于君子所具有的正直诚信的品格,孔子有很多的论述。例如,他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认为君子的生命是向上发展和延伸的,小人的生命是是向下发展和延伸的,孔子道出了君子一个正直上进的品质。孔子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他看来君子应该是正直的,光明正大的,是没有什么见不的人的东西的。孔子很重视人的诚信问题,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可见诚信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孔子教导我们,无论是个人的修身养性还是待人接物,无论是做学问、教学生还是治理国家,诚实守信都是一个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论语》里写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可见孔子对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很看重的,在他看来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当我们要实现自己的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当然,孔子择友的标准很严格的。“无友不如己者”,告诉我们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对于与人交往时,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朋友相交重在一个“信”字,论语里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我觉得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没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来朋友。孔子告诉我们要广交良友,诚信交友,因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需要朋友的相伴,那样我们才不会孤独和无助,我们的人生才更加地顺畅,更加地有多彩。

  四、要自然*和,泰然处世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和泰然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论语里的一则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所谓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呢?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种自然、*和、泰然处世的心态绝对是值得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去追求的。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不追求我们做的工作要多么伟大的,只要跟我们的实际能力相符合就可以。

  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论语·先进》“侍坐”。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谈论他们各自的理想。在孔子的其他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远大”理想后,曾皙却对孔子说自己的理想是,“暮春者,春风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雾,咏而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灵的声音则恰恰被遮蔽了。正如于丹老师所说,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

  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也许不同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那样的沉重,它却是所有那些人生大道社会理想得以实现的内在基础。

  论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依然有许多共同之处。对于生活在充满物质欲的21世纪的我们,其中的许多思想是我们的精神楷模,是我们应该去追求和学*的。

  对于论语给我们的启示,许多人都各有各的看法。于丹在《论语心得》中阐明:“《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所以,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如何使自己快乐生活、快乐学*呢?《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每一个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满怀理想和憧憬,希望能有所作为,但在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要使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工作并快乐着,必须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自信心。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要勇敢挑起工作重担,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于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的心态,把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抱怨工作的劳动强度、收入的不公,产生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理,从而丧失工作的信心,偏离人生的目标方向。

  快乐工作,不能仅仅把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而要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当作生命和精神的需要来做。这样才会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让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在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应调整好与同事,取长补短。当然,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待工作,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在快乐工作的同时,更要快乐的学*,学*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社会中、工作中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要把学好的工作,取得好的成绩和收益。人人都要面临新时代、新发展、新变化、新要求、新环境和新岗位,必须坚持在工作中不断学*,在学*中高效工作。向领导、同事、老师及身边的人学*,要认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你学到的东西越多,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感觉到快乐和幸福!

  让我们一起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学*,使自己使他人都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人。

  这个假期,我捧着厚厚的一本《论语》,带着疑惑和新奇,细嚼慢咽地品尝起书味。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论语》中,曾子讲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过呢?

  读到这儿,我不禁停顿下来,脑子如相册一般开始翻着页……小组成员递着作文草稿给我,恳求道:“组长组长!帮我改改作文呗。”我咬着笔头,看着手里的奥数题,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只瞥了一眼她的作文,就不耐烦地应道:“知道了知道了,放着!”说完我用笔尖敲了几下桌面,便不再理会。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难题只解了没几道,作文也是没有修改,午休的时间就结束了。上课铃响起时,我收回作业,把作文草稿归还给她,准备上课。她激动地问道:“通过了吗?”“过了吧。”我看也没看她。作文上交批改过后,她的作文要重写,我心里“咯噔”一下,低下了头……

  课余时间,女生们一堆一堆地围在某一个人的课桌旁,不知谈论着什么。可我们这一堆聊的,我可清楚得很。“她这几天穿得可真花里胡哨!”一个人指着远处的女孩小声说道。“就是就是,一点儿也不好看啊。”另一个人起哄到。

  ……

  当那个女孩走过来时,大家却还是笑脸相迎,我看着这幅局面,心里似冰寒……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5)

——团学心得体会 (菁华3篇)

  我很荣幸参加这次团学干部培训。虽然培训的时间不长,但让我对学生干部有了新的认识,对以后的学*工作也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让我更加充实自己,也让我充分体会到当一名合格学生干部的重要性,我深感受益匪浅。

  经过培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最基本的就是要以身作则,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他人。如果你时时刻刻都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约束,展现学生干部的优良形象,那么就会带动周围的同学,在各个方面呈现出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反之,在同学中起到反作用。

