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说课稿 >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优选【五】份

日期: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数的加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编排了“小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第四单元刚学*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对小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层次学*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本课是学*这两个层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小数的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以表格、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学*内容,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一、严肃的学*面孔,使鲜活的体育活动和看似机械演练的小数运算融为一体,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和生活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当得数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小数的书写更简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二、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行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3、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调动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学*热情。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4名,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惯,部分学生具备积极探究的能力,对本节课的教学较感兴趣。

  四、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本堂课我通过谈话、结合图片多次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主动提问的意识。

  2、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我准备组织两次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计算方法。

  3、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根据素材给出的若干信息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办法。

  五、说学法

  1、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观察质疑法:充分利用教材所给信息,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尝试探究法。引导学生对两组难易程度不同的题进行自主尝试,从而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算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两种算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出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盛况。

  通过教师讲述“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盛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并以简练的语言切入课题。

  阅读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计算——————引出小数的加、减法。

  (二)围绕问题,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算法、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能学*,爱学*的目的。我是通过以下办法突出教学重点的:首先向学生展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成绩,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例如:第一轮后中国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算法,紧接着再出示练*题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三)归纳小结,交流算法

  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2、从低位算起。

  3、计算结果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4、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为了检验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情况,我又设计了几道判断题,来进一步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四)分层深入,突破难点

  本课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通过以下办法突破教学难点:首先进行基本题的练*,然后再进行提高题的练*,这样分层练*,才能突破难点。

  (五)拓展练*,解决问题

  通过出示拓展题、让学生阅读信息,提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最后再进行升华练*,进而解决问题。

  七、说板书

  板书采用归纳整合形式,理清学生思路,宏观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板书如下:

  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总结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并不会感到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所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

  3、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段:学什么

  1、复*导入:出示两道整数加减法计算题83+59 83-59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整数加减法,你能准确又快速的计算出得数吗?

  (1)学生用竖式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算理)

  师导入:今天我们来学*《小数加减法》师板书

  2、出示学*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学*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先独立学*,再同伴互助然后小组交流。

  4、学*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典型的错例分析练*、解决问题练*等系列练*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 )对齐,也就是( ),再从( )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 )。(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 7.5+1.5=8.0 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 《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要认真读题目选择合适的条件)

  一件上衣:27.9 元 一条裙子:54.6元 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目标和自己的学*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 ,从末位算起。

  学生板演 学生板演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3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 教学目标:

  a、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b、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c、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惯。

  d、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教学程序:

  一、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

  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惯)

  三、小结

  师:你学*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4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购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买过东西,那你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呢?

  过渡:看来大家买东西的经验很丰富,那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商店逛逛,看看小朋友们遇到什么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商店里真热闹,小朋友们正在买东西呢,你们看小丽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3

  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读题。

  师:你们能帮她解决吗?算式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板书:0。8+0。6=

  师: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揭示课题):大家看这个算式中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小数)那今天我们就来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师:0。8+0。6,你们会算吗?那大家在本子上算一算吧。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展示汇报。

  师:这位同学是列竖式计算的,我们来听听她的想法。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

  生汇报

  师板书:

  元角

  0。8

  +0。6

  1。4

  答:一共1。4元。

  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小数加法中,要使相同数位对齐,关键什么要对齐?

  师引导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指名说,同桌说)

  2、练*。

  师:小丽想买的是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那你想买哪两样东西呢?

  师:一共要多少钱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那请大家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请大家用竖式来计算。

  展示,汇报。

  3、教学例4

  师:你们帮小丽解决了问题,真棒!小明也来了,他又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看。

  课件出示问题:我想买1枝铅笔,哪种便宜些呢?

  师:大家帮他看看,买哪种便宜些呢?

  师:1枝有橡皮的铅笔比1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呢?(出示例4)

  读题。

  师:你们能帮他算吗?

  算式怎样列呢?

  板书:1。2—0。6=

  师: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大家能不能也用竖式计算出来呢?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来看看她做的对吗?那大家来听听她是怎么想的,和你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生汇报

  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师小结: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也是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

  4、练*。

  (1)师:同学们真聪明,又帮小明解决了问题,那你们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并能解答出来吗?

  学生提问题,解答。

  展示,汇报。

  (2)师: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好,老师也来提一个:(课件出示)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师:请同学们帮小东选商品,能买什么?你有几种买法?

  汇报

  (三)、小结: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帮小朋友解决问题时,计算了不少小数的加减法,那你们想一想,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2、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最低位算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满十进一,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要把小数点对齐。

  (四)、巩固练*。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会计算小数的加减法了,下面我们就一块来看看这一组题(出示练*二十二第1题),同学们,你们看,你们能自己计算出这些小数的加减法式题吗?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指名说得数。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计算、探究、讨论、比较等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三、说学*方法

  1、自主学*的方法:教学例3、例4时,让学生通过自学,根据问题层层深入探究,归纳和判断,得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计算、观察、发现的方法:在讲解计算法则时,让学生自己算,自己发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合作学*的方法:<<课程标准>>引导下的学*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做*题的时候,让学生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表达能力,协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1、铺垫迁移,生成问题

  复*整数加减法及其列竖式计算,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便学生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来,为本节课学*做好铺垫。以去商店买商品为话题,让学生谈买东西、花钱、算帐等生活的事情,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为下面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打下伏笔。

  2、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探究,明确思路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在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独自尝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挥小组学生集体智慧。

  3、巧编练*,逐步优化

  设计多样化的练*,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1)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菁华3篇)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1

  一、说课标《新课标》指出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通过探索思考,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创设了与学生相距最*、学生最感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体情境。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7页—第48页。

  【教材分析】

  为了配合本节课的主体情境迎接奥运,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发现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产生新的计算要求。例题首先让学生探索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尝试计算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试一试”让学生继续解决例题创设的情境中的其他一些加、减计算问题,并突出计算结果的化简。最后通过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打下基础。练*主要用来巩固所学*的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并用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因此,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确立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学*乐趣,总结学*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引导学生全情投入,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

  三、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迎接奥运”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计算、探究、讨论等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 “四让”的特色:

  (1)问题让学生提出;

  (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

  (4)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四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探究比较,掌握算理;

  (三)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四)拓展思维,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教师激情引入:2008北京奥运会申奥成功时*人民欢腾喜悦的画面。

  “同学们,在2001年的7月13日22:15分,我国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资格,当奥委会*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当全世界的*人为之欢腾流泪的时候,作为一名*人你们激动吗……”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计课堂的气氛会热烈起来。)

  2、作为*小主人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我国承办2008奥运会的一些情况介绍给来我国参观旅游的外国同学,(出示几位外国同学的图片和一些奥运活动图片。)重点介绍2008奥运会的吉祥物代表奥运五环也代表北京欢迎你的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今天,就请大家做导游带领外国同学一起去游览福娃乐园。

  (多媒体出示)先到第一站“贝贝园”。里面设有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许商品零售店。出示一些特许商品价格:福娃提花方巾8元,学生荧光笔3.4元,挂绳十色圆珠笔4.75元,福娃头饰2.65元等。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挂绳十色圆珠笔和学生荧光笔一共用了多少元?75 + 3.4

  (2)挂绳十色圆珠笔比学生荧光笔多多少元?75 - 3.4

  (3)挂绳十色圆珠笔和福娃头饰一共多少元?75 + 2.65

  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怎样来进行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迎接2008奥运会情境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采集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和爱国情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比较,掌握算理

  1、出示第(1)问,挂绳十色圆珠笔和学生荧光笔一共用了多少元?75 +3.4

  学生试做,指定学生板演,其余做在自己的练*本上。教师巡视,发现不同做法。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可以放手引导学生自己调度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探索两位小数加减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

  展示不同的算法,要求学生自己解释思考过程。在这里,用竖式计算时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

  1.把小数点对齐。

  2.把末位对齐。请同学讨论:,两种情况哪一种算法正确?为什么?(学生可能会把4.75元、3.4元分别化成复名数或根据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去说明小数点对齐的算理,也可能用估算发现末位对齐的错误)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小数点对齐”这一计算规则,不应凭借“小数点有没有对齐”自己来评判竖式的正确与否,而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数量思考:4.75+3.4的竖式应该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加。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分析,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还可以通过估计进行判断。在教法上,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根据出现的情况引发讨论。再进行小组评价,对能准确理解为什么“小数点对齐”算理的同学及时表扬、鼓励。

  2、出示第(2)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请同学们试着计算“4.75-3.4”这道题。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过程体验,明确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3、如果求挂绳十色圆珠笔和福娃头饰一共多少元?这里可以要求学生应用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指名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然后指出:计算结果要化简,并让学生说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归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先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从低位算起。整数加、减的竖式中,末位对齐了,其他数位也就对齐了,就能使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而小数加、减则不然,只有小数点对齐才能使相同数位对齐,才能使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所以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面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和或差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去掉0把结果化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把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算法的比较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比较思想,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1、让我们来到第2站“迎迎园”。这里有一组练*:

  9.3+6.98= 24+9.9= 13.8-8.6= 7.56-4.56=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里的巩固计算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成游戏的形式。

  2、第3站“欢欢园”。当好裁判员:

  53.3 9.86 1.76

  +2.47 - 4.26 -0.85

  7.80 5.60 91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提问:在进行小数加、减计算时,可能出现哪些错误,怎样防止?

  3、第4站“妮妮园”。先组织完成书练*八第3题。并分别评讲(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4、课堂作业:练*八第1、2题。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还让学生开展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拓展思维,课后延伸。

  1、总结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2、第5站“晶晶园”。拓展思维:一群小动物在渡口过江。现有一大一小两只渡船,大船限载重2000千克,小船限载重600千克。5只动物同时过渡口,该怎样乘船?(先估计,再计算)

  老虎408.26千克 狮子530.5千克

  大象1588.29千克 猴子9.76千克 猪58.74千克

  【设计意图】思维题的设计,既检验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为小数加减法的进一步学*埋下了伏笔。如果学生在课堂思考的时候有困难,鼓励他们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来补充学*,获得答案。

  最后可以请我们的同学和外国同学进行简单地告别。欢迎外国友人在2008年的8月8日来我国观看奥运会。了解更多的奥运知识,*文化。同时促进双方的共同学*。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2

  我是小学数学组的×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法、减法》,对于这节课。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5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法、减法》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内容,本节课属于数的运算部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包括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整数的加减运算,通过列竖式数位对齐进行运算,这些都为这节课做好了很好的知识铺垫。这节课是小数运算的开端,为后续学*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运算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特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离出数学问题,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特点,体会数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能够正确列竖式计算。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的主体,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说一下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己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也会计算列竖式进行整数加、减法运算,但是对于小数的加、减法的运算则比较陌生。本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善于表达,其思维水*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有效的建立起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过程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节课的教法确定为创设情境法和自主探究法,教师通过创设购物的生活场景拉*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小数加减法问题,并自主尝试进行求解,在此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的积极性,更好地学*新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从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课程小结和布置作业等5个环节来展开。

  环节一:激趣导入

  本篇课题我会通过创设情境方式导入,在教学之初,呈现文具店各种文具的价格情景图,并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小数加减法问题“买1个卷笔刀和1支铅笔,一共多少钱?卷笔刀比铅笔贵多少钱?”,从而建立与本篇课题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探索新知

  在新授部分我会分两个环节来展开:

  活动1:算法多样化

  根据导入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尝试进行计算,其中包括转换单位后口算进行,列竖式计算等方法。教师示范书写过程,参照整数加减法计算过程。经过计算不难得出1只卷笔刀和1支铅笔一共1.4元,卷笔刀比铅笔贵0.2元,另外经过整数竖式计算过程的回顾学生会对于小数加减运算过程要数位对齐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经历了真实情景的探究,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建立与整数加减运算之间的关系。

  活动2:感受算法,理解算理

  根据活动1学生的计算方法,提出问题: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引导学生通过列竖式笔算。这一活动环节我会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将全班学生每4人分一组讨论计算方法,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过程中教师指导小数各数位表达意义,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发言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争对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鼓励性评价为主,不仅评价到学生的学*结果,还要评价到学生学*的过程。通过以上小组讨论的教学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出来: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小数点对齐。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同桌之间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学生总结:在进行小数加、减法列竖式计算时,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活动1道活动2学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去感受小数加减法运算方法和算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提出有效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环节三:巩固练*

  我会围绕本篇课题设置小数加减法运算的趣味竞赛,看哪位同学计算又快又准。通过游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这节课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学生纷纷表达这节课的收获和积累到的活动经验,经历小结过程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梳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环节五:分层作业

  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基础作业:完成课件PPT展示的争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题目;拓展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

  五、说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3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购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买过东西,那你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呢?

