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思路,了解登月的过程。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朗读探究合作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要点:预*课文,能筛选、概述文章内容。理清思路,了解登月的过程。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白板展示

  1、请总结写月亮的古诗句。

  苏轼 (宋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李商隐(唐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白居易(唐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长恨歌》

  辛弃疾(宋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王安石(宋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2、给加点的字注音。

  guān cè hé yù chàng shén chéng bēi áng gū

  观 测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昂首 一叶孤舟

  yáo qiāo shà xuán tuǒ zhuó xīng yuè

  遥遥在望 铁锹 大厦 舷窗 椭圆 着陆 兴奋 飞跃

  3、解释词语

  畅谈:尽情地谈。

  神往:心里向往。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昂首挺立:形容高高的直立着,很庄严、威严的样子。

  一叶孤舟:像一片树叶一样的一只船。比喻孤零唯一。

  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远远地望着不能够接*。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想:

  本课是一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技巧,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讲,而且本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因此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识的学*课并重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课件制作简单明了,其中的几幅图片或视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登月的过程,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练*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及课件操作设计:

  (一)导入(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

  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人们多么希望到月亮上去看一看啊!终于有一天,月亮上有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人类是怎么把自己的足迹留在月亮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朱长超的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点击鼠标,出现本课件的封面)请大家翻到课本78页。

  (二)整体感知(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要求:

  先请同学们标好自然段序号,然后速读课文。本文约有XX字,按照500字/分的速读要求,应在4分钟内看完,大家有信心吗?

  2、学生速读(4分钟左右)

  3、抢答下列各题:(目的:通过回答上述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又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抢答中形成本堂课的第一个高潮。)

  (1)人类在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

  (2)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首先踏上月球?

  (3)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4)本次登月中的火箭和飞船的名称各是什么?

  (5)人类第一次登月探险历时多少小时?

  1、教师用一个问题小结: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点击“返回”,回封面)

  (三)重点揣摩:(目的:通过重点揣摩“飞船升空”和“登月”两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登月过程的理解,同时完成“能力目标”1、2。)

  教师讲述:本文介绍了美国三位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体现在哪些段落呢?你能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吗?(在封面上点击“重点揣摩”,出现题目1)

  1、登月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目的: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讲述:大家看这四个阶段,你觉得哪些是最精彩的部分?下面我们就重点学*这两个阶段的内容。请大家精读5—10自然段,完成2、3题。(点击鼠标,出现题目2、3)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亮进军的路线图,并作简要说明。(学生画的路线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后(大概三分钟,视当时情况而定),请小组派出代表回答上面第一个问题。再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路线图。

  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登月轨迹图可以放两遍,播完再次点击即可。)

  (点击鼠标,出现第4题)

  4、借助资料了解登月过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登月过程。)

  (1)播放“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幅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飞船升空”的内容。

  (2)演示“登月”的三张图片。(课件上1至3个数字分别代表上述视频或图片,点击即可,播完后点击“返回”。)

  (上述两题教师不做讲解,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文字或用自己的话分别进行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略提到宇航员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的旅行。”美国人为什么不写“我们美国人……”?(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无国界的道理。)(点击“返回”,回封面)

  (四)拓展延伸:

  1、去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为我国的探月计划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家知道我国的探月计划最终目标是什么吗?假设你有一天居住在月球上,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月球基地,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如果学生画不出,即展示想象画,让学生说说想象画的内容。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以后,人类又五次成功登上月球,不久的将来,人类还要将足迹留在火星上,想一想,人类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尤其需要有奋斗不息、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甚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文字)

  3、教师总结:

  但是,科学永无止境!(随意点击,出现“太阳系”图)大家看,这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但它只是银河星系的一个成员,银河星系里,至少有一千亿颗星星,目前我们知道,宇宙里大约有30亿个星系和无数星际物质,而它们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把沙子。

  (点击“太阳系”图外部分,出现“月球上的足迹”图)

  同学们,这就是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它告诉我们:科学就是力量!在这浩渺的宇宙当中,藏着无数的奥秘。只有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以后才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愿我们的同学努力学*,将来把足迹印到火星甚至其它星球上去!(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点击“返回”,回封面)

  (五)布置作业:(点击封面上的“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题)

  1、想象作文(或想象画):假如让我开发月球;

  2、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诗歌、散文或歌曲。

  (必做题)用本课“自读提示”下的词语写一段完整的话。

  六、作业设计:

  本作业分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种,在选做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或爱好选做其中的一题,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必做题则是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课后点评:

  1、导入部分较好,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中课件开头的歌曲在正式上课前播放,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但动画《月圆月缺》中月缺时的图片不够细致;

  2、“整体感知”部分设计为五个小问题,既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体现了短小精悍的原则;同时以抢答赛方式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登月的过程上,同时又把其中的“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设计为重点内容,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4、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机会较多,如小组讨论活动,动手画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到台上演示及学生上台更正其错误,学生看视频和图片自己分析“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三部分的过程,学生上台对照想象画展开想象和分析的过程等,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5、作业部分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水*高低来选做作业,同时必做题中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课的新词汇,注意到了基础和能力的共同训练;

  6、学生上课气氛活跃,发言积极,特别是在想象画部分,很多学生的想象引起了同学的阵阵掌声;

  7、课件中的交互不要做成直线式,第三部分“拓展延伸”中,“太阳系”图后少了一个按钮;课件封面上应该加上“退出”按钮;

  8、课堂上高潮很多,如抢答赛是一个小高潮,动手画路线图是一个高潮,看视频是一个高潮,看想象画展开想象是一个高潮,但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时,未能掀起一个新高潮,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遗憾。

  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媒体设计

  导入动画《月圆月缺》、图片《嫦娥奔月》

  整体感知文字材料:抢答题

  精读揣摩: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简要说明;

  4、借助视频和图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

  文字材料:

  动画:登月轨迹图

  “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个视频

  “登上月球”三幅图片

  拓展延伸:

  1、你想象中的月球基地。

  2、人类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3、教师总结

  文字材料、图片

  布置作业

  分选做题和必做题。文字材料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中。

  【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在自主学*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2、关于月亮的作品。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

  ⑴ 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 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 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 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 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 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 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 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 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 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积极性,提高了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⑴ 星空奇观

  ⑵ 月球之谜

  ⑶ *航天

  ⑷ 登月计划

  ⑸ 阿波罗之旅

  ⑹ 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即,靠*,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题三。

  板书设计:

  15.月亮上的足迹

  一(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二(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

  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三(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四(16——20)写登月归来。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2.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5.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6.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7.延伸练*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实用10份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1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即,靠*,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题三。

  板书设计:

  15.月亮上的足迹

  一(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二(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

  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三(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四(16——20)写登月归来。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2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3

  一、导入 新课

  教师通过“广播教学”,将从网上下载的一篇“北京中学生将‘飞’火星”的新闻报道播放给学生阅读,以此导入 对新课文的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熟悉课文

  教师通过“广播教学”给学生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反映人类首次登月过程的录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印象。

  教师通过“文件传输”将课文内容传输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在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要求,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圈点批注,并用自己的话对课文内容要点进行概括。

  三、课文教读

  教师通过“集体讨论”功能,提出讨论题。例如:①课文可分成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②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③宇航员登上月球做了哪几件事?④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⑤登月有什么意义?⑥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⑦文中的数字有什么作用?⑧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自由发言。每个学生都可以针对讨论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供教师和其他学生观看。

  教师用“广播教学”播放幻灯演示课件,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分析。

  四、课堂练*

  教师应用电子教室的“电子抢答”功能,发布课堂练*题。例如: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答案是“可望而不可即”)。

  学生可以进行抢答,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发表的答案将显示在题目的下面,而其他学生不能再进行回答。一题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新一轮抢答。

  五、自主探究

  应用“虚拟光驱”功能,教师提供光盘《小天使少儿科教系列——科技篇》中的录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观看。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电脑屏幕进行监控,以保证娘对学生的学*活动随时进行引导。

  六、课后作业

  教师通过“广播教学”发布作业 课后题目,要求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例如: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作文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版面和美术编辑,统一以电子文本格式上交,供教师进行批阅。如时间允许,教师可选择写得较好的学生作文让所有同学在自己的电脑中进行阅读欣赏和进行修改。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讲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指令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共5个)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即,靠*,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④三名宇航员进入指令舱。

  ⑤“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后进入预定的轨道。

  ⑥“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登月轨道。

  ⑦三名宇航员进入梦乡休息。

  ⑧“阿波罗11号”飞船到达离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⑨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

  ⑩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

  ⑾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来到了月面。

  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在月面上紧张的工作。

  ⒀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⒁登月舱和“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登月舱被甩在太空。

  ⒂“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⒃对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总结

  ⒄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⒅阿姆斯特朗谈登月的意义。

  2、归纳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明确:可分四个阶段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4、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件。

  ①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②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

  ③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

  ④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开始进入梦乡。

  ⑤19日晚上8点33分,飞船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⑥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⑦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

  ⑧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⑨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⑩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

  ⑾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

  ⑿(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7月21日14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⒀7月22日0点15分,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进入预定轨道。

  ⒁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

  ⒂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阿波罗11号”飞船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⒃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5、作者为什么详细的交代时间,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有何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6、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

  明确: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把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④把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表面

  ⑤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把美国的星条旗它插在月面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7、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

  明确:科学家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

  四、教师小结:本文就是真实记录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全过程的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引人入胜是本文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具体句子略。)作用:起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阅读本文后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

  二、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1、现时篇

  ②我国作为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有哪些惊天动地的成果呢?请你介绍一下好吗?

  ③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2、想象篇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三、总结语

  月的故事引人入胜,月的情愫丰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但我国航天技术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我相信***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在座的同学们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愿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四、板书设计:

  准备

  月亮上的足迹升空伟大的壮举

  登月人类的智慧

  返航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题二、三。

  2.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册》、《全效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中。

  【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在自主学*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2、关于月亮的作品。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

  ⑴ 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 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 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 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 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 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 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 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 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 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积极性,提高了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⑴ 星空奇观

  ⑵ 月球之谜

  ⑶ 中国航天

  ⑷ 登月计划

  ⑸ 阿波罗之旅

  ⑹ 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7

  组织学生先参观一次有关天文学知识的科普展览;或请有关的专家、学者给同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为学*本课作准备。

  一、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这一真实历程的呢?好,我们一起看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者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有四个阶段:

  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 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三、再读课文,注意掌握记叙的细节。

  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的细节。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其他同学完成下表。(要求不看书填表)

  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再指名复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几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记。

  明确:宇航员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③树立登月记念碑。

  ④安装各种科学探测仪器。

  ⑤插上美国星条旗。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四、教师小结。

  作者以*实的语言真实地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刚才,大家通过两次速读,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学得不错。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题二、三。

  2.办一份以介绍天文学知识为主的手抄报。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将其手抄报张贴

  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览。

  3.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及学*的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

  1、从网上、报纸上查找有关“阿波罗登月计划”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2、制作教具:火箭飞船模型。

  3、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学生:

  1、阅读有关书籍,也可上网查找有关月球资料,为更好的理解课**准备。

  2、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通过拓展迁移,联系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重大事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爱国的热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用大屏幕显示一张航天员在月球上拍摄的地球图片,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1、自主学*

  ①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③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实物演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将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放在讲桌上,大的假设为地球,小的假设为月球,然后选派两名学生上讲台演示登月全过程,演示过程中有不完善之处,其他同学补充。通过演示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

  1、自主学*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①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3、课件展示,形象直观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岩的图片资料。宇航员登月后采集月壤、月岩,安装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及月震仪图片资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合作学*: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学生齐读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这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更使人类航天技术的巨大飞跃。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设计了如上几个环节:默读、构画、讨论、演示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把握好课文内容,起到了强化作用,并为后文的研读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实物演示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学*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关月球的图片资料及宇航员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2、存在问题

  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在实物演示这个环节,尽管学生热情很高,却因教学时间有限,只选了两个同学,使一些同学留下了遗憾。

  第二课时

  一、联想和想象训练

  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知识:

  《月球探测小史》、《开发月球的三个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号’知多少”知识竞答。

  2、课件展示

  ①“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动画演示;

  ②“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图片资料演示。

  3、探究:我国探月有可能实现吗?

