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散文 >

《那些年》散文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那些年》散文1

  岁月匆匆,往事如歌,转眼已是而立之年。人生的花季,走过的青春,已在朦胧的岁月里写成永恒的素描。那些人,那些事,在我的人生历程中,如片片飞花荡漾在我的记忆里。这些记忆就像被珍藏在抽屉里的日记,一旦翻开,就如打翻在纸上的墨汁,收拾都来不及,任凭记忆咀嚼着倒流的时光........

  一

  1990年,我在中考中结果以28分之差被拒在重点高中门外。灰心、懊恼一股脑儿堵在心头。但是在家人的劝说下,在家人对各种“经验”的分析下,我走进了一所普通高中。

  报道那天,母亲把晒好的被子拿出来给我捆到自行车上,把提前兑换来的饭票放到我的兜里,还给我炒了一罐头瓶腌菜。母亲对我嘱咐了又嘱咐,一遍又一遍。就这样,托着被子,提着腌菜,装着母亲一句句叮嘱,走进了高中的大门,向着新的梦想开始了新的跋涉。

  站在秋天的边缘,望着满眼泛黄的季节。从此,开始了三年的高中生活,站在了人生又一个新的起点上。呼吸着九月的芬芳,聆听着一句句熟悉且又陌生的问候,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变成了一个个形影不离的同学。在忙碌的学*中,我们很快迎来了高中生活的第一个元旦。在几个同学的倡议下,我们想组织一次元旦联欢会。当把我们的想法汇报给老师的时候,各位老师都非常支持。

  有了老师的支持,我们更有了十足的信心。

  元旦那天下午,我们早早把教室装扮一新。把课桌拉到教室两边,买来五颜六色的气球吊到上边。为了营造霓虹的效果,我们买了各种颜色的彩纸包在日光灯外面。

  欢快的音乐,一曲接着一曲。当时我唱了一首《篱笆墙的影子》,虽说五音不全,却也在校园里独领风骚三两月。有个从东北来的同学,跳起了霹雳舞,优美的舞姿,夸张的动作,赢得了同学们的羡慕,在校园里引起了一阵霹雳舞热。我们还排演了一个小品,逗的大家前仰后合。当时有一首歌《让我一次爱个够》非常流行,辉决定要唱。可想而知,在校园里唱这样一首歌,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元旦演出,辉发挥的淋漓尽致,青春的渴望,青春的梦想,被挥洒在青春的舞台上。从那天起,夕阳里,树荫下,时常会荡起我们青春的歌喉,荡起我们年轻的心声。

  在高中的第一个元旦,同学们这样聚在了一起,是终生难忘的,是人生记忆里一首崭新的音符。虽然节目很稚嫩,表演很天真。但我们年轻,我们的心是飞翔的,我们的梦是舞动的。我们跳的不但是舞,还有青春的力量。我们虽然五音不全,但我们唱出的是青春的激情,年轻的渴望。

  二

  走过夏天的激情,迈过冬天的韵律,我们在语数外、史地生的奥妙世界里,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春到校园,梧桐花开。朗朗书声奏响了春天的歌谣。通过半个学期的了解、认识,好多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写作。在龙宽、敬华、明辉等几个同学的策划下,当然还有我啊,共同创办了《小荷》文学社。文学社的名字取自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创办之初,我们只是一种热情,其实从刻板到印刷,我们全都不懂。在老师的步步指导下,文学社的工作慢慢步入了正轨。因为当时不像现在用电脑打印,当时没有电脑,必须用手工刻字。把专用油纸铺到一块钢板上,用钢笔(是一种专门刻字的笔)把要印的内容刻在上面,在铺到油印机上去印。刻一期刊物要好长时间,我们就利用业余时间,甚至是星期天的时间,有几个写字好的同学轮流刻版。通过大家的努力,《小荷》创刊号诞生了,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和肯定。

  我写的一篇《起点》被放在了第一篇。这篇《起点》也是我们进入高中后老师给我们布置的第一篇作文。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该如何看待明天;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该如何面对三年的高中生活。一篇《起点》勾起了我们对往事的眷恋,也掀起了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学社的创办是在高一下学期。升入高二就分了文理班。文学社基本上就成了我们文科班的“专利”。每一期从策划选题到排版印刷,全部由我们文科班的几个同学负责。理科班的作文水*大都不如我们,每一期大都是我们占据上风。有时理科班有几个同学不服气的说:“你们是*水楼台先得月,有什么高兴的,上次篮球赛你们怎么不行。”上次篮球赛我们输得好惨啊!他们理科班有专考体校的体育生,每天以体育锻炼为主。我们自知不如,甘拜下风。但写作是我们的拿手好戏,总得有一样拿的出手吧?想到这里,我们还是蛮自豪的。

  三

  豆蔻般的年华,诗意般的年龄。教室内外张扬着我们的个性,有时为了一道数学题讨论个叽叽喳喳。在一个饭桌上也要讨论讨论谁才称的上是“校花”,制定一个评选“校花”的十大标准。我们班最调皮的一个算是“老皮”(同学们的亲切称呼,他叫皮强。),当年她的经典话是“远看一朵花,*看豆腐渣,她当校花那不行”,引得一圈同学哈哈大笑。同学们反问:“那你当。”“我当校花,除了性别,其它各部位的比例都合适。”青春的笑声传遍了校园。

  “唉唉.....同学们,慢着吃,本人给大家报告一个时髦的新闻”那天吃饭时皮强说。同学们问:“你能有什么好事?”皮强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说,昨天晚上,巡逻值班的老师逮到一个谈恋爱的女生。“男生是谁?”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问。慌什么,想听吗?皮强指着身边的同学说,给我把缸子端过来喝口水在给你们啦,都快噎死我了。皮强喝了口水说,书接上回咱们接着啦,说逮不好听,也可以,中学生不允许谈恋爱吗。太可惜的就是没有逮到男生,二人回来的时候,学校的大门已经锁上了,男生就托着女生爬大门,就在要进来的时候,被老师发现了,男生跑了,把女生逮着了。老师问女生干什么去了。大家猜猜女生怎么回答。一圈同学面面相觑。女生回答说:“我看麦苗去了”。同学们一听笑得前仰后合。从此“看麦苗去了”成了校园的流行语。谁要是看到男女生在一块,准会问,又看麦苗去了吗?

  四

  有人说青春是多雨的季节,也有人说青春是充满幻想的季节。就在这朦朦胧胧的岁月里,转眼到了高三下学期,学*进入了非常紧张的时期。老师每天都要说,同学们,进入了非常关键的时刻,每位同学都要进入倒计时状态。那时我们每月休一个星期天,只能每月回家一趟。虽然学*非常紧,但青春的那种张扬没有变,青春的梦想没有变。

  临*毕业了,同学们都非常留恋这三年的校园生活,都想留住在一起的青春时光。同学们都准备了非常精致的同学录,相互留言。在写到未来的工作时,特别是文学社的几个同学,有的说未来在省作协工作,有的说未来要成为专业作家,也有的说要成为*的下一个“贾*凹”;喜欢经商的同学就要成为*的首富;热爱文艺的就要成为*的第二个“张艺谋”等等。想想那些年,那些人,写下的那些理想,笑得我合不拢嘴。笑过,我又陷入了沉思。青春是什么?青春的梦想为什么那么热烈而有激情?我也有我当年的理想,而且写在了好多同学的同学录上,今天他(她)们会看到吗?看到又会想什么呢?

  翻着19年前的同学录,看着一则则同学留言,我仿佛又走进了曾经的校园生活,走进那段青葱岁月.........

《那些年》散文2

  今天我又回到了这片土地,这里承载着我太多的回忆。关于童年,关于青春。

  独自徘徊在这乡间小路,在这油菜花初长的季节,再也闻不到昔时的芳香。妈妈说带上照相机就可以与自然合影,可是这幽静的村庄只是自然的,它不再属于我了。或许它一直都不曾属于我。

  我寻觅着那棵老桑树,那年我们光脚丫,在树下埋下我们的鱼钩,天真的说着十年后一起回来挖。不止十年后的今天,我一个人惆怅着,却没敢弯腰碰一下那方热土。桑树越来越老了,我知道它把记忆刻上了它的年轮。微雨的天气不用打伞,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了那时年幼的自己,蹦着跳着,手中拿着鱼钩一副假小子的样子。你说让我们埋掉鱼钩,它是我们童年年记忆的线头,跟着它走就会看见我们童年的坟头。

  太多的往事这一刻一起涌上来,我招架不住仿佛风来了雨也来了,任它在自己心中乱串。记得哪一年我们学冒险家离家出走,傻傻的以为可以找到梦中的水晶宫。夜幕降临之际被家人抓住,我挨了一顿打还写了份检讨。第二天相遇却默契的说自己没有挨打。如果现在,你会不会想着当初应该带点钱再走。

  我记得你看见软软的小虫子就会失控尖叫,当年拿泥巴做丸子时,你运气不好将刚出生的蚯蚓也一同捏在手。我还记得你当时的样子,尖叫着奔出了好几米。从此你不再玩泥巴、不再抓虫子。原谅我用各种小虫去吓你。

  后来的后来,好像一切都结束了,谁也不会去玩泥巴,谁也不会去爬树。不知什么时候起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了,希望在花开的季节自己比花还美,其实那时的我们谁都是美丽的花朵。在栀子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爱穿白色裙子,各自在心中扮演着小仙女。有一天你说你爱上了JAY,我说普通话都说不清楚还哼哼哈嘿。你坚持着,我也坚持着。

  再后来,你我的生活出现了变化,你有了新的朋友,我有我新的圈子。

  这一刻,好像是注定的吧,谁也没想到谁也改变不了。有些人走进你的生命有些人就该退出,好像自己的心也是个社会,也是适者生存的社会。

  村子里的小河不知道什么时候没了,于是路变得宽了。少了份宁静多了点喧嚣。记忆中的村庄应该是充满着各种色彩与幻想的地方,但是走在安静的泥巴路上,才明白,原来喧嚣的是自己的世界,小村还是这样,它只是我少年时候的天堂。在城市里生活的久了,就开始想念乡村的宁静,可是来到了乡村,却久久难以*静,原来宁静的村庄,不是心。

  我 还是会想念那时金黄的麦田,鸟儿赶着回家过冬天,我却总是以为它是在游玩。不管怎样也好,那时候我和你躲在麦堆后,伙伴们没有将我们找到,于是我看见满天红霞映红了你甜甜的酒窝。

  物是人非的感觉好像只能是欲语泪先流吧,可是我不会哭,因为像花般飞翔的少年时光,依旧意气风发。

《那些年》散文3

  从农村到城市快三十个年头了,当初还是少年的我现已*不惑之年,回首一路的生活辗转变迁,尤其在捕捉往事记忆的时候,不乏一些快乐的、忧伤的,抑或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但现在想想大都模糊了,且随时间的流逝有的渐渐淡忘了,而唯一记忆犹新,一想起就津津乐道,甚至能在心头和眼角泛出微笑的仍旧是农村生活的经历,而记忆最深的莫过于农村的过“年”。如今的年形式越来越多,花样翻新,但不知为什么心中却少了几分向往和企盼,甚至有些厌倦。究其原因是现在和过去相比,年味有些变了。人常说越是朴实的东西就越是亲切、自然,就如花一样,假花虽然看上去色彩鲜艳,但与真的比较起来毕竟少了花香味道,再怎么好看终究还是难让人提起兴趣。在我看来,农村的年正如一株芬芳四溢的花儿,守在一个荒远的角落独自开着,它的颜色、它的味道在逝去的岁月里,渐渐沉淀为一种不变的牵挂和难舍的情结,盛开在心灵的四季。

  小时候,家住在一个较偏远的乡村,村子不大,分东西头,住着上百户人家,其中有几个大家族,他们的分支几乎占据了整个村子,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户“外姓人”,但不论是大家族,还是外姓的,彼此都相处和睦,凡大事小情必得到场。别个不说,只说这逢年杀猪,那真叫一个热闹。说起杀猪,这是农村过年的一个*俗。庄户人家别的不多,粮食倒是丰足的,每年除去卖掉的,留够“口粮”,剩余的便用来养口肥猪。每年冬腊月,下了几场大雪之后,数九隆冬,天寒地冻,人们便开始忙**猪过年了。这个时候,也是那些杀猪的“行家里手”最忙的时节了,帮了东家帮西家,有的一天甚至要杀上三两个,忙得不亦乐乎。杀猪的程序一般是,提前烧好一大锅开水,然后把杀完的猪用结实的木棍架在锅上浇开水,由两到三个人操着专门的刀具,开始在浇透了的猪身上刮下猪毛。猪毛刮干净之后,便抬到事先搭建好的案子上开膛破肚了。这个环节一般比较复杂,且需要点技巧了。最主要就是摘肠清洗,内行的人会选择一个高粱穗部分的杆儿,去了皮儿做成翻肠的工具。若是手法好的,不多一时就能把全部的肠粪倒空,然后拿到外面干净的雪地上,让小孩子用脚在雪里反反复复的踩,直到猪肠发白变得干净。干净人家,会再用苏达水浸泡冲洗几遍,尽量使肠子闻起来没有刺鼻味道。最后把这些洗好的肠装进吹起来的“猪肚”里,一则保鲜,二来好经管,然后连同猪的心肝一同挂起来,俗称谓“灯笼挂”。这是上等的食材了,往往比猪肉更让人喜欢。

