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诗词 >

《相思》古诗鉴赏菁选

日期:2023-03-08 00:00:00

《相思》古诗鉴赏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相思》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相思》古诗鉴赏1

  《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

  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相思》古诗鉴赏2

  《长相思》全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的翻译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的赏析

  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相思》古诗鉴赏3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其一》译文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分外清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肝肠。

  《长相思·其一》注释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簟色寒:指竹*的凉意。簟,凉*。

  帷:窗帘。

  青冥:青云。

  渌水:清水。

  关山难:关山难渡。

  摧:伤。

  《长相思·其一》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时所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表现出相思的痛苦。

  本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美人如花隔云端”,描写了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之苦。从“金井阑”中可以猜出主人公的住处颇为奢华,但身处华厦却感到十分空虚寂寞:先是听见纺织娘凄惨地鸣叫,又感到“霜送晓寒侵被”的凄凉,无法入眠。而“孤灯不明”更增添了愁绪。其中,“孤”字在写灯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接下来写从卷帷中看到的,只能供人仰望的月亮令主人公想到了美人。然而,美人远在云端,使人只能“对空长叹”。

  以下到结尾是第二部分,描写梦中的追求,承接“苦相思”。在浪漫的氛围中,主人公幻想着梦魂飞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但“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仅天长地远,而且还要渡过重重关山。这种没有结果的追求使主人公不禁一声长叹:“长相思,摧心肝”。此句结尾不仅回应开头,而且语出有力,令人荡气回肠。

  《长相思·其一》赏析二

  这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非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示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值。“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值无可奈何的一声非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非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非叹”值。值忧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非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忧音调曼非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非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非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非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非相思,摧心肝!”“非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非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非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忧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非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相思》古诗鉴赏4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长相思三首·其二》译文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心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

  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忆情郎啊,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

  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

  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长相思三首·其二》注释

  ①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弦乐器。

  ②凤凰柱:瑟柱上雕饰凤凰的形状。

  《长相思三首·其二》简析

  《长相思》,属于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李白这首诗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相思》古诗鉴赏5

  《长相思·折花枝》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译文

  折下美丽的花枝,不觉又怨恨起花技,原来打算花开时我们一起赏花共饮,谁知花开后情人一去不返不见踪影。

  害怕相思折磨自己,相思之情却早愁人,到相思时却事无办法摆脱它,心中稍稍*静眉头又露几分。

  注释

  选自《明词综》。长相思: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之称。又名《忆多娇》、《双红豆》、,《相思令》、《长相思令》、《长思仙》、《山渐青》、《吴山青》、“青山相送迎》、《越山青》等。仄韵调名为《叶落秋窗》。双调,每段四句,押四*韵,三十六字。

  准拟:打算,约定。

  人共卮(zhi支):指饮酒定婚。卮,古代盛酒器。

  辞:躲避。

  丝:丝与“思”谐音,以双关语既形眉态,又表心绪。

  赏析

  这首词笔法简洁细腻,以女子的口吻,写主人公与情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情极深挚,非至情者莫能道出。写法上,运用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交织,在对花的爱与恨以及对于相思的怕而又不得不相思的矛盾交织中,体现其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幸福的向往。该词化用了范仲淹《御街行》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及李清照《一剪梅》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从“花”字生发,鲜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代表着纯真的爱情,并常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折花枝”尽管只是写了女主人公的一个动作,但也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青春少女美丽的面庞及折花枝时的优美姿态,联想起“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艺术境界。“恨花枝”三字接得突兀,词人着一“恨”字,准确地刻划了折花人心灵深处的.悲苦,这首词即以盈盈春色反衬人的失意。“准拟花开入共卮,开时人去时”,令人仿佛看到折花人流下相思泪,含情凝睇着伊入离去的方向。女主人公本来打算同恋人在花开时节共同饮酒赏花,可是花开之日却是人去之时,离愁既生,迁恨于花枝也是必然的。其实“花枝”并没有什么过错,“恨花枝”,说到底就是恨自己的恋人,本来说好的事情,为何能轻易违约匆匆离去。不过,这“恨”中也包含着爱的成份。

  下片紧承上片意脉,娓娓道来,生动地写出自己的刻骨相思。这“相思”二字所包容的巨大能量,曾使古今中外的多少有情男女愁苦不已,损心伤神。回想昔日花好月圆共饮时,湖边柳下细和语,卿卿我我蜜意时,女子惧怕孤独、不甘寂寞,“怕相思,已相思”将女主人公怨恨、思念、爱怜的感情,细腻、逼真地表达出来,直抒胸臆。但“怕”又有何用,谁能摆脱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但当心里有了“相思”的想法时,就已经在相思了。“怕”和“恨”连起来,正是白居易所描绘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的同义语。对一位感情丰富,情窦已开的女子来说,“恨”是“爱”的折光·,“怕”是“恋”的延伸,相思之苦,难遣胸怀。“轮到”,表明主人公过去还未曾品尝过相思之苦,正因为是初尝,才更能体会到相思是那样的折磨人,纠缠人,让人没法回避,无法推辞。心中所思,形诸面容,“眉间”自然会“露一丝”,这“一丝”凝聚着主人公对恋人的无限深情与怀念,其中有恨,有爱,有失望,有希望,有痛苦,有幸福,个中滋味难以表达。以“丝”谐“思”,采用民歌抒情惯用手法,清新含蓄,娇态可怜。

  该词上片写实记事,下片抒情展怀。上下片虚实结合,相映相衬,情味浓郁,完美地塑造了一位多情女的形象。上下片打头的两个三字句,有很别致的形式:第二,三两字相互重复,句首第一字相互对照。例如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思悠悠,恨悠悠”,林逋的“吴山青,越山青——君泪盈,妾泪盈”,俞彦这首词颇具匠心地借助了这种形式上的奇突。“折花枝,恨花枝”和“怕相思,已相思”,前者是心理与行为,后者是心理与情势的比照和冲突,两者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出词的主旋律——情绪上的双重体验(眷恋与痛苦),由此超越了语言结构的外壳,成为构成作品内在完整的有机因素。


