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

日期:2022-11-19 00:00:00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1页的例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购买不同价格物品的情景中,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认识用小数标的物品单价、加法含义及元、角之间的换算。)解决简单的购买小件商品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思维及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培养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不同单位的人民币相加。

  教学过程:

一、提供购物场景,复*引入课题

  1.师:小朋友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认识了商店里物品的价格、还学会了怎样换人民币,你们知道人民币有什么用途?(买东西。)今天我们就应用前面所学的关于人民币的知识来解决买东西的问题。

  2.师:“瞧,商店里有这么多东西,你们会认这些商品的价格吗?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两件物品跟同桌说一说它的价格。”请几个学生进行反馈。

  改变课题名称,变“人民币的加法计算”为“买东西”,紧扣本节课的活动,使学生容易理解,还数发学生的学*兴趣。商店里的物品都是学生喜欢的学*和生活用品,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并通过说价格,达到复*旧知的效果,为本节课的新授打下基础。

  二、模拟购物情景,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人民币的加法计算

  1.创设情境,出示3种气球(圆形、葫芦形、心形),并简单认识3种气球的形状及价格。

  (1)提出问题:老师发现这个商店里卖气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哪几种气球?他们分别要多少钱?你们喜欢气球吗?老师想买两个送给表现最好的小朋友,你们说我可以买哪两个?

  (2)分析问题:小组讨论猜一猜老师有可能买哪两个气球,有几种买法?

  (3)解决方案:反馈整理小组讨论结果,在表格内表示出来。

  买东西

  要买的物品

  一共要多少钱?

  圆形、心形

  5角+8角=13角=1元3角

  葫芦形、心形

  1元2角+8角=2元

  圆形、葫芦形

  5角+1元2角=

  2个圆形

  5角+5角=

  2个葫芦形

  1元2角+1元2角=

  2个心形

  8角+8角=

  2.尝试人民币的简单加法计算。

  师:你们知道买圆形和心形这两个气球一共多少钱?要求一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师板书学生回答的过程并给予解释。)如果要买葫芦形和心形呢?

  板书:

  (1)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己选其中一个组合计算总价。(你们能不能算出其他组合的价格?试一试,四人小组内商量每人选一组,比一比谁算得快。)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计算的结果,检查自己的同桌或组员是否算对了。若发现错了则给予指正。

  (3)反馈并选其中一组进行详细讲解,其他小组进行核对。

  (4)对小黑板上的六组进行比较,哪一组用钱最少?哪一种买法用钱最多?

  从“买气球”的情境中,学生讨论发现6种组合,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并在探索中发现人民币的加法计算。四人小组每人选一组合进行计算。不但马上巩固新知,还在交流中学会了评价别人,学*了其他组合的计算方法,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容量的练*。挖掘课本中的内容,利用板书,对六种组合进行人民币大小的比较。

  三、应用元、角加法计算解决生活问题

  1.师:刚才我们通过解决实气球的问题学会了人民币的加法计算。你们想不想应用这刚学的新知识去买东西?请同学们拿出表格,看一看这次要买的东西是什么?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

  2.为每一小组准备商店里的物品及其价格(出示贴纸商品,见附录)。要求:在小组长的主持下,每个同学一次只能买两样东西并把这两样东西像老师那样贴在表格中“要买的东西”一栏,最后在“一共要多少钱”中列式并计算。注意:要讲文明,在选购东西时不抢购,如果你买完了两样东西并列式计算完,你还可以再去选购。

  3.动手操作,结合表格巩固人民币加法计算。

  4.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操作和计算的结果并给予评价。(四人小组交流,看看别人买了什么,他算对了吗?)