  各家的猪养得大小不等,重的达三四百斤,小的也不下二百斤,这口猪是农民一年的“嚼裹儿”了。当然,一些小门小户因为人口少不需要杀猪,只需从别人那里买些猪肉就够了。那时候,各家在杀猪时都会有一份担忧,就是害怕杀出“痘猪”。一般说来,这种猪肉是不能吃的,据说吃了“痘”就会进入身体害病。所以对于那些杀出痘猪的人家来说,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儿。当然,这种情况是少数。可是真要遇上了也不能扔掉,总要想些法子消化。但年轻人或是小孩子一般是不吃的,至于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却不顾及,常常把猪肉切成小块,会同那些心肝肚什么的一起放进锅里高温,这样可以把痘杀死,人吃了便无大碍了。猪杀了之后,经过一番拾掇、切割,便浇上水冻冰以防风干,准备年用了。

  杀猪的过程,也是村中人交流沟通、增进感情的过程。村中不论哪家杀了猪,按规矩都要烩上一大锅的猪肉酸菜,特别是手艺人要把猪血用调料拌好灌成血肠,一同放入烩菜里,然后再焖上一锅小米饭,除招待帮忙的,还要请来直*的亲戚,及村中年事已高的人吃猪肉。有的把在住在城里的亲戚也请了来,临走时还要带上一角猪肉。所以,杀猪请客每每要两三桌的人,因为吃饭人多,人手不够时便要请来张家嫂李家婶帮忙切菜。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到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手里干着活,嘴上不闲着,偶尔哪个说出个笑话来便会引发一阵大笑,爽朗的笑声从屋里传到屋外,引得男人不时的向里面张望。小孩子们这时也会派上用场了,大人会把正在外面玩耍的孩子叫回来,吩咐到左邻右舍借桌椅板凳儿、吃饭的餐具,还要装上一塑料壶的小烧酒。饭菜还没好,屋子里热气腾腾,一闻到那香喷喷的饭菜,嘴里就已经泛起口水了。

  如果说杀年猪是农村过年的一个前奏,那么一到年根儿就更有节日气氛了。一般说来,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这时候最累的要数家庭主妇了,她们往往要把一家人的衣服、被褥单全都清洗一遍。有的用洗衣机,但多数人家没有,只能用搓衣板。冬日里,洗好的衣、被挂在院子里多年那根早已生了锈的铁丝线上进行晾晒,说是晾晒,可是因为天冷,那些衣物还没等晾完便就冻成了“冰片儿”。即使是天好日头足也要经过几天几夜才能晾晒八九分干,既而再拿到屋子里,放在火炉旁或放到炕上烘干。在此期间,孩大老小睡觉只能盖上棉被瓤了。被面儿洗干净之后,女人们便要穿针引线地缝被子了,有的白日里没时间,只得连夜做活。母亲最是恨活儿的,因为家里人多,她总是白天夜里忙个不停,缝这缝那,有时要逢到后半夜,当我们睡醒一觉,仍见她在灯下缝着,最后什么时候睡我们浑然不知。女人啊,她们把多少辛酸、多少希望、更有点点的爱缝进了岁月,最终把日子连缀成一串串的幸福。扫除,除了拆洗还要打扫屋内灰尘,这也是扫除的重头戏。为图方便,人们往往把笤帚绑在一根长的木棍上,然后举着它在屋子里四处转着,把棚顶墙角的灰尘打扫干净。不少人家为了让屋子更亮堂些,还用白石灰进行粉刷墙壁,经过一番彻底打扫,屋子真是大变样儿了。剩下的活就是擦洗家具、玻璃器皿等,有的还要换盏新的“灯管”或是瓦数比较高的白炽灯泡,扫除工作往往要花上一两天时间。虽然有些忙活人,可是看到屋子窗明几净,心里也是舒服的。

  人们不时翻看日历,恐怕错过了年的“时令”。年越来越*了,各家各户开始置办年货了。买年货是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了,有的是一家开着拖拉机或赶上驴车、马车到附*的“供销社”购货。家里没车的只能求人“捎脚儿”,帮着把年华带回来。条件好一点儿的往往到乡里甚至搭长途车到县城去。年货大多是鞭炮啊、年画啊、挂历啊以及一些冻货、糖果及酒水、青菜、调料之类的,碗筷一定要买,意在“添人进口”。祭祖的人家还要单独准备一些祭祀用的供品及烛台、香炉等器具。此外,做母亲的不管家里多拮据,也都要给孩子们扯上几尺布料拿到村里的“成衣匠儿”那里做身新衣裳,条件好的也有买现成的。女孩子还会买上几条“红头绳儿”或是彩色的丝绸用来扎头发。大人孩子的鞋一般都是自家做的“千层底”,或是毡底趟绒面大棉鞋。为了让家人都在过年时穿上新鞋,女人们很早就开始“纳鞋底儿”了。白天几个妇女会带着针线凑到哪一个的家里,在一起边说边干,省得一个人寂寞。年对于农民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一个是庆祝丰收,再者就是祈愿,希望来年有个更好的收成。因此,不管家里有钱没钱,年一定要过得像样儿些。有的明明打算好了照单买,可一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就禁不住诱惑了,最后额外买的年货甚至比单子上的还多呢。

  整个正腊月,女人们是没有一刻清闲的,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为了家日夜辛苦操劳,为自己做的却很少。最累的要数淘米发面“蒸干粮”了,白面的、黄面的,往往要发上几大盆,占了半铺炕,有的人家因为做得多,连睡觉的地儿都被占了,只好打发孩子到别人家“找宿儿”。趁面没发时先要“糊饭豆”做豆馅,往往要装上几个“*篓”。攥豆馅是小孩子乐此不疲的,一半是为了玩,一半是为了吃。把发好的面包成豆包并上锅蒸熟,一口大锅壮上满满登登的豆包,甚是好看,像是一个个的“金元宝”。烧开锅大约30分钟左右就可以“起锅了”。锅盖掀开时,看到之前还是彼此有些间距的豆包,现在已全都挨在了一块儿,于是母亲便拿着一个小木板(样子有点像锅铲,但要小得多),沾着一碗凉水起豆包了。大人孩子迫不及待在事先准备好的碗中放上少许白糖,然后把豆包蘸上糖,就着咸菜条有滋有味的吃起来,那感觉好像胜过一切美味佳肴。从早到晚要蒸上几大锅,一天下来炕烧发烫,已经没法睡觉了,只好把炕*卷起来,然后找几块木板放在炕上睡。一锅锅的干粮蒸好以后,经过冷冻统统装进大缸里,足足够整个正月享用的了。

  年前还要做的就是杀鸡杀鹅,同时把冻猪肉提前两三天从冰里刨出来,拿到屋里慢慢化开。等肉完全化好了便放入锅中慢慢的煮熟,单等过年或蒸或炒,或是正月里来了客人随时用。那里家里客人多,为了省事儿,母亲会事先把吃的准备好,最擅长的就是“过油”。她会把白面用豆油和了,做成酥饼或是把面擀成薄薄的,再用刀切成条状,做成各种形状的面块,有三角形的、方块的、以及柱形的,把这些做好的面块下到油锅里炸,就会变成又酥又脆的“豆梗儿”了。等“豆梗儿”晾凉后便分别盛在不同的容器里,放到仓房下冻上,这样吃的时候就不会潮了,大人孩子都爱吃。还有做皮冻、炸油条等等。此外赶在年前串门,当然也有选择在正月里的,便是“少的给老的拜年”。礼品很简单,少的两包“裹子”、两瓶酒,多的外加两瓶罐头或是两袋白糖,倘若送一箱水果,那算是高级的了。

  除夕前一天,家家开始张灯结彩,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贴春联。村里的人大都不去集市上买,而是买来红纸、笔墨自制对联,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什么顺耳就写什么,不会写的可找村里人帮着写。记得那时父亲是经常给乡亲们写对联的,从早到晚不时有人登门求对,父亲对每个人都是笑脸相迎,并满足乡亲的意愿。农民喜欢贴对联,大门小门,鸡架狗窝、水井粮仓,猪马牛圈,总之凡能贴的都要贴上,再有就是“福”字。贴上对联一则喜庆,二则新鲜,也是人们对未来日子的一种希望和寄托,最后再挂上大红灯笼。细心的人家在把年画张贴好后,还要剪些窗花儿,并折纸做花树,院子里有树的自然是好的,直接把纸花粘到上面,没有的也不能叫空着,随处挑捡一个大树枝插到墙头或雪堆上,红红绿绿的的,甚是鲜艳有情趣,而年的气氛也足了。

  过年祭祖在农村是普通*常的事情。按规矩祖宗要供在老辈人的家里,爷爷奶奶健在时由父母赡养,所以祭祀的一应事务都有父母亲操办。祭祀的形式、时间各有不同,有的是一张纸,像年画,上面用细小的毛笔按辈份年龄,或是人物关系注好名字。女人一般不写名字,往往是用夫姓和自已的姓代替,如“张王氏”,前面是夫家姓,后面是自家姓。有的是立块木牌,并在上面刻着供奉人的名字。祖宗一般供三天,年三十吃过早饭,母亲便开始准备供品了,先是把蒸好的大馒头,用筷子蘸了红色(一般是用红纸染的色)在上面点上红点,然后三个或五个一摞的摆好,另外鸡呀、鱼呀、肉呀这都是少不了的,还可以有选择性地放上花生、水果、糖块之物。除此之外,还要摆上香炉,烛台、酒器。供品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会把一绺粉条放进油锅里炸好,并用红线把它们捆扎起来放在盘里,像朵花儿,很是好看,可寓意是什么,直到今天我也未曾问及。父亲呢,要把“家谱”找出来,然后粘上“挂钱儿”挂到墙上,于是便开始上香、烧酒、点蜡,所有事情准备齐全后,看看差不多时辰,让小孩子放一挂鞭炮、两个“二踢脚”,意味着“请神”回家,这样祖宗就正式供起来了。彼时,家里所有人等从老到少、从大到少都要一一向祖宗跪拜磕头,晚辈在给祖宗磕头后,还要给父辈磕并在嘴里叨念着一些健康长寿之类的吉祥话。未出嫁的女孩子是不用磕的,只要双手合十在祖宗前拜几拜就行了。与此同时,团圆饭也准备好了,一大家子便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吃开了。

  酒足饭饱之后,第一样事儿便是准备过除夕夜了。先是剁馅包饺子,这个饺子既有年夜的,也有初一早上的,所以要多包些。饺子馅往往包两样,里面包还要放几枚硬币,也有放花生和糖块的,寓意便是升官发财,日子甜甜蜜蜜吧。如果被谁吃到了,那么一年就会交到好的运气。孩子们为了能吃得到,换一份惊喜甚至吃饱了也不摞筷儿。看到有人先吃到了,就会感到有些失望了,于是把希望留给下一年。不光是包饺子,柿子呀、梨呀这些冻货也要统统拿出来用水“涣上”,待到夜里吃时也就化开了。

  孩子对年永远充满新奇和期盼。最为开心的就是除夕夜。天一黑下来,我就带着妹妹高高兴兴地穿上母亲连夜缝制的新衣和鞋子,兜里揣上压岁钱,满世界里跑,心里喜滋滋的。尤其叫人流恋和难忘的是提着爷爷用普通的“罐头瓶儿”制做的简易灯笼,在其中点上一种叫做“磕头了”的又短又细小的蜡烛,欢喜蹦跳着约上几个日里常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到雪地里、冰面上、大路边或是房前屋后游游走走,一盏一盏在手里摇摇晃晃,像是天空散落在地上的星星,在暗夜里格外明亮耀眼,惹得大狗、小狗儿朝着我们不停地叫。倘若有哪个人从家里带来几个小小烟花燃放,那就更有趣味了。守夜,一家人团团端坐在电视机旁,嘴里不停地吃着、聊着,每个人脸上都是喜庆和满足。大概十点左右,本家族的其他成员都会一家老小前来祭拜祖宗,一大家子人坐满了炕头炕尾,有说有笑。而小孩子是不闲不住的,三个一伙两个一对的到外面疯闹,更不再话下了。

  夜里十一点刚过,一些心急的人家就开始准备“发纸”了。其时就是在院子里把事先准备好的“大豆杆儿”燃起火来,豆杆儿,取谐音“都该(钱)之意”,听老人说用从别人家“偷来”的最好。同时,父亲和爷爷会忙活着各个角落四下里烧纸钱儿,孩子们开始燃放鞭炮。一时间,整个村子的上空一片亮堂堂的,耳边更是响着各种鞭炮声,震耳欲聋。寒冷的夜,因为烟火、炮鸣而变得格外温暖了。外面的事儿办完以后,全家人回到电视前,应和着电视里的倒计时,共同欢呼喝彩喜迎新春的到来。这时,母亲会把热气腾腾饺子端上来,捞饺子时还要在厨房里故意的喊一句“生不生啊”,屋里的大人会答应到“生(升)”,于是便满脸喜悦的吃起来了。吃了年夜饭,到外面消化消化食儿,抬头看见村子里一盏盏红彤彤的大灯笼,高高挂在门前,在凄黑夜里格外红艳,仿佛那是农民点燃和放飞的一个个火红的希望!

