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6篇

日期:2022-09-28 00:00:00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三)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决办法

  (四)教学创新点

  1.首先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象资料。

  3.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有关资料可以在文本素材里去找。

  (五)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的统治时期。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贞观之治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均每年增长*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4.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造“曌(音“照”)”字为名。

  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

  5.“开元盛世”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2)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小结:自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确定适宜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政令、政策的相对稳定,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教学过程]

  1、复*提问: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3、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她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就是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三、开元盛世:

  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四、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五、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六、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七、作业:

  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附:板书设计

  一、唐朝建立唐朝,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4、 “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三)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决办法

  (四)教学创新点

  1.首先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象资料。

  3.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有关资料可以在文本素材里去找。

  (五)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的统治时期。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贞观之治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均每年增长*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4.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造“曌(音“照”)”字为名。

  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

  5.“开元盛世”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2)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小结:自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确定适宜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政令、政策的相对稳定,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4

  第二课“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四、相关图片:李世民、唐朝三省六部制、武则天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方案一:回忆导致秦朝灭亡的史实等,引申出隋朝的灭亡

  方案二:回忆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

  唐朝的建立:

  学生编演小品:“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学生小组讨论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方案一:讨论:唐太宗和隋文帝的相同之处

  方案二: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讲述唐太宗的故事

  女皇武则天:

  撰写:武则天无字碑的碑文(评价武则天)

  讨论:谈谈你对女皇武则天的评价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5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教学过程]

  1、复*提问: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3、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她提拔的,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就是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开元盛世:

  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四、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五、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六、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七、作业: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革措施,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通过对这一盛世景象的学*,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对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劳,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个人能力美的体现。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人新课。

  2.学*本课重点要识记理解四个人物和四个概念。

  (1)四个人物:

  ①李渊:唐高祖,唐开国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两个概念: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及解决办法

  1.“贞观之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构成。第一,是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第二,是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内容。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根据这一内容构成的特点,要突破重点,可采取提问法,从史实的结果分析原因。教师可提出问题:第一,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问题可以由学生在课前阅读自学时去思考总结。)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

  2.“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突破的方法,可结合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发展之间有类似的特点,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都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形成盛世局面,让学生把握这一规律,从而实现重点突破。

  (二)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比较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培养的方法。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只要求学生客观地论其功过,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唐玄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弓[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武则天,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三是由于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总结武则天从政的表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性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关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可在讲第6课时总结。两课结合起来,总体评价唐玄宗。

  这些难点的解决,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学*中运用。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疑点是对女皇帝武则天的正确认识。

  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尤其是强调她对历史的贡献,解除学生由于受电视、电影艺术形象的塑造而产生的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的怀疑。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首先由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像资料。

  3.学*“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三个问题时,可让学生总结三位历史人物的功过。

  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归纳)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及其对历史的作用。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的简要过程。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武则天统治的特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人才,任用名臣,使唐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

  (4)“开元盛世”的形成。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统治者,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秦、汉、隋、唐四个朝代的回忆学*,总结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实,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在学*中可结合我国的伟大社会主义改革和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加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

  隋末农民起义后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李渊建立唐朝,他和李世民镇压了农民的起义军,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唐太宗调整了统治的政策,在经济上注意让农民修养生息,减轻赋税和徭役,恢复发展农业经济。政治上搜罗各方人才,兼听各种意见,择善而行,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女皇帝武则天的统治承上启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繁荣昌盛的顶峰时期。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过程

  根据下列问题进行独立阅读。

  (1)简单概括唐朝建立、统一的情况。

  (2)简要总结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开明政策,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3)武则天、唐玄宗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什么?

  2.教师指导学*过程

  (1)关于唐朝建立,概括知识点。起兵者:隋朝官吏李渊父子。时间:618年。都城:6长安。唐高祖:李渊。

  (2)关于“贞观之治”,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首先讲述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接着提出问题: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总结归纳。

  政治上,一是唐太宗善于用人,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有“房谋杜断”的美称,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谏的名臣魏征。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地方州县也设学校,科举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

  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接受隋亡的教训。)

  (3)“女皇帝武则天”一目,教师提出问题:武则天对唐朝社会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为两点:第一,继续发展生产,破格提拔人才,名臣有姚崇、宋璩。第二,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武则天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4)“开元盛世”一目,教师引导学生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的前提条件入手,概括唐玄宗的政治、经济措施。政治方面,任用贤相姚崇、宋壕,整顿吏治。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生产。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四)总结、扩展

  1.教师总结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盘时期,它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中走了出来。首先出现了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局面,后又历经女皇帝武则天时期的继续发展,到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人全盛时期,*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同学们应该从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2.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归纳,学生讨论回答。

  参考答案: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发展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太*的“贞观之治”。所以说他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2)武则天是*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684年下令奖励农桑,减轻徭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武则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其执政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政治家。但是,其统治期间,弊政诸多,如重用武氏家族、大肆崇佛、广建寺院等,百姓深受其苦。这与武则天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是分不开的。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他不失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唐玄宗任用名相,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淘汰僧民,重视农业生产,开创了唐朝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相同点:秦朝和隋朝都是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灭亡原因都因统治者残暴无度,滥用民力,使统治秩序很快崩溃,农民起义很快爆发,这都给后继的汉、唐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因此,汉、唐两代初期的统治者都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注意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唐都出现繁荣局面。不同点:时代不同,继承关系不同。秦汉处于封建制开始阶段,因此,汉初一方面继承了秦制,同时又分封诸侯。隋唐则处于封建制度发展的中期,隋与唐完全是继承关系,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完善。在亡与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矛盾尖锐即亡,矛盾缓和即兴。这是因为,农民起义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最激烈方式。正是农民起义使秦、隋灭亡,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接受教训,注意适当减轻剥削程度,又促使汉、唐兴盛。这是农民战争推动作用的直接反映。

  七、布置作业

  1.教材中课后练*题。(书面作业)

  2.资料使用指导。

  (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唐太宗虚怀纳谏可以补充以下“唐太宗令众臣知而必谏”的故事:

  魏征逝世后,太宗对朝中大臣们说:“我派人到魏征家中,在他的书信中发现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使者带回来,我看了看,字写的很乱,惟有前数行稍能分辨。魏征说:“天下的事情有好事有坏事。人,有好人有坏人,任用了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有的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只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的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太宗又说:“这是魏征未写完的奏章。我看了以后,想了想,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过错时,随时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2)在介绍武则天其人其事时,可引述其《腊日宣幸上苑》一诗:“明朝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短短20个字,将武则天泼辣专断(有时又表现为创造性与勇气)的性格勾勒得再鲜明不过了。这是典型的自我写照的佳作。

