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日期:2022-12-03 00:00:00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译文

  清明时节,春光满地,熏风洋洋。玉炉中的残烟依旧飘送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在玩斗草游戏。江边的梅子已落了,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

  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注释

  淡荡:和舒的样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树焚死。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玉炉:香炉之美称。

  沉水:沉香。

  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钿(diàn):用金片镶嵌成花形的首饰。

  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

  柳绵:即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名篇之一。下面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副主任,*作家协会会员王思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此词通过寒食时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山枕”谓枕形如山。“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这几句不事修饰,淡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时节已到寒食,为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是多么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飞花。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当此时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动态,更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尽工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译文

  清明时节,春光满地,熏风洋洋。玉炉中的残烟依旧飘送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在玩斗草游戏。江边的梅子已落了,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注释

  ⑴淡荡:和舒的样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⑵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树焚死。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⑶玉炉:香炉之美称。⑷沉水:沉香。⑸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⑹花钿(diàn):用金片镶嵌成花形的首饰。⑺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⑻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⑼柳绵:即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⑽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在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玩者在板上或坐或站,两手握绳,使前后摆动。技高胆大者可腾空而起,并可双人并戏。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详见《事物纪原》卷八。

  赏析:

  这首《浣溪沙》当是词人的前期之作。李清照前期的生活,是以大家闺秀身分出现的,与此相称的,便是在她前期词作中表露出来的文雅、高贵气度。这种气度又是通过词人细腻丰富的感情,优雅含蓄的笔触体现出来的。《浣溪沙》一词,通过暮春风光和闺室景物的描绘,抒写了女词人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

  上片侧重描绘室内景致,“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开首即交代时令已值暮春,这正是“闺中风暖,陌上草熏”(江淹《别赋》),暖风醉人时节。接着词人即把笔触移至室内,一股氤氲氛围笼罩闺中,原来是袅袅香烟弥漫其中,从中似还透着静谧、温馨和淡淡的忧愁。“淡荡”,谓春光融和遍满之意。“沈水”,即沉水香。词人另一首《菩萨蛮》词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句。“梦回山枕隐花钿”句,词人叙己早晨梦醒,凝妆完毕,却慵懒未除,又斜倚枕上出神,似在品味梦中情景。“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蝶恋花》词有“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句。词作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优雅、茜丽、静谧的画面:暮春时节,春光融融,闺房中檀香氤氲,一个少妇正欹枕凝神。如果认为画面中的少妇只是属于慵懒、无聊那种类型的女性,整日价沉溺于沉香、花钿、山枕之中,那就错了。李清照有着男性作家无以比拟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对大自然与外部世界有着极为敏锐的感悟,以及强烈的关注与渴念的女性,词作的下片就为人们展示了这样的情愫。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女词人的笔触延伸到室外,但见室外妇女正笑语喧喧,彼此斗草取乐,而海燕此时却经春未归。女词人这里写海燕未归,隐隐含有她细数日子,惜春留春心态,而写斗草游戏,则映衬自己的寂寞。“斗草”,又叫斗百草,南北朝时即有此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原为端午之娱乐*俗,后推广并不拘于此日,尤为妇女儿童喜好。次句言春天将尽,梅子熟透,柳枝长成。惜春、留春不住,叹春之情遂油然而生。词人在《小重山》词中有:“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那是写早春时节,以及自己爱春之情,而此处写江梅熟落,其意恰相反。“柳生绵”,亦为暮春之景致。以上写景,也透露出词人无奈叹喟之情。末句:“黄昏疏雨湿秋千”,黄昏时分,独自一人,已自不堪,更兼疏雨,以及空寂、湿漉的秋千架相伴,更让人感到寂寞、愁怨。

  这首词抒写情感很是细腻,但不是直言明说,而是通过十分优雅、含蓄的笔触,去描述十分典型的外物形象和意境,从中再渗出细腻而幽深的心态,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3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古诗简介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俗,情韵全出。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翻译/译文

  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炉中名香将尽,残烟依旧飘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海燕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抢先玩起了斗草游戏。江边的梅子已落,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淡荡:舒缓荡漾之意。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介之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之推抱树焚死。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⑶玉炉:香炉之美称。沉水: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⑷梦回:从梦中醒来。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花钿:用金片镶嵌成花形的首饰。

  ⑸海燕:燕子的一种,冬天到南方过冬,春天回北方筑巢,又名越燕。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参加者多为青年妇女与儿童。一名斗百草。

  ⑹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柳绵:即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⑺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在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玩者在板上或坐或站,两手握绳,使前后摆动。技高胆大者可腾空而起,并可双人并戏。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参见《事物纪原》卷八。

  赏析/鉴赏

  此词通过寒食时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山枕”谓枕形如山。“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这几句不事修饰,淡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时节已到寒食,为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是多么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飞花。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当此时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动态,更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尽工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1)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

  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译

  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飞出绿杨林。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注释

  一道:一条。

  穿:穿过。

  演漾:荡漾。

  涵:沉浸。

  白芷:一种可入药的香草。

  凡:总共,一共。

  蹴踘:同“蹴鞠”,亦称“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戏。蹴,踢。踘,皮制球,球内充塞以柔软的东西。古时有在寒食蹴鞠的*俗,参见《荆楚岁时记》。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为古代游戏用具,相传是春秋齐桓公时期从北方山戎传入。

  分日:安排好日期,计划好如何玩。一说犹逐日,意为一天天、每天。又说指春分之日。

  清明:节气名。在夏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上巳:节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俗。魏晋以后固定为夏历三月三日。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早春时节,其具体创作年份未详。当时王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或洛阳(今属河南)。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写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而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古代*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时,王公以下,携眷聚于水畔洗濯,驱除不祥。这里表现的就是这个*俗,展现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两句,写溪流边的几户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浓厚的早春气息,有很强的画面感。

  五六两句又转换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之时,造大麦粥,人们常以斗鸡、蹴鞠、打秋千为娱乐。这两句在前四句写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几笔不时飞上高空的秋千与皮球,使整幅画面更加充溢这清新灵动的青春活力。尤其是“过”“出”二字用得好,分别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气氛,使人感受到年轻人沉湎于游乐中的景象,透露出无限的羡慕之情。

  最后两句意谓青春年少的人,应该每天都有开心游玩的心态,无忧无虑,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两个节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时行乐的意味。

  在《寒食城东即事》中,作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暂。诗人认为,如果想要在短暂的时光中去建功立业、修身齐家、做学问,终究都不牢固实在,只有抓紧时间享受快乐才是真实的。全诗描绘出美丽的早春景象,交错着青春朝气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充分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2

  琐窗寒·寒食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翻译

  柳荫深处传出乌鸦的啼鸣,我掀起小帘,站在朱门之内,身穿单衫凝神伫立。半亩大的庭院里开满了桐花,静静地笼罩着庭院,阴雨阵阵更使人愁思万端。雨滴洒落在空落落的台阶上,竟彻夜未停。何时故友相逢与我在西窗下剪烛,谈心。今夜的孤零恰如往昔夜宿楚江之畔,江风吹得灯火昏暗,说不尽少年羁旅的无限凄惨艰难。

  如今我已年老,时有垂暮之感。春游嬉戏的地方,旅舍酒店烟火不举,正巧是全城禁火过寒食节。酒楼上呼唤美酒的.兴致一扫而光,姑且把这段豪情都交付酒徒料理。回想起故乡园中的桃李,必是迎春怒放,那如同美人嘴唇酒窝般的花朵,不知今天是否还挂在树枝?待到我归乡之时,一定还会有残存的花儿,等待着我与宾客举杯痛饮,一洗烦襟。

  注释

  剪烛西窗语:借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语,抒发怀乡之情。

  百五:指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

  旗亭:指酒楼。

  高阳俦侣:西汉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

  靥:脸上的酒窝。

  评解

  本篇上片忆旧,下片伤今。题旨终是怀念旧日情人。篇末三句作伤心无奈语,最是可怜。俞*伯《*词释》评论说:“‘想东园’以下直贯结尾,一气呵成,自为*之惯技,固一篇之警策也。意谓春光晼晚,尚有残英可陪樽俎,而小唇秀靥则何如耶?着一‘否’字,又着一‘定’字,在有意无意间。‘定’字有‘或’、‘应’的意思,却较重,亦半虚半实也。”

  句解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暗柳啼鸦”写景,是大勾勒手法。“暗”字有两重意思,一则表明时令,暮春时节,柳丝已由嫩黄转为深绿;二则表明时间,黄昏之际,暮雨将至,远看柳树自然是昏暗一片。此时此刻,鸦、鹊之类的鸟儿自然急飞归巢,还要伴随惊叫之声。接下来,便写人以及人所处的环境。“单衣伫立”,从《西洲曲》中来。《西洲曲》里说“单衫杏子红”,又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是写女子痴情守望情郎归来。这《西洲曲》一样的痴情小女儿,在为谁伫立呢?“小帘朱户”,正与“痴小人家女”相配,秀而明媚。雨来了,种有桐树的半亩小院,便都在烟雨迷蒙之中了。“静锁”二字,将整个画面定格下来,好一副春日暮雨图。