  守夜,若不是困得实在不行,人们是不会睡的。但无论睡得多晚多累,初一都要早早起来,听老人讲初一的早饭一定要赶在别人家前面,否则一年的运气就会被别人争去。为此,有的人家为了争先还没等天亮,便开始张罗生火做饭了。大人在把火炉烧热后,便把熟睡中的孩子叫醒。开始孩子们是极不情愿的,可一听说要穿新衣新袜新鞋,便一下子从热被窝里钻出来,急急的把前天夜里准备好的鞋袜穿戴好,然后点上一支香,按照大人们的吩咐准备去放鞭炮了。饭后人们便开始走家串户拜年了,不论谁见面时都要相互问好道安。当家中去了客人,总是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款待,满屋子的热情在大家的说笑声中不断地扩大、荡漾开来;孩子们做个揖、磕个头,得到了大人的一句简单的夸奖,也会让自己觉得一下子长大成了许多。临走时往往还要给兜里揣上满满的瓜子和花生,不知怎的,那时觉得别人家的东西总是比自家的好吃。

  整个正月,人们都会沉浸在一种喜庆、欢乐、祥合的气氛中,尽情享受着年所带来的美好。最热闹的莫过于看秧歌了。一过了初三,村里就开始敲锣打鼓,锁呐声不停了。由三五十人组成的秧歌队挨家挨户的拜年,花花绿绿的服装,手里还拿着彩扇、绸缎,甚是新鲜。秧歌队到了各家,有的给几个赏钱,有的给两条香烟,收到奖赏秧歌队长便当众大声宣布,东家赏钱数目,30或50元不等,少的也要20元。得到赏钱秧歌队扭得更欢了,鼓乐声也更响了。有爱热闹的人,看到了秧歌便也下了场随便手里拿了个东西扭开了,像个小丑逗得人笑声不断。但也有的人家不喜欢,便早早锁了门躲出去或竟混在人群中不出面,秧歌队只好悻悻地到下家去了。当然这样的人家毕竟还是少数的,十家中有一家罢了。除了本村的秧歌队,外村的也有来的,有时两伙甚至几伙凑在了一起,那就热闹了,往往要比试一番。有的还有带唱的,小曲小调的,伴着鼓声或锁呐,很是好听。除了看秧歌,一些闲散的人会凑在一起打打牌,输赢并不大,只图个开心乐呵。

  乐归乐,玩归玩,勤劳的农民并没有一味沉溺在年的喜庆里,偶尔,会凑到一起议论一下明年的年景,或是说说彼此耕种的计划。更有一些勤快人年刚过就开始“重操旧业”了,一大早起来沿着村中的路,挎着筐,拿着铁锹,四下里拾粪积肥。有的为图省力还拉着个 “爬犁”,把粪筐放在上面。粪一筐一筐的拾,粪堆一天一天的长,望着日渐高大的“粪堆”,农民脸上绽出了笑容,仿佛他们看到了明年丰收的希望。

  总之,那时人们用自己喜欢的而又较为传统古老的方式,翘首企盼一个崭新的春天!

  而今,记忆中的那些“年”,一去不复返了!

《那些年》散文4

  册册书籍,字字墨香,总如冬日的暖阳,催开了一份甜美,蒙受了如春的温暖。

  小时候,呀呀学语,对那一点一横的外带一劈一捺,一坨豆腐块似的奇形怪状的东西,爱不释手,看一眼,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笔画间的搭配有种说不清的美妙韵味,捧着那小一号的 小本本,可也只是呀呀几声,睁大眼睛,看看。

  那书,有时是捧倒着的,那时书本彩绘的少,书中插图的更少,在没识字前,往往盯着书上的封面,遐想半天。如果有只铅笔,一张纸,哪怕是一张收据的纸条,总喜欢涂涂画画。

  曾痴迷于书中美丽可爱的小美人鱼;痴迷于聪明智慧的阿凡提;还有动画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悟空上天入地,腾云驾雾,自在逍遥;白骨精,变来变去,美貌非凡,那浓墨写就的别有滋味,那个缺衣少粮的大集体时代,能见到这些,像乍闻倾心的乐音·,像见到一幅心慕已久的古画,像长途跋涉于沙漠之中见到的一汪清泉,那种滋味不必言说,也能徜徉心扉。

  那一年,我9岁。可我却依旧保留着孩提时代的*惯,甚是热衷,爸爸经常随手抄起一些唐诗宋词,往我条桌上一放,让我看,叫我背。上面的字密密挤挤的,不知道什么叫秩序,好多字不认识,但很快就依样画葫芦背完了,那些好词好句、好诗就这样随随便便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歪着头,托着腮帮子,闭着眼睛想象,诗歌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鹅,鹅,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描摹的意境,真的出现在眼前。

  那一年,我12岁,周末大清晨,在老家青砖草屋里,被爸爸从温暖被窝里揪出来,晨光熹微,东方也就泛着鱼肚白,老大、我要蹭着冰凉的露珠,饿着干瘪的肚子,挎着那猪草篮子,总是漫不经心,不情愿地离开家,眼帘睁不开,脸盘皱着,眉头紧锁,但是没有办法,家里猪圈豢养了两只猪,鸡窝里总有五六只鸡,除去一只脱毛的,其余都下蛋。那蛋子啊,是一个穷苦人家的门面开支。

  等到霞光万道时,我的任务完成了,(老大贪玩,不到中午都回不了),匆匆吃完早饭,我就开始晨读,“清晨,太阳睁开眼睛,哗啦啦,就打开了一本书。每一片绿叶上,都有太阳炽热的目光,每一朵花瓣里,都有太阳甜蜜的笑容。高山的巍峨,大海的辽阔,石头的深刻,沙漠的沉默,都在太阳的眼睛里闪烁,都在太阳的嘴唇上跳跃。鸟儿在唱歌,即将逝去的露珠仍在微笑。”

  我嘴巴微微翘起,嘴唇大张着,放开了喉咙,高声读着四、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不懂得害羞,那童音,银铃般的动听,鸟儿栖息树丛中,默不作声;犬不吠了,自知“呜呜呜、汪汪汪”多么单调。邻居们听到了总要夸赞一番,我听了总难免有些得意,声音总比以前大得多,父亲,看到我摇头晃脑、有模有样地朗读,嘴角的弧度上扬,对我高度肯定。

  那一年,我14岁成了一名中学生,我爱上了她,打开她,就有阳光照射在扉页上,就投射出让人惊喜的特有的清香,是油墨和书页的完美之香,清新素雅,舒缓雅致,她的魅力不可小觑,那每个字与字之间,都有一个桥梁,每句话之间都互相通达,哦,那是文字独有的魅力,每当我徜徉书海,就仿佛天地都静止了,只剩下我和她,在进行心灵和心灵的沟通,或是让我悲愤万千,或是让我喜上眉梢,或是让我苦不堪言,她的一颦一笑,都让我有同等的感受,这是读书带给我的美妙感受,我爱她。

  她(书籍),那油墨的清香,如仲夏的一丝清风,隆冬的一缕阳光,抚*了我焦躁的心,为我绝望、孤独的心送来了阳光。她让我宁静下来,不再有年少时的轻狂,让我学会思考,做个有内涵,睿智豁达的人。

  长大后,我明白了,我越发贪恋着清香,嗅着这清香,我似乎能看见亡国的李清照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看见落魄的曹雪芹写下《红楼梦》;看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郊;看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临死仍直竖着两根手指头的守财奴严监生……为含着煤气罐而死的川端康成惋惜,为海子这样的英才悲叹,更为一座荒冢无字无碑的大文豪托尔斯泰而自豪。看,保尔·柯察金在奋笔疾书,茶花女正摘一株茶花,哀叹生存的困难......

  默默守护着我,伴我成长。

《那些年》散文5

  你已在天涯、我才暮然回首——题记

  有些人的出现、不会让我有欣喜若狂的感觉、只会让我觉得恶心、让我想起曾经那个值得被鄙视的自己。

  其实、我不是很想旧地重游。去到那个地方、就会想起你、想起那些年我们发生过的一切、有些心酸的感觉。我想、我再也找不到像你对我那么好的人了吧。没有任何理由的妥协、之后我遇见的所有人、在心底其实还是会不自觉拿他们跟你做比较、然后感叹一番、真的没有你对我的好。在你身边、我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小公主、事事任性、你恨得咬牙切齿、却还是拿我没办法。那些青葱的岁月、那些破碎的片段、再也找不回了。我终于明白、姐姐说的那句:终有天你会后悔。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现在、是的、我后悔了。那又如何?注定离开的、怎样也不会回来。那些年、走过的路、说过的话、撑过的伞、都只在回忆里飘荡……

  当你懂得珍惜的时候、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了、

  当你懂得放弃的时候、一切早已物归原主了。

  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弄丢了对我那么好的你、也弄丢了自己。


《那些年》散文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那些年》散文 (菁华5篇)(扩展1)

——《那些年》散文 (菁华5篇)

《那些年》散文1

  岁月匆匆,往事如歌,转眼已是而立之年。人生的花季,走过的青春,已在朦胧的岁月里写成永恒的素描。那些人,那些事,在我的人生历程中,如片片飞花荡漾在我的记忆里。这些记忆就像被珍藏在抽屉里的日记,一旦翻开,就如打翻在纸上的墨汁,收拾都来不及,任凭记忆咀嚼着倒流的时光........

  一

  1990年,我在中考中结果以28分之差被拒在重点高中门外。灰心、懊恼一股脑儿堵在心头。但是在家人的劝说下,在家人对各种“经验”的分析下,我走进了一所普通高中。

  报道那天,母亲把晒好的被子拿出来给我捆到自行车上,把提前兑换来的饭票放到我的兜里,还给我炒了一罐头瓶腌菜。母亲对我嘱咐了又嘱咐,一遍又一遍。就这样,托着被子,提着腌菜,装着母亲一句句叮嘱,走进了高中的大门,向着新的梦想开始了新的跋涉。

  站在秋天的边缘,望着满眼泛黄的季节。从此,开始了三年的高中生活,站在了人生又一个新的起点上。呼吸着九月的芬芳,聆听着一句句熟悉且又陌生的问候,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变成了一个个形影不离的同学。在忙碌的学*中,我们很快迎来了高中生活的第一个元旦。在几个同学的倡议下,我们想组织一次元旦联欢会。当把我们的想法汇报给老师的时候,各位老师都非常支持。

  有了老师的支持,我们更有了十足的信心。

  元旦那天下午,我们早早把教室装扮一新。把课桌拉到教室两边,买来五颜六色的气球吊到上边。为了营造霓虹的效果,我们买了各种颜色的彩纸包在日光灯外面。

  欢快的音乐,一曲接着一曲。当时我唱了一首《篱笆墙的影子》,虽说五音不全,却也在校园里独领风骚三两月。有个从东北来的同学,跳起了霹雳舞,优美的舞姿,夸张的动作,赢得了同学们的羡慕,在校园里引起了一阵霹雳舞热。我们还排演了一个小品,逗的大家前仰后合。当时有一首歌《让我一次爱个够》非常流行,辉决定要唱。可想而知,在校园里唱这样一首歌,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元旦演出,辉发挥的淋漓尽致,青春的渴望,青春的梦想,被挥洒在青春的舞台上。从那天起,夕阳里,树荫下,时常会荡起我们青春的歌喉,荡起我们年轻的心声。

  在高中的第一个元旦,同学们这样聚在了一起,是终生难忘的,是人生记忆里一首崭新的音符。虽然节目很稚嫩,表演很天真。但我们年轻,我们的心是飞翔的,我们的梦是舞动的。我们跳的不但是舞,还有青春的力量。我们虽然五音不全,但我们唱出的是青春的激情,年轻的渴望。

  二

  走过夏天的激情,迈过冬天的韵律,我们在语数外、史地生的奥妙世界里,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春到校园,梧桐花开。朗朗书声奏响了春天的歌谣。通过半个学期的了解、认识,好多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写作。在龙宽、敬华、明辉等几个同学的策划下,当然还有我啊,共同创办了《小荷》文学社。文学社的名字取自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创办之初,我们只是一种热情,其实从刻板到印刷,我们全都不懂。在老师的步步指导下,文学社的工作慢慢步入了正轨。因为当时不像现在用电脑打印,当时没有电脑,必须用手工刻字。把专用油纸铺到一块钢板上,用钢笔(是一种专门刻字的笔)把要印的内容刻在上面,在铺到油印机上去印。刻一期刊物要好长时间,我们就利用业余时间,甚至是星期天的时间,有几个写字好的同学轮流刻版。通过大家的努力,《小荷》创刊号诞生了,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和肯定。

