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美术课件 >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 (菁华3篇)

日期:2022-11-11 00:00:00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1

  教学目的:

  1,学*风景构图知识,远,中,*景的处理方法和树木的表现方法.

  2,学*铅笔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懂得如何区别主次进行概括.抓住重点,分清层次,能画一幅简单的风景画.

  3,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构图知识和铅笔画技法,画一幅以树木为主的风景画

  2,怎样表现和处理好以树为主的风景画的质感和空间感

  教具:

  风景写生的范图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风景画欣赏导入.展示许多风景写生的范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揭示课题,《风景写生》,板书

  三,学*新课:

  老师:请用你自己学过的美术知识对这幅画进行评析.

  (学生发言踊跃,通过发言复*了透视,构图知识.)

  老师:自然界处处存在美,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和表现.

  (老师继续展示自己在校园内写生的美术作品.)

  学生:原来我们经常生活的校园画出来也这么美呀!我也要画一画我们的校园.

  课堂外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师生共同活动.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展示,展示学生优秀作业,请其他学生来点评,指出画的好的地方和还欠缺的地方.

  六,课堂小结,请学生谈谈出去写生的感受.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了解*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感知透视(基础知识)

  一、引导阶段

  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

  二、发展阶段

  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2、什么是视*线和消失点。(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

  3、*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4、课堂作业根据学*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三、 后整理

  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

  体验透视(课堂实践)

  一、引导阶段

  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二、发展阶段

  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

  (2)、老师统一点评。

  三、拓展阶段

  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策划、采访、编辑和展示活动,感受美术工作者工作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进行采访活动并制作采访结果。

  教学准备:相机、话筒、钢笔彩笔、纸、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带上相机、画笔,小工作者们上路吧!

  二、组织采访活动:

  1、师强调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文明、团结。

  2、各组按原计划进行采访活动。

  三、指导学生整理采访结果:

  1、用文字形式表达。

  2、照片(待冲洗)。

  3、用绘画或综合方法。

  四、引导欣赏报纸,简要指导编辑报纸。

  五、展示采访结果,引导学生互相观摩交流做小工作者的感受。

  六、汇总编辑成一张大报纸。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 (菁华3篇)(扩展1)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1

  教学目的:

  1,学*风景构图知识,远,中,*景的处理方法和树木的表现方法.

  2,学*铅笔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懂得如何区别主次进行概括.抓住重点,分清层次,能画一幅简单的风景画.

  3,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构图知识和铅笔画技法,画一幅以树木为主的风景画

  2,怎样表现和处理好以树为主的风景画的质感和空间感

  教具:

  风景写生的范图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风景画欣赏导入.展示许多风景写生的范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揭示课题,《风景写生》,板书

  三,学*新课:

  老师:请用你自己学过的美术知识对这幅画进行评析.

  (学生发言踊跃,通过发言复*了透视,构图知识.)

  老师:自然界处处存在美,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和表现.

  (老师继续展示自己在校园内写生的美术作品.)

  学生:原来我们经常生活的校园画出来也这么美呀!我也要画一画我们的校园.

  课堂外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师生共同活动.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展示,展示学生优秀作业,请其他学生来点评,指出画的好的地方和还欠缺的地方.

  六,课堂小结,请学生谈谈出去写生的感受.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2

  一、教材分析

  本课和《彩墨家园》是四、五年级中国水墨画系列的延续。但是在保持前两个年级主要注重水墨体验和感受传统的前提下,开始接触中国绘画典型的表现技法。但是,千万不能把这两课视为中国画的技法学*课。因为中国绘画的核心是创作者的有感而发。所以在导语中特别介绍了“山水画”的概念,并选择了从较为工整到大胆写意的三幅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欣赏。

  接着是非常详尽的“石的画法”、“皴法”与“水纹”的画法,它们基本上涵盖了山水用笔的基本技法。“学生作品”则选择的是大块墨色渲染与勾染结合方法的两幅作品,它们和艺术家的作品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水墨山水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可以供学生创作时参考。

