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日期:2022-12-06 00:00:00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 “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 →“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1)认知储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过09年的日全食,又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日全食活动的培训。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相对来说,因有09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

  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来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回忆09年舟山日食的观察经历、观看学生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内化。在日食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能充分展开对科学问题的科学分析。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能够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五、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

  六、教学准备

  老师:课件、6个圆片(红黄蓝各2个)

  学生:手电筒、大小塑料球、科学记录单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 “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 →“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1)认知储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过09年的日全食,又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日全食活动的培训。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相对来说,因有09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

  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来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回忆09年舟山日食的观察经历、观看学生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内化。在日食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能充分展开对科学问题的科学分析。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能够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五、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

  六、教学准备

  老师:课件、6个圆片(红黄蓝各2个)

  学生:手电筒、大小塑料球、科学记录单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3

  重点

  月食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

  难点

  月食的成因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日食、月食图片

  教学器材:灯泡、小球、大球、月食成因幻灯片或挂图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有可能出现日食的情况。今天我们来研究月食。

  (讲解)月相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出现一半亮、一半暗,由于地球上的观察者不同,因此月亮明亮部分的形状也不同。月食是另一种情况,明明应该是满月的时候,却突然缺了一部分,甚至全部变暗,过了一会后,才又逐渐明亮起来,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日、月、地三天体的位置有关。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做教材月食成因的实验,从灯的方向观察,画出小球被阴影遮掩的部分并与“月全食过程示意图”对照。

  (教师提问)灯泡、小球和大球,在月食中分别代表了什么星体?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月食发生时,月亮转到了地球的阴影中,三星体的位置关系是日——地——月。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教材的“月食形成示意图”,教师讲述月食的类型有月偏食和月全食。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地球阴影的形状(圆锥体形)。当月亮通过圆锥阴影的位置不同时,就会出现偏食和全食的现象。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的讲解,同学们对教材的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讨论1、2、3进行思考,并说己的想法。教师讲述月食发生时,可以观察的地区比日食要大;只有在农历的满月时期,才能发生月食。

  (学生活动)当堂做教材的练*第4、5题。

  列表比较日食和月食。

  发生时间

  类型

  日月地位置

  可观察范围

  日食

  月食

  教案点评: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体空间位置变化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完全了解这样的位置关系,本段落设计了多个活动;因此,将这些活动组织好是本课成功的关键。从前面的月相知识引出三天体彼此掩映的知识,然后通过实验和绘图,是学生对日食、月食有直观的体会。最后,教师通过几何图形,将学生的直观体会升华到理论高度。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3篇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1

  教学《日食和月食》这一课时,我先在六(2)班上。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P40页插图,引导学生分析月食形成的原因,然后在我认为学生已经理解的时候,我才让学生推测日食形成的原因。整节课完全是传统讲解法的操练过程。下课后,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学生心里也有点糊里糊涂。第二天我来到六(1)班上课,改换了思路和教法,展开了如下尝试:

  1、激趣生疑。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大声读题三遍,提出三个问题:

  (1)你对月食和日食知道了哪些?

  (2)你对月食和日食不知道哪些?

  (3)对月食和日食你想知道哪些?

  之后,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反应不太热烈,只有七八个学生举手(可见学生课前未搜集太多的资料)。第二个问题,学生觉得很突然,只有三四个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但第三个问题(其实只是第二个问题的另一种问法)学生反应强烈,有二十几个学生举手。我让学生依次说出,相继板书在黑板上,归纳起来大体有十多个问题,比较集中的是:月食和日食是怎么形成的?一年能出现多少次?月食和日食会不会同时出现?月食和日食什么时候能看到?月食和日食是什么关系?

  2、参与探究。面对这些问题,我进一步反问学生:“大家该怎么办?”学生一致说:“看课本自学讨论。”我顺势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学*小组,学*教材P40~P42页的内容,可以边学*边讨论,边讨论边研究,边研究边讨教,边讨教边记录。孩子们这时学*热情很高,,大家很快进入了自主学*、自主探究的情境之中,我则重点在巡视中指导解答孩子们研究中的疑点。不知不觉20分钟过去了,孩子们有的在一起争议,有的默默地在书上画着各种并不美观的图示,有的还把从家里带来的《十万个为什么》翻来翻去……气氛很热烈。

  3、新闻发布。为了让学生展示研讨成果,我让各组选一代表谈本组的意见和观点,进入汇报交流环节。这一下各小组更热闹了,各组纷纷踊跃举手,争着第一个发言。第一组同学讲自己亲眼所见月食的情景,形象真切。第二组代表重点讲解了日食形成的原因,还把妈妈见过日食的经历讲了出来。第三组同学不仅解释清楚了月食的成因,而且还动用教师提供的投影片在屏幕前绘声绘色。第四组同学边讲解月食成因,边在黑板上画图示范……可以看出,大家都学有所获。

  最后,我根据本课的教学要求画龙点睛地进行了课堂小结。一堂课在孩子们的高昂学*情绪中结束了,学生学得轻松,收获很大。课虽止,但趣犹存。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2

  “日食和月食”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食物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难点是日食和月食现象的成因。

  月食和日食的形成,关键是上一节课是否真正了解了月相的形成过程,了解了月球的公转轨道。由于在上课时通过“三球仪”的演示与月相变化演示仪的演示,学生对月相的圆缺变化了解比较清晰,而且能将月球公转轨道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想像,所以当学生提到月食和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时,学生的反映很快,有人愿意上讲台利用三球仪说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操作正确,学生也能理解,这样,月球、地球、太阳三者在发生月食日食时的位置也就比较清楚,最后,通过学生操作实验:“日食、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的摆放”。

  学生学得很开心,又掌握了知识,使难点化为乌有。但如何理解“月相与月食的不同,月食日食为什么只有在农历的十五和初一前后才有可能发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糊涂弄不清。月相变化是月球自身在公转过程中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让我们看见了多少的变化过程,而月食是月球在公转的过程中,钻进了地球的影子里失去了太阳的发射光造成的;月相变化是指农历一个月里的圆缺变化,月食只在农历十五左右发生。这些问题的关键也就是理解为什么月食只有在农历十五左右才可能发生。为了让学生能尽可能多地理解这个原因,建议:在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左右,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前后”这个知识时,请学生拿着月相变化演示仪,进行月球的公转演示,教师在一边做解说员,并根据情况提出问题,定格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3