  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夜将残了,雨犹自下个不停。春愁在雨夜滋生,忽然便想起从前也是这样的雨夜,故人相伴西窗之下,剪灯夜话。“故人剪烛西窗语”,自是从唐人李商隐的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来。忽又觉得此情此境,竟与少年漂泊途中所遇到过的江风打灯的雨夜,何其相似。江在南方,故云“楚江”。“瞑宿”,即是夜宿。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

  上片都说从前,过片由“少年”转到“迟暮”,便说到如今了。当下身在何时、何地呢?“店舍无烟”,点明时令是在寒食节。“禁城”,指京城,即汴京。“百五”是唐宋人*惯说法,指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禁火三日,是当时*俗。“旗亭”,即卖酒之市楼。“高阳俦侣”,是说酒友。“高阳”,用的是“高阳酒徒”郦食(yì)其(jī)的典故。高阳,古地名,在今河南杞县西。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引兵过陈留,郦食其前往谒见,通报人说有个儒生来求见,刘邦说,我正忙着夺天下,没有时间见什么儒生。通报人对郦食其说了,郦食其瞠目按剑对通报人说:“去,再去向沛公通报,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于是郦食其便闯了进去。此处的“付与高阳俦侣”,是说找几个酒友一起喝酒,借酒浇愁。

  想东园、桃李经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想东园、桃李经春”,是用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的语典。“小唇秀靥”,形容意中人的娇小清秀。“今在否”,是疑问语气,无非是说物是人非。“到归时”,是自计归期。“携樽俎”,是带上酒具。“残英”,即是残花。残英所待之“客”,不是别人,正是词人自己。此“客”字,自“笑问客从何处来”化出。旧日东园,桃李一般的意中人早已不在了。所能知道的,是归去之日,唯有残花相待。虽是残英,然而毕竟曾是旧日桃李。篇末三句,慰藉而复酸辛。

  赏析

  这首词抒发的是词人的羁旅情怀,*工羁旅行役之词,人所公认。词作的上片写暮春欲雨之时,由日转夜,从夜雨说到话雨,又从话雨想起昔年楚江暝宿时旅况,羁旅情味,由外及内使人深思。下片叙写寒食及节日思乡之情。寒食禁烟而饮酒,人到老年,回忆往事不胜感慨。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开首三句即点明时间和词人彼时所处环境。薄暮时分,柳色渐渐昏暗,乌鸦盘旋聒噪,词人正站在朱户之中,小帘之后凝神沉思。首三句虽为叙写眼前景况,但仍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薄暮时分,天气渐暗,群鸦乱啼,单身一人置身其间,词人的愁思、烦乱心情,即已呼之欲出了。此外“暗”与“啼鸦”也有暗示欲雨的作用。“桐花半亩,静销一庭愁雨”,这两句词人继续叙写他伫立帘后所见之景,同时景中含情,词人的愁绪已经跃然纸上。这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所描写的意境相似。黄昏时节,再加上绵绵不绝的春雨,这种意境描写虽非*所首创,却是古典诗词中描写愁绪时最常用的典型环境。这里词人用一“锁”字使得本为抽象无形的情绪形象化,从而突出了词人此时愁闷难堪的心境。“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这三句是说那滴哒的雨声洒落在空寂的台阶上,使得词人心绪更加烦乱愁闷,直到夜深仍不停息。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不禁思绪联翩,想到何时才能与故人相会。这里化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词作至此,愁绪的内含已渐渐明朗、具体化了。歇拍三句:“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这一层词人宕开一笔,由眼前之景转而幻想从前,在变幻境界中感叹风灯零乱,少年羁旅,颇有不胜今昔之感。“楚江”,此当指长江,李白诗有“天门中断楚江开”,杜甫诗有“楚江巫峡半云雨。”“风烛”,此形容人生短暂,老年人如风前之烛。苏轼诗有“过眼百世如风灯”,杜甫诗有“风前春灯乱,江鸿夜雨悬”,所绘即此情景。

  下片写节日思乡之情。“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词作由上片末尾的少年羁旅,转入叙写迟暮情景,以前之虚幻,转入眼前之说实;前之遥远回荡,此则转入本题。章法大开大合。因寒食禁烟,故曰“无烟”,“禁城百五”,也是寒食节。《荆楚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寒食禁烟不禁酒,故可去酒楼饮酒。“俦侣”,即伴侣。“高阳”,地名,在河南杞县。《史记》中郦生为高阳酒徒。李白诗有“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这句的意思是说,寒食节中,旗亭饮酒取乐之事,还是让高阳酒徒们去吧。这里用的是侧笔,实际上是叙说自己为愁思所缠绕,没精打采,对玩乐毫无兴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对羁旅之愁与思家之情化成了具体的内容,那“东园”此时又是一番桃李争春,明媚春光,而那给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姑娘,如今是否还在?词人描述得越具体,越真切,说明其思念之情越铭心刻骨。此外,用一“否”字,词人的关切之情更显真切。歇拍三句:“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词人归心似箭,未踏归途,心早已设想好归家时的情景。到那时,春意犹在,尚有残花挂在枝头,自己定要好好地款待自己一番。“客”字,表明词人始终未曾忘记自己的游子身分。

  整首词很巧妙地将现实、回忆、设想结合起来,结构天成,含蓄而又细腻,意淡而气厚。周济称赞该词“奇横”(《宋四家词选》),黄蓼园则评:“前阕写宦况凄清。次阕起处,点清寒食。以下引到思家情怀,风情旖旎可想”(《蓼园词评》)。品评颇合实际。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3

  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译

  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飞出绿杨林。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注释

  一道:一条。

  穿:穿过。

  演漾:荡漾。

  涵:沉浸。

  白芷:一种可入药的香草。

  凡:总共,一共。

  蹴踘:同“蹴鞠”,亦称“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戏。蹴,踢。踘,皮制球,球内充塞以柔软的东西。古时有在寒食蹴鞠的*俗,参见《荆楚岁时记》。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为古代游戏用具,相传是春秋齐桓公时期从北方山戎传入。

  分日:安排好日期,计划好如何玩。一说犹逐日,意为一天天、每天。又说指春分之日。

  清明:节气名。在夏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上巳:节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俗。魏晋以后固定为夏历三月三日。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早春时节,其具体创作年份未详。当时王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或洛阳(今属河南)。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写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而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古代*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时,王公以下,携眷聚于水畔洗濯,驱除不祥。这里表现的就是这个*俗,展现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两句,写溪流边的几户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浓厚的早春气息,有很强的画面感。

  五六两句又转换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之时,造大麦粥,人们常以斗鸡、蹴鞠、打秋千为娱乐。这两句在前四句写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几笔不时飞上高空的秋千与皮球,使整幅画面更加充溢这清新灵动的青春活力。尤其是“过”“出”二字用得好,分别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气氛,使人感受到年轻人沉湎于游乐中的景象,透露出无限的羡慕之情。

  最后两句意谓青春年少的人,应该每天都有开心游玩的心态,无忧无虑,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两个节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时行乐的意味。

  在《寒食城东即事》中,作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暂。诗人认为,如果想要在短暂的时光中去建功立业、修身齐家、做学问,终究都不牢固实在,只有抓紧时间享受快乐才是真实的。全诗描绘出美丽的早春景象,交错着青春朝气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充分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2)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

  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

  张先〔宋代〕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译文

  这个日日思念丈夫的妇女正在百尺高楼之上展望。她抱着多么大的希望啊。江上水气弥漫,船只在雾气中航行,远处看不清楚。她看着它们慢慢地驶*自己。她仔细地辨认,但都不是她所盼望的那一只。失望之余,她埋怨起他来,觉得他不如江潮有信。她和她的丈夫可能曾约定开春相见,谁知转瞬之间已到暮春。也可能别离时间太长,经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天,眼前新的春天又快过去了,她怎么不苦恼呢。当看到风吹花瓣象蝶舞,柳丝下垂似与桥面相*。这个妇女触景生情感到悲伤。漫长的白天好容易才度过去,却又迎来了寂寞难耐的夜晚。

  注释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倚:表示楼的位置。烟中还未见归桡:“烟”,在这里指江雾之类的水气。“桡(ráo)”,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期信:遵守预先约定的时日。

  译文二

  座百尺高楼倚江矗立着,有位思妇正在楼上凭栏远眺。只见春江之上弥漫着淡淡的雾气,点点白帆像穿梭一样往来不绝,但是怎么也见不到丈夫的座船归来,她感到无比失望和伤心。她的丈夫还不如江潮守信用,春潮涨落均有定期,而他竟逾期不归,令人气愤啊!片片落花随风飘舞,好像一群彩蝶相戏一般,说明又是一年过去;在柳阴之下,雨后春波已涨到与*齐*,而丈夫却不知抓紧时间趁潮早归,可见他不懂妻子日夜思念的'痛苦。一个白天刚刚挨过去,跟着而来的就是一个凄凉之夜开始,日复一日,真是度日如年呢!

