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散文 >

端午节的散文 (菁华6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端午节的散文1

  小时候,端午节总是不期而至,因为,我们已*惯了月份牌上记数的方式,不能弄懂阴历和阳历的换算计法。然而,总有那几日,街头巷尾忽然*添了几分热乎,起早买菜的妇人们菜篮子里多了*时不常有的粽叶,我们这才知道,又要过“粽子节”了。

  那时节生活贫苦,*日难有鼓励肠胃蠕动的美味佳肴。傍晚时分,粽子的清香从各家厨房里飘散出来,弥漫着楼道和院落,沁润在忙碌了一天“抓革命,促生产”的人们的脸上,仿佛这时,生活的本质才回到苦撑已久的人的笑容里。有古趣雅兴的人家,还会弄来苍术白子或艾条在屋子里点燃,一股股浓浓的草药香味飘满了整个屋子,熏出星火微微。每户人家门头上还会挂上菖蒲艾草,以驱除五毒。外婆说,夏天就要来了,蛰伏一冬的毒虫害物都会跑出来祸害娃娃,用草药驱赶,孩子和家人就能避开邪毒,五毒不侵,洁净*安了。包粽子是一门学问,如果包裹不好,米粒会跑漏出来。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在粽子里配放红枣,赤豆,咸肉丁或鲜肉丁,真是味美香异;节俭的人家,会把用食过的粽叶清洗凉干,高悬门廊,以备来年再用。

  南京是个文化多元的城市,南北交际,在这个都市里生活着多样的花儿般的女人。虽然那是个禁“美”的年代,但却藏不住女人们心头的那点点波动,好像她们的心思全用到了这小小的粽子的样式花色上了。街坊四邻拿出煮好的粽子换食品尝,女人们相互揣摩包粽子的手艺技巧:江南女子的秀巧,北方姑娘的朴实,更有那岭南女人的玲珑雅致,在那一个“革命”的年代里,其乐融融的场面真不多见。孩子们更是互相攀比,嘴里吃着用线穿成串的煮熟的蚕豆,在彩线编织的网兜里装盛煮熟的咸鸭蛋,垂挂胸前,一个个捧着相互撞击,看谁不被击破,以证胜败。老人们也不甘寂寞,拿出针线,戴上老花镜,用硬纸板折剪成立体三角形,然后把五彩丝线一层层的缠绕上去,斑阑剔透的小粽子就做成了,端午节当日,再把这一个饱含老人家美好祝愿和希冀的工艺小粽子佩挂在孩子的颈项上、床头边,保佑小孙儿快快长大。

  端午节的食谱必备“五红”和“五黄”,可能是与“五毒”相对吧。这“五黄”首推黄鳝,其次是黄鱼,“五红”有烤鸭、苋菜和咸鸭蛋等。苋菜煮食的方法着实讲究,关键点在要吃淡、吃烫、吃烂。当然,这“五黄”是必不可能备齐的,或许更多的“吃法”只能停留在传说中。我当时生与活的年头不长,没有遥想,食物不丰,想象力也没法超越和离奇,但有一事今天想来也委实奇特。70年代中前期,资本主义的尾巴已被割刈得不见屁门星了,但每逢端午节来临,街头路口的拐角,总能见到卖烤鸭的商贩在街面上设摊,样子有点像80年代街头卖卤菜的摊点,但是,端午一过,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今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洪武路上宰牛巷口那一家烤鸭店,用一块钱,就能剁斩一大蓝边碗,顺手捡拿一块放入嘴中,激得满口油汁,回味无穷。那种满足和愉悦是今天食得山珍海味也难能敌得。90年代初还去过那家店,名字起的雄劲超牛,直把一个个体工商户威逼成一个国家科研事业单位——“南京烤鸭研究所”。

  明天又要过端午了,街面上加紧地热闹起来,我适时地买了一把艾草菖蒲悬挂门头,用币一元钱。

端午节的散文2

  端午节对农村来说,是个特别热闹的传统节日。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忙着煮粽子,吃鸡蛋,挂香袋,插艾蒿……

  家里向来是分工明确的,母亲和奶奶负责包粽子,我与父亲便负责采艾叶。

  端午的田野里长满了齐膝高的艾草,割上几镰刀,便是一小捆。接着到柳树上割柳条,到小溪边割菖蒲,找野花采露珠,装在玻璃瓶带回家。

  一路上,东方放亮,抱艾而归的我们沐浴着晨曦,欢呼雀跃。到家后,父亲便忙着把柳条、艾条、菖蒲插于房门两侧,挂满门楣缝隙,再把多余的艾条摊晒在窗台上。经过这样的装饰,房门翠绿,空气清新,室内室外艾香飘逸。

  中午时分,母亲端着煮好的粽子放在餐桌上,满屋飘着新粽叶的清香。一家人各自动手,解开粽绳,剥去粽叶,一边吃着粽子一边聊天,笑声充满着整个屋子。还要吃鸡蛋和大蒜。据母亲说,吃了大蒜煮鸡蛋百毒不侵,能够祛病,使得身体更健康;而且还把雄黄酒涂抹在耳边、鼻子、眼眉、手脖、肚脐、脚趾等等,昭示着今后可以防毒虫,不被侵蚀。

  如今端午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日体系,同时还是*和世界双料非物质类文化遗产。这童年记忆里的梦也随着岁月的更迭和时光的轮回,渐渐地让我对端午节的由来和经久不衰的*俗,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端午节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有着其浓厚的节日氛围,这大概和我们国人守时令、重节气、讲传统有关。所以,在我看来,所谓节日,应该是一种传承,从奶奶传给父亲,父亲传给自己,自己传给子孙,世代相传。那一点能够触摸到的生命温暖,无论走到天涯海角,这飘着艾草香的有味道的记忆,都会刻骨铭心。

端午节的散文3

  千百年了,这江水依旧如此,如此咆哮而过,如此自由不羁,它对世间的烦恼丝、庸俗功不屑一顾,它对凡尘的假正义、持清高冷眼相对。

  我们都记得,这是他的性格,这是他一生的荣耀。又到一年端午时,满腔壮志凌云的英雄还好吗?心中那团燃烧着的热烈火焰仍未熄灭的将士还好吗?挥毫泼墨便能出口成章的诗人还好吗?

  我在感叹,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征程中,便是有了他们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才如此绚烂,便是有了他们不慕名利的坚贞烈杰才如此恢弘。我知道你一定记得,这是中华五千年有关于国家的节日,这是中华五千年有关于气节的纪念。

  把时光推回到那一年的江畔前,我远远望见了那挺直的背影,他在与渔夫谈论。他拒绝庸俗,拒绝贿赂,拒绝*,他说他有无限憧憬的政治抱负,只可惜无人问津。渔夫笑说,何必让自己这般疲惫,倒不如随了这江水,一倾而下,无所顾忌。他怒发冲冠,他再度失控,他对着江水呐喊,他不怕辛苦、不怕旁人的讥讽,他却无奈谗言进谏,更无力抵抗扭曲的歪理。

  “这江水尽管一倾而下,却不是您所想的那般,万物都可包容。今天我将我的情怀赋予于它,愿后人得以启示,愿理想不死不灭。”

  ——说罢,纵入江中,义无反顾。

  豪情,壮志,一腔热血。他身上所呈现的品格,世人你看到了吗;风声,雨声,石破天惊,他骨子里爆发的声浪,世人你听到了吗;乌云,征程,拼搏,呐喊。他心中所承载的能量,世人你感受到了吗?

  如果这便是一个国家的向心力,如果这便是泱泱中华的凝聚力,那么期待吧,他的梦想由我们接力,他的能量由我们延续,他的诗篇由我们传诵,他的历史由我们改写。

  今天的一江水上是竞渡的龙舟,今天的家家户户前是艾草的沁人,今天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粽子的香味,灵魂啊,你可否回家;壮士啊,千年不离。一种信仰支撑一个民族,一份能量点燃一束火花,一只雄鹰沸腾整片草原,一江春水奔腾中华传奇。

  时常翻翻回忆,时常铭记。

  或许老一辈会比我们对这节日的理解更深,因为阅历、因为年岁;或许我们比后继的孩子们更勇于钻研它的内涵,因为感动,因为爱国。一年正逢一端午,一季只有一花开,多年之后的时间轴再次与此刻重逢时,我想我会泪流满面。

  传承吧,不仅仅是粽香;传诵吧,不仅仅是江水。

端午节的散文4

  后天便是端午了,江南祭奠屈原的日子,我想那时会有赛龙舟吧。

  阵阵鼓声,蛟龙跃江桥。桨叶劈浪,声声鸣千丈。江中水龙,翻腾雀跃起。杆头争彩,岸上人呼啸。

  几十条船一同出水,船上的青年们头系红丝巾,铿锵的舞动着手中的浆,挽手插入水中,挑起飞溅的水花,有些船头高翘,船尾潜入水中,船上的人齐声用劲,急浪好似龙嘴里吐纳的雾气,如吞云吐雨般。

  这样的状景,不知江畔的人看到没?那个发出‘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的人,那个浅吟‘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的人,多少年过去,多少次祭忌,你已不再是一人,你有咱们,有所有的人。

  用怨愤、忧愁而著的《离骚》,融进了你的嗟叹,你的悲情,你的离忧。断肠寸断,咱们都知晓,咱们都跨越了历史的时空,共同经历了那些流放,共同幻想了那些曙光,共同感到了救国无望。

  路漫漫,有咱们同你一起求索!

