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说课稿 >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我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按照课标要求,初中地理教材中区域地理“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的安排,俄罗斯是5个国家中的一个。

  2、俄罗斯地跨亚欧两大洲,是通向世界的桥梁,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今后的学*具有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第一课时课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特征。这延续了区域地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区域的方法和步骤,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

  2、过程和方法:

  (1)分析俄罗斯地形地势的特征。

  (2)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在不同地区产生差异的原因理信息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贝加尔湖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产物,是协调人地关系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认识俄罗斯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

  2、难点:探究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及成因,以及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学*方法。

  (一)教法选择。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探究学*的能力。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解决“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

  1、学案导学法:通过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思考,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浅到深的突破重点与难点。

  2、演示法:通过学生自制教具(俄罗斯地形图)演示,使学生直观的认识俄罗斯地形区。

  3、归纳总结法:学生做完一个知识点,教师及时总结,并强调获取知识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二)学法指导。

  1、自主学*法。

  复*回顾,自主看书,完成自主学*测试,勾画重难点。

  2、合作探究法。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时和学生的接触,我发现好多学生都是军事迷,因此,我选用一段俄罗斯阅兵式的视频,作为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顺利的带领学生走进俄罗斯。

  趁热打铁:提问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小朋友乘坐火车到莫斯科观看阅兵式,你能指出他们经过的地形区,跨越河流吗?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目标更加明确了。

  2、自主学*:

  学生通过学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内容。自主学*部分多是基础知识,通过读书,看图,学生能够在10分钟之内完成,正确率达到*90%。为提高了学生的学*效率,在自主学*的过程中,采用了竞赛的学*方法,给前10名速度快、正确率高的学生给予加操行分的奖励。自主学*完成后,学生两两互相批阅,查漏补缺,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并且要求批阅者签名。这是对学生学*能力的肯定,也是二次学*的过程,批阅之后的签名,又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

  3、学生展示交流学生成果、突破教学重点。

  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学生展示环节”。

  (1)请看学生指图讲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2)拼图游戏。

  俄罗斯四大地形区的自西向东呈块砖分布,各地形区间有河流、山脉作为分界线,学生很容易制作出各地形区的轮廓图,掌握地形区、河流的分布状况,再根据不同海拔范围,给自己制作的地形图填充颜色,一幅简单的俄罗斯分层设色地形图就完成了。学生根据分层设色地图的读图方法,总结出俄罗斯地形、地势、河流的特征,突破了教学重点。这样做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更重要的使学生从知识的根源入手,一步一步的区思考、理解、获取所需的信息。

  在突破教学重点的同时,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为俄罗斯最具有地理特征的贝加尔湖,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美丽传说孕育了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通过材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产物,阐述了自然要素中的文化内涵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部分,渗透德育目标。通过地理位置、地形的学*,学生认识到了俄罗斯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体现俄罗斯的第一个特点“大”。

  为了缓解的课堂气氛,引出下文,我学生讲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俄罗斯的大嫂围着3米长的围巾,在没有船的情况下要过4米宽的河流,请问她是怎么过去的?——(划过去的)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俄罗斯的又一特点——“冷”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

  4、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为了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以及该气候在不同区域降水和气温差异的原因,我采用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探究一:

  通过读雅库茨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图,读出最热月、最冷月气温的数据、气温在0度以下的月份,以及年降水量得数据,分析出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学生对4个数据的分析,如能正确得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教师给予即时鼓励,如果回答不全面教师耐心的给予引导、鼓励。

  探究二:

  学生虽然对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有所了解,但是要用在实践的分析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上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较少,学生理解难度大。因此,根据距海远*及纬度高低等因素,我在图7。46中找到三个点(莫斯科、贝加尔湖、雅库茨克)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填出相应的数据,最后,根据数据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温带大陆性气候在不同区域受纬度、地形 、海陆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的特征存在差异,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探究三:

  叠加地形图与气候类型图,思考奥伊米亚康为什么成为北半球的寒极?通过叠加城市分布图与气候类型图,思考俄罗斯城市分布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不仅仅是一个探究活动,更是一种评价手段,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感受、分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两有用地理的思想”即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5、在小结的过程中,我回到了导课时抛出的问题:指出“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小朋友经过的地形区,跨越的河流?”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使整节课首尾呼应,水到渠成。

  6、课堂练*,从基础练*、读图判读、最后到分析论述、层层深入的评价学生的学*能力,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多能照顾到位,而且为学生的发展留下了空间。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脉搏”,较好的把握教学进度。

  六、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我的板书图文结合、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结构上:本节是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的起始节,对整章内容的学*兴趣以及知识基础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内容上:以天气的相关知识为主,同时也将天气与气候进行概念上的比较

  教育意义上:天气以及气候都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以及天气符号能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分析,能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含义区分开来;通过读卫星云图,能简单的对卫星云图所表达的天气状况进行描述;能记忆常用的天气符号并且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了解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所含的指数,知道空气污染指数所含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以及天气预报员等活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角色扮演知道天气影响着人类活动,同时通过课后小组探索知道人类活动对大气有着很多负面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人类活动与大气之间会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人类活动与大气之间会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法:大部分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跃课堂氛围且能让更多的孩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2、角色扮演情景法:天气影响不同行业的人;课后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上治理大气污染

  3、读书指导法:齐读课本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部分内容,学生养成读书自学,独立思考的*惯

  三、说学法

  1、头脑风暴法:尽量多的想出获得天气预报的方式;快速记忆常用天气符号

  2、比较法: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比较

  四、说教学程序

  活动一【火眼金睛会分辨】

  1齐读课本P67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部分,并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总结出天气与气候各自的特点。

  2区分以下哪些词汇是形容天气,哪些词汇是形容气候的?

  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风和日丽、常年高温、阴转多云、电闪雷鸣

  活动二【角色扮演我能行】如果我是,我要注意。天气,因为......

  活动三【天气预报细细听】观看天气预报视频并注意其中描述天气的词语。

  活动四【天气符号记得牢】快速记忆地图册P30常用的天气符号,自制教具—手绘天气符号卡片

  活动五【我是天气预报员】请选择投影仪上部分城市进行天气预报

  课后活动【保护空气,身边做起】请阅读教材P69关于“空气质量日报的部分”并与你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探究

  【我能画出思维导图】与小组成员一起画出思维导图

  五、说板书

  以学生白班板书为主,教师只在学生出现知识错误或遗漏的地方做精简的提示。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美国》是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的主题是西半球的国家。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国叫做北美,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因为通用语言都属于拉丁语,被称为拉丁美洲。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学*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接下来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指出其领土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土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 本特点,理解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提升了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美国的领土组成和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 比较。

  难点:

  分析美国在工业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教训。

  五、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说学法: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的引导者,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采用直接导入法导入本课:出示美国**,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继续提问:同学们对美国知道多少呢?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二)新课讲授

  让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把自认为重点的知识划下来。然后让同学们学生回答美国**的名称、星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小结:

  美国领土由本土48个州和1个特区、2个海外构成。

  学生自读教材内容,通过读统计图分析、讨论、总结的方式思考: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怎么样?可以从工农业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的角度进行思考。

  学生归纳自己的观点,教师补充:美国的经济概况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内的工农业总产值,二是对外贸易。三个要点:一是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对外贸易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 最大的国家,三是世界上进口 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通过教师讲解,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

  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这说明美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指出美国的三大工业区。

  (三)小结和作业

  本堂课主要学*了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并对美国的地理位置进行了了解。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美国的相关资料,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4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自然地理知识的入门,对学生形成学*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地理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爱国情操。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相关诗句;以及教师的设问,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来突出重点)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来突破难点)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教学策略(说教法及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重要的是在授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直观的展示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学情分析( 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好动,上课精力一分散,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事实、多媒体教学方法及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知识障碍上:学生应多关心实事及善于积累一些生活细节;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点学生不难理解,难在举例证明地球是球体。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设问:同学们都过地球的图片及从电视上看到相关视频,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你从太空中亲眼看到过吗?