  注释二

  ⑴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⑵倚:表示楼的位置。春江:春天的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⑶烟:在这里指江雾之类的水气。归桡(ráo):犹归舟。桡,即划船的桨,古诗词中常代指船。唐戴叔伦《戏留顾十一明府》诗:“未可动归桡,前程风浪急。”⑷期信:遵守预先约定的时间。后蜀顾夐《荷叶杯》词:“一去又乖期信,春尽。满院长莓苔,手挼裙带独徘徊。”⑸弄:戏弄,这里指相戏。⑹阴阴:形容柳阴幽暗的样子。⑺今宵:今夜。南朝陈徐陵《走笔戏书应令》诗:“今宵花烛泪,非是夜迎人。”

  赏析

  此词是一首以闺中人思念远人望口吻创作望闺怨词。词写丈夫远出,逾期未归,妻子在家望眼欲穿。上片叙事言情,下片因景及情。此词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望题材,意境却”众不同;结构上“无大起落”,却层次分明,在未易晓畅之中显现出浓郁蕴藉望情思,丰腴隽永望韵致,“味极隽永”。全词语言工巧,情感表现得细腻而又生动,含蓄而又深沉。

  上片叙事言情,写出女主人望远盼归时望眼欲穿望心中之怨。“楼倚春未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起首两句写闺妇登高楼凭曲阑,思亲怀远凝目看,未上水雾弥漫,白帆点点,由远而*,却始终不见她所盼望那只归夫船。看似未直,慢慢体味,颇多婉曲。“楼倚春未”一方面交待了百尺高楼临未而建;且因楼、未及人,把楼上凭栏人”春未中望“归桡”联系起来;二是以“春未”之浩瀚溶满衬托倚楼人之孤单冷寂。“春未”及下片又写到望繁花飞落,柳树成荫等,交待出时间是暮春——惜春之情甚也!“百尺高””“还未见”相呼应,传写出思妇从低到高,拾级而上,登高骋望,伤高怀远望急切情态”望而不见,思而不得望苦恼和哀怨。一个“倚”字,就指示了位置。“烟中”二字乃点染之笔,它一是春未景象望具体、形象望描绘,二是以直迷蒙望春未景象巧妙地烘托思妇望伤高怀远、惆怅哀怨望情怀。“几时期信似未潮?”失望之余,她埋怨起那远行未归望人来了:你还不如未潮有信,什么时候你也能如未潮那样如期如约?紧承前面,从叙事言情转而直抒胸臆。此句既扣上“春未”,即景取喻,又暗用唐代李益望乐府诗《未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弄潮儿”望诗意。诘问之语,进一步刻画思妇望心理活动,写出失望尚未绝望思妇痴情、幽怨”期待望复杂心理。在对远行人望埋怨声中,似乎也隐隐含着“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望自哀自怨。

  下片因景及情,以景物衬托出女主人公度日如年望痛苦心情。“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未桥。”过片两句写暮春望对偶句是思妇望中望眼前之景:落花在风中片片飞舞,蝴蝶在飞红中翩翩相戏;溪边细柳荫浓浓,柔条拂水渌溶溶,雨后新波涨满春未,未水”桥未——春去也。“水未桥””上片望“春未”“未潮”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弄”“未”两个动词用得极妙,用拟人手法把景物写活了。在思妇眼前,庭院池塘,小桥流水,春风杨柳,飞花舞蝶,自然界充满生机,和谐惬意。然而在直一美景前,孑然独处望她,触景伤情,反而增添了无穷望哀怨。看飞花舞蝶亲昵作态,叹人不如物之感生,见杨柳青青之色,则想起曾”丈夫分手时春日重聚望约定,春将去,人不见,引起无限望怨情,真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之感!“日长才过又今宵。”日复一日地登高凝望,又到斜阳西下暮色昏暝时,主人公不由得发出一声压抑已久望喟然长叹:漫长望白天刚刚挨过去,寂寞难耐望夜晚又将开始——登高望春春将去,高楼望远远念情。人未归,怨难未。结句望一声喟叹,把女子度日如年望离别之苦写得含蓄而又深沉。

  鉴赏

  这首《浣溪沙》为闺怨词。起首一句,写闺妇”高远望。楼高百尺,临江而立,故用一个“倚”字,指示位置。这位思妇正凭栏眺望,尽管她思念心切,但江上还不见丈夫乘船而归。“烟中还未见归桡”之“烟”,指江上的水乐。

  桡即划船的桨,古诗词中常代指船。江上水乐弥漫,白帆片片,由远而*驶来,她努力辨认,但都不是她所盼的那只归舟。失望之余,她埋怨起那远行之人来了,觉得他还不如江潮有信。古人谓潮涨潮落是有定期的,故李益乐府诗《江南曲》说:“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可与此句互证。丈夫没有如约归家,她虽说不出悔不“嫁与弄潮儿”的泼辣言语,但“几时期信似江潮”七个字却表现了她幽怨与期待的阴杂心理。

  过片两句以景传情,仍然表现那个妇女的思念之情。依然是其望中之景,但季节的变化,更强化了她的殷切思念。她和丈夫分手时可能曾约定春日重聚,谁知春天又一次来了,却不见人影。“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桥”,是写暮春的对偶句,上句写春归,不用*直之笔,而极写花落之状,形容它们风中飞舞,象蝴蝶相戏似的。“弄”,戏弄,指相戏。下一句的“阴阴”,形容柳荫幽暗的样子,和初春柳芽初吐远望如烟的景色不同。整句说绿柳荫浓,长条拂水,雨后新波与桥面相*。这景象使闺妇发出“日长才过又今宵”这样一声压抑已久的喟然长叹,是说漫长的白昼好容易才挨过去,却又迎来了寂寞难耐的夜晚,至此,把女子度日如年的离别之苦写得含蓄而又深沉。此词善于捕捉意象,创造意境,表现“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的情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2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消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译文

  不要说这酒杯太深,如琥珀般的酒太浓,而未醉即已意蚀魂消。消风阵阵,伴随着传来的时远时*的钟声。

  瑞脑香渐渐熄灭,我从梦中醒来,如辟寒金鸟一样的金钗太小,头髻都松了。就这样清醒着,独自对着寂寞燃烧的红烛。

  注释

  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琥珀:这里指色如琥珀的美酒。李白《客中行》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融:形容酒醉恬适的意态。

  瑞脑,一种名贵的香,传说产于交趾,如蝉蚕形。

  辟寒金:相传昆明国有一种益鸟,常吐金屑如粟,铸之可以为器。王嘉《拾遗记》卷七:“宫人争以鸟吐之金,用饰钗佩,谓之辟寒金。”这里借指首饰。辟寒金小:犹云簪、钗小。

  “醒时”句:此句意谓深闺寂寞,醉也不成,梦也不成。深夜醒来,空对烛花,心事重重。烛花:犹灯花。烛芯燃烧后,馀烬结成的花形。相传灯花是喜事的征兆,亦当是词人心中希望的象征。

  赏析

  此为闺情词。全词含蓄蕴藉,颇得婉约之妙。清人王士祯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花草蒙拾》)。其婉约特色,一是表现在抒写惜春悲秋的柔情上;二是艺术上委婉、含蓄。此词上片写饮酒,下片写醉眠,通篇表现的是闺愁,主要采用“映衬法”,词作情景交融,“情中景,景中情。”(《姜斋诗话》)

  开头写“莫许杯深琥珀浓”,以深杯浓酒来消愁,其愁绪绵绵可想而知。““未成沉醉意先融”意谓酒虽然没有喝多少,心却已经醉了。此词开头以饮酒说愁诉恨,情思深沉,却又似不甚经意,这种淡中寓浓、似淡实浓的词句,颇得隽永。“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两句则是进一步描绘女主人公辗转不寐的绵绵愁思。香已消,魂梦断,可见夜之漫长而梦寐难成。金钗小,髻鬟松,则以金钗之小来反衬发鬟之乱,进一步表现女词人的反侧床*、无法成眠之状,从而以人物情状来勾画人物愁情。结句“醒时空对烛花红”点题,将女主人公的满怀愁绪以景物映衬而出,景语实为情语。