《相思》古诗鉴赏菁选扩展阅读


《相思》古诗鉴赏菁选(扩展1)

——《相思》古诗鉴赏菁选

《相思》古诗鉴赏5篇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思》古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相思》古诗鉴赏1

  《长相思》全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的翻译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的赏析

  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相思》古诗鉴赏2

  《长相思·折花枝》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译文

  折下美丽的花枝,不觉又怨恨起花技,原来打算花开时我们一起赏花共饮,谁知花开后情人一去不返不见踪影。

  害怕相思折磨自己,相思之情却早愁人,到相思时却事无办法摆脱它,心中稍稍*静眉头又露几分。

  注释

  选自《明词综》。长相思: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之称。又名《忆多娇》、《双红豆》、,《相思令》、《长相思令》、《长思仙》、《山渐青》、《吴山青》、“青山相送迎》、《越山青》等。仄韵调名为《叶落秋窗》。双调,每段四句,押四*韵,三十六字。

  准拟:打算,约定。

  人共卮(zhi支):指饮酒定婚。卮,古代盛酒器。

  辞:躲避。

  丝:丝与“思”谐音,以双关语既形眉态,又表心绪。

  赏析

  这首词笔法简洁细腻,以女子的口吻,写主人公与情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情极深挚,非至情者莫能道出。写法上,运用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交织,在对花的爱与恨以及对于相思的怕而又不得不相思的矛盾交织中,体现其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幸福的向往。该词化用了范仲淹《御街行》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及李清照《一剪梅》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从“花”字生发,鲜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代表着纯真的爱情,并常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折花枝”尽管只是写了女主人公的一个动作,但也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青春少女美丽的面庞及折花枝时的优美姿态,联想起“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艺术境界。“恨花枝”三字接得突兀,词人着一“恨”字,准确地刻划了折花人心灵深处的悲苦,这首词即以盈盈春色反衬人的失意。“准拟花开入共卮,开时人去时”,令人仿佛看到折花人流下相思泪,含情凝睇着伊入离去的方向。女主人公本来打算同恋人在花开时节共同饮酒赏花,可是花开之日却是人去之时,离愁既生,迁恨于花枝也是必然的。其实“花枝”并没有什么过错,“恨花枝”,说到底就是恨自己的恋人,本来说好的事情,为何能轻易违约匆匆离去。不过,这“恨”中也包含着爱的成份。

  下片紧承上片意脉,娓娓道来,生动地写出自己的刻骨相思。这“相思”二字所包容的巨大能量,曾使古今中外的'多少有情男女愁苦不已,损心伤神。回想昔日花好月圆共饮时,湖边柳下细和语,卿卿我我蜜意时,女子惧怕孤独、不甘寂寞,“怕相思,已相思”将女主人公怨恨、思念、爱怜的感情,细腻、逼真地表达出来,直抒胸臆。但“怕”又有何用,谁能摆脱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但当心里有了“相思”的想法时,就已经在相思了。“怕”和“恨”连起来,正是白居易所描绘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的同义语。对一位感情丰富,情窦已开的女子来说,“恨”是“爱”的折光·,“怕”是“恋”的延伸,相思之苦,难遣胸怀。“轮到”,表明主人公过去还未曾品尝过相思之苦,正因为是初尝,才更能体会到相思是那样的折磨人,纠缠人,让人没法回避,无法推辞。心中所思,形诸面容,“眉间”自然会“露一丝”,这“一丝”凝聚着主人公对恋人的无限深情与怀念,其中有恨,有爱,有失望,有希望,有痛苦,有幸福,个中滋味难以表达。以“丝”谐“思”,采用民歌抒情惯用手法,清新含蓄,娇态可怜。

  该词上片写实记事,下片抒情展怀。上下片虚实结合,相映相衬,情味浓郁,完美地塑造了一位多情女的形象。上下片打头的两个三字句,有很别致的形式:第二,三两字相互重复,句首第一字相互对照。例如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思悠悠,恨悠悠”,林逋的“吴山青,越山青——君泪盈,妾泪盈”,俞彦这首词颇具匠心地借助了这种形式上的奇突。“折花枝,恨花枝”和“怕相思,已相思”,前者是心理与行为,后者是心理与情势的比照和冲突,两者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出词的主旋律——情绪上的双重体验(眷恋与痛苦),由此超越了语言结构的外壳,成为构成作品内在完整的有机因素。

《相思》古诗鉴赏3

  《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

  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相思》古诗鉴赏4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长相思三首·其二》译文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心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

  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忆情郎啊,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

  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

  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长相思三首·其二》注释

  ①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弦乐器。

  ②凤凰柱:瑟柱上雕饰凤凰的形状。

  《长相思三首·其二》简析

  《长相思》,属于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李白这首诗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相思》古诗鉴赏5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其一》译文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分外清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肝肠。

  《长相思·其一》注释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簟色寒:指竹*的凉意。簟,凉*。

  帷:窗帘。

  青冥:青云。

  渌水:清水。

  关山难:关山难渡。

  摧:伤。

  《长相思·其一》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时所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表现出相思的痛苦。

  本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美人如花隔云端”,描写了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之苦。从“金井阑”中可以猜出主人公的住处颇为奢华,但身处华厦却感到十分空虚寂寞:先是听见纺织娘凄惨地鸣叫,又感到“霜送晓寒侵被”的凄凉,无法入眠。而“孤灯不明”更增添了愁绪。其中,“孤”字在写灯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接下来写从卷帷中看到的,只能供人仰望的月亮令主人公想到了美人。然而,美人远在云端,使人只能“对空长叹”。

