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1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这首词是伤春之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擅婉约,这首词写春景清新秀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人们仍用“何处无芳草”以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这首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王士祯《花草蒙拾》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同时指出这首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这是说,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不足。“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有一种冷落寂寞之感。“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对此,他并没回答。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回味、想象的空白。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名家评价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予得真本于友人处,“绿水人家绕”作“绿水人家晓”。“多情却被无情恼”,盖行人多情,佳人无情耳。此两字极有理趣,而“绕”与“晓”自霄壤也。

  明·俞彦《爰园词话》:古人好词,即一字未易弹,亦未易改。子瞻“绿水人家绕”,别本“绕”作“晓”,为《古今词话》所赏。愚谓“绕”字虽*,然是实境;“晓”字无皈着,试通咏全章便见。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髯直是轶伦绝群。

  清·先著、程洪《词洁》:坡公于有韵之言,多笔走不守之憾。后半手滑,遂不能自由,少一停思,必无此矣。

  清·黄苏《蓼园词选》:⑴“绿水人家绕”,非“绕”字,乃曰“人家晓”。“晓”字与“绕”字盖霄壤也。⑵“枝上”一句,断送朝云。一声何满子,竟能使肠断。李龟年正若是耳。⑶“佳人”是“无情”,“行人”是“多情”者。⑷“柳绵”自是佳句,而次阕尤为奇情四溢也。

  清·李佳《左庵词话》:此亦寓言,元端致谤之喻。

  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此则逸思,非文人所宜。

  *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下阕墙内外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2

  蝶恋花·百种相思千种恨

  百种相思千种恨,早是伤春,那更春醪困。薄幸辜人终不愤,何时枕畔分明问。

  懊恼风流心一寸,强醉偷眠,也即依前闷。此意为君君不信,泪珠滴尽愁难尽。

  翻译

  我有百种相思千种怨恨的情绪,早有那伤春情绪,无奈那春醪更使我苦闷。负心的人让我不满,什么时候才能在枕畔问个明白?

  悔恨情爱使我身心俱疲,灌醉自己强行入睡,也还是像之前那样苦闷。这番心意是为你,你却不信。泪流尽了,心里的愁情却难尽。

  注释

  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那:无奈,奈何。

  春醪:春酒。冬酿春熟之酒,亦称春酿秋冬始熟之酒。

  薄幸:薄情,负心。

  不愤:不服气,妒忌。

  懊恼:悔恨。

  心一寸:指心。旧时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故名。

  依前:照旧,仍旧。

  赏析

  上片写伤春怨恨。首句抒情,百种相思与千种怨恨交织在一起。“早是伤春,那更春醪困。”早就有伤春之心,再加上被春酒所困而病酒恹恹。“薄幸辜人终不忿。何时枕畔分明问。”薄幸郎辜负了别人的行为,实在令人不满,要在枕边问明白。“枕畔”,“不忿”中盼着重逢相。

  下片诉愁。过片“懊恼风流心一寸”,后悔为了情爱而劳役自己的身心。“强醉偷眠,也即依前闷。”强行将自己灌醉酒,以求得好入睡,也仍然像以前那样烦闷。“此意为君君不信。泪珠滴尽愁难尽。”这两句是说:这种爱恨交织的相思,全是因为你造成的,可是你却不相信。泪珠滴尽了,而愁怨却难以消尽。

  这首词写一个多情女子对薄幸情郎的怨而不怒的复杂的情感。她不愤怒,但她懊恼、烦闷、愁苦、哭泣。尽管如此,她仍然抱有天真的.希望:“何时枕畔分明问”。然而,“此意为君君不信”,她等待的恐怕还是失望。一首小词,感情容量却如此复杂。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3

  天淡云闲晴昼永。庭户深沈,满地梧桐影。骨冷魂清如梦醒。梦回犹是前时景。

  取次杯盘催酩酊。醉帽频欹,又被风吹正。踏月归来人已静。恍疑身在蓬莱顶。

  赏析

  词至南宋始多运典,有“掉书袋”之*。而北宋词坛,一般仍以白描精绘、直抒胸臆为主,与唐五代词相去不甚远。李之仪的词大致亦多如此。

  此词上阕主要写作者白昼酣睡和初醒之状。前三句都写作者昼眠初醒时所见之景。“天淡云闲”,括写此日好天气,而“晴昼永”三字,表面似写昼长,实际上却暗写作者昼眠时间之长。“庭户深沉”,既交代了作者的昼眠地点,又说明作者是闭门独眠。而“满地梧桐影”,则点缀了庭内的幽静气氛。“骨冷魂清”四字,固然可能是昼梦所致,但从全词的纵酒豪放的落拓不羁来看,作者很可能就是躺在梧桐树下的阴影中昼眠的。“梦醒”、“梦回”,说明作者是睡了又睡、一梦连一梦。而所梦者,则皆是生*所感之人事。

  于是,作者因梦而感慨,索性爬将起来,到外面去喝酒排遣了。下阕即由酣睡而转到了对自己醉酒情景的描写。此处的“催”字用得好,表明作者是催促自己赶快醉去,这与杜牧的诗句“但将酩酊酬佳节”同妙。而“醉帽频倚,又被风吹正”之句,虽纯从杜甫的诗句“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中化出,但却活画出作者从酒肆出来,巾帽歪戴,一个人在风中醉步踉跄、摇摇摆摆的醉酒情景。“踏月”二字,则说明作者归来已经天黑,暗透出其饮酒时间之长,与上阕之“晴昼”恰成反笔。“人已静”,则已夜深矣。而作者却仍然恍恍忽忽,怀疑自己是否身在“蓬莱顶”上。这不仅说明此时作者酒意尚未全醒,又反映了词人豁达开朗、怡然自乐的情怀,与“醉帽频倚”数句,都可说是“酩酊”二字的具体写照。

  总之,此词上阕写白昼独眠,下阕写夜半醉归,表现了作者对酒当歌、行乐及时的人生态度和宽敞胸怀。而其对人生的感叹之意,则均在酣睡与醉酒之后深藏着,让人们自己去领会。这可以说是此词的基本构思。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4

  原文: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赏析:

  一如纳兰性德大多数作品,情深意长,迷惘感伤——但这还不足以使这首词成为同类作品中的佳构。细细咂摸,这首词里最让人心动、也最让人难忘的特质,是那穿越时空的的思念。在古诗里,所有的思念,其实都与时空的隔绝有关。地域辽远,路途坎坷,加上交通不便,遥远的想念便更让思客刻骨铭心;而人生无常,盛时难再,加上红颜易老,时间的无情便更使离人惊心动魄。时空的阻隔也就催生出许多衰感顽艳、绝望痛切的相思。先看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诗人不直陈痛楚,而将其深隐于“绿杨”依依之中,这种隐忍使情意又深了一层。更重要的是,一个“又”一个“曾”,完成了时空上的移位与重叠。故地重游,绿杨依旧,一如当初折柳相望、依依不舍之时(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俗)——谁料如今物是人非,竟只剩下自己孤独漫游。昨天——今天,两个既同又异,亦幻亦真的片断,彼此交叠,诗句便多了一层深婉迷离的意趣。这种不经意(这种不经意的写法必定经过诗人精妙的提炼才不露斧痕)营造的时空上的错乱,*乎幻觉,也接*了思念的极致。试想一下,若不是最深沉最痛切的思念又怎么令人如此恍惚、迷惘?承接首句,“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看似*铺而下,其实布局精巧。“不语”承接首句的惝恍迷离的状态,而“垂鞭”已将诗人的思绪引回到现实之中。“垂鞭”意指诗人心绪沉重,纵马缓行。马足所及,又轻轻勾连“踏遍”一句。从时间上看,这两句完成了从“昨”到“今”的交接,回忆转瞬即逝,只剩下冰冷的现实、意念成灰的自己;而从空间上看,这两句将思绪由“折柳处”引向了“衰草连天”更为广褒的空间。于是诗人在现实中痛感自己的孤单无依,也不得不面对无边无际的“清秋”“衰草”,无力地抵挡着秋意凄凉的侵蚀。意犹未尽,“雁声”又将秋意带到“萧关”(在古代为西北的一处要塞)更遥远的地域;一个“远”字,令愁情绵延不尽。下片的“天涯”收结了上文,也极言“行役”之遥远之漫长。分明苦不堪言,偏偏还说“不恨”,翻出新意,更为后文“只恨西风”伏笔——原来还有可恨之事甚于“天涯行役”之苦。 “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出语新巧、奇警,含意蕴藉、深长。“吹梦”之说不是首创,较早见于南朝民歌《西洲曲》:“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但两者各尽其妙,并不雷同。风吹梦,本来给人以无限迷朦、无尽怅惘的意味,由典故中的熏暖的“南风”变为可恨的“西风”,却陡增了几分凌厉、残酷的意味。如果说南风是传递爱情的浪漫信使,为何西风却要一下子将美梦吹散吹灭?只因诗人所要抒发是天涯羁旅、人各一方的怨恨,而不是《西洲曲》中少年春心萌动、欲诉相思的闲愁。把梦吹成了“今古”应属诗人首创,妙就妙在:它在前面对空间极力拓宽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了对时间的无限延伸——于是,诗歌的时空结构便变得更加辽阔、苍茫了。试想一下,诗人踟蹰于无边秋色之中,正梦沉沉地怀想曾有的美好时光,忽然一阵无情的西风将一切剪碎、摧毁,记忆中的那个人、那些事随风而逝,顿时变遥不可及;与伫立于西风中的孤单凄然的自己,更是隔着无尽岁月的重重阻隔——就像一个在今日、一个在古代,隔着无可逾越的鸿沟。这种无望的相思,让人想不起,又放不下,记不清,又忘不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痛楚啊!相比之下,诗人才说天涯行役的苦又算什么呢?再一细想,改变我们记忆与人生的,难道只是西风吗?诗人用的是移情手法而已。人世间,多少海枯石烂,变成了一回眸的沧海桑田;多少刻骨铭心,变成了一转身的珍重再见——谁又找出真正的主犯?而“西风”只是恰好具有无情、残酷的特征,便成了诗人发泄怨恨的对象。最后以“明日客程”收结,“明日”,意味着时间在绵延,“客程”,意味着空间还在扩大,“新寒”更使诗人惊觉时间流逝与生命匆促。一片“雨”色里,全诗笼罩在朦胧凄冷的情调之中。总而言之,在这首短小的词里,诗人着意拓展了诗歌的时空,遂令天之悠悠、地之茫茫,无时不怀想,无处不相思,写出了思念之极致。这份穿越时空的思念,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长”。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5

  原文:

  二月东风吹客袂。

  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

  蝴蝶识人游冶地,旧曾来处花开未?

