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心得 >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菁华5篇)

日期:2022-11-01 00:00:00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1

  “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新教育之梦》读后感:“心”花开处,梦想成真。”“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捧读着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一书,我有深深的感触,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蕴藏的那份渴望。朱教授怀着一颗对教育理想的赤诚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新教育”的理想境界。“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尽管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我们生活着就要怀有梦想,工作着还要编织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

  一、做“理想教育”的追求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教授强调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有担当,要勇于承担面对社会教师所应该担负的责任,有社会担当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积极的生存心境,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社会的人。

  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 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井贵的生命。

  所以,“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非常重要。”

  二、做“理想教育”的探索者。

  在书中,朱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者的载体,学生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只是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反战,读后感《《新教育之梦》读后感:“心”花开处,梦想成真》。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兴趣、浓厚的学*情感、坚韧的学*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的基础。”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向优秀者学*,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是唯一的途径:学*,学*,再学*;以*常的心态对待学*,不急功*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中学*。

  三、做“理想教育”的实践者

  理想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老师。 朱教授在阐述“理想的智育”其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理想的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我也十分赞同这一观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的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我觉得它应该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智育不能独领风骚,也不只是一串*数字,或是一纸文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2

  本书的第一篇章就是理想的德育,可见朱永新教授非常的重视德育工作。而当今社会青少年的道德水*真的是非常让人担忧,有的孩子缺乏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

  本书的第一篇章就是“理想的德育”,可见朱永新教授非常的重视德育工作。而当今社会青少年的道德水*真的是非常让人担忧,有的孩子缺乏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所以现在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已越来越严重。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的确,德育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但在很多的学校,德育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时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大多都是说教的形式,缺少实践,这样的德育教育当然是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灵的。 现实教育中存在着一种现象,父母和老师都认为孩子只要学*好就行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是分数。这样过度提高智育的地位,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青年报》曾报道了三名19岁罪犯的犯罪经过,他们的作案手法就是结合了《福尔摩斯探案集》和《加里森敢死队》的犯罪手法。当记者问这三个学生,学校是否组织学生评论一些小说、电视或电影时,罪犯之一韩旭回答说,学校根本就不管这些事,进入了高中,学校只管学*,学生有啥思想,根本没有人管。高中毕业时,韩旭对人生、理想等许多问题不清楚,但是很少遇到谁在思想上给予他正确的帮助。韩旭的父亲是位工程师。他在写给上大学的儿子的信中却说:“积我三十年经验,不要对人轻易说真话。”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浙江金华的中学生徐力杀母,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学生陈果自焚,云南大学的学生疯狂杀死四名同寝室同学……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摆放在面前,不时地提醒着我们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教给孩子的不应当只是知识,还应当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教师应当怎样进行德育?理想的德育是:注重从自然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让学生重视与书本为友,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情趣和才艺,寻找生活中的榜样激励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地完善学生的品德,不时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增强学生的自觉性,从而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发挥合力的作用。

  应用建议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应当以身作则,首先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发现母亲》一书的作者王东华曾这样说“智力教育是‘教’给孩子的,但品德教育是‘教’不给孩子的,而只能做给孩子的”。

  应用建议二: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官,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忠实的听者,对学生心灵上的困惑给予必要的帮助。

  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对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多少有一些体会,然一口气读完〈理想的教育〉这一章时,才真正感受到朱教授倡导的“建筑人格长城”的魅力。他说“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们与孩子们的交往中。”我想,这也许就是“无痕的教育”吧!可是我们的教师似乎已*惯于说教、灌输,到头来苦口婆心,嘴唇磨出老茧仍收效甚微,思品课教学〈遵守纪律〉,学生们却在底下大声喧哗;语文课告诉孩子们要学会“给予”,可孩子们却纷纷质疑,认为这样会被认为是“傻瓜”。“左耳听,右耳冒”的现象常常困扰着每位教师,为什么呢?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让学生乐于接受的途径。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的德育,应该“让学生与书本为友”“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重视心灵的沟通”,还要教给学生“自警、自我、自励”。这无疑给我们指明了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径。也许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但是我却坚定地认为:“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3

  对于新教育,从听说新教育,到走进新教育,进而实践新教育,我自己感到到目前为止,我个人对新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相对比较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学校为我们购买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一书,让我们在思想上进一步提高了对“新教育”改革的认识,也可以说成一种全新理念的一次升华。但是,作为常年从事小学数学工作的我来说,虽然自认为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还算不错,但是语言表达能力严重欠缺,说道通俗一点就是:我心理明白,说不出来什么大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今天,来参加这次交流会,只好简单谈一点很浅显的个人体会。

  “新教育”改革运动,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人格、训练学生民主能力。 “新课程”、“新基础教育”、“新教育实验”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过程中众人皆知的三个关键词,这三大教育实呈现为“三足鼎立”之势,共同为当代*教育支撑起了一片新的天空。

  因为从事教育一线工作,所以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新教育六个行动之“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这也是我们学校搞新教育的一个亮点。

  老师和学生们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教师的日常教育和学*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写教育随笔不仅是练笔,也不仅仅是“心灵的对话”,教育随笔还有育德、启智的功能。教师和学生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学会欣赏自己,肯定自我,反思自我,促进师生超越自我。教师可以把随笔写在批阅里,可以为每个孩子写信,写贺卡,写观察日记,鼓励教师和学生坚持记录生活的轨迹和人生反思的成果。也是一种师生之间交流的很不错的有效方式。

  我们从刚开始的拼凑的方式写随笔,进而到有感而发不由自出的写随笔抒发感情、探讨问题、交流经验,到慢慢地形成一种*惯,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小有提高了,居然还有可以教语文课的天赋了,甚至有些想该行的念头了。老师的这些好*惯也影响到了孩子们,不仅仅对孩子的写作水*的提高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也促进了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4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5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爱憎分明的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新教育之梦》说换位思考。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何谈社会的民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样,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教师还应努力理解学生的世界,要善于和他们沟通,要和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要有责任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理想教师,就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我们要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

  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凡凡的普通人。

  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

  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

  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

  教师,作为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

  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1)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6篇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1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爱憎分明的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新教育之梦》说换位思考。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何谈社会的民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样,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教师还应努力理解学生的世界,要善于和他们沟通,要和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要有责任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理想教师,就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我们要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