  《日食和月食》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四课。在前面的三课中,主要了解了人类认识月球的过程、月球的基本知识以及月球围绕地球运动而出现月相的周期性变化等。而这一课正是在此前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月球在空间中自西向东地围绕地球转动,从而产生了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的。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曾与部分同学进行过交谈,发现孩子们都知道有日食和月食的现象,但是对于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时间,发生时的特征,日食和月食的种类等都知之甚少。在回答这两种天文现象的成因时甚至部分同学只知道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线,对于月食的成因则一无所知。可以说,这种结果反映了绝大多数同学对于这个知识的`了解程度。

  通常在教学本课时的做法是借助三球仪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看到现象,让学生假想自己在地球仪上的阴影部分中,从而验证日食和月食的产生,但是这种认识还是一种比较表象的,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出现许多疑问。 我在教学时就是摒弃已经固有了的答案,带领学生重兄。利用三球仪很简单的就解释了日食的成因。在我说明成因并强调只有农历的三十或初一这两天才会有日食时,许多同学举手提问:每个月都有初一,为什么不是每个月看到日食呢?我结合月球围绕地球运转轨道的两个特征进行解释,一是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轨道不是水*的而是倾斜的,二是这个轨道不是个正圆而是个椭圆或者说月球离我们地球是有时*有时远的。我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再加以说明,很简单的就解释了学生的问题。同时还清晰的帮助同学们理解了为什么看到的日食会有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想应该是成功的从根本之处解决了学生的认知问题,是从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步骤和角度帮助同学们从实质上理解了日食现象,这样的理解是深刻的,这样的改动也是成功的。在此基础上,再讲解月食的知识就是水到渠成。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3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会造成环境污染;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和方法:通过垃圾填埋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从而考虑并尝试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同时了解现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做垃圾简单填埋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由此讨论并尝试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2、进一步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及功能,意识到再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仍然有影响。

  【教学难点】

  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及功能,意识到再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仍然有影响。

  【器材准备】

  1、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洗净的小石子、墨水、纸巾、塑料瓶(瓶盖上大一些小孔)。

  2、现代新型垃圾填埋厂构造图。

  3、填埋场和焚烧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了解,我们知道了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垃圾,这些垃圾是怎么处理的,我们一起来看几张图片。

  出示几张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会有什么危害?

  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如:破坏环境,污染空气和水,还会引起疾病,发生火灾等)

  教师讲解:人们通常通过挖坑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现在城市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垃圾填埋厂,在目前,全国大约80%以上的垃圾都是采用填埋的方式来处理的。(出示大型垃圾填埋厂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垃圾的处理

  二、简单垃圾填埋的研究

  1、教师讲述: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垃圾填埋。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2页内容:在广口瓶中放入淘洗干净的细石子约3厘米厚,然后加入清水,使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用镊子往瓶中靠瓶壁处放入几团浸过墨水的纸巾,用细石子埋住,再慢慢地往上面喷水。

  3、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1)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垃圾填埋场)

  (2)实验的各个部分代表了什么?(小石子表示土壤,石子下的清水表示地下水,染有墨水的纸巾表示垃圾,纸巾带有的墨水表示垃圾中的污水,从上面洒下来的水表示雨水。)

  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各组意见。

  4、学生按书上的步骤分组实验。

  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5、讨论: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垃圾会产生大量臭气,滋生苍蝇、蟑螂等害虫;垃圾比较松软,容易坍塌。)

  教师相机介绍:把垃圾简单地填埋,垃圾中的污水会扩散。污水扩散到周围的土壤,如果被污染的土壤中种了蔬菜和粮食,你愿意买来吃吗?更可怕的是,随着垃圾中污水的扩散,还会污染地下水。而地下水会四处流动,那么,污水中的病菌、毒素会随着地下水扩散到更广大的范围,危害人们的健康。另外,垃圾堆得时间过长会产生沼气,还会发生爆炸。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提出任务:怎样解决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问题?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提示:先考虑解决什么问题(主要是污染地下水),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2、小组内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3、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4、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先观察书上73页示意图,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大型垃圾填埋场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它的技术十分先进,是全国十大填埋厂之一,杭州70%的垃圾就是在那里填埋的,接着介绍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防渗技术、沼气发电厂、污水处理。)

  5、思考: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教师介绍: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教师介绍:焚烧是处理垃圾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垃圾在焚烧炉里烧掉。

  2、讨论:焚烧垃圾有什么优点和问题?(教师说明建垃圾焚烧设施还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用多媒体展示杭州绿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它投资*2亿元人民币,技术全国领先,十分先进。)

  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小组的观点。

  教师小结:

  优点:占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可以发电等。

  缺点:会消耗大量的电能,留下残余物,如果控制不好,还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第二次污染等。

  五、拓展提高

  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六、课堂小结

  整理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及其利弊,记录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办法。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感受?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

  认知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设计,会查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分类后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2、通过设计房屋的活动进行大胆想象;意识到使用材料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3、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根据材料的不同对人类进行分类。

  拓展性目标:

  查阅资料:材料的使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活动准备:

  观察:社会中的物品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查阅资料:了解关于材料的知识。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

  提出问题:谁来说一说,我们都学过了哪些材料?

  讲:我们学*了这么多的材料,在生活中你能给材料分类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方面的知识。

  活动一:生活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1、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带来了哪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材料来自于哪里?

