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文库 >

望江南教学反思菁选

日期:2023-02-22 00:00:00

望江南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江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江南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1、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作者温庭筠是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温词也有写得清新、明快的,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2、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学情分析

  1、对于古诗词学生虽然在七年级、八年级学*过比较熟悉的,但农村初中的孩子对这首词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位深情盼望丈夫(抑或情人,于理解词意并无大碍)归来的思妇形象,意思直白,还是较难容易理解的。

  2、要读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仔细琢磨一番的。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品读,是很必要的。

  3、在品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品味词的语言,感知词作的意境。从而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理解本词的内容、把握主人公丰富的情感变化。

  3、背诵并默写《望江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查阅资料,弄清生字读音。了解温庭筠和婉约词。

  2、发挥想。象,再现画面美和意境美。

  3、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2、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想象本词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倒入新课。

  老师今天做一个小调查,请同学们配合一下。父母在外打工的同学请举手 ,(现场采访) 假如你父母打电话告诉你明天要回来了,你的心情怎样?

  可是,因为其他原因没回来,你此时的心情又怎样?(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缓解课堂紧张情绪。)

  今天我们学*一篇和大家有着相似人生体验的词。

  二、多媒体出示课题——《望江南》。

  三、出示学*目标 (多媒体显示)

  学生默读目标,明确本节课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要求。

  四、朗读过关 (出示课题、作者、词作。)

  1、《望江南》是这首词的题目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从注释中发现,望江南是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老师肯定学生利用注释,参考书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做法。

  2、温庭筠(jūn),老师故意考查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的预*环节是否落到了实处。同时把字词教学放在教学过程中落实。

  学生纠正“筠”(yún)

  指导学生资料助读,了解作者和“花间派”。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 派”。

  3、学生自己默读,朗读,同桌互读。(播放古典音乐《望江南》,给学生营造一个悠远、美好的朗读环境。)

  4、 教师抽查学生朗读。(从读音、节奏、韵味方面给与点拨。应该读出由喜悦到失落的变化,语气是欢快到悲伤。)

  5、 学生齐读。

  五、理解大意。

  学生自学,然后放在小组交流讨论。抽查学生概述内容,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六、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1、 思考讨论如下练*题(多媒体展示)

  “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独倚望江楼”中“独”字最能说明女子怎样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想象当时主人公心理活动状况。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什么地方可以反映出来?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有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全班分成8个学*小组,每小组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临组交换答题。

  七、发挥自己的想象,可有适当的创造,用优美的文字写一篇小文章。

  八、体会这首词的特点

  这首词共27字,但是却写了很多内容。如:时间从早晨到 傍 晚 ,景物有 楼头、帆船、斜晖、江水,和白频洲,人物情感变化“希望” “失望”、“肠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闺中妇女美丽的容颜和憔悴的姿态,窥探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可见,词和诗歌一样,有概括、凝练的特点,词人没有直接表达情感变化,是蕴涵在情景中的,是我们从字里行间分析出的,可见还有含蓄的一面。本词选取富有特征的动作和景物,构**的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意境深幽,寓意深刻。

  九、当堂背诵并默写《望江南》,小组评比。

  采用比赛的方式,看谁背得最快,记得最准。

  十、扩展延伸

  古代有关思妇的诗词很多,这些诗词很好得表现了古代妇女忠贞的爱情婚姻观。

  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一些这方面的诗词,进一步感受他们忠贞的爱情和为爱情肠断心碎的感人故事。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 《诗经·君子于役》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 《春怨》

  十一、课外作业

  仿照本课学*模式,课外自学《武陵春》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板书设计】

  《望江南》

  温庭筠(jūn)

  词牌名,有名忆江南,江南好。

  温庭筠:花间词派的开创者。

  内容 思想 风格

  洗漱完毕后 思独 不寓

  独靠望江楼 亲自 事情

  千帆不见亲 不情 雕深

  斜晖水悠悠 见伤 饰挚

  伤心白蘋州

望江南教学反思2

  以往我在教诗词时,总*惯于在参考书上寻找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学*进展非常顺利,然而学过以后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情感体验等语文综合素质,没有丝毫进展。当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以后,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先去读,去预*,去翻阅资料助解。课堂上,我尝试把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去概括、去体会、去感悟品味,去探究。

  一、让学生的眼亮起来。以前预*新课时,我往往采用资料助读的方法。诸如介绍作者作品、时代背景,文学常识等,学生被迫记笔记,他们那时总是两眼呆直,满脸困惑。这次在学*《望江南》时,同样是资料助读,不过是用课件来教学,还增添了画面和背景音乐,学生的眼睛顿时亮起来了,加上他们之前认真的预*,这节课上几乎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都有话可说。这些现在反思起来不外乎是学生预*时下了大功夫,这样的词和这样的人觉得很实在而又很真切;是温庭筠的个性与他们张扬的个性有相同之处;或是他们对多媒体课件的若干画面感到很新鲜。总之,在那节课上,他们明亮的眼睛总是不断地凝视着画面,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让学生的口说出来。到了上课时,我让学生来讲来教,他们也可以质疑,然后再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学生在学*中有了成就感。学起来就更有劲了。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学*的主体地位就更能突出了。而当表扬或鼓励成了学*的动力后,学生就会更加好学和乐学了。

  三、让学生的心动起来。这里所体现在品味赏析方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进入情境来品析词的情感美。如,我问开头“梳洗罢”体会主人公是什么心情?有的学生品味道,这三字使开头含有喜庆气氛,含有一片深情。有的品味道:这是“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她打扮给她的'心上人看的。这是学生用心品味到的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接着,我让学生再联系我们盼亲友的经历,继续细心地品味词的情感美。这着重表现在“过尽千帆皆不是””到结束部分。在课堂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如有的说:从早到晚,这一漫长难耐的焦躁时光,主人公满怀希望,她无数次盼望终于成死灰的泡影。有的说:这里看得出来她今天又是白等了,女主人公痴痴情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还有的说道:主人公一腔愁思而化为悠悠江水,脉脉斜晖,白日的梳洗、眺望不仅未能解愁,反而使愁思加重……由此可见,词中的主人公哀伤失望之情和学生情感经历产生了共鸣!

  但这节课仍有不足之处:时间没有分配好,没能体现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首词是小令,共五句话,每句话就是一幅画面。我应该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了,任选一句词来描图或进行文字描述。这样跨学科学*,利用其它学科资源作为调节和补充,既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又能补充或深化学*的内容,这在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能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我在课前构思时忽略的环节,如果加上,我想这节课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望江南教学反思3

  《望江南》以登台游春起笔,勾画了一幅细风斜柳、春水鲜花、万千人 家的祥和画图。登上超然台四处眺望,护城河里春水漾漾,密州城内满 目鲜花,蒙蒙细雨沐浴着万千人家,令人心境*和,空明澄静。作者笔 锋一转,由眼前之景唤起思乡之念,寒食节畅饮之后,如今酒醒,故乡 何在?内心不由得发出一声嗟叹。然而,面对同游的老朋友,还是不要 去怀想故乡吧,来呀,让我们重新生起火来,品尝品尝刚焙制的春茶, 吟诗饮酒,可要趁着尚未衰老的大好年华!作者以一种乐观而豁达的人 生态度对待心中的'郁闷,以一种高雅而超脱的人生追求*息了内心的矛 盾,洒脱地超越了不如人意的现实。

  这首词颇能代表苏轼此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在他看来,“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如果能摒弃对物欲 的孜孜追求,“游于物之外”,便能超越尘世的扰攘,做到“无所往而不乐 ”了。苏轼的这一思想贯穿了他后来不幸的一生。

望江南教学反思4

  最大的优点是导入设计学生谈谈初中学了的词及其名句,学生纷纷发言 ,课堂气氛较好,师在这里融入易错字词的书写与订正,有助于学生加 强正确记忆。

  最大的缺点是老师讲得太多了,其实完全可以导入5分钟,后让学 生读2分钟,默写2分钟,让学生说说本词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5 分钟,然后让学生写10分钟赏析,剩下10分钟欣赏彼此佳作,最后10分 钟老师总结,并谈谈作者其人。因文识人,更加表现对作者的重视,抛 砖引玉,让学生课外赏析作者诗词。

  范例五 由于在这个环节上用的时间过多,以至于到下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 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 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热情,自主学*能力和创新素质, 本堂课由于学生的学*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设计,取得了不 错的效果。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教师也不应拘泥干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需要 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 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力!

望江南教学反思5

  《望江南》以登台游春起笔,勾画了一幅细风斜柳、春水鲜花、万千人家的祥和画图。登上超然台四处眺望,护城河里春水漾漾,密州城内满目鲜花,蒙蒙细雨沐浴着万千人家,令人心境*和,空明澄静。作者笔锋一转,由眼前[内容来于之景唤起思乡之念,寒食节畅饮之后,如今酒醒,故乡何在?内心不由得发出一声嗟叹。然而,面对同游的老朋友,还是不要去怀想故乡吧,来呀,让我们重新生起火来,品尝品尝刚焙制的春茶,吟诗饮酒,可要趁着尚未衰老的'大好年华!作者以一种乐观而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心中的郁闷,以一种高雅而超脱的人生追求*息了内心的矛盾,洒脱地超越了不如人意的现实。

  这首词颇能代表苏轼此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在他看来,“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如果能摒弃对物欲的孜孜追求,“游于物之外”,便能超越尘世的扰攘,做到“无所往而不乐”了。苏轼的这一思想贯穿了他后来不幸的一生。

望江南教学反思6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现代诗与古典词巧妙结合,用相同的方法赏析现代诗与古典词,最大 限度地让学生获得一种品味诗词的亲切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闺怨 凄美的永恒,潜移默化地祛除学生对诗词学*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放下 思想的包袱走进诗词,只有乐学才能学好。

  2、注重围绕诗词充分开拓挖掘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在想象中增强对 诗词的感悟力,在想象中获得自我创作的审美情绪。

  3、注重对学生学*方法的'引导和训练。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 生终生学*的方法和技能,学*方法的指导能让学生更高效的自主学*。对学生学*方法的引导和训练要以学生为本,即教师要开动脑筋,摒 弃传统教法,大胆创新,让方法与兴趣并驾齐驱。


望江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望江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温庭筠《望江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温庭筠《望江南》教学反思1

  以往我在教诗词时,总*惯于在参考书上寻找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学*进展非常顺利,然而学过以后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情感体验等语文综合素质,没有丝毫进展。当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以后,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先去读,去预*,去翻阅资料助解。课堂上,我尝试把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去概括、去体会、去感悟品味,去探究。

  一、让学生的眼亮起来。以前预*新课时,我往往采用资料助读的方法。诸如介绍作者作品、时代背景,文学常识等,学生被迫记笔记,他们那时总是两眼呆直,满脸困惑。这次在学*《望江南》时,同样是资料助读,不过是用课件来教学,还增添了画面和背景音乐,学生的眼睛顿时亮起来了,加上他们之前认真的预*,这节课上几乎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都有话可说。这些现在反思起来不外乎是学生预*时下了大功夫,这样的词和这样的人觉得很实在而又很真切;是温庭筠的个性与他们张扬的个性有相同之处;或是他们对多媒体课件的若干画面感到很新鲜。总之,在那节课上,他们明亮的眼睛总是不断地凝视着画面,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让学生的口说出来。到了上课时,我让学生来讲来教,他们也可以质疑,然后再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学生在学*中有了成就感。学起来就更有劲了。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学*的主体地位就更能突出了。而当表扬或鼓励成了学*的动力后,学生就会更加好学和乐学了。

  三、让学生的心动起来。这里所体现在品味赏析方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进入情境来品析词的情感美。如,我问开头“梳洗罢”体会主人公是什么心情?有的学生品味道,这三字使开头含有喜庆气氛,含有一片深情。有的品味道:这是“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她打扮给她的心上人看的。这是学生用心品味到的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接着,我让学生再联系我们盼亲友的经历,继续细心地品味词的情感美。这着重表现在“过尽千帆皆不是””到结束部分。在课堂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如有的说:从早到晚,这一漫长难耐的焦躁时光,主人公满怀希望,她无数次盼望终于成死灰的泡影。有的说:这里看得出来她今天又是白等了,女主人公痴痴情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还有的说道:主人公一腔愁思而化为悠悠江水,脉脉斜晖,白日的梳洗、眺望不仅未能解愁,反而使愁思加重……由此可见,词中的主人公哀伤失望之情和学生情感经历产生了共鸣!