  二、教学思路

  采用回忆描述—欣赏图片—分析讨论—直观演示—尝试体验—欣赏评述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和欣赏的美丽风景,抒发内心情感并加深感受。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用分析讨论的方式介绍画中的美景,了解由远到*的笔墨变化。教师再直观演示,让学生了解远景和*景的表现形式及方法。

  三、教学建议

  (一) 课堂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曾游览过的美丽景色。播放视频,引导学生饱览祖国的锦绣河山。出示山水作品图片,让学生加深对壮丽山水的感受。

  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画叫什么画吗?在中国绘画中,描绘美丽大自然风光的画叫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山水画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情感,体现着东方艺术的审美情趣,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讲授新知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充当导游介绍作品。引导学生由*及远来感受美景。

  2.小组研究讨论:教材中的画家是如何表现*处和远处的景色的。

  小结:*景画得具体,远景简略;*景墨色浓、远景墨色淡。讨论:如何表现画中的浓、淡、湿、干?

  3.教师示范

  教师讲解示范一幅山水画的全过程。先用中锋勾、皴的方法画*处的景色,再用侧锋、淡墨画出远景。

  4.学生尝试

  用浓、淡、干、湿画*、中、远的山。

  5.展示并赏析学生作品

  (三)作业

  尝试用中国画技法画出美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出远*关系。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针对学生差异进行辅导,及时表扬绘画技法好的同学的作品,以互相学*、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五)作品展评

  引导学生对比其他同学的作品,寻找不足及改进方法。

  四、评价建议

  1. 能否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能否学*并适当运用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进行山水画创作。

  3. 能否按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和理解创作自己的山水画。

  4.能否对风景画和山水画的异同有自己的见解。

  5.能否通过自己的欣赏和创作体会到山水画的美。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3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认识我国的世界遗产,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感受。

  2、通过思考、比较、学*与讨论,使学生感知中国世界遗产的独特艺术美感。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3、培养学生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世界遗产的保护者、宣传者。

  二、重点、难点

  重点:能欣赏、了解、感悟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感受。

  三、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师: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几幅图片: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甘肃敦煌莫高窟、西湖、黄山。教师提问:你认识这些地方吗?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的独特魅力。】

  (2)讨论交流:①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在内涵上有什么不同?②风格上有什么不同?③你更喜欢哪一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发现。

  (3)学生汇报。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

  2、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1)讨论一:“什么是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的标准是什么?世界遗产分哪几类?世界遗产的标志是什么?”

  (2)讨论二:“看看自己带来的材料哪些是属于自然遗产?哪些是属于文化遗产?哪些是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哪些是文化景观遗产?”

  (3)交流:教师和学生代表一起来汇报、欣赏中国的世界遗产。

  【设计意图: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欣赏体会,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3.小组合作,表达感受。

  (1)教师出示课件,学生欣赏。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欣赏感受。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尽量尊重小组同伴的意见,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5、保护世界遗产。

  (1)出示黄山和九寨沟申报时的图片以及现在游客人满为患的图片。谈话:看了后你有什么感受?

  (2)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觉得人们在饱览世界遗产风光的同时应该怎样保护它们?

  6、小结谈话,课后拓展。

  (1)教师小结: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在我们拥有世界遗产的同时,更需要保护好它;在我们开发利用世界遗产的同时,更需要管理好它。而且,我们的保护,不仅要有意识,还要有行动;不能只靠文物保护局等有关部门,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世界遗产永远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2)学生课外的活动拓展:寻找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源。

  板书设计

  中国的世界遗产

  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文化景观遗产 秦兵马俑 九寨沟 泰山 庐山

  秦始皇兵马俑(文化)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

  九寨沟,(自然景观)世界自然遗产。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距离成都市400多千米,是一条纵深5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总面积64297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因沟内有树正寨、荷叶寨、则查洼寨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

  泰山(文化与自然景观)

  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庐山(文化景观)

  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泰山

  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西湖(文化景观)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与南京玄武湖、嘉兴南湖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湖”,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15千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策划、采访、编辑和展示活动,感受美术工作者工作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进行采访活动并制作采访结果。

  教学准备:相机、话筒、钢笔彩笔、纸、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带上相机、画笔,小工作者们上路吧!