  八、板书

  略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6篇扩展阅读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6篇(扩展1)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1

  第二课“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四、相关图片:李世民、唐朝三省六部制、武则天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方案一:回忆导致秦朝灭亡的史实等,引申出隋朝的灭亡

  方案二:回忆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

  唐朝的建立:

  学生编演小品:“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学生小组讨论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方案一:讨论:唐太宗和隋文帝的相同之处

  方案二: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讲述唐太宗的故事

  女皇武则天:

  撰写:武则天无字碑的碑文(评价武则天)

  讨论:谈谈你对女皇武则天的评价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教学过程]

  1、复*提问: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3、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她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就是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三、开元盛世:

  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四、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五、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六、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七、作业:

  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附:板书设计

  一、唐朝建立唐朝,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4、 “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教学过程]

  1、复*提问: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3、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她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就是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三、开元盛世:

  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四、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五、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六、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七、作业:

  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附:板书设计

  一、唐朝建立唐朝,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4、 “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历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合作学*,掌握探究式学*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

  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

  三、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是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

  2)是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制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3)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并且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

  3、何谓“治世”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关于“治世”,“治世”通俗地说就是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6篇(扩展2)

——an教学设计6篇

  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学*重点理顺故事情节;

  学*难点体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彷徨》收入了鲁迅《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两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本文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的流弊和荼毒。

  2.文体知识: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祝福的*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字音积累

  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

  2.字形积累

  3.字义识记

  俨然:讪讪:

  怔怔:怨府:

  沸反盈天:

  二、文学常识:

  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小说三要素是、、。小说的情节包括、、、四部分。

  3.文中“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小说三要素是、、。小说的情节包括、、、四部分。

  3.文中“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三、文本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顺序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这种写作方式的好处是什么?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4.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

  顺序情节内容时间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5.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四、合作探究: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第二课时

  [知识积累]

  1.文化常识: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从四德:“三从”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宋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2.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还有补叙、分叙)。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故事的一种方法,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这种写法叫插叙。它可以帮助的展开,丰富作品的内容。

  3.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学*过程]

  一、研*文本

  1.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试分条论述(至少3条)

  2.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写出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的时间、遭遇事件及所处文中位置

  (2)文中春天是指什么?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二、合作讨论,形象分析:

  1.找出描写鲁四老爷的语句,分析其形象特征?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与祥林嫂的死有何关系?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4.分析祥林嫂形象:

  (1)分析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肖像描写,第二次有什么变化?从中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析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三、写作练*

  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学法指导]

  1.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肖像(表情变化、服饰)、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事物细节描写等。

  2.如何学鲁迅的文章: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一提起鲁迅的文章,就会想到他以笔作刀枪的战斗精神。“鲁迅先生的笔就是一把利剑,直接刺向他那个时代的丑恶和黑暗”。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学鲁迅的文章,一定要结合鲁迅的精神,分析病态社会下人物命运悲苦的原因。

  [学*过程]

  一、能力提升:关注人物刻画时的细节

  1.鲁迅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几处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2.分析祥林嫂与“我”、四婶、大家及柳妈的对话时的语言描写。

  3.分析祥林嫂的行动描写

  4.“我真傻,真的”在全文出现多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研讨: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三、基础检测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寒暄(xuān)踌蹰(chóu)朱拓(tuò)百无聊赖(lài)

  B.监生(jiàn)惴惴(zhuì)俨然(yǎn)少不更事(jīng)

  C.间或(jiàn)形骸(hái)谬种(miù)沸反盈天(fèi)

  D.陈抟(tuán)驯熟(xùn)炮烙(pào)咀嚼鉴赏(jǔ)

  2.选出对下列词语或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寒暄(太阳的温暖)形骸(身体)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紧缩)间或一轮(偶而)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窈陷(幽远)安逸(安闲)

  D.鄙薄(轻蔑)折罪(抵作)素不相识(向来)

  3.选出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亮,沸反盈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B.老师为我们订复*资料,可我身边没有钱,连借几位同学,也都没有,百无聊赖,只得请假回家。

  C.这几天天气闷热,上床以后总是惴惴不安,难以入睡。

  D.前有警车当道,后有群众追赶,歹徒走投无路,扔下凶器,向警察投降。

  4.下句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四婶,〔〕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懒()馋,〔〕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

  A.只有因为或或而且

  B.唯独由于非即或者

  C.只有因为非即或者

  D.只有因为或或甚至

  四、以《祝福》为例,评论鲁迅是如何描写“死”的(或者说如何批判一个病态社会的)?

  五、总结

  六、布置课后练*

  七、反思质疑

  一、教学目的:了解传记的特点和写法;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学*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材的毅力和献身科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华罗庚人生经历和精神,传记文体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华罗庚(1910-1985)*现代数学家,是新*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

  他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凭自学最终走上清华大学讲坛。他身负残疾,却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他在抗战期间,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却写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他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大家听了这么多关于华罗庚先生的情况后,不知道大家对华罗庚先生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否对进一步深入了解华罗庚先生感兴趣呢?

  2.字词。

  华:huā同“花”huà姓,华山huá中华。

  引申:令líng狐冲,任rén盈盈,韦wéi小宝贝

  扉页fēi拙zhuō叟sǒu筱xiǎo瘸què怜悯mǐn

  蜚声fēi金瓯ōu鹰鹯zhān褒奖bāo江畔pàn矩形jǔ

  追溯sù商榷què兴奋xīng怠慢dài

  3.作者简介。

  顾迈南,新华社女记者,是科技新闻工作者,也是科普作家。20xx年出版的《*科普名家名作》收录了顾迈南和她的作品。

  4.课文分析讲解。

  小标题一(1-6)失学前后,热爱痴迷数学

  (7-10)残疾后,决心献身数学。

  (1-5)清华四年,研究数论;英国两年,得出“华氏定理”

  小标题二(6-9)西南*几年,完成《堆垒素数论》

  (10-12)访美四年,扩大研究范围

  (1-6)致力于*的数学研究

  小标题三(7-10)致力于*的教育事业

  (11-15)致力于数学的实际应用

  (图为课文结构分析图)

  ⑴前言部分。

  结构上是倒叙。引申复*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并叙等。

  作用:在内容上写华罗庚挑战权威,引起读者的兴趣。

  选材上,选择华罗庚自学成材的标志,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同样的,对于这件事情之前、之后的情节发展,读者也有浓厚的兴趣。