端午节的散文5

  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端午节。现在也很重视过这节,大鱼,大肉,香菇,瓜菜,应有尽有;物质生活远比以前丰富多了,然而,那传统节日的味儿就是掉价了许多。

  穿过时空隧道,我们来到六十年前。五月初四,母亲推磨,奶奶坐在一旁下麦子,白白的面粉与麦麸如密集的雨水,随着磨盘沙沙地洒落在簸箕篮里。上午磨粉,下午做粑。一面垫着洗清的被单的晒篮(晒谷用的)搁置在桌子上,母亲和奶奶都是面带微笑揉捏面粉团粑,捏好一个很认真地摆放在晒篮里,一行行,每只间隔也均匀。差不多有一晒篮粑摆放着,等待着发酵(也叫醒粑)。这天我再怎么调皮捣蛋,大人也是和声悦色笑呵呵的,决不会大声训斥。傍晚开始蒸粑。蒸出来的小麦粑,比现在的馒头还要松软香甜。我们都笑呵呵地先尝为快,晚饭也就免了。至于粽子,可能是这天吃的东西也蛮多,我们很少包粽子。到是现在的端午节,粽子还是重点美食。

  初五,天刚蒙蒙亮,父亲放小挂鞭炮,开始插挂菖蒲艾。菖蒲有很重的芳香气味,菖蒲夹着一根艾,所有门框,连猪栏、牛栏、鸡舍,挂插对称的两根艾,有的像八字,有的像交叉着。挂菖蒲艾据说是防害虫,那种气味蛇都怕闻。电影《白蛇传》里的白娘子修炼了千年,在端午节这天,她都受不了,特别是喝了点雄黄酒,还真现出了原形;那青蛇,修炼了八百年,更是受不了菖蒲艾的气味,只得躲进深山洞里。这都是神话传说,但菖蒲艾是有点驱赶蚊虫的作用吧。

  端午节的重点在早餐,也是小孩的最爱——吃咸蛋。那时的鸡蛋确实是最好的东西,咸鸡蛋就更好吃了。奶奶一早就将许多大蒜头与鸡蛋一起煮,上面还放一块粑笮热小麦粑。鸡蛋有四十只左右吧(这个印象最深,每年都有那么多),非要打水的柄桶盛。五口之家,互相推让着吃,自然是我吃得最多,我要吃五六个鸡蛋,下午还要吃。那时,每家都有一个盐水大坛,里面总有几十只鸡蛋浸在盐水里。农家人人都养大群土鸡,差不多每天都有四五只母鸡下蛋。老百姓再穷,鸡蛋还是有的,鸡蛋也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时,买点糖呀盐什么的,就是靠鸡蛋换钱。五月节,吃鸡蛋最补身体,谁家这天能不奢侈一下?我当然是先吃鸡蛋后吃粽子,煮熟的大蒜头,也是要吃的。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说是初夏水汽重,吃大蒜可以预防水湿病,可以杀细菌。这煮熟透了的大蒜,味道也不错,绵绵的也有股香味,大家都喜欢吃。

  看,三五岁的小弟弟小妹妹,脖子上还挂着装有红壳鸭蛋的线织网袋子。绣花用的花线编织的,里面装一个或两个鸭蛋,苋菜染红的,好看极了。这天小孩脖子上还要挂香囊,三角形的小香囊,里面的香药,是在中药店里买的,说是除湿辟邪,反正好香,小孩都喜欢挂。

  中午,小孩统统要洗艾水澡,这个程序差不多所有的大人都很重视。你想呀,大半年的没洗过澡,小孩身上的污垢差不多有几毫米厚吧。热热的艾水一搓擦,污垢纷纷滚落下来。小孩的皮肤舒展了,病菌也没了,能不健康?穿上新衣裳,眉心点上雄黄,嗨,可爱的宝贝们,一个个鲜亮如花!全家也更是*添了不少喜庆!中午有些人还保留传统*俗,喝点雄黄酒,说是喝过雄黄酒能百毒不侵;另外还要在屋内洒点雄黄酒,说是驱赶害虫,有的人嘴里还念念有词呢!之后,大人忙着收菖蒲艾,带上鞭炮,将菖蒲艾抛到村外的池塘里——这叫送瘟神,祈求风调雨顺,全家*安。

  这天的活动也很多,三里外的徐港码头有赣剧看,戏台下有货郎担,有油条摊,有穿着红红绿绿花衣裳的漂亮姑娘们;也有看龙舟赛的。野外,到处是绿油油的禾苗,路上,有川流不息的人群。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大人小孩都非常开心。

  现在过节,也很重视,好吃的多得去,就是没了传统的节日味儿。大人围坐在桌子旁玩麻将牌,小孩呢?城市的,到游乐园玩;农村的,只有在家看看电视,或到村里的小百货店,买垃圾食品。有些乏味吧,唉。

端午节的散文6

  阵阵雷声刺破了黄昏的宁静,数道闪电在空中狂舞,伴随而来的还有狂怒的风声,以及被风吹的东倒西歪的树,以及翻倒在地的垃圾桐,天空中的云黑沉沉的伴随着风往前移动,夜渐渐的暗了下来,簌簌的雨声越来越急促,路上晃过三两把伞,转眼不见了踪影,雷的响声这么沉闷,雨下的这么急、这么大,难道是为端午节降温的吗?

  是啊,时间过的真快,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可确实没有一点过节的样子,没有粽子,没有龙舟,没有彩色的丝线,只有窗外隆隆的雷声,忽闪而过的闪电,以及飒飒的雨声,还有战斗在一线测核酸的白衣战士。不过确实说来,在外的这几年,似乎从来没有过过端午节,也没有感受到端午节的气息,说到过端午节记忆犹新的当然是小时候啦!虽说过端午也不吃粽子,但好吃好玩的是应有尽有。

  那时候我跟弟弟妹妹都还小,在临*端午节前,妈妈会准备好做甜醅的莜麦,也专程去集市一趟,扯五颜六色的丝线或者是棉线预备上,端午节那天,当我们三还在熟睡的时候,爸爸已经拿了铁锹去离家不远的大柳树上折了好多柳枝,把家里所有的门上两边都插上柳枝,连驴圈都照顾到了,妈妈则拿出早预备好的五彩线,给我们三一一绑上,妈妈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拿着线,一般是谁挨的*就先给谁先绑,先拿线绑好,然后在用剪刀剪去另一端长的,一般会绑两只小手,一只脚,最开心的一睁眼就能看到放在头上的带着露水的小柳叶,还有五颜六色的手环,然后争先比较着谁的好看,当发现只有一只脚有彩线时,然后会跑去问妈妈,为什么只绑三个哟,不是4个啊,我们要更多,妈妈不紧不慢的说,你看我跟爸爸只手上绑了,而且绑4个的话,容易长不高,对于这样的回答当然是相当满意了,于是得意洋洋的跑着去玩了,因为过端节可不至这一个好玩的事,还有好多好吃的呢!

  炕上妈妈花袄下的坛子里一股甜甜的香味袭来,那是用莜麦著的甜醅已经可以吃了,大多数时候甜醅不能恰到好处的发酵好,于是妈妈总是“偷”出来一点尝尝是不是香甜可口了,因为坛子的盖子全揭开的话,进了风就会变酸,这时候我们三就挤在旁边,眼睛直溜溜的瞪着妈妈“偷”出来那一小点甜醅,妈妈总是先偿一口,如果觉得还不能吃,就立马当着我们三的面,把那点甜醅给小鸡吃掉。觉得差不多可以吃了,就把拿出来了那点,分给我们三,吃完后的我们三眼睛看看妈妈,在看看炕上的坛子,意思还想在吃点,当甜醅完全好了以后,妈妈会把坛子从炕上移下来,当然那件花袄也收起来了。爸爸最爱吃甜醅了,听到妈妈挪坛子的声音,也凑了过来,8只眼睛盯着妈妈一碗一碗的盛好,就各自拿了碗,筷子,当然我们三用勺子,就开始狼吞虎咽的吃起来了,妈妈这时候会笑着说,大早上的少吃点吧,容易醉,爸爸笑了一下,意思是我喝酒都不醉,还怕这个,我们三只顾埋头吃,并不理会妈妈说的话,当然我们三的小碗里妈妈只盛了一点,多了怕吃醉。

  吃完饭,爸爸吩咐我们要拉着驴去路边吃点带露水的嫩草,说是杀青,一般都是由我们三完成,那头驴的嘴是有点灰白的,吃了带露水的草,嘴角及下边变的湿湿的,着实可爱。当然在放驴的过程中少不了和别的小朋友炫耀自己的彩线有多好看,绑了多少个等等。最好玩的是把绑在手上的线,埋在土里,用一个小棍子挑,谁挑上就是谁的,当然这个游戏我们三一般不玩,因为来来去去就那么些彩线,小时候的端午节过的真好,要是能回到小时候该有多好啊!!

  外边的雷声小了,雨声也渐渐的消失了,只有漆黑的夜,一家家窗户里透出来的灯光,还有几盏孤零零的路灯发出昏暗的光,和我桌子旁边凉到冰凉的茶水。


端午节的散文 (菁华6篇)扩展阅读


端午节的散文 (菁华6篇)(扩展1)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菁华6篇)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1

  又一年的端午节,临*了,味蕾上仿佛荡漾起,姥姥亲手包就的粽香余韵。

  姥姥包的粽子呈羊角形,碧绿水灵甚是美观。这与如今从超市里买来的显然不同,买来的粽子虽然包装不错,但外形与口味总觉得欠缺一份乡土气息。乡村的粽子能把苇叶的清香迅速地递到唇齿之间,原本洁白的糯米也变得晶莹透绿,那是芦苇的绿色沁入米粒之中的缘故。略尝一口,那种新鲜的苇叶味旋即舒展开来,就连鼻子也充满香气,刹那间自已的耳朵仿佛也能听见故乡芦苇荡里的鸟儿鸣唱。

  家乡有很多芦苇,田野村头一片片青绿一簇簇鲜亮。端午节前几天村民们就会开始摘苇叶,孩子们也会跟着大人一起去,他们用小手将刚摘的苇叶一根根整理好放入竹篮,待回家后用水中洗净放到锅里煮,让那些苇叶变得柔软坚韧易于操作。村民们摘得苇叶很多以致端午过后原本绿森森的芦苇荡立时变得萧条零落根根光秃。

  苇叶采回去后,先修整,清洗,再用大锅开水滚过,把干枯的稻草浸水泡软作为捆粽子的扎带。接下来就是选米泡米了,一般都是用比较大号的盆子接一些清润的地下水浸泡,那是用机器钻了好几十米的地下水,清洌,甘甜,无污染。多少糯米浸多少水,多长时间正好可以起包,印像中都是凭感觉来的,因为从来也没见老人去称米、量水,也没见定点、计时,可每一次都搭配的恰到好处,专门去问过姥姥,也问过老妈,她们都是笑而不答。

  还是那句古话讲得好,“民以食为天”。在我国,越是让你记忆深刻的节日,往往都会“缔结出”一个带着浓厚象征意义的吃食,比如怀念屈原的粽子。这种渗透着文化底蕴的食物,随着一缕缕苇叶的清香,静静地,悄悄的,传承千年。

  可见,通过食物能够传承的文化,也更适合睹物思人,于是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诗人王维长年漂泊在外,无法与家人共度节日,看到家家户户都在欢喜庆祝,不免掀起对家乡的思念,因此才倾吐自已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故乡的依恋。其实每个人在少年时期对故乡的思念倒不怎么深刻,只有随着年龄的与日俱增,那种思乡之感才尤为迫切。

  说到古代大诗人,大文豪长期漂泊在外,我立即联想到身为二航人的自己。这些年,我一直走南闯北工作在外,陪伴亲人的时间,少之又少,电话反倒成了我倾诉思念之情,不可或缺的事物。每当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会去个电话,聊一聊*来的概况,听听他们的声音,以宽慰自己因着思念而成灾、而澎湃的内心。

