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历史教案 >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实用五篇

日期: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1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还不大*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的*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过程方法目标: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唯物史观,***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二、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

  教师讲授:***和***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水*,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和探究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

  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大会。)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从经济方面纵向概述中国*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并介绍了晚清时代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兴衰。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

  【学生分析】

  对于*代的民族工业发展了解很少,但对当代的民族工业发展有一定了解。通过对*代政治史的学*,已经模糊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史料和历史图片的能力。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知识现状,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做到温故而知新。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通过分析大量的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3.注重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应掌握*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开端、初步发展、黄金时期、凋敝破产的情况。

  2.应培养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以及发展中的困难是什么?

  应培养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总结*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

  3.应认识到*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导致的,具体说是帝国义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结果。应认识到以张謇为代表的一些实业家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精神,他们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能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没有和*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

  【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

  1.老年人口中所说的洋火、洋灰、洋油、洋钉其实就是什么?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2.今天我国的有些民族工业品牌也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探讨、回答。

  (1)说明*代中国技术水*十分低下,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口。

  (2)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水*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像海尔集团、康佳、TcL等都走向世界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中国*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设计理念:【关注现实生活,拉*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关注学生的兴趣,激趣导学】

  二、新课探究

  1.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

  (一)*代民族工业的开端(清末到洋务运动)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大胆判断:我国*代民族工业的开端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体会*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并就老师的问题作出判断,回答:中国*代民族工业是从清朝末年到

  洋务运动为开端的。因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特别是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刺激下开始的。

  设计理念:【考察学生对已学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与*代民族工业发展有关的历史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从我们学过的*代史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历史事件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回答。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的刺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设计理念:【检查学生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认识现状有所了解,以便加以引导。给学生创造参与课堂的机会】

  2.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及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甲午战争前后企业发展表格

  学生活动:分析表格,得出历史结论,认识到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并探究其原因。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允许民间办厂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发展】

  教师活动:布置阅读教材导入框内容及第一段课文状元实业家──张謇。探讨:是什么因素促使张謇放弃**厚禄,去开办大生纱厂?他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

  学生活动:阅读、分析、回答。

  (1)《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廉价的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骞深感要晚会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

  (2)张骞兴办放弃**厚禄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畏世俗的勇气值得我们学*。

  设计理念:【通过张謇创办实业的典型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实业救国”思想也是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教师活动(置疑):大生纱厂发展最快是哪个时期?分析书中统计表,探讨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快的原因?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回答。

  (1)大生纱厂发展最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2)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华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

  了“黄金时代”。

  设计理念:【注重通过历史资料和统计数字直观地认识历史】

  (四)受挫、破产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教师活动:

  (1)置疑:大生纱厂结局如何?为什么?

  (2)布置阅读课本小字材料:荣氏兄弟创办企业的兴衰。

  (3)出示课件:陈启源办厂xxx;四大家族与荣氏企业。

  学生活动:分析历史资料,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

  (1)最后被外国公司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

  棉纺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销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做后被吞并。

  设计理念:【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工业发展中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必然有革命的一面】

  小结:导致*代民族工业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具有革命的一面,所以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由于软弱、妥协,最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

  2.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师活动(置疑):我们已经纵向了解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你能一句话概括一下发展的特征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设计理念:【承上启下,带出相关问题,激励学生探究】

  学生活动:分析书中所给的3幅照片,说说民族工业在行业发展上的特征。打开彩色地图,分析民族工业分布的地域特点。

  深受三座大山压迫总体水*落后-----表现在:

  (1)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2)地区发展不*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点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设计理念:【画龙点睛,明确问题,理清学生思路】

  四、出谋划策活动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分析课本上的材料,这段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毋庸置疑,加入wTo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大量优质价廉的进口品种冲斥我国市场,对我国民族工业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请你为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自由表达。

  设计理念:【拉*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1.民族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萌芽阶段)──黄金时期──萧条破产阶段

  洋务运动甲午战后一战期间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

  发展原因发展原因发展的障碍

  2.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艰难曲折、落后、不*衡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的**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放松警惕。