  以下到结尾是第二部分,描写梦中的追求,承接“苦相思”。在浪漫的氛围中,主人公幻想着梦魂飞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但“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仅天长地远,而且还要渡过重重关山。这种没有结果的追求使主人公不禁一声长叹:“长相思,摧心肝”。此句结尾不仅回应开头,而且语出有力,令人荡气回肠。

  《长相思·其一》赏析二

  这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非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示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值。“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值无可奈何的一声非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非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非叹”值。值忧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非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忧音调曼非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非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非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非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非相思,摧心肝!”“非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非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非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忧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非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相思》古诗鉴赏菁选(扩展2)

——《相思》古诗鉴赏菁选

《相思》古诗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思》古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相思》古诗鉴赏1

  《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

  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相思》古诗鉴赏2

  《长相思·折花枝》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译文

  折下美丽的花枝,不觉又怨恨起花技,原来打算花开时我们一起赏花共饮,谁知花开后情人一去不返不见踪影。

  害怕相思折磨自己,相思之情却早愁人,到相思时却事无办法摆脱它,心中稍稍*静眉头又露几分。

  注释

  选自《明词综》。长相思: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之称。又名《忆多娇》、《双红豆》、,《相思令》、《长相思令》、《长思仙》、《山渐青》、《吴山青》、“青山相送迎》、《越山青》等。仄韵调名为《叶落秋窗》。双调,每段四句,押四*韵,三十六字。

  准拟:打算,约定。

  人共卮(zhi支):指饮酒定婚。卮,古代盛酒器。

  辞:躲避。

  丝:丝与“思”谐音,以双关语既形眉态,又表心绪。

  赏析

  这首词笔法简洁细腻,以女子的口吻,写主人公与情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情极深挚,非至情者莫能道出。写法上,运用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交织,在对花的爱与恨以及对于相思的怕而又不得不相思的矛盾交织中,体现其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幸福的向往。该词化用了范仲淹《御街行》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及李清照《一剪梅》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从“花”字生发,鲜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代表着纯真的爱情,并常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折花枝”尽管只是写了女主人公的一个动作,但也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青春少女美丽的面庞及折花枝时的优美姿态,联想起“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艺术境界。“恨花枝”三字接得突兀,词人着一“恨”字,准确地刻划了折花人心灵深处的悲苦,这首词即以盈盈春色反衬人的失意。“准拟花开入共卮,开时人去时”,令人仿佛看到折花人流下相思泪,含情凝睇着伊入离去的方向。女主人公本来打算同恋人在花开时节共同饮酒赏花,可是花开之日却是人去之时,离愁既生,迁恨于花枝也是必然的。其实“花枝”并没有什么过错,“恨花枝”,说到底就是恨自己的恋人,本来说好的.事情,为何能轻易违约匆匆离去。不过,这“恨”中也包含着爱的成份。

  下片紧承上片意脉,娓娓道来,生动地写出自己的刻骨相思。这“相思”二字所包容的巨大能量,曾使古今中外的多少有情男女愁苦不已,损心伤神。回想昔日花好月圆共饮时,湖边柳下细和语,卿卿我我蜜意时,女子惧怕孤独、不甘寂寞,“怕相思,已相思”将女主人公怨恨、思念、爱怜的感情,细腻、逼真地表达出来,直抒胸臆。但“怕”又有何用,谁能摆脱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但当心里有了“相思”的想法时,就已经在相思了。“怕”和“恨”连起来,正是白居易所描绘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的同义语。对一位感情丰富,情窦已开的女子来说,“恨”是“爱”的折光·,“怕”是“恋”的延伸,相思之苦,难遣胸怀。“轮到”,表明主人公过去还未曾品尝过相思之苦,正因为是初尝,才更能体会到相思是那样的折磨人,纠缠人,让人没法回避,无法推辞。心中所思,形诸面容,“眉间”自然会“露一丝”,这“一丝”凝聚着主人公对恋人的无限深情与怀念,其中有恨,有爱,有失望,有希望,有痛苦,有幸福,个中滋味难以表达。以“丝”谐“思”,采用民歌抒情惯用手法,清新含蓄,娇态可怜。

  该词上片写实记事,下片抒情展怀。上下片虚实结合,相映相衬,情味浓郁,完美地塑造了一位多情女的形象。上下片打头的两个三字句,有很别致的形式:第二,三两字相互重复,句首第一字相互对照。例如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思悠悠,恨悠悠”,林逋的“吴山青,越山青——君泪盈,妾泪盈”,俞彦这首词颇具匠心地借助了这种形式上的奇突。“折花枝,恨花枝”和“怕相思,已相思”,前者是心理与行为,后者是心理与情势的比照和冲突,两者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出词的主旋律——情绪上的双重体验(眷恋与痛苦),由此超越了语言结构的外壳,成为构成作品内在完整的有机因素。

《相思》古诗鉴赏3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长相思三首·其二》译文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心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

  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忆情郎啊,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

  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

  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长相思三首·其二》注释

  ①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弦乐器。

  ②凤凰柱:瑟柱上雕饰凤凰的形状。

  《长相思三首·其二》简析

  《长相思》,属于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李白这首诗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相思》古诗鉴赏4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其一》译文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分外清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肝肠。

  《长相思·其一》注释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簟色寒:指竹*的凉意。簟,凉*。

  帷:窗帘。

  青冥:青云。

  渌水:清水。

  关山难:关山难渡。

  摧:伤。

  《长相思·其一》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时所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表现出相思的痛苦。

