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文库 >

卖炭翁翻译 (菁华3篇)

日期:2022-11-07 00:00:00

卖炭翁翻译1

  卖炭翁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译文:

  从前有一位卖炭的老人,他以在终南山砍柴烧炭来维持生活.

  由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砍柴烧炭,使他过早的衰老了,头发白白的,十指黑黑的,满头满脸沾满了黑灰色的烟灰.一连几天,烧的碳都没能卖掉.灶台冷冰冰,土炕冰冰凉,肚子饿的咕咕叫.

  老人蹒跚地走到灶台前,揭开锅盖,目光呆滞地看着锅里,什么也没有.老人缩卷在墙角,身上只有一件满是补丁的单衣,被冻得瑟瑟发抖,但他仍舍不得烧一点炭来取取暖.老人抬头仰望着夜空,祈祷着上苍,再冷点吧!再冷点吧!好让我尽快地把炭卖出去,卖一个好价钱呀!可怜的老人真可谓是身无过冬衣,家无隔夜粮.

  清晨,老人醒来,看到地上积了一尺多厚的雪,他万分惊喜,双手放在胸前,感谢上苍的恩惠.他连忙备好炭车,轧着冻了冰的车辙,走在了卖炭的路上.

  由于路上积雪太厚,很难行进,到了正午,才赶到集市.牛也乏了,人也饿了,只好在市场门外泥泞的路旁歇歇脚.过度的寒冷、饥饿、劳累,老人倚在牛背上取取暖,不知不觉,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老人梦见自己很快把炭卖了,并且卖了一个好价钱,他赶紧买了一件过冬的棉衣,买了一包金黄的玉米面,哼着山歌,赶着牛,轻快地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正在这时,老人隐约听见了一阵由远而进的马蹄声,他猛地惊醒了,看到站在眼前的是出使宫市的太监带着爪牙,嚷到,"老头,起来,起来!"

  太监手中拿着文书,口口声声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叫老人把炭运向皇宫.可怜的老人怒视着宫使,万般无耐地调转车头,吆喝着劳累的牛,拖着疲惫和饥饿的身子走向皇宫.

  这满满的一车碳,足有千余斤,宫使们硬是从老人手中抢走了.老人的心如刀割,老人在无声的哭泣却又无能为力.宫使把陈旧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挂在牛头上,就算是买炭钱了.

  宫使们把老人赶出了宫门,他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就这样被掠夺走了.

  老人牵着牛,还有那连炭渣一粒不剩的炭车,含着泪,拖着沉重的双腿,一步一步走回了终南山.

卖炭翁翻译2

  卖炭翁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诗歌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麦炭翁赏析 :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卖炭翁翻译3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卖炭翁翻译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卖炭翁翻译 (菁华3篇)(扩展1)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 (菁华3篇)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1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2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地描绘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3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和生活的艰辛。


卖炭翁翻译 (菁华3篇)(扩展2)

——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卖炭翁 原文翻译及赏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麦炭翁 白居易赏析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以上这篇是卖炭翁 原文翻译及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白居易诗歌尽在:诗句大全 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注释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赏析:

  中心

  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赏析二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其腐朽豪奢的生活欲望,除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外,还采取其他手段巧取豪夺人民的血汗。中唐以后,朝廷里经常派人到市场上去采购物品。他们一看到中意的东西,就随便付给很低的代价,或任意掠夺而去,有时还要物主把货物送进宫内,然后倒打一耙,向物主勒索“门户钱”和“脚价钱”。韩愈在《顺宗实录》中曾具体记载过一位农民用驴子驮着木柴到城里去卖,宦官见了口称“宫市”,只给了几尺绢,就把木柴抢去了,还要夺走他养家糊口的驴子,农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殴打了为非作歹的宦官。

  白居易在长安时亲眼目睹这类弊政,心情十分愤慨。在《卖炭翁》中虽然没能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但他敢于大胆揭露“宫市”的罪恶,把以皇帝为总后台的统治者贪婪暴虐的面目,用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反映出来,确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划。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同时,这样写使下文“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显得更加有力量,更能激起读者对狐假虎威的“黄衣使者白衫儿”的痛恨。

  一般叙事诗往往失之语言的臃肿和拖沓。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又准确。“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系”和“充”两个字意味特别深长,卖炭翁拒绝收受“纱”和“绫”,蛮不讲理的宫使硬把它“系向牛头”,“纱”和“绫”本不是“炭直”,巧取豪夺的坏蛋却把这在宫中无用的烂绸之类拿来充数抵价。揭露宫使暴行的另外两句诗中,诗人连用了五个动词,“手把文书”的“把”’、“口称敕”的“称”、“回车”的“回”、“叱牛”的“叱”、“牵向北”的'“牵”。宫使一个接一个的动作,使卖炭翁没有回话的余地,从这五个急迫连续的动作中,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暴露无遗,同时,在对比之下,卖炭老人的悲苦形象也更加突出了。

  这首诗,在艺术上较多地体现了自居易《新乐府》的创作特点:形象鲜明,主题突出,语言通俗而生动,叙事简洁而完整。但也有它别具一格的地方:没有象另一组讽谕诗《秦中吟》那样,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直接表明自己的爱憎感情,而是以事实和形象本身来显示作者的倾向性,留给作者丰富的想象余地,让读者自己去作结论。

  讲解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和生活的艰辛。

  创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〇《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

  现实意义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注释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赏析:

  中心

  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赏析二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其腐朽豪奢的生活欲望,除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外,还采取其他手段巧取豪夺人民的血汗。中唐以后,朝廷里经常派人到市场上去采购物品。他们一看到中意的东西,就随便付给很低的代价,或任意掠夺而去,有时还要物主把货物送进宫内,然后倒打一耙,向物主勒索“门户钱”和“脚价钱”。韩愈在《顺宗实录》中曾具体记载过一位农民用驴子驮着木柴到城里去卖,宦官见了口称“宫市”,只给了几尺绢,就把木柴抢去了,还要夺走他养家糊口的驴子,农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殴打了为非作歹的宦官。

  白居易在长安时亲眼目睹这类弊政,心情十分愤慨。在《卖炭翁》中虽然没能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但他敢于大胆揭露“宫市”的罪恶,把以皇帝为总后台的统治者贪婪暴虐的面目,用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反映出来,确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划。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同时,这样写使下文“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显得更加有力量,更能激起读者对狐假虎威的“黄衣使者白衫儿”的痛恨。

  一般叙事诗往往失之语言的臃肿和拖沓。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又准确。“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系”和“充”两个字意味特别深长,卖炭翁拒绝收受“纱”和“绫”,蛮不讲理的宫使硬把它“系向牛头”,“纱”和“绫”本不是“炭直”,巧取豪夺的坏蛋却把这在宫中无用的烂绸之类拿来充数抵价。揭露宫使暴行的另外两句诗中,诗人连用了五个动词,“手把文书”的“把”’、“口称敕”的“称”、“回车”的“回”、“叱牛”的'“叱”、“牵向北”的“牵”。宫使一个接一个的动作,使卖炭翁没有回话的余地,从这五个急迫连续的动作中,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暴露无遗,同时,在对比之下,卖炭老人的悲苦形象也更加突出了。

  这首诗,在艺术上较多地体现了自居易《新乐府》的创作特点:形象鲜明,主题突出,语言通俗而生动,叙事简洁而完整。但也有它别具一格的地方:没有象另一组讽谕诗《秦中吟》那样,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直接表明自己的爱憎感情,而是以事实和形象本身来显示作者的倾向性,留给作者丰富的想象余地,让读者自己去作结论。

