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3篇

日期:2022-04-30 04:08:29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1

  【诗句】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出处】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意思】思念家乡的眼泪都在作客中流尽了,望着那向家乡驶去的孤帆,一直望到水天相接的尽头。

  【全诗】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全诗鉴赏】

  这首诗,写深秋江上游子的归思,实则是自己的人生感慨。

  首句描写深秋之景。诗句受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诗句的启发,而更流动自然。作者捕捉带有典型性的景物,点明季节。木落雁飞,北风呼呼,裹挟着一股寒流,吹得人瑟瑟发抖。如此景象不由得兴起诗人的羁旅情怀。接下来的一联流水对,如随笔拈来,遥递乡情。下一联进一步写诗人的羁旅之情。结尾两句,化用孔子命子路向长诅、桀溺问津遭受讥讽的典故而不着痕迹。诗人通过迷途无处问津,来暗示自身前途茫茫的空虚失落感。总观全诗,语言简洁而意味深远,具有孟浩然诗作的一贯风格。。”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2

  【诗句】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出处】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意思】 叶落萧萧雁南飞,北风冽冽江水寒。

  【全诗】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下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全诗鉴赏】

  本诗是作者东游吴越之时所作。孟浩然四十岁进京,应举落第。回乡后心情抑郁,次年便漫游吴越以抒忧愤。本诗是此行到达长江下游时所作。这时候他内心凄苦而又矛盾,既想归隐田园,又不甘心此生如此落寞,在人生歧路上徘徊,飘泊途中,又遇江水上涨,眼前迷惘一片。此诗饱含着诗人彷徨失意的人生感慨,诗意蕴藉,韵调悠然。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此诗说:“纯是思归之神,所谓超以象外也。”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3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译注

  思乡的眼泪已流尽,客旅的生活无比辛酸,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① 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论语 微子》记载,孔子曾经在旅途中迷失方向,让子路向正在耕种的隐士长沮、桀溺询问渡口(迷津)。这两句化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落拓失意,前途渺茫之叹。

  ② *海:宽广*静的江水。

  ③ 漫漫:水广大貌。

  说明

  孟浩然曾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公元729年至733年,再到吴越漫游。这首当作于漫游长江下游时期的一个秋天。

  本诗从萧索的秋景入手,写出客居异地时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以及面对隐居与从政的抉择时的迷茫心情。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全诗情景交融,言淡而意远。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思归的诗。“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两句是写景。落叶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对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来说,这种环境真是悲惨极了。“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作者家住襄阳,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然而却远在云端。更多描写思乡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如果说颔联是比较含蓄地写思乡之情,那么颈联“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就把思乡之情倾泻得一览无余了。作者离乡多日,眼泪都在旅途中流尽了,这时他看到一条飘向南方的船,于是他只能目送那条船缓缓离开,他的思归之心就显得更加强烈。他也想回家,可是家乡在哪里呢?“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渡口在哪里?坐哪一条船才能回去?已经到了黄昏,那海面一片苍茫,他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最后两句不仅是说作者找不到回家的路,更是他在现实生活中迷茫的反映。他不知该求仕还是求隐,生活在这种矛盾之中,于是陷入了“迷津”。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3篇扩展阅读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3篇(扩展1)

——《江上》原文及赏析3篇

《江上》原文及赏析1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阅岁华。

  古诗简介

  《江上》是明代孙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写初秋时节江上的景色,表达出诗人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开朗旷达起来己淡淡的思乡愁绪,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

  注释

  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赏析/鉴赏

  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愁绪,又有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作者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来。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洲) 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江上》原文及赏析2

  江上古道是连接旌德江村与绩溪上庄的一条古道,亦是当年胡适迎亲之路。杨桃岭是江上古道需要翻越的最高山岭,海拔约700米左右,岭北边是旌德白地的江村,岭南面是绩溪的上庄村。当年胡适先生相亲翻越此岭,江冬秀回娘家常翻越此岭。

  桃岭数弯何险峻,

  如丝牵就世家姻。

  儒风士范石阶印,

  深闺娇容岭上存。

  豪气干得紫禁月,

  旌旗搅动纪年云。

  今朝古道探踪迹,

  国栋足痕何处寻。

  注:桃岭:指杨桃岭古道,即旌德江村至绩溪上庄的古道。传为江冬秀与胡适联姻所修。

  如丝:指古道如同红丝带一般。世家姻:即江、胡两个世家的联姻。

  儒风士范石阶印:当年胡适先生尊奉母命西装革履到江村相亲,走在杨桃岭古道上,其儒士风范何其潇洒,曾给石阶古道烙下深深印痕。

  豪气干的紫禁月:想当年,胡适先生的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文中那改革文学的冲天豪气足足影响了紫禁城上空的气象。

  旌旗搅动纪年云:按照*历史纪年表,*时代为一个纪年。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他高擎的文学改良旗帜搅动了二十世纪前半页*新文化运动的际会风云。

  江上古道之美人潭瀑布

  美人谭瀑布在江村至上庄古道的杨桃岭中段。从白地镇的205国道上远远就能看到瀑布如一条白练从山壁断崖的豁口处飞泻而下,好不壮观。当年江冬秀探亲路上经过此潭时都要停下将潭水作镜子照一照娇容,理一理秀发。正是:

  杨桃瀑布欲从天,

  挂素前川一望间。

  昂首蛟龙琼液泻,

  凌空雪练玉屏悬。

  飞珠溅玉龙吟地,

  撞壁砰崖虎啸篇。

  深闺当年回嫁地,

  常饮玉液浣娇颜。

  注:欲从天:是说(瀑布)好像是从天上飞下来一般。

  挂素前川一望间:挂素,指飞挂着一条白色的带子。前川,指南面的山坳。一望间,指一眼就能望得见。全句是说,远远地站在白地镇,一眼就能望得见前面(南面)的山崖上飞挂着一条白色的飘带。

  昂首蛟龙琼液泻:就像蛟龙昂起头喷泻的琼液一般,玉汽玲珑,晶莹剔透。

  玉屏:如玉的吊屏。

  深闺:指江冬秀。回嫁地:回到出嫁的地方,即娘家。

  浣:即洗一洗。

《江上》原文及赏析3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翻译

  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

  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注释

  但:只。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赏析

  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两句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向读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忽隐忽现,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被风浪隐没。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知道喜欢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捕鱼多艰难多危险哪!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常的语言,*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常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3篇(扩展2)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古诗简介

  《早梅》,是中唐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翻译/译文

  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

  花朵儿映着碧蓝的南国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

  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

  想将花儿赠给万里外的亲友,

  路途遥远重重山水阻隔。

  寒风中花朵就要凋落,

  又能用什么来抚慰远客?

  赏析/鉴赏

  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柳宗元也正是这样,在《早梅》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众花摇落独暄妍”(林逋《山园小梅》)。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而“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寓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这两句诗与陆游《落梅》绝句里的“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意同,都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边远落后的南荒之地,过着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连连不断的打击,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他表示:“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前两句由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吏,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翻出,但意致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这是因为柳宗元作诗的情境与陆凯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柳宗元是一个用世之心极强、不甘寂寞的'人,但他在永州过的是远离政治活动而浪迹山水的生活,贬谪所造成的痛苦时时激荡在内心,反映在他的诗歌里,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是“表现上的简淡清爽与内在感情上的深沉炽烈的统一。”这首诗就是这样,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原文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一作:林村)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

  并不知道临*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

  注释

  迥(jiǒng):远。

  傍:靠*。

  发(fā):开放。

  经冬:经过冬天。

  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构思奇巧的咏梅诗,意在咏赞。虽然作者在作品中没有一处议论和礼赞的词句,却巧妙地刻画了早梅凌寒傲雪的高贵品格。

  “一树寒梅白玉条”。这一句是对梅花外在特征的描写。开篇描写早梅之娇美,有色,有形,也有神,令人仰慕,令人陶醉。“一树”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满树”,形容花开得密,开得多,即满树都是盛开的鲜花。“寒梅”一词意在突出一个“早”字,同时也与题目中的“早”形成了一个照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扣题。“白玉条”,这三个字既写出了梅花花朵的颜色、质地,也描绘出了梅花枝杈的姿态和神韵。形象,传神,逼真。

  “迥临村路傍溪桥”。这一句是对梅的生长环境的具体交代。这个交代作者是有用意的,不是简单的交代,而是为了突出梅的高洁。你看它生长的地方,绝对是与众不同的,“迥临村路”,也就是远离喧嚣的尘世,不与世俗同流;“傍溪桥”,不仅长在小溪的涯畔,还依傍在小桥的旁边,,远离“村路”,却又傍水临桥,谁说植物没有意识?这简直就是有意识的绝佳的环境选择。从这一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是有意融入了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喧嚣的尘世,刻意到偏僻的溪畔桥边,独自悄悄地凌寒开放,突出了早梅的不畏严寒的不与世俗同流的高贵品格。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梅花*水早发的惊喜之情。因为“不知”才“疑”,因为梅花洁白如玉才“疑是经冬”“未销”的“雪”,这样写来,就使人读起来觉得更为传神,更能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化尽的冬雪压在枝头。这不仅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同时也更好地显示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唤起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张谓

  张谓(生卒年不详),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生*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原文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一作:林村)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

  并不知道临*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

  注释

  迥(jiǒng):远。

  傍:靠*。

  发(fā):开放。

  经冬:经过冬天。

  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构思奇巧的咏梅诗,意在咏赞。虽然作者在作品中没有一处议论和礼赞的词句,却巧妙地刻画了早梅凌寒傲雪的高贵品格。

  “一树寒梅白玉条”。这一句是对梅花外在特征的描写。开篇描写早梅之娇美,有色,有形,也有神,令人仰慕,令人陶醉。“一树”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满树”,形容花开得密,开得多,即满树都是盛开的鲜花。“寒梅”一词意在突出一个“早”字,同时也与题目中的“早”形成了一个照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扣题。“白玉条”,这三个字既写出了梅花花朵的颜色、质地,也描绘出了梅花枝杈的姿态和神韵。形象,传神,逼真。