  二、组织采访活动:

  1、师强调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文明、团结。

  2、各组按原计划进行采访活动。

  三、指导学生整理采访结果:

  1、用文字形式表达。

  2、照片(待冲洗)。

  3、用绘画或综合方法。

  四、引导欣赏报纸,简要指导编辑报纸。

  五、展示采访结果,引导学生互相观摩交流做小工作者的感受。

  六、汇总编辑成一张大报纸。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5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了解*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感知透视(基础知识)

  一、引导阶段

  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

  二、发展阶段

  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2、什么是视*线和消失点。(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

  3、*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4、课堂作业根据学*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三、 后整理

  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

  体验透视(课堂实践)

  一、引导阶段

  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二、发展阶段

  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

  (2)、老师统一点评。

  三、拓展阶段

  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 (菁华3篇)(扩展2)

——美术课_小学生六年级作文(精选五篇)

  美术课_小学生六年级作文 1

  今天下午的第二节课,是美术课。打了上课铃之后,同学们都安安静静地等老师的到来。不一会儿,王老师满面笑容地走进教室,刚一进门,就开始检查同学们拍的照片。但是,令人意想不到全班只有十多个同学带上了照片,其余同学没有带,顿时,王老师的脸色由“晴”转“阴”所以让全部同学出去打扫,竟然还有中队长、小队长、组长、课代表!这些班干部没有为同学们起好带头作用,没有完成作业,这样实在不应该呀!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一次两次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让老师失望,难道这就是老师心目中的好班级吗?我们应该吸取上几次的教训,做好每一份作业,我们大家心里高兴,老师也对我们也充满希望,但我们为什么就是不知错就改呢?其实因为没有改错的决心,态度不端正,所以错误的“帽子”总会带在你的头上,一次次犯错。

  下课后老师还说,四班同学都带了照片,还都是7寸的,你看他们态度多端正,责任心多强!我们真是无地自容。我们要向他们学*,要做的更好!

  我们再抬头看看班训:“做一片美的叶子 ”!我们没有做到美竟露出自己丑陋的一面。这件事是最后一次了。希望同学们能够自觉、有责任心、端正态度 不要让老师失望,开开心心上好每一堂课!

  美术课_小学生六年级作文 2

  今天的美术课,老师要教我们“吹画”。老师解释说:“‘吹画’就是将一滴墨水滴在图画本上,然后用力地吹,吹出不同的图案来!”

  真的会有这么神奇吗?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

  我早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赶紧拿出了钢笔,脱去钢笔的外衣,用力地一挤,于是一滴墨水就滴在了图画本上。可看着这滴墨水,我怎么也想不到它会变成其他的图案。我们按照老师的做法开始吹。我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去吹,可是却把墨水吹成了一条河,都怪我太用力啦。这和我要画的大树相差甚远啊,这可怎么办呢?

  就在我愁眉不展之际,老师走了过来,只见老师在我的那条“河”边轻轻地向左一吹,然后又轻轻地向右一吹,顿时,一棵倒在了一旁的大树就出现了。看到老师的杰作,我们顿时欢呼起来。真没想到,一滴墨水竟然能够变成如此鲜活的大树。

  后来,我将这棵老树涂上了自己喜欢的颜色。看到这个作品,我的心情格外高兴。这节美术课实在是太有趣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而且还让我快乐无比!