  学生讲,老师适当地进行纠正。

  2、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自带的物品及所用的材料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

  3、学生汇报分析、讨论结果。

  小结:同学们通过分析、对比,能区分自带的物品什么是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介绍材料:P58

  活动二: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1、学生分组将自带的物品合在一起。

  2、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

  3、提出分类标准:按材料的不同的物体进行分类。

  (1)是否是天然材料;将由人造材料制成的物品分为另一类。

  (2)是否是再生材料;将不可再生材料制成的物品分为另一类。

  启发学生还可以用你自己想的办法分。

  4、学生汇报分类结果,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分类活动进行评价。

  活动三:设计一间自己喜欢的房间

  1、提出活动建议

  2活动三:

  1、提出活动建议

  设计一间自己喜欢房子、自己喜欢的车或其他物品,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设计。设计中说出各部分应该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设计时,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提示,提倡合作。

  2、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说一说:各部分用的是什么材料,说明使用本材料的理由。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自由活动:

  教师展示利用废旧材料制成的物品,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带来的废旧材料开展一些制作活动。(在课下制作)

  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材料的使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第五单元夏天来了

  单元分析:

  本单元由《夏天里的动植物》和《夏季星空》两课组成,主要让学生通过长期的观察活动,了解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性等多方面的影响,知道夏季的代表星座,初步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本单元的两课之间从知识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观察方法上却具有共同之处。首先都是进行长期观察活动的阶段终结,担负着一年来对四季动植物、星空观察、探究活动进行整理、汇总的任务,因此如何科学地、系统地对获得的数据、信息加以整理,从而获得结论和规律就成为本单元两节课的重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3

  【教学准备】

  1. 学生提前储备(身边常见易懂的)科学小常识;

  2. 多媒体课件与实验用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激发兴趣──进入“科学乐园”

  1.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要去科学乐园走一走,同学们带上了准备好的科学知识,我们的“科学乐园”一定会非常有趣。

  课件:蓝猫提示语“科学世界真奇妙!欢迎同学们的到来,首先请主持人赵博士为大家变个有趣的魔术。”

  2. 演示激趣。

  旋转两个鸡蛋,一个旋转,另一个却不转。(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1)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稍做讨论,得出结果。

  2)指名回答,引导了解知识获得的渠道。

  二、提供案例,交际热身──进入“智慧之门”

  1. 看一看,找一找,科学就在我身边。(课件出示“智慧之门”蓝猫提示语)

  2. 情境设置。(课件播放生活片段)

  (1)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浸,蛋壳容易剥。

  (2)用湿淋淋的手拔插头,危险。

  (3)操场上烈日炎炎,穿黑色衬衣大汗淋漓。

  (4)剧烈运动后冲凉水澡。

  3. 引导观察,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1)同桌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其他学生补充、评点。

  三、联系生活,展开交际──进入“知识碰碰园”课件出示“知识碰碰园”(课件蓝猫提示语)

  1. 小组交流

  (1)组内同学或自愿组合互相交流。

  (2)教师参与、点拨。(时间要充足)

  (3)小组推荐准备充分、介绍精彩的同学当“小博士”。

  2. 明确要求,分工合作。

  课件提示汇报形式,如下:

  ● 大家提问,或大胆接受挑战,回答同学们的问题──“蓝猫问题组”

  ● 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告诉大家──“智慧少年组”

  ● 小小的实验,说明科学现象──“小小科学家组”

  ● 们还可以……

  3. 自主选择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课件:蓝猫提示语“同学们交流得真热烈呀,下面就请大家进入精彩‘展示台’”

  (1)组内确定汇报形式,分组汇报。

  (2)小博士做主要发言,组内成员补充。

  (3)其他同学根据介绍进行评价、质疑或补充。

  四、竞赛,拓展──进入“智力挑战园”

  1. 分组竞答,从图片、动画片中发现科学。

  2. 小组之间互相出题。(出题或答题都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3. 宣布竞赛结果。(以激励为主)

  4. 学生互相自由提问、对答。(注重评议;良好听、说*惯的培养。)

  5. 小结。

  五、结合体验,课外延伸

  1. 课件: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曲;出示“学科学,用科学,我们从小爱科学”

  2.延伸:在音乐声中,科学问题以字幕形式出现,缓缓上移,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设计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延奎小学 赵 军)

  【设计意图】

  本次口语交际通过交流“身边的科学”,培养口头表达和倾听的能力,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惯。

  一、以“情境”为依托

  一定的情境能形成良好氛围,产生交流欲望,在自由地无拘无束的参与中,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设计本课时,尽力模拟生活,提供案例:如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浸泡后,蛋壳容易剥下来等,这些情境贴*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后,可以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身边的科学”,从而激**感,产生交际冲动;其二,联系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和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交际。使学生有话可说,也易于表达和交流。

  二、以“兴趣”为诱因

  本堂课各个环节都力求建立在学生乐于参与的基础上,引发学生交际的欲望。

  1.演示激趣。“科学”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为了让“科学”通俗化,教师在导入环节,利用一生一熟的两个鸡蛋在讲台上旋转演示(熟的转得很快而生的转不起来),创设神秘气氛,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愿望,让学生情绪高昂的走进交际中。汇报交流阶段,鼓励学生在言语交际的同时配以相应的实验演示,学生有机会动口,又有机会动手,符合低段学龄儿童心理特征,既激发兴趣,又能缓解疲劳,还能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2.媒体激趣。媒体能把生活、图像、文字等直观、生动地再现在孩子们面前,从感官、视觉等方面刺激孩子,刺激兴奋点,使学生不容易疲倦。本堂课,利用媒体导入课堂,提供案例、铺垫情境、抛砖引玉、渲染气氛,一次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进行交际,提升交际水*。

  3.竞赛激趣。在学生交流展示“身边的科学”后,容易进入情绪低谷,认为无话可说时,在恰当的时机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本课设计的竞赛活动能再创兴奋点,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促进学生再度合作、交流。

  三、以“互动”为根本

  1.环节的设置体现互动。各个环节都安排个人陈述、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班级汇报等等,力争做到人人参与,互相交流。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反复体验。

  2. 形式的安排体现互动。口语交际教学常见的弊病是训练时学生一盘散沙,教师往往重视指导过程,却忽视学生训练过程。为避免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缺少口语锻炼的机会,教学中训练的形式不拘一格,学生或同桌,或小组,或班级,组成一个临时口语交际单位,可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等,并明确自主选择,分工合作,把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如在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进行交流汇报时,成立了“蓝猫问题组”“智慧少年组” “小小科学家组”等,学生自由组合后由该组选出的小博士进行分工,有介绍实验过程的,有具体操作的,有补充说明的,责权分明,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除了生生互动之外,教师以“赵博士”的身份参与交际,有效地形成师生互动。

  总之,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应该提供学生想说、能说、敢说的交际条件,让学生在表达、倾听、评价、补充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语言*惯和交际态度。

  【扩展阅读】

  【1】教学设计的方法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需要和学*目标;

  2.根据学*目标,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满足学生的学*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3.要实现具体的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获得成功的教学。

  【2】教学设计目的

  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3】教案设计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三)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四)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6篇

