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绝句》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绝句》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船”字,认识“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看到当你走进这个教室就在关注这个大屏幕(课件: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那你能告诉我,看了这幅画面,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古今的千古《绝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件:在背景图上一行行出示,同时加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想听一听那优美的诗文吗?

  2、学生初读感知

  你是不是也想读啊?(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齐读。读的真好,因为诗真美,想不想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天成之美。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学*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3、学*“鹂”、“鸣”、“翠”(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渐变大,跳出来,达到重点学*的目的。)

  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鹂”、“鸣”、“翠”。

  (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汉字就像个成长的孩子。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梢间欢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二)学*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渐变大,跳出来)

  3、学*“鹭”,你认识它吗?

  4、仰望苍穹,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

  豪放的男孩们,让我们敞开胸襟,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遐想的美吧!(学生齐读)(课件:“鹭”跳回句子。)

  (三)学*第三句

  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鲜明,到外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陶醉其中,此时他透过窗户,极目凝视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2、这便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课件:第三句配图,感受“窗含”意境。)

  3、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淘气谁认识呢?(课件,蹦出“含”、“岭”)

  你觉得他们长得像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令)那么,“令”字家族除了“岭”你还想起了谁?

  (玲、拎、冷、铃、零、龄、领)

  (课件:指“岭”出现“令”家族,使学生一目了然。)

  4、汉字多变,汉字真的很神奇,一个“含”字将西岭雪山美景尽收眼底,不防也让我们感受一下。同学们,让我们透过窗户看眼前的这片蓝天,想象一下,和下课后我们站在操场看到的无边无际的蓝天感受一样吗?

  5、可爱的女孩们,你能读出这含蓄的美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和诗人一同去感受这千秋雪景吧!(齐读)

  (四)学*第四句

  (辗转)

  1、诗人忽又低下头,这次,他看到了“门泊东吴万里船”。(课件:第4句配图,感受意境。)原来俯首处,门外还停泊一艘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2、学*“吴”(课件:“吴”跳出,重点学*。)

  吴桐,(学生名),你应该是最熟悉这个字了吧,告诉同学们,怎样记住它?

  3、书写“船”,认识“舟”。

  这里还有1个字你认识它吗?(船,课件:“船”字,突显船在当前页中位置)

  “船”是“舟”字旁,“舟”做偏旁时“横”变成“提”。在虚宫格中书写。

  4、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路路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愉快)

  5、让我们用愉快的语气读出诗人愉悦的心。(齐读)

  四、感悟课题

  1、同学们,句句品过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诗句太美了)

  2、是啊,诗句太美了,是因为大自然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是因为此时此刻诗人有一颗欣赏的心太美了。只要心中有景,大自然处处是美景,也只有诗人这样绝妙的语句才能配得上大自然这绝伦的美景绝句,无与伦比,而不仅仅是一种诗的体裁。(课件:回到首页图,学*“绝”,使课的本身达到“扣题”的效果。)

  3、学*“绝”(课件:出示字理图,演示字理。)

  (“绝”与“决”对比练*填空。)

  (课件:1、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2、朋友们,让我们怀揣坚毅的决心,谱写绝妙的人生。)

  五、想象诗句,感受美

  1、真是妙啊,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整首诗,恐怕我们的脑中不停的闪现的就只有一个字——美。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这种美,印记这种美,吟诵这种美。(生配乐读,想象画面)

  2、总结《绝句》(课件:杜甫画像前一行行出现总结性语句,使学生了解诗的背景和意图。)

  3、练*。(才子对对碰。课件:出练*题,在横线上填上本课的生字。翠柳丝线,黄鹂悠鸣。一行白鹭,志向青天。雪岭含窗,别具一格。泊船万里,驶之东吴。千古佳句,万世称绝。)

  六、拓展欣赏(课件:美景图片,让农村孩子欣赏到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

  同学们,你看,不仅是杜甫草堂,其实你的身边处处是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去拥抱大自然的每一天吧!

  《绝句》教学反思

  宽城区兰家中心校

  高明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但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不需要对古诗了解得多么透彻,理解得多么深刻,只要求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并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就可以了。理解诗句的意思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梯度:这首诗的前两句意思浅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自己来说,后两句意思学生比较难以表达,所以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挖掘文本的空白点,然后进行说话或写话训练,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刚研读文本时,没发现有什么空白点,但随着研读的深入,发现文本的空白点还是有的,如第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里就含有说话训练点,这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不就是在歌颂美好的春天吗?于是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后我设计了学生想像说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飞来飞去,跳来跳去,嘴里不停地鸣叫着,好像在说——。

  课后,大家提了条非常好的建议:在背诵这个环节中,如果让学生跟着情境背诵,把原来的配音去掉,那这个意境就更美了。是啊,如果把这个课件的利用率再如果一步,效果会更好。真是一个人的力量小,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啊!

《绝句》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船”字,认识“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看到当你走进这个教室就在关注这个大屏幕(课件: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那你能告诉我,看了这幅画面,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古今的千古《绝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件:在背景图上一行行出示,同时加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想听一听那优美的诗文吗?

  2、学生初读感知

  你是不是也想读啊?(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齐读。读的真好,因为诗真美,想不想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天成之美。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学*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3、学*“鹂”、“鸣”、“翠”(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渐变大,跳出来,达到重点学*的目的。)

  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鹂”、“鸣”、“翠”。

  (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汉字就像个成长的孩子。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梢间欢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二)学*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渐变大,跳出来)

  3、学*“鹭”,你认识它吗?

  4、仰望苍穹,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

  豪放的男孩们,让我们敞开胸襟,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遐想的美吧!(学生齐读)(课件:“鹭”跳回句子。)

  (三)学*第三句

  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鲜明,到外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陶醉其中,此时他透过窗户,极目凝视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2、这便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课件:第三句配图,感受“窗含”意境。)

  3、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淘气谁认识呢?(课件,蹦出“含”、“岭”)

  你觉得他们长得像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令)那么,“令”字家族除了“岭”你还想起了谁?

  (玲、拎、冷、铃、零、龄、领)

  (课件:指“岭”出现“令”家族,使学生一目了然。)

  4、汉字多变,汉字真的很神奇,一个“含”字将西岭雪山美景尽收眼底,不防也让我们感受一下。同学们,让我们透过窗户看眼前的这片蓝天,想象一下,和下课后我们站在操场看到的无边无际的蓝天感受一样吗?