  过渡:看来大家买东西的经验很丰富,那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商店逛逛,看看小朋友们遇到什么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商店里真热闹,小朋友们正在买东西呢,你们看小丽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3

  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读题。

  师:你们能帮她解决吗?算式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板书:0.8+0.6=

  师: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揭示课题):大家看这个算式中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小数)那今天我们就来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师:0.8+0.6,你们会算吗?那大家在本子上算一算吧。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展示汇报。

  师:这位同学是列竖式计算的,我们来听听她的想法。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

  生汇报

  师板书:

  元角

  0.8+0.6=1.4

  答:一共1.4元。

  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小数加法中,要使相同数位对齐,关键什么要对齐?

  师引导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指名说,同桌说)

  2、练*。

  师:小丽想买的是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那你想买哪两样东西呢?

  师:一共要多少钱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那请大家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请大家用竖式来计算。

  展示,汇报。

  3、教学例4

  师:你们帮小丽解决了问题,真棒!小明也来了,他又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看。

  课件出示问题:我想买1枝铅笔,哪种便宜些呢?

  师:大家帮他看看,买哪种便宜些呢?

  师:1枝有橡皮的铅笔比1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呢?(出示例4)

  读题。

  师:你们能帮他算吗?

  算式怎样列呢?

  板书:1.2—0.6=

  师: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大家能不能也用竖式计算出来呢?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来看看她做的对吗?那大家来听听她是怎么想的,和你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生汇报

  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师小结: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也是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

  4、练*。

  (1)师:同学们真聪明,又帮小明解决了问题,那你们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并能解答出来吗?

  学生提问题,解答。

  展示,汇报。

  (2)师: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好,老师也来提一个:(课件出示)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师:请同学们帮小东选商品,能买什么?你有几种买法?

  汇报

  (三)、小结: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帮小朋友解决问题时,计算了不少小数的加减法,那你们想一想,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2、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最低位算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满十进一,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要把小数点对齐。

  (四)、巩固练*。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会计算小数的加减法了,下面我们就一块来看看这一组题(出示练*二十二第1题),同学们,你们看,你们能自己计算出这些小数的加减法式题吗?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指名说得数。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2)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菁选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数的加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编排了“小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第四单元刚学*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对小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层次学*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本课是学*这两个层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小数的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以表格、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学*内容,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一、严肃的学*面孔,使鲜活的体育活动和看似机械演练的小数运算融为一体,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和生活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当得数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小数的书写更简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二、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行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3、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调动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学*热情。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4名,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惯,部分学生具备积极探究的能力,对本节课的教学较感兴趣。

  四、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本堂课我通过谈话、结合图片多次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主动提问的意识。

  2、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我准备组织两次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计算方法。

  3、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根据素材给出的若干信息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办法。

  五、说学法

  1、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观察质疑法:充分利用教材所给信息,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尝试探究法。引导学生对两组难易程度不同的题进行自主尝试,从而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算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两种算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出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盛况。

  通过教师讲述“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盛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并以简练的语言切入课题。

  阅读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计算——————引出小数的加、减法。

  (二)围绕问题,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算法、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能学*,爱学*的目的。我是通过以下办法突出教学重点的:首先向学生展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成绩,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例如:第一轮后中国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算法,紧接着再出示练*题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三)归纳小结,交流算法

  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2、从低位算起。

  3、计算结果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4、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为了检验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情况,我又设计了几道判断题,来进一步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四)分层深入,突破难点

  本课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通过以下办法突破教学难点:首先进行基本题的练*,然后再进行提高题的练*,这样分层练*,才能突破难点。

  (五)拓展练*,解决问题

  通过出示拓展题、让学生阅读信息,提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最后再进行升华练*,进而解决问题。

  七、说板书

  板书采用归纳整合形式,理清学生思路,宏观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板书如下:

  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在学*本课前,学生对笔算整数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并且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小数的形象支撑,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也为学*本课做了有力的铺垫。加、减法结合元角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学*小数的加减。本节课内容是为以后系统学*小数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根据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购物”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能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我认为教学重点是主要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学难点就是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以及现在的孩子接触钱的计算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条件下,我准备这节课主要用演示法和讲授法,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铺垫——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整数极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课的学*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课前进行已有知识的铺垫,课中探索发现新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能力。在学*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五、教学程序

  (一)复*铺垫。

  1.复*几道名数互化题。

  2.利用商店里文具价格复*整数加减法的笔算题,.复*整数加减的法则。看到图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自己列竖式解决吗?指名汇报。,注意选择性的指名叫两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叫同学们当小老师,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竖式对吗?为什么?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归纳整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并一起来读两遍。(我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让学生学*过的知识重新唤醒,让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更好更快的'掌握新知识。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

  (二)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还是刚才这家商店,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商店的商品打特价,你们仔细看,原来的这些文具的价格有了什么变化?(变的便宜了)。这些商品的价格你们都认识吗?想想你们刚才的问题在结果上有什么不同啦?自己试着在作业本上算一下。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计算,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指名叫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样请两名学生来黑板上板书,这次的算式不作要求。并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鼓励学生的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只要算对就要予以肯定。)仔细看看现在的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了?对了,现在的算式是小数来加减。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实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从而达到学*目标。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借助学生常见的家居常识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抽油烟机距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得书桌该配多高的椅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2.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前提是,是学生逐渐的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

  六、说程序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测量的数据,教师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张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引导学生看着数学信息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竖式计算:

  米分米

  0.7

  +0.6

  1.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观察和思考是数学学*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究小数的加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优化算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学*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整数减小数,学生计算起来相对较难,先让他们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练*、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采用闯关比赛、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避免计算教学的

  单调与枯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验成功。

  3.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因此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肯定能激发出学生练*的欲望,题意为:每人做几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一个一位或两位小数,两人一组,将准备的纸团放在一起。每人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纸团,摸出较大数的人算两数的差,摸出较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

  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单纯做计算题要有趣。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第47、48页。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在简单的购物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性和主动性。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相关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2、再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讨论交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时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1.在教学例1的第(1)问小数加法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尝试用竖式计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各自是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选取不同的算法板演,让全班交流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列式计算。最终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也要数位对齐,而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

  2.在教学例1的第(2)问小数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能学*,爱学*的目的。

  (设计理念:数学活动中,老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的主人。在例题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分析等方法进行列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能力。)

  3、"试一试"的练*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自己的做法,然后把计算结果化简,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使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进行化简。

  4.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先在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设计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做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练*是数学学*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基础性练*:完成"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做"练一练"第1题可以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24加9.9是整数加小数,也应该把小数点对齐着算。7.56减4.56的差的小数部分是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差应该怎样化简?差是多少。

  做"练一练"第2题时,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2.应用性练*: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央视两名青年歌手的综合成绩进行比较(

  相关数据的对比),看谁的表现较好!"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引导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并谈谈今天的学*收获。

  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认识。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这样,既体现的新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5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购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买过东西,那你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呢?

  过渡:看来大家买东西的经验很丰富,那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商店逛逛,看看小朋友们遇到什么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商店里真热闹,小朋友们正在买东西呢,你们看小丽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3

  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读题。

  师:你们能帮她解决吗?算式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板书:0。8+0。6=

  师: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揭示课题):大家看这个算式中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小数)那今天我们就来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师:0。8+0。6,你们会算吗?那大家在本子上算一算吧。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展示汇报。

  师:这位同学是列竖式计算的`,我们来听听她的想法。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

  生汇报

  师板书:

  元角

  0。8

  +0。6

  1。4

  答:一共1。4元。

  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小数加法中,要使相同数位对齐,关键什么要对齐?

  师引导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指名说,同桌说)

  2、练*。

  师:小丽想买的是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那你想买哪两样东西呢?

  师:一共要多少钱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那请大家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请大家用竖式来计算。

  展示,汇报。

  3、教学例4

  师:你们帮小丽解决了问题,真棒!小明也来了,他又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看。

  课件出示问题:我想买1枝铅笔,哪种便宜些呢?

  师:大家帮他看看,买哪种便宜些呢?

  师:1枝有橡皮的铅笔比1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呢?(出示例4)

  读题。

  师:你们能帮他算吗?

  算式怎样列呢?

  板书:1。2—0。6=

  师: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大家能不能也用竖式计算出来呢?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来看看她做的对吗?那大家来听听她是怎么想的,和你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生汇报

  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师小结: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也是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

  4、练*。

  (1)师:同学们真聪明,又帮小明解决了问题,那你们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并能解答出来吗?

  学生提问题,解答。

  展示,汇报。

  (2)师: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好,老师也来提一个:(课件出示)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师:请同学们帮小东选商品,能买什么?你有几种买法?

  汇报

  (三)、小结: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帮小朋友解决问题时,计算了不少小数的加减法,那你们想一想,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2、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最低位算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满十进一,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要把小数点对齐。

  (四)、巩固练*。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会计算小数的加减法了,下面我们就一块来看看这一组题(出示练*二十二第1题),同学们,你们看,你们能自己计算出这些小数的加减法式题吗?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指名说得数。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四年级选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教材,其中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编排了“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在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

  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具有对新生事物好奇的特点,借助“克隆牛”这一较新鲜事物的出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20xx年我国克隆牛的有关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我与姚明比身高等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克隆牛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两只克隆牛的对话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小数加法方法。然后根据表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小数减法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及其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四、教学程序

  (一)、以旧引新,知识迁移师:大家回想一下,笔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首先计算下面两道题,边做边思考。(指明回答,出示课件,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师:今天我们学*小数的加减法

  (二)创设情境,激趣探究

  (1)迁移情境,解决加法问题师:同学们,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国的克隆技术居世界前列。谁来说一下你对克隆的认识。(学生回答)20xx年10月29日和31日,一对克隆牛在我国山东省莱阳农学院出生。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一头牛叫“健健”,一头牛叫“壮壮”。这对可爱的小牛发出了信息:健健说:“出生时,我的`胸围是0.77米”,壮壮说:“我出生时的胸围比健健多0.03米”。

  设计意图:采取这种谈话式导课,一是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渗透师德教育。

  1、师:你能否根据这两条信息,提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指明回答,课件出示问题)你能试一试吗?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2、列算式:谁能列出算式?0.77+0.03=?