  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凡凡的普通人。

  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

  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

  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

  教师,作为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

  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2

  假期中,有幸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该书有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它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的教育导航。

  总的来说,新教育之梦重在改变观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我们只有改变了各种观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与众不同,与时代接轨。新教育之梦也是我们的未来之梦,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多阅读、多实践,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争取为我们未来的教育做出一点贡献。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3

  《新教育之梦》之“新”,是观念之“新”,《新教育之梦》之“梦”,是“理想”,而且全书十章,都以“理想”来命名章节: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而所谓“理想”,它可以是幻想,也可以是梦想,但它都是我们教育的使命,是我们还没有做到或做好的,却又是以其为目标努力追求的。而正是有了这么美好的理想,并且又是实事求是、充满憧憬的理想,才使得我们能够从现实的教育中,认真的审视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才使得我们能够理性的思考、认真的反思,有效的来改正或是避免教育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问题,这才是“理想”的升华。

  我用心读完后,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我不想谈更多的东西,我只想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我个人认为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富有“激情”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每一位听众。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站在三尺的讲台,用我们的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另外,一位教师没有激情,就不会产生在教学上的冲动,就不会去进行改革、进行创新,教十年如一年,没有创造、没有革新,你称得上是一位好教师吗?

  二、富有“爱心”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富有“责任心”

  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是为了照亮别人。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教师是蜡烛也好,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也吧,都说明了教师职业的特殊与责任。十几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作为一个教师除了具备足以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责任心是很关键和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与发展,培养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四、富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几年的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五、富有“健康的个性”

  自古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句话里说明了,教师不仅要学识高,还要身正,所谓“身正”,就是指教师要有健康的个性。教师要大度宽容,教师要充满自信,教师要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教师要谦虚好学,教师要与人相处合作融洽。教师在教育学生同时,有无时不刻的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总之,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是一个绿色的心灵世界。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4

  对于新教育,从听说新教育,到走进新教育,进而实践新教育,我自己感到到目前为止,我个人对新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相对比较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学校为我们购买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一书,让我们在思想上进一步提高了对“新教育”改革的认识,也可以说成一种全新理念的一次升华。但是,作为常年从事小学数学工作的我来说,虽然自认为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还算不错,但是语言表达能力严重欠缺,说道通俗一点就是:我心理明白,说不出来什么大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今天,来参加这次交流会,只好简单谈一点很浅显的个人体会。

  “新教育”改革运动,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人格、训练学生民主能力。 “新课程”、“新基础教育”、“新教育实验”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过程中众人皆知的三个关键词,这三大教育实呈现为“三足鼎立”之势,共同为当代*教育支撑起了一片新的天空。

  因为从事教育一线工作,所以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新教育六个行动之“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这也是我们学校搞新教育的一个亮点。

  老师和学生们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教师的日常教育和学*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写教育随笔不仅是练笔,也不仅仅是“心灵的对话”,教育随笔还有育德、启智的功能。教师和学生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学会欣赏自己,肯定自我,反思自我,促进师生超越自我。教师可以把随笔写在批阅里,可以为每个孩子写信,写贺卡,写观察日记,鼓励教师和学生坚持记录生活的轨迹和人生反思的成果。也是一种师生之间交流的很不错的有效方式。

  我们从刚开始的拼凑的方式写随笔,进而到有感而发不由自出的写随笔抒发感情、探讨问题、交流经验,到慢慢地形成一种*惯,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小有提高了,居然还有可以教语文课的天赋了,甚至有些想该行的念头了。老师的这些好*惯也影响到了孩子们,不仅仅对孩子的写作水*的提高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也促进了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5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6

  这个暑假读了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

  朱永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轻者就此一蹶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朱永新说:“教育是一种感动。” 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学生遇到问题时,如果是家庭因素的,就应联合班主任找来家长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是自身因素学*有困难,学**惯还没养成的,则可以通过恳谈,鼓励的方法解决。

  朱永新说:“特色就是卓越,体罚*乎无能。享受教育:教并快乐着,学并成长着!”爱学生,还要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何谈社会的民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朱永新说:“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兴趣、浓厚的学*情感、坚韧的学*态度,为他们今后终身学*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悟:我认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任何一个优秀教师都离不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样,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学生对我们教师的期望很高,他们把我们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那么他们就会很失望。所以教师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要善于和他们沟通,要和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教师还应该要有丰富的学历,经历和阅历,所以教师要善于学*,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才能教育好学生。

  做到:朱永新说的那样——年轻不是坏事,只要你每一天不要去重复,每一天都是在拥抱新的太阳。伟大并不遥远,只要做个有心人,要进行细致的积累,多花点精力在教学上,花在对自己事业的追求上。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2)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通用5篇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1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有机会翻开了那本蓝色封面的《新教育之梦》,思想如脱缰之马,让我在过去、现实和未来之间穿梭往来。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朱永新作者在*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它有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教育书籍有了不同的认识!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它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的教育导航。如《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一篇中这样一段话: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给了我激励和希望。从作者的自我简介中知道,特殊的时代给了作者特殊的经历,(www.eduche.com)他能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位教育家,这是他撞击成功的结果。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怎样去撞击成功呢?我应该怎么提高挑战自己?我正在思考着。这些都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它给了我启示,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我的目标是不断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教育方法。其中又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给了我警示和启迪。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2

  《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在这样一个高呼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仍然牵绊着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教师的时代虽然是一个刚刚投入教育事业的新人应该是有激情有梦想的时候却不敢把教育想的很美好教育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工程却更是辛苦的。如果不是因为要写这一篇读后感,或许就错过了一本好书在拜读这一本《新教育之梦》的时候让我最有感触的那章理想的美育。以下是我对美育这一章一点浅薄的感想。

  1、在注重美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在力量的王国人与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相对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可以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因而给社会带来和谐也使人成为和谐的整体。这无疑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了人的感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创造性。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创造“已经和”感受与鉴赏””表现”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

  2、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早已经不懂什么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什么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了。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美育从何谈起!