  几夜湖山生梦寐。

  评泊寻芳,只怕春寒里。

  今岁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溅裙水。

  鉴赏:

  李商隐作有一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迴。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想思一寸灰”(《无题》)。这是写他早春时的一段恋情:时令适至惊蛰,帘外东风细雨,耳畔阵阵轻雷,诗人心头的“春情”(艳情)随着大好春光的即将重返而油然萌生;但是他又马上告诫自己:“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今日之相思越是如花一样争发,那么他日的痛苦与忏悔就越象香灰那样积得深厚。这后两句诗实是一种“反说”,从中不难见其热恋之情的炽烈,以及与它所同时交织着的万般痛楚。

  同李商隐这位唐代著名诗人《无题》诗一样,史达祖的这首《蝶恋花》词,也是写他悄然而来的艳遇。当然,跟李诗相比,这首词缺了一些悲剧性的色彩,而增加了一些浓浓的令人心驰神往的韵味。这首词是首先从作者重返杭州城时的心情落笔,而逐步展开的。

  “二月东风吹客袂”,是写时值二月而身从客地归来。其中“吹客袂”三字,就生动地描绘了他回转杭城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形象,也暗点了他“*乡情更怯”的兴奋和迷惘的心情。“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迎接他的,正是“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桥”(温庭筠《杨柳枝》)的初春景象。而在“苏小”两字后面,便又悄悄地潜藏着作者内心的一段“艳事”。果然,“柳如腰细”句就象白居易《杨柳枝》“叶含浓露如啼眼,枝嫋轻风似舞腰”所写的那样,“呼之欲出”地隐嵌着一个“倩影”——当然她并没有真正出现而只是存在于作者意念之中,因而这里用了一个“如”字。但词人此来,却又实是“奔”她而来,所以他就循着旧日的路径继续向前走去,企图早早寻觅到她的影踪。你看,虽然时隔好久,但那多情的蝴蝶却还认得昔日我与她一起游玩的地方,它们正翩翩飞入柳陌深处去呢。不过,写到此处,作者的词笔陡然来了个大转变,“旧曾来处花开未”?此句表面是说自己此行来得太早,或许当年共游处的丛花至今未开,因而她尚未践约在此相候;其实也是写他害怕“不见伊人”的担忧心理,不过用一问句更显得婉约缠绵。而事实上,联系下文看,则他此行确实是“扑”了一个“空”,所以又马上折入下阕:“几夜湖山生梦寐”。这从行文用笔上言,是一种“逆提反接”。它首先把时针“反拨”到以前的岁月中去:在没有回来之前,自己的梦境中就曾多少次出现过与她一起作湖山冶游的“镜头”!这里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其中的“生”字。这个“生”字不光是单纯的“产生”、“生成”之意,而且还包含有“创造”、“想象”之意在内。也就是说,多少个夜晚,我都在努力把这次重逢于西子湖畔的聚会,想象得更缠绵、更热烈一些,因而所生的梦境也就越发美好、越发温馨。但以上这些又仅仅是“梦寐”而已,因此下文就反接以“评泊寻芳,只怕春寒里”。眼前所遇,既然只是花未开、人不见的春寒景象,那又何能来“评泊寻芳”(意即谓:在万花丛中评论哪朵花最美,在游女如云的人群中评论哪位倩女最美),又何能来重践“花前月下”的旧约?这里用了一个“只怕”,虽属心理估测之辞,然却又是“实写”,——同上文“花开未”的问句一样,它就使感情的表达更显得委婉有致。词情至此,就暂告一个段落,即由开头归来时的亢奋迫切而结之于扑空后的惆怅,由开头蝶嬉杨柳的欣慰高兴而结之于情人不见的寂寞。前几夜的好梦,归来时风吹衣袂的欢快,蝴蝶领路时的盼望,所有这些就全部都被眼前的“春寒”景象所“冲掉”!但是且慢,就在作者只能“死心”的当口,词笔却又陡转,推出了“绝处逢生”的新境界来:在这无可奈何的现实环境中,词人却还有自己的“法宝”,——于是他那无法压抑的热情,立刻就展开着“想象”的翅膀,更加高涨地飞腾起来:“今岁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溅裙水”,这真是妙不可言的佳句!我们知道,清明节本是一个踏青游春的佳日,其时杭城市民“寻芳讨胜,极意纵游,……无日不在春风鼓舞中”(《武林旧事》卷三);而上巳日又“倾都禊饮踏青”(《梦粱录》卷二)。今年,则清明恰逢上巳,其游冶禊饮之盛况更将空前。所以作者遥想,今日暂未得见的伊人,到时必将出现在“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行列中间(到时就必能重践旧日的盟约)。所以,尽管现在还是新春二月,但自己的心思早已飞到了她那令他神魂颠倒的石榴裙边去了!拿一句成语来讲,这一种想象真有点儿“匪夷所思”。它的奇特表现在下列两方面:第一,它不直接去写“三月三日天气新”的西湖春景,也不直接描绘“绣罗衣裳照暮春”的丽人倩影(以上两句为杜甫《丽人行》诗句),而是用了一个“溅裙水”的意象把这两者概括在一起写,这就显得既“经济”,又“香艳”(请想象一下:一群丽人佳娘正在湖滨掬水嬉戏,溅得绣裙上水痕点点,这是一幅多么优美艳丽的“仕女嬉水图”),确是作者的一个“发明”。第二,它说自己此刻的相思情意“先到”了溅裙的水边(也即溅上了水痕的石榴裙下),这就既写出了自己感情之真挚深长,又显得十分的缠绵和优雅。读着这一句,人们一下子从眼前的料峭春寒中跳到了那个春光骀荡的季节里去,同作者一样获得了心理上温暖而美好的快感。这种写法,利用了“时间差”,利用了“想象力”,使读者坠入了一种无限温馨而又迷离的境界中去;从词的结构来看,也大有“峰回路转”、“余味无穷”的妙处。所以从其“情”来讲,全词确是一往情深;从其“文”来讲,又显得相当的“瑰奇”、“警迈”(张镃《梅溪词序》)。史达祖的这首《蝶恋花》与李商隐的《无题诗》相比,《蝶恋花》构思精巧,有神来之笔,最明显的证据是李商隐仅仅感觉到“春心莫共花争发”,而史达祖却进一步在文中说到了“春心先于花争发”。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 (菁华5篇)(扩展1)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 (菁华5篇)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1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这首词是伤春之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擅婉约,这首词写春景清新秀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人们仍用“何处无芳草”以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这首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王士祯《花草蒙拾》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同时指出这首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这是说,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不足。“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有一种冷落寂寞之感。“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对此,他并没回答。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回味、想象的空白。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名家评价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予得真本于友人处,“绿水人家绕”作“绿水人家晓”。“多情却被无情恼”,盖行人多情,佳人无情耳。此两字极有理趣,而“绕”与“晓”自霄壤也。

  明·俞彦《爰园词话》:古人好词,即一字未易弹,亦未易改。子瞻“绿水人家绕”,别本“绕”作“晓”,为《古今词话》所赏。愚谓“绕”字虽*,然是实境;“晓”字无皈着,试通咏全章便见。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髯直是轶伦绝群。

  清·先著、程洪《词洁》:坡公于有韵之言,多笔走不守之憾。后半手滑,遂不能自由,少一停思,必无此矣。

  清·黄苏《蓼园词选》:⑴“绿水人家绕”,非“绕”字,乃曰“人家晓”。“晓”字与“绕”字盖霄壤也。⑵“枝上”一句,断送朝云。一声何满子,竟能使肠断。李龟年正若是耳。⑶“佳人”是“无情”,“行人”是“多情”者。⑷“柳绵”自是佳句,而次阕尤为奇情四溢也。

  清·李佳《左庵词话》:此亦寓言,元端致谤之喻。

  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此则逸思,非文人所宜。

  *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下阕墙内外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2

  蝶恋花·百种相思千种恨

  百种相思千种恨,早是伤春,那更春醪困。薄幸辜人终不愤,何时枕畔分明问。

  懊恼风流心一寸,强醉偷眠,也即依前闷。此意为君君不信,泪珠滴尽愁难尽。

  翻译

  我有百种相思千种怨恨的情绪,早有那伤春情绪,无奈那春醪更使我苦闷。负心的人让我不满,什么时候才能在枕畔问个明白?

  悔恨情爱使我身心俱疲,灌醉自己强行入睡,也还是像之前那样苦闷。这番心意是为你,你却不信。泪流尽了,心里的愁情却难尽。

  注释

  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那:无奈,奈何。

  春醪:春酒。冬酿春熟之酒,亦称春酿秋冬始熟之酒。

  薄幸:薄情,负心。

  不愤:不服气,妒忌。

  懊恼:悔恨。

  心一寸:指心。旧时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故名。

  依前:照旧,仍旧。

  赏析

  上片写伤春怨恨。首句抒情,百种相思与千种怨恨交织在一起。“早是伤春,那更春醪困。”早就有伤春之心,再加上被春酒所困而病酒恹恹。“薄幸辜人终不忿。何时枕畔分明问。”薄幸郎辜负了别人的行为,实在令人不满,要在枕边问明白。“枕畔”,“不忿”中盼着重逢相。

  下片诉愁。过片“懊恼风流心一寸”,后悔为了情爱而劳役自己的身心。“强醉偷眠,也即依前闷。”强行将自己灌醉酒,以求得好入睡,也仍然像以前那样烦闷。“此意为君君不信。泪珠滴尽愁难尽。”这两句是说:这种爱恨交织的相思,全是因为你造成的,可是你却不相信。泪珠滴尽了,而愁怨却难以消尽。

  这首词写一个多情女子对薄幸情郎的怨而不怒的复杂的情感。她不愤怒,但她懊恼、烦闷、愁苦、哭泣。尽管如此,她仍然抱有天真的.希望:“何时枕畔分明问”。然而,“此意为君君不信”,她等待的恐怕还是失望。一首小词,感情容量却如此复杂。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3

  天淡云闲晴昼永。庭户深沈,满地梧桐影。骨冷魂清如梦醒。梦回犹是前时景。

  取次杯盘催酩酊。醉帽频欹,又被风吹正。踏月归来人已静。恍疑身在蓬莱顶。

  赏析

  词至南宋始多运典,有“掉书袋”之*。而北宋词坛,一般仍以白描精绘、直抒胸臆为主,与唐五代词相去不甚远。李之仪的词大致亦多如此。

  此词上阕主要写作者白昼酣睡和初醒之状。前三句都写作者昼眠初醒时所见之景。“天淡云闲”,括写此日好天气,而“晴昼永”三字,表面似写昼长,实际上却暗写作者昼眠时间之长。“庭户深沉”,既交代了作者的昼眠地点,又说明作者是闭门独眠。而“满地梧桐影”,则点缀了庭内的幽静气氛。“骨冷魂清”四字,固然可能是昼梦所致,但从全词的纵酒豪放的落拓不羁来看,作者很可能就是躺在梧桐树下的阴影中昼眠的。“梦醒”、“梦回”,说明作者是睡了又睡、一梦连一梦。而所梦者,则皆是生*所感之人事。

