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读写“惹人爱”等四个词语。

  2、会写“谁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的句子,会抄写句子,会说树上的橘子怎么“惹人爱”。

  3、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要,愿意跟同学分享快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读写“惹人爱”等4个词语。

  2、知道朱老师为什么说*是个好孩子。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学*生字“分”。

  2、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1、自学课文,要求: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提出不懂地词语。

  (2)带着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

  (3)教师巡回指导,了解读的情况,解答个别学生的提问。

  2、检查自学。

  (1)课文讲了谁分橘子?分给谁?

  (2)简介*的生*(*爷爷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和*一起为建设新*,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受到发全国人民的尊敬,这篇课文是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他从小就是个好孩子。)

  (3)教师出示卡片,读读词语,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读书枝头灯笼惹人爱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通顺,读熟课文。

  3、读熟课文,再质疑。

  学生再读课文,围绕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能当场解决的,让学生自学解决,跟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的,细读课文时解决。)

  三、写字指导。

  1、借助生字卡片,巩固读音。

  2、学生细看田字格中的生字,自己提出书写有困难的字。

  3、教师重点指导“读、灯、惹”其余生字,指导学生自己看田字格,照样子学写。(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第二课时

  一、复*。

  1、卡片抽读生字词,并用“灯、屋”口头扩词。

  2、学生做课后练*2。

  二、细读课文。

  (一)学*课文1、4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1自然段,读后做练*。

  (1)*在哪里读书?*在

  (2)*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

  2、朱老师是怎么夸*的,齐读第4自然段。

  (1)朱老师为什么说*真是个好孩子?*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读读2、3两个自然段,划出有关词句。

  (二)学*2、3两个自然段。

  1、交流、讨论同学们划出的词句。体会*小时候的好品质。

  (1)出示句子:*从来没有摘过一个橘子。

  a“从来”可以换成哪些词?

  b是橘子长得不可爱吗?(引导学生读第2句话,读后口头填空课后第3题)

  出示投影变换句式练*:秋天,橘子真惹人爱。

  c是他不爱吃橘子吗?

  d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是个怎样的孩子?(*是一个懂规矩,守纪律,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孩子。)

  (2)出示句子:朱老师奖给*三个大橘子,他没有自己一个人吃。

  a*是怎样把橘子分给同学吃的?

  b三个大橘子,朱老师是奖给*一个人的,结果他自己吃了多少?

  c*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是一个爱同学,有快乐愿意和别人分享的好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第2、3段。

  三、总结全文。

  1、朱老师为什么称赞*“真是个好孩子”呢?(可以用老师给的句式说,也可以自己用不同的句式说。)

  2、出示句式:朱老师高兴地说:“*,真是个好孩子。”

  四、作业

  课堂作业3、5两题。

  第三课时

  一、复*检查

  1、乍拼音写词语。

  2、朗读课后练*5。

  二、朗读课文,讲故事。

  1、自由读。

  2、指名读(评议)

  3、分组比赛读。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各自准备,指名讲,同桌互讲)

  三、总结、交流感受。

  师:小朋友,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知道了*从小就懂得守纪律,关心同学,有快乐和别人分享(出示*画像)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爷爷说些什么呢?

  四、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第2、4、6题。

  附板书:

  分橘子

  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从来没有分给同学

  懂规矩,不随便爱同学,有快乐

  拿别人的东西方与别人同享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shao);读写“读书”等词语。

  2、会写“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的句子,会抄写句子,会说树上桔子怎么“惹人爱”。

  3、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要,愿意跟同学分享快乐。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按提示分析句子,把排列混乱的词语整理成通顺的句子;知道朱老师为什么说*是个好孩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按提示分析句子;理解*为什么没一个人吃桔子为什么只吃了一瓣。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全部生字,能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能理解“桔子、枝头、灯笼、挂满、每”的意思,认识火字旁。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小时候分桔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前一课,我们学*在延安看戏时的故事。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另一位革命领袖*小时候的故事。(出示投影)

  1、出示课题。问:你喜欢吃桔子吗?为什么?

  桔子的味美,人人都喜欢吃,而在水果品种不够丰富的过去,它更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食物。很多小孩从桔子还未成熟时,就盼着吃桔子。

  2、读题设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谁分桔子?把桔子分给谁?怎样分?)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听后说说课文讲谁分桔子,分给谁。简介*的生*。(出示*的像)。

  三、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想一想在课文中的意思。

  2、给课文标上段落号。

  3、学*田字格中的生字,读准音,记一记字形。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卡片认读生字、新词。

  重点正音:分、岁:前鼻音;朱、枝、惹:翘舌音;灯、笼:后鼻音

  2、说说你学会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重点分析:

  读:左右结构,右上一个十,右下是个”买”。

  笼:下面半个不要忘了一撇。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右”。

  3、课文共有几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后评议正音。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分桔子的事。)

  五、指导书写:

  朱:独体字,第四画是竖,不是竖钩。

  岁:上宽下窄。

  六、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回答课后问题,按提示分析句子。

  3、了解*小时候是一个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有快乐与人同享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复*新偏旁:火字旁。

  二、学*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一边引导学生看图,一边讲解有关私塾的情况。

  *在朱老师家里读书的时候,朱老师觉得创个怎样的孩子?齐读第四段。

  朱老师为什么夸少奇是个好孩子?课文的哪几段告诉了我闪?(2、3段。)

  2、重点学*2、3段。

  1、女生读第二段,问:这段有几句话?

  A、出示:秋天,黄澄澄的桔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

  (1)这句话中,写季节的词是()。一年分为哪几个季节?秋季是桔子成熟的季节。

  (2)写桔子长在什么地方的词是()。这里的“挂”字我们可以换个什么字,意思不变?课文为什么不用“长”,而用“挂”。看图理解。(因为桔子成熟了,沉甸甸的,挂了下来,所以用“挂”。)

  (3)写桔子颜色的词是()。理解“黄澄澄”的意思。(金黄色,桔子成熟时的颜色。)可出示实物。

  (4)写桔子样子的词是()。句子中把桔子比作什么?再看图说说为什么把桔子比作小灯笼?(从桔子成熟时的颜色、形状,挂在枝头的样子几方面来说。)

  B、这句话写出桔子成熟的时间,把桔子成熟时的颜色和样子写得很美,所以说,真惹人爱,你觉得该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

  C、这么惹人爱的桔子,*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读第三句,说说“从来”是什么意思?板书:从来没摘

  你从这里看出*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我觉得*是个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孩子,因为这么惹人爱的桔子,他从来没有摘过一个。)

  板书:不随便拿别人东西。

  2、*得到了朱老师什么机关报奖励?(教师画三个桔子)

  朱老师为什么要奖励他三个大桔子。

  *得到了三个大桔子,他是怎样做的?(男生齐读第三段。)

  哪些句子是具体写*分桔子的?用“——”划出来。轻声朗读,读后回答。

  这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总的说他没有一个人吃。二、三两句具体告诉我们他是怎样分的,把第一句写具体了。(分句读第三段。)

  3、三个大桔子明明是奖给*的,结果他自己吃了多少?

  这么好的桔子,他为什么不一个人吃,自己只有两瓣,还要分一瓣给后进来的同学,他是怎样想的?你觉得*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4、朱老师知道了,知道了什么?

  5、为什么朱老师夸他是个好孩子?读出夸奖的语气。

  三、小结:*把老师奖给他的三个大桔子分给同学吃,有快乐与别人分享,所以,朱老师知道了,高兴地夸他是个好孩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1、课后第二题,按课文填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复*巩固生字、新词,并听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理词语:连成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4、总结深化全文,进行行为指导。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生字词语。

  1、认读生字、词语。

  2、课后第2题,比一比,再组词。

  3、听写生字词语。

  二、多种形式练*朗读课文。

  三、总结深化:

  1、课文讲谁分桔子,分给谁,怎样分?

  2、*把桔子分给同学吃,是他不喜欢吃桔子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我们要向*学*什么?

  四、行为训练指导。说说你能做到有快乐与别人分享、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吗?

  五、作业指导:

  1、课后第三题,回答问题,再写下来。

  补充:你8岁的时候,在哪里读书?