  遗憾的是,去年端午刚过,姥姥就永远的离开了。*一年来,我脑海里,常常浮现姥姥唱着小调包粽子的画面,只是,再也听不到她老人家哼唱的小调了。今年清明,我回去祭拜了姥姥,姥姥的坟茔紧挨着姥爷,就坐落在芦苇荡边。我想端午来了,苇叶还是会被摘得,只留下光秃秃的苇柴杆子吧,那片世上最为美丽的芦苇荡,根根苇干像碧玉竹笛,也许就是!那笛声拌和着姥姥唱着小调包着粽子,苇叶碧绿水灵,笛声委婉悠扬……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2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节终于到了,一家人摩拳擦掌忙活起包粽子。前一天早上,妈妈和奶奶把泡好的糯米拿出来,洗好粽子叶,准备开始包粽子。

  我从来没包过粽子,于是对妈妈说:“妈妈,我不会包粽子,你能不能教教我啊?”妈妈说:“行,包粽子挺好学的,但是刚开始包很困难,你得耐心点儿。首先,将两片竹叶叠起来,折叠成漏斗形状。注意,卷的时候要尽量地紧,否则煮的时候会漏米。”我跟着妈妈做,把粽子叶叠成一个漏斗。

  “然后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满。如果喜欢吃红粽子,可以在里面放一两颗小红枣。” “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点水,然后将余下的粽子叶盖在漏斗的大口上,现在粽子变成了一个三角锥形,再用剩下的粽子叶把粽子裹紧。最后用绳子或马兰叶把粽子绑紧。”这一步非常关键,说着简单,做起来难。小小的粽子叶很“调皮”,就是不听我的话,“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粽子裹紧时,里头总是有米漏出来,气得我哇哇大叫,最后在妈妈的指导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包好了一个粽子。尽管形状看起来不是很美观,但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个了。

  下一步,开始煮粽子了。先把粽子整齐地摆在锅里,把锅帘压在粽子上面,再往锅帘上放一盆水。最后把水顺着锅边倒进去,大火煮40分钟,香喷喷的粽子就出锅了。

  到了端午节这天早上,妈妈给我系上了五彩线,还嘱咐我不要随便折断或丢弃,只能在端午节后第一场雨时才能扔掉。妈妈还告诉我了五彩线的来历,它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伏鬼怪,带走一切疾病。我们还在门口插上艾草,挂上纸葫芦,家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早上忙完这些以后,今天的主角——粽子,终于登场了!白白的粽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软又黏,好吃极了。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3

  今年端午节,我过得十分快乐、充实,在家里我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忙奶奶包粽子,所以我觉得这一年的端午节十分有好处。

  早上,我奇迹般地起了一个大早,发现奶奶在包粽子,我走上前去问:“要我帮忙吗?”奶奶笑眯眯地说:“如果你实在要帮也能够。”我十分开心,搬了一个小椅子坐在奶奶身旁,只见奶奶很熟练地把蒸煮过的粽叶拿在手里围成一个半圆锥形,此时把淘过的糯米灌入粽叶里,迅速地裹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漂亮的粽子完成了。我不禁问奶奶,端午节有哪些*俗?奶奶说:“包粽子、赛龙舟、做香嚢,还有喝一些黄酒啊,吃“红”啊……”“哇!有这么多”我大叫起来,奶奶一脸笑意地说,我再给你讲讲包粽子的由来吧。”

  五月初五,在楚国即将灭亡之时,屈原就是个十他爱国的文人,见到自我的国家即将灭亡,就饮下了最后一杯酒跳入汨罗江自尽了,人们为了纪念他把粽子扔入江中为的是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同时还每年在江河里举行隆重的赛龙舟。就这样人们代代相传,端午节是这样传承下来的。我听得十分入神,原先端午节还有这样一个不简单的故事。粽子包好了,满屋都就是粽叶的香味,今年的粽子,此时奶奶包了两种口味,有红豆蜜枣味和咸肉味的,尽管我没有成功的包好一个粽子,可就是我帮奶奶做了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所以当我剥开粽子,深深地闻了一下这裹着粽叶香气的糯米粽子,咬下一口满口香气感到真就是好吃,因为这个粽子里有我劳动的一份噢!

  这个端午,让我足实长了知识,让我真正体会了这一年的端午节就是一个“浓情搞笑端午节”。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4

  出身于农村,又赶上物质匮乏年代,小时候,经常盼望过年过节。只为过年过节,才有好吃好玩的。端午节也是如此。

  记得童年过端午这一天,插艾蒿,包粽子、煮咸鸡蛋、抹雄黄酒、挂香囊是过端午的主要大事。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这天,家家户户赶早来到野外田埂地头,趟着露水,割几把或一捆长得半人高的绿叶艾蒿,插在门楣、窗户、猪舍等地方,用以驱虫避害。整个村庄都散发着艾蒿的浓郁清香。

  包粽子、吃粽子,据说起缘于楚国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忧国忧民,却被奸臣陷害,不被楚王重用,强进谏不听,反被流放,最后不愿看到楚国被秦国灭亡,怀着悲愤抱石自沉于汩罗江。楚国民众有感动于屈原忠诚而哀怨于楚王的昏庸。听说屈原投江后,为了不让鱼类伤害屈原的尸体,沿江里撒下糯米,演变成今天的吃粽子、纪念屈原的*俗。

  端午的鸡蛋,清香鲜美自不必说。因为*时,自己都舍不吃,拿去卖了换油监和零用钱。只有过年过节才是个例外。

  喝雄黄酒可以驱虫避邪。奶奶说,当年,许仙就是在端午这天,劝白娘子多喝了雄黄酒,才现了原形,吓得许仙逃进金山寺不回家,气得白娘子和法海施展法术,水漫金山。可见雄黄酒的效用、威力。小孩身上抹一雄黄酒,蚊虫远避。大人们做的五彩线香囊,这天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寓意*安吉祥。

  当然,童年端午,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有关吃的记忆。那时,一天到晚都在饿着过。能吃饱一顿,已是一种满足,过节能吃上一次美味,更是美上半年。

  农村过端午,新麦收割,新面下来,家家户户都炸炸馍。若遇上生产队长高兴,杀头大肥猪,家家分得二三斤,让人人尝尝断了半年的荤味。记得过节的前一天杀猪,队里派几个身强力壮的人,放倒肥猪,屠夫用长刀,捅进猪脖子放血,直到猪滴尽血断气,然后,用刀尖从猪脚处剔个口,插个竹管扎紧,用打气筒,把猪打得全身滚圆,四肢朝天,放进烧热的大锅里褪毛。毛剔净后,放在门板上破肚开膛,掏出内脏,挂在木架上,按家户大小分。一大群小孩围着跟前看。等肉分到手后,跟着大人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守在灶台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父母肉。

  端午早上,吃粽子,煮鸡蛋,剥蒜头,喝米汤,在我看来,只算是像吃酒*前的打尖。中午才算正餐。大人们半晌,早早收工,炸炸馍,炒肉,蒸米饭。温润如玉,醇香可口的粽子,更是早晨已经做好。小孩们早早地围在灶台和桌前,等饭菜一端上来,迫不急待地下筷,狼吞虎咽起来,一个个吃得肚子滚圆,嘴角流油,还不肯下桌。夜时睡觉,梦里嘴还在嚼得津津有味。醒来,我还在跟弟弟说,要是天天过节过年多好啊。

  几十年后,忆起每年端午那天能吃那么饱,吃得哪么香,都是大人们舍不得吃原因。既是吃点,顶多是“土地爷吃蚂蚱,大小沾点荤气”,为的让娃娃们吃得饱吃得好,补偿下*时的愧欠。想到这些,心里就常常发酸,泪涌眼际。

  现在,人们终于过上天天像过年过节的好日子。端午这天,更是美味佳肴满*。在这个举国欢乐的日子里,我们更不能忘记,过去艰难的日子。让那痛苦的一页,成为历史,永不再现。我想,只有这样,屈原的在天之灵才会感到无比欣慰,这样的端午节,过得更有意义。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5

  当荔枝上市,凌霄满篱,栀子甜香的时候,端午就要来了。去年这个时候,不知什么原因,我对包粽子突然有了兴趣。可是我不会做,老公愿意一试。

  周末我喜滋滋地买来两把粽叶。泡了一夜的糯米已经膨胀,绿豆乐开了花,红豆饱满待放,咸肉飘着浓香,我期待着老公将这些美味裹在那青色的粽叶中。可能是手生了,或是粽叶太小易碎,几个粽子都不完美,老公有点不高兴,甩手不干了,自顾自地坐在沙发上生闷气。我一点准备都没有,一边哄着他,一边搜寻包粽子视频。可是看了一遍又一遍,那细长的粽叶在我手里仍像是一湾迷失方向的扁舟,任凭我怎么努力,就是不顺从我的意愿。来来*折腾了大半天,浪费了不少粽叶,米还是米,叶还是叶,自己倒是忙出了一身大汗。我笑自己的手笨得像在捉鱼。老公实在看不下去了,第二次坐在桌子前,攻克难关。

  此时我打开音响,放着他喜欢的童安格歌曲,给他拍照,上传朋友圈,读朋友评论。当赞扬声此起彼伏,铺天盖地时,老公终于笑了,然而他还忍不住数落我的笨拙!我面带微笑,内心却很酸楚,我不可抑制地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我那过世的父亲和母亲。

  记忆中包粽子这活,都是我爸干的。那时的我们围坐在桌子旁,除了添乱,大概就在流口水,等着粽子熟了。父亲像变戏法似的将青绿的苇叶,白胖的糯米娴熟地包裹在一起,再用棉线绳扎好。系白线的是鲜肉的,系红线的是红枣的,系绿线的是绿豆的,系彩线的是花生的,层层粽叶下包裹着家的温馨和甜蜜,系上的是对儿女的希冀和嘱托。那时的母亲在做什么呢?如我现在一样做着后勤,清洗粽叶、淘糯米、煮粽子、收尾卫生打扫……坏脾气的父亲肯定也是少不了数落几句的,好性格的妈妈看着我们嘴里大快朵颐地享受美味时,做为配角的她忙碌着却依然笑盈盈。这是故乡的端午留存在我心中的记忆,早已经雕刻成了一幅版画。

  这么多年来,母亲为何就不会包粽子呢?今天我终于有些明白了,可能是父亲包的粽子太灵巧完美,抑或是母亲的自尊心太强?可是孩童时每年端午重复的这样的画面,我没有感受到父母间一丝一毫的不和谐。父亲能干,嘴巴狠点,就随他去吧。母亲是不是这样想?