  5.展示个别学生的作业。(给全对的学生加红花。)

  贴纸购物,首先是巩固本节课的人民币的加法计算,还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在自由选择信息中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尝试了成功的喜悦。以小组为单位,不但加强了合作意识和文明购物的教育,还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评价别人,也从中学了其他商品组合的计算。

  6.猜一猜:1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聪聪买东西用了10元钱,你说他买了什么?(比一比谁拿智慧星多。)

  “猜一猜”不但巩固了本节课的计算,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了训练,还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选择信息的学*方法,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

  四、购物游戏,在生活实践个应用元、角加法计算

  所用物品都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带的玩具、生活用品、学*用品等,教师只要在各个物品上标上不同的价格即可。

  1.四人小组内进行活动。(两人先当售货员然后交换。两个“售货员”要一起算钱,否则一个人容易算错。)

  2.全班进行购物活动。(两个人外出买东西,两个人留下当售货员,然后交换进行活动。)

  3.反馈活动情况。(先向小组成员汇报自己外出买了什么,一共花了多少钱,其他成员检查其是否算对了。)

  将所学的抽象算式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实际购物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实际购物中发现问题,从而达到本节课的目的。

  五、指导看书,完成课本中的练*

  六、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通过买东西学*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在生活中你会帮妈妈买东西吗?但不能乱花钱。我们应爱护人民币。(对学生本节课表现进行评价。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学*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师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相应诗句、图画和音乐。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唐代诗人朗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虽然我们不知道诗人在写这首诗身处什么季节,但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诗人看到了无数盛开的桃花。今天,我们身处万物凋零的秋季,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春》这篇教学设计>文章看到一个明媚的春天。(出示“春”动画)

  通过相关的诗和画面营造一个美丽的氛围,吸引学生,提高学*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首先,让我们听着音乐,朗读课文,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的春的世界吧!配乐朗读,请大家注意读出语气基本语调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质朴。同时朗读层次清楚,由低到高,由慢而渐快。首先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两个小节,然后四个小组依次来读一读三至六小节,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最动情。最后四个小节全班齐读,请大家注意衔接自然一些。

  (学生配乐朗读)

  初步了解朗读要求,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品味课文语言。此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朗诵要求的起点。

  三、品味语言。

  师:本文共分为三段:盼春、绘春、赞春,其中写得最形象、最生动、最美丽的是第二段,而这一段又可以分为几幅画面?

  生: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师:回答的很好,我觉得全文中写得最美的就是这六幅画面,刚才我要求同学们划出你认为最值得欣赏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那么现在我给大家一分钟时间,从中选出一幅你觉得写得最美的画面,在下面小声朗读一下。

  (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所选段落)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你选择了哪些画面呢?请同学们在回答时突出你喜欢什么词句?这个词句有什么特点?表达效果如何?

  生:我觉得春草图这一句话写得很好——“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它让我感到春天的人很快乐。

  师: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快乐呢?

  生:因为受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的感染。

  师:所以,这里实际上是突出小草的生命力。

  生:我觉得“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写得很好,它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很旺盛。

  师:为什么要强调“偷偷”,是不想让人发现吗?

  生:是因为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了小草已经出现了。

  师:这里正如一首唐诗中所说的:“天街小草润如酥(sū),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里所表现出的就是这种意想不到的欣喜。

  (学生与教师一起重复这首诗)

  生:我觉得“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句写得好,这句写出春天百花烂漫的情景。

  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

  师:作者用拟人手法让你们感到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3

  《月光曲》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的讲读课文,写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事。贝多芬是在特定环境的感染下,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激起创作灵感,以眼前的事物为依托,展开联想,即兴写成的。教学本篇课文,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发展的变化则是教学难点。

  教学本文,进一步落实分辨事物和联想,并引导学生自觉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诸如“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清课文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等,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及内容的过程中,领悟感情,使重点训练项目化为技能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学*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重点)。

  2、感受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意境、内容,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练*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复*上节课的内容,以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创设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画面,感受情境,谈体会。

  2、合作学*:

  用两分钟时间读第9自然段,组内交流讨论: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指名反馈。

  板书: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3、品读体会:

  根据月亮、海水的变化,把三种层次的感觉读出来。

  4、深入研读:

  个体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来读一读。

  ⑴第一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微波粼粼”“霎时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⑵第二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忽然”“刮”“卷”“涌”→自由读→指名读→站起来读。

  ⑶第三层:

  引读→谈体会→重点指导“波涛汹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小结

  过度:

  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海天月夜景!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

  1、看板书、理思路。

  2、朗读:

  ⑴指名读。

  ⑵接读:

  女→男→全班。

  ⑶齐读:

  配乐朗诵。

  四、学*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说话:

  贝多芬美妙的乐曲深深感染了兄妹来,贝多芬离去后,盲姑娘兄妹可能会说些什么?

  这时贝多芬,心潮澎湃,飞奔回客店,他一边写,一边想,他想了些什么呢?

  2、情感升华:

  穿插再读贝多芬的话,体会情感。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

  (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 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

  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例3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

  (2)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3)若a=0,则ab=0;

  (4)两条直线不*行,则一定相交;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解:

  (l)对顶角相等(真);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

  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

  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

  (2)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真);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真);

  两直线不*行,同位角不相等(真);

  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行(真).

  (3)若a=0,则ab=0(真);

  若ab=0,则a=0(假);

  若a≠0,则ab≠0(假);

  若ab≠0,则a≠0(真).

  (4)两条直线不*行,则一定相交(假);

  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行(真);

  两条直线*行,则一定不相交(真);

  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行(假).

  (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

  凡直角都相等(真);

  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

  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

  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

  三、作业

  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

  (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线段AB的中点C;

  (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4)一个*角的度数是180°;

  (5)若a=b,则a2=b2;

  (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

  (7)同角的余角相等;

  (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

  2.选作题

  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点,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背诵课文。

  教学教法应用

  小组讨论法,质疑问难。

  教具

  生字卡片、头饰、图画、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四幅挂图,问:这四幅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怎么看出来的?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师述: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2、四季)

  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课

  1、初读课文。

  ⑴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画出生字;数一数共有几句话。

  ⑵互助学*生字。

  ①本文的生字你认为哪些的读音应该注音,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②谁能说说这篇课文有几句话?(4句)

  ③请一人来读第一句(出示挂图)

  2、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⑴学*第一句

  ①谁来说一说(板书:说),这句话写了什么?(草芽对小鸟说,他是春天)板书:草芽图

  ②本句中,你有何不懂的问题?请你问一问(板书:问)用是说一句话。

  ③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春天来了呢?我们来议一议(板:议)

  ④感情朗读描写春天的句子(板:读)

  ⑵总结: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师或生边述边板书:说、问、议、读。用以上的学*步骤学*二、三、四句话,四人一小组,自学开始。

  ⑶学*二、三、四句

  ①谁说一说这三句各写了什么?

  ②谁有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③师述:夏天,热情奔放;秋天,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

  你能把这三句话的感情读出来吗?愿意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⑷分角色读文: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雪人;每句话的一二行大家读,第三行演员读。每个演员都要尽情发挥,表演起来。

  三、总结

  1、播放音乐和出示四季的风景画。

  师述:春天,温暖的阳光融化了的山涧的冰雪;夏天,新嫩的绿叶有美丽的花朵为伴;不知不觉中,秋天便消失走*了我们的生活,天空那么开阔,高远;冬日,皑皑白雪珍藏了过去。而明天,将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始。

  2、学*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3、齐背课文,每位同学都尽情表演。

  板书设计

  2、四季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加法含义。

  3.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体验加法含义,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看图列式。

  教学准备:计算机、实物展台、投影。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教师左手在盒子里拿出3枝红色铅笔,右手在盒子里拿出2枝黄色铅笔,然后把两只手中的粉笔合起来,问学生一共是几枝粉笔。

  (二)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小朋友们也拿出自己笔盒里的铅笔,看课件学着试一试。师:一共有几枝铅笔?师:你们是怎样算出5枝铅笔的?生:这只手有2枝铅笔,那只手有3枝铅笔,合起来就是5枝。师:对了,这合起来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