  2、整理句子。

  朱老师三个*有一天大桔子奖给

  桔子秋天枝头黄澄澄的挂在

  3、课后第三题,读读句子。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分橘子》是三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记叙*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因为不乱摘橘子受到老师奖励,*又把奖给他的橘子分给同学的故事,赞颂了革命领袖*的优秀品质。通过领袖的榜样,教育学生应从小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有快乐与人同享的思想品质。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文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文采用叙述语气,语句浅显易懂。但学生对课文叙述的内容不太熟悉,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补充介绍*的生*、功绩,以激发学生的感情。通过课文的学*,不仅要使学生懂得不乱拿别人东西,关心别人、有快乐与人同享是孩子必须养成的重要品质,而且要使学生逐步养成这些好品质。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是通过课文学*要求逐步达到的一个思想情感目标。

  学生情况:

  《分橘子》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小时候分橘子的故事,教育学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有了快乐应与他人同享。课文采用叙述语气,语句浅显易懂,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但学生对课文叙述的内容不太熟悉,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补充介绍*的生*、功绩,以激发学生的感情。领袖的榜样行为,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模仿欲望,对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有很大作用。但是在物质生活资料丰富的今天,学生虽然能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却不太理解为什么*从来不摘一个橘子,还要把橘子分给同学是一件十分值得称赞的事。而我们学*课文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循序渐进,通过几个步骤让学生逐渐理解*的行为是一种值得学*的好品质。

  设计思路:

  首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时代背景。

  利用听课文录音、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体上的理解。在学*第1小节时,通过对*的生*介绍、"私塾"这个概念的初步认识,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其次,抓住重点句,品词读句,理解课文。

  在学*第2小节时,主要抓住其中描写橘子的话:"秋天,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通过分析掌握这个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分析这句重点句时,我注意发挥学生的学*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能力,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品味词句,寻找句子中最能体现出橘子可爱的部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看图思考比较,分析讨论,逐步理解"黄澄澄、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橘子的可爱。由此,来理解*不摘橘子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好品质。

  最后,练*设计,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主人公的好品质。

  在课的最后,我又安排了一个说话练*,要求学生把朱老师夸奖*的话说具体,并且积极创设当时的情境,让学生试着模仿朱老师说话时的语气,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学生学*,并激起学生学*的强烈动机。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要求学生养成不乱拿别人东西的好品质。对于低年级学生,往往是知先于行,要做到知行结合本身就是个难点。因此,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长期目标。有的.学生虽然能理解不乱拿别人东西是一种好品质,但对*优秀品质的学*往往只停留在思想上,在行动中未必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通过课内外的长期训练,结合生活实践不断地指导提高才能达到。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小时候分橘子的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shào),理解"橘子、枝头、灯笼"等词语的意思。

  3、学*课文第1、2、4段,知道*小时候是个懂规矩,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孩子。初步培养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按提示分析句子,知道朱老师为什么说*是个好孩子。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jú

  1、出示词语:橘子。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你喜欢橘子吗?为什么?

  2、橘子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果,人人都喜欢吃。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分橘子》,齐读。

  课题中有一个生字,出示"分",说说这个生字怎么记?

  3、再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分橘子?把橘子分给谁?怎么分?……)

  二、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听听课文录音。

  听后说说,课文中讲谁分橘子?分给谁?

  出示:*。读准生字"刘",多音字"少"。

  看*照片,简介*生*:*爷爷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和*一起为建设新*,立下了很大功劳,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敬。这篇课文是讲他小时候的故事。

  三、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读准字音,记记字形。

  (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2、指名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惹"。

  齐读生字。

  3、说说课文有几个小节。

  四、学*课文第1、4小节。

  1、指名读第1小节,思考:读了这一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一小节告诉我们故事发生时*的年龄,*读书的地方。原来孩子们不是到学校读书,而是到老师家里去读书的。)

  2、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请回答这些问题。

  出示:(1)*在哪里读书?

  (2)*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

  指名回答。

  3、朱老师是怎么评价*的?从课文的哪一节看出来?(第4小节)

  出示: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齐读。

  五、学*课文第2段。

  1、朱老师夸奖*是个好孩子,那*好在哪里呢?我们来学学课文的第2小节。

  自由读该段,同桌讨论,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从哪里看出*是个好孩子。

  出示句子:*从来没摘过一个橘子。

  "从来"可以换成哪些词?

  3、看看橘子生长的地方(朱老师的房前)橘子就长在朱老师的房前,*却从来不摘。是橘子不可爱吗?(不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秋天,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

  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出橘子是很可爱的?(讨论,交流)

  (1)黄澄澄。这是橘子的颜色。(看图,黄澄澄的橘子)这黄澄澄的橘子成熟的时间是--秋天。看图体会橘子的可爱。

  (2)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枝头。

  为什么说橘子像一盏盏小灯笼?(看图,挂满橘子的橘子树)体会"像一盏盏小灯笼",并理解"挂在枝头"。

  (3)从这些地方,我们看出橘子是可爱的,用句子中的词说,就是--真惹人爱。

  这么可爱的橘子,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谁能换种说法?句式练*:

  秋天,橘子真惹人爱,()。

  4、橘子这么惹人爱,*却从来没摘过一个,是他不爱吃橘子吗?那是为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不随便拿别人东西)

  5、学到这里,你知道朱老师为什么称赞*了吗?指名用不同的句式说说。

  谁能把朱老师的话说得具体些?

  出示:朱老师高兴地说:"*(),真是个好孩子。"(注意语气)

  六、复*巩固。

  1、因为*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所以朱老师要夸奖他。可是朱老师夸奖他还有别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2、读读这几小节中出现过的生字,说说怎么记。

  重点:惹:上中下结构,下面是"心"。生在作业本上写一个,注意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完成课后第3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朱老师的()有棵橘子树。秋天,黄澄澄的橘子()在枝头,像一盏盏(),真()爱。

  填写,校对。

  板书设计:

  12、分橘子

  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从来没摘过一个橘子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橘子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用竖式计算。

  56÷742÷632÷835÷581÷921÷316÷263÷9

  2、谈话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分橘子有余数的除法

  二、互动解疑*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课件显示14个橘子画面。

  2、组织小组讨论:有14个橘子,如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请每个同学用代表橘子的圆片实际分一分,在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3、全班进行交流。指名回答:投影显示学生的圆片图,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4=3盘……2个答:可以放3盘,还剩2个。4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4”表示把14个橘子拿去分,“4”表示每盘放4个,“3”表示放了3盘强调单位“盘”,“12”表示3盘共12个4×3=12。“2”表示放了3盘后还剩下2个。强调单位:“个”5说明“2”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6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启思导疑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试一试”。

  2、讨论:根据刚才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想一想”,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第1、2、3、4题。

  五、总结评价

  1、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5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不过学*的内容稍显复杂,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因此在理解除法竖式的算理时,实际操作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以上因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先分后算,以分物的过程来指导计算的过程。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将分小棒的过程与竖式计算的步骤联系起来,使每一步计算都有据可依,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

  2、重视学生的表达,让学生通过表达加深对除法竖式的理解。

  在教学中,不论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还是在列出除法竖式之后,都引导学生说一说,说分物的过程,说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说除法竖式的计算顺序。在说的过程中既能促进学生思考,又能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回顾上节课的学*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你们还记得计算方法吗?

  请学生用语言叙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

  2、用竖式计算48÷2。

  (1)指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在练*本上独立计算。

  (2)指名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复*上节课的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除法竖式的理解,为本节课的学*扫除障碍。

  3、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熟悉情境图。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请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故事。

  引导学生说出:悟空、八戒、沙僧面前有48个橘子(4篮零8个),他们3人要*均分。

  2、操作分物,直观计算。

  (1)引导列式。

  师:他们3人每人能分到几个橘子?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根据题意可列出算式:48÷3。

  (2)分一分。

  师:现在我们用手中的学具实际分一分,看看能否得出这道题的结果。(出示课堂活动卡)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分一分,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为后面进行除法竖式的计算打好基础。

  (3)交流操作过程和结果。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先分哪部分,再分哪部分,4捆*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

  预设

  生:先分成捆的,每人1捆。剩下的1捆与另外8根合起来是18根,*均分成3份,每人又可以分到6根,这样每人共分到16根。

  师:刚才分物的过程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30÷3=10,18÷3=6,10+6=16。

  3、用竖式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1)尝试笔算。

  师:请你们结合刚才分物和口算的过程,尝试用除法竖式算一算。这道题与48÷2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如果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那么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

  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除法竖式及除法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如下所示:

  (3)结合计算过程总结算法。

  师:在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时,要从哪一位算起?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要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相同数位要对齐,每一步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读写“惹人爱”等四个词语。

  2、会写“谁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的句子,会抄写句子,会说树上的橘子怎么“惹人爱”。

  3、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要,愿意跟同学分享快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读写“惹人爱”等4个词语。

  2、知道朱老师为什么说*是个好孩子。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学*生字“分”。

  2、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1、自学课文,要求: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提出不懂地词语。

  (2)带着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

  (3)教师巡回指导,了解读的情况,解答个别学生的提问。

  2、检查自学。

  (1)课文讲了谁分橘子?分给谁?

