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听课报告 >

《假如》听课报告

日期:2022-10-27 00:00:00

《假如》听课报告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假如》听课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假如》是一首美丽的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作者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张老师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进行识字及第一节诗的教学。本课值得学*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张老师教学伊始,借《神笔马良》这个动人的故事导入新课,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从而现实与文本的对话。

  二、夯实字词了教学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重点。识字教学时张老师采用多种方法,如自由读,当小老师读,开火车读,最后读课文加以巩固。这样强化记忆,学生大部分可以当堂掌握生字,效果较好。

  三、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

  教学第一节时,张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出示小树在北风中瑟瑟发抖图。提问:“如果你是这棵小树,你会对小作者说什么?”这个问题把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文本作了一个交融,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再走进生活中去。张老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树,让学生与文中角色进行换位,设身处地体会小树的感受。这一环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任何一节课都不尽完美。对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我也谈点浅薄的看法:

  1、课堂上老师应注意规范学生的用词。

  比如一个学生在回答“马良是个什么样的人”时,这样回答:“他是个勤劳的人。”学生理解的其实是“勤奋”,只是表达时没有用对词。此时老师应该给学生纠正过来。并指导学生准确运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为加深印象,学*“良”与“食”时,老师把它们放到一块,并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但由于这个字放一块时的读音与“粮食”的相同,为避免误会,应该加以说明。

  2、读书应提出要求。

  学*完生字进入学诗环节时,老师让学生自由读书,并没有提出读的要求。个人认为,不管是初读还是再读文,都应该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书。这样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惯。

  3、课堂上应给学生足够的读书的时间。

  语文课语文味应该浓一些。课堂上老师应该多准备些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小诗读得入情入境,津津有味。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


《假如》听课报告扩展阅读


《假如》听课报告(扩展1)

——《爱莲说》听课报告

《爱莲说》听课报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莲说》听课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听了苏老师的《爱莲说》一课,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苏老师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惯。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苏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苏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苏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苏老师把阅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师高声朗读,整体把握。

  第二阶段:放录音,学生跟读。

  第三阶段:生齐读,自渎后解决字、词、句。

  苏老师采用学生质疑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在这一阶段,苏老师大胆的向课文录音中的“蔓”字的读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种敢于说“不”的精神值得学*和借鉴。


《假如》听课报告(扩展2)

——《家》听课报告

《家》听课报告

  在生活中,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听课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听课报告1

  《家》是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告诉学生祖国是个大家庭,前两篇课文讲的是刘胡兰、华罗庚的爱国故事,《家》是第三篇,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蒙、维、藏、傣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俗,表达了各族同胞幸福快乐的生活,从各族儿童是一家的角度揭示了单元主题。

  苏老师执教这篇课文时,她在课堂中巧妙的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苏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兴趣,开课播放《爱我中华》,为学生学*诗歌营造气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向他们展示蒙、维、藏、傣等少数民族的风俗图片,配上相应的民族音乐,深深的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对课文中对这几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俗的关注,入情入境。

  2、诵读感悟法:指导读中感悟,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苏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始终,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老师读、学生读,全班读,小组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苏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比较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准确:如让学生整体感知这篇文章时,老师采用了示范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触诗歌,老师采用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部分朗读。

  二、识字教学的.层次性

  新字的学*,以词串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苏老师先出示词串,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读,接着去拼音再读,读得有层次,体现出自主识字、生生互动的结果。生字抓住了一个“屋”,运用字理教学,探求本义,再组词,书写,从理解字义、到运用、到会写,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一个层次性。

  三、板书设计直观

  简笔画“中国地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祖国是个大家庭,体现了苏老师个人扎实的功底。

  最后,我提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学生欣赏少数民族的风俗图片的时间可以缩短些,一是避免使学生沉浸在画面中,回不过神儿来,二是可以节约出时间,让老师指导书写的时间更充裕些,学生可以当堂完成书写。