  但这节课仍有不足之处:时间没有分配好,没能体现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首词是小令,共五句话,每句话就是一幅画面。我应该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了,任选一句词来描图或进行文字描述。这样跨学科学*,利用其它学科资源作为调节和补充,既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又能补充或深化学*的内容,这在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能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我在课前构思时忽略的环节,如果加上,我想这节课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温庭筠《望江南》教学反思2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现代诗与古典词巧妙结合,用相同的方法赏析现代诗与古典词,最大 限度地让学生获得一种品味诗词的亲切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闺怨 凄美的永恒,潜移默化地祛除学生对诗词学*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放下 思想的包袱走进诗词,只有乐学才能学好。

  2、注重围绕诗词充分开拓挖掘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在想象中增强对 诗词的感悟力,在想象中获得自我创作的审美情绪。

  3、注重对学生学*方法的引导和训练。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 生终生学*的方法和技能,学*方法的指导能让学生更高效的自主学*。对学生学*方法的引导和训练要以学生为本,即教师要开动脑筋,摒 弃传统教法,大胆创新,让方法与兴趣并驾齐驱。

温庭筠《望江南》教学反思3

  最大的优点是导入设计学生谈谈初中学了的词及其名句,学生纷纷发言,课堂气氛较好,师在这里融入易错字词的书写与订正,有助于学生加强正确记忆。

  最大的缺点是老师讲得太多了,其实完全可以导入5分钟,后让学生读2分钟,默写2分钟,让学生说说本词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5分钟,然后让学生写10分钟赏析,剩下10分钟欣赏彼此佳作,最后10分钟老师总结,并谈谈作者其人。因文识人,更加表现对作者的重视,抛砖引玉,让学生课外赏析作者诗词。

  范例五由于在这个环节上用的时间过多,以至于到下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热情,自主学*能力和创新素质,本堂课由于学生的学*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干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需要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力!


望江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望江南教学反思合集10篇

  望江南教学反思 1

  教材分析

  1、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作者温庭筠是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温词也有写得清新、明快的,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2、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学情分析

  1、对于古诗词学生虽然在七年级、八年级学*过比较熟悉的,但农村初中的孩子对这首词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位深情盼望丈夫(抑或情人,于理解词意并无大碍)归来的思妇形象,意思直白,还是较难容易理解的。

  2、要读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仔细琢磨一番的。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品读,是很必要的。

  3、在品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品味词的语言,感知词作的意境。从而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理解本词的内容、把握主人公丰富的情感变化。

  3、背诵并默写《望江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查阅资料,弄清生字读音。了解温庭筠和婉约词。

  2、发挥想。象,再现画面美和意境美。

  3、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2、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想象本词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倒入新课。

  老师今天做一个小调查,请同学们配合一下。父母在外打工的同学请举手 ,(现场采访) 假如你父母打电话告诉你明天要回来了,你的心情怎样?

  可是,因为其他原因没回来,你此时的心情又怎样?(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缓解课堂紧张情绪。)

  今天我们学*一篇和大家有着相似人生体验的词。

  二、多媒体出示课题——《望江南》。

  三、出示学*目标 (多媒体显示)

  学生默读目标,明确本节课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要求。

  四、朗读过关 (出示课题、作者、词作。)

  1、《望江南》是这首词的题目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从注释中发现,望江南是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老师肯定学生利用注释,参考书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做法。

  2、温庭筠(jūn),老师故意考查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的预*环节是否落到了实处。同时把字词教学放在教学过程中落实。

  学生纠正“筠”(yún)

  指导学生资料助读,了解作者和“花间派”。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 派”。

  3、学生自己默读,朗读,同桌互读。(播放古典音乐《望江南》,给学生营造一个悠远、美好的朗读环境。)

  4、 教师抽查学生朗读。(从读音、节奏、韵味方面给与点拨。应该读出由喜悦到失落的变化,语气是欢快到悲伤。)

  5、 学生齐读。

  五、理解大意。

  学生自学,然后放在小组交流讨论。抽查学生概述内容,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六、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1、 思考讨论如下练*题(多媒体展示)

  “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独倚望江楼”中“独”字最能说明女子怎样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想象当时主人公心理活动状况。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什么地方可以反映出来?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有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全班分成8个学*小组,每小组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临组交换答题。

  七、发挥自己的想象,可有适当的创造,用优美的文字写一篇小文章。

  八、体会这首词的特点

  这首词共27字,但是却写了很多内容。如:时间从早晨到 傍 晚 ,景物有 楼头、帆船、斜晖、江水,和白频洲,人物情感变化“希望” “失望”、“肠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闺中妇女美丽的容颜和憔悴的姿态,窥探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可见,词和诗歌一样,有概括、凝练的特点,词人没有直接表达情感变化,是蕴涵在情景中的,是我们从字里行间分析出的,可见还有含蓄的一面。本词选取富有特征的动作和景物,构**的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意境深幽,寓意深刻。

  九、当堂背诵并默写《望江南》,小组评比。

  采用比赛的方式,看谁背得最快,记得最准。

  十、扩展延伸

  古代有关思妇的诗词很多,这些诗词很好得表现了古代妇女忠贞的爱情婚姻观。

  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一些这方面的诗词,进一步感受他们忠贞的爱情和为爱情肠断心碎的感人故事。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 《诗经·君子于役》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 《春怨》

  十一、课外作业

  仿照本课学*模式,课外自学《武陵春》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板书设计】

  《望江南》

  温庭筠(jūn)

  词牌名,有名忆江南,江南好。

  温庭筠:花间词派的开创者。

  内容 思想 风格

  洗漱完毕后 思独 不寓

  独靠望江楼 亲自 事情

  千帆不见亲 不情 雕深

  斜晖水悠悠 见伤 饰挚

  伤心白蘋州

  望江南教学反思 2

  学二年级的语文园地三。主要有这么几块组成:我的发现:这个地方如果只是紧紧的告诉学生是反义词,那么会使课堂的教学效果非常之差。学生也很难理解,这个反义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在教授这一个地方的时候,我先叫两个学生上来,一个长的高的,一个长的比较矮的。然后,我告诉学生,你在这其中看出了什么东西呢?学生会兴高彩烈的说:那个人的长的更高,这个同学长的更矮。好!这个时候,你把高和矮写在黑板上。接着,你又叫两个同学上来,一个长的比较胖点的,一个长的比较瘦一些的。然后再问学生:你们看出了他们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学生肯定会说:一个长得胖,一个长的瘦。我又把胖——瘦写在黑板上。

  这时,我们请学生们的注意力全部回到黑板上。刚才我们从我们的同学身上找到了不同的地方。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两个词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你们也可以看到书上也有很多像老师这样写起来的字。我们一起把他们读一下吧!齐读我的发现分别叫小朋友到黑板前来做表演,一下子学生们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变的十分的兴奋。表演完毕后。

  我们告诉学生们。像刚才我们那些做的动作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知道哪位小朋友发现了没有呢?想到的小朋友请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也没有发现,你们肯定比老师更聪明的。赶快想想吧?这时可能会有小朋友说:他们的意思是相反的。那么,这时我就请这位小朋友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并且表扬这位小朋友。我就把“反义词”三个写在黑板上。告诉小朋友们。像这样的就是反义词。我并用一句话总结性的概括:反义词就是意思相反或者相对的。可以是一个字的相反,也可以是几个字的相反,都是反义词。并且说说两个字的反义词怎么写反义词。这时候教室肯定是很吵闹的,那么为了*静课堂纪律。我就说“吵闹—— ”的反义词是什么呢?学生会想来想去。看来看去不知道怎么去写。我就提示像我们现在这样很吵,那和这个相反的是什么呢?学生肯定会说“安静”。那我就告诉学生,两个字的反义词。我们应该是根据两个字的意思连在一起才能写它的反义词的。不能像我们写一个那样,只是对一个字写反义词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对这个反义词就有了深刻的理解。按着顺序,把字一个个的教学。

  日积月累:我开始就举我们班的某个同学长的很漂亮。接着,我又说我们班的某个同学长的很美丽。然后,我问学生们。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一样吗?能不能这样把“漂亮”换成“美丽”呢?学生告诉我是可以的。那我就问学生了。为什么呢?老师举得这样是不对啊!不能换词的。那么有的学生就说:这两个词意思好像差不多的。一下子把话题引入我们要讲的内容里来了。那么请同学们把课本上的那几个词放在水果上,找到他们的位置吧?学生一下子就把他们找到了位置了。接着,我读前面,学生读后面。把词填好了。并要求学生把这些全部读一遍。我让学生这时坐端正,我进行了总结性:近义词是两个词相*或相同。如果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可以在一句话中把一个词换成另外的一个词。

  读读说说:尽量多的让学生读,先读有啊字的,接着读没有啊字的。不断的读,提示学生在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吗?然后告诉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口语交际:以学生的一次到外面去玩为例。让学生们先自由举手的说,然后在自己本子上进行书写。对个别不怎么懂的学生。我对他进行了个别的辅导。告诉怎么写,按照怎么样的顺序。

  望江南教学反思 3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

  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出现了一大败笔,现课堂实录如下:

  师: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一句

  生:江南好

  师:江南好在哪?诗人写出来了吗?

  生:诗人写出来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你能说说吗?

  生:太阳出来了,照在江边的红花上,花儿显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江水碧绿碧绿的,好像是用蓝草染过似的。

  师:多美的一幅画呀!让我们一块去江南看看。

  放课件演示江南美景

  (在看课件过程中,生不停地发出“啊、啊”的声音,以示自己发现了美)

  师: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句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皆作陶醉状)

  师:真美呀!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生接读:江南好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试图用“学生说美景、课件演示美景”,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努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由衷地赞叹――“江南好”,为理解诗人“忆江南”做铺垫。可惜教学被简单化、程式化了。学生理解的江南美景只是从字面上将古诗句译为白话文,对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意境,根本没有深入体会、领悟,教师就马上用课件演示,将所谓的江南美景强加给学生,这样的“美景”怎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呢?

  如果能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描绘春天美景的优美诗文,通过朗读表达他们的感受,并且将学生自己眼中所见到的春景与之整合、融会贯通,再同白居易词中的“江南美景”作比较,突出白居易对江南的情有独钟,对江南的依依不舍,他记“忆”中的江南就变成了鲜活的画面,也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此时,再播放课件演示江南美景,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定然能让学生陶醉其中,引发学生学*古诗词之情趣了。

  望江南教学反思 4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实施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中积累词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真正上成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把握文章"感情线",进行品读、感悟

  我国*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抛开以往以分析课文为主,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了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主线,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品读、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不快乐",作者是由蒲公英的不快乐来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唤醒读者的环保意识。于是,我就以这一个"不快乐"作为引导学生们学*文章的线索,让学生们找到有关的句子去进行品读和感悟,从而理解课文,从小树立环保意识,重视环保。

  (二)、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读的训练,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感情熏陶。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把学生带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景中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意识。这篇文章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把蒲公英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描写蒲公英开花时的快乐与被环境困扰时的悲伤那些语句,蒲公英的"快乐"与"悲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一些"唉"、"哈"、"啊"这些语气词,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课文,以读贯穿整节课,层层进入蒲公英的感情世界,从而对蒲公英产生深切的同情,对污染环境的行为产生痛恨之情,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联系实际,引起共鸣

  让事实来说话是最后的论证方法。在学*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兴奋与激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学*内容表现出兴趣,进而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蒲公英的遭遇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课文,那样会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特别是学*蒲公英被空饮料罐砸这一部分,我问学生"你们*时有没有被空中砸物砸过啊?时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结果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想上前跟那些乱扔垃圾的人理论,有的说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乱扔垃圾,从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自然而然地树立环保意识。

  (四)、品词品句,训练词句

  学*语文,其中一个任务是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在这篇课文,重点训练三个词语"愁眉苦脸"、"迫不及待"、"震耳欲聋"。这些词语都是让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在语句中去理解,去学会应用。