  全词在语言锤炼上也是颇见功力的。首先是精炼、形象、表现力强。如“莫许杯深琥珀浓”的“深”、“浓”两字,形象地勾出词中人即将豪饮之态。又如“应”、“空”是两个普通字眼儿,在这里却有极强蕴含力。“应”不仅写出钟声、风声相互应和的声响,而且暗示出女主人公深夜不寐之态,披露出人的脉脉愁情;一个‘“空”字又带出了词中人的多少寂寥哀怨。“香消魂梦断”一句中两个动词、用得也极为精炼、形象,它生动地勾画出女主人公梦寐难成之状。“辟寒金小髻鬟松”句中的“小”、“松”是一对形容词,而且又是相反相成,鬟愈松,钗愈小,颇有点思辨的味道,以此生动地描绘出词中人辗转床侧的情态。此句着此二形容词,大大增强了表现力,它使读者通过头饰的描写,不仅看到人物的情态,而且体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此精炼、生动的笔墨,令人叹服。其二,通俗的口语与典雅的用事自然和谐地统一于作品中。“琥珀”、“瑞脑”、“辟寒金”均是典雅富丽之辞,而“杯深”、“消来风”、“香消魂梦断”、“髻鬟松”、“烛花红”等等又是极为通俗、明白如话的口语,这些口语经过锤炼加工,使其与典雅的用语相和谐,体现了“易安体”的显著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词当为李清照年轻时所作。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李清照结识张耒、晁补之及同龄诸女友,《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点绛唇·蹴罢秋千》等词当作于是年前后。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3

  浣溪沙·握手河桥柳似金

  朝代:唐代

  作者:薛昭蕴

  原文:

  握手河桥柳似金;蜂须轻惹百花心,蕙风兰思寄清琴。

  意满便同春水满,情深还似酒杯深,楚烟湘月两沈沈。

  翻译:

  ⑴花心:花蕊。

  ⑵蕙风兰思:形容美人的思绪和风度。蕙:香草名。《离骚》:“岂维纫夫蕙茞。”兰:亦香草。《离骚》:“纫秋兰以为佩。”寄清琴:将情思寄于清越的琴声之中。

  ⑶楚烟湘月:回忆往日游宴时的意境幽静、凄迷。沈沈:也写作“沉沉”。

  赏析:

  这首词写男女的欢会与分别。上片先从分别写起,河桥垂柳,蜂惹百花,喻其分别时的留念,并兴起相见之迟,相别之速。“蕙风”句是从弦管之间写女子的风度、情怀。

  下片写临流饯别,以春水之满状心意之满足,以酒杯之深喻感情厚挚,用语自然而深婉。末句以景结情,楚烟湘水,皆已寂寞,纯是分别时的感情外射。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3)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译文

  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炉中的沉香即将燃尽,飘出的缕缕残烟仍是清香醉人。午睡醒来,花钿已掉落在枕边床上。

  海燕还未飞回,邻家儿女们玩起了斗草游戏。江梅已经过季,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黄昏时分下起了稀稀疏疏的小雨,打湿了院中的.秋千。

  注释

  淡荡:和舒的样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树焚死。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玉炉:香炉之美称。

  沉水:沉香。

  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钿(diàn):古时汉族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

  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

  柳绵:即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

  赏析:

  这首《浣溪沙》当是词人的前期之作。李清照前期的生活,是以大家闺秀身分出现的,与此相称的,便是在她前期词作中表露出来的文雅、高贵气度。这种气度又是通过词人细腻丰富的感情,优雅含蓄的笔触体现出来的。《浣溪沙》一词,通过暮春风光和闺室景物的描绘,抒写了女词人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

  上片侧重描绘室内景致,“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开首即交代时令已值暮春,这正是“闺中风暖,陌上草熏”(江淹《别赋》),暖风醉人时节。接着词人即把笔触移至室内,一股氤氲氛围笼罩闺中,原来是袅袅香烟弥漫其中,从中似还透着静谧、温馨和淡淡的忧愁。“淡荡”,谓春光融和遍满之意。“沈水”,即沉水香。词人另一首《菩萨蛮》词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句。“梦回山枕隐花钿”句,词人叙己早晨梦醒,凝妆完毕,却慵懒未除,又斜倚枕上出神,似在品味梦中情景。“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蝶恋花》词有“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句。词作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优雅、茜丽、静谧的画面:暮春时节,春光融融,闺房中檀香氤氲,一个少妇正欹枕凝神。如果认为画面中的少妇只是属于慵懒、无聊那种类型的女性,整日价沉溺于沉香、花钿、山枕之中,那就错了。李清照有着男性作家无以比拟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对大自然与外部世界有着极为敏锐的感悟,以及强烈的关注与渴念的女性,词作的下片就为人们展示了这样的情愫。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女词人的笔触延伸到室外,但见室外妇女正笑语喧喧,彼此斗草取乐,而海燕此时却经春未归。女词人这里写海燕未归,隐隐含有她细数日子,惜春留春心态,而写斗草游戏,则映衬自己的寂寞。“斗草”,又叫斗百草,南北朝时即有此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原为端午之娱乐*俗,后推广并不拘于此日,尤为妇女儿童喜好。次句言春天将尽,梅子熟透,柳枝长成。惜春、留春不住,叹春之情遂油然而生。词人在《小重山》词中有:“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那是写早春时节,以及自己爱春之情,而此处写江梅熟落,其意恰相反。“柳生绵”,亦为暮春之景致。以上写景,也透露出词人无奈叹喟之情。末句:“黄昏疏雨湿秋千”,黄昏时分,独自一人,已自不堪,更兼疏雨,以及空寂、湿漉的秋千架相伴,更让人感到寂寞、愁怨。

  这首词抒写情感很是细腻,但不是直言明说,而是通过十分优雅、含蓄的笔触,去描述十分典型的外物形象和意境,从中再渗出细腻而幽深的心态,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译文

  清明时节,春光满地,熏风洋洋。玉炉中的残烟依旧飘送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在玩斗草游戏。江边的梅子已落了,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

  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注释

  淡荡:和舒的样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树焚死。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玉炉:香炉之美称。

  沉水:沉香。

  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钿(diàn):用金片镶嵌成花形的首饰。

  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

  柳绵:即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名篇之一。下面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思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此词通过寒食时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山枕”谓枕形如山。“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这几句不事修饰,淡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时节已到寒食,为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是多么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飞花。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当此时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动态,更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尽工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3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古诗简介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俗,情韵全出。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翻译/译文

  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炉中名香将尽,残烟依旧飘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海燕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抢先玩起了斗草游戏。江边的梅子已落,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淡荡:舒缓荡漾之意。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介之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之推抱树焚死。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⑶玉炉:香炉之美称。沉水: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⑷梦回:从梦中醒来。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花钿:用金片镶嵌成花形的首饰。

  ⑸海燕:燕子的一种,冬天到南方过冬,春天回北方筑巢,又名越燕。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参加者多为青年妇女与儿童。一名斗百草。

  ⑹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柳绵:即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⑺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在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玩者在板上或坐或站,两手握绳,使前后摆动。技高胆大者可腾空而起,并可双人并戏。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参见《事物纪原》卷八。

  赏析/鉴赏

  此词通过寒食时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山枕”谓枕形如山。“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这几句不事修饰,淡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时节已到寒食,为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是多么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飞花。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当此时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动态,更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尽工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古诗简介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俗,情韵全出。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翻译/译文

  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炉中名香将尽,残烟依旧飘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海燕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抢先玩起了斗草游戏。江边的梅子已落,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淡荡:舒缓荡漾之意。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介之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之推抱树焚死。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⑶玉炉:香炉之美称。沉水: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⑷梦回:从梦中醒来。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花钿:用金片镶嵌成花形的首饰。

  ⑸海燕:燕子的一种,冬天到南方过冬,春天回北方筑巢,又名越燕。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参加者多为青年妇女与儿童。一名斗百草。

  ⑹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柳绵:即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⑺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在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玩者在板上或坐或站,两手握绳,使前后摆动。技高胆大者可腾空而起,并可双人并戏。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参见《事物纪原》卷八。

  赏析/鉴赏

  此词通过寒食时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山枕”谓枕形如山。“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这几句不事修饰,淡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时节已到寒食,为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是多么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飞花。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当此时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动态,更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尽工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宋代]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炉中的沉香即将燃尽,飘出的缕缕残烟仍是清香醉人。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掉落在枕边床上。

  海燕还未飞回,邻家儿女们玩起了斗草游戏。江梅已经过季,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黄昏时分下起了稀稀疏疏输的小雨,打湿了院中的秋千。

  注释

  淡荡:和舒的样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树焚死。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玉炉:香炉之美称。

  沉水:沉香。

  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钿(diàn):用金片镶嵌成花形的首饰。

  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

  柳绵:即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

  赏析:

  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俗,情韵全出。此词通过寒食时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

  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山枕”谓枕形如山。“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这几句不事修饰,淡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时节已到寒食,为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是多么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飞花。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当此时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动态,更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尽工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4)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菁华5篇)

  译文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注释⑴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韵,后阕两*韵,一韵到底。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

  显示全部

  译文及注释

  佚名

  译文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注释

  ⑴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韵,后阕两*韵,一韵到底。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⑵菡萏:荷花的别称。

  ⑶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⑷鸡塞:《汉书·匈奴传》:“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颜师古注:”在朔方浑县西北。“今陕西省横山县西。《后汉书·和帝纪》:”窦宪出鸡鹿塞“,简称鸡塞。亦作鸡禄山。《花间集》卷八孙光宪《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这里泛指边塞。

  ⑸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元稹《连昌宫词》:”逡巡大遍凉州彻“,”大遍“有几十段。后主《玉楼春》:”重按霓裳歌遍彻“,可以参证。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⑹倚:明吕远本作“寄“,《读词偶得》曾采用之。但”寄“字虽好,文意比较晦,今仍从《花庵词选》与通行本、作“倚”。

  参考资料:

  1、俞*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7

  2、徐中玉金启华,*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25-726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4

  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

  显示全部

  鉴赏

  佚名

  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韶光,指春光。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叶嘉莹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9-122.