  讲解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和生活的艰辛。

  创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〇《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

  现实意义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天热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有非常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老翁可惜它,却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注释:

  (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本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备注:也有网民称呼著名活性炭企业CEO王兆拓为“新时代的卖炭翁”)

  (2)伐:砍伐。

  (3)薪:柴。

  (4)南山:城南之山。

  (5)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6)苍苍:苍白。

  (7)得:得到。

  (8)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谋求。

  (9)辗(niǎn):同“碾”,碾压。

  (10)愿:希望。

  (11)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12)困:困倦,疲乏。

  (13)市:集市。

  (14)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15)骑(jì):骑马的人。

  (16)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7)把:拿。

  (18)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9)回:调转。

  (20)叱:吆喝。

  (21)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22)驱将:赶着走。

  (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24)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25)系:挂。

  (26)直:通“值”,价格。

  赏析: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卖炭翁 原文翻译及赏析.麦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诗集经典的代表作。也是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富含强烈的现实性和批判性。下面爱扬教育网整理卖炭翁 原文翻译及赏析

卖炭翁 原文翻译及赏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麦炭翁 白居易赏析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以上这篇是卖炭翁 原文翻译及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白居易诗歌尽在: 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卖炭翁翻译 (菁华3篇)(扩展3)

——卖炭翁翻译实用五份

  卖炭翁翻译 1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卖炭翁:这是作者《新乐府》的第三十二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

  2、辙:(zhé) 车轮印

  3、系: (jì) 挂

  4、伐薪:砍柴。

  5、南山:终南山,在长安(今西安市)南面。

  6、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用。

  7、辗:同“碾”,轧的意思。

  8、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9、困:累。

  10、市:集市。

  11、翩翩:轻快得意的样子。

  12、骑(jì)骑马的人。

  13、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4、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5、叱:吆喝。

  16、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7、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8、惜:舍不得。

  19、绡(xiāo):生丝。

  20、系:挂。

  21、直:同"值",价值。

  22、卖炭的钱何所营:得到。宫使驱将惜不得:能够

  23、苍苍:灰白色

  【译文】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都被炭熏黑了,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便在市外南门泥泞的路歇息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色生丝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

  卖炭翁翻译 2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红纱一作:红绡)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卖炭翁翻译 3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和生活的艰辛。

  卖炭翁翻译 4

  卖炭翁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诗歌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麦炭翁赏析 :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卖炭翁翻译 5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卖炭翁翻译 (菁华3篇)(扩展4)

——《卖炭翁》扩写作文3篇

  卖炭翁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只能靠自己卖炭养活自己。卖炭翁的脸成了烟火色,还有烧炭时的灰,额头两边全是白发,十指已经变成了黑色。他卖炭得来的钱都要买衣服、买饭,没有一点余下的了,所以老人能让自己吃饱穿暖就已经很不错了,他自己也很知足。

  有一天下着鹅毛大雪,地上时候厚一层冰,然而在这种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的天气里,卖炭翁还是穿着单薄的衣裳像以往一样坐在那里烧炭,他也只能借着火取一下暖。炭烧好了,老翁把炭装到车子里,让牛拉着,自己坐到车的沿上,拿着赶牛的鞭子,赶往京城卖炭去了。

  这时已是夜晚,路上哪儿有一个人啊?老翁的炭始终没有卖出去,他想:尽管我穿得很单薄,但是我还是愿意天气再冷一些,这样我的炭也好卖一些啊!老翁冒着严寒在正午时分终于到了京城,车子压在冰上不断发出“砢嚓”、“吱嘎”的声音,然而不想老翁希望的那样天气变冷,而是慢慢温暖起来,但老翁的衣服还是不足以御寒,于是老翁找了一块地方,下了车,在一堆泥和草混杂的地方把身子蜷缩在一块取暖。

  不一会儿,老翁看见远处来了两个骑马的人,一个穿着黄衣服,一个穿着白衣服,手里拿着文书说是皇上下令要这些炭,让老翁赶着牛车向皇宫走去。半路上老翁问他们:“你们买这车炭给我多少钱啊?”皇宫里的人回答:“反正不会少给你的'。”到了宫门口,那两个人让老翁在这儿等着,他们进去拿钱。而他们出来时拿的东西并不是老翁一直想得到的钱,而只是半匹红绡和一丈绫,他们把这些东西给了老翁,便把炭拉回了皇宫。一车炭一千多斤,换来的只是一些老翁不需要的东西。老翁伤心地把红绡和绫系在牛头上,赶着车回家了。宫里的人给老翁的东西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他们用一些用不着的绸缎来换取他们用得着的煤炭,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他恋恋不舍地从衣袖中伸出好不容易捂暖的手,去拢紧身上残破不堪的衣服,仍希望它们能让身子也暖和一些,动作轻柔而有力。使劲时,他手上的皱纹龟裂开,像生生地被拉往两边的深深伤口,让人觉得再看下去就会瞅见血肉,我不知道他到底用力了没,但那道刻印真令人胆战心惊,不过想来他是不敢用力的,那针脚不密不绵不细也不牢。若扯坏了,谁来补上这冬日仅余的一片温暖?但老天是疼惜他这把老骨头的,老翁往好处想,他看着东方艳红美丽的朝云,在已开始从青泛蓝的天空里兀自舞蹈,不禁失神。昨晚那一场雪,冰彻冻骨雪凉天地,他从稻草堆上翻身而起,僵硬肿胀的手脚和关节即使再不听他使唤,老翁也要惊喜地折了腰。萧瑟的乡间小道蜿蜒曲折,天还很早,但到城里去这点时辰也差不多了,牛呼出热气,鼻子上满是冰碴子,身后的炭车稳而重,雪花绵绵也成了压得厚实的冰层。老翁回头望望,再冷,这一车炭卖出去,也足够我温饱一番了,他竟已开始想起那些对他而言的奢侈品:包子、热茶……伴着车轮驶过冰霜的清脆声,老翁有了憧憬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妙冲散疲惫。

  他放开牛,见它飞奔回去,心中不知何感。他把炭车给守门的士兵,让他带进宫去,好办成了自己这桩难受的差事。身下的白马驻立在地,风从宫门里吹出来,有丝丝暖气却又拒人于千里之外。从小被安排的这种命运,也不过是为了在这战乱年间活下命来。身上的黄衣看似金光灿灿流光溢彩,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旁边的少年还在不懂世事的年纪,头向后转望着,他知道他在看什么,是头上系着绸缎别扭奇怪的黄牛,还是该怎样表情的老翁?应是绝望了,方才他让小子读那什么瞎编的诏书,随随便便就把炭车牵过来,他清清楚楚地看见,生命的一切美好和希望隔离在老翁之外,神光从老翁眼里一点点的流逝,不听老翁内心怎样叫嚣呼喊。他顿觉茫然,这个世间,是怎么了?