  ①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②教师补充介绍:《我国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实现》、《“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将实现四个科学目标》

  四、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的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预计将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2、存在问题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啊,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这时我说的是什么啊?

  生:“月亮!”

  师:对!是月亮!*时我们大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啊?

  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多么神奇的月亮啊!在我们古代,人们对于月亮有着不尽的遐想和眷念,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的传说故事。大家知道流传最广的是故事是什么故事吗?

  生:“嫦娥奔月!”

  师:是的!是嫦娥奔月。那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探索月亮的产物。然而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在探索着这个问题,渴望揭开月球的秘密。20xx年10月24日18点1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迈开我国探索月球的第一步。然而对于人类对于月球的真正探索我们整整迟了39年。早在1969年7月21日,人类就成功的登上了月球,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是值得全人类庆贺的时刻!虽说时隔39年,但那一刻的震憾,那一刻的喜悦,至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的到。下面说让我们共同学*《月亮上的足迹》,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那种悲震憾和发自内心的喜悦!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示意图如下。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语言方面

  ①恰当的描述:

  例如:在写到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争光,静静地悬在飞船上方。”这样的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②用数字说明:

  例如:写火箭升空的的速度分别用6.8、7.67、10.5等数字,令我们遐想不已。

  还有写火箭升空后的时间词,也同样让我们遐想万千。

  ③叙述中有议论:

  如第4段中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这足以说明这次登月之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

  还有第11段中在两名宇航员登月之后,写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里再次强调了此次登月的意义。

  总之,这些议论性文字深化了我们对叙述的问题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九年,而我国航天技术也已达到空前的进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对月球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对月球的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还得靠不断成长中的大家,希望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延伸练*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10

  预*作业:

  1、熟悉一下课文,摘录自己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2、根据课文中提到的时间,把登月过程列成一张表格(包括时间、事情)。

  一、导入: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如果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出来的就只能是书呆子而不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真正的现代读书人,当然应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今天上课前,老师就想先考一考大家,看看我们班级里有多少同学是真正“事事关心”的?

  老师的问题是:你知道在2003年10月这个月份里,中国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中最热点的新闻是什么吗?(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成功。)

  邀请大家一起再回顾一下“神舟”五号发射的全程录象——约4分钟。

  导入到课文学*。

  二、小组合作,理清内容:

  1、小组内交流预*时自己设计的表格,并互相补充完整。

  2、把这些事件进行“合并”,看可以把登月过程分成哪几个大的阶段?

  三、配合图片深化内容:大家最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是哪个阶段?

  选择其中学生感兴趣的阶段详细了解,另外的则略过。

  注意各个部分深化时运用不同的方法:

  1、“准备阶段”:

  1)课文写到了哪几个方面的准备?(火箭发射架、宇航员)

  2)仔细观察图片“火箭发射架”,填完整描写的句子。

  3)看图片“宇航员”,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他们吗?

  2、“升空阶段”:把“阿波罗11号”飞船升空后去往月球的过程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

  3、“登月阶段”:大声自由朗读,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两位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些事情?——用动宾短语的形式进行概括。

  4、“返航阶段”:“对接”图片简要说明。

  四、“意义”探讨:

  为了登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你觉得值得吗?意义何在?

  ——先请同学说,然后一起读“课后研读”的练*二,帮助同学理解。

  ——总结人类登月的意义:

  ①人类智慧的结晶

  ②科学探索史上的巨大飞跃

  ③探索外层空间的崭新起点

  五、拓展和延伸: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登火星计划”。

  ——提示:可从登火星的最佳时间和路线、生存装备、实验考察的内容等方面选择一项。

  ——如果制定的速度较快,在课堂上交流几组的计划。

  六、通过学*,是否把预*中发现的问题都解决了?是否有新问题产生?

  (1)科学书上说的登月时间和我们课文中的时间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在返航时,宇航员把登月舱甩在太空,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举出你的理由来。

  (3)直到今天,还有些人说美国人登月是个“骗局”,因为在那些照片上发现了很多疑点,你怎么看?

  (4)……

  七、总结和作业:

  一堂课的结束不是“结束”,而恰恰是我们新的学*的开始,希望大家在课后,能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的精神,去解决学*中不断发现的新问题,好吗?

  作业:课外找资料继续探究月球奥秘,准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与其说这是篇语文课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介绍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当。因此在这节公开课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如何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其中,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后决定把着眼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合作学*的意识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注意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和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大事;第三、让他们明白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预先定的目标能基本达到,学生一头的反应也不错。

  考虑文章比较通俗浅显,所以教学中没有在文本研读中花太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中先把课文内容理清,在课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小结;在接下来的“登月过程”的深化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选择其中两个部分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解析——其间注意对学生的一些语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学科整合……)提出要求和进行培养;后面对“登月意义”的探究和设计“登火星计划”,可以说是对学生传统学**惯和方式的挑战,因此花了些时间,应该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师*惯放在教学中间的“问题探究”放在最后,则是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配合、以及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课堂的结束并不等于学*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学*的开端。我们总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鼓励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总体上采用的是“框架式”结构,便于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动态组织教学。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没有遗憾的,我们不也是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吗?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觉得主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1、像这样在课堂教学最后把学生的问题全部“还”给学生,对好的同学可能确实是提供了更多的探究话题,但是对于普通或者更差的同学来说,会不会这些问题从此就被“尘封”了?是不是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更好?如果是那样,放在哪个环节中更合理呢?

  2、从整堂课的反应来看,虽不如专家所夸奖的那么好,总体上还差强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课后的感觉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学生一头还放不开。固然有公开课的压力和借班上课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还是理念上没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换骨”,还不能真正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来更开放地组织教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五)份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1

  学*要点:

  1.掌握字词,能概括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3.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概括课文内容,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预*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可望而不可jí( 即 ) chàng( 畅 )谈

  椭( tuǒ )圆 铁锹( qiāo ) 着陆( zhuó )

  海yù( 域 ) 干扰( rǎo ) 液氢( qīng )

  仪表( yí ) 休斯敦( dūn )

  2.解释下列词语 。

  可望而不可即 : 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即:靠*、接触。

  畅谈 : 尽情地谈。

  遥遥在望 : 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里程碑: 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合上课本,自学检测)

  (1).人类第一次登月是什么时间, 登上月球的人是谁,他们乘坐的是什么飞船?

  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阿波罗11号”飞船。

  (2).飞船由什么火箭载上太空,什么地方发射成功,这次太空之行经历了多长时间?

  “土星5号”火箭,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195小时。

  (3).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义的一句话是:

  “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4).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事件?

  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二、检查导入: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听写生字

  3.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老师适当补充。

  三、学*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列出这次太空之行的全过程。

  示例: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深入太空。

  2.说说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第一阶段(3—5),飞船带着宇航员进入预定轨道。

  第二阶段(6—9),飞船作登月准备。

  第三阶段(10—14),宇航员登上月球。

  第四阶段(15—16)飞船带着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

  答案二: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为什么做这些事?

  讨论并归纳;做了九件事。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朗读课文的第5--11段,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数字:“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作者以*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3.写作特点

  明确: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进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是有明晰的时间线索。这就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可以说,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是本文写作的又一突出特点。

  生动的语言是本文第三个突出特点。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结合课文第2段、4段中的议论性语句讨论:体会 “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的含义。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因此说是“巨大的飞跃”.

  2.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生动形象的描写,并选择一两处进行赏析。

  示例:“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明确: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星5号”火箭比作巨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四、迁移提高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联想和想象训练

  可以用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反馈检测:

  (一)课内阅读

  1.这是一篇(纪实报道),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读者能体会到登月成功后,作者透露的( 喜悦)之情,以及作者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 )

  A.小心翼翼 测定 神色庄重 陵晨

  B.*稳降落 铁锹 畅谈感受 等候

  C.一叶孤舟 指令 神往已久 剧烈

  D.一一道别 探索 运行不息 点燃

  3.下面句中加线词与括号中的词互换表达效果将如何?

  ①月亮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挂)在飞船的上方。

  答案:用“悬”准确。无所依也就谈不上“挂”。

  ②三位宇航员到美国国会大厦,在国会联*会议上发表了演说,畅谈(谈)登月的感受。

  “畅谈”能表现出宇航员把登月的各种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

  4.阿姆斯特朗在评价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时说:

  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小步”是实指,但这“一小步”是宇航员代表人类在月球上迈出的一小步,那么这对人类多年探索宇宙的实践来说,则是巨大的飞跃。

  5.试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答:用比喻的手法,生动的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二)课外阅读

  月光幻想曲

  月光的美是画不出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音乐呢?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传出了月光之情的。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象,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感受。

  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出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与烦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进入月光,便被一种恍惚朦胧的境界所迷:这是我*日生活过的世界吗?我还是我吗?在人间,在仙境,还是在通往地狱的忘川或地下隧道行走?

