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写作指导 >

中考写作指导3篇

日期:2022-02-15 23:49:51

中考写作指导1

  【叙事作文立意谋篇】

  作者:林承雄

  教学内容:质疑与思辨: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任务驱动型叙事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课型定位:写作指导课

  授课教师:林承雄

  开课时间: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五上午)

  授课班级:借班上课

  授课地点:霞浦宏翔高级中学(高三13班理科实验班)

  开课级别:市级公开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任务驱动型叙事体材料作文的材料特点。

  2、培养针对事件当事人及相关方的行为表现进行质疑,进而选择角度,表明态度的能力。

  3、培养针对事件的具体事实,针对事件当事人及相关方进行思辨,具体深入阐述看法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质疑与思辨,通过具体、深入的分析,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2通过作文提纲编拟环节的技法指导(“起承转合”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等思维工具,条分缕析地阐述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质疑、思辨与立意、谋篇的训练,培养学生理性消费、友爱相处、自强自尊等意识。

  2、培养学生理性说理的态度:(1)有针对的说理:顺应任务指令,切*事实要害,深入挖掘,入情入理;(2)有原则的说理:表达己见,关注异说;质疑思辨,澄明观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当事人“小李”行为表现的质疑,引导学生学会复杂性分析,避免一元化单向认知与思维浅表化。

  2、通过对当事人“小李”及“小李舍友”、“小李同学”、“学校”三个相关方行为表现的质疑,引导学生正确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教学难点:如何从基于贴*事实(现象)的态度与看法的表达上升为有一定概括度和抽象性的论旨(中心论点),并能斟酌语言形式(句式、辞格、用词)等以优化中心论点及标题的书面表达?

  课前准备:

  1、准备导学案(依据相关操作环节,设计表格,提供示例,供学生课前自学自练)

  2、制作课堂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简介20xx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乙卷的作文题,引出关于“任务驱动型叙事类材料作文题型”的简要解说)

  高考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韋。(60分)(20xx高考全国乙卷)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举报了自己的父亲;**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题简析](略)

  (该班之前已试写过这道作文试题,采用的是议论文体式来写,原题干中要求的书信体未照用。课堂教学中以该题为例,带出对任务驱动型叙事类材料作文题型特点的概说。)

  二、任务驱动型叙事类材料作文题型的特点(以20xx年高考国家课标乙卷为参照)

  1、试题材料特点

  (1)试题往往给考生提供一个具体的生活化、社会化的真实情境。(2)试题材料为叙事性材料,材料本身有一个动态变化(内含因果链)的过程。(3)事件本身往往蕴含对立性问题(矛盾)。(4)从材料中人与事的关系看,有主要当事方和相关参与方;有核心事件,有派生事件。(5)事件引发多元声音。

  2、提示语与要求语特点

  (1)材料后附的提示语往往带有“你怎么看?”或“你认为哪一种更怎么样”的设问句,指引考生“就事论事”(这是讨论的第一层次),并上升到“就事论理”(这是讨论的第二层次),从而达成“析事明理”的目标:或澄明是非,或解剖弊害,或分析原因,或提出对策。阐述过程中,“论事”“论理”都要基于材料中的基本事实。

  (2)材料后附的提示语往往带有“请你就某一方(或针对、选择某一个角度)表明态度、阐述看法”或“作出权衡、选择或判断”等的写作任务驱动指令,有的还有文体驱动指令,如20xx国家课标乙卷的提示语中限定了写作的文体——书信。

  命题者让考生依据设定的真实情境,通过规定任务指令的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与以往的阐释性话题写作更强调表达的对象性,写作者心中要有交流意识与读者意识,要针对真实的情境、具体的问题,而不可自说自话。这样的命题导向朝着公共说理或说公民说理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命题者在写作试题中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也是为了杜绝宿构与套作,增强测试的效度与信度。同时,这种题型能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抓住问题要害,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比较与思辨中展开较为充分的说理论证,并经由这种指向公共交流与沟通的书面表达,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