  上午,学院团学干部培训班在伟南国际会议中心拉开了序幕。随着学院团委副*宣布培训开班,我们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培训。

  开班仪式上,学院党委副*致辞,对团学干部培训给予了高度评价。培训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交流的*台和提高的空间。同时也让我们明确当学生干部的目的,学会处理好学*与工作的关系,学会做实践型,学*型,创新型的学生干部,通过本次培训,我们为今后学生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努力为学院的学生工作做出贡献。

  在“学生干部心理调适”讲座中,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老师详细剖析了学生干部心理压力的来源,即“对工作”、“对他人”和“对自己”。针对这些压力来源,心理学老师提出了相应的调适方法。分析学生干部心理挫折的成因,尽量减少受挫折的情境,提高应付挫折的能力,对学生干部人格的健康发展和部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挫折,是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从而使目标无法实现,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情绪反应。我们学生干部的工作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干扰和障碍,致使目标不能实现,自身需要不能满足,产生急躁、失望、焦虑、忧郁等情绪。挫折感的产生,不仅与外部环境有关,而且与人的主观因素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挑战。

  在“学生干部是免费的第二专业”讲座中,学院团委*围绕学生干部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形式、培养途径等方面,对学生干部的工作作了阐释。另外,他还提出了素质论、认识论、方法论等观点,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干部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必须能做到独挡一面、优势互补、雅量容人,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把学生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自觉承担起责任并且积极进取,时刻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等待人、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身作则、谨言慎行、恪守信用、豁达大度。因为眼界决定境界,胸怀决定未来。同时要有危机意识、学*意识、行动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诚信意识。

  在素质拓展中,我们小组团结奋进,共同闯过了“解开千千结”、“拯救地球”等游戏关卡。形式多样的团队比赛既有竞争亦有合作,让我们体验了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使我们明确了什么是真正的责任和团队精神,真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我等于团队”,一人成败事关团队荣辱,对于培养学生干部尽职尽责为他人着想、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更是让我们小组成员有了进一步的交流,让学生干部队伍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做好学生工作一定会有所收获,收获的不一定是果实,但一定可以收获这个过程中所独有的快乐。人真正的幸福,莫过于看到由于自己的辛勤劳动,是周围的人们感到快乐。学生工作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我们学生干部应该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开拓视野,通过自己的劳动给周围的同学带来快乐,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对将来的工作充满了期待,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的迎接挑战,积极做好学生干部工作,搞好学生干部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和不断深入,*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不同思想理论和价值观的碰撞更加激烈,不同制度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博弈更加激烈,理论宣传战线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在新形势下,面对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人们思想观念、发展理念有一个大的转变;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期,需要有效整合各种利益关系;面对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多样多变,需要进一步巩固主流思想舆论,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

  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的逐渐提高,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与之相符的精神文明。*说过,“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因此,必须做好基层工作,一切从群众出发,一切为群众着想,要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深化*特色社会主义、*梦和*道路宣传教育,坚定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新形势下的社会主流舆论更需要正确地思想文化和理论研究来做引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宣传思想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广大群众多看主流,不受支流支配;多看光明面,不受阴暗面影响;多看本质,不受表面现象迷惑,抓好宣传思想工作,凝心聚力促发展。

  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需要锲而不舍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建设的是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文明风尚和好与坏、善与恶的标准,它是一项长期地系统工程,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全体民众的集体参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全民共同认可的行为和道德规范,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强大正能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不断升级,参与国际事务越来越多,所承担的维护世界和*发展的任务越来越重,同时随着*道路、理论、制度越来越成熟,需要我们主动发出声音,从理论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在一系列座谈会的讲话上提出要“让文化走出去”、“讲好*故事”,正是“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的具体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深入发展以及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

  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社交礼仪与文化团学心得体会。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对大学生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

  普及大学生礼仪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普及大学生礼仪,将直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具体来说,加强礼仪训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普及大学生礼仪,将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从检点一举一动自身行为着手,逐步提高其自身修养;有助于维护高校的形象。在社会上,大学生个人形象往往与高校形象划等号,所以大学生对个人形象的维护将直接有助于高校形象的维护,甚至有助于对整个高等教育形象的维护;有助于增进人际沟通。大学生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必须注重人际沟通。 在普及大学生礼仪的同时,规范大学生礼仪是大学生精神风貌建设的当务之急。自*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明礼”列为基本道德规范后,各级*和高校以及大学生,开始越来越重视礼仪训练。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各方面对礼仪的重视,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直接联系起来,把规范大学生礼仪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首先,大学生礼仪自身要求规范化。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规范化。倘若对大学生礼仪不讲究规范化,而是任凭大学生在具体运用礼仪时自行其是,各搞一套,则大学生不像大学生,而混同于社会一般青年了。