  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进入精神深处,引得离却人间烟火,如在梦里游,长久置身月光之中,人会“异化”为幽灵的么?这或许与嫦娥有关。与她的孤独、寂寞、忧郁有关,与她的绵绵乡愁织就的悲剧氛围之网有关吧。

  人们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条船上,抑或摇篮中,晃荡着,颠簸着,飘飘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编织的梦境所环绕,所牵引,所左右。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对于月光,只能在想象中追逐,寄期望于一个“如梦的行者”,让他成为我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飘忽、去历险、去陶醉吧。

  月光是清冷的。水的青色,雪的微寒,且有颤颤的感觉隐约其间,像一角轻纱,一片叶子,或是失血的嘴唇抖动。月光的神秘性在于她似静犹动,在于她的孤独和不安,如同手指握不住的一支残烛,一页信笺在抖颤。而当她依附于什么,笼罩着什么,便与她难以分割地构成一种幽暗的黏合,幻化出万千种迷离之境来了。

  寻梦者走着,走着,影子孤单,徒步向前。月光在村庄的模糊的屋脊之上,在匍匐着的庄稼地里,在井栏边,在场院的草垛,在深深的沟壑里暗暗流动。光与影此起彼伏,在河的波浪间如蛇影穿梭。没有车辆的路边,黑黝黝的大树,一个汉子伐木。他挥起的巨斧,一下、一下,披在身上的黑衣裳滑落在地,露出了壮健的肌肉。月光给他的肤色镀上一层青铜的光辉、阴森而潮湿……

  是吴刚么?伐木者的汗珠在月光里幽幽地闪烁。

  寻梦者走着,走着,旷野无垠,前边有绵延的山岭逶迤。“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他念着姜夔的诗句,一个“冷”字该是咏月诗的千古绝唱了。那些山岭全在月光中半隐半现,冷僻而高远,且有一座古塔倾斜,立体的月光从塔顶滑下,似有丝绸碎裂的声音相伴。

  寻梦者仰起脸望月,试着攀上几级塔阶。他听见深山里有犬吠月,他听见远处传来了荒鸡的啼鸣。

  一个*淡无奇的白昼又将来临,皎月如钩,月光在渐渐地消隐……

  (选自青岛出版社《耿林莽散文选》一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炙热(zhì ) 隐隐绰绰(chuò ) 信笺(jiān ) 皓月(hào )

  2.作者在文章开头认为绘画、摄影、电影、电视以及音乐都不能较好地表现月光的美,为什么?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绘画、摄影、电影、电视以及音乐作品都难让人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不能真正让人体验到月光的美。

  3.本文多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两句。

  明确:①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与烦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②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

  4.作者在文中主要幻想什么?

  明确:作者主要幻想有一个“如梦的行者”作自己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飘忽、去历险、去陶醉。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中。

  【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内容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内容──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在自主学*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内容,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2、关于月亮的作品。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

  ⑴ 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 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 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 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 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 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 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 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 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 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积极性,提高了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⑴ 星空奇观

  ⑵ 月球之谜

  ⑶ 中国航天

  ⑷ 登月计划

  ⑸ 阿波罗之旅

  ⑹ 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3

  一、设计 思想:

  本课是一 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 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技巧,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讲,而且 本文也是一 篇自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因此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识的学*课并重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 精神。课件制作简单明了,其中的几幅图片或视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登月的过程,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 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 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 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 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练*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 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及课件操作设计:

  (一)导入(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

  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这个故事反映了 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人们多么希望到月亮上去看一看啊!终于有一天,月亮上有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人类是怎么把自己的足迹留在月亮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朱长超的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点击鼠标,出现本课件的封面)请大家翻到课本78页。

  (二)整体感知(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要求:

  先请同学们标好自然段序号,然后速读课文。 本文约有XX字,按照500字/分的速读要求,应在4分钟内看完,大家有信心吗?

  2、学生速读(4分钟左右)

  3、抢答下列各题:(目的:通过回答上述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又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抢答中形成本堂课的第一个高潮。)

  (1)人类在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

  (2)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首先踏上月球?

  (3)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4)本次登月中的火箭和飞船的名称各是什么?

  (5)人类第一次登月探险历时多少小时?

  1、教师用一个问题 小结: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点击“返回”,回封面)

  (三)重点揣摩:(目的:通过重点揣摩“飞船升空”和“登月”两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登月过程的理解,同时完成“能力目标”1、2。)

  教师讲述: 本文介绍了美国三位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体现在哪些段落呢?你能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吗?(在封面上点击“重点揣摩”,出现题目1)

  1、登月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目的: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讲述:大家看这四个阶段,你觉得哪些是最精彩的部分?下面我们就重点学*这两个阶段的内容。请大家精读5―10自然段,完成2、3题。(点击鼠标,出现题目2、3)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亮进军的路线图,并作简要说明。(学生画的路线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后(大概三分钟,视当时情况而定),请小组派出代表回答上面第一个问题。再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路线图。

  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登月轨迹图可以放两遍,播完再次点击即可。)

  (点击鼠标,出现第4题)

  4、借助资料了解登月过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登月过程。)

  (1)播放“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幅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飞船升空”的内容。

  (2)演示“登月”的三张图片。(课件上1至3个数字分别代表上述视频或图片,点击即可,播完后点击“返回”。)

  (上述两题教师不做讲解,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文字或用自己的话分别进行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略提到宇航员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的旅行。”美国人为什么不写“我们美国人……”?(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无国界的道理。)(点击“返回”,回封面)

  (四)拓展延伸:

  1、去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为我国的探月计划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家知道我国的探月计划最终目标是什么吗?假设你有一天居住在月球上,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月球基地,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如果学生画不出,即展示想象画,让学生说说想象画的内容。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以后,人类又五次成功登上月球,不久的将来,人类还要将足迹留在火星上,想一想,人类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尤其需要有奋斗不息、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甚至为科学献身的 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 精神。)

  (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文字)

  3、教师 总结:

  但是,科学永无止境!(随意点击,出现“太阳系”图)大家看,这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但它只是银河星系的一个成员,银河星系里,至少有一千亿颗星星,目前我们知道,宇宙里大约有30亿个星系和无数星际物质,而它们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把沙子。

  (点击“太阳系”图外部分,出现“月球上的足迹”图)

  同学们,这就是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它告诉我们:科学就是力量!在这浩渺的宇宙当中,藏着无数的奥秘。只有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以后才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愿我们的同学努力学*,将来把足迹印到火星甚至其它星球上去!(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点击“返回”,回封面)

  (五)布置作业:(点击封面上的“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题)

  1、想象 作文(或想象画):假如让我开发月球;

  2、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诗歌、散文或歌曲。

  (必做题)用本课“自读提示”下的词语写一段完整的话。

  六、作业设计:

  本作业分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种,在选做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或爱好选做其中的一题,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必做题则是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课后点评:

  1、导入部分较好,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中课件开头的歌曲在正式上课前播放,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但动画《月圆月缺》中月缺时的图片不够细致;

  2、“整体感知”部分设计为五个小问题,既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体现了短小精悍的原则;同时以抢答赛方式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登月的过程上,同时又把其中的“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设计为重点内容,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突出了 本文的教学难点;

  4、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机会较多,如小组讨论活动,动手画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到台上演示及学生上台更正其错误,学生看视频和图片自己分析“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三部分的过程,学生上台对照想象画展开想象和分析的过程等,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5、作业部分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水*高低来选做作业,同时必做题中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课的新词汇,注意到了基础和能力的共同训练;

  6、学生上课气氛活跃,发言积极,特别是在想象画部分,很多学生的想象引起了同学的阵阵掌声;

  7、课件中的交互不要做成直线式,第三部分“拓展延伸”中,“太阳系”图后少了一个按钮;课件封面上应该加上“退出”按钮;

  8、课堂上高潮很多,如抢答赛是一个小高潮,动手画路线图是一个高潮,看视频是一个高潮,看想象画展开想象是一个高潮,但教师进行教学 总结时,未能掀起一个新高潮,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遗憾。

  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媒体设计

  导入动画《月圆月缺》、图片《嫦娥奔月》

  整体感知文字材料:抢答题

  精读揣摩: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简要说明;

  4、借助视频和图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

  文字材料:

  动画:登月轨迹图

  “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个视频

  “登上月球”三幅图片

  拓展延伸:

  1、你想象中的月球基地。

  2、人类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3、教师 总结

  文字材料、图片

  布置作业

  分选做题和必做题。文字材料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本文叙顺序和记叙文的要素。

  2、迅速掌握文章内容。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快速阅读技巧。

  2、了解文中的航天知识。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鼓励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2、启示学生向航天员学*,培养他们勇敢、镇定的心理素质。

  二、学法引导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 课文的结构方式“概说——评说”。

  2、 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难点:

  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六、教学步骤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参考答案)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思考讨论: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表格整理下来。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讨论:作者以*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延伸:这篇课文记述的是30多年前的登月过程,请同学们关注并搜集阿波罗登月之后的航天材料,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2.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5.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6.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7.延伸练*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帘、女”等14个生字。会写“女、太”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有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口语训练,导入新课

  1、板书“愿”,然后为“愿”组词。

  2、板书“心愿”齐读,并说说你的心愿是什么?

  (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3、同学们有这么多美好的心愿,你知道吗?月亮也有美好的心愿。

  4、板书课题

  (1)、书写“亮”时,生齐说拼音,强调这是三拼音节。教师范写“亮”学生跟着书空。边写边强调“亮”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练写三个。

  (生字的书写,随文进行,分散难点,深化记忆字形。)

  (2)、板书“月亮的心愿”。齐读课题。

  引读:月亮的( )。( )的心愿。

  (渗透读的训练,潜意识中明白强调的词语不同,重音也不相同。)

  5、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质疑能力的训练,刚开始也许有一定的难度,但在每一课中试着进行这样的训练,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6、导入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同桌轮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3、同桌用生字卡片互考生字。

  4、教师用生字大卡,开火车认读生字。

  5、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

  窗帘 女孩 背包 照顾

  生病 医生 离开 窗户

  月亮 商量 自言自语

  注意:

  背包中的“背”是四声。

  月亮的“亮”是轻声。

  商量的“量”是轻声。

  6、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由生字到文章,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巩固生字的认知。)

  三、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范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自由读文,找出月亮的话和心理想法。

  3、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观察插图,细读文本。

  1、、观察第一幅图,说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

  生:图上有一个小女孩睡在床上。

  师:小女孩的表情怎么样?她梦到了什么呢?

  生:小女孩很高兴,她梦到了自己去郊游。

  师:月亮的心情怎么样?你怎么知道?

  生:月亮很高兴。它微笑着。

  (课程标准中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插图入手,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蕴含的感情。)

  师: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月亮看到这些,它怎么想呢?

  生:月亮自言自语地说……..

  师: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和自己说话。让我们来试着读读月亮的话吧

  板书:

  让明天有个好天气!

  月亮的心愿

  师:月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

  生自由汇报。

  2、、观察第二幅插图,说说月亮看到了什么?它的心情怎么样?

  生:月亮看到一个小女孩在给妈妈端洗脸水,妈妈躺在床上。月亮很伤心,不高兴。

  (图文结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师:让我们一起去读读3到7自然段。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指名读3到7自然段,找找妈妈说的话,小女孩说的话。

  分角色朗读课文。

  妈妈的话应该是温柔的关爱的。

  小女孩的话是清脆的,关心妈妈的。

  师:读了这段对话,你觉得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生:孝敬妈妈,懂事的孩子。

  师:看到小女孩这么懂事,关心妈妈。月亮怎么想呢?读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读出“悄悄地”

  生读文并汇报。

  师板书:

  让明天有个好天气

  月亮的心愿

  明天还是下雨吧?

  引导朗读。

  师:为什么月亮改变了心愿呢?同桌互相说说吧。

  生汇报。

  3、月亮的心愿达到了吗?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从哪里知道月亮的心愿达到了?

  “一个都不少”指导朗读。带着高兴的语气。

  五、书写生字

  “女、太、气、早、去”的教学

  (1)、指名认读并组词。

  (2)、观察该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并强调笔画“撇点”及占格。

  (4)、学生书空并掌握笔顺。

  (5)、学生描红、练写。

  (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字有利于提高学生写好字的能力。)

  六、总结全文,课后拓展

  1、总结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规整课文的思想感情。

  板书:

  让明天有个好天气!