  这种作文题型,对于考生生活观察力与感受力,对于考生文化积淀与高阶思维(如批判性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按命题者所言:“这个作文的材料源于生活,又对生活理念提出挑战,考生在写作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生活感悟的联想或调动,促使写作入情入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这个对事理进行思辨和判断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丰富自己的品德内涵。”

  三、任务驱动型叙事类材料作文的“立意”与“谋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任务驱动型叙事类材料作文如何针对其中一方,完成“表明态度,阐述看法”这一写作任务指令,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应对任务驱动型叙事类材料作文题型的策略。

  关于本节课题中的几个关键词的解释:

  态度:?人的举止神情。?对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

  看法:对人或事物的认识或所持的见解;有时特指否定的意见。

  表明:明白清楚地表示。

  阐述:论述。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一)呈现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李是某大学三年级学生,他来自贫困农村家庭,每年都获得特困生补助。小李积极向上,助人为乐,努力学*,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小李的五个舍友,都使用五六千元的苹果手机。从大一开始,他们就没少取笑小李的“砖头”——诺基亚手机。正好使用多年的“诺基亚”彻底坏了,小李就用自己做家教攒下的钱买了一部四千多元的苹果手机。此事被同学报告学校,学校取消了小李的特困生补助。

  此事在校园传开,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小李、小李的舍友、学校、打报告的同学的表现,选择其中一方,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二)“立意谋篇”指导:

  1、理清事实来龙去脉

  (1)材料中涉及的人物(相关方法):

  小李、小李的舍友、打报告的同学、学校。

  (2)材料中讲述的事件或人物的行为表现:

  理清材料中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区分当事人与相关方,这是为选择角度,确定立意作铺垫,避免立意游离事件的当事人及相关方,游离事件的基本事实,而只是浮光掠影肤浅、空泛的议论。

  (提示:审读材料时,可以按事件发展的因果逻辑或人物出现的先后次序,结合段落内部的句间关系,用//线标画层次。)

  梳理事件的层次,要注意由表及里,体察各方行为表现出的“思想品质”或“价值观念”。

  (提示:审读材料时,可以用笔圈点句中的关键词,或加简要的关键词批注,或者把对人物的行为表现提出疑问标注在段落旁边,以助益思维的明晰。)

  示例:

  ①小李来自贫困的农村家庭。(家境贫寒)

  ②小李积极向上,助人为乐,努力学*,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向上、助人、努力、成绩优秀)

  ③小李的“土豪”舍友,取笑小李的“诺基亚”手机落伍。(嫌贫爱富、贪图享受、注重物质)

  ④小李使用多年的“诺基亚”坏了,用自己做家教攒下的钱买了一部四千多元的苹果手机。(节俭、自强、有改善物质生活的愿望)

  ⑤小李的同学向学校报告了小李买苹果手机的事(报告学校出于什么动机,有无向学校报告的必要);

  ⑥学校取消了小李特困生补助。(取消为了什么?取消合不合理?)

  (3)综合材料,形成问题(见下列质疑表)

  2、分向就事审视质疑

  (引导学生就材料所述事件当事人及相关方的行为表现进行审视、质疑,设计表格供学生填写,目的是为了助其打开思维空间,并将质疑的问题书面化呈现。)

中考写作指导2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名胜古迹、工厂,参与班内联欢会、故事会、学校的运动会、社会上的各种公益活动、郊外踏青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注重积累素材

  为了更好地利用每次活动获得的材料,活动之后,让学生用日记或随笔的形式把活动写下来,并写出所感所想。这样就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反复练*,在写作时自然就会很容易地从大脑中寻找出需要的东西,想写的内容也就多了起来,这样便不会感到写作文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写作也就乐在其中了。