  美术课_小学生六年级作文 3

  这个星期四的美术课上,娄老师和我们做了一个好玩的游戏。

  这个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先单数小组玩,再双数组玩,单数小组的第一个同学在十秒钟内画一个长方形,然后传给后面一个同学,也要求在十秒钟内画一些东西,接着传给后面的同学,依次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同学,一副完整的画在整个小组同学的合作下完成了。接下去由老师对每个小组的画做比较,排出名次;双数小组也是一样的规则,只不过第一个同学画的是圆形和半圆形。最后单数组和双数组的成绩相加,评出最终的名次。

  首先由我们单数小组进行比赛,我们画了一辆蛋糕车,旁边还画了一些气球,老师表扬了我们小组,说:“第五小组的画很有想象力,该得第一!”我们高兴极了。然而,我同桌他们双数组由于房子画的不太像,只得了小组第四名。最后单数小组和双数小组的成绩相加,再加上纪律分,我们第三大组和第二大组并列第一,听到这个成绩,我们大组的每位同学都欢呼起来,高兴极了!

  真是一堂有意义的美术课!

  美术课_小学生六年级作文 4

  “铃铃铃”第二节的上课铃声响了,开始上课了,同学们都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等待老师上课。“的笃、的笃”随着一阵响亮的脚步声,老师快步进入教室,对大家说:“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学*“壶的聚会”,大家用橡皮泥来捏,可以自己想象,也可以照书上的做。”

  老师刚说完,大家便开始做了。前桌的苏亦榛动作很快,一下子就捏了五个,只见那些壶静静地躺在桌上,好像在说:“主人,你怎么不让我站立。“美术老师走了过来,此时,苏亦榛的心“咚咚咚”地跳着,生怕自己做得不好,挨老师的批评。只见老师皱了皱眉头,很不满意地说:“你的壶怎么都是不倒翁呀?”大家有的捏得栩栩如生,徐忆就是其中一个。我一瞧,她正在那里聚精会神地捏壶的身体呐。她选了白色的彩泥,揉成一团,搓了起来,一个美丽的茶壶在她手上马上显现出来。我也赶快地搓了一个圆,做起壶来,可左看右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粗心的我忘了捏壶柄了。教室里的一个个壶,五颜六色,神态各异,真是一场有趣的壶的聚会。

  美术课_小学生六年级作文 5

  在我的眼中,数学课是神秘的,语文课是丰富的,体育课是帅气的,音乐课是活泼的,而美术课却是多彩的!

  每周一的第三节课都是美术课,上课铃声响起,美术老师轻盈的走进教室,开始了多彩的课程!

  老师说今天我们要用纸粘土做花,我很高兴,因为我最喜欢做花了。老师一发话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制作起来。首先我拿出六种颜色的彩泥,然后把六种颜色各拿一点,最后再把他们一个一个的搓成圆球,再把他们捏在一起,这朵花就做完了,我给老师看了一眼,老师说行,我高兴的点了点头。我喜欢老师教我们做的每一个手工作品,在课堂上我仿佛变成了一个小设计师,用我独特的创意制作各种各样我想要的作品,那一刻我充满了成功感!

  美术课不仅可以做纸粘土还可以画画都是我喜欢的,听老师说到了高年级我们还会做衍纸画和毛线画,我好期待啊!我喜欢上美术课,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 (菁华3篇)(扩展3)

——六年级下册课件语文3篇

  一、教材分析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教材共安排了四篇文章。《詹天佑》讲的是清朝末年的事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怀念母亲》学生缺乏现实体验,所以读通读顺难度比较大,而且这两篇是精读课文,在读畅通上要求更高,所以重点指导这两课的朗读过关。《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内容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相对简单,朗读困难不大。

  二、课型

  单元整体识字读文过关课

  三、单元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19个生字,认读46个词语。

  2. 读通读畅《詹天佑》、《怀念母亲》,正确朗读《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

  3.重点指导难读的段落。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识字、读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读文的能力。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昨天的读书情况(问答式)

  读导读,明确本单元的目标

  1.自主读文,做到三标。

  第一步:标自然段、标生字、标词语(预*时完成),下面同学们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词读两遍。

  第二步:小组内互查生词,然后老师出示生词抽查读(以小组为单位2),有针对性的集体正音。

  2.自主识字,音形对应。

  学生自主认读方格中的字,要求: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清字形,还可以在桌上写一写、记一记。