  “迥临村路傍溪桥”。这一句是对梅的生长环境的具体交代。这个交代作者是有用意的,不是简单的交代,而是为了突出梅的高洁。你看它生长的地方,绝对是与众不同的,“迥临村路”,也就是远离喧嚣的尘世,不与世俗同流;“傍溪桥”,不仅长在小溪的涯畔,还依傍在小桥的旁边,,远离“村路”,却又傍水临桥,谁说植物没有意识?这简直就是有意识的绝佳的环境选择。从这一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是有意融入了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喧嚣的尘世,刻意到偏僻的溪畔桥边,独自悄悄地凌寒开放,突出了早梅的不畏严寒的不与世俗同流的高贵品格。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梅花*水早发的惊喜之情。因为“不知”才“疑”,因为梅花洁白如玉才“疑是经冬”“未销”的“雪”,这样写来,就使人读起来觉得更为传神,更能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化尽的冬雪压在枝头。这不仅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同时也更好地显示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唤起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张谓

  张谓(生卒年不详),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生*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翻译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湛蓝的楚天。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暗香,清晨浓霜增添洁白一片。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山重水复阻隔遥远。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用什么安慰远方友人的思念?

  注释

  发:开花。

  迥:远。

  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吹:北风吹。

  滋:增加。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

  杳杳:遥远。

  寒英:指梅花。

  坐:徒然。

  销落:凋谢,散落。

  鉴赏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早在南朝诗人何逊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中,就写下“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的名句。鲍照的《梅花落》则以庭院中的杂树为反衬,赞叹梅花“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体物写志,借事明情,在诗人们笔底下的梅花,常常被引为傲视霜雪,坚贞不屈的高洁品质的象征。柳宗元的《早梅》诗同样如此。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 “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

  创作背景

  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偏远落后的永州,但是他并未因为政治上遭受打击而意志消沉,相反的更加坚定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他在《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中说:“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这首《早梅》诗就是在这种思想状况下写成的。

  原文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翻译

  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

  花朵儿映着碧蓝的南国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

  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

  想将花儿赠给万里外的亲友,

  路途遥远重重山水阻隔。

  寒风中花朵就要凋落,

  又能用什么来抚慰远客?

  赏析

  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柳宗元也正是这样,在《早梅》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众花摇落独暄妍”(林逋《山园小梅》)。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而“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寓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这两句诗与陆游《落梅》绝句里的“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意同,都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 “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边远落后的南荒之地,过着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连连不断的打击,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他表示:“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前两句由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吏,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翻出,但意致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这是因为柳宗元作诗的情境与陆凯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 “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柳宗元是一个用世之心极强、不甘寂寞的人,但他在永州过的是远离政治活动而浪迹山水的生活,贬谪所造成的痛苦时时激荡在内心,反映在他的诗歌里,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是“表现上的简淡清爽与内在感情上的深沉炽烈的统一。”这首诗就是这样,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3篇(扩展3)

——早发原文赏析及翻译 (菁华3篇)

  原文:

  易阳早发

  唐代:王勃

  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

  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

  译文:

  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拂晓时分我就整理行装准备出发,伴着天上点点残星便扬鞭远行。

  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道路两旁山峰耸立,层峦叠嶂时时映入眼帘,红色绿色的屏风形的山峰上偶尔有一座楼阁,有一间房屋。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

  突然山中云雾缭绕,连树形都看不清楚;再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峰也失去它原来的挺拔之姿,迷迷蒙蒙一片。

  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

  秋风吹起才知夜晚已经悄然降临,只见空山之中,萤火虫飞来飞去。

  注释:

  饬(ch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易阳:今河北永年县西。饬:整顿,整理行装。侵晓月:即拂晓。与下句的“候残星”相对,二句犹言披星戴月。奔策:策马疾行。候:迎候。

  危阁寻丹障(zhàng),回梁属翠屏。

  危阁:高阁。指阁道。寻:依附。丹障:如朱色屏障的山岭。回梁:曲折的桥粱。属:依托。翠屏: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

  复此凉飙(biāo)至,空山飞夜萤。

  凉飙:一作“商风”,即秋风。

  赏析:

  这首诗布局巧妙,展示出全天的旅行过程,但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注重写景角度的交错变换,从不同时间、不同的光影效果加以描写,因而诗人笔下的景物变幻多端,瑰丽神奇。

  首联通过对出行时天空景色“晓月”、“残星”的描写,突出时间尚早,诗人旅途艰辛,长途跋涉不辞劳苦。“饬装”、“奔策”又把出行动作化、具体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笔势突兀,句法挺拔,不落俗套,气势壮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也是古人所谓的“突起”。因而明代陆时雍评价说:“如此起句,是大家数。”(《古诗镜》)

  颔联从山顶上的“危阁”、“回梁”写起,描写旅途中见到的景色,突出其特点:奇、险。蜀地的崇山峻岭、悬崖峭壁被赋予诗人的'感受——“危”、“回”,准确而新颖。“丹障”、“翠屏”描绘出山峰的不同形态、不同色彩,表现出诗人新颖独到的写景技巧。

  颈联写诗人透过云雾观景,大树、山峰都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具有隐约朦胧之美。“迷”、“失”写出诗人对山中特有景物的奇妙感受,写景角度的不同,从“云间”、“雾里”观峰看树,突出一种迷离朦胧的状态。

