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立夏诗词带赏析 (菁华3篇)

日期:2022-12-06 00:00:00

立夏诗词带赏析1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写意的夏日休闲图:四月时节,初夏时分,庭院深深,躺在竹*上,浑身清凉;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帘映红了虚堂。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正是中午时分,一觉醒来,耳边传来黄莺儿时断时续的啼叫声。

  品鉴这些古诗和名句,给人带来美的精神享受。夏至已到,茂盛之时节来临,同时暑热升温,雷雨增多,宜劳逸结合,注意安全和身体健康,调节至生活状态。

  《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宋·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赏析

  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立夏”于山中会客,应客人诗韵写下了此诗,让我们领略到诗人闲适隐逸、高雅志趣的一面,“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以诗会友、淡饮浅酌、知音和弦、修身养性、心情舒畅,确为优秀家风的典范。

  《立夏》

  宋·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赏析

  诗人赵友直的父亲于广州抗元死难,他冒死舆尸归葬,后隐居眠牛山。“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孟夏之交,暑热骤来,日照充足,陇田里翠麦生机盎然,园林里雨过天晴,正是梅子成熟期,好一幅万物茂盛的农耕田园图。

立夏诗词带赏析2

  《立夏前二日作》

  陆游(宋)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

  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

  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鉴赏

  立夏时节处于谷雨时节之后,立夏与人们来说,代表着春去夏来,农作物也进入蓬勃的生长期。

  且看宋代作者陆游是怎样来描写自己眼中的立夏时节,“晨起披衣出草堂”初读此诗的第一句就被鲜活的生活场景扣住了心神。

  “轩窗已自喜微凉”作者并没有道出立夏时节的气候的变化,此句却间接的说出了夏日清晨气温还是清爽喜人的。

  “回念春光无限好,只怨千杯难消愁”作者的愁是身在“旅途”的怀念之情。“残红一片无处寻,分付年华与蜜房”百花的艳丽已无处可寻,分别给了绚丽的光阴还有辛勤的耕耘,表达了作者对于岁月如水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希冀。

立夏诗词带赏析3

  《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感怀》

  陆游(宋)

  松阴系马启朱扉,粔籹青红正此时。

  守墓万家犹有日,及亲三釜永无期。

  诗成谩写天涯感,泪尽何由地下知。

  富贵贱贫俱有恨,此生长废蓼莪诗。

  鉴赏

  生活在时迁事移中变化,但诗在“通变”中说着不变的真理。

  在陆游这首标题冗长的“感怀诗”中,最打动我的是:“富贵贱贫俱有恨”和“泪尽何由地下知”。

  通俗易懂的诗句,自人生洞察中道出最简明的事实,不论谁都有出世,也都要谢世。富贵者的入骨之恨不外是富贵为何永享不成,而贫贱者的不*之恨也无非是贫贱为何摆脱不能。

  由恨而哀,但泪水流尽,也不会有一个地下人得知。此诗题作“凄然”,却全然表达了“模写事情俱透脱”的.通达诗境,表明作者对普世真理的揭示。

  而以一首《歌》说了同样真理的莎士比亚,要晚陆游数百年才高呼出:“帝王蝼蚁同化尘埃”。


立夏诗词带赏析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立夏诗词带赏析 (菁华3篇)(扩展1)

——古典诗词赏析 (菁华3篇)

古典诗词赏析1

  初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赏析方法,在现阶段还处在泛读,背诵阶段。而如何深读,精读,大家可能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笔者就此作出一些探讨。

  一、调整语序法

  “诗词”是精炼的语言沉淀,是叙事,写景,抒情的高度浓缩,因此,古典诗词的字面形式往往是“跳跃式”的。同时,也因为古典诗词中押韵、*仄、对偶格律等的要求,所以,按字面语序理解,可能有难度。于是就应考虑是否调整一下语序,看看是否可行。现举例说明:

  例(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诗句按现代的语序*惯调整后应是“天上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因此,联系诗句可知诗意是:天空中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我”在前行的山路上,感受到了零星的小雨。这显然是一幅夜晚旅人图。

  例(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调整语序应是“日暮何处是乡关,江上烟波使人愁”。意思是“傍晚了,我的故乡在哪里?回头见江面烟霭弥漫,更使我愁绪涌上心头”。这里低沉的绵绵愁思跃然纸上,更增添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要调整语序,如果语言风格与现代汉语语言*惯类似,就不需要作调整了。反之,尝试作一些局部调整,重新组合,其诗意就能更理想地彰显出来。