  (五)、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一节课下来,总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时间安排上,把握得不够好,以至于后来的总结部分内容讲得不够完整。再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够。这些都有待自己以后改进。

  望江南教学反思 5

  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小朋友,你还记得我们秋游时去过哪儿吗?”小朋友们马上异口同声:“荷塘月色!”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在荷塘月色看到了些什么?小朋友们众说纷纭,“看到了荷花!”“看到了莲蓬!”“还看到了大大的荷叶!”“还有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接着我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谈。

  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小朋友们都喜欢去,有学生问:“怎么去?”我便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我们学好这首诗,不就是去采莲了吗?”这一环节通过图片展示的实在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我充分借助课文的插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1、自由读读诗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仔细看看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3、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

  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望江南教学反思 6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现代诗与古典词巧妙结合,用相同的方法赏析现代诗与古典词,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一种品味诗词的亲切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闺怨凄美的永恒,潜移默化地祛除学生对诗词学*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放下思想的包袱走进诗词,只有乐学才能学好。

  2、注重围绕诗词充分开拓挖掘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在想象中增强对诗词的感悟力,在想象中获得自我创作的审美情绪。

  3、注重对学生学*方法的引导和训练。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终生学*的方法和技能,学*方法的指导能让学生更高效的自主学*。对学生学*方法的引导和训练要以学生为本,即教师要开动脑筋,摒弃传统教法,大胆创新,让方法与兴趣并驾齐驱。

  望江南教学反思 7

  《青蛙看海》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我在教学此课后,颇有感悟。

  1、在情境中教学,趣味贯穿始终

  兴趣是学*的第一动力,而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结合《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创设了一个“童话天地”的情境,将相对枯燥的语文学*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有机联系。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导入时,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丰富、画面生动的“童话天地”,然后由大家熟悉的“智慧老人”发出邀请:“欢迎进入童话天地”,紧接着,“童话天地”之门打开,课题“青蛙看海”跃然画面。短短二三十秒的时间,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迅速激活了学*热情。在课堂即将结束时,“童话天地”重现,向大家展示其丰富的内涵,既首尾呼应,又将趣味贯穿始终,使整个教学融入一个完整、和谐的情境之中。这样的情境设计,使学生感受到的学*的乐趣,唤起了学*的欲望,乐于学*。

  创设情境,也有助于人与文相融。根据低年级学生乐于表演这一特点,在引导学生体会青蛙和松鼠登山的辛苦、感受他们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时,创设了“青蛙登山”的情境。师生共同参与表演,佩上标志,师扮演“松鼠”,生扮演“小青蛙”,在“松鼠”的带领下,“小青蛙”一级一级往山顶跳。在表演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仿佛置身于童话故事中。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登山看海的小青蛙,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小青蛙登山的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人与文融合在一起,情感得到了升华。

  2、落实基本功训练,凸显语文本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抓住本站的本质,落实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教学中以读为主,通过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情感。此外,词句训练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展开。如在教学“苍鹰指路”时,联系苍鹰的话“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进行“只要……就……”的句式训练;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一级一级”、“不知不觉”的意思……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将理解语言、积极语言、感悟语言融为一体,知、能、情的培养在相应结合中进行。

  3、教学手段灵活,重视点拨学法

  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枯燥乏味,学生易疲劳。为了避免这类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分角色读、师领读、演一演等,使课堂气氛保持活跃,结构有张有弛。其中多媒体起到了明显的优化课堂的作用。《青蛙看海》是看图学文,加之二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因此,课文插图、重点语言训练都借助多体展示。尤其在教学“松鼠帮助青蛙登山看海”时,设计了课文录音配上动画。多媒体声、情、画并茂的演示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在听听、看看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有了感性认识,再读读课文,就不难想象松鼠帮助青蛙的情景,体会出青蛙由失望到又充满希望的心情变化。教学采用了图文式板书,课题、高山和大海的简笔画,三张动物图片构成了美观新颖的板书,它和教学环环相扣,最大发挥了板书的功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老鹰、青蛙、松鼠图片,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图片的移动,形象展示了教材内容,并且起到了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定向注意和定向思考的作用。随着讲解,老师廖廖几笔勾勒的“高山”、“大海”,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物,一经图示,则一目了然。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原文,还发挥了激**感、入情入景、指导朗读的功效。

  教学中还强调了对学生学*方法的点拨,如朗读指导。“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谢地朗读课文”是第一学段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朗读训练也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中。在指导朗读对话时,引导学生要读好苍鹰的话,就要把自己当成一只苍鹰来读。“指路”要读出指路的语气;而苍鹰有强有力的翅膀,飞上高山很容易,所以它的话还要读得轻松。这样层层点拨,学生慢慢就读出味来了。同样,要读好松鼠和青蛙的话,也要把自己当作松鼠和青蛙,体会不同的心情,才能读出恰当的语气。在指导朗读“就这样……”一段时,我就告诉学生要一边想象一边读,才能读出感情来。

  4、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课堂得到延伸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认为,阅读教学不是教师通过教材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教师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的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没有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灌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理解“青蛙跟着松鼠登山”时,课文只提到“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我在指导学生表演、朗读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想象:除了“累了、渴了”,青蛙登山时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受伤了,咬交牙坚持住;”“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向上跳”……品读完课文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读了这个童话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吗?”这时,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我想夸夸青蛙”,有的说:“青蛙不怕困难”、“青蛙一心想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有的学生的回答令人拍手叫好:“是苍鹰和松鼠帮助了青蛙,还有自己的毅力帮助了青蛙”,“我要学青蛙不满足于湖边想看大海,我也不满足于学一点知识,而要学很多很多知识。”这样的答案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更丰富、更贴切。由于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超越了教材,陶冶了情感。

  最后,借助“童话天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像这样既生动有趣又能让我们受到启发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小朋友们利用课外时间去尽情地阅读!”通过老师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惯,使课堂得以延伸。

  望江南教学反思 8

  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小朋友,你还记得我们秋游时去过哪儿吗?”小朋友们马上异口同声:“荷塘月色!”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在荷塘月色看到了些什么?小朋友们众说纷纭,“看到了荷花!”“看到了莲蓬!”“还看到了大大的荷叶!”“还有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接着我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谈。

  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小朋友们都喜欢去,有学生问:“怎么去?”我便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我们学好这首诗,不就是去采莲了吗?”这一环节通过图片展示的实在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我充分借助课文的插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1、自由读读诗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仔细看看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3、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

  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望江南教学反思 9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在把握教材时我将"无边无际","大话","笑"三个词作为文章理解的关键。通过这三个词来了解课文,穿针引线。首先,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我设计了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无边无际通过让学生欣赏(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等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营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实现对第一次对话的理解。

  望江南教学反思 10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重点教学《完璧归赵》,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学*方法,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抓住人物特点"的学*方法指导。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我让学生体会廉颇为什么不服气,有个学生说要站在廉颇一边,他说:"廉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拼了命地在对抗敌人,多危险啊!所以廉颇不服气,我能理解。"被他这么一说,个别学生一致赞同他的看法,都觉得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就爬到廉颇头上,觉得不公*。于是,我抛出探讨的问题:"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学生通过学*讨论,找出句子说明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如"……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我就跟你拼了"这是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这体现了不畏权势。

  当我问到课文中你更喜欢谁的时候,很多学生说喜欢两个人,并且能细致地说明喜欢的理由,特别是说蔺相如的,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说得很全面、很到位。比如有:政治眼光长远,懂得权衡利弊,不与廉颇争执,心胸宽广,机智勇敢,一心为国,维护国家尊严。而说廉颇的基本是英勇善战和勇于认错。

  通过学*,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本课的课本剧表演有进步,孩子们能够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比如蔺相如说话时的理直气壮和廉颇的不服气和后悔、惭愧都能奶好地表现出来。

  通过演课本剧,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越来越真切,但同时也会对廉颇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产生偏差。所以我最后安排了小练笔"廉颇深夜静思"。孩子们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廉颇认识转变的过程。练笔之后,廉颇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树立起来了。此时,他们明白了: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望江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望江南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望江南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望江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词作者的生*创作。积累相关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词曲的朗读及对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和词曲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中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对现实的思考。

  教学重点

  积累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词曲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 感悟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词的风格导入词的学*

  二、简介温庭筠

  三、读顺全词

  1、读出节奏 。

  2、读出重音。

  3、 示例:“独”“尽”“千帆”“皆不是”“脉脉”“悠悠 ”“肠断”。

  读懂大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词的大义。

  2、用一句话准确概括全词内容。

  四、读出层次

  建议你再读全诗,从“时间、景物、情感、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说一句话,表示你读懂了课文。

  1、从时间来看,全词 描绘了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从清晨到黄昏一天的活动。

  2、从景物来看,全司 的景物犹如一个个扫描镜头,从家中→楼头→千帆→江水,最后定格在白频洲。

  3、从情感看,全词 女主人公从满怀希望到一次一次失望 ,因而肝肠寸断。

  4、从手法看,全词 没有粉饰、刻板之语 ,多 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5、从表达方式看,全词 第一句叙事,第二句描 景,第三句抒情 ,[叙一笔,描二笔,抒一笔],构成叙→描→抒的模式。

  小结模式:叙一笔、描一笔、抒一笔(或事一笔 、景二笔、情一笔)

  五、读出情味

  “梳洗”一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满怀信心的期待,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

  小结:

  1、“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选行爱人的.归来,写出了这一个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同时又引出一个悬念:行人到底归来没有?

  2、“千帆”点明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捻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改变语序“千 帆过尽皆不是”)

  3、“脉脉、悠悠”描绘了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夕阳有意,江水有情,思念无穷。

  4、“肠断”写出了女主人公失望之情痛苦到了极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呈收拢回来,集中在“百频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 (聚焦定格情头)

  六、读背全词

  屏幕显示关于词的来源及特点。

  根据学生积累介绍作者

  指导朗读

  再读全诗

  深入理解

  建议你再读课文,就课文中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谈 谈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教学回顾

  望江南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2、复*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借助拼音和课文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具有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一首古人写的诗,诗的题目是《江南》(教师板书课题,并注音。指名读,齐读课题。)

  2、在我国的长江以南,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是中国有名的鱼米之乡。清清的小河从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流过。一到夏天,那就更美了。(出示图)这儿就是美丽的江南。

  多美的地方呀!这儿有什么?(鱼、荷花、采莲的姑娘)(荷花就是莲花,荷叶就是莲叶,姑娘采的是莲蓬)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做好阅读学*课文的准备。)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

  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话组成的。

  3、检查自读情况。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几个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用手指好课文。随机纠正字音。

  4、教师范读、领读。

  5、说说你最喜欢读哪些句子?

  6、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写了江南的什么?

  三、朗读课文:

  1、指读第一行,这里的“莲”指的是什么?看图:姑娘是怎样采莲的?

  2、是啊!江南一带的小河里、池塘里长满了荷花,夏天莲子成熟了,人们就乘着小船去采莲。所以课文说——江南可采莲。(指读)

  3、大家看: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从颜色上来说说。

  (2)引导学生从形状上来说说。

  (3)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说说莲叶的特点。

  (4)这句是赞美莲叶的,“何”可以理解为多么,莲叶是多么——漂亮、多么碧绿茂盛!

  4、美美地朗读第一句话。

  5、看图描述:小姑娘在莲叶丛中一边采莲,一边唱歌,听她们唱的多快乐呀!小姑娘的歌声惊动了谁呀?

  6、看图:鱼在干什么?它们是怎么游水的呢?

  7、诗句里是怎么讲的?(指读)

  8、鱼儿在莲叶间游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游的怎么样?

  (1)指导朗读。

  (2)比赛读,齐读。

  (3)请学生扮演小鱼活动活动。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问:小朋友,当你看到鱼儿那样欢快,你心情怎么样呢?

  怀着高兴的心情朗读鱼儿戏游的句子,注意重音和停顿。

  四、背诵练*:

  1、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不光能读好诗,还能背诗呢!