  3、灵活命题

  作文题目往往决定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老师在命题上,应坚持做到命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对题目产生兴趣。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出了一个《快乐的旅行》的题目,在指导写作时,我却发现了问题,有些同学家在农村,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机会出去旅游,所以不知如何下笔,于是我把题目改成了《快乐的……》。这样同学们都舒展开了眉头,信心十足地写了起来。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了由于个人经历和知识面的不同,只出一个固定的作文题目,往往会影响部分学生的作文兴趣。因此在命题上应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所熟知的内容写作,从而更好地提高写作兴趣。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中考语文写作指导的内容,希望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

中考写作指导3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欣赏窗外变幻不定的景色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可是有时因为打一个盹而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也的确有些令人懊恼,但这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没错过,抓住了,应好好珍惜;错过,溜走了,细细咀嚼,也能从怅惘中升华出省悟,酝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 或许更有深度,你的心灵或许更添光彩。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 ,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审话题:可从“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错过’ ”角度立意。材料提示了“错过”三方面的内容。人生美景应珍惜,不应错过。美景错过了没关系,但不能错过预定的车站。错过也是一种美丽,成就另一番人生。可从这三方面立意。导语提示应写每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强调情感真挚。

  每一次错过,都可以演绎成一段精彩的故事,话题可由此生发开去,编故事,写议论文等等。写作时应紧扣话题,将这一次次的错过上升到 理性的高度,描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这样的作文才大气,才有深度。


中考写作指导3篇扩展阅读


中考写作指导3篇(扩展1)

——中考英语作文写作指导「荐读」3篇

中考英语作文写作指导「荐读」1

  学生在初中学*阶段,对标点符号的用法极不重视,因此,考试中明显的标点错误屡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绩。另外,大小写错误也常有发生。有的甚至一篇文章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大写字母,再加上标点不正确,让人看了不知所云,以致直接影响考试成绩。

中考英语作文写作指导「荐读」2

  时态是学*英语语言的难点。考生务必系统地学*初中出现的各种时态,做到灵活运用。在同一篇作文当中,时态要保持一致。

中考英语作文写作指导「荐读」3

  一些学生因缺乏写作技巧,往往在写英语作文时,根据中文意思堆积英文单词,编造出许多中式英语,结果错误百出,意思表达不清楚,直接影响考试成绩。


中考写作指导3篇(扩展2)

——中考英语作文写作指导:动词不定式的用法3篇

  时态\语态    主动     被动

  一般式      to do      to be done

  进行式      to be doing

  完成式      to have done   to have been done

  完成进行式    to have been doing

  1) 现在时:一般现在时表示的动词,有时与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同时发生,有时发生在谓语动词的动作之后。

  He seems to know this.

  I hope to see you again. = I hope that I’ll see you again. 我希望再见到你。

  2) 完成时:表示的动作发生在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之前。

  I’m sorry to have given you so much trouble.

  He seems to have caught a cold.

  3) 进行时: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与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同时发生。

  He seems to be eating something.

  4) 完成进行时:

  She is known to have been wreaking on the problem for many years.

  不定式的特殊句型Why not

  "Why not +动词原形"表达向某人提出建议,翻译为:"为什么不……?" "干吗不……?"

  例如:

  Why not take a holiday?

  干吗不去度假?

  不定式的特殊句型so as to

  1) 表示目的;它的否定式是so as not to do。

  Tom kept quiet about the accident so as not to lose his job.

  汤姆对事故保持沉默是为了不丢掉他的工作。

  Go in quietly so as not to wake the baby.

  轻点进去,别惊醒了婴儿。

  2) so kind as to ---劳驾

  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tell me the time?

  劳驾,现在几点了。

  不定式的`特殊句型too…to…

  1)too…to  太…以至于…

  He is too excited to speak.

  他太激动了,说不出话来。

  ---- Can I help you ? 需要我帮忙吗?

  ---- Well, I’m afraid the box is too heavy for you to carry it, but thank you all the same. 不用了。这箱子太重,恐怕你搬不动。谢谢您。

  2) 如在too前有否定词,则整个句子用否定词表达肯定, too 后那个词表达一种委婉含义,意 为"不太"。

  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谚语)

  改过不嫌晚。

  3) 当too 前面有only, all, but时,意思是:非常… 等于very。

  I’m only too pleased to be able to help you. 我非常高兴能帮助你。

  He was but too eager to get home. 他非常想回家。

  动词不定式的否定式

  Tell him not to shut the window…

  She pretended not to see me when I passed by. 我走过的时候,她假装没看见。

  典型例题

  1)Tell him ___ the window.