  《家》听课报告2

  两节课很有“乡下人家”的味道,犹如沐浴春风的。感觉。

  两节课相同的是:思路一样,都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

  所不同的是:第一节课是先品读感悟句子,想象画面,再归纳出“独特、迷人”及作者表达的方法,进行写法迁移训练;第二节课是先抓住中心句,再围绕中心词“独特、迷人”找相关语句进行品读感悟,有点像演绎的方式,重在朗读感悟。

  第一节课亮点:

  1、苏老师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品味语言,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落实词语理解、朗读训练、写法提升和迁移运用。让学生在潜心品味语言,感悟语言魅力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把课文的长句子分解成小诗歌的形式,让学生朗读,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使朗读更有效,更充满诗情画意。

  3、引导的方法很灵活,如对词语的理解,“依着时令,顺序开放”通过多媒体出示几种花开的图片及花开的时间,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意思。对“探”字的理解就用换词的方法(换成“长”),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拟人的写法。

  4、注重读写结合,找准语言训练点,为学生语言发展服务,着力体现言意兼得的理念。

  看法:

  1、“朴素”和“华丽”在这里是一对反义词,充满矛盾,又放在一起,是重点、难点,应引导学生理解。

  2、小练笔是否“大”了点?可以选择一个方位,一个景物来写,或在品味过程中选择某一典型句子来练写。

  第二节课亮点:

  1、主线分明,把握主干。让学生观察乡村画面,自由谈感受后,直接抓住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围绕中心词“独特、迷人”展开教学,思路非常清晰。

  2、板书很有创意。用简笔画加一幅幅精美的图片结合的形式,把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多么直观、漂亮、独特、迷人。

  3、准确把握学生学*的起点。如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欣赏乡村画面后谈谈自己的想法,了解学生对乡村的印象;在初读课文,学*生字词环节,也是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先学,老师在了解学生学*情况后再做指导。

  看法:

  1、生字词教学时间花得过多,可以有重点地指导,不要面面俱到。

  2、整节课以朗读感悟为主,而且齐读太多,热闹但情感不够,缺少语言的训练。


《假如》听课报告(扩展3)

——《夏天》听课报告

《夏天》听课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夏天》听课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夏天》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规范,既能使学生学*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仇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夏天的凉意,感受夏天的'美。

  一、目标明确,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这节课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难句“啊……”教者通过多次的读,学生的质疑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五个重点句子,在读中理解句子。培养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语言的能力,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教者上课的激情很高,非常的投入,营造了很好的气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反复的读中感受夏天的美,从而培养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等等这些内容都很好的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二、精读精问,训练面广。

  教者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及教材的特点,设计的问题不仅精练而且训练的面很广,整节课只设计了两个问:一是“地上有什么变化呢?”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的阅读面就扩大了。还有一个是让学生在难点中质疑,然后在读中解疑。教这设计得非常的巧妙。

  三、从读着手,以读为本。

  教者营造了一个人人有实践语言的机会。人人有读,读的面很广,形式也多。着重读好五个句子,而指导读五个句子的方法又各有不同,有详有略。让学生在读读悟悟中掌握,使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四、分层设计,适合不同的学生。

  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同情况,教者最后设计的作业是分层次的。有背诵一句的,一段的,整篇的。这样照顾到了全体的学生,有利于面向全体。

  五、我的一点小建议:

  有些时候教师的点评不够到位,有点走过场。


《假如》听课报告(扩展4)

——《排排看》听课报告

《排排看》听课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排排看》听课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摩了小班数学活动《排排看》,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评述:

  一、选材贴*生活。

  《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孩子们随时会观察到、感受到有规律的排序的物体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美感和节奏感。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黄老师选取的这个内容来源于生活。

  另外,黄老师在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利用孩子们经常玩的积木来展开活动,一方面贴*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更激发起了孩子学*、发现的乐趣。

  二、目标制定合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那么从黄老师对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制定来看,是全面、具体的,她从能力、知识、情感来制定的,在目标的'制定时也考虑到了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活动中,黄老师也紧紧围绕着目标来开展每个环节。

  三、过程注重探究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黄老师非常注重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了便于探究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通过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究、希望尝试的欲望。