  月亮的心愿 懂事,孝顺,关心他人

  明天还是下雨吧

  2、当父母生病时,你会为他们做什么呢?

  3、回家为父母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学生说自己做的事情,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能让学生有更直接的感受与理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这是低年级阅读的要求。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以儿童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从中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女、气、去、太、早、亮”6个字。

  2.结合图片,在语境中理解“商量商量、照顾、悄悄”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珍珍照顾妈妈、关心家人的美好行为。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情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师板书“心愿”,理解“心愿”,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心愿,并且猜一猜月亮有什么心愿。(补充板书“月亮”,相机指导学生书写“亮”,并进行扩词。)

  2.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让学生充分地说,初步感知课文。)

  3.总结:老师有一个发现,两幅图上,月亮的表情不一样,看了这两个小女孩的家,月亮会怎么想呢?今天我们就学*《月亮的心愿》。(齐读)

  4.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的首要任务。在情境中识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读了课题以后让学生质疑,不仅能点燃思维的火花,还便于激起学生参与学*活动的意识。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第一遍读课文,要求:标出小节,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2.第二遍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有困难的地方可请教他人。(同学、老师)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认字。(读拼音、问同桌、查字表、猜一猜等)

  4.检查反馈:

  (1)生字:

  小朋友读得好认真,现在生字宝宝要来考考大家有没有把它们的名字记住。(老师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认读,其间正音。)

  (2)新词:小朋友可真能干,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些生字宝宝。你们看词语宝宝也急着出来要和你们交朋友呢。自己试试看记住它们了吗?(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由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读。)

  (3)带轻声的词:课文中还有些特殊的词语,你能把它们读正确吗?(出示以下词语,抽读正音,齐读。)

  点心 孩子们 太阳公公 商量商量 玩玩吧 窗户

  [设计意图]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生字,大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三、整体感知,读思结合

  1.过渡:大家读得真好,现在请你再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比刚才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思考:文中有几个小女孩,分别在干什么?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3.交流: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第一幅图月亮的心愿是什么?第二幅图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4.再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节写的是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节写的是第二幅图的内容,想一想哪幅图的内容写得具体。

  (1)读课文1~2节,说一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2)读课文3~8节,说一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指导读出担心的语气)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助于他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他们边读书边思考,教会学生读书,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提问:月亮一开始的心愿是什么呢?后来月亮的心愿为什么又变了?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指导书写:女、太、气、早、去、亮。(先在田字格里描一个,再写两个。)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字形,说说你的发现。(如我发现“女”字写好第一笔很关键)

  (2)动态观察:看范写。(观察教师范写,注意毛顺。)

  (3)体验观察:临写。学生先描红,然后照样子临写,特别注意教师提示的字。

  (4)对比观察:赏字。写完字后仔细端详,与田字格中的字进行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自己欣赏并圈出好字,然后小组欣赏,最后集体欣赏。)

  3.抄写生字加拼音两遍,熟读课文,试着脱离课本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

  俗话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层次、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字、找规律记字、仿写字、欣赏字,有利于提高学生写好字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月亮的心愿》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以月亮的内心变化为线索,借助小女孩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放弃郊游的事,赞扬了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准备的美好品质。本文既有童趣,又极富人情味,寓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是低年级阅读的要求。因此,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从中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帘、女”等14个生字,会写“女、太”等6个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产生关心父母的愿望,指导自己的行为。

  3、情感目标:

  培养爱父母,爱家里每一个人的情感,在行动上学会体贴、照顾父母,培养自主学*,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在行动上学会体贴、照顾父母。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帘、女”等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情入境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老师小时候的心愿呀,是当一名人民教师,现在老师的愿望实现了。那你们有什么心愿呢?

  (学生自由发言)

  月亮有什么心愿?

  板书:月亮的心愿

  (齐读,注意轻声)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便于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的意识。

  二、读文识字,感知全文

  1、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请把你愿意读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学生圈出本课要认的生字,读准字音。

  (先独立阅读,然后小组成员互读正音)

  4、这些生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是怎样认识的,请把你的方法和伙伴交流。

  5、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字,在文中找相应的词、句子。

  将识字、读文融合在一起,在整个学*的过程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了语言,提高了认识能力。

  三、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1、展示第一幅图:

  ⑴ 学生边看图,边读与图内容有关的课文。

  ⑵ 感悟句子的意境,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吗?

  2、展示第二幅图:

  ⑴ 学生边看图,边读与图内容有关的课文。

  ⑵ 感悟句子的语境,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吗?

  (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语气。)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两人小组互读。

  表演读。

  分角色朗读。

  4、再次通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释疑,教师加以点拨。)

  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读感受语言,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并且能够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对于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四、扩展小结,体会深意

  月亮为什么要改变心愿呢?月亮最终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齐读:两天后的一个艳阳天,孩子们一个都不少,排着队,愉快地走在郊游的路上。”

  你们现在知道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了吗?

  指名自由发言。

  小结:

  月亮开始是什么心愿?──好天气。

  后来呢──下雨。

  最后呢?──一起郊游。

  练*说话: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月亮?

  你有什么心愿要送给月亮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对着月亮许个心愿吧。

  五、故事拓展,课外延伸

  1、谈谈本节课的新收获。

  2、讲故事《乌鸦反哺》。

  3、说说自己的`心愿。

  培养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学*知识、体验生活,从而感受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8、月亮的心愿

  月亮 去郊游

  心愿

  珍珍 照顾妈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知道关心家人的孩子,是人人喜爱的。

  重难点: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6篇

  一、激情导入:

  1、板书:心愿

  谁会读这个词语?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呢?生自由回答,同学们现在已经春暖花开了,郊外的景色一定很美,在这个多彩的季节里你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郊游)有个班的小朋友也要去郊游了,我们去看看吧?今天一起和我们去的还有月亮姐姐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图1、图上画了什么?

  出示图2、图上有画了什么?

  2、聪明的同学一定发现这两幅图上月亮的表情不一样,月亮的表情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遍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一定要读准字音,不掉字,不加字。

  3、老师看同学们读得可认真了,如果老师把词语单独抽出来考考大家怎么样?出示词语:

  窗帘背包装着照顾生病太累医生悄悄(轻声)离开点心孩子们太阳公公商量商量玩玩吧窗户

  生自由读、师教读、生齐读、男女赛读、抢读(以各种形式读词语)。抽读——评议

  3、看着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老师也想表现一下,但是老师读的时候呢?请同学们认真听。(师范读)

  三、深入朗读,感悟亲情。

  (一)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1、一天,月亮姐姐在空中散步,她来到一个小女孩家的窗户前,看到了什么呢?

  (1)男生读1——2自然段。想月亮姐姐来到第一个小女孩的家,她有什么心愿?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能读一读吗?

  (2)什么是自言自语?谁来表演一下?练*用“自言自语”说一句话。

  2、思考:月亮为什么要跟太阳商量,让明天的天气好起来?

  3、情景再现:月亮找到太阳公公会说些什么呢?太阳公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表演)

  (二)角色表演,理解体验。

  1、可是,当月亮来到另一家窗前时,又改变了主意,想让明天下雨,为什么呢?女生读3——8段。

  2、引导看图:月亮看到了什么?妈妈和珍珍在说什么呢?

  3、此时的珍珍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是珍珍,你会怎么样决定?(老师渲染:一年就这么一次郊游,我们盼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盼来了春游的这一天,东西我老早就准备好了,可是妈妈却病了。)

  过渡:是啊,珍珍真是个好孩子。如果你听到了珍珍与妈妈的对话,你会更感动的。(师范读对话)

  4、听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珍珍她真的不想去吗?她的哪一句话可以泄露了她心里的秘密?(可是)

  听到珍珍说的这些话,相信大家更了解珍珍了。现在,你们想读一读吗?(小组合作读珍珍和妈妈的对话。)

  5、学生表演读

  6、你觉得珍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一句话夸夸她。

  7、明天别的孩子都可以去郊游了,可是妈妈病了,珍珍要照顾生病的妈妈,如果你是月亮又会有怎样的心愿呢?为什么?月亮的心愿与我们一样么?找出来读一读。齐读月亮的想法。

  师:月亮姐姐跟咱们班的孩子一样都是热心助人而又善良的人。

  8、月亮是怎样离开窗户的?(悄悄地)谁能用“悄悄地“说一句话?我们一起悄悄地读第八自然段。

  师:月亮姐姐听了珍珍的话,心里很感动,于是她准备找雷公公说说去。假如你是月亮姐姐,你准备跟雷公公说什么呢?

  9、学生与老师表演月亮与雷公公的对话。

  (三)合作讨论,联系实践。

  1、月亮姐姐既希望有个好天气,又希望下雨,那结果到底是怎么样呢?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理解“艳阳天”。(书上有一个词语叫“艳阳天”,今天是艳阳天吗?什么样的天是艳阳天?)

  2、想想最后一段的课文里什么让你感到高兴?

  a、(都去郊游了),哪里知道都去了呢?板书:(一个都不少)

  b、妈妈的病好了。

  3、月亮的心愿实现了吗?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大家都去郊游)板书课题:月亮的心愿

  师指着板书:是啊,月亮姐姐的心愿就是希望在一个艳阳天里,大家一个都不少地快快乐乐地去郊游。

  (四)配乐朗读,升华认识。

  1、学完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2、说一说自己孝敬父母的事。今后你会怎样做?

  3、同学们一起为爸爸妈妈做一首小诗。“如果爸爸妈妈是……我就是……”

  四、课外拓展。

  给学生讲讲乌鸦反哺的故事并送上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明白了月亮的心愿是什么,还认识了不少的生字,更重要的是同学们还知道了怎样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成为像珍珍一样的好孩子。

  教学理念: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让学生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自读自悟,找到阅读的乐趣,并学会从中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帘、女”等14个生字,会写“女、太”等6个字

  3、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知道体贴、照顾父母。学会关心别人。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帘、女”等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 师板书“心愿”,谁来说说什么叫 “心愿”,说说你们都有什么心愿?

  2。 你知道月亮有什么心愿吗?今天我们就学*8。《月亮的心愿》(齐读)

  二、感知性阅读,学*生字词

  1。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圆圈圈出生字。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读拼音、问同桌、加一加、减一减 猜一猜等)

  3。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带拼音),自由读,男女生分读。

  (2)去掉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3)同学交流: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

  4。 同桌齐读课文,在读中巩固生字,注意多音字“得”

  三、读后悟,读后思

  1。学*第一部分。

  (1)月亮看到了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第一段)

  (2)月亮看了,怎么说的呢?谁来读读月亮的话?(读月亮的话时,要觉得自己就是月亮,读出自言自语的语气,声音不能太大)

  2。学*第二部分。

  (1)月亮又来到谁的家,看到了什么?指名读

  (2)全班分角色齐读,轮到哪一角色读就站起来读(读时要有角色意识)

  (4)谈谈,你觉得珍珍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月亮为什么又想明天下雨呢?