  尾联诗人强调夜色降临,暗示一天的辛苦将告结束。这两句极为巧妙,没有直接道来,而是借凉风的不期而至,诗人才意识到时间已晚,才看到夜萤乱飞。此联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游兴正浓,兴致勃勃,陶醉忘时的情态。行文巧妙,凉飙至、夜萤飞唤起诗人的时间观念,从一个侧面说明诗人已完全沉醉在大自然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此诗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它既有永明体写景生动、锤炼精工的特点,又吸取了魏晋古诗的气骨,是王勃诗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首。

  早发

  宋代宗泽

  繖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译文

  马后垂着伞盖,马蹄踩着黄沙,沙沙,沙沙。山遥遥,水茫茫,沿路见到那么多的野花。

  眼观敌我形势,战术方略早已成竹在胸。兵马缓步前进,三军肃静无人喧哗。

  注释

  繖幄:指伞盖。繖,同“伞”,从晋代起,官员出门,仪仗队里都有伞。

  策:战术、方略。

  徐行:慢速前进。哗:嘈杂的声音。

  鉴赏

  宗泽是宋代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陆游有两句著名的诗“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剑南诗稿》卷二五《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就是把两人相提并论的。他的诗虽所存不过二十来首,但一部分诗从一个抗金将领的角度反映了宋朝的抗金战争,很有特色。《早发》便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早发》写宗泽率领自己的军队于清晨出发,去进行一次军事活动。全诗的气氛可以用诗中的一个“静”字来概括。这“静”既是早晨的大自然所特有的宁静,又是纪律严明的宗泽部队行军时的肃静,更是一场激战即将来临之前的寂静。这三种“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逼真的行军图。

  “繖幄垂垂马踏沙”,写的是行进中的军队。“繖幄”是主帅行军时所用的仪仗,“垂垂”是张开的伞有秩序而无声地移动的样子,给人以静悄悄的感觉。“马踏沙”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那战马踩着沙地所发出的沙沙声,更衬托出行军队伍的整齐与肃静。这一句的特色,就在于用一个视觉画面表现了一个听觉印象;而行军队伍的肃静不哗,正是反映了宗泽部队的纪律严明,有战斗力。

  “水长山远路多花”写了行军队伍周围的自然景色。悠长的流水、绵亘的远山、点缀于路旁的野花,这三者所构成的意境,是一种大自然在清晨时分的静谧。大自然的宁静与行军队伍的肃静互相映衬。“水长山远”既是说的自然景色,又暗示了行军路线之长。而宗泽既有闲情雅致欣赏周围的山水花草,则表明他对即将来临的军事行动早已成竹在胸,为下面一句的正面描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眼中形势胸中策”,正面描写了主人公的思想活动。“眼中形势”,是指当时的抗金形势;“胸中策”,是指他将要采用的战略战术。宗泽骑在马上,分析着当时的形势,考虑着自己的对策,觉得一切都已了然于胸中。正因为这样,所以“缓步徐行静不哗”,让部从放慢速度,坚定而又稳重地向前行进,静悄悄地没有喧哗之声。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是一种名将指挥下的部队的风貌。在“静不哗”中,既表现了严明的纪律,也表现了激战来临之前的肃穆气氛。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实实,不作豪迈语,却写出了一个大将的风度,一直脍炙人口。

  创作背景

  宗泽为宋哲宗元佑年间进士,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知磁州兼义军都总管,大败金兵。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宗泽任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曾多次上书高宗,力主还都,北伐抗金,收复失地,但都被投降派所阻,因而忧愤成疾,临终前还连呼三声“过河”,作下此诗。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翻译

  早年爱去远方的深谷漫游,老来见到这奇山多么快乐。

  山颠耸立在彩虹之上,白云在它的腰际飞飘。

  斜倾的崖壁像要忽然跌倒,绝顶伸出浑圆的帽峰一座。

  宽阔的江流奔入大海,经过急滩有万颗浪珠溅落。

  野海棠花开得正繁,山樱桃怒放丹红如火。

  幽兰和杜若诱人忘了回归,官禄未辞心总为芳荃恋慕。

  一心想去采一年开花三次的灵芝,向往九仙徘徊不忍离去。

  注释

  定山:一名狮子山,在浙江余杭东南。

  夙龄:少年,早年。

  晚莅:即莅晚。到了晚年时。

  标:树立。

  置:放置。

  倾壁:顷危的峭壁。

  归海流:流向大海。

  漫漫:水无涯际的样子。

  浦:河流向江海的入口。

  溅溅:水流急速的样子。

  然:通“燃”。

  兰杜:兰草和杜若。

  怀禄:怀恋禄位。

  芳荃:香草。

  眷言:眷恋。

  三秀:灵芝,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之可以成仙。

  九仙:九类仙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朝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春天,诗人沈约自吏部郎任上出为东阳太守,赴任途中经过定山时有感而作。