  黄老师始终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学*氛围,让孩子主动参与到观察、分析、探究的学*活动之中。通过孩子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孩子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了“孩子是科学学*的主体。”“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

  四、环节紧凑有序。

  本次活动设计条理清楚、从易到难、层次分明。黄老师从“简单的颜色排序”引起孩子的兴趣;随后又通过孩子的观察、老师的总结得出排序的规律。接着再通过孩子的探究、合作操作,感知按照一种规律排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散了孩子的思维;最后又回归到生活,激发起孩子继续寻找生活中的排序现象的兴趣。

  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幼儿至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探索兴趣,活动效果好。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假如》听课报告(扩展5)

——美术听课报告

美术听课报告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听课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听课能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妨把这些收获写成一篇听课报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术听课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xx年xx月xx日在市教育局王主任的组织下,我有幸前往师范附属小学参加由泰安市教研室主办的“送教下乡”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上午观摩了由肥城实验小学老师执教的《真情对印》和泰安金娟老师执教的《线的秘密》。课堂上,我认真做好记录,细致地琢磨课堂的每个细节。我被课堂上教师那优美生动的语态、亲切自然的师生互动交流、灵活机智的课堂反应、巧妙新颖的课堂设计所深深地吸引,感到每堂课都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准备,环环紧扣,从而受益匪浅,获益良多,心中有了不少的感悟。

  一、别开生面的导入开启好课之门

  好的导入能把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热烈、和谐。两位教师都是在不熟悉学生的情况下进行授课,如何尽快调动孩子情绪是教师面临的难点。金娟老师开场白和互动游戏设计,亲切的谈话方式,集趣味性和启发性为一体,引人入胜,很快拉*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放松了学生紧张的学*心理,创设了好的开端。生动、精炼的鼓励性话语激发了学生的自信。

  二、教学理念新颖,资源运用合理

  两位教师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有较强的亲和力;注重师生学*过程的互动;教师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帮助者,而不是灌输者,传授者。教具、范作典型。实验小学教师的示范大胆、简练、教学设计适合学生,贴*生活,设计体现继承与发扬、改革与创新的特点。两位教师的课都不以讲为主,以师生对话为主要的学*方式,极具启发性和引领作用。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贴*生活、贴*社会,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事做,有目标追求,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印象深刻地是金娟老师所授的《线的秘密》一课,从发图片到大屏幕欣赏,再到黑板展示示范,让学生获得深刻的直观感受,本来抽象的课程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整堂课朴实高效,学生作业非常成功。

  三、教师综合素质很高

  一节好课设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来驾御。教师形象的感召力、微笑、亲切、抑扬顿挫的语言以及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皆是一节好课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忘不了两位老师与孩子的亲密无间的交流;金娟老师*和、贴切的教育评价:实验小学老师热情的鼓励性话语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收获很多。两位老师的水*很高,风格炯异,两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借鉴的东西。教学真的是用心、用脑的大胆实践过程。教学生,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良好的学*品行。课堂教学重在课堂常规与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向两位教师学*。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多动脑筋,多实践,多反思,大胆创新去指导实践。

  3月14—15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乳山海阳所镇中心学校进行的威海市小学美术优质课评比暨观摩会。在这短短两天的时间里,我认真观摩了十一位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美术课堂教学,聆听不同年级的课,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题,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是主动地参与美术课堂,在动手过程中体验美术的乐趣。文登市文峰小学的王常青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双胞胎》一课,整堂课下来给人一种酣畅淋漓,自然无比的感受。首先王常青老师给人的印象是十分亲切和随和的',她与学生的互动中,首先让学生上台尝试用对印的方式来制作小狮子“双胞胎”,当学生松开手打开作品后,呈现出来的画面美得连坐在底下听课的老师都惊讶了,何况是学生呢。成功的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课堂当中。在随后的动手制作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小男孩和他的作品。他沉默寡言,整堂课没有举手的动作,但是王老师细心的发现了他的作品,并高高的举起,说:“我刚才巡视同学们的作品,这位同学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你能说说你是采用哪种方法来表现双胞胎吗?”男孩羞涩的回答,迎来了老师和他的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相信这堂课会是这位男孩难忘的一课,因其在美术课堂上体会到了另一种爱。