  于是,作者因梦而感慨,索性爬将起来,到外面去喝酒排遣了。下阕即由酣睡而转到了对自己醉酒情景的描写。此处的“催”字用得好,表明作者是催促自己赶快醉去,这与杜牧的诗句“但将酩酊酬佳节”同妙。而“醉帽频倚,又被风吹正”之句,虽纯从杜甫的诗句“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中化出,但却活画出作者从酒肆出来,巾帽歪戴,一个人在风中醉步踉跄、摇摇摆摆的醉酒情景。“踏月”二字,则说明作者归来已经天黑,暗透出其饮酒时间之长,与上阕之“晴昼”恰成反笔。“人已静”,则已夜深矣。而作者却仍然恍恍忽忽,怀疑自己是否身在“蓬莱顶”上。这不仅说明此时作者酒意尚未全醒,又反映了词人豁达开朗、怡然自乐的情怀,与“醉帽频倚”数句,都可说是“酩酊”二字的具体写照。

  总之,此词上阕写白昼独眠,下阕写夜半醉归,表现了作者对酒当歌、行乐及时的人生态度和宽敞胸怀。而其对人生的感叹之意,则均在酣睡与醉酒之后深藏着,让人们自己去领会。这可以说是此词的基本构思。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4

  原文: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赏析:

  一如纳兰性德大多数作品,情深意长,迷惘感伤——但这还不足以使这首词成为同类作品中的佳构。细细咂摸,这首词里最让人心动、也最让人难忘的特质,是那穿越时空的的思念。在古诗里,所有的思念,其实都与时空的隔绝有关。地域辽远,路途坎坷,加上交通不便,遥远的想念便更让思客刻骨铭心;而人生无常,盛时难再,加上红颜易老,时间的无情便更使离人惊心动魄。时空的阻隔也就催生出许多衰感顽艳、绝望痛切的相思。先看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诗人不直陈痛楚,而将其深隐于“绿杨”依依之中,这种隐忍使情意又深了一层。更重要的是,一个“又”一个“曾”,完成了时空上的移位与重叠。故地重游,绿杨依旧,一如当初折柳相望、依依不舍之时(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俗)——谁料如今物是人非,竟只剩下自己孤独漫游。昨天——今天,两个既同又异,亦幻亦真的片断,彼此交叠,诗句便多了一层深婉迷离的意趣。这种不经意(这种不经意的写法必定经过诗人精妙的提炼才不露斧痕)营造的时空上的错乱,*乎幻觉,也接*了思念的极致。试想一下,若不是最深沉最痛切的思念又怎么令人如此恍惚、迷惘?承接首句,“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看似*铺而下,其实布局精巧。“不语”承接首句的惝恍迷离的状态,而“垂鞭”已将诗人的思绪引回到现实之中。“垂鞭”意指诗人心绪沉重,纵马缓行。马足所及,又轻轻勾连“踏遍”一句。从时间上看,这两句完成了从“昨”到“今”的交接,回忆转瞬即逝,只剩下冰冷的现实、意念成灰的自己;而从空间上看,这两句将思绪由“折柳处”引向了“衰草连天”更为广褒的空间。于是诗人在现实中痛感自己的孤单无依,也不得不面对无边无际的“清秋”“衰草”,无力地抵挡着秋意凄凉的侵蚀。意犹未尽,“雁声”又将秋意带到“萧关”(在古代为西北的一处要塞)更遥远的地域;一个“远”字,令愁情绵延不尽。下片的“天涯”收结了上文,也极言“行役”之遥远之漫长。分明苦不堪言,偏偏还说“不恨”,翻出新意,更为后文“只恨西风”伏笔——原来还有可恨之事甚于“天涯行役”之苦。 “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出语新巧、奇警,含意蕴藉、深长。“吹梦”之说不是首创,较早见于南朝民歌《西洲曲》:“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但两者各尽其妙,并不雷同。风吹梦,本来给人以无限迷朦、无尽怅惘的意味,由典故中的熏暖的“南风”变为可恨的“西风”,却陡增了几分凌厉、残酷的意味。如果说南风是传递爱情的浪漫信使,为何西风却要一下子将美梦吹散吹灭?只因诗人所要抒发是天涯羁旅、人各一方的怨恨,而不是《西洲曲》中少年春心萌动、欲诉相思的闲愁。把梦吹成了“今古”应属诗人首创,妙就妙在:它在前面对空间极力拓宽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了对时间的无限延伸——于是,诗歌的时空结构便变得更加辽阔、苍茫了。试想一下,诗人踟蹰于无边秋色之中,正梦沉沉地怀想曾有的美好时光,忽然一阵无情的西风将一切剪碎、摧毁,记忆中的那个人、那些事随风而逝,顿时变遥不可及;与伫立于西风中的孤单凄然的自己,更是隔着无尽岁月的重重阻隔——就像一个在今日、一个在古代,隔着无可逾越的鸿沟。这种无望的相思,让人想不起,又放不下,记不清,又忘不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痛楚啊!相比之下,诗人才说天涯行役的苦又算什么呢?再一细想,改变我们记忆与人生的,难道只是西风吗?诗人用的是移情手法而已。人世间,多少海枯石烂,变成了一回眸的沧海桑田;多少刻骨铭心,变成了一转身的珍重再见——谁又找出真正的主犯?而“西风”只是恰好具有无情、残酷的特征,便成了诗人发泄怨恨的对象。最后以“明日客程”收结,“明日”,意味着时间在绵延,“客程”,意味着空间还在扩大,“新寒”更使诗人惊觉时间流逝与生命匆促。一片“雨”色里,全诗笼罩在朦胧凄冷的情调之中。总而言之,在这首短小的词里,诗人着意拓展了诗歌的时空,遂令天之悠悠、地之茫茫,无时不怀想,无处不相思,写出了思念之极致。这份穿越时空的思念,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长”。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5

  原文:

  二月东风吹客袂。

  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

  蝴蝶识人游冶地,旧曾来处花开未?

  几夜湖山生梦寐。

  评泊寻芳,只怕春寒里。

  今岁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溅裙水。

  鉴赏:

  李商隐作有一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迴。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想思一寸灰”(《无题》)。这是写他早春时的一段恋情:时令适至惊蛰,帘外东风细雨,耳畔阵阵轻雷,诗人心头的“春情”(艳情)随着大好春光的即将重返而油然萌生;但是他又马上告诫自己:“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今日之相思越是如花一样争发,那么他日的痛苦与忏悔就越象香灰那样积得深厚。这后两句诗实是一种“反说”,从中不难见其热恋之情的炽烈,以及与它所同时交织着的万般痛楚。

  同李商隐这位唐代著名诗人《无题》诗一样,史达祖的这首《蝶恋花》词,也是写他悄然而来的艳遇。当然,跟李诗相比,这首词缺了一些悲剧性的色彩,而增加了一些浓浓的令人心驰神往的韵味。这首词是首先从作者重返杭州城时的心情落笔,而逐步展开的。

  “二月东风吹客袂”,是写时值二月而身从客地归来。其中“吹客袂”三字,就生动地描绘了他回转杭城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形象,也暗点了他“*乡情更怯”的兴奋和迷惘的心情。“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迎接他的,正是“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桥”(温庭筠《杨柳枝》)的初春景象。而在“苏小”两字后面,便又悄悄地潜藏着作者内心的一段“艳事”。果然,“柳如腰细”句就象白居易《杨柳枝》“叶含浓露如啼眼,枝嫋轻风似舞腰”所写的那样,“呼之欲出”地隐嵌着一个“倩影”——当然她并没有真正出现而只是存在于作者意念之中,因而这里用了一个“如”字。但词人此来,却又实是“奔”她而来,所以他就循着旧日的路径继续向前走去,企图早早寻觅到她的影踪。你看,虽然时隔好久,但那多情的蝴蝶却还认得昔日我与她一起游玩的地方,它们正翩翩飞入柳陌深处去呢。不过,写到此处,作者的词笔陡然来了个大转变,“旧曾来处花开未”?此句表面是说自己此行来得太早,或许当年共游处的丛花至今未开,因而她尚未践约在此相候;其实也是写他害怕“不见伊人”的担忧心理,不过用一问句更显得婉约缠绵。而事实上,联系下文看,则他此行确实是“扑”了一个“空”,所以又马上折入下阕:“几夜湖山生梦寐”。这从行文用笔上言,是一种“逆提反接”。它首先把时针“反拨”到以前的岁月中去:在没有回来之前,自己的梦境中就曾多少次出现过与她一起作湖山冶游的“镜头”!这里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其中的“生”字。这个“生”字不光是单纯的“产生”、“生成”之意,而且还包含有“创造”、“想象”之意在内。也就是说,多少个夜晚,我都在努力把这次重逢于西子湖畔的聚会,想象得更缠绵、更热烈一些,因而所生的梦境也就越发美好、越发温馨。但以上这些又仅仅是“梦寐”而已,因此下文就反接以“评泊寻芳,只怕春寒里”。眼前所遇,既然只是花未开、人不见的春寒景象,那又何能来“评泊寻芳”(意即谓:在万花丛中评论哪朵花最美,在游女如云的人群中评论哪位倩女最美),又何能来重践“花前月下”的旧约?这里用了一个“只怕”,虽属心理估测之辞,然却又是“实写”,——同上文“花开未”的问句一样,它就使感情的表达更显得委婉有致。词情至此,就暂告一个段落,即由开头归来时的亢奋迫切而结之于扑空后的惆怅,由开头蝶嬉杨柳的欣慰高兴而结之于情人不见的寂寞。前几夜的好梦,归来时风吹衣袂的欢快,蝴蝶领路时的盼望,所有这些就全部都被眼前的“春寒”景象所“冲掉”!但是且慢,就在作者只能“死心”的当口,词笔却又陡转,推出了“绝处逢生”的新境界来:在这无可奈何的现实环境中,词人却还有自己的“法宝”,——于是他那无法压抑的热情,立刻就展开着“想象”的翅膀,更加高涨地飞腾起来:“今岁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溅裙水”,这真是妙不可言的佳句!我们知道,清明节本是一个踏青游春的佳日,其时杭城市民“寻芳讨胜,极意纵游,……无日不在春风鼓舞中”(《武林旧事》卷三);而上巳日又“倾都禊饮踏青”(《梦粱录》卷二)。今年,则清明恰逢上巳,其游冶禊饮之盛况更将空前。所以作者遥想,今日暂未得见的伊人,到时必将出现在“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行列中间(到时就必能重践旧日的盟约)。所以,尽管现在还是新春二月,但自己的心思早已飞到了她那令他神魂颠倒的石榴裙边去了!拿一句成语来讲,这一种想象真有点儿“匪夷所思”。它的奇特表现在下列两方面:第一,它不直接去写“三月三日天气新”的西湖春景,也不直接描绘“绣罗衣裳照暮春”的丽人倩影(以上两句为杜甫《丽人行》诗句),而是用了一个“溅裙水”的意象把这两者概括在一起写,这就显得既“经济”,又“香艳”(请想象一下:一群丽人佳娘正在湖滨掬水嬉戏,溅得绣裙上水痕点点,这是一幅多么优美艳丽的“仕女嬉水图”),确是作者的一个“发明”。第二,它说自己此刻的相思情意“先到”了溅裙的水边(也即溅上了水痕的石榴裙下),这就既写出了自己感情之真挚深长,又显得十分的缠绵和优雅。读着这一句,人们一下子从眼前的料峭春寒中跳到了那个春光骀荡的季节里去,同作者一样获得了心理上温暖而美好的快感。这种写法,利用了“时间差”,利用了“想象力”,使读者坠入了一种无限温馨而又迷离的境界中去;从词的结构来看,也大有“峰回路转”、“余味无穷”的妙处。所以从其“情”来讲,全词确是一往情深;从其“文”来讲,又显得相当的“瑰奇”、“警迈”(张镃《梅溪词序》)。史达祖的这首《蝶恋花》与李商隐的《无题诗》相比,《蝶恋花》构思精巧,有神来之笔,最明显的证据是李商隐仅仅感觉到“春心莫共花争发”,而史达祖却进一步在文中说到了“春心先于花争发”。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 (菁华5篇)(扩展2)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6篇)