  3、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如果说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曾经忽略了冷落了乃至抛弃了美的话而沐浴着新世纪的教育理想之光我们应该重新开始追寻美战线美创造美那么现在是时候了。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3

  本期用心读了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掩卷沉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这本书其中有一章谈到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特殊的,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爱憎分明的人。而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轻者就此一蹶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学生遇到问题时,如果是家庭因素的,就应联合班主任找来家长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是自身因素学*有困难,学**惯还没养成的,则可以通过恳谈,鼓励的方法解决。

  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何谈社会的民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这是《新教育之梦》给我的启发之一。

  《新教育之梦》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要善于学*,不断的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任何一个优秀教师都离不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样,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学生对我们教师的期望很高,他们把我们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那么他们就会很失望。所以教师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

  教师还应努力理解学生的世界,要善于和他们沟通,要和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教师还应该要有丰富的学历,经历和阅历,所以教师要善于学*,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才能教育好学生。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这是作者对我们的真诚规劝,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以本书中的理想优秀的教师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且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感叹时运,要做起来,要不停地做下去,哪怕不顺,哪怕艰难。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4

  寒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让每个学生体验学*的成功、享受学*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融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励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5

  前阶段我有幸拜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一书,感慨颇深。《新教育之梦》一书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画面,看了使人振奋。该书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内容—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方面来写的,以朴实,通俗的语言剖析总结了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盲点和缺点,以典型的事例提炼论证了中外教育名家的理念精华。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提出了理想的教育追求和目标。

  清晰地记得书中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东西是他的职业。你不爱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不会爱你。没有了“爱”,你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我,是有着自己的目标的。那就是做一名有责任心的好教师,希望自己能教好每一名学生。一转眼,过去了8年。回忆自己过去的教育历程,仅用“*庸”一词即可概括。最大的收获也仅是几次获得“校先进教育工作者”的称号,充其量算是一个说得过去的教书匠而已。

  记得在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因为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尤其是我们从事的小学教育。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离开家长和家庭进入一个新环境有太多的不适应,需要我们老师细心的呵护和关爱。面对烦琐的一日工作,没有一颗童心、一颗爱孩子的心是不行的。我们只有用全身心的爱去安抚、滋润每一颗幼小的心灵,才能让孩子们喜欢你、家长们信任你。我想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精心呵护、关爱下,渐渐地变得聪明能干、健康快乐的成长时,我们一切的辛劳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幸福!

  一种其他职业所不能体会到的特有的幸福!

  还记得初任班主任,受“严师出高徒”的影响,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言”,我常常脸似玄冰,冷面说教,动则呵斥,嘲讽并且以“爱学生,就要爱在心里”为自己的行为辩驳。渐渐的,我发现学生与我疏远了,仿佛有一道看不见的墙横在我们之间,班级工作也越来越难以开展。痛定思痛,深刻的反思后,我发觉自己的“严师”理论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孩子们,我必须来一番彻底的改变。爱孩子,既要爱在心中,也要让他们看得见,感受得到。我选择了微笑为溶合剂,用微笑来传递着对孩子们的关爱,显示着对他们的信任,表达着对他们的理解。孩子因紧张答不出问题时,我用微笑表示鼓励;孩子们做错事惴惴不安时,我用微笑表示宽容;孩子们有进步时,我用微笑表示肯定与奖励;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用微笑给他们信心和力量……我以一颗爱心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也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喜欢上了总是面带微笑,总能把话说到他们心坎上的李老师。成功了,孩子们第一个给我报喜;受委屈了,找我倾诉;有问题了,找我解决。在与学生和谐的交往中,我体验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

  成长的经历让我慢慢知道了怎样为人师,今天拜读了朱老师的著作后又让我更深一层的了解到教师的。一个优秀的教师拥有浓浓的师爱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日子中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性和感性、经验和理论完美结合的孩子们所喜爱的老师将是我努力的方向,就象朱老师书中所写的那样: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成长,坚信好梦开始的地方是“理想教育”,为梦奋斗的结果必将是“美梦成真”!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3)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 (菁华5篇)

  《什么是教育》这本书,令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七章“ 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中的“爱在教学和学*中的首要地位”这部分内容。

  “我们是随随便便地使用“爱”这个字、没有什么严肃的意图吗? 我不敢肯定。我觉得我们的意思是我们感到与那些自己承认喜爱的东西很亲*。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认同它们。我们拥有它们,它们变成“我们的”,我们赞成的东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形式的情感减少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分离,它们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这正是教育的主要目标。…….

  在理想的条件下,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爱的情感啊触动了我们教育经验的所有组件。它附着在了人、正在研究的材料和整体的经验本身。另外,对于学生和老师,它都发挥了一样的作用,或者可以发挥一样的作用。没有多种形式的情感表达,教育会失去其很多的吸引力,它的终极意义会被剥夺。……

  教师显然不仅仅可以喜爱个别学生,在工作的其他方面,他们也会有类似的感受,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情感。在最基本的分类下,单个教师喜爱的主要有她所教的人、所教的内容和所教的方式。当然,在理想的情况下,他对三个方面都有同样的热情,但是,这一令人愉悦的安排不会总是出现,他可能爱其中的一个方面更甚于其他两个方面,这些差异会影响他选择成为的教师类型。

  ……当然,我们想要的是对教学各个方面热爱程度都相当高的教师。这一点恐怕并不是能够实现,但是,它是一项工作标准。

  ……在教育中,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和学生均是如此。正是爱的胶水将事物粘在一起,让他们凝聚在一处。这就是说,如果教学无法在教师所钟爱的某些方面给他们带来深深的满足,那么,教学根本无法进行。规则很简单:如果你不爱教学的任何一面,那么,就早日脱身。

  ……什么是教育的底线?这正是我们所得出的一个结论,即教育基本上是一项道德事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的目标是改善。它试图让接触它的每个人,老师以及学生,比现在更好。放眼全球,它尽力 让世界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它的任务是无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每一代新人都需要接受教育,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每一代新人都可以自由的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扩张”…….”