  我叫来了儿子,让他和我一起跟着他爸学包粽子。我细心拍着视频,看着老公手法娴熟、技艺精湛、一气呵成的动作,内心充满了自豪和羡慕。我羡慕他传承了父辈的技艺,这慈氏粽子必将随我儿子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我家的张氏粽子呢?我父亲的技艺呢?就这样随着父亲的离世永远地失传了。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在斜阳细柳,金银花时隐时现的夏天傍晚,我多么想再吃上一口父亲亲手包裹的那缠着红线的粽子,多么想听一句不会包粽子的母亲的呼唤:“小二子,我让别人包了100个粽子,放冰箱等你回来吃啊……”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6

  作为六零后这一代人,童年时过端午节显得相当寒酸。那时物资贫乏,除有客人来外,一般一年只能吃两次鸡蛋:一次是端午节,一次是过生日。现在的粽子满大街叫卖,大枣五仁蛋黄肉粽花色层出不穷,小孩子们还都不爱吃。而那时只有经济状况好的家庭能包起粽子,还不一定是粘米的,一般的家庭只能是一早熬点黏米粥了。

  小时候,农村家庭虽然养鸡,但鸡蛋都是用来卖钱补贴家用的,谁家也不舍得吃。端午节的头天晚上,家长会一遍遍地催孩子早睡,端午节一早好踏着露水去采艾蒿,据说带着露水的艾蒿能保佑孩子健康吉祥,一年不生病。往眼睛上擦一擦,能让人耳聪目明。孩子们在这天晚上都是兴奋的,跑来跑去,即使勉强躺在床上,也是想着明天的鸡蛋,久久难以入睡。所以端午节的早晨罕有孩子跟着大人去采艾蒿的,一般都是大人已经采回艾蒿挂上门框,煮好鸡蛋和粽子,孩子们才会大惊小怪地起来,后悔不迭地埋怨父母。其实,父母也都知道带露水的艾蒿只不过是晒干做中草药药效更好,挂在门框上最大的作用只是驱赶蚊虫罢了,所以对于孩子的晚起也并不生气。

  那时,家里一般最少三个孩子,所以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挑鸡蛋。男孩子要挑皮厚结实的,女孩子要挑圆润好看的。一旦抢起来了,难免吵嚷叫唤,就得大人出来调停。一般家庭每个孩子一个鸡蛋是常态,两个鸡蛋是奢侈。这个鸡蛋的第一个用处是拿到学校去顶鸡蛋,女孩有的还要用红纸把鸡蛋染成红色,所以吃早饭时孩子们都不会吃鸡蛋的。

  端午节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孩子们见面先要比鸡蛋,谁的大,谁的结实,然后不服气的便开始顶鸡蛋。鸡蛋被顶瘪的孩子,虽然蔫头耷脑的,但可以先吃鸡蛋。而鸡蛋结实顶赢的鸡蛋,也经不得久战,一会儿还是会被顶破的。聪明的孩子往往都是先鼓动别人顶,自己最后以巧取胜独占胜利果实。

  早晨的时间过得很快,顶鸡蛋的游戏刚开始不久,上课铃就响了。这时鸡蛋还没顶坏的男孩子就会鼓动同桌的女孩子和自己顶。女孩子一般是不屑于玩这种游戏的,他们更喜欢圆润鲜红的鸡蛋。鸡蛋不被顶破,男孩子是不会安心听课的,所以会再想办法要女孩和自己顶鸡蛋。一旦被老师发现了,轻则罚站,重则鸡蛋没收,一场喜剧演变成了悲剧。所以那时候端午节的第一节课,每个教室里都会有几对被罚站的孩子,也就不足为怪了。

  顶蛋游戏的重量级选手是鸭蛋和鹅蛋,鸡蛋和鸭蛋顶起来,鸡蛋必败无疑,鸭蛋和鹅蛋顶起来,鸭蛋必败无疑。所以很多孩子便央求家长要鸭蛋,最好是鹅蛋,宁愿舍弃*时的其他利益。这时便到了家长和孩子讲条件的时候了,如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考试要进入前几名等。

  等到孩子们都改带鸭蛋、鹅蛋了,游戏规则就变了,必须同一重量级的在一起比赛。要想享受只赢不输的乐趣,高年级同学只能强迫低年级的学生和自己顶蛋了,然后在他们的哭声中扬长而去。

  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换了一个下乡知青给我们当老师。那一年的端午节,她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粽子节的来历,是屈原死后老百姓怕鱼吃了屈原的尸体,向江里抛粽子喂鱼;另一个是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两夫妻本来过得好好的,法海和尚却偏偏看不惯,骗许仙在端午节这天和白娘子喝雄黄酒,让白娘子现出了原形,把许仙吓得昏死过去。白娘子历尽千辛万苦到天上盗来灵芝草后,才把许仙救活。

  从这以后,每到端午节都会想起这两个略显沉重的故事,对顶鸡蛋、吃粽子的乐趣便也小了许多。如果那一天大人高兴,炒菜喝酒,就会劝大人不要喝酒,生怕会弄出点什么意外来。又不敢直说,直弄得大人也莫名其妙起来……

  现在,物资已经极大丰富了。和孩子们说起我们小时候所过的端午节,他们是很难相信的……


端午节的散文 (菁华6篇)(扩展2)

——端午节的诗歌 (菁华6篇)

  菖蒲行走,艾草联欢。

  陈爱,掬捧经年的。

  泪。藏进衣角,挂在旧时的月勾。

  往事如水,取出,

  《离骚》的厚重,在失衡的雨季,

  层层叠叠。将无奈引入巢。

  五月,一首诗站在门外,

  不由自主地昂首。

  兴奋粒粒粽香,往下的诗句,

  在一段段记忆话潮。

  此刻,汨罗江,

  被一枚叶子,带进尘世的杯盏。

  不用泪,不用愁。

  只愿诗意如故,

  把苦涩泡淡,枯叶喊绿。

  曾经包裹的忧心,经过千年洗礼,

  再去聆听,龙舟小调。

  画面上早已积满了;幸福。

  一个朝代的寒,被另一个朝代暖和,

  《端午节》何心雨

  是*凡的一天,

  一日又一日,

  一年又一年,

  一直推移到这一天。

  没有花开得艳,

  没有果结得甜,

  没有人问候,

  也没有人抱怨。

  一忽儿,

  火红的樱桃啊,

  它玲珑地甜,

  酸得你的舌尖直痉挛。

  阳光在收割着漂浮的云朵,

  又在交织着通透的绿荫,

  彩蝶飘舞在光波里,

  甜蜜涌溢在心海里。

  打成结的粽子,

  被花喜鹊衔着,

  飞到高处,

  驻了翅羽,

  迎着阳光献给你。

  艾蒿的香味顺风飘来,

  吉祥的气色显耀在门楣,

  鸟雀唧唧喳喳的,

  在小孩子的腕上一晃又一晃的,

  天使在地母的怀里撒娇呢……

  一片片碧绿苇叶

  一粒粒洁白糯米

  在叫卖手里

  只是一张张钞票

  一个个芳香的粽子

  一颗颗甜蜜的红枣

  在品尝口里

  只是点缀的佳肴

  可曾有人记得汨罗江


端午节的散文 (菁华6篇)(扩展3)

——端午节的资料 (菁华6篇)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节日名称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的多个名称叫法:

  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起源考证

  考古研究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据考证,端午龙舟竞渡的*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吴越之地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俗。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上海县马桥公社俞塘村的一片古海滩上,原住着一群古越族先民。专家推测,最早是古越祖先将部落图腾绘制在独木舟上,又划着这种舟去探亲访友,有时大家遇到一起,便会趁兴比赛谁划得快。随着龙神观念逐渐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意识后,图腾舟也就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龙舟,并从中产生出竞渡的游艺形式,此后渐渐形成为*各地的传统风俗。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俗的由来。

  古研究的发展和发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证实,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是科学的。*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源地。从发掘的.原始文化遗存和历史传说结合起来看,*长江以南曾居住着一个龙的图腾族群,即古百越族。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龙祖的节日。

  端午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以纪念屈原跳江自尽而最后形成端午节传统风俗。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

  纪念说质疑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也有类似记载。值得注意的是端午节划船比赛,在纪念屈原前该活动早已出现。而在东吴,是纪念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又说竞渡源于勾践操练水军;显然,端午竞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纪念人物说法不同。

  对于诸“历史人物纪念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尤其是可疑的“屈原”,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学者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在司马迁前至战国屈原所在时期百几年这段时间里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牛人,史书上不该空缺的,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写了个《屈原列传》。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在《续齐谐记》记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爱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78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当时秦国负责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且不讨论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如果屈原真爱国那可上前线英勇杀敌去,跑到江边去进行“爱国自杀”,这种爱国方法特另类。假如屈原真的是爱国,那他爱的只是他的楚国,此后东亚大陆的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很多个国家,祖国也换了一次又一次。属于当时楚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但是当时的秦、齐、燕、赵、魏、韩这六个外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属于莫名其妙了。

  为什么要将屈原与节日捆绑在一起,因为要树立屈原这么个典型,让广大老百姓学*领会贯彻去忠君爱国。统治者高屋建瓴,皇帝换了几十茬,纪念屈原是哪一朝代都要坚持的。为了让忠君爱国能够行得通,就需要树牌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屈原能写点诗歌,容易引起老百姓好感;其次,屈原是个部长级别的官员,能够引起官僚阶层的共鸣;再而,屈原是忠心的臣子,主子都把他放逐了,他还要以死表忠心,实为难得的臣子。于是屈原与端午节便捆绑了起来,演变成了纪念屈原忠君爱国的节日。爱国是包装,屈原是标签,忠君是实质。屈原这个标签符号、这个牌坊,成功地被统治者树立起来,古代统治者利用屈原这符号告诉广大百姓:要爱国(其实是忠君),要奉献(就是说为统治者贡献)。此后一千多年,所有的统治者都兴高采烈地擦洗这个爱国牌坊,于是屈原这个符号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并相沿迄今。

  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称“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见古人夏至也吃粽子,非端午专利。据专家考古考证及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端午的起源,是*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杜撰附会之辞。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一、纪念屈原说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龙虾蟹吃,人们纷纷往江里扔饭团、倒雄黄酒.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纪念屈原说在所有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谭绍兵学者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一系列论证.黄榴丹也认为虽说法众多,但纪念屈原说仍占主流地位.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二、纪念伍子胥说

  在我国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的吴国故地,一般认为端午节是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因为谗言被夫差赐死,夫差令取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苏州科技大学戈春源教授曾表示,*的端午节纪念的5个人,其中屈原名气太大,人们才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但他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 《荆楚岁时记》的作者宗懔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竞渡是“斯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也”.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三、纪念曹娥说

  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四、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说

  华夏民族是龙图腾的崇拜者,闻一多先生在其所作的《端午考》中认为,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古时候我国长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区,五月江河都会涨水,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掌管水的龙的身上,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和行舟安全.