  原文:

  翠苑红芳晴满目。

  绮*流莺,上下长相逐。

  紫陌闲随金轹辘。

  马蹄踏遍春郊绿。

  一觉年华春梦促。

  往事悠悠,百种寻思足。

  烟雨满楼山断续。

  人闲倚遍阑干曲。

  译文

  新绿的林园,雨后红花芳香光照眼。绮丽华贵的酒筵.流莺飞上飞下追欢,大路上闲闲地紧随香车轮转,马蹄得意将春郊芳草踏遍。

  唉,金色的年华似春梦般短,悠悠往事逝如烟,茫茫无觅百遍寻思无限。烟雨朦胧小楼掩,青山断续时隐现。闲愁人哪,曲曲栏杆都倚遍。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翠苑:种满绿树的园林。

  红芳:花草。

  绮(qǐ)*:华美的筵*。

  流莺:翻飞的黄莺。

  紫陌:东西方向的路为陌,用紫色土铺成的路故称作紫陌。这里用来泛指都市郊外的大路。

  金坜辘:用金属镶嵌的车。枥辘:车行走的声音,代指车。金:用金属装饰的华美之车。

  一觉年华:如梦般的岁月。

  寻思(xín sī):思虑。

  人闲倚遍阑干曲:是“闲人遍倚曲阑干”的倒装,谓闲来无事,将屈曲的栏杆都倚遍了。

  赏析:

  此词感怀伤春,当是中年后的作品。从词的结构分析,这首词很有可能作于作者任滁州知州期间,是在回忆十年前在洛阳时快乐无忧的日子。

  蝶恋花·庭院深深人悄悄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鬓钗梁金凤小,低头只是闲烦恼。

  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翻译

  深院寂静,室内也是悄然无声。爱人远行,少人来往,乌云般的头发上插着精美的头钗,一位红颜女子独自幽居。女子忽然听见自己的鹦鹉在呱呱人语。庭院深深人十酣肖鹦鹉突然开口说话令人惊喜,她急忙开门,误以为鹦鹉告诉她是她的情郎来了,结果大失所望。她在内心埋怨鹦鹉,嫌它错报郎归,让她空自整妆等候,无端地引起她的无限烦恼。女子前思后想,她在想象中呼唤情郎早日归来。

  她的这位“韦郎”正是青春年少,远行他方,本已经令人不安,何况又是去风景如画的江南。那里歌楼妓馆很多,到处都是美貌的女子,她担心情郎久居他乡,难免拈花惹草。尽管那里到处充满了诱惑,但她还是很自信家乡的旧人更好。因此,她温情相劝,希望对方早日回家。既然知道规劝无用,情郎难免还要远行,为了能够阻拦他,女子愿意舍身化作小草,只要能够留住他,遮挡住情郎前去的脚步,即使自己被碾压也在所不辞。

  注释

  庭院深深人悄悄:庭院深深,深院寂静;悄悄,悄然无声。

  鹦哥:即鹦鹉。

  韦郎:古代女子对男子的爱称,这里借指情郎。

  钗:头钗。

  金凤:古代妇女的头饰。

  闲:嫌弃。

  红袖:代指美貌女子。

  争抵:怎么比得上。

  遮断:犹言遮挡,拦住。

  车前草:草名,又名当道。

  创作背景

  谭献同治六年(1867)考中举人。二十五六岁后,他潜心经学,倾向今文学派,重微言大义。他曾经为福建学使徐树藩的幕僚,晚年去官归隐,锐意著述。谭献晚年受张之洞的邀请,主讲经心书院。他的骈文,规仿六朝,高出时人;诗亦“优柔善人,侧然动人”;词与词论的成就最为突出。

  赏析

  这是思妇之词,上半沉思语,殊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下半相思刻骨,寤寐潜通,顿挫沈郁,可以泣鬼神。

  通过女子所居环境氛围的描写,烘托出女子内心深处的寂寞。且“庭院深深”使人很容易想到欧阳修那阕《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两首词在某些地方格调颇相似,情感相通。二、三两句更是妙趣横生,刻画闺中少女的情态栩栩如生,与敦煌词《鹊踏枝》中“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日迟迟,鹦哥报道他来到的叫声,使她空喜欢一场,在她寂寞的心中掀起了难以*息的感情波澜。“压鬓”二句,是女主人公“闲烦恼”的特写镜头。鹦鹉之能言,都是人教之结果。女主人公思念所爱心切,便把自己最希望的事反复**于鹦鹉,以此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当然也希望鹦鹉能及时地报告他的归来。不想这反倒惹出了她的相思烦恼。前后强烈对比,寓意深刻。

  “低头只是闲烦恼”则写女子心态之沉重烦闷,这种精神上的烦恼不是金玉满堂的物质生活所能消解、抵偿的。“只是”两字下得很妙,将女子无法排遣的伤离怨别之思以直陈的方式表出,具有强调的作用。“闲烦恼”也可见女子的相思之苦触处即是,同时为过渡到下片打下了伏笔。

  下阕从女子想像在江南的情郎的生活着笔,词的内容也由上阕深闺人的相思烦恼变而为下片感于江南春而产生的盼归的惆怅。

  江南的春天群芳争艳,青山滴翠,自己与情郎都正是青春年华,纵然高楼红袖迷人,也抵不上回乡与钟爱的女子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美好。她方方面面地思念他的一切,设想他在外面的生活情况。而她最担心的,想得最多的,一是他会不会对她不忠,二是他的生活是否艰辛。她设想他在“红袖高楼”行乐的情景,心痛情急,迸出了“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的心声。主人公明知无力阻止爱人出行,但也甘愿为此牺牲!女子的殷殷期盼,在诚挚温厚之中深深地蕴含着坚贞不渝的品质。

  主人公幻想爱人所禁受的艰辛,好象在同爱人一起禁受,因而身体消瘦,精神困顿。黄昏更是思念更切的时候,因而主人公几乎害怕黄昏!由此想到以前美满相处时的情景,那时候主人公与爱人还开着离别的玩笑;不料这玩笑竟骤成事实,这更使主人公更加难过。尽管这样,末两句说宁愿化身为车前草,挡住情郎西去的道路,冀盼情郎回心转意,早日归来。借用“车前草”的字面意义作文章,虽非首创,以之结尾表白痴情不改的心志,更加衬托主人公痴情的人物形象,有感人肺腑之效。

  全词委婉细腻,清新雅丽,昭示了一种为美好理想而始终不渝甚至甘愿献身的品格。

  蝶恋花·河中作

  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翻译

  整日吹拂的东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树上绿意渐染。傍晚泛着轻微的寒气,一场初春的细雨洒落下来,催促着春花早日开放。年少的他容易心生悲凉,何况这暮春之日,更添离愁别绪。

  在临水的高楼之上,与这位女子饮酒作别。他以丝竹伴唱,一曲赋别。楼下的流水将会流到哪里去呢?他在高楼上凭栏远望,目送着流水和人远去,直到掩入那苍茫的烟波暮色之中。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另有变体二种。

  河中: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

  尽日:终日。

  向晚:傍晚。

  倚哀弦:指以哀伤的弦声伴唱。

  黄金缕:原指初生的鹅黄色柳条,词中指离别之曲,乐府有《杨柳枝》曲。

  创作背景

  这首词自注“河中作”,词中又自称“年少”,因此这首词当作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词人中进士前后。词人旧地重游,怀念往日离别之女子,便写下这首词。

  赏析

  词的上片由景及情,写词人的离愁别绪。开头三句“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点明时令,又以春尽花落、孤独寂寞的时空环境暗寓“重来崔护”之感。““催花雨”在宋词中多有出现,意为春雨一过,春花自会早日开放,富含着浓厚的自然哲理。“年少凄凉”四字蕴含无限伤感。“年少”本是青春和欢乐的`时节,但词人却感到凄凉,完全是为“春思”和“离绪”所困,而主因则在于词人多情。但把“年少凄凉”说成是“天付与”,则又有自我解嘲的味道,意思是情之所钟,无可解脱。这“年少凄凉”的况味,不能不甘心忍受了。

  词的下片写思人。“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三句,紧接上片的“离绪”而转向怀人。这三句是追叙往事,在“临水高楼”这昔游之地回忆当年送别时的情景。黄金缕用来形容初春鹅黄色的柳条,古人有折杨柳赠别的风俗“歌断黄金缕”,在这里也有作为离别之曲的含意,与上句“哀弦”相应。“楼下水流何处去”一句引用唐杜牧《题安州浮云寺寄湖州张郎中》:“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两句。这首词从“临水高楼”的眼前实景出发,借杜牧诗意以“水流”比喻“人去”,写得自然熨贴,不露针线,密合无缝。“相随流水到天涯”,寓含飘泊流落的命运,以及一去不返、此恨绵绵的情意。这样情意在这首词中也都包含在“楼下水流何处去”这个深表关切的问侯之中了。结句凭栏目送苍烟暮”,其意为凭高极目,远望水流人去的天际,寄托遥思,不觉暮烟四合。感伤离别之情,就寓于久久痴望中。有着悠悠不尽的余味。