  5、可爱的女孩们,你能读出这含蓄的美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和诗人一同去感受这千秋雪景吧!(齐读)

  (四)学*第四句

  (辗转)

  1、诗人忽又低下头,这次,他看到了“门泊东吴万里船”。(课件:第4句配图,感受意境。)原来俯首处,门外还停泊一艘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2、学*“吴”(课件:“吴”跳出,重点学*。)

  吴桐,(学生名),你应该是最熟悉这个字了吧,告诉同学们,怎样记住它?

  3、书写“船”,认识“舟”。

  这里还有1个字你认识它吗?(船,课件:“船”字,突显船在当前页中位置)

  “船”是“舟”字旁,“舟”做偏旁时“横”变成“提”。在虚宫格中书写。

  4、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路路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愉快)

  5、让我们用愉快的语气读出诗人愉悦的心。(齐读)

  四、感悟课题

  1、同学们,句句品过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诗句太美了)

  2、是啊,诗句太美了,是因为大自然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是因为此时此刻诗人有一颗欣赏的心太美了。只要心中有景,大自然处处是美景,也只有诗人这样绝妙的语句才能配得上大自然这绝伦的美景绝句,无与伦比,而不仅仅是一种诗的体裁。(课件:回到首页图,学*“绝”,使课的本身达到“扣题”的效果。)

  3、学*“绝”(课件:出示字理图,演示字理。)

  (“绝”与“决”对比练*填空。)

  (课件:1、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2、朋友们,让我们怀揣坚毅的决心,谱写绝妙的人生。)

  五、想象诗句,感受美

  1、真是妙啊,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整首诗,恐怕我们的脑中不停的闪现的就只有一个字——美。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这种美,印记这种美,吟诵这种美。(生配乐读,想象画面)

  2、总结《绝句》(课件:杜甫画像前一行行出现总结性语句,使学生了解诗的背景和意图。)

  3、练*。(才子对对碰。课件:出练*题,在横线上填上本课的生字。翠柳丝线,黄鹂悠鸣。一行白鹭,志向青天。雪岭含窗,别具一格。泊船万里,驶之东吴。千古佳句,万世称绝。)

  六、拓展欣赏(课件:美景图片,让农村孩子欣赏到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

  同学们,你看,不仅是杜甫草堂,其实你的身边处处是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去拥抱大自然的每一天吧!

《绝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咏春的诗句。

  4.巧妙记忆生字,有感情地读课文。

  5.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准备:

  录音带、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的情景。那春天拂晓在作者笔下是

  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来学*这些古诗。

  二、学*古诗中的生字。

  1.学生试读古诗,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知 晓 眠 闻 落

  2.根据拼音试读生字,学生自己指出在读音时应注意的问题。

  3.检查认字情况。(从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抽出学生读。

  4.只认识这些字还不够,还要记住字形。在记字形时要讲究方法,同学们有哪些好方法请说出来。

  5.记往了这些字形,那就要会写这些字。教师在黑板上写这些字,

  学生仔细观察。要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以下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晓、 闻、 眠、 落、

  三、朗读指导。

  1.这首诗语言、意境皆美,必然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老师出示课文插图,并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进行示范。学生听一次后,请想想你联想到了什么?

  2.在朗读时,语速成稍慢,学生跟着朗读诗歌。

  四、扩展活动。

  永春的诗不少,学完《春晓》后,请再积累几句写春的诗句。

  等闲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了一首写春的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唐诗《绝句》。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出示课文插图。

  同学们,你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3.学生试读课文,体会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并找出其中的生字。

  三、学*本课生字。

  1.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应特别注意哪几个字的读音?

  丽 泥 沙 暖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的?

  3.认读并练写这几个字。

  4.老师指导在田字格中练写。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刚才同学们从画面上就看出了本首诗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那么就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喜欢、赞美)

  2.还要注意诗的节奏。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中写了哪些富有春天特色的景物?

  春风 花草、 冻土、 燕子 鸳鸯

  2.从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春天的感情

《绝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绝句》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认识“鹭、含、岭、泊、吴”这几个汉字,会写八个汉字。

  2.感情朗读这首古诗,感受春天的明媚色彩,感受诗人杜甫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背诵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揭题:这节课再来学*一首古诗,板书:绝句,指名读

  3.理解“绝句”: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五言(七言)绝句。

  4.了解诗人杜甫:又称“诗圣”,在成都待过,那儿有“杜甫草堂”,此诗是战争*息后重回成都写下的,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

  二、自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同桌互相帮助纠正

  2.指名展示读,倾听,纠正

  3.齐读

  三、学*诗句,朗读感悟

  (1)

  1.默读,想想诗人在这首诗里写了哪些景物?板书: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2.边读边想像:

  在蓝天的映衬下,黄鹂、白鹭、翠柳、青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描述:两个黄鹂唉翠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轻盈地飞上了蓝蓝的天空,这一切显得多美啊!

  3.看到这样的景色,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会是什么样?

  4.是的,他被这生机勃勃的春景深深地感染了,内心充满了愉悦。

  5.朗读体现

  (2)

  1.诗人在明媚的春光里还看到了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2、为什么会看到千秋雪?

  (诗人透过自己的窗户望去,正好是著名的西岭雪山,山顶上的积雪长年不化,诗人形象地叫做千秋雪)

  3、要开往远方的船只,静静地停靠在诗人的家门口,理解:停泊

  4、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像一幅画一样出现在诗人的窗前,即将远航的船只静静地听在门边,一切是那么美好!

  理解:没有战争,人们和*地生活,让他快乐而欣慰,经历了战争之苦的杜甫,看到草堂内外一片美好的春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5、朗读体现

  6、试着背诵

  四、总结延伸:在今后的学*中,我们还将走进更丰富、更奇妙的大自然呢!

  五、指导写字

  六、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我的一个困惑,不知道从何下手,试着能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似乎又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但教师的引又显得特别束手无策,一讲总是会忍不住将学生该说的也说了。本课教学下来,有这样几点感受:

  1、适当介绍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但介绍过多、过细,学生易游离于书本。

  2、诗句意思的理解不可过于死板,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用自己的话讲通顺、讲明白即可。有些学生一字一句地按照诗句去理解,反而不能让诗意明白。这点要及时地纠正和指导;

  3、要引导学生多读古诗,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放开手让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经典古诗,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又能潜移默化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绝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背诵自身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

  2、揭示课题,简介诗人

  二、合作学*,初读古诗,学*生字

  1、我会读

  (1)同学自由读

  (2)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请生读,其余同学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

  (4)听示范朗读

  2、我会认

  (1)自渎古诗、勾画生字、并读一读

  (2)考考同桌

  (3)汇报学*情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

  3、我想问

  同学自由质疑,感知古诗

  三、读中感悟

  1、同学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相机板书

  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和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深情朗读,深入体会

  1、听课件朗读

  2、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

  3、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

  5、配乐齐读

  五、熟读成诵。

  六、拓展

  1、把这首诗有感情的背诵给家长听

  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绝句》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绝句》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绝句》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绝句》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船”字,认识“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看到当你走进这个教室就在关注这个大屏幕(课件: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那你能告诉我,看了这幅画面,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古今的千古《绝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件:在背景图上一行行出示,同时加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想听一听那优美的诗文吗?