  赏析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诗人开头说他年轻时候就雅爱高山远壑,晚年又见到了这座奇秀的定山。实际上,沈约此时才五十余岁,这里说“晚莅”,是有意拉长从年轻到老年的时间跨度,以极言自己爱山爱水的至深至切。既是如此,而今又得新睹一座奇秀之山,诗人且惊且喜的兴奋之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所以,首联虽*言浅语,涵意颇丰。诗人对定山的总体印象是“奇”,因而称为“奇山”。

  以下八句,就是围绕这一“奇”字而展开的。首状山之高绝:“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奇峰峻岭,高耸于云水之间,直刺出依天长虹之外。仅此一联,便将定山雄姿写神写活。次写山之险峻:“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悬崖峭壁,或矗起直指长空,或斜立俯视大地,睹之令人目迷神炫;直到极顶绝处,山势才稍展*缓。“孤圆”二字传神,状写出险峻中有*缓、坦畅处见奇兀的绝顶之势。再次则写山下水势:“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此时,诗人视线已转移到山底。只见钱塘江水浩浩荡荡,直赴大海,那奔腾激溅而起的朵朵浪花,欢快跳跃,煞是壮观。山蓄水势,水壮山威,这与绝顶之孤圆一起,都足证定山确实是无处不奇。接下来,诗人把视线从渺远的海口收转回来,静心观赏起了盛开的山花。紫的海棠,红得如火欲燃的山樱,绚丽多彩的颜色,绘写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远壑”、“奇山”的神奇诱惑,大自然的无可抵御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诗人,陶醉了诗人,使他留连忘返,飘飘欲仙。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3篇(扩展4)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10篇

  早梅 唐代: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注释

  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先发望春台”实际是诗人渴望到京城施展才华、独占鳌头、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自信宣言。

  全诗咏物写景,语言清丽传神,为读者描摹出一幅风韵十足的“寒雪早梅图”,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神;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借物喻己,含蕴深藉,诗人怀才不遇、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执著自信的节操情怀蕴含景中,又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神妙毕备,意蕴隽永,堪称诗林“咏物台”上的一枝独秀!

  齐己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但学*非常刻苦。后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己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原文: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一作:林村)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1)迥(jiǒng):远。

  (2)傍:靠*。

  (3)发(fā):开放。

  (4)经冬:经过冬天。

  (5)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鉴赏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原文:

  早梅

  [唐代]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广阔的碧蓝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花香,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千里迢迢,山水阻隔。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

  注释

  发:开花。

  迥(jiǒng):远。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shuò)吹:北风吹。

  滋:增加。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

  杳杳(yǎo):遥远。

  寒英:指梅花。坐:徒然。销落:凋谢,散落。

  赏析: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前半盛赞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开,芳香四溢,暗喻诗人坚贞不屈、不与流俗合污的高洁品格;后半写诗人怀念远方友人,要折梅相赠而不能的神伤之情。全诗简朴、疏淡,含韵慰藉,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干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原文:

  早梅

  [唐代]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广阔的碧蓝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花香,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千里迢迢,山水阻隔。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

  注释

  发:开花。

  迥(jiǒng):远。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shuò)吹:北风吹。

  滋:增加。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

  杳杳(yǎo):遥远。

  寒英:指梅花。坐:徒然。销落:凋谢,散落。

  赏析: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前半盛赞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开,芳香四溢,暗喻诗人坚贞不屈、不与流俗合污的高洁品格;后半写诗人怀念远方友人,要折梅相赠而不能的神伤之情。全诗简朴、疏淡,含韵慰藉,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干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原文:

  早梅

  朝代:唐朝

  作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G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溪水提早开放,

  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1)迥(jiǒng):远。

  (2)傍:靠*。

  (3)发(fā):开放。

  (4)经冬:经过冬天。

  (5)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原文: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携裹着淡淡的幽香,素雅芳洁的姿态令鸟儿看。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先开到人们喜欢的望春台。

  译文二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注释

  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象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意。“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这首诗,语言清润*淡,毫无�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李敬一)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翻译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湛蓝的楚天。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暗香,清晨浓霜增添洁白一片。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山重水复阻隔遥远。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用什么安慰远方友人的思念?

  注释

  发:开花。

  迥:远。

  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吹:北风吹。

  滋:增加。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

  杳杳:遥远。

  寒英:指梅花。

  坐:徒然。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3篇(扩展5)

——《秋怀》原文赏析及翻译(精选5篇)

  秋怀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翻译

  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

  门外,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屋里,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怀乡之梦入夜屡惊。

  石岭关山的小路呵,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注释

  凉叶:在寒风中的树叶。

  萧萧:落叶声。

  散:散播﹑散发。

  雨声:指落叶声像雨声一样。

  淅淅:风声。

  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盖着。掩,铺散,遮盖。

  黄华:指菊花。华,同“花”。

  远客:远离家乡的客子。

  候虫: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秋天的蟋蟀等。黄庭坚《胡宗元诗集序》

  说:“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眼暂明:指因喜悦而眼神顿时明亮起来。

  暂:顿时。

  鉴赏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诗人从三乡镇移居登封,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战争的形势却日趋险恶。当年九月,蒙军主帅木华华黎集结大军,包围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诗人面对破碎的山河,怀旧沦陷的故乡,心中抑郁难*。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候虫和寒鹊自喻,抒发了流落他乡的凄凉苦闷和对于家乡的殷切怀念。