  二、活用词类法

  探讨活用词类法就是探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在古典诗词中的词性变化情况,以便能透彻地理解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新意。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句连用了6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铺叙了萧瑟的景物特征。如果不从词性变化的角度来认识,就不太容易解释。而活用这一系列名词或名词短语后,意思就鲜明了。在冷飕飕的西风的劲吹下(名词作状语),在古道上(名词作状语)我骑着一匹瘦马慢慢前行(名词作动词)。那窄小的木桥旁(名词作状语),溪水缓缓流动(名词转动词),旁边坐落着几间稀疏的房屋(名词转动词)。诗中用了一系列的特写镜头,写了人(一个天涯游子),事(行进在回乡路上),景(凄凉,冷落,萧瑟),使人产生了无尽的遐思……

  例(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句中“酣”是形容词,有“畅饮痛快”之意,在诗中活用作动词,是“痛快地饮酒”之意。这个“酣”字,精炼地刻画了“侠客”“诗仙”李白的形象,使人如见其人,如观其“饮”。

  由此可知,了解古典诗词中某些词的词性变化,能够整体感知诗词的意义,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既疏通了诗文意思,又了解了诗词中精炼的字词意义,更有助于提升对主题的认识。

  三、寻觅“诗眼”法

  “诗眼”是诗词中最能提携全篇,提升形象,提炼主题,表现诗人感情的“字眼”。实际上,寻找“诗眼”对初中生而言难度颇大,但如果在疏通了全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文的写作背景,体会出诗人的情感积蓄或爆发后,也许这个“诗眼”就会自然显现于读者面前。这个“字”或“词”就成为了领起诗作结构,表现感情线索的“诗眼”了。

  例(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其诗作背景:作者贬官,于谪居途中所作。因此心境压抑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作者既想忠君报国而义无反顾(欲为圣明初弊事,肯将……),也对前途渺茫叹感生死未卜,思想极为复杂(云横秦岭家何在……),所有的念头均因“贬”而发。因此诗中“贬”字很明显地作为“诗眼”来张目,起到引起全诗的作用。

  例(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

  疏通诗意后知道,作者描写了农家生活:有田园劳动情景,有农业收成的叙述,也有劳动强度的介绍。但这些情况,诗人都不感到可“惜”,只希望不违背自己辞官归隐的初衷,从另一方面说,诗人对此生活尤为珍“惜”,有觉得来之不易的意思。所以,这个“惜”理应是全篇的“诗眼”。

  当然,对古典诗词的赏析,不局限于上述三个方面。作者无意误导读者机械地仿效学*,只希望提供一些旨要,或许能给予一些启示。

古典诗词赏析2

  满庭芳·立春西岭萌花,东郊放蕊,江南一夜春临。山青水秀,碧翠漫从今。北野桃红杏嫩,蹊径外、岸柳垂金。听阡陌,莺歌燕舞,归雁绕琼林。人生知苦短,晓霜鬓染,晚露眉侵。莫辜负,无边风月诗心。羁旅红尘倦客,觅幽境、寓意千寻。兰香里,不追昨梦,把酒寄瑶琴。

  注:

  *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古典诗词赏析3

  知识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复*目标了解古典诗词中表达技巧的种类

  正确判断和鉴赏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技巧

  复*重点判断和鉴赏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技巧

  复*难点判断和鉴赏古典诗词中表达技巧的方法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安徽安庆20xx届重点中学模拟试题)

  秋日送容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国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鹄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疲马再三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领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额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E.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写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描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错,鼓响鸡鸣描绘的应该是喧腾的景象。E项,“托物言志”错,应该是“借景抒情”。

  (2)请从写景角度简要赏析本诗颈联。(6分)

  【答案】①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鹊噪衬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②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③远*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景。(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写景的角度来赏析。“噪”是听觉,“飞”“晚禾”“秋草”是视觉;“鹄噪”“蝶飞”是动,衬托出了“晚禾”“秋草”之静。“鹊鹄噪晚禾地”是从远处落笔,“蝶飞秋草畦”则是从*处勾勒。根根据以上分析分条表述即可。

  二、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知识点1.表达技巧分类

  知识点2.鉴赏表达技巧的步骤

  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

  考点1.鉴赏表达技巧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11分)(安徽名校联盟20xx届最后一卷试题)

  玉楼春白莲

  王夫之①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②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注】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②檀:红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

  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

  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面,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