  插入视频资料:20xx年杨利伟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画面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对科学知识探索的热情,由时事引出新课。

  【讲授新课】

  1、地球的形状

  展示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教师设置相关问题: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5、思考并举证:还有那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登高望远,海岸观船,月食等)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参与进课堂中来

  2、地球的大小

  设问: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展示图片)

  记忆技巧:

  最大周长=赤道周长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 出示教学地球仪

  >学生 观察地球仪(学生自备地球仪)

  教师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 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教师 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

  教师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课堂练*】详见多媒体课件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5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埃及》,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八章第二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使用。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四方面的内容:地跨两洲、沙漠广布、发展中的工农业、富有特色的旅游业。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非洲和西亚的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世界区域地理之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低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地理的学*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使学生认识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理解并分析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国家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及读图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读国家图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分析尼罗河对埃及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埃及人民对尼罗河的利用改造,向学生进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因为只有掌握了它的地理位置才能理解和掌握其气候、文化、工农业等方面的内容。尼罗河对埃及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另一原因是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他们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读图指导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地图 ,结合议、讲、练等多种形式,创设情景,设疑解疑,引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和乐于观察实际的学**惯,共同探索得出有关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理特征等知识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安排教学,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会”转变,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本节课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总之,在教学中抓住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的年龄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的主动性。

  四、 教学程序及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把本课确定为新授课型,一个课时,采用了下列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而建造陵墓,这些巨大的方锥形的陵墓,最高的竟达146.6米,这些陵墓象征了他们的地位与财富。因为它们的形状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一般称之为金字塔,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神秘的金字塔王国——埃及。设置悬念,增加学生探究学*埃及的动力。

  2、自主学*,合作探究。

  (一)埃及的地理位置

  联系图象,展开教学。从埃及地形图入手,设置四个疑问,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有关埃及的领土、地理位置、交通要道等知识点。

  (1) 仔细观察埃及的轮廓,它位于什么大洲?

  (2) 苏伊士运河是哪两个大洲的分界线?属不属于埃及?

  (3) 埃及主体部分位于什么洲?另一部分呢?叫什么名称?

  (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这四个疑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对零散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学生能理解课文中思考题: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战略意义。引导学生自己从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上来分析回答问题,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对于城市部分只要点到为止即可。

  (二)沙漠广布

  此知识可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深入,探究问题。

  从图8-13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沙漠之国,沙漠的名称是什么?(撒哈拉沙漠)为什么多沙漠?(与气候有关)什么气候?(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什么特征?(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总的说埃及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承转)由于埃及境内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因此淡水对埃及有相当大的作用,埃及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与流经的尼罗河密切相关,有人说,“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的文明”,所以讲埃及,就要从尼罗河说起。

  阅读课本p78页尼罗河资料,讨论埃及人为什么称尼罗河为“生命之河”? 引出对“尼罗河的赠礼”、埃及主要的经济特征、苏伊士运河等重点内容的讨论、分析,重点点拨,深入理解。采用“看——议——讲”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给予指导,并最后共同总结:

  (1)尼罗河对于埃及农业的影响。古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河水泛滥后,从尼罗河上游会带向下游很多肥沃的土壤,当尼罗河水退去时,这些肥沃的土壤就是对埃及人最大的恩赐。

  (2)城市和人口分布上,埃及主要城市分布,就是分布在尼罗河流域*,以及红海地中海沿岸,其他的地方,大多数是沙漠,没有水源,无法生存,这也是埃及人一条生命的长廊!

  (3)尼罗河的运输作用。古代金字塔的建造,现代石油棉花的运输,游客的流动都依赖尼罗河。

  (4)尼罗河的水利作用。尼罗河可以灌溉农田,然后一点最主要建造了一个阿斯旺大水坝。埃及现在的电力,84%都是由这个大坝供应的。(这个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坝工程之一,曾经是埃及民众和*的骄傲。它将尼罗河拦腰切断,在高坝内形成了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建造这个大坝,也给埃及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阿布辛贝神庙,从底处切割*移到了一个比原来地址高200多米的地方。)

  (三)发展中的工农业

  学生自己看书,说出埃及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是什么?埃及重要的经济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1)读图8—18,找出埃及的长绒棉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教法探讨:回忆埃及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让学生明白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的自然条件很适宜棉花喜光耗水的特点。因此,在有尼罗河水灌溉的地方就有棉花的种植。这样,就得出埃及棉花种植区的分布特点。

  (2)读图8-18,从中找出埃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

  (四)富有特色的旅游业

  埃及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因为它保存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你能分别列举一些吗?此处教师可补充相关内容,例如象形字、太阳历来历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外知识。

  (1)读图8—21,你知道埃及有哪些著名的文物和古迹?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培养学生读图看图用图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2)你认为游览埃及的主要景点应选择的最适宜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从中也体现出了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

  小结并承转到第四个部分的学*,正是埃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埃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大量的寻幽访古的游客。 (过渡语)埃及古代文明里不开尼罗河水的滋润,把尼罗河称为埃及人民的母亲河实不为过。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古代埃及人,它也是现代埃及经济发展的浇灌者。

  3、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课下办一期有关“金字塔之国”的手抄报,向家人和朋友介绍埃及。

  4、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有两条河对于埃及特别重要:苏伊士运河、尼罗河。首先这两条河的位置一定要落实到图上。通过苏伊士运河我们可以了解到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通过尼罗河可以想到埃及的历史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发展。因此,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就能很好地掌握本节知识,也将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同时强化了记忆。

  五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地跨两洲

  1、亚洲与非洲、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

  2、民族、宗教、语言、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1、沙漠之国——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尼罗河

  三、文明古国

  1、历史遗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历法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工业成为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2、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3、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我利用纲目式板书,直观系统及时地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六、布置作业:

  最后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填充图册埃及的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完成成长资源上的*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老师给予指点和评价,谢谢大家。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菁华5篇)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我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按照课标要求,初中地理教材中区域地理“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的安排,俄罗斯是5个国家中的一个。

  2、俄罗斯地跨亚欧两大洲,是通向世界的桥梁,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今后的学*具有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第一课时课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特征。这延续了区域地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区域的方法和步骤,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

  2、过程和方法:

  (1)分析俄罗斯地形地势的特征。

  (2)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在不同地区产生差异的原因理信息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贝加尔湖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产物,是协调人地关系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认识俄罗斯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