  A. to shut not  B. not to shut  C. to not shut

  D. not shut

  答案:B。 tell sb to do sth 的否定形式为tell sb not to do sth.

  2) She pretended ___ me when I passed by.

  A. not to see  B. not seeing  C. to not see

  D. having not seen

  答案:A。 pretend 后应接不定式。其否定形式为pretend not to do sth.。

  3)Mrs. Smith warned her daughter ___ after drinking.

  A. never to drive  B. to never driver

  C. never driving  D. never drive

  答案:A。warn sb to do sth. 的否定形式为warn sb not to do sth. 此处用的是否定词never.

  4) The boy wanted to ride his bicycle in the street,but his mother told him ____.

  A. not to  B. not to do  C. not do it

  D. do not to

  答案:A。not to 为not to do it 的省略形式。可以只用to这个词,而不必重复整个不定式词组。及物动词do后应有名词、代词等,否则不对,因此B,D不对。

  5) The patient was warned ___ oily food after the operation.


中考写作指导3篇(扩展3)

——中考英语复*指导推荐3篇

  复*要立足课本,注重基础。对初一、初二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性复*很有必要。

  学生可抓住课本中每个单元的重点单词、词组、重点对话、重点句、目标语法等基础知识进行第一遍复*,第二遍复*可将分散在课本中的各知识点进行分版块集中巩固。

  单词是语言的基础元素。建议拟定计划,每天用磁带听写3-4个单元的单词。记住:语音、中文意思、词性是不可分离的,缺少其中一项都会造成某一题型大面积的丢分。

  语段阅读,在中考中占比分较大。在阅读文段方面,可以买一本初中单词的小册子,用手遮住中文翻译,对英文单词进行口头快速的翻译;

  对于超纲生词方面,可以将文段分为新闻、人物、环境、物品介绍、建筑说明、运动等几类,用一个本子记下各类文段中常出现的超纲生词并进行记忆;

  对于文段中的长句、难句理解上的困难,学生必须要在复*中重点掌握后置定语、状语从句、定语从句、of词组、时间地点状语等知识点的阅读技巧,将它们从句子中提出来先翻译,再理解整句的意思。

  作文方面,要像对待语文作文一样去重视英语作文。认真审题,不要出现遗漏要点的情况。同时要使文章流畅,*时多阅读,掌握英语的写作*惯及遣词造句的风格,将遇到的好句子收集下来,用在作文当中,复*时加强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

  首先,关于“三大填空”:完形填空、短文填空(方框型,首字母型)、对话填空(自由型,选项型)

  目前“三大填空”着重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能力,而非单纯对语法结构、短语词组。因此,考生不仅要会处理好每个单句,理解语义,还要处理好句与句、单句与全文之间的内在关系,选出适当的词填上,使文章完整与通顺。

  其次,关于单项选择、对话及短文中的“难句”和独白中的“难题”:现在的考试题的“难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偏、怪、难试题,而是完全源于教材、经出题者创新编题的结果。这些难题的出题形式主要包括:

  1、“故意”省略句中某些成分,检测句法结构;

  2、巧用相似结构,干扰常态思维;

  3、拆开固定搭配,考查基础知识;

  4、利用汉语思维,检测语言素养;

  5、增加后句中修饰语,考查应变能力;

  6、添加插入语成分,干扰思维定式;

  7、跨学科知识融合,考查综合运用。

  最后,关于书面表达:首先要抓住所给的提示(即写作要点),然后运用所学词汇、语法及句型,回顾并参考*时教材中的相关短文、对话、文体,避繁就简,简明表达要讲的内容。不要添枝加叶,画蛇添足。