  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

  E.这首词由虚到实,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章法谨严,写景细致入微,感情含蓄蕴藉,体现出十分高超的艺术技巧。

  【答案】D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错,应是一种凄迷渺茫的境界,暗示白莲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E项,“由虚到实”错,应为由实到虚。

  【易错点】对诗句情感把握不准会出现错误,对手法的鉴赏积累不够对诗句理解错误。

  【方法点拨】诗歌的选择题常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手法的使用、情感的表达三个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手法,而且做到能够清楚的辨析灵活的运用。

  (2)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分)词人以莲自况,把自己的情志寄托在白莲身上,抒发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通过白莲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典型的借物抒情,也可以说是托物言志。在分析表达的情感时,要分析意象特征,知人论世。莲花本身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白莲更显其洁身自好的情操;联系词下注释给出的词人的身世背景,可知词人是以白莲自况,表明自己不与异族同流合污的忠贞气节。

  【易错点】学生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容易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中的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混淆。

  【方法点拨】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手法,而且做到能够清楚的辨析灵活的运用。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11分)(广东湛江20xx届一模试题)

  市乡子①

  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涨渌。

  春雨暗日台,乱洒歌楼湿粉。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词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②蒲有:即“葡萄”,喻江水澄激碧绿。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琼杯,玉制的酒杯,亦用以美称酒杯。

  B.“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苏轼常常在诗词中用“岷峨”代指家乡。

  C.下阕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D.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E.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答案】CE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暗”“乱”两字突出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并未营造悲凉清冷的氛围。E项,“直接抒发”错误,本词应该是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蕴含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易错点】对诗句的理解不够精准,写景抒情的手法判断错误,

  【方法点拨】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手法,而且做到能够清楚的辨析灵活的运用。

  (2)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②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积雪融化而来,万顷的江水正像那未过滤的`酒。③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赏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要结合词句分析“虚”“实”各自的内容及效果,最后指出词句运用此种手法所表达的情感。上阕写词人看到的黄昏景致。“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水天色的景致,是实写。“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酷”句词人看着满眼碧绿的江面,回想起初到黄州时,竟认为这碧波荡漾如葡萄美酒般的江水是由岷山与峨眉山上的雪浪融化而来的,是虚写。虚写部分的想象十分奇特,营造了空间的辽阔感;同时,因苏轼是眉山人,峨眉山的雪浪勾起了思乡之情,壮阔的想象表现出词人旷达的胸怀。

  【易错点】学生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容易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中的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混淆。

  【方法点拨】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手法,而且做到能够清楚的辨析灵活的运用。

  四、举一反三成果巩固

  考点1.鉴赏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11分)(吉林白山20xx届二模试题)

  如梦令春景

  秦观①

  莺嘴啄花红溜②,燕尾点波绿皱③。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④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他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轻柔,那样温和,那样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鸣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词作境界一转,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点题之笔,词人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相思深情。

  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莺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答案】CD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错,第四句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玉笙寒”句,是为了表现与外界春光明媚格格不入的忧伤情。D项,“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词人写绿杨如人一般瘦,应为“拟人的修辞手法。

  (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6分)

  【答案】①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反衬心境的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②化用。词人化用李環《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悲苦和思念。③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④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词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意象特征上,本词首二句直笔写春,旨在突出自然春光的美好,反衬内心春光逝去、别离相思的悲苦。在炼字上,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形象生动,用拟人手法写出伤春思人之情。在用词上,“依旧,依旧”的反复,既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又极尽《小梅》曲之悠悠不尽。词中比较隐蔽的手法是“化用”。李璟《山花子》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向,写思妇念远之情。思妇在睡梦中梦到远赴边关去寻找所思念的人,醒来时,正值细雨迷蒙、寒意袭人,梦中鸡塞似*在咫尺,而醒后回味却远在天涯。唯有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问。然而风雨楼高,吹笙非但不能减轻相思愁闷,反而更添怀念之情。词词人采用化用手法,借以表达悲苦和思念。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吉林市普通中学20xx届第三次调研试题)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②苍鹯:一种猛禽。羽翰:翅膀。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而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

  D.尾联写出诗人*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E.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颔联借秋夜冷雨打断睡意,抒发诗人衣单难以御寒的苦楚,又如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

  【答案】D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运用的是对比手法,以“冲斗气”和“泪汍澜”对比。E项,“借景抒情”错,尾联没有写景,是直抒胸臆。

  (2)请分析本诗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分)