  李璟

  李璟((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时年47岁。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诗词被录入《南唐二主词》中。

  减字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

  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翻译

  楼角上刚消散一抹晚霞,淡黄色柳枝上暗栖着乌鸦,美人正乘着明月采摘梅花。

  她笑捻着梅花回到闺房,又放下帘幕遮护窗纱,夜风劲吹寒意有些增加。

  注释

  暗栖鸦:乌鸦暗栖于嫩黄的杨柳之中。“玉人”:像美玉一样漂亮标致的人,既可指男子,又可喻女性。

  和月:趁着皎洁的月色。

  捻:摘取。

  粉香:代指梅花。

  夜来:昨天。

  注释

  洞户:室与室之间相通的门户。

  些(suò):句末语气词,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赏析

  此词写一位纯静高洁、貌美如玉的年轻女子从傍晚到夜间的一些活动,充满了词人倾慕和爱恋的情感。

  上片写户外,前两句专力写景。“楼角初销一缕霞”,首先出现在画上的是一座佳人居住的红楼,但词人并不描绘楼的全貌,而只勾勒出它的一角。时间是太阳落山的一瞬。起初,残阳斜射,楼角镕金,色彩极其艳丽;继而,阳光迅速消失,楼角变得暗淡,朦胧,以至被夜幕挂上了面纱。“淡黄杨柳暗栖鸦”,接着写红楼附*杨柳,这杨柳是“淡黄”色,说明抽叶不久,时间应是初春。在这嫩绿柳树的枝叶间,栖卧着归林的乌鸦,在“栖鸦”前加一“暗”字,既显此处人静,又显此时夜深,“栖鸦”与“淡黄杨柳”已经融为一体了。通过时间的推移,作者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幽静、朦胧的夜景,为下边人物的活动设置了一个适宜的环境。

  “玉人和月摘梅花”,“玉人”,像美玉一样漂亮标致的人,既可指男子,又可喻女性。此词所写,应是一位年轻的姑娘。这如花似玉的佳人,披着银白似水的月光,采摘“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梅花,月、花、人三美相映,意境灵动,画面幽洁,令人拍案叫绝。

  在上片景物描写中,还充分显示了色彩的多姿和变幻,红楼、金霞、淡黄杨柳,黑色乌鸦,银白月光,嫣红的梅花,织成了一幅斑烂绚丽的图画。人物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活动,犹如仙境一般。

  下片写室内,“笑捻粉香归洞户”,写女子由院子回到了室内。年轻的佳人采罢梅花,她面含微笑,手指轻轻拈动花枝,迈动款款碎步,她要回房去了。“粉香”即指梅花,是以色彩和气味代指物体,这种借代手法,出自人们的体味和感触,很有点感情色彩。“洞户”,本是室与室之间相通的门户,这里作洞房用,即姑娘所居深邃的内室。这一句写得逼真细致,活灵活现,使人读之如见如闻。

  “更垂帘幕护窗纱”,“更”即“又”,佳人入室之后,马上就把帘幕垂挂下来,用一“又”字,说明天天如此,已成生活定例。帘幕护住窗纱,严严实实,既遮挡风雨侵袭,又使人无缝窥伺,佳人很善于自我保护,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慎独高雅,孤芳不群。

  “东风寒似夜来些”,“些”是宋、元时期语尾助词,读sā音。这句是说,虽然佳人刚刚放下帘幕,入夜不久,由于是初春季节,东风一吹,仍觉寒气浸浸,犹如深夜一般。不过佳人已“躲进小楼成一统”,自然便不“管他冬夏与春秋”了。

  唐圭璋先生评这首词说:“此首全篇写景,无句不美。”从字面上看,此评固然精当,但词人写景的目的在于颂人,歌颂那位高洁美丽的少女,她超凡脱俗,一尘不染,独来独往,不受任何羁绊。贺铸的好友,另一著名词人张耒为《东山词》写的序中曾说贺词“幽洁如屈、宋”,有人认为这样评价过高,不过屈原那种美人香草的手法,他还是学来了,最为脍炙人口的《青玉案》,表面看虽是一首艳词,实则那位“凌波佳人”不仅有美艳绝伦的姿质,而且带着孤芳自赏,寂寞幽独的气息,从她身上曲折地表现了作者感伤身世、理想失落的悲观情绪。这首《减字浣溪沙》中的佳人,也不妨把她看成即是贺铸理想和愿望的象征,或者说就是词人的自况。

  创作背景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秋,贺铸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任管界巡检(负责地方上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捕捉盗贼等的武官),时感怀思慕爱人,而作此词。

  五里滩头风欲*,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题解

  这首词它是较为特别的。它喜欢用口语,思想新颖,调子轻快,读起来满有船夫曲的味道。因为,它是一首唐代的民间词。它的作者是谁?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了。甚至这篇作品也差不多失传了*九百年,直到驰名中外的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在1899年或1900年被打开,人们才有机会读到它。

  鉴赏

  这是一首反映船夫水上生活的抒情小词,它写的是狂风过后船夫们驾驶帆船前进的情景和心情。

  词一开头就说”五里滩头风欲*,张帆举棹觉船轻”。五里滩,是这条河上的一个地名,“头”是方位词,它说明船已开到五里滩上了。帆船是需要借助风力的,乘风破浪,船走得更快。但这种风必须是顺风。如果吹来的风是旋风,或逆风,那就不但不能帮助帆船前进,而且还会带来危险,所以是不能张帆的。在五里滩以前,船夫们遇到的显然不是顺风。他们经过一场和狂风恶浪的搏斗以后,观察到风势将要*息,也就是“风欲*”了,就马上扯起帆来。在这个当儿,大家虽然还在继续举棹摇般,却产生了“觉船轻”的感觉。“棹”,桨板,举棹就是打桨板。既然风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还要打桨摇橹呢,于是,便“柔橹不施停却棹”吧。在文学作品中常把橹称为柔橹,以形容橹的得心应手。橹的外形有点儿象桨,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动,它会象鱼的尾和鳍一样,通过拨水,产主推动力。“施”,使用。写到这里,船夫们的轻松愉快的感情,一下就传达出来了。

  在紧张的劳动过程中,是没有空闲时间来欣赏船外的美景的,但在劳动之余,船夫们不仅轻松,而且欢快,词的下片就是通过看山看水反映了他们的心情。“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闪灼”,形容水光闪动的样子。狂风过后,乌云也散开了,上文说“风欲*”,是还有些风,所以河里的波浪涌起,波光粼粼。这时*的山呐,看上去挺有趣过的,它们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过来欢迎大家。但是,山是不会走动的。子细(仔细)看看,山确实没有动啊。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哦,那不过是因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产生一种“走来迎”的感觉罢了。

  词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结束,它不仅起一个叙述作用,而且还象船夫的劳动号子的和声一样,余音袅袅[niǎo],久久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翻译

  山寺背对着夕阳的光晕,在余晖下显得影廓模糊。飞鸟也显得影子迷离,刚飞到半山腰,山脉便隐藏在昏暗的影子之中了。这时,寺院中的磬声悠扬地响起,仿佛把山间的云彩都定格住了。

  登上山顶,想更*地眺望月亮,如果此时开了天眼,便可以借此透视凡界红尘。这些都是奢想啊,我只是人世间的一个凡夫俗子罢了。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韵,下阕三句两*韵。