  其次,大学生的精神建设要求大学生礼仪规范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的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对大学生礼仪的规范,必将直接有助于我国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建设。

  再次,规范化的大学生礼仪属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所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对大学生提出了“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心得体会《社交礼仪与文化团学心得体会》。服饰整洁,讲究卫生;诚实守信,谦虚谨慎,说话和气,待人有礼,男女交往,举止得体;尊敬师长,尊重他人;敬老爱幼,乐于助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实际上他们涉及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与礼仪规范等几大方面。不容忽视的是,礼仪规范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规范大学生礼仪,既要令其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又要坚持科学的态度。要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切实可行并大力推广。在适宜的时候,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专门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并正式在全国高校发布推行。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小到一家店铺,大到一个国家,要想广交朋友,广聚信息,想增进相关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想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全面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样也一刻离不开礼仪。

  礼仪不仅可以美化人生,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性,同时还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需要。孟德斯鸠曾说:“我们有礼貌是因为自尊。”“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招待的人喜悦。”生活中有许多口角、摩擦、矛盾、争斗,都是起因于对小节的不注意。而文雅、宽厚能使人加深友情,增加好感。注重言语礼仪,可以有一个和睦、友好的人际环境,注重行为的礼仪,可以有一个宁静、洁净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可以美化人生,美化社会,因此礼仪*惯的培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成大势所趋。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6)

——学农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

  为了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组织高一级所有学生去密云黑山寺进行学农活动,让我们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短短的三天学农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学们之间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令我们留连忘返。

  然而第一天的事情就让我们大受考验。我们中午到达目的地,揭开了学农的序幕。饭后我们回到宿舍。一间宿舍四个人。我们想象着下午的学农活动,并开始讨论。

  午休过后我们出发了。我们都认为在这个繁忙的大都市里,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感觉不到一点轻松与安静,总是让人的每一根神经无休止的在运动着。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一个独生子女,父母当然心疼、宠爱自己的子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导致我们的脾气暴躁、孤僻、任性,这些基本上都是环境给我们造成的因素。

  如今告别喧闹的大都市,兴高采烈的踏入恬静幽闲的小村镇,耳边不再是杂乱的噪音,匆乱的脚步声了,取而代之是和谐的自然音律:悦耳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浸润在自然的怀抱中,尽兴的享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和风细雨……

  这次学农锻炼了我们的身体,洗净来我们身上的城市的喧嚣,洗净了我们灵魂中的骄奢。在这里很*静。不因为你是所谓的城里人就和乡下人有什么区别。该干的活大家都要干,该吃的苦大家都要吃。从未*距离见过农具的我们第一次拿起了农具,第一次干起了农活!

  回到了宿舍,我都累得快不行了。不过第二天居然还有如此激情的登山! 以前也爬过山,感觉爬山是一项比较轻松的活动,自然认为这次活动困难不大。然而,当此次爬山活动开始以后,我的侥幸心理渐渐被其中的困难和艰辛吞噬了。踩在一块块坚硬的岩石上,成片的杂草划过我的腿, “路怎么这么长啊!”有的同学开始抱怨起来。可是想想当年红军战士穿着草鞋,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恶劣条件下,凭着坚强的意志走完了两万五千里,我们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于是我们打消了放弃的念头,手拉着手,走向胜利的顶峰??

  休息的时候,坐在一堆堆草上,感觉柔柔的,从没那么舒服过。轻声的哼上几首歌,写意之情传遍全身,真想让时间在那一刻停住。还有些大胆的男生在草堆里抓到了两只刚出生不久,连眼睛都没睁开的小老鼠,这让我们着实兴奋了好久。苦与乐并存和交融让那些看似枯燥,登山变得如此生动有趣。

  经过学农,使我了解了一些农耕知识,也懂得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从劳动中知道了什么是累、什么是珍惜。

  马上就要离开农校了,其中的生活真让我有点依依不舍,在这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更懂得去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回家我就帮父母多做一些事,这五天的生活让我们累得全身酸楚,但也让我尝到了劳动的快乐,收获的幸福。

  

  怀着对军训生活的一丝眷恋,对农民劳作的一份好奇,我们高二年级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一起携伴,前往上海健身教育活动中心,参加为期三天的学农生活。