  【答案】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2分)此联以“利剑”“苍”自喻,既写出了诗人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的现实挫折,壮志难酬。(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设问具体明确,既要指出表达技巧,又要具体分析其作用。此诗写诗人被罢官之后的凄苦生活和痛苦心情。颈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利剑”“苍鹯”自喻,写出了诗人心志高远,想要为国建功立业,但“推锋锷”“缩羽翰”的结果突显了诗人的壮志难酬之痛苦。

  五、分层训练能力进阶

  【基础达标】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江西贛中南五校20xx届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湘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良友,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加上被贬谪,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C.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途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贬谪”错,诗歌中没有体现“贬谪”。C项,“诗人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错,尾联为虚写,描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家乡美景和闲适生活,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愁苦之情。

  (2)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6分)

  【答案】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是虚写;梦醒天明,家书隔年才到的实际情况,是实写。(2分)两句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2分)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思乡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愁怨。(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辨析诗歌的虚与实,可记住以下几点: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分析时,既要指出其虚和实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又要指出其表达效果。颈联中,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写梦是虚写;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而家书隔年才能到来,是实际情况。这两向虚实结合,表现的是诗人的思乡和归家无望的愁怨。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11分)(陕西西安20xx届第三次联考试题)

  忆昔①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来长安应试之时,也是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城之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全诗紧扣“忆昔”二字,首联以“昔年”领起,前六句回忆长安昔日繁华景象,尾联转向“今日”,抚今追昔,感慨颇深。

  B.首联采用“五陵”之典故和“子夜”双关手法,展现了达官权贵声色犬马、笙歌达旦的奢靡生活,这也是唐王朝走向衰亡的表征。

  C.颔联“长似昼”“不知秋”二语讽刺统治阶层沉迷于酒色,以致昼夜不分、春秋不辨,直抒胸臆,辞旨显达。

  D.颈联中的“西园”是三国时期曹魏*所在的邺都名园,曹丕、曹植兄弟有清夜游西园之举,故名“西园公子”。而“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国信陵君的名号,这里显然是张冠李戴。

  E.“莫愁”是古代洛阳女子,李商隐《马嵬》中就有“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这里取“不知愁”之意,暗含浮华歌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哀痛。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直抒胸臆,辞旨显达”错,诗句描写豪门贵族昼夜不分、春秋不辨地沉溺于酒食声色,暗含他们只图享乐,而全然不顾国家之兴亡,辞旨较为含蓄。D项,“张冠李戴”错,诗人用的是字面上的意思,即取其无所顾忌、无所忌惮之意,意指王孙公子们只顾享乐,已到了无所忌惮的地步。

  (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以景结情(或“象征”)的手法。诗人由回忆转入现实,今日的离乱,往昔的繁华如梦般烟消云散,接下来写景,水流无情,此恨绵绵(“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江水滚滚流去不复返),表达了诗人对社稷倾覆的担忧和唐王朝走向衰亡的无限怆怀感伤之情。(手法2分,分析2分,情感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人以“忆昔”为题,首联以“昔年”起笔,前六句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双关、象征手法,用浓丽的色彩描绘昔日繁华景象。最后尾联,诗人宕开一笔,“今日乱离俱是梦”,把对往日的回想思绪拉回到现实,昨日的繁华,今日的乱离,多么像一场梦;最后诗人以景作结,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夕阳西下,逝水无语东流,十分感伤。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渍的大势难以挽回。不管是从哪种艺术手法分析,都可看出诗人对社稷倾危的感叹和对国乱家离的深深感伤。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11分)(山西实验中学20xx届质检试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醾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醾:花名,本酒名,以花颜色与之相似,故取以为名。②婉娩:天气温和,温暖。

  (1)下列列对本词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首句,写枝上嫩叶重重叠叠,已有绿渐成荫的感觉,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唤醒了读者对春天的情感。

  B.第二句把画面展开,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小红英”三字增强了色彩的反差,在重重嫩绿的掩映下,让人眼前一亮。

  C.三、四句写蜂闹燕忙的热闹场景。酴酴釀架上蜜蜂忙采新蜜,杨柳行间燕子穿梭捕食。但春色将尽,词人又怎能不由此而伤春呢?