  闻一多先生还举出了与端午节俗有关的民间传说,大体上牵涉到四位古人,介子推、勾践、屈原和曹娥.愈到后来,屈原就愈超过其他人,成为端午节的纪念对象.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五、夏至说

  学者黄石、何新等认为,端午之节,起源于上古之“夏至节”.上古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之两大节日古,上古的夏至节,是殷商古历的新年.

  同样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1)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六、恶日说

  有些学者认为端午是“恶日”的观念较为古久.《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写道“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

  农历五月五日所生的孩子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多被父母遗弃不养.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可见从很早起,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这样,在这一天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端午节的诗句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大家都应该知道农历的五月初五,也就是6月16日是什么节日吧?对,没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活动也是各种各样的。有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等等,但是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吃粽子、赛龙舟吗?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说一说吧。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大臣叫屈原。为了楚国的强盛他主张联合齐国,共同与秦国抗争,楚王听信奸臣谗言,把他降职流放,屈原不忍看到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决心[来源]用生命唤醒大家振作起来,于是就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江里。

  老百姓知道后抢着划船到江里去搭救他。为了不上水中的鱼虾咬食他的身体,人们向江里投食物,后来演变成为包粽子投入江中。每逢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用赛龙舟、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

  端午节之所以又叫做浴兰节,民间主要的说法是因为在古代,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为防止生病,古人就在此时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如汉代典籍《大戴礼》中就说:“午日以兰汤沐浴”,而《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古人对于五月初五的端午洗浴是十分重视的,兰是一种香草,生山野间,其叶煮汤可以治风,故古人夏初采兰成风。《诗经·镶清》就是一首采兰诗。青年们在采兰时,相会于水边,谈情说爱。诗句中“士与女,方秉兰兮”中的“兰”便是“兰”。人们将兰采来,回家煮汤,用以洗身。梁武帝《忏悔诗》说:“兰汤浴身垢,忏悔净心灵。”

  我国宋代,每到端午时皇帝还要把朝臣召来,命于宫内洗浴兰汤。大文豪苏轼有诗为证:“喜辰共喜沐兰汤,毒诊何须采艾镶。但得奉夔调鼎鼐,自然灾授变休祥。”从诗中看,苏轼对“采艾镶灾”的做法并不赞成,因为这是迷信,但他对“沐兰汤”却深以为喜,认为这是医治皮肤病等症的科学做法。

  而在其他朝代,诗词曲中也多有描写女子端午沐浴的作品,这些都反映了兰汤浴的*俗,如元代张可久《重午*间》的开头即写道:“浴兰芳荆楚风流,艾掩门眉,符映钗头。”当女子浴罢,全身香洁,再参加节日的宴*,的确令人感到神爽。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提到端午节,心里肯定想到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在我们家,过端午节当然少不了2件事,你们应该也知道那2件事了吧!如果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因为下面有答案了,也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的世界吧!

  包粽子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大早的,太阳公公早早地起来向我们打招呼了,小草喜欢那吵闹声,所有也迫不及待地醒来了。我也有点迫不及待了,看见妈妈在包粽子,我想:包粽子一定很好玩。我马上跑过去,对妈妈说:“我也要包粽子。”妈妈嗯的一声,我们现在就要包粽子咯。要准备糯米、粽叶、肉、花生、绿豆、芝麻等材料。先将粽叶放在锅里滾洗,接着拿出来放在盆子里洗干净,再把糯米洗干净,接着放在锅里炒,肉也要炒,和芝麻混合在一起,花生炒脆,还要将外面的那层簿簿的皮去掉,还要压碎,糯米、绿豆等材料混合在一起,嘻嘻,材料都准备好了。包咯,拿2片粽叶,上下一层,接着向自己的方向一转,就好像一个圆锥,先放糯米,接着放肉、花生等,接着在再边上加一片粽叶,再将侧边的粽叶压下去,最后用绳子绑着,ok啦,大功告成,粽子下锅咯!

  总算将粽子包完了去看赛龙舟。看见观众水泄不迎,可真热闹啊!观众们为赛者加油,大声地欢呼。看完了赛龙舟,回到家里,闻到一阵阵香味,一定是粽子的香味了,吃着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过去了,小草再也听不到那样吵闹的声音了,我可真是怀念端午节的味道啊!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名称由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起源传说

  诸说:

  1.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5.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俗的遗迹。

  6.恶日禁忌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7.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的散文 (菁华6篇)(扩展4)

——端午节散文诗 (菁华3篇)

  《端午节的怀念》佚名

  回到吃粽子的家里,

  回到挂菖蒲的门前,

  回到飘满艾香的城市与乡村,

  回到屈原纵身的一跳,

  回到诗歌本身。

  一条止于湖南的河流,

  却流经*每一个人的心灵。

  打捞也罢,求索也罢。

  龙舟再快,也不过是,

  时间的一枚梭子。

  端午节,*老百姓,

  自发地一个节日。

  几千年地打捞,

  几千年地存在,

  应该比什么都重要都深刻。

  一个伟大的主题,

  一个伟大的身影,

  一个痛苦的问号和句号,

  一块问路的石头和一颗,

  求索的头颅,

  至今伫立江边。

  汩罗江,一条永远流淌着,

  诗歌的光荣与梦想的河流。

  《端午节遐思》秋野居士

  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水,

  谁清谁浊?

  只放一个个清脆的粽子,

  看能否与世沉浮。

  汨罗江畔,长影枯槁,

  早在文字里凝固。

  女人与水都在沸腾,一唱三叹。

  而你,渔夫敲碎过的灵魂,

  湿漉漉,曝晒在江边,

  搁置千年。

  惟有石头,你怀中唯一的厚重。

  以最顽劣的姿势,

  日夜守望,在秭归的梦里。

  听江风号叫,千帆竞争,

  只等一张炽热的网。

  打捞,在这黑了又黑的夜空。

  在这日夜奔腾的江面,

  为语言作一次清洗,

  为目光作一次长久的铺垫。

  《端午节想你》

  一天又一天,

  不知不觉的又是端午节,

  不知不觉的`又是怀念屈原的日子。

  采一把艾香抱一包粽子,

  艾香浓浓的勾起我对你的爱,

  粽子鼓鼓囊囊的包裹着,

  我对你深深的情。


端午节的散文 (菁华6篇)(扩展5)

——端午节散文随笔实用五份

  在我离开家乡之前,我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县城.那还是因为叔叔生病在县城住院,爹带我去看望叔叔。我记得,那是我五、六岁的时候,那天正好是端午节,天还没有亮,爹就把我叫起来了,带着我走了一个小时的山路,然后又坐了一个多小时的班车,当我们到县城时,天刚好亮了.爹一手提着行李,一手攥着我,我屁颠屁颠地一路小跑跟着。

  这时,爹带我来到一家餐馆(后来才知道是县城最大的餐馆三八食堂),爹要了两碗馄饨和四根油条,我学着爹的样子,将油条泡在馄饨里。顿时,滚烫的油条经过开水一泡,那醉人的香味,扑面而来,这是我长这么“大”,过的最幸福的一个端午节,我陶醉在这幸福生活里。从此,我人生的理想也就确定了。十年以后,当我考进县城一中时,老师让我们写的第一篇作文"我的理想",我就写了:我的理想就是长大能让吃上馄饨泡油条。带着这一理想,我走出了县城,浪迹天涯海岛,过过许许多多大节,吃过许许多多的大餐,见过许许多多达官贵人,但是,我还是忘记不了哪个馄饨泡油条端午节。

  节日,就是辛勤的劳苦大众,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淡无奇的岁月中,为了打破这份宁静,辛勤劳动的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欢乐气氛的日子。这样使得,劳苦大众在*静地生活中,让人们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长河中,有了庆祝、欢庆,生活才过得有滋有味,才过得有人情味、有人性。这也许就是传统节日在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节来说,就是没有屈原,穷苦的人们也会在五月编造出节日来。我的家乡的端午节就没有纪念屈原之说,而是一段神话故事。这个故事祖祖辈辈传承下来,这几年却让屈原占据了。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恶神,仇视人间,他要毁灭人类。这位恶神派下来一位善良之神,让他执行这项任务。可这位善良之神,动了恻隐之心。下凡后对人类说,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位恶神要观看人间,你们到这一天的时候,家家户户,房门插树枝,窗口挂野草。到这一天恶神一看,呀!世间人类真死绝了,你看,房门口都长出树枝了,窗户上都长野草了。就这样又过了好多年,恶神知道了内情,杀死了善良之神,还为人间降下了灾难。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门口插柳树枝,是为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挂艾草,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善良之神的爱戴。

  至于五彩绳,在我老家叫百索儿。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时候,只要是过端午节,早上起床,妈妈就为我们弟兄几个带上百索儿。在老家也有人说是为了让孩子长命百岁;也有人说是,五月里蛇出现了,孩子带上百索儿,蛇不咬。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祈求孩子身体健康,命运顺利。

  对于吃粽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没有这种*惯。我小时候也没有听说过,端午节还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还是在上学以后,课本里学到的,那时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们北方是以面食为主,在端午节那天,家里人会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饼,这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小时候盼望过节,过节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里,过节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节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颗好大的杏子树,每年端午节时,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还有麻花,油饼到我家来。这也是天打不动的规矩,自从我妈到我家,就有了这一规矩。有一年,端午节那一天我舅舅收麦子忘了给我家拿杏子,还让我妈质问了好长时间。尤其端午节吃杏儿,这在我儿时是最骄傲的,因为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乡要早熟几天。端午节,下午上学,我拿着杏子、油饼、麻花,带着妈妈亲手拧在一起的百索儿,信心满满,就喜欢摆着课桌上显摆。同学们看着杏子,馋的口水直流。那时候就喜欢同学们伸出小手,哀求着在我跟前要杏:“给一个吗!掰半个也行吗?我们俩是好朋友……等等”当我掰半个杏仁给同学,看着同学们吃,我特有满足感。因为外婆家的杏子,个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还是甜的,在我小学二年级那年,俩同学为了我吃剩下的杏核,还打了起来最后闹到班主任那里。

  初一那年,我吃上了粽子。虽然在小学就知道,粽子也是端午节的美食,可家里穷,父母没有买过。当时的粽子也是外地运过来的,老贵了,一个五块。那年我小姨,从外地打工回来,刚好是端午节,就往我家拿了几个粽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个拨开就吃。尝了一口,新鲜感就没了,一点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没放盐。咬了几口就扔掉了,没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点蜂蜜,甜甜的。我是馋馋的,真没劲。哎!猪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没尝出味道,一个粽子糟蹋了。当时就埋怨小姨,为什么不多拿几个,一人一个,真没意思,心里有一种失落感。心里从没有想过,那时候谁家里都没钱,吃粽子也是奢侈品。在当今社会,粽子多了,却没人喜欢吃了。端午节象征性的吃个粽子,只是为了过节。今年端午节回家,拿了几个粽子,我女儿一个咬一点,说不好吃,就让我家猪,过了端午节了。