  清**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的**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的**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是**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5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还不大*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的*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的**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放松警惕。

清**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的**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的**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是**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

教学目标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的原因及兴中会成立的时间与地点;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著作;华兴会、光复会的建立;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的时间与地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同盟会的性质;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通过孙中山等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通过三民主义是中国*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成了时代主流,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等人为振兴祖国,站到了时代的前列。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先进人物的爱国传统、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中国*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又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种斗争史和探索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代的光辉一页。这场以武装起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同中国*代以前的历次革命斗争和探索救国道路相比,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它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和提供的经验教训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具体可以分为兴起(1894年~1901年)、发展(1901年~1905年)、高潮(1905年~1911年)、失败(1912年~1913年)四个阶段。本节课所述事件主要发生在1894年~1905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的阶段。

重点分析:

⑴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背景在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怕的阴影,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当时不仅国内学堂纷纷成立,而且,出国留学成为一种风气。掀起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热潮,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大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对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⑵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明确宣布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其中,建立***和*均地权的提出,是同盟会和它的领袖孙中山的伟大贡献。在同盟会成立以前,历来主张_清朝**的人都以恢复明朝或者建立汉族帝国为口号。1894年兴中会所提出的纲领中有建立合众**一条,但不如同盟会所提的明确。同盟会成立以后,建立民国的思想很快就普遍起来,建立汉帝国的话从此很少有人再提。

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它的组织形式、组**员的成份和它的纲领,说明它既不同于旧式的会党或秘密结社,也不同于成立前的各省区的革命团体。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难点分析

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三民主义的关系

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教法建议:

关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可事先安排学生略做准备,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述这三位宣传家的事迹,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和同学的讲述具体归纳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培养概括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关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既要了解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组织来源等基本信息,同时更需要明确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所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教师应就它的组织形式、组**员的成份和它的纲领展开讲解,使学生明确同盟会与过去的一系列革命团体不同而成为革命政党。

关于“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三民主义的关系”这是学生感觉学*起来比较吃力的地方,作为初中学生,教师要注意不要讲的过于艰深,只要明确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够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主义正确对应,稍作了解即可。

教学设计思想

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用配套课件实行以讲为主的多媒体综合教学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网络型课件,进行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教学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

教学过程: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是什么?中外**势力对人民的镇压与搜刮,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他们逐渐地认识到要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必须_帝国主义的走狗清**。一场伟大的推回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开始了。它是怎样开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展示孙中山像、介绍生*)他从27岁开始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转变成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从此开始走上_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革命道路。

1、兴中会的成立(1894)

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在那里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把“驱除继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作为革命纲领。要求会员为_清**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斗争。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兴中会成立后,立即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

2、孙中山派陆皓东等筹划广州起义

孙中山派陆皓东在广州组织革命机关,准备发动起义。但是起义还未发动被广东官方发觉。陆皓东等人被捕遇害。孙中山幸免于难,但清**命令通辑孙中山。孙中山并没有因此次起义失败而气馁.他断发改装流亡国外,考察日、美、英各国社会情况,发展革命组织,准备再次发动起义。

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使许多进步的中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本性及中外**势力相互勾结的关系,开始有了新的认识,首先觉醒的是知识分子。他们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1、上海、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上海的新兴工业比较发达,日本的东京是中国留学生的聚居地,成为革命宣传的中心。

(展示有关图片)革命知识分子通过这些刊物发表文章,翻译书籍,大力鼓吹革命,抨击清**,宣传民主思想,批判改良主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看教材中有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图象、生*及他们宣传革命思想的内容并让学生思考:“他们宣传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宣传的共同点是_清**,建立共和国。

2、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保皇派诸流把光绪皇帝说成是前所未有的“圣明君主”,要人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章炳麟针锋相对写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提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合众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这篇文章是当时传诵的名作。文章在《苏报》上发表。

3、邹容的《革命军》

邹容19岁时写成《革命军》一书,这本书虽只有两万字,但充满热情,书中高唱革命的赞歌,主张用革命来_清朝的统治,求得中国在世界上的独立地位。鲁迅曾说:“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