  在这部分,菲利普.W.杰克森提出,教育的理想状态,是教师不仅仅要喜爱她所教的人,即学生;还要喜爱她所教的内容,还要喜爱她所教的方式。也就是,我们想要对教学各个方面热爱程度都相当高的教师。虽然不总是能实现,但是,可以作为一项工作标准,来衡量教师的工作状态。

  一、要爱学生。

  记得有一次听专家讲座,那个专家反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我以为,真爱是土壤,宽容是营养,学生就像自然界中生长的万物,有了适宜的土壤和充足的营养,没有不成才的理由。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潜质,因材施教,也要因材评价,即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最基本的爱,应该是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自由,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真爱学生,我以为至少要做到几点:

  1、 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而不仅仅是培养对象,服务对象。

  学会欣赏学生,尽力找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不以成绩、性格、听话等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从而给于恩宠或歧视的待遇。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亲人之爱,宽容、理解。反思自己曾经的行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说错一句话、迟到、打闹、看小说等大动干戈,甚至体罚学生。现在想来,对于学生的这些惩罚,不仅显得自己小气,也显得在教育上的无能。任何问题都不能通过训斥、体罚等暴力方式得到根本的解决,而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

  2、 对学生的爱,要深沉、丰富、持久。

  爱得深沉,是指为学生的发展看得远,不能鼠目寸光、急功*利。爱得丰富,指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爱读书、读懂书,而又不仅限于读书。爱得持久,指持之以恒的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学生的努力、进步、创新,还有失误、落后、挫折等,都予以关注。

  3、 用学生需要的方式去爱。

  “恨铁不成钢”的愤怒,是格式化的爱;“严厉严肃严格”的管教,是*乎抽象的爱;“母鸡呵护小鸡”式的爱,是操心过度。这些都不是学生内心里真正需要的爱。先了解学生,再理解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合适的方式,指导他们慢慢成长。

  写到这里,感触更真更深,又想到小峰同学。他是我的一个学生。当时他是办公室的常客,常常被老师狠狠地呵斥。这时候的他,像一只可怜的小鸡,缩着肩,满脸的眼泪和鼻涕。想来,我好像也没有为他刻意做过什么。只是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给他的作业少一些简单一点;其他老师罚他补作业的时候,找个板凳让他坐下而不是趴着写;在他上课不带课本的时候,拿自己的课本给他看;在他与同学打架脸上受伤的时候,给他贴上一片创可贴。除了这些,我真的想不到为他做了什么,但是,这些,他一直都记得。

  前年他毕业参加工作,第一次QQ聊天告诉我这个消息,我才依稀想起这个孩子。以后就偶尔打个电话,节日里发个短信,一直惦记着我这位并不重视他的老师。所以,我想,每个孩子都是向善的,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关注。也许他永远达不到我们眼里的“优秀”,但只要给他尊重和信任,他也会和别的孩子一样快乐的成长,而不是畏首畏尾,卑微的长大。当我们教师俯下身,世界会在泪光中微笑!

  或许我们无力承担起改变每一个孩子命运的重担,但至少可以尽可能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其他同事对学生的时间压榨和冷酷粗暴,但至少可以向学生传递自己对他们的关爱与温暖。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理解的话,需要的,不是什么人力物力财力,需要的,是我们的心力。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的开始。

  我们大多数教师,这些都能够想得到,甚至思考得更为深远。但真正的操作起来,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误区和极端。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在我们教师能有权掌控的范围内,要做到尽力而为,问心无愧——为了心中的良好教育。

  良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索和答案,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对于所有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人们,大概都不难达成这样的共识:不论是家人之间的纯美的至爱亲情,还是亲朋故交这间诚挚的友谊,也不论是师生之间的倾情给予,还是陌生人之间默默无言的相互关爱,都能给我们的心灵以温暖的慰藉,给*淡的日子以清新明丽的感动。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

  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让年轻一代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一个关怀的人生,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一个目的。

  二、爱所教的内容。

  爱自己的专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对所教的内容感兴趣,勤学*、乐思索、勇探究,敢创新。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自己所教的知识,用一颗进取的心对待所从事的职业,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执着的坚持。

  三、爱所教的方式

  享受你的课堂,“生命的闪光莫过于站在课堂上面对几十双眼睛的时候。”以享受的态度对待教学,心灵就会充满着明媚的阳光,回响着和谐的音乐,体验着诗意的灵感;以享受的眼光走进课堂,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教师享受自己的课堂,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最后,引用本书中的一句话,也是菲利普.W.杰克森最本质的观点,“教育基本上是一项道德事业。”我想说,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形式化正是始于始于其本质成为问题之时。教师以种种人为的方法来保持学生对他的敬畏,保留一些东西不教给学生,或者要求树立个人的权威以及学生的盲从。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是用训练有素的方法来处理广泛的学*资料,现在变成了空洞无聊的尽义务而已;本来学生的学*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的成绩;本来是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变成了学*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

  在*时的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主人的有多少?讲台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似懂非懂地听;黑板上,记下一道又一道练*题,孩子们糊里糊涂地抄背。置学生的创新思维于不顾,常常越俎代庖,帮学生找重点,画关键,然后再让学生机械地一遍又一遍地去背、默、写,这样硬塞到脑里的知识,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但在实际应用中却一筹莫展。

  要知道,教师只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应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孩子们的学*兴趣,教给学生学*方法,让他们能运用方法自读自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的任务就是创设情境,想方设法把这种需要激发出来,并促使其主动学*,获取知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那些中差生,多给他们交流发言的机会,给每个孩子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因为积极的自我表现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提高其学业成绩,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态度,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改善学生的综合发展状态,甚至对其今后整个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学会耐心地等待,让其自主体验和感悟,有时还要及时给予修枝剪叶,使其能朝着更高的目标生长。

  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孩子其天资、性格、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正所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种大一统、齐步跑得强力推进式教育必然不能适合每一个人。教育不扼杀个性,而是应该在面向全体、播洒教育阳光的同时,切实关注个体需求,善待并协助学生完善自我,实现个体的最优化。

  教师要教育好孩子,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像一颗生命的种子,带着自己生命的秘密来到人世,他既有人类共同的潜能,又有因所生活的环境不同而获得的不同的经验和个性。教师要认真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和研究,既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又要了解孩子的智力特点、学**惯,等等。人们要养好花、养好宠物,就要了解它们的*性。教师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天性,不研究孩子的天性、潜能和个性,要想做好教育工作,那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要学会解读孩子、激活孩子,让孩子自己感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能把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的经验相链接,进行知识的重新构建,只有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称得上有真本领,也才能算是具备教师必须的专业化职能。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是二十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等教育思想家。“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雅氏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一、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人的灵魂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且明确地指出教育绝“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的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

  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年轻人“与人格*等的求知识获智慈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而绝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训,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须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启发诱导才有内在的基础与可能。