  3、说算法: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吗?在练*本上试一试。(指一名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本上)。同桌交流以下问题:

  (1)列竖式时,先让什么对齐?

  (2)计算时,先从哪一位加起?然后再怎样计算?

  (3)得数的小数点和谁对齐?

  (4)得数末尾如果有“0”,怎么处理?根据是什么?师:指明回报并订正板演的竖式。强调:写竖式时,一定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与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4、验算:0.8这个结果对不对,我们需要怎么做?(验算)请把你的验算方法写在练*本上(指明板演)订正

  设计意图: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引领作用,启发鼓励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2)独立思考,探究减法算法

  1、我们再来看看克隆牛带来的其他信息?(课件)你能否根据这些信息,提一道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指明说)将学生分组,分别计算相同难度的不同问题。写在练*本上,并验算自己的结果对不对。集体订正。设计意图:可以锻炼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探索出最简单的位数相同的小数减法方法: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得数的小数点和上面数的小数点对齐

  2、探索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

  (1)课件出示问题:管围多多少。

  (2)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师:你能计算出得数吗?先独立思考,算完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板演并说说怎么做的。

  3、小组讨论,探讨算法出示不同的书写方法正确与错误的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4、汇报交流,总结算法

  (1)全班交流算法,教师板书计算过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错的原因是什么?正确书写格式的依据是什么?在交流中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2)小结计算方法(重点是:①相同数位对齐;②哪一位上不够,用“0”补齐)。

  a)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也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

  b)你知道怎样对齐数位吗?(小数的小数点要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c)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d)差的小数点应与减数、被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总结:观察小数加减法算式,说说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问题?全面总结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在上一节课学*的基础上,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

  学生在这种人格*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任务。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我跟姚明比身高

  (1)课件出示:姚明身高2.26米

  (2)你能说出你的身高,看看你和姚明差多少吗?

  2、找朋友

  (1)每人在小卡片上写下一个20以内的一位或两位小数。

  (2)写完后任意两个学生出示卡片,计算两个数的和与差。

  (3)一位同学起立,请他找到他的好朋友,对这两个同学的卡片进行计算

  3、走进生活师:生活当中,买东西最常用的就是小数加减法来算价钱。已经让你们统计了部分课本的价格,我这里仅仅列出了两本,请补充完整。

  (1)课件出示:语文数学科学英语课本价格。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吗?

  设计意图:练*题的设计是有层次性的,从计算、改错到实际问题的应用,都渗透了本节课的知识点,特别是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

  课后的延伸,实践的体验,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学*必然是积极主动的,有效地巩固了学*的成果。

  四、总结

  谈一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的加减法从低位算起

  六、课后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锻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练*内容回归生活,“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总结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并不会感到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所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

  3、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段:学什么

  1、复*导入:出示两道整数加减法计算题83+59 83-59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整数加减法,你能准确又快速的计算出得数吗?

  (1)学生用竖式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算理)

  师导入:今天我们来学*《小数加减法》师板书

  2、出示学*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学*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先独立学*,再同伴互助然后小组交流。

  4、学*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典型的错例分析练*、解决问题练*等系列练*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 )对齐,也就是( ),再从( )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 )。(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 7.5+1.5=8.0 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要认真读题目选择合适的条件)

  一件上衣:27.9元一条裙子:54.6元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目标和自己的学*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小学数学四年级 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在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说教学设想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体育用品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奖牌榜联想数学问题,带这问题观看比赛,寻找其中隐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三、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四、说教学程序

  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我记得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爱体育运动,而且老师知道我们班里有几名体育健于下星期一(5月14日)将参加*湖市的体育运动会,老师预祝他们取得可喜的成绩。

  那大家知道全世界最关注的体育运动会是什么?(奥运会)20xx年第xx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中国的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创造了辉煌的成绩。谁知道中国获得了多少枚金牌?

  (1)收集信息

  (2)交流信息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随学生的回答将提出的问题一一列举在黑板上。(揭示课题)

  2、 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解决。

  (1)探索尝试

  (2)汇报交流

  小数加法

  师:说一说怎样计算的。谁有补充?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得数的小数点要竖式中的小数点对齐。计算结果小数末尾有0的要利用小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小数加法?(进一步加深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

  师:选择一个小数减法的问题。有了前面学*的基础,请学生直接说说是怎样做的?其他学生可作适当补充。

  (3)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生说验算的方法。

  得出: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请验算一下你刚才的计算对吗综合应用

  解决剩下的几个问题。

  三、 设置情境,练*实践

  亮亮是个非常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亮到体育商场买东西。 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

  师:他们买了什么?你还从图中发现了什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列竖式算一算。爸爸付了50元,要找回多少钱呢?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计算结果和方法。

  师:亮亮又和爸爸逛到了球类区。你又有什么发现?亮亮可能会怎样买呢?需要付多少钱?同桌商量然后解决问题。

  四、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小数是我们生活和学*不可缺少的伙伴。希望同学们*时多留心,多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数学第八册(155-157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教学目标:

  (1)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2)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惯。

  (4)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1)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2)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3)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4)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6)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二、教学程序

  1、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它是我们知识树的哪颗果实呢?请大家来看看。(课件出示知识树)

  师:小数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的代数部分中代数的知识。它分为意义、法则、顺序和性质四个部分。本节课我们研究意义和法则。

  (导入部分明确本部分内容在小学段的地位,使学生纵览全局。

  2、目标

  (1)了解小数加减意义;

  (2)理解掌握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3)灵活运用法则计算;

  (4)养成仔细读题,认真验算的良好*惯。

  设计意图:学*目标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应达到的要求,适宜教师思考、理解。学*目标的理解对象是学生。学*目标的制定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制目标也是可行的,学生自己定制的目标适于大多数学生接受。不过学生定制的目标有局限性,高度、深度达不到要求。本节课的目标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的,说明教师的调控课堂能力不强,放不开手。

  3、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惯)

  6、延伸

  师:今天学*的小数加减是以整数加减做铺垫的,那小数加减是为学*什么做铺垫的呢?

  生:分数加减法。(突现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师:小数加减法也为加减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整数、小数加减混合、四则运算等做了铺垫。我们不仅学*中要用到,生活中也要用到。(点明知识的作用,明确了学*目的。)

  7、回归

  师:你学*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师:看看你摘到了智慧的果实没有?(出示知识树)

  8、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作业本73页

  推荐作业:假期中调查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小数加减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计算、探究、讨论、比较等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三、说学*方法

  1、自主学*的方法:教学例3、例4时,让学生通过自学,根据问题层层深入探究,归纳和判断,得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计算、观察、发现的方法:在讲解计算法则时,让学生自己算,自己发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合作学*的方法:<<课程标准>>引导下的学*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做*题的时候,让学生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表达能力,协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1、铺垫迁移,生成问题

  复*整数加减法及其列竖式计算,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便学生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来,为本节课学*做好铺垫。以去商店买商品为话题,让学生谈买东西、花钱、算帐等生活的事情,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为下面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打下伏笔。

  2、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探究,明确思路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在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独自尝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挥小组学生集体智慧。

  3、巧编练*,逐步优化

  设计多样化的练*,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小数加、减法》,(第71至73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学*掌握了小数的认识、基本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后编排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能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

  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并不陌生。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写法,经历计算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迁移到本课内容上来。

  二、说教学目标

  1、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新课程标准实施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交流,掌握小数的加减法笔算方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养成合作互助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

  (2)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数学学*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对小数点的处理。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②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3、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课前预备了2004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跳水两幅画面,投影仪等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学

  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以下3个教学理念:

  1、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行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3、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热情。

  四、说学情

  从整个小学阶段来说,这部分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三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大部分同学已掌握了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学**惯,因此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在原有基础上作铺垫。从本册学*内容来说,本单元知识是四年级下册八个新授单元的重点学*内容,而本课内容又是今后学*小数混合运算、小数运算定律的基础。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创设情景法、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法、学用结合法、引导发现法等,主要突出以下的两种教学方法,即:

  1、创设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寻找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的相同点,从“相同数位对齐”的认知统一到“小数点对齐”,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推广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学法主要采用:主要采用发现与比较相结合,自主探索与合作学*相结合的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件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出示:475+34=;475-34=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后,并选其一展示,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指名学生说说算理(强调数位对齐)。

  【设计意图】

  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复*导入为学生后面利用旧知来学*新知,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扫清了障碍。

  师:好,刚才我们复*了整数加减法,今天我们就来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课本71页情境图)

  师:大家对奥运会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回答)引导观察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的榜样吗?

  1、教学例1:

  (1)出示成绩统计表。

  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求学生把问题写在预备好的纸条上)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

  在课堂情境创设中,选择对学生有感染力的体育运动为背景。呈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跳水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在女子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该项目奖牌榜以及中国队与加拿大队各轮动作得分总成绩统计表。通过观察照片进行计算,让学生回味雅典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创造的辉煌成绩,又使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小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

  (1)探索尝试。

  【设计意图】

  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过程体验,明确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2)小组汇报交流。

  ①小数加法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53.40+58.20=111.60

  引导学生明确: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②小数减法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53.40-49.80=3.6

  引导学生明确: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3.60化简后是3.6。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小数点对齐”这一计算规则,不应仅凭借“小数点有没有对齐”自己来评判竖式的正确与否,而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数量思考,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分析,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列竖式,最便于计算。在教法上,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根据出现的情况引发讨论。

  第三环节:集体交流、总结算法

  教学例2:总结算法,出示课件。

  ①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留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②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

  (2)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3)最后再点上小数点,得数能化简的都要化简(和或差末尾的'零要去掉)全体学生读一遍。

  编童谣:小数加减点对齐,从右向左计算起,满十进一要牢记,退一当十别大意!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把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算法的比较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比较思想,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上童谣,便于学生识记,有兴趣!

  (4)验算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5)看书质疑。

  【设计意图】

  通过看书,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质疑的过程实际也是整理、消化新知,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第四环节:智慧闯关、巩固提升

  巩固练*:智慧闯关游戏

  第一关:填一填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上的数对齐,都要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把()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去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点上()。计算结果要()。

  第二关: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

  第三关: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2.98+0.56=12.53+4.67=5.64-1.78=7.2-***5=

  【设计意图】

  练*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还让学生开展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全课总结

  师: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体会?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谈体会,总结拓展升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数学的兴趣。

  七、说板书

  设计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重点,解决知识难点,不仅粘贴学生所提问题,还板书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写法,这样安排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的加减法从低位算起①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分?②俄罗斯队第四轮比中国队少多少分?