  2+3=5 (师边讲解边板书演示。):加号师:把两部分合起来就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小朋友们想一想,这2+3=5还可以表示什么呢?(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对算式含义进行扩展。)

  2.摆圆片。教师出示幻灯片课件,演示摆桃子的过程。

  (1)书上是摆桃子,我们可用圆片代替桃子,先摆1个,再摆3个,学生依照老师的样子摆。师:一共有多少个?同学们会做这道题吗?生:1+3=4。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算式放到具体情境中理解。)

  (2)参照课件演示,放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书上的第2,3题,把2+□=□,□+□=□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根据身边事物提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在我们身边,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问题呢?(师表扬学生善于发现。)

  4.试一试,运用加法含义。(教材第22页的“试一试”。)

  (1)引导学生看图(课件出示),要把同类的车子合起来,与警察没关系。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

  (3)组织学生结合图与同桌说说算式。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书上的“练一练”)

  1.第1题,放手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让其先摆学具,直观得出算式结果。

  2.第2题,让学生看图,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第2幅图画会出现4+1=5,3+2=5两种情况,教师在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

  3.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找出每个盘子放苹果的规律,师进一步追问,如果再放一盘苹果,你认为放几个?说出理由。

  4.说一说,算一算。(利用信息技术演示课件,出示小明一家的图画。)

  (1)学生独立观察图,找出同一类型的东西把他们合并起来,如凳子和凳子合起来,梨和梨合起来,花盆和花盆合起来。

  (2)这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符合图意,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加法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放学后,大家可以在校园里或者在家里找一找,看看你还能发现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下次带到课堂上和小朋友交流。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7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

  3.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准确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做律动进教室(第一段音乐学生做律动,第二段音乐学生加上奥尔夫的节奏乐器拍击)。

  二、复*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来到了教室,春天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礼物,大自然它那风情万种、绚丽多彩的景色你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最喜欢大自然中的哪些景色?

  生1:我最喜欢碧波万顷的大海……

  生2:我喜欢清晨的蓬勃红日……

  生3:我喜欢美丽的黄昏……

  师:假如你现在身临其境,你最想做什么?

  生1:我很想拿起画笔,把美丽的黄昏画出来。

  师:你的想法太浪漫了。

  生2:我很喜欢田野的景色,因为它的绿、它的黄、它的静……

  师:田野是这么美,让我们一起奔向田野吧!

  学生随伴奏演唱《田野在召唤》(在演唱中,学生加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喜欢的动作)。

  师:你们美妙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我,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唱好吗?

  生:好!鼓掌……

  师生一起再次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在奔向田野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时教师将一幅牧童骑在牛背吹笛子的图画贴在黑板上)

  生:在奔向田野时,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的景色。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杜牧写的一首古诗《清明》。

  师:你能背诵一下吗?

  生:能(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生:老师,我还想到了袁枚的《所见》 。

  师:你真聪明,你能为我们再背诵一下《所见》吗?(学生朗诵,其余同学会背诵的可以同时背诵)

  师:你背诵的真有感情,能不能简单地为大家讲解一下诗意?

  生:能(学生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三、学*歌曲《牧童》

  1.引入新课。

  师:你们朗诵的有关牧童的古诗,让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现在把歌曲唱给你们听,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

  教师用有感情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刚才老师演唱的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跳跃,是一首带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学*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师用黄色标记的节奏。

  学生先练*切分节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

  2.学*歌曲旋律。

  师:首先来学*高声部的旋律(教师指导学生唱高声部的旋律,特别提示要唱准1 3 2及1—[插高音1]音高)。

  学*低声部。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扩展阅读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扩展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0份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1

  [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本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在音乐、图片及相关说明的帮助下,学生对**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

  1、播放《青藏高原》歌曲VCD,将学生的视线拉到遥远的**。

  2、承接歌词讲述:在遥远的青藏高原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找到**所在的位置)**是有名的“日光城”,**以其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新鲜的空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给八方来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走进那片圣地,去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去仰望享受那与众不同的蓝天。)