  而对于教师而言,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就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种教育中,教师的个人成就已经不重要,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在为人的教育服务。此外,教育要有虔诚之心,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二、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方式的看法——苏格拉底式的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迄今为比已存在的教育方式有三种:一是经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本人毫无创新精神,教材内容已成为固定的形式。它的弊端就在于“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二是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两种教育的方式都扼杀了教育中的人(教师、学生)的个性,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三是苏格拉底式教育。雅斯贝尔斯很欣赏这种交往对话的方式。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苏格拉底式的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等的地位,师生都可自由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师运用“精神助产”方法,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唤醒学生潜在的力量。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永无比境的过程。对学生而言,由于这种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探索道德的,因此他们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单单地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其整个精神得到生长。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式教育适合全人的培养,应予提倡。可惜的是,经院式教育传统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

  三、雅斯贝尔斯对教育过程的诠释——人与人的对话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过程的认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教育是师生之间自由交往的过程。在书中,作者多次谈到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人都是自由的,但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只有在同其它个人的交往中,并与其自由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交往中双方都是自由的个体。有了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而如果没有交往,“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而且在交往中,双方(师生)“处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等的关系中”,没有权威和中心的存在。为此,雅氏特别推崇苏格拉底的“催产术”教育原则,这一原则正是顺应人的灵魂的需要,通过对话和反讽来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真理,雅氏认为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一种深入灵魂深处的对话,“苏格拉底主张经验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子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子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因此,对话不仅形成了师生交互性的关系,而且也使知识转变为学生个人的认识,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对话的启迪和引导。

  第二,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而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部分。因为,“科学中根本不存在作为立身之本和对终极价值叩问的东西,因此也就没有绝对价值可言”。教育作为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促进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雅斯贝尔斯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自我学*和成长”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之所以重视自我教育,是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所以,在教育中,教育者的终极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

  四、雅斯贝尔斯对教育内容的看法——从精神需要出发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挥的引导作用,除了凭借自身的精神力量,挑选合适的教育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还认为“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

  从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出发,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精神发展有三个层次:对宇宙的认识、对生存自我的体验和对上帝的领悟。个体的人如想实现自我就必须实现三个超越:超越现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之我。实现这三个超越必须接受三方面的教育:科学教育、哲学教育和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体系中,关于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就是以此为依据的。科学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关于自然、社会认识的教育。通过它,使学生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自我生存所需要的智力和能力。它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如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等。哲学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发展理智和获得认识自身的能力。“哲理课。,使人了解思想论争双方的焦点所在,以及如何运‘思’而使问题得以澄清”,至于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对儿童来说,这笔精神财富将伴随他们一生而受用无穷。因为这是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主要手段。当然,雅斯尔贝斯关于教育内容的认识,由于受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未免失之偏颇。但从他这种认识中所体现出来的大教育观,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精神层面的追溯,的确引人深思。

  我对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的看法——理想要带动现实

  《什么是教育》这本著作集中体现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点,同时它也体现着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人本主义倾向。雅斯贝尔斯重视对“人”的培养,提倡整体教育、强调自我教育,倡导民主*等的教育方式、注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反讽和精神助产的方法等等,从各个方面深入批判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阐发了他个人的教育理想,这对将要走上教育岗位的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对我们日后的教学研究工作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无庸质疑,雅氏的教育是理想化的;如果套用“马克思”,这是“*”的教育,书中阐述得透彻的教育理念,让我憧憬: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中,教育中的学校陶冶退居次要地位,社会陶冶和家庭陶冶变得重要起来。学校已经基本没有了基础教育的课堂,而是特色化专业化的、更像是研究进修机构的场所,是为“找到了自己”的人们提供交流对话的场地。老师与老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他们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所谓课堂是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人们都带着满腔的热情专注于共同感兴趣的事情。

  在书中,雅氏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教育弊端揭露无遗,从绝对的高度对经院式教育和功利主义的教育狠狠地批判了一通,并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未来的方向。但是,必须承认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和动力,既受到了社会的制约,又要不断改善自身来适应社会形态并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就*而言,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教育形态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输送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对于地区贫富差距巨大,人口密度大且分布集中不均匀,人们*均素质水*低下的*,教育模式参差不齐——部分贫困地区甚至还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发达地区已经做到了素质教育;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有再好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落不到实处。社会是多元化的,教育这一维绝不能孤立而存在发展,我们不能否认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但也必须承认在现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的教育不可能完美,我们只有认清现实、认清方向、找准方法,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前行。雅氏的教育观让我们有了努力地方向和动力,现在更需要思考并解决、且更加有挑战性的是实施方法和计划。面对美好而遥不可及的理想,低头看见残酷残忍的现实,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放正自己的态度。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做人篇、学*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学*、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4)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之后,深感受益良多。文中虽没有汹涌澎湃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激荡人心的情感,却宛如一幅新世纪的“清明上河图”,他用朴素的绸绢做底,用淡淡的墨色着画,用小桥流水的文字娓娓道来。文中朱老师用他的真诚、用他的人生信念诠释了他心目中理想的教育。这里我就采撷一朵最打动自己的浪花,让她在我拙笨的笔中形成文字。

  文中那“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艘航船,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是自己生命之舟的舵手。从我们出生那天,我们就开始驾驭自己生命的小舟,在湖光山色间穿行,航行的路上可能会有诗情画意,可能会遇到惊涛骇浪,可能会有让我们驻足的诱人的风景……而谁能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关键看这个舵手有没有顽强的毅力,而谁能冲击风浪,关键看这个舵手有没有坚定的自信。教师就好比舵手,要想实现自己理想的教育,就请扬起自信的风帆吧!”这段话, 它似一盏明灯,在为我的教育、人生导航。

  自信是人们赖以事业成功的阶梯和不断前进的动力。这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所说的那样:“自信力对于事业简直是一个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拥有自信心不仅拥有了良好的性格,更是拥有了人生。

  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足够的自信。因为教师所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对正在成长的他们产生莫大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在学识上自信,在生活中自信,更要拥有自信的内驱力——那就是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胸中有丘壑。课堂是展现教师自信力的舞台,教师要带着渊博的知识而来,带着微笑而来,带着鼓励而来,在三尺讲台上用粉笔做犁,用黑板做土,做一个真正的耕耘者,做一个能“指点江山的”领导者。