  《人类祖先的足迹》单元是大象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从教学内容的定位来看,它是本学期开展“专题研究”活动的起始单元;从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看,它是以信息交流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从信息的流向来看,本单元主要以生生之间的沟通为主,通过分主题的研究及之后的信息交流,多角度地了解人类祖先的生活。本单元的教学与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提高小学科学课程中信息交互有效性的研究》密切相关,现以此为例,简单介绍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

  一、明确信息交流的目标,分解信息交流任务

  “人类祖先的生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研究范围,如果仅仅依靠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很难对这一主题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掌控。如果完全由学生自行收集信息和交流,有可能在信息交流时出现重复和遗漏,这样的交流必然是低效的。所以,在单元教学之初,我就着意引导学生分析交流目标,充分认识到目标任务的广度,经过讨论,同学们觉得分解任务、合作完成并交流是最有效的方式。于是,大家分别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了选题,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了微调,使得目标任务的主要方面被基本覆盖。经过这一选题过程,学生们一方面宏观了解了交流目标,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研究的这个部分关系到全局(信息的完整性),所以在后期的探究、交流中格外认真、细致,为交流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管理信息流,提高信息的质量

  在以往的教学中,凡是遇到需要学生查询资料进行交流的内容,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从山网络上下载了大量的资料,但事前从未完整地浏览过,在交流时照本宣科,结结巴巴,有些字都不认识。这样的交流对于信息的接收方无疑是低效的,且会使倾听者很快失去兴趣,放弃交流。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提醒学生交流前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提高信息的质量;同时还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去掉无关紧要的、重复的信息。经过这样一个收集——处理——筛选的过程,学生对信息的进行内化和重组,浓缩了精华,节约了时间,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三、选择恰当的渠道与方式方法,使信息交互效度最大化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针对“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具体内容标准:“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这是因为提高信息交流的有效性需要根据交流目标、交流内容和交流对象等方面的需要,正确地选择交流渠道、媒介及相应的交流方式与方法,从而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以《人类祖先的足迹》单元为例,学生关注了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内容,其研究结果作为信息交流的主体各具特色,如果都以单一的口头表述的形式进行交流,必然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同时也不利于倾听者将信息内化。所以,在交流前我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相应的交流表达方式。我为学生演示了一个实验:两个人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推销水果,A用单纯的语言描述一篮水果,B用图片来表现,之后再让学生进行选择,结果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后者。其实,二者描述的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通过分析,学生深刻认识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信息传递效果的影响。所以,在后期的表达与交流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所要交流的内容分别选择了手抄报、模型展示、幻灯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降低了交流中信息的衰减率,信息的交互效果良好。

  四、及时运用反馈,提高信息交互有效性

  在以往的.课堂交流活动中,表达与交流环节的信息的传递往往是单向的,特别是在探究活动后,生生之间交流缺少有效的信息反馈和交互。即便有反馈,往往是由教师个人做出。这样的交流效率较低,因为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信息是否被倾听者接受?是否被倾听者进行了思维加工?*者能否提出质疑?信息的可信性如何?身处当今这个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教师个人的信息占有量是有限的,而学生们可能占有更多更新的信息、当学生由于反馈机会的缺乏而导致倾听积极性下降时,交流也就错失了大量的信息源,从而降低了信息交互的效度。

  针对这种现象,在《人类祖先的足迹》单元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教学中,我首先引导每组学生进行补步选题、研究,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汇报,重点放在对交流内容的评价上,特别是引导倾听者从选题、信息的质量、表达的方式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被评价者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了研究的深入;而评价者本身通过信息反馈的过程促进了倾听,准确定位了目标任务的评价标准,为自己的学*活动明确了方向。这样信息交互可谓是双赢,大幅度地增强了交流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交流时,明确目标、小组合作、掌控信息流、选择信息交流的方式、交互双方及时反馈等措施,均可有效地提高信息交互的有效性。当然,本案例中有教学是以资料交流课型为主的,对于科学教学中典型的探究型课型的信息交互,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在理念上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二、在内容方面,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在上课时,教学方法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环节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由于文本提供的学*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我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

  4、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促使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积极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更多的收获。

  堂上的摆设。做学生的引路人。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潜意识的苏醒,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水龙头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学校可没有,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研究轮轴作用”、“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两组实验。为什么难?一难在材料,二难在操作。因为两组实验有先后层次关系,需要三个大小不等的轮来完成两组实验。我利用了原来的“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因为最小的轮无法和其他两个轮固定在一起,也就造成了“轴”“轮”不同步转动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502胶水,将小轮粘在了中轮上固定了起来。

  实验一:用细绳(一定要细绳,不然摩擦力太大,实验会不成功)在轮上绑紧,要求达到“轮转绳动的效果”,小轮作轴直接挂钩码当重力(阻力),中轮绳子绑紧后绕上两圈然后挂钩码当用力的大小,就能带动轴(小轮)转了。(不绕两圈,垂直时直接挂钩码是不会带动轴转的),通过实验,能发现“在轮上用力可以省力”的道理。

  实验二:将实验一的装置扣上机械盒中最大的那个轮(两者有卡扣和槽),仍以小轮作轴挂钩码当阻力,大轮绑紧绳后绕个圈挂上钩码当用力大小进行实验。大轮省力的效果非常明显,2个钩码居然能提起6个钩码!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同时也对“轮越大越省力”的道理刻骨铭心。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此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咧。

  《日食和月食》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四课。在前面的三课中,主要了解了人类认识月球的过程、月球的基本知识以及月球围绕地球运动而出现月相的周期性变化等。而这一课正是在此前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月球在空间中自西向东地围绕地球转动,从而产生了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的。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曾与部分同学进行过交谈,发现孩子们都知道有日食和月食的现象,但是对于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时间,发生时的特征,日食和月食的种类等都知之甚少。在回答这两种天文现象的成因时甚至部分同学只知道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线,对于月食的成因则一无所知。可以说,这种结果反映了绝大多数同学对于这个知识的了解程度。

  通常在教学本课时的做法是借助三球仪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看到现象,让学生假想自己在地球仪上的.阴影部分中,从而验证日食和月食的产生,但是这种认识还是一种比较表象的,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出现许多疑问。 我在教学时就是摒弃已经固有了的答案,带领学生重兄。利用三球仪很简单的就解释了日食的成因。在我说明成因并强调只有农历的三十或初一这两天才会有日食时,许多同学举手提问:每个月都有初一,为什么不是每个月看到日食呢?我结合月球围绕地球运转轨道的两个特征进行解释,一是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轨道不是水*的而是倾斜的,二是这个轨道不是个正圆而是个椭圆或者说月球离我们地球是有时*有时远的。我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再加以说明,很简单的就解释了学生的问题。同时还清晰的帮助同学们理解了为什么看到的日食会有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想应该是成功的从根本之处解决了学生的认知问题,是从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步骤和角度帮助同学们从实质上理解了日食现象,这样的理解是深刻的,这样的改动也是成功的。在此基础上,再讲解月食的知识就是水到渠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乐于合作与交流。

  3、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解释与结论。

  二、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道理。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宇宙间的众多星体,什么样的星球适合人类居呢?