  自己看图试背。表演背。(引导学生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规律地游动)

  2、指名背诵。齐背全文。(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是背诵。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帮助学生设置台阶,从自己尝试背诵、老师引背到表演背诵,让学生装体验学*的快乐。)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渗透教育)

  五、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学会了本课的生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是多么美好,我们以后要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本课的学*中,我们还体会到了阅读古诗的乐趣,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多阅读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

  望江南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三、教学过程

  四、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以地名入手,向学生提问:江南是指哪个地方?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2、师提问: “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学*过的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

  3、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过渡: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板书课题:江南春 杜牧

  五、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学生读通古诗后,师抽读,后再齐读。

  3、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 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4、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的春天吗?(生说理解)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内容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5、师提问: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 “千里” 之内,处处杂花生树、 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7、学生分组练*、展示并进行评价。

  六、理解诗意,诵读古诗

  1、学生说说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4、生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

  5、师生共同背诵古诗。

  七、展开想象,拓展学*

  1、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2、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什么?

  3、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八、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江南春

  唐杜牧

  黄莺 绿叶红花 晴朗明丽

  春光 水村山郭(山青绿水)酒旗 春风 生机勃勃

  南朝 八十寺 楼台 烟雨中 朦胧迷离

  望江南教学设计 4

  单位:郑州一中经开区实验学校姓名:高翔飞

  日期:20xx年9月

  “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 《望江南》

  【设计者】郑州一中经开区实验学校高翔飞

  【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10页)【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内容分析】

  《望江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当中的一首。本文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的一篇名作。这是一首闺词,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全词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跌宕,用语质朴含蓄,是一首值得品味咂摸的'花间词代表词作。

  本词处于第25课《词五首》的第一首,选编本首词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晚唐花间词典雅优美的特点,读出词作者的心境和情趣,跨越时空界限,和古人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独特而美的感受,体会我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意象,品味意境,进而深刻领悟词作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并且结合自己独特的感悟,用诵读的方式把词的味道读出,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册第一单元《沁园春雪》的学*中初步感知了关于词的文体知识,另外,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词意思、概括内容的能力。但是学生距离词作的年代久远,鉴赏诗词要跨越时空,这就需要调动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尽可能的引导孩子感知诗词意象,熟悉意象特点,以便能够身临其境,更深刻的感知诗词创造出来的情境,进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重点。但考虑到初中生对意象、意境这些比较抽象的诗歌专有名词理解有难度,所以,把难点确定为“观意象,品意境,悟感情”的方法掌握上。 【学*目标】

  自学,知晓并能够概括说出温庭筠简介和词牌及花间词的有关知识。

  读词,据学案注释疏通词义,发挥联想和想象,会说出词中的情境和形象,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背诵本词。(重点)

  学会“观意象,品意境,悟感情”的诗歌鉴赏方法。(难点)【评价设计】

  望江南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认识“江、南、可”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1个生字,掌握新笔画“竖钩”。

  2.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读准“江、南、可”等生字的字音。会写“可”掌握“竖钩”1种笔画。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猜谜语识字法:

  (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

  (2)大丁遇小口。(可)

  2.偏旁归类识记:“莲”,草字头代表植物。

  3.书写生字:“可”是合体字,教师在范写过程中,一边写一边强调新笔画的特点。

  4.朗读指导。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诗歌,让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做适当停顿。在读最后四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这4种不同的方位,感受鱼儿在水中嬉戏时的情趣,通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情趣。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

  5.积累运用。

  通过欣赏画面上挨挨挤挤的莲叶,感受“莲叶何田田”的美景。

  教学准备:

  关江南风景的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

  这里是美丽的江南,请大家睁大眼睛,跟随教师一起去美丽的江南来一次短暂的`旅游吧!(教师简单介绍江南是我国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2.板书课题,学*生字“江、南”

  二.前置检测

  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情况

  三.出示学*目标:

  1.随文识记“江、南、可”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2个生字,掌握新笔画“竖钩”“竖弯”。

  2.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三.个人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识记生字。

  师巡视指导

  四.检查生字学*情况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检查认读生字,各种形式读生字。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

  预设:谜语识字:(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2)大丁遇小口。(可)

  3.分男女生两大组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检测生字掌握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新部首三点水和草字头。

  提示:学*“江”,认识三点水,有三点水的字都和水有关,如:河、湖、海。

  4. 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可,生注意观察,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预设:“可”的第二笔是竖。

  (2).指名说,相机评价引导。

  竖钩:从上到下行笔,到起钩处向左上钩出,下笔处和起钩处应在一条垂直线上。

  可:上面的长横要足够长,“口”要缩小,在竖中线的左边,新笔画竖钩要挺直,且在竖中线的右边。

  (3).学生练*书写,练写两遍。

  (4).师评,学生互评。

  五.合作学*

  课件出示合作学*要求:

  1.自由、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江南美吗?从文中那些语句看出来的?

  师巡视指导,引导,参与学生学*。

  六.汇报交流

  指名小组汇报交流:

  1.江南美吗?从文中那些语句看出来的?

  看课文插图。瞧,他们在做什么?(采莲) 课文中是怎么说的?(江南/可采莲)。

  看,这里的荷叶可真多,课文中又是怎么描述的呢?(莲叶/何田田)。

  (1)怎么读好它?听教师读,注意停顿(读完后课件出示停顿划分)。

  2.于是可爱的鱼儿也受到了感染,纷纷跑来,就成了――(引说“鱼戏莲叶间”)

  鱼儿会一直在一处不动吗?它们最爱自由了,它们会怎样?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指导学生读,各种形式的读。

  七.总结提升

  1.看视频(预*莲叶图)

  2.对照板书总结,试着背一背。

  八.当堂检测


望江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忆江南》教学反思6篇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通过视频引导学生欣赏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再加上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学*这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

  通过让学生看、听、唱、编感受江南音乐为主线,围绕歌曲中江南美的主旋律,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悟江南的各种美。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画面优美,语言精练又富有有诗意,让听者都陶醉在江南水乡小镇那古朴、恬静的意境之中,令人回味无穷。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清晰明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容量大,涉及面广,学生人人参与,学生学*的的积极性非常高。在看江南这个环节上,教师精心准备,先让学生从一幅幅具有江南古朴神韵的图画中了解江南;通过吟江南,让学生理解白居易的诗《忆江南》的内涵,进而感受到诗词、音乐的韵律美。接着又让大家唱江南,通过老师的范唱、聆听歌曲、交流,解决歌曲的难点,引导学生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忆江南》,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最后的拓展欣赏,是苏州白话演唱的《忆江南》以及评弹版本《忆江南》,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了学生听辨审美能力。

  这节课从一开始参照了网上的一节《忆江南》的课,觉得很难结合到自己的特点去实施,然后考虑到要有自己的思考,结合自身的特点,结合课题的精神去备,拿来主义并不实用,最后构思既然是《忆江南》,就结合江南的景、江南的诗、江南的歌,江南的乐、以及改变忆江南的伴奏对比不同的风格去备,终于让教案有了些眉目,然后是斟酌修改美化语句,经过多遍才定稿,实则不易,通过这次体会到*时要多思考,到时才不会有临阵磨枪的现象。

  说实在的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时上课因为条件限制是很少使用的,《忆江南》的音乐、影片、图像资料为了给学生以美感的欣赏找了很久,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过程只有自己的知道,往往一个素材要找10多种进行对比了才能择优选定。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有时要多收集积累留心点上课的素材,上课时才能精为其用。

  总体来说,这次上课还是比较顺的,四年级的学生不管是回答问题上还是声音表现上都较为出色。这课的整体思路比较清晰,也围绕了江南这个主题来进行拓展,本曲中的难点就是一字多音和江南民歌特有的细腻委婉的特点来渗透,从读词到唱谱再到整体演唱的一个过程。歌曲的结构也进行分段式的教学,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我用了多种方式来指导,如科尔文手势引导唱谱,对比巩固解决一字多音,多次范唱。在意境上也用了多种形式来引导,如欣赏苏州评弹演绎的'《忆江南》,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江南吴侬软语,江南音乐的细腻。但是在歌曲的整体演唱情绪上还需要使学生再多一点的投入,所以在这点上还需要加强。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

  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出现了一大败笔,现课堂实录如下:

  师: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一句

  生:江南好

  师:江南好在哪?诗人写出来了吗?

  生:诗人写出来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你能说说吗?

  生:太阳出来了,照在江边的红花上,花儿显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江水碧绿碧绿的,好像是用蓝草染过似的。

  师:多美的一幅画呀!让我们一块去江南看看。

  放课件演示江南美景

  (在看课件过程中,生不停地发出“啊、啊”的声音,以示自己发现了美)

  师: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句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皆作陶醉状)

  师:真美呀!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生接读:江南好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试图用“学生说美景、课件演示美景”,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努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由衷地赞叹——“江南好”,为理解诗人“忆江南”做铺垫。可惜教学被简单化、程式化了。学生理解的江南美景只是从字面上将古诗句译为白话文,对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意境,根本没有深入体会、领悟,教师就马上用课件演示,将所谓的江南美景强加给学生,这样的“美景”怎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呢?

  如果能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描绘春天美景的优美诗文,通过朗读表达他们的感受,并且将学生自己眼中所见到的春景与之整合、融会贯通,再同白居易词中的“江南美景”作比较,突出白居易对江南的情有独钟,对江南的依依不舍,他记“忆”中的江南就变成了鲜活的画面,也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此时,再播放课件演示江南美景,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定然能让学生陶醉其中,引发学生学*古诗词之情趣了。

  开学第一周,真的是超忙碌的一周,很多事情蜂拥而至,除了有点目不暇接,还有点不知所措,比如说新学期被扣了一顶班主任的帽子,比如说要兼职教语文,对于我来说,都是初次试水。所幸,第一周居然就迎来了被听课,学*的机会*在咫尺,怎能不抓住。

  我本课讲得是白居易的名篇《忆江南》,相对于前两首古诗李白的五言律诗《独坐敬亭山》和刘禹锡的七言绝句《望洞庭》,《忆江南》是一首词。对于第一次接触词和词牌名的四年级孩子,我并未一开始就给他们引入词牌名这个专业的概念,而是先从介绍作者介绍题目开始导入。介绍作者时我也跟孩子们卖了个关子,说刘禹锡有位好朋友姓白,并且跟我们大家都是老乡,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孩子们顿时乐了,很快就记住了作者。那么对于很多没有去过江南,甚至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孩子来说,江南是个很遥远的地方。怎么样让孩子们尽快的了解,并且觉得它并不陌生,我参阅了几本教参之后,决定就拿我自己的一段旅行经历说起。地理位置上的江南在地图上给孩子们介绍完之后,我给孩子们用课间展示了一张我自己的生活照,刚好就是在苏州旅游时拍的,跟白居易写《忆江南》的背景是一样的。虽然经历数百年历时的.风风雨雨,但是江南这种水乡古镇的气息,我想应该是随着历史的烟云能够保留一二的。至少从那些斑驳的墙壁之间,葱郁的树木之间,以及小桥流水之间,可以窥见白居易时江南的几点风姿。孩子们一看是自己班主任的私家生活照,顿时来了精神,这一点不得不说,其实多数人都是很八卦的,尤其对这帮好奇的孩子来说。这样每一句诗配上我当时所拍的苏州拙政园和街市的特有景色,讲解起来,就特别有味道了。让孩子们知道其实江南离我们并不远,祖国的大好河山,如诗如画般的风景正等着我们配备完科学知识后来依依饱尝呢。

  不过,本节课虽然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需要及时改进逐渐学*的。记得开学初,王校长就倡导让把课堂变成学堂,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能够主导课堂,自主学*,这一点我做的有失欠缺,并没有把引导和辅助工作做充分。我虽然把该学的知识都讲给了孩子们,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想必自己学到的收获的才应该会记忆更为深刻吧。所以对于课堂上如何设置问题来引导孩子自己找到答案,产生质疑,是我今后重点学*的目标。另外一点就是“以读代讲”。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忆江南》这首词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般的江南美景,可是我却没能让孩子们在自己一遍遍的朗诵中去切身感受江南的美景。这也是比较失误的一点。对于这两大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多学*多借鉴,争取尽快提高。

  古诗古词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要求学生质疑。在激情中成长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再者学*是知识积累的桥梁,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这次的拓展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真情的投入,自由的表达,放飞智慧的风筝,在歌唱中感受快乐,在歌唱中燃放激情。

  总之,新课标要求小学生掌握、记忆的诗词为70余篇,如果篇篇要孩子死记硬背,岂不是一件苦累的差事儿。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书,更要高声朗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他还特别指出,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就像唱歌一样,很愉快的。为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思索:古代诗词琅琅上口,易于传唱,现代人也愿意用古诗词填词作曲。既然词曲作家能为古诗词谱曲,为什么不能将它填于学生熟悉的歌曲之中,让他们相互传唱,在传唱中记忆,在传唱中领悟,在传唱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歌唱中学*呢?首先,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忆江南》,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既有思念又有赞美,在赞美中思念,在思念中赞美,为学生用熟悉的曲谱填词打下基础。其次,给学生一个拓展的方向。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既让学生欣赏了诗词的韵律美,也将学科性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我也可以为自己喜欢的诗词谱曲了!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向开课的激情导入、幻灯片的顺序、对词句的理解等等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为今后的教学做更好的铺垫。

  案例

  《忆江南》是白居易的一首名词。第一节课上,当我把诗题板书出来时,班上大部分孩子将古诗内容顺畅地背了下来。我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在我校的大阅读系列(“古诗周周背”是其系列活动之一)活动中,我们的四年级学生背诵八九十首古诗,那是不在话下的事。不过,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有这么强的记忆力,竟能记得起二年级时曾积累的这首词。但这也给我出了个大难题:下面的课该如何上呢?