  这首词怀念往昔一位曾于临水高楼一曲赋别的女子。上片记时,下片记地,风物依然,而她已不在,通篇贯串着伤离念远之情。词人以春尽花落、孤独寂寞的时空环境来暗寓心中之伤感情绪,意绪虽悲凉,然饱含真挚情意。

  【内容】: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

  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

  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怜春似人将老。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

  上巳:阴历三月上旬之巳日。

  永夜:漫漫长夜。

  恹恹:精神不好,像得病样子。

  长安:本汉唐朝故都,后人遂以为京师之称。此处借指北宋府汴京。

  认取:认得。

  为:如果、假使。另说,当为了讲。

  草草:指简单草率,不丰盛。

  【赏析】:

  《花草粹编》以为该词系作者上巳宴请亲族之作。大约因为“杯盘虽草草”句,与王安石赠妹“草草杯盘供笑语”相类之故,详词意盖伤春杯人之作。和安指宋都,当在清照离京居外时。该词情致哀婉,感人至深。

  《蝶恋花》作品介绍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所作,此词以通俗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明快的节奏,曲折深婉地表现了越女采莲的动人情景。境界迷离惝恍,启人遐想,曲终而味永,正是这首词的妙处。

  《蝶恋花》原文

  蝶恋花

  越女①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②,暗露双金钏③。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④。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⑤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蝶恋花》注释

  ①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用越女泛指美女。

  ②轻罗:质地轻软而薄的丝织品。

  ③钏(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穿起来做成的镯子。

  ④鸂鶒(xīchì):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

  ⑤棹:船桨。归棹:归船。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 (菁华5篇)(扩展3)

——《清明》原文及赏析 (菁华5篇)

  清明

  黄庭坚〔宋代〕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译文

  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惊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不管是贤者还是*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蛰(zhé):动物冬眠。“人乞”句:《孟”》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别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士甘”句:用春秋时介”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蓬蒿(hāo):杂草。丘,指坟墓。

  鉴赏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出句点题:“佳节清明”,似无新意;继而写景,“桃李”春风“野田荒垅”,意象格调迥异,再对举喜“笑”和悲“愁”,意境顿出。突兀的情感,鲜明的对比,读来令人悚然。 “清明”对于“桃李”来说,自是“佳节”,因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绽尽春光,引领季节的舞台,缘何不“笑”呢?只是这“笑”越张扬,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 “野田荒垅”似乎更适合于“清明”这个节日本身。累累埋骨,处处荒冢,忠奸贤愚冤怨节烈,统归于黄土,怎会不“生愁”呢?大地无言,只能却披衰败荒芜的外衣,由诗人、世人解读它的哀伤。由此看来,首联起笔写景,淡定散阔,别有境界;感情*抑内敛,为下文的议论人生蓄势张本。

  颔联描写清明时节生物的活跃情景。“雷惊天地龙蛇蛰”,写的是动物的活动。春雷震响,天地惊动,动物于冬眠中被惊醒,雷声告知它们春天已经到来,于是它们便纷纷走出蛰居之处,活跃于春的气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写的是植物的生长。春雨贵如油,是说春雨能像乳汁一样,让草木迅速生长。雨足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发柔嫩了。

  以上两联写了桃李、荒冢、龙蛇、草木。颈联的两个典故,两种活法。“人乞祭余骄妾妇”说的是古代那个专靠到坟茔地里乞讨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饱食终日且炫耀于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说的是拒官隐居虽被烧死亦不甘心妥协于社会的正直之士。一样人生,两种境界,不置可否的对比中,暗含着诗人对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与赞扬。

  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即便是活在当下,谁又辨贤愚?“知谁是”的反问中,浸透着诗人的满腔愤懑;以景做结的末句里有悟透生死的通达。这种通达,是贬谪失意的心灰意懒,是不满现实的讽刺反击,是坚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这首诗的景物的描写、感情的抒发,无不得力于对比。不但桃花与荒冢有对比、齐人与介子推有贤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与人生的无味黯淡也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元代〕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鉴赏一

  这支《折桂令·客窗清明》小令表现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独感和失意的情怀;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与心境的写照。从“五十年春梦繁华”一句推测,此曲约写于作者五十岁左右。

  开头三句写即目所见的景物。清明时节,时届暮春,经过风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渐凋零了。这是透过窗棂所看到的外景,写景的观察点是在窗前,故二、三句描写窄索细密的窗帘和小巧玲珑的窗纱,以扣紧题目中的“客窗”两字。接着用“甚情绪灯前”的一个“甚”字,领起以下三句,由景及情,渐渐道出了客子的愁苦情怀。一个客居在外的人,面对孤灯一盏,当然没有好心情。客中的情怀、重重心事和天涯漂泊的苦况,萦绕在枕边耳际。这万千的心事,作者仅用了以下两句来进行概括:“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上句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说明自己白发因愁而生,表现了愁思的深长。下句说五十年来的生活,像梦一样过去了。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无限的愁思和感怆。

  “蓦见人家”以下三句,陡然一转,将视线移向窗外人家,这家门前的杨柳如含烟雾一般,长得与屋檐相齐,充满着春来柳发的一片生机,给这家人家带来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此情此景,更反衬出游子天涯飘泊的孤独之感。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词中有“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即是用人家的笑语欢言来反衬自己的寂寞伤神,此曲抒情手法与此一脉相承。

  鉴赏二

  乔吉卒于至正五年(1345)二月,生年间不可考。但曹寅本《录鬼簿》说他“江湖间四十年,欲刊所作,竟无成事者”,他在《录么遍·自述》中也有“批风抹月四十年”之语,则享年至少在六十岁显上。从本曲“五十年春梦繁华”句来看,当是他五十岁进入老境的作品。

  这首曲写的是清明,却从“客窗”的意境表现,不消说客愁才是真正的主题。诗人先从窗外的一角春景领起,转入“窄索帘栊,巧小窗纱”,实间显现出自己囿守客居一方小小天地的情状。而临窗所见的,是“风风雨雨梨花”。风雨、梨花,固然是清明时节的典型景物,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寒食花开千树雪”;但显“风风雨雨”来配合“梨花”,那就难免回人感到“可恨狂风淫雨恶,晓来一阵,晚来一阵,难道都吹落”(顾德润《青玉案》)的憾恨了。这种惊心动魄的春景,暗示了作者“客窗清明”的悲愁心情。

  守着窗儿,一无出户赏春的情绪,这就为显下客况的种种回忆留出了地步。诗人显一个“甚”字总领,有感慨万千之意;而“三千丈”两句的概括,则充溢着客愁茫茫、万念俱灰的怅恨。“三千丈清愁鬓发”,是从李白《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诗句脱化,这外“五十年春梦繁华”对应,显示了作者进入垂暮之年而不堪回首*生的颓然心境。白发皤然,犹漂泊于客乡,诗人的“情绪”、“客怀”、“心事”,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结末显一个“蓦”字打断客思,重将目光投向窗外,照应“清明”,而深意又不止此。原来清明节前为寒食禁烟,家家冷食,不点火做饭,直到清明的这天才重开新火,而民间又有显新火互赠亲邻的*俗。这一笔显“人家”的“分烟”,衬示自己作客的孤独,不言愁而愁意倍见,可谓神来之笔。

  乔吉

  乔吉(约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 [1] 太原(今属山西)人,元代杂剧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散曲、杂剧。他的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及任讷《散曲丛刊》本《梦符散曲》。

  原文:

  喜迁莺·清明节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

  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

  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

  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译文:

  ⑴连乾——又写作“连钱”,马的妆饰物。《晋书·王济传》:“尝乘一马,着连乾鄣泥。”梁元帝《紫骝马》诗:“金络铁连钱。”

  ⑵“香袖”句——因袖长而鞭被笼住一截,故言“半笼”。

  ⑶鞅(yāng 央)——马颈上的皮套子,用来套车的轭头之类。

  注释:

  ⑴连乾——又写作“连钱”,马的妆饰物。《晋书·王济传》:“尝乘一马,着连乾鄣泥。”梁元帝《紫骝马》诗:“金络铁连钱。”

  ⑵“香袖”句——因袖长而鞭被笼住一截,故言“半笼”。

  ⑶鞅(yāng 央)——马颈上的皮套子,用来套车的轭头之类。

  赏析:

  这首词是写举子得意的情景,只是写法与作者的另外二首《喜迁莺》有别。描绘了举子们于清明雨后,骑马踏青,花光映人,绿草如茵,写得较为清丽。正如汤显祖评说:“此首独脱套,觉腐气俱消。”

  【宋】陆游

  气候江吴异,清明乃尔寒!

  老增丘墓感,贫苦道途难。

  燕子家入,梨花树残。

  一春回首尽,怀抱若为宽?

  译文:

  江南吴越气候与往年不同;今年清明尤其寒冷。

  见到山丘墓地,年老徒增感叹;走在道路远途,贫穷困苦难行。

  燕子依旧家家飞来飞去筑巢;梨花在风中凋落只剩下残枝。

  一年的回头看即将过去;胸襟抱负哪里能够得到舒展呢?

  注释:

  1、江吴:广泛指吴越一带,狭指*江府吴郡。这里泛指。

  2、乃尔:犹言如此,竟然如此。

  3、老增:年老徒增。

  4、丘墓: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叫坟,*者叫墓。《方言》卷十三记:凡葬而无坟谓之墓。这里指墓,而非坟。

  5、贫苦:指贫穷遭遇困苦。

  6、道途:道路,路途。

  7、回首:指回头;回头看。

  8、怀抱,指胸襟;抱负。

  9、若为:怎样;怎堪。

  赏析:

  江南的清明,是杜牧笔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清明,也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清明,更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清明。这里的二月初,不特定指,而是一种美学感受。

  清明,给我的美学体验是迢迢春水初涨的样子,一切在清明雨水的冲刷下,汇聚成一个叫做春愁的词汇,引起内心无尽的感伤。

  这既不是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壮美,也不是优美,而是一种淡淡的凄美。

  对于落花伤春的凄美。

  也是这首诗的主题。

  首联,讲吴越的气候,原本一过春分,就分外明媚,到清明理应更加。只是,南宋淳熙间的清明,比较,它比历朝历代都要寒冷些。据一些专家考证,可能是吴越地区迎来了一个极寒时期。

  陆游就在这极寒时期,感到一种上的熨帖。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营造出来的祥和景象,不就是泼在诗人心头的一盆凉水么。

  寒冷来了,带来了风,带来了雨,也带来了落花。

  李煜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朝来寒雨,晚来风。无疑是寒冷清明最好的写照。

  李煜的寒冷是心灵的寒冷,而陆游的寒冷,更多的是体表的寒冷,是真冷。

  且看他第二句,脱口而出,清明怎么能够如此寒冷的呢,这哪里还像春天。

  其实,在长江*,春天常常有倒春寒。今年清明前几日,江淮地区一阵寒冷袭来,不少人纷纷春衣改冬衣,就是最好的体现。

  只不过,诗人的寒冷比我们前几日还要厉害得多。即便这样,诗人也没提酒御寒。

  杜牧清明佳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直成为经典。但寒流中的诗人此时却无心饮酒,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诗人眼前的景象,实在不适合饮酒。且看诗人去干嘛去了。

  颔联,老增对贫苦,丘墓对道途,是说自己又老又贫,想想年岁不多,仕途渺茫,便有一种哀愁袭上心头。

  清明扫墓,本是传统*俗。但诗人却在扫墓的道路上,看到了许多荒废了的*墓。那些被埋葬的,无不提醒着诗人,再不,就只能变成荒丘一堆。

  英雄功业早成,而自己一事无成,也就更jia惆怅。

  贫穷本没有什么可哀的。只不过凭什么是陆游?难道读了一辈子书,就该是这样的下场吗?