  (二)猜想假设: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四)实施探究:

  1、分组讨论人类生存需要的条件

  2、交流地球适合人类居住具备的条件

  有大气、水、适宜的温度和能源。

  3、猜想除了地球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居住

  讨论:人类能在除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建立新的家园?

  1、交流搜集的资料

  2、根据搜集的资料确定自己的观点举行辩论会,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设计我们的“未来的家园”

  1、交流地球污染程度对人类产生的不良影响,引发设计未来家园的欲望。

  2、分组讨论交流自己想象的未来家园的样子

  (五)展示交流:展示学生设计的未来家园,进行评比。

  (六)拓展活动:根据自己的设计写一篇科幻故事。

  教学反思:

  教学来源于生活,同时还要融入生活中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在探讨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后,接着提问:为什么我们要到其他星球上去居住?学生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说出了许多在实际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及环保问题。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课必须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如果不让学生亲手动手做,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学生对于实验就会只能是死记硬背,花的时间多,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让学生每个实验都做的话,时间就很紧,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这可真应了“时间紧,任务重”这句话。怎样既让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我在上一年教学中最困惑的问题。

  但是通过这一单元的学*,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存在以下不足:

  由于是集中做实验,小组之间的水*不同,做实验的快慢也就不同。有的小组做的快,而有的小组却迟迟做不完。这样显得课堂秩序有些乱,如果是等实验快的小作汇报实验结果吧,实验慢的小组做不完,这样学*效果也是不好。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多巡视、指导,对于慢的小组可以多加指导或者是对组内的成员进行调整一下。

  总之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使我认识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我争取改进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六年级科学优秀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单元导入。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调查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应该做学*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讨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的见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发展壮大。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

  5.通过认识有代表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内容选择学*)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6.学*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7.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手段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⑴请学生看一看课本4页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⑵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

  长着相对扁*,象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性有关。

  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⑴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子吃粮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鹰凶猛,鸽子温顺。

  3.必须让学生了解,对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

  ⑴内蒙古扎赉诺尔松花江猛玛象,它是我国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

  ⑵辽宁西部北票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计划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六年级共1个班级,他们经过三年的科学学*,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

  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注意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惯,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中的一类。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观察生活中运动静止相对性的事例,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和实践的关系,直到物体运动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3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物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太阳、地球和月亮》认识白天黑夜产生的原因,四级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产生让你产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生物与环境》环境可以改变生物,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从而保护环境。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物质的运动等。探究水*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如根据发霉馒头的外部表象,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六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或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上网查与资料,搜集图片、报刊等。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六、各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3周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3周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3周

  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3周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3周

  一、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组成:《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探索宇宙》、《假设与实验》。从知识覆盖面上,覆盖了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物质世界三大领域。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是在学生学*了常见的动物、植物、人体这些生命体的一些同共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微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结构来编写的。在这一单元里,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查阅资料了解,亲自动手实验接触微生物,使他们在研究神秘的微生物世界的同时,发现秘密,掌握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也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惟一场所。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自从人类文明的出现,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本单元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孩子们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依次研究地球的外部形状、表面地貌、内部结构,以及长期以来地表的变迁情况。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本单元是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天空中星体”的内容标准来建构的,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让孩子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打开宇宙这本书,遨游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问题,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

  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本单元首先是通过问题与探究方法的关联,引导出“提出假设”也是探究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其次通过对实验的定义介绍了实验的两种基本类型: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由于实验是一种综合的探究技能,因而,我们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既包括体现实验自身特点的最基本的方面,即实验的类型、因果假设、实验中的条件与单变量控制,还包括学生能够按照实验的基本步骤从事实验活动。

  二、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2、科学老师充分认真地做好课前准备,包括自身对各方面知识的储备和对实验仪器的规范科学地操作、实验材料的制作,以及学生实验的课前准备、课中指导工作等。

  3、让探究成为科学课学*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

  4、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和使用网络、多媒体及仪器的使用,让学生原本较陌生的、枯燥单调的微生物教学变得生动、具体、有趣。

  5、因地制宜选取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活动。本套教材是面向全国编写的,但我国各地的教学资源和学校状况差异很大。为了使各个地区的科学课教学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希望老师们充分利用当地教学资源实现教材编写的基本意图。在条件不能满足的学校,我们可以寻找替代品,把当地容易获得的相似物体作为观察对象,或者简化某些观察活动,积极开展适宜本地特点的科学学*活动。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同学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同学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局部效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同学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学将根据化学变化随同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发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同学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置,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时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妙。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动身,同学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置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置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维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同学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维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过程中,同学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同学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方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置,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同学学*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坚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资料清单:

  1.“微小世界”单元

  观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玻璃片,*面镜片,显微镜。

  观察对象:昆虫或昆虫器官(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标本;食盐、味精、矿物晶体;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洋葱、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

  其他工具或资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纤维。

  观察的图片:多种生物细胞和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2.“物质的变化”单元

  实验资料:火柴、生锈的铁钉和铁片、蜡烛、米饭、淀粉、碘酒、几种常见的食物、小苏打、白醋、铁锈、硫酸铜溶液、涂有油漆的铁制品、小自行车、白糖、柠檬酸、自制电路检测器。

  其他工具:滴管、榔头、镊子、玻璃杯、小饮料瓶。

  3.“宇宙”单元

  模拟实验资料:圆纸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气筒、注射器、沙盘、电筒、蜡烛、纸板、橡皮泥、棉线、铁丝、星空图。