  2、学生初读感知

  你是不是也想读啊?(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齐读。读的真好,因为诗真美,想不想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天成之美。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学*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3、学*“鹂”、“鸣”、“翠”(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渐变大,跳出来,达到重点学*的目的。)

  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鹂”、“鸣”、“翠”。

  (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汉字就像个成长的孩子。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梢间欢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二)学*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渐变大,跳出来)

  3、学*“鹭”,你认识它吗?

  4、仰望苍穹,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

  豪放的男孩们,让我们敞开胸襟,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遐想的美吧!(学生齐读)(课件:“鹭”跳回句子。)

  (三)学*第三句

  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鲜明,到外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陶醉其中,此时他透过窗户,极目凝视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2、这便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课件:第三句配图,感受“窗含”意境。)

  3、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淘气谁认识呢?(课件,蹦出“含”、“岭”)

  你觉得他们长得像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令)那么,“令”字家族除了“岭”你还想起了谁?

  (玲、拎、冷、铃、零、龄、领)

  (课件:指“岭”出现“令”家族,使学生一目了然。)

  4、汉字多变,汉字真的很神奇,一个“含”字将西岭雪山美景尽收眼底,不防也让我们感受一下。同学们,让我们透过窗户看眼前的这片蓝天,想象一下,和下课后我们站在操场看到的无边无际的蓝天感受一样吗?

  5、可爱的女孩们,你能读出这含蓄的美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和诗人一同去感受这千秋雪景吧!(齐读)

  (四)学*第四句

  (辗转)

  1、诗人忽又低下头,这次,他看到了“门泊东吴万里船”。(课件:第4句配图,感受意境。)原来俯首处,门外还停泊一艘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2、学*“吴”(课件:“吴”跳出,重点学*。)

  吴桐,(学生名),你应该是最熟悉这个字了吧,告诉同学们,怎样记住它?

  3、书写“船”,认识“舟”。

  这里还有1个字你认识它吗?(船,课件:“船”字,突显船在当前页中位置)

  “船”是“舟”字旁,“舟”做偏旁时“横”变成“提”。在虚宫格中书写。

  4、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路路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愉快)

  5、让我们用愉快的语气读出诗人愉悦的心。(齐读)

  四、感悟课题

  1、同学们,句句品过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诗句太美了)

  2、是啊,诗句太美了,是因为大自然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是因为此时此刻诗人有一颗欣赏的心太美了。只要心中有景,大自然处处是美景,也只有诗人这样绝妙的语句才能配得上大自然这绝伦的美景绝句,无与伦比,而不仅仅是一种诗的体裁。(课件:回到首页图,学*“绝”,使课的本身达到“扣题”的效果。)

  3、学*“绝”(课件:出示字理图,演示字理。)

  (“绝”与“决”对比练*填空。)

  (课件:1、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2、朋友们,让我们怀揣坚毅的决心,谱写绝妙的人生。)

  五、想象诗句,感受美

  1、真是妙啊,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整首诗,恐怕我们的脑中不停的闪现的就只有一个字——美。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这种美,印记这种美,吟诵这种美。(生配乐读,想象画面)

  2、总结《绝句》(课件:杜甫画像前一行行出现总结性语句,使学生了解诗的背景和意图。)

  3、练*。(才子对对碰。课件:出练*题,在横线上填上本课的生字。翠柳丝线,黄鹂悠鸣。一行白鹭,志向青天。雪岭含窗,别具一格。泊船万里,驶之东吴。千古佳句,万世称绝。)

  六、拓展欣赏(课件:美景图片,让农村孩子欣赏到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

  同学们,你看,不仅是杜甫草堂,其实你的身边处处是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去拥抱大自然的每一天吧!

  《绝句》教学反思

  宽城区兰家中心校

  高明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但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不需要对古诗了解得多么透彻,理解得多么深刻,只要求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并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就可以了。理解诗句的意思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梯度:这首诗的前两句意思浅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自己来说,后两句意思学生比较难以表达,所以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挖掘文本的空白点,然后进行说话或写话训练,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刚研读文本时,没发现有什么空白点,但随着研读的深入,发现文本的空白点还是有的,如第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里就含有说话训练点,这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不就是在歌颂美好的春天吗?于是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后我设计了学生想像说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飞来飞去,跳来跳去,嘴里不停地鸣叫着,好像在说——。

  课后,大家提了条非常好的建议:在背诵这个环节中,如果让学生跟着情境背诵,把原来的配音去掉,那这个意境就更美了。是啊,如果把这个课件的利用率再如果一步,效果会更好。真是一个人的力量小,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啊!

《绝句》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船”字,认识“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看到当你走进这个教室就在关注这个大屏幕(课件: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那你能告诉我,看了这幅画面,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古今的千古《绝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件:在背景图上一行行出示,同时加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想听一听那优美的诗文吗?

  2、学生初读感知

  你是不是也想读啊?(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齐读。读的真好,因为诗真美,想不想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天成之美。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学*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3、学*“鹂”、“鸣”、“翠”(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渐变大,跳出来,达到重点学*的目的。)

  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鹂”、“鸣”、“翠”。

  (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汉字就像个成长的孩子。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梢间欢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二)学*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渐变大,跳出来)

  3、学*“鹭”,你认识它吗?

  4、仰望苍穹,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

  豪放的男孩们,让我们敞开胸襟,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遐想的美吧!(学生齐读)(课件:“鹭”跳回句子。)

  (三)学*第三句

  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鲜明,到外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陶醉其中,此时他透过窗户,极目凝视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2、这便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课件:第三句配图,感受“窗含”意境。)

  3、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淘气谁认识呢?(课件,蹦出“含”、“岭”)

  你觉得他们长得像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令)那么,“令”字家族除了“岭”你还想起了谁?

  (玲、拎、冷、铃、零、龄、领)

  (课件:指“岭”出现“令”家族,使学生一目了然。)

  4、汉字多变,汉字真的很神奇,一个“含”字将西岭雪山美景尽收眼底,不防也让我们感受一下。同学们,让我们透过窗户看眼前的这片蓝天,想象一下,和下课后我们站在操场看到的无边无际的蓝天感受一样吗?