  “老师,我有问题。”

  “我也有问题。”

  ……

  背完了古诗的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我只好示意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知道,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我还知道原题下有词三首,这只是其中的一首。可我不会背其余的两首,老师,你能给我背一背吗?”*日里问题最多的张杰首先发问了。

  “白居易,他为什么要写《忆江南》呢?”

  “这首词是白居易在什么地方写的?江南有什么值得他回忆的?……”

  问题接二连三地涌现出来,把我事先预设好的教学设计,破坏的“千疮百孔”,一下子,我的头都大了。虽说*时经常代表镇参加“市优质课比赛”连续拿下一等奖的我,授课水*不能算太差,但这节课上发生的事,完全超出了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些问题涉及到文学史方面的内容,我一时不知所措。只是想着,反正孩子们第二课时中还要学到,这节课上没必要浪费时间来讨论讲解了。我红着脸站在讲台上,被几十双眼睛盯着,只好难为情地笑笑,说课后一起查资料再讨论学*。后来我又花了一节课时间来解决当初孩子们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孩子们这才满意地进行下面的学*。

  反思:

  从这件事上,我深刻地感受到要做好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们的想法是纯真的,在课堂上他们会大胆地直白自己的心声,我们不能用生硬的方法扼杀这份童真。而这节课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缘由其一,是因为学生受到家庭条件及家长素质的限制,且每学期的教学时间紧,教师又无力在*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指导。其二,因为我的知识水*和定向思维的限制,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并不能一一解答,尤其是与语文学科相差甚远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倡导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我们的课堂也因为学生的。动态变得生机勃勃。教学中我们不能让“死”的教案牵着“活”的学生走,在生成的课堂中我们应该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将教学目标和课堂生成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生成的统一,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当今知识的更新速度令人惊讶,作为教师必须加强理论修养和专业学*。在多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要坚持学*,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前提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也是以深厚的知识为基础的。只有随时积累新知,更新陈旧观念,不断扩充知识面,才能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

  要做一个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好老师”,只有不断地学*、学*、再学*,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应对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种种问题,用我们柔和的迂回“战术”引导他们创新,“生成”一个美丽的“天堂”。

  古诗古词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望江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江南春教学反思6篇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就琢磨着,有关春天的古诗这么多,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呢?我们知道,古人很多的写景状物文章其实都是在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那么这两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目光停在了这两个作者身上,还真让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颢在思想上都是有点反对佛教的。在此我只说说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有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重视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故而要求从个人本身开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家庭、国家处于适当的地位,以达到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的目的,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年级下册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情境交互,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回忆、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引出诗体,介绍作者。

  初读指导,教师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时,提醒学生看准拼音读准生字。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生对诗句有了大体上的理解之后,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诵等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到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能够有感情地熟读及背诵古诗。

  江南春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设计这堂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与韵味,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语感。重点之二是带领学生了解诗意,解读画面,进而体悟诗情诗境,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上。因为具有政治抱负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内忧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所以对这首诗的争论各种声音都有,写景还是讽喻?从诗歌字面来看,前两句诗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江南大地,后两句又把人的视线引向烟雨中屋宇重重、悠远古老的佛寺,展现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所以我把本诗定位于写景诗,但后两句诗延伸的历史背景也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的。

  基于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我将本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及诗人对江南美丽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通过学*,培养学生热爱唐诗宋词,热爱*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预设的重难点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达到了。课确实是一堂真实实在的课而非表演课,我一直认为,一堂课应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上课后从知识、能力、情感上会收获什么,这都是备课时教者应重点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诗歌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因为是高年级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了诗歌相关知识的梳理,而自制的课件也能清晰地体现我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思路:这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课中让学生把看到的景物连缀成画面说一说时,时间给得不充分,开始学生说得很简单,仅仅将几个景物词连起来,虽然后来有个学生说得较具体了,可回想起来感觉还是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既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诗境。还有,我上这堂课没有做任何预设与铺垫,也没让学生做任何预*或查资料,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可取。因为即使是很熟悉的知识也可能遗忘,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某些环节学生一时跟不上,出现场面不活跃或冷场;另外,在学生闭眼想象意境,我在配乐朗读时,由于看到少部分学生睁着大大的眼睛导致我不高兴而有点紧张,我漏掉了一句诗景的朗读,虽然听课老师没听出来,但我还是感到遗憾,这应该是理解意境时不可遗漏的一处。还有,课堂结尾的作业,将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写下来,我想,是不是给学生时间课堂上练*写下来再朗读展示,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呢?

  我上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寓言、文言文、作文课、中考复*课等许多公开课,对我而言,这次公开课是我诗歌教学的一次新尝试,即使有许多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咏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本册教材中第一单元选取的几篇课文皆与春天有关。但这种“爱”春方式非常多。有散文、诗歌、古诗。其中本册课本中选择了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听本年级组张莉老师的课后,有了一些对比与反思。

  在教学《江南春》时,我是先布置学生预*了古诗,再根据课堂交流的情况适时地点拨,提升,积累,内化。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课前学生已经通过预*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但是诗歌的难点“南朝八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能讲透。

  听了张莉老师的课豁然开朗。第一步:看图理解诗的表面意思;第二步,挖掘历史,充分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第三步,置换角色,站在诗人的角度想一想并体会。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就琢磨着,有关春天的古诗这么多,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呢?我们知道,古人很多的写景状物文章其实都是在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那么这两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目光停在了这两个作者身上,还真让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颢在思想上都是有点反对佛教的。在此我只说说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有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重视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故而要求从个人本身开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家庭、国家处于适当的地位,以达到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的目的,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年级下册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就我自己的这堂课,上完后,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认真备课与仅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果大不一样。

  因为组内的老师以及主管教学的校长要进行听课,所以自然不能像*时上课那样随意,都想上好课。为此,课前我自己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自己理清了教学的思路后,才着手进行备课。所以我的这堂课,真是彻底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学古诗的模式,不再仅仅拘泥于讲、抄、背,主要是以“赏”为主。课堂更为活跃,更有趣,更生动。

  这堂课我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有两处:一是穿插了大量的学过的古诗词。用回忆、复*古诗词的方法,来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如:在理解“绿映红”这个“映”字时,我们就联系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映”字帮助理解。在讲“酒旗风”的这个“风”字时,我们也联系了以前学过的许多带“风”字的诗句对比学*。二、对诗歌中字的赏析比较到位。学生们首先不会讲,不知道怎么讲,于是我抛砖引玉先讲了个“风”字。接着学生们就讲到了“啼”“烟雨”“映”等等,就在对这些字的赏析中,体会到了诗的美。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不少。1.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2.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

  春天将至,在这时节学*两首描写春天的的古诗,很合时宜。诵读经典,春的气息迎面扑来,温馨备至。

  《江南春》是首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之一。杜牧擅写绝句,尤其擅于写景抒情的句子。《江南春》写今吊古,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由烟雨迷蒙的楼台佛寺联想南朝覆灭,借古讽今,诗情画意中寓含讽喻之情。江南水乡的秀美画卷:黄莺、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这些江南特有之物构成了一幅江南春景图。这是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图画,意趣盎然,充分体现了杜牧诗歌明媚流畅,清新有致,情境悠然的特色。

  古诗教学,应从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学是这样思考的:自主预*侧重了解作者生*和其他诗作,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课堂教学交流讨论为主。前两行诗的意思可以让学生看图自主理解,以学生的交流为主。难点在后两句,但经过学生的课前预*,对南朝和作者所处时期的了解,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应该不困难。这样,品读悟情也就容易多了。


望江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江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在教学第一课时时,我主要抓住孩子们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知道诗中描绘的是怎么样一幅场景,以及对“莲叶何田田”及“戏”字等重点词句的解读。

  首先,让孩子在已学拼音的基础上,自由练读诗句,并提出练读要求:将自己识读有困难的字圈出来,重点练读。然后在小组间比一比谁的朗读最标准,声音响亮且落落大方,

  充分调动孩子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逐句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视觉感知荷塘的美丽,体会“莲叶何田田”的中莲叶的多与美。并经由播放动画“鱼戏莲叶间”,让孩子们在动态中感知鱼儿的自由自在与悠然自得。最后,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准确记住诗中的四个方位词,我采用的方式是动作配合。每个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分别向“东、西、南、北”不同的方向作小鱼状“游走”,经过多次的动作游戏练*,孩子们都能在教室内准确辨别和掌握各个方向,同时也感受到了鱼儿们的快乐。总的来说,这是我自己上得比较生动的一课,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

  然而,当我听完师傅华老师的展示课后,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还是有很多。

  华老师的课堂,生动活泼、意境优美,充满着童真童趣。简笔绘画带出问题: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世界上最长的江是哪条?充分勾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引出课题。手绘图片贴出意境:在孩子们读课文的同时,从莲叶到莲花,从莲花到莲藕再到小鱼,一幅美丽的鱼戏荷塘图就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整个教室顿时鲜亮了起来!看着生动的图片,配上悠扬的音乐,孩子们韵味十足的朗读将每一位老师都带入了那热闹而美丽的荷塘深处。识字教学生动实用:长江里水多,“三点水”加“工”就快速地记住了“江”的字形;鱼儿的图片与生字“鱼”结合教学,让孩子在学*象形字“鱼”的同时,脑海中有了形象的记忆。游戏辨向、学以致用:请小朋友们做一回小鱼,快乐地游向“东、西、南、北”不同的方向,在游戏中体会鱼儿的欢快。

  这种细致认真的备课精神,多种教学手法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教学基本功的扎实韧劲,我都应该虚心请教、认真学*。并努力从关注自我成长中走出,还给学生一个真正自主、完整的课堂。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本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图。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学生通过学*古诗可初步体验到诗中精彩的语言,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可要让刚接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语言的凝练之美,就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必须由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图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自己比较好的做法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江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二、读诵诗句,感悟美。

  请小朋友们读读诗歌。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让学生读课文理解什么叫“何田田”?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再有课文要想熟读成诵,就必须反复地读。但我不提倡机械的反复读,因为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在指导背诵上,可以采用表演背的方法,对于这个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

  1.理解东南西北方位时需要加以练*就更好了,这样到运用的时候才会比较熟练。

  2.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故不须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应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如果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的环节,就会达到预先的目的。

  虽然以前曾引领孩子们背过不少宋词,但是词作为文本的一种形式,在教材中出现,这还是第一次。因为是第一次,就得慎重,希望能让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回顾江南的美

  上课铃声响过,简单的师生问候之后,话题由我们所处的江南谈起,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印象中的江南是怎样的。

  孩子们略一思索,便举起了自己的小手。

  金洋第一个发言:“阳春三月,江南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好一个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江南!”我点头对金洋的发言表示赞许。

  “江南不但风景如画,而且江南人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张潇渊站起来作了补充。

  “由景及人,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我夸赞孩子。

  周余钊说:“江南山美,水美,人更美!”