  D.下片写春日天气温暖,而自己长年作客在外,故面对“残花”饮“残酒”,借酒消今日之愁,而日落月升,难免又勾起了思乡之念。

  E.本词语言深沉凝重,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借写阳春美景及赏花饮酒之事,表达了飘零之感、思乡之念,流露出伤春之情。

  【答案】A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错,上片写的是乐景,而全词抒发的是伤春自伤之情和飘零之感,故不是“奠定了感情基调”,而是以乐景写哀情。E项,“语言深沉凝重”错,本词的上片自然活波,清新明快,下片含蓄隽永。

  (2)本词用到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它们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映衬(衬托):以重重嫩绿的叶子、曲折幽深的栏杆和小小的红花相映衬,突出了红花的小巧、艳丽、可爱。②动静结合:重重嫩绿的叶子、曲折幽深的栏杆、小小的红花、酴醵架、杨柳行是静景,蜜蜂忙采新蜜、燕子穿梭捕食是动景,表现了春天的生气蓬勃,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③以乐衬哀:上片写到的阳春美景,愈发凸显了自己飘零在外、借酒消愁的孤独寂寞。④以景结情:在写借酒消愁、试图忘掉当日烦恼的情感之后,写斜阳落下、月亮又再次升起之景,难免会再次勾起思乡之愁,生动形象,含蓄隽永。(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对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的分析,需要结合诗句,指出手法本身的效果和在诗句中的具体效果。本词的上片运用衬托、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嫩绿重重”掩映下愈发显得“红英”小巧、鲜艳,嫩叶及小红英的静与蜂儿及燕子的动相结合,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下片表达伤春之情、客居飘零之感,以上片所描绘的乐景衬托哀情,写尽内心伤感。尾句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思乡情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立夏诗词带赏析 (菁华3篇)(扩展2)

——立夏诗词 (菁华3篇)

立夏诗词1

  《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宋代】司马光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春天总是很短暂,稍纵即逝,留春无果只有闲游庭院,黄莺喜夏,蝴蝶愁春,怎教诗人不感春?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代】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待春红落尽,夏木成荫,静听长风飘阁,闲看叠云吐岭,只是故人啊,没有你们在身边,是何等无趣!

  《立夏》

  【宋代】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又到立夏时日,万物繁茂,天气回暖,燕筑新巢,诗人喜沐更新衣,一片暖热新夏之感沁人心脾。

  《幽居初夏》

  【宋代】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那湖光山色的美丽地方,就是我放翁的家。槐柳树阴满满啊,小径幽幽,归途袅袅。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绽放。时光流逝人亦老,不见当年相识。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立夏五首》(其一)

  【宋代】方回

  吾家正对*山,南向宜添屋数间。

  百岁十分已过八,只消无事守穷闲。

  诗人年过八旬,深居*山,逢立夏时日,无所事事闲居山间。此境界是何等闲适惬意!

立夏诗词2

  1、《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宋代】司马光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2、《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代】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3、《立夏》

  【宋代】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4、《幽居初夏》

  【宋代】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5、《立夏五首》(其一)

  【宋代】方回

  吾家正对*山,南向宜添屋数间。

  百岁十分已过八,只消无事守穷闲。

  6、《初夏绝句》

  【宋代】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人。

  7、《初夏即事》

  【宋代】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8、《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9、《初夏睡起》

  【宋代】杨万里

  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0、《三月晦日偶题》

  【宋代】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11、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12、暑旱苦热

  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3、立夏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14、立夏前二日作

  作者:陆游 朝代:宋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

  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

  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15、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作者:司马光 朝代:宋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16、幽居初夏

  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7、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

  宋陆游

  手持绿酒酹苍苔,今岁何由疋马来。

  清泪不随春雨断,孤吟欲和暮猿哀。

  皂貂破弊归心切,白发凄凉老境催。

  誓墓只思长不出,松门日日手亲开。

  18、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宋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19、立夏五首其一

  宋方回

  吾家正对*山,南向宜添屋数间。

  百岁十分已过八,只消无事守穷闲。

  20、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立夏诗词3

  一、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二、立夏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三、立夏前二日作

  作者:陆游 朝代:宋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四、四月旦作时立夏已十余日

  作者:陆游 朝代:宋

  京尘相值各匆忙,谁信闲人日月长?争叶蚕饥闹风雨,趁虚茶龆菲烨埂A种型硭窆┏美,庭下新桐覆井凉。堪笑山家太早计,已陈竹几与藤床。四月二十八日作又行遍人间病不禁,四月欲尽五月初,九十未及八十余。开口何曾谈世事,收身且复爱吾庐。

  五、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作者:司马光 朝代:宋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六、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立夏诗词带赏析 (菁华3篇)(扩展3)

——立夏经典诗词 (菁华3篇)