  本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美人如花隔云端”,描写了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之苦。从“金井阑”中可以猜出主人公的住处颇为奢华,但身处华厦却感到十分空虚寂寞:先是听见纺织娘凄惨地鸣叫,又感到“霜送晓寒侵被”的凄凉,无法入眠。而“孤灯不明”更增添了愁绪。其中,“孤”字在写灯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接下来写从卷帷中看到的,只能供人仰望的月亮令主人公想到了美人。然而,美人远在云端,使人只能“对空长叹”。

  以下到结尾是第二部分,描写梦中的追求,承接“苦相思”。在浪漫的氛围中,主人公幻想着梦魂飞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但“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仅天长地远,而且还要渡过重重关山。这种没有结果的追求使主人公不禁一声长叹:“长相思,摧心肝”。此句结尾不仅回应开头,而且语出有力,令人荡气回肠。

  《长相思·其一》赏析二

  这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非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示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值。“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值无可奈何的一声非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非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非叹”值。值忧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非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忧音调曼非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非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非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非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非相思,摧心肝!”“非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非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非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忧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非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相思》古诗鉴赏5

  《长相思》全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的翻译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的赏析

  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相思》古诗鉴赏菁选(扩展3)

——《相思》古诗鉴赏实用五份

  《相思》古诗鉴赏 1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其一》译文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分外清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肝肠。

  《长相思・其一》注释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簟色寒:指竹*的凉意。簟,凉*。

  帷:窗帘。

  青冥:青云。

  渌水:清水。

  关山难:关山难渡。

  摧:伤。

  《长相思・其一》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时所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表现出相思的痛苦。

  本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美人如花隔云端”,描写了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之苦。从“金井阑”中可以猜出主人公的住处颇为奢华,但身处华厦却感到十分空虚寂寞:先是听见纺织娘凄惨地鸣叫,又感到“霜送晓寒侵被”的凄凉,无法入眠。而“孤灯不明”更增添了愁绪。其中,“孤”字在写灯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接下来写从卷帷中看到的,只能供人仰望的月亮令主人公想到了美人。然而,美人远在云端,使人只能“对空长叹”。

  以下到结尾是第二部分,描写梦中的追求,承接“苦相思”。在浪漫的氛围中,主人公幻想着梦魂飞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但“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仅天长地远,而且还要渡过重重关山。这种没有结果的追求使主人公不禁一声长叹:“长相思,摧心肝”。此句结尾不仅回应开头,而且语出有力,令人荡气回肠。

  《长相思・其一》赏析二

  这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非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示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值。“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值无可奈何的一声非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非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非叹”值。值忧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非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忧音调曼非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非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非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非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非相思,摧心肝!”“非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非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非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忧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非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相思》古诗鉴赏 2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长相思三首・其二》译文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心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

  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忆情郎啊,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

  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

  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长相思三首・其二》注释

  ①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弦乐器。

  ②凤凰柱:瑟柱上雕饰凤凰的形状。

  《长相思三首・其二》简析

  《长相思》,属于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李白这首诗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相思》古诗鉴赏 3

  《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

  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相思》古诗鉴赏 4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其一》译文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分外清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肝肠。

  《长相思・其一》注释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簟色寒:指竹*的凉意。簟,凉*。

  帷:窗帘。

  青冥:青云。

  渌水:清水。

  关山难:关山难渡。

  摧:伤。

  《长相思・其一》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时所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表现出相思的痛苦。

  本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美人如花隔云端”,描写了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之苦。从“金井阑”中可以猜出主人公的住处颇为奢华,但身处华厦却感到十分空虚寂寞:先是听见纺织娘凄惨地鸣叫,又感到“霜送晓寒侵被”的凄凉,无法入眠。而“孤灯不明”更增添了愁绪。其中,“孤”字在写灯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接下来写从卷帷中看到的,只能供人仰望的月亮令主人公想到了美人。然而,美人远在云端,使人只能“对空长叹”。

  以下到结尾是第二部分,描写梦中的追求,承接“苦相思”。在浪漫的氛围中,主人公幻想着梦魂飞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但“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仅天长地远,而且还要渡过重重关山。这种没有结果的追求使主人公不禁一声长叹:“长相思,摧心肝”。此句结尾不仅回应开头,而且语出有力,令人荡气回肠。

  《长相思・其一》赏析二

  这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非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示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值。“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值无可奈何的一声非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非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非叹”值。值忧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非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忧音调曼非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非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非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非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非相思,摧心肝!”“非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非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非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忧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非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相思》古诗鉴赏 5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长相思三首·其二》译文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心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

  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忆情郎啊,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

  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

  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长相思三首·其二》注释

  ①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弦乐器。

  ②凤凰柱:瑟柱上雕饰凤凰的形状。

  《长相思三首·其二》简析

  《长相思》,属于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李白这首诗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相思》古诗鉴赏菁选(扩展4)

——《送别》古诗词鉴赏3篇

  古诗原文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翻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解释

  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但,只。

  诗文赏析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样就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看似语句*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原文】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

  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相思》古诗鉴赏菁选(扩展5)

——古诗词鉴赏 (菁华5篇)

  原文: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磐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注释:

  1.考槃(pán盘):盘桓之意,指避世隐居。一说槃为木盘。

  2.硕人:形象高大丰满的人,不仅指形体而言,更主要指人道德高尚。宽:心宽。一说貌美。

  3.寤:睡醒;寐:睡着。寤寐连用,即过日子。

  4.矢:同“誓”。谖(xuān宣),忘却。

  5.阿:山阿,山的曲隅。一说山坡。

  6.薖(kē科):貌美,引为心胸宽大。

  7.过:失也,失亦忘也。

  8.陆:高*曰陆。一说土丘。

  9.轴:徘徊往复,自由自在。一说美貌。

  10.告:哀告,诉苦,哀诉。

  翻译:

  远离尘嚣隐居到山涧之畔,伟岸的形象啊心怀宽广。即使独身孤零零地度日,誓不违背隐居的高洁理想。

  远离世俗隐居到山岗之上,伟岸的形象啊心神疏朗。即使独身冷清清地度日,誓不忘记隐居的欢乐舒畅。

  远离喧闹隐居到黄土高丘,伟岸的形象啊心志豪放。即使独身静悄悄地度日,誓不到处哀告不改变衷肠。

  赏析:

  这是一首隐士的赞歌。题目的解释,自来都包涵赞美的意思。毛传说:“考,成;槃,乐。”朱熹《诗集传》引陈傅良的说明:“考,扣也;磐,器名。盖扣之以节歌,如鼓盆拊缶之为乐也。”黄熏《诗解》说:“考槃者,犹考击其乐以自乐也。”总之,题目定下一个愉悦赞美的感情调子,使读者在接受上有了感受的提示和理解的引导。

  全诗分三章,变化不大,意思连贯。无论这位隐士生活在水湄山间,无论他的言辞行动,都显示畅快自由的样子。诗反覆吟咏这些言行形象,用复沓的方式,加深读者的感受。

  诗集中描写两个内容。一是隐士形象。“硕人”一词,本身就带有身体高大与思想高尚双重含义。全诗反覆强调“硕人之宽”、“硕人之薖”、“硕人之轴”,突出“宽”、“薖”、“轴”,实际上表示隐士的生活是自由舒畅的,心胸是宽广高尚的。他远离浊世,又使浊世景仰。因此,这个隐士虽然隐居山间水际,但仍然是受人们敬重仰羡的社会人。《诗序》说,这首诗是讽刺卫庄公的,因为卫庄公“不能继先王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看来,隐士是贤者,处身于穷乡僻壤,倒是对的。至于是否直接讽刺卫庄公不用贤人,就诗本身来说,并没有明显的昭示。所以,硕人是隐士,是贤者,是有高尚思想宽广胸襟的伟人,诗内诗外,都得到表现。诗歌反覆吟咏,给人印象就深刻了。诗中描写的另一个内容,是隐居的环境。“考槃在涧”、“考槃在阿”、“考槃在陆”,无论在水涧、山丘、高原,都是人群生活较少的地方。隐士之所以叫做隐,当然并不仅仅在于远离社会生活。虽说前人有“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山”的说法,在朝廷、市井之中做隐士不是不可以;不过,一般说来,隐士大多数指远离人群集中活动的范围,到山林、水际、海岛等较荒僻地方去生活的一批人。也可以说是自愿从社会中自我放逐者。诗歌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把隐居的环境写得幽静雅致。山涧、山丘、黄土高坡,都不涉一笔荒芜、凄凉、冷落,反而成为一个符合隐士所居的幽雅环境。那么,贤良的隐士在幽雅的环境中,就如鱼得水,散步、歌唱、游赏,自得其乐,舒畅自由。于是,隐居之乐也永远不能忘却,更不想离去了。贤人、幽境、愉悦三者相结合,强烈地表达出硕人的隐居,是一种高尚而快乐的行为,是应该受到社会尊重赞美的。

  诗歌每章一韵,使四言一句,四句一章的格式,在整齐中见出变化。特别是可歌的《诗经》,在吟唱中音韵的变化,就使歌声抑扬有序,载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充盈空间,不绝于耳了。

  隐逸诗自六朝始盛,至渊明始大,然推其始,则在考槃。这首诗创造了一个清淡闲适的意境,文字省净,词兴婉惬,趣味幽洁,读之觉山月窥人,涧芳袭袂,一种怡然自得之趣,流于行间。末句”独寐寤宿,永矢弗告“,意隽韵远。(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

  春梦·赏析·岑参

  洞房昨夜 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洞房昨夜 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这两句写梦前的思念。在深邃的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然来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总是容易引起人们思想的波动,这里独坐洞房中的人就不禁怀念起了远方的美人。“美人”既可以指男人,也可以指女人;既可指容颜姣好的人,也可指品德高尚的人。这首诗没有指明是诗人写自己的梦,还是诗人代他人写梦,所以,“美人”是男是女,无从考证。总之,微风吹拂的春季里,室中人越发思念在湘江边上的美人。

  后两句写室中人将这种思念直接带入了梦中。虽然只睡了片刻功夫,但他在梦中却已经走过了数千里,到达了美女所在的江南之地。“片时”和“数千里”真实地描绘了虚幻恍惚的梦境,同时,也是以时间之快和速度之快,反映了室中人强烈深切的思念之情。虽然这只是一场梦,但是,最后给人留下了美好的感受。

  这首七绝小诗成功地用梦将强烈的思念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语言*实,感情真挚,结构精巧。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译文

  宣和三年八月十日来到莱州,自己一人独自坐在室内,个人喜欢的书籍史典,这间房内都没有。案头上有本《礼韵》,因此随手翻开,拟以所翻开页上的字为韵来写诗。偶尔翻到“子”字,于是以“子”字为韵,写了一首感怀诗。

  破旧的窗台和书案上没有一本诗书和史集,给人感觉就像袁术穷途末路生出的感慨:一无所有。

  赵明诚每天奔波于酒宴之中,醉心于钱财当中,整日闹闹哄哄的无事生非。

  写诗需要闭门谢客,在自己的住处焚香静思才会有好的构思。

  在*静中我得到两个好朋友,一个是乌有先生、一个是子虚先生。

  注释

  宣和辛丑:宋徽宗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莱:莱州,今山东莱州市。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任莱州知州,李清照到莱州探望赵明诚。

  几上:案头。《礼韵》:宋代官颁韵书《礼部韵略》,共五卷。

  约:拟定。

  公路:袁术字公路。

  青州从事:指好酒。

  生事:惹出事端。

  燕寝:指官员住所。

  乌有、子虚: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

  赏析

  诗的序言部分写李清照到丈夫赵明诚任知州的莱州探望。但却被赵明诚冷落一旁,而且夫妇俩*生爱好金石之物,在赵明诚的官邸中却一样也没看到。可以想像李清照心中的不满和失落。李清照无聊到随手翻案头上的《礼韵》,以翻到的字为韵,来作诗,而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诞生的。