4、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阅读课本中《猛回头》摘录,思考作者在这里宣传的是什么思想?)作者在这里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质。在书中宣传要驱逐外国侵略者,恢复民族**,_清**。这两部书出版后,成为革命派极为重要的宣传品。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和鼓舞力量。许多革命分子将它秘密翻印成千上万册,广为流传。***少年时代在湖南家乡也曾受过陈天华小册子的影响。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各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组织纷纷建立,并终于在1905年8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这个时期成立的革命团体与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成员以知识分子为主,不同于兴中会的以华侨为主体;(2)成立于国内(长沙、上海、武汉等地),不同于兴中会成立在国外。这些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这些革命团体犹如革命的火种在各地点燃,为以后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为革命成燎原之势准备了条件。

1、华兴会、光复会

(展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的表格,由学生介绍华兴会、光复会的大致情况)问:这些革命团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什么?学(_满清统治,恢复中华。)这就为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成立奠定了基础。(展示有关图片)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

2、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东京

为推动革命运动更有力地向前发展,1905年孙中山联合各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展示有关图片)

3、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驱除继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均地权。”(展示)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4、同盟会的性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问: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看课本有关内容)。

①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

②有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机构。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选举孙中山为**,还选举产生了议事部、司法部、执行部,建立了领导机构。同盟会总部设于东京,下有国内东、西、南、北、中5个支部,国外华侨中有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4个支部。国内支部下按省设立分会,并且推定分会负责人。

③中国同盟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机关刊物。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人一个新的阶段。

5、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展示)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小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满面疮瘦、遍体鳞伤,疾根在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结合,”从而孕育了中国民主革命。孙中山站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前列,章炳磷、邹容、陈天华宣传倡导_清**建立民主共和国,同盟会阐发的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板书设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兴中会的成立(1894)

2、孙中山派陆皓东等筹划广州起义

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1、上海、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2、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邹容的《革命军》

4、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华兴会、光复会

2、同盟会的成立(1905)

3、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均地权”)

4、同盟会的性质

5、“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梁为代表的中国*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应该学*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

(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

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人民感到耻辱,义愤填膺,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呼吁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

假设:我们都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荡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总结:和同学们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今天我们就学*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

一、学*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实用五篇(扩展1)

——八年级历史教案6篇

八年级历史教案1

  [课程标准]

  (1)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

  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

  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

  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

  (导入4)

  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 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 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 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 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 行

  [社会调查]:(1)*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 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 到20xx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 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 到20xx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八年级历史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阿古柏侵占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的史实;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学*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学会正确评价左宗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知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的行为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难点: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并配一组展现新疆美丽、富饶的图片,最后一张图片定格于“左公柳”。

  设问:在新疆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种柳树,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左公柳”。哪位同学知道这些柳树为什么被称为“左公柳”?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香。可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美丽富饶的新疆曾一度被外国侵略者侵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曲正气之歌,看左宗棠如何收复新疆。

  (多媒体出示课题) 第3课 收复新疆

  组织学生学*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新疆

  学生阅读11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俄)

  设疑过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新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左宗棠收复新疆

  学生阅读12——14页本目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新疆?(允许自由发挥)

  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没有直接与俄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教师过渡:为了配合曾纪泽为收复伊犁而同俄国进行的谈判,左宗棠抬棺上征程,表明了自己誓死收回伊犁的决心,请同学们表演一段历史剧来展示这段历史。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扮演曾纪泽):伊犁是我大清的国土,沙俄无理抢夺,已是不符合各国和*共处、互不侵犯的国际法则,伊犁归还大清是理所应当的。

  学生2(扮演左宗棠):左宗棠让士兵抬着棺材出场,走过一场。

  学生3(历史评述者):“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

  学生4(历史评述者):左宗棠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在前往哈密的路上,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国,收复伊犁的决心。左宗棠的壮举,有力地支援了曾纪泽的外交斗争,迫使俄国归还伊犁。

  1、他这样处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正确。首先,他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门,如果不收回来,整个新疆就无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保住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是明智之举,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总之,在收复新疆这个问题上,左宗棠能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联系左宗棠和戚继光等人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什么样的两面性?(对外反侵略,值得赞扬;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必须批判。)