  作为一名班主任也要有足够的自信,因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试想一下,一个整天垂头丧气、老气横秋、叫苦连天的班主任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呢?这个班中又会有多少个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孔乙己呢?做为一名班主任要把自信写在脸上,把微笑写在脸上,把对生活的热爱写在脸上,用一种积极、快乐的心情迎接一天忙碌、充实的工作。

  然而,自信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树立,但要真正做到却并非易事。自信,只有那些勇于面对困难并敢于克服困难的人,才配享有它。我们的生活并不是一马*川,万里无云,而是有激流,有险滩,相当一部分人恰恰缺少这种自信心,一遇波折就悲观失望、坠落蜕变者有之;稍有不如意就叫苦不迭、乃至丧失生活勇气者有之;经受不住考验而失去进取心、对前途迷惘者有之。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要想永远不遇波折、不遭冷遇、不生烦恼,显然不可能。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选择。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所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此,教师在面对教学、生活上的汹涌波涛,定要坚定信心,乐观向上,百折不挠,破浪前行!这样才能挣脱生活中的羁绊,让理想的教育之梦成真。

  最*,我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作者以轻松、流畅的笔调从“人文科学、现实生活、教育实践”等几个方面,对理想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阐述;以科学的态度对教师、校长、学校、学生、父母五种教育角色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描绘。以诚恳的口吻对各种教育角色加以定位,并提出相应的要求。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我领悟到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存在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与提高,下面仅从几点加以交流:

  一、德育方面

  读完此书,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自己在以往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比如德育,德育目标过大,没有持之以恒,导致德育工作,所以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我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将德育目标细化、生活化。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日常出现问题,制定班规、班训。比如说:在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不气老师、乐于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帮父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等等,让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将德育落实到实处。

  随着年龄的整张循序渐进地设置德育目标,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德育目标的体系。

  2、让学生与书本为乐。

  建设班级图书角,建立“书香班级”,让学生坚持读书,写读书笔记,有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惯,从书中的心灵的慰藉,从书中到生活的,从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不教之教”的教学培养。

  二、智育方面

  1、继续注重培养孩子能力。

  《教育参考》2001年第4期的评论员写下了这样一*话:“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外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活动关注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这当是对理想智育之月的最好注释。很庆幸自己从教十年以来,一直不喜欢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喜欢这种方法来提高孩子的成绩,我不喜欢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学*兴趣,锻炼孩子的能力,虽然,这样可能暂时成绩,但绝会为孩子今后的德育学*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共同探讨,*等对话,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有学*的成功感。“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功”。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让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正如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趣,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功的教师,不但应该满怀激情,要有创造力,有责任感,我想最重要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爱,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未来的教育教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去和他们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暑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

  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

  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让每个学生体验学*的成功、享受学*的快乐。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融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

  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

  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励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

  对于新教育,从听说新教育,到走进新教育,进而实践新教育,我自己感到到目前为止,我个人对新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相对比较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学校为我们购买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一书,让我们在思想上进一步提高了对“新教育”改革的认识,也可以说成一种全新理念的一次升华。但是,作为常年从事小学数学工作的我来说,虽然自认为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还算不错,但是语言表达能力严重欠缺,说道通俗一点就是:我心理明白,说不出来什么大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今天,来参加这次交流会,只好简单谈一点很浅显的个人体会。

  “新教育”改革运动,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人格、训练学生民主能力。“新课程”、“新基础教育”、“新教育实验”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过程中众人皆知的三个关键词,这三大教育实呈现为“三足鼎立”之势,共同为当代*教育支撑起了一片新的天空。因为从事教育一线工作,所以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新教育六个行动之“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这也是我们学校搞新教育的一个亮点。

  老师和学生们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教师的日常教育和学*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写教育随笔不仅是练笔,也不仅仅是“心灵的对话”,教育随笔还有育德、启智的功能。教师和学生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学会欣赏自己,肯定自我,反思自我,促进师生超越自我。教师可以把随笔写在批阅里,可以为每个孩子写信,写贺卡,写观察日记,鼓励教师和学生坚持记录生活的轨迹和人生反思的成果。也是一种师生之间交流的很不错的有效方式。

  我们从刚开始的拼凑的方式写随笔,进而到有感而发不由自出的写随笔抒发感情、探讨问题、交流经验,到慢慢地形成一种*惯,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小有提高了,居然还有可以教语文课的天赋了,甚至有些想该行的念头了。老师的这些好*惯也影响到了孩子们,不仅仅对孩子的写作水*的提高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也促进了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

  新教育来了,犹如晴空的响雷挟万钧之势来到了舞钢,也来到了我们的学校,听报告、读书、写感想成了新教育老师的一种标志,我们学校的老师每人发一本朱永新的新教育,闲暇之余捧起了心中的梦想细细入味。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洁心灵的理解和尊重。当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时,许多学校的课桌有了,精神没了,楼房高了思想矮了,纯粹、人文、博爱、————这些教育的本真被滚滚红尘淹没了,新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质,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

  曾几何时,年少的我怀揣着激情和梦想,从学生跳上讲台去追寻自己的梦,也是从那一刻起,心中的教育梦想就像是被针轻轻的次过的气球,再也无力膨胀,剩下的只是日益被磨灭的激情还有就是谋生的本能,对教育的人士也停留下来,失去了那股钻研到底的劲头,原来教育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抄写与练*,原来心中的神圣地位也被考试蒙上了灰色,也曾深深的发问是什么改变了教育?还是教育改变了什么?所幸的是在内心的希望并未完全破灭的时候新教育来了,感谢朱永新的新,感谢新教育的新,正是一个新字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曙光,是我自己找到了方向,正如新教育人所说的那样,坚持上路,就会收获奇迹,就会遇到庆典。为了心中的梦想,只要学生得到的更多一些,更全一些,更高一些,更美一些,我们不是也会笑得更灿烂一些吗?又有谁会在意那庆典是否隆重呢?