  3.正音书写,正确规范。

  第一步:出示方格中的字,学生认读。

  第二步:指导书写“难写字”和“易错字”

  结合一帆书法课堂,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朦”:强调右边下半部分的书写。

  “庸”、“凄”:强调笔顺。

  观察+练写+评+再练写

  第三步:自己练写其他字。

  4.练读课文,读通读熟。

  自由读本单元四篇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认为最难读的句或段标出来。

  小组内查读难读段,老师以小组为单位抽查1(生)。

  5.检查指导,以学定教。

  (1)听写词语:朦胧、凄凉、居庸关

  (2)查读文情况

  ①《詹天佑》第4自然段

  ②《怀念母亲》第2自然段

  ③《彩色的翅膀》第12自然段

  ④《中华少年》第3小节

  6.整体感知课文:

  浏览课文,思考:

  (1)《詹天佑》这篇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叙述了修筑铁路的过程。

  (2)概括《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这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不计其数、千里迢迢”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小维护生态*衡,保护人类共有家园的意识。

  3、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能抓住要点,了解知识,并注意这类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的科学知识,知道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

  难点:进一步学会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具准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板题:20、意想不到的灾害

  2、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哪些是意想不到的灾害?课文写了哪些意想不到的灾害?

  (2)为什么称它们是“意想不到的灾害”?

  二、初读课文。

  1、一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二读课文,填写表格。

  三、检查交流。

  1、课后生字表组词读。

  重点正音:蟾蜍泌

  重点字形指导:蟾滥

  2、课后词语表中的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3、交流表格填写情况。

  4、小结:通过对课文的读和表格的填写,你了解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板书:维持生态*衡是多么重要

  四、深究原因。

  1、导入:为什么说维持生态*衡十分重要?

  (1)什么叫生态*衡?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出示句子,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衡。

  A、“不论什么动物”你怎么理解?(不管是有益的动物还是有害的动物。)

  B、指导朗读。

  2、为什么必须要保持*衡?

  出示句子:动物在生活中有许多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泛滥成灾。

  (1)理解“泛滥成灾”。

  (2)联系表格和课文内容,用“()在()泛滥成灾,就是因为人们只想到(),没想到()”说话。

  (3)可见,即使是有益的动物,如果无限制地(大量繁殖),也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害)。因此,我们要努力(维持生态*衡)。

  (4)那如果螃蟹、蟾蜍数量太少了或灭绝了,又会有怎样的后果?

  3、举例说明一种动物(有益或有害)太多或太少,甚至灭绝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害?

  五、课堂练*。

  1、完成课作1、2、3题。

  2、谈谈收获:了解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进一步学会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 (菁华3篇)(扩展4)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10~11页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4页练*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的意义。

  教具:

  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

  让我们来试试看。

  二、操作探究

  1、学*例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引导学生发现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间。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验证。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多。

  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引导学生思考: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引导学生比较、推想。操作验证。

  (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体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指名学生回答,再同桌互相举例。

  2、学*例7

  (1)出示两盒书

  引导学生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

  学生比较后回答。

  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

  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板书:容积

  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

  (2)试一试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师: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方法,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借助示意图,先由学生进行直接判断,再通过操作演示验证。

  指名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三第1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

  4、完成练*三第2题。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5、完成练*三第3题。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同桌互相检查交流。

  6、完成练*三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这节课哪些地方值得大家注意?

  五、作业

  完成《同步》相关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学*知识应是一种主动构建的过程,本节课拟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自行车实物、指定部分学生实践测量蹬一圈行的路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俩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

  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 “自行车里的数学”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篇设疑,以疑激趣,学生学*欲望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

  生:可以直接测量。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生甲:我蹬一圈行了6.5米。

  生乙:我行了5.7米。

  生丙:我行了8.8米。

  生丁:我只行了5.4米。

  生:

  【指定部分学生课前测量,既能促使学生课前预*,又能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师:这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差距很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

  生:计算。

  师:怎么算?

  生:看看蹬一圈,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的周长。

  师:蹬一圈是谁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的圈数?