  微茫:隐约,模糊。

  夕曛:日落时的余晖。

  上方:寺庙。

  磬:佛寺中钵形的打击乐器,用铜制成。

  定行云:即《列子·汤问》“响遏行云”之意。

  天眼:佛教所说五眼之一。能透视众生诸物,无论上下、远*、前后、内外、大小及未来,皆能观照。又古诗词中常以天眼指月亮。

  创作背景

  此词为1905年夏归海宁时登硖山所作。此词中之意蕴,虽然也有幽微深婉的极可赏爱之处,然而其意境却是词人作品中之所*见,并且性质亦属于有关人生之情思与哲理。

  赏析

  上阕“山寺微茫背夕曛”,如认为确有此山、确有此寺,而欲指某山、某寺以实之,则误矣。此词前片三句,但标举一崇高幽美而渺茫之境界耳。*代西洋文艺有所谓象征主义者,静安先生之作殆*之焉。我国旧诗旧词中,拟喻之作虽多,而象征之作则极少。所谓拟喻者,大别之约有三类:其一日以物拟人,如吴文英《浣溪沙》词“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是以物拟人者也:其二日以物拟物,如东坡《永遇乐》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端己《菩萨蛮》词“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是以物拟物者也;其三日以人托物,屈子《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骆宾王《在狱咏蝉》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以人托物者也。要之,此三种皆于虚拟之中仍不免写实之意也。至若其以假造之景象,表抽象之观念,以显示人生、宗教,或道德、哲学,某种深邃之义理者,则*于西洋之象征主义矣。此于古人之作中,颇难觅得例证。《珠玉词》之《浣溪沙》“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六一词》之《玉楼春》“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东风容易别”,殆*之矣。以其颇有人生哲理存乎其间也。然而此在晏、欧诸公,殆不过偶尔自然之流露,而非有心用意之作也。正如静安先生《人间词话》所云:“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而静安先生之词,则思深意苦,故其所作多为有心用意之作。樊志厚《人间词甲稿序》云:“若夫观物之微、托兴之深,则又君诗词之特色。”此序人言是静安先生自作而托名樊志厚者,即使不然,而其序言亦必深为静安先生所印可者也。“山寺微茫”一起四字,便引人抬眼望向半天高处,显示一极崇高渺茫之境,复益之以“背夕曛”,乃更增加无限要渺幽微之感。黄仲则《都门秋思》有句云“夕阳劝客登楼去”,于四野苍茫之中,而举目遥见高峰层楼之上独留此一片夕阳,发出无限之诱惑,令人兴攀跻之念,故日“劝客登楼去”,此一“劝”字固极妙也。静安词之“夕曛”,较仲则所云“夕阳”者其时间当更为晏晚,而其光色亦当更为黯淡,然其为诱惑,则或更有过之。常人贵远而贱*,每于其所愈不能知、愈不可得者,则其渴慕之心亦愈切。故静安先生不日“对”夕曛,而日“背夕曛”,乃益更增人之遐思幽想也。人于此尘杂烦乱之生活中,恍惚焉一瞥哲理之灵光,而此灵光又复渺远幽微如不可即,则其对人之诱惑为何如,静安先生盖尝深受西洋叔本华悲观哲学之影响,以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一欲既终,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锄静安先生既觉人生之苦痛如斯,是其研究哲学,盖欲于其中觅一解脱之道者也。然而静安先生在《静庵文集续编·自序二》中又云:“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然则是此哲理之灵光虽惚若可以瞥见,而终不可以求得者也。故日:“鸟飞不到半山昏。”人力薄弱,竟可奈何,然而人对彼一境界之向往,彼一境界对人之吸引,仍在在足以动摇人心。有磬声焉,其音孤寂,而揭响遏云,入乎耳,动乎心,虽欲不向往,而其吸引之力有不可拒者焉,故曰“上方孤磐定行云”也。

  于是而思试一攀跻之焉,因而下阕乃有“试上高峰窥皓月”之言。曰“试上”,则未曾真筒到达也可知;曰“窥”,则未曾真筒察见也可想。然则此一“试上”之间,有多少努力,多少苦痛。此又静安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一文所云:“有能除去此二者(按指苦痛与倦厌),吾人谓之日快乐。然当其求快乐也,吾人于固有之苦痛外,又不得不加以努力,而努力亦苦痛之一也。且快乐之后,其感苦痛也弥深。故苦痛而无回复之快乐者有之矣,未有快乐而不先之或继之以苦痛者也。”(按:此实叔本华之说)是其“试上高峰”原思求解脱、求快乐,而其“试上”之努力固已为一种痛苦矣。且其痛苦尚不止此。盖吾辈凡人,固无时刻不为此尘网所牢笼,深溺于生活之大欲中,而不克自拔,亦正如静安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所云:“于解脱之途中,彼之生活之欲,犹时时起而与之相抗。”夫如是,固终不免于“偶开天眼觑红尘”也。已知其“偶开”必由此不能自己、不克自主之一念耳。陈鸿《长恨歌传》云:“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复堕下界,且结后缘。”而人生竞不能制此一念之动,则前所云“试上高峰”者,乃弥增人之艰辛痛苦之感矣。窃以为前一句之“窥”,有欲求见而未全得见之憾;后一句之“觑”,有欲求无见而不能不见之悲。而结之日“可怜身是眼中人”,彼“眼中人”者何,固此尘世大欲中扰扰攘攘、忧患劳苦之众生也。夫彼众生虽忧患劳苦,而彼辈春梦方酣,固不暇自哀。此譬若人死后之尸骸,其腐朽靡烂乃全不自知,而今乃有一尸骸焉,独具清醒未死之官能,自视其腐朽,自感其靡烂,则其悲哀痛苦,所以自哀而哀人者,其深切当如何耶,于是此“可怜身是眼中人”一句,乃真有令人不忍卒读者矣。

  浣溪沙·端午原文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5)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菁华5篇)

  译文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注释⑴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韵,后阕两*韵,一韵到底。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

  显示全部

  译文及注释

  佚名

  译文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注释

  ⑴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韵,后阕两*韵,一韵到底。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⑵菡萏:荷花的别称。

  ⑶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⑷鸡塞:《汉书·匈奴传》:“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颜师古注:”在朔方浑县西北。“今陕西省横山县西。《后汉书·和帝纪》:”窦宪出鸡鹿塞“,简称鸡塞。亦作鸡禄山。《花间集》卷八孙光宪《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这里泛指边塞。

  ⑸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元稹《连昌宫词》:”逡巡大遍凉州彻“,”大遍“有几十段。后主《玉楼春》:”重按霓裳歌遍彻“,可以参证。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⑹倚:明吕远本作“寄“,《读词偶得》曾采用之。但”寄“字虽好,文意比较晦,今仍从《花庵词选》与通行本、作“倚”。

  参考资料:

  1、俞*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7

  2、徐中玉金启华,*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25-726  《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4

  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

  显示全部

  鉴赏

  佚名

  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韶光,指春光。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叶嘉莹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9-122.

  李璟

  李璟((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时年47岁。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诗词被录入《南唐二主词》中。

  减字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

  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翻译

  楼角上刚消散一抹晚霞,淡黄色柳枝上暗栖着乌鸦,美人正乘着明月采摘梅花。

  她笑捻着梅花回到闺房,又放下帘幕遮护窗纱,夜风劲吹寒意有些增加。

  注释

  暗栖鸦:乌鸦暗栖于嫩黄的杨柳之中。“玉人”:像美玉一样漂亮标致的人,既可指男子,又可喻女性。

  和月:趁着皎洁的月色。

  捻:摘取。

  粉香:代指梅花。

  夜来:昨天。

  注释

  洞户:室与室之间相通的门户。

  些(suò):句末语气词,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赏析

  此词写一位纯静高洁、貌美如玉的年轻女子从傍晚到夜间的一些活动,充满了词人倾慕和爱恋的情感。

  上片写户外,前两句专力写景。“楼角初销一缕霞”,首先出现在画上的是一座佳人居住的红楼,但词人并不描绘楼的全貌,而只勾勒出它的一角。时间是太阳落山的一瞬。起初,残阳斜射,楼角镕金,色彩极其艳丽;继而,阳光迅速消失,楼角变得暗淡,朦胧,以至被夜幕挂上了面纱。“淡黄杨柳暗栖鸦”,接着写红楼附*杨柳,这杨柳是“淡黄”色,说明抽叶不久,时间应是初春。在这嫩绿柳树的枝叶间,栖卧着归林的乌鸦,在“栖鸦”前加一“暗”字,既显此处人静,又显此时夜深,“栖鸦”与“淡黄杨柳”已经融为一体了。通过时间的推移,作者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幽静、朦胧的夜景,为下边人物的活动设置了一个适宜的环境。

  “玉人和月摘梅花”,“玉人”,像美玉一样漂亮标致的人,既可指男子,又可喻女性。此词所写,应是一位年轻的姑娘。这如花似玉的佳人,披着银白似水的月光,采摘“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梅花,月、花、人三美相映,意境灵动,画面幽洁,令人拍案叫绝。

  在上片景物描写中,还充分显示了色彩的多姿和变幻,红楼、金霞、淡黄杨柳,黑色乌鸦,银白月光,嫣红的梅花,织成了一幅斑烂绚丽的图画。人物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活动,犹如仙境一般。