  二、美术要贴*生活

  美术源自生活,又美化着生活,美术提高了人的审美能力,所以在美术中需要构建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情景,使教学内容更贴*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将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体会到美术就在自己身边。乳山海阳所中心学校的王洪军老师讲的《乳山旅游节》就是将自己的家乡乳山作为向世界展示和宣传的例子。王洪军老师带领学生欣赏乳山的著名景点,琉璃双塔、椰林沙滩、药师佛塔。这些都是孩子们走出家门就能见到的景色,但是展示在这么多客人的面前,孩子们的脸上不禁流露出自豪的神情,回答问题的声音都是亮亮的,自然而然地孩子们呈现出的作品中都透露着浓浓的恋乡之情。王洪军老师将身边的美带给了孩子,成功的将美术知识带到了孩子们的生活当中。

  三、有效的评价

  这次听课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首先老师们的评价都是客观公正的,不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教师的评价语言丰富,不再是单一的“你真棒”,“你真聪明”而是采用多元化评价,顾及到每位学生对美术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在自我肯定中获取自信。正如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说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及人格养成。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起到指引、提高的作用。

  两天的听课学*很快的结束了,但各位老师在讲台上的风采还依然在脑海中盘桓,通过听课也让我反思到我在教学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努力做到筑梦踏实,不断丰富自己内涵,提高教学素养,上出精彩的每一课。

  10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盐城市的高中音乐、美术优质课“送教下乡”活动,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深感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实是不虚此行。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1、基本功不可废

  吴老师的写意山水画和小明老师的写意花鸟画教学,在课堂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中国画的优秀功底,他们不仅讲得好更是画得好。学生们在他们的示范下领略到了国画特有的艺术魅力,也因为老师游刃有余的展示而对国画创作充满了兴趣和信心,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

  作为一名刚刚参与工作的新教师,我一度认为工作了,太忙了,以前的学过的专业美术就可以不再画了,反正用到的时候也不多。但现在我明白了优秀的专业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学生们才能对教师充分信服,也便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两位老师的课堂上,除了简要介绍相关知识外,两位老师都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吴老师在示范的同时将国画知识融入其中,还要指导学生进行临摹,而小明老师更是让学生掌握了主动,将学生随意画出的线条、倒出的墨迹,整理成一幅幅优秀的的花鸟画作品。他们在展示了自己优秀的基本功的同时,也让学生们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少,更让我们看到了师生间的合作。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真正地爱上课堂。

  3、让学生在课堂上“玩”起来

  当然这里所说的“玩”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玩”,就像小明老师做的那样,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笔法、墨法,画出不同的线条或墨迹,在这些线条和墨迹的基础上将它们整理成完整的花鸟画作品。这样的做法在学生看来是神奇而好玩的,会让他们抛开顾忌,大胆地进行国画的创作,也能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地探索,将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完美。

  4、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魅力

  可能是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不熟悉,或者是因为听课人数较多的原因,学生在课堂刚开始时是有点拘谨的,但在这种不利情况下,两位老师都能运用一些幽默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们迅速投入到课堂中来。并通过自己对于国画的演绎,以及引导学生与自己的合作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课堂。

  总之,这次的听课学*,让我对自己*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假如》听课报告(扩展6)

——《圆》的听课报告

《圆》的听课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的听课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xxxx年11月5日至7日,我有幸参加“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2天半的观摩活动内容共展示了8节观摩课及家长们的讲座。其中包括xxx老师执教的《圆》。听完了xxx老师的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xxx老师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及他评价学生的智慧,正可谓是如芬芳的野花一路绽放。