  2、难点:探究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及成因,以及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学*方法。

  (一)教法选择。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探究学*的能力。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解决“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

  1、学案导学法:通过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思考,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浅到深的突破重点与难点。

  2、演示法:通过学生自制教具(俄罗斯地形图)演示,使学生直观的认识俄罗斯地形区。

  3、归纳总结法:学生做完一个知识点,教师及时总结,并强调获取知识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二)学法指导。

  1、自主学*法。

  复*回顾,自主看书,完成自主学*测试,勾画重难点。

  2、合作探究法。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时和学生的接触,我发现好多学生都是军事迷,因此,我选用一段俄罗斯阅兵式的视频,作为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顺利的带领学生走进俄罗斯。

  趁热打铁:提问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小朋友乘坐火车到莫斯科观看阅兵式,你能指出他们经过的地形区,跨越河流吗?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目标更加明确了。

  2、自主学*:

  学生通过学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内容。自主学*部分多是基础知识,通过读书,看图,学生能够在10分钟之内完成,正确率达到*90%。为提高了学生的学*效率,在自主学*的过程中,采用了竞赛的学*方法,给前10名速度快、正确率高的学生给予加操行分的奖励。自主学*完成后,学生两两互相批阅,查漏补缺,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并且要求批阅者签名。这是对学生学*能力的肯定,也是二次学*的过程,批阅之后的签名,又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

  3、学生展示交流学生成果、突破教学重点。

  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学生展示环节”。

  (1)请看学生指图讲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2)拼图游戏。

  俄罗斯四大地形区的自西向东呈块砖分布,各地形区间有河流、山脉作为分界线,学生很容易制作出各地形区的轮廓图,掌握地形区、河流的分布状况,再根据不同海拔范围,给自己制作的地形图填充颜色,一幅简单的俄罗斯分层设色地形图就完成了。学生根据分层设色地图的读图方法,总结出俄罗斯地形、地势、河流的特征,突破了教学重点。这样做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更重要的使学生从知识的根源入手,一步一步的区思考、理解、获取所需的信息。

  在突破教学重点的同时,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为俄罗斯最具有地理特征的贝加尔湖,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美丽传说孕育了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通过材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产物,阐述了自然要素中的文化内涵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部分,渗透德育目标。通过地理位置、地形的学*,学生认识到了俄罗斯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体现俄罗斯的第一个特点“大”。

  为了缓解的课堂气氛,引出下文,我学生讲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俄罗斯的大嫂围着3米长的围巾,在没有船的情况下要过4米宽的河流,请问她是怎么过去的?——(划过去的)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俄罗斯的又一特点——“冷”从而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

  4、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为了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以及该气候在不同区域降水和气温差异的原因,我采用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探究一:

  通过读雅库茨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图,读出最热月、最冷月气温的数据、气温在0度以下的月份,以及年降水量得数据,分析出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学生对4个数据的分析,如能正确得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教师给予即时鼓励,如果回答不全面教师耐心的给予引导、鼓励。

  探究二:

  学生虽然对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有所了解,但是要用在实践的分析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上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在初中教材中出现较少,学生理解难度大。因此,根据距海远*及纬度高低等因素,我在图7。46中找到三个点(莫斯科、贝加尔湖、雅库茨克)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填出相应的数据,最后,根据数据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温带大陆性气候在不同区域受纬度、地形 、海陆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的特征存在差异,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探究三:

  叠加地形图与气候类型图,思考奥伊米亚康为什么成为北半球的寒极?通过叠加城市分布图与气候类型图,思考俄罗斯城市分布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不仅仅是一个探究活动,更是一种评价手段,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感受、分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两有用地理的思想”即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5、在小结的过程中,我回到了导课时抛出的问题:指出“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小朋友经过的地形区,跨越的河流?”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使整节课首尾呼应,水到渠成。

  6、课堂练*,从基础练*、读图判读、最后到分析论述、层层深入的评价学生的学*能力,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多能照顾到位,而且为学生的发展留下了空间。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脉搏”,较好的把握教学进度。

  六、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我的板书图文结合、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结构上:本节是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的起始节,对整章内容的学*兴趣以及知识基础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内容上:以天气的相关知识为主,同时也将天气与气候进行概念上的比较

  教育意义上:天气以及气候都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以及天气符号能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分析,能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含义区分开来;通过读卫星云图,能简单的对卫星云图所表达的天气状况进行描述;能记忆常用的天气符号并且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了解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所含的指数,知道空气污染指数所含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以及天气预报员等活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角色扮演知道天气影响着人类活动,同时通过课后小组探索知道人类活动对大气有着很多负面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人类活动与大气之间会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人类活动与大气之间会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法:大部分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跃课堂氛围且能让更多的孩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2、角色扮演情景法:天气影响不同行业的人;课后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上治理大气污染

  3、读书指导法:齐读课本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部分内容,学生养成读书自学,独立思考的*惯

  三、说学法

  1、头脑风暴法:尽量多的想出获得天气预报的方式;快速记忆常用天气符号

  2、比较法: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比较

  四、说教学程序

  活动一【火眼金睛会分辨】

  1齐读课本P67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部分,并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总结出天气与气候各自的特点。

  2区分以下哪些词汇是形容天气,哪些词汇是形容气候的?

  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风和日丽、常年高温、阴转多云、电闪雷鸣

  活动二【角色扮演我能行】如果我是,我要注意。天气,因为......

  活动三【天气预报细细听】观看天气预报视频并注意其中描述天气的词语。

  活动四【天气符号记得牢】快速记忆地图册P30常用的天气符号,自制教具—手绘天气符号卡片

  活动五【我是天气预报员】请选择投影仪上部分城市进行天气预报

  课后活动【保护空气,身边做起】请阅读教材P69关于“空气质量日报的部分”并与你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探究

  【我能画出思维导图】与小组成员一起画出思维导图

  五、说板书

  以学生白班板书为主,教师只在学生出现知识错误或遗漏的地方做精简的提示。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美国》是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的主题是西半球的国家。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国叫做北美,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因为通用语言都属于拉丁语,被称为拉丁美洲。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学*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接下来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指出其领土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土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 本特点,理解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提升了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美国的领土组成和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 比较。

  难点:

  分析美国在工业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教训。

  五、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说学法: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的引导者,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采用直接导入法导入本课:出示美国**,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继续提问:同学们对美国知道多少呢?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二)新课讲授

  让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把自认为重点的知识划下来。然后让同学们学生回答美国**的名称、星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小结:

  美国领土由本土48个州和1个特区、2个海外构成。

  学生自读教材内容,通过读统计图分析、讨论、总结的方式思考: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怎么样?可以从工农业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的角度进行思考。

  学生归纳自己的观点,教师补充:美国的经济概况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内的工农业总产值,二是对外贸易。三个要点:一是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对外贸易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 最大的国家,三是世界上进口 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通过教师讲解,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

  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这说明美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指出美国的三大工业区。

  (三)小结和作业

  本堂课主要学*了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并对美国的地理位置进行了了解。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美国的相关资料,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4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自然地理知识的入门,对学生形成学*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地理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爱国情操。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相关诗句;以及教师的设问,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来突出重点)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来突破难点)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教学策略(说教法及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重要的是在授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直观的展示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学情分析( 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好动,上课精力一分散,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事实、多媒体教学方法及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知识障碍上:学生应多关心实事及善于积累一些生活细节;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点学生不难理解,难在举例证明地球是球体。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设问:同学们都过地球的图片及从电视上看到相关视频,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你从太空中亲眼看到过吗?