  生分组操作,师注意引导,讨论交流后汇报。

  (1)蹬一圈是指脚踏处的齿轮转一圈

  (2)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后齿轮转动的圈数

  师:照这样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发现其作为数学问题的本质,进而展开有效的探究。】

  师:怎样才能知道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呢?

  生:数一数。

  师:我们就来数一数。

  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数的圈数也不准确。

  师: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呢?大家注意观察,这两个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怎么动?后齿轮怎么动?

  师慢慢转动前齿轮,生观察、讨论。

  生: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移动一小节,带动后齿轮转动一个齿。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如果前齿轮转动2个齿,后齿轮怎么动?如果前齿轮转动5个齿呢?10个齿呢?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1:前后齿轮转动的齿数始终一样。

  生2:我知道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它们的齿数和转的圈数成反比例关系。自行车的前后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也相当于两个咬合的齿轮。所以,前齿轮的齿数乘圈数等于后齿轮的齿数乘圈数。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根据“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圈数”,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说师板书: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归纳解题思路: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的周长

  【通过此轮探究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

  分组搜集数据,代入数学模型,求出答案。

  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

  1.蹬一圈能走多远

  前齿轮齿数:26

  后齿轮齿数:16

  车轮直径:66厘米

  2.小英家离学校680米,她骑车上学大约要蹬多少圈?

  【练*设计有层次,在巩固基础知识时适度提高,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学*需要。】

  四.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

  1.出示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图: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分组探究(1)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2.汇报第一个问题:12种方案。

  3.汇报第二个问题:当“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比值最大时,走得最远。

  五.思维拓展

  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路段,你觉得上坡时应怎样搭配前后齿轮?

  学生独立完成,板书交流。

  10/x=1/500000

  X=10500000

  X=5000000

  5000000厘米=5千米

  3、根据比例尺做*面图。

  出示例3: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请画出操场的*面图。

  (1)知道学生分组讨论。 (2)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小组汇报:这道题没有比例尺,要画出*面图形,应该先确定比例尺。

  (3)很好,这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用什么样的比例出尺比较合适呢?

  (4)根据比例尺确定图上的操场的长和宽。

  下面大家以1:1000为比例尺,算一算操场在*面图上的长和宽。

  80米=8000厘米 60米=6000厘米

  8:8000=1:1000 6:6000=1:1000

  (5)让学生按正确的数据,做出图形。

  (6)下面同学们再试一试,先确定线段比例尺,看能不能解决。

  (7)引导学生总结根据比例尺做*面图形的一般方法。

  4、小结并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过程,不管是看地图还是画地图都要用到什么知识?这说明比例尺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会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拓展与练*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例尺?

  2、我校明年要扩建一个大操场,计划长为120米,宽为80米,请你根据图纸的大小,从下面选出一个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它的*面图。

  ①1:500 ②1:600③1:800

  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能正确画圆。

  2.培养学生动手探索能力,发展学生归纳和推理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3.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应用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感受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了解*数学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特征,能正确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圆的特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圆形纸片 长、正方形 圆规 直尺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

   1.《圆的认识》课前学*

  (1)你已经知道了圆的那些知识?还学会了什么?

  (2)怎样使用圆规画圆?有什么技巧?

  (3)圆与其它*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4)圆有什么特征?

  (5)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圆?你能解释为什么用?

  (6)关于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请你选择已经知道的问题,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3.从学生的回答中确定教学起点。板书课题。

  二、认识圆的特征

   1.认识曲线图形:教师闭眼徒手画一条不封闭的曲线

  这是圆吗?最不像圆的在哪里?

  课件出示: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面图形。

  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面图形叫做圆。对吗?

  课件出示椭圆、不规则曲线图形。

  它们和圆一样,都是曲线围成的*面图形,在数学上这些叫做曲线图形。

   2.探索圆的特征

   (1)整体把握曲线图形

  我们常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探索特征。你能想起那些*面图形?

  课件出示:三角形 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 梯形

  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你会如何分类?为什么?