立夏经典诗词1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立夏

  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立夏经典诗词2

  1、《立夏日忆京师诸弟》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荫,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2、《山中立夏用坐客韵》文遂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3、《立夏》宋 方回

  吾家正对*山,南向宜添屋数间。

  百岁十分已过八,只消无事守穷闲。

  4、《山亭夏日》唐代诗人高骈

  立夏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经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5、《暑旱苦热》宋代诗人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铰超天岂不惜河汉干。

  6、《辽凉》宋代诗人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7、《夏夜追凉》宋代诗人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8、《夏日南亭怀辛大》唐代诗人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衣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9、《夏意》宋代诗人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偷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立夏经典诗词3

  1、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2、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3、立夏

  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4、早夏游*泉回

  唐·白居易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

  肩舆颇*稳,涧路甚清凉。

  紫蕨行看采,青梅旋摘尝。

  疗饥兼解渴,一盏冷云浆。

  5、初夏即事

  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6、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7、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8、暑旱苦热

  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9、立夏

  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10、立夏前二日作

  宋·陆游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

  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

  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11、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宋·司马光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12、幽居初夏

  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3、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

  宋·陆游

  手持绿酒酹苍苔,今岁何由疋马来。

  清泪不随春雨断,孤吟欲和暮猿哀。

  皂貂破弊归心切,白发凄凉老境催。

  誓墓只思长不出,松门日日手亲开。

  14、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宋·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15、立夏五首其一

  宋·方回

  吾家正对*山,南向宜添屋数间。

  百岁十分已过八,只消无事守穷闲。

  16、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立夏诗词带赏析 (菁华3篇)(扩展4)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3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寻隐者不遇》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古诗赏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寻隐者不遇》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古诗赏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立夏诗词带赏析 (菁华3篇)(扩展5)

——七夕的古诗词赏析3篇

  沉醉东风·七夕

  元代: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译文

  白银烛台放射出的光线照亮了画屏,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妇女们用蛛丝穿过绣针在乞巧,金鼎中焚烧着龙麝香,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

  简析

  在这支小令中,作者化用唐杜牧《秋夕》,绘制成一幅静夜(望天河)图,并赋予新的内容、新的意境。七夕之夜,月明风清,人们焚起香来庆贺节日。渴望着心灵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针钱在梧桐树影下乞巧,看牛郎织女相会。因此此曲具有一定的民俗学价值

  鹊桥仙·七夕

  宋代: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译文

  今夜是牛郎织女会面的好时光,这对相会的夫妻懒得再为耕织忙。寂寞的群仙要生妒嫉了:娇美的月亮姊姊蹙紧了娥眉,风阿姨兴风吹雨天地反常。

  相见匆匆忙忙,短暂的聚首真不如不见,重新搅起离别的忧伤。见面的欢乐总不抵久别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带回品尝。

  赏析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断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冤》曲词)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匪夷所思。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佳话。

  七夕

  唐代: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译文

  天河隐隐逢七夕,独处罗帐半夜愁。

  乌鹊离去穿线月,萤火飞入晒衣楼。

  牛女双星合又分,人世情侣望玉钩。

  不见钱塘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

  赏析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一写天上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一写人间孤男,夜半怅然怀愁。银河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后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称“别浦”。今夜别浦云水迷茫,星汉闪烁,牛女在鹊桥上还能依相偎珍惜这美好的一瞬,互诉别后一年来的相思深情。虽然匆匆一面,仍不免执手相看泪眼而黯然离去,但他们毕竟是喜得重逢,欢情如旧,悲中有乐。默想自身,一年前此夕定情以后就天各一方,重会无日。此刻已到了夜半,正是牛女情浓时;而诗人则只能怅卧罗帷之中,瞪大了眼,在相思中煎熬,心头的愁云越压越重,何况今后能否再见一面也在未知之天,真是“思牵今夜肠应直”(李贺《秋来》)。相比之下,自己的苦况远远超过了牛女。首联透过对比,宾主分明地对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一层的刻划,可谓出手不凡。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一夜容易,但在离人的心里却又是那般漫长。新月终于悄悄地挂在天边,喜鹊搭桥的时限也已到来。鹊群无可奈何地辞别了银月照映下的人间穿线乞巧的少女,鼓翅飞离而去。牛女重又陷入痛苦相思岁月之中。天色渐明,拂晓的轻寒,秋花映入诗人的曝衣楼。七夕曝衣,是当时的*俗。“花入曝衣楼”这一凄清的情景,定会勾起诗人对一年前七夕定情的缅怀,曝衣楼或许就是他们定情的场所。本来,诗人长夜不寐,一缕情思时时萦绕着那远去的恋人;如今七夕刚过,只有秋花辉映于曝衣楼上,当年伊人的倩影却已渺如黄鹤,杳不可见。这一颔联借用环境的陪衬和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和诗人难以为怀的悲怆心情。