  我写的一篇《起点》被放在了第一篇。这篇《起点》也是我们进入高中后老师给我们布置的第一篇作文。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该如何看待明天;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该如何面对三年的高中生活。一篇《起点》勾起了我们对往事的眷恋,也掀起了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学社的创办是在高一下学期。升入高二就分了文理班。文学社基本上就成了我们文科班的“专利”。每一期从策划选题到排版印刷,全部由我们文科班的几个同学负责。理科班的作文水*大都不如我们,每一期大都是我们占据上风。有时理科班有几个同学不服气的说:“你们是*水楼台先得月,有什么高兴的,上次篮球赛你们怎么不行。”上次篮球赛我们输得好惨啊!他们理科班有专考体校的体育生,每天以体育锻炼为主。我们自知不如,甘拜下风。但写作是我们的拿手好戏,总得有一样拿的出手吧?想到这里,我们还是蛮自豪的。

  三

  豆蔻般的年华,诗意般的年龄。教室内外张扬着我们的个性,有时为了一道数学题讨论个叽叽喳喳。在一个饭桌上也要讨论讨论谁才称的上是“校花”,制定一个评选“校花”的十大标准。我们班最调皮的一个算是“老皮”(同学们的亲切称呼,他叫皮强。),当年她的经典话是“远看一朵花,*看豆腐渣,她当校花那不行”,引得一圈同学哈哈大笑。同学们反问:“那你当。”“我当校花,除了性别,其它各部位的比例都合适。”青春的笑声传遍了校园。

  “唉唉.....同学们,慢着吃,本人给大家报告一个时髦的新闻”那天吃饭时皮强说。同学们问:“你能有什么好事?”皮强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说,昨天晚上,巡逻值班的老师逮到一个谈恋爱的女生。“男生是谁?”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问。慌什么,想听吗?皮强指着身边的同学说,给我把缸子端过来喝口水在给你们啦,都快噎死我了。皮强喝了口水说,书接上回咱们接着啦,说逮不好听,也可以,中学生不允许谈恋爱吗。太可惜的就是没有逮到男生,二人回来的时候,学校的大门已经锁上了,男生就托着女生爬大门,就在要进来的时候,被老师发现了,男生跑了,把女生逮着了。老师问女生干什么去了。大家猜猜女生怎么回答。一圈同学面面相觑。女生回答说:“我看麦苗去了”。同学们一听笑得前仰后合。从此“看麦苗去了”成了校园的流行语。谁要是看到男女生在一块,准会问,又看麦苗去了吗?

  四

  有人说青春是多雨的季节,也有人说青春是充满幻想的季节。就在这朦朦胧胧的岁月里,转眼到了高三下学期,学*进入了非常紧张的时期。老师每天都要说,同学们,进入了非常关键的时刻,每位同学都要进入倒计时状态。那时我们每月休一个星期天,只能每月回家一趟。虽然学*非常紧,但青春的那种张扬没有变,青春的梦想没有变。

  临*毕业了,同学们都非常留恋这三年的校园生活,都想留住在一起的青春时光。同学们都准备了非常精致的同学录,相互留言。在写到未来的工作时,特别是文学社的几个同学,有的说未来在省作协工作,有的说未来要成为专业作家,也有的说要成为*的下一个“贾*凹”;喜欢经商的同学就要成为*的首富;热爱文艺的就要成为*的第二个“张艺谋”等等。想想那些年,那些人,写下的那些理想,笑得我合不拢嘴。笑过,我又陷入了沉思。青春是什么?青春的梦想为什么那么热烈而有激情?我也有我当年的理想,而且写在了好多同学的同学录上,今天他(她)们会看到吗?看到又会想什么呢?

  翻着19年前的同学录,看着一则则同学留言,我仿佛又走进了曾经的校园生活,走进那段青葱岁月.........

《那些年》散文2

  今天我又回到了这片土地,这里承载着我太多的回忆。关于童年,关于青春。

  独自徘徊在这乡间小路,在这油菜花初长的季节,再也闻不到昔时的芳香。妈妈说带上照相机就可以与自然合影,可是这幽静的村庄只是自然的,它不再属于我了。或许它一直都不曾属于我。

  我寻觅着那棵老桑树,那年我们光脚丫,在树下埋下我们的鱼钩,天真的说着十年后一起回来挖。不止十年后的今天,我一个人惆怅着,却没敢弯腰碰一下那方热土。桑树越来越老了,我知道它把记忆刻上了它的年轮。微雨的天气不用打伞,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了那时年幼的自己,蹦着跳着,手中拿着鱼钩一副假小子的样子。你说让我们埋掉鱼钩,它是我们童年年记忆的线头,跟着它走就会看见我们童年的坟头。

  太多的往事这一刻一起涌上来,我招架不住仿佛风来了雨也来了,任它在自己心中乱串。记得哪一年我们学冒险家离家出走,傻傻的以为可以找到梦中的水晶宫。夜幕降临之际被家人抓住,我挨了一顿打还写了份检讨。第二天相遇却默契的说自己没有挨打。如果现在,你会不会想着当初应该带点钱再走。

  我记得你看见软软的小虫子就会失控尖叫,当年拿泥巴做丸子时,你运气不好将刚出生的蚯蚓也一同捏在手。我还记得你当时的样子,尖叫着奔出了好几米。从此你不再玩泥巴、不再抓虫子。原谅我用各种小虫去吓你。

  后来的后来,好像一切都结束了,谁也不会去玩泥巴,谁也不会去爬树。不知什么时候起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了,希望在花开的季节自己比花还美,其实那时的我们谁都是美丽的花朵。在栀子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爱穿白色裙子,各自在心中扮演着小仙女。有一天你说你爱上了JAY,我说普通话都说不清楚还哼哼哈嘿。你坚持着,我也坚持着。

  再后来,你我的生活出现了变化,你有了新的朋友,我有我新的圈子。

  这一刻,好像是注定的吧,谁也没想到谁也改变不了。有些人走进你的生命有些人就该退出,好像自己的心也是个社会,也是适者生存的社会。

  村子里的小河不知道什么时候没了,于是路变得宽了。少了份宁静多了点喧嚣。记忆中的村庄应该是充满着各种色彩与幻想的地方,但是走在安静的泥巴路上,才明白,原来喧嚣的是自己的世界,小村还是这样,它只是我少年时候的天堂。在城市里生活的久了,就开始想念乡村的宁静,可是来到了乡村,却久久难以*静,原来宁静的村庄,不是心。

  我 还是会想念那时金黄的麦田,鸟儿赶着回家过冬天,我却总是以为它是在游玩。不管怎样也好,那时候我和你躲在麦堆后,伙伴们没有将我们找到,于是我看见满天红霞映红了你甜甜的酒窝。

  物是人非的感觉好像只能是欲语泪先流吧,可是我不会哭,因为像花般飞翔的少年时光,依旧意气风发。

《那些年》散文3

  从农村到城市快三十个年头了,当初还是少年的我现已*不惑之年,回首一路的生活辗转变迁,尤其在捕捉往事记忆的时候,不乏一些快乐的、忧伤的,抑或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但现在想想大都模糊了,且随时间的流逝有的渐渐淡忘了,而唯一记忆犹新,一想起就津津乐道,甚至能在心头和眼角泛出微笑的仍旧是农村生活的经历,而记忆最深的莫过于农村的过“年”。如今的年形式越来越多,花样翻新,但不知为什么心中却少了几分向往和企盼,甚至有些厌倦。究其原因是现在和过去相比,年味有些变了。人常说越是朴实的东西就越是亲切、自然,就如花一样,假花虽然看上去色彩鲜艳,但与真的比较起来毕竟少了花香味道,再怎么好看终究还是难让人提起兴趣。在我看来,农村的年正如一株芬芳四溢的花儿,守在一个荒远的角落独自开着,它的颜色、它的味道在逝去的岁月里,渐渐沉淀为一种不变的牵挂和难舍的情结,盛开在心灵的四季。

  小时候,家住在一个较偏远的乡村,村子不大,分东西头,住着上百户人家,其中有几个大家族,他们的分支几乎占据了整个村子,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户“外姓人”,但不论是大家族,还是外姓的,彼此都相处和睦,凡大事小情必得到场。别个不说,只说这逢年杀猪,那真叫一个热闹。说起杀猪,这是农村过年的一个*俗。庄户人家别的不多,粮食倒是丰足的,每年除去卖掉的,留够“口粮”,剩余的便用来养口肥猪。每年冬腊月,下了几场大雪之后,数九隆冬,天寒地冻,人们便开始忙**猪过年了。这个时候,也是那些杀猪的“行家里手”最忙的时节了,帮了东家帮西家,有的一天甚至要杀上三两个,忙得不亦乐乎。杀猪的程序一般是,提前烧好一大锅开水,然后把杀完的猪用结实的木棍架在锅上浇开水,由两到三个人操着专门的刀具,开始在浇透了的猪身上刮下猪毛。猪毛刮干净之后,便抬到事先搭建好的案子上开膛破肚了。这个环节一般比较复杂,且需要点技巧了。最主要就是摘肠清洗,内行的人会选择一个高粱穗部分的杆儿,去了皮儿做成翻肠的工具。若是手法好的,不多一时就能把全部的肠粪倒空,然后拿到外面干净的雪地上,让小孩子用脚在雪里反反复复的踩,直到猪肠发白变得干净。干净人家,会再用苏达水浸泡冲洗几遍,尽量使肠子闻起来没有刺鼻味道。最后把这些洗好的肠装进吹起来的“猪肚”里,一则保鲜,二来好经管,然后连同猪的心肝一同挂起来,俗称谓“灯笼挂”。这是上等的食材了,往往比猪肉更让人喜欢。

  各家的猪养得大小不等,重的达三四百斤,小的也不下二百斤,这口猪是农民一年的“嚼裹儿”了。当然,一些小门小户因为人口少不需要杀猪,只需从别人那里买些猪肉就够了。那时候,各家在杀猪时都会有一份担忧,就是害怕杀出“痘猪”。一般说来,这种猪肉是不能吃的,据说吃了“痘”就会进入身体害病。所以对于那些杀出痘猪的人家来说,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儿。当然,这种情况是少数。可是真要遇上了也不能扔掉,总要想些法子消化。但年轻人或是小孩子一般是不吃的,至于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却不顾及,常常把猪肉切成小块,会同那些心肝肚什么的一起放进锅里高温,这样可以把痘杀死,人吃了便无大碍了。猪杀了之后,经过一番拾掇、切割,便浇上水冻冰以防风干,准备年用了。

  杀猪的过程,也是村中人交流沟通、增进感情的过程。村中不论哪家杀了猪,按规矩都要烩上一大锅的猪肉酸菜,特别是手艺人要把猪血用调料拌好灌成血肠,一同放入烩菜里,然后再焖上一锅小米饭,除招待帮忙的,还要请来直*的亲戚,及村中年事已高的人吃猪肉。有的把在住在城里的亲戚也请了来,临走时还要带上一角猪肉。所以,杀猪请客每每要两三桌的人,因为吃饭人多,人手不够时便要请来张家嫂李家婶帮忙切菜。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到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手里干着活,嘴上不闲着,偶尔哪个说出个笑话来便会引发一阵大笑,爽朗的笑声从屋里传到屋外,引得男人不时的向里面张望。小孩子们这时也会派上用场了,大人会把正在外面玩耍的孩子叫回来,吩咐到左邻右舍借桌椅板凳儿、吃饭的餐具,还要装上一塑料壶的小烧酒。饭菜还没好,屋子里热气腾腾,一闻到那香喷喷的饭菜,嘴里就已经泛起口水了。

  如果说杀年猪是农村过年的一个前奏,那么一到年根儿就更有节日气氛了。一般说来,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这时候最累的要数家庭主妇了,她们往往要把一家人的衣服、被褥单全都清洗一遍。有的用洗衣机,但多数人家没有,只能用搓衣板。冬日里,洗好的衣、被挂在院子里多年那根早已生了锈的铁丝线上进行晾晒,说是晾晒,可是因为天冷,那些衣物还没等晾完便就冻成了“冰片儿”。即使是天好日头足也要经过几天几夜才能晾晒八九分干,既而再拿到屋子里,放在火炉旁或放到炕上烘干。在此期间,孩大老小睡觉只能盖上棉被瓤了。被面儿洗干净之后,女人们便要穿针引线地缝被子了,有的白日里没时间,只得连夜做活。母亲最是恨活儿的,因为家里人多,她总是白天夜里忙个不停,缝这缝那,有时要逢到后半夜,当我们睡醒一觉,仍见她在灯下缝着,最后什么时候睡我们浑然不知。女人啊,她们把多少辛酸、多少希望、更有点点的爱缝进了岁月,最终把日子连缀成一串串的幸福。扫除,除了拆洗还要打扫屋内灰尘,这也是扫除的重头戏。为图方便,人们往往把笤帚绑在一根长的木棍上,然后举着它在屋子里四处转着,把棚顶墙角的灰尘打扫干净。不少人家为了让屋子更亮堂些,还用白石灰进行粉刷墙壁,经过一番彻底打扫,屋子真是大变样儿了。剩下的活就是擦洗家具、玻璃器皿等,有的还要换盏新的“灯管”或是瓦数比较高的白炽灯泡,扫除工作往往要花上一两天时间。虽然有些忙活人,可是看到屋子窗明几净,心里也是舒服的。