  3。学*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2(孩子们去郊游的情景,其中有珍珍)看看图上人物的表情,读出愉快的心情。1。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四、课后拓展。

  把自己的愿望告诉爸爸妈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认识的14个生字。

  2、会写“女、太”等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一)出示生字词(电脑课件)

  窗帘 女背包 装着 天气 另一家 照顾

  生病 太累 医生 悄悄地 离开 窗户 早 走去

  1。学生先自由认读这些生字词。

  2。同桌互读互查。

  3指名读

  4开火车读。

  5。集体认读:

  二、写字

  1示范讲解

  女:(1)范写,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讲解要点:第一笔撇点与第二笔撇收笔要在同一水*线上,横要写长,字才稳。

  太:范写,学生观察。关键是要写好竖撇——先竖后撇。

  气:提示最后一笔的横折弯钩。

  早去: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上下两部分要写得宽而扁,最重要的是中间的一横要长。

  2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3展示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

  一、抓关键词,质疑导入。

  1、板书:心愿

  谁会读这个词语?比方说,老师的心愿就是希望同学们好好学*,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你有什么心愿呢?

  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题目《月亮的心愿》

  齐读课题,读准“亮”,轻声,指导书写,给它做谜语:

  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一点一横勾,几字在下方。

  3、学生质疑。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朗读感悟

  1、让我们去课文中找找答案,问问月亮姐姐吧!自由读课文,请拼音朋友帮忙,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完一遍后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得好了,月亮姐姐也会露出笑容了。

  2、用自读自评,指名分段读、大家评的方式读课文。

  3、生字出示

  窗帘 背包 装着 照顾 生病 太累 医生 悄悄 离开

  (轻声) 点心 孩子们 太阳公公 商量商量 玩玩吧 窗户

  抽读——评议

  三、深入朗读,感悟亲情。

  (一)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1、一天,月亮姐姐在空中散步,她来到一个小女孩家的窗户前,看到了什么呢?

  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说

  2、此时,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月亮说的话。指名读

  读完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词语“自言自语”。

  3、思考:月亮为什么要跟太阳商量,让明天的天气好起来?

  (二)角色表演,理解体验。

  1、可是,当月亮来到另一家窗前时,又改变了主意,想让明天下雨,为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2、引导看图:月亮看到了什么?妈妈和珍珍在说什么呢?

  3、小组合作读珍珍和妈妈的对话。

  4、学生表演读

  5、如果你是珍珍,会怎么样决定?

  6、你觉得珍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一句话夸夸她。

  7、月亮看到这一切,听到这一切,她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自由说

  齐读月亮的想法。

  8、月亮为什么又希望明天下雨呢?

  (三)合作讨论,联系实践。

  你现在知道月亮的心愿是什么了吗?珍珍的心愿是什么?

  月亮的心愿实现了吗?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理解“艳阳天”。

  (四)配乐朗读,升华认识。

  学完了这一课,你有感受吗?

  为爸爸妈妈做一首小诗。“如果爸爸妈妈是……我就是……”

  四、课外拓展。

  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读儿歌。

  五、指导写字。

  1、读生字,说词语。

  太(太阳) (卡通太阳图)

  早(早晨) (早晨景象图)

  亮(月亮) (卡通月亮图)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说说如果你是小老师,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哪些笔画。

  4、学生练写,纠正坐姿。

  5、展示评价。

  六、实践活动

  1、(出示课件)童谣 背童谣:大乌鸦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有关孝敬父母的小故事,并说给同学听。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是低年级阅读的要求。因此,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读中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并巧妙的衔接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巩固本课的“帘、女”等14个生字,会写“女、太”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到月亮的心愿也正是孩子们的心愿;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有体贴、照顾父母的心愿和行为。

  4、课外衔接《小乌鸦爱妈妈》的歌词,初步体会童话和诗歌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阅读法 启发式教学法 导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愿望树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情入境。

  1﹑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天上的月亮也有自己的心愿?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探讨月亮的心愿。(板书课题)

  2、孩子们我们昨天认识了14个“好朋友”,现在生字宝宝要来考考大家有没有把他们的名字记住。让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

  ﹙认读生字,选择自己喜欢的字组词,并引导学生用所组的词说句话。复*生字导入新课,识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反复呈现来强化识记,这样学生才能在反复识记中加强印象﹚

  二、品析全文

  1、学*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小朋友们可真能干,生字宝宝为了奖励大家给你们画了一幅美丽的画,快来看看上面都画了些什么。(课件出示插图一、学生自由发言)快快打开书它画的是课文第几自然段的内容。谁原意用声音做画笔,把这幅美丽的画面读给大家。(指导朗读)

  2)这个小女孩明天想去郊游,看着她睡得这么香甜,又为明天的郊游准备的这样停当,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愿?

  3)月亮来到这个小女孩的窗前也许了个心愿,他的心愿是什么呢?答案就藏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等待爱思考和爱读书的孩子去发现。(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谁能告诉大家你发现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板书:好天气)

  月亮为什么会有这样地心愿?

  这是一个 ﹙ ﹚月亮。

  2、学*课文(第3—8自然段)

  1)月亮又悄悄来到另一个小女孩窗前,它看到了什么?(课件)

  2)让我们去课文中听听珍珍和妈妈的对话吧,看看月亮听了他们的对话心里是怎么想的?(分角色朗读,指导朗读)

  3)分小组表演课文。

  4)采访小明星(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板书:下雨吧)

  5)课件出示两幅图对比月亮的心愿,引导学生质疑 (月亮的心愿为什么变了?)这是一个﹙ ﹚月亮。

  6)采访学生(珍珍为什么对妈妈说她不想去郊游?谁能根据这幅图来说说珍珍是怎样照顾妈妈的?你们觉得珍珍是个怎么样的孩子夸夸她)那你想为妈妈做些什么?老师被你们的孝心感动了,你们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去欣赏吧,多么令人感动的歌曲,总有一天爸爸妈妈会变老,不能在为我们支撑起一片无忧无虑的天空,当我们的小手变成大,那么你们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

  3、学*课文(第9自然段)月亮最终的心愿是什么,珍珍最终有没有和大家一起去郊游呢?

  (图文对照读课文不仅充分培养了孩子认真观察的*惯,也潜在的引导学生学*有序表达,教育学生应润物无声,牵引无痕。)

  三、总结拓展,情感熏陶

  1、师:月亮姐姐的心愿真美好,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吧!

  2、师:月亮姐姐的心愿是让所有的孩子都去郊游,你知道课文中第二个小女孩的心愿是什么?(照顾生病的妈妈)小女孩是懂得关心父母的好孩子,昨天老师让同学们了解乌鸦长大后是怎样照顾父母的,谁知道?师:是啊,除了人,许多动物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也懂得关爱父母呢,有一首歌唱的就是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听《小乌鸦爱妈妈》(播放flash歌曲)。听了歌曲,我们一起读一首童谣:小乌鸦。

  (1)小乌鸦和文中的珍珍有什么共同的品质?

  (2)读诗歌和读童话有什么不一样?

  3、上天总是偏向董事的孩子,我们都在爸爸妈妈的爱中孕育成长,他们的爱带给你无限温暖,也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父母把爱全部给了我们,真诚祝愿我们不管时间怎样推移我们的孝心永远不变。在这个充满爱的氛围里,让我们闭上眼睛,为爸爸妈妈许下一个心愿,并贴在心愿树上。

  (课内外衔接即激发了情感,又体会到了文学表达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尊敬长辈的美德。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有孝敬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2、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知道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准备】

  课件、月亮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感悟“心愿”一词:

  小朋友们,如果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想许个什么愿呢?

  (学生许愿。)

  刚才你许的愿就是你的心愿。

  (板书:心愿)

  2、出示月亮图片,问:

  你们看,这是什么?

  (帖月亮图)

  月亮也有它的心愿,今天我们学*第8课,看看月亮的心愿究竟是什么呢?

  二、课件出示图画,看图了解图意

  1、认真观察每幅图,说话:

  指导孩子细心、认真观察。

  课件出示语言训练点:

  月亮来到( ),看见( ),心里想:( )。

  2、说话。

  三、图文对照,初读课文

  1、课文是怎么写的?找出相应的段落。

  2、小声读课文,要求:

  ⑴ 初读课文并找出要学的生字,用“ ”画出,读准音。

  ⑵ 正确连贯的朗读课文。

  3、同桌检查读:

  ⑴ 检查读生字:

  “我是小医生”,帮你来治病。

  ⑵ 检查读课文。

  4、检查反馈(主要抓学困生):

  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能尽快实现,那就是希望(点差生名字)小朋友能勇敢站起来,大声响亮地读给大家听。

  ⑴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读得不够好,鼓励孩子们来帮助。)

  ⑵ 开火车读。

  四、学文

  1、再读课文,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哪里还没弄明白?

  2、小组学*。

  3、反馈:

  课件出示。

  ⑴ 读懂:

  ① 月亮来到小女孩的床前,它的心愿是( ),因为这样( )。

  (板书:出太阳)

  ② 月亮来到珍珍的窗前,她的心愿是( ),因为这样( )。

  (板书:下雨)

  ⑵ 教师装不懂:

  为什么月亮婆婆又要明天出太阳,又要下雨呢?真不懂她到底要做什么,心里怎么想的。谁能告诉老师呢?

  (指名说。)

  小结过渡:

  原来月亮婆婆的心愿是要所有的孩子都能去春游,要所有的孩子都开心。

  (板书:所有的孩子都快乐)

  多好的月亮婆婆呀!

  4、孩子们为什么能得到月亮婆婆这么多的关怀呢?

  (交流、回答。)

  5、指导朗读:

  要读得轻、慢、恬静。

  写珍珍的段落指导读好人物对话。

  月亮的两次话,指导用好表情。

  把对话多读几遍后分角色读。

  五、课外延伸

  孩子们,月亮婆婆还会来到谁的窗前?她会看见什么?她又会有怎样的心愿?

  六、小结

  那天晚上,月亮婆婆也来到了老师的窗前,她告诉老师她到过所有孩子的窗前,她祝愿所有孩子永远快乐、健康,我相信月亮婆婆的心愿一定能实现。

  〖板书设计〗

  出太阳

  月亮的心愿 每个孩子都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帘”、“女”等14个字,会写“亮”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有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认识“帘”、“女”等14个字,会写“亮”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字谜导入,据图质疑

  1、猜谜语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象面圆镜,有时象把镰刀。”(板书:月亮)

  师:现在小手指竖起来。我们一起来写写亮字。(板书课题中的亮字。)请翻开书本32页,把亮字写一写。

  展示学生的生字。

  师: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xxx》。(学生齐背)谁能画出弯弯的月亮?