  (浓郁的民族音乐,优美的藏族风光,一下子将学生的心带到了遥远的**,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创造了情境,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课文的积极性。)

  3、出示课题:7、**的天空(齐读课题)

  4、通过上一节课对第一自然段的学*,同学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的天空-——)

  二、精读课文,感悟**天空之美。

  1、过渡:**的天空究竟是怎样的湛蓝、透亮?让我们闭上眼睛,乘坐飞机前往遥远的**——

  (1)**到了,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让我们尽情欣赏**的天空吧!(配乐欣赏一组天空的图片)

  (2)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

  (一组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天空的美景。学生边看边赞叹——**的天空真蓝啊!**的天空太美了!可谓触景生情,情不自禁。)

  2、学*第三自然段

  (1)引导想象:小游客们,站在这湛蓝透亮的天空下,你最想做什么呀?

  (2)出示第三自然段:快速读读这句话,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出你这样的心情?(板书:让人神往)

  (3)指名读:谁能把你的这种感受告诉大家?师评议:啊,这天空可真蓝!把你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住了!(呀!你都不忍心移开你的目光了!)

  3、学*第二、第四自然段

  (1)过渡:多么神奇的天空啊,它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视线,让我们久久不忍移开,可是,让我们移不开目光的又何止这些呢?**的天空那么美丽,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二、四自然段,然后再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这正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

  ☆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a请小朋友反复读读这句话,你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b学生交流。

  c出示图片,小结:你们看,天空多蓝啊,好象眼前的一切都被这蓝色包围着,浸润着,蓝天离我们显得那么*。

  d指名读。

  ☆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a“这话”是什么话?从“这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蓝天真能洗脸吗?“这话”妙在哪儿?

  b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当我们抬起头来,仰望天空,一片湛蓝,你有什么感觉呀?

  c是呀,但那不是湖,而是像湖一样清亮的蓝天,你们说,这感觉是不是很奇妙啊,难怪人们要说这话这是——“太妙了”!谁能把这么奇妙的感觉告诉大家?谁来和他比一比!

  ☆有贴着山顶的白云的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了**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a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b展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还会有些什么呀?

  c师语言描述:蓝得这么纯净、这么明洁的天空,相信我们一定也能把这句话读得美美的。自由练*,指名读。

  d过渡:如果天地间只有湛蓝一种颜色,那**一定很单调。如今,这蓝蓝的天空并不孤单,在白云、草地、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更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住了,让我们神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第三自然段)。

  ☆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a自由轻读,你知道了什么?

  b出示布达拉宫图片,指名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

  c师作介绍:布达拉宫,坐落在红山上,它依着山的地形而建,这就是“依山而建”。(出示卡片)你们看,它耸立在山顶之上,头顶着蓝天,你有什么感觉呀?

  d朗读指导:在蓝晶晶的天空的衬托下,布达拉宫多有气魄啊!男生读,读出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感觉。

  (4)小结:**的天空就是这么湛蓝、透亮,蓝得让人神往,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让我们捧起书本,美美地读读第二到第四自然段。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这正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

  4、学*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小游客们,面对湛蓝湛蓝的天空和蓝天下碧绿的草地,面对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你有有什么新的感受呀?学生交流。

  (2)面对这么美的天空,作者也有千言万语,不过都汇成了一句话—多媒体出示。

  (3)齐读。

  (4)讨论:你知道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5)齐读。

  三、诵读课文,传达**天空之美

  1、创设情境,自主诵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一同走进**,欣赏并感受到了**天空的迷人风采。现在有一批游客要去**观光,你们何不借此机会先向他们介绍一下,使他们对**的天空有个鲜明的印象?想一想,怎么介绍才能把**天空的美传达给他们呢?你可以选择一部分向游客做介绍。先自己准备一下。

  2、模拟情境,尝试介绍。(让听课教师扮演游人,学生向听课教师介绍。)

  (充分利用现场资源,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对听课教师(游客)做介绍,这实际是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但这远比单纯的背诵课文要生动得多。同时,这也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四、拓展延伸,学生自主安排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呢?