  人们不时翻看日历,恐怕错过了年的“时令”。年越来越*了,各家各户开始置办年货了。买年货是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了,有的是一家开着拖拉机或赶上驴车、马车到附*的“供销社”购货。家里没车的只能求人“捎脚儿”,帮着把年华带回来。条件好一点儿的往往到乡里甚至搭长途车到县城去。年货大多是鞭炮啊、年画啊、挂历啊以及一些冻货、糖果及酒水、青菜、调料之类的,碗筷一定要买,意在“添人进口”。祭祖的人家还要单独准备一些祭祀用的供品及烛台、香炉等器具。此外,做母亲的不管家里多拮据,也都要给孩子们扯上几尺布料拿到村里的“成衣匠儿”那里做身新衣裳,条件好的也有买现成的。女孩子还会买上几条“红头绳儿”或是彩色的丝绸用来扎头发。大人孩子的鞋一般都是自家做的“千层底”,或是毡底趟绒面大棉鞋。为了让家人都在过年时穿上新鞋,女人们很早就开始“纳鞋底儿”了。白天几个妇女会带着针线凑到哪一个的家里,在一起边说边干,省得一个人寂寞。年对于农民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一个是庆祝丰收,再者就是祈愿,希望来年有个更好的收成。因此,不管家里有钱没钱,年一定要过得像样儿些。有的明明打算好了照单买,可一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就禁不住诱惑了,最后额外买的年货甚至比单子上的还多呢。

  整个正腊月,女人们是没有一刻清闲的,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为了家日夜辛苦操劳,为自己做的却很少。最累的要数淘米发面“蒸干粮”了,白面的、黄面的,往往要发上几大盆,占了半铺炕,有的人家因为做得多,连睡觉的地儿都被占了,只好打发孩子到别人家“找宿儿”。趁面没发时先要“糊饭豆”做豆馅,往往要装上几个“*篓”。攥豆馅是小孩子乐此不疲的,一半是为了玩,一半是为了吃。把发好的面包成豆包并上锅蒸熟,一口大锅壮上满满登登的豆包,甚是好看,像是一个个的“金元宝”。烧开锅大约30分钟左右就可以“起锅了”。锅盖掀开时,看到之前还是彼此有些间距的豆包,现在已全都挨在了一块儿,于是母亲便拿着一个小木板(样子有点像锅铲,但要小得多),沾着一碗凉水起豆包了。大人孩子迫不及待在事先准备好的碗中放上少许白糖,然后把豆包蘸上糖,就着咸菜条有滋有味的吃起来,那感觉好像胜过一切美味佳肴。从早到晚要蒸上几大锅,一天下来炕烧发烫,已经没法睡觉了,只好把炕*卷起来,然后找几块木板放在炕上睡。一锅锅的干粮蒸好以后,经过冷冻统统装进大缸里,足足够整个正月享用的了。

  年前还要做的就是杀鸡杀鹅,同时把冻猪肉提前两三天从冰里刨出来,拿到屋里慢慢化开。等肉完全化好了便放入锅中慢慢的煮熟,单等过年或蒸或炒,或是正月里来了客人随时用。那里家里客人多,为了省事儿,母亲会事先把吃的准备好,最擅长的就是“过油”。她会把白面用豆油和了,做成酥饼或是把面擀成薄薄的,再用刀切成条状,做成各种形状的面块,有三角形的、方块的、以及柱形的,把这些做好的面块下到油锅里炸,就会变成又酥又脆的“豆梗儿”了。等“豆梗儿”晾凉后便分别盛在不同的容器里,放到仓房下冻上,这样吃的时候就不会潮了,大人孩子都爱吃。还有做皮冻、炸油条等等。此外赶在年前串门,当然也有选择在正月里的,便是“少的给老的拜年”。礼品很简单,少的两包“裹子”、两瓶酒,多的外加两瓶罐头或是两袋白糖,倘若送一箱水果,那算是高级的了。

  除夕前一天,家家开始张灯结彩,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贴春联。村里的人大都不去集市上买,而是买来红纸、笔墨自制对联,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什么顺耳就写什么,不会写的可找村里人帮着写。记得那时父亲是经常给乡亲们写对联的,从早到晚不时有人登门求对,父亲对每个人都是笑脸相迎,并满足乡亲的意愿。农民喜欢贴对联,大门小门,鸡架狗窝、水井粮仓,猪马牛圈,总之凡能贴的都要贴上,再有就是“福”字。贴上对联一则喜庆,二则新鲜,也是人们对未来日子的一种希望和寄托,最后再挂上大红灯笼。细心的人家在把年画张贴好后,还要剪些窗花儿,并折纸做花树,院子里有树的自然是好的,直接把纸花粘到上面,没有的也不能叫空着,随处挑捡一个大树枝插到墙头或雪堆上,红红绿绿的的,甚是鲜艳有情趣,而年的气氛也足了。

  过年祭祖在农村是普通*常的事情。按规矩祖宗要供在老辈人的家里,爷爷奶奶健在时由父母赡养,所以祭祀的一应事务都有父母亲操办。祭祀的形式、时间各有不同,有的是一张纸,像年画,上面用细小的毛笔按辈份年龄,或是人物关系注好名字。女人一般不写名字,往往是用夫姓和自已的姓代替,如“张王氏”,前面是夫家姓,后面是自家姓。有的是立块木牌,并在上面刻着供奉人的名字。祖宗一般供三天,年三十吃过早饭,母亲便开始准备供品了,先是把蒸好的大馒头,用筷子蘸了红色(一般是用红纸染的色)在上面点上红点,然后三个或五个一摞的摆好,另外鸡呀、鱼呀、肉呀这都是少不了的,还可以有选择性地放上花生、水果、糖块之物。除此之外,还要摆上香炉,烛台、酒器。供品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会把一绺粉条放进油锅里炸好,并用红线把它们捆扎起来放在盘里,像朵花儿,很是好看,可寓意是什么,直到今天我也未曾问及。父亲呢,要把“家谱”找出来,然后粘上“挂钱儿”挂到墙上,于是便开始上香、烧酒、点蜡,所有事情准备齐全后,看看差不多时辰,让小孩子放一挂鞭炮、两个“二踢脚”,意味着“请神”回家,这样祖宗就正式供起来了。彼时,家里所有人等从老到少、从大到少都要一一向祖宗跪拜磕头,晚辈在给祖宗磕头后,还要给父辈磕并在嘴里叨念着一些健康长寿之类的吉祥话。未出嫁的女孩子是不用磕的,只要双手合十在祖宗前拜几拜就行了。与此同时,团圆饭也准备好了,一大家子便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吃开了。

  酒足饭饱之后,第一样事儿便是准备过除夕夜了。先是剁馅包饺子,这个饺子既有年夜的,也有初一早上的,所以要多包些。饺子馅往往包两样,里面包还要放几枚硬币,也有放花生和糖块的,寓意便是升官发财,日子甜甜蜜蜜吧。如果被谁吃到了,那么一年就会交到好的运气。孩子们为了能吃得到,换一份惊喜甚至吃饱了也不摞筷儿。看到有人先吃到了,就会感到有些失望了,于是把希望留给下一年。不光是包饺子,柿子呀、梨呀这些冻货也要统统拿出来用水“涣上”,待到夜里吃时也就化开了。

  孩子对年永远充满新奇和期盼。最为开心的就是除夕夜。天一黑下来,我就带着妹妹高高兴兴地穿上母亲连夜缝制的新衣和鞋子,兜里揣上压岁钱,满世界里跑,心里喜滋滋的。尤其叫人流恋和难忘的是提着爷爷用普通的“罐头瓶儿”制做的简易灯笼,在其中点上一种叫做“磕头了”的又短又细小的蜡烛,欢喜蹦跳着约上几个日里常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到雪地里、冰面上、大路边或是房前屋后游游走走,一盏一盏在手里摇摇晃晃,像是天空散落在地上的星星,在暗夜里格外明亮耀眼,惹得大狗、小狗儿朝着我们不停地叫。倘若有哪个人从家里带来几个小小烟花燃放,那就更有趣味了。守夜,一家人团团端坐在电视机旁,嘴里不停地吃着、聊着,每个人脸上都是喜庆和满足。大概十点左右,本家族的其他成员都会一家老小前来祭拜祖宗,一大家子人坐满了炕头炕尾,有说有笑。而小孩子是不闲不住的,三个一伙两个一对的到外面疯闹,更不再话下了。

  夜里十一点刚过,一些心急的人家就开始准备“发纸”了。其时就是在院子里把事先准备好的“大豆杆儿”燃起火来,豆杆儿,取谐音“都该(钱)之意”,听老人说用从别人家“偷来”的最好。同时,父亲和爷爷会忙活着各个角落四下里烧纸钱儿,孩子们开始燃放鞭炮。一时间,整个村子的上空一片亮堂堂的,耳边更是响着各种鞭炮声,震耳欲聋。寒冷的夜,因为烟火、炮鸣而变得格外温暖了。外面的事儿办完以后,全家人回到电视前,应和着电视里的倒计时,共同欢呼喝彩喜迎新春的到来。这时,母亲会把热气腾腾饺子端上来,捞饺子时还要在厨房里故意的喊一句“生不生啊”,屋里的大人会答应到“生(升)”,于是便满脸喜悦的吃起来了。吃了年夜饭,到外面消化消化食儿,抬头看见村子里一盏盏红彤彤的大灯笼,高高挂在门前,在凄黑夜里格外红艳,仿佛那是农民点燃和放飞的一个个火红的希望!

  守夜,若不是困得实在不行,人们是不会睡的。但无论睡得多晚多累,初一都要早早起来,听老人讲初一的早饭一定要赶在别人家前面,否则一年的运气就会被别人争去。为此,有的人家为了争先还没等天亮,便开始张罗生火做饭了。大人在把火炉烧热后,便把熟睡中的孩子叫醒。开始孩子们是极不情愿的,可一听说要穿新衣新袜新鞋,便一下子从热被窝里钻出来,急急的把前天夜里准备好的鞋袜穿戴好,然后点上一支香,按照大人们的吩咐准备去放鞭炮了。饭后人们便开始走家串户拜年了,不论谁见面时都要相互问好道安。当家中去了客人,总是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款待,满屋子的热情在大家的说笑声中不断地扩大、荡漾开来;孩子们做个揖、磕个头,得到了大人的一句简单的夸奖,也会让自己觉得一下子长大成了许多。临走时往往还要给兜里揣上满满的瓜子和花生,不知怎的,那时觉得别人家的东西总是比自家的好吃。

  整个正月,人们都会沉浸在一种喜庆、欢乐、祥合的气氛中,尽情享受着年所带来的美好。最热闹的莫过于看秧歌了。一过了初三,村里就开始敲锣打鼓,锁呐声不停了。由三五十人组成的秧歌队挨家挨户的拜年,花花绿绿的服装,手里还拿着彩扇、绸缎,甚是新鲜。秧歌队到了各家,有的给几个赏钱,有的给两条香烟,收到奖赏秧歌队长便当众大声宣布,东家赏钱数目,30或50元不等,少的也要20元。得到赏钱秧歌队扭得更欢了,鼓乐声也更响了。有爱热闹的人,看到了秧歌便也下了场随便手里拿了个东西扭开了,像个小丑逗得人笑声不断。但也有的人家不喜欢,便早早锁了门躲出去或竟混在人群中不出面,秧歌队只好悻悻地到下家去了。当然这样的人家毕竟还是少数的,十家中有一家罢了。除了本村的秧歌队,外村的也有来的,有时两伙甚至几伙凑在了一起,那就热闹了,往往要比试一番。有的还有带唱的,小曲小调的,伴着鼓声或锁呐,很是好听。除了看秧歌,一些闲散的人会凑在一起打打牌,输赢并不大,只图个开心乐呵。

  乐归乐,玩归玩,勤劳的农民并没有一味沉溺在年的喜庆里,偶尔,会凑到一起议论一下明年的年景,或是说说彼此耕种的计划。更有一些勤快人年刚过就开始“重操旧业”了,一大早起来沿着村中的路,挎着筐,拿着铁锹,四下里拾粪积肥。有的为图省力还拉着个 “爬犁”,把粪筐放在上面。粪一筐一筐的拾,粪堆一天一天的长,望着日渐高大的“粪堆”,农民脸上绽出了笑容,仿佛他们看到了明年丰收的希望。

  总之,那时人们用自己喜欢的而又较为传统古老的方式,翘首企盼一个崭新的春天!

  而今,记忆中的那些“年”,一去不复返了!