  八、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是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深化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是教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要求;

  三是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有效生成,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人参与。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12

  一、说教学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法与减法,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小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将来进一步学*小数乘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二、说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先创设了一个简单的购物情境,第一个问题是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引导学生把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并着重比较“把小数点对齐”和“把末尾对齐”这两种算法哪一种正确,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真理。第二个问题是组织学生继续探索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试一试让学生明确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讨论在计算时的注意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和归纳计算方法。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能正确列出竖式来进行计算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合作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按如下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先采用媒体出示一副小明、小丽和小芳三位同学买文具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观察并说说各种文具的价格。接着我引导学生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交流。可能提出“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最后我适当选择一些问题,采用媒体出示,引导列式: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口答列式:4.75+3.4=这是一道小数加法的计算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小数加减法。这部分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商品的价格,产生买卖商品的欲望,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明确了本课的学*内容是小数加减法,同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二、尝试计算,探索新知。

  我先让学生观察4.75+3.4这个算式,然后引导思考: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学生试着在本子上列竖式进行计算。我巡视不同的列式方法,并请学生在投影上展示自己的列式方法:一种是小数点对齐,一种是末尾对齐。等学生计算好后引导观察: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算法哪一种正确?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对这两种算法的看法,然后集体交流想法:我认为小数点对齐这种列式方法正确,因为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这部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为什么?可以让学生讨论后交流。接着我示范把竖式板书在黑板上,强调小数点应对齐等细节。学生观察。接着我出示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这是一道减法,你会计算吗?请同学们列出竖式,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在本子上,然后引导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学生交流我是采用小数点对齐来列式的,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强调: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也要小数点对齐,媒体出示列式方法并计算出结果。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并交流自己的列式方法,明确小数点对齐。接着引导提问:你能把计算结果进行化简吗?学生尝试化简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小数末尾的零可

  以去掉,这是小数的.性质。最后引导比较,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得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都要数位对齐,都是满十进一。小数在计算时应小数点对齐,计算的结果要进行化简。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练一练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点,整数的小数点在右下角,计算的结果应化简。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六、说教学特色

  综合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课的教学特色是:

  (1)通过创设了一个买卖物品的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体会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小数加减法应小数点对齐,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的主人,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

  (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通过练*的分层设计,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弥补学生思维的不足,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13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 教学目标:

  a、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b、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c、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惯。

  d、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教学程序:

  一、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

  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惯)

  三、小结

  师:你学*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14

  一、说设计理念:

  大家知道:教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崭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彻底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的过程更多的还给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

  二、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简便计算这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比较简单。所以,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很好的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此规律的得出,不仅很好解决了从整数的简算到小数简算之间的过渡,而且在此过程中再一次地复*、巩固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使学生深刻地感知了运算定律,为后继的简算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确立: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有限个例证明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体验学*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教学难点:能根据题目数据特点正确的进行简算。

  三、说教学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由于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尝试教学、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学*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感知、验证、认识、归纳,教师通过扶放结合,让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判断推理能力,而且又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惯。

  四、说学生学法:

  1、结合教法,引导学生在学*过程中体会学*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学会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去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2、利用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自学,尝试练*等,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

  五、说教学设计:

  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学*,和谐发展。本节课抛开了教材中的原有例题,从学生自主编写的*题选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自己编写的题目入手,通过教师改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简便计算的学*,建立简算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我认为这样选择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

  2、创设情景、走进生活、对比概括。通过情景设计验证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教材给出了一个班四位同学50米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成绩,也就是跑4×50米的时间,要把4个同学50米跑的时间加起来。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两位同学不同的计算思路,一种是按顺序计算,另一种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的数先加起来。通过对比,使学生直观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进一步体会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确实方便又快捷,使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能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的空间和时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规律,后实践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计算体验,再验证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并能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后,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举例、比较、交流、验证、概括这样一个全过程。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状态。

  4、 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边学边练,并根据学生的学*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状况,通过“课堂百草园” 等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学会欣赏自我。

  六、初步预计: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学生的素质相应的会有所发展。

  本节课引出的几点思考

  1、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的过程,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2、课堂的活动设计得有实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解决 “学到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学*基础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

  3、学生的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把一堂课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结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兴趣的引导上。

  七、教后自我反思:

  反思自己整个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行为,我的感悟和收获:

  1、灵活运用教材,创设生活情景,实现知识迁移

  计算课对孩子们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怎样的教学过程能吸引学生,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能让学生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后,我发现教材主题图所呈现的运动会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些远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有些勉强。

  2、关注学*过程,注重学*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数学课要关注学生的学*的过程,在这节课的中,我试图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被激活了,这不得不让我们相信,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3、关注学生情感,以评价促进学生善思乐学

  有一句话所有教师都深知,却又让大家付出一生去追求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激发学生学*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句“相信你,给你时间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答案”,当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时“我非常的欣赏你的独特见解”。当学生们在合作的时候,学生们在交流的时候,小组的相互评价,同学的相互评价,和老师的评价相呼应,更是让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们始终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学*着,探究着。

  (1)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演绎精彩,而自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显得有些仓促,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要注意,注意学生思维的不同,个性的差异,多问:“谁有不同想法”“谁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2)课堂上如何解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纵观整个课堂,全班交流的时候,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发言交流的只是一小部分同学。特别是一些思维活跃的孩子更是控制了整个课堂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也总有一部分学生默默无语。我们老师往往从个体里获取群体的信息,我觉得也是有些偏颇的,如何解决这样的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也是我一直困惑的。

  (3)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开放的,在开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把学生思维闪光点作为“挖掘点”,心里时刻装着学生,而不是装着教案,让课堂不仅是学生的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如何才能做到这些,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这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15

  一、说设计理念:

  大家知道:教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这是新一轮课程对教育教学提出的崭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特感受,彻底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的过程更多的还给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

  二、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简便计算这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比较简单。所以,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很好的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此规律的得出,不仅很好解决了从整数的简算到小数简算之间的过渡,而且在此过程中再一次地复*、巩固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使学生深刻地感知了运算定律,为后继的简算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确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有限个例证明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体验学*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

  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教学难点:

  能根据题目数据特点正确的进行简算。

  三、说教学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由于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尝试教学、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学*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感知、验证、认识、归纳,教师通过扶放结合,让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判断推理能力,而且又使学生养成立思考的良好*惯。

  四、说学生学法:

  1、结合教法,引导学生在学*过程中体会学*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立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学会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去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2、利用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自学,尝试练*等,训练他们立思考的能力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

  五、说教学设计:

  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学*,和谐发展。本节课抛开了教材中的原有例题,从学生自主编写的*题选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自己编写的题目入手,通过教师改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简便计算的学*,建立简算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我认为这样选择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

  2、创设情景、走进生活、对比概括。

  通过情景设计验证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教材给出了一个班四位同学50米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成绩,也就是跑4×50米的时间,要把4个同学50米跑的时间加起来。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两位同学不同的计算思路,一种是按顺序计算,另一种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的数先加起来。通过对比,使学生直观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进一步体会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确实方便又快捷,使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能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的空间和时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规律,后实践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计算体验,再验证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并能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后,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举例、比较、交流、验证、概括这样一个全过程。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状态。

  4、 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边学边练,并根据学生的学*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状况,通过“课堂百草园” 等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学会欣赏自我。

  六、初步预计: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学生的素质相应的会有所发展。

  本节课引出的几点思考:

  1、课程的关键还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的过程,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2、课堂的活动设计得有实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解决 “学到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学*基础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

  3、学生的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把一堂课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结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兴趣的引导上。

  七、说教后自我反思:

  反思自己整个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行为,我的感悟和收获:

  1、灵活运用教材,创设生活情景,实现知识迁移

  计算课对孩子们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怎样的教学过程能吸引学生,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能让学生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后,我发现教材主题图所呈现的运动会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些远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有些勉强。

  2、关注学*过程,注重学*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数学课要关注学生的学*的过程,在这节课的中,我试图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被激活了,这不得不让我们相信,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3、关注学生情感,以评价促进学生善思乐学

  有一句话所有教师都深知,却又让大家付出一生去追求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激发学生学*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句“相信你,给你时间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答案”,当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时“我非常的欣赏你的特见解”。当学生们在合作的时候,学生们在交流的时候,小组的相互评价,同学的相互评价,和老师的评价相呼应,更是让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们始终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学*着,探究着。

  (1)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演绎精彩,而自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显得有些仓促,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要注意,注意学生思维的不同,个性的差异,多问:“谁有不同想法”“谁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2)课堂上如何解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纵观整个课堂,全班交流的时候,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发言交流的只是一小部分同学。特别是一些思维活跃的孩子更是控制了整个课堂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也总有一部分学生默默无语。我们老师往往从个体里获取群体的信息,我觉得也是有些偏颇的,如何解决这样的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也是我一直困惑的。

  (3)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开放的,在开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把学生思维闪光点作为“挖掘点”,心里时刻装着学生,而不是装着教案,让课堂不仅是学生的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如何才能做到这些,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这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3)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精选10篇)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1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 教学目标:

  a、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b、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c、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惯。

  d、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教学程序:

  一、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

  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惯)

  三、小结

  师:你学*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总结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并不会感到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所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

  3、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段:学什么

  1、复*导入:出示两道整数加减法计算题83+59 83-59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整数加减法,你能准确又快速的计算出得数吗?

  (1)学生用竖式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算理)

  师导入:今天我们来学*《小数加减法》师板书

  2、出示学*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学*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先独立学*,再同伴互助然后小组交流。

  4、学*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典型的错例分析练*、解决问题练*等系列练*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 )对齐,也就是( ),再从( )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 )。(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 7.5+1.5=8.0 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 《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要认真读题目选择合适的条件)

  一件上衣:27.9 元 一条裙子:54.6元 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目标和自己的学*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 ,从末位算起。

  学生板演 学生板演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实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从而达到学*目标。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借助学生常见的家居常识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抽油烟机距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得书桌该配多高的椅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2.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前提是,是学生逐渐的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

  六、说程序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测量的数据,教师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张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引导学生看着数学信息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竖式计算:

  米分米

  0.7

  +0.6

  1.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观察和思考是数学学*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究小数的加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优化算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学*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整数减小数,学生计算起来相对较难,先让他们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练*、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采用闯关比赛、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避免计算教学的

  单调与枯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验成功。

  3.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因此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肯定能激发出学生练*的欲望,题意为:每人做几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一个一位或两位小数,两人一组,将准备的纸团放在一起。每人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纸团,摸出较大数的人算两数的差,摸出较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

  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单纯做计算题要有趣。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4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 教学目标:

  a、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b、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c、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惯。

  d、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教学程序:

  一、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

  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惯)

  三、小结

  师:你学*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5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数学第八册(155-157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教学目标:

  (1)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2)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惯。

  (4)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1)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2)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3)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4)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6)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二、教学程序

  1、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它是我们知识树的哪颗果实呢?请大家来看看。(课件出示知识树)

  师:小数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的代数部分中代数的知识。它分为意义、法则、顺序和性质四个部分。本节课我们研究意义和法则。

  (导入部分明确本部分内容在小学段的地位,使学生纵览全局。

  2、目标

  (1)了解小数加减意义;

  (2)理解掌握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3)灵活运用法则计算;

  (4)养成仔细读题,认真验算的良好*惯。

  设计意图:学*目标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应达到的要求,适宜教师思考、理解。学*目标的理解对象是学生。学*目标的制定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制目标也是可行的,学生自己定制的目标适于大多数学生接受。不过学生定制的目标有局限性,高度、深度达不到要求。本节课的目标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的,说明教师的调控课堂能力不强,放不开手。

  3、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惯)

  6、延伸

  师:今天学*的小数加减是以整数加减做铺垫的,那小数加减是为学*什么做铺垫的呢?