   (2)出示一组组合图形:圆里面内接一个最大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正十二边形。

   (3)猜想:每个正多边形的中心点到角顶点的线段长度有什么特点?

   (4)动手验证猜想:正多边形的中心点到每个角的顶点距离一样吗?分别有几条相等的线段?

   (5)学生逐一汇报,教师引导思考“正多边形的变数不断增加,你发现了什么?”

  正多边形的变数不断增加,正多边形越来越逼*圆形,但是,正多边形内相等的线段数是有限的,而圆从圆上到圆心相等的线段数是无限。

   (6)归纳圆的特征:

   3.认识圆形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4.认识“圆,一中同长也”:

  对于圆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了,春秋时期的墨子就在《墨经》记载“圆,一中同长也”,一中指的是?同长呢?什么叫做直径?这一认识比其他国家早了1000多年。

   5.小结:圆有什么特点?叫什么圆?

  三、画圆

  1.圆规是不是可以画出一个圆?请用圆规试着画一个圆,并标注出各部分名称。

  介绍圆规:两脚距离等于圆的什么?

   2.特殊画圆方法:

  四、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联系

  刚才用对比的方法找出了圆的特点,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联系,用联系的眼光看, 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有联系吗?

  五、立体圆形

  课后反思:

  通过对圆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是数学《课程标准》里核心概念之一,主要借助几何直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我个人认为几何直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适合度,这不是图形与几何的最主要目标,图形与几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依照学生心理特征,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再到三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圆形是一个特殊的*面图形,是学*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基础。

  课本有两个基本主要知识点,一是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半径、直径及半径直径的关系),二是画圆。

  第一知识点是陈述性知识,学生阅读就可以记住,但教学决不能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产生、提出、分析、解决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探索、验证、应用的过程,从而落实“四基”“四能”。

  *人的探索精神自古有之,对圆的探索古代*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小学六年级美术课件 (菁华3篇)(扩展5)

——小学六年级美术教案 (菁华5篇)

  第一课明与暗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在光照射下所产生的明与暗。

  2.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具准备:

  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射灯、静物桌、衬布、范画两幅

  第1课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出示素描范画,说说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小结: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①把一张白纸放在灯光下观察,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

  ②把纸卷一下,观察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

  ③把纸折一下,放到灯光下,有什么变化?

  总结: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④把纸揉皱了,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2.通过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是怎样产生的吗?

  总结: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三、观察体会

  1.把石膏球体摆在桌上,观察光线照射时,我们有什么发现?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暗部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总结: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

  2.出示石膏几何体观察,找找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画出优秀的作品。

  第2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在光照射下所产生的明与暗。

  2.学*用铅笔表现石膏立方体或圆柱体的明暗关系。

  教学重点:

  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

  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射灯、静物桌、衬布。

  教学过程:

  一、演示绘画

  同学们,怎么作素描画呢?

  师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并讲解画法。

  1.整体观察分析。确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线所在的位置。

  2.起稿。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标出明暗交界线、投影。

  3.铺大色调。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意: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实远虚。)

  4.细致刻画。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画。

  二、学生实践

  1.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明暗素描,师巡回指导

  2.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A、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

  B、明暗交界线不准;

  C、投影不准;

  D、排线问题;

  E、反光太亮。

  三、欣赏讲评

  1.展示作品,学生欣赏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总结

  通过同学们动手作画,谈谈你的感受。

  这节课我们运用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表现了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希望同学们能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

  一、教材分析

  《识别公共标志》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属于“欣赏?设计”领域的美术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能通过标志的欣赏,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提高设计意识以及自己动手装饰美化生活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学*美术的兴趣。本科教材从生活出发,内容涉及从识别标志的涵义到研究、学*标志的用途、特点及设计标志的极思、取材等方面。

  教材中,提供了用剪对称形和圆形组合造型的方法创造、设计标志,力求使学生作品更规范、更美观。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在生活中也见到过一些标志,但有些学生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条件的限制,在鉴赏、动手、创作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美术课堂上,我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法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作要求上,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全员参与,共同提高。