  他很累,身上有时落下讨厌的冰雪,他也就哆嗦几下,不理会。从晨光初晓到日上三竿,他 瘦弱如长青竹的老翁一直引领着,自山水乡间到金银宫市,炭车的绳圈一从脖颈拿下就卧地不起。地很凉,像张冰床,有时仍会飘雪,沾湿他得毛发。感到困倦不已后,他干脆闭上了眼闷睡,直到身边一阵持久骚动,再接下来便是恒久的沉寂。老翁的手放在他腹上,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两匹白马八只蹄子,他不感兴趣。阴柔的语声冲他而来,逼迫他拉移炭车,放开之后他不明所以,奔向老翁身边,老翁又瘦又高,长年的劳作令他体格健硕,十指发黑,肌肉似是在骨头之间蹿出来的。他就静静卧在其旁,也不记得不知道老翁干了什么。他昏沉睡去,做了一个梦,梦境中,老翁在一片青色的竹林里砍柴烧炭,一次次弯腰,一棵棵倒下,烟火缭绕竟熏黑了他一头华发,竹子却逐渐黯淡下去,颜色异常枝干发软竹叶枯萎,一朵朵妖异的绝尘花在一节节竹骨上盛开。视线模糊起来,被遮挡了大半,轰然倒下的竹子掩映出老翁愈发缓慢的身影。老翁,他又一次弯下腰去,再也没有直起来。炊烟袅袅,四散而开,包裹住整个梦境,宫门外,夕阳接触群山,红色霞光刺得云层要滴出雪来,天空欲暗未暗,冷风止了。

  华灯上檐,宫里一片暖气洋洋,宦官们都觉得脚下的雪,化开成水了。

  凌晨,太阳还未探出脑袋仔细看看自己面前崭新的世界。

  “嘿咻,嘿咻...”山腰上有个老翁,他肩上背着木柴,正艰难地往山下走。

  山下有一间破败不堪的小屋,那儿是他的家。家门口的老牛,正在呼呼大睡。他背着柴进了门,用火将木柴烧成炭。他的眼睛被烟呛的有些酸涩,但他却不能用手去搓揉。无他,十指因为常年烧炭而变得黑瘦,。他将烧好的炭放在牛车上,拉着牛一路赶往集市—他今天要把这车卖掉,才得以换来一口饱饭吃。

  寒冬腊月,北风呼呼地刮在,他脸上。他将身上的破衣裳裹得紧了紧,可奈何衣裳不知哪破了个洞,风从洞口灌入,刮着他骨瘦如柴的身躯,丝毫不给他情面。他心想今天把炭卖了,去买件好衣裳来吧!

  可这炭哪有那么好卖?

  他叹了口气。

  昨日下了一夜的雪,他驾着牛车走在冰上。这时肚子发出阵阵喊叫,他只好在城门外的泥地里歇脚。只有那儿才不会有人赶他走,只有那儿才收留他。

  他突然听到马蹄声。他睁开眼,来者两人,一个黄衣一个白衣。他们一个手拿着公文,读着皇帝的命令,另一个则调转牛头向北迁,因为宫廷在北面。而他们只是将那半匹红纱与一丈绫系在牛头,当时进行交易。

  可这些哪里抵得了一车炭的价格啊?

  老翁忙上前阻止:“大人行行好,我这车炭有千余斤,你既在朝为官就一定知这半匹红纱与一丈绫可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钱,我已经好几天没吃饱饭了,您行行好吧。”他拦在他们面前。

  “起开!”黄衣使者愤怒地推开了他,“这可是皇上要的东西,你要是怠慢了,也许明日你就得掉脑袋!不知天高地厚的老东西!”他们驾着马离开了。

  老翁无助地瘫倒在雪地里,眼里满是迷茫。

  半晌,他才又重新站了起来,牵着那头老牛,进了市集,用他们方才给自己的那半匹红纱与一丈绫换了些许米。

  他回到自己那间破败的屋子,将老牛系在木墩上,在它面前放了些杂草,自己转身进屋,呆坐在小床上。自己辛苦了一个冬日烧的炭却只换来了这么点米。自己还能撑多久?不知道。想不到更不敢去想。他生来命就不好。那些达官贵人喝着香酒赏着,吃着山珍海味怀中抱着美人,他们从来不知道像他这样的人每天过着怎么样的.生活,他们都不用知道,他们不用去考虑自己的温饱问题,不用去想该如何在乱世中活下去。

  因为他们命好。

  他们从不知他身上的衣有多薄。

  老翁从床上下来,带着自己的砍柴的工具向山中走去。一切又从头开始...


卖炭翁翻译 (菁华3篇)(扩展5)

——《卖炭翁》改写成小故事3篇

  “也许我本应该缄默着,逆来顺受度过这一生的吧。像我这样的东西是注定要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老人默默地这样想。

  三天,他已经在山上砍了三天的柴了。每每不畏严寒的鸟儿经过,总能看到一个佝偻的身躯不停地挥舞斧头。树枝断掉时,总引来鸟儿叽叽喳喳的一通乱叫,待到夕阳又一次沉入山的后面,老人便拖着小山一样的柴火,蹒跚地走下山去。

  夜幕低垂,被惊醒的鸟儿循着“哔啵”的声音望去,老人家里的火光映红了山脚,映照着袅袅的青烟随风吹散。尽管晚风不*人情,将之吹得瑟瑟发抖,但火焰却仍孤独而又倔强的挺立在夜色下。

  太阳艰难地爬上天空,单调的生活开始重播时。老人已牵着拉了一车碳的牛上路了。在路上,老人不停地盘算着卖炭的价钱;又思量起会不会下雪,炭的价钱会不会更高一些;会不会那些有钱人家多给几个打赏……就这样不停自言自语中,太阳西沉,巍峨的长安城已在眼前。老人和牛车在关城门前进入城市。不出老人所料,诺大的市集早已空无一人。

  夜来得悄无声息,老人带着牛车寻觅到一个背风的`地方草草躺下,也顾不得泥地亦或砖路。兴许是太累了吧,老人沉沉地睡去……

  长安的市集像市旁道边的鸟儿一样早早醒来,人们都忙碌起来。尽管夜里下了一场大雪,把老人冻得手脚麻木,他仍打起精神,沿着冰上的车辙往前走,想要寻找一个好的摊位。片刻后,老人终于安置好一切,一边吃着干粮一边等着顾主上门。市集里依然喧嚣,可在老人眼里却安静下来。

  当被马蹄声惊醒的时候,老人心里跳了一下,眼看着两名骑由远及*飞驰而来,他的心莫名慌乱起来,似乎预感到何事将要发生,却仍然抱着侥幸,期盼着奇迹的出现。当那黄澄澄的文书,无情的刺入老人颤抖的手中时,老人终于被抽干了最后一丝力气,瘫坐在地上。

  过了许久,老人昏昏沉沉的,向一条街的转角走去,想找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抽泣……

  就在这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就是这个将要哭出来的老人——在这样一个奇妙的瞬间——因为白居易的出现变成了历史的舞台剧的一幕。白居易真切地感受着老人的绝望,恭敬地以卖炭翁的视角看世界。千年前的长安,千年前的社会现实,就这样定格在白居易的笔下,顺理成章又富有诗意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也许我本应该缄默着,逆来顺受度过这一生的吧,像我这样的东西是注定要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老人默默想着。白居易凄然一笑,世界就是这样黑暗的。老人脸上露出倦容,他把一切都告诉了白居易,然后跪伏在地,痛哭起来,这一次,是为苍生而哭。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常年砍柴烧炭的老人拉着牛车到集市上卖炭。

  老人的头发已经全白了,脸颊干瘪,两只枯树枝般的手被碳弄得漆黑。有人问:“你每天这样辛苦地卖炭,用得来的钱干什么?”他总是摇摇头,叹口气说:“哎,家里的米缸早已见底,我急着用这些钱买衣裳和食物。”

  呼呼的寒风中,老人身上只穿了一件单薄的衣服。虽然冷得瑟瑟发抖,他却希望天再冷一些,这样就有人来买他的炭了。

  天渐渐黑了,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少,雪也越下越大,老人只好无可奈何地赶着牛车回家了。