  3、根据第11页“动脑筋”: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领土?(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对突厥实行有效管辖、乾隆年间*定新疆少数民族*首领的叛乱、清*在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等。)

  采用诗歌形式:俄英垂涎争新疆,入侵称汗阿古柏。海塞并重左宗棠,力退敌寇壮山河。威震伊犁名天下,新疆收复回祖国。

  左宗棠在天山南北留下的,不仅是战绩、故事、祠宇,还有一丛丛在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的“左公柳”。(多媒体展示图片)

  从兰州到哈密,从哈密到乌鲁木齐,所植倒柳“连绵不断,枝拂云霄”。正是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我想“左公柳”承载着左公的精神和气节,肩一天风尘,守脚下土地。左公柳深深扎根于西北的地层,升华、完善、丰富、成熟,成为矗立于戈壁荒漠中的民族的脊梁。

八年级历史教案3

  课程标准

  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学会探究式学*和合作学*,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导学生学*“三个面向”的题词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学*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史调查和社会调查的能力,并学*撰写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新*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本课的学*,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通过调查,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美好家园的志向。

  教学过程

  导入

  由“大眼睛”照片引出教育话题,“你能给这幅照片加上你认为最恰当的标题吗?”由此导入新课。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说一说:新*成立后,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记一记:“三个面向”的题词。

  理一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巨大成就。

  比一比:苏明娟的两张照片说明了什么?

  小调查:你所在社区普九实施情况(入学率及原因)

  课后延伸:

  小组讨论:

  “你准备怎么帮助失学儿童?”或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写一封倡议书。材料阅读:“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讲话

  “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985年5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教 育 立 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师资格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希望工程

  “大眼睛”苏明娟当年手握铅笔“我要上学”的照片为很多人所熟悉,那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以这张照片为标志的希望工程也已成为*历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动。

  10年来,这张照片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以这张照片为标志的希望工程也已经发展成为*历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动,社会各界捐建的希望小学总数达8335所,救助失学孩子累计达230多万名。

  10年后的今天,希望工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青基会推出了希望工程远程教育计划,目的是为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全国贫困农村小学都建起远程教育网站。苏明娟再次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口才展示:高等教育发展的概述。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重点大学、专业设置、科研成就、学位制度等方面)。

  论从史出:高教发展数据比较(高校数量、在校人数等),说明高教的大发展。

  实地调查:选择本市你所感兴趣的一所高校,了解它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加深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认识。

八年级历史教案4

  [课标内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找寻资料、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代*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识到**代杰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中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威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小结]

  让学生讨论:四位**代科技专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们的共性认识,明白成为一个优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条件,继承和发扬他们立志图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壮举。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题。

八年级历史教案5

  【学*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重点】

  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难点】

  分封制。

  【学*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归纳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9.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

  课堂反思:

  (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八年级历史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过程方法目标: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唯物史观,*的召开和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二、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

  教师讲授:*和*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的黑暗统治,旧*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水*,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和探究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

  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大会。)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实用五篇(扩展2)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菁华5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

  [课标内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找寻资料、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代*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识到**代杰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中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威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小结]

  让学生讨论:四位**代科技专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们的共性认识,明白成为一个优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条件,继承和发扬他们立志图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壮举。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的*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人民不畏**,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战争以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放松警惕。

  清*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的*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战争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的*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和认识了*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等条约、对*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是*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人不打*人。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还不大*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的*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的狂潮,在这以后*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的*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人民不畏**,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战争以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放松警惕。

  清*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的*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战争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的*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和认识了*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等条约、对*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是*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人不打*人。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开始起步。

  2.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教师由此导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18页—19页,思考新*成立之初,经济上面临怎样的局面(背景)(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多媒体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2)*、印度、美国的工业的对比表格。

  (3)*的话语。

  教师归纳背景1: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背景2:我国工业水*落后

  【教师提问】=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我国*制定了什么

  学生回答: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多媒体展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图片)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段内容看一下,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教师要求]请大家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复述一遍。多媒体展示一五计划的任务[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一般来讲,应该是先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才对呀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1.当时的国情,*的工业基础太薄弱。