《那些年》散文4

  册册书籍,字字墨香,总如冬日的暖阳,催开了一份甜美,蒙受了如春的温暖。

  小时候,呀呀学语,对那一点一横的外带一劈一捺,一坨豆腐块似的奇形怪状的东西,爱不释手,看一眼,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笔画间的搭配有种说不清的美妙韵味,捧着那小一号的 小本本,可也只是呀呀几声,睁大眼睛,看看。

  那书,有时是捧倒着的,那时书本彩绘的少,书中插图的更少,在没识字前,往往盯着书上的封面,遐想半天。如果有只铅笔,一张纸,哪怕是一张收据的纸条,总喜欢涂涂画画。

  曾痴迷于书中美丽可爱的小美人鱼;痴迷于聪明智慧的阿凡提;还有动画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悟空上天入地,腾云驾雾,自在逍遥;白骨精,变来变去,美貌非凡,那浓墨写就的别有滋味,那个缺衣少粮的大集体时代,能见到这些,像乍闻倾心的乐音·,像见到一幅心慕已久的古画,像长途跋涉于沙漠之中见到的一汪清泉,那种滋味不必言说,也能徜徉心扉。

  那一年,我9岁。可我却依旧保留着孩提时代的*惯,甚是热衷,爸爸经常随手抄起一些唐诗宋词,往我条桌上一放,让我看,叫我背。上面的字密密挤挤的,不知道什么叫秩序,好多字不认识,但很快就依样画葫芦背完了,那些好词好句、好诗就这样随随便便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歪着头,托着腮帮子,闭着眼睛想象,诗歌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鹅,鹅,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描摹的意境,真的出现在眼前。

  那一年,我12岁,周末大清晨,在老家青砖草屋里,被爸爸从温暖被窝里揪出来,晨光熹微,东方也就泛着鱼肚白,老大、我要蹭着冰凉的露珠,饿着干瘪的肚子,挎着那猪草篮子,总是漫不经心,不情愿地离开家,眼帘睁不开,脸盘皱着,眉头紧锁,但是没有办法,家里猪圈豢养了两只猪,鸡窝里总有五六只鸡,除去一只脱毛的,其余都下蛋。那蛋子啊,是一个穷苦人家的门面开支。

  等到霞光万道时,我的任务完成了,(老大贪玩,不到中午都回不了),匆匆吃完早饭,我就开始晨读,“清晨,太阳睁开眼睛,哗啦啦,就打开了一本书。每一片绿叶上,都有太阳炽热的目光,每一朵花瓣里,都有太阳甜蜜的笑容。高山的巍峨,大海的辽阔,石头的深刻,沙漠的沉默,都在太阳的眼睛里闪烁,都在太阳的嘴唇上跳跃。鸟儿在唱歌,即将逝去的露珠仍在微笑。”

  我嘴巴微微翘起,嘴唇大张着,放开了喉咙,高声读着四、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不懂得害羞,那童音,银铃般的动听,鸟儿栖息树丛中,默不作声;犬不吠了,自知“呜呜呜、汪汪汪”多么单调。邻居们听到了总要夸赞一番,我听了总难免有些得意,声音总比以前大得多,父亲,看到我摇头晃脑、有模有样地朗读,嘴角的弧度上扬,对我高度肯定。

  那一年,我14岁成了一名中学生,我爱上了她,打开她,就有阳光照射在扉页上,就投射出让人惊喜的特有的清香,是油墨和书页的完美之香,清新素雅,舒缓雅致,她的魅力不可小觑,那每个字与字之间,都有一个桥梁,每句话之间都互相通达,哦,那是文字独有的魅力,每当我徜徉书海,就仿佛天地都静止了,只剩下我和她,在进行心灵和心灵的沟通,或是让我悲愤万千,或是让我喜上眉梢,或是让我苦不堪言,她的一颦一笑,都让我有同等的感受,这是读书带给我的美妙感受,我爱她。

  她(书籍),那油墨的清香,如仲夏的一丝清风,隆冬的一缕阳光,抚*了我焦躁的心,为我绝望、孤独的心送来了阳光。她让我宁静下来,不再有年少时的轻狂,让我学会思考,做个有内涵,睿智豁达的人。

  长大后,我明白了,我越发贪恋着清香,嗅着这清香,我似乎能看见亡国的李清照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看见落魄的曹雪芹写下《红楼梦》;看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郊;看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临死仍直竖着两根手指头的守财奴严监生……为含着煤气罐而死的川端康成惋惜,为海子这样的英才悲叹,更为一座荒冢无字无碑的大文豪托尔斯泰而自豪。看,保尔·柯察金在奋笔疾书,茶花女正摘一株茶花,哀叹生存的困难......

  默默守护着我,伴我成长。

《那些年》散文5

  你已在天涯、我才暮然回首——题记

  有些人的出现、不会让我有欣喜若狂的感觉、只会让我觉得恶心、让我想起曾经那个值得被鄙视的自己。

  其实、我不是很想旧地重游。去到那个地方、就会想起你、想起那些年我们发生过的一切、有些心酸的感觉。我想、我再也找不到像你对我那么好的人了吧。没有任何理由的妥协、之后我遇见的所有人、在心底其实还是会不自觉拿他们跟你做比较、然后感叹一番、真的没有你对我的好。在你身边、我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小公主、事事任性、你恨得咬牙切齿、却还是拿我没办法。那些青葱的岁月、那些破碎的片段、再也找不回了。我终于明白、姐姐说的那句:终有天你会后悔。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现在、是的、我后悔了。那又如何?注定离开的、怎样也不会回来。那些年、走过的路、说过的话、撑过的伞、都只在回忆里飘荡……

  当你懂得珍惜的时候、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了、

  当你懂得放弃的时候、一切早已物归原主了。

  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弄丢了对我那么好的你、也弄丢了自己。


《那些年》散文 (菁华5篇)(扩展2)

——那些年那些事作文 (菁华6篇)

  经历了五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六年级已经*在眼前。再过一年,我们就会不舍地离开这个美丽的学校,离开我们那亲爱的老师以及拥有六年情谊的同学。

  但,这五年以来发生过的那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却是时间所带不走的。

  一年级,我们刚刚踏入新学校,进入新班级,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激动,看到新同学和新老师的那一刻,心中总会有那么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二年级,我们戴上了鲜红的红领巾,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对着那飘荡在空中的*许下承诺,向着*台唱着高昂的**,无处不显示着我们的欢喜。

  三年级,是我们小学生涯中的一大转折———换了个班主任,这还是我们这个年级第一个被换掉班主任的班级。我们很不舍,但也很期待新班主任的到来。

  四年级,我们班第一次参加足球联赛,足球队员个个充满活力,时刻准备着为进球而努力。刚开赛不久,我们就旗开得胜,拿下了第一场比赛,但遗憾的是,我们最终没有进入前三。

  五年级,我们迎来了小学生涯的最后一次集体表演。但是与此同时,学校又要举办足球节,我们“被迫”成为了比赛队员,还要在学校开幕式上表演节目。

  时光,就像一辆列车,每一个年级都是一个站点,但总是会到达终点站的,而这些美好的记忆将伴随我的一生。

  我们的美好童年固然有趣,但为我们增添了几分回忆。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入少先队时我们的宣誓吗?“我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好好锻炼,准备着:为*事业贡献力量!”自从那次入队以后,从前两小无猜的我们,有了深刻的感触。过了许多年,我们的笑声越来越多,而我们的新同学也越来越多。

  许多年以后,在队旗下宣誓的小朋友,也成了一个小大人了,学*也越来也紧张。虽然紧张,但我们班的笑声也似乎多了起来。但光有笑不行。记得那次,我们班历经了,一次重重的挫折,我们学校的上课铃声响了起来,大家都回到了各自的座位。就看见陈老师板着脸走进教室里来,手中还拿着我们半期考试的试卷。我们一看这情景都,默不作声,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半期考试考差了,试卷一发下来,大家都低着头,都强忍着泪水,看着自己的分数。那沉闷的铃声终于响了,大家都纷纷收拾好书包走出了教室(因为那是最后一节课)有的人的泪水终于忍不住了,悄悄跑到厕所里失声痛哭起来,当时我看到我的分数我也想哭,但是我还是做得十分坚强,泪没有流露出来。当时,我想到的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打篮球,我飞奔到篮球场。扔下书包,开始痛痛快快的打篮球,那时,我把全部的力量都融入到了篮球当中,最后我的心情果然好了许多,我就收拾一下回家。

  在童年,我们有喜。有悲。有怒。有哀。这就是我童年的一个小小片段,还有更精彩的。

  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一梦二三年。

  渐渐长大,初识人事,却总是回忆起少年时代的烂漫往事。想起那些年,哪些事,心中便泛起层层涟漪,无关风月,只是若匆匆的岁月也懂得回味,或许涌在我心头的留恋就是岁月匆匆的痕迹……

  追往事,惜流芳

  回忆起少年的时光,涌满心头的并不是感及的酸楚,相反,那是真正出自内心的欣悦与回忆。或许有人说,追往事,惜流芳,易成伤,但那些岁月却汲起了那流芳瞬间的香气,顺着回味在我心头荡漾。时常想起刚刚学步时,在学步车里的却依旧蹒跚,那时是母亲接起我的手,在地上摇摇摆摆,却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母爱的芬芳;总是想起刚刚入学时,一双小手紧握着爸爸的手,使我第一次步入学堂;时常记起在受挫时的心灰意冷,那时年纪小,感情却最为真切,是同学们的欢笑打开了我的心扉。杏花疏影,杨柳新晴,每当回忆起那些年,哪些事,岁月留下的痕迹就越发深厚,那不是刺痛,而是一股暖流顺着那痕迹,流入我的心间。

  花飞尽,落红缀

  少年时代的往事如花一般回忆,也如同花一般分落。不同的是,经岁月的牵引,这花却从不没落,心头的几分感慨也更加浓重。或许有人会想起“不恨此话飞尽,恨西园,落花难缀。”可这记忆之花的纷飞不是没落,更像是为下一场演绎的添锦。那岁月的痕迹就是用花饰用落红缀。像一首诗,诗中的*韵仄韵是我过去的起起落落,像一支歌,歌中的莞尔激昂是我内心欣悦与回味。

  那些年,哪些事,岁月在我心中流下了斑斑回味,若许我弹指一挥间的留恋,我会注入的全部的情感,却描绘了七秒最美的人生,一念欢欣,一念回味。

  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又开始了,这是我自来到中和中学参加的第一届运动会,这一届运动会已经是第58届运动会了。

  在这一届运动会上,进行了许多年有趣的项目,比如: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男子200米、女子200米、男子100米、女子100米和团体迎面接力等,丰富有趣。

  而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是运动会第二天开展的团体50米迎面接力赛。在运动会之前的几个星期,我们可是鼓足了劲儿地训练。而在训练期间,我们同其它班进行比赛,取得了绝对的胜利,我们便充满信心地来到赛场。

  在裁判发令的那一瞬间,我不知怎么的,手就一直在发抖,同学们一个个都咬紧牙关,使出了吃奶的劲。这轮的交棒很成功,而这次班长曾秋艳并没有把焦虑和激动表现在面部,她只是告诉我们要努力冲刺。在比赛之前,我们班的主力之一:邓珂同学一直胃疼,随之在医务室开了药,吃了后,暂时稳定下来,她便投入了赛场。一跑完,她因为胃疼,哭了。我真的很佩服她,为了集体的荣誉,自己受委屈,却不露声色。

  而替补队员张文玉这次也表现地很好。在她前一棒的同学交棒时,棒掉了,她便捡起棒就跑。没有说,在捡起棒后,再次交到上一名同学手里,为咱们节省了好几秒呢!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经过我们的一番努力拼搏后,结果出来了,我们班在这项中,得到了全年级第一名。

  这一次的运动会,体现了我们班的团结与包容,我们不会因为谁掉了棒,输掉了比赛就责怪誰。人生难免不犯错,而同学们的坚持与随机应变,更是令我折服。

  团结使我们班领先其他班,自信使我们赢得了这场比赛,我们应该上届的良好作风与校风。

  我们永远是一个团结的2班!加油!

  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村里来了那对爆糖棍的老夫妇。

  那是两个年过六旬的老人,满脸沟壑纵横的皱纹写满了经历的沧桑。“爆糖棍啦——”每当听到老爷爷那浑厚的长音,我就和小伙伴们一手用瓢端着玉米粒,一手拿着向父母要来的几块钱,蹦蹦跳跳地跑去,一齐拥在老夫妇那破旧的三轮车前,那三轮车破旧不堪,车上载着爆糖棍的机器,那机器虽然被油烟熏得乌黑,但那机器爆出的糖棍又香又甜,一口咬下去就碎了,真好吃!