  天还没亮,老人又急急忙忙地起来烧炭。今天的天气仿佛比昨天更冷了,“今天应该有好的收获吧。”老人望瞭望天空,赶着牛车继续到集市上卖炭。可是,刚一出门,拉炭的牛就倒在了地上,它太累了。老人只能自己使出吃奶的劲把炭拉到集市。

  一到集市上,就来了两位称作是皇帝使者的人。他们说:“老头儿,这车炭皇上征用了!”老人慌了神:“这……这些是我用来换米的呀!”他们瞪了瞪老人,还踢了老人一脚,随手从街边扯下一块红布说:“这块红布就是你的炭钱,哈哈哈……”说完,将红布扔向老人扬长而去……

  这已经是一头老黄牛了。皮层已经因为岁月而失去弹性垂搭在身上,四肢枯瘦,牛尾无力的扫动着,垂垂暮年的它此时却迎着风雪吃力地拉拽着上千斤的车。

  木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轧过足有一尺厚的雪,木轮也因为有些陈旧发出刺耳的吱呀声,一深一浅的艰难前行。车上拉着的是千余斤木炭,一个装着几只野味儿的破烂布袋和一个同样年迈的老头儿。一阵强风凛冽而过,夹杂着大雪纷飞,似那柳絮因风而起,间隙之间,忽闪过一幕幕场景:终南山,一个身影枯槁的老人踏着冰霜,布满老茧的双手的有力地握着砍刀熟练地一下一下劈砍木柴;一个佝偻的老人坐在窑前烧炭,脸上皱纹沟壑纵横,跳动摇曳的火光映射在他脸上,灰暗的眼眸里是星星点点燃起的希望;一个身着身着单薄衣衫的老人一边喂牛,一边作揖祈祷,希望天气再变冷一些……

  一转眼,老牛已经拉着车来到集市上,慢悠地走在街上,等待着生意。“咴儿咴儿––”一声尖锐的马的嘶鸣声刺入耳膜,横冲而来两个不速之客--宫中负责采买的太监和他的爪牙。两人一边驱马一边观望有谁卖炭火。此时,卖炭老翁的身影映入他们的眼睛,马疾速奔去,惊得老牛“哞哞”的长鸣几声。“吁——”马急停,前蹄高高抬起在空中挥舞几下而后重重落地。“咱家奉天子的口诏前来,看上了你这炭火,让这老牛随咱家走上一趟吧,来人呐,将红纱绫布赏赐与他!”太监尖酸刻薄的声音直直刺入老翁心里。老牛似乎听懂似的抗拒地后退几步,老翁张了张嘴,刚想要拒绝时对上那太监居高临下的目光,开口话却成了“草民……遵旨……”实在是没办法,上个冬季他亲眼见过为了争炭而被活活打死的卖炭人。强权当下,只得为命运所屈服。“呵,算你识相,赏布,回宫!”太监嘲讽的挑起嘴角,高傲地架马扬长而去了。老翁心似已灰之木,支撑他的唯一力量轰然崩塌,他瘫坐在地,眼中泪水浑浊:“呜呼!*我!”

  大雪又下,掩盖了所有痕迹,只剩下那红纱绫布在雪中若隐若现,格外的醒目刺眼。墙边上是那老黄牛,身上已然多出条条被鞭打的血痕,安静地卧于倒在地上的老翁旁边。


卖炭翁翻译 (菁华3篇)(扩展6)

——《卖炭翁》续写作文3篇

  北方的冬天是寒冷的,风咆哮着,撕扯着万物。树光秃秃地立在旁边,街上冷清得很,偶尔有几只野猫从路边蹿出,嗖得一下,就没了踪影。这时,远处隐约传来了无力的吆喝声,很快地就被寒风吞没了。

  清冷的街上,一头又老又瘦的黄牛拉着一辆车,缓缓向这边走来,没走几步,便听到了粗重的喘息声,车上却并无货物。“哎,老了,老了,咱俩都老了。”那驾车人抚摸着老黄牛,喃喃地说着。老黄牛好像听懂了,“哞”地一声,这声音在空中回荡着;同在空中回荡着还有那牛角上的红绸,那没有丝毫光泽的红绸像是要挣脱掉似的,在风中疯狂地飞舞着。红绸,黄牛,破车,老汉…

  老人绝望的坐在了路边,轻轻抚摸着老黄牛,好像在哄着他入睡:“老朋友,真对不住啊,我知道你实在也太累了,想当年,你陪我赶集,翻山越岭,快如骏马,可如今,哎……你跟着我受苦了,我对不住你呀!是啊,是要好好地睡一觉了。睡吧睡吧!”老黄牛很安稳地睡了,他再也不用那么辛苦的拉车了。

  雪,下得更大了,风呜呜地响着,牛头上的那条红丝绸,在风中被吹得“啪啪”作响。老人靠着老黄牛,轻轻抚摸着,喃喃说着什么。

  雪越下越大,为他们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只有那系在车上的红绸,还在风中飞舞着,想要用力挣脱开似的……

  昨夜雪下的.很大,地上已堆积了很深的雪,树在风中摇曳着,卖炭翁拉着黄牛背呆呆地站在那里。

  王者黄衣使者渐行渐远的背影,卖炭翁心如刀绞。家里的老婆孩子已经好几天没吃饭了,本趁着下雪,他能卖个好价钱,但却被抢去,之后捡上剩余的煤渣回去还能暖暖手,他牵着一路辛苦拉车,疲惫不堪的老黄牛原路返回,远远的看见了那个破败不堪但为他遮风挡雨的家。


卖炭翁翻译 (菁华3篇)(扩展7)

——改写《卖炭翁》作文6篇

  一个寒冬的早晨,大地落了厚厚的一层雪,差不多有一尺厚。在终南山通往京都长安的一条马路上,艰难跋涉着一辆满载木炭的`牛车。路上的车辙印已经冻成了坚硬的冰。赶车的老农衣衫褴褛,狂风挟裹着雪粒打向他瘦小的身形。他冷得彻骨,脚已冻僵了,可他仍然默默地祷念着:老天,你再冷些吧!再冷些,就能多卖几个钱老婆孩子就能饱一饱肚子了他的脸上布满着灰尘,苍老得如同一片枯槁不堪的老柳树皮了;他的黯淡的双眼却时时闪起几点焦急、渴求的火花他不由得又用乌黑的手扬起短鞭,催了催牛儿日已上了中天。卖炭的老农赶着牛车终于来到了京城集市的南门外。由于日光的照射和人马的践踏,这里已是一片泥泞,几处片干净的残薄雪在其中闪着斑驳的光泽。只好呆在这儿了!老农默默地停下了车子,抬眼四望,期待着买主的出现。牛儿哞哞地叫了几声,用它厚实的嘴蹭了蹭主人的衣角它呼哧呼哧地喘着气,扁扁的肚子一缩一缩的,身上盖了一层冰花,一长串浑浊的鼻涕,和着唾沫,从它的口鼻,一直拖到地上老农看着心里是多么地发酸啊!好牛儿,忍着点俺也有两顿水米没沾牙了说着,他又心急火燎地环顾四周抬眼四望:卖炭喽,声音几*嘶哑噢,那边,驰来了几匹枣红马,眨眼就来到了老农车前。一个穿金着缎、满脸横肉的差吏从怀里抽出一卷黄布,抖开了,阴阳怪气地冲着老农说道:呔!老头,本太监奉皇上圣谕,为宫廷采购薪炭。你快把这车炭送到宫门,若有迟延,当心小命!老农一听这话,头嗡的就昏了,他哭求着:大人老爷,求您抬抬贵手,小民一家人全仗这车炭啊!少废话!快走。后边一个獐眉鼠目的白衣差人,翻身下马,从鞍具上取下两段宫廷里用旧的残绡败绫,缠到牛角上这就是给你的炭钱!紧随着,啪的一声,老农的肩上挨了结结实实的一马鞭雪里泥里,老农在差人的吆喝下,战战兢兢地赶着牛车,拉着这一千多斤辛苦了多日辛苦砍柴再精心烧成的木炭,向北皇宫的方向蹒跚走去