  (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把这篇课文背诵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天空的美;课后收集有关**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了解**的其他知识,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仿写家乡的一景……)

  (自主选择作业,是为了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以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大家又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目的。)

  【板书设计】湛蓝

  7、**的天空透亮

  让人神往

  [自我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本课的重点。**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课始播放富有浓郁**风情的音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让学生欣赏一组不同时候的**天空的图片,并配以诗化的语言加以说明,唤起他们学*的情趣。让学生顿觉“**的天空真蓝、真美”让他们带着这样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心灵与文字发生碰撞,并通过语言来抒发感受。

  仔细阅读后与同桌交流感受和想法。集体欣赏图片,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交流补充和朗读感知语言,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学生在反复吟读,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悦纳这种语言,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自然而然流露出“太美了,我要去那儿,我要珍惜保护她!”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叙事较强的记叙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记叙的。主要向我们讲述了人类拯救白鲸的故事。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的热爱和帮助,反映了人类和动物和谐共处、互相帮助的主题。

  教育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1 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续编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1、识字重点:学*9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简单了解了同学们最喜欢的恐龙,也知道了聪明、可爱的海豚能为人类服务,那么今天我们要再认识人类的朋友,它是迄今为止,生活在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猜猜是什么? (鲸)

  二、检查预*

  1、字词(重点关注“召、克、拼”的读音)

  2、检查读文: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学*前三自然段

  1、指读前3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到第几自然段,教师随机学*“够、召、克、望”。“够”字,学生往往把字写颠倒,可以这样记:一句话说多了就是“够”。)

  2、具体指导朗读二三自然段。二三自然段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要读出那种顽皮、高兴、自由的劲儿。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体会。

  3、练*有感情朗读前3 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

  选择前3自然段喜欢的句段读一读

  二、学*4、5、6、7自然段

  1、小黑板出示第四自然段第三句话“白鲸着了慌,拼命用脊背撞冰块,但是冰块太大了,他们绝望地叫起来。”反复朗读。(这句话中关键是拼命、撞、绝望这三个词语,只有准确理解了,才能体会出白鲸身陷绝境那种无奈和绝望。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在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现出来,以便加深感悟。学*慌和拼,完成书写

  2、第四自然段要读出遇到寒流后很绝望,很无助的感情。与前两段的读法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3、默读5、6、7自然段,边读边想白鲸是怎样获救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抓住“马上—立刻一动不动挤成群结队一边一边”等词语理解)

  4、指导朗读:

  5、6自然段要读出紧张的气氛。7自然段要读出白鲸得救后,人们轻松、愉悦的心情。

  5、感情朗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你能想象一下白鲸得救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吗?(续编故事)

  2、让学生汇报关于鲸的资料。

  四、作业

  读课后读一读中词语

  五、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弄懂诗意。

  4、检查学*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儿歌内容,激发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老师这儿有个拼音:jiā,谁来拼一拼?

  2、看老师写“家”,同时认识“”(弯钩)

  3、学生在台上写一个,再指名书空。

  4、给“家”找个朋友;学生扩词练*。

  5、小朋友喜欢自己的家吗?这是个“小家”,我们还有个“大家”呢!今天我们学*一首儿歌“家”,你就会明白了。(板书:小、大)读课题。

  二、朗读:

  1、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儿歌,好吗?出示多媒体动画的课文朗读。

  2、你们想读吗?轻轻打开课本大声拼一拼读一读,要求;读准每个字音,遇到不会的向同桌或前后的小朋友请教一下。学生自由朗读。

  3、想读得有进步的请再读一遍。

  4、觉得自己有进步的请举手,想有更大进步的再读一遍,特别把自己读得最棒的一句练一练。

  5、现在觉得自己进步很大的请举手。(读书就应这样,多练才行呀!)谁来读读你最棒的一句给老师和同学听听。

  (1)指名读,让小朋友评。

  (2)指名读,让小朋友跟他比,老师评。

  (3)读得最好的小朋友跟老师比,小朋友评。

  6、谁试着把整首儿歌读一读。

  7、听老师读读看,配乐并做适当的动作。

  8、同桌自由练*,要求展开想象,加上适当的动作。

  9、指名读。

  10、学生齐练:配乐、做动作,可站着也可坐着,能背最好。

  三、理解:

  1、读了这么多遍,知道这首儿歌都写了谁的家呀?学生回答老师出示词卡。(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我们)

  2、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

  说话练*:课文写了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的家。

  3、老师这儿有一些词卡,谁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家?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贴词卡。

  4、你们能把他们的家画下来吗?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画一画。

  5、读读你画的一句儿歌,再说说你的画。老师再把画贴在黑板上相对应的地方。

  6、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1)什么叫祖国?

  (2)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大声地齐说一遍,要感到很自豪。

  (3)引导:祖国的风景很美丽,像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小朋友就像祖国大花园里的花朵。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是我们小朋友的大家。

  (4)跟老师有感情地读这句话,再背一遍。

  7、我们每个人要爱自己的小家,更要爱祖国这个大家。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想一想,你还知道谁是谁的家?说话练*:是的家。(回答好的小朋友到讲台前)

  9、把小朋友说的儿歌有顺序地连起来,就编成了一首完整的儿歌了。我们来试试看。讲台前的学生试连,加上动作,配上音乐。

  (附儿歌:大地是石油的家,草原是牛羊的家,高山是绿树的家,大海是轮船的家,天空是云朵的家,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

  四、总结:

  1、小朋友不仅学会了一首儿歌,还能自己学编儿歌表演节目了,真了不起!给自己一个热烈的掌声。

  2、课后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互相合作,画一画,再编一编儿歌。老师帮小朋友到我们的校刊《星空周刊》上去投稿。

  3、下节课我们重点学*生字词。

  五.附板书:

  蓝天白云(学生的画)

  树林小鸟()

  小河鱼儿家()

  泥土种子()

  祖国我们()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5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叙事较强的记叙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记叙的。主要向我们讲述了人类拯救白鲸的故事。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的热爱和帮助,反映了人类和动物和谐共处、互相帮助的主题。

  教育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续编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1、识字重点:学*9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简单了解了同学们最喜欢的恐龙,也知道了聪明、可爱的海豚能为人类服务,那么今天我们要再认识人类的朋友,它是迄今为止,生活在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猜猜是什么?(鲸)

  二、检查预*

  1、字词(重点关注“召、克、拼”的读音)

  2、检查读文: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学*前三自然段

  1、指读前3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到第几自然段,教师随机学*“够、召、克、望”。“够”字,学生往往把字写颠倒,可以这样记:一句话说多了就是“够”。)

  2、具体指导朗读二三自然段。二三自然段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要读出那种顽皮、高兴、自由的劲儿。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体会。

  3、练*有感情朗读前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

  选择前3自然段喜欢的句段读一读

  二、学*4、5、6、7自然段

  1、小黑板出示第四自然段第三句话“白鲸着了慌,拼命用脊背撞冰块,但是冰块太大了,他们绝望地叫起来。”反复朗读。(这句话中关键是拼命、撞、绝望这三个词语,只有准确理解了,才能体会出白鲸身陷绝境那种无奈和绝望。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在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现出来,以便加深感悟。学*慌和拼,完成书写

  2、第四自然段要读出遇到寒流后很绝望,很无助的感情。与前两段的读法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3、默读5、6、7自然段,边读边想白鲸是怎样获救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抓住“马上—立刻一动不动挤成群结队一边一边”等词语理解)

  4、指导朗读:

  5、6自然段要读出紧张的气氛。7自然段要读出白鲸得救后,人们轻松、愉悦的心情。

  5、感情朗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你能想象一下白鲸得救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吗?(续编故事)

  2、让学生汇报关于鲸的资料。

  四、作业

  读课后读一读中词语

  五、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弄懂诗意。

  4、检查学*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国各民族亲如一家。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本课7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

  2、体会文中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含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

  2、学生互相纠错,重点指导易错字。

  二、导入新课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整理课文,看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3、针对全文,学生质疑。

  学生甲:民族小学有哪些民族的学生?