  2.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思考:动脑筋

  教材第20页

  [教师引导]对于课本上“动脑筋”栏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观点应该怎样看待呢我们说,看待任何事物,必须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牌汽车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它诞生的意义和为新*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而不能拿它和现在的产品去比。

  [教师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面我们就来学*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师提问】

  (1)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会议是什么。

  (2)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3)这次会议上制定的宪法的性质如何。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看书,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我国坚持人民民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教师提问】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师生通过讨论,总结: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实用五篇(扩展3)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6篇

  一、现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

  1、很抓基础历史知识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把知识要点和教师补充的相关历史知识点落实到教材上,这样使集中注意力,课堂听课效果提高,同时便于以后的积累与复*。

  通过课堂提问及时反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前两分钟,朗读、背诵前一天所学要点内容,上课后提问,发现问题再讲解、强调。

  每一单元学完之后,要求学生列出单元知识体系表,前几个单元老师完成,之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归纳。

  2、注重课堂、自*的教学效率。

  课堂上要求学生纪录整理,随时提问反馈。自*课明确学*任务,做作业或练*册,比如做练*册时明确到具体某页某题,然后当堂反馈检查。

  3、加强历史解题能力的训练。

  本学期采取了多做基础题,以题带基础知识的做法。除了两本练*册以外,每课一练一评,题量是7-8个选择题,一个很基础的非选择题,做到小步子快反馈。每单元一测一过关,如果发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知识点,再讲解、强调、错题重做。

  实验班适当做稍难题,在周测时适量出一些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提升能力,拓展视野。

  *行班以练*册上的题为主,要求学生全做,教师祥讲。

  4、培养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

  教会学生审题:历史单项选择题教会学生抓材料和问题的关键词,关注肯定项和否定项。非选择题,教会学生提炼材料,找要点结论,注意时间断限。

  5、注重史学基本理论和史观教学。

  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内容及运用;全球化、现代化、文明史观等史观。

  6、在历史期中考试前制定了详细的复*计划,把主要知识点按复*日期列表,下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强化学生背诵。

  二、期中考试分析

  1、历史成绩方面:

  总*均分:三校第一

  各班*均分:实验班1年9班名次下降,1年10班不变。

  单科最高分:一年10班卢成媛90分。

  2、存在的问题:

  ①学困生的提质

  ②基础知识记忆

  ③进度过快

  ④语言归纳能力

  本学年,我担任初中三年级、初中一年级两个年级的历史教学任务。这学期来,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热心支持和帮助下,我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就以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思想工作方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改革浪潮。通过阅读部分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育工作方面

  这学年,本人担任两个年级历史教学任务,班级多,备课任务重。虽然我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我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时积极参加校级教研活动,认真记录好听课笔记。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新大纲、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积极开拓教学思路,试着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另外,本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并进行部分载录和写些心得体会。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业务进修方面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通过培养学生学*政治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尽可能让优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了"。

  4、坚持听课,注意学*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本学期听课达12节课。

  5、注意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上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提高自己的电脑水*和业务水*。注重教育理论的学*,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老师得有一桶水。因此,老师就得不断地学*、充电。我在教学之余,除了认真参加学校的业务学*外,还挤出时间去函授学*,力争达到现在的教育教学要求。

  总之,本学期在认真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的同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做到教学认真。在这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和业务水*,不断给自己"充电"和"洗脑"。通过这学期的工作和学*,本人受益匪浅,在工作和教学水*都有很大的进步。然而还存在着不足,还需要我不断学*和努力加强自己的业务水*。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到,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历史教师年终工作总结的精彩内容就先到这里。更多精彩内容,还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一、接受了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埋头苦干是必须得,但抬头望头也是必要的。一味埋头苦干会迷失道路,偶尔抬头望天才能看清方向。特别是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培训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不仅对理清新课改中的种种关系有帮助,而且对突破新时代教育教学中一些“瓶颈”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二、结合教学理念