  补充介绍人物:

  熊庆来,是华罗庚的老师,是**代数学的先驱。1893—1969,字迪之,云南人。曾经留学比利时、法国,并且在法国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的成果,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被国际上采用并称作熊氏无穷数。熊庆来先生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对于培养*的科学人才相当的热心。早年他在东南大学当教授的时候,发现一个叫刘光的学生相当有才华,变经常指导他读书、研究,后来还和另一位教过刘光的教授一起资助他出国留学深造,甚至是卖掉自己身上的衣服给他寄钱。后来这个刘光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后来熊庆来先生来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在学术杂志上看到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才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70多高龄半身不遂的时候,还抱病指导两个研究生杨乐和张广厚,他们后来都成为很有成就的年轻数学家。

  唐培经,是华罗庚的同乡,也是江苏金坛人,后来曾经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1903—1988。从小家庭就很重视他的读书,全力培养他成材。他在东南大学学*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来回家乡担任金坛中学校长,接着到了清华大学担任教员,后来又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当选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会员。抗战爆发以后,他毅然回国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个相当有爱国心的学者。1949年,唐培经先生到了美国,1951年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后来又担任了拉美区域农业统计顾问,直到1969年退休。

  ⑵第一部分。

  叙写了华罗庚青少年时期对数学的痴迷,即使遭受失学、身体残疾的不幸也仍然痴心不改,刻苦自学,终于成功的感人事迹。

  第一层:介绍华罗庚名字的由来、身世及家庭。

  第二层:介绍华罗庚受数学老师王维克的影响而爱上数学。

  例子说明华罗庚在数学上的天赋,是为了进而说明为什么那么聪明即勤奋。

  诗一:表现要埋头苦干的思想,认为天才是辛苦挣来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智力的不足。说明华罗庚成功的原因。

  补充人物介绍:

  王维克,华罗庚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是他的年级主任。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研究范围涉及外国诗歌,*古代诗歌,数学等众多领域。他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有数学天才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华罗庚的数学成绩卓然。而且由于网本身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的影响,华罗庚各个学科的成绩都很好,特别是中文方面,能文能诗。

  第三层:介绍华罗庚失学后仍然痴迷于数学而刻苦自学。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6篇(扩展3)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6篇

  (一)

  冯盎,高州良德人也。少有武略,隋开皇中为宋康令。仁寿初,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驰至京,请讨之。文帝敕左仆射杨素与盎论贼形势,素曰:“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即令盎发江、岭兵击之。贼*,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武德三年,广、新二州贼帅高法澄、冼宝彻等并受林士弘节度,杀害隋官吏,盎率兵击破之。既而宝彻兄子智臣又聚兵于新州,自为渠帅,盎趋往击之。兵交,盎却兜鍪大呼曰:“尔等颇识我否?”贼多弃戈肉袒而拜,其徒遂溃,擒宝彻、智臣等,岭外遂定。或有说盎曰:“自隋季崩离,海内骚动。今唐虽应运,而风教未浃,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五岭二十余州,岂与赵佗九郡相比?今请上南越王之号。”盎曰:“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贞观五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僚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时有贼数万屯据险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语左右曰:“尽吾此箭,可知胜负。”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自后赏赐不可胜数。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唐朝起信宜(现广东西南境内)百越土著居民,被冠上“罗窦洞僚”的称呼。

  (二)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秘书监魏徵谏曰:“*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除:授官

  B.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省:看望

  C.贼退走,因纵兵乘之乘:追赶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就:立即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直接反映冯盎英勇善战与不贪名利的个性的一组是

  A.盎驰至京,请讨之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

  B.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

  C.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

  D.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寿初年,潮、成等五州僚人造反。冯盎亲自前往京师请旨讨伐。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盎分析得头头是道。杨素很为惊叹,于是命他领江岭兵进行讨伐。

  B.唐武德三年,冯盎率兵*定了高、冼的叛乱,当时有人游说冯盎称王。冯盎不贪求称王称霸而是归降高祖,体现了他的明智。

  C.贞观元年,有人举报冯盎反叛,说他已起兵拒境,太宗采用魏徵的招降建议,派人招降了冯盎,终使岭南安定,并留下“魏徵一*言,胜于十万兵”的美谈。

  D.文段(一)记叙了冯盎英勇善战,以民族统一为重,*定战乱的事迹;文段

  (二)借魏徵进谏的史实让我们看到纳谏与进谏的君臣形象,同时也让我们看出冯盎反叛一事缺少真凭实据。

  13.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3分)

  (2)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4分)

  (3)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3分)

  【参考答案】10、D(就:到达,接*)

  11、D(C项第一句表明的是善于指挥作战,而非本人的英勇善战。)

  12、C(魏征的建议不是招降,而是安抚晓喻;太宗是派人安抚晓谕而非招降)

  13、(1)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很令人感到罕见。(3分。“意”1分,理解为“料想”“想到”“意料到”等均可;“奇”1分,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罕见”“感到不寻常”等;句意1分)

  (2)人生富贵,能像我这样的恐怕很难,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4分。“殆”“克”“坠”各1分,句意1分)

  (3)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大军,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朝廷。(3分。“遣”“致”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少年时就有军事谋略。隋开皇中任宋康县令。仁寿二年,潮(今潮阳县西北)、成(今封开县东南贺江中)等五州僚人造反。他驰马前往京师,请旨讨伐他们。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杨素说:“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十分值得惊叹。”于是命盎领江岭兵进行讨伐。*乱后,授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今肃礼县西南)太守(明嘉靖《广东通志》载为漠阳太守)衔职。

  唐武德三年(620),广州、新州(新兴)的高法澄、冼宝彻等共同受林士弘调遣,杀朝廷官吏。盎率率兵*定高、冼的叛乱。不久。不久宝彻哥哥的儿子智臣又在新州聚集兵力,自己担任魁首,冯盎率兵前往打击他。交战时,盎(在阵前)除去甲胄大声说:“你们认识我吗?”智臣的士兵大多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叩拜,众士卒于是溃散,盎擒获宝彻、智臣。岭外于是得以*定。有人游说冯盎说:“隋朝已灭亡了,国内外到处很乱,唐朝虽应运而生,但政教还未孚众望,岭南尚未有所归属。你现在已攻克了五岭二十多州,着哪里能与赵佗的九郡相提并论,现在还是请你自称南越王吧!”盎回答说:“我世居南越,迄今已五代。作为岭南边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钱财我都有了,人生大富大贵像我一样的恐怕很难达到。我常常担忧的,是不能承担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怎敢擅自称王呢?越王的封号,这个不是我所希望听说的。”