  相关资料:有关月球、日食、月食、太阳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类宇宙历程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4.“环境和我们”单元

  观察实验资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有回收标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装盒。

  常用工具:弹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镜、显微镜。

  相关资料:有关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各单元概述、教学目标和实验清单:

  (一)“微小世界”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时发展,视野不时开扩的线索编写。同学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人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使同学了解到,人类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时地改进观察工具。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了原来不知道的许多秘密。

  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同学观察的范围,激发同学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第1课:同学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2-3课:指导同学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我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

  第4课:协助同学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和不时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和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

  第5-7课:指导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和细胞,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效果,同时认识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第8课:对单元学*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和对人类探索自然的效果进行梳理,并通过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了解更多的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效果。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一起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手执透镜和显微镜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标本。

  ●学*使用适当的器材和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实验和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效果。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和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时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时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效果表示敬佩。

  3.实验清单:

  课次

  主要实验

  1

  放大镜观察物体;制作自身的放大镜

  2

  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放大镜观察蚜虫

  3

  放大镜观察实验、白糖、碱面、味精颗粒;制作食盐晶体

  4

  制作简易显微镜;了解显微镜下的新发现

  5

  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洋葱皮表皮细胞切片

  6

  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切片

  7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二)“物质的变化”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随同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实质:发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发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发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同学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发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同学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从同学认识发展的角度,我们并不要求同学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同学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我们要求的是,同学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动身,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发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身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学*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同学通过学*,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第1课:主要出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发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同学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发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和这些化学变化所随同的现象。同学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发生了新的物质。

  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同学懂得化学变化与生发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协助同学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时地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发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发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会随同各种现象。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发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发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

  ●学*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身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坚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身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的必要的。

  ●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惯。

  ●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协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实质。

  ●体会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以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3.实验清单:

  课次

  主要实验

  1

  观察物质的变化

  2

  混合沙和豆子;加热白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检验食物中的淀粉;制作神秘的信件

  4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食盐;检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气体

  5

  观察铁锈;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6

  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7

  观察铁钉生锈的快慢

  8

  制作饮料

  (三)“宇宙”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同学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太阳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宇宙的体系或结构模型,培养同学对天文的兴趣。

  通过这八课的学*,希望同学认识到,宇宙是一个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构成;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体都在运动变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庞大的,但是可以被人类探索、发现和认识的。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增强单元教学的活动性,教科书设计了一些探究性活动,如画月相、造环形山、日食的模拟实验、建太阳系的模型、建北斗一七星模型、制作活动星图等,使同学对宇宙的理解建立在一些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本单元的特色之一。

  另外,教科书还设计了一些课后的活动,如观月、观星、收集资料等,希望这些活动能激发和培养同学学*天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如天气、灯光等;二、夜间观察活动较难组织、开展。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加以解决。

  第1课:让同学对月球的基本情况、运动方式以和人类对月球探索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完成一张自身的月球卡的制作。

  第2课:让同学通过画月相的活动,了解月相的变化,在对月相进行排列的过程中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通过模拟活动试着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最后,让同学观察白昼的月相,对月相变化的情况进行实践检验。

  第3课: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一造环形山,让同学在制作月球环形山模型的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每4课:让同学对有趣的天文现象一日食和月食展开探究,这需要同**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日、月、地三天体运动模式的知识,模拟再现日食和月食,从而明白这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第5课:让同学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数据表处置数据,并建立太阳系模型。同学将惊奇地发现,所建太阳系模型与有关太阳系示意图相差甚远。

  第6课:同学将实际做一个星座模型,从而明白星座实际是远*不同、相互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二、教材内容分析

  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微小世界”“地球的运动”“工具与技术”和“能量”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带领学生观察和研究日常生活中未曾关注或知之甚少的微小物体。这个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和观察视野的不断发展这条线索编写,引导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如较小的昆虫、昆虫的器官、生物细胞、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等,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在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学史等多个方面的认知,并让学生从中深切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个单元虽以观察为主,但同时有机融人查阅资料、动手制作、对比分析等多种学*形式,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认知。

  “地球的运动”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的大概念。因为学生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地球运动,所以本单元将立足于学生的原有认知,引导学生系统而深人地采用模拟实验、查阅资料、实际观测、建构模型等多种探究方法,在探究中不断建构和修改自己对地球运动的认知模型。学生最终将认识到地球有规律地运动,从而形成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四季更替等现象。在本单元的学*中,学生将在较大的尺度上认识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借助推理、想象和模型认识地球上一些现象的成因,与“微小世界”单元形成良好的结构互动,有助于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世界。

  有了“微小世界”单元中学生对多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认识,“工具与技术”单元中学生的学*活动将更有基础。本单元希望学生对“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以及“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等主要概念有着自己的理解,为此,教科书选择了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几种工具和技术进行学*和研究。学生通过对几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斜面、杠杆、轮轴等进行测试,使用剪刀、活字印刷、书本、电脑等工具和技术完成特定任务,从而深刻感悟到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并发生巨大的变化,利用工具和技术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量”单元围绕“能量守恒和转换”这个大概念来组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设计,遵循小学生的年龄和学*特点,并没有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来演绎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换,而是从引导学生调查、统计、分析身边的能量表现形式人手,选择学生感兴趣、实践性强的电和磁为主要探究对象,深人浅出地展开对能量的形式与转换的探究认识。此外,教科书联系生活实际,对新能源开发和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等。

  三、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惯和生活*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亲*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四、课时安排:

  每周两课时,每课一课时。

  第1课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什么是草本植物、什么是木本植物;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植物的茎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它的特点辨别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情感目标:在相互的合作中,体会学*科学的乐趣和学会相互合作。

  教学重点: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教学难点: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导入: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在陌生。今天。我们也将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观察

  4、整理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认识: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玉兰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那些是木本植物?那些是草本植物?

  二、活动二:给植物分类

  1、导入:认识了许多的植物后,你会从些方面来对它们进行分类呢?

  2、观看书中提供的图片,初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分类的标准;

  3、小组内讨论分类的标准;

  4、根据分类的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5、汇报分类的结果;

  6、统计:全班同学共找到多少种分类的方法?