  而模拟考试和查漏补缺,则是让学生真真实实的感知考场氛围,让学生适度紧张起来,认真应对中考。操作时,主要以整套题为单位,或以几个大题为单位定时训练,并随即讲评,快速反馈。另外,在这个阶段,学生手里至少要有一本专用书,一份专用报,而且是针对冲刺阶段的东西,以作为学校课堂的必要补充以及深度强化之用。

  英语是现在世界上用的最多的一门语言,许多国家都在学英语和用英语,所以,学好了英语,出门就不怕沟通不方便了。

  整洁、干净是英语作文的第一印象,能不能得高分,和老师的第一印象有特别高的关系。

  阅卷老师一天要批阅几百份试卷,根本没有时间细看的。看到试卷的第一眼,就是判断写的是不是干净、字体够不够漂亮,字数够不到多,其实内心已经给了一个印象分数。

  无论如何都要保持卷面干净,即使写错了一个字,就让它错下去,也不要涂改、删减。涂改影响美观,删减符号等于告诉老师,你写错了,老师会特别关注你的错误。当然,错误大的话,必须要删掉。所以在稿纸上草拟好要点在抄到卷面上就特别重要。

  如果你写的作文整洁、干净,你的英语书法又很漂亮,即使有一些语法错误也会得到不错的分数。 附上三种英语书法练*。

  然后就是看是不是三段论?是不是有套话?要点有没有?错误多不多?再酌情加减。


中考写作指导3篇(扩展4)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菁华5篇)

  一、记事的文章

  1、要把记叙六要素交代清楚,记事要完整。

  2、要确立一个线索,或以时空为线索,或以人物为线索,或以某物为线索,或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3、要明确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这件事表达哪些情感,揭示什么意义。、中心要集中统一,不要出现多中心的毛病。

  4、选材要新鲜真实,有时代气息,有生活气息,不要写别人都写烂了的事,也不要胡编乱造。最好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5、注意详略得当,与中心关系紧密的事要浓墨重彩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紧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事不写。

  6、不要只有叙述性的语言,要有生动的描写,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要有点明主旨的抒情议论句,、要注意多次点题。

  7、内容一定要饱满,不要太单薄。

  8、叙事文章不要*铺直叙,故事情节要一波三折,有曲折之美。要会设置悬念,要出人意料,要会运用倒叙插叙,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要会运用对比法、抑扬法等。

  9、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10、可运用书信体、日记体、片断组合体、小小说等一些体裁。

  11、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12、学会运用小标题。小标题运用的主要方式有:

  ①日记标题式,以日记连缀的方式成文;

  ②字母标题式,以A、B、C、D等若干段连缀成文;

  ③单词标题式,以诸如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单词统领的段连缀成文;

  ④数码标题式,以(一)、(二)、(三)、(四)等数字标明段落;

  ⑤引用语录式,以诗词或散文中的句子作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⑥概述情节式,在段首运用诸如“序幕”、“发展”、“高潮”、“尾声”之类的词语;

  ⑦概括内容式,如“她来了”、“她哭了”、“她笑了”之类;

  ⑧留出空行式,即各段之间自然空一行,若干段并列,显得格外醒目。

  二、写人的文章

  1、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不要千人一面,千人一腔。

  2、写人的文章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选择一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这些典型事例一定要特别,有个性,与众不同。

  3、人物形象一定要饱满,有血有肉,不要干瘪乏味,不要只见筋骨不见血肉。要想人物饱满有个性,就一定要有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动作、神情、外貌、服饰、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要学会描写人物的眼睛。这些描写一定要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要学会用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眼光或评论来写人物。

  5、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6、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

  7、用词要贴切生动,句式要灵活多样,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联系:记事记叙文一定会涉及到写人,写人记叙文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一定会通过具体的事来体现。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记事记叙文以记事为主,写人不是目的,一般是把某一件事情写清楚写生动并揭示事情的意义;写人记叙文以描写人物为主,重在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一般会通过多件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同学们*时写记叙文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如何使记叙文立意高远;