  武德四年,盎率领南越之众归降高祖。贞观五年,冯盎来到朝廷,唐太宗赏赐十分丰厚。不久,罗窦(今信宜镇隆)诸洞僚人叛乱,太宗诏盎率二万兵众为各路军先锋进行剿除。当时僚人数万人据险固守,不可强行进逼进攻。他手拿着弓箭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尽,胜负便可见晓。”他连发7箭,命中7人。僚人退却逃走,盎趁势率领部众乘机冲杀,杀死僚人千余。太宗派智戴归省慰劳,自此以后赏赐不可胜数。

  (二)贞观元年(627),岭南诸州上奏说高州的酋帅冯盎谈殿起兵拒境反叛。太宗昭示右武卫将军蔺谟率领江、岭十州的兵力准备讨伐。魏徵进谏说:“中原*刚刚建立,国家贫弱尚未恢复,岭南又流行疾病,山川阻塞幽深,援军难以接上。疾病如果产生,或许不能如意,追悔莫及。况且冯盎如果真的造反,就要等到中原不安定,结交远处的兵力,分派兵力阻隔险要地势,扰乱侵略周边的周县,部署官员。可是为什么自从有人告发以来数年,兵力从不出境?这就是说他造反的形势没有形成,没有兴师动众的表现。陛下既然没有派人亲自到那里观察,再来朝廷拜谒(报告虚实),恐怕这样看不分明。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大军,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朝廷。太宗听从了这个建议,岭外于是全部安定下来。

  一、回答题。(17分)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①次定州 ( ) ②及大军回次柳城( )

  ③死无所恨( ) ④有从卒一人病(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归家以言其父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以王命聚之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C.醒能述以文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小题5】文章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4分)

  答案

  【小题1】①驻扎②等待③遗憾④随从

  【小题2】B(3分)

  【小题3】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2分)

  【小题4】(4分)(1)(2)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

  【小题5】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宽厚仁爱。(评分:3分答对3点给全分,答对2点扣1分。)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人。(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次”是多义字,“恨”是古今异义字,“及、从”意思较为固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B中的“以”也是把的意思。A按照C用D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据语意将其划分停顿。“将士”是主语, “莫不欣然愿从”是谓语,中间应停顿。“是以”是句首连词,所以之后要停顿。即应为“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划分停顿首先要整体理解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把句子有机的分开,注意词语不能断开。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发”“感励”等。“发”在此句中应译为“开放”,“感励”是两个词,应译为“受感动、受激励”。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读全文,从前向后找,并将内容分成有机的几个事件,加以概括即可。第一句是一件事,第二句是第二件事,三、四句是一件事,五句是又一件事,合计四件事。从唐太宗所做的几件事可知,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君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一定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信息,从中提取出正确答案。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根据人物的言行判断。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①次定州 ( ) ②及大军回次柳城( )

  ③死无所恨( ) ④有从卒一人病(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归家以言其父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以王命聚之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C.醒能述以文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小题5】文章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4分)

  答案

  【小题1】①驻扎②等待③遗憾④随从

  【小题2】B(3分)

  【小题3】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2分)

  【小题4】(4分)(1)(2)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

  【小题5】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宽厚仁爱。(评分:3分答对3点给全分,答对2点扣1分。)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人。(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次”是多义字,“恨”是古今异义字,“及、从”意思较为固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B中的“以”也是把的意思。A按照C用D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据语意将其划分停顿。“将士”是主语, “莫不欣然愿从”是谓语,中间应停顿。“是以”是句首连词,所以之后要停顿。即应为“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划分停顿首先要整体理解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把句子有机的分开,注意词语不能断开。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发”“感励”等。“发”在此句中应译为“开放”,“感励”是两个词,应译为“受感动、受激励”。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读全文,从前向后找,并将内容分成有机的几个事件,加以概括即可。第一句是一件事,第二句是第二件事,三、四句是一件事,五句是又一件事,合计四件事。从唐太宗所做的几件事可知,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君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一定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信息,从中提取出正确答案。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根据人物的言行判断。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汉、晋以来,诸王皆为树置失宜,不预立定分,以至于灭亡。人主熟知其然,但溺于私爱,故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且帝子何患不富贵,身食大国,封户不少,好衣美食之外,更何所须?而每年别加优赐,曾无纪极。俚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言自然也。今陛下以大圣创业,岂惟处置见在子弟而已,当须制长久之法,使万代遵行。”疏奏,太宗甚嘉之,赐物百段。

  贞观十三年,谏议大夫褚遂良以每日特给魏王泰府料物,有逾于皇太子,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霄极,甚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于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伏惟陛下功超万古,道冠百王,发施号令,为世作法。一日万机,或未尽美,臣职谏诤,无容静默。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见闻,不以为是。《传》曰:‘臣闻爱子教以义方。’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及景帝并不识义方之理,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余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镪巨万计,出警入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王,几至于败,赖其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且魏王既新出閤,伏愿恒存礼训,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节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太宗深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B. 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C.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D. 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御史,设于秦时,职在御史大夫之下,行使举劾非法的职能。

  B.封户,指的是皇帝给予立功者的殊荣,如千户侯,即享有千户的食邑,粮食与财产。

  C.储君,分为王储与皇储两种,但在此指的是皇储,即皇位的继承人。

  D.《传》,虽常代指《左传》,但本文指的是《论语》、《孝经》的合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周关于封侯权利分配问题叙述详尽,贯穿古今,向皇帝直陈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太宗的赞赏。

  B.谏议大夫认为应厘清“权利”与“等级”,不能使名分都相等,而应该确立好各人的名分区别。

  C.谏议大夫以“义”的.道理,阐发出对于权利无限膨胀所致后果的感慨,并以此劝勉太宗,赏赐不能过度。

  D.马周与谏议大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对于权利的任用与分配问题,给予了太宗皇帝不同的思考,都相应得到了赞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

  (2)宣帝亦骄恣淮阳王,几至于败,赖其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

  参考答案

  10.(3分)A

  11.(3分)D(在此指的还是《左传》)

  12.(3分)A(马周并不是仅仅因为详尽叙述了封侯权利分配的问题,而得到太宗的赞赏。)