  灰黑的烟雾从南山深处升腾至天空,大团大团的“黑云”在天空聚集,阴沉浓郁得似泪滴般将要滴落,太阳也黯淡得不见光芒……

  “咳,咳……”,同样的声音又一次在山岭中响起,回荡。简陋的小屋中火花跳跃,火光照亮了一位老翁,佝偻的身形,满面尘灰,两鬓苍苍,胡子花白略显凌乱,十指熏黑,手掌上还有一层老茧。“终于烧好了。”老翁长舒一口气,声音略显疲惫,“希望明天再冷些,让我能够卖个好价钱。”老翁打了个哆嗦,下意识裹紧了身上破旧单薄的.衣裳。

  冥冥之中似有天定,一夜间雪积尺深,翌日清晨老翁便拉着炭车赶去市,一人一牛在雪上印出深深浅浅的脚印,车轮滚滚前行碾碎积冰。待到日中,一人一牛皆筋疲力竭,老翁搓着冻得发紫久久未暖的手在市南门外歇息……恰在这时,轻快的“踏踏”马蹄声传来,老翁心中一惊,恍了恍神,缓缓抬起黯黑沉重的眼皮,映入眼帘的是马儿自矜、高傲的双眼,嘴角扬起似有似无的弧度,视线再移,只见马上二人正居高临下地看着他,老翁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缰绳。不待老翁开口,身穿淡黄色衣衫的人便姗姗拿出文书,用手将其慢慢舒卷开来,只见他轻晃着身子,用尖细的声音念着皇帝的命令,念完,他略抬下巴说道:“你这车炭,我们宫里要了。”又转头对白衣男子说:“去吧,付钱”,白衣男子悠悠拿出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牛头上,便二话不说将缰绳从老翁手中夺走,老翁望着那匹红纱失了神,急忙跑到二人面前,苦苦央求道:“这不行啊,这……这也太少了,求求你们把炭还给我吧!”边说边向周边投去求助的目光。可周边行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远处商贩也收拾东西收摊离去,只剩下老牛“哞~哞”的低吟着。

  “卖予何人不都一样?更何况我们是要运回宫里去的!且我们已经付过钱了,难不成你要对皇上不敬?一边去。”马儿戏谑地看着黄牛,似是在幸灾乐祸,一如马上之人对牛背之人,然后便踏着轻快的步伐扬尘远去了,“踏踏,踏踏……”

  老翁望着轻快的身影越来越远,心也随着身体一起冰冷了,他无助绝望地抬头望天空,黑云翻飞,却是天在哭。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军之躬,胡为乎泥中?”劳役者的悲歌几时休?

  狂风卷着雪花呼呼地刮着,天色又阴又暗,寒冬来临了。一个卖炭的老翁拿着把又破又旧的斧头,吃力地砍着柴。终南山上积雪茫茫,并无人烟。只有这老人家还在辛勤地劳动,只见满面尘灰几乎遮盖住了他那苍苍的两鬓,十个被煤染黑了的手指在这冰雪天地却十分明显。要问这卖炭的老翁为何如此辛劳?不为别的,只为了吃饭穿衣。可怜他身上只穿了一件旧单衣,还为炭贱卖不出去而希望天更加寒冷。的确,老天终于开了眼,夜里暗暗降了场一尺深的雪。这老翁一大早便推着炭车进城卖炭,谁知厚厚的雪地里已经留下一道道车辙印了。狂风还是凶猛地吼着,像一只要吃人的野兽。走到中午,人和牛都又饥又饿,便在集市南门外的泥中歇息。突然,有两个大汉骑马飞驰而来。只见他们人高马大,气势汹汹,原来是两个宫使大人。

  其中一个瞥了一眼那满车的炭,抖了抖身上的雪,道:“这天儿可真冷,这炭不错,赶快买了拿回宫去,我可不愿在这鬼天气中多待一会儿。”另一个手里拿着张公文的人冲着那卖炭老翁冷冷地说:“嘿,老头儿!我们可是宫里的,瞧这是公文,皇帝派我们来买你的炭,是不希望你在这大冷天等着。”说完,二汉吆喝着拉转牛头,急急把牛车拉走了。一车炭有千余斤,然而老翁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把炭拉走了,望着留下作炭价的那半匹红绡一丈绫子,老翁只苦笑几声。寒意仿佛更浓了。

  天蒙蒙亮,昨夜的雪很大,地上积了足有一尺深。临街店铺的门板紧闭着,偶而一阵寒风卷着地面的雪花吹来,吹得门板呼呼作响。

  这时,静静的街上传来一声微颤的吆喝:“卖炭啦——卖炭——”一辆牛车载着一位蜷缩着身体的老汉正缓缓向前移动,老汉脸上灰扑扑的,额头上烟火熏染的乌黑与车上所载的木炭,很容易让人看出,这是一位靠终日砍柴烧炭为生的人,老汉身上的单衣显然抵不过寒风的凛冽,他又打了个寒颤,极不情愿地抽出褪在袖子里的那只长满老茧,沾满炭黑的手,挥了一下鞭子,又向前赶路了。

  天已亮了,路上的行人多起来,可买炭的人却少之又少,即使有人打探一下,价格也压得极低,老汉本盘算着用今天赚的钱买些口粮回去,再给自己添件过冬的衣服,可这样一来,便没指望了,老汉用疲倦的眼睛回头望了一眼这一车浸透他心血的木炭,又想起赶早卖炭的艰辛,不禁一阵心酸,眉头紧拧在一起,车行至集市南门已牛困人饥,只好在泥泞的路上稍作休息。

  得得,得得……马啼声由远而*。两个骑马人在老汉面前勒住了马,他们一路经过的地方小商贩躲的躲,藏的藏,一片狼藉。老汉对朝延宦官出来强买强换的行为也早有耳闻,正要驾车离去,“老头,慢着”,那个骑马的白衣人拦住了他的去路,老汉不敢反抗,试探地问:“大人有何吩咐?”

  白衣人开了口,说:“跟你做宗买卖。”边说边从行囊中拿出半匹旧锦绫,系在老黄牛头上,“这些,换你一车炭。”“啊!”老汉听后犹如五雷轰顶,苦苦哀求道:“大人,您可不能啊!这车上千斤的炭怎么也比这缎子值钱啊!你这样,不是要了我的命吗?”说罢跪下抱住白衣人的腿,白衣人一脚把老汉踢开,去卸牛车。马上那个宦官大声喝斥道:“老东西你知足吧,我等依*旨意办事,你敢抗旨?”说罢,两人骑着马,拉着炭车往北去了。

  老汉瘫坐在地上,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眼角流下。

  枯叶带着雪花,缓缓落下来,再一次飘落在他身上,远远的,就能看到一条马车辗过的痕迹,一条雪的痕迹。如今,他像一尊雪人,慢慢地,他疲倦得走不动了,他倒下了,永远倒下了,再也找不到他那雪的身影……