  5、可爱的女孩们,你能读出这含蓄的美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和诗人一同去感受这千秋雪景吧!(齐读)

  (四)学*第四句

  (辗转)

  1、诗人忽又低下头,这次,他看到了“门泊东吴万里船”。(课件:第4句配图,感受意境。)原来俯首处,门外还停泊一艘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2、学*“吴”(课件:“吴”跳出,重点学*。)

  吴桐,(学生名),你应该是最熟悉这个字了吧,告诉同学们,怎样记住它?

  3、书写“船”,认识“舟”。

  这里还有1个字你认识它吗?(船,课件:“船”字,突显船在当前页中位置)

  “船”是“舟”字旁,“舟”做偏旁时“横”变成“提”。在虚宫格中书写。

  4、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路路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愉快)

  5、让我们用愉快的语气读出诗人愉悦的心。(齐读)

  四、感悟课题

  1、同学们,句句品过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诗句太美了)

  2、是啊,诗句太美了,是因为大自然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是因为此时此刻诗人有一颗欣赏的心太美了。只要心中有景,大自然处处是美景,也只有诗人这样绝妙的语句才能配得上大自然这绝伦的美景绝句,无与伦比,而不仅仅是一种诗的体裁。(课件:回到首页图,学*“绝”,使课的本身达到“扣题”的效果。)

  3、学*“绝”(课件:出示字理图,演示字理。)

  (“绝”与“决”对比练*填空。)

  (课件:1、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2、朋友们,让我们怀揣坚毅的决心,谱写绝妙的人生。)

  五、想象诗句,感受美

  1、真是妙啊,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整首诗,恐怕我们的脑中不停的闪现的就只有一个字——美。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这种美,印记这种美,吟诵这种美。(生配乐读,想象画面)

  2、总结《绝句》(课件:杜甫画像前一行行出现总结性语句,使学生了解诗的背景和意图。)

  3、练*。(才子对对碰。课件:出练*题,在横线上填上本课的生字。翠柳丝线,黄鹂悠鸣。一行白鹭,志向青天。雪岭含窗,别具一格。泊船万里,驶之东吴。千古佳句,万世称绝。)

  六、拓展欣赏(课件:美景图片,让农村孩子欣赏到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

  同学们,你看,不仅是杜甫草堂,其实你的身边处处是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去拥抱大自然的每一天吧!

《绝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咏春的诗句。

  4.巧妙记忆生字,有感情地读课文。

  5.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准备:

  录音带、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的情景。那春天拂晓在作者笔下是

  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来学*这些古诗。

  二、学*古诗中的生字。

  1.学生试读古诗,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知 晓 眠 闻 落

  2.根据拼音试读生字,学生自己指出在读音时应注意的问题。

  3.检查认字情况。(从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抽出学生读。

  4.只认识这些字还不够,还要记住字形。在记字形时要讲究方法,同学们有哪些好方法请说出来。

  5.记往了这些字形,那就要会写这些字。教师在黑板上写这些字,

  学生仔细观察。要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以下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晓、 闻、 眠、 落、

  三、朗读指导。

  1.这首诗语言、意境皆美,必然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老师出示课文插图,并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进行示范。学生听一次后,请想想你联想到了什么?

  2.在朗读时,语速成稍慢,学生跟着朗读诗歌。

  四、扩展活动。

  永春的诗不少,学完《春晓》后,请再积累几句写春的诗句。

  等闲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了一首写春的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唐诗《绝句》。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出示课文插图。

  同学们,你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3.学生试读课文,体会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并找出其中的生字。

  三、学*本课生字。

  1.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应特别注意哪几个字的读音?

  丽 泥 沙 暖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的?

  3.认读并练写这几个字。

  4.老师指导在田字格中练写。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刚才同学们从画面上就看出了本首诗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那么就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喜欢、赞美)

  2.还要注意诗的节奏。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中写了哪些富有春天特色的景物?

  春风 花草、 冻土、 燕子 鸳鸯

  2.从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春天的感情

《绝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绝句》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认识“鹭、含、岭、泊、吴”这几个汉字,会写八个汉字。

  2.感情朗读这首古诗,感受春天的明媚色彩,感受诗人杜甫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背诵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揭题:这节课再来学*一首古诗,板书:绝句,指名读

  3.理解“绝句”: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五言(七言)绝句。

  4.了解诗人杜甫:又称“诗圣”,在成都待过,那儿有“杜甫草堂”,此诗是战争*息后重回成都写下的,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

  二、自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同桌互相帮助纠正

  2.指名展示读,倾听,纠正

  3.齐读

  三、学*诗句,朗读感悟

  (1)

  1.默读,想想诗人在这首诗里写了哪些景物?板书: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2.边读边想像:

  在蓝天的映衬下,黄鹂、白鹭、翠柳、青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描述:两个黄鹂唉翠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轻盈地飞上了蓝蓝的天空,这一切显得多美啊!

  3.看到这样的景色,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会是什么样?

  4.是的,他被这生机勃勃的春景深深地感染了,内心充满了愉悦。

  5.朗读体现

  (2)

  1.诗人在明媚的春光里还看到了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2、为什么会看到千秋雪?

  (诗人透过自己的窗户望去,正好是著名的西岭雪山,山顶上的积雪长年不化,诗人形象地叫做千秋雪)

  3、要开往远方的船只,静静地停靠在诗人的家门口,理解:停泊

  4、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像一幅画一样出现在诗人的窗前,即将远航的船只静静地听在门边,一切是那么美好!

  理解:没有战争,人们和*地生活,让他快乐而欣慰,经历了战争之苦的杜甫,看到草堂内外一片美好的春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5、朗读体现

  6、试着背诵

  四、总结延伸:在今后的学*中,我们还将走进更丰富、更奇妙的大自然呢!

  五、指导写字

  六、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我的一个困惑,不知道从何下手,试着能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似乎又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但教师的引又显得特别束手无策,一讲总是会忍不住将学生该说的也说了。本课教学下来,有这样几点感受:

  1、适当介绍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但介绍过多、过细,学生易游离于书本。

  2、诗句意思的理解不可过于死板,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用自己的话讲通顺、讲明白即可。有些学生一字一句地按照诗句去理解,反而不能让诗意明白。这点要及时地纠正和指导;

  3、要引导学生多读古诗,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放开手让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经典古诗,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又能潜移默化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绝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背诵自身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

  2、揭示课题,简介诗人

  二、合作学*,初读古诗,学*生字

  1、我会读

  (1)同学自由读

  (2)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请生读,其余同学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

  (4)听示范朗读

  2、我会认

  (1)自渎古诗、勾画生字、并读一读

  (2)考考同桌

  (3)汇报学*情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

  3、我想问

  同学自由质疑,感知古诗

  三、读中感悟

  1、同学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相机板书

  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和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深情朗读,深入体会

  1、听课件朗读

  2、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

  3、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

  5、配乐齐读

  五、熟读成诵。

  六、拓展

  1、把这首诗有感情的背诵给家长听

  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绝句》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三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绝、鸣、岭、泊”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并会默写。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记得我在读书的时候,有位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个谜语,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可是我们一时猜不出来。你们想不想也来猜一猜?