  “天上分金境,人间望玉钩。”天已经大亮了,诗人还痴痴地凝望着碧空的半弯缺月,潸然欲涕。月亮本就像一面明镜,眼下却只剩下半轮,真成了破镜。牛郎织女可能都各自拿了一半,苦苦地隔河相望了。然而人间的破镜却难能重圆。望着望着,他多么想借助天上的玉钩把两颗破碎的心钩连到一起,有情人总该重归于好。颈联又着想天外,运用浪漫主义的.妙笔,给这一幕爱情悲剧渲染上几丝美丽的光彩,虽然这毕竟属于幻想。

  “钱塘苏小小,又值一年秋。”幻想终于破灭了,诗人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他日思夜想的恋人,可能是像南齐钱塘苏小小那样的名妓。年前一别,刻骨铭心,不觉又到了秋风瑟瑟的季节。别时容易见时难,诗人的遭际竟然比牛女还要不幸。面对茫茫的前景,一阵阵难以言说的隐痛又袭上诗人心头。这一貌似*谈的结尾,蕴蓄着无限缠绵的情思,表现出怅恨不尽的意味。

  全诗以构思的新奇、抒情的深细以及语言的工整稳贴见胜,与李贺歌诗常见的惊才绝艳、秾丽诡奇多少有些不同。他遣词造句均是生活中的常语,抒情含而不露,味而愈出。特别是章法构思之妙实足令人折服,全诗从夜半写到天明,又以牛女的相会映衬自身的孤处,天上人间,融处生哀,充分显示出作者过人的功力。黎简《李长吉集评》说:“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此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立夏诗词带赏析 (菁华3篇)(扩展6)

——带雨字的诗词 40句菁华

1、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贾岛《望山》

2、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杜甫《梅雨》

3、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

4、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5、雨后过畦润,花残步屐迟。——杜甫《答郑十七郎一绝》

6、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寒食》

7、花时闷见联绵雨,云如人家水毁堤。——徐凝《春雨》

8、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崔涂《孤雁二首·其二》

9、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10、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11、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白居易《夜雨》

12、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13、春雨同栽树,秋灯对讲经。——刘禹锡《赠别约师》

14、江南仲春天,细雨色如烟。——谢良辅《状江南·仲春》

15、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16、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李贺《南园十三首》

17、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18、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19、腊雪瑞我麦,春雨嘉我谷。——陆游《后杂兴》

20、杨柳舞风,轻惹春烟残雨。——顾敻《酒泉子·杨柳舞风》

2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2、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陈涉世家》

2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24、云净有时看雨泣,水*无处觅溪声——宋·艾性夫《江上》

25、青山犹见及坡老,小雨何须问社公——宋·仇远《游智果寺》

26、竹林怀风雨,目断极窈窈——宋·陈与义《游岘山次韵三首其一》

27、蕙帐残灯耿耿,纱窗外、疏雨萧萧——宋·蔡伸《满庭芳·秦洞花迷》

28、雨暘今岁定丰年,殷勤更问农家老——宋·赵善括《乐塘铺和周师禹韵》

29、地卑多雨润,天暖少秋霜——唐·戎昱《成都暮雨秋(一作秋雨)》

30、石窗欹枕疏疏雨,水碓无人浩浩风——唐·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

31、土底寻鞭剖茁来,花敲社雨乍闻雷——宋·汪炎昶《二月食笋》

32、急雨挟龙腥,溽暑为摧坏——宋·陆游《雨中登安福寺塔》

33、雨过山迷径,潮来风满衣——宋·钱熙《九日溪偶成》

34、藓蚀秋螺残老翠,蟂鸣春雨落空音——明·王守仁《蟂矶次草泉心刘石门韵》

35、客情生夜雨,归梦入秋云,砌冷萤频过,窗幽雁忽闻——宋·释智圆《旅舍言怀》

36、斜风细雨归去来,谁知世有玄真子——明·胡安《有感》

37、永宁开善皆留宿,梦破阶除急雨倾——宋·陈造《喜雨二首其一》

38、春明门外半离亭,风雨时时送客经——明·林章《都下送林容江文学南还》

39、枯苗一著雨,田畴绿芊芊——宋·李肖龙《便民诗上颜正叔宣慰广东》

40、危楼云雨上,其下水扶天——宋·李泳《水调歌头·危楼云雨上》


立夏诗词带赏析 (菁华3篇)(扩展7)