  插入视频资料:20xx年杨利伟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画面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对科学知识探索的热情,由时事引出新课。

  【讲授新课】

  1、地球的形状

  展示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教师设置相关问题: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5、思考并举证:还有那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登高望远,海岸观船,月食等)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参与进课堂中来

  2、地球的大小

  设问: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展示图片)

  记忆技巧:

  最大周长=赤道周长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 出示教学地球仪

  >学生 观察地球仪(学生自备地球仪)

  教师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 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教师 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

  教师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课堂练*】详见多媒体课件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5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埃及》,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八章第二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使用。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四方面的内容:地跨两洲、沙漠广布、发展中的工农业、富有特色的旅游业。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非洲和西亚的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世界区域地理之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低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地理的学*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使学生认识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理解并分析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国家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及读图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读国家图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分析尼罗河对埃及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埃及人民对尼罗河的利用改造,向学生进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因为只有掌握了它的地理位置才能理解和掌握其气候、文化、工农业等方面的内容。尼罗河对埃及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另一原因是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他们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读图指导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地图 ,结合议、讲、练等多种形式,创设情景,设疑解疑,引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和乐于观察实际的学**惯,共同探索得出有关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理特征等知识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安排教学,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会”转变,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本节课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总之,在教学中抓住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的年龄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的主动性。

  四、 教学程序及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把本课确定为新授课型,一个课时,采用了下列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而建造陵墓,这些巨大的方锥形的陵墓,最高的竟达146.6米,这些陵墓象征了他们的地位与财富。因为它们的形状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一般称之为金字塔,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神秘的金字塔王国——埃及。设置悬念,增加学生探究学*埃及的动力。

  2、自主学*,合作探究。

  (一)埃及的地理位置

  联系图象,展开教学。从埃及地形图入手,设置四个疑问,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有关埃及的领土、地理位置、交通要道等知识点。

  (1) 仔细观察埃及的轮廓,它位于什么大洲?

  (2) 苏伊士运河是哪两个大洲的分界线?属不属于埃及?

  (3) 埃及主体部分位于什么洲?另一部分呢?叫什么名称?

  (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这四个疑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对零散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学生能理解课文中思考题: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战略意义。引导学生自己从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上来分析回答问题,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对于城市部分只要点到为止即可。

  (二)沙漠广布

  此知识可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深入,探究问题。

  从图8-13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沙漠之国,沙漠的名称是什么?(撒哈拉沙漠)为什么多沙漠?(与气候有关)什么气候?(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什么特征?(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总的说埃及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承转)由于埃及境内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因此淡水对埃及有相当大的作用,埃及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与流经的尼罗河密切相关,有人说,“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的文明”,所以讲埃及,就要从尼罗河说起。

  阅读课本p78页尼罗河资料,讨论埃及人为什么称尼罗河为“生命之河”? 引出对“尼罗河的赠礼”、埃及主要的经济特征、苏伊士运河等重点内容的讨论、分析,重点点拨,深入理解。采用“看——议——讲”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给予指导,并最后共同总结:

  (1)尼罗河对于埃及农业的影响。古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河水泛滥后,从尼罗河上游会带向下游很多肥沃的土壤,当尼罗河水退去时,这些肥沃的土壤就是对埃及人最大的恩赐。

  (2)城市和人口分布上,埃及主要城市分布,就是分布在尼罗河流域*,以及红海地中海沿岸,其他的地方,大多数是沙漠,没有水源,无法生存,这也是埃及人一条生命的长廊!

  (3)尼罗河的运输作用。古代金字塔的建造,现代石油棉花的运输,游客的流动都依赖尼罗河。

  (4)尼罗河的水利作用。尼罗河可以灌溉农田,然后一点最主要建造了一个阿斯旺大水坝。埃及现在的电力,84%都是由这个大坝供应的。(这个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坝工程之一,曾经是埃及民众和*的骄傲。它将尼罗河拦腰切断,在高坝内形成了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建造这个大坝,也给埃及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阿布辛贝神庙,从底处切割*移到了一个比原来地址高200多米的地方。)

  (三)发展中的工农业

  学生自己看书,说出埃及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是什么?埃及重要的经济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1)读图8—18,找出埃及的长绒棉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教法探讨:回忆埃及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让学生明白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的自然条件很适宜棉花喜光耗水的特点。因此,在有尼罗河水灌溉的地方就有棉花的种植。这样,就得出埃及棉花种植区的分布特点。

  (2)读图8-18,从中找出埃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

  (四)富有特色的旅游业

  埃及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因为它保存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你能分别列举一些吗?此处教师可补充相关内容,例如象形字、太阳历来历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外知识。

  (1)读图8—21,你知道埃及有哪些著名的文物和古迹?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培养学生读图看图用图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2)你认为游览埃及的主要景点应选择的最适宜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从中也体现出了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

  小结并承转到第四个部分的学*,正是埃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埃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大量的寻幽访古的游客。 (过渡语)埃及古代文明里不开尼罗河水的滋润,把尼罗河称为埃及人民的母亲河实不为过。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古代埃及人,它也是现代埃及经济发展的浇灌者。

  3、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课下办一期有关“金字塔之国”的手抄报,向家人和朋友介绍埃及。

  4、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有两条河对于埃及特别重要:苏伊士运河、尼罗河。首先这两条河的位置一定要落实到图上。通过苏伊士运河我们可以了解到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通过尼罗河可以想到埃及的历史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发展。因此,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就能很好地掌握本节知识,也将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同时强化了记忆。

  五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地跨两洲

  1、亚洲与非洲、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

  2、民族、宗教、语言、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1、沙漠之国——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尼罗河

  三、文明古国

  1、历史遗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历法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工业成为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2、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3、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我利用纲目式板书,直观系统及时地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六、布置作业:

  最后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填充图册埃及的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完成成长资源上的*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老师给予指点和评价,谢谢大家。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七年级地理教案6篇

  一、 学*目标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地区的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运用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课标解读:

  1、运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首都。记住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2、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并记住澳大利亚气候特征及其分布特点。

  3、知道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并运用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生物的独特性及其成因。

  4、记住澳大利亚地形的主要特点、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5、了解澳大利亚的经济特点,记住其主要出口的农矿产品。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6、运用地图,记住澳大利亚主要城市和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重点:(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3) 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难点: 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与农牧业、工矿业发展的关系。

  二、 过程与方法

  学*主题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看以下图片,回答问题:

  (1)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被称为活化石的有 、 、 、 等。

  (2)登上澳大利亚**的是: 和 。

  2、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国家)、

  B (国家)、

  C 岛、

  D 洲、

  E 洋、

  F 洋。

  (2)图中红色粗线为 纬线,这说明A国位于 半球。

  (3)从图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大陆上有 个国家,国名是 。

  (4)A国领土包括 大陆、 阿 岛及附*的一些小岛。

  3、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据统计,澳大利亚有植物12000种,其中有9000种是其他大洲所没有的,占植物总数的75%;有鸟类650种,450种是特有的,占鸟类总数的69%。全球有袋类动物150种,南美洲只有几种,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老生物种类。在今天看来,他们虽然显得有些原始,但是却成为人类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澳大利亚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这段文字说明,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数量和种类 。

  (2)澳大利亚被誉为 。

  (3)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①位置(联系大陆漂移学说)

  ②自然条件(对比南极大陆) 。

  学*主题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澳大利亚的养羊业

  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亚没有羊。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绵羊。由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适于绵羊的生长和繁殖,绵羊的数量迅速增加。欧洲殖民者看到了养羊业的大好前景,随后又从西班牙引进了美利奴羊。经过不断选种改良,培育成产毛量高、毛质细长柔软的美利奴新种细毛羊。现在,澳大利亚的绵羊大部分是这种羊。

  (1)这段文字说明,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羊的数量多的原因是 自然 条件和人为因素: 挑选优良品种 等,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大型的食肉动物。

  (2)自然条件一般包括 地形、气候、水文、 等因素。

  2、读澳大利亚地形图,回答:

  (1)澳大利亚大陆地势 ,地形大致可分为西部 、

  中部 、东部 。

  (2)中部地势最低处有湖面海拔为-16米的 湖。还有地下水丰富的 盆地,在低处凿井,地下水可以自动流出地面,成为 井,但井水盐度高,不宜作灌溉用水,可作牲畜饮水。

  (3)东部有自北向南纵贯的 (山脉)。

  (4)全国最大的河流 河,从大分水岭西侧发源,向 注入 洋。

  (5)在东北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 。

  (6)对照课本P74图8.37,回答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①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区,是低矮 的和大面积的 (地形), 丰富,有优良的牧草,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因此适合露天围栏放牧,所以这些农牧业区为 带和 带;

  ②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 (地形)地区,既适合牧羊,又适合发展耕作业,而且二者在时间上不会发生冲突,所以发展混合农业-- 带和 带。

  3、关于澳大利亚,读下图回答:

  (1)判断下列各图所表示的气候类型,写在图下横线上,并将其代表字母填到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的相应位置

  (2)这里气候具有 半环状 分布特点。

  (3) 纬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大部分位于 带和 带,南部一小部分位于 带(填温度带)

  澳大利亚气候分布

  (4)对照课本P74图8.37,回答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①中、北、西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气候 干燥 ,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农牧业生产方式为__粗放_式畜牧业;

  ②东南部为夏季 高温多雨 ,冬季 温和湿润 的 温带海洋性 气候和 亚热带湿润 气候,南部和西南部是冬季 温和湿润 ,夏季 高温干燥 的 地中海 气候,既适宜发展畜牧业,也适宜耕作业,农业生产方式为 混合 式农牧业。

  (5)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地带,其他广大地区放养的羊只相对较少,养羊业地区差异大的自然原因是:

  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地形较*坦。而南部地区,气候适宜,降水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丰富,东南部地区虽然只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但引水灌溉可以满足其小麦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利用,因此这个地区发展混合农业比较有利,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这里。其他地区大多属于半干旱区,实行的是利用天然草场实行粗放的放牧饲养,低投入低产出。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1)了解本区的位置和范围。

  (2)记住马达加斯加岛、几内亚湾、索马里半岛(有“非洲之角”称号)、好望角、刚果盆地、维多利亚湖(最大)、乞立马扎罗山(最高)、坦噶尼喀湖(最深)、东非大裂谷。

  (3)记住可可、黄金、金刚石与铜的分布及出口国。

  (4)掌握本区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5)了解本区以高原为主的地形与特殊地形区。

  2.智能的培养:

  (1)通过读图判断尼罗河的,刚果河的流向,注入的海洋及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初步学会比较分析两条河流的流量特征。

  (2)初步学会运用景观图片和有关数据,比较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的气候与景观特点并分析其在非洲分布的规律性。

  3.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本区自然环境的学*,使学生明确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非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河流、湖泊,东非裂谷带,刚果盆地,海岸线*直;

  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矿产及分布区。

  教学难点:热带草原气候成因,东非裂谷带和刚果河成因。

  教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挂图。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法,读图分析法结合进行。

  教学设计:前两节我们学*了北非的自然环境、居民和经济以及主要的国家,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西亚和北非地区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人种特征上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北非:白;本区:黑人为主,因此本区又有黑非洲之称)

  本区虽然指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也包括撒哈拉沙漠的一小部分,即在本区的最北部是撒哈拉沙漠南部的边缘。(边指图边讲解)

  下面我们看一下本区的地理位置,13.1图西临大西洋,东岸印度洋。

  宣读课文第一段,了解本区是“黑人的故乡”。

  二、地形特征:高原,裂谷和盆地。

  1.挂非洲地形图,对照读课文地形图,提问:非洲以什么地形为主,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挂图上是褐色,课文上看,大多地方200—1000m以上,故以高原地形为主)。追问:地势向什么方向倾斜?(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整个非洲大陆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在撒哈拉以南,高原的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比北非地势高。

  本区东部高原上有一条断裂深陷的东非裂谷带,读东非裂谷带示意图,提问:

  裂谷带起于何处,经过哪里?一直延伸到哪里?[南起赞比西河口南,向北纵贯东非高原——跨过赤道——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经红海哑喀巴湾,延伸到西亚朗死海附*,长达6000km宽50—80km]。

  宣读课文中有关东非裂谷的一段课文,读完后提出4个问题,让同学回忆。

  (1)东非裂谷带的形态特征[*悬崖壁立,附*有死火山和活火山,裂谷底部湖泊连串,深而狭长,被称为“地球的伤痕”]

  (2)在地形图上找出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

  维多利亚湖(非洲最大)

  坦噶尼喀湖(非洲最深)

  (3)裂谷的成因[地壳断裂作用形成的`]

  (4)课文P29“想一想”并回答。

  非洲地形虽然以高原为主,但也有地势较低的盆地——刚果盆地。这个盆地原来是一个面积广大的内陆湖,后来由于地壳上升,刚果河下切湖水外泻而形成盆地。

  下面同学们看图,非洲的海岸线比较*直——原因是高原逼*海岸,由于海岸线*直——使得海湾、半岛、岛屿少。

  要求同学找出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非洲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

  非洲最大的半岛——索马里半岛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并读P29“读一读”好望角的得名。

  三、炎热多雨的气候

  本区有:“热带大陆”之称,为什么?