  想起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陆游似乎也正在突围,在贫困中突围。宋代对待知识分子还算比较优渥,尚且如此贫困,那些生活在元、清下的知识分子就更不要说了。

  像陆游这样饱读诗书、文韬武略、志向高远的有识之士,为什么就不能给他一个施展拳脚的*台,最终沦落到贫苦的地步?

  颈联,可谓佳句。诗人用燕子对梨花,家家对树树,入对残,对仗工整。残,形容词作动词用。

  此联,通过燕子、桃树,进一步渲染寒字。

  小燕子们因为怕冷,一个个都躲进屋檐巢穴。梨花无枝可依,被寒冷风雨打落在地,偶尔残留枝头的,也冻得瑟瑟发抖。

  雨打梨花春将尽。

  尾联,诗人面对此景,不禁生发出感叹:一春将去,年华将老,我舒展怀抱的宽阔天地在哪里呢?

  这是诗人对不幸发出的控诉,也是对社会不尊重知识分子的发出的控诉。

  诗人的清明是灰暗的,因他所处的时代。而我们的清明是光明的。在知识命运的号召下,无数知识分子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不再忍受贫困,这无疑是华夏民族的巨大进步。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 (菁华5篇)(扩展4)

——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

  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译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以”,因。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

  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

  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泥人说:“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梗”,树木枝条。“泛”,漂流。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

  “故园芜已*”,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

  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君”,指蝉。“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蝉在告诫什么呢?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

  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评解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纪昀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隐显分合,章法可玩。”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

  原文: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译文

  在诸将都谈论封侯之事的时候,我独倚高楼,和着竹笛,放声长歌。世事在风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刘裕在重阳登临戏马台,与群臣宴会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快快畅饮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旧。花在老人头上羞笑,白发簪花不消解忧愁。

  赏析:

  原序: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作。

  这首词是作者的一首绝笔词。词中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雨坎坷,表达了无限深沉的感慨,对功名富贵予以鄙弃,抒发了纵酒颓放、笑傲人世的旷达之情。

  词的开头两句就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诸将在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对比何等鲜明,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

  在封建社会中,封侯显贵历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在作者眼中,这一切都只是梦幻一场,所以他此时只在一边冷眼旁观,沉醉在音乐之中。这一组对比用反差强烈的色调进行描绘,互为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此词借助笛声与歌声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悠长深远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蕴含于这不言之中,自有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吹笛倚楼”用唐赵嘏《长安秋望》诗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正切本词写重九登高远望之意。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在时光流逝的波涛中。“休休”,算了吧,还有什么可说呢!即使是象宋武帝刘裕在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而“金络头”,用鲍照《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既切戏马台之马,又照应开头说封侯的“诸将”。作受受佛老思想的浸润,人生观中有着消极虚无的一面,随着政治上的连遭打击,这种思想时有流露。这里表现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但更为含蓄深婉。

  下片遂转而为开朗达观。词人举杯劝酒:“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一作“酒似今秋胜去秋”)。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酿。以功名之虚无,对美酒之可爱,本于晋人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之语(见《世说新语·仕诞》)。古人咏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黄花,作者沿用此法,却又翻出新意。他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词人老兴勃发,插花于头,而花却笑他偌大年纪还要簪花自娱。其造语则是脱胎于苏轼的两句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词人热爱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跃然纸上,他并不因处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觉得秋光和美酒都与去年不殊,表现出开朗豁达的胸襟。

  这首词“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从遣词造句到意境格调都体现出诗的特点。这首词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风格豪放中有峭健。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译文

  头戴斗笠要注意避让杂树枝,初秋时节天气凉爽非常适宜在野外行走。

  溪涧上空的云雾弥漫整个山谷,突然山雨就淅淅沥沥地飘落下来。

  骑在马上衣巾全被雨淋湿,村边的瓜豆枝叶在风雨中纷乱倾倒。

  雨过天晴群山又凸显出来,山上大大小小瀑布齐飞的景象是如此奇妙。

  注释

  短笠团团:头上戴的圆圆的斗笠。

  避树枝:山路上杂树丛生,行走中要注意避让。

  初凉天气:初秋季节。

  野行宜:适宜野外活动。

  溪云:溪涧上空的云。

  “山雨”句:我本以为雨还未到,突然就淅淅沥沥地飘落下来。

  马上:主人公骑在马上。

  离披:纷乱倾倒。

  “新晴”二句:雨后初晴,本来雨雾笼罩的群山一下子又全部凸显出来,山上大大小小的瀑布一齐飞流,呈现出一种奇妙的景象。

  赏析

  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作者为贵州乡试主考官,此诗即赴任途中遇到山雨所作。

  创作背景

  全诗紧紧围绕“山雨”的题意,首联描写山中未雨之景,颔联写遇雨之景,颈联写雨中之景,尾联写雨后之景。全诗用笔细腻,景象逼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作者写途中遇雨,共分四层叙。雨前天气很好,一点也没有雨意。作者在山林中穿行,虽只戴短笠,还是被茂密的树枝挂缠和阻挠,他一路观山望景,兴致很好,只觉天气凉爽宜人,没有想到下雨。这一层说明,“山雨”之来,确乎是出人意料的。

  山雨的到来,溪上云雾四起,渐渐连成一片,行人只觉山光物态的迷人,而没有意识到这就是雨来的信号。要在别处,“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雨前的征兆十分显著,贵州山区却全然不同,云雾恰起,阵雨就来了。“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二句写出雨来迅疾,使人回不过神来。好奇之感,通过“忽来”、“不知”等词语,自然流露出来。

  正因为出乎意料,作者事先没有准备雨具,只有一领遮头的短笠,衣襟不免要被打湿了。但反正遇上了,便“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到雨中村边瓜豆蔓藤散乱纷披,作狼狈状,使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观望雨中景色,浑忘沾湿之苦。“马上衣襟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一个“也”字,从物我同情中得到几分慰藉,而一个“任”字则表现出雨中人的从容与泰然。

  突然,雨脚为之一收,天就放晴了。这时比雨前的物象,又有一番清丽:云雾全失,峰峦尽出,斜阳相迎,虹霓随之,一片明朗璀璨景象。山雨虽然住了,但雨水化成无数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涧,又作“万瀑齐飞”的壮丽景观。“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是这首写景诗推出的新境界,作者情绪也为之一振。雨前的溪云四起是一奇;雨中的瓜豆离披是一奇;而雨后的万瀑映日是又一奇。

  “溪云到处”——山雨之兆,“万瀑齐飞”——山雨所成,来龙去脉,皆扣题面。重心所在是写“山雨”,而非写雨霁。“山雨”非川原如烟之雨——后者是绝不可见“万瀑齐飞”之奇观的。本篇境界层出不穷,恰似张镃赞“诚斋体”所谓:“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及时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携得秘监诗一编登舟因成二绝》),何绍基这首诗亦得诚斋体之精髓。

  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著。

  原文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久又北久。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译文

  世事无常,就像挂短蓬的船一样,有时移到东岸,有时移到西岸,漂泊不定。

  多少次不圆之月过后还是圆月,几阵南久过后又是北久。

  日子长了,人也没有长长久久的健康;春天过了,娇艳的花也没有几天灿烂了。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 (菁华5篇)(扩展5)

——蝶恋花·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篇

  原文: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译文

  夜间在亭台上踱着步子,不知道为何清明刚过,便已经感觉到了春天逝去的气息。夜里飘来零零落落的几点雨滴,月亮在云朵的环绕下,散发着朦胧的光泽。

  桃花、杏花在暗夜的空气中散发着幽香,不知道在园内荡着秋千,轻声说笑的女子是谁?对她千万般思念,在辽阔的天地里,竟无一处可以安排“我”的相思愁绪。

  注释

  ①蝶恋花,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此词于《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有题作“春暮”。

  ②遥夜:长夜。亭皋:水边的*地。《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亭皋千里,靡不被筑。”闲:吴本《二主词》误作“闭”。信:吴讷本、吕远本、侯文灿本《南唐二主词》作“倒”。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云:“倒步不可解,必信步之误。”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云:“旧钞本作信。”

  ③风约住:下了几点雨又停住,就象雨被风管束住似的。

  ④杏:《尊前集》、《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作“杏”。《欧阳文忠*体乐府》注:“一作杏。”依依:《欧阳文忠公*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花庵词选》、《类编草堂诗余》、《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毛订《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均作“依稀”。《欧阳文忠*体乐府》罗泌校语云:“一作无言。”暗度:不知不觉中过去。春暗度:《尊前集》作“风暗度”。《欧阳文忠*体乐府》、《花庵词选》、《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香暗度”。

  ⑤谁:《乐府雅词》作“谁”。《欧阳文忠公*体乐府》罗泌校语云:“谁,一作人。”在:《欧阳文忠公*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作“上”。《欧阳文忠公*体乐府》注:“一作在。”

  ⑥一寸:指心,喻其小。绪:连绵不断的情丝。“千万绪”有千丝万缕的意思。

  ⑦安排:安置,安放。

  赏析:

  赏析

  “遥夜”交待时间,夜色未深,但也入夜有一段时间了。词人“信步”上着一个“闲”字,点染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是无理之语。按说“清明才过”,春光正好,词人却已经“伤春暮”了,看来“闲信步”当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

  上片最后两句是词人耳目所见,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春风挡住而听不到了。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朦胧不明。这两句写景,清新淡雅而又流转自然。

  过片谓这时虽说已过了桃杏盛开的花期,但余香依稀可闻。人为淡月、微云、阵阵清风、数点微雨和依稀可闻到的桃杏花香的美景所感染,那“伤春暮”的情怀暂时退却了。此处白描手法运用得当。

  下片二、三句词意陡转。词人遐想联翩之际,听到*处有妇女荡秋千的轻声笑语,她们说些什么听不清楚,但不断传来的莺语,对他来说是一番诱惑。

  结尾两句,写词人因意中人不身边,以致常常魂牵梦萦。今夜出来漫步,便有可能出于排遣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举天地之大,竟无一处可以安排作者的愁绪,由此可见其徬徨、感伤与苦闷的程度之深。