  谁都知道,他是附*一带一位卖炭的老翁,无儿无女,专靠烧炭卖炭为生。这种天气谁都不愿出来,只有他,只有他会在这种大雪纷飞的时候卖炭,为了什么———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口中的食物,为了不至于受到冰冻的困迫和饥饿的折磨。看,他身上穿的衣服又脏又破又旧,可是他还宁愿天气更冷一些,更冻一些,好能够为自己的炭卖个好价钱,他没有一天能够轻松,每一天都在寒冷饥饿中度过,他怕再有一次,再有一次遇见黄衣使者,怕自己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化为乌有,他怨恨,他怨恨世道的不公,上天的不*,可是,他又能怎样呢?只能看着千余斤的一车炭被抢走,只能看着自己呆若木鸡。

  也许死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他再也不必受到这种压迫与折磨,可以安心享太*了。

  片片冰棱寒人心

  片片雪花结成了泪,凝成了苦。明了的,是苦;暗了的,是泪。

  钟南山上一老翁佝偻的身子,在茫茫大雪里显得那么小,那么弱。他在伐树,他在想:今年雪这样大,那这炭应当比去年贵吧!他搓着通红的手,哈着气。山下有着一间布满白雪的小茅棚,老人硬生生将一车木头拖进去。生火,烧炭。火光下的老人显得那么小,那么佝偻。却把老人的脸照的通红透亮,他借着火光,想让自己暖和些,但烟熏得老人睁不开眼,抹着泪,但手上的炭灰哪里抹得干净?

  老人拖着蹒跚的步子,到城门,士兵却挡住他“喂,说你呢!老头儿,过路费!”士兵猥琐的笑着,老人脸色苍白,把从心口部位的铜板掏了出来,还没来得及说话却被一把夺取“拿来,这么少,切”士兵招呼老人进去,老人想着没事,卖完炭就有钱了。

  他还想着,还做着那个美丽的梦。

  老人实在太累了,他在泥泞里坐下来,想着他那个梦,在阳光下,远远的两人终究是打破了他的梦,那两人,像翩翩起舞的恶魔,张牙舞爪拿着黄布“老头,走,这车炭,归我了”老人哭嚎着“官爷,使不得啊,使不得,我这车炭……”“嘿,哭什么呀,给你嘛。”那白衣服轻巧一挥手,黄衫儿就给了他半匹红纱。“大人,我一车炭……”“嫌不够?这老头拿去吧”一丈绫和雪地融在了一起。老人跌倒在地,哭嚎着,却无能为力,像是祭奠他最后的一点梦。

  一人一牛,踏着片片冰棱,装着满满的寒冷,消失在雪地里。

  狂风卷着雪花呼呼地刮着,天色又阴又暗,寒冬来临了。

  一个卖炭的老翁拿着把又破又旧的斧头,吃力地砍着柴。终南山上积雪茫茫,并无人烟。只有这老人家还在辛勤地劳动,只见满面尘灰几乎遮盖住了他那苍苍的两鬓,十个被煤染黑了的手指在这冰雪天地却十分明显。要问这卖炭的老翁为何如此辛劳?不为别的,只为了吃饭穿衣。可怜他身上只穿了一件旧单衣,还为炭贱卖不出去而希望天更加寒冷。

  的确,老天终于开了眼,夜里暗暗降了场一尺深的雪。这老翁一大早便推着炭车进城卖炭,谁知厚厚的雪地里已经留下一道道车辙印了。狂风还是凶猛地吼着,像一只要吃人的野兽。走到中午,人和牛都又饥又饿,便在集市南门外的泥中歇息。

  突然,有两个大汉骑马飞驰而来。只见他们人高马大,气势汹汹,原来是两个宫使大人。

  其中一个瞥了一眼那满车的炭,抖了抖身上的.雪,道:“这天儿可真冷,这炭不错,赶快买了拿回宫去,我可不愿在这鬼天气中多待一会儿。”另一个手里拿着张公文的人冲着那卖炭老翁冷冷地说:“嘿,老头儿!我们可是宫里的,瞧这是公文,皇帝派我们来买你的炭,是不希望你在这大冷天等着。”说完,二汉吆喝着拉转牛头,急急把牛车拉走了。

  一车炭有千余斤,然而老翁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把炭拉走了,望着留下作炭价的那半匹红绡一丈绫子,老翁只苦笑几声。寒意仿佛更浓了。


卖炭翁翻译 (菁华3篇)(扩展8)

——卖炭翁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课文,学*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的自觉性与*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治国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

  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媒体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色区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是“苦宫市也”?)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自由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卖炭翁翻译 (菁华3篇)(扩展9)

——卖炭翁改写作文 (菁华5篇)

  我病了,很不争气地,病了。在这漫山飘洒着鹅雪的寒冬里,病了。

  爷爷老枯而苍瘦的身躯,背着那么大一捆黑湿的柴薪进屋的时候,我躺在床上看着他,他望向卧在床上的我,我们的眼角都湿了。他藏起眼中的疲惫,道:“外面风雪太大,刺眼得很。”随即到屋后烧炭、煮饭。我又咳起嗽来,没完没了,脑子里晕得很,想放开来大声咳几声,却又怕响动太大,让老人家担心。算了,忍忍吧。和爷爷的苦、爷爷的累比起来,我这又算得上什么呢?这不争气的身子!与其这样拖累着爷爷,不如……

  我又沉沉昏睡过去。再醒来,已是旭阳将升,爷爷又提着那把陪伴了他一生的破斧头,顶着风雪,出门伐薪了。留给我的,除了苍老的背影、满屋子的破败与冷寂,只有一碗热腾腾的米汤。

  热泪落在热汤里。

  自爹娘相继去世,与爷爷相依为命,住在终南山上这小破屋里。从前,我伐薪,爷爷烧炭,再拖到长安城里去卖。虽偶尔被宦官抢劫,但勉强维持着生计,我还能替他做不少事。而如今成了病赘,倒不如一死了了,谁都轻松。不行,那样老人家该有多伤心啊!

  天渐暗,风雪渐大的时候,爷爷回来了,又背着一大捆黑湿的柴薪。与以往不同的是,他笑着,双眼弯得像月牙儿,喜悦从里面毫不掩饰地流出,他告诉我,等明儿,就驾着牛车,把炭卖了。他笑着,他说,我们有救了。

  我心中仿佛燃起把火,早晨那念头被烧得荡然无存,连灰似乎都不剩下,是炽火。连步子都轻快不少的爷爷,忙里忙外。

  这晚的米汤,像放了糖。

  比昨日更早,爷爷驾着牛车,碾着冰辙,驶向长安城。整日,我连精神都好了不少,在屋里徘徊,盘算着时辰:该到南郭城门了吧,该去买米了吧……

  终于,驾牛声从远处传来,渐*、渐*。不祥的预感却在心中升腾而起,不会的,不会的!

  连忙向门外跑去,也不顾穿没穿外衣。望见那牛头上扎眼的红,爷爷的血一般的红!果然!又是又是!那黄衣魔鬼和他的爪牙。*啊!你真的连条活命的路,都要封死吗?

  一口淤血吐出,在洁白的雪地上格外显眼。我来不及、顾不上,向爷爷奔去。我多么希望是我眼花了!多么希望!一定是的!一定是!

  然而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想法。与爷爷目光交汇时,还有什么不了然呢?

  晚饭,依旧是米汤。

  爷爷用他早已被炭火熏黑的十指,将碗递给我时,他说:“孙儿,你跟爷爷走吗?”爷爷的声音,在颤抖。

  我的泪又来了,我问:“那个地方,有宫市么?”