  同学们看13.5图,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

  1.看到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按气候带划分,应属热带。

  2.再看一看本区绝大部分年均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在20℃以上应属热带,所以本区有“热带大陆”之称。(教师指导启发学生回答)

  指导同学读年降水量图13—5,从本区南北两端看起,依次从200mm以下—20000mm以上,那么本区大部分地方降水量为多少?1000mm以上。

  再看非洲气候带分布图,明确: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有哪几种气候?[热带沙漠,热带草原,热带雨林地中海式气候]

  从图中我们能看出热带雨林气候带,南北两侧的气候带都是南北对称分布的。其中热带草原气候也叫萨瓦那气候,从而我们看出本区以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和萨瓦那气候为主,而北非则以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此外大家看图“赤道附*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不是热带雨林气候”?[因地势高,气温低]

  讲解:从非洲气候带分布图上我们能看出整个非洲的气候以热带草原面积最大,气候特点,是一年明显分为干湿两季。

  湿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丰富。

  干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

  找同学阅读P31课文。

  指导看13.7,13.8图

  完成P31“想一想”三个题。

  四、丰富的矿产资源

  根据同学阅读回答:

  世界上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南非

  世界上出产金刚石最多的国家——扎伊尔

  世界上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几内亚

  世界上出产铜矿的重要国家——赞比亚

  本区重要的石油输出国——尼日利亚

  总结新课,并作练*,宣布下课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东西临印、大西洋,陆地轮廊*直。

  二、地形:以高原为主的地形及特殊地形区

  非洲之最:

  乞力马扎罗山(最高)维多利亚湖(最大)坦噶尼喀湖(最深)

  马达加斯加岛(最大)几内亚湾(最大)索马里半岛(最大)

  三、气候:炎热多雨(热带大陆之称)

  四、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种类丰富):黄金、金刚石的储量、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南非——黄金金刚石——扎伊尔铝土——几内亚铜矿——赞比亚

  板书提纲

  第13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高原、裂谷、盆地。

  高原为主: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

  裂谷:东非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口南——东非高原——赤道——埃塞俄比亚高原——红海——西亚死海附*)

  盆地:刚果盆地

  另有乞力马扎罗山(最高山)维多利亚湖(最大湖)

  坦噶尼喀湖(最深湖)几内亚湾(最大湾)

  马达加斯加岛(最大岛)索马里半岛(最大半岛)

  三、炎热多雨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面积最大)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式气候

  四、丰富的矿产资源

  黄金(南非)

  金刚石(扎伊尔)

  铝土(几内亚)

  【教学目的】

  1.了解澳大利亚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2.了解澳大利亚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大地形的分布;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口分布、植被、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4.了解澳大利亚在二次大战后利用本国矿产、草场和土地资源优势,发展工矿业与农牧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5.培养学生认识农牧业发展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能力和比较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自然条件的基本特征,现代化的工矿业与农牧业,人口、经济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

  澳大利亚挂图,特有动物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在图上指出大洋洲包括的大陆和大陆岛。

  学生:……

  (讲授新课)

  教师:本节课学*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其附*岛屿的澳大利亚国家。

  师生交流信息的方式与方法

  教师指定一个学生在挂图上指出,其他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最后给以明确订正。

  教师指图说明澳大利亚的范围。

  [板书]

  第二节澳大利亚

  一、大洋洲最大的国家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地图册中大洋洲图,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说明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

  学生:……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位于东半球,是南半球国家,南回归线从大陆中部通过;东临太*洋、西临印度洋。

  教师:大洋洲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

  教师:大洋洲面积900万*方千米,澳大利亚面积为768万*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澳大利亚约有人口1600万人,是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国家。请计算人口密度。

  学生:每*方千米2人。

  教师:澳大利亚是地广人稀的国家。

  教师:澳大利亚在大洋洲有几个之最?

  学生……

  教师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出赤道、南回归线和东经160°经线,要求学生明确澳大利亚所在半球。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出所临海洋。

  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课本。

  教师指导学生计算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并与*人口密度(每*方千米约为121人)对比。

  [板书]

  1.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2.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教师:读地图册澳大利亚分层设色图,说明澳大利亚一般海拔高度。

  学生:……

  教师:全国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东部大分水岭海拔200—1000米;中部是低*的*原,最低处有艾尔湖,地下水丰富;西部是低矮广阔的高原,其上分布有沙漠。

  教师要求学生依据高度表说明广大地区的一般海拔高度。

  指导学生在分层设色图中查找到基本上呈南北延伸的大分水岭,并明确其一般高度;在图中读出澳大利亚最长的墨累河。教师在挂图上用指图杆明确西部高原的基本范围和大自流盆地的位置

  [板书]

  1.东部大分水岭纵贯南北

  2.中部是*原

  3.西部分布着低矮广阔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请大家读“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依据人口密度图例,说明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学生:……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和广大内陆地区人口分布很少。

  教师:为什么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特别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教师: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有显著影响。首先看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请大家阅读课本中“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说明哪些气候分布区最适合人类生存。

  学生:……

  教师: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区是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地区,温暖湿润,适于居民生活,人口集中;广大内陆为草原和沙漠气候,干旱少雨,人们居住困难较多,居民较少。

  教师:经济发展来看,东南沿海有优良的港口,对外联系方便;经济发展较快,工矿业、农牧业都较其他地区发达,促成了人口向这里集中,澳大利亚著名城市悉尼,堪培拉、墨尔本都分布在这里。

  教师提示学生可按方位说明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区。

  教师小结时,在黑板挂图上准确指出人口集中分布的东南沿海,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挂图。

  教师问题提出后稍停顿,让学生思考;也可以组织学生议论。

  读图时,可请一些学*较好的学生简述各类气候的基本特征,说明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讲解经济发展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影响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澳大利亚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介绍三个城市的性质及人口分布。

  在将人口分布特征与环境关系讲解后,教师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在该问题内共讲解2个问题,①是人口分布特点,②是人口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板书]

  1.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人们居住困难较少,人口集中

  3.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工农牧业和工矿业

  教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农牧产品吗?

  学生:……

  教师:对,有利用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的各种毛纺织品……,人们之所以喜欢“澳毛”,是因为澳大利亚羊毛质地优良……,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很早,牧场多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参看教参)羊毛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澳大利亚是世界小麦重要生产国(简介发展条件和分布地区),因人口较少,小麦大量出口,所以是世界小麦重要出口国之一。

  教师: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你们知道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什么矿产吗?

  学生:……

  教师:正确,我国上海宝山钢铁厂使用的铁矿石就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澳大利亚除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外,还有煤……,储量居世界前列:煤、铁等矿石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二次大战后,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很快,尤以采矿、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发展迅速,工矿业的出口收入已超过农牧业,成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关于经济状况讲解内容力求丰富、生动,联系生活,但应掌握的内容则要简单明确。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澳大利亚的矿产分布图”,了解澳大利亚的矿产种类和铁、煤、铝土等矿的分布。

  [板书]

  1.羊毛、小麦产量多,出口量大

  2.工业发展迅速,煤和铁矿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教师总结]请谈谈你们印象中的澳大利亚。

  学生:……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是一个领土辽阔,人口稀少的南半球国家,二次大战后,经济发展迅速,羊毛、小麦、铁矿石、煤的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复*巩固)请同学们想想,澳大利亚在人口、城市分布方面与加拿大有哪些相同点?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提示学生先说明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再说明加拿大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可让学生阅读加拿大地图,帮助回忆分析比较。

  【板书设计】

  第二节澳大利亚

  一、大洋洲最大的国家

  1.面积最大

  2.人口最多

  二、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1.东部大分水岭纵贯南北

  2.中部是低*的*原

  3.西部是低矮广阔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1.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人们居住困难较少,人口易于集中