  2、如何在记叙文布局谋篇上创新;

  3、如何使记叙文情节曲折;

  4、如何使记叙文内容充实;

  5、如何使记叙文文采飞扬。

  三、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

  (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

  (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一、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征

  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有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写好记叙文,应掌握记叙的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发展、结果)。运用这些要素时,应注意时间、地点必须具体、明确;人物的出场要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记叙的事情不论大小,都应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写完整。

  (一)记叙文的几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描写,即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人微的描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抒情,就是抒发、表述自己的感情。

  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1、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事物的片断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记叙文如果缺少描写,就会*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景不感人,当然,描写要恰当,为中心服务。所谓恰当,即突出特征,符合身份,写出变化,多种手法。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

  A、从描写的对象看,一般有三种: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景物描写(也称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细节描写,可以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重叠或交*,构**物和环境的完整描写。

  B、从描写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C、从描写的风格来看,有白描和细描。白描,即运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没有浓烈色彩的描写,不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不用或少用形容词,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描写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叙事,线条分明,言简意赅;写人,三言两语则揭示出人物的心态,如见其人,细描,即细致具体地描绘对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所写对象栩栩如生,逼真动人。

  2、在记叙文中,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抒情和议论,不仅增强文1

  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而且突出文章的中心。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大致有三种情况:先叙(描)后议(抒)夹叙(描)夹议(抒)先议(抒)后叙(描)。议论和抒情的运用要从需要出发,适当运用,过多则使文章内容流于空泛。

  3、在记叙文中,有时也需要进行说明,但这只能在必要的时候运用,否则用多了还会影响

  (二)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四种。

  1、顺叙,按事情、人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其优点是层次清楚,容易反映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如《一面》。运用顺叙要注意详略、情节的衔接、变化,否则会使人感到*铺直叙,呆板乏味。

  2、倒叙,即把后发生的情节提前记叙、介绍,然后再叙述发生在先的情节。这种方法能突出主题或重点,给读者留下悬念,从而吸引读者往下读,引人人胜。如《第二次考试》。运用倒叙一定要把事件起因交代清楚,而且要衔接自然,如处理不当,则会使文章前后脱节,出现混乱。

  3、插叙,就是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如《故乡》中插叙了对闰土少年时代的回忆。恰当地运用插叙,可以扩大题材,丰富内容,深化主题。

  4、补叙,即在记叙过程中,用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如《这不是―颗流星》中,“我”回忆后,用对话补说阿婆已经“走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手段,以写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大体可以分记人记事两大类,写时要根据需要来确定内容和中心。写人时,要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来表现人物,切忌冗长、空洞的鉴定式的介绍说明,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述,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才能使文章生动感人。叙事主要通过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意旨。这就涉及记叙的顺序,只要运用得好,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使用一种方法,常常是综合运用只要运用得恰当,就能使文章的结构更多变,安排更灵活,从而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记事和写人不能截然分开,只能相对地有所侧重。记事不能没有人,写人也离不开事,因为任何事件中都必然有人物活动,而人物也只有在事件中才能表现得活泼有力。记事为主的文章,事件应记叙完整,写人为主的文章,重点在于表现人物,事件则不一定写完整。

  二、中考作文题型

  1、命题作文

  按照规定的作文题目写作,题目中往往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就概括了写作范围和内容,绝大多数没有审题障碍。如广州市2000年的作文题《我二十年后的某一天的日记》;2001年是《我和水》;2004年的作文题“我也是富翁”、“假如再有一次机会”;上海市2004年的作文题“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的视线”等。

  2、半命题作文

  通常有三种形式:命题部分在前,如《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安徽考题);

  命题部分在后,如《_____让我陶醉》(江苏考题);命题部分在中间或两端,如《当我面对_____的时候》。2001年广州市中考题是《发生在的纠纷》。

  3、给材料作文

  命题者从预设材料中引申出作文要求或题目,学生阅读材料并按要求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至关重要,必须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重点,弄清要求,按照明确规定作文。如这样一个材料: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其实,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山东考题)。而2000年广州市中考题也是“围绕自己身边的环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即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是从命题者设计“材料”中引发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话题作文具有导向性、灵活性、宽泛性的特点,*几年被广泛使用。如2002年广州市中考题以“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为话题,2003年广州市中考题以“简单、智慧、勇气”为话题。