  诗的开头两句首先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寒窗败几、空无所有,从写生活环境中反映出诗人心境。而且用典袁术走投无路,身无一物来比喻丈夫所处的环境。虽然明写赵明诚物质上的缺失,但实写赵明诚在精神层次上的缺失。

  接着转入议论,对酒与钱这类世人皆为之吸引的东西,表示了轻蔑。在李清照的眼中赵明诚应酬就一个字“俗”,所以李清照说这是喜生事,也就是惹事非。

  后四句绝非赋闲之篇,李清照写出了自己向往的生活。闭门谢客、凝香佳思、偶得佳句、人生知己。李清照把自己的情操、品格、皆融于诗中。在这首诗中她不仅仅是调侃自己的丈夫,也是展现她自己追求的生活情趣。

  其实,赵明诚虽处仕宦,其风雅素心不曾稍减。有知淄州时所书《白居易<楞严经>跋》为证、赵明诚不以“州守”为重,而以“有素心之馨”为得;复从其夫妇“相对展玩,狂喜不支”的情景尤可想其为人,实为李清照的要求甚高。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清照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赴莱州探望赵明诚时所作,李清照在诗中流落出对赵明诚的不满。大抵赵明诚出任郡守不久,忙于应酬,未能摆拨常务,反为“青州从事孔方兄”所累,使李清照有受冷落之感。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1)吴均《山中杂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2)吴均《山中杂诗》中,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3)吴均《山中杂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4)王维《竹里馆》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5)王维《竹里馆》中,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影入*羌江水流。

  (7)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8)岑参《逢入京使》中,表达诗人对家乡、对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9)岑参《逢入京使》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

  (10)韦应物《滁州西涧》中,表达诗人恬淡胸襟的两句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1)韦应物《滁州西涧》中,蕴含诗人因多病无所作为的忧伤情怀的两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古诗原文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相思》古诗鉴赏菁选(扩展6)

——古诗的鉴赏 (菁华5篇)

  古诗词鉴赏是*几年来考核考查的重点项目。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古诗词鉴赏,对不少学生而言都是难点。现根据古诗词创作规律,探求命题热点,结合高考实例,提出解答的五个切入点,姑且称之为“五要”。

  一、 要抓住诗眼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映照。”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题目意境的关键语句,是足以使全诗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的焦点。诗眼的锤炼和安设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今诗家无不从这点出发,通过自己的精心构思,巧设诗眼,将自己的“立言之本意”(李渔)昭示给读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题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 ”,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特别是在他晚年,沉湎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 ”,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 ,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此二字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又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二、要抓住章法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 “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因此,如果我们鉴赏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章法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人情。

  [题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这是一首深合起承转合体式的脍炙人口的七绝。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如*地春雷破空而来,一个“飞”字,振人心魄。起句直露且显豁。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句式和节奏转入从容和舒缓,既使文章的章法张弛有度,又进一步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此夜曲中闻折柳”,却是陡然一转,“闻”字,不仅点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而且更是用"折柳”一词点染了一种场景,一种情绪。“何人不起故人情”以一句深情的发问关合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的是眼前景,第三、四句写的是故园情,而连接这两者的正是这“折柳”二字。它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它代表了一种*俗(“柳”是“留”的谐音,古人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唤起了诗人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了诗人蕴藏在心底的乡情。因此,从全诗的结构来看,“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由此可见,从诗歌的章法入手,可以对古典诗歌进行正确的观照。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三、要分析意象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题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抒写的是远宦思乡之情。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的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由远而*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更加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人能直矣。”(沈德潜《唐诗别裁》)。《寒塘》写客中秋思。先写早起临水梳发,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暗含秋末人老境困,第3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二字又由次句“见秋”引出的,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蓄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过南楼”。初看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与《闻雁》末二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大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四、要推敲表现手法

  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丰富多彩。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比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对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双关(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反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从表达方式来看,在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又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又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其他写作技巧,例如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联想想象等。一般不会考辨识,而要求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望 海 楼

  米芾

  云间铁瓮*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胡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题目]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青天,作用是————————————————————————。

  结合注释可知“铁瓮”即是望海楼所在地镇江的古称,该诗题目是《望海楼》,却不从楼写起,而是从所踞的城池写起:铁瓮城矗立云间,临*青天,真是雄奇,盘踞其上的百尺高楼与天相连,大有飞腾之势。诗人自远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而城池之高峻正烘托出其上的楼的高峻。答题时既要点明表达技巧,又要有相应的阐释。

  [答案] 烘托出望海楼的高峻。

  五、要熟悉典故

  在我国的古代诗词典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运用典故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典故的运用是古典诗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可是,如果遇到“典故”这个拦路虎而不知所措的话,就必然影响到鉴赏的效果。张伟明先生在《20xx年高考语文命题展望》中还特意提到过“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这句话明示我们,所选诗歌材料中的用典应该不会超出教材的范畴。同时也可知典故也是考查的内容之一,因此,适当积累是很有必要的。

  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摸鱼儿(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题目]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面,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这一句的寓意是——————————。

  此题涉及对词中典故寓意的理解。解此题时一要注意文后的两条典故的注释,才会理解词人蕴涵其中的不受重用的愤愤不*之情。另一方面要结合辛弃疾所生活的积弱不振、苟且偷安的南宋时代和他力主抗金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而弄清“君”(隐指当时的主和派)“玉环飞燕”(喻指炙手可热的投降派)的寓意。

  [答案]主和派(投降派)决没有好下场。

  当然,鉴赏诗歌从根本上还离不开*时的积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多背一些诗歌,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是有帮助的。