  “高度概括!”我称赞道,微笑着继续发问,“谁能说具体一些?”

  “春天,江南莺歌燕舞,百花齐放;夏天,江南绿柳成荫,蝉鸣蛙叫;秋天,江南瓜果飘香,硕果累累;冬天,江南白雪皑皑,小朋友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赵凡瑜一边斟酌,一边说。

  “江南真是四季——”

  我话音未落,孩子们马上接茬了:“景美如画!”

  “孩子们,请看窗外,咱们的江南——”我把孩子们的视线引向窗外,为的是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江南如画的美景。

  “看,江南有小桥、流水、人家!”

  “老师,常山江像一条碧绿的带子,缓缓东流。”

  “江边的防洪堤坝上,绿草如茵,花儿正含苞欲放。”

  “大家快看!江面上还有一只小船在飘荡。”

  “哇!真美!江南真是太美了!”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描述着窗外美景。

  “如此美丽的江南,引得多少文人墨客挥笔绘江南。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忆江南》!”见上课的时机成熟了,我话题一转,导入了新课。

  上述案例片断,是本课的导课。由孩子们熟悉的江南谈起,一方面可以加强孩子们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对新课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情感上,孩子们喜欢这种导入课文的`方式;在内容上,孩子们由熟悉的景物,领悟到江南的景美与人美,有利于词的学*与理解。

  (二)品味江南的好

  师:孩子们,白居易记忆中的江南是怎样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句写得非常好!

  师:好在哪里?

  生: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师:江花为什么会红胜“火”?这个“胜”就是——

  生:胜过、比过、超过。

  师:江花为什么会比火还红?原因?

  生1: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在红花上,花儿就显得更红了,像燃烧的火焰。

  师:还有原因吗?

  (生沉默了,陷入了思索。)

  师提示:江水是——

  生:碧绿的。

  师:在碧绿的江水的衬托下——

  生(恍然大悟):在碧绿的江水的衬托下,花儿就更红了,比火还要红。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生: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水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样美的江南,因此诗人不禁赞叹江南——

  生:“好”!

  师:干嘛不说江南“美”?

  生:除了景美,还有人好。江南人文明礼貌,热情好客,所以称“江南好”。

  师:学学诗人,赞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就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如此好江南,难怪诗人——

  生:能不——忆——江南?

  师:请看诗人在洛阳写的《魏王堤》

  生: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师:洛阳由于天还很冷,“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却在无力的摇摆。让人感觉春天还没有来到。

  师:难怪诗人身在洛阳,心中却念念不忘江南。再读《忆江南》

  由于课前认真地备课,学*了名师的课堂实录,对自己很有启发。因此,在学*《忆江南》的过程中,孩子们学*热情高涨。只要稍加点拨,孩子们就能紧扣“好”字,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品读诗词的意境,深入领会诗人发自内心的对江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比较诗词不同

  感悟、品读了《忆江南》后,不用老师提醒,孩子们就找出了古诗与词的不同之处。除了古诗的字数、行数、押韵有严格的规定外,孩子们还发现了古诗的题目与词不一样,词多数用词牌名,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孩子们一口气说了很多词牌名,有天仙子、西江月、点绛唇、蝶恋花、渔家傲、踏莎行等等。经过简单的讲解,孩子们明白了: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经过这一课时的学*,孩子们学*古诗词兴趣大增。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本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图。全诗共七行三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学生通过学*古诗可初步体验到诗中精彩的语言,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可要让刚接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语言的凝练之美,就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必须由我们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图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江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二、读诵诗句,感悟美。

  请同学们读读诗歌。全诗共三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让学生读课文理解什么叫“何田田”?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再有课文要想熟读成诵,就必须反复地读。但我不提倡机械的反复读,因为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在指导背诵上,可以采用表演背的方法,对于这个学生很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读中想画,欣赏美。

  接下来我清同学们看画面,猜一猜“莲叶何田田”是写莲叶怎么样的?以图解诗,以读代讲,用想象把诗句还原成画面,把学生带入梦中的江南,自然地读出了赞叹之请。还没读到“鱼戏莲叶间”时,学生显得有点坐不住了,一年级的小孩子自控能力差,很难把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坚持到底,于是,我灵机一动,话锋一转,说:小朋友们,愿意跟着老师划着小船到“莲叶田田”的湖里去采摘莲子吗?这么一说,小朋友们的精神顿时又来了,我因势利导——“那就让我们划起桨儿,去欣赏莲叶田田吧!”话毕,轻轻地划了起来,小朋友们也都学着他的样子,进入了情境,有的小朋友动作太大了,影响到了同桌的小朋友划桨,于是我说:“我们可要轻轻地划小船哦,别碰疼了莲叶,碰伤了荷花哦!”小朋友们都是善良的,听我这么一说,赶紧放慢了速度,划得很轻很轻,好象真的是泛舟湖上一样,入情入境,就在小朋友们开心划着小船的时候,我突然叫起来:哎呀,快看一小鱼,我接着吟诵:鱼戏莲叶间——故意拖长了声调,小朋友们没跟着接,于是我又接着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小朋友们明白了,有的说:鱼戏莲叶南。有的说:鱼戏莲叶北。就这样,由发现小鱼的惊喜而发出的叫声不绝于耳,当时那场面的热闹和划船的欢快溢于言表。这五句几乎相同的诗句,本来学生是很难读出层次感的,读这五句诗时,大部分学生不解其味,只知道有鱼,与上句断开理解,抓的是“鱼戏”。却不知道此处是“互文见义”的手法,经这么一划桨,一发现,一惊喜,一叫喊,小朋友们茅塞顿开,立即领悟到了这五句诗是采莲人的惊喊,再指导朗读自然也就轻松得多了。

  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故无须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应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设计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的环节,学生很活跃,达到预先的目的。

  不足之处,课堂有些前松后紧,后面有草草收尾之嫌,课堂上个别学生发生状况打断思路,各环节过渡的不是太自然。

  教学中,能抓住古诗特点,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想象,解诗意悟诗境,感受江南春色之美,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热爱。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借助资料自主解疑,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品味诗歌中那淡淡的忧伤。在解意悟情的同时,设计了个人读、小组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情境引读等多样化的朗读,朗朗书声中激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并让学生明白了: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则能看到文字背后的秘密。整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思考,大胆交流,自信展示,精彩不断。

  身为师者一定要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古诗教学亦是如此。因此我打破课堂界限,适度拓展,引入杜牧的《泊秦淮》、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以诗带诗,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淀,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

  不足及改进措施:

  1、整节课虽然书声琅琅,但是朗读的形式多停留在小组读、男女生读、集体读等层面,学生个人展示的机会较少,且朗读的层次性不强,不能体现螺旋式推进的课堂节奏。

  2、在借助想象理解诗意和引入背景感悟诗情的环节,由于课堂节奏把握不准,学生合作学*的'时间不充分,,因而孩子口中的江南春景不够生动丰满,课前设计的“看着烟雨迷蒙中的座座寺庙,诗人杜牧仿佛在说……”的说话训练未能进行,因此整节课总有点稍欠火候的感觉。今后在教学环节的取舍和课堂节奏的把控上还应多下功夫。

  3、课堂中虽然有意识的关注全体,但在真正的实施中总有些不善于展示的孩子被忽视。于我们而言,他只是一个学生;于家长而言,他就是一家人的希望。因此我们不经意间的忽视,对一个家庭来说影响的可能是未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在“注视”的同时,多些“扫视”,多关注教室边边角角的学生,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孩子,让每位学生都被重视,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望江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江南春》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对于小学生的诗歌教学我始终有些迷茫。一来在诵读环节上,结合诗句引导诵读的技能比较生疏。虽然学生在读,但是只是机械的认读文字,很难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景之美。二来在悟情环节上。如何引导他们理解诗中情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为此,我播放了一些江南的美景,以期加强学生对整首诗的感悟。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情境交互,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回忆、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引出诗体,介绍作者。

  初读指导,教师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时,提醒学生看准拼音读准生字。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生对诗句有了大体上的理解之后,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诵等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到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能够有感情地熟读及背诵古诗。

  江南春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设计这堂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与韵味,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语感。重点之二是带领学生了解诗意,解读画面,进而体悟诗情诗境,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上。因为具有政治抱负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内忧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所以对这首诗的争论各种声音都有,写景还是讽喻?从诗歌字面来看,前两句诗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江南大地,后两句又把人的视线引向烟雨中屋宇重重、悠远古老的佛寺,展现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所以我把本诗定位于写景诗,但后两句诗延伸的历史背景也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的。

  基于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我将本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及诗人对江南美丽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通过学*,培养学生热爱唐诗宋词,热爱*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预设的重难点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达到了。课确实是一堂真实实在的课而非表演课,我一直认为,一堂课应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上课后从知识、能力、情感上会收获什么,这都是备课时教者应重点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诗歌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因为是高年级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了诗歌相关知识的梳理,而自制的课件也能清晰地体现我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思路:这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课中让学生把看到的景物连缀成画面说一说时,时间给得不充分,开始学生说得很简单,仅仅将几个景物词连起来,虽然后来有个学生说得较具体了,可回想起来感觉还是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既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诗境。还有,我上这堂课没有做任何预设与铺垫,也没让学生做任何预*或查资料,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可取。因为即使是很熟悉的知识也可能遗忘,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某些环节学生一时跟不上,出现场面不活跃或冷场;另外,在学生闭眼想象意境,我在配乐朗读时,由于看到少部分学生睁着大大的眼睛导致我不高兴而有点紧张,我漏掉了一句诗景的朗读,虽然听课老师没听出来,但我还是感到遗憾,这应该是理解意境时不可遗漏的一处。还有,课堂结尾的作业,将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写下来,我想,是不是给学生时间课堂上练*写下来再朗读展示,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呢?

  我上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寓言、文言文、作文课、中考复*课等许多公开课,对我而言,这次公开课是我诗歌教学的一次新尝试,即使有许多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

  今天教《江南春》感觉很糟。

  教学步骤:

  1、读诗将诗读熟。

  2、引导学生质疑,找出自己读懂的词句。

  3、疏通诗意。

  4、背诵

  5、拓展相关江南春天的诗。

  在第二步骤,学生提出“江南”“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词不理解。首先他们提问的“江南”一词就出乎我的意料。我讲“江南”是长江以南(顾名思义),包括江苏的常州、江阴、常熟、无锡、苏州;浙江的杭州等,还有福建的一部分。古诗中的“江南”是一个大概的地理概念,更多是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让学生回忆了一下白居易的《忆江南》,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下课了,到百度里一搜才知道还讲错了一点。原来,百度里说“江南”包括的地方还有江西的上饶和浙江绍兴等地,福建不在其中。。古诗不好上。作为教师本身的知识蓄备不够,开口就心虚,伤脑筋。下次课前要作充分的准备呢。

  接下来讲解词意,逐句疏通诗意。麻烦了。“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两句诗,诗人通过列出“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意象来写江南之春。过去讲诗句,一般是由词到句,让学生大体领会,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今天这“水村”怎么讲,“山郭”又怎么说。“郭”字字典解释为“城外之墙”。“山郭”连起来怎么讲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还是教参聪明: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树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把“水村山郭”原样连在一起了。讲这首诗,字字落实,显然行不通,也没有必要,教学的时候犯了大忌。这两句除了“酒旗风”是学生看图领会,其余都是我讲的。

  下面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课前查了南朝一些相关历史知识,这两句讲南朝历代君主大兴土木,建寺庙保佑其江山,以永享荣华富贵,还有杜牧在诗中的寄喻之意。

  唉,这一课我一人讲了大半,口干舌燥,从学生的眼里感觉他们仍多有不明就里之处,真累!可是,古诗教学是不是只要让他们读读背背就行呢,那样一来教师教与不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一首诗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为宜呢?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情境交互,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回忆、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引出诗体,介绍作者。