  师:看老师帮月亮画上眼睛和嘴巴。她就像我们一样能说会想,会感受,会开心和忧愁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童话,讲的就是月亮的故事。(板书:的心愿)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课题。强调“月亮”的“亮”字要轻读,齐读。

  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心愿,并且猜一猜月亮有什么心愿。

  2、出示两幅图

  师:请你细心观察,这两幅图中,月亮的表情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师:从“开心”到“不开心”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要求学生自读一遍课文,遇到不熟悉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圈画的生字,比比谁得最准确。

  3、集体认读词语:窗帘、女孩、背包、天气、另外、照顾、生病、太累、医生、悄悄、离开、窗户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指名读、跟读、自由读

  2)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自由读、开火车读

  4、去掉组词的生字

  师:生字宝宝的朋友去玩去了,余下的生字你还认识吗?不着急,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

  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指名汇报

  全班开火车认字

  5、自由读课文,划分自然段。

  师:用心的孩子一下子就闯过老师设下的字词关,你们真棒。相信接下来的课文朗读也难不到你们的。

  三、精读课文,感悟语言

  (一)学*1—2自然段

  师:夜深了,月亮姐姐带着祝福要去探望人间的乖孩子们。来到一家窗前,透过窗帘,月亮姐姐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透过小女孩甜甜的睡脸,早早准备好的水果和点心,我们知道小女孩对明天的郊游充满了(期待、盼望……)月亮姐姐同样感受到小女孩的期盼。

  师:因此月亮自言自语地说:……(引导学生读出月亮说的话)

  理解词语“自言自语”

  师:此时月亮姐姐的心愿是什么?

  交流汇报

  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第1、2自然段。

  (二)学*3—8自然段

  1、(对照第二幅图)

  师:月亮姐姐来到了第二个女孩的家,她看到第二个女孩在干什么呢?(自由读第3—8自然段)

  师:月亮姐姐不但看见小女孩照顾生病的妈妈,还听见了她们间的对话。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捞月亮》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动脑筋,不想一想就盲目去做,是容易做出傻事来的。

  3、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教材分析:

  一连串不假思索的叫嚷,一大串倒挂在树上的大猴小猴,一阵子徒劳无功的忙活,引出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捞月亮》。故事中生动的情节和有趣的“人物”,不仅含有深刻的寓意,而且给人以启迪和智慧。

  学情分析:

  经过了解学生都很喜欢这个小故事,对于其中蕴涵的道理理解起来并不很困难,可让学生给大家讲一讲,绝大部分同学却讲不出来,有的即使讲了出来也只是讲个大概意思,一点也不生动,不吸引人。

  从学生实际出发我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

  一、动画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都看过什么动画片?

  (动画片是学生最喜欢的,所以这个话题学生乐于参与,能够消除学生上课的紧张情绪,为课堂创设了宽松、愉快的氛围。)

  师:真好,老师也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好看的动画片,一起来欣赏吧!(课件展示:课文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片

  师: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26、捞月亮,来,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同学们看“捞”是个什么结构的字?左边是?右边是?记住这个字了吗?齐读课题。(让学生跟老师学写课题,渗透规范书写的意识,在书写课题时又能认识本课要学的字。)

  师:这节课我们就以“捞月亮”为内容来个讲故事比赛,讲的好的老师这里有奖品呢!(出示好看的动画卡)下面谁来讲一讲?

  (刚才学生都看了一遍动画片,头脑中之形成了一个大概的印象,此时,要他们讲一讲肯定有困难。所以就以这个任务为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学*课文的欲望。)

  师:我们刚看一遍当然讲不出来了,没关系,待会再讲。那同学们想一想要想把故事讲好,首先要干什么?(读对、读熟课文的目标就由学生提出来了。)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多和它打几次招呼,标出自然段,看谁能把课文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到学生之间巡视。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师:同学们,课文读完了吗?好,下面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读的怎么样了?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下面老师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干什么?你们有个大任务--------给他们当评委,看看四位同学谁读的最好。

  (学生当评委可以增强学生听的主动性,增强听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听的效率。)

  分别读课文,学生评价,发奖品。

  师:刚才同学们课文读的很准确,不知道里面的生字是不是都认识了呢?(认会了)有几个字宝宝有点不相信,看他们跑出来了要考考大家,怕不怕?敢不敢应战?(敢!)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井(认读,组词)

  玩(认读,组词)

  糟(认读,组词)

  掉(认读,组词)

  跟(认读,组词)

  附(认读,组词)

  倒(认读,组词)教师把生字卡片故意拿倒,帮学生理解“倒”的意思。

  接(认读,组词)

  最(认读,组词)学生组完词后,教师组词,看谁坐得最精神。看谁发言声音最洪亮。(学生立刻修正自己的坐姿。精神状态为之一阵。)

  碰(认读,组词)

  抬(认读,组词,做抬头的动作。)

  喘(认读,组词,做喘气的动作。)

  师:没想到同学们的识字本领这么强,下面请同学们帮个忙,字宝宝在玩找朋友的游戏时,有两个字宝宝吵了起来,他们为什么吵呢?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卡片:进 *)同学们看,他们为什么吵呢?

  重点区分这两个字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 明白道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读准了课文,认会了生字,这只是为讲故事作了初步准备,要想把故事讲好,还要抓住课文中有趣的地方,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绘声绘色的讲出来,大家才爱听。下面就请同学们深入的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部分很有趣和同组同学先交流一下,或者试着讲一讲。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在小组中和同学们交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下一个汇报环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如果学生汇报喜欢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就顺势指导学生朗读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的不同叫声,体会当时猴子们着急的心情。并随机板书出:小——大——老——附*,理顺出猴子的出场顺序,为学生讲故事作提示。然后可以请一位同学讲一讲一二自然段这部分。如果汇报喜欢第三自然段,就重点引领学生学*猴子们用什么办法捞月亮的,理解 “倒挂”一词,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果汇报喜欢第四自然段就重点指导朗读老猴子的话。)

  师:他们忙了半天,捞到月亮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捞到?(因为那是月亮的影子)大家费了半天劲结果白捞一场,这怪谁呢?

  学生们议论起来:(这样的问题降低了难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辨别、争论中,自然明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傻事呢?

  (通过学生联系实际,起到用道理反思生活的目的。)

  四、讲故事

  指一名同学讲故事。找几名同学带上头饰,配合讲故事的同学把故事表演出来!

  学生表演。评议,发奖品。

  (讲故事配合表演,活泼生动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学*效果,学生乐在其中。)

  师:故事到这,完了吗?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呢?

  五、作业:

  续编《捞月亮》,看谁编的有趣,精彩!

  (通过续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遇事不动脑筋,盲目跟着去做,容易做出傻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懂得课文说明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1)猴子看见月亮的影子后在井边叫嚷;

  (2)一只猴子接一只猴子倒挂着捞月亮。

  3、朗读录音带。

  4、猴子的头饰多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教学生字

  一、谈话引入学*新课

  同学们都有知道,月亮在天上。可是有那么一群猴子,却从井里捞月亮,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有趣的童话吧。

  二、自读课文

  要求:

  1、读通课文。

  2、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注意检查下面字的读音:

  “捞、另”的声母是边音,“另”还是后鼻韵母;

  “咱”是*舌音,读“z n”,不能读翘舌音,或“z ”;

  “伸”前鼻韵母,翘舌音;

  “碰”是后鼻音。不要读成“p ng”

  “喘”读翘舌音“chu n”。不要读成“chu i”。

  2、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记忆生字。

  如“捞、咱、倒、另”,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字形。

  3、学生反复读记生字。

  4、用抽读的方法检查学生是不是把课文读通了。

  四、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下面的字:

  猴:左右结构,左边是反犬旁,右边是时候的“候”字少中间一竖。左右要写紧凑些。最后一笔是“捺”,不是“点”。

  倒: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匀称,“亻”和“刂”都比中间部分长,中间部分的下面是“”不是“土”。

  脚:中间的“去”高于两旁,“卩”在几乎全字二分之一处起笔。

  接:右下的“女”写大些,托住上方的“立”。

  五、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完成课后练*第2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课文、扩展练*

  一、复*本课生字

  二、朗读课文,提出问题

  1、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集中起来,围绕几个主要问题分成学*小组合作学*,教师与学生共同学*。

  2、解答小组里未能解决的问题。

  三、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四个“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可引导学生想象猴子看到井里的月亮那着急的神态、动作和心情,可借助插图体会。前两个“糟啦”连接紧一些,第二、三个“啦”字的'声音稍拖长,突出喊叫时的着急。

  最后一段老猴子说的话,应表现出喘着气、很累的样子。第一个“不用捞了”后面是逗号,但根据内容及语气表达的需要,停顿时间可稍长一点,表现出老猴子喘着气说话的样子。后一句可这样停顿:月亮/好好地/挂在天上呢!

  四、扩展想象,分组交流

  1、听到老猴子说月亮还好好地挂在天上时,下面那些倒挂着的猴子有什么瓜,后来它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2、许多年后,那只小猴子已经成了老猴子了。当它和儿孙们一道坐在井边面对那轮明月时,它会怎样说,怎样做。

  3、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归纳出本课要让学生懂得的道理。

  五、完成课后练*第3题、第4题

  六、课堂订正

  一、复*巩固知识:

  1、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附咱倒另伸

  2、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读词语:(教师出示卡片)

  3、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小猴子不动脑筋,看见井里月亮的影子后,以为月亮掉到井里了,就叫了起来,别的猴子也不动脑筋,跟着叫了起来,他们到井里去捞月亮,结果月亮好好的挂在天上。)

  二、学*:

  1、学生根据学*提示进行自学,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学*。

  投影打出学*提示:

  1)自己默读课文,在书中标出自然段。

  2)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与同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指名读课文,而后说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有不同意见大家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问题:猴子为什么要到井里捞月亮?

  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

  他们捞到月亮了吗?

  ……

  3、重点学*一至四自然段:

  1)学生小声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组织好语言,做好发言的准备。

  2)学生间开展交流:(在交流时:先读出有关的语句,而后说明自己读懂的地方。)

  教师参与以下几个地方的交流:

  1)糟啦,糟啦!月亮掉到井里了”体会小猴子为什么这样叫?

  2)谁跟着叫起来了?后来呢?

  3)进行比较:猴子叫起来的这四节中,哪些话是相同的?哪些词语不同?进一步加深体会。

  板书:

  4)指导学生朗读:

  a 与同桌一起分角色练*朗读,边读边体会:在哪应加重语气,结合有关语句谈自己的想法。

  b 听配乐朗读,结合自己读书情况找出问题。

  c 师生间分角色读书,大家进行评议。

  4、五至七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标出不懂的问题。

  2)在小组内交流,组长负责分工。

  a先交流各自的问题。

  b小组内解决问题。体现学生间的互动学*。

  c提出共性的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让学生亲手制作教具,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猴子的图片,标上: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及一群猴子,然后边读书边粘贴,知道哪个猴子在上哪个猴子在下。)

  三、开展交流活动:

  1、通过读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2、启发想像:

  1)老猴子抬头一看,喘着气说了什么?