  突破“读不懂”的障碍

  1.揣摩诗歌的题目。古诗的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观书有感》;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西宫春怨》;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题目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2.寻找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情是诗的生命,是诗的灵魂。找到关键性的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就等于读懂了诗。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一是直接用感情词,如喜乐哀伤,忧悲愁思之类;二是用意象体现,如雁、明月、秋雨、落花等。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和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两首诗中的“归思”“乡心”和“雁”“楼”“渺”“悠”“寒”等关键词体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情感。

  3.挖掘考题提供的信息。出卷人必须紧紧围绕所选诗的特定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来设计考题。因此,考题本身就是理解诗歌的重要信息,例如下面一题: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陈焕《梅花》:“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仔细分析,可获取三个重要信息:①两首诗中“梅”的特征一样。②“这一特征是什么”间接告诉我们理解的关键。③“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间接告诉我们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这些信息大大减小了理解及答题的难度。

  此外,诗歌的题材、细节、背景特点及诗歌注解也对“读懂”、理解主旨有很大的帮助。

  突破“不会表达”的障碍

  1.搜索鉴赏的对应术语。鉴赏术语内容庞杂,如果*时注意搜索,注意整理归纳,临场就能打开题目问题与对应术语的通道。如鉴赏语言特征:“典故语言”,就搜索委婉、含蓄、蕴藉等:“描写语言”,就搜索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蓄丰富、耐人寻味等:“动作语言”,就搜索生动、形象、简练等。如果鉴赏“描写方式”,就搜索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如果鉴赏“修辞手法”,就搜索对比、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衬托等;如果鉴赏“内容主旨”,就搜索托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如果鉴赏“思想感情”,就搜索哀怨忧愁、离愁别恨、激愤憎恶、怀乡思亲、壮志未酬等。

  2.运用规范的表达模式。题干如果明确提出了鉴赏某种艺术手法,其答题内容只要在诗句中引出印证性内容,并分析说明。如鉴赏对比手法,表达模式为:诗中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什么;鉴赏情景交融,表达模式为:诗中写了何景,渲染了何气氛,寄托了何感情;鉴赏虚实结合,表达模式为:诗中何为虚景,何为实景,虚实结合有何作用;鉴赏衬托手法,表达模式为:用什么衬托(反衬)什么,突出了什么等等。题干中如果没有明确提出鉴赏某种手法,先准确找出来,然后同上。

  3.活用一些答题格式。先观点后理由式、先分后总式、先总后分式,分点作答式等。如:

  李白《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读完后要求回答: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采取先观点后理由的格式答题:是写“游子思归乡”的。因为一、二句写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写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表现了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的愁苦之情。

  4.利用“三句到位法”。“三句到位法”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句引诗释义,第二句指明特殊(包括艺术手法,词类活用等),第三句说出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注释]

  1.朝天子:曲牌名。

  2.唢呐:与喇叭相似的一种乐器。这里喇叭和唢呐都隐指宦官。

  3.水尽鹅飞罢:形容把百姓的财产搜刮干净。

  [今译]

  喇叭和唢呐,

  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

  官船来往乱糟糟,

  全靠你来抬身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

  百姓听了百姓怕。

  哪里能辨别出真和假?

  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

  又吹伤了那一家,

  又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跑啦!

  [作者简介]

  王磐(约1470-1530),明代诗人、画家。字鸿渐,高邮(今江苏高邮)人。精通音律,以创作散曲著称。

  [解说]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各题。(6分)

  秦楼月


《相思》古诗鉴赏菁选(扩展7)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 (菁华3篇)

  古诗,乃文化之精髓,语言之精炼,内容之浓缩,意义之深长。它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更加绚烂缤纷。现在,让我们扬起知识的风帆,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海洋。 ——题记

  英雄儿女,精忠报国;几代诗豪,报国心切。

  文天祥一句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他至死不渝的精神。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他胸怀四海,为国家肝脑涂地,呕心沥血之情。在魂归西天之际,陆游拖着病躯,挥笔颤颤巍巍地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物忘告乃翁。”的千古绝唱。悲哉,壮哉,雄哉,好一个爱国情深的陆游,好一个胸怀四海的陆游。尽管流泊天涯,但王安石依旧报着对国家的眷恋之情,大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边塞诗人”王昌龄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边塞军民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决心。一代伟人,*小时候就猛志壮四海,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犹如晴天霹雳一般,震醒中华民族,唤醒中华民族心中的那片满腔热血,叫醒中华民族爱国情怀。从此他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了新世纪。

  天涯海角,友谊长伴;海枯石烂,友情常存。

  大漠黄沙,荒凉之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悲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友人的殷殷祝福;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对友谊的赞颂,对友人的期盼;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友人旅途寂寞的温暖关怀。“诗仙”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是对友谊的不言而遇。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谊最真挚的描写,是友谊跨越时间的执着。

  神州大地,景色娟秀;锦绣中华,风光秀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对茫茫戈壁沙漠的赞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江南的旖旎风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笔嵌浴叭思涮焯谩蔽骱拿杌妗6鸥Φ囊痪洹盎岬绷杈ィ焕乐谏叫庇质嵌晕逶乐住疤┥健钡男畚白彻鄣拿栊础!熬徘坪油蚶锷常颂畏玺ぷ蕴煅摹笔嵌蕴咸喜痪幕坪拥纳栊础K臻囊痪洹安皇堵秸婷婺浚辉瞪碓诖松街小笔嵌月降男蜗蟊扔鳎炙得髁恕暗本终呙裕怨壅咔濉钡娜松芾怼

  我们的生活本身就五彩缤纷,但配以含有文化气息的古诗,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精彩。让文化走进我们,让古诗走进我们,让含有文化是的古诗走进我们的生活。

  生活因古诗更精彩!