  “哒哒、哒哒……”机器声传到老远,马上人人皆知——爆糖棍的来了。空气中立刻就弥漫着糖棍的清香,真诱人啊!只见老爷爷向机器里放玉米粒,老奶奶在机器的那头娴熟地接着慢慢出来的糖棍,那么默契,那么自然。老爷爷的手像老树皮,筋脉突起,手心满是老茧,看了让人不由得心疼。他们每次看到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去爆糖棍,总乐呵呵地说:“慢慢轮着啊,不要着急,每人都能吃上糖棍……”每次我和小伙伴们都央求他给我们多加些糖,他总是爽快地有求必应。

  那一次,爆完糖棍后,我给了老爷爷五元钱后拿起糖棍就要走。他却叫住了我,一边急匆匆地找钱一边说:“小朋友,只需四块五毛钱,你等着我给你找钱!” “不用找了,就五毛钱,没什么的!”可他却硬是塞给了我五毛钱,他真是个倔强的老头……

  每年那对老夫妇都会在秋末的时候来,这时候有刚丰收的玉米,三轮车的独特声音是他们的“喇叭”,因为来的次数多了,和村里的人就熟了。每当他们来的时候,村里人听到了就奔走相告。老夫妇一边爆着糖棍一边和我们聊着家常。

  一晃几年过去了,幼时的我们渐渐长大了,不再像儿时那样毫无顾忌地和小伙伴抢着吃糖棍了,便很少再去爆糖棍了。

  老人的生意一日一日的清淡,身子也不如以前了,后来便不再来了……

  童年的时光像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们已经长大,但只要一想起那些年,那些事,那糖棍的清香立刻在脑海里氤氲开来……

  伴着丝丝愁绪,打开尘封已久的皮阀,里面装着我的回忆,永久的温暖着我的心房。经过风雨的洗礼,大地焕然一新;经过四季的推移,树又长出新芽;经过时间的流逝,才发现自己淡忘了许多。但仍然无法忘记那个人对我做的那些事。看着那黝黑的脸庞,就会想起他几经沧桑;触摸那过去的伤疤,就能猜想几经磨难,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我。而他是我的父亲。

  他为我做过的事,多得无法去一点一点回忆。但有两件事足矣让我懂得他的爱,翻开记忆的笔记,隐约看到一间简陋贫寒的小屋内,一位父亲忙着手中的工作,而那工作是为了他的女儿。由于简陋的小屋无法抵挡冽冽的寒风,女儿无法安心学*,父亲便砌起了火墙为女儿保暖,一个时辰,两个时辰,三个时辰……时间与汗水换来了一个完美的火墙,但是爸爸的手上留下了伤疤,是为我留的,我的心就这样留下了抹不去的痛。

  翻开笔记的下一章,考试那天,窗外下着蒙蒙细雨,带着紧张的头绪走进考场,心中久久不能*静,一个电话打断了思绪,原来是父亲,他在百忙中打来电话,匆匆安慰我后,便挂了电话。虽然只是几句话,但在那一刻,泪水从眼角流下,爱瞬间融化了我的心。

  在漫漫人生中,他在我心中留下了故事。如今,皱纹爬上了他的脸颊,格外显眼,早出晚归的他为了我付出了,努力了,拼搏了,他是我最伟大的爸爸。

  有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还不肯收;有一束花闻了很久,枯萎了也不肯丢;有一件衣服穿了很久,破旧了还没有扔;有一种爱停留了很久,岁月与时间无法消磨的爱,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男人比父亲对我的还要深。父爱如山,是风雨的避风港。

  记忆的那些事,他为我留下了爱的足迹。

  那些时光就像随风飘散的花,残缺破败的回忆起来都有些困难。唯有心底那份隐隐作痛的悔恨提醒着我他是那样真实的存在过。已经开始记不清那年的容颜,连发生的事情都已经开始模糊,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开始老去的标识。依稀记得那年的自己笑颜如花,记得你暖暖的大手,记得你对我微笑时那温暖的时光。

  我多么想追忆一遍那时候的青涩时光,可是真的就这么淡忘了。不是现在的他对我不好,是他对我不够好。所以那颗一直前行的心忐忑着恐惧着。面对这样那样的谎话,我突然发现自己变得不真实起来。我突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我徘徊在他的故事里渐渐遗忘了自己。我开始不安,我不知道当初那颗坚定的心是否会让自己依旧不悔。有时候生活不是肥皂剧,我站在自己故事的中间依然不知道最后的结局该是如何。冥冥之中,好希望这段时光马上变成那些年,那些事,希望也像风一样撕碎在时间的空间里,不留痕迹。

  是否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做了个冗长的梦,依旧可以抱怨着怎么还不是星期天什么时候不用面对枯燥的课本。小时候的自己希望自己长大,可殊不知长大之后就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到过去那些单纯美好的小时光了,回不到过去那些无忧无虑的轻易就满足的小希望了。可是依旧天真的我本以为我们也能写长长的一个故事,提笔才发现,属于你跟我的那个时光就真的这样毫无痕迹的流水一样消逝了,我已经记不清开始时我们的样子。


《那些年》散文 (菁华5篇)(扩展3)

——那些年,那些事作文 (菁华6篇)

  在记忆的沙滩上,我拼命地跑啊,跑啊,期望寻回那永远永远失去的东西?处于孩童时期的我,做过许多傻事,曾经以为那些事都是对的。可现在想想却会忍俊不禁。记得那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就像一个个精灵,整个世界似乎都被雪变得纯洁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雪,并不知道雪是什么东西。在我的心里只知道,雪的白色、云的白色和棉花糖的白色是一样的。第一次看见雪,我非常激动也十分兴奋,我拉着妈妈的手,对妈妈说:“妈妈,你快看,天上下云了,好漂亮,可是如果云下完了,以后不就再也看不到云了吗?”妈妈听了我说的话,突然笑了起来,她溺爱地抚摸着我的头,对我说:“傻孩子!那不是云,那是雪,云是不会落下来的。”“雪是什么东西?也像棉花糖那样可以吃吗?”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说:“等你长大了学了知识,你就会知道了。”

  是啊,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雪”这个名词有点陌生。我伸手接住了一片雪花,雪花落在我的掌心传来一丝凉意,我用舌头舔了一下,觉得没什么味道,但是我喜欢这种感觉。于是,我跑进屋子里拿出了一个小桶,妈妈问我要干吗?我天真地说:“我想装一些雪在桶里,等我想吃时,我就去拿。”于是我便开始行动,妈妈看着我,无奈地笑了笑,便转身走进了屋子。过了几十分钟后,我的小桶也差不多装满了,我看着我的成果,满足地笑了。我走进屋把桶放在屋里,便跑去玩了,也不知过了多久,我回来了,我跑去看桶里的雪,结果令我大吃一惊,桶里只有水雪却不见了。我急着哭了起来,我跑去问妈妈,说有坏人拿了我桶里的雪,却在我的桶里放成了水,真是可恶。妈妈看着我着急的样子,却笑了,她从容不迫的说:“孩子,没有人拿了你的雪,那桶里的水就是你原来桶里的雪啊,只是融化成了水而已。”

  听了妈妈的话,我更加疑惑了。现在,我已经十五岁了,我已经不是小孩了,不再把“玩”当成是“头等大事”了,我的肩上多了一副沉重的担子,担子里,是老师和家长的希望。我明白,童年的时光就像离岸的船,渐行渐远,不会再回来,可每当看着一群孩子从我身边嘻笑着蹦过时,我就会想起我那单纯、天真、美好的童年。

  每个人心中都有值得回忆的人和事。“回忆”这东西,就像是一个说书的老者,带着你回到年轻时租房开诊所后面的石拱桥,回到整天忙忙碌碌的给病人看病,回到那跳过水坑、绕过小村、爬过小山坡的那户我需要感恩的人家……

  某日,我们母子三人在饭后一起回忆着他们小时候的情景。正因为小时候孩子们的可怜无助,长大了,他们才有了令他们“骄傲”的谈资:“我们也是吃苦过来的”。他们的爷爷奶奶不会因为你的忙碌而主动去帮助你,不会因为孙子年幼而慷慨的给予爷爷奶奶的爱。我的孩子小时候确实是可怜的,父母忙于事业,东奔西跑,常常扔下两个孩子相依为命。乡下的医生,常常要背着出诊箱出诊,可能一去就是一下午,甚至是一天,两个三四岁的孩子,饿了,就在邻居家里吃饭,困了,就倒在邻居家屋角的地板上睡觉,等着父母回家,不哭不闹,这不得不让我感到无比欣慰,说两孩子从小相依为命,这一点也不为过。

  渐渐地,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龄,学校就在爷爷奶奶家旁边。孩子的内心是跟父母更贴*的,一到周六周日,孩子常常会吵着闹着要来我们身边。星期日下午要赶回爷爷奶奶家,周一要上学,从我们的诊所到爷爷奶奶家里大概有五华里的路程,回想那时候,可以想到这样的一幅图画:两个六七岁的孩子,每人买了一小包两毛钱的葵花籽,摇着小手向妈妈道再见,开始了他们回老家的路。两个小人儿摇摇晃晃地走到村的尽头,还要走大概三华里的大马路,哥哥牵着弟弟的小手,走到路的最右边,他们知道,这是妈妈时常的告诫。有时看到一辆“桑塔纳”从他们边上经过,哥哥一定会重复地说:“这是当干部的人才能坐的车,我们长大了也要当干部。”弟弟望着那辆车,流露出惊羡的眼神。不一会儿,又开始了路边的玩耍,踩踩路边的野花、折断路边的树枝拿在手里不停的挥舞,仿佛将刚才看到“桑塔纳”,想当干部的理想瞬间抛到了脑后,这也是小孩子的心性。

  今天,我带着两儿子来到久违的赤土,见了我们久违的亲人。她,孩子称奶奶,那时候,可能也就四十五六吧!她的孩子,大的有二十出头,小的是捡来的一个小女孩,和我儿子差不多年龄,现在考入三亚大学已在准备研究生的考试。乡下的人们,大都勤劳能干,善良节俭,她含辛茹苦的带大了两儿两女,也是当地不可多得的能人。现在的她可以说是儿孙满堂,看到她家那一群小孩子就感觉亲切!

  是啊!忆当年为了事业顾不了孩子,那些年,那些事,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付出的努力,付出的心血,是身边邻居和房东给了我们力量,给了我们帮助!懂得感恩,是我常常给儿子的教化和启迪。良心是做人的基线也是道德的升华。

  时间总是飞逝得那么快,小学的路途已经圆满的画上了句号,回想以往一至六年级:美好的、快乐的、难过的、烦恼的……都在我小学的人生中刻下了难忘的一页。

  在我脑海中对它仍然记忆犹新。宽阔的跑道,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纤尘不染的教室,和蔼可亲的老师……都深刻在我的大脑中。

  说实在的,每一次得到老师的表扬都会问心无愧吗?还记得——上课铃敲响了,同学们都回到了座位上。一分钟过去了,全班安静……两分钟过去了,安静……三分钟过去了,一半的人安静……四分钟过去了,1/4的人安静……五分钟过去了,老师一直没有来上课。班里顿时炸开了锅。对,每逢上课时,老师未到,正当群龙无首时,同学们一定会欢呼雀跃吧?就算不是鸡飞狗跳,一定也是热闹非凡的吧!其实,老师在于不在,我们都不应该给自己“下课”,而是应该自主学*,并且带动大家一起学*,做到真正的“表里如一”。一天清晨,当我像往常一样懒懒散散地走进教室时,一个熟悉的身影突然映入我的眼帘,我慌忙坐下。“同学们,下节课老师有事,你们自己学*哦。”同学们一个个头点的跟小鸡啄米似的。身为班委的我明白他们的小心思,也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老师想让我们自觉主动,而同学们却不想被“束缚”。这真是一道大难题啊!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所以加油吧!

  因为一路上有你们的教导,我没有迷失方向。因为一路上有你们的关注,我们才有了自信和勇敢……在这里,感谢所有的教师付出的辛勤劳动!

  说起“迟到”,大家早就不陌生了吧!这不,这两天我们班就新出了一批“迟到族”。

  早晨,太阳照耀着大地,走进教室,显得格外安静,不久后,铃声响了。望着教室里的课椅迟迟没能放下,汤老师格外严肃。“怦——-”门开了,大家一齐把目光射向站在门外发呆的金陶然身上,只见她脸上的笑脸消失了,空气好像凝固起来,她慢慢地弯下了腰,走着小碎步,回到位置上想就此画上一个句号,可汤老师却抓着她的小辫子不放,大声斥责:“金陶然,为什么迟到?”金陶然大口地喘着粗气,掠掠被风吹乱的头发,缓慢地低下了头,沉默不语。肩上的书包也慢慢滑落下来,仿佛只要做错一点点,天就会塌下来。

  金陶然抿着嘴唇,支支吾吾地说:“睡……睡过……睡过头了……”头低得仿佛就要掉到地上了,放在背后的手还不停的哆嗦着。汤老师只好无奈地说:“好吧,下次注意点!”金陶然才把胸前的椅子放下来。

  十分钟后,教室里还有一两把椅子放在桌子上,汤老师背后的火已是越烧越大。“报到!”门外响起了熟悉的声音,扭头一看,是沙欣宇!他嘴角扬起的笑凝固在脸上,放在裤子边的手也一个劲儿地搓着裤子,好似都搓掉了一层皮。他长久地望着远方,既不敢抬头,又不敢低头,不知该如何是好。汤老师怒气冲冲地提着嗓子眼,说道;“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来?”沙欣宇吓得后退了两步,弱弱地说了句:“早上吃多了。”大家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唯独汤老师的脸上还刻着“生气”两个字,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汤老师挥挥手说:“算了,站在位置上吧。”沙欣宇一溜烟地跑回了位置上,长叹一口气。

  怎么样,瞧见我们班的迟到族了吧,你可别被他们震撼了,小心,你将成为第二个他!