  不过我女儿对百索儿,还是很喜欢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让我媳妇给他绑在手腕上。最后是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是百索儿。还记得我小时候也喜欢百索儿,端午节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妈鞋百索儿,有时候我妈忙,头天晚上没来得及拧,就催着让她拧。端午节那天,绑不好百索儿是不会去上学的。端午节过后,还一直带着,一直到农历六七月,百索儿颜色褪完,再加上爱玩,不讲究卫生,百索线让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么颜色了,才取掉。有时候还不死心,自己找来各色丝线,自己拧一根,再绑在手腕上。也许是想着端午节越长越好。在孩童时代节日是越多越好,越长越好,而对于有负担的大人,还是要以过日子为重。

  对于百索儿来说,大人们是不会绑在手腕上的。我不绑百索还是初三那年,主要是男儿身,不好意思。但端午节,砍柳枝,割艾草,还是自己的强项。自从上了初中,每年端午节都会随着父亲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床,赶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挂在窗口,大人们说这样吉利。我对吉利倒没有感觉,主要是为了新鲜、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说的一句话,“年轻娃,耍性子。”在那时候,天不亮背着一背篓艾草,走在大街上觉得特别有面子,谁要就赶紧拿点,脸上永远带着灿烂地笑容。人总是要长大,对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时。上高中以后就再也没有上山割过艾草。还记得我媳妇怀孕那一年端午节,我刚好在家,我爸让我上山去割艾草,我还对我爸犟嘴,今天满大街都是买的,跑那么远干嘛?我还心里嘀咕,都好几年没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么这么大兴致?最后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后来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节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树枝,放大锅里煮水,来为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传说这种水洗身,对女人身体好。我爸割艾草是为了我媳妇,当儿子的却不知道,自己真是个糊涂蛋。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大融合,家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已无人说起,而关于粽子,屈原、女儿节的说法,却占据了家乡的传说。对于社会低层的劳苦大众,怎样的传说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一家人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总认为,只有节日,才能清晰地记录着劳动人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只有一次次的纪念才能让中原文化渊源流传;祖祖辈辈记住正能量的东西,社会才能发展。如果现在我女儿问我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会对她说:“因为有一位爱国诗人,在端午节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们都来纪念他。”而不会说,神、鬼之词。

  端午节前两天,母亲见邻居们忙着在地畔割艾蒿,又听说附*村里有个生意人,去年端午节拉了一面包车艾蒿在西安卖了几千元,这比种麦子划算多了,父母亲也抢着割了几捆艾蒿。放端午假,我和妻子女儿一早买了些吃的,回家看望父母亲。到了家里,父母亲正忙着整理艾蒿,我们帮着用绳子绑成小捆。

  吃了午饭,母亲催我们回家,九岁的外甥也催着要赶往新区卖艾蒿。说实在的,让我卖艾蒿,心里不是很乐意,一是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二是怕别人笑自己真会过日子。看着父母亲忙碌了一整天,也就只好拉着女儿外甥艾蒿早早地返回新区。

  到了小区门口,我们选了块空地摆放好艾蒿;外甥坐在小板凳上,两手放在膝盖上,还吆喝起来;女儿站在后面,斜背着个小钱包,他俩看起来很像一回事。一会功夫,就围来几个人,先是把他俩夸了一番:“你看这娃多懂事,都能卖东西了。”“你哪里的?真能行,都自己勤工俭学了。”言语之间就挑上一两捆,付了钱还不住地打量着他俩。外甥像是得到了鼓励,说话更是铿锵有力。

  由于艾蒿太多,我和妻子只能拿些去广场卖。我鼓足勇气抱了一大捆去了广场,妻子远远跟在后面,怕碰见熟人,结果一连碰见好几个,应付似的说了几句径直来到广场。还没放下就有人要,这时来了一位广场管理员,让我赶紧挪走,说正在创卫,这儿坚决不能放。我只好拿走,心里有点抱怨父母亲,又不是没钱花,割这艾蒿干啥?但不卖吧,他们满山沟割艾蒿也不容易。这一幕使我想起了范进卖鸡,刚找个地就被人撵走了,没想到小说的一幕在现实上演了,只是范进为了活命,我算是重温儿时卖菜的生活吧。我只好抱到阳光小区门口卖,比起广场,人少了许多,自然光顾的人也少,好在没人撵。

  快九点了,我估计广场管理员走了,就再次抱到广场,根据刚才的情况一会就能卖掉。来到广场,刚放下,正擦着汗珠子,一下子来了三个工作人员,带头的估计是个领导,示意我赶紧挪走,先前那个年轻的管理员对我解释说:“刚才不是给你说了,这儿不能放,你拿到小区门口卖。上面有规定,不是我硬要撵你走,我知道你也不容易。”我有点不好意思:“好,我挪走。”心里纳闷:这些工作人员真敬业,快九点了还不下班?我抱着走出广场时,听见一个管理员对另一个小声说:“年纪轻轻的,不出去打工挣钱,指望这能挣几个钱?”我灰溜溜地走着,似乎背后有万道目光向我射杀过来。晚上躺在床上,想想管理员的话,觉得说得很实在,是个爽快人。

  我又抱着艾蒿来到人行道的绿化带旁,坐在木椅子上歇息,这时手机响了:“爸,我卖完了,你卖得咋样?”我说:“不咋样,你先回吧。”

  我和妻子随后也回去了,一进门,外甥就得意地说:“看我咋样,卖得一捆不剩,最后那三捆叶子蔫了,我一块钱卖了。妗妗,我和我姐饿了。”妻子说:“你们不是兜里有钱吗?小区门口那么多小吃,你俩怎么不买?”女儿说:“还是算了,卖个钱也不容易,总共就一百来块钱,还是给我爷爷和奶奶留着,他们挺不容易的。”“就是,我姐说每人只奖励一块钱,我买了几个糖。咱还是在家里吃,省得花钱,这钱也不好挣,把我肚子都饿扁了。”外甥一旁摸着肚子说。

  我和妻子听了很吃惊,也很高兴。没想到卖艾蒿有了这样的体会和收获,这比*日苦口婆心地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效果好得多。看来明年端午还得让父母亲割些艾蒿,不只为卖点钱,更为了让这一代福窝窝长大的孩子有些生活体会,否则没钱了就只知道在银行取,从不知道挣两钱要流汗。对于我而言,也是颇有收获:工作不仅是为了生活,更是为了有尊严地活着,敬畏工作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想想这端午节,过得也别有滋味。

  每逢农历五月五,让我追思的一位古人,是那个在中国文学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公元前340年,原姓芈,名*,字原,系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的他,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里。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既放那一天,你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邂逅一渔夫,见而问之: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汝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欲劝诫你,与世推移,莫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而你答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欲说: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处世不于清高。至于“深思高举”,何苦落得个被放逐?你脱口一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堵塞了渔翁原本想说的话。对于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污清白之躯,不蒙受世俗之埃尘的选择,渔父不复与言,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鼓�ざ�去。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的那一瞬间,你救国的希望化作了绝望、悲愤,纵身汨罗江,把满腹爱国的情怀和一颗赤子之心交给了汨罗江日夜咆哮的波浪。

  千百年了,汨罗江的水日夜东逝,已经冲淡了那个渔夫在后人心中的名姓,却丝毫没有冲淡,落泪缅怀你遗留在江里的爱国情怀。

  你走了,“楚辞体”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你走了,每年的五月五日成为了“诗人节”。你走了,“端午节”据此而来了……

  汨罗江水流向东,艾香凝聚殷殷情。

  忧国屈原向天问,昏庸怀王信奸佞。

  纵身一跃风节亮,英名千古垂史青。

  至今江上舟竞渡,鼓声托举腾飞龙。

  又闻艾香浮心头,端午佳节鹃啾啾。

  汨罗江上烟低笼,楚湘大地风满楼。

  兴衰更迭谁能阻,民族强盛壮志酬。

  自强不息中华梦,不废江河万古流。

  粽香一缕暖心田,佳节适逢雨绵绵。

  雨飞楚天花似霞,风吹秦关麦如烟。

  黄河浪涌诗千叠,长白峰举酒万盏。

  何期巫峡寻陈迹,扁舟一叶看月圆。

  每逢端午悼屈原,忧患情怀世代传。

  华章不朽激后人,青史彪炳缅先贤。

  民族危亡赖砥柱,国家振兴有中坚。

  鼎新革故宏图展,中华如日腾中天。


端午节的散文 (菁华6篇)(扩展6)

——端午节的朗诵散文诗歌优选【五】份

  汨罗江

  两千年前

  你带着满腹的惆怅

  纵身跳进汨罗江

  从此

  楚国失去了砥柱

  奸佞失去了顾忌

  怀王失去了谏臣

  今天

  我们怀着无比敬仰

  在长城内外、运河**

  在大海之滨、高山脚下

  纪念你——也向你诉说

  你可曾看到

  而今的中国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而今的社会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而今的百姓

  安居乐业幸福美满

  你可曾看到

  有这样一批人

  他们立足基层辛勤工作

  他们积极进取奋勇开拓

  他们甘于奉献服务祖国

  他们没有燕赵之士的慷慨激昂

  他们没有战争年代的金戈铁马

  他们没有震天动地的豪言壮语

  但是——

  他们有竹的坚韧挺拔高风亮节

  他们有梅的坚贞自守优良品质

  他们有兰的高雅圣洁淡泊自足

  他们

  不因误解而困惑

  不因清贫而卑谦

  不因褒扬而得意

  不因誉满而骄傲

  他们

  服务社会无怨言

  总把奉献当甘甜

  他们忠诚tt乐于奉献

  他们实事求是不出假数

  他们依法tt严守秘密

  他们公正透明服务社会

  这是他们的品格和操守

  这是他们的信念和追求……

  离骚

  这是我的祖国

  云雾弥漫,夜长昼短

  我以婴儿的姿态

  眷念您的胸怀

  高墙疏离我与大王

  馋陷断送六国江山

  故园萧杀,我匍匐于您脚下

  梦中我满腔热血,一身正气

  忠言直谏换取折翅民间

  楚宫日夜宴舞,华庭糜醉

  郢都城外

  饿殍离丧,哀嚎连连

  汉北遥望,楚地风流

  “离骚”剑指苍穹

  战火灼伤我的尊严,梦想尽葬

  所有的漂泊与幻想

  饱蘸苦难

  所有的抱负与抑郁

  羽化诗行

  我在“楚辞”中悲歌放逐

  只将破碎的山河

  于血脉中珍藏

  梦醒回头,襟湿鬓乱

  想张仪巧舌断盟

  白起挥军破郢

  楚声纷纷鸟兽散

  长歌当哭啊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安能以皓皓之白

  蒙俗世之尘埃?