  (2)简介*的生*(*爷爷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和*一起为建设新*,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受到发全国人民的尊敬,这篇课文是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他从小就是个好孩子。)

  (3)教师出示卡片,读读词语,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读书枝头灯笼惹人爱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通顺,读熟课文。

  3、读熟课文,再质疑。

  学生再读课文,围绕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能当场解决的,让学生自学解决,跟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的,细读课文时解决。)

  三、写字指导。

  1、借助生字卡片,巩固读音。

  2、学生细看田字格中的生字,自己提出书写有困难的字。

  3、教师重点指导“读、灯、惹”其余生字,指导学生自己看田字格,照样子学写。(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第二课时

  一、复*。

  1、卡片抽读生字词,并用“灯、屋”口头扩词。

  2、学生做课后练*2。

  二、细读课文。

  (一)学*课文1、4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1自然段,读后做练*。

  (1)*在哪里读书?*在

  (2)*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

  2、朱老师是怎么夸*的,齐读第4自然段。

  (1)朱老师为什么说*真是个好孩子?*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读读2、3两个自然段,划出有关词句。

  (二)学*2、3两个自然段。

  1、交流、讨论同学们划出的词句。体会*小时候的好品质。

  (1)出示句子:*从来没有摘过一个橘子。

  a“从来”可以换成哪些词?

  b是橘子长得不可爱吗?(引导学生读第2句话,读后口头填空课后第3题)

  出示投影变换句式练*:秋天,橘子真惹人爱。

  c是他不爱吃橘子吗?

  d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是个怎样的孩子?(*是一个懂规矩,守纪律,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孩子。)

  (2)出示句子:朱老师奖给*三个大橘子,他没有自己一个人吃。

  a*是怎样把橘子分给同学吃的?

  b三个大橘子,朱老师是奖给*一个人的,结果他自己吃了多少?

  c*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是一个爱同学,有快乐愿意和别人分享的好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第2、3段。

  三、总结全文。

  1、朱老师为什么称赞*“真是个好孩子”呢?(可以用老师给的句式说,也可以自己用不同的句式说。)

  2、出示句式:朱老师高兴地说:“*,真是个好孩子。”

  四、作业

  课堂作业3、5两题。

  第三课时

  一、复*检查

  1、乍拼音写词语。

  2、朗读课后练*5。

  二、朗读课文,讲故事。

  1、自由读。

  2、指名读(评议)

  3、分组比赛读。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各自准备,指名讲,同桌互讲)

  三、总结、交流感受。

  师:小朋友,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知道了*从小就懂得守纪律,关心同学,有快乐和别人分享(出示*画像)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爷爷说些什么呢?

  四、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第2、4、6题。

  附板书:

  分橘子

  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从来没有分给同学

  懂规矩,不随便爱同学,有快乐

  拿别人的东西方与别人同享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shao);读写“读书”等词语。

  2、会写“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的句子,会抄写句子,会说树上桔子怎么“惹人爱”。

  3、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要,愿意跟同学分享快乐。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按提示分析句子,把排列混乱的词语整理成通顺的句子;知道朱老师为什么说*是个好孩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按提示分析句子;理解*为什么没一个人吃桔子为什么只吃了一瓣。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全部生字,能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能理解“桔子、枝头、灯笼、挂满、每”的意思,认识火字旁。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小时候分桔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前一课,我们学*在延安看戏时的故事。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另一位革命领袖*小时候的故事。(出示投影)

  1、出示课题。问:你喜欢吃桔子吗?为什么?

  桔子的味美,人人都喜欢吃,而在水果品种不够丰富的过去,它更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食物。很多小孩从桔子还未成熟时,就盼着吃桔子。

  2、读题设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谁分桔子?把桔子分给谁?怎样分?)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听后说说课文讲谁分桔子,分给谁。简介*的生*。(出示*的像)。

  三、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想一想在课文中的意思。

  2、给课文标上段落号。

  3、学*田字格中的生字,读准音,记一记字形。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卡片认读生字、新词。

  重点正音:分、岁:前鼻音;朱、枝、惹:翘舌音;灯、笼:后鼻音

  2、说说你学会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重点分析:

  读:左右结构,右上一个十,右下是个”买”。

  笼:下面半个不要忘了一撇。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右”。

  3、课文共有几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后评议正音。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分桔子的事。)

  五、指导书写:

  朱:独体字,第四画是竖,不是竖钩。

  岁:上宽下窄。

  六、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回答课后问题,按提示分析句子。

  3、了解*小时候是一个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有快乐与人同享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复*新偏旁:火字旁。

  二、学*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一边引导学生看图,一边讲解有关私塾的情况。

  *在朱老师家里读书的时候,朱老师觉得创个怎样的孩子?齐读第四段。

  朱老师为什么夸少奇是个好孩子?课文的哪几段告诉了我闪?(2、3段。)

  2、重点学*2、3段。

  1、女生读第二段,问:这段有几句话?

  A、出示:秋天,黄澄澄的桔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

  (1)这句话中,写季节的词是()。一年分为哪几个季节?秋季是桔子成熟的季节。

  (2)写桔子长在什么地方的词是()。这里的“挂”字我们可以换个什么字,意思不变?课文为什么不用“长”,而用“挂”。看图理解。(因为桔子成熟了,沉甸甸的,挂了下来,所以用“挂”。)

  (3)写桔子颜色的词是()。理解“黄澄澄”的意思。(金黄色,桔子成熟时的颜色。)可出示实物。

  (4)写桔子样子的词是()。句子中把桔子比作什么?再看图说说为什么把桔子比作小灯笼?(从桔子成熟时的颜色、形状,挂在枝头的样子几方面来说。)

  B、这句话写出桔子成熟的时间,把桔子成熟时的颜色和样子写得很美,所以说,真惹人爱,你觉得该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

  C、这么惹人爱的桔子,*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读第三句,说说“从来”是什么意思?板书:从来没摘

  你从这里看出*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我觉得*是个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孩子,因为这么惹人爱的桔子,他从来没有摘过一个。)

  板书:不随便拿别人东西。

  2、*得到了朱老师什么机关报奖励?(教师画三个桔子)

  朱老师为什么要奖励他三个大桔子。

  *得到了三个大桔子,他是怎样做的?(男生齐读第三段。)

  哪些句子是具体写*分桔子的?用“——”划出来。轻声朗读,读后回答。

  这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总的说他没有一个人吃。二、三两句具体告诉我们他是怎样分的,把第一句写具体了。(分句读第三段。)

  3、三个大桔子明明是奖给*的,结果他自己吃了多少?

  这么好的桔子,他为什么不一个人吃,自己只有两瓣,还要分一瓣给后进来的同学,他是怎样想的?你觉得*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4、朱老师知道了,知道了什么?

  5、为什么朱老师夸他是个好孩子?读出夸奖的语气。

  三、小结:*把老师奖给他的三个大桔子分给同学吃,有快乐与别人分享,所以,朱老师知道了,高兴地夸他是个好孩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1、课后第二题,按课文填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复*巩固生字、新词,并听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理词语:连成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4、总结深化全文,进行行为指导。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生字词语。

  1、认读生字、词语。

  2、课后第2题,比一比,再组词。

  3、听写生字词语。

  二、多种形式练*朗读课文。

  三、总结深化:

  1、课文讲谁分桔子,分给谁,怎样分?

  2、*把桔子分给同学吃,是他不喜欢吃桔子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我们要向*学*什么?

  四、行为训练指导。说说你能做到有快乐与别人分享、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吗?

  五、作业指导:

  1、课后第三题,回答问题,再写下来。

  补充:你8岁的时候,在哪里读书?

  2、整理句子。

  朱老师三个*有一天大桔子奖给

  桔子秋天枝头黄澄澄的挂在

  3、课后第三题,读读句子。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分橘子》是三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记叙*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因为不乱摘橘子受到老师奖励,*又把奖给他的橘子分给同学的故事,赞颂了革命领袖*的优秀品质。通过领袖的榜样,教育学生应从小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有快乐与人同享的思想品质。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文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文采用叙述语气,语句浅显易懂。但学生对课文叙述的内容不太熟悉,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补充介绍*的生*、功绩,以激发学生的感情。通过课文的学*,不仅要使学生懂得不乱拿别人东西,关心别人、有快乐与人同享是孩子必须养成的重要品质,而且要使学生逐步养成这些好品质。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是通过课文学*要求逐步达到的一个思想情感目标。

  学生情况:

  《分橘子》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小时候分橘子的故事,教育学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有了快乐应与他人同享。课文采用叙述语气,语句浅显易懂,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但学生对课文叙述的内容不太熟悉,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补充介绍*的生*、功绩,以激发学生的感情。领袖的榜样行为,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模仿欲望,对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有很大作用。但是在物质生活资料丰富的今天,学生虽然能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却不太理解为什么*从来不摘一个橘子,还要把橘子分给同学是一件十分值得称赞的事。而我们学*课文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循序渐进,通过几个步骤让学生逐渐理解*的行为是一种值得学*的好品质。

  设计思路:

  首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时代背景。

  利用听课文录音、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体上的理解。在学*第1小节时,通过对*的生*介绍、"私塾"这个概念的初步认识,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其次,抓住重点句,品词读句,理解课文。

  在学*第2小节时,主要抓住其中描写橘子的话:"秋天,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通过分析掌握这个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分析这句重点句时,我注意发挥学生的学*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能力,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品味词句,寻找句子中最能体现出橘子可爱的部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看图思考比较,分析讨论,逐步理解"黄澄澄、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橘子的可爱。由此,来理解*不摘橘子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好品质。

  最后,练*设计,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主人公的好品质。

  在课的最后,我又安排了一个说话练*,要求学生把朱老师夸奖*的话说具体,并且积极创设当时的情境,让学生试着模仿朱老师说话时的语气,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学生学*,并激起学生学*的强烈动机。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要求学生养成不乱拿别人东西的好品质。对于低年级学生,往往是知先于行,要做到知行结合本身就是个难点。因此,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长期目标。有的.学生虽然能理解不乱拿别人东西是一种好品质,但对*优秀品质的学*往往只停留在思想上,在行动中未必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通过课内外的长期训练,结合生活实践不断地指导提高才能达到。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小时候分橘子的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shào),理解"橘子、枝头、灯笼"等词语的意思。

  3、学*课文第1、2、4段,知道*小时候是个懂规矩,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孩子。初步培养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按提示分析句子,知道朱老师为什么说*是个好孩子。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jú

  1、出示词语:橘子。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你喜欢橘子吗?为什么?