  下片写室内,“笑捻粉香归洞户”,写女子由院子回到了室内。年轻的佳人采罢梅花,她面含微笑,手指轻轻拈动花枝,迈动款款碎步,她要回房去了。“粉香”即指梅花,是以色彩和气味代指物体,这种借代手法,出自人们的体味和感触,很有点感情色彩。“洞户”,本是室与室之间相通的门户,这里作洞房用,即姑娘所居深邃的内室。这一句写得逼真细致,活灵活现,使人读之如见如闻。

  “更垂帘幕护窗纱”,“更”即“又”,佳人入室之后,马上就把帘幕垂挂下来,用一“又”字,说明天天如此,已成生活定例。帘幕护住窗纱,严严实实,既遮挡风雨侵袭,又使人无缝窥伺,佳人很善于自我保护,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慎独高雅,孤芳不群。

  “东风寒似夜来些”,“些”是宋、元时期语尾助词,读sā音。这句是说,虽然佳人刚刚放下帘幕,入夜不久,由于是初春季节,东风一吹,仍觉寒气浸浸,犹如深夜一般。不过佳人已“躲进小楼成一统”,自然便不“管他冬夏与春秋”了。

  唐圭璋先生评这首词说:“此首全篇写景,无句不美。”从字面上看,此评固然精当,但词人写景的目的在于颂人,歌颂那位高洁美丽的少女,她超凡脱俗,一尘不染,独来独往,不受任何羁绊。贺铸的好友,另一著名词人张耒为《东山词》写的序中曾说贺词“幽洁如屈、宋”,有人认为这样评价过高,不过屈原那种美人香草的手法,他还是学来了,最为脍炙人口的《青玉案》,表面看虽是一首艳词,实则那位“凌波佳人”不仅有美艳绝伦的姿质,而且带着孤芳自赏,寂寞幽独的气息,从她身上曲折地表现了作者感伤身世、理想失落的悲观情绪。这首《减字浣溪沙》中的佳人,也不妨把她看成即是贺铸理想和愿望的象征,或者说就是词人的自况。

  创作背景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秋,贺铸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任管界巡检(负责地方上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捕捉盗贼等的武官),时感怀思慕爱人,而作此词。

  五里滩头风欲*,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6)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译文

  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贫困的生活*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注释

  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后来即于清明前一日为寒食。

  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

  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

  明朝(zhāo):明天。

  子推:介子推,春秋时人。他曾随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回国,作了国君(即晋文公),赏赐功臣,竞忘了他。介子推即与其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文公遍寻他不见,便焚山求索,结果被烧死。后人为纪念他,于寒食节日不举烟火。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赏析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经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生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匹配的应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的写出了“堪悲”。作者是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还暗含少食、无食的意味,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可悲了。

  诗中常常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景色,便于常情不同,正是“花*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更有力量。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贫困的生活*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寒食雨二首

  苏轼〔宋代〕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度过三个寒食时际。不不爱惜春光想将它挽留,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今不又苦于连连阴雨,绵延两个月气候萧瑟一如秋季。独卧在床听得雨打海棠,胭脂样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造物主煮艳丽的海棠偷偷背去,夜半的雨真有神力。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不,病愈时双鬓斑白已然老去。

  春江暴涨仿佛要冲进门户,雨势凶猛袭来似乎没有穷已。我的小屋宛如一叶渔舟,笼罩在濛濛水云里。空空的厨房煮着些寒菜,潮湿的芦苇而在破灶底。哪还知道这一天竟然是寒食,却看见乌鸦衔来烧剩的纸币。天子的宫门有九重,深远难以归去,祖上的坟茔遥隔万里不能吊祭。我只想学阮籍作穷途痛哭,心头却似死灰并不想重新而起。

  注释

  ⑴寒食:旧历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⑵“两月”句:言两月来雨多春寒,萧瑟如秋。⑶胭脂雪:人海棠花瓣。⑷“暗中”两句:《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里用以喻海棠花谢,象是有力者夜半暗中负去。⑸何殊:何异。⑹不已:一作“未已”。⑺濛濛(méng):雨迷茫的样子。⑻庖(páo):厨房。寒菜:原特人冬季之菜,此系泛人。⑼“那知”二句:是说见乌衔纸才知道今天是寒食节日。见,一作“感”。⑽“君门”句: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注曰:“君门深邃,不可至也。”九重,人宫禁,极言其深远。⑾“坟墓”句:谓诗人祖坟在四川眉山,距黄州有万里之遥,欲吊不能。⑿“也拟”句:晋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的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途穷之哭。⒀死灰:人上面“乌衔纸”的纸钱灰,隐用汉韩安国的话,《史记·韩长孺传》:“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而乎?’田甲曰:‘而则溺之!’”

  赏析

  第一首借寒食前后阴雨连绵、萧瑟如秋的景人,写出他悼惜芳春、悼惜年华似水的心情。诗人对海棠情有独钟,并多次在诗中借以自喻,其《寓食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中说:“陋邦何处”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且对自己与花“天涯流落俱可念”的共同命运,发出深深叹息。这首诗后段对海棠花谢的叹惋,也正是诗人自身命运的写照。他对横遭苦雨摧折而凋落的海棠,以“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的绝妙比喻,正是对自己横遭政治迫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命运的借喻。

  假如说前一首诗表现贬谪之悲还较含蓄,第二首则是长歌当哭,宣泄了诗人心头无限的积郁。诗中先描写雨势凶猛,长江暴涨,似欲冲入诗人食所。而风雨飘摇之中,诗人的小屋如一叶渔舟,飘荡于水云之间的状况“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二句,描写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诗人从前在京师、杭州等地,每逢寒食佳节,曾经有过许多赏心乐事,如今却只有满目萧条、满目凄凉,他不由”悲极而发出“那知是寒食”的设问。寒食、清明又是祭祖、扫墓的日子,看见“乌衔纸”,诗人这才恍悟,当前确实正是寒食节令,这故作回旋的笔《,突显了诗人痛定思痛的心情。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是要学阮籍穷途之哭,又反用韩安国典,表示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

  在艺术特色上,《寒食雨二首》分别以人声韵与上声韵传达诗人苦闷的心境。通篇紧扣寒食节的主题。章法结构紧密,虚实相间。还以“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空寒物人,突现窘迫的物质生活;以“纸”、“坟墓”、“死””等死亡意人,渲染凄怆悲凉的基调,风格沉郁,显示出一种沉稳悲壮的人格力量。但是,作者即使在“春江欲入户”的艰苦环境中,仍不失那份天真的童心。大水都快淹进门了。他还在想人“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的那种乐趣。这正是东坡独特、可爱的地方。他很少作愁苦的**,更不会无病**,还时不时展现几分幽默感,如“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几乎已经从忍受苦难升华为诙谐欣赏的态度了。

  贺裳《载酒园诗话》说诗人“黄州诗尤多不羁”,认为此诗“最为沉痛”。黄州时期,苏轼写了不少旷远清超的诗词,但这首诗实在写出了他最为真实、沉痛的内心感情。诗人手书此二诗的真迹至今犹存,也可见其对此二诗的重视。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原文:

  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唐代:胡皓

  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

  译文:

  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

  注释:

  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chén)。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

  辰:1。地支的第五位,属龙。2。用于记时。3。时日:4。日、月、星的总称。5。古同“晨”,清早。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gèng)伴人。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

  寒灰:犹死灰。物质完全燃烧后留剩的灰烬。

  赏析:

  胡皓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原文: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唐代: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译文: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7)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十】份

  原文:

  寒食

  唐代:沈佺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译文: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天下家家熄灭火焰,整个大地都已不见炊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不知道哪里的火,能够温暖我这凄凉的游子之心。

  注释:

  普天皆灭焰,匝(zā)地尽藏烟。

  匝地:遍地,满地。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赏析:

  在此诗中,沈佺期运用早期宫廷诗的“封闭式”结尾,并能利用这种巧妙的结尾表现个人情绪。

  寒食节本来意味着快乐和团聚,但对于游子来说,却只能突出他的孤独。“然”不仅隐喻他的忧愁,并且与外部世界形成悬殊对照,这种不一致与他的处境是相应的。但沈佺期也能够运用较时新的“开放式”结尾,以暗示和描写结束诗篇。

  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

  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

  翻译

  风吹不停,浓云阴沉,雨时断时续,寒食节马上要来临了。昨夜风将樱桃吹得凌乱不堪。雨天阴冷潮湿,我也小病刚好,是该用炉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唤女伴麻烦她来替我画眉,但又懒得动身,多么希望黄莺给捎个信儿。迟疑半晌才打开梳妆盒,镜中的容貌虽然娇艳,但还是嫌自己不够美丽。

  注释

  阑风伏雨:指风雨不止。

  寒食:寒食节。旧俗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当此节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狠藉:指樱桃花败落。