  生:分数加减法。(突现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师:小数加减法也为加减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整数、小数加减混合、四则运算等做了铺垫。我们不仅学*中要用到,生活中也要用到。(点明知识的作用,明确了学*目的。)

  7、回归

  师:你学*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师:看看你摘到了智慧的果实没有?(出示知识树)

  8、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作业本73页

  推荐作业:假期中调查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小数加减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小学数学四年级 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在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说教学设想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体育用品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奖牌榜联想数学问题,带这问题观看比赛,寻找其中隐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三、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四、说教学程序

  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我记得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爱体育运动,而且老师知道我们班里有几名体育健于下星期一(5月14日)将参加*湖市的体育运动会,老师预祝他们取得可喜的成绩。

  那大家知道全世界最关注的体育运动会是什么?(奥运会)20xx年第xx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中国的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创造了辉煌的成绩。谁知道中国获得了多少枚金牌?

  (1)收集信息

  (2)交流信息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随学生的回答将提出的问题一一列举在黑板上。(揭示课题)

  2、 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解决。

  (1)探索尝试

  (2)汇报交流

  小数加法

  师:说一说怎样计算的。谁有补充?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得数的小数点要竖式中的小数点对齐。计算结果小数末尾有0的要利用小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小数加法?(进一步加深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

  师:选择一个小数减法的问题。有了前面学*的基础,请学生直接说说是怎样做的?其他学生可作适当补充。

  (3)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生说验算的方法。

  得出: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请验算一下你刚才的计算对吗综合应用

  解决剩下的几个问题。

  三、 设置情境,练*实践

  亮亮是个非常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亮到体育商场买东西。 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

  师:他们买了什么?你还从图中发现了什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列竖式算一算。爸爸付了50元,要找回多少钱呢?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计算结果和方法。

  师:亮亮又和爸爸逛到了球类区。你又有什么发现?亮亮可能会怎样买呢?需要付多少钱?同桌商量然后解决问题。

  四、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小数是我们生活和学*不可缺少的伙伴。希望同学们*时多留心,多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小数加、减法》,(第71至73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学*掌握了小数的认识、基本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后编排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把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能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

  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并不陌生。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把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写法,经历计算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迁移到本课内容上来。

  二、说教学目标

  1、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新课程标准实施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交流,掌握小数的加减法笔算方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养成合作互助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

  (2)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数学学*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对小数点的处理。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②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3、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课前预备了2004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跳水两幅画面,投影仪等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学

  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以下3个教学理念:

  1、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行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3、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热情。

  四、说学情

  从整个小学阶段来说,这部分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三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大部分同学已掌握了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学**惯,因此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在原有基础上作铺垫。从本册学*内容来说,本单元知识是四年级下册八个新授单元的重点学*内容,而本课内容又是今后学*小数混合运算、小数运算定律的基础。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创设情景法、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法、学用结合法、引导发现法等,主要突出以下的两种教学方法,即:

  1、创设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寻找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的相同点,从“相同数位对齐”的认知统一到“小数点对齐”,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推广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学法主要采用:主要采用发现与比较相结合,自主探索与合作学*相结合的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件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出示:475+34=;475-34=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后,并选其一展示,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指名学生说说算理(强调数位对齐)。

  【设计意图】

  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复*导入为学生后面利用旧知来学*新知,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扫清了障碍。

  师:好,刚才我们复*了整数加减法,今天我们就来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课本71页情境图)

  师:大家对奥运会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回答)引导观察2004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的榜样吗?

  1、教学例1:

  (1)出示成绩统计表。

  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求学生把问题写在预备好的纸条上)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

  在课堂情境创设中,选择对学生有感染力的体育运动为背景。呈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跳水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在女子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该项目奖牌榜以及中国队与加拿大队各轮动作得分总成绩统计表。通过观察照片进行计算,让学生回味雅典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创造的辉煌成绩,又使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小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

  (1)探索尝试。

  【设计意图】

  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过程体验,明确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2)小组汇报交流。

  ①小数加法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53.40+58.20=111.60

  引导学生明确: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②小数减法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53.40-49.80=3.6

  引导学生明确: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3.60化简后是3.6。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小数点对齐”这一计算规则,不应仅凭借“小数点有没有对齐”自己来评判竖式的正确与否,而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数量思考,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分析,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列竖式,最便于计算。在教法上,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根据出现的情况引发讨论。

  第三环节:集体交流、总结算法

  教学例2:总结算法,出示课件。

  ①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留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②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

  (2)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3)最后再点上小数点,得数能化简的都要化简(和或差末尾的.零要去掉)全体学生读一遍。

  编童谣:小数加减点对齐,从右向左计算起,满十进一要牢记,退一当十别大意!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把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算法的比较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比较思想,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上童谣,便于学生识记,有兴趣!

  (4)验算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5)看书质疑。

  【设计意图】

  通过看书,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质疑的过程实际也是整理、消化新知,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第四环节:智慧闯关、巩固提升

  巩固练*:智慧闯关游戏

  第一关:填一填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上的数对齐,都要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把()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去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点上()。计算结果要()。

  第二关: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

  第三关: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2.98+0.56=12.53+4.67=5.64-1.78=7.2-***5=

  【设计意图】

  练*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还让学生开展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全课总结

  师: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体会?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谈体会,总结拓展升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数学的兴趣。

  七、说板书

  设计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重点,解决知识难点,不仅粘贴学生所提问题,还板书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写法,这样安排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的加减法从低位算起①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分?②俄罗斯队第四轮比中国队少多少分?

  八、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是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深化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是教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要求;

  三是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有效生成,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人参与。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在学*本课前,学生对笔算整数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并且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小数的形象支撑,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也为学*本课做了有力的铺垫。加、减法结合元角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学*小数的加减。本节课内容是为以后系统学*小数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根据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购物”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能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我认为教学重点是主要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学难点就是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以及现在的孩子接触钱的计算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条件下,我准备这节课主要用演示法和讲授法,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铺垫——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整数极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课的学*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课前进行已有知识的铺垫,课中探索发现新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能力。在学*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五、教学程序

  (一)复*铺垫。

  1.复*几道名数互化题。

  2.利用商店里文具价格复*整数加减法的笔算题,.复*整数加减的法则。看到图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自己列竖式解决吗?指名汇报。,注意选择性的指名叫两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叫同学们当小老师,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竖式对吗?为什么?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归纳整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并一起来读两遍。(我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让学生学*过的知识重新唤醒,让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更好更快的掌握新知识。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

  (二)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还是刚才这家商店,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商店的商品打特价,你们仔细看,原来的这些文具的价格有了什么变化?(变的便宜了)。这些商品的价格你们都认识吗?想想你们刚才的问题在结果上有什么不同啦?自己试着在作业本上算一下。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计算,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指名叫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样请两名学生来黑板上板书,这次的算式不作要求。并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鼓励学生的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只要算对就要予以肯定。)仔细看看现在的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了?对了,现在的算式是小数来加减。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六:说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

  0.8+0.6=1.4(元)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小学数学四年级 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在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说教学设想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体育用品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奖牌榜联想数学问题,带这问题观看比赛,寻找其中隐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三、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四、说教学程序

  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我记得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爱体育运动,而且老师知道我们班里有几名体育健于下星期一(5月14日)将参加*湖市的体育运动会,老师预祝他们取得可喜的成绩。

  那大家知道全世界最关注的体育运动会是什么?(奥运会)20xx年第xx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中国的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创造了辉煌的成绩。谁知道中国获得了多少枚金牌?

  (1)收集信息

  (2)交流信息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随学生的回答将提出的问题一一列举在黑板上。(揭示课题)

  2、 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解决。

  (1)探索尝试

  (2)汇报交流

  小数加法

  师:说一说怎样计算的。谁有补充?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得数的小数点要竖式中的小数点对齐。计算结果小数末尾有0的要利用小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小数加法?(进一步加深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

  师:选择一个小数减法的问题。有了前面学*的基础,请学生直接说说是怎样做的?其他学生可作适当补充。

  (3)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生说验算的方法。

  得出: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请验算一下你刚才的计算对吗综合应用

  解决剩下的几个问题。

  三、 设置情境,练*实践

  亮亮是个非常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亮到体育商场买东西。 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

  师:他们买了什么?你还从图中发现了什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列竖式算一算。爸爸付了50元,要找回多少钱呢?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计算结果和方法。

  师:亮亮又和爸爸逛到了球类区。你又有什么发现?亮亮可能会怎样买呢?需要付多少钱?同桌商量然后解决问题。

  四、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小数是我们生活和学*不可缺少的伙伴。希望同学们*时多留心,多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在学*本课前,学生对笔算整数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并且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小数的形象支撑,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也为学*本课做了有力的铺垫。加、减法结合元角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学*小数的加减。本节课内容是为以后系统学*小数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根据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购物”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能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我认为教学重点是主要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学难点就是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以及现在的孩子接触钱的计算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条件下,我准备这节课主要用演示法和讲授法,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铺垫——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整数极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课的学*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课前进行已有知识的铺垫,课中探索发现新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能力。在学*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五、教学程序

  (一)复*铺垫。

  1.复*几道名数互化题。

  2.利用商店里文具价格复*整数加减法的笔算题,.复*整数加减的法则。看到图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自己列竖式解决吗?指名汇报。,注意选择性的指名叫两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叫同学们当小老师,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竖式对吗?为什么?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归纳整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并一起来读两遍。(我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让学生学*过的知识重新唤醒,让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更好更快的掌握新知识。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

  (二)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还是刚才这家商店,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商店的商品打特价,你们仔细看,原来的这些文具的价格有了什么变化?(变的便宜了)。这些商品的价格你们都认识吗?想想你们刚才的问题在结果上有什么不同啦?自己试着在作业本上算一下。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计算,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指名叫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样请两名学生来黑板上板书,这次的算式不作要求。并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鼓励学生的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只要算对就要予以肯定。)仔细看看现在的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了?对了,现在的算式是小数来加减。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六:说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

  0.8+0.6=1.4(元)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4)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3篇

  1、《小数的加减法》这节课是在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竖式计算是较常用的方法,如果基础打不好,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小数的计算。因此,我认为可以在竖式列出后,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尝试中可以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说说是怎样思考的,最后进行一些必要的练*。这样,既落实用竖式计算退位减的'问题,为后继学*小数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个性化教学又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计算课对孩子们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怎样的教学过程能吸引学生,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能让学生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思考解决问题,是我们始终思考的问题。