  13.(10分)(1)从前魏武帝宠幸扶植陈思王,等到文帝即位后,对陈思王采取了监视禁闭的措施,让他进监狱当囚犯,这是因为*给他的恩赐太多,所以继位的君主惧怕于他。(“宠树”、“加恩”、“畏”,大意2分)

  (2)宣帝也娇惯淮阳王,差点造成汉的衰败,最后仰赖退让之臣的辅佐,才获得幸免。(“骄恣”、“几至”、“仅乃”,大意2分)

  (一)

  冯盎,高州良德人也。少有武略,隋开皇中为宋康令。仁寿初,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驰至京,请讨之。文帝敕左仆射杨素与盎论贼形势,素曰:“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即令盎发江、岭兵击之。贼*,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武德三年,广、新二州贼帅高法澄、冼宝彻等并受林士弘节度,杀害隋官吏,盎率兵击破之。既而宝彻兄子智臣又聚兵于新州,自为渠帅,盎趋往击之。兵交,盎却兜鍪大呼曰:“尔等颇识我否?”贼多弃戈肉袒而拜,其徒遂溃,擒宝彻、智臣等,岭外遂定。或有说盎曰:“自隋季崩离,海内骚动。今唐虽应运,而风教未浃,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五岭二十余州,岂与赵佗九郡相比?今请上南越王之号。”盎曰:“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贞观五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僚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时有贼数万屯据险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语左右曰:“尽吾此箭,可知胜负。”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自后赏赐不可胜数。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唐朝起信宜(现广东西南境内)百越土著居民,被冠上“罗窦洞僚”的称呼。

  (二)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秘书监魏徵谏曰:“*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除:授官

  B.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 省:看望

  C.贼退走,因纵兵乘之 乘:追赶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 就:立即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直接反映冯盎英勇善战与不贪名利的个性的一组是

  A.盎驰至京,请讨之 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

  B.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 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

  C.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

  D.连发七矢,而中七人 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寿初年,潮、成等五州僚人造反。冯盎亲自前往京师请旨讨伐。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盎分析得头头是道。杨素很为惊叹,于是命他领江岭兵进行讨伐。

  B.唐武德三年,冯盎率兵*定了高、冼的叛乱,当时有人游说冯盎称王。冯盎不贪求称王称霸而是归降高祖,体现了他的明智。

  C.贞观元年,有人举报冯盎反叛,说他已起兵拒境,太宗采用魏徵的招降建议,派人招降了冯盎,终使岭南安定,并留下“魏徵一*言,胜于十万兵”的美谈。

  D.文段(一)记叙了冯盎英勇善战,以民族统一为重,*定战乱的事迹;文段

  (二)借魏徵进谏的史实让我们看到纳谏与进谏的君臣形象,同时也让我们看出冯盎反叛一事缺少真凭实据。

  13.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3分)

  (2)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4分)

  (3)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3分)

  【参考答案】10、D(就:到达,接*)

  11、D(C项第一句表明的是善于指挥作战,而非本人的英勇善战。)

  12、C(魏征的建议不是招降,而是安抚晓喻;太宗是派人安抚晓谕而非招降)

  13、(1)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很令人感到罕见。(3分。“意”1分,理解为“料想”“想到”“意料到”等均可;“奇”1分,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罕见”“感到不寻常”等;句意1分)

  (2)人生富贵,能像我这样的恐怕很难,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4分。“殆”“克”“坠”各1分,句意1分)

  (3)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大军,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朝廷。(3分。“遣”“致”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少年时就有军事谋略。隋开皇中任宋康县令。仁寿二年,潮(今潮阳县西北)、成(今封开县东南贺江中)等五州僚人造反。他驰马前往京师,请旨讨伐他们。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杨素说:“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十分值得惊叹。”于是命盎领江岭兵进行讨伐。*乱后,授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今肃礼县西南)太守(明嘉靖《广东通志》载为漠阳太守)衔职。

  唐武德三年(620),广州、新州(新兴)的高法澄、冼宝彻等共同受林士弘调遣,杀朝廷官吏。盎率率兵*定高、冼的叛乱。不久。不久宝彻哥哥的儿子智臣又在新州聚集兵力,自己担任魁首,冯盎率兵前往打击他。交战时,盎(在阵前)除去甲胄大声说:“你们认识我吗?”智臣的士兵大多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叩拜,众士卒于是溃散,盎擒获宝彻、智臣。岭外于是得以*定。有人游说冯盎说:“隋朝已灭亡了,国内外到处很乱,唐朝虽应运而生,但政教还未孚众望,岭南尚未有所归属。你现在已攻克了五岭二十多州,着哪里能与赵佗的九郡相提并论,现在还是请你自称南越王吧!”盎回答说:“我世居南越,迄今已五代。作为岭南边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钱财我都有了,人生大富大贵像我一样的恐怕很难达到。我常常担忧的,是不能承担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怎敢擅自称王呢?越王的封号,这个不是我所希望听说的。”

  武德四年,盎率领南越之众归降高祖。贞观五年,冯盎来到朝廷,唐太宗赏赐十分丰厚。不久,罗窦(今信宜镇隆)诸洞僚人叛乱,太宗诏盎率二万兵众为各路军先锋进行剿除。当时僚人数万人据险固守,不可强行进逼进攻。他手拿着弓箭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尽,胜负便可见晓。”他连发7箭,命中7人。僚人退却逃走,盎趁势率领部众乘机冲杀,杀死僚人千余。太宗派智戴归省慰劳,自此以后赏赐不可胜数。

  (二)贞观元年(627),岭南诸州上奏说高州的酋帅冯盎谈殿起兵拒境反叛。太宗昭示右武卫将军蔺谟率领江、岭十州的兵力准备讨伐。魏徵进谏说:“中原*刚刚建立,国家贫弱尚未恢复,岭南又流行疾病,山川阻塞幽深,援军难以接上。疾病如果产生,或许不能如意,追悔莫及。况且冯盎如果真的造反,就要等到中原不安定,结交远处的兵力,分派兵力阻隔险要地势,扰乱侵略周边的周县,部署官员。可是为什么自从有人告发以来数年,兵力从不出境?这就是说他造反的形势没有形成,没有兴师动众的表现。陛下既然没有派人亲自到那里观察,再来朝廷拜谒(报告虚实),恐怕这样看不分明。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大军,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朝廷。太宗听从了这个建议,岭外于是全部安定下来。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①次定州 ( ) ②及大军回次柳城( )

  ③死无所恨( ) ④有从卒一人病(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归家以言其父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以王命聚之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C.醒能述以文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小题5】文章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4分)