  不息的湘流啊

  鱼腹棺椁忠骨!

  无论时光飞逝千年

  江山变迁,历史如何改写

  有一种思念,永远不会灭绝

  因为每个人心中,都住着祖国

  那是我们的母亲!

  端午梦呓

  这是我的祖国

  云雾弥漫,夜长昼短

  我以婴儿的姿态

  眷念您的胸怀

  高墙疏离我与大王

  馋陷断送六国江山

  故园萧杀,我匍匐于您脚下

  梦中我满腔热血,一身正气

  忠言直谏换取折翅民间

  楚宫日夜宴舞,华庭糜醉

  郢都城外

  饿殍离丧,哀嚎连连

  汉北遥望,楚地风流

  “离骚”剑指苍穹

  战火灼伤我的尊严,梦想尽葬

  所有的漂泊与幻想

  饱蘸苦难

  所有的抱负与抑郁

  羽化诗行

  我在“楚辞”中悲歌放逐

  只将破碎的山河

  于血脉中珍藏

  梦醒回头,襟湿鬓乱

  想张仪巧舌断盟

  白起挥军破郢

  楚声纷纷鸟兽散

  长歌当哭啊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安能以皓皓之白

  蒙俗世之尘埃?

  不息的湘流啊

  鱼腹棺椁忠骨!

  无论时光飞逝千年

  江山变迁,历史如何改写

  有一种思念,永远不会灭绝

  因为每个人心中,都住着祖国

  那是我们的母亲!

  粽香遐想

  伴随着改革开放

  节假日更加精彩纷呈

  像模像样

  小长假的设置

  让传统的端午节也极尽张扬

  商家抓紧时机

  卯足了劲

  出台各种新花样

  休闲 旅游 购物----

  极尽人之所能 想之所想

  端午文化大餐

  可谓名目繁多 各种各样

  在飘着粽香的汨罗江

  炎黄子孙深情地祭拜屈原

  把爱国主义传唱

  划龙船 赛龙舟

  锣鼓震天响

  越来越有气场

  艾草、菖蒲驱邪避瘟

  可在现代化的居室中

  已难找到适合挂它的门框

  端午诗会却越来越像样

  诗歌把人们带入高雅的殿堂

  *服了焦躁

  把最美好的语言来品享

  粽子—永远都是端午的主唱

  吃粽子没得商量

  如今的粽子


端午节的散文 (菁华6篇)(扩展7)

——端午节的抒情散文(精选五篇)

  春天的风越过甘肃甘南,吹绿了临夏黄河**,燕来了,柳绿了,艾草也窜出一米多高。站在高处,已经是满眼绿色、青翠欲滴了。不知放羊的小伙伴们,谁喊了一声:“端午节快到啦!”

  端午节的前几天,阿奶和妈妈们都相约到集市上购买端午节所需要的祈福用品,上小学的二姐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购置了五彩线,今年她要自己动手缝制荷包。

  荷包叫香包,也叫香囊,临夏人称呼为“绌绌”或“耍货”。荷包的样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叫“绌绌”把布和绸子剪成尕方块,上下缝上两块不同颜色的三角绸子,由里到外翻过来,绣上各种图案,填充上包有松香、白芷、雄黄、艾叶、熏草等香料的棉花,然后把两面的角绌起来,两面用针缝上丝线穗子,用一根线穿在顶上,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好看的荷包就作成了。细看荷包有迷人的造型,细闻有淡淡的清香。

  还有手巧的阿奶和妈妈们,用布和绸子采用传统的方法绌出尕猫、尕兔、尕猪头等。端午的当天挂在尕娃衣服前襟的钮扣上,各种小动物造型的荷包随着孩子们的跳动,成了乡村一条移动的动物园。不时有阿奶和妈妈们抓住玩耍的尕娃,相互攀比各家婆姨的手艺,评说今年谁家的婆姨做的荷包好看。

  更有手巧的阿奶和妈妈们,用布和绸子绌出两个尕老虎,缝在尕娃衣服肩膀的两侧,孩子们顺着街道到外乱跑,仿佛自己就是尕老虎,到处炫耀。

  还有更讲究的阿奶和妈妈们先绌一个大虎头,再绌出三瓣的胡椒、两瓣的鸡心、桃子、萝卜、葫芦等,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用一根线穿起来,分成三绺缝在大虎头的下面,这就是西北特有的背负型荷包。大虎头荷包在尕娃们后领子下面一绺一串的像风铃一样吊着,随风飘舞,虽然没有悦耳的铃声,但能闻到那扑鼻的芳香。

  放学后的二姐拿出事先购制的五彩线,她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制作自己的荷包了。二姐制作的是最简单的粽子荷包,她先找一块质底稍硬一点的纸条,把它折叠成尕三角后展开,在里面放上装有松香的棉花后折叠成粽子状,然后在上面绕上各种颜色的彩线。二姐做针线活的手艺当时不是很灵巧,常常顾此失彼,一会线松了,一会绕错线了,还分不清黄、白两种颜色的线。我就帮她挑出黄线和白线,一缕一缕地递给她。二组终于做成了大小不一的荷包。她把荷包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串起来,下面再吊上一绺长穗子,在荷包穗子中间穿有两粒明亮尕珠子,一个晶莹易透的荷包就做成了,真是漂亮极了。

  出于好奇,我也跟着二姐用彩线学着绕粽子荷包。刚开始绕出来的不是稠密不均就是稀疏不严,绕了两个后就慢慢就变好了,我也挂上了自己亲手做的荷包。

  端午节到了,大人们早早把杨柳枝插在自家大门上,还在杨柳枝上用绳子吊一颗红蒜。说到吊红蒜,自然有它的来历。

  传说,古时西北地区兵荒马乱,在逃难的人群中,只见一个妇女身上背着一个大一些的尕娃,手里却牵着一个尕尕娃在大路上奔跑。将军觉得很奇怪,就命人把妇人抓来盘问,原来妇女背上的尕娃是她丈夫的前妻所生,现在孩子的亲娘已经去世,牵在手里的尕娃是她亲生的。妇人的丈夫出门在外,两个尕娃由她抚养。

  妇人说:“我的尕娃万一死了还能生养,要是我后背上的娃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能对得起我的丈夫,又怎能让他的亲娘在九泉之下瞑目呢?”

  将军听了妇人的这一番话很受感动,他想在这个世道上哪还有把继子背在自己身上,却把亲生的孩子牵在手里的后娘呢?

  将军详细地询问了妇人所居住的村落后,就让她放心地带着两个尕娃回家去,并告诉她:“明日一早,在你家大门门栓上插上一枝杨柳,再系上一颗红蒜,官兵一见到,就不会进你家了。”并告诫她别把这事泄露给别人,并传令三军,凡看见门栓上插着杨柳枝并系着红蒜的人家,一律不得入内,谁违反禁令,一律按军法处置!

  心地善良的妇人回到庄上,把将军叮嘱她的话忘掉了,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乡亲,一传十,十传百,每家每户都在自家的大门上插上了杨柳枝,并系上了红蒜。

  第二天正好是端午节,官兵们一进庄子,就看到各家大门上都插着挂有红蒜的杨柳枝,就悄悄地撤走了。

  正是这位不知名的妇人用她善良无私的爱感动了将军,才使得将军对她有了恻隐之心,她又用大爱无疆的善良救了全庄和邻村的乡亲们。

  为了纪念这位普通农家妇女,从此以后,每年的端午节每家每户的大门顶都要插上杨柳枝系上红蒜,祖祖辈辈相传至今。这不仅是风俗*惯,更重要的是善良的传承。

  中午时分,孩子们会戴上大人们事先准备好的荷包,并在手腕上系一圈用各色丝线搓成的花线,还在耳朵门里抹上桔红色的雄黄。母亲会告诉孩子,不点雄黄虫子会跑到鼻子和耳朵里去的,不缠五彩花线,蛇会缠住手脚的。

  端午节,这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俗,虽然过法各有不同,但是企盼*安、幸福、健康的愿望是一样的。祛邪祈福,永远是端午节民俗文化的永久主题。用荷包祈福未来,借助尕猫、尕兔、尕猪头,表示生生不息;借助老虎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恶之气,借助鱼儿钻莲,寓意男女爱情;借助葫芦石榴,期盼多子多福;借助大枣、桂圆、莲子之名,谐音早生贵子。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回忆起老家的端午节,心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一个个快乐的场景又浮现在了眼前……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以前在我们新疆,端午节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重视。这两年,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端午节定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过端午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起端午节,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粽子。

  每年端午节的前一个星期,爸妈就要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忙碌起来。因为每年都要包两种口味的粽子,甜的红豆蜜枣粽,咸的肉粽,所以爸妈早早的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买糯米、买蜜枣、买红豆、买肉、买苇叶……,然后就是泡米、泡红豆、腌肉、煮苇叶,等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就进入到了包粽子的环节。

  包粽子那可是个技术活,看爸妈包的很快、很轻松,再加上爸妈让我们小孩子也学着包,小朋友们都不禁跃跃欲试起来。一上手才知道,这个活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米放多了,一会儿蜜枣忘放了,一会儿苇叶烂了……,搞得人手忙脚乱、浑身冒汗,到那时我才体会到了爸妈的不易。粽子包好了,就该煮粽子了。这也是一个功夫活,一般都是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就开始了,甜、咸粽子要分两锅煮,人要在旁边守着,看着火,看着锅里的水,一锅要煮四、五个小时。这样第二天端午节的早上,就有一锅香喷喷的粽子等着你了。

  粽叶飘香的时候,就是回家的时候,品味粽子味道,就是在品味家的味道。趁着端午节的到来,再回趟家吧,再看看我们那年迈的爹娘。

  这几天微信上有关端午节的短信、祝福语一条条飞进手机,铺天盖地。又是一年端午到,按照我们老家的*俗,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个节日都要回娘家看望父母亲的。仔细想想我都有好些年没回母亲那里过这个节日了,心里感觉好惭愧。

  刚出门那几年,每逢过节,母亲都会打电话问今年回来吗?但是我好像总是忙,总是让他们在盼望中产生失望。年复一年,家里就很少打电话来问,他们知道打了和没打是一样的结果。