  2、在黑板上斜着往上画一行白鹭,让学生用一句诗来说谜底。

  3、告知谜底,揭示课题。

  (谜底:一行白鹭上青天。课题:绝句)

  4、简介作者: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今湖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5、回忆学过的杜甫的诗,练*背他的另一首《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6、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呢?赶紧翻开书读一读吧。

  二、指导自学(按上节课的方法学*)

  1、总结上节课的学*方法:

  (1)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句画面,背诵古诗。

  2、根据以上方法自学古诗。

  三、检查自学情况,合作探究,质疑释惑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出示抄有诗歌的小黑板,检查自读情况,相机纠音。

  3、采用多种形式读诗:

  拍手读、摇头晃脑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读

  4、理解字词意思:

  鸣:叫的意思。青:(让学生查字典选择)蓝色。

  千秋:许多年。万里:来得很远。

  泊:停。东吴:地名,在现在的江浙一带。

  5、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6、谁来说说诗句意思?

  (窗外翠绿的柳枝上,有两只黄鹂正在唱着动听的歌,一行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蓝蓝的天空。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远处西边的山岭上,积了多年的雪还没有融化,门前的江边,停泊着来自遥远的东吴的船只。)

  教师小结:诗句中的一个“含”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在屋子里向远处眺望,这窗户好像画框,远处的山,蓝天下的白鹭,柳树上的黄鹂,门前的大船,都镶嵌在画框里,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画。作者写前既不写题目,写后也不想写题目,干脆用“绝句”做题目了。

  7、想象说话,体会作者的心情:

  看到这么美妙的画面,你听到了什么悦耳的声音吗?启发学生想象黄鹂一边唱一边跳的情景。

  黄鹂会说些什么呢?看到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会怎样?你的心情呢?

  8、轻松、愉快地读诗。

  9、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情。

  唐朝当时发生了战乱,江河不通,被军队占用,老百姓保受战乱之苦。那一年,战乱被*息了,杜甫又回到成都草堂,当时心情特别好,就靠在窗前,欣赏窗外的景色。当他看到来自东吴的船,你知道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吗?(更高兴,感到欣慰和振奋)

  10、再次感情读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想象画面

  1、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看着课文插图,此时,你就是杜甫,你就靠在窗前,欣赏窗外的景色,看到这些,你禁不住吟唱起一首诗来——《绝句》

  这首歌里,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黄、翠、白、青)这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你就是杜甫,你为自己写出了这么一首诗而感到兴奋,于是,你情不自禁地大声地读起来——

  2、合上书,读着《绝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美丽景色?

  3、指名上台拿话筒比赛读。

  4、齐背古诗,边背边做动作。

  5、每组派一名选手上台比赛背诗。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练*默写古诗。

  六、课外作业:

  课外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写在采集本上。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船”字,认识“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大自然美景图,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同学们,看了这些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句》。

  1、学*“绝”字。

  齐读课题。

  师指“绝”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1:分析字的结构。

  生2:猜字谜。

  生3:扩词(包括成语)、造句。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不少,于是“绝”说:“原来,有这么多的朋友在关注我,那好吧,今儿高兴,就把老底也揭给你吧。”

  “瞧,这是刚出生时的我(甲骨文);渐渐地我长大了,变成了这样……”(课件:分析“绝”的字理图。)

  2、区分“绝”和“决”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决”,你能正确区分他们吗?

  (课件:出示“绝”和“决”的对比练*。)

  (1)任何事情都不是对的,只要下定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

  (2)朋友们,让我们怀揣坚毅的定,去谱写自己妙的人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一个“绝”字我们认识的如此深刻,现在你想听一听这首优美的古诗吗?(想)

  师范读。

  生自由读。(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指名读,齐读。

  师:读得真好,真美,让我们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大自然的美景,好吗?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学*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3、学*“鹂”、“鸣”、“翠”(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渐变大,跳出来,达到重点学*的目的。)

  学生用各种方法记“鹂”、“鸣”、“翠”。

  如:(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图。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梢间欢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二)学*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1、正当诗人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猜,这白色的弧线会是什么?(白鹭)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渐变大,跳出来)

  3、学*“鹭”,(你认识它吗?)

  4、仰望青天,一行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

  男孩们,用你的豪放,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遐想的美吧!(学生齐读)(课件:“鹭”跳回句子。)

  (三)学*第三句

  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鲜明,到外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陶醉其中,此时他透过窗户,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2、这便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课件:第三句配图,感受“窗含”意境。)

  3、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淘气谁认识呢?(课件:蹦出“含”、“岭”)

  你觉得他们长得像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学生记字)

  “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认识“令”字,说“令”字。)


《绝句》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绝句》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着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着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安史之乱“终于被*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第三句

  (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诗人被远处的西岭雪山给吸引住了)贴西岭

  (2)讲解“千秋”、“含”。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诗人说:“西岭千秋雪”,可以怎样解释?(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时间长久)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诗人从窗口向远望),画(囗),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我们不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我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我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3)说诗句大意。(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5、学*第四句诗

  (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又看见门前的什么?(门前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边贴船只边叙述:船只不在航行吗?你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长江下游,江苏一带建立东吴*,所以诗又用东吴指代长江下游,江苏一带的地方。

  (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门前的岸边停靠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

  6、体会诗情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乱”得以*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低头看*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2)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把三、四两句联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表演情境

  1、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理解了每句诗的大意,走*了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做大诗人杜甫,把诗人作诗的情景给大家表演表演。现在黑板上的这幅画,正无限的扩大、扩大……于是,我们这儿成了杜甫草堂,屋外的春色真是美如画。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阳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听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循声望去,诗人看到草堂附*怎样的一幅春景图,可以先向我们介绍介绍,而后诗人挥毫泼墨,并为我们高声呤诵所作的诗。先请大家在座位上讨论讨论,练*练*。

  2、学生表演

  3、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呤诵呤诵。

  4、齐诵全诗。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抄写一遍。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教学中,跟上首诗对照学生能够迅速找到“三千尺”、 “落九天”、“千秋雪”、“万里船”中的这些数字,知道这些数字都是虚指,它们分别是指……待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引领学生认识诗歌中的对仗,感受诗歌的美(学生此时马上联想到春节的春联都是对仗的)。最后点拨朗读技巧,延长语气,读好重音,读好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船”字,认识“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看到当你走进这个教室就在关注这个大屏幕(课件: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那你能告诉我,看了这幅画面,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古今的千古《绝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件:在背景图上一行行出示,同时加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想听一听那优美的诗文吗?