  秋怀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翻译

  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

  门外,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屋里,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怀乡之梦入夜屡惊。

  石岭关山的小路呵,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注释

  凉叶:在寒风中的树叶。

  萧萧:落叶声。

  散:散播﹑散发。

  雨声:指落叶声像雨声一样。

  淅淅:风声。

  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盖着。掩,铺散,遮盖。

  黄华:指菊花。华,同“花”。

  远客:远离家乡的客子。

  候虫: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秋天的蟋蟀等。黄庭坚《胡宗元诗集序》

  说:“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眼暂明:指因喜悦而眼神顿时明亮起来。

  暂:顿时。

  鉴赏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诗人从三乡镇移居登封,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战争的形势却日趋险恶。当年九月,蒙军主帅木华华黎集结大军,包围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诗人面对破碎的山河,怀旧沦陷的故乡,心中抑郁难*。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候虫和寒鹊自喻,抒发了流落他乡的凄凉苦闷和对于家乡的殷切怀念。

  秋宵月下有怀 唐朝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秋宵月下有怀》译文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悬,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被惊起的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萤火虫循着那灯光从卷帘飞入屋内。

  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

  你我相隔遥远,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

  《秋宵月下有怀》注释

  沾:润湿。

  栖:栖息。

  帘:即竹帘,可以卷起,故称卷帘。

  杵(chǔ):春米、捣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动词,指捣衣。

  佳期:原指与佳人相约会,后泛指欢聚之日。

  望望:望了又望。

  伫立:久久站立。

  《秋宵月下有怀》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似有一丝喜和,一点慰藉,但也有许多的愁苦涌上心头,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坎坷等。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系的艺术美。

  “秋空明月悬,光彩系沾湿”,极为*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系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了去了从,又得流连徘徊。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急急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了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伫立”。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

  通读整篇,发现并无任了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秋宵月下有怀 唐朝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秋宵月下有怀》译文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悬,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被惊起的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萤火虫循着那灯光从卷帘飞入屋内。

  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

  你我相隔遥远,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

  《秋宵月下有怀》注释

  沾:润湿。

  栖:栖息。

  帘:即竹帘,可以卷起,故称卷帘。

  杵(chǔ):春米、捣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动词,指捣衣。

  佳期:原指与佳人相约会,后泛指欢聚之日。

  望望:望了又望。

  伫立:久久站立。

  《秋宵月下有怀》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似有一丝喜和,一点慰藉,但也有许多的愁苦涌上心头,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坎坷等。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系的艺术美。

  “秋空明月悬,光彩系沾湿”,极为*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系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了去了从,又得流连徘徊。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急急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了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伫立”。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

  通读整 篇,发现并无任了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江上秋怀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3篇(扩展6)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合集5篇

  原文: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携裹着淡淡的幽香,素雅芳洁的姿态令鸟儿看。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先开到人们喜欢的望春台。

  译文二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注释

  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象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意。“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这首诗,语言清润*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李敬一)

  早梅原文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一作:林村)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靠*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1)迥(jiǒng):远。(2)傍:靠*。(3)发(fā):开放。(4)经冬:经过冬天。(5)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 唐代: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注释

  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先发望春台”实际是诗人渴望到京城施展才华、独占鳌头、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自信宣言。

  全诗咏物写景,语言清丽传神,为读者描摹出一幅风韵十足的“寒雪早梅图”,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神;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借物喻己,含蕴深藉,诗人怀才不遇、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执著自信的节操情怀蕴含景中,又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神妙毕备,意蕴隽永,堪称诗林“咏物台”上的一枝独秀!

  齐己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但学*非常刻苦。后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己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翻译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湛蓝的楚天。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暗香,清晨浓霜增添洁白一片。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山重水复阻隔遥远。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用什么安慰远方友人的思念?

  注释

  发:开花。

  迥:远。

  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吹:北风吹。

  滋:增加。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

  杳杳:遥远。

  寒英:指梅花。

  坐:徒然。

  销落:凋谢,散落。

  鉴赏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早在南朝诗人何逊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中,就写下“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的名句。鲍照的《梅花落》则以庭院中的杂树为反衬,赞叹梅花“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体物写志,借事明情,在诗人们笔底下的梅花,常常被引为傲视霜雪,坚贞不屈的高洁品质的象征。柳宗元的《早梅》诗同样如此。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 “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

  创作背景

  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偏远落后的永州,但是他并未因为政治上遭受打击而意志消沉,相反的更加坚定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他在《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中说:“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这首《早梅》诗就是在这种思想状况下写成的。

  早梅 唐代: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注释

  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3篇(扩展7)

——早发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5份

  原文:

  繖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译文

  马后垂着伞盖,马蹄踩着黄沙,沙沙,沙沙。山遥遥,水茫茫,沿路见到那么多的野花。

  眼观敌我形势,战术方略早已成竹在胸。兵马缓步前进,三军肃静无人喧哗。

  注释

  ⑴繖幄:指伞盖。繖,同“伞”,从晋代起,官员出门,仪仗队里都有伞。

  ⑵策:战术、方略。

  ⑶徐行:慢速前进。哗:嘈杂的声音。

  赏析:

  鉴赏

  宗泽是宋代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陆游有两句著名的诗“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剑南诗稿》卷二五《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就是把两人相提并论的。他的诗虽所存不过二十来首,但一部分诗从一个抗金将领的角度反映了宋朝的抗金战争,很有特色。《早发》便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早发》写宗泽率领自己的军队于清晨出发,去进行一次军事活动。全诗的气氛可以用诗中的一个“静”字来概括。这“静”既是早晨的大自然所特有的宁静,又是纪律严明的宗泽部队行军时的肃静,更是一场激战即将来临之前的寂静。这三种“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逼真的行军图。

  “繖幄垂垂马踏沙”,写的是行进中的军队。“繖幄”是主帅行军时所用的仪仗,“垂垂”是张开的伞有秩序而无声地移动的样子,给人以静悄悄的感觉。“马踏沙”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那战马踩着沙地所发出的沙沙声,更衬托出行军队伍的整齐与肃静。这一句的特色,就在于用一个视觉画面表现了一个听觉印象;而行军队伍的肃静不哗,正是反映了宗泽部队的纪律严明,有战斗力。

  “水长山远路多花”写了行军队伍周围的自然景色。悠长的流水、绵亘的远山、点缀于路旁的野花,这三者所构成的意境,是一种大自然在清晨时分的静谧。大自然的宁静与行军队伍的肃静互相映衬。“水长山远”既是说的自然景色,又暗示了行军路线之长。而宗泽既有闲情雅致欣赏周围的山水花草,则表明他对即将来临的军事行动早已成竹在胸,为下面一句的正面描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眼中形势胸中策”,正面描写了主人公的思想活动。“眼中形势”,是指当时的抗金形势;“胸中策”,是指他将要采用的战略战术。宗泽骑在马上,分析着当时的形势,考虑着自己的对策,觉得一切都已了然于胸中。正因为这样,所以“缓步徐行静不哗”,让部从放慢速度,坚定而又稳重地向前行进,静悄悄地没有喧哗之声。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是一种名将指挥下的部队的风貌。在“静不哗”中,既表现了严明的纪律,也表现了激战来临之前的肃穆气氛。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实实,不作豪迈语,却写出了一个大将的风度,一直脍炙人口。

  原文:

  繖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译文

  马后垂着伞盖,马蹄踩着黄沙,沙沙,沙沙。山遥遥,水茫茫,沿路见到那么多的野花。

  眼观敌我形势,战术方略早已成竹在胸。兵马缓步前进,三军肃静无人喧哗。

  注释

  ⑴繖幄:指伞盖。繖,同“伞”,从晋代起,官员出门,仪仗队里都有伞。

  ⑵策:战术、方略。

  ⑶徐行:慢速前进。哗:嘈杂的声音。

  赏析:

  鉴赏

  宗泽是宋代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陆游有两句著名的诗“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剑南诗稿》卷二五《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就是把两人相提并论的。他的诗虽所存不过二十来首,但一部分诗从一个抗金将领的角度反映了宋朝的抗金战争,很有特色。《早发》便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早发》写宗泽率领自己的军队于清晨出发,去进行一次军事活动。全诗的气氛可以用诗中的一个“静”字来概括。这“静”既是早晨的大自然所特有的宁静,又是纪律严明的宗泽部队行军时的肃静,更是一场激战即将来临之前的寂静。这三种“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逼真的行军图。

  “繖幄垂垂马踏沙”,写的是行进中的军队。“繖幄”是主帅行军时所用的仪仗,“垂垂”是张开的伞有秩序而无声地移动的样子,给人以静悄悄的感觉。“马踏沙”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那战马踩着沙地所发出的沙沙声,更衬托出行军队伍的整齐与肃静。这一句的特色,就在于用一个视觉画面表现了一个听觉印象;而行军队伍的肃静不哗,正是反映了宗泽部队的纪律严明,有战斗力。

  “水长山远路多花”写了行军队伍周围的自然景色。悠长的流水、绵亘的远山、点缀于路旁的野花,这三者所构成的.意境,是一种大自然在清晨时分的静谧。大自然的宁静与行军队伍的肃静互相映衬。“水长山远”既是说的自然景色,又暗示了行军路线之长。而宗泽既有闲情雅致欣赏周围的山水花草,则表明他对即将来临的军事行动早已成竹在胸,为下面一句的正面描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眼中形势胸中策”,正面描写了主人公的思想活动。“眼中形势”,是指当时的抗金形势;“胸中策”,是指他将要采用的战略战术。宗泽骑在马上,分析着当时的形势,考虑着自己的对策,觉得一切都已了然于胸中。正因为这样,所以“缓步徐行静不哗”,让部从放慢速度,坚定而又稳重地向前行进,静悄悄地没有喧哗之声。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是一种名将指挥下的部队的风貌。在“静不哗”中,既表现了严明的纪律,也表现了激战来临之前的肃穆气氛。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实实,不作豪迈语,却写出了一个大将的风度,一直脍炙人口。