  在偶滴班级有“情风雨轩”这个组合,班里就活跃了许多。情活泼,调皮,是组合里的开心果。风则是有点心机的人,雨很卡哇伊,可爱纯真。轩在这个组合中总像一个妈妈一样照顾着四个总爱惹麻烦的孩子。

  情风雨轩不管做什么都在一起,一起逛街,一起吃饭,周末一起练舞…。一起生活得无忧无虑。但是,自从转校生琴来了后一切都改变了。

  那是星期五的下午,老师走进来说:“今天来了一位转校生,大家欢迎!”接着是一片热烈的掌声。“大家好,我叫琴。初来乍到,请多指教。”接着又是一片热烈的掌声。 “你看看人家,多有礼貌,多矜持啊,哪像你整天疯疯癫癫的。”坐在情后面的登说。“那你嫌我疯疯癫癫的,我另找他人去呀”《 备注:情和登从小被人称为金童玉女》

  “好了,好了,我的大公主,您就别生气了,动怒了可就不好了 ”。登一脸恭敬地说。“哼,算你识相。”情转头回去,继续听老师的“长篇大论”

  “哦,-……恩,琴同学你就坐在王乐乐《只是一个配角,各位亲亲们不用太关注》那里吧!”“谢谢老师。”琴谢过老师后便走下位置,直直的盯着情的背影,想:情你别以为你可以得到一切,之前你家对我家的伤害我会一一还给你的。

  坐在琴后的轩看到了这一切,琴,情,琴,情,读音这么相似啊觉得琴无缘无故来到这个班级一定有什么事情。

  这就是第一章下一章就在下个星期了,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回想我成长中的那些事,有时兴奋,有时悲伤,有时坎坷,有时顺畅。但在事后,我每每有了“我长大了”的感觉。

  还记得第一次学自行车,我紧紧地把住车柄,但自行车还是左摇右摆,最后“啪”一下倒了,我爬起来继续学;我按住车把的两边,向左倾斜,我就按右边,向右倾斜,我就按左边,但车不受控制,我猛按前轮刹车,“咣当”一下又撞在了台子上,结果车子被翻在了一边,我被甩到了墙上;……尽管伤痕累累,我还是学会了骑自行车。

  想想是失败后的不断尝试造就了成功,我明白了:跌倒就是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我长大了,能经受得了失败。

  还记得第一次开运动会,天空骤黑,下起倾盆大雨,我们纷纷撑起伞,慌忙四处奔逃,但风几乎把伞刮跑了,有些同学不知所措,像落汤鸡一样在风雨中,跑来跑去。而我坚定地往学校跑,迎着风雨,奔回了学校。回到教室里,当我擦着头上的雨水时,我明白了:只要一个方向,坚持到底,目的地一定会到的。这个过程中,我长大了,懂得了坚定。

  还记得第一次犯错误,我给小队扣了5分,同学们虽然没有埋怨我,但我还是深深自责,默默哭泣。懊悔自己的鲁莽,但分已经扣了,我也无法更改,但下定决心绝不再犯类似的低级错误,给班级抹黑了。在这个过程中,我长大了,懂得了悲伤与自责。

  老师常说:“成年的标志是什么,是‘懂得’。”我也明白了:懂了,就是长大了。


《那些年》散文 (菁华5篇)(扩展4)

——那些年的作文(精选5篇)

  ——题记

  不知不觉,又走到了那两株桂花树下,阳光从叶的缝隙间穿透下来,洋洋洒洒地映在我的脸庞。回忆里的一潭,似在那一瞬,勾起朵朵涟漪。

  那一年,我7岁,留着齐耳的潇洒短发。

  他握着我的小手,一步一步走向那个有着“惊喜”的地方。步伐,带着快乐和坚定,像是骑士,守护着他的小公主。缓缓取下眼罩,两株一大一小的桂花树就那样跳入我的眼里,笑容,在那一刻绽放在我稚嫩的小脸上,他也笑了,犹如一个得了糖果的三岁小孩,笑得好甜,好甜。夏天的风,轻轻地吹拂着,树上的叶子沙沙作响,似顽皮的小精灵在风中唱起了好听的歌。环绕的余音,随着甜甜的笑容悄悄地流进了心里柔软的地方,那时的心情,伴随着风与歌声,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上,再拂不去。

  那一年,我11岁,留着齐肩的俏皮中发。

  和他背靠背地坐在树下,午后惬意的阳光懒懒地洒下来,流淌在身上,好暖,好舒服。风继续吹着,几片树叶轻轻飘落,随风跳起了只属于它们的舞蹈,留在树上的叶子,轻轻拨动琴铉,为它们弹奏着。我们在树下静静地观赏着,直至曲终,人未散。他那双深如幽潭的眼睛,在阳光的照射中流淌着清澈见底的眸光,让我再无心留恋周围的风景,因为他,就是最独特的风景。落日渐渐西沉,我牵过他的手,淡淡的幽香瞬间溢满鼻腔,快乐,就是在那一瞬开出了一丝柔软,让我沉醉于此,贪恋不已。余晖拉长了我们渐行渐远的身影,让我好想就这样,一路走回家。

  那一年,我14岁,留着及腰的飘逸长发。

  暖暖的夏风吹在脸上,却似刀割。一个人,像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荡,不知归宿。靠着树缓缓蹲下,紧紧地抱住自己,似乎这样能让受伤的心好受点。看着灰暗的天空,眼中顿时蒙上了一层亮晶晶的液体,顺着眼角流下。身边,仿佛只剩下一望无边的黑暗,看不到温暖的曙光。夏天的雨,猝不及防的.砸落在我身上,一股寒气瞬间包围着我,可心都是冷的,身体还会感到冷吗?朦胧间,他朝我走*,那双爱笑的眼睛,因为我溢满了担心和心疼。他轻轻地拥住了我,好似一束温暖的光照在我的心上。脸上早已分不清雨和泪的我,像一只受伤的猫,独自躲在角落舔疗伤口。他没有说话,却陪我在淅沥的雨中淋了好久,好久。

  望星空,唯有对月沉默,泪落,却将心事付瑶琴。心里好重,往事留下的痕,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芳香环绕指尖。只是,什么时候才能再与你“坐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

  我真的想你了,想回到那年夏天了。那里,有你——我的少年。只是,风,继续吟怀;雨,依旧飘扬;我,还是想你。而你如今,身在何处?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回首望去,往事已是过往云烟,随风飘散,但“少不更事”的我们做过的傻事却镌刻在了记忆的深处。

  天朗气清好时节不如相约偷桃去

  又是夏季到,瓜果飘香,这不,村里的桃源里的桃子已是泛着诱人的红色。年少的我们哪里禁得住这“赤果果”的诱惑,于是,邀上几个小伙伴,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朝着桃园出发。面对一个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二话不说,跳上了桃树,可是天不遂人愿,兴许是我们的队伍太过庞大,正当我们摘得起劲的时候,桃园的主人来了,其他的小伙伴都灵活地跳下了树逃走了。只有我,苦恼于被树勾住的裤子,看着越跑越远的小伙伴们,眼一闭,牙一咬,狠心跳了下去,只听“嘶”的一声,我的裤子立刻变成了小娃娃的开裆裤,只能一路跳回来家。

  逞能耍帅秀车技无奈英雄总遭难。

  骑自行车上学的路上,必定会经过一个高大的陡坡,而这个陡坡则成了我们放学唯一的乐趣——秀车技。于是,到了陡坡,一个个放开车把,如离弦的箭冲下坡去。轮到我的时候,突然冲出来一只母鸡,来不及刹车的我,硬生生地如空中飞人般从车上摔了下去。惊吓过度又加上摔伤了脸,我就那么毫无形象地一边推着车子,一边大哭着回了家,而我这一段“哭倒长城”的事迹,至今还被村民所流传。

  兴高采烈过春节一把点燃“欢喜年”

  春节临*,家家户户都在热热闹闹地准备年夜饭,而我则唆使弟弟偷拿爸爸买的年炮,背着家长躲在邻居的草垛后放炮。一声声的炮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火药味,可是一不小心,那草垛便轰轰烈烈地烧了起来。等到大人发现时,只剩下一堆灰烬,我和弟弟便成了这场“火灾”的主犯,一个寒假都没有得到爸妈的好脸色。

  也许我就是传说中的“熊孩子”吧,调皮捣蛋,代价惨痛,被爸妈责骂,但是这些不折不扣的傻事,正是我无所顾忌的童年。

  今天,是个普通的星期日,也是7月1日建党节,除了这点小小的不同,在我的印象里却还藏着 一段忘不了的记忆

  记得去年一个闷热的夏日,是小升初的一次入学考试,家住武安的我这天还要和爸妈一起赶赴邯郸考试,本来有些不想去的,但为了上好一点的中学,我还是不情愿的去了,天闷的厉害,知了不听地**着,天还下着蒙蒙小雨,看样子,今天去的不是时候,我们还带了2把伞,于是满怀对初中的憧憬向那进发了

  没吃早饭,没吃午饭,只在那喝了一瓶矿泉水,天气像个娃娃脸说变就变,太阳正火辣地照着我们每一个人,似乎不让我们喘口气,我们这群刚走出校园的小学生马上要进入中学,怎能让我不激动

  那天的题有些偏难了,再加上一天没有吃饭,趴在桌子上懒洋洋的计算着一道道焦头烂额的数学题,不过,最后竟意外的考上了,可我却离不开父母,受不了独自一人在大城市求学的生活

  回来的路上,我们又遇到了大雨,本来以为伞带的有些不合适,现在派上了用场,雨水像脱缰的野马往下泼着,气势大的吓人,我拼命的躲在爸爸的伞下,雨水已经淹到了我的膝盖上,水的冲击力足以把我冲走,生*还没有见过如此大的雨,还是在外面,于是,小孩子发作的我大声的哭了起来,泪水和雨水落在我的脸颊上,已经分不清哪个是泪水了,全身没有一处是干的。

  抬头看看今天,阳光正惬意地把光挥洒在每个人身上,一切都过去了,虽然普通,但我却永远忘不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考试的时光。

  我向往到黄河去,去一览“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我向往到大海旁,去欣赏“长风破浪会有时”永不放弃的精神;我向往到珠穆朗玛峰山脚,去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追求;我向往来到世界的某个角落,去感受“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怦然心动;我向往……

  今年,我又拉着那沉重的行李箱,展开了一场不知何时会结束旅行,走过一座有一座的城市,只想找到能让自己心灵安顿的地方。到那个地方,我便会把整个旅行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天色渐晚,在火红的晚霞中,隐隐约约的能看到一排排房舍,再往前走,一座普通的城市印入眼帘。

  走在街上,心中产生一种归属感。这里没有耸立的高楼大厦,有的只是简单而又整齐的房舍;这里没有灯红酒绿的繁华,有的只是自然美景的宁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嘈杂,有的只是淳朴民风的和谐。

  在这座城市里,我感到了与众不同的*静,漫步在街上,与这所城市的居民们打招呼。夜晚来到小河旁,能够嗅到大自然芬芳的气息。我向身边的小孩问道这所城市的名称,他们答道:“心城”。

  心城,心灵之城。我想我该为自己的旅行画上句号,因为这就是我向往的地方,一个只属于我的地方,那里让我找到久违的放松与自然。

  童年,是人生最美的时期,那时的我们总能无忧无虑的玩耍;那时的我们总没有学*的烦恼;那时的我们总不会担心老师和父母的唠叨。而在童年,总是让我们经历过无数的‘第一次’,无数的趣事总能让我们记忆犹新。

  记得又一年的暑假,我到姥姥家去玩。

  我们先是在河边玩了一会,顺便在河里捉小鱼,我们玩的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中天已经黑了,我们便准备回家。但肚子却叫了起来。这时又一个伙伴说“我们去偷红薯吧”我们都同意了他的想法,便飞似的向红薯地奔去。终于,我们找到了目标的所在。于是便开始我们的行动,我们在地上生火,把红薯放到火上去烤。不一会儿,红薯的香味飘便了四方,香味害得我们口水直流,正当我们要吃的时候,远方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原来是那爱管闲事的王大婶,我们二话不说的撒腿就跑,回家后虽然被姥姥训了一顿,但从心里还是有说不出的乐子。

  童年,就是如此,虽然我们做错了事,但事后会马上把它忘得一干二净,回忆童年,才觉得生命的光辉;回忆童年,才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回忆童年,才觉得我们的天真;回忆童年……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