  2、橘子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果,人人都喜欢吃。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分橘子》,齐读。

  课题中有一个生字,出示"分",说说这个生字怎么记?

  3、再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分橘子?把橘子分给谁?怎么分?……)

  二、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听听课文录音。

  听后说说,课文中讲谁分橘子?分给谁?

  出示:*。读准生字"刘",多音字"少"。

  看*照片,简介*生*:*爷爷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和*一起为建设新*,立下了很大功劳,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敬。这篇课文是讲他小时候的故事。

  三、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读准字音,记记字形。

  (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2、指名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惹"。

  齐读生字。

  3、说说课文有几个小节。

  四、学*课文第1、4小节。

  1、指名读第1小节,思考:读了这一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一小节告诉我们故事发生时*的年龄,*读书的地方。原来孩子们不是到学校读书,而是到老师家里去读书的。)

  2、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请回答这些问题。

  出示:(1)*在哪里读书?

  (2)*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

  指名回答。

  3、朱老师是怎么评价*的?从课文的哪一节看出来?(第4小节)

  出示: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齐读。

  五、学*课文第2段。

  1、朱老师夸奖*是个好孩子,那*好在哪里呢?我们来学学课文的第2小节。

  自由读该段,同桌讨论,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从哪里看出*是个好孩子。

  出示句子:*从来没摘过一个橘子。

  "从来"可以换成哪些词?

  3、看看橘子生长的地方(朱老师的房前)橘子就长在朱老师的房前,*却从来不摘。是橘子不可爱吗?(不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秋天,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

  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出橘子是很可爱的?(讨论,交流)

  (1)黄澄澄。这是橘子的颜色。(看图,黄澄澄的橘子)这黄澄澄的橘子成熟的时间是--秋天。看图体会橘子的可爱。

  (2)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枝头。

  为什么说橘子像一盏盏小灯笼?(看图,挂满橘子的橘子树)体会"像一盏盏小灯笼",并理解"挂在枝头"。

  (3)从这些地方,我们看出橘子是可爱的,用句子中的词说,就是--真惹人爱。

  这么可爱的橘子,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谁能换种说法?句式练*:

  秋天,橘子真惹人爱,()。

  4、橘子这么惹人爱,*却从来没摘过一个,是他不爱吃橘子吗?那是为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不随便拿别人东西)

  5、学到这里,你知道朱老师为什么称赞*了吗?指名用不同的句式说说。

  谁能把朱老师的话说得具体些?

  出示:朱老师高兴地说:"*(),真是个好孩子。"(注意语气)

  六、复*巩固。

  1、因为*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所以朱老师要夸奖他。可是朱老师夸奖他还有别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2、读读这几小节中出现过的生字,说说怎么记。

  重点:惹:上中下结构,下面是"心"。生在作业本上写一个,注意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完成课后第3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朱老师的()有棵橘子树。秋天,黄澄澄的橘子()在枝头,像一盏盏(),真()爱。

  填写,校对。

  板书设计:

  12、分橘子

  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从来没摘过一个橘子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橘子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用竖式计算。

  56÷742÷632÷835÷581÷921÷316÷263÷9

  2、谈话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分橘子有余数的除法

  二、互动解疑*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课件显示14个橘子画面。

  2、组织小组讨论:有14个橘子,如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请每个同学用代表橘子的圆片实际分一分,在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3、全班进行交流。指名回答:投影显示学生的圆片图,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4=3盘……2个答:可以放3盘,还剩2个。4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4”表示把14个橘子拿去分,“4”表示每盘放4个,“3”表示放了3盘强调单位“盘”,“12”表示3盘共12个4×3=12。“2”表示放了3盘后还剩下2个。强调单位:“个”5说明“2”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6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启思导疑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试一试”。

  2、讨论:根据刚才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想一想”,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第1、2、3、4题。

  五、总结评价

  1、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5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不过学*的内容稍显复杂,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因此在理解除法竖式的算理时,实际操作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以上因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先分后算,以分物的过程来指导计算的过程。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将分小棒的过程与竖式计算的步骤联系起来,使每一步计算都有据可依,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

  2、重视学生的表达,让学生通过表达加深对除法竖式的理解。

  在教学中,不论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还是在列出除法竖式之后,都引导学生说一说,说分物的过程,说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说除法竖式的计算顺序。在说的过程中既能促进学生思考,又能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回顾上节课的学*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你们还记得计算方法吗?

  请学生用语言叙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

  2、用竖式计算48÷2。

  (1)指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在练*本上独立计算。

  (2)指名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复*上节课的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除法竖式的理解,为本节课的学*扫除障碍。

  3、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熟悉情境图。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请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故事。

  引导学生说出:悟空、八戒、沙僧面前有48个橘子(4篮零8个),他们3人要*均分。

  2、操作分物,直观计算。

  (1)引导列式。

  师:他们3人每人能分到几个橘子?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根据题意可列出算式:48÷3。

  (2)分一分。

  师:现在我们用手中的学具实际分一分,看看能否得出这道题的结果。(出示课堂活动卡)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分一分,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为后面进行除法竖式的计算打好基础。

  (3)交流操作过程和结果。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先分哪部分,再分哪部分,4捆*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

  预设

  生:先分成捆的,每人1捆。剩下的1捆与另外8根合起来是18根,*均分成3份,每人又可以分到6根,这样每人共分到16根。

  师:刚才分物的过程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30÷3=10,18÷3=6,10+6=16。

  3、用竖式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1)尝试笔算。

  师:请你们结合刚才分物和口算的过程,尝试用除法竖式算一算。这道题与48÷2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如果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那么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

  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除法竖式及除法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如下所示:

  (3)结合计算过程总结算法。

  师:在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时,要从哪一位算起?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要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相同数位要对齐,每一步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学*这首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古诗的语言非常简练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而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很难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境界中去,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情景,深刻地领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真正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秀丽。

  一、交流资料,感受意境。

  1、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李白及天门山的资料。

  2、教师展示资料(出示课件:天门山两山对峙,长江汹涌奔腾,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小帆船由远而*顺流而下。)

  (师生共同欣赏。)

  3、师: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充分地交流。)

  [评: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美景,能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学生一开课,就能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景中,从而初步感受意境。]

  二、自主合作,体验意境。

  1、师:请同学们读读《望天门山》这首诗,看诗人是怎样用诗句描写这一壮观景象的。读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学生大声诵读,在小组内热烈地交流。)

  2、全班交流。

  3、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理解上的难点,即对“至此回”与“相对出”的理解。(师相机板书:“至些回”?“相对出”?)

  4、合作探究不懂的词语。

  (1)理解“至此回”。

  (师再次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①再次启发学生说自己又读懂了什么。(主要是解决了哪个“?”)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汹涌的长江水好像是从中间推开了天门山,碧绿的江水一路奔流向前,至此撞击到岩石上,激起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大家能通过诵读的方式来表现这一壮观的景象吗?

  (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出示配乐动画,指名配音朗读。)

  [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整理出难以理解的词语,这些词语如何理解?播放课件再现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是最好的办法。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与课件的形象直观感受下,理解到了诗意,突破了难点,再加之教师播放配乐动画,学生在这种美的情景的熏陶下,大声地配音朗读,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了古诗的意境。]

  (2)理解“相对出”。

  ①师:记得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也有两句诗写得很有气势,是哪两句呢?

  (生齐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师:很对!作者所望见的两处景象都是惊心动魄,极其壮观。不过,《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

  ③师再次出示课件,(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想一想,作者分别站在什么地方望的?