  2、学生在小数加法结束后,探究小数减法计算方法的环节中,我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独立研究,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还把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减法中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这样,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被激活了,真正做到让学生乐学善思。

  3、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仅完成了课本上的练*题,没有适当进行拓展和延伸。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所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购物小票自由读读这些信息

  (1)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提出几个简单加减法的问题,并口头列式。

  2.四道“小数的加减法”:

  (1)独立用竖式计算;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2)反馈:指名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3)评价

  [设计意图:第一题是第一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在尝试中学生不大会出错,重在说明这样对位的理由,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第二、三、四题是第二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及整数减小数,在尝试中学生可能有错误:数位没对齐、进位错误、倒减、退位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在纠错、说理、争辩、比较中再次感受数位对齐,并发现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实现了数位对齐。]

  3.小结:说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有几个地方是比较成功的:

  1、创设生活情境,重组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激起了他们的学*兴趣,同时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尝试计算之前,进一步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尽量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达成,做到有机的统一。主要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情景,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急切需要。启发学生经过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其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概括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重学*研究的方法策略,特别是通过与整数加减法的比较分析,找出内在联系,注意验算检查,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如果只是原有知识上的简单重复,学生就会很枯燥,没有兴趣,因此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采取尝试探索教学法,让孩子成为学*的真正主体。把研究利用小数的意义来掌握计算方法是本课学*的重点,也是本课学*的难点。

  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有价值的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自然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尝试多种方法,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建立在小数意义上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尝试、汇报交流,从而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相同点。

  通过对小数减法的进一步自主尝试计算与思考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提炼法则,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注意的问题。并再次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进一步加强小数加减法法则的巩固即: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在计算中,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可把0去掉。

  这一环节还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再熟悉的生活背景下通过学生口算、列竖式计算并验算等方式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最终使学生学会数学为自己所用的目的。

  反思:

  自以为在教学之前也认真的专研了教材,也创设性的运用了教材,但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设还是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特别是第一环节学生的提问与列式的处理上,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在后面的环节处理上有些急,所以,有些关键点上没能点到位,显得有点过过场的感觉。导致学生对于概括小数法则上有一点仓促,没有想象中顺利,而是有些吃力,最后导致未能完成预设中的后一个拓展运用的环节。

  对学生研究不够,对学生预设生成的估计不足,理解教材与学生结合不到位,备教材的同时还少备了学生,特别是可能生成的东西估计不足。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5)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6篇

  从讲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很不安,很内疚、很遗憾,带着不自信走上讲台,又带着懊恼走下讲台,整个过程让我有些晕。课处理到这个程度,的确需要很好的反思自己。下面谈两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三个遗憾点、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一、自问自答的两个问题

  1、问题一: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

  (1)原因:问题的推敲不到位

  上完这节课,我一直在思考着的问题是,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尽管我在课堂上数次的看表调整时间,依然无济于事。仔细的回忆了一下,又和一位听课教师核实了一下,我的时间分配是这样的:复*约10分钟+新授约20分钟+拓展约10分钟,很显然,这样分配不合理,计算教学的课堂,怎么能没有训练就下课呢?!时间浪费在复*和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处理上。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有意强调学生的学*、书写*惯而忽略了重点的把握,比如因为想照顾多数学生而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等等,但是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我的问题提炼的不到位。

  典型错例:当学生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时,问题应该是:“这样做对吗?”而不是:“同学们仔细观察他写的竖式和计算结果,你有不同意见吗?”问题的跑偏带动学生关注点、思维点的跑偏,学生很无辜,我很懊恼。

  (2)对策:修正问题、微调切入点

  如果重新来上这节课,我想这样改动:

  复*环节:组织学生做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展示学生作品,并提问:“这样做对吗?”、“同学们来想一想,笔算整数加减法时该注意什么?”把学生的评价点集中到题目做的对不对上面,迅速回忆起注意事项,揭示课题。

  新授环节:继续使用三本书的价格情景,学生提问并列式时,顺势把5.40改写成5.4,确保两个例题一个是小数位数相同的,一个是小数问题不同的。然后以这两道题为载体,研究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注意事项,明白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和怎样对齐的道理,同时讨论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环节:重点处理两种特殊情况,一个是整数和小数相加减,一个是得数的末尾有0的题目。借这两道题把小数加减法中要注意的问题继续补充。

  2、问题二:课为什么会上到这个程度?

  (1)原因:面面俱到的负面影响

  郯城吕主任有句话说的好:“课不要考虑太多,不要面面俱到!”听时就心中一惊,课上完后才觉得,我就是“面面俱到后遗症”的典型代表。从设计教案到课堂操作,我在想什么呢?

  复*环节:想复*的充分,想做题,想让学生谈注意事项,还想关注学生的学**惯……

  新授环节:想小步子走,想把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对比做充分、想讲透算理、想把小数加减法的.各种特殊情况都展示总结出来……

  面对学生:想给更多学生回答的机会,尽管有时已经不需要他们再回答了......

  想得太多,结果失去的更多!

  (2)对策:有舍才有得

  课堂本不是产生完美的地方,我又何必强求。学生的能力、知识、情感、*惯,怎么可能在一节课上都得到培养!“舍得”是什么?有“舍”才有“得”!我需要抓住本质问题去关注,其他的细枝末节潜移默化就可以了。正如王永胜老师重述的华老师的那句话——“行动的摇摆缘于认识的模糊”,的确如此!我的认识本来就不够清晰,怎么可能奢望清晰的课堂实践?患得患失之后一定会失去很多,纵使性格使然,也要努力改正!

  二、三个遗憾点

  1、遗憾一:估算和笔算没有对比。

  笔算之后,没有和估算进行对比。如果能组织学生做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明白估算其实是一种比较实用的验算方法。

  2、遗憾二:没有及时改错。

  拓展练*,在处理小数加减法的几种特殊情况之后,应该组织学生改错,及时修正。但是因为时间的匆忙带走了我的预设,忘记处理了。学生不能及时的改正错误,对知识的掌握一定会打折扣。

  3、遗憾三:0的处理还不够。

  尽管吕主任肯定了我对0的处理,但是我知道,其实还是不够的。比如,当学生在认识到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之后,是不是还可以把15.90和0.27这两个得数中的0做下对比,明白数学的简洁美是有限度的,不是什么0都可以去掉的。

  三、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1、思考一:学*小数加减法之前,究竟该设置哪些复*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学*需要的知识基础有很多,比如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小数的性质和意义等等,这些知识一一在课堂上进行复*是不现实的,时间不允许。那么究竟该把哪些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复*呢?备课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必须复*,因为我需要学生对这一知识充分的回忆,以便顺利的把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中来。后来又觉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既然已经学*过了,置之不理好像也不合适,也需要在课上复*一下。但是这样设计之后,复*将占用10多分钟的时间(即使问题不跑偏也会这样),这在时间的分配上显然不够合理。后来和一些同事一些朋友交流,觉得复*整数加减法的知识更有必要,因为学生在做小数加减法时会自然的启动一位小数加减法笔算的经验,不进行专项复*也可以。所以最后选择了在课堂上复*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希望这样可以充分的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把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分析的更到位一些,其他的知识点就靠学生灵活嫁接了。这样处理是否合适,我不太确定,所以我想和各位领导、老师再讨论一下。

  2、思考二:竖式中的横线是否该强调用尺子标着来画?

  小数加减法是一节很经典的课,在名师的课堂中,在全国一等奖的课堂中,老师们都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尺子标着画竖式中的横线,究竟需不需要?从学生的*惯培养来说,很需要!我们需要强调,需要让学生这样做。但是也有一些老师认为,把横线画直只是为了让竖式更美观,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态度,如果学生在画线时很用心,不用尺子一样可以画的很好,又何必一定要强调呢?我觉得用和不用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不太确定该不该强化用尺子画线的要求,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可以给我指点。

  “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是在两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下面是就这三个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我认为这三个目标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一、化归的思想方法得到较好的渗透。

  首先由老师提供“一本故事书5.8元,一本连环画2.75元,”两条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1)买两本书共多少元?列式:5.8+2.75;(2)两本书相差多少元?列式:5.8-2.75;接着老师又提供一条信息:如果妈妈给你8元钱,让你去买书,你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卖一本故事书还剩多少元?列式:8-5.8;(4)买一本连环画还剩多少元?列式:8-2.75。4道算式出来后,①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②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③全班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④引导观察,抽象概括“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适时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即把“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如何转化为“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从而使新知识得到解决。此题,教师改变了以往一题一例的模式,老师既深钻了教材而又跳出了教材,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该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二、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体现在三大环节。一是探索新知部分。4道算式出来后,先估算,后独立计算,算后再和估算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结果和正确值最接*。二是综合训练部分。当老师提供六种文具的单价“笔盒9.8元、书包30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后,提出:(1)3元钱可以买哪两种文具?(2)40元钱买哪两种文具找回的钱最少?然后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学生提出(1)我买两种文具的钱在10至11之间,我一定买的是哪两种文具?(2)我买的两种文具的和是一个自然数,我买的一定是哪两种文具?三是课堂作业部分。要求作业先估算再计算,能口算的直接写出结果。这三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使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三、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综合训练中,我把课后第二题进行了修改,原题是“笔盒9.8元、书包35.6元(改为30元,意在对整数加减小数进行训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购买两种你最需要的文具,一共要用多少元?”改为:“要求学生从这6种学*文具中,任意购买两种不同的学*文具,求出一共要用有多少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这个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学生很容易用数线段的方法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老师又提出:“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让你求出任意两种文具相差多少元,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当学生猜出10种和15种出现了两种结果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辩论中,学生找到了“把这6中文具由大到小排列”的方法后,再一次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学生较好的运用了化归的思想方法。最后让学生把这15道加法和15道减法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亲自体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使学生估算、口算、计算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编写体现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进一步学*小数。

  2、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根据这一特点同时结合三年级下册借助购物情境学*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新课的预*,有意识的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能力。从作业反馈的情况看来,对于一些如两位小数大小的比较,两位小数的加减等这样有章可循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的掌握情况还比较可喜的。

  第二,教学充分联系了实际,通过引导学生不停的“举一反三”,使教师能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有效教学。

  第三,教学环节设计紧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水*的提高,学*能力的增强,我有意识地调快了教学的速度,使课堂更加紧凑,提高了学*效率。

  从作业反馈出的情况来看,粗心大意的情况普遍存在,今后还应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

  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克隆牛的身高和体长”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因此我把情境改为“算算老师的身高”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体现学生为本,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我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单”自主学*,倡导先学后教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能力。

  这是本节的重点,学生交流时,学生会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适时沟通竖式计算方法,从而明确小数加法也和整数加法一样也是这样一位对着一位来加的!