——古代诗词赏析 (菁华3篇)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上片即景怀古,借古人寄怀。千古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流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雨打风吹”、“斜阳草树”,沧桑感喟,吊古幽思,贯注行间。“想当年”三句,镜头由历史陈迹转向盖世英雄。健笔勾勒,生气虎虎,与南宋萎靡怯懦,反差极大。呼唤英才,正为济世而图功。

  下片以古鉴今,折转到现实,表达自己献身恢复雄心。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中原,梦想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先引述刘宋北伐教训,提醒当局审慎筹划。次追忆当年抗金往事,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以此激励人们挽时艰,再顾望淮北*静气象,而今侵略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噪,社鼓喧闹,暗示倡导恢复势在必行。

  最后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抱负的感慨,当时作者已66岁高龄了,南归也已四十三年,可朝廷昏庸,王佐无人,不是和议投降,就是轻敌误国,国事糜烂,金瓯残缺,自己壮志难酬而老无为,怎不令人悲愤。词由怀古到议今,所有史事无不扣紧京口,关联现实,用事虽多,熔裁有方,浑然一体。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品赏析

  【注释】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评解】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

  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淡中见工致。

  《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而远,又由远而*,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立夏诗词带赏析 (菁华3篇)(扩展8)

——立夏古诗词通用5篇

  1、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3、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4、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宋·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5、立夏奉祀太一宫

  宋·刘筠

  舜柏森森拂绛霄,薰风瑟瑟动云璈。

  琳房遍设沉榆*,金檠齐燃绿桂膏。

  秘册十行开凤检,灵辉三烛驻霓旄。

  香飘员峤空歌歇,北斗阑干月殿高。

  1、《初夏》

  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1、《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3、《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4、《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5、《曲院风荷》

  清·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

  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

  采得莲房爱子多。


立夏诗词带赏析 (菁华3篇)(扩展9)

——立夏经典诗词(5)份

  早夏游*泉回

  唐·白居易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

  肩舆颇*稳,涧路甚清凉。

  紫蕨行看采,青梅旋摘尝。

  疗饥兼解渴,一盏冷云浆。

  初夏即事

  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立夏

  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1、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2、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3、立夏

  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4、早夏游*泉回

  唐·白居易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

  肩舆颇*稳,涧路甚清凉。

  紫蕨行看采,青梅旋摘尝。

  疗饥兼解渴,一盏冷云浆。

  5、初夏即事

  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6、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7、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8、暑旱苦热

  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9、立夏

  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10、立夏前二日作

  宋·陆游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

  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

  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11、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宋·司马光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12、幽居初夏

  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3、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

  宋·陆游

  手持绿酒酹苍苔,今岁何由疋马来。

  清泪不随春雨断,孤吟欲和暮猿哀。

  皂貂破弊归心切,白发凄凉老境催。

  誓墓只思长不出,松门日日手亲开。

  14、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宋·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15、立夏五首其一

  宋·方回

  吾家正对**山,南向宜添屋数间。

  百岁十分已过八,只消无事守穷闲。

  16、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立夏诗词带赏析 (菁华3篇)(扩展10)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通用五篇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原文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参考译文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赏析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抄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追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天仙佳侣之家做客。

  原文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边。

  现在直上河汉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赏析

  这是刘禹锡写的《浪淘沙》九首中的第一首。

  首先,古诗第一句提到“九曲黄河”,指的是现在的黄河,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域东西长一千九百千米,南北宽一千一百千米,主要刘静了九个省区,中游穿越了黄土高坡,带有大量的泥沙,所以,黄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所以有“九曲黄河万里沙”之称。

  这首诗,前两句采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黄河奔流不止,流经万里的气势,并且,将黄河奔腾、颠簸、咆哮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本诗的后两句则是运用联想的手法,把黄河奔流比作是去山上和牛郎织女相会,想法比较独特,构思比较新颖,不仅能使大家感受到黄河的不凡气势,与此同时,也将黄河不认输、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拼搏的精神,其实这也是在写刘禹锡自己,表明自己也是不怕前路的艰难险阻,敢于坚持自己的梦想,与理念,不放弃的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