  “应该没有吧。”

  “那就去吧。”

  热泪落在热汤里。风雪覆盖我们的尸体。

  清晨的天空是灰青色,透着微微的光芒。空中仍飘洒着星星点点的雪花,稀散地落在一个老人的脸颊上,转眼融成了水珠,随着汗液一同流淌下来。城南郊外的风刀子般割在老人苍苍的发丝间,手上的动作却未曾停歇。老人满面的尘灰,黑蒙蒙地扑在皮肤褶皱里,睫毛上。窑中仍不断散着炭烟,钻进老人眼睛里,鼻子中,引得老人不断咳嗽,眼圈一阵发红肿痛。即便这般,他坚持着捡起劈好的柴,丢进火窑,强忍着痛楚支起铁叉翻搅着。踉跄的腿不听使唤,正大声发出*,可终究是撑住了。

  一铲接着一铲,看似小小的车子实际可装下不少炭,重量更是不容小觑。打个哆嗦,才想起火已熄灭,刺骨的寒风穿透了单薄的'衫子,深深刺进身体里。皱起眉头抬眼,日头已经升高,阳光洒到脏兮兮的脸上竟显得金灿灿的。体力越发不支,身边牛的眼皮也有了昏昏欲睡的迹象。只好牵起牛,稳住冰上打滑的步伐,寻找一个角落歇息。集市大门边的阴影中再合适不过了。瘫坐在灰泥里,磨出厚茧的老手轻轻摩挲着牛头,似乎在安慰,又似乎在叹息。望着满满当当的一车炭,“再冷点吧,我冻着不是事,这炭不能没人买…”

  清脆的铃响传来,老人费力地睁开眼睛。*时觉得美妙的响声,如今却恐怖异常。马蹄声轻快地逼*,黄色斗篷鼓起,掠过老牛的头顶。忽然认出了宦官的衣着,老人惊慌失措,“腾”地跳起,攥紧了牵牛绳。那人眯着眼睛,忽看见这刚烧好的炭,眼前一亮,边盘算着什么边驾马走*。“炭不错啊!”口中满是赞誉,眼底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老人虽不愿与宦官为伍,但听到其他人对炭的称赞,脑中一热便自豪地脱口而出:“那可不,这是今早…”关于烧炭的事他可以讲一整天。可是那仆从不给他机会,抢过话头:“我们全买了!喏,”随手从包裹里抽出半匹红纱和大概一丈廉价的白绫,敷衍地系在牛脖子上,惹得牛不满地喷着气。“您别找我打趣了,就这么一点…”老人慌忙挤出一个谄媚的笑脸,试图挡住自己的车,却被一把撞开——“这是给皇上买的,能看上这炭都是你八辈子修来的福气了,难道你还想违抗圣令不成?”老人表情凝固了,眼神黯淡下来,不再作声,只得眼睁睁望着他们拖走一车子自己的血汗,双腿发软,失神地跪在地上。

  冬天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啸,摇撼着终南上的一座小茅屋,仿佛要把它吞下似的。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炭窑边烧炭。火光映亮了他的脸,古铜色的脸上沾满了灰尘,那一道道的皱纹,记载着他生活的艰辛。他正用那双浑浊的眼睛,盯着黑暗的天空,心里不停地祷告:苍天啊,快下场雪吧!让我的炭能卖个好价钱,也好换点粮食,买件棉衣,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啊。

  等炭烧好后,他把炭装上车,用黑得像木炭一样的手抚摸着牛说:“老牛啊,这几天委屈你了,等明天咱们赶集去,卖了炭也好喂你一顿。”这时,老人那久已不见笑意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

  夜深了,风刮得更猛了,天也更加阴暗了。不知什么时候,老人被冻醒了,他朝窗外一看,啊,真的下雪了。老人连忙掀开身上的稻草,走到门外,地上的雪足有一尺厚。老人不顾发抖的身子,顶风冒雨,拖着疲惫的身子赶着牛车来到了市集的南门外。只见他满身的泥水,脸冻得紫红。他蹲在雪地上,闭着眼,想歇一歇。是啊,赶了几十里山路,路又陡又滑,人够累的,牛也倦了。

  突然,从远处传来一阵“丁当、丁当”的马铃声。老人睁开眼,猛然,他像被马蜂蜇了一下似的,倦意一下子全消失了,眼里充满了惊恐。啊,原来是横行霸道的黄衣使者和白衫儿又来了。他连忙赶起牛车,掉头想走,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两匹高大的马拦住了他的去路。

  黄衣使者坐在马上,手里拿着圣旨命令说:“卖老头听着,皇宫需要炭。来人,把车给我拉走。”于是一个公差毫不留情地把炭车向北面的皇宫拉去了。“啊,大人,不行啊,我还指望着这车炭换口饭吃啊!开开恩吧!”“哼,你竟敢违抗圣旨?”“老头儿,还是识点时务,赶快把炭送到皇宫去吧。否则,你就是抗旨,你还要命吗?”

  黄衣使者骑马走了,卖炭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烧出的炭被白白拉走,心里像刀绞一样。他空着牛车回来,只见牛头上系着分文不值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难道这就是一车炭的钱?苍天啊,你可叫我怎么活下去啊!”老人悲愤地呼喊着,踉踉跄跄,昏倒在牛车旁

  低价买物,美名“官市”,实为掠夺。劳动人民的苦痛,又有谁知?

  ——题记

  “咯吱咯吱……”一头瘦弱的老牛拉着一辆破旧的车在冰上前行,没有草料,牛甚至站都有点儿站不稳,腿直打颤儿。

  “老伙计,再坚持一会儿,马上就到京城了。再坚持一下,到了城里,卖了这车炭,我们就有吃的了。啊,老伙计,撑着点……”说话的是牵着牛的老翁,他年事已高,两鬓苍苍,满面灰尘,脸色是那种常年被烟熏火燎的酱黄色,两只枯黄的,被炭灰染黑的手紧紧抓着缰绳,生怕车倒了—因为车上有他这一年的血汗。

  天上飘着鹅毛大雪,老翁缩了缩脖子,将两只手紧紧握着,环抱在胸前。天可真冷啊,他呼出的气儿都是白色的:“这种天,炭应该好卖吧,苍天啊,求您再冷一点,这样我的炭就不会少价了。老天爷,求您了,这些炭可是我好不容易烧出来的,是管我吃饭和穿衣的宝贝啊!”

  终于,他们踉踉跄跄地来到了集市外。牛再也受不住了,扑通一声,跪倒在冻硬了的泥上,怎么也站不起来了。“唉,老伙计,麻烦你了,我们总算到京城了,马上就要有吃的了。”老翁也累了,饿了,叹息一声,蹲在泥水里歇着。

  太阳升得好高了,人们也渐渐出来了,瞧着那一车炭,都跑过来问价钱。

  老翁喜上眉梢,这看上去可能卖个好价钱!正欲开口说价,耳边便传来几声呵斥:“滚开,不长眼的死东西,没瞧见皇上的文书在此吗?都死开点,别玷污了圣旨。老头,你、就是你,过来,快点!”

  老翁早就听说了这宫里人的险恶,不等中间拿着文书的黄衣人开口,便急急忙忙地说:“大人,这钱要……”

  老翁的话还没说完,穿白衣的“尖细嗓儿”早勃然大怒:“大胆!皇上要了你这车炭是你无上的荣耀,难不成你不想为皇上效力不成?”

  宫里人不由分说,调转马头就吆喝着牛往进宫的方向走。

  那可是一千多斤的炭啊!老翁差点儿没急得哭出来:“大人!大人!小民的炭钱,小民的炭钱啊!”

  “炭钱?还要炭钱?真是不知好歹,罢了,这牛还你,还有这半匹红纱和一丈绫,也赐给你了,还不快死远点儿!”