  2)小猴子、大猴子及一群猴子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这些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展开丰富的想象。)

  四、总结:

  井里有月亮的影子,猴子们以为月亮掉到井里了,他们就想办法,依次倒挂起来,想把

  月亮捞上来,因为井里是月亮的影子,所以结果什么也没有捞到,月亮仍然在天上。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要知道遇到事情一定要动脑筋,多思考,要做好调查研究,不要别人怎么说就怎么说。

  五、布置作业 :

  1、听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给这篇课文续加结尾(选做)。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动脑筋,不想一想就盲目去做,是容易做出傻事来的。

  3、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教材分析:

  一连串不假思索的叫嚷,一大串倒挂在树上的大猴小猴,一阵子徒劳无功的忙活,引出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捞月亮》。故事中生动的情节和有趣的“人物”,不仅含有深刻的寓意,而且给人以启迪和智慧。

  学情分析:

  经过了解学生都很喜欢这个小故事,对于其中蕴涵的道理理解起来并不很困难,可让学生给大家讲一讲,绝大部分同学却讲不出来,有的即使讲了出来也只是讲个大概意思,一点也不生动,不吸引人。

  从学生实际出发我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

  一、动画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都看过什么动画片?

  (动画片是学生最喜欢的,所以这个话题学生乐于参与,能够消除学生上课的紧张情绪,为课堂创设了宽松、愉快的氛围。)

  师:真好,老师也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好看的动画片,一起来欣赏吧!(课件展示:课文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片

  师: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26、捞月亮,来,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同学们看“捞”是个什么结构的字?左边是?右边是?记住这个字了吗?齐读课题。(让学生跟老师学写课题,渗透规范书写的意识,在书写课题时又能认识本课要学的字。)

  师:这节课我们就以“捞月亮”为内容来个讲故事比赛,讲的好的老师这里有奖品呢!(出示好看的动画卡)下面谁来讲一讲?

  (刚才学生都看了一遍动画片,头脑中之形成了一个大概的印象,此时,要他们讲一讲肯定有困难。所以就以这个任务为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学*课文的'欲望。)

  师:我们刚看一遍当然讲不出来了,没关系,待会再讲。那同学们想一想要想把故事讲好,首先要干什么?(读对、读熟课文的目标就由学生提出来了。)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多和它打几次招呼,标出自然段,看谁能把课文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到学生之间巡视。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师:同学们,课文读完了吗?好,下面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读的怎么样了?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下面老师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干什么?你们有个大任务--------给他们当评委,看看四位同学谁读的最好。

  (学生当评委可以增强学生听的主动性,增强听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听的效率。)

  分别读课文,学生评价,发奖品。

  师:刚才同学们课文读的很准确,不知道里面的生字是不是都认识了呢?(认会了)有几个字宝宝有点不相信,看他们跑出来了要考考大家,怕不怕?敢不敢应战?(敢!)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井(认读,组词)

  玩(认读,组词)

  糟(认读,组词)

  掉(认读,组词)

  跟(认读,组词)

  附(认读,组词)

  倒(认读,组词)教师把生字卡片故意拿倒,帮学生理解“倒”的意思。

  接(认读,组词)

  最(认读,组词)学生组完词后,教师组词,看谁坐得最精神。看谁发言声音最洪亮。(学生立刻修正自己的坐姿。精神状态为之一阵。)

  碰(认读,组词)

  抬(认读,组词,做抬头的动作。)

  喘(认读,组词,做喘气的动作。)

  师:没想到同学们的识字本领这么强,下面请同学们帮个忙,字宝宝在玩找朋友的游戏时,有两个字宝宝吵了起来,他们为什么吵呢?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卡片:进 *)同学们看,他们为什么吵呢?

  重点区分这两个字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 明白道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读准了课文,认会了生字,这只是为讲故事作了初步准备,要想把故事讲好,还要抓住课文中有趣的地方,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绘声绘色的讲出来,大家才爱听。下面就请同学们深入的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部分很有趣和同组同学先交流一下,或者试着讲一讲。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在小组中和同学们交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下一个汇报环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如果学生汇报喜欢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就顺势指导学生朗读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的不同叫声,体会当时猴子们着急的心情。并随机板书出:小——大——老——附*,理顺出猴子的出场顺序,为学生讲故事作提示。然后可以请一位同学讲一讲一二自然段这部分。如果汇报喜欢第三自然段,就重点引领学生学*猴子们用什么办法捞月亮的,理解 “倒挂”一词,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果汇报喜欢第四自然段就重点指导朗读老猴子的话。)

  师:他们忙了半天,捞到月亮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捞到?(因为那是月亮的影子)大家费了半天劲结果白捞一场,这怪谁呢?

  学生们议论起来:(这样的问题降低了难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辨别、争论中,自然明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傻事呢?

  (通过学生联系实际,起到用道理反思生活的目的。)

  四、讲故事

  指一名同学讲故事。找几名同学带上头饰,配合讲故事的同学把故事表演出来!

  学生表演。评议,发奖品。

  (讲故事配合表演,活泼生动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学*效果,学生乐在其中。)

  师:故事到这,完了吗?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呢?

  五、作业:

  续编《捞月亮》,看谁编的有趣,精彩!

  (通过续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动脑筋,不想一想就盲目去做,是容易做出傻事来的。

  3、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教材分析:

  一连串不假思索的叫嚷,一大串倒挂在树上的大猴小猴,一阵子徒劳无功的忙活,引出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捞月亮》。故事中生动的情节和有趣的“人物”,不仅含有深刻的寓意,而且给人以启迪和智慧。

  学情分析:

  经过了解学生都很喜欢这个小故事,对于其中蕴涵的道理理解起来并不很困难,可让学生给大家讲一讲,绝大部分同学却讲不出来,有的即使讲了出来也只是讲个大概意思,一点也不生动,不吸引人。

  从学生实际出发我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

  一、动画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都看过什么动画片?

  (动画片是学生最喜欢的,所以这个话题学生乐于参与,能够消除学生上课的紧张情绪,为课堂创设了宽松、愉快的氛围。)

  师:真好,老师也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好看的动画片,一起来欣赏吧!(课件展示:课文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片

  师: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26、捞月亮,来,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同学们看“捞”是个什么结构的字?左边是?右边是?记住这个字了吗?齐读课题。(让学生跟老师学写课题,渗透规范书写的意识,在书写课题时又能认识本课要学的字。)

  师:这节课我们就以“捞月亮”为内容来个讲故事比赛,讲的好的老师这里有奖品呢!(出示好看的动画卡)下面谁来讲一讲?

  (刚才学生都看了一遍动画片,头脑中之形成了一个大概的印象,此时,要他们讲一讲肯定有困难。所以就以这个任务为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学*课文的欲望。)

  师:我们刚看一遍当然讲不出来了,没关系,待会再讲。那同学们想一想要想把故事讲好,首先要干什么?(读对、读熟课文的目标就由学生提出来了。)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多和它打几次招呼,标出自然段,看谁能把课文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到学生之间巡视。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师:同学们,课文读完了吗?好,下面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读的怎么样了?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下面老师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干什么?你们有个大任务--------给他们当评委,看看四位同学谁读的.最好。

  (学生当评委可以增强学生听的主动性,增强听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听的效率。)

  分别读课文,学生评价,发奖品。

  师:刚才同学们课文读的很准确,不知道里面的生字是不是都认识了呢?(认会了)有几个字宝宝有点不相信,看他们跑出来了要考考大家,怕不怕?敢不敢应战?(敢!)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井(认读,组词)

  玩(认读,组词)

  糟(认读,组词)

  掉(认读,组词)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渗透育人新理念,转变师生角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收到了一定的学*效果。

  2、充分发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教师科学导引,注重文本教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语文学*方法。

  4、不足之处是受课时所限,有些学*环节显得很仓促。“愉快作业”可调到课外完成。

  5、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快速阅读方法指导较少,学生的速读能力亟待提高。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相对简单的说明文,严格来说的话,其文学价值并不明显,也没有过多的说明文知识,我想,不如跳出课本,让他们了解一些有趣的事情,拓展文学视野。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定位于“永恒的月亮”,让同学们去领略月在古诗词及现代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以此为蓝本,我精心设计了一节课外阅读拓展课。

  这以节课包含了三个环节:明月知多少、古诗中的月亮、现代诗中的月亮,这三个环节中,“古诗中的月亮”是重点,“月亮在古诗中都象征着什么”是我们探究的主题。

  “明月知多少”环节主要是了解月亮的别称,拓展语文知识,给同学们补充了以“婵娟”为代表的三十几个别称。“古诗中的月亮”设计时,主要是挑选了众多含月的古诗,以月的内涵为界限进行分类,出示古诗,让大家讨论出示的一组诗中,月亮的内涵。最终归纳出了9类,分别是:1、借月亮寄托思乡之情;2、借月表达亡国之痛,忧国之情;3、离愁别绪;4、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5、真挚的爱情;6、对大自然的赞美;7、岁月更迭,时光易逝;8、高洁品质;9、边塞的孤独。这九类中,亡国之情和怀才不遇是最难分析的,要结合具体的诗人和时代背景,其它的几类同学们都能够判断出来。为了缓解课堂气氛,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同学们很开心。最后,展示了一组诗,让大家自己去区分作者寄托在“月”上的感情并重点赏析了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不过这首诗中有“相思”“梦佳期”等字眼,大家很容易理解为情人之间表达爱意的,这也说明,我们划分出的九类月的内涵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定位。第三环节只补充了《断章》,让大家自己品读,去体悟诗中朦胧的美。

  整个内容进行完花了大概两个课时,最后,出现在课件上的古诗词都成为了大家的积累内容,出现在了积累本上。

  两个课时进行得还算是比较顺利,即使没有完全掌握,也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一定的影响。我想,本次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但是,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如月亮意向分类的时候,应该先展示出九类,然后出示古诗人,让他们自己将相应的故事归类到相应的条目之下,这样既让学生参与了,也能加深他们的印象。我在课堂上的讲法,同学们的参与度明显就不够了。另外,关于月亮别称,提前没有设计好,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下去收集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多,甚至可以评选出一两个资料搜集王,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

  从这一次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自己教会自己知识。

  一、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中。

  三、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四、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

  ⑴ 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 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 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 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 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 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

  五、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 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 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 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 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六、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积极性,提高了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⑴ 星空奇观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月亮湾》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看一看,激**趣。

  1.播放影片。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初步感受月亮湾的美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3.小朋友们,这个美丽的地方叫月亮湾。这里的人们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就把家乡的美丽景色写了下来,你们想读吗?

  二.读一读,自主领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你们喜欢月亮湾吗?把你认为最美的地方划下来,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3.分组学*,把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学*情况,尊重并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1).“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一群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体会一群群鱼儿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开心的样子。

  (2)“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理解河水的清,想象“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的样子。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灿烂的朝霞”是什么样子,再读读句子说说课文中什么像灿烂的朝霞。想象河边的朝霞是什么样子。谁能把这么美的桃花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月亮湾真美呀!听!仔细听!你们听到了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把月亮湾的美丽景色在头脑中过电影。

  三.画一画,体悟情感。

  1.月亮湾的景色真美呀!你们想画下来吗?

  2.小组讨论:月亮湾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什么地方?各有什么特点?