  高广方教授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讲座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的教育为的是什么?她提出了四个观,即:生命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从几方面对中学教学提现了新的发展方向,最后得到结论:正确的教育理念是育人教书。此报告无疑是对当下教育弊端的一次警钟,更是对一线教师理念的一次纠正。

  三、学*如何成为了一个专家的型的教师

  中学教师应该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还应该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而这一点正是当今我们大多数中学教师所不具备的,我们更多的是实践,但不会总结,将这些实践形成文字,变成论文只更是我们所不善长的,这次培训有三位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的阐述,分别是刘良华教授,宋德华教授,黄牧航教授,通过这些教授的讲座,使我们了解了论文的选题、论文的写作准备、写作的基本步骤、写作的基本要求、论文写作的常见的问题与纠正。黄牧航教授则对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课题研究进行专题讲座,让我们了解中学教师如何进行一些相对实用的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四、认识了全省的一些同行

  此次培训是一个很好的*台,参加培训的都是全省教学一线的精英、名师,对教育教学都是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此次培训又是一个非常好的相互学*的机会。同时,还是建立友谊的纽带,*时只能在报刊杂志见到名师的老师,通过此次机会,终于可一睹尊容,亦为乐事。

  当然,培训只是一个开始,关键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运用这次培训中所学的一些理念与理论,使自己的教学能更上一个新台阶。

  为了更好的承担起教师的职责,提高自身素质,现在将自己的思想行为作坦诚而深刻的剖析:

  1、理论学*不够深入,缺乏深刻的认识,理论学*与实践操作存在距离,有些只能是想法,并没有演化为具体的做法。

  2、工作的经验还不够丰富,这需要我*时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同时也要注意这方面的积累。

  3、工作上胆子不够大,有瞻前顾后的思想,惟恐事情做的不到位。而实际上思想包袱背的越重,工作反而做不好。这需要我**思想,放下包袱,本着只要立足点站稳,基本点站牢的原则,大胆、细致地开展本职工作。

  改进措施:

  1、加强自我改造,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是要加强业务学*,学*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只有狠下决心,提高对学*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务实基础,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教师请教。同时我要加强文化艺术修养,使自己更全面地发展.提高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范。

  2、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观念,增强师魂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学*,不断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要看到自己的责任,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自觉实践,努力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

  3、剖析自己,虚心接受,更快进步。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实用五篇(扩展4)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6篇

  【方案一】

  教学角度:指导学法,引导自主发现,*得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学法简介,导入课文。

  2.自由读全文,力求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

  3.点读、齐读,出示“研究”题:本文表现桥之美的多种写法。

  4.教师示范,引导深入“发现”(用“我发现了 ”的句式发言。)

  5.研讨发言内容并探究规律,教师归纳:

  ①专业解说——用绘画术语阐释桥之美;

  ②细笔描摹——用生动语言描绘桥之美;

  ③对比突现——在与背景或事物的对比中突出桥之美;

  ④虚实互衬——实景与想像结合表现桥之美;

  ⑤直抒胸臆——直接赞美桥之美;

  ⑥概括点示——用提炼式语言评价桥之美。

  6.回扣学法,进行学法小结:“发现”是有效的读书法。

  读,要有自己的发现,并能提炼、概括、归纳、总结出规律。

  7.拓展实践:这篇小品文语言很有个性,可“发现”的内容很多,如转折句的妙用、专业术语的运用、语句的情味美……,要求写一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方案二】

  教学角度:比读——求同析异,拓展思维,体会不同的说明风格。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初步体会个性化语言。

  2.默读,逐段概括信息要点,归纳组合,整体把握文意。

  3.引导比较《*石拱桥》,粗略感知两文内容、语言风格的差异:

  ①用条理化语言介绍两文有关桥的知识;

  ②各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

  4.分组活动,深入比较:

  ①两文说明对象的异同;

  ②两文说明角度的不同;

  ③两文总说与分说的体现;

  ④两文引用的妙用;

  ⑤两文说明方法的异同;

  ⑥两文描述性语言的特色;

  ⑦两文例证说明的特点。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方面设计表格,对比归纳整理。

  6.课外收集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体会独特的说明风格。

  【方案一】

  教学角度:品味诗意语言,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

  主要教学步骤:

  1.配乐朗诵课前收集的与屏风有关的古诗词句,营造诗意氛围。

  2.多媒体显示各种屏风图片,形象感知我国传统器具的特色。

  3.配乐朗读全文,提取说明性文字,用自己的话介绍屏的知识。

  4.寻读,齐读并品味:

  ①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句,理解其大意;

  ②文中流露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对屏的喜爱之情;

  ③文中体现屏独特魅力的语句,感受传统艺术的神韵。

  5.点击,分组活动,给几幅屏的图片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6.全班交流,对照图片配乐朗读自创的解说词。

  7.教师总结,评选“最佳解说词”。

  【方案二】

  教学角度:引导多角度的自学活动,在自主学*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由《口技》或《故宫博物院》中有关屏的文字激趣,导入课文。

  2.速读,整体感知,条理性地把握文中的信息。

  3.细读,围绕专题自主讨论,并做自读笔记:

  ①本文语言的韵味;

  ②本文说明方法的多样;

  ③本文说明层次的明晰。

  4.全班交流,自行归纳、分类整理自读笔记。

  5.教师小结。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6.课余上网或从图书馆查阅有关屏的古诗词句、片段及相关材料,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7.组织“话说屏风”的读书交流会,书写活动心得。

  【单元教学设想】

  走进本单元:巧妙绝伦的*石拱桥、风景如画的苏州园林、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多姿多彩的桥世界、古色古香的屏艺术,美景无限;领略丰厚的文化内涵,感受多样的说明风格,探求独特的表达技巧,其乐无穷。

  学*本单元,要求:

  1.立足课内,衔接课外,丰富科学知识,陶冶爱国情操。

  2.观察说明对象,明确对象特征,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3.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把握文体特征。

  4.探究说明技巧,体会不同风格,激发写作兴趣。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实用五篇(扩展5)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掌握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一些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3、要求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4、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工业的重要性、工业的分布。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认识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综合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农业的地区分布:(1)东西差异;

  (2)南北差异,(秦岭——淮河为界)

  新授: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1、什么是工业

  读图4.17 从采矿—炼钢—机械制造图片分析什么是工业?(工业是从自然界获得原料、对原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从事这三阶段中任一过程都为工业)

  学生完成课本102页活动1、2;(让学生理解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工业的重要性

  读图4.18 工业对其他生产部门的重要性来分组讨论工业与农业、国防、科学研究、生活的关系

  读图4.19分析工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1、让学生分析讨论影响工业发展的条件

  活动(畅所欲言):你长大后想投资办厂,工厂选址考虑因素

  2、读图4.21 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1)让学生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

  (3)讨论分析小结我国工业分布大势,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空间:东部,密集;中部,较多;西部,较少,稀疏)

  3、阅读4.22,说出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布的情况。

  (1)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比较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工业总产值的差异

  (3)小组讨论人均工业总产值高的地区,工业总产值并不一定高的原因。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4“*高新技术产业举例”,帮助学生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并认识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3“*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帮助学生认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10多年来的蓬勃发展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图4.25“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相关课文分析讨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材料“中关村”分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优势。(举例)

  沿海地区:

  沿边地区:

  内地:

  (5)引导学生阅读107页活动提供的材料,开阔视野,也可让学生查找资料,让学生对高新技术产业有更深的认识,体会高新技术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三、课堂小结

  四、反馈练*:连线

  沪宁杭地区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二、工业空间分布

  1、影响工业分布的条件

  2、我国主要工业中心

  3、四大沿海工业基地

  4.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反馈练*

  1、读上图,回答问题。

  (1)A工业基地位于省,该工业基地以(重或轻)工业为主。

  (2)B工业基地所跨的省级行政单位有、、。

  (3)C工业基地的主要城市有、、等。

  (4)D工业基地位于省,该工业基地中的经济特区是、。

  (5)A、B、C、D四大工业基地的共同特点是(选择填空)

  ① 都是重工业基地 ② 都是轻工业基地

  ③ 都是综合性工业基地 ④ 都是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

  (6)A、C工业基地都有钢铁工业,试分析两地发展条件的不同: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

  类别面积(亿*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陆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陆分布

  类别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陆地北半球东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峡

  2、分布

  太*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

  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生:阅读、看图E。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2、海陆分布(略)

  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

  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师:对。

  【板书】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

  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板书】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略)

  生:读图F、G、H、I进行分析比较。

  【板书】3、大洲的大小(略)

  师:通过对图I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现在我们又来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转: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反过来陆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块,把海洋分成多少块?