  一、高超的语言艺术

  “听xxx的课很舒服、很轻松、很悦耳,很自在……”这是老师们的共识,而这都与xx老师丰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语言功底分不开的,细数他的数学课堂,xx老师总能在课前谈话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做为观摩课,因为课前不了解学生,加上学生面对台下众多的老师不免有些紧xx,所以课前与学生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刚开始他从自身的形象入手,让学生谈谈见到xx老师最出乎意料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往往是纯真的,如:没想到xx老师这么帅,这么年轻等等,xx老师均能以幽默、机智的语言回应学生,听后让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短短几分钟拉*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二、清新自然、精炼洒脱的评价

  在xxx老师的课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当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xx老师没有忽略前一位学生的心理感受,而是面带微笑着对他说:“有人挑战你了,高兴吗?”“高兴!”学生自信地回答。当出示了练*题时,xx老师会伴着温暖的眼光问:“同学们,有困难吗?那么,谁先来说?”在展示学生作品时,xx老师会用关注的目光问:“你想给这份作业提点什么?”“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吗,对于他的方法想不想说点什么?”然后转身告诉其他学生,没有必要迷信别人。当觉得没有其他答案时,xx老师会提醒大家:“没有不同想法也可以大声说出来。”他的话语不由得让人感到温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人说,语言的舒展即是思想的流畅,语言的优美源于思想的精致,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智慧之花。课堂上,常听到xx老师不失时机的赞美:“非常善于联想!”“很不错!”“哎呀,真了不起!”“太棒了!”不经意的一句评价语,一句鼓励话,他娓娓道来,或幽默、或诙谐、或深情、或睿智,总能将学生的学*情绪调适到最佳状态,使之产生自主学*的积极心理倾向。他那流转自如的教学语言,亦诗亦歌亦画的.教学韵味,用渲染创设美好的意境,用真情激起心灵的震撼,用启迪拨开重重的迷惑,用诱导触发深远的思考,使课堂时时弥漫着与生命萌发相通的浓郁的人文气息。他用真情言说引发学生的真知灼见,他用自信从容催发学生的创新火花,他用诗情解读引领学生走向数学学*的美妙境界,课堂上时时有“倾听幼竹拔节声”的情景图。这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课堂评价,诠释着师生新角色,灵动演绎着课堂。分享他的课堂,我们分明感到在教育生命的跋涉中,智慧如芬芳的野花,在课堂里一路绽放,每踏出坚实的一步,便会看到山花烂漫。


《假如》听课报告(扩展7)

——《半截蜡烛》听课报告

《半截蜡烛》听课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半截蜡烛》听课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xx老师整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

  学生是学*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如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xx老师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这种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三、读写结合,依托文本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教师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假如》听课报告(扩展8)

——《荷花》语文听课报告

《荷花》语文听课报告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荷花》语文听课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林老师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言,欣赏语言。一上课,林老师先通过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给学生欣赏了荷花美景,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林老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再选择喜欢的句子读,不仅让学生领略到荷花的美,更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荷花》一课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可以说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体现了教者的设计意图。

  一、贴*新课程,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者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教者用“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荷花好,是怎样具体写荷花美好的?”这一个大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读书自悟,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学生探究汇报的过程中老师相机知道了修辞方法如何排比、比喻等。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了“冒”字为什么用的好?换一个词行不行?和“如果把眼前的一大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的了不起。”用这些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阅读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而多读中又特别强调了朗读。《荷花》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同此,教者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自己的语句,在教师相机引导时又再次引导学生去读,在课文结束后,又配乐齐读。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悟到文章的含义。感到荷花的美,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引导搜索、拓展延伸了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标》提出“努力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标。”在学生的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了很多有关荷花的诗、文。教师在教学中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想下去,从开始想像蜻蜓、小鱼会说什么。到后来想象还有哪些什么呢?这种想象能力的训练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设计。

  四、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学生整体感知的时候,出现了荷花的配乐画面、在学生读文过程中多次出现荷花的画面。在结尾学生在读体会全文时,又加入了优美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境界。

  五、教学中学路清楚,学生学有所获

  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树立“大语文观”的全新教学观念,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实现知识与能力、智育与美育的巧妙融合。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