  答案

  【小题1】①驻扎②等待③遗憾④随从

  【小题2】B(3分)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6篇(扩展4)

——五水共治征文6篇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可以几天不进食,但不能一天不喝水。目前全世界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20亿人严重缺水,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扩大。

  也许很多人认为,世界上的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地球上共有水资源138.6亿立方米,其中海水占了其中的97.5%。在剩下的2.5%里,有99.7%的水不是极地冰川,就是难以开采的地下水。人类可以利用的,也仅仅是其中的一点点而已。

  也就是那么一丁点可以利用的水资源,还会被人类浪费、污染。2013年初,针对浙江省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的时间,浙江省以“重整山河”的雄心,打响“五水共治”的战役,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13年10月,“菲特”强台风正面袭击浙江,引发大面积内涝。浙江在全力救灾的同时,深刻认识到既要治污水,还要防洪水、排涝水,更要保供水,抓节水,实现“五水共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问题。

  一水可以多用。比如:洗脸水用后可以洗脚,然后冲厕所;家中应当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并能保存冲厕所的水量;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可以用来洗涤碗筷,去油又节水;养金鱼换下来的水可以用来浇花,还能促进花木生长等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没有任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如一些学生用完水后经常忘记关水龙头,宝贵的自来水随之哗哗流失。还有许多沿江、沿河建造的工厂,为了贪图方便、“节省”成本,将没有处理过的污水、废水直接排入江河,严重污染江河,破坏生态,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人人有责!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为开展五水共治、建设美丽家园出一份力!

  地球离不开水,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水。没有水我们无法生存,没有水万物将不在生长,没有水世界也不再多姿多彩。

  *地大物博,边疆广阔,人口众多,所拥有的水资源却只在世界排名第六。而且在*的水资源分布也是极其不合理,南方的地下水和江河湖泊占了全国的60%左右,而其他地区全部加起来都不到40%。以北京为首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从上个月开始,北京的缺水情况将得到改善,我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从*最大水库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淅川县引水至北京。

  现在我们再回顾下什么是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污水又脏又臭,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洪水来势汹汹就好比张牙舞爪的魔鬼,它吞没农田,冲垮桥梁,毁坏房屋,甚至让人丢失性命。而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手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肆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导致水土的流失;我们随意排放化工污水导致地下水被严重污染。曾几何时,我们山清水秀的家乡天不再蓝,水不再清,山不再绿,地不再结实。

  “五水共治”不仅仅是简单的治污水,抗洪水而是要从根源抓起,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种植每一棵树,节约每一滴水开始,让我们的蓝天更蓝,白云更白,水更清,山更绿!

  地球只有一个,家也只有一个,为了你我的家园,行动起来吧!

  *在4月26日召开的座谈会上,高度肯定丽水工作,对丽水深厚的感情和殷切的期待。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多的措施,全民营造“人人参与,全民治水”的氛围,努力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

  五水共治的实施大大改善了环境,一条绿带穿梭在群山之间,水中鱼儿欢快的游着。记得几年前,这条河道上还浮着油,还有鱼虾的尸体,路过的人都不禁掩鼻,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现在河道终于变干净了,而这份功劳来自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那些最美河长。

  比如他——刘新余,最初他连五水共治的专用术语都不明晰。与其瞪着眼睛空想,不如自己着手去学,这就是他的精神。于是他开始一字一句推敲,省、市相关工作的文件;他在工作笔记上记录自己的工作思路,遇见的困惑;他还因地制宜的细化个性化的治水宣传策略……他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岗位工作的调整,而且迅速进入角色,用他的话说,胜任一份工作,学一样精一样,这就是他的工作特质,更是他的工作原则。他像一头老黄牛,质朴亲善。因此,大家都称赞他是治水老黄牛。

  正因为有了他们,河道才一天比一天美丽,可治水工作不仅是他们的事,人人都要参与治水工作,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工厂的生产不应该乱排污水,生活污水也不应该乱排,更不能向河道里倒入垃圾。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创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

  我家住在水头。水头水头,顾名思义,就是水的源头。我们这儿一向以水好而出名。

  我们学校旁边有一条溪流,叫做径溪。据我们老师介绍,在他们小时候,径溪就像一位浓妆淡抹的女子:翠绿色的底妆,墨绿色的眼线,衬得她的眼睛是那样的清澈、透明。

  然而现在,径溪已瞧不出原来的模样。底妆不再是清新的翠绿色,而是有厚厚的、黑色的淤泥涂在她的脸上。浑浊不堪的瞳孔上还漂浮着各种垃圾。

  为什么现在的径溪和过去的径溪会“判若两溪”呢?这全都要“归功”于我们的居民们。他们为了图个方便,一伸手,就把垃圾丢入溪中。看着垃圾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然后落入水中,溅起一阵脏兮兮的水花,他们心里甚至有一丝小小的窃喜。有些小孩子,竟恶作剧般的在溪中撒尿。

  最过分的还不只是这些。拥有“皮都”之称的水头镇上,总是有许多皮厂的排污孔向着大大小小的溪流排污,大量的污渍顺着排污管流入河中,使得原来干净的水源变得肮脏、浑浊、污染了水源。

  现在的水头,已经成了名不副实的水头。原本清澈见底的溪流成了臭气熏天的下水沟。不知从何时起,径溪——这位美丽的女子,失去了往日该有的洁净和美丽,她在人类的“魔爪”下难逃厄运。她被迫接受了垃圾和污水的洗礼,使自己失去了青春的容貌。许多原本可以直接饮用的水也被糟蹋得面目全非。

  朋友们,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们的家园少不了水,人类少不了水,动物植物少不了水,地球上大自然更少不了水。要把五水治好,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让我们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珍惜身边的每一滴水。让水因源头而清,使水头因水而美!