  (引导学生比较:《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而从远处看天门山和在*处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远处看山很模糊,到*处就变大变清楚了。而“*青山相对出”写的就是作者的这种感受。)

  ④再次请学生说出这句诗所描写的意境。

  ⑤再次地播放配乐动画,让学生大声地诵读这两句诗。

  三、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说说,你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师配乐诵读诗句,生想象)

  2、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意境。

  3、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点拨:眼前这番壮丽而又秀美的景象,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激情诵读)

  [评:古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语言的简练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优美的意境,深挚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又创设了一系列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师: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师: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女生齐诵:*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师: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师: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案例评析: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因此,古诗“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的兴趣,倒了学生的味口。所以此案例设计中,教师摒弃了以往单纯地理解诗句意思的教学,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一次次地感受意境。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给学生营造了一片诗意的天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还能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1、在听赏《老师你好》后,能说出歌曲所表现的情绪,能设计形体动作参与歌曲表现。

  2、能学会《老师最理解我》,表现歌曲的情绪,能选择合适的节奏型,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能尝试把写给老师的祝福语填写到歌曲中演唱出来。

  教学重点:

  学会唱《老师最理解我》这首歌,并能选择合适的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难点:

  能将写给老师的祝福语填写到歌曲中并唱出来。

  教学过程:

  一、听赏歌曲《老师你好》

  1、边听《老师你好》的音乐边拍手进教室。

  2、歌曲赞美了谁,再用谈话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喜爱的老师”;“老师是怎样关心、爱护我们的”等等。

  3、聆听歌曲并回答问题

  (1)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2)能用什么体态动作参与歌曲的表现?

  4、听赏歌曲并参与表现

  5、写祝福语献给老师

  第二课时

  二、学*歌曲《老师最理解我》

  1、聆听歌曲

  2、练*伴奏

  (1)出示三角铁、碰铃、响板、沙球、铃鼓等乐器的节奏伴奏谱,让学生任选一条自己喜欢的节奏,先用拍手等动作代替打击乐器,尝试为歌曲伴奏。

  (2)分四个大组讨论交流。

  (3)全班随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学唱歌曲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听录音轻声跟唱一次歌词。

  (3)学生随琴声自由划拍视唱歌谱,找出难点。

  (4)解决歌曲中的切分节奏难点,重点指导唱谱。

  4、随琴演唱歌曲

  三、歌曲表演

  用歌声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

  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表现歌曲。

  四、尝试填词

  五、小结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找“饿”》,了解这个童话是怎么编出来的。

  2、乐于编童话。,提高*作兴趣,增强*作的自信心

  3、能够围绕一个意思编写通话故事,做到语句要通顺,内容连贯。

  4.愿意将自己的*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作的快乐。

  二、重点:

  能够通顺流畅的叙述故事。

  三、难点:

  怎样通过组合玩具展开想象,编出很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点幻灯片)小朋友们,猜猜看,图片中的人物出自哪篇童话故事?

  2、说到童话故事,同学们还想到什么了啊?板书:童话

  3、大家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两只大熊猫,一只熊猫妈妈。一只熊猫宝宝,和他们打个招呼啊,想不想听听关于他们的故事呀?

  4、有趣吗?这个童话故事啊,是一个小朋友编的,故事就在书上,同学们把书翻到122页,也捧起书自己读读好吗?

  二、学*例文,学生*作

  1、读完了?感觉怎么样?

  (追问——哪儿有意思呢?)

  总结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想象出了语言,想象出了动作,

  老师把板书写出来:想象、特点

  1、多有意思的故事呀!两个毛绒玩具,通过想象,居然能编出这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真是太了不起了!你们也想 像这样编一个故事吗?板书:编

  赶紧拿出你们的玩具,编一编,也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合作来编。(老师巡视,参与点拨)

  3、谁来把你编的故事简单地说说? (教师可引导: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友情、、快乐)

  4、你们说得真棒,(还有小朋友想说呢!没关系,赶紧拿出笔来,把你们编的故事写下来,看谁写得最生动,最有趣。)老师巡视,用红笔圈划

  三、交流评价

  1、(哎呀,看同学们写得这么投入,老师都不忍心打扰大家,但是老师真想听听同学们编了什么样的童话故事。)自己先读读,在你认为写得最棒的一小段旁边加上一颗五角星。

  把你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

  (1) 请你读一读

  (2) 你能夸夸自己吗?这段哪儿写得特别棒?

  (3) 你们的意见呢?谁还能来夸夸他?

  (4) 交流2—3个片段

  2、 [小朋友编得多棒呀!老师也编了一个童话故事,想听吗?这里呀,老师也只给大家说一小段最精彩的。——拿起玩具讲故事](放背景音乐)“妈妈妈妈,我睡不着?给我讲个故事嘛”熊猫娃娃拉着妈妈的手说。熊猫妈妈慈爱地摸着熊猫娃娃的'头,笑盈盈地说:“好吧,乖孩子。”

  “这个故事是外婆告诉我的,很多年前,我们熊猫家族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灾难。我们生活的竹林里,竹子接二连三地开花了。”“那吃什么呀?”熊猫娃娃忍不住问,不由得搂住了妈妈。

  “感觉就像一夜间发生的事。大伙都聚集在一起商量该怎么办?此时已经有年老的熊猫快要支撑不下去了。”说到这,妈妈的眼圈已经红了。熊猫娃娃出神地看着妈妈,把妈妈搂得更紧了。妈妈擦了擦眼泪,“这件事很快被人类知道了,他们立刻商量对策,用最快的速度帮我们熊猫准备了充足的食物……”

  熊猫娃娃还想继续听下去,你们想听吗?老师课后再告诉你们吧。

  (生很失望)别着急,拿起稿纸,读一读、改一改我们手中的童话,我们自己编的童话故事也会一样精彩。教师巡视。

  谁愿意把你的故事整个儿读给大家听一遍?(注意勾画和修改)

  四、评价

  你真是我们班上的小“安徒生”了。(放在投影上)师用红笔圈划。

  五、作业

  将自己的作文回去再修改修改,利用班队会的时间我们开一个童话故事会,好吗?

  *作内容 *作7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动手摆放自己喜欢的玩具,动脑编一编玩具的故事。

  2、能读懂例文《找“饿”》,了解这个童话故事是怎么编出来的。

  3、编写的故事语句要通顺,条理清楚,让人能读懂。

  指导过程

  一、导入谈话。

  玩具是我们从小就喜欢的好伙伴,尤其是动物玩具。动物王国里的玩具可多了,它们之间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

  出示两个熊猫玩具,问: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熊猫?(描述熊猫的外形)

  你们猜一猜,他们是什么关系呢?这两只熊猫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指导学生读懂例文。

  1、默读例文《找“饿”》,想一想:两只熊猫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

  (1)熊猫娃娃找到“饿”没有?是如何找到的?

  (2)熊猫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

  2、论:小作者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

  (1)你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哪儿很有意思?

  (2)小作者的想象力又表现在哪里?

  3、这两只熊猫之间,还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展开你的想象,开动脑筋想一想。

  提示:如果他们在路上遇到了小猴(大象……),会发生什么事呢?

  4、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师适当点评: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编写练说

  1、在小组内分别摆放自己喜欢的玩具,通过想象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提示:可想象它们的个性,他们之间的关系,故事要有点意思,即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或给人有一点启示。

  2、把编的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学听。

  评议:看编得是否有意思,想象是否合乎清理。

  四、学生*作

  1、明确要求:

  (1)要把故事说清楚,有点意思。

  (2)想象要丰富合理。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各人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故事,再写下来。

  《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学*这首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古诗的语言非常简练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而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很难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境界中去,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情景,深刻地领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真正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秀丽。

  一、交流资料,感受意境。

  1、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李白及天门山的资料。

  2、教师展示资料(出示课件:天门山两山对峙,长江汹涌奔腾,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小帆船由远而*顺流而下。)

  (师生共同欣赏。)

  3、师: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充分地交流。)

  [评: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美景,能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学生一开课,就能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景中,从而初步感受意境。]

  二、自主合作,体验意境。

  1、师:请同学们读读《望天门山》这首诗,看诗人是怎样用诗句描写这一壮观景象的。读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学生大声诵读,在小组内热烈地交流。)

  2、全班交流。

  3、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理解上的难点,即对“至此回”与“相对出”的理解。(师相机板书:“至些回”?“相对出”?)

  4、合作探究不懂的词语。

  (1)理解“至此回”。

  (师再次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①再次启发学生说自己又读懂了什么。(主要是解决了哪个“?”)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汹涌的长江水好像是从中间推开了天门山,碧绿的江水一路奔流向前,至此撞击到岩石上,激起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大家能通过诵读的方式来表现这一壮观的景象吗?

  (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出示配乐动画,指名配音朗读。)

  [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整理出难以理解的词语,这些词语如何理解?播放课件再现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是最好的办法。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与课件的形象直观感受下,理解到了诗意,突破了难点,再加之教师播放配乐动画,学生在这种美的情景的熏陶下,大声地配音朗读,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了古诗的意境。]

  (2)理解“相对出”。

  ①师:记得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也有两句诗写得很有气势,是哪两句呢?