  或许我们还未褪去稚嫩的翅膀,或许我们还依赖于父母的呵护,但短暂三天的学农让我们这群孩子团结在一起,了解到*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生存发展,农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没有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晶莹的汗水,用辛勤的劳动收获了人生成长中的一份宝贵记忆,值得我们铭记回味。

  学农的过程充斥了苦和累。在这三天里,同学们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农地里锄草,种菜。男生扛着十多斤的工具在田地里劳作,虽然动作还不娴熟,但大家都坚持不懈地在劳作,没有片刻的休息。女生连续几个小时蹲在田里锄草,有时站起身时都直不起腰。但大家都没有怨言,老师也不辞辛苦地陪伴在我们身边。过程是艰辛的,但每个人脸上都溢满了收获给我们带来的喜悦。两点一线的学农比起*时的生活固然是要苦了很多,但从中锻炼了我们独立的能力,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沟通了师生的关系。在农间,我们看到了集体的力量,使我们更坚定了团结在一起的决心,体会到了友谊的美好和收获的喜悦。

  即使每个晚上回到寝室时都累得精疲力竭,但回忆起白天的劳作,大家还是觉得别有意义,如果不是这次的实践,我们不会那么深刻地体会到农民们劳作的辛苦,生活在大都市,我们不需要劳动就可以收获,这也养成了我们中有些同龄人的惰性。但这三天中,我们有的摔到在田间,有的劳动时受伤,但没有人想要逃避,或是退缩,更多的是微笑面对。学农让我们更珍惜现在所获得的,也让我们增添了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们都在第一天的时候感觉到迷茫,但同时也在最后一天的时候觉得不舍和欣慰。我们留下的汗水是值得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我们透过晶莹的汗水,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一次一次的集体活动都有存在的'价值,我们都坚信,这次的价值得到了实现。

  三天的学农生活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们的回忆是美好的。抛开学业的压力,我们深入到农田劳作中,通过亲身的经历,感受到了农民们农作的辛苦和粒粒皆辛苦的不易。这份坚持不懈的毅力将永远树立在我们心中,并带到以后的学业生活中,为我们的学*增添一份动力。

  

  怀着对军训生活的一丝眷恋,对农民劳作的一份好奇,我们高二年级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一起携伴,前往上海健身教育活动中心,参加为期三天的学农生活。

  或许我们还未褪去稚嫩的翅膀,或许我们还依赖于父母的呵护,但短暂三天的学农让我们这群孩子团结在一起,了解到*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生存发展,农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没有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晶莹的汗水,用辛勤的劳动收获了人生成长中的一份宝贵记忆,值得我们铭记回味。

  学农的过程充斥了苦和累。在这三天里,同学们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农地里锄草,种菜。男生扛着十多斤的工具在田地里劳作,虽然动作还不娴熟,但大家都坚持不懈地在劳作,没有片刻的休息。女生连续几个小时蹲在田里锄草,有时站起身时都直不起腰。但大家都没有怨言,老师也不辞辛苦地陪伴在我们身边。过程是艰辛的,但每个人脸上都溢满了收获给我们带来的喜悦。两点一线的学农比起*时的生活固然是要苦了很多,但从中锻炼了我们独立的能力,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沟通了师生的关系。在农间,我们看到了集体的力量,使我们更坚定了团结在一起的决心,体会到了友谊的美好和收获的喜悦。

  即使每个晚上回到寝室时都累得精疲力竭,但回忆起白天的劳作,大家还是觉得别有意义,如果不是这次的实践,我们不会那么深刻地体会到农民们劳作的辛苦,生活在大都市,我们不需要劳动就可以收获,这也养成了我们中有些同龄人的惰性。但这三天中,我们有的摔到在田间,有的劳动时受伤,但没有人想要逃避,或是退缩,更多的是微笑面对。学农让我们更珍惜现在所获得的,也让我们增添了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们都在第一天的时候感觉到迷茫,但同时也在最后一天的时候觉得不舍和欣慰。我们留下的汗水是值得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我们透过晶莹的汗水,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一次一次的集体活动都有存在的价值,我们都坚信,这次的价值得到了实现。

  三天的学农生活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们的回忆是美好的。抛开学业的压力,我们深入到农田劳作中,通过亲身的经历,感受到了农民们农作的辛苦和粒粒皆辛苦的不易。这份坚持不懈的毅力将永远树立在我们心中,并带到以后的学业生活中,为我们的学*增添一份动力。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