  此时,有学生会质疑,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教师适时点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同时指出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要进行验算。

  学生展示预*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课堂中组织起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学生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3、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

  算法的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本环节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单”自主学*。课上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体验再组织汇报。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第一,通过例题课件展示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第二,通过例题课件展示,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二、遗憾点

  缺少追问。如:“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缺少与学生的思考,对理解算理和算法不够深刻。

  合作交流中老师缺少巡视指导,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质疑和问题,没有及时的抓住和呈现“亮点”,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

  没有大量的练*,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唯一的、不可预测的,也就意味着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课堂生成一定大于课前预设,我将及时调整我的预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下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怎样在计算教学中处理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获得自主学*机会与空间?在这次讲课中,给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自参加工作以来,对计算教学的上课思路一直是模糊的。自从参加省小学数学网络研修,听了姚宗岭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知道了计算教学是要讲清算理和算法的。并且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升化。通过对小数加减法的备课,我认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相同的计数单位对齐,计算方法是小数点对齐。但是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他们大多数知道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也有个别灵的学生知道小数点要对齐,四年级再来上小数加减法这节课,那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从小数的意义来理解,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不相同的计数单位不能直接相加。(想用图形教学法,和市教研员一聊觉得这不是数学模型)

  真正上课时,县市里的教研员都来听课,有点紧张。

  学生真能提出98.35+0.7=,7为什么要和3对齐,而不和5对齐?我及时抓住这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只能说出因为5在百分位上,而 7在十分位上。这时,我继续追问,能否从计数单位这一方面说一下理由?这个问题有难度,只能说出5和7的计数单位不同。这时我急于总结了。其实完全可以再问怎么个不同法?学生很快会说出5表示5个0.01,而7表示7个0.1,不同的计数单位不能直接相加。

  (如果能再随即出示那个图像就好了,不知行不行)

  然后,我又问为什么3非要和7对齐?强化这一算理的理解。

  这时,我该总结板书了,可忘了这个环节。马上出示练*小数加法。在学生在做完练*以后,我来了个板书小结。县教研员张老师看出来,笑了。呵呵。但市教研员张老师,却认为这样做比我之前那样设计的要好。我的理解是通过让学生做几个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如何用最简炼的话说一下如何做小数加法。

  再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减法,让学生体会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对于小数末尾需要添0的,我通过把3种不同方法让学生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去发现哪种方法最好。

  这节课由于没有到电教室去上,没用上实物投影。所以没有处理练*题。这也是我一直毛病。不能做到精讲多练。

  县教研员张老师评课:

  要强调不光这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每一位满十都要往前1位进1。多看郭思乐的三本书,要用理论来支撑,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学生还要继续培养。

  市教研员张老师评课:

  每一步都要严谨。自主研修时,关注出错的人,每一节别留知识缺陷。

  我会每天快乐的工作着、思考着。一定坚持。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6)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6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

  (二)、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我设计在最后的练*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对学生适当的引导留下了一些遗憾,如:计算*5—5。86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并没有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算”“ 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95-97页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了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现在是2010年,2004的奥运会离同学们已经太远,而且当时这些孩子还在是幼儿班的孩子,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因此我把情境改为为地震之后同学献爱心捐款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找准学*的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起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执教本课的前一天,我在我校的四年级的班级进行了一次教学前测,结果是:对于此内容,学生能结合情境提出部分数学问题并用小数加减法列出算式并非难事,教师只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并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即可。①几乎每位学生都已经能用竖式计算一般的小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除外),这类题目简单带过就行;②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正确计算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表达清楚。就由此引入并展开新知教学,让学生掌握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这是教学重点之一。小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但在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时不会自然想到可以用0补足,在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中间有0时有人会把0去掉、末尾有0时大多数人不会把0去掉,这是教学重点之二。学生对于6-5.34=0.66这类问题的困难应该比较突出,而且与新旧知识都有关,这是教学难点。总之,大部分学生对于学*此内容的知识储备已经很丰富,但一些典型的普遍的问题,还需要老师提供思考的空间、点明知识的要点。

  (三)、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为了让“算”、“用”有机结合,我深刻理解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改编,创设了“阿勇与阿伟在汶川、玉树两次地震中的捐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即:13.6+614.36+5.3413.6+14.366+5.3413.6-614.36-5.3414.36-13.66-5.34。这些算式都是经过细心揣摩之后确定的。接着选择14.36-13.6来计算,提出“①为何这一题的.末尾数没对齐?②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③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基础,即从单位角度讲元只能与元相加减,角只能与角相加减,分只能与分相加减,从数位角度讲个位只能与个位相加减,也就是说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我设计在最后的练*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四)、法理互通。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我努力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的凸现计算教学的特点,我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尝试计算会巩固算法的计算练*、提升算法的应用练*”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1、通过计算14.36-13.6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也就是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

  2、通过计算14.36+5.34,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3、通过计算6-5.34,让学生明白整数与小数相减时,要在整数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并补出与减数相同位数的0,这是一个连续退位的小数减法,是一个难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梳理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这其实是总结计算方法。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与学生的

  交流与沟通,就缺少备学生的机会,所以在执教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在创设情境之后在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中有三步计算的问题,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问题,教师不可能不予理睬,导致在这一个环节浪费了一些时间,在学生会算法、明算理的环节里,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较多,如:计算6-5.34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我只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但是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

  “算”“ 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到文具店买文具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

  (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

  (2)通过如何找零,一种物品比另一种文具贵(便宜)多少钱?自主地学*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其中,对本节中出现的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3)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中来。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尽量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达成,做到有机的统一。主要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情景,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急切需要。启发学生经过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其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概括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重学*研究的方法策略,特别是通过与整数加减法的比较分析,找出内在联系,注意验算检查,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如果只是原有知识上的简单重复,学生就会很枯燥,没有兴趣,因此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采取尝试探索教学法,让孩子成为学*的真正主体。把研究利用小数的意义来掌握计算方法是本课学*的重点,也是本课学*的难点。

  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有价值的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自然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尝试多种方法,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建立在小数意义上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尝试、汇报交流,从而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相同点。

  通过对小数减法的进一步自主尝试计算与思考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提炼法则,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注意的问题。并再次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进一步加强小数加减法法则的巩固即: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在计算中,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可把0去掉。

  这一环节还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再熟悉的生活背景下通过学生口算、列竖式计算并验算等方式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最终使学生学会数学为自己所用的目的。

  反思:

  自以为在教学之前也认真的专研了教材,也创设性的运用了教材,但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设还是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特别是第一环节学生的提问与列式的处理上,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在后面的环节处理上有些急,所以,有些关键点上没能点到位,显得有点过过场的感觉。导致学生对于概括小数法则上有一点仓促,没有想象中顺利,而是有些吃力,最后导致未能完成预设中的后一个拓展运用的环节。

  对学生研究不够,对学生预设生成的估计不足,理解教材与学生结合不到位,备教材的同时还少备了学生,特别是可能生成的东西估计不足。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95-97页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了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现在是2010年,2004的奥运会离同学们已经太远,而且当时这些孩子还在是幼儿班的孩子,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因此我把情境改为为地震之后同学献爱心捐款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找准学*的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起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执教本课的前一天,我在我校的四年级的班级进行了一次教学前测,结果是:对于此内容,学生能结合情境提出部分数学问题并用小数加减法列出算式并非难事,教师只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并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即可。①几乎每位学生都已经能用竖式计算一般的小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除外),这类题目简单带过就行;②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正确计算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表达清楚。就由此引入并展开新知教学,让学生掌握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这是教学重点之一。小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但在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时不会自然想到可以用0补足,在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中间有0时有人会把0去掉、末尾有0时大多数人不会把0去掉,这是教学重点之二。学生对于6-5.34=0.66这类问题的困难应该比较突出,而且与新旧知识都有关,这是教学难点。总之,大部分学生对于学*此内容的知识储备已经很丰富,但一些典型的普遍的问题,还需要老师提供思考的空间、点明知识的要点。

  (三)、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为了让“算”、“用”有机结合,我深刻理解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改编,创设了“阿勇与阿伟在汶川、玉树两次地震中的捐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即:13.6+614.36+5.3413.6+14.366+5.3413.6-614.36-5.3414.36-13.66-5.34。这些算式都是经过细心揣摩之后确定的。接着选择14.36-13.6来计算,提出“①为何这一题的.末尾数没对齐?②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③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基础,即从单位角度讲元只能与元相加减,角只能与角相加减,分只能与分相加减,从数位角度讲个位只能与个位相加减,也就是说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我设计在最后的练*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四)、法理互通。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我努力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的凸现计算教学的特点,我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尝试计算会巩固算法的计算练*、提升算法的应用练*”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1、通过计算14.36-13.6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也就是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

  2、通过计算14.36+5.34,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3、通过计算6-5.34,让学生明白整数与小数相减时,要在整数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并补出与减数相同位数的0,这是一个连续退位的小数减法,是一个难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梳理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这其实是总结计算方法。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与学生的

  交流与沟通,就缺少备学生的机会,所以在执教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在创设情境之后在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中有三步计算的问题,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问题,教师不可能不予理睬,导致在这一个环节浪费了一些时间,在学生会算法、明算理的环节里,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较多,如:计算6-5.34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我只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但是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

  “算”“ 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7)

——《小数加减法》教案合集十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71-72页

  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在自主计算的过程中,通过体验,感悟,能归纳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

  2、基本技能:能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算理。

  3、基本思想: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尝试计算小数加、减法,并和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渗透迁移类推思想和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4、基本活动经验: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积累思考的经验和探究的经验。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渗透应用意识。

  5、四能目标:引导学生读懂情境,从问题入手,经历计算过程,理解算理,并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

  6、情感与态度:在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惯。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放松,活跃气氛。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放松放松,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小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播放游乐场过山车游玩视频)

  师:视频里这是玩的什么游乐项目啊?大家看完这段小视频有什么感受啊?

  生:过山车。我觉得很刺激,害怕,激动、、、、、、(找2-3人)

  师:老师也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而且老师也比较喜欢玩这个项目。大家都去过游乐园吗?你们去游乐园都喜欢玩什么游乐项目啊?

  生:海盗船,激流勇进、、、、、、(找3-4人)

  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游乐项目吗?

  师:好玩吗?听着就觉得很刺激!

  师:哇,通过你的介绍我觉得真的很好玩。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任务。

  师:通过课前对大家的了解,老师发现大家都特别喜欢去游乐园玩,如果周末我们可以去游乐园玩一天的话,你想玩什么游乐项目啊?

  生:碰碰车,旋转木马,旋转秋千,水上滚筒,跳床、、、、、、(找2-3人)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8+6=28+5=37-5=12-6

  (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在课堂本)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和一个减法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4)(教师选择例3)提问:该怎么解决?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情况。

  (5)集体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的.解决方法。

  (6)集体讨论:0.6+0.8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板书:计算)

  (7)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一道是以元为单位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8)学生试笔算0.6+0.8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教师并示范。

  元角分

  0 . 6

  + 0 . 8

  (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9)反馈练*:列出2.8+2.1 ***+0.9的竖式(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10)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教学例4:

  (1)教师选择例4

  (2)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4)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这个竖式怎样计算?

  元角分

  1 . 2

  - 0 . 6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6)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最后说明: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②从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

  (7)反馈练*:3.6-0.52.1-1.2(两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

  十”

  。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4.巩固练*:

  观察商店图,解决问题。

  ⑴买2个练*本多少钱?