  (1)景物有:小河、石桥、鱼儿、桃树、农田、茶树。

  (2)小河在村前,是月牙一样的;河上有一座石桥;河按岸上长着许多桃树;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村子的后面是山;山坡上有一片茶树。

  3.动手画一画。

  4.你的家乡哪儿最美?试着画一画,再向同学介绍。

  四.说一说,感情升华。

  1.说一说:根据自己的画把月亮湾介绍给大家,可以讲一个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详细介绍,也可按顺序把月亮湾全部介绍给大家,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合理的想象。老师要邀请同学当小导游,愿意吗?要想当好一名好导游,必须认真准备。

  2.自由练*。

  3.在小组内交流。

  4.指名当小导游,配上音乐,观众适时地可以提一些问题。

  比如:(1)这里的河水怎么这么清啊?没有污染吗?

  (2)这里的桃花怎么这么美呀?

  (3)导游,我好象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笑声,这是谁在笑呀?她们为什么这么开心?

  (4)这里的茶叶怎么样?我也想买一袋回去尝尝。

  5.参观完了,中外游客们会说些什么呢?

  6.师生共同评议,颁发“导游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

  一、游戏导入

  1、今天上课开始老师先和你们来做个游戏,游戏名叫:心随耳动。规则是这样的:老师说一句话,请我们一组小朋友开火车来重复老师的这句话,看谁能把老师的这句话说的正确,说得有感情。(老师说,生重复。)

  2、表扬、奖励说得好的同学,齐读这句话。

  3、在这个游戏过程中,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相机板书:月亮湾美丽

  4、“湾”字原来是指水流过的地方,这儿指的是一个地方,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那么,月亮湾到底美在哪儿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作者的描写中去领略一番月亮湾的美吧。

  二、新授

  1、打开书本,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月亮湾的美?(2—3)

  2、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那些景物?

  用:在(什么地方)有来说说看。

  3、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理清思路。

  4、看来小朋友可真了不起,通过读把月亮湾的整个地形都一清二楚了,那在月亮湾这么多美景中,你最喜欢什么呢?为什么?

  请你们选自己喜欢的景物读一读,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5、交流

  (1)月牙一样的小河

  “月牙”是怎样的月亮?

  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用“因为……所以……”说说月亮湾名字的由来。

  指名读,齐读。

  (2)河水(2—3句)

  a、第2句:“缓缓地”换个词读好它。“绕者”做个动作。好象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

  第3句:为什么喜欢?

  比较句子: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3)桃树:(4—5句)

  出示图片“桃花”、“朝霞”有什么相同之处?“灿烂”的朝霞看过吗?这儿是把什么比作了朝霞,为什么?

  这桃花为什么象朝霞那么美?(许多、开满)

  指名读,评读、女生读,男生读。

  春天的桃花这么美,请同学们想一下,要是到了夏天,这些桃树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4)农田

  比较句子:过了桥,是一片农田。

  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哪句话?为什么?

  (5)这小河、石桥、桃树、农田等都在村前,要是住在月亮湾,走出家门就能欣赏到这些美景,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番吧。

  (6)茶树

  为什么喜欢?

  相机理解,采茶姑娘为什么而笑?

  指名读,女生读。

  三、指导背诵

  月亮湾可真美啊,所以每年都会有很多游客来参观游玩,现在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怎样来向人们介绍月亮湾呢?先练一练,待会我们来个小导游招聘会,看看谁能成为月亮湾的合格小导游。

  指名说,颁发合格证。

  四、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月亮湾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不管是村前,还是村后,都让游客们产生美不胜收的感觉。愿意把这美丽的月亮湾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吗?回家后继续当小导游,行吗?

  2、小朋友,你的家乡一定也很美吧!你的家乡哪儿最美?把它画下来。班队课上,再向同学们介绍,看看谁是自己家乡的小导游。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会课文中的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感受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在欣赏画面、品读语句中感受月亮湾景色的美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进行比较品读,感受月亮湾的美。

  3、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比较品读,感受月亮湾的美。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

  指名读、齐读课后词语。

  二、品读词句,理解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朗读:在座的小朋友们都是月亮湾的小村民,让我们一起来把咱那美丽的村子夸一夸吧。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走月亮》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设想:

  在教学本文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情境,品读感悟,使学生不仅感悟到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美,而且体会到月色下的意境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抓词抓句去重点体会。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避免把文章“讲”没味儿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首先,我们先来观看一段flash动画。

  (多媒体播放flsh动画: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一对儿母女悠闲地漫步。此间,配以优雅的音乐。)

  师:同学们,这种情景美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走月亮”,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看着美丽的景色,感受着妈妈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深入学*

  1。找出文中喜欢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并找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朗读的具体内容,随机点拨。)

  设想学生找到的语句:

  a:“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里呀?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教师相机引导作答。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指导学生读出那种美好的意境,在读中,在倾听别人读中仿佛看到了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秋天月光下的美丽景色。

  多媒体出示静态画面:柔和的月光下,高高的山,村头的树,村间的路,一片幽静、祥和的景象。进一步体会自己那种美好的境界,使学生产生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秋天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b: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相机提问: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月光下小溪、山草、野花构成的一幅甜美画面,体会到正是这种语言,才将本无情感的自然之物附着上甜美、欢快、幸福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

  多媒体出示动态画面: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淙淙地流着,鹅卵石布满河床,小水塘映着月光。

  从而让学生体会“我”和阿妈欣赏到的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秋风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师:这么美好的画面,谁能用你的朗读来体会体会呢?

  学生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欢快、幸福的语气。

  c:“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刺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了果子的甜香。”,“走过……走过……走过……走过……”“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月光下,秋虫鸣唱,夜鸟飞翔。妈妈拉着“我”的手,走过溪岸、走过石拱桥……漫步的画面。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三、思想感悟,情感体验

  师:你们觉得“我”和妈妈幸福吗?体现在什么地方?

  使学生体会到:“我”和阿妈在美丽的月光下散步非常幸福,充满情趣。

  师:你有没有和妈妈或者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或者家人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感受妈妈、家人身上的温暖气息。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总结

  《走月亮》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画、如室外田园般的画卷中。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学生轻声感情朗读。

  五、尝试着背诵全文

  六、布置 作业

  小练笔: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学会了独立行走,我们一步步长大**。

  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写一写。

  提示:过年过节、生日、爸爸妈妈带你出去玩……

  板书设计:

  走月亮

  小路 温馨

  溪边 快乐

  景美 情浓

  田埂 甜美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2、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走月亮)

  3.通过预*,谁来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风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的情景。)

  4、文中写的是谁,又是怎么走月亮的呢?

  说得好,我和妈妈手拉着手在洒满月光的田间小路上散步。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打开课本,带上我们的耳朵、眼睛、鼻子和心耳朵、眼睛、鼻子和心到书本上去看看月亮。(1)生字词扫盲(2)思考:

  ①“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并用“△△”标记出来。

  ②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标记下来。出现了几次?

  (通过本节课的学*,老师想让你们的课本变得饱满起来,用各种各样的标记符号记录你们思考的足迹,也希望这些好的学*方法能伴随你以后的学*之路。)

  2、在你读课文时,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请同学们来汇报。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①“洱海”是个海吗?它在哪?

  ②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是月牙呢?③课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播放课件:金钥匙)自读课文中发现的问题,有的是知识性的问题,可以查资料或请教别人。如果有的问题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可以放一放,以后再解决。有的是关于理解课文的重要问题,要在学*课文的过程中解决。一般这类问题,应与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

  同学们提出的第一题,有查到河海的资料了。(生:洱海,它是一个形状像耳朵的淡水湖。在云南省大理市内,西面有点苍山,东面有玉案山,气候温和湿润,是一个景色迷人的风景区。)通过查资料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题与课文关系不大以后再解决。第三题,就是这一课的一个重要问题。 3、理清文章大致顺序。

  (1)那么文中写了几次“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呢?”,对,是四次。

  (2)想一想,每一次我和阿妈是在哪走月亮?第一次,是在小路上走月亮。第二次,是在小溪边。第三次,是在田埂上。

  第四次,是只是静静地走着。走过了许多地方。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9)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 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探索月球的奥秘。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

  (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二)(多媒体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 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设计(三)(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

  同 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

  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投影:

  (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2)畅谈(chàng):尽情地谈。

  (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即:靠*、接触。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

  (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教师明确: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 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

  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7、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板书)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8、想像训练:

  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和投影显示的内容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投影:

  (1)这一 小步,对一 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3)21~22世 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回答,教师稍作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3、作者以*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

  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四、课堂小结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

  五、课堂练*

  阅读文段,完成1~4题。

  投影:

  阿波罗11号太空船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太空船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航程一开始的若干公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费的力量往 往超过往后的几十万公里。

  *惯 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竟全功。“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1、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关于太空船的叙述,是为了说明什么?利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第二自然段中的“*惯” 具体是指什么?

  3、第二自然段中“起飞”的含义是什么?

  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

  1、说明“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2、具体指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性。

  3、人们改变不良*惯的起始阶段。

  4、克服不良*惯(摆脱*惯的引力),就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1、有人说阿波罗登月计 划是一场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查阅有关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

  2、阅读文段,完成题目。(分发讲义资料)

  7月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________(喊、救、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________(均速、减速、加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发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________(安稳、*稳、很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1)按照原文在短线上选词填空。

  (2)解释加线的词语。

  ①凌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神往已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主要写了登月前夕哪几个工作程序?

  (4)这段文字分别交待了三个关键数字,分别标识三个关键的工作程序,请把两者用连线标出。

  7月19日晚9点32分 登月舱*稳降落月面上

  7月20日上午7点32分 从飞船换乘登月舱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中心发来呼叫准备登月

  (5)“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和“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是本文中两个精确到秒的时间数据,这是为什么?

  (6)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请实话实说。

  参考答案:

  (1)呼 减速 *稳

  (2)①天快亮的时候 ②内心向往已久

  ③时间 地面指挥中心发出登月指令、两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执行登月计划、登月舱*稳降落月面、登月成功。

  (4)略

  (5)因为这两个数字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6)略

  ●活动与探究

  1、课题叫做“月亮上的足迹”,好不好,能不能想出更鲜亮的?

  2、把课文的第三部分移前至第一部分后,好不好,为什么?

  3、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佳句(不少于5句),并以一句为例说说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同学、朋友。

  4、 搜集、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完成一期介绍月球奥秘(如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等)或月亮文化为题的手抄报。

  选题中以及搜求材料、办报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统筹,给予指导,以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学*目标: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思路,了解登月的过程。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朗读探究合作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要点:预*课文,能筛选、概述文章内容。理清思路,了解登月的过程。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白板展示

  1、请总结写月亮的古诗句。

  苏轼 (宋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李商隐(唐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白居易(唐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长恨歌》

  辛弃疾(宋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王安石(宋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2、给加点的字注音。

  guān cè hé yù chàng shén chéng bēi áng gū

  观 测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昂首 一叶孤舟

  yáo qiāo shà xuán tuǒ zhuó xīng yuè

  遥遥在望 铁锹 大厦 舷窗 椭圆 着陆 兴奋 飞跃

  3、解释词语

  畅谈:尽情地谈。

  神往:心里向往。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