  当我们在炎炎夏日时喝着凉爽的汽水,当纯净的水流将我们的头发、身体、衣服清洗的干干净净的时候,你是否知道我们拥有的水资源并不充足?有些地方的同学已经用不到干净的水了。更严重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大家的水都有可能不够用呢。那个时候,地球将会失去美丽的蓝色,我们也没有水可以喝,没有水可以用了。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是我们生存的主要资源;我们的身体也离不开水——水是我们身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这个有生命的地球。然而,我们真正能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只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全球60亿人口要共同用这么少的水源。我们的水是真的快要不够用了。

  虽然我们的淡水资源已经变得这么稀少,但人类的各种日常生活大量的消耗着地球妈妈给予我们的珍贵的水资源,甚至很多人仍在污染着它们!人类专注于发展现代化,不注意保护我们美丽的水资源。把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污染越来越严重。你知道吗?世界上每年因饮用不卫生的水至少造成全球20xx万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地球上的水为我们的生命和世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们也要尽我们所能更呵护它们。首先,我们要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把节约用水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生活中我们要尽量使用节水设施,如:节水马桶、节水水龙头、节水洗衣机等;我们还可以利用污水处理后的“中水”来冲洗汽车、厕所,喷洒道路、绿化等。我们还要做个有心人,留心周围的用水设施,发现滴水、泄漏等情况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及时维修,及时保护好每一滴珍贵、纯净的水。

  对水资源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是全世界每一个人都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去保护水资源,不让它再受到伤害。

  地球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地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水。让我们共同还给生命之源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今年是“五水共治”全面铺开的第二年,也是巩固之年、关键之年、深化之年和丰收之年,我区将再接再厉,以三年目标任务为靶向,建立水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切实为老百姓解决民生实事,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咦?这是哪儿?”对这里环境不大熟悉的我四处张望。“欢迎来到无水‘森林’,您可以进入看看美景。“什么?无水‘森林’?这世界上还有无水的森林?”我在心里暗想着。带着好奇心,我走了进去。迎面而来的是一大片的蚊子,吓得我直用手四处晃动,想赶走它们。再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惨景:那清澈见底的小河失踪了,只剩些小鱼小虾在裸露黄土的小河上痛苦呼吸,蹦蹦跳跳地作临死前的挣扎;那以往挺拔的树都弯下了腰,嫩绿的叶子不知了去向;那些原本应该是胖嘟嘟的小动物都只瘦得皮包骨头,它们在面临死亡前,还在做着吃食物的美梦……看到这一切,我惊呆了。这还是个绿色的森林吗?这也算是美景吗?看到了吧,这就是无水森林。导致这一切的都是人类,人类的滥用水源,不顾后果的排放污水。使曾经美丽的森林变成了这样。人类应该受到惩罚!应该来这种没有水的地方生活!应该……

  “啊!”我一声大叫,惊醒了妈妈。妈妈忙走来说:“怎么了?做噩梦了吗?”“做梦?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太好了,幸好不是真的!”我边擦汗边说。做了这个梦,我想了很多:原本那些小鱼小虾可以在河中忽上忽下地赛跑,可以躲在河底的大石头下一边吃水草,一边和小伙伴们捉迷藏;原本那些挺拔的树可以给森林增添一抹绿色,也可以为人们遮风避雨;原本那些可爱的动物可以奔跑在肥沃的土地,过着幸福而*淡的生活。而现在,它们还可以这样吗?答案肯定是不可以了,因为它们失去了曾经那清澈的水源。不仅是这些生物,人类也一样,如今的水污染这么严重,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保护水资源,同所有人一样,做“五水共治”的好公民。

  什么是五水共治?五水,是指污水、洪水、涝水、饮水和节水。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是一个大目标、大思路。这是浙江省**期推出的大政方针。浙江是著名水乡,水是生产之基,生态之要,生命之源。所以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

  “五水共治”需要人人一起动员,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可是有些人,即使能做,也不会去做。就拿我身边的事来说。傍晚边放学了,同学们回家时都要买些零食吃。可是,零食吃完了,那些装零食的袋子,又将去哪儿呢?有的人就随处一扔,扔在了地上,扔到了小河里……那些垃圾,又将成为污染的根源。以前的我,也是这样。但自从知道了五水共治,我明白了很多。其实,这些不必要的污染我们都可以去避免。将这些零食袋子扔进相对应的垃圾桶里,这样可以减少对水的污染。生活中,不要到小河边去洗衣服;淘米的水可用来洗碗,去油又节水;洗碗的水又可用来冲洗厕所……总之,这样做都能有效地控制污染水源,还能节约用水呢!

  如果,每一个渺小的我们,都伸出手来保护水资源,那么这世界上还怕有水污染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地站起来,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力量去让地球妈妈重新披上一件水蓝色的纱衣!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6篇(扩展5)

——《贞观之治》的教案优选【10】篇

  通过学*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学*、练*,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与个人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

  情感目标

  通过学*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教材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的评价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

  重点突破

  “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难点突破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突破

  本课的学*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观看影视片断、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

  本课学*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谈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过学*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逐步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全面评价的目的。

  三、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小黑板。

  简易含图片的演示文稿。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等基本知识。

  采用自学互论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唐朝的建立:

  1、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第1课的知识,讨论唐朝建立的背景。

  如:⑴隋炀帝好大喜功,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修建东都……劳民伤财,人民不堪重负;

  ⑵人民揭竿而起。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说说有哪些王朝曾在长安建都。

  如:以长安为都城的有:西周、西汉、西晋、秦朝。

  4、讲解农民起义的任用,指出唐高祖和唐太宗的行为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希望学生能够休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领会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5、唐朝建立后,又实施了怎样的统治?引入下一问题的学*。

  (二)贞观之治:

  1、观看唐太宗画像,讲述玄武门之变,太宗继位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提问:唐太宗为什么实行开明的政策呢?

  学生思考、回答:唐太宗是吸取隋亡教训,决心实行开明的政策以巩固统治。

  3、布置学生讨论,唐太宗实行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老师归纳: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作用贤良、虚怀纳谏;

  ②经济上轻徭薄赋、重视生产4、指导学生阅读关于魏征直谏的故事,体会其不畏强权、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一切的优秀品质。

  5、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提问:“贞观之治”的表现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治世局面的形成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之间的联系。

  学生:“贞观之治”的表现是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学生:由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国家才有可能发展经济,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也才可能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6、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们杰出的政治家?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归纳: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3、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隋炀帝的**。(过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农民的武装反抗,隋朝官员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618年,隋炀帝被杀,不久,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投影简单介绍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庙号太宗。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以贞观为年号,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提问:李世民是怎样登上皇帝宝座的呢?学生回答:玄武门之变。

  教师简单介绍一下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多媒体投影展示)玄武门之变发生于626年。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李建成曾经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即626年,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有人把这一密议告诉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抢先一步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3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过渡)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以贞观为年号,在他统治时期(627—649)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探究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然后(投影展示)逐一重点分析

  一、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集自鉴录》

  二、任人唯贤,知人善用。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三、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古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

  卷七十一

  四、轻徭薄赋,发展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五、重视教育,完善科举制,培养人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六、不分华夷,民族关系融洽。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