  (生齐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师:很对!作者所望见的两处景象都是惊心动魄,极其壮观。不过,《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

  ③师再次出示课件,(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想一想,作者分别站在什么地方望的?

  (引导学生比较:《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而从远处看天门山和在*处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远处看山很模糊,到*处就变大变清楚了。而“*青山相对出”写的就是作者的这种感受。)

  ④再次请学生说出这句诗所描写的意境。

  ⑤再次地播放配乐动画,让学生大声地诵读这两句诗。

  三、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说说,你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师配乐诵读诗句,生想象)

  2、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意境。

  3、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点拨:眼前这番壮丽而又秀美的景象,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激情诵读)

  [评:古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语言的简练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优美的意境,深挚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又创设了一系列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师: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师: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女生齐诵:*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师: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师: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案例评析: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因此,古诗“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的兴趣,倒了学生的味口。所以此案例设计中,教师摒弃了以往单纯地理解诗句意思的教学,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一次次地感受意境。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给学生营造了一片诗意的天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还能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水》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环节的内容,一是通过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结合观察视频,能用网状图加以描述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辨别水和其他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让学生掌握物质分为固态、液态、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学生分析】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三年级的孩子们对水是非常熟悉的,但熟悉程度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的,本课的教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关于水的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结合实验探究活动,形成水的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种方法,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对水形成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引领学生通过“水在哪个袋中”、“给袋中的物体分类”这两个环节的实验探究,形成对水特性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三年级课文《荷花》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设计】

  《荷花》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用第一人称描绘了公园里满池荷花的美丽景色。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方面,难点是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为此,运用电教媒体形成优化的教学过程,在解决教学重点的同时,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可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强化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电教媒体所创设的美景给学生以多层次的欣赏,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在轻松愉悦的学*氛围中,培养学生听、说、读的技能,提高他们观察、想象以及赏析词句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说明】

  1、围绕训练目标,创设情境、引导情趣:

  为使学生对满池荷花有真情实感,特设计宽银幕投影,以增强空间效果。用轻柔的音乐和描述性的语言使学生置身于美丽动人、风姿妩媚的荷花池旁。初步的观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继而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清第三段的脉络: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并按这一顺序显示相应的情境,指导学生读文赏析。

  2、借助情境,理解词句:

  凭借电教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思,从形象到抽象,理解词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确。课文里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 冒字,学生难以正确理解,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若设计卡通式的动景,让学生观看荷花从荷叶丛中渐渐往上生长的过程,从而领会到冒是往上升,是在荷叶的缝隙间长出来,体会其长势。进而再与钻比较,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通过电教媒体的辅助,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词句,从静态中体会荷花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活跃思维,增强美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3、神化意境,陶冶心情,朗读升华:

  课文第四节,作者想象了荷花的动态美,是全文的难点。其中我仿佛是一朵白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在翩翩起舞一句,更难领会。采用一幅神化的意境:满池荷花的静景配以仙女翩翩起舞的动景,让学生观赏,使学生理解作者看荷花的心情和神情,再通过一个口头句式训练:我( )地看着满池荷花让学生自己感受表述。并再次面对荷花的特写镜头,诵读课文,在神化般的意境中,增强美感,陶冶学生的身心。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创设情境,学*第一段

  1、揭示课题:《荷花》

  2、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荷花池旁。

  (教师同时打开三架投影机,使宽银幕上的满池荷花刹那间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兴趣)

  3、学*第一段:

  ⑴ 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呢?

  ⑵ 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把作者闻到荷香后,对荷花的喜爱,希望看到荷花的一种迫切心情读出来。

  二、观美景,入意境,品词句,学*第二段(重点)

  1、师:我们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来欣赏呢?

  (听录音,指导看投影)

  2、图文对照,理解词句:

  ⑴ 荷叶是什么样的呢?轻声读课文,划出描写荷叶的句子。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挨挨挤挤,抓住词语体会荷叶的数量多,形状大,颜色美。

  ⑵ 观看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的录像并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通过卡通式的动景使学生理解冒的意思,与钻进行比较,知道冒显示出荷花生机勃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⑶ 在诵读、观察的基础上对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进行赏析。

  (运用电教画面,让学生在欣赏中对只有展开两三片花瓣,全展开的,含苞待放的荷花表示自己的感受,从而进一步领会满池荷花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

  ⑷ 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将画面上荷叶覆盖住,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朵朵荷花,让学生理解荷叶可以衬托荷花的美。

  3、欣赏满池荷花的组合美:

  ⑴ 师:为什么我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呢?

  ⑵ 观赏姿态各异的荷花,结合朗读指导。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表达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使学生爱美的情感得到升华。

  4、为什么说这是一幅活的画?

  结合上下文理解。

  教材简析:

  夏日的公园内,荷花池里热闹一片:满池的荷叶挨挨挤挤,宛如铺着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在那碧玉般的圆盘间有袅娜的白荷花:有的已然绽放,有的即将开放,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她们在晨风中,舞蹈;小鱼儿在她的脚下游过,蜻蜓在花间留连……正面描写荷花,并借助联想的方法侧面烘托出荷花的美!以“荷花”写出荷花池夏日清晨风光,写出了夏日的美景。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积累词语,提高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精彩段落。

  3、通过品词析句,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学*运用。

  4、体会联想的用法。

  5、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6、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学*写自己喜爱的一种植物。

  7、课外延伸,了解有关荷花的知识和精彩诗句等。

  教学重点:

  体会荷花的美。认识联想。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通过对荷花的描写,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预*课文,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回顾:

  《燕子》和《咏柳》,春的形象大使当属燕子和垂柳,燕子回归,柳树泛青,“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的春天就花枝招展的来到人间。

  欣赏了春的美景,今天咱们继续去欣赏……生:荷花。

  2、板书:荷花。

  谈话:

  各自了解的荷花:夏日的形象大使:也称为“莲花”,还叫“水芙蓉”;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诗人也争相赞美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反馈课前预*情况)

  3、就课题提问:荷花是什么样?美在哪儿?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写?……

  二、初读课文,自读为主,完成初读任务。

  1、自由读课文,圈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把握课文脉络:课文围绕荷花写了哪些内容?

  3、在有关句子边上做些标注。

  三、检查初读,整体感知课文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挨挨挤挤

  莲蓬 饱胀 仿佛 衣裳 翩翩起舞 舞蹈 蜻蜓指导读音和字形,

  如 挨 蓬 胀 裳 翩 蹈 蜓

  2、指名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如:花瓣儿 花骨朵儿都是儿化音要指导读出韵味;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不能把句子读破了;如果把眼前的荷花看作一大池活的画,句子比较长,指导读好停顿;

  3、交流:课文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夏日的清晨去公园赏荷花。

  四、重点指导书写生字:蓬 翩 蹈 蜓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了解剪贴荷花的图片资料。

  3、观察一种植物,做好观察记录。

  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品读、感悟文本

  1、品读课文第一小节,整体把握文本感情基调。指名读第一小节。完成填空:

  ( ),( )到( )去玩。

  拓展想象:清晨走入校园,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清晨的荷花怎样呢?从哪儿体会出的?

  扣住“一……就……”体会出,荷花的清香之浓郁,并想象一下清晨的公园美景,荷花池则宛如明珠点缀在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清晨来公园内玩的“我”心情怎样?高兴—兴奋— 惊喜—迫切……

  从字里行间,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清早”、“ “一……就……”“赶紧”“往”“跑”。

  通过品析,不难看出:“我”是个爱花的人,非常善于观察;有生活情趣的人,一定是热爱自然的人,热爱生活的人。(这样为理解下文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对荷花的喜爱,没有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也就不会如此投入得看赏花赏得都忘我的境界。理解课文的联想部分就比较轻松了。正因为爱花,才会比一般的游人看的仔细,体会的真切,赏的入神,在爱花人的眼中,花才会更美,更具有灵气;也正因如此,“我”所看到的荷花也就更卓尔不群,艳丽无比!)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的心情,想象清晨荷花池的美景。

  三、看图。欣赏荷花池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激发想象。

  四、学*课文二至三小节,体会荷花的美,感悟“我”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1、自由读,体会荷花的.美。

  2、指导理解“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不少”是荷花开了很多,但并也并不是全部,由“不少”可以想象倒荷花竞相开放,艳丽夺人的景象。也可以推知:荷叶一定是长得更为茂密,更大更绿更圆吧,因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可见此时的荷花池内该是荷花的天下,是荷花的盛宴呢。所以,才会上文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跑到荷花池边的“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荷花。

  3、“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体会,荷叶的美,和特点。“挨挨挤挤”可见荷叶的密。“碧绿”“大”可见荷叶的美。想象那么多又大又绿的圆盘般的荷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铺展在水面上的景象。