  2、学生初读感知

  你是不是也想读啊?(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齐读。读的真好,因为诗真美,想不想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天成之美。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学*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3、学*“鹂”、“鸣”、“翠”(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渐变大,跳出来,达到重点学*的目的。)

  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鹂”、“鸣”、“翠”。

  (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汉字就像个成长的孩子。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梢间欢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二)学*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渐变大,跳出来)

  3、学*“鹭”,你认识它吗?

  4、仰望苍穹,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

  豪放的男孩们,让我们敞开胸襟,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遐想的美吧!(学生齐读)(课件:“鹭”跳回句子。)

  (三)学*第三句

  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鲜明,到外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陶醉其中,此时他透过窗户,极目凝视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2、这便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课件:第三句配图,感受“窗含”意境。)

  3、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淘气谁认识呢?(课件,蹦出“含”、“岭”)

  你觉得他们长得像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令)那么,“令”字家族除了“岭”你还想起了谁?

  (玲、拎、冷、铃、零、龄、领)

  (课件:指“岭”出现“令”家族,使学生一目了然。)

  4、汉字多变,汉字真的很神奇,一个“含”字将西岭雪山美景尽收眼底,不防也让我们感受一下。同学们,让我们透过窗户看眼前的这片蓝天,想象一下,和下课后我们站在操场看到的无边无际的蓝天感受一样吗?

  5、可爱的女孩们,你能读出这含蓄的美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和诗人一同去感受这千秋雪景吧!(齐读)

  (四)学*第四句

  (辗转)

  1、诗人忽又低下头,这次,他看到了“门泊东吴万里船”。(课件:第4句配图,感受意境。)原来俯首处,门外还停泊一艘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2、学*“吴”(课件:“吴”跳出,重点学*。)

  吴桐,(学生名),你应该是最熟悉这个字了吧,告诉同学们,怎样记住它?

  3、书写“船”,认识“舟”。

  这里还有1个字你认识它吗?(船,课件:“船”字,突显船在当前页中位置)

  “船”是“舟”字旁,“舟”做偏旁时“横”变成“提”。在虚宫格中书写。

  4、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路路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愉快)

  5、让我们用愉快的语气读出诗人愉悦的心。(齐读)

  四、感悟课题

  1、同学们,句句品过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诗句太美了)

  2、是啊,诗句太美了,是因为大自然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是因为此时此刻诗人有一颗欣赏的心太美了。只要心中有景,大自然处处是美景,也只有诗人这样绝妙的语句才能配得上大自然这绝伦的美景绝句,无与伦比,而不仅仅是一种诗的体裁。(课件:回到首页图,学*“绝”,使课的本身达到“扣题”的效果。)

  3、学*“绝”(课件:出示字理图,演示字理。)

  (“绝”与“决”对比练*填空。)

  (课件:1、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2、朋友们,让我们怀揣坚毅的决心,谱写绝妙的人生。)

  五、想象诗句,感受美

  1、真是妙啊,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整首诗,恐怕我们的脑中不停的闪现的就只有一个字——美。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这种美,印记这种美,吟诵这种美。(生配乐读,想象画面)

  2、总结《绝句》(课件:杜甫画像前一行行出现总结性语句,使学生了解诗的背景和意图。)

  3、练*。(才子对对碰。课件:出练*题,在横线上填上本课的生字。翠柳丝线,黄鹂悠鸣。一行白鹭,志向青天。雪岭含窗,别具一格。泊船万里,驶之东吴。千古佳句,万世称绝。)

  六、拓展欣赏(课件:美景图片,让农村孩子欣赏到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

  同学们,你看,不仅是杜甫草堂,其实你的身边处处是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去拥抱大自然的'每一天吧!

  古诗词阅读课上,学生通过认真读诗,细细品味古诗词字里行间呈现的一个个生动、精妙的字词,铺设出一条“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走进古诗文的道路,实现学生与教者、作者三方心灵与情感的互通。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诗人用28个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天图画,向我们告白了诗人在面对明媚的春光时愉快而充满期盼的感情,向我们透露了东吴船只带给诗人的那种淡淡的乡愁。在这样的意境中,一切都是美的:美美的黄鹂,美美的柳树,美美的白鹭,美美的蓝天,美美的西岭千秋雪,连美美的东吴万里船牵出的那淡淡的乡愁都是美的。

  面对这样一首明快而又隐含淡淡愁怨的古诗,面对一群不足十岁的孩子,我在教学之前认真地研究着教材,研究着学生,想象着学生自学时会有哪些疑问,又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我精心地设计着我的教学过程:学生自读古诗,学会生字,学会质疑;学生再读古诗,理解字词,品味诗韵;学生三读古诗,感悟诗情,*得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古诗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学*过程中的疑问,抓出诗中的关键字、关键词,认真读,仔细品。


《绝句》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绝句教学反思15篇

绝句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绝句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词阅读课上,学生通过认真读诗,细细品味古诗词字里行间呈现的一个个生动、精妙的字词,铺设出一条“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走进古诗文的道路,实现学生与教者、作者三方心灵与情感的互通。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诗人用28个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天图画,向我们告白了诗人在面对明媚的春光时愉快而充满期盼的感情,向我们透露了东吴船只带给诗人的那种淡淡的乡愁。在这样的意境中,一切都是美的:美美的黄鹂,美美的柳树,美美的白鹭,美美的蓝天,美美的西岭千秋雪,连美美的东吴万里船牵出的那淡淡的乡愁都是美的。

  面对这样一首明快而又隐含淡淡愁怨的古诗,面对一群不足十岁的孩子,我在教学之前认真地研究着教材,研究着学生,想象着学生自学时会有哪些疑问,又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我精心地设计着我的教学过程:学生自读古诗,学会生字,学会质疑;学生再读古诗,理解字词,品味诗韵;学生三读古诗,感悟诗情,*得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古诗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学*过程中的疑问,抓出诗中的关键字、关键词,认真读,仔细品。