  ⑵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⑴和第⑵个问题再集体反馈。

  全体学生根据同学所提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解决。

  三、巩固发展

  1.计算训练

  练*二十二第1题

  (练*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2.用数学。

  练*二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⑵个问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生活中的数学。

  六、布置作业

  小数计算一份

  内容:小数加减法

  课时: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1、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50分、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85分,综合素质得分0.45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2、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3、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4、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分,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好选手?

  5、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6、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用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3、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1.2-0.6=0.6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4、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题

  完成课后练*题。

  设计说明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时学*的内容属于小数加减法的第2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旨在通过本节课的学*明确在小数加减法中不能遵循末位对齐的道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以下特点:

  1.以旧引新,唤醒认知。

  通过复*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的道理,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同化新知。

  2.合作学*,探究新知。

  根据例题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例2时,结合具体情境,巧妙运用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先尝试计算,再交流讨论,最后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收集的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唤醒认知

  回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小数加减法,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8)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汇总5篇

  精彩课堂,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关注。关注学生,也就是关注了课堂实效,更是关注了课的价值。通过xx老师的课,我读到了学生的自信与分享,探究与成功......

  一、尊重学生——学导课堂的立足点

  尊重学生意味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把握学生的需求,懂得学生的困境,悦纳学生的差异。xx老师的课就是在学生的身上做足了文章,课堂走得从容。一是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出发。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有所认识,他们都知道怎么算。所以,xx老师放开让学生自己尝试,让学生自己表达怎么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效。二是把握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评价学生。这节课中xx老师就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同伴之意进行互评:“他这种做法谁来评价一下,你觉得他做得怎样?”一节课中就是在学生这样评价中认识新知,学生学得积极、有趣。

  二、关注思考——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数学思考,作为《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课程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让数学思考充盈整个课堂,这也恰是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xx老师这节课小数加减法虽然简单,但金老师还是围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小数点对齐”进行了深度推进。第一个层次,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与沟通,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对齐的原理是什么?学生从数学的特殊化思想、演绎推理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真正内涵。学生的理解水*有了质的飞跃。这也为学生的后续学*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探讨:在最后的练*环节,xx老师设计了3题,形式、难易变化不大,是否设计一些更有趣的、形式多样的练*,在最后的环节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的学*进行最后一次高兴潮呢?

  盛老师的《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这节课,首先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本节课,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学*是应用于生活。接着在讲授新知环节,盛老师采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特别的好,使得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加直观、形象。但是我感觉盛老师画图时如果用直尺画,显得更规范,以及板书时图画的再大些,后面的孩子看的会更清楚。

  在练*环节,盛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为保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列竖式计算。这点是很多孩子容易忽视的。

  在处理知识点时盛老师每道题都进行了讲解,我觉得如果适时的放手,让孩子当当小老师讲,或是孩子会做的不用在做讲解了,我感觉这样会不会更好。

  陈老师的《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这节课,首先铺垫环节中,学生回答问题时,陈老师要求孩子把算式说完整。以及在孩子回答问题后及时表扬学生,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在回答5×9=45时,学生读作:5乘以9等于45,我觉得这里如果让孩子发现错误会更好。

  引入新知环节,陈老师做蝴蝶标本,让孩子认识标本,以及告诉孩子谁想学如何做标本,只有表现好的学生老师才教你。学生的积极性更高。采取合适的方法,及时鼓励学生学*兴趣。

  在处理知识点时,让学生独立说出3句话,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问学生时,让孩子提一个乘法的问题和提一个除法的问题,限制条件,锻炼孩子的能力。

  在看图列式的练*中每瓶有3朵花,有4个瓶子和每个笔筒里有3枝笔,有4个笔筒。这两题重复,可以去掉一道或是换一个图。

  在处理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时,我觉得先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写在书上,然后再让学生汇报,这样会更加节省时间,我觉得最后两道题都是提问题,可以去掉一道题,这样这节课最后的时间可以节省下来,然后谈收获,这节课正好讲完。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和想法,如果有不妥之处请予以指正。谢谢!

  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她的教学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陈老师借助整数教**用迁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计算,运用迁移的让旧知识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第二,重视错误资源,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师出示错误算式,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同时,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本课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商讨,

  1、复*题3米+4厘米=()厘米,与本课关系不大,可以改为一道整数加法运算。

  2、教师语言不严密,如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末尾对齐”,应该是“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出错误之处,并进行恰当评价。

  3、教师钻研教材不够。本课教的是例1,例2是被减数末尾的位数不够,需根据小数的性质来处理,与例1相比,有难度。教者只教了例1,但练*中出现了例2的题目,学生练*时效果不好。

  今天李xx老师展示的是《小数的加减法》,这是整个小数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下面我就结合李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我的感受。

  第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的起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第二、在学生进行了交流反馈环节时,李老师通过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通过学生板演,老师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

  1、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

  3、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正是随着不断的追问、补充、完善,得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即相同数位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第三、整节课中,全体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主要表现在分组讨论和参与展示环节。

  建议:

  1、在计算教学中,应对学生强调用通过多种方法验证计算结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缺少学生的自我学*小结,检测完成后,让学生自我小结一下:这一课我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没弄懂,我课堂上表现如何,发言几次,质疑几次。学生通过自我小结,将整节课在脑海中再现一次,起到回顾的作用,还可体会到参与的喜悦和成功的幸福。

  3、在展示环节中,学生缺少自学成果的展示,本节课学生在整数加减法的旧知基础上通过自学、组内交流,多数学生是能够学会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课堂上如果能够展示的话,教师只要加以追问、补充、完善,就可使学生明确算理,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尽量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达成,做到有机的统一。主要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情景,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急切需要。启发学生经过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其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概括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重学*研究的方法策略,特别是通过与整数加减法的比较分析,找出内在联系,注意验算检查,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如果只是原有知识上的简单重复,学生就会很枯燥,没有兴趣,因此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采取尝试探索教学法,让孩子成为学*的真正主体。把研究利用小数的意义来掌握计算方法是本课学*的重点,也是本课学*的难点。

  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有价值的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自然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尝试多种方法,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建立在小数意义上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尝试、汇报交流,从而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相同点。

  通过对小数减法的进一步自主尝试计算与思考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提炼法则,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注意的问题。并再次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进一步加强小数加减法法则的巩固即: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在计算中,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可把0去掉。

  这一环节还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再熟悉的生活背景下通过学生口算、列竖式计算并验算等方式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最终使学生学会数学为自己所用的目的。

  反思:

  自以为在教学之前也认真的专研了教材,也创设性的运用了教材,但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设还是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特别是第一环节学生的提问与列式的处理上,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在后面的环节处理上有些急,所以,有些关键点上没能点到位,显得有点过过场的感觉。导致学生对于概括小数法则上有一点仓促,没有想象中顺利,而是有些吃力,最后导致未能完成预设中的后一个拓展运用的环节。

  对学生研究不够,对学生预设生成的估计不足,理解教材与学生结合不到位,备教材的同时还少备了学生,特别是可能生成的东西估计不足。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9)

——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本节课《小数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一、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进行导入,促使学生对整数加减的竖式计算进行一个较好的梳理及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入,通过图片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课堂上,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同时,我还对题型进行了拓展,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如:7.3+3.24= 、5.1+3.35= 等题目,通过这些题目突出小数点对此的计算方法。明确本节课的学*重难点。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能力。教学设计中,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 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 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 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自主提炼出“ 小数加减法” 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练*内容回归生活, “ 商场购物小票” 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 数学有用,要用数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总之,在数学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95-97页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了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现在是2010年,2004的奥运会离同学们已经太远,而且当时这些孩子还在是幼儿班的孩子,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因此我把情境改为为地震之后同学献爱心捐款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找准学*的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起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执教本课的前一天,我在我校的四年级的班级进行了一次教学前测,结果是:对于此内容,学生能结合情境提出部分数学问题并用小数加减法列出算式并非难事,教师只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并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即可。①几乎每位学生都已经能用竖式计算一般的小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除外),这类题目简单带过就行;②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正确计算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表达清楚。就由此引入并展开新知教学,让学生掌握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这是教学重点之一。小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但在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时不会自然想到可以用0补足,在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中间有0时有人会把0去掉、末尾有0时大多数人不会把0去掉,这是教学重点之二。学生对于6-5.34=0.66这类问题的困难应该比较突出,而且与新旧知识都有关,这是教学难点。总之,大部分学生对于学*此内容的知识储备已经很丰富,但一些典型的普遍的问题,还需要老师提供思考的空间、点明知识的要点。

  (三)、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为了让“算”、“用”有机结合,我深刻理解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改编,创设了“阿勇与阿伟在汶川、玉树两次地震中的捐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即:13.6+614.36+5.3413.6+14.366+5.3413.6-614.36-5.3414.36-13.66-5.34。这些算式都是经过细心揣摩之后确定的。接着选择14.36-13.6来计算,提出“①为何这一题的末尾数没对齐?②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③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基础,即从单位角度讲元只能与元相加减,角只能与角相加减,分只能与分相加减,从数位角度讲个位只能与个位相加减,也就是说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我设计在最后的练*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四)、法理互通。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我努力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的凸现计算教学的特点,我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尝试计算会巩固算法的计算练*、提升算法的应用练*”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1、通过计算14.36-13.6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也就是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

  2、通过计算14.36+5.34,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3、通过计算6-5.34,让学生明白整数与小数相减时,要在整数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并补出与减数相同位数的0,这是一个连续退位的小数减法,是一个难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梳理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这其实是总结计算方法。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就缺少备学生的机会,所以在执教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在创设情境之后在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中有三步计算的问题,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问题,教师不可能不予理睬,导致在这一个环节浪费了一些时间,在学生会算法、明算理的环节里,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较多,如:计算6-5.34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我只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但是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算”“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数学的根本是解决问题。数学教育在于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惯培养,强调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内容的置换。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上进行教学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复*,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自由选择想买的文具,从而获得图片上呈现的数学信息,通过信息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先让学生说出想买什么?然后由教师的问题引入例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进行重点教学。在教学竖式时,我设计了质疑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点的认识,并讲述了生活中一个有关小数点的真实故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次让学生知道小数点的重要性。

  接着教学小数减法时,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激励学*兴趣。用他们开始想买的文具提出自己的减法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结论。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我就乘势追击,巧妙的提出想让他们解决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板书减法竖式时(1.2元-0.6元),故意不写差上的0和小数点,使0.6变成6,这时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映,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七嘴八舌的指出老师的错误,有的学生说漏了“0”就不是小数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小数点就变成6元了,大家说得可热闹,把一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课,而这样的质疑效果也是我想要的。就着这样的气氛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不能不写?”结合刚才的争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总结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并完成了一个思维拓展题,使学生的学*内容得到了升华。把教师的讲解权充分还给学生,这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因为孩子们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

  在这次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活动中,并有效的为教学与生活架起一座桥梁,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合作交流、讨论、说理、争辩、纠错,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听取同伴意见的同时进行反思、取长补短,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结构,使每位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中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下来,我认为整堂课缺乏严密的安排。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从“静态设计”走向“动态设计”,“从固化设计”走向“弹性设计。”教材的灵活运用不够,创造性差,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时间把握的不好,导致练*量不够,学生的反馈老师无从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通过自己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