  最后,车还是走了,被得意洋洋的宫中太监强行拉走了;老翁辛辛苦苦在洞中一块一块烧出来的炭,只换来了半匹薄薄的红绫和一丈白得像雪的长纱。

  老翁慢慢瘫坐在雪地里,哭了,放声大哭,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响彻云霄,却传不到昏庸的皇帝耳边。

  清晨的天空是灰青色,透着微微的光芒。空中仍飘洒着星星点点的雪花,稀散地落在一个老人的脸颊上,转眼融成了水珠,随着汗液一同流淌下来。城南郊外的风刀子般割在老人苍苍的发丝间,手上的动作却未曾停歇。老人满面的尘灰,黑蒙蒙地扑在皮肤褶皱里,睫毛上。窑中仍不断散着炭烟,钻进老人眼睛里,鼻子中,引得老人不断咳嗽,眼圈一阵发红肿痛。即便这般,他坚持着捡起劈好的柴,丢进火窑,强忍着痛楚支起铁叉翻搅着。踉跄的腿不听使唤,正大声发出*,可终究是撑住了。

  一铲接着一铲,看似小小的车子实际可装下不少炭,重量更是不容小觑。打个哆嗦,才想起火已熄灭,刺骨的寒风穿透了单薄的衫子,深深刺进身体里。皱起眉头抬眼,日头已经升高,阳光洒到脏兮兮的脸上竟显得金灿灿的。体力越发不支,身边牛的眼皮也有了昏昏欲睡的迹象。只好牵起牛,稳住冰上打滑的步伐,寻找一个角落歇息。集市大门边的阴影中再合适不过了。瘫坐在灰泥里,磨出厚茧的老手轻轻摩挲着牛头,似乎在安慰,又似乎在叹息。望着满满当当的一车炭,“再冷点吧,我冻着不是事,这炭不能没人买…”

  清脆的铃响传来,老人费力地睁开眼睛。*时觉得美妙的响声,如今却恐怖异常。马蹄声轻快地逼*,黄色斗篷鼓起,掠过老牛的头顶。忽然认出了宦官的衣着,老人惊慌失措,“腾”地跳起,攥紧了牵牛绳。那人眯着眼睛,忽看见这刚烧好的炭,眼前一亮,边盘算着什么边驾马走*。“炭不错啊!”口中满是赞誉,眼底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老人虽不愿与宦官为伍,但听到其他人对炭的称赞,脑中一热便自豪地脱口而出:“那可不,这是今早…”关于烧炭的事他可以讲一整天。可是那仆从不给他机会,抢过话头:“我们全买了!喏,”随手从包裹里抽出半匹红纱和大概一丈廉价的白绫,敷衍地系在牛脖子上,惹得牛不满地喷着气。“您别找我打趣了,就这么一点…”老人慌忙挤出一个谄媚的笑脸,试图挡住自己的车,却被一把撞开——“这是给皇上买的,能看上这炭都是你八辈子修来的福气了,难道你还想违抗圣令不成?”老人表情凝固了,眼神黯淡下来,不再作声,只得眼睁睁望着他们拖走一车子自己的血汗,双腿发软,失神地跪在地上。


卖炭翁翻译 (菁华3篇)(扩展10)

——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讨论,学*对比的写作手法。

  3、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说明:

  把握文章中心,去体会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是重要的。学生虽然距离那个时代比较遥远,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有所把握。而对于“对比”这一重要写作手法,学生在辨别,特别是分析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本课将对比作为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谁能介绍一下“白居易”结合自己的文学常识,概述白居易的生*、作品、风格。使学生了解白居易。

  感知文本:结合工具书,自己通读全文。有疑难字词,作好标记。

  班级交流。学生自读。

  学生对自己没有把握的字词进行交流。养成学生主动学**惯。

  疏通文字。

  深入理解诗中刻画了2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对于这样的人物,文中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作用。

  学生回答。

  圈划批注,学*文章。

  学生在课文中圈划,并组内交流。

  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定位。

  明确要使人物生动,需要运用描写。

  学*对比的写法,理解对比的作用

  作业通过阅读学*后,请你分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你的思想感情,填入表格中。学生思考、填表。梳理文章脉络,中心。

  思路点拨

  从文章的描写入手,通过学*对比,去理解人物、作者,是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感知文本部分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时完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结尾的表格可以作为作业,也可以作为课堂练*。

  练*举隅

  1、解释加点词:

  (1)伐薪烧炭:

  (2)何所营:

  (3)心忧炭贱愿天寒:

  (4)手把文书口称敕:

  (4)回车叱牛:

  (5)惜不得:

  (6)系向牛头充炭直:

  2、本诗中哪些方面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贫苦?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

  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

  补充: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悯农》杨万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

  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板书:卖炭翁白居易)

  二、教授新课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正音:骑:jì;将:jing;系:jì。

  【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

  【三读古诗理清大意】

  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

  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

  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怜悯)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可惜)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可爱)

  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

  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分析人物,理解情感】

  提问:诗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卖炭翁可怜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抓关键字词分析,或者从人物形象对比的角度分析)

  明确: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作描写,“伐”“烧”写出了卖炭老人在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的南山中辛苦劳动的艰辛。

  引导读:秋风萧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日*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从整体面貌上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两鬓苍苍”“十指黑”两个数量短语,一黑一白的比较,更加突出了卖炭翁的艰辛。

  引导读:“烟火色”“苍苍”“黑”,这是诗人用简笔勾勒了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负担着生命的全部期望,为了生存,他已经__________。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驾”“碾”“歇”三字,写出了卖炭翁年老体弱,运炭卖力。

  引导读:此时此刻,卖炭翁心酸无力。他早起开窗看到________,于是____,此时_______。

  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一车炭,千余斤”,宫使不懂其中的艰辛,换了“半匹红纱一丈绫”,这不等值的强换,卖炭翁心有怨言却无能为力。

  5、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裳儿。

  外貌描写,“黄衣使者”“白裳儿”写出了宫使生活滋润,小人之间勾结谋私。神态描写,“翩翩”快活的样子,展现了宫使的得意。

  6、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吃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把”“称”形象地刻画了宫使盛气凌人、仗势欺人的可恶嘴脸。“回”“牵”写出了宫使蛮横无理,强取豪夺的丑陋面孔。

  【全诗朗读,体会情感】

  提问:卖炭翁伐薪累、烧炭苦,运炭艰辛,还遇到小人作祟,我们不得不哀叹一声“唉”,如何读出这种悲叹呢?

  明确: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心酸无奈的叹息。(尝试在诗歌前加感叹词“唉”酝酿情绪)

  唉!卖炭翁……

  【补充背景,提升情感】

  提问:同学们,“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是不是只有卖炭翁的生活苦上浇油呢?

  解读诗歌写作背景

  此诗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提问: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宫市盘剥私肥、勒索掠夺,是谁助长了如此黑暗风气呢?

  明确:社会制度,社会环境

  追问:黑暗制度下的卖炭翁“可怜”,其他劳动者呢?

  明确:诗歌主旨揭露宫市的罪恶及统治阶级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顺势补充白居易诗歌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此文正是揭露当下。

  【勾连佳作,升华情感】

  引导:有一句话这样说:文学艺术家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而且是他认识到的人类的情感。这不是卖炭翁一个人的悲哀,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是所有底层劳动者的悲哀啊。

  难怪杜甫大声疾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难怪白居易创作的《观刈麦》,得到世人共鸣。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首。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三)题解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四)初读正音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五)再读明义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鞭挞与抨击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