  三、拓展:认识一些新的植物

  绿藻

  水绵

  肾蕨

  苔藓

  板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接任六年级科学教学,同学们通过三年的科学学*,科学探究已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学生学会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和进行实验记录的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据上学期科学老师介绍:学生非常喜欢科学实验,四个班级由于课堂常规的不*衡,导致综合能力差异较大,具体表现在,观察不仔细,操作欠规范。

  二、教材简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从使用工具开始,提出研究问题,然后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由此开始认识杠杆类机械,再研究非杠杆类机械,最后以自行车为载体,以齿轮研究为主要内容对本单元的研究作一次总结与提升,让学生对机械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3、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5、对于自己的预测,用实验来证实。

  对于自己的探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乐意与同学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引导学生们对纸的抗弯曲能力进行研究。并运用学到的形状和结构的知识,做框架、建高塔、造桥的活动中,知道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的需要;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改变其承受力的大小;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提高探究兴趣,发展探究能力。

  第一部分(1——7课)是探究形状结构的科学道理。1——6课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

  第二部分(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某些性能。

  2、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

  3、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强。

  4、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5、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得出合理的结论。

  6、在探究中能既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7、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单元: 能量

  从学生最熟悉的电出发,探究电生磁,制作电磁铁,观察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把电能变成机械能。然后以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为中心,认识各种不同形式能量及其相互转化,再扩展到认识太阳能,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来自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活动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课),探究电流怎样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它能量间的转化。

  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教学目标:

  1、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改变电磁铁的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绕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电池的数量等因素有关。

  3、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探究过程,研究电产生磁、电磁铁磁力大小、小电动机转动原理,体会到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4、认识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并储存在一些物质中。意识到重数据分析,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本单元所关注的是物种的多样性。引领学生认识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认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认识生物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多种多样生物存在的意义。

  1-2课记录统计校园中的动植物种类,用生物分布图描述,感受校园生物的多种多样,建立认识。

  3-4课从校园生物拓展到自然界生物多样性认识。通过分类活动,领悟分类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5课研究人类自己,认识生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

  6-7课引领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体结构,生物形态结构,体会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8课运用资料分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大自然赋予生物生存的权利。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

  2、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知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

  3、能观察到生物之间可辨识的不同特征。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能倾听他人的报告,并能用适宜的方式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4、能够关注周围生物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能够认同人类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员,愿意与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员和谐相处。

  5、能够体会到仔细观察常会有许多新发现,发展研究生物的兴趣。

  三、教学措施:

  1、用丰富多彩的亲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能力。

  2、用激励的评价语言激发他们的兴趣,用展示成果的活动彰显他们的能力(四人合作小组:组长、实验员、记录员采取轮换制)

  3、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指导他们规范操作实验(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

  4、提供成果展示*台,评选制作作品(建高塔、美丽的桥、生物多样性小报……)迎接学校主题开放活动。

  5、建立经常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考核制。课堂常规30%(发言、倾听、不同意见、独特观点)+实验探究30%(记录表、实验报告、成果资料)+卷面测试30%+小组合作自评10%。

  操作:常规记录1人(制表格),科学课代表1人收集活动记录、实验报告、成果资料。小组自评表。

  四、教学进度:

  周 次

  教学内容

  课时与地点

  1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一)、(二)

  3实验室

  2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一)、(二) 4、轮轴的秘密

  3实验室

  3、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一)、(二)

  3实验室

  4、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一)(二)

  3实验室

  5

  国庆黄金周

  6、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二)

  3实验室

  7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一)

  3实验室

  8

  5、做框架(二) 6、建高塔(一)、(二)

  3实验室

  9、

  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一)、(二)

  3实验室

  10

  1、电和磁 2、电磁铁 3、电磁铁的磁力(一)

  3实验室

  11、

  4、电磁铁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电动机

  3实验室

  12

  6、电能和能量 7、电能从哪里来 8、能量与太阳

  3实验室

  13、

  1、校园生物大搜索 2、校园生物分布图

  3生态园

  14、

  3、多种多样的植物 4、种类繁多的动物

  3标本馆

  15

  5相貌各异的我们 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3生态园

  16

  7、谁选择了它们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生态园

  17

  整理评价资料、学生自评、小组考评

  5实验室

  18

  卷面考查

  1实验室

  19

  教学总结

  1实验室

  一、 教材分析

  六年级科学教材本学期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六个,其中,分组实验有第5课《蜡烛的变化》,第6课《食盐和水泥》第10课《距离和时间》,第20课《蚯蚓找家》,演示实验,分别是:第7课《铁生锈》。第8课《牛奶的变化》中。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共有学生150人。这些学生不仅喜欢学*科学,而且特别喜欢做实验,从上学期的实验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能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写实验记录,并能进行自主实验。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指导。

  三、 实验目的

  1、 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味实验的乐趣。

  2、 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

  3、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和整理资料等能力。

  4、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

  5、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

  四、实验措施

  1、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2、指导学生做简单的探究实验,制定实验计划,填写实验报告,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3、加强观察和实验,充分利用仪器和器材,让学生参观察和实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4、 师生共同开辟科学教学园地,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改善实验条件。

  五、实验安排

  周次

  时间

  实演内容

  备注

  第5课《蜡烛的变化》,第6课《食盐和水泥》

  分组

  第7课《铁生锈》

  第8课《牛奶的变化》

  演示

  9.29—— 10.5

  第10课《距离和时间》

  分组

  10.6——10.12

  第20课《蚯蚓找家》

  分组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的学*,小学六年级学生对科学课程已经非常感兴趣,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能独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动、科技制作、观察活动、科学实验、搜集资料等,愿意与他人合作,进行合作探究,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实地考察、现场采访、种植养殖等活动,探究积极性高,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常见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使学生能把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联系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

  “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辩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

  “物体的运动”单元从学生熟悉的静止与运动现象切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物体运动的有关知识,理解静止和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

  “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和理解“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变换”、“四季循环往复”、“月亮时缺时圆”,培养学生尊重证据、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研究宇宙的热情,使学生树立对宇宙探秘的理想。

  “生物与环境”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动植物的生活环境为切入点,通过查资料、观察、实验探究、搜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事实,使学生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性等也有影响,知道食物链、食物网的含义,理解为什么要保持生态*衡,制订开展保护动植物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研究与实践》单元选择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作为研究与实践的专题,引导学生设计调查表,搜集信息,分析调查结果,交流研究成果,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研究成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专题研究的完整过程。