  字词拓展悟诗情

  诗中的“西岭”与“东吴”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字词,也是他们难以理解的字词。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时,提出了对于“西岭与东吴”一词的不理解。教学时老师以词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拓展。还记得理解“西岭”一词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工具书,了解“西岭”的“岭”子乃高大的山峰。然后开玩笑地说:西岭西岭,一定是哪个方向的岭?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西边。我及时表扬他们真聪明;我接着问孩子们想不想知道:这西边高大的山岭究竟是那座山?当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被启动时,我及时出示多媒体画面:一座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山岭映入眼帘,这就是西岭——岷山,***有诗为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诗画中感受岷山气势磅礴,红军豪气冲天!理解“东吴”时,我正想把我事先准备好的“东吴”的答案告诉他们,一个男孩举手说他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男孩流利地表述着他在《三国》里看到过这个词,应该是个地方的名称,当时是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听了他的话,我感到很诧异,真的不能低估了这些孩子的知识水*。我高兴地送给了这个孩子八个字“真会读书,向你学*”!后来在学*后两句诗时,我正是抓住孩子们对“东吴”一词的兴趣,及时引领他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告诉孩子们,“东吴”,就在我们现在的江苏境内,苏州无锡一带,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告诉孩子们,杜甫的一生可没有我们这样幸运,生在一个和*的年代。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穷困,写诗时58岁的诗人因为逃亡带着妻儿老小一家人来了四川成都浣花溪住了下来。而他的家乡是在湖北襄樊,从地图上看,相距很远。在做了这么多背景铺垫之后,我问学生,诗人看到东吴的船到了这么远的成都,他会想起什么?(此时学生答出了:战争终于结束了啊!我的家乡怎么样了?可以坐船回家乡了吗?想起了一家人在家乡时热闹幸福的景象……)诗人的淡淡乡愁就这样被“东吴”慢慢牵出,诗人的满怀愿望就这样因“东吴”隐隐流露。

  品读回味明意法

  在品读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体会:诗中的哪个字把黄鹂与白鹭写活了?又是哪个字把“西岭千秋雪和东吴万里船”写静了?学生很快从诗的前两句中抓住了“鸣与上”。一个“上”,一个“鸣”,品出了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嫩绿的柳树枝条上愉快地唱歌,品出了一行白鹭振翅高飞,直上蔚蓝的天空的语句。一个 “鸣” 、一个“上”字,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视角的转换——由低到高,体会到诗人笔下的黄鹂与白鹭活了,动了,能说出一片动态的美景仿佛就在他们眼前向着高远延伸;从古诗的后两句中品出了“含”,品出了“泊”,品出了窗外遥远的西岭上静静地的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品出了门口不远万里从东吴来的船只静静地停泊。一个 “含”,一个“泊”,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眼中的远山与*船,就是一幅镶在窗中的画,铺在门口的图,这画、这图,从远远的西岭向我们眼前舒展过来。学生体会到了一个动静结合的美,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韵,体会到诗就是一幅工笔花鸟画,一幅写意的山水泼墨图,一首洋溢春天气息的歌。

  在品读过程中,我让学生从诗中找找:诗人是在哪里赏“雪”,又是在在何处看“船”?引导学生抓住一个“窗”,一个 “门”,在细细地揣摩与品味中,领悟到诗人观察点的变化——由远到*;透过“窗与门”,引导学生领悟工整的对仗与美妙的对偶:字数相等,意思相*(相对),位置相同……学生很快找出了“黄对白,鹂对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感受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神韵。

  在这节古诗教学课上,正是学生接触了这么多生动活泼、精美有韵的语言实例,通过“诵读、揣摩、品析,表述”,才内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真是“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语文教学中的写景诗可谓比比皆是。诗人多通过景物描写,展现美好风光,或借景生情,或情蕴景中……因亲临其境,故诗人之情能自心而发,深得景中之妙处。而作为读者的学生则置身其外,由于年代久远所造成的距离,以及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局限,很难引发共鸣。悟性不够,生活经验不能迁移,联想不及的小读者们,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领其皮毛,真是浪费了一首首好诗文,很是可惜。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诗。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所表达的意境。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引导学生抓诗中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再结合语言训练,展开画面,使学生体会到画面色彩绚丽鲜明,春天景色的明朗秀丽。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用简笔画出窗框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后进生的学*兴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诵读挑战赛,放手让他们自由选择目标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的目的,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但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对诗人写诗时的观察顺序(由*及远又由远及*),没有来得及引导学生了解。

  今后在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时间,有效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关注后进生每节课学情上多下功夫。我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更多投入情感,用自己的姿体语言和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自然和谐。

  一、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给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探究前,在不经意间给了学生自己理解古诗的方法的指导;在探究中,我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后;探究取得成果后,我大力表扬,使学生体验到了“征服”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快乐。由此激起了他们下一轮“征服”的勇气,为以后的学*奠定了基础。

  二、不足之处

  一节课的时间,处理的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三、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与现实不太一样。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中去。

  2、在学*课文时,把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人手的原则。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今天上了《古诗两首》中的《绝句》,这是一堂考核课。

  我一直觉得诗歌是教学的难点。我跟曹校说起此事,曹校说:“那你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备一下,尝试一下,说不定会得到进步。”于是我便决定试一试。

  不足之处:

  首先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吧

  1、在变诗这个环节,我自己在上的时候,觉得有些生硬,过渡把握得不是很好。自己讲着讲着就有些生硬了。

  2、我总是觉得自己有个毛病,那就是在上着上着课加入一些原本教案中没有的东西—,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我分析有两个

  (1)、自己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周全。

  (2)、我还没有全面把握学生的学情。这也变成我好几次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因。这次就加入了生字分类。

  3、没有把握好时间,后面有明显拖延时间的嫌疑。

  然后,谈谈张老师的意见

  1、张老师认为我在范读方面还需要加强。这次我没起到范读的作用。没有提醒学生应该注重的停顿。

  2、在学生寻找完景物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在写字中可加入学生的修改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写字进步的乐趣。

  曹校同样给了我很多意见

  1、基本功方面

  (1)、要多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

  (2)语言要抑扬顿挫,起伏变化,这样才能更有吸引力。

  2、识字应是先自读,然后指名读、分类,最后测读,教学一定要遵循先会再测的规律。

  3、在描绘寻找景物时要学会渲染,不要太干瘪。

  不过,曹校也肯定了一些我的进步,我还是非常开心,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不断进步!