  3.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1.羊毛、小麦产量多,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2.工业发展迅速,煤和铁矿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

  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菁华5篇)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使教学水*和业务能力。同时,通过学*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半年地理学*,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章,第一章《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章《走*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五、总体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六、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争创优秀课件。

  2、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3、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兴。

  4、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5、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

  6、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其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转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

  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

  注意: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讲述:

  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先来看这个演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白天呢?(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转时,转一圈要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一天或约24小时)。

  学生读P11图1.14昼与夜

  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昼半球)。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注意观察晨昏线与太阳光之间的关系。

  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活动

  【活动】演示地球自转,说明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

  转动地球仪,当太阳照射北京,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转动180度。再看,哪个是白天?哪个是夜晚?连续转动,北京和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昼夜更替)

  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

  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当北京是正午时,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

  指导学生看书P13图1.17并请学生解释:

  1、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

  2、半夜时分,*球迷观看NBA球赛

  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活动

  【讲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请同学们结合活动演示,总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补充,地球自转产生了三种地理现象。分别是: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2、昼夜更替3、时间的差异。

  【教学目的】

  1.了解澳大利亚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2.了解澳大利亚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大地形的分布;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口分布、植被、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4.了解澳大利亚在二次大战后利用本国矿产、草场和土地资源优势,发展工矿业与农牧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5.培养学生认识农牧业发展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能力和比较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自然条件的基本特征,现代化的工矿业与农牧业,人口、经济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

  澳大利亚挂图,特有动物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过程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菁华5篇)

  《天气》

  【课题】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探究学*、角色扮演等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方千米

  5、课堂练*: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让学生将课本、练*册或教师给出的练*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方千米

  5、课堂练*: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让学生将课本、练*册或教师给出的练*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七年级地理教学总结 (菁华5篇)

  实施新课程标准已经两年多了,如果说20xx年暑假那短暂的培训是对新课程最初认识的话,那么,那时最初的印像完全是理论的、抽象的、幼稚的。而对新课程真正务实的认识则来自于实践和摸索。在教学中强调更多的是方法过程而不是结果,更注重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方式也从原始的单一的接受性学*转化到研究性学*、参与性学*、体验型学*和实践性学*等,实现了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环境摆脱了原始的陈旧、刻版、封闭、进入了一个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新天地。

  在地理七年级上册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教学中的.方法,现就这些方法与同志们一起进行分享和切磋,不足之处请指正。

  一、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中第三节地图。请同学们每人回家找一幅地图,形式不限。分小组选一幅自己研究的对象对其进行研究,从地图的三要素到所属的地理事物及各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一一研究,并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最后研究性学*结束后再请每位学生留心观察,画出自己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图。在这样巧妙的研究过程中,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巩固到基本技能的培养锻炼都有不俗的设计,并且提供给学生了新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在自主学*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体验。更重要的是突出并强调了地理学系的应用性。整个研究学*过程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中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我们并没有像传统教学中那样,而是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一个辩论会,主题是:地球的名称应该是“水球”还是“地球”?让学生们提前收集有关的知识资料,分析提出自己的论点、论据。地理课堂变成了辩论的海洋,学生们尽情地展现自己,教师要做到的是注意点拨教育他们有理有节,适时地作起辩论主持人的工作。有趣的是辩论的结果是支持“水球”的一方获胜。胜利的原因首先应该归功于学生在课前收集的丰富资料,以及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其次,这也与初中一年级学生这一年龄段的逆反心理特征相吻合。

  在这次的探究性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学生们在课题研究中涌现出不少奇思妙想,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探索成为学生最大的乐趣。

  三、第三章:

  大气与气候中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在该节课中设计了一个“今天我当天气预报员”的活动,创造了宽松的学*环境,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个“20xx年西安空气质量评估报告”紧密结合当今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四、第三章:

  大气与气候中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有关气温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对于海陆热力差异的研究并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回忆夏天游泳池中水温和地面温度的一天变化,让学生自己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逐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辩论,在良好的环境下完成学*过程。

  像这样的方法很多很多,但在教学中不能不注意的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为自主学*提供条件。为此,每节课后的最后都设计一个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的环节。在评论时也要注意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注意提取其中创造性因素供其他学生借鉴、关注优点,及时鼓励。

  我们认为以人为本是新课程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社会。

  本学期我任教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在我的努力下,兢兢业业,扎实刻苦,圆满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现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分析,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本人承担七年级年地理教学任务,希望该年级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的技能。但由于学生的学**惯和基础较差,并且地理这门课不参加中考,学生的学*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我不是一名地理专业教师,这样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七年级学生在学*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通过上期的测试,分析同学们的学*效果;从与同学们的交流、交谈中,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呼声和感受,这样对学生的.各方面有了一个粗略的印象,为本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把好了脉,明确了本期的教育教学重点。

  二、认真备课、上课,细致批阅作业。

  (一)一堂好课,前提还在于备课的质量好与坏。“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离不开潜心的研究教材及学生、查阅资料、学*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由于自己不是专业地理教师,所以对教材的思想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把握不足,经常查找资料,到网络上查找等,为上好一堂课竭尽所能,付出了许多的精力,也为课堂良好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精讲精练抓提高。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了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避免了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练,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地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效果,增强了学*的兴趣。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了复*效率。

  (三)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认真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学*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作业是与他们最直接的交流、与沟通。于错题我给一些提示性的评语以及告知学生应该怎样避免错误。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我都不吝笔墨,用鲜红的话语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使之成为他们进步的起点、台阶。

  (四)地图训练抓能力。学生地理成绩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高低。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从一开题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就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学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学必须学会识图。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对重要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准确位置的掌握。

  三、深入教研教改,加强校本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

  1、积极进行探究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与运用实践。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

  2、学以致用,课程整合,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运用*生所学,才物有所值。我大胆尝试,积极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教学实效。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转为一种有声、有形,师生互动,快速、便捷,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中。最后做到黑板教学与课件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各个模式的优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理由”,我会继续保持现在的工作状态。在新的一年中,我将更加珍惜机会,不断努力工作,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学期地理科教学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成绩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现作如下总结。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开学初,本人总统了上个学期的期考情况,分析了学生成绩偏低的原因(原地理老师未上课,本人将*半学期后中途接任,课程进度慢,到期考课程只上到一半),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给初中031、032班的学生定出了期考*均分要在60分以上,其余班级*均分要在40分以上的目标,同时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学*要求以及宣布课改计划,从正面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了目标,又使学生增强了学*的信心。

  二、努力钻研教材,积极投身课改。

  由于本人不是地理专业毕业,对地理知识不够精通,因此,课前除了投入大量的时间对教材进行钻研外,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向何宏花、廖潜、黄志培、樊立安等老师请教,做到了课前扫清教材及其涉及问题的所有障碍,每一节课均感到了得心应手的轻松。然而,本人认为,如果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法,必定会导致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及教法感到厌倦,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为了寻求较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学法,本人学*了《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课程理念与实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等书,在初031、032班实施了讨论法和设置对手法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地自读教材,做好笔记,在小组中讨论,然后随机分配,把学生分成两个对手组,进行激烈的辩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主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感觉到了自己就是课堂中的主人,这两个班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制作教具,使抽象的教学直观化。