  简评

  时节已过清明,桃杏芳香依然。小雨之后,淡月朦胧。信步亭皋,忽闻秋千架上,笑语轻盈,勾起了心中的万缕相思。诗人把惜春、伤春与怀人的思绪,融为一体。全词写得轻柔纤巧,婉丽多姿。

  此词通过作者暮春夜晚漫步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词人起伏扬抑的伤春、相思情怀。全词以清景无限来烘托、暗示人物情感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深婉优美的意境。写景鲜明,抒情真挚,语言浅*,读来委婉动人,艺术上确有不凡之处。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词,写的是作者在夜间出外散步时的所见所闻和引起的一系列感慨。

  词的开头就点明了散步的时间和地点:水边*地,刚过清明的暮春之际。作者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春光将逝而感伤,因而在夜间不愿就寝,索性出门跑到水边空旷之地独自徘徊。“数点”两句是他的耳闻目见: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吹来的春风拦住而听不见了。“约”字炼得极为出色。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艨胧不明,一个“淡”字用得形象而生动。“云来去”三字不但形象鲜明,而且把约住雨声的风的作用也表露出来了。这两句,上句是耳闻,下句则是目见,行笔错落有致。

  下片起句却是从嗅觉得来。刚过清明,正是桃花杏花盛开之际,值此月夜,轻风送来花香,沁人心脾。由于是朦胧月色,红的.桃花白的杏花自然看不分明,只是“依稀”可见,而花香也只能感觉是暗中送到。作者在这里用的是白描手法,却极真实。下面“秋千”两句,曾影响了以后的苏东坡。苏轼也用《蝶恋花》调,其下片就从李词脱胎而来。苏词云:“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唐宋年间流行秋千游戏,富贵人家多设置秋千取乐。此时作者闲步水边,风声、月色、花香触动情怀、引起遐想之际,忽然听到*处有妇女在打秋千,传来一阵阵轻声笑语。作秋千戏者说些什么话虽听不真切,但不断飘来的莺鸣燕啭,对他来说却是一番刺激。从结尾两句,可知作者因意中人不在身边,以致经常使他魂牵梦萦。今夜出来漫步,也可能出于排遣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一寸”指心之所在。,一颗心总是思念对方,牵动情怀千头万绪,因而感到人间虽然广阔无边能容纳万物,可是竟没有一个可以安排自己的愁绪的地方。一副彷徨无告之态可掬。作者其所以因春暮而感伤,月夜出来在水边踯躅,从词的终拍两句可以找到答案。

  这首词是典型的婉约词,是当时词风影响下的产物。虽无积极意义,但写景鲜明。写情真切,以景人情,情景交融,极其自然。而词中不用典故,语言浅*,读起来委婉动人。所以,此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它的特色。

  原文:

  蝶恋花·春暮

  遥夜亭皋闲信步。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

  人间没个安排处。

  译文:

  夜间在亭台上踱着步子,不知道为何清明刚过,便已经感觉到了春天逝去的气息。夜里飘来零零落落的几点雨滴,月亮在云朵的环绕下,散发着朦胧的光泽。

  桃花、杏花在暗夜的空气中散发着幽香,不知道在园内荡着秋千,轻声说笑的女子是谁?对她千万般思念,在辽阔的天地里,竟无一处可以安排“我”的相思愁绪。

  注释:

  ①蝶恋花,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此词于《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有题作“春暮”。

  ②遥夜:长夜。亭皋:水边的*地。《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亭皋千里,靡不被筑。”闲:吴本《二主词》误作“闭”。信:吴讷本、吕远本、侯文灿本《南唐二主词》作“倒”。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云:“倒步不可解,必信步之误。”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云:“旧钞本作信。”

  ③风约住:下了几点雨又停住,就象雨被风管束住似的。

  ④杏:《尊前集》、《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作“杏”。《欧阳文忠*体乐府》注:“一作杏。”依依:《欧阳文忠公*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花庵词选》、《类编草堂诗余》、《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毛订《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均作“依稀”。《欧阳文忠*体乐府》罗泌校语云:“一作无言。”暗度:不知不觉中过去。春暗度:《尊前集》作“风暗度”。《欧阳文忠*体乐府》、《花庵词选》、《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香暗度”。

  ⑤谁:《乐府雅词》作“谁”。《欧阳文忠公*体乐府》罗泌校语云:“谁,一作人。”在:《欧阳文忠公*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作“上”。《欧阳文忠公*体乐府》注:“一作在。”

  ⑥一寸:指心,喻其小。绪:连绵不断的情丝。“千万绪”有千丝万缕的意思。

  ⑦安排:安置,安放。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词,写的是作者在夜间出外散步时的所见所闻和引起的一系列感慨。

  词的开头就点明了散步的时间和地点:水边*地,刚过清明的暮春之际。作者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春光将逝而感伤,因而在夜间不愿就寝,索性出门跑到水边空旷之地独自徘徊。“数点”两句是他的耳闻目见: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吹来的春风拦住而听不见了。“约”字炼得极为出色。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艨胧不明,一个“淡”字用得形象而生动。“云来去”三字不但形象鲜明,而且把约住雨声的风的作用也表露出来了。这两句,上句是耳闻,下句则是目见,行笔错落有致。

  下片起句却是从嗅觉得来。刚过清明,正是桃花杏花盛开之际,值此月夜,轻风送来花香,沁人心脾。由于是朦胧月色,红的桃花白的杏花自然看不分明,只是“依稀”可见,而花香也只能感觉是暗中送到。作者在这里用的是白描手法,却极真实。下面“秋千”两句,曾影响了以后的苏东坡。苏轼也用《蝶恋花》调,其下片就从李词脱胎而来。苏词云:“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唐宋年间流行秋千游戏,富贵人家多设置秋千取乐。此时作者闲步水边,风声、月色、花香触动情怀、引起遐想之际,忽然听到*处有妇女在打秋千,传来一阵阵轻声笑语。作秋千戏者说些什么话虽听不真切,但不断飘来的莺鸣燕啭,对他来说却是一番刺激。从结尾两句,可知作者因意中人不在身边,以致经常使他魂牵梦萦。今夜出来漫步,也可能出于排遣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一寸”指心之所在。,一颗心总是思念对方,牵动情怀千头万绪,因而感到人间虽然广阔无边能容纳万物,可是竟没有一个可以安排自己的愁绪的地方。一副彷徨无告之态可掬。作者其所以因春暮而感伤,月夜出来在水边踯躅,从词的终拍两句可以找到答案。

  这首词是典型的婉约词,是当时词风影响下的产物。虽无积极意义,但写景鲜明。写情真切,以景人情,情景交融,极其自然。而词中不用典故,语言浅*,读起来委婉动人。所以,此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它的特色。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渐觉一作:早觉)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依稀一作:依依)

  译文

  夜间在亭台上闲适的踱着步子,清明刚过,便已经感觉到了春天渐渐逝去的气息。夜里飘落了几点雨滴后又停住,积云遮挡的月亮朦胧不明,云层也随着风移动。

  桃花、杏花在暗夜中散发着幽幽香气,不知道在园内荡着秋千,轻声说笑的女子是谁?小小的心田里积聚着千丝万缕的相思意,辽阔的天地间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排这些愁绪。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此词于《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有题作“春暮”。

  遥夜:长夜。

  亭皋:水边的*地

  闲:吴本《二主词》误作“闭”。信:吴讷本、吕远本、侯文灿本《南唐二主词》作“倒”。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云:“倒步不可解,必信步之误。”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云:“旧钞本作信。”

  风约住:下了几点雨又停住,就象雨被风管束住似的。

  杏:《尊前集》、《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作“杏”。《欧阳文忠*体乐府》注:“一作杏。”依依:《欧阳文忠公*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花庵词选》、《类编草堂诗余》、《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毛订《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均作“依稀”。《欧阳文忠*体乐府》罗泌校语云:“一作无言。”暗度:不知不觉中过去。春暗度:《尊前集》作“风暗度”。《欧阳文忠*体乐府》、《花庵词选》、《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香暗度”。

  谁:《乐府雅词》作“谁”。《欧阳文忠公*体乐府》罗泌校语云:“谁,一作人。”在:《欧阳文忠公*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作“上”。《欧阳文忠公*体乐府》注:“一作在。”

  一寸:指心,喻其小。绪:连绵不断的情丝。“千万绪”有千丝万缕的意思。

  安排:安置,安放。

  赏析

  “遥夜”交待时间,夜色未深,但也入夜有一段时间了。词人“信步”上着一个“闲”字,点染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是无理之语。按说“清明才过”,春光正好,词人却已经“伤春暮”了,看来“闲信步”当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

  上片最后两句是词人耳目所见,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春风挡住而听不到了。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朦胧不明。这两句写景,清新淡雅而又流转自然。

  过片谓这时虽说已过了桃杏盛开的花期,但余香依稀可闻。人为淡月、微云、阵阵清风、数点微雨和依稀可闻到的桃杏花香的美景所感染,那“伤春暮”的情怀暂时退却了。此处白描手法运用得当。

  下片二、三句词意陡转。词人遐想联翩之际,听到*处有妇女荡秋千的轻声笑语,她们说些什么听不清楚,但不断传来的莺语,对他来说是一番诱惑。

  结尾两句,写词人因意中人不身边,以致常常魂牵梦萦。今夜出来漫步,便有可能出于排遣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举天地之大,竟无一处可以安排作者的愁绪,由此可见其徬徨、感伤与苦闷的程度之深。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词作者,向有不同说法。宋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以为是李冠作,《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后山词话》、《词品》、《渚山堂词话》等均是此说,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也倾向于是李冠作。而《欧阳文忠公*代乐府》中载为欧阳修作。以为此词是李煜作的有《尊前集》、《花草粹编》、《全唐诗》、《历代诗余》、《南唐二主词》等。

  原文: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译文

  夜间在亭台上踱着步子,不知道为何清明刚过,便已经感觉到了春天逝去的气息。夜里飘来零零落落的几点雨滴,月亮在云朵的环绕下,散发着朦胧的光泽。

  桃花、杏花在暗夜的空气中散发着幽香,不知道在园内荡着秋千,轻声说笑的女子是谁?对她千万般思念,在辽阔的天地里,竟无一处可以安排“我”的相思愁绪。

  注释

  ①蝶恋花,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此词于《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有题作“春暮”。

  ②遥夜:长夜。亭皋:水边的*地。《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亭皋千里,靡不被筑。”闲:吴本《二主词》误作“闭”。信:吴讷本、吕远本、侯文灿本《南唐二主词》作“倒”。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云:“倒步不可解,必信步之误。”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云:“旧钞本作信。”