  三、中考叙文写作技巧

  (一)紧扣命题意图和写作要求

  拿到作文题目后,要先弄清楚题目的意义、范围、中心,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字数要求,再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合理布局谋篇,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1、确立准确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内容

  (1)思维的发散

  在落笔成文前,一定要慎重,要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写作内容。

  ①充分利用作文题中的提示性语言,获得写作内容

  如:也许你被真挚的母爱感动过,也许你被善良的帮助感动过,也许你为奥运会场升起的*流过热泪,也许你为无私的友谊掀起过情感的波澜??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作文题中的“也许?也许??也许??也许??”的提示语,没有内容写的同学完全可以把这段话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写母爱、帮助、友谊等带给自己的感动。

  ②开辟独特、新颖的角度

  A、类似联想

  如由“花与刺”联想到阳光与阴影、成功与挫折、优点与缺点等。

  B、内敛式联想

  由如“英雄”联想到课堂上的英雄、公交车上的英雄、联欢会上的英雄等

  C、逆反式联想

  如由“心事”联想到“我没有心事”;由“感动”联想到自己是不懂感动的人,在母爱面前一点一点被征服被融化被感动的过程。

  D、虚实转换联想

  如写“位置”,可以实写班级的座位、一个人的职务等,也可以虚写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等。

  (2)思维的归纳

  ①写自己熟悉的内容――不要选择自己一知半解的事情作为写作材料。②写自己能驾驭的内容――由自己的认知水*、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

  2、突出明确的中心

  (1)符合题意

  准确把握文章题目的范围和内涵,注意培养明确点明中心的意识。为此,可在文章内容构思好后,围绕中心编写几句(段)话,将它们安插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文章的过渡、转折的地方,既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中心,也提醒阅卷老师你有明确的中心意识。

  (2)提升中心的品位

  ①要有深刻的思想

  ②有小中见大的眼光

  ③有化实为虚的能力

  ④有时代意识

  ⑤有新颖的角度

  例如:以“风”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化实为虚,由不同季节的风的特点联想到不同性格的人;可以联系时代,写社会上的各种风气;可以联系自己,写中学生中流行的一些风气;可以由风想到沙尘暴等社会问题;由风想到关于风筝的记忆┅┅

  (二)构思

  1、探究下笔的角度

  (1)视角的转换

  同样一件事,观察者的身份、角度、立场、观念、态度不同,得到的印象和结论也不会相同。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视角来叙述生活中的*凡小事,就能发掘出新意来。如同样是写“我”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有位同学的满分作文就改变了*惯的视角,借一位需要座位的老大爷的心灵和眼睛,生动表现了一位中学生在让座与不让座之间徘徊犹豫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2)故事新编

  对于人人所熟知的材料,我们可以结合主题,从全新的角度下笔,设计出合理的细节,使自己地文章脱颖而出。如“诚信”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题材出自《三国演义》中关羽走麦城一节,通过虚构的赤兔马与伯喜的对话,对比董卓、吕布、关羽等人在诚信方面的表现,最后得出“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的观点。

  故事新编必须注意三个方面:①对原著有较清晰的印象,避免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③想象要合理;③要突出中心。

  (三)表达技巧

  1、重视描写的运用

  (1)描写人物语言――生动活泼、有个性

  (2)描写人物动作――细描个体动作、精写连续动作(见片段1、2)

  (3)描写人物心理――以景物映衬、以动作和神态暗示

  (4)描写人物肖像――个体神态、描画笑容

  (5)描写景物――映衬写景(衬托人物心理)以景析理(情景交融)

  2、精妙的表现手法

  (1)借物抒情,化直接为含蓄,如《背影》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