  今年端午节,我要回老家过节。坐上开往家乡的班车,老乡熟悉的口音格外的亲切,我的心也随着跑起来的车轮而兴奋起来,城市的道路总是显得拥挤。好不容易出了市区。道路两边虽然少了城市的繁华,但是两边种植的柳树和白杨树郁郁葱葱,低矮的屋舍,绿油油的麦田飞快的向后倒去,离我熟悉热爱的家乡越来越*,我有种归心似箭的感觉。

  第二天早晨我被窗外一阵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吵醒,外面亮堂堂的,以为睡迟了,一看手机才六点半,乡下的太阳好像比城里的都要勤快,起得早,懂得时间的珍贵。我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忽听一阵阵布谷鸟的叫声从田野的那边传来,有力而急切,。布谷布谷,收麦种谷,还有一种鸟叫声好似说媳妇早起、媳妇早起。父老乡亲经常念叼的农谚是我从小听着长大的,熟记在心。天空堪蓝堪蓝,难得的好天气。

  来到田野,久违的清香扑鼻而来,一块块整齐的麦子安静地站在土地上,仿佛铺在广袤大地上的绿地毯,在和煦的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绿油油喜人的光芒,偶有一阵微风拂过,犹如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草和其他植物也不甘落后,生长的疯疯癫癫。

  小河边的树上停着两只喜鹊,对着我叫了几声,好似在说欢迎回来,欢迎回来,我给予它们感激的微笑,,听老人们说喜鹊是吉祥物,尤其早上在谁家的院子里叫,谁家就会来亲戚或有好事发生。田埂旁的小河水清亮亮的,哗啦啦的流淌,带着他们的使命奔赴在麦田间,小麦正在扬花、灌浆,等待他们的滋润。再过一个多月,又该到繁忙的麦收时节了。我已经将*十年没有收割麦子了,但那些在麦收时流过的汗水,吃过苦的岁月,却在时间的流逝里,让我的感受愈加清晰、愈加真切。

  记得那个时候,每年一进入六月,家家户户就再也闲不住了。一吃过早饭,他们便拿上镰刀,往返奔走于自家的麦田里,在这儿看看,在哪儿瞧瞧,开始旋割,就是那儿黄了割那儿.。不时用他们那粗糙厚实的手掌轻抚着一株株日渐饱满的麦穗,像抚摸自家孩子的头,眼中充满着浓浓的爱怜。年长的爷爷会静静地坐在麦田边,一边抽着刺鼻的旱烟,一边计划着农事,常常会错过吃午饭的时间,麦穗就在等待中更加饱满,颜色在渴望中慢慢变黄更加成熟,时间在计划中缓缓流过。

  六月上旬左右,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太阳每天烘烤着大地,到处都热浪袭击,孩子们多渴望下一场凉爽的大雨啊,可是大人们最害怕下雨,他们说现在是抢黄田的时节,一下雨,误了时节,麦粒会脱在地里,一年的幸苦如果糟了灾,他们的心会有多疼啊.。

  进入七月田野里的麦子全部由绿变黄,而后变成一片金灿灿的海洋,成熟的麦穗垂着沉甸甸的头,注视着孕育它们的土地,随着风儿尽情地舞蹈,发出哗哗哗哗感谢的欢笑声。在准备收麦的这几天,家家户户就开始打磨镰刀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小时候会看到母亲坐在房檐下的阴凉里,把所有的镰刀拿到身边,并在脸盆或饭碗里盛一些水备用,顿时镰刀在磨石上发出的嚯嚯声便在午后的院子里响起来,时慢时快,随着节奏不时还要拿到眼前看看,用大拇指试试磨得锋利程度,收获的乐曲开始演奏,令人干劲十足。磨镰刀一般需要一个多时辰,母亲手磨过的镰刀,明光铮亮,锋利异常。

  记得那时麦收的日子正巧赶上放暑假的时间。开心了两天的快乐日子被收麦子的枯燥取而代之。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便参与到紧张而繁忙的收麦战役中,在接受炎炎烈日烘烤的同时,也为家里分担了些生活的重担。

  每年放假的第三天,天刚麻麻亮,窗外不时传来一阵阵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唱,我们就被母亲从甜蜜的睡梦中叫醒,匆匆忙忙穿衣洗脸,简单地吃过早饭后,我就和母亲、弟妹们集体出发,人手分工;工具、馍馍、水

  一边浩浩荡荡地向自家的麦田奔去,每次走在路上我们都瞌睡的迷迷瞪瞪,来到麦田时,露水还没有散去,早晨的太阳刚从东边的山坳中露出半个笑脸,看着沐浴在晨光中的麦子,轻嗅着沁人心肺的麦香,我们姐弟几个坐在田埂上不想动弹,看着母亲已经开始行动,我们用一种被迫的心劲给自己加油,接着便拿起镰刀,投入到了紧张的战斗中。

  记忆中父亲很少回家割麦子,因为我们姊妹多,一年光靠这些收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额外买上一千斤才够吃,加上我们上学,他的肩上的胆子很重,除了逢年过节偶尔回来,几乎都在外面挣钱。

  但是在我有限的影响里父亲割麦子的速度最快,他的胳膊长、力气大、手掌宽厚,三两下就够一捆。我和母亲不相上下。妹妹负责收拢捆好的麦捆,小弟弟捡拾遗落在地里的麦穗。快到中午时,天气热的我们实在受不了,我们过一会就停下来望着好像没有尽头的麦田,自言自语,哎呀,这怎么还这么多呀,

  母亲就会在不远处说就这几块地,都不够吃,还嫌多,快点,再坚持一会,我们就回家吃饭我们便来了精神。临*中午,一大块地的麦子全部收割完毕,妹妹也把所有的麦捆都收到了一起,母亲就开始忙着摞麦了。由于刚收割的麦子湿,麦秆还没有完全干透,如果马上往麦场里运,既费事费力,又腾不开时间收割其他麦子,所以人们常常会把刚收割的麦子摞在麦田里,等上半个月或者二十天,直到麦子全部收割完毕,整个干透了、变轻了再运回打麦场。

  摞麦摞也有一番讲究,既要保持通风,又要防止风吹雨淋,避免麦子被大风吹走或生芽。一般一个麦摞要摞二十几捆麦子,麦穗朝上,最下面由十个围成一圈,由下而上摞起来逐渐减少,最后选择较长的一捆麦子,把根部捆紧,从中间分开成伞状,覆盖在麦摞顶端,这样一个圆锥形的麦摞就摞好了。摞完麦子后,我们就顶着炎炎烈日回家吃饭,然后转战于下一块麦田了。

  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就像春节一样开心,是我们期待的节日。那时我们姊妹几个过年买的新衣服一过完年母亲就会让我们脱下来,洗干净叠好放起来,总是说等过端午了再穿,从那时我们就开始期待,可是那时的时间总是过得很慢,岁月总是显得好悠长。好不容易等到了端午节那天,我们一大早起来就穿上新衣服,男孩子身后背上一个大荷包,穗子长达五六寸,一般都会是自己的属相,也有大金鱼的、寓意年年有余。

  女孩子的就显得秀气,有在凉帽的边沿上坠上一两个小的桃型的,有的在衣服的扣子上系上一个小的,五颜六色显得很俊俏。还有一个讲究是戴花花绳,用五种颜色的线搓在一起,搓成一根根细绳子,分别戴在手腕、脚腕、脖子上,听老人们说端午节不戴花绳会被蛇缠身的,因为好看,也因为害怕小孩子都乐意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各地的风俗民情不同,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就各不一样。南方的糯米香,粽叶情,赛龙舟,显示了江南水乡的地域特色。北方的戴花绳,拴荷包,显示了传统的民族特色。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纪念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煜煜生辉。

  如今不是看到满街的粽子,商场中的打折,电视中的庆祝,我已经感觉不到它——端午的存在,每次念到端午这两个字时不由的让我想起那个在外婆家过的端午节。

  时光倒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

  一盏昏黄的豆油灯,一张脱了朱漆的梳妆台,一方古旧的镜子。一个老人在镜前动作迟缓但一丝不苟的梳头,我被一些细碎的声音惊醒,睡眼朦胧的看着她,我的太姥姥。不一会她就梳好了,一个盘髻。这时她不知从哪里拿出的一朵绢花,粉红的,端详了很久她轻轻的插在头上。

  我被吸引住了,她那花白中带些黄的头发上,一朵粉花格外显眼。像在茫茫白雪里的一株雪莲,温暖而惊艳。以至于今天我忘记的太姥姥的容貌还记得这一幕,那朵花。想必那时的她也如同今天的我在回忆多少年前如花的自己,和某个端午的早晨。可最终,她挑了一根最普通的银簪戴在头上。

  一切收拾好了,她走到床前做了个动作示意我睡觉。我闭上的眼睛,但能感觉到灯灭了,和吱的一声关门。之后就是一片安静,我知道在艾草还没有插上门楣时家里谁都不可以说话,要不然不吉利,我也绝对不可以出声,这是大人们交待过很多次的。静,真静!

  “小乖乖,起床了,太阳都晒屁股了。”我在姥姥那熟悉的叫喊声中坐起来。姥姥拿来了前两天才为我缝制的新衣,大红的镶着黑边的衣衫,还用一根红绳给我扎了一个冲天炮的发型。

  “穿上鞋,去给太姥姥请安。”姥姥便给我穿上了那个红的绣着仙桃的布鞋,出了卧室门,太姥姥坐在堂屋里。“太姥姥好。”说完我便跪了下去磕了三个响头。

  “乖,拿着纳福篮一边玩去。”她笑吟吟的拿起身边的那个八边形的布蓝,在每一片布上都绣着不一样的花,每一片布的边与边的交接处都要再用布札一个凤凰头,每一个凤头上都叼着七色的彩线穗子。

  “姥姥好。”我拿着小篮转身就向身边的姥姥作了一辑。

  “好,好,乖。”姥姥笑着往我小篮里放鸭蛋和糖果,“走出去洗洗。”姥姥放了东西就拉我到门外,洗脸盆里已注满了清水。她从神柜上那一堆艾草里拿出几根,沾了点水在我身上轻轻的拍了几下说;“去祸去灾,**安安。”

  洗了手和脸,我也拿了几根艾草学着姥姥的样子在房屋里的每个角落里都扫一扫,一边扫还一边说,“端午节扫一扫,蚊虫蚂蚁都往外面跑。”

  早饭,一个粽子,一个鸭蛋,一碗粥,匆匆吃过。吃完后姥爷便用雄黄在我头上画了一个“王”字,据说这样那些鬼蚁蛇虫都不会伤害我。

  “张奶奶好。”“李奶奶好!”吃完饭不能闲着,拿着小篮便挨家挨户的串门,老人们都纷纷拿些零食往我小篮里放。不知何时小篮满了,我便回到姥姥家。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