  ③风约住:下了几点雨又停住,就象雨被风管束住似的。

  ④杏:《尊前集》、《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作“杏”。《欧阳文忠*体乐府》注:“一作杏。”依依:《欧阳文忠公*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花庵词选》、《类编草堂诗余》、《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毛订《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均作“依稀”。《欧阳文忠*体乐府》罗泌校语云:“一作无言。”暗度:不知不觉中过去。春暗度:《尊前集》作“风暗度”。《欧阳文忠*体乐府》、《花庵词选》、《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香暗度”。

  ⑤谁:《乐府雅词》作“谁”。《欧阳文忠公*体乐府》罗泌校语云:“谁,一作人。”在:《欧阳文忠公*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作“上”。《欧阳文忠公*体乐府》注:“一作在。”

  ⑥一寸:指心,喻其小。绪:连绵不断的情丝。“千万绪”有千丝万缕的意思。

  ⑦安排:安置,安放。

  赏析:

  赏析

  “遥夜”交待时间,夜色未深,但也入夜有一段时间了。词人“信步”上着一个“闲”字,点染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是无理之语。按说“清明才过”,春光正好,词人却已经“伤春暮”了,看来“闲信步”当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

  上片最后两句是词人耳目所见,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春风挡住而听不到了。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朦胧不明。这两句写景,清新淡雅而又流转自然。

  过片谓这时虽说已过了桃杏盛开的花期,但余香依稀可闻。人为淡月、微云、阵阵清风、数点微雨和依稀可闻到的桃杏花香的美景所感染,那“伤春暮”的情怀暂时退却了。此处白描手法运用得当。

  下片二、三句词意陡转。词人遐想联翩之际,听到*处有妇女荡秋千的轻声笑语,她们说些什么听不清楚,但不断传来的莺语,对他来说是一番诱惑。

  结尾两句,写词人因意中人不身边,以致常常魂牵梦萦。今夜出来漫步,便有可能出于排遣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举天地之大,竟无一处可以安排作者的愁绪,由此可见其徬徨、感伤与苦闷的程度之深。

  简评

  时节已过清明,桃杏芳香依然。小雨之后,淡月朦胧。信步亭皋,忽闻秋千架上,笑语轻盈,勾起了心中的万缕相思。诗人把惜春、伤春与怀人的思绪,融为一体。全词写得轻柔纤巧,婉丽多姿。

  此词通过作者暮春夜晚漫步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词人起伏扬抑的伤春、相思情怀。全词以清景无限来烘托、暗示人物情感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深婉优美的意境。写景鲜明,抒情真挚,语言浅*,读来委婉动人,艺术上确有不凡之处。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词,写的是作者在夜间出外散步时的所见所闻和引起的一系列感慨。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 (菁华5篇)(扩展6)

——蝶恋花原文、注释及赏析优选【五】份

  《蝶恋花》作品介绍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所作,此词以通俗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明快的节奏,曲折深婉地表现了越女采莲的动人情景。境界迷离惝恍,启人遐想,曲终而味永,正是这首词的妙处。

  《蝶恋花》原文

  蝶恋花

  越女①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②,暗露双金钏③。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④。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⑤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蝶恋花》注释

  ①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用越女泛指美女。

  ②轻罗:质地轻软而薄的丝织品。

  ③钏(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穿起来做成的镯子。

  ④鸂鶒(xīchì):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

  ⑤棹:船桨。归棹:归船。

  《蝶恋花》原文翻译

  明净的秋水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莲。轻盈的罗袖,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勾勒出她绰约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转眼天晚,风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位采莲女,写的是她的相思离愁。或为作者观有所感。时作者欧阳修景祐元年(1034)任镇南军节度掌**、馆言事,得罪宰相被贬,被降知夷陵县。

  《蝶恋花》赏析

  此词以通俗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明快的节奏,曲折深婉地表现了越女采莲的动人情景。起首三句即点明人物身份和活动环境,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少女美丽的荷塘里,用灵巧的双手采撷莲花。

  她们的衣着颇与文献记载相符——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六《乐考》云:宋时教坊有采莲舞队,舞女们均“衣红罗生色绰子(套衫),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执莲花”。这里词人只是抓住舞女服饰的一部分,便把她们的绰约丰姿、婀娜舞态勾勒出来,笔法至为简练。“暗露双金钏”一句写得更好,富有一种含蓄的美、朦胧的美。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露,闪闪烁烁,便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显露出来,即毫无意味了。以下两句分别写采莲姑娘的动作和表情,在明白晓畅的语言中蕴藏着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感情,语浅意深,以俗为雅。以荷花比女子,在唐宋词中屡见不鲜。李珣《临江仙》云:“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陈师道《菩萨蛮》云:“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开。”但它们都离开了荷塘的特定环境,没有具体的形象作为陪衬,而且格调不高。这里的“照影摘花花似面”,俗中见雅,形象逼真。它的精神实质是较高雅的,可以娱悦和陶冶人们的性情。就意义来讲,这句话写的是采莲女子先是临水照影,接着伸手采莲,然后感到花如人面,不忍去摘。由于层次多,动作性也很强,故很容易揭示人物的内在感情。“芳心只共丝争乱”一句,便是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芳心,是形容姑娘们美好的心灵。“丝”字指采摘莲花拗断莲梗时从断口中拉出来的丝,即温庭筠《达摩支曲》所云“拗莲作寸丝难绝”的丝。随事生发,信手拈来,以此丝之乱拟彼心之乱,构想绝妙。

  下片采莲船在风浪中颠簸、挣扎,有的竟被风浪冲散,似乎只剩下一个采莲姑娘。“鸂鶒滩头风浪晚”七个字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鸂鶒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接着词笔转而写采莲姑娘寻找失散的伙伴。“露重烟轻”,是具体地描绘暮色。此时天幕渐渐暗下来,暮色苍茫,能见度极低,也许失散的伙伴相去不远,但采莲姑娘却找不到她们。其焦急之情,仓皇之状,令人可以想见。

  根据“隐隐歌声归棹远 ”一句来看,她们已快乐地回家,当然是找到了;而“离愁引著江南岸”,则似若有所失,又像是没有找到。

  名家点评

  谭献云:“‘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句,言小人常态。‘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句,言君子道消。”(《徐珂历代词选集评》)

  沈际飞云:“美人是花真身。”又云:“如丝争乱,吾恐为荡、妇矣。”(《草堂诗余续集》)

  《蝶恋花》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原文:

  蝶恋花·准拟春来消寂寞

  清代:纳兰性德

  准拟春来消寂寞。愁雨愁风,翻把春担阁。不为伤春情绪恶,为怜镜里颜非昨。

  毕竟春光谁领略。九陌缁尘,抵死遮云壑。若得寻春终遂约,不成长负东君诺?

  译文:

  准拟春来消寂寞。愁雨愁风,翻把春担阁。不为伤春情绪恶,为怜镜里颜非昨。

  本想让万紫千红的春天来排解我的寂寞,却没料到*来总是风雨萧索,反而耽误了春光。但我心绪低落并非因为伤春,而是为那镜中老去的容颜。

  毕竟春光谁领略。九陌缁尘,抵死遮云壑。若得寻春终遂约,不成长负东君诺?

  到底如何才能够安心享受春天?凡尘俗事总是萦绕心怀,让人不能置身事外,做回清梦。我还是希望摆脱尘世的牵绊,去安享春天的美丽,不辜负春天之神对我的眷顾。

  注释:

  准拟(nǐ)春来消寂寞。愁雨愁风,翻把春担阁。不为伤春情绪恶,为怜镜里颜非昨。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准拟:打算、想要。翻:同“反”。担阁:耽误。

  毕竟春光谁领略。九陌缁(zī)尘,抵死遮云壑(hè)。若得寻春终遂(suì)约,不成长负东君诺?

  九陌:指汉代长安城中的九条大道,泛指都城繁华热闱的街道。缁尘:黑色尘土,指世俗污垢。抵死:总是、老是。云壑:云雾遮覆的山谷,借指僻静的隐居的地方。东君:指司春之神。

  赏析:

  这首词在写法上以辜负春光、伤春亦不足惜来反衬,用转折的手法来衬垫,层层入深地抒写情怀,将词人的内心哀怨表达地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于自己的扈从生涯的不满与厌恶。

  纳兰开篇写道:“准拟春来消寂寞。”他本来是打算要在这大好的春光下消遣寂寞的。春光美好,本该出去游玩,或是怀着愉悦的心情欣赏春日美景,但纳兰却偏偏要去消遣寂寞。

  寂寞如影随形,伴随纳兰一生。这种情绪让纳兰成为伤情的公子哥,但同时也让他蹈给后世众多优美的诗词。寂寞的纳兰本想在春光下消遣,却没想到运气如此不好,偏偏赶上了春雨,这不合时宜的雨打扰了纳兰消遣的念头,纳兰觉得这是辜负了春光。故而他写道:“愁雨愁风,翻把春担搁。”

  这首词表现词人厌于侍卫生涯、蹉跎日老的感慨:本来打算在大好的春光下消遣寂寞,无奈愁风愁雨辜负了春光。情绪不好并不是因为伤春所致,而是因为对镜顾影自怜。形容已日渐憔悴。那繁华的闹市总是将幽僻的山谷遮蔽,没人来领略这美好的春光。

  无法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难怪纳兰总是会心情烦愁。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的烦闷并非是天气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其他外在因素。故而他会忧伤地在上片结尾处写道:“不为伤春情绪恶,为怜镜里颜非昨。”

  侍卫的工作磨*了纳兰的心性,他每日进宫当值,或者陪同皇帝出游,在这单调无聊的岁月里,生活如何能够丰富多彩。纳兰是有这样一颗浪漫自由的心的,但他却必须要学着压抑自己的天性,学着要像他的父亲那样,去当好一个官,能够在仕途上越走越远。

  这样的心情,如何能够在这大好的春光里寻觅到快乐。纳兰只能顾影自怜,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的样貌,感慨日益的消瘦,只能是心境的郁结造成的。写完自己为何抑郁之后,纳兰在下片中依然自问:“毕竟春光谁领略。”看到外面春雨阵阵,迷蒙了这春的大地,纳兰不禁想到。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会在这个时候,想到要去感受春光呢。

  纳兰认为繁华的闹市总是将清幽之地遮蔽,让他无法寻觅得一丝安宁。“若得寻春终遂约,不成长负东君诺。”在这首词的最后,纳兰无奈而又向往地写道,怎样才能不辜负春的美意,怎样才能随了自己的心愿,在这春光中好好地享受片刻安宁呢。

  看似一首叹春的.词,其实是纳兰表达内心哀怨的一首词,词中的字字句句都是纳兰内心的真实写照。他渴望有自由单纯的生活,还希望能够远离尘嚣,可是世事总是不遂人愿,让他在这里借词抒**感。

  原文: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现代:***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译文: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