  三、学*目标

  1、识别生活中的标志,了解有关标志的文化,初步学*标志的极思、设计要领。

  2、会用对称形或用圆点造型的方法设计学校需要的标志。

  3、通过对标志的识别、欣赏、研究,启发学生设计、创作生活中、校园中需要的标志,培养学生物以致用的设计理念和健康向上的情感,提高形象表达力及创作欲望。

  教学重点:识别标志,了解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的标志易识别,简洁、美观。

  四、设计思路

  为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流程及策略设计如下: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是:情境创设——观察探究——启发点拨——交流合作——归纳拓展五步教学法。

  情景创设:做一个猜猜看的游戏,各组选一个代表回答问题:这是什么标志?有什么涵义?你在哪里见到过。

  观察探究:通过学生对已有标志的观察总结出标志的分类、标志的特点。

  启发点拨:

  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标志的作用。

  2、欣赏标志,研究它们的设计极思,以及造型方法。

  交流合作:

  1、我们的校园中需要哪些标志?

  2、为自己的校园设计一个或几个标志。

  归纳拓展:欣赏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标志作品。

  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教法:A、观察演示法:通过欣赏图片,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意识,了解丰富的微观世界。b、讨论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当采用感受及讨论引导学生的学*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学*欲望。C、试验法:鼓励尝试多种的表现手法表现这一环节,为激活学生思维,发展想像力创造条件。

  学法:a自主体验:学生通过自己的欣赏,观察,讨论,游戏及动手绘画等方法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积枀性,b激**感:在良好的学*氛围中感受标志的美妙,c团结协作:在绘画练*多展示图片,降底了学生的绘画难度!

  本课中,学生从好奇感知——乐中体验——交流合作——大胆创作,都是通过自我的观察、体验、探究、合作而完成最后的作品的。

  作业讲评:

  (1)让学生通过教学多媒体开展自评、互评与师评活动。

  (2)谈运用哪些奇思妙想与造型方式来完成作业?

  (3)通过标志的学*和创造你们有何收获?(用展牌展示学生作业)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收集不同的标志。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A、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猜看”的游戏,谁能告诉我们这是什么

  标志?你在哪里见过它们?

  B、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设计一些生活标志。(书写课题)

  2、讲授新课:

  根据刚才的游戏总结出标志的类别:公共标志——在公共场所见到的,对所有人都有一定提示作用的标志。

  徽标——代表某一行业或单位的标志。商标——用于流通、买卖的商品的标志。

  出示一些儿童画或水粉画与标志对比,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出标志的特点:简单、醒目、美观、易识别

  出示图片,引导讨论:标志有什么作用?(警示、引导、提示)

  欣赏标志,指出它们的造型方法和设计思路。

  讨论:我们的校园中需要什么样的标志?

  你准备怎样去设计这些标志?

  作业:为我们的学校设计一个或几个标志。

  作业展示。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生活中的标志,当你看到标志是,你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吗?

  标志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那时候不叫标志叫图腾,你看这就是原始图腾,已经符合了标志的这些特点。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些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标志作品,设计师在设计时是非常注意含义和色彩的。

  其实标志的知识很多,我们一节课讲不完,你可以用老师教你的方法去分析标志,争取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板书设计:

  设计生活标志

  一、类别;公共标志徽标商标

  二、特点:简单醒目易识别美观

  三、作用:警示引导提示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学*认为头像的画法,运用发散思维添画人像。

  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和了解人物头像的表现方法,学*利用头像的一半创造性的添画另一半。

  教学难点:发散和想象,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表现。

  教学准备:

  人物头像图片,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大家在一年级时就从《画自己》开始学*了一系列的人像画的方法,对人像早就不再陌生,(师出示一组人物头像),同学们你们来欣赏一下,说说这些人像作品各有什么特色(绘画风格、人物特点)?

  出示课题:添画人像

  二、新授

  出示课本中提供的素描、油画、版画、*画等大师作品。

  1、简单归纳脸型、五官的的基本特点。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