  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总之唐太宗能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并采取以农为本,减轻徭赋,完善科举制等一系列开明务实的政策,使得贞观年间(627—649)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过渡)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很多人对他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并归纳一下。(多媒体投影)

  北宋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明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过渡)其实唐太宗对自己的`功与过也是有说法的。

  (多媒体投影)

  唐太宗曾说过:「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翦刘武周,西*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安,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

  唐太宗自己承认,「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於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最后教师小结: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辉煌的政绩足以使得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与大臣论治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体的政治局面,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贞观之治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标。

  史海拾贝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三)作业布置

  结合学过的史实来说一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_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二、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_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_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三、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_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工具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6篇(扩展6)

——贞观之治教学反思范文五份

  一直以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在讲课时,只要是涉及到教材的有关内容,我都会对知识的扩展。然而在我上的一堂课《贞观之治》中,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在网上找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史料,同时也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有信心能讲好这一堂课。在这一课堂上,我把我所找到的资料、史料全都运用到课件中去,希望学生多从资料、史料中找出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上完这一节课,我信心满满,自以为很成功。然而事实上效果远不如我所期望的。

  学生对我这一节课有着看法:资料、史料太多,而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还没把资料看完,我就已经讲课,因此学生反应不过来,教学效果就不是那么好。再加上初一年级的课不必要讲述太多的课外知识点,最主要就是让他们掌握基础。学生的话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不过的道理:所以事情并不是像韩信点兵一样多多益善的,而是要把握一个度,教学内容要适当,要看实际情况去定夺。

  我讲的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新课改理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改革的观念和思想。课堂中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真正实现了转变他们的学*方式,同时更加注重对历史学科开卷能力的培养和对历史学科学*方法的养成。以下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课后反思:

  (1)、学*新课之前对学生学*兴趣的激发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结合一些影视作品,例如,《大明宫词》、《隋唐英雄传》、《至尊红颜》以及《隋唐演义》等等。学生们对这些是很感兴趣的,有很多的话题。因为文艺创作与历史事实之间是有区别的,所以学生们在谈论的时候,我在一旁帮助他们分辨。当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这样会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针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有限性和课堂之外学*内容的无限性这一特点,我在学*新课之前就布置了学*任务,即让他们上网下载或上图书馆查找与新课有关的历史资料,这样可以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主动的和多元的学*环境中。在课堂中可以让他们互相交流,介绍和讲解他们所查找到的资料。这样可以更加丰富教学内容。

  (3)、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历史授课内容贴*学生的学*生活实际,这样更加便于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谈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政策和措施的时候,我结合了当今的实际。唐太宗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可以和今天中央实行的取消农业税相结合。唐太宗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这可以和今天的**机构改革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到现实情景之中,使学生能够凭借生活经验去探索历史新知识,发现历史新问题。

  (4)、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如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评价,要讲清楚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例如对唐太宗的评价要从他顺从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因而在他统治时期能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的“贞观之治”。学生对武则天的评价要看

  她对历史发展,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5)、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对“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做了另外几种假设,即李建成和李元吉当权以后唐代会向何处去?会不会重蹈隋朝的覆辙?是否会出现象“贞观之治”一样的`治世景象?等等,这样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6)、课堂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认识到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树立迎合社会需求而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意识。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等等。

  课堂中我总体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时间有限,所以有些内容的处理不全面,不充分,也不具体,这是一个遗憾。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课后反思,这里有很多值得反思的经验与不足,我以后会在工作中不断完善的。

  在学*唐王朝的建立之后,在归纳建立的过程时我的思路本来是这样设计的: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介绍建立者(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及唐太宗的统治。

  在引导学生归纳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绍建立者,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说:“老师,错了,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同学也站起来说:“通过预*,我了解到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弑兄逼父后登基(玄武门之变),老师,那历史上为什么称其为明君呢?”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想第二个问题不是引入下文的最佳途径吗。如果让学生自己摘得“果实”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和热情。所以我当机立断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假装面露难色),我想我们只要学*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要结合隋朝的建立归纳唐朝的建立(对比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简单的归纳建立的过程)第二小组结合课文寻找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明君?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简单介绍建立者李渊,玄武门之变,介绍李世民,归纳其称为明君的原因(贞观之治)(学生归纳老师总结)。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反思这节课,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的主人,忽视了学生在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用哪些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的时间。同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课堂情境,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贞观之治一课的教学思路是:课前采用学案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预*。让学生了解本课的知识结构。为课上的探究做好准备。课上前5分钟对学生进行了学案预*检测。与以往提问式检查预*不同的是,能够了解大多数学生的预*情况。由于预*学案的量小而精;学案检测试题分为A、B、C三档,可选性较强。学生积极参与,今天适用。效果很好,超出了预期的目的。为课上的探究做出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探讨:唐太宗的制定措施是如何体现他的认识时。有学生提到;“**轻徭薄赋,不让老百姓干很多繁重的活,不从老百姓搜刮很多钱,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开垦大量荒地。促进经济的进步,人民的日子愈来愈好过了。”另一个同学说:“这么好的君主,中国现在让唐太宗统治,我们的'生活也一样的幸福。”

  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唐太宗,改变不了压迫人民的本质。他的一切做法无非是安民心,从而稳固其统治的手段而已。从太宗的话中得出,他认识到人民力量强大的同时,担心“水覆舟”。唐太宗的开明是与其他封建王朝的皇帝比较而言的。所以,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其做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否做出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贡献。

  贞观之治一课的教学思路是:课前采用学案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预*。让学生了解本课的知识结构。为课上的探究做好准备。课上前5分钟对学生进行了学案预*检测。与以往提问式检查预*不同的是,能够了解大多数学生的预*情况。由于预*学案的量小而精;学案检测试题分为A、B、C三档,可选性较强。学生积极参与,今天适用。效果很好,超出了预期的目的。为课上的探究做出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探讨:唐太宗的制定措施是如何体现他的认识时。有学生提到;“**轻徭薄赋,不让老百姓干很多繁重的活,不从老百姓搜刮很多钱,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开垦大量荒地。促进经济的进步,人民的'日子愈来愈好过了。”另一个同学说:“这么好的君主,中国现在让唐太宗统治,我们的生活也一样的幸福。”

  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唐太宗,改变不了压迫人民的本质。他的一切做法无非是安民心,从而稳固其统治的手段而已。从太宗的话中得出,他认识到人民力量强大的同时,担心“水覆舟”。唐太宗的开明是与其他封建王朝的皇帝比较而言的。所以,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其做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否做出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贡献。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