  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圆自己的教育之梦。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菁华5篇)(扩展5)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菁华5篇)

  《爱的教育》这本书的《纳利的保护人》令我最难忘,可怜的驼背纳利,昨天也看了军队的行军。他脸上的表情好像在说:“我永远当不了兵!”他的母亲是一位苗条的金发女人,也穿着黑衣服。母亲很疼爱他,担心他出校门时被学生挤倒,常在放学时来接他。因为纳利驼背,很多孩子嘲笑他。

  一天上午,卡罗纳猛跳起来说:“谁敢在动纳利一下,我就狠狠揍谁,打得他转三圈。”

  弗兰蒂不相信这话,当真尝了卡罗纳的老拳,一拳打去果然转了三圈。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捉弄纳利了。纳利尤其爱着卡罗纳,他到教室里,一定要看卡罗纳有没有到,回去的时候,没有一次不说:“卡罗纳再会”的。卡罗纳也一样,纳利的.钢笔书本掉到地上,卡罗纳不要纳利费力,立刻弯下腰去替他拾起来,还处处帮他的忙。

  后来,好像纳利把从前受人捉弄、自己偷偷哭泣、幸亏一个朋友保护的事告诉了母亲。纳利的母亲为了感谢卡罗纳送给他一个项链。

  这个故事让我体会到了卡罗纳看到纳利在这种情况下,帮助了纳利,他们两个相互帮助,有一首诗句可以表达互相帮助: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我要向卡罗纳学*,学*他乐于助人的精神。

  我感受到了卡罗纳是一个想着别人的人,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亲自出手去帮助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赞扬。

  记得有一次,我也发生过一次帮助他人的事情。

  我从网上看到了---说过的一句话“向雷锋叔叔学*”!当时我还不知道为什么向他学*。最终,我从知行手册上知道了,原来雷锋天天做好事,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所以---说了“向雷锋叔叔学*”。从那以后,我一直在向雷锋学*做好事。

  有一天,一个别的班的同学抱着很多书本,看起来非常的重,突然,一个同学疾驰而过,一不小心撞上了,那个同学没有一起捡,跑回了班,书本全掉到了地上,我看见他一满脸的汗水,于是,我帮他一起去捡,最后这位同学说了声谢谢便去了办公室,我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美滋滋的去教室上课了,做好事真好,因为能得到别人的赞扬,以后我一定继续做好事,希望有的人也能向我学*做好事。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风靡全球的书——《爱的教育》。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恩里科,是一位刚上四年级的小朋友,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着自己的日常生活,说是“日记”,但它又不是单纯的日记,因为里面有父母、姐姐给他的写下的劝告,另外还有9篇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精彩小故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这本充满爱和教育的故事吧。

  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恩里科是一位勇敢、诚实,同时又拥有开朗和活泼的优秀品质,我很喜欢他!恩里科曾帮助过加罗纳渡过难关,又帮助科雷蒂打扫卫生,还帮助过内利澄清错误等等。最重要的是当同学们想要帮助他的时候,可都被他拒绝了,他总是说:“没事,我可以!”他也做到了,也很少会让别人帮忙,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他原因。

  你问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充满了正能量,主人公积极向上,乐于助人,而且非常的乐观。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说,加罗纳的母亲不幸去世了,加罗纳精神不振,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走路无力,上课不认真,作业也完不成。可加罗纳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他走路有力,作业满分,上课认真;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渡过难关。恩里科看到了这些状况,就想到了要帮助加罗纳,他不想让自己的好朋友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并找到加罗纳,从帮他补*功课开始,同时不断的安慰他,鼓励他。告诉他,不要停留在以前的时光里,好的也行,坏的也罢,我们都要要向前看。最终恩里科成功的帮助加罗纳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很多……一本正能量的书真的可以使我们充满力量起来!

  分享到这里,你是不是也非常想看看这本书呢?那就和我一起来看吧!

  我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生活,怎样去爱.语言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认为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

  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我曾听人说和书香在一起,永远也不会叹息。是呀,我就是一个爱读书的女孩,在我的眼里,读书是最快乐的事情,我常会静静地坐在屋里读各种各样的书,品尝着书的乐趣。

  这不我又读了一本名叫《爱的教育》的书,这本书可好了,中间分成88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令人感动。书中还有许多人物令人回味无穷呢!有做鬼脸的小石匠安东尼奥、有小气又善良的长洛斐、有举止文雅、成绩名列前茅的代洛西、有从马车下救出孩子而自己却拄着拐杖的罗佩蒂等等。不过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身材又矮又小的奈利。

  说起奈利,我非常敬佩他那顽强的毅力。有一次在体操课上,因为奈利身体不好,老师见他爬杆爬得很吃力,于是让他下来休息一下,可他决不退缩,坚持努力地往上爬,直爬得脸色发紫、汗流浃背,仍不放弃,终于他胜利了!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今年的儿童节,我们仁和小区举行了一次儿童长跑比赛,那时我缺乏锻炼,刚跑了一半就已气喘吁吁,眼看着我坚持不下去了,可当我一想到奈利,使我又重新振作起来,终于跑完了全程,还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呢!

  我爱读书,因为它不仅让我学到很多知识,还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小朋友们,快来和我一起快乐地读书吧!让我们像一只只智慧的小船,在那书海里快乐地遨游,一直驶向那成功的彼岸。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先生在给《爱满教育》一书的跋中写道:这部作品,以作者本身曲折而传奇的经历回答人类关于教育的最庄严的一个哲学话题:教育,只是生命的向善。简单地说,就是想别人的好,帮别人的好。阅读此书,眼睛里常常蒙着闪闪的亮光,特别感人之处竟不由得泛起泪花。这部*式《爱的教育》,仿佛比亚米契斯所着的《爱的教育》更感人。

  《爱满教育》是一本自转体教育散文集,又好似一部教育日记。作者以自己特殊的生命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自己走过的一个个日子,遇到的一位位亲友。他们中又目不识丁的母亲,豁达开朗的父亲,从未上过学的姐姐;有提携后人的师长,朝夕相处的同事;也有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还有天天相处的邻里和萍水相逢的过客……

  何夏寿老师因小时候患过小儿麻痹症,右腿烙下了残疾,被挡在高考的大门之外。却是机缘巧合,做了代课老师,从此走进了教育的大门,凭借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与钻研,从临时的代课老师做到了校长,最后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这一切仿佛只是偶然,又似乎是必然,这些生命中遇到的人,以其天性的善良、淳朴而又深邃的言行,启迪作者走上了教育的航程,最终领悟到受益终生的教育真谛以及生命的意义。而一切的故事,皆因“爱”而生。