  4、欣赏描写荷花的语句,各自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荷花风姿,并说出理由。

  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可以这样解读:白荷花好像也争着要把自己美丽的身姿展示给人们看。“冒”写出了白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间想法设法般伸展出来,借助荷叶的点缀,尽情炫耀着自己的艳丽姿态。

  “冒”也体现了荷叶虽然挨挨挤挤的但并没有密得不留一点空隙,而那些空隙似乎就是专为白荷花留着的。于是,满池的荷花,绿色之间点缀着白色的荷花,荷花池风光迷人!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才展开”“两三片”写出了白荷花就像害羞的小姑娘,半开半闭,给人无限的遐想,很美。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全”“露出”“嫩黄色”,荷花绽放,把自己全部的风姿展示给人们看,再加上露出的嫩黄色的小莲蓬,更显得娇嫩,艳丽。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饱胀”“马上”“破裂”写出了没有开放的白荷花的姿态,虽然没有看放,但从她等待绽放的急切的姿态,我们可以想象她绽放时无与伦比的美丽。

  5、联系朗读,想象着荷花池迷人风光,读出自己的感悟。

  指名读,比赛读,欣赏读。

  三、学*三、四、五自然段

  1、欣赏了荷花池的美景,来体会一下文中“我”的心情。将“花”与“我”紧密联系起来,体会到“我”因花而激动,陶醉,“花”因“我”的欣赏而更艳,为体会下文,“我”忘我的变成了白荷花,与花融为一体作好铺垫。

  2、“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体会“我”此时的陶醉。

  3、“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体会到“我”由陶醉进入忘我的境地,想象满池的荷花在风中翩翩起舞的绰约风姿。欣赏荷花的姿态美。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设计意图:

  《空气在哪里》主要使学生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主要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和游戏活动,让学生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身体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引领学生探究验证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能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2、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认识什么是气体。

  3、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质疑,并敢于想象。

  教学准备:

  气球、塑料袋、扇子、卡纸、烧杯、饮料瓶、*底烧瓶、天*、打气筒、水槽等。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这儿有个谜语,你们想猜猜吗?请听好:“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到处跑,动物植物都需要。”它是什么呢?生:---(空气)

  师:那关于空气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找找空气到底在哪里好吗?

  (二)想办法找空气

  1、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粉笔)你们研究过它吗?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现在老师准备把粉笔放到烧杯里,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汇报。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又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对,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是空气,那么还有哪里有空气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好吗?

  师: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你感觉那里有空气?

  生答。

  2、师:看来,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空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想出办法找到空气,让大家来看一看?摸一摸?或者感觉一下呢?

  师:我想咱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现在,大家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找空气吧?

  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方法,表现得非常优秀,现在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了吗?

  (三)实验探究“杯子里有空气吗?”

  1、师:请大家看看这些杯子,猜想一下它们里面有什么?

  学生猜测

  师:杯子里面究竟有没有空气?你能想出办法来验证吗?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师:把你们想到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交流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么这些办法能否证明空气的存在呢?我们还需要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你们不容易找到的仪器,请组长到前面来领取。

  组长领仪器。

  师: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有创意!我们马上动手试一试吧!

  你们用什么方法证明杯子里面到底有没有空气?

  2、师: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找到了空气,并且也想办法验证了空气的存在,现在你对空气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在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满着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那请你们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有没有气味?来,用你的小舌头尝一尝:空气有没有味道?我们知道空气无处不在,那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有空气吗?我们再仔细看看周围:空气有颜色吗?是啊,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一种物体。(师适时板书)

  师:大家再想想看:空气跟水、木块、铁块等物体相比,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科学家把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气体。我们来看老师带来的资料卡(出示资料)

  (四)自由活动:空气有重量吗?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在想啊,我们去买水果、买菜都要用称来称一称重量,那么空气是不是也有重量呢?谁能猜一猜?

  学生猜测。

  师:空气到底有没有重量呢?谁能想出办法来称一称?现在我们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好吗?大家看这是什么?对,是天*。我们把天*来当做跷跷板。现在我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在天*的两边,把天*调试*衡,大家看,现在天*两边一样重了。

  师:大家注意看仔细了,我在左边的瓶子里打一些空气,好,大家看,现在天*怎样了,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对,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也有重量。

  (五)总结评价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水里面有空气吗?其他星球上有空气吗?我建议大家课下想想办法,去进一步了解。好!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空气在哪里

  无处不在

  无色无味透明气体

  课题8: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

  2 、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教学重难点:

  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在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想象出植物体内水分的排出过程。

  教学准备:

  1 、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

  3 、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

  前置作业:

  课前感受森林和空地上空气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体

  上节课我们学*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师板书:植物的叶(一)

  二、学*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

  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叶面上有什么?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5)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板书:叶有蒸腾作用)

  2.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

  (3)学生讨论回答。

  (4)教师讲解。

  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应用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拓展研究

  选择下面问题中的1 — 2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 、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 、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 、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8、叶的蒸腾作用

  水分和养分→根→叶的蒸腾作用(气孔)→空气中

  课题6: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二、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第9课:植物的根。教师随机板书。

  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

  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教师适当点播:

  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

  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

  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

  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

  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

  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2、人参可以做药材。3、地瓜能做淀粉。4、甜菜能加工糖。……)

  总结提升: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收获”栏)

  板书设计:

  一、根的特点:直根(主根粗大)、须根(由不定根组成)、根毛

  二、根的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教学内容:科学三年级上册第7课

  教学目标:

  1、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图画)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

  2、意识到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对我们生活很有意义。

  3、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它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多份校园简图与*地图。

  2、学生准备:

  ①思想上的准备:课前考虑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

  ②物质上的准备:水彩笔、图画本。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白雪公主吗?可是她现在遇到困难了——(出示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找不到果子在哪里,愿意帮助我吗?”

  帮助百雪公主采果子:学生描述果子的位置。

  二、活动感知、引导探究

  ㈠描述生活中的位置。

  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问:“同学们,你们在哪里?”

  学生选择喜欢的位置并描述。

  为什么一个位置能用两个不同的方位描述。(体现参照物的作用。)

  学生再选择位置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自己的位置。

  观察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上有哪些物体?

  学生观察并描述。

  ㈡描述图上位置。

  回想校园四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

  独立思考回答。

  在校园简图上识别图上位置。

  教师引导小组探究相互提问回答。

  应用识图方法识别*地图。

  ㈢将方位知识应用于生活。

  小游戏,找方向。

  全体活动,明确找到一个方向就可以辨别其它方向。

  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迷路了。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白雪公主回家。

  (学生分析并汇报。)

  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的家。

  通过周围物体,确定百雪公主家的位置。

  (学生讨论汇报。)


三年级《分橘子》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三年级橘子作文菁选

【精华】三年级橘子作文合集6篇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橘子作文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哇!今天作文课上,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品尝水果,就要吃我最爱的橘子喽!

  上课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的水果举起来,我发现有弯弯的金灿灿的香蕉,有红红的'又大又圆的苹果,有小小的红红的山楂,有灯笼似的扁圆的柿子……我左瞧右看,同学们的水果各种各样,但我觉得还是我的橘子“哥哥”最独特了。只见他扁扁的,圆圆的,凑*鼻子闻了闻,哇!一股清淡淡的香气立刻钻进了鼻孔里,好诱人啊!我迫不及待地剥开了橘子皮儿,只看见“一群孩子”快乐地围坐在一起,我立马取下一瓣咬了一口,呀,冰冰凉凉的,实在太好吃啦!我又接连吃了好几瓣,嘿,酸酸甜甜的,这味道真是让我回味无穷啊!

  多吃橘子,好处可多啦!因为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橘皮橘络还可以入药,可以止咳治疗感冒呢,橘子的全身可都是宝啊!

  橘子哥哥,我喜欢你!

  水果王国里有许多水果,碧绿的西瓜,黄澄澄的桔子,淡黄的`菠萝……

  黄橙橙的桔子身体小小的,圆圆的。像一个圆溜溜的小皮球。它浑身上下长满了许多小疙瘩,这些小疙瘩是桔子用来“呼吸”的嘴巴。摸一摸凉凉的,软软的,真舒服。当我把桔子皮剥开时,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还会看见十几个桔娃娃紧紧地围坐在一起,它们身上还披着白色的纱衣,向兄弟姐妹们在说悄悄话。

  我轻轻掰下一瓣,尝了尝,谁知牙齿刚咬到桔子时,汁水就直流口腔。味道不错,酸酸甜甜的真好吃。桔子不但味道可口,而用途广泛。皮晒干后可以泡茶喝,且有维生素C,可以提高免疫力呢!