  初读指导,教师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时,提醒学生看准拼音读准生字。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生对诗句有了大体上的理解之后,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诵等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到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能够有感情地熟读及背诵古诗。

  成功之处:

  教学中,能抓住古诗特点,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想象,解诗意悟诗境,感受江南春色之美,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热爱。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借助资料自主解疑,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品味诗歌中那淡淡的忧伤。在解意悟情的同时,设计了个人读、小组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情境引读等多样化的朗读,朗朗书声中激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并让学生明白了: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则能看到文字背后的秘密。整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思考,大胆交流,自信展示,精彩不断。

  身为师者一定要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古诗教学亦是如此。因此我打破课堂界限,适度拓展,引入杜牧的《泊秦淮》、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以诗带诗,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淀,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

  不足及改进措施:

  1、整节课虽然书声琅琅,但是朗读的形式多停留在小组读、男女生读、集体读等层面,学生个人展示的机会较少,且朗读的层次性不强,不能体现螺旋式推进的课堂节奏。

  2、在借助想象理解诗意和引入背景感悟诗情的环节,由于课堂节奏把握不准,学生合作学*的时间不充分,,因而孩子口中的江南春景不够生动丰满,课前设计的“看着烟雨迷蒙中的座座寺庙,诗人杜牧仿佛在说……”的说话训练未能进行,因此整节课总有点稍欠火候的感觉。今后在教学环节的取舍和课堂节奏的把控上还应多下功夫。

  3、课堂中虽然有意识的关注全体,但在真正的实施中总有些不善于展示的孩子被忽视。于我们而言,他只是一个学生;于家长而言,他就是一家人的希望。因此我们不经意间的忽视,对一个家庭来说影响的可能是未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在“注视”的同时,多些“扫视”,多关注教室边边角角的学生,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孩子,让每位学生都被重视,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望江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8)

——《江南》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

  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出现了一大败笔,现课堂实录如下:

  师: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一句

  生:江南好

  师:江南好在哪?诗人写出来了吗?

  生:诗人写出来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你能说说吗?

  生:太阳出来了,照在江边的红花上,花儿显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江水碧绿碧绿的,好像是用蓝草染过似的。

  师:多美的一幅画呀!让我们一块去江南看看。

  放课件演示江南美景

  (在看课件过程中,生不停地发出“啊、啊”的声音,以示自己发现了美)

  师: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句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皆作陶醉状)

  师:真美呀!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生接读:江南好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试图用“学生说美景、课件演示美景”,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努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由衷地赞叹——“江南好”,为理解诗人“忆江南”做铺垫。可惜教学被简单化、程式化了。学生理解的江南美景只是从字面上将古诗句译为白话文,对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意境,根本没有深入体会、领悟,教师就马上用课件演示,将所谓的江南美景强加给学生,这样的“美景”怎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呢?

  如果能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描绘春天美景的优美诗文,通过朗读表达他们的感受,并且将学生自己眼中所见到的春景与之整合、融会贯通,再同白居易词中的“江南美景”作比较,突出白居易对江南的情有独钟,对江南的依依不舍,他记“忆”中的江南就变成了鲜活的画面,也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此时,再播放课件演示江南美景,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定然能让学生陶醉其中,引发学生学*古诗词之情趣了。

  《忆江南》是小学教材第一篇词的教学。这首词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的有力的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诗词是白居易老年回忆在杭州任职期间的美好时光而作的,共三首,这是其一。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白居易对江南的特殊感情,我除了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充分诵读之外,还为学生准备了这首词的解读视频,把白居易的江南生活轨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着配衬得体的歌声、音乐,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一、注重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朗读要求语速要慢,而且语调要有高低的变化,课堂上我注重朗读指导,加强示范,并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带上动作读、配乐读,让学生读出诗中的情,读出诗中的美,读出感情了,对诗意的感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诗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美的诗句,是因为他曾经身处在那样的意境之中,只有为学生创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诗意。所以在教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不但能说出诗中所写景物,而且有的孩子能说出仿佛听 到了流水的声音,这足以见得学生真的去想了,真的走进了诗的意境。

  三、大胆尝试了随文识字。

  识字教学仍是教学重点,我尝试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儿歌识记、家族识字、给生字组词,用词语说句子等多种方法,夯实了识字教学,特别是用词语造句,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答能力,而且感悟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江南》这首古诗刚开学不久孩子就已背过,可诗中的有些词语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难以理解,例如“戏”、“田田”、“间”等词语。因此在教学时如何把握好学生理解的“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我把目标定为:通过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江南水乡莲花满池的美丽景色,体会到鱼儿在池塘中嬉戏的快乐。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读这首诗,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有几个孩子也能够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并且很贴切诗歌的内容。接着,我又让学生谈谈:你最喜欢什么? 大多数的孩子都对文中的小鱼很感兴趣,于是,我便就势引导学生想象水中的鱼儿在干些什么,它们之间会谈些什么……从而来感受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快乐。紧接着再结合书上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莲叶何田田”的美丽景色并指导第一句的朗读。

  学*了本课以后,我觉得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使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并结合诗文中具体可感知的意像,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众所周知,《汉乐府》是专用来谱曲吟唱的,它们一般都具有短小精炼、朗朗上口、易于流传的特点。而其中《江南》一首,则更是流传久远了。这首诗以采莲女采莲为基点,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宁静美、活力美。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反复的品读上。具体来说,我觉得本课有如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好:

  一是以不同形式的读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读来熟悉、理解、品味诗歌。由于这首诗浅显易懂,所以我没有在字词方面花太多的时间,只是在几个关键字方面教了一会儿,一起学了写法。在读的方面,我试着让他们通过个别读、对读、小组读等方式,反复读出诗歌原本的美感。

  二是充分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老师只是导演。学生回答、讨论、角色演读等等环节,占了整节课的三分之二多时间。比较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有些学生在对诗歌有独到理解的同时,我给予了认可和引导。

  三是学生参与积极,参与程度很高。整节课学生的读、演、说、思都很主动,一些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是比较深刻的'。基本达到了设定的目标。

  不足之处也明显,主要表现在对生命课堂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学生真正的参与不够好,一些活动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品读的层次性和目的性体现的不是很好,没有随着读的深入,加强对文本诗歌的理解。需要继续努力。


望江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9)

——《忆江南》教学反思菁选

《忆江南》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忆江南》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朗朗读书声中,《忆江南》结束了,回想整堂课,真是几多欢喜几多愁,因为这是语文活动课,是展现自己一年多进行古诗文诵读这项课题研究成果的一堂课,所以无法在其它班级试教,也不可以做排练等违规的事情,所以我只能反复在脑中排练整个课堂过程,但是“空想主义”终究是要碰壁的,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当然欢喜的事情还是很多,班中的孩子显得那么训练有素,令我骄傲,经过一年多的熏陶,他们对古诗文的感悟能力非常敏感、准确,运用多元智能学*驾轻就熟,操纵电脑宛若行家,因此这些孩子真正唱起了主角——图画组的电脑绘画十分逼真,“红胜火”的江花在片刻间出现,手工绘画的孩子也展现了“绿如蓝”的江水,他们的画形象但不僵化,既展示美景,又启示了智慧,激发了想象;语言组的苏依凡大显身手,运用网络资源制作了演示文稿,把词中的关键词的意思,每一句的解释,以及整首词的意思都翻译并展示了出来,让其余同学直观、准确地理解词,他们的技术运用是最艰难,也最成功;朗读组的'在音乐库中寻找喜欢的、适合《忆江南》朗读的乐曲,并采用个人读、集体组合读的多形式来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词,也把大家的兴趣激发了起来,然后全班一起尝试配着吉他朗诵,效果好极了;而创作组尽管错误极多,颇受争议,但他们的灵气还是有目共睹,他们把词改写成三言、五言、七言,基本上做到了工整,但是在标点等细节上还是显得稚嫩,推敲不够,当然这样的尝试已不容易,并和*时的训练息息相关。因此,在课堂上,孩子们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利用了老师提供的多种资源:如网站、音像,仔细地研读词,并在问题的引领,任务的驱使下出色完成了任务。

  课堂的活跃、生动,是孩子们的创造的,同样离不开网络的贡献。网络也使孩子们学*如鱼得水,每个小组相应的资源让他们如虎添翼,机器和人就这样相映成趣,唱出了一支和谐美妙的古典之曲。

  想起了一句话——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而我们在网络的世界里舞动,在古诗词的世界里吟唱!

  《江南好》是一首民乐合奏。乐曲既流畅优美又欢快活泼,具有典型的江南音乐的特点,细腻婉转、清澈秀丽。乐曲的结构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中速,优美、婉转的旋律好像把我们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春雨绵绵、杨柳依依,清风、绿柳、红花,小桥、流水、人家,使我们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乐曲的第二部分由慢渐快,旋律轻快、跳跃,清脆的竹笛声好像把我们优美的景色之中惊醒。原来,江南不仅有优美的景色,更有江南人的淳朴、豪放,他们载歌载舞表达着对性福生活的感受,逐渐欢快的'情绪使我们受到感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上,为了让学生知道乐曲的两个段落。我首先让学生完整听一遍乐曲。然后我问:“同学们这首乐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啊?”学生说:“欢快的”;“抒情的”。我说:“哪部分抒情?哪部分欢快啊?”学生说:“前面一部分抒情,后面欢快。”我说:“对,乐曲分为两个段落,A段抒情、B段欢快。你再来听一听,看一看你能不能分清除两个段落。提示,A段B段之间有个速度变化的地方,听到这个变化的时候请举手示意。”学生在我的示意下认真听音乐,并能够找出速度变化的地方。分清段落之后我又带领学生完成书中的要求,把组成B段三部分旋律排列顺序,开始,我只是在钢琴上弹奏了三部分的旋律,然后让学生排序,通过实践学生根本不能完成要求。后来我又让学生随琴哼唱旋律,然后再听B段音乐,有一部分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够听出来。为了能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分辨出旋律的排序,我又把谱子改写成简谱,然后让学生唱。这一次学生不仅能正确排列出旋律的顺序,而且还比较牢固的记住了旋律。效果很好。

  反思,学生上欣赏课不但要体验音乐的美,还要学会如何欣赏音乐,最后记住音乐主题。那么在这节课里学生就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达到了欣赏音乐的目的,教学有实效。

  《忆江南》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时写了三手中的第一首,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通过体会江南美丽景色,使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到提升。

  我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主要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了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具体会如下:

  我在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词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积极性。

  我在放手让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得很自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怕学生出错,也不担心学生“乱”,这是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所必需的。它同时也说明开放的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素质,包括知识储备、调控能力,教学机智、心理素质等。

  一位作家曾说过:“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带来自信、快乐”是的,教育是一扇门,它是开放的,它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里都是“进行时”只要做个有心人,你就能给孩子们构建一个充满阳光和鲜花的开放世界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古词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要求学生质疑。在激情中成长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再者学*是知识积累的桥梁,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这次的拓展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真情的投入,自由的表达,放飞智慧的风筝,在歌唱中感受快乐,在歌唱中燃放激情。

  总之,新课标要求小学生掌握、记忆的诗词为70余篇,如果篇篇要孩子死记硬背,岂不是一件苦累的差事儿。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他还特别指出,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就像唱歌一样,很愉快的。为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思索:古代诗词琅琅上口,易于传唱,现代人也愿意用古诗词填词作曲。既然词曲作家能为古诗词谱曲,为什么不能将它填于学生熟悉的'歌曲之中,让他们相互传唱,在传唱中记忆,在传唱中领悟,在传唱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歌唱中学*呢?首先,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忆江南》,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既有思念又有赞美,在赞美中思念,在思念中赞美,为学生用熟悉的曲谱填词打下基础。其次,给学生一个拓展的方向。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既让学生欣赏了诗词的韵律美,也将学科性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我也可以为自己喜欢的诗词谱曲了!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向开课的激情导入、幻灯片的顺序、对词句的理解等等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为今后的教学做更好的铺垫。

  从来没有尝试过词的教学,孩子们也没有学*词的经历,对于公开课的选课这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起初很犹豫。拿着《忆江南》,读了几遍,这样的佳作,让人冲动,于是,开始了几天的辛勤劳作。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也是引导我整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先从“忆”、“好”入手,了解诗词创作背景及情感基调。再感受具体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图片感受,音乐渲染,资料供给,体验交流,将这两句读“胖”,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读出这两个句子“滴水藏海”似的对江南风光的涵盖力。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最后,“唱歌兼唱情”,和曲一首《忆江南》,在声韵悠扬中融化在山温水暖的江南风景中!