  一、亲情久久

  母亲,我的教育家。“我爱母亲,不仅因为她是我的母亲,还因为母亲是我最最敬仰的——一个目不识丁,却具有高超情怀和诲人韬略的教育专家”。母亲这位“天生的教育家”,从1985年直至去世,先后成了何老师八位学生的奶奶,悉心照顾每一个孩子,视如己出。她教育何老师:“只要对小人好,书便可教好。”“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哪能人人都会背”。母亲不懂什么“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一句句*淡、朴实的像白开水一样的嘱咐,竟包含了、甚至囊括了无数中外教育家穷其一生写就的“爱的宣言”。对于何老师的腿疾,母亲用善意的谎言呵护着童心:“你的右腿不是毛病,这是菩萨给你做的记号,好让娘一眼就认出你是我儿子”。何老师的腿疾成了母亲的心疾,母亲精心编制的“谎言”让何老师度过了纯净美好的童年。母亲以坚强的意志迎接苦难的命运,教会了我独当苦难,不抱怨,不悲叹,是母亲的“爱”唤醒了自伤自悲的儿子。

  父亲,我的精神支柱。何老师的父亲没有进过学堂,却爱看戏文,他始终坚信“戏文告(方言:教)人做人”父亲不仅自己爱看戏文,也把幼小的儿子领进了戏文里,从此,何老师也爱上了看戏,肚子里收藏了几百出戏。何老师六岁那年,当医生拒绝为腿疾打针治疗时,母亲抱着何老师嚎啕大哭,父亲粗着嗓门说:“哭什么?船到桥门总会直。”十五岁那年,何老师被高考拒之门外,父亲安慰道:“船到桥门总会直”。这是父亲对何老师的鼓励,也成了何老师的人生信念。因为有了这份信念,何老师能坦然面对人生,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无论遇到多大的磨难,遭受多大的挫折,何老师始终谨记父亲的那句话“船到桥门总会直”。父亲的“爱”和何老师的生命同在。

  姐姐为了照顾弟弟,舍弃许多条件优秀的追求者,屈嫁于各方条件都不如自己但离家很*的姐夫,姐姐的那句“瘸腿的人,以后会飞”让何老师不幸的童年生活也像童话故事一样;哥哥为了多挣钱给何老师加盖楼房娶媳妇,在出海捕鱼时不幸遇难了,还有何老师的爱人桂珍,宝贝儿子……这些娓娓道来的亲情,看似*淡,实则是多么的打动人心。正因为这些亲人的善良、伟大、无私,对他不求回报的关爱,造就了何老师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使这份爱绵绵不断地延续到他的教育生涯中。

  二、师恩如山

  遇见恩师周鹤龄是何老师人生的转折点,二十岁那年,何老师依然是默默无闻的乡村代课老师,是当时的教研员周鹤龄老师把何老师一个代课老师领上了县级大舞台,让何老师的课走出了校门,走出了乡门,成了上虞地区的上课明星,直至被教育局破格招收为公办教师,从此真正成了一名教育者。就好像灰姑娘遇见了白马王子,千里马遇见了伯乐,而何老师遇见了周鹤龄老师。让何老师更确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第一次与周一贯老师的相遇,是从让他替何老师看包开始,戏剧化的开头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周一贯老师对我的提携、打磨,让何老师坚定了“童话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周老师的期待、关爱下,何老师建立了江浙沪儿童文学教育联盟,将儿童文学引进了小学教育。

  何老师朴实无华的真情流露,丝毫没有特级教师的自得,仿佛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向我讲述来时的路,诉说着这段温暖人心的记忆,对长者的知遇之恩,一如既往地单纯和真诚。而我只是默默地聆听,微微地点头,却是深深的敬意。

  三、魅力童话

  在书中,有这样一篇散文《天使不可以跟蛇玩》,讲述的是一个文静秀气、却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小孩——丁一通。他总是不上课,老想着去学校的后花园里看蛇,他说要把自己的围巾送给蛇,因为天冷了。何老师看出他的善良,称他为“天使”,编了一个将围巾送蛇的童话,直到有一天,丁一通真的被蛇咬了,何老师却继续圆着孩子的童话梦:“蛇想把你吃了,他想做天使”。让孩子参演到童话里,并告诉他“天使不可以跟蛇玩”。在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何老师对学生满满的爱,无论多么让人头疼的学生,他都给予自己最大的宽容,最大的肯定。

  何老师倡导“童话育人”的教育理念,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童话的字眼,不禁惊叹于何老师二十多年如一日,以童话般的浪漫和执着,教学生读童话、写童话,呵护童心,传递写作真谛,将一所濒临撤并的村小创办成省级童话特色学校,成为闻名遐迩的乡村名校。在文字中,一篇篇童话般感人的故事如一股股清新的溪流曾无数次涤荡了我的心灵。童话,对于人的一生,启迪是真的,温暖是真的,感动是真的。就像此刻,我深深地被打动,我想,这就是童话的力量,是人性中对美对善的追求,而这一情感的核心,说到底,还是人心中那份单纯的善念与“爱”,这不就是教育的真谛吗?

  四、教育永生

  从何老师的文字中,我感受到的总是人生的豁达、人心的纯善及人情的温暖。很多时候,生活愈是落俗,那孕育和留存于人内心的脱俗的光芒愈使人感叹和振奋。他笔下的人和事读来总是那样亲切、*实,质朴无华又饱含令人振奋的力量。

  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也是一名有情怀的老师,感恩何老师的文字,走进我的生活,浸润我的心田,让我无数次地扪心自问:作为一名母亲,我是否对孩子的成长操之过急?作为一名老师,我是否能满心包容每一个慢一拍的孩子?是否让孩子爱上语文,拥有童话般天真烂漫的笑容?

  闻着油墨的芬芳,聆听文字的吟唱,我感受到的是一个强劲的韵律:教育不是别的,只是生命的向善。何老师用自己的教育故事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爱的教育,什么是善的力量,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是对生命成长发展的呵护,你对孩子的“爱”,孩子那颗纯真的心自然会感受到,他也就会推己及人,学会感恩,学会去“爱”别人,这就够了。

  严素卫,海盐县滨海小学教师。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曾在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小学组一等奖,多篇论文在市、县级获奖,在她眼里,每一位学生都是等待绽放的桃李,陪他们一路欢笑一路前行,静心地等待每一朵花蕾吐露芬芳。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