  夏日绝句这首古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初读,感知诗句;再读,了解诗意;品读,悟情入境;研读,融会贯通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挑战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

  孩子们二年级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生理、心理等因素不爱举手了。根据此现象,本课教学时,我精心把两个问题设计成了“请接题”挑战形式:一次是“人杰”、“鬼雄”的教学;一次是“不肯过江东”的教学。每次挑战,孩子们都表现出昂扬的斗志。这种挑战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二、反思课堂语文学*的“大语文观”

  根据这首诗的学*的特点,提出让学生课前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学生查阅有关项羽的生*及与其相关的作品或成语等,进行交流学*活动。

  长课文要短上,短课文要长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如何再现项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豪情?这就需要“课外资源”的有力补充,需要搜索不少资料。于是我搜集了五处资料进行整理、组合、浓缩、改编,尽量做到了精炼,符合学生口味。具体是课前预热时项羽的简介、表现人杰的成语补充、“不肯过江东”时的历史资料再现、品时代造就英雄时的《题乌江亭》及南宋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提升时有关英雄气节的名句。我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窦桂梅老师说过:“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精神)。”真正的语文课并不仅仅是40分钟,遵循这一特点,我独具匠心设计了这节可的延伸活动: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配上旋律把《绝句》编成曲吟唱。

  3、出张有关英雄的手抄报。

  4、学了“英雄”,你有何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写成文。

  从反馈的,可以归结果来看,归纳出几点成功的地方:

  1、学生默写并背诵特别认真,因为孩子们还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2、学生自己出手抄报,自己出报刊名,自己搜集资料,排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排版技巧;一些爱画画的学生,还在他的诗集上画上了美丽的插图,会不很好的,他们就采用贴图,也很有创意……学生忙并收获着。

  3、关于“英雄”文,学生的语言很有思维含量,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的。

  教学中以“英雄”为主题,深入了解历史背景,阅读诗中所含的三个典故故事,以两个故事、两个成语感受项羽这个英雄的英雄气概,以“借古讽今”感受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学生过去只是背诵古诗,却不知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却有如此气势,他们深深地被项羽的英雄气概和李清照的'才气和豪迈折服。

  “老诗”用新法,感觉不错。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快炙人口的诗词,全诗采用对偶句式,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临窗而望看到的窗外美丽的景色。

  理解诗意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不用太深,我让学生结合书中的插图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把描写的景物用“三角号”标出来,这样就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古诗,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就一目了然了。理解诗句的意思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梯度:这首诗的前两句意思浅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自己来说,后两句意思学生比较难以表达,所以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诗中采用了对偶句式,教学中要渗透给学生。课后练*中也有这样的训练,在课堂上就更应该落实。“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翠柳——上青天”。在第三、四句中,“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让学生在读中悟出相对词语中的关系。

  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悠远,讲究*仄,讲究格律、押韵、对仗,显示着无限的魅力,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绝句》是诗圣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一生历经丧乱,颠沛流离。社会的现状使得杜诗充满了“沉郁顿挫”之感。除了他的“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外,《绝句》应当算得上是一首表达老杜喜悦心情的千古绝唱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难点定位于“含”字的理解上。“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课讲完了,效果还算理想。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二年级的学生很难对古诗了解得那么透彻,理解得那么深刻,我们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并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设计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让他们自己来说,说得不对的地方我再补充。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学生在这种意境下,能很好的把握诗的大意。并且,为了更好地让他们想象意境,想像出画面,丰富他们的情感,我在教学中结合我们班级的特色——经典诗文学*,我让他们用画笔把自己想象的这个画面画出来。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把对诗的理解更好地融合进去了。孩子们在这个画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学*古诗良好的兴趣。并且不再害怕读古诗。而且很多同学的画作还在我们的班级展示了出来。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学诗的热情。

  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有的同学心里想得很好,但因为对画技掌握得不好,而不大愿动笔。教师在画技这方面如果能示范学生就会做得更好了。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四个体会对仗之美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我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导入,我说:“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严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拨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由于事先未拟题目,写成后也不打算你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诗的美,景的美。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

  二、想象画面,引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四、找对子,体会对仗之美

  这首诗,上联是一组对仗句,下联也是一组对仗句。因为学生学过对对子,所以在感受了课文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哪句话和哪句话相对,哪个词和哪个词相对,来感受对仗的美。

  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个特殊的课题,对于喜欢古诗的我,在讲课时当然偏爱讲古诗。一是因为古诗篇幅短小,记忆力日渐衰退的我容易记忆,二是因为古诗短短几句话蕴涵着多少情,贮藏着多少景,让我们遐想无限,心向往之。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仅仅从诗引出的故事就足令人惊叹、兴奋。更不用说诗人满怀的喜怒哀乐和诗句满行的柔情美景了。

  在讲《绝句》之时,我除了用既定的教学模式1.知诗人2.解诗题3.明诗意4.悟诗情5.诵诗文,五个步骤外又加上延诗趣。我认为低段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孩子们喜欢古诗,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古诗世界,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古诗的灿烂光辉。所以我自做主张在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中又添加了“延诗趣”一环。杜甫在写《绝句》一诗时心情是如此阳光灿烂,幸福洋溢。虽然住在物质条件极差的草堂里却依然能用眼看到美,用心感受到美,并用语言文字表达着对美的感悟,对美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而从这四句,仅仅28个字中衍生出的思绪、情感、故事、趣闻给了唐朝以后的人们多少快乐。尤其想我这样喜欢唐诗,“附庸风雅”之人所得的快乐更是无与伦比:或喜上眉梢,或吟吟有韵,或手舞足蹈,或梦入诗境。真可谓“小疯”。

  每每讲古诗,总是觉得一节课40分钟太短了,孩子们会在意犹未尽的遗憾中等待下一节语文课,在等待中心不在焉地上别的课,在等待中消磨了上节语文课的热情。再上语文课时,那热情如何再次培养?等培养起来了,已经又该静心写字了。

  遵照榆次区教育局教研室的“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要素。我对自己所讲的这一课进行深刻反思:

  首先“激情导课”

  两分钟的时间,因为用自己的学生,所以简单的“上课、起立”“师生问好”,在形式上、注意力上、态度上提醒了这节课已经开始。先是对唐诗历史的三句话简要概括,紧接着列举了我们已经接触过的山西的诗人:卢纶、王勃、王维、王之涣、王翰,并且与学生一问一答。让学生因此而为山西骄傲,为自己是山西人而自豪。此时我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便有了情感的交流。我真诚地回应着学生,热情的地期待着学生出色的表现,充分相信我们会一起上好这一课。

  针对“激情导课”的效果预期,我的导课并没有提出学*的课题,也没有让学生明确学*的目标,只在我的心中有效果的预期。此时,我认为语文如此灵动美丽的课,如此深沉厚重的课,实在难以用一个框子框住。只要老师的心中有了效果的预期,一步一步与学生共同完成即可。在讲课时如何显现呢?这一个小的“三步”应该在说课时,反思时体现,在课堂上老师心中有底就完全可以了。

  第二步是“民主导学”

  1情景导学,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