  我认为,自己的设计理念正确,设计思路比较清晰完整,能基本上兼顾语文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处理特殊的古诗词教学时,自己也比较大胆,能不拘一格地去解构、组合、拓展,呈现一堂“完整”的古诗词教学课,而非很抠门地“粘”着个别字、词不放,而忽视诗词的整体美及浑然天成的韵味。

  不足之处有很多,大处败笔主要是“留白”不够。一堂好的语文课,肯定有一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在静静汲取、思考、品味,然后有更多智慧的生成,这样的情景与“热闹”的“师生互动”相得益彰,才能构成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而我的课虽也有个别精彩的生成,但放手不够,不免显得有点畏缩。希望自己能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深厚自己的文化功底,提升自己的课感,上出好的课!

  《忆江南》教学反思从来没有尝试过词的教学,很想尝尝鲜。拿来《忆江南》,读了几遍,这样的佳作,让人冲动,于是,开始了几天的辛勤劳作。《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也是引导我整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先从“忆”、“好”入手,了解诗词创作背景及情感基调。再感受具体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图片感受,音乐渲染,资料供给,体验交流,将这两句读“胖”,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读出这两个句子“滴水藏海”似的对江南风光的涵盖力。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最后,“唱歌兼唱情”,和曲一首《忆江南》,在声韵悠扬中融化在山温水暖的江南风景中!我认为,自己的设计理念正确,设计思路比较清晰完整,能基本上兼顾语文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处理特殊的古诗词教学时,自己也比较大胆,能不拘一格地去解构、组合、拓展,呈现一堂“完整”的古诗词教学课,而非很抠门地“粘”着个别字、词不放,而忽视诗词的整体美及浑然天成的韵味。不足之处有很多,大处败笔主要是“留白”不够。一堂好的语文课,肯定有一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在静静汲取、思考、品味,然后有更多智慧的生成,这样的`情景与“热闹”的“师生互动”相得益彰,才能构成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而我的课虽也有个别精彩的生成,但放手不够,不免显得有点畏缩。希望自己能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深厚自己的文化功底,提升自己的课感,上出好的课!

  开学第一周,真的是超忙碌的一周,很多事情蜂拥而至,除了有点目不暇接,还有点不知所措,比如说新学期被扣了一顶班主任的帽子,比如说要兼职教语文,对于我来说,都是初次试水。所幸,第一周居然就迎来了被听课,学*的机会*在咫尺,怎能不抓住。

  我本课讲得是白居易的名篇《忆江南》,相对于前两首古诗李白的五言律诗《独坐敬亭山》和刘禹锡的七言绝句《望洞庭》,《忆江南》是一首词。对于第一次接触词和词牌名的四年级孩子,我并未一开始就给他们引入词牌名这个专业的概念,而是先从介绍作者介绍题目开始导入。介绍作者时我也跟孩子们卖了个关子,说刘禹锡有位好朋友姓白,并且跟我们大家都是老乡,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孩子们顿时乐了,很快就记住了作者。那么对于很多没有去过江南,甚至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孩子来说,江南是个很遥远的地方。怎么样让孩子们尽快的了解,并且觉得它并不陌生,我参阅了几本教参之后,决定就拿我自己的.一段旅行经历说起。地理位置上的江南在地图上给孩子们介绍完之后,我给孩子们用课间展示了一张我自己的生活照,刚好就是在苏州旅游时拍的,跟白居易写《忆江南》的背景是一样的。虽然经历数百年历时的风风雨雨,但是江南这种水乡古镇的气息,我想应该是随着历史的烟云能够保留一二的。至少从那些斑驳的墙壁之间,葱郁的树木之间,以及小桥流水之间,可以窥见白居易时江南的几点风姿。孩子们一看是自己班主任的私家生活照,顿时来了精神,这一点不得不说,其实多数人都是很八卦的,尤其对这帮好奇的孩子来说。这样每一句诗配上我当时所拍的苏州拙政园和街市的特有景色,讲解起来,就特别有味道了。让孩子们知道其实江南离我们并不远,祖国的大好河山,如诗如画般的风景正等着我们配备完科学知识后来依依饱尝呢。

  不过,本节课虽然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需要及时改进逐渐学*的。记得开学初,王校长就倡导让把课堂变成学堂,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能够主导课堂,自主学*,这一点我做的有失欠缺,并没有把引导和辅助工作做充分。我虽然把该学的知识都讲给了孩子们,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想必自己学到的收获的才应该会记忆更为深刻吧。所以对于课堂上如何设置问题来引导孩子自己找到答案,产生质疑,是我今后重点学*的目标。另外一点就是“以读代讲”。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忆江南》这首词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般的江南美景,可是我却没能让孩子们在自己一遍遍的朗诵中去切身感受江南的美景。这也是比较失误的一点。对于这两大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多学*多借鉴,争取尽快提高。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通过视频引导学生欣赏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再加上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学*这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

  通过让学生看、听、唱、编感受江南音乐为主线,围绕歌曲中江南美的主旋律,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悟江南的各种美。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画面优美,语言精练又富有有诗意,让听者都陶醉在江南水乡小镇那古朴、恬静的意境之中,令人回味无穷。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清晰明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容量大,涉及面广,学生人人参与,学生学*的的积极性非常高。在看江南这个环节上,教师精心准备,先让学生从一幅幅具有江南古朴神韵的图画中了解江南;通过吟江南,让学生理解白居易的诗《忆江南》的内涵,进而感受到诗词、音乐的韵律美。接着又让大家唱江南,通过老师的范唱、聆听歌曲、交流,解决歌曲的难点,引导学生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忆江南》,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最后的拓展欣赏,是苏州白话演唱的《忆江南》以及评弹版本《忆江南》,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了学生听辨审美能力。

  这节课从一开始参照了网上的一节《忆江南》的课,觉得很难结合到自己的特点去实施,然后考虑到要有自己的思考,结合自身的特点,结合课题的精神去备,拿来主义并不实用,最后构思既然是《忆江南》,就结合江南的景、江南的诗、江南的歌,江南的乐、以及改变忆江南的伴奏对比不同的风格去备,终于让教案有了些眉目,然后是斟酌修改美化语句,经过多遍才定稿,实则不易,通过这次体会到*时要多思考,到时才不会有临阵磨枪的现象。

  说实在的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时上课因为条件限制是很少使用的',《忆江南》的音乐、影片、图像资料为了给学生以美感的欣赏找了很久,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过程只有自己的知道,往往一个素材要找10多种进行对比了才能择优选定。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有时要多收集积累留心点上课的素材,上课时才能精为其用。

  总体来说,这次上课还是比较顺的,四年级的学生不管是回答问题上还是声音表现上都较为出色。这课的整体思路比较清晰,也围绕了江南这个主题来进行拓展,本曲中的难点就是一字多音和江南民歌特有的细腻委婉的特点来渗透,从读词到唱谱再到整体演唱的一个过程。歌曲的结构也进行分段式的教学,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我用了多种方式来指导,如科尔文手势引导唱谱,对比巩固解决一字多音,多次范唱。在意境上也用了多种形式来引导,如欣赏苏州评弹演绎的《忆江南》,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江南吴侬软语,江南音乐的细腻。但是在歌曲的整体演唱情绪上还需要使学生再多一点的投入,所以在这点上还需要加强。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

  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出现了一大败笔,现课堂实录如下:

  师: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一句

  生:江南好

  师:江南好在哪?诗人写出来了吗?

  生:诗人写出来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你能说说吗?

  生:太阳出来了,照在江边的'红花上,花儿显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江水碧绿碧绿的,好像是用蓝草染过似的。

  师:多美的一幅画呀!让我们一块去江南看看。

  放课件演示江南美景

  (在看课件过程中,生不停地发出“啊、啊”的声音,以示自己发现了美)

  师: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句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皆作陶醉状)

  师:真美呀!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生接读:江南好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试图用“学生说美景、课件演示美景”,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努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由衷地赞叹——“江南好”,为理解诗人“忆江南”做铺垫。可惜教学被简单化、程式化了。学生理解的江南美景只是从字面上将古诗句译为白话文,对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意境,根本没有深入体会、领悟,教师就马上用课件演示,将所谓的江南美景强加给学生,这样的“美景”怎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呢?

  如果能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描绘春天美景的优美诗文,通过朗读表达他们的感受,并且将学生自己眼中所见到的春景与之整合、融会贯通,再同白居易词中的“江南美景”作比较,突出白居易对江南的情有独钟,对江南的依依不舍,他记“忆”中的江南就变成了鲜活的画面,也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此时,再播放课件演示江南美景,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定然能让学生陶醉其中,引发学生学*古诗词之情趣了。

  一、注重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朗读要求语速要慢,而且语调要有高低的变化,课堂上我注重朗读指导,加强示范,并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带上动作读、配乐读,让学生读出诗中的情,读出诗中的美,读出感情了,对诗意的感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诗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美的诗句,是因为他曾经身处在那样的意境之中,只有为学生创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诗意。所以在教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不但能说出诗中所写景物,而且有的`孩子能说出仿佛听 到了流水的声音,这足以见得学生真的去想了,真的走进了诗的意境。

  三、大胆尝试了随文识字。

  识字教学仍是教学重点,我尝试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儿歌识记、家族识字、给生字组词,用词语说句子等多种方法,夯实了识字教学,特别是用词语造句,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答能力,而且感悟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虽然以前曾引领孩子们背过不少宋词,但是词作为文本的一种形式,在教材中出现,这还是第一次。因为是第一次,就得慎重,希望能让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回顾江南的美

  上课铃声响过,简单的师生问候之后,话题由我们所处的江南谈起,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印象中的江南是怎样的。

  孩子们略一思索,便举起了自己的小手。

  金洋第一个发言:“阳春三月,江南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好一个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江南!”我点头对金洋的发言表示赞许。

  “江南不但风景如画,而且江南人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张潇渊站起来作了补充。

  “由景及人,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我夸赞孩子。

  周余钊说:“江南山美,水美,人更美!”

  “高度概括!”我称赞道,微笑着继续发问,“谁能说具体一些?”

  “春天,江南莺歌燕舞,百花齐放;夏天,江南绿柳成荫,蝉鸣蛙叫;秋天,江南瓜果飘香,硕果累累;冬天,江南白雪皑皑,小朋友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赵凡瑜一边斟酌,一边说。

  “江南真是四季——”

  我话音未落,孩子们马上接茬了:“景美如画!”

  “孩子们,请看窗外,咱们的江南——”我把孩子们的视线引向窗外,为的是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江南如画的美景。

  “看,江南有小桥、流水、人家!”

  “老师,常山江像一条碧绿的带子,缓缓东流。”

  “江边的防洪堤坝上,绿草如茵,花儿正含苞欲放。”

  “大家快看!江面上还有一只小船在飘荡。”

  “哇!真美!江南真是太美了!”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描述着窗外美景。

  “如此美丽的江南,引得多少文人墨客挥笔绘江南。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忆江南》!”见上课的时机成熟了,我话题一转,导入了新课。

  上述案例片断,是本课的导课。由孩子们熟悉的江南谈起,一方面可以加强孩子们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对新课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情感上,孩子们喜欢这种导入课文的方式;在内容上,孩子们由熟悉的景物,领悟到江南的景美与人美,有利于词的学*与理解。

  (二)品味江南的好

  师:孩子们,白居易记忆中的江南是怎样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句写得非常好!

  师:好在哪里?

  生: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师:江花为什么会红胜“火”?这个“胜”就是——

  生:胜过、比过、超过。

  师:江花为什么会比火还红?原因?

  生1: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在红花上,花儿就显得更红了,像燃烧的火焰。

  师:还有原因吗?

  (生沉默了,陷入了思索。)

  师提示:江水是——

  生:碧绿的。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