  古诗的*已经有五千年之久的历史了,它们分为五绝句和七绝句,五绝句每行有五个字,七绝句每行有七个字。不管是五绝句还是七绝句,诗的每一句都很押韵,每一个词都与上句相对。每一首小小的古诗里都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爸爸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让我学*和背诵古诗,那时我根本就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我背古诗,还向爸爸妈妈发脾气。可是自从过了那个星期天的早晨后,我对古诗的看法就改变了。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妈妈因来不及买饭而让我吃昨天晚上剩下的饭。那时的我以吃惯了面包,不想吃剩饭,就把妈妈热的早饭全倒了。

  “逸波,吧《悯农》这首诗背一遍!”妈妈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三个字就在我嘴边,可我怎么也说不出口!“你知道吗,农民叔叔阿姨们春天要播种麦苗,耕土撒种;夏天,当你在家吃着雪糕、看着电视时,他们正在给庄家浇水施肥;秋天到了,他们还要开着拖拉机,收割麦田;冬天,当你吃着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时,他们,却在整理着麦田,为来年开春的播种做着准备!”妈妈告诉我:“妈妈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你的姥姥姥爷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你看他们是不是每天都那么辛苦的劳动?”

  听了妈妈的话,我豁然开朗:“哦妈妈,我知道啦!李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让我们节约粮食呀?!”

  “对,真聪明!所以你现在呀好好吃饭,不能浪费粮食,做一个不浪费粮食的好孩子。”妈妈高兴地说。

  《悯农》,不仅让我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更激发了我要好好学*,长大要为祖国报效的志向!

  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母亲,在垃圾站旁捡着破烂,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娃娃。*一看,这个婴儿竟然没有手臂!原来,那位母亲为了给孩子按上假肢,白天搬啤酒瓶,下午捡破烂、作零活来挣钱,晚上还要照顾婴儿。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就如同我的老师,教会了我许多道理;古诗,就如同我的同学,与我一起学*;古诗,就如同我的伙伴,伴我成长!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不做叛国奴、好好学*、珍惜时间……

  我长大以后一定呀做一名语文教师,把*的古诗交给下一代,让它流传万代,辉煌于世!

  古诗词犹如一杯茶,恬静中带着一丝清香;古诗词又似一枚橄榄,愈品愈有味;古诗词更像一朵莲花,既清新又自然,让人心旷神怡。一直以来,古诗词都是我的良师益友,伴我成长,让我的成长之路洒满阳光。

  我好似望见那多情的李白着一袭青袍,脸色微红地在屋中踱步。笔墨一泼就是一首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这是何等的自信啊,“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知音呀!苏轼大笔一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辞章雄伟,气势磅礴,晏殊却发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人生慨叹,他们那一句句诗词,把我带入了那令人神往的世界,思绪也跟着飞翔……

  我爱古诗词,古诗词无处不在:当我在学*道路上消极受挫时,仿佛有人在我耳边呢喃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求知若渴,而却屡屡碰壁时,我会想起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给自己加油。当我迷失了方向,感到前途迷茫时,一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点燃了我的希望,当我沉迷于网络游戏,虚度光阴时,妈妈常会吟诵着“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让我细细咀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个中滋味……那一句句富含哲理的诗,不时地敲醒了一个梦中人!

  悠悠的古诗情也让我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独特情感,学会了“炼字”的技巧。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是大家熟悉的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提起他,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看似简单的两句诗,但他为了是用“推门”好,还是“敲门”好,费尽了心机。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知道贾岛炼字上的工夫,其实,炼字并不能概括他诗歌创作的特点。《寻隐者不遇》信笔所之,脱口而出,句句明白如话,字字*淡无奇,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挑出来推敲、玩味的。然而,正是这“明白如话”,“*淡无奇”,形成了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含糊其辞,妙在其中。


《相思》古诗鉴赏菁选(扩展8)

——《雪》古诗鉴赏实用5篇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原文翻译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江雪中的景物有什么

  《江雪》描写的景物有山、孤舟、鸟、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对山野严寒的景物描写,描绘了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勾画了独钓寒江的老翁形象,表达了诗人深感孤寂的情绪。

  《江雪》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但是失败了,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原文翻译: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江雪中的景物有什么

  《江雪》描写的景物有山、孤舟、鸟、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对山野严寒的景物描写,描绘了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勾画了独钓寒江的老翁形象,表达了诗人深感孤寂的情绪。

  《江雪》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但是失败了,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一、古诗原文

  作者: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 ,

  万 径 人 踪 灭 。

  孤 舟 蓑 笠 翁 ,

  独 钓 寒 江 雪 。

  二、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称“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写得很好,古诗和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三、古诗鉴赏

  1、注词释义:

  绝:绝灭,消失。

  径:小路。

  踪:指脚印。

  孤舟:孤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用草编成的雨衣和帽子。

  2、古诗今译: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不见了,万条小路上已经人迹杳渺。小船上渔翁穿戴蓑衣斗笠,独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钓。

  3、名句赏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只用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独自垂钓。也许他什么也钓不到。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是,孤独和严酷的环境算不了什么,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把我们摧垮。诗里的渔翁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孤独而坚强,虽然屡遭流放,屡遭打击,但他一直不屈不挠,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陈邦炎)

  《雪》

  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霄。

  地疑明月夜,山似白云朝。

  逐舞花光动,临歌扇影飘。

  大周天阙路,今日海神朝。

  《雪》译文

  千里瑞雪,白茫茫一片,令人惊艳,天上的白云也不能与之相比。

  看到照射在地面的月光就知道是夜晚了,看到雪白如云的山峰就知道已经到了早晨。

  蹁跹起舞如同花的色彩一般闪动,歌唱时摇扇的风姿韵态摇曳生姿。

  武周时期京都的道路,就像今天海神来朝一样。

  《雪》注释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