  我校地理教具紧缺,没有地理挂图,只靠老师的口头描述或者课本中的文字叙述,有的地理知识是十分抽象、难以理解的。为此,这个学期,本人利用家中的电脑扫描制作了十三幅地理挂图,用到教学中,使抽象的教学直观化,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

  四、注重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本人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利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通过实践经验证实理论知识。本学期,在初031、032班先后举行过两次地理知识辩论活动,在唇枪舌战中,虽然有的同学“独占鳌头”,有的同学“败下阵来”,但是,他们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辩论中增进了友谊,增加了知识,增强了能力。

  五、成绩和不足:

  这学期本人所上的初一地理课,成绩较上学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广西首届中学生地理知识竞赛中,有六名同学进入获奖范围。然而,与兴宾区较好的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普通班由于课时安排不够,没有时间复*,成绩还较差。

  六、努力方向与措施: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气,加大课改范围和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综合各科情况,培养尖子生,提高优秀率。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级共8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还担任初一(8)班的班主任工作,虽然工作繁重,但我还是严格遵守学校要求,落实学校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工作的基本原则,认真落实课程计划,抓好教学常规,加强教材、课标研究,根据各班差异做到因人因材施教,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高效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

  现将本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扎扎实实抓课堂

  在上一学年参与广州市新的《学业评价标准》的修订工作和教辅资料《分层导学》的修改工作的基础上,这一学期我把重心放在高效课堂上,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上,备课备在课本上,“教材即教案”,“课本即练*册”,利用实物投影手段,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最大限度拉*学生感知距离,然后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多媒体和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组织课堂,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精讲多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前三章内容因此花了大半时间,导致后两章内容有点赶,但从长远来看,我认为还是值得的。

  由于*时稳扎稳打,期末区统考网上阅卷的成绩与本校班级来比,还是不错的,高分人数也是比例比较高的。

  由于不公布全区的成绩,所以无法与区里其他学校比较,应该还是有进步的空间,以后要争取多点复*时间,多抓基本知识的识记。

  二、教研方面:区市教研有声有色

  本学期本人作为广州市教研室中心组成员、天河区教研室初中地理中心组、核心组成员,并担任初中地理中心组组长。与科组教师一起,积极参与教研工作。

  1.自觉进行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运用与实践;坚持参加科组、学校优质课、研讨课的听评等,坚持参加每月一次的校本培训课,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2.热情参与本区初中学科教研活动的主持工作,得到本区教研员和全体老师的一致肯定。10月24日第8周市七十五中徐淑霞老师的区公开课《自然灾害》, 11月21日第12周省实天河中学林智恩老师的区公开课《世界的气候》,本人跟教研员一起对这两节课进行了多次的指导,甚至亲历亲为,他们的课深受好评,本人也觉得很是欣慰。此外,在期末统一改卷、组织老师进行改卷分析等工作方面也都是区教研员的好助手。

  3.自觉接受继续教育:本学期我选取一门60学时的专业必修继续教育课程《基于新课程标准修订——初中地理学科专业能力提升(远程教育)(北大)》进行学*,觉得受益无穷,很认真地进行了学*并完成了各项作业,获得“优”的好成绩。

  4.积极承担市、区级课题研究工作。区级课题初中地理学与教一体MOODLE课程建设》已在9月21日顺利通过专家的结题验收。

  三、进修培训方面:

  由于自己是广州市基础教育百千万工程的“中学名教师”项目培养对象,也是经过五轮考核后选***的天河区名教师培养对象,还担任着广州市农村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工作室指导教师,这学期的学*和工作也不少,但都认真且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作为广州市基础教育百千万工程的“中学名教师”项目培养对象,本学期主要完成了如下任务:

  (1)进行了课题研究进展汇报。经过上一学期的学*培训思考,我想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这方面做课题研究,主要是想改变传统的八股式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为主线的自主学*教学模式。经过多次专家的指导,课题题目经过了多次修改,从《逆向思维自主学*区域地理的教学实践与探究》、《逆序法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到《基于学案的初中区域地理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问题解决法自主学*模式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最后定名为《问题解决模式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并争取申报省市级课题。

  (2)参加了8天的江苏南通之行学*观摩活动:撰写了8天的培训日记。其中,9月29日在海门市东洲中学上了一节交流课《*的气温分布》:采用学—教案,用问题解决教学法;注重读图方法指引和基础知识巩固;注重学生自主协作学*,知识构建,充分思维;注重学生的展示交流,互相质疑。这一节课得到了交流学校听课老师的充分好评。

  (3)参加每个月一次的学科工作室活动。

  本学期工作室活动定期开展,主要有10月份培正中学张葵老师的研讨课《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1月份美华中学胡久龙老师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执信中学龙国华老师的校园参观和校史介绍,这几次工作室活动,都得到徐颂军院长、张争胜副院长和何冰校长的支持和指导,受益匪浅。

  2.作为“天河区名教师”培养对象,本学期主要完成了如下任务:

  (1)11月份的四次理论学*。

  11月份连续四个星期的周六我们都到天河区进修学校参加理论学*,主要有广二师刘焱鸿博士的《广州市天河区名教师培养项目·方案解读》,教育学院黄志红博士的《中小学教研课题申报》,闫德明教授的《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上海金中老师的《我的图表,我的这些年》;深圳大学附中胡兴松老师的《中小学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诗与哲学)》;韶关教育学院刘清涌院长的《课堂文化——我是如何当语文老师的》;广二师教育学院周峰院长的《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策略与方法》;华师附小吴向东老师的《微课资源的融合与发展》。11月23日下午黄志红导师还对我们进行了小组内的指导,主要针对发展规划、教学风格、课题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方法介绍。

  (2)12月份的四天跟岗学*

  根据广二师的培养方案,第二阶段的培训任务是到省名师工作室进行跟岗学*。我的跟岗导师是东莞实验中学的肖金花老师。在肖老师的带领下,我主要完成了如下任务:

  研修活动形式、内容

  具体时间/时长

  地点

  1.本人课堂教学展示《气温的分布》;导师课堂教学观摩;听青年老师进行说课;科组互动研讨

  20xx/12/10/一天

  长安实验

  中学

  2. 参加市教研活动,包括课例观摩、技能比赛观摩、听讲座等

  20xx/12/11/一天

  虎门

  第五中学

  3.(1)教学特点分析,教学风格的理解及定位

  3.(2)听取肖老师对工作室基本情况介绍、活动开展情况及成果的介绍;听取肖老师对地理活动开展经验和教育科研经验的介绍,提升探究能力。

  3.(3)共同备课《我国气候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20xx/12/16/一天

  长安实验

  中学

  4.(1)担任东莞市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的评委工作,参与活动研讨;

  4.(2)观摩肖老师的课例,领略肖老师的教学风格,参与评课并提供参考意见

  20xx/12/17/一天

  松山湖

  中学

  在整个跟岗活动中,我充分感受了肖金花老师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也充分体会到见多识广这句话,以后都要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多跟名师、专家交流学*。

  3. 作为广州市农村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工作室指导教师,本人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培训期间主要完成了如下任务: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