  四、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现象的持续观察,又有对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性研究,让学生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生物与环境的联系等。探究水*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了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了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强化了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利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如通过研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条件,推断太阳、地球和月亮三个天体的运动关系及相互影响,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特点,探究昼夜、四季的形成原因,根据馒头的外部表象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等,力求让学生在事物的外部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五、教法学法

  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方式。

  2.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3.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发挥主导作用但不包办代替。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5.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

  6.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科学,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7.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积极性,辅助教学。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惯和生活*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状况:六年级现有两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惯较差。他们普遍*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喜欢或*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八册。全册教材包括了“无处不在的能量”、“追寻达尔文的足迹”、“宇宙”、“科技与未来”、4个单元,多个典型活动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活动;

  附:教学进度表

  课题课时

  1、细胞1

  2、我从哪里来1

  3、人的一生1

  4、我像谁1

  5、让身体热起来1

  6、摆的秘密1

  7、钻木取火1

  8、通电线圈(一)1

  9、通电线圈(二)1

  10、无处不在的能量1

  11、开发新能源1

  12、地球的面纱1

  13、风从哪里来1

  14、降落伞1

  15、小帆船1

  16、来自大自然的信息1

  17、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1

  18、电脑与网络1

  19、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1

  20、太阳家族1

  21、神秘星空1

  22、探索宇宙1

  23、未来家园1

  1、寻找达尔文的足迹1

  2、调查生活中的伪科学1

  3、我的科学学*历程1

  复*3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周 次

时 间

内 容

活动形式

1

2.17—2.22

观察细胞实验

实验

4

2.27--3. 4

摆的秘密实验

实验

5

3.5—3.11

电磁铁实验

实验

8

3.26---4.1

风的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

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因素实验

实验

9

4.2—4.8

小帆船行驶方向与风向关系实验

实验

16---17

5.21—6.10

1、寻找达尔文的足迹

研究与实践

2、调查生活中的伪科学

研究与实践

3、我的科学学*历程

研究与实

  一、教学任务与目标

  1、风格各异的建筑,认识常见的建筑及其结构,建筑物的审美。

  2、奇妙的人体,认识人体的组成,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认识生理发育的过程,向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

  3、“宇宙”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三个窗口。他们在以前的科学课上接触的主要是有关地球物质、构造及运动的知识。这一单元将引导他们去参加有关太阳、月亮、星体的观察、研究活动。他们会观察月相的变化,做月球上环形山形成、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利用自己制作的活动观星图,在夜晚观星……他们还将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这些活动将使他们不仅知道不断膨胀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魅力的世界,还会知道探索宇宙是人类前赴后继的艰巨事业,期待他们去参与和努力。

  4、像科学家一样工作,本单元主要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教育他们向科学家那样

  二、教材内容的基本分析(含重点、难点等)及删补意见:

  这一届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 六年级下学期,将是小学生小学科学课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通过前面三年来的学*,他们已经经历了许多典型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接下来的这个学期里,我们期望学生们向什么方向发展呢?进一步打开他们观察、研究、认识事物的窗口,引导他们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就是六年级下册教材的基本设计思路。在这一册《科学》教材里,学生将学*风格各异的建筑、奇妙的人体、有序的生态系统、宇宙与航天技术、像科学家一样工作五个单元。

  三、学生双基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六年级的科学课。从上几学期的学*情况来看,这一届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学生对科学活动十分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研究气氛浓厚。但由于一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的研究方式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通过三学年的科学学*,学生对科学学*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强了,对于“科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吗?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惯要进行重点培养。

  四、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对科学活动十分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这一届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五、教学改革的大体设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和生活打好基础。努力做到:

  1、注重搜集信息、现场考察及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和试验。

  2、专题研究,注重情景模拟、科学小制作及讨论辩论。

  六、教学进度

  略

  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它对于激发儿童的科学志趣,培养儿童的科学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以下实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核心,加强观察和实验,注重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去亲历科学,在亲自操作、动手实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二、目标、措施

  1、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伴随着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师训计划课题的开展,我校的实验教学也加大了力度,根据新的配备标准补充了仪器,保证了科学课的充分开展,在教学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切实把精力放在指导实验教学研究上。

  2、扎实开展实验教学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教育要真正作到面向全体,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机会。实验教学在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期初,实验教学领导小组根据教研中心的配档要求,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配档标准,实验教师要严格按照配档要求组织好实验教学。教学过程中学校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活动,组织举行实验教学公开课,经验交流、技术培训等教研活动。抓好实验的备课,课前仪器准备和实验,课堂实验组织与实施、课后反思四个环节,不断优化实验教学。根据教学要求填好实验通知单和实验教学记录,保证实验的开出率,实验教师要明确几种类型实验的基本要求:(1)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准备充分、重点突出、操作规范、准备安全(2)学生分组实验:A准备阶段:制定实验计划;B实验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正确操作,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了解实验反馈和动态,检查实验效果;C总结阶段写出实验报告,整理仪器,课外实验加强引导,提高兴趣。

  3、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新教材的内容,任课教师在实验课前要填好实验通知单,送交仪器室,实验教师协助任课教师配备仪器,器材和药品。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根据实验课的配档,充分利用好实验器材,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断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实验教师要提高组织实验教学能力,让学生养成实验完毕后整理,清点,清洁回放原处的良好的实验*惯,注意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分管领导定期对实验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检查督导,了解学生的实验技能,促进实验教学的有效发展,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本学期我们将以此为方针,保证实验教学工作开展得顺利完善!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我们将继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教学器材,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惯和生活*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培养学生学法、懂法和用法的好*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五、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六、教学进度表

  单元:

  内容:

  课时:

  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

  8课时

  第二单元

  形状和结构

  8课时

  第三单元

  能量

  8课时

  第四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8课时

  一、学情分析

  本届六年级共任教3个班,三个班级都为新接手班级,总体上来说3个班在纪律可以,总体上的科学*惯较好。其中2班孩子发言上很被动,需要老师加以引导。4班的孩子差生不交或不写作业的情况比较多,课堂参与感不强。5班的孩子在生生互动环节上容易走神,变成小组内相互交流。总体来说,在通过三年的科学学*,大多数学生初步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在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课堂时间的有限或者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为了结论而实验,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因此本学期要重点选择有效材料,整合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思维,根据每个班的优缺点去引导改进。

  二、教才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工具和机械》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形状和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