  生:四块。

  【板书】三、四大洋(略)

  师: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峡?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

  师:对,同学们对课文的预*很充分,那么,这四大洋的名称、大小及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思考、讨论、发言。(略)

  课堂练*:课后的复*题1、2、3题。

  师:示出第1、2题的空白挂图。

  生:让学生上讲台填,其余在课本上填。

  师:巡视学生填写情况。

  师:示出第3题的世界政治地图。

  生:自告奋勇上讲台指出划定这些界线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称。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陆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间,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21世纪里将是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1、课后查阅世界地图,辨认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

  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小论文:已经发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发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地理第三章《*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

  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

  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

  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

  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

  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

  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密切,许多内容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为了保证课堂

  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活动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主动学*的态度。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准备相关投影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教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闭上眼睛想象:青

  山削翠,流水潺潺,飞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惬意,我们好像听到高山对流水说:高山仰止,流水不断;流水对高山讲:万流归宗,生命永恒!(学生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体会。)

  板书课题:第三节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新授:

  (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水资源概念

  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狭义: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维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2)多媒体展示“*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河流径流量的南北、东西差异,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另外我国水资源从时间 配上来看:夏秋多冬春少。

  (3)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先给学生展 资料,学生举例并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我国将水和径流的季节、年季节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更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师展示我国各地水资源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

  板书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4)如何缓解我国的缺水状况?(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明确: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学生我们周围的水库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水库的作用。)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5)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仅为世界水*的1/4,总体上我国缺水情况日益加剧。然而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水污染和是浪费的状况也很严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不合理用水的状况?(学生回答)引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话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角色扮演:从以下角色中任选一个,从角色出发,谈谈如何节约用水,你现在的身份是:农民、水利工程师、*官员、造纸厂厂长、家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寻找节水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节水是社会各部门各方面需要进行的共同的工作。节水是社会问题。)

  明确:

  A、我国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所做的努力:?制定法律、法规;?有偿使用;?制定“*水周”;?制定“节水标志”。

  B、农业节水: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农业用水情况,并把几种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给学生。

  C、工业节水: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D、城市节水:简单了解。

  E、家庭节水:调查学生的家庭用水情况,并评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

  F、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记住节水标志,时时不忘节约水资源。)

  (6)动画“没有水我们还有什么”。

  结束语: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播放音乐:《竹林晨曲》。

  教学反思

  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对于水资源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有更深入的理解。初步形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2、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实践和我们的理想可能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这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相信我们会走得很远。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由《话说长江》剪辑的《长江之歌》

  每每听到这首深情的赞歌,我的心都如同长江水一样汹涌澎湃。长江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时至今日,长江依然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长江,了解长江的开发和治理。

  出示板书课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教材44~49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长江行程万里,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景观图,行走长江,做一次考察旅行,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指导学生读图,明确长江的概况。

  1.阅读教材45页2.34长江流域水系图,结合*地形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2.结合*政区图,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所在的省份。

  4.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长江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干流的形状象大写的英文(V+W),干流全长6300千米,长度居我国第一。

  投影“我国主要河流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比较表”,提问,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请学生结合投影资料说明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长江在这三个方面是全国之最,长度最长(6300千米),水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长江流量为什么是全国第一?讨论得出结论:长江所流经的地区是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水量大。

  长江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河,它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被誉为“黄金水道”。那么长江哪些河段的水能最为丰富呢?哪些河段适合开发航运?长江的开发需要我们按长江不同河段进行科学考察,合理开发。

  长江上、中、下游各河段各具特点,怎样根据各段的不同特点合理地加以开发?要进行科学地分析,还需借助教材46页2.35“长江干流剖面图”。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