  锁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子。

  薰绣衣:用香料薰华丽的衣物。

  央及:请求、恳求。

  流莺:啼莺,以其啼鸣婉转,故云。

  半响:许久、好久。

  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自嫌:自己对自己不满。

  赏析

  词的上片写由狼藉满地的樱桃花牵惹出思妇的一腔春愁。一阵阵的风雨将寒食节催来了,春天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窗外的樱桃花昨天还开得明媚娇艳,一夜风雨便将花儿吹打得散乱满地。由狼藉的樱桃花,她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这飘零的春花“刚与病相宜”,恰好同自己多愁多病的身体一。多病而又寂寞无聊,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怎样也排遣不了这种思绪,只好关起窗户“薰绣衣”。“琐窗薰绣衣”句将闺中女子孤单寂寞、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凄婉、含蓄,耐人寻味。

  下片写这位少妇越是思念丈夫,越耐不住这种寂寥,强打精神为自己梳妆打扮。“画眉烦女伴”,她又想起了丈夫在家时闺房中的乐趣,可现在为她画眉的人远游他乡,她只得“烦女伴”了。“画眉”典出“张敞匦眉”。女伴不在身边,她又得央求侍女莺儿去请她来。紧接着,诗人用“半饷试开奁”这个极细微的动作描写,把人物的复杂心理表现得逼真而细腻。女伴来了,她多么急切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姣好动人,可又害怕镜中现出的自已是憔悴多愁的姿容,所以踌蹰半晌,才试着打开镜匣。没想到镜中人是那样柔弱娇美,她不免暗中欣喜,可是立即想到丈夫不在身边,为谁梳妆呢!于是更觉尢聊,连自己也嫌她“娇多”了。刚才的兴致一下被扫尽,心又冷下来了。

  创作背景

  词人在寒食节时,看到一位女子病起后又喜又悲,从而发出联想,所写的一首词。

  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清代纳兰性德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

  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

  译文

  风吹不停,浓云阴沉,雨时断时续,寒食节马上要来临了。昨夜风将樱桃吹得凌乱不堪。雨天阴冷潮湿,我也小病刚好,是该用炉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唤女伴麻烦她来替我画眉,但又懒得动身,多么希望黄莺给捎个信儿。迟疑半晌才打开梳妆盒,镜中的容貌虽然娇艳,但还是嫌自己不够美丽。

  注释

  1、菩萨蛮: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阙两仄韵转两*韵。本篇守谱用四部韵,两仄两*相间,句句皆叶,两句一换。

  2、阑风伏雨:指风雨不止。

  3、寒食:寒食节。旧俗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当此节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4、狠藉:指樱桃花败落。

  5、锁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子。

  6、薰绣衣:用香料薰华丽的衣物,

  7、央及:请求、恳求。

  8、流莺:啼莺,以其啼鸣婉转,故云。

  9、半响:许久、好久。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8)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十篇

  [宋代]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注释

  苘(qǐng):同“苘”,俗称青麻。

  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

  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

  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饱之意。

  赏析:

  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活情趣:煮蚕香、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麦等。

  “麻叶层层苘叶光”,麻叶一层一层地密密麻麻地铺着,而且一层一层的麻叶都泛着光泽,麻叶、苘叶互文见义,层层二字可见麻叶的繁茂,光字又写出了苘叶的光滑滋润,此处虽然未写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层层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叶,读者就可以知道这都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约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谢雨之意。谁家煮茧一村香?词人一进入村庄,便闻到弥漫着的煮茧香味,禁不住好奇地问询一声:此时是谁家正在煮茧?行文更显变化摇曳之美,毫无板滞之感。“一村香”三字写尽了香气浓郁、芳香四溢之感。隔篱娇语络丝娘,循着香气望去,便听见缫丝的妇女在隔着篱笆娇语交谈、轻声欢笑,场景逼真,富有情趣。把缫丝女比喻成声音动听的络丝娘,更见其声音的娇软美妙。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词人看见一位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希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垂白、杖藜、醉眼三个词从不同的方面刻画出老翁的年迈老态,而如此年老可怜的老人还得捋青捣麨可见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问言豆叶几时黄?”词人见后,忍不住地上前关切地问道:叶黄豆熟之时还要多久呢?便也就是说:甘霖之后的新一轮的丰收还要多长时间呢?这是在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对老翁的一种安慰。关切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

  原文

  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古诗简介

  王安石二度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的许多词作于这个时期,这一首浣溪沙即是,这里作者以桃花自喻,落寞之情溢于言表。

  翻译/译文

  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婉转的小溪流。喜欢幽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

  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静。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的种在一起。不知道他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

  注释

  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

  半是苔:一半长满了青苔。

  白道:洁白的小道。

  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暗喻身处山水之中。

  赏析/鉴赏

  王安石二度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的许多词作于这个时期,内容大多为描绘江南景色,表现闲适心情之作。这类词为数不少,有《渔家傲》二首、《菩萨蛮》、《清*乐》、《浣溪沙》、《生查子》和《千秋岁引·秋景》等。这类词多作于元丰年间,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王安石的这些词在写景方面是颇为成功的。王安石在表现自己的闲居生活,反映自己的闲适心情方面,也颇为真切、生动。如《浣溪沙》中的“爱闲能有几人来”。再如《渔家傲》中“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黄花庵评日:“极能道闲居之趣”,确实如此。

  还有一些临川之词是宣扬佛教思想,为数不少,表现了他是晚年思想的变化,这类词照袭佛语较多,而且词旨复沓,艺术上自然显得拙劣一些。

  百亩中庭半是苔,说明主人心情不好无暇打扫也从侧面表现出以的前门庭若市以变成现在的无人问津了,爱闲能有几人来则是正面说出了这凄清的场面,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山里的桃花已经开放了,再美有什么用呢?哪里有人会来这里欣赏呢?这里作者以桃花自喻,落寞之情溢于言表。

  《浣溪沙》作品介绍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作的一首词,描写泛舟颍州西湖、留连美好春光的情趣。把握了云天阳光、花鸟游丝所蕴含的美的特质,并注入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创造出幽美的诗情画意。

  《浣溪沙》原文

  浣溪沙①

  湖上朱桥②响画轮③,溶溶④春水⑤浸春云⑥,碧⑦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⑧萦⑨醉客⑩,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浣溪沙》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朱桥:栏杆朱红的桥。

  ③画轮:指有彩绘的豪华车子。

  ④溶溶:指水盛貌。

  ⑤春水:指春天时的湖水,表现出湖水的柔和之感。

  ⑥春云:即春天的云,表现出湖上天空的云之舒缓柔美。

  ⑦碧:即绿色。

  ⑧游丝:本指春季里昆虫吐出的细丝。

  ⑨萦:即萦绕,留住之意。

  ⑩醉客:指陶醉在美景之中的游人。

  归:指离开。

  《浣溪沙》原文翻译

  带有彩绘的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色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春水丰盈的湖面,倒映着柔美的白云。湖面*静的好像碧绿的玻璃,*滑干净没有灰尘。

  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网住春光,留住游人。花丛中的鸟儿不停地名叫,仿佛在召唤行人。湖光春色如此诱人,游人游赏到夕阳西斜才无可奈何地离去。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皇v元年至二年(1049—1050)。欧阳修任颖州知州,与友人一起载舟游春的所见所闻。是一首以景抒情的小词。

  《浣溪沙》赏析

  欧阳修这首《浣溪沙》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爱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

  上片写湖面风光很有特色。首句“湖上朱桥响画轮”,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一种喧腾热闹的气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一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是名副其实的“加一倍写法”,目的就是把这个字突现出来。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从观察体验的错觉中描绘景物的状态。第三句“碧琉璃滑净无尘”,用琉璃的光洁*滑来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

  下片写游兴未尽的留连之情。前两句是对偶句:“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欧阳修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有游人被美景“唤住”之意,下句“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一句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不但写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境界,也写出了春天西湖的“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葱绿景象。词人通过把游丝、啼鸟对游人的“挽留”,表现出游人被西湖美景吸引而舍不得归去之情。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这便是词体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末句里的“日斜归去”四字,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奈何春”三个字使得全词更显得精彩,它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留连惆怅之情。这首词的结尾,是用陡转直下的笔法揭示了游人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表现了由欢快而悲凉这种两极转换的心理状态,故而能够取得含蓄蕴藉、余味不绝的艺术效果。

  从艺术上看,词人借景抒情,在描写“乐景”之中,暗示了“哀情”,具有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把那深沉委婉的情思意念蕴含在宽阔的境界之中,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浣溪沙》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www.jianbihua.cc)

  《浣溪沙》作品介绍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作的一首词,描写泛舟颍州西湖、留连美好春光的情趣。把握了云天阳光、花鸟游丝所蕴含的美的特质,并注入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创造出幽美的诗情画意。

  《浣溪沙》原文

  浣溪沙①

  湖上朱桥②响画轮③,溶溶④春水⑤浸春云⑥,碧⑦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⑧萦⑨醉客⑩,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浣溪沙》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朱桥:栏杆朱红的桥。

  ③画轮:指有彩绘的豪华车子。

  ④溶溶:指水盛貌。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