  早发定山

  沈约〔南北朝〕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译文及注释

  韵译从小就钟爱高山远壑,晚年外任才见到奇山。奇峰标插在彩虹之外,峻岭安置在白云之间。倾昃峭壁像忽然斜竖,耸峙的绝顶孤直弧圆。流向大海啊江水漫漫,出涧的溪流雪浪激溅。野棠妖冶鲜艳花未落,山樱绚丽通红似火燃。流连忘返倾心于兰杜,怀禄仕宦寄情于芳荃。只想采花开三次灵芝,向往九仙徘徊不离去。

  散译早年爱去远方的深谷漫游,老来见到这奇山多么快乐。山颠耸立在彩虹之上,白云在它的腰际飞飘。斜倾的崖壁像要忽然跌倒,绝顶伸出浑圆的帽峰一座。宽阔的江流奔入大海,经过急滩有万颗浪珠溅落。野海棠花开得正繁,山樱桃怒放丹红如火。幽兰和杜若诱人忘了回归,官禄未辞心总为芳荃恋慕。一心想去采一年开花三次的灵芝,向往九仙徘徊不忍离去。

  注释定山:一名狮子山,在浙江余杭东南。夙龄:少年,早年。晚莅:即莅晚。到了晚年时。标:树立。置:放置。倾壁:顷危的峭壁。归海流:流向大海。漫漫:水无涯际的样子。浦(pǔ):河流向江海的入口。溅溅:水流急速的样子。然:通“燃”。兰杜:兰草和杜若。怀禄:怀恋禄位。芳荃:香草。眷言:眷恋。三秀:灵芝,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之可以成仙。九仙:九类仙人。

  赏析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诗人开头说他座轻时候就雅爱高山远壑,晚座又见到了这座奇秀的定山。实际上,沈约此时才五十余岁,这里说“晚莅”,是有意拉长从座轻到老座的时间跨度,以极言自己爱山爱水的至而至切。既是如此,而今又得新睹一座奇秀之山,诗人且惊且喜的兴奋之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所以,首联虽*言浅语,涵意颇丰。诗人对定山的总体印象是“奇”,因而称为“奇山”。

  以下八句,就是围绕这一“奇”字而展开的。首状山之高绝:“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奇峰峻岭,高耸于云水之间,直刺出依天长虹之外。仅此一联,便将定山雄姿写神写活。次写山之险峻:“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悬崖峭壁,或矗起直指长空,或斜立塘视大地,睹之令人目迷神炫;直到极顶绝处,山势才稍展*缓。“孤圆”二字传神,状写出险峻中有*缓、坦畅处见奇兀的绝顶之势。再次则写山下水势:“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此时,诗人视线已转移到山底。只见钱塘江水浩浩荡荡,直赴大海,那奔腾激溅而起的朵朵浪便,欢快跳跃,煞是壮观。山蓄水势,水壮山威,这与绝顶之孤圆一起,都足证定山确实是无处不奇。接下来,诗人把视线从渺远的海口收转回来,静心观赏起了盛开的山便。紫的海棠,红得如火欲燃的山樱,绚丽多彩的颜色,绘写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远壑”、“奇山”的神奇诱惑,大自然的无可抵御的魅力,而而地吸引着诗人,陶醉了诗人,使他留连忘返,飘飘欲仙。

  所以,最后四句,诗人便由衷地抒发了返归自然的理想。兰草、杜若、荃草,是《楚辞》以来诗文中经常引用的物象,用以比喻修诚立行、洁身自好,诗人这里也因承此意。“忘归属兰杜”与“怀禄寄芳荃”虽为工整对句,却暗寓前因后果关系。餐因意属兰杜,憺而忘归,故虽为怀禄做官之人,亦情寄芳草。此**束写景,并由景中具象征意义的兰杜芳荃,转入抒怀,在章法上显得老到圆熟。最后一联,诗人复由山间芳草,联想到可以服之成仙的三秀灵芝。意欲采而餐之,像何氏九兄弟那样,飘飖远逝,羽化而登仙。三秀由兰杜引出,盖二者都是《楚辞》中常用之芳草名,故生此联想,全不显牵强。全诗在企羡仙境的遐想中结束。

  此诗写景,全是视觉形象,诗人特别注意写出两方面的特色。一是山间形势的“势差”。高至九层云霄,低迄溅溅流水,惊心有倾壁绝顶,悦目有野棠山樱,客观形势的“势差”之大,正与主观感受的“势差”相互映衬,有强烈的对比感。因而,诗篇虽然层层敷衍,步步刻画,但并不生涩呆板,而是气脉贯注,意象万千,有清新、洒脱之感。二是注重色彩描绘。诗虽不长,却五色斑斓,异彩纷陈,彩虹、白云、青山、红樱等,络绎缤纷,恍如欣赏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图画,赏心悦目,意绪留连。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3篇(扩展8)

——早发白帝城赏析实用5篇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3.啼:叫。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U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原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赏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赏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品注释:

  (1)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

  (2)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3)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或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或�v瀑)多生怪柏,悬泉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还:返回。

  (4)猿:猿猴。

  (5)啼:鸣、叫。

  住:停息。

  (6)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赏析: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