  今天,我和我们班的同学徐飞去玩,来到了斌斌家。

  斌斌的爸爸是我们心目中出了名的小气大王。全村只有他家种橘子。他看得很紧,不准别人进他的橘园,更不让别人摘他的橘子。他还说:“谁敢偷一个橘子,就罚他十块钱。”

  今年,斌斌家的'橘园像往年一样结满了累累的果实,那一簇簇黄澄澄的橘子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而我们只能饱饱眼福,咽咽口水。

  可是昨天下午,不知哪个吃豹子胆的竟一连“偷”了几个,而且个个是枝头上的大橘子。尽管斌斌爸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查出谁干的。“谁那么胆大啊,敢偷他们家的橘子?”“就是吗!…… ”大家议论纷纷。

  斌斌的爸爸没办法,今天只好去找老师帮忙。他到了斌斌的那个班,刚走进教室,李老师就对他说:“你来的正好,我正有件怪事想问问你。”斌斌的爸爸说:“我这儿也有一件事儿想找你帮忙。”李老师拉开抽屉,只看见放着好几个金灿灿的橘子。这时斌斌看着橘子红着脸说:“橘子是 …… ”斌斌的爸爸恍然大悟,对李老师说:“我这事不用你查了。”李老师笑着说:“我这事也不用你查了。”

  斌斌的爸爸笑着对老师说:“你瞧我培育的橘子成熟了,你培育的“橘子”也成熟了,哈哈……”笑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水果琳琅满目。你看,有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大鸭梨、金灿灿的橘子、晶莹剔透的葡萄??但我最喜欢的是橘子。

  桔子的外形圆圆的,它穿着一身金色的外套,多像一个漂亮的小灯笼啊!剥开橘子,哈,里面躲着十来个月亮似的“橘娃”。它们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胖,像兄弟姐妹一样,挤得紧紧的,肩并肩,围成一个圆球,而且它们背上都披着一条条白色的丝巾。我迫不及待地掰开一片橘子瓣儿放在口中,酸酸的,甜甜的,清凉爽口,味道真是美极了!不一会儿,我就吃掉了一个橘子。橘子不但好吃,而且还能治咳嗽,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它的皮晒干后,可泡茶喝,还可以治病,我们所吃的橘肉加工好以后,就是美味的橘汁啦!

  看,橘子的作用多大啊!我喜欢它。

  我最喜欢吃橘子,一想起它那酸甜可口的味道,就垂涎三尺。橘子的种类很多,有无核蜜桔、芦柑、红桔、金桔??,无论什么品种它们的颜色和形状都相似。橙黄色的`外皮,剥开皮里

  面是分了瓣的果肉。轻轻一挤橘子皮,一股汁水流进眼睛里面,眼睛感到酸极了,但它不能吃,听妈妈说,它是一种很好的中药。你包开橘子瓣那层薄膜,露出一个个紧密相连的籽,像一个个紧密相连的小珍珠。

  有一次,奶奶从果品市场买来一新金橘,刚一进家门奶奶就大声招呼我说:“林林,快来看看奶奶买什么好东西了!”我我三步并作两步从屋里跑出来,打开箱盖一看,全是橘黄色的小黄球,我问奶奶:“奶奶这是什么呀?怎么这么小?”奶奶说:“是金橘。”我一听是金橘,从来没吃过,迫不及待想尝尝它的滋味,顺手拿起一个就往嘴里放。爷爷看见了哈哈大笑,对我说:“林林,要剥皮才能吃。”我吐出金橘,开始剥皮了,皮薄的像厚厚纸,果肉和大橘子没有什么两样,也是一瓣一瓣的,只是太小了。我轻轻的咬开它,一股甜甜的汁水流入嘴中,味道好极了。我贪婪地吃着金橘??

  我家门前有几棵橘子树,秋天到了,树上结满了有大又圆的橘子。

  橘子树,不像其它果树那样高大挺拔,但它枝繁叶茂,远远望去好像一把撑开的大绿伞。橘叶挨挨挤挤的,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走进一看,深绿色的叶片上面叶脉纵横交错,清晰可见。叶片们有的打着卷儿;有的叶尖微微下垂;还有的腰板挺得笔直。一阵风吹来,一树的叶子就漾起绿色的波纹,好看得很。

  橘子长得可真多啊,有的挂在枝头荡秋千;有的藏在树叶丛中躲猫猫;还有的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说着悄悄话……金黄色的橘子挂在枝头,好似一个个火红的小灯笼,在秋风地吹拂下,跳起了欢快的“小苹果”。

  摘下一个橘子仔细一看,橘子的表皮凹凸不*,底部还有一个小小的`绿色的“肚脐眼”。用手摸一摸橘子,冰冰的,软软的,感觉非常舒服。我拿起橘子,刚把指甲嵌入表皮中,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就扑面而来,那香味光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去掉表皮的橘子,好像一个莲花宝座,大大小小的橘子片们错落有致地围坐在一起。掰下一瓣,只见上面有一层白色的渔网状的筋络包裹着果衣,脱下那层薄薄的果衣,里面是一颗颗晶莹透亮小水珠般的果肉。我迫不及待地将其送入口中,轻轻一咬,哇!橘子的汁水四处飞溅,那酸酸甜甜的味道充斥着我的口腔,顿时让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那满树的桔子,不仅为我家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让迷人的秋天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从前有个美丽的橘子仙女叫“美智子”。美智子可是橘子女王,她懂得的橘术(橘子仙女只学关于橘子的法术,简称橘术)谁都不知道怎么学,除了她女儿可以学。她有两个漂亮温柔的女儿,大女儿出生在橘子刚结果时,那时橘子是碧绿碧绿的。她叫绿波。二女儿出生在橘子成熟时,那时橘子金灿灿的,十里飘香。她叫金香。美智子想把“绿金橘子秘宝”传给一个女儿。春天来了,她叫来绿波、金香,说:“我给你们布置一个任务——种好橘子,秋天我来检查,谁种得好,我就把绿金橙子秘宝传给她。”两个女儿很高兴,绿金橙子秘宝可珍贵了,它可以将成熟的黄橘子变成青涩的未成熟橘子,还能把未成熟橘子变成成熟的黄橘子、变出橘树,而且能在每次使用时许一个愿望,得到绿金橘子秘宝的仙女能做未来的女王。这可是属于高级的橘术。

  两姐妹开始种植橘子。她们高兴地扇着翅膀,各拿着一大袋橘子种子飞来飞去地撒播种子。

  慢慢地到了橘子结果的夏末。那橘子绿绿地,也挺好看呢!这时,几个美丽的橘精灵——奇娜、菲妮、米娅飞了过来。她们是橘仙中的贵宾,老远就闻到绿波和金香橘园里的橘香,就想来看看。菲妮兴奋地说:“我们先去金香的橘园看看吧!”她们飞到金香的橘园,却遭到了痛打、责骂和驱逐。金香一边打一边怒吼:“滚!统统给我滚!!我不允许除我、姐姐、母后的人踏进我的橘园!”橘精灵只好逃离了金香的橘园。米娅一边抚摸着伤口一边说:“菲妮你怎能让我们去金香这‘魔鬼’的‘地狱’呢?咱们还是去绿波的橘园看看吧!我和她可是朋友!”她们一起来到绿波的橘园。绿波正在橘园里照料橘子。她见米娅等橘精灵来了,高兴地说:“啊,米娅你带你朋友过来玩儿啦?”米娅不好意思地说:“嗯……打扰你了!我们闻到你们两姐妹橘园里的香味就想去看看,可金香不让我们进去,我们只好来你这儿了。”绿波边拉着橘精灵们进去边说:“不不不,我这正照料完橘子没事干呢。我们一起玩儿吧!”她们快乐地玩起了捉迷藏。

  过了许久,橘精灵兴奋地说:“谢谢你,绿波。我们玩儿的很开心。我们先回去了,Bye-bye!”

  走了不久,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橘精灵见金香的家就在不远处,跑过去敲敲门说:“金香,开开门,下太大雨了能让我们进去躲躲雨吗?”金香开门后,冷冷地说:“你们不能进来!你们要进来了,就会把我刚布置好的小屋弄上泥脚印!”门“砰”地关上了。奇娜不甘心地拍打着门,里面只传来一个字:“滚!”这声音的分贝准够1300了,吓得橘精灵急忙逃窜。她们来到绿波家按按门铃。绿波探出头惊讶地说:“天啊,你们怎么淋成这样?快进来!”橘精灵刚走进来,地面上就出现了泥脚印。奇娜抱歉地说:“对不起,把你的`地板弄脏了。”绿波摆摆手:“没关系,我可以擦擦。”

  到了橘子收获的秋天。绿波的橘园果实累累,而金香的橘园却稀稀疏疏。原来是橘精灵运用橘术,把绿波橘园里的果实变多了,而金香对她们不好,就把金香橘园里的果实变少了。金香带母亲去看橘园。她想得到绿金橘子秘宝,就带母亲去绿波橘园,并说这是自己的橘园。美智子大怒:“你什么时候学会撒谎了?是谁的橘园我还不清楚?”

  金香被赶出去流浪了。绿波得到了绿金橘子秘宝。她真开心!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