  课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来民族小学上学的学生有白族、景颇族、阿昌族,还有汉族的。(老师指挂图)看,他们的穿戴各不相同,很有民族特色。

  学生乙:这些学生是怎样上课的?

  课文第2、3自然段中说,他们一来到学校很快就成了朋友,他们向高高飘扬的**敬礼,向老师问好,向树上欢叫的小鸟问好,坐在教室里跟着老师用普通话读课文,他们学*多认真啊!

  学生丙:下课了,学生们又是怎样活动的?

  他们玩得非常开心,小学生们蹦蹦跳跳来到大树下,有的跳舞,有的摔交,还有的做游戏,孔雀、小鹿和小猴都躲在一旁看热闹哩!

  4、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课文记叙的是民族小学的学生学*和活动的情况,歌颂了全国民族大团结,亲如一家的大好景象。

  三、朗读指导

  1、让学生反复读,自读自悟。

  2、老师导读,重点答疑。要读出小学生非常开心、活泼、开朗的气氛。

  3、指名竞读,榜样示范。

  4、放录音,有感情地跟读。

  四、课堂延伸拓展

  你愿意到这所民族小学来学*吗?为什么?

  《四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背诵课文。

  【教学教法应用】

  情境教学法、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有几位老师要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师:同学们真热情,真不愧是我们班的小主人!那老师提议我们朗诵一首儿歌表示一下我们的热情好不好?

  生:好!

  师(屏幕显示)这是我们前面学的一首儿歌《秋叶飘飘》,我们一起美美地读给今天和我们一起上课的老师听吧。

  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季节来了?(秋天)

  除了秋天,你还知道哪些季节呢?

  (师在黑板上贴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这四个季节合在一起,我们就称它们为——四季。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个化妆师,它装扮出了美丽的四季,有个作家用神笔写了一首有趣的儿歌,题目就叫“四季”,(板书课题)让我们美美地读一遍课题(学生读题)。

  二、创设情境,理解内容

  1、温*生字: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这首儿歌的生字,大家喜爱的喜羊羊想要和大家做摘苹果游戏考考大家学得怎样,你们敢吗?(课件显示生字)

  老师指到哪个苹果,你读对了,苹果就会被摘下。

  2、激趣学*:大家表现得真棒,喜羊羊没有难倒大家。它想带大家认识文中的四位新朋友,你们同意吗?大家先来认识一下它们的名字。(课件出示注音的词语):草芽、荷叶、谷穗、雪人。A、自由读:让我们自由读词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B、个别带读:然后请四位小朋友带大家亲切地和它们打招呼。C、全班齐读:我们一起和它们打声招呼。(注意:草、穗是*舌音)

  3、感知形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见一见这四位朋友,看看它们长得怎样呢?(生:想。)师:那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吧!出示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图片。看着图片说说四位朋友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重点理解草芽是刚长出来得嫩芽,它太嫩了,需要我们保护它。谷穗是谷类植物的果实,谷穗弯弯说明它成熟了,它弯着腰欢迎人们去收割呢。请一位小朋友来做一做“一挺”的动作,雪人真是太顽皮了。)

  4、学*词组:在学生的回答中,课件相机出示注音的词组。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雪人大肚子一挺。全班同学自由拼读词组,个别读、全班齐读,可以做做动作。

  5、猜词说因:说说这四位朋友分别喜欢哪个季节,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词语卡片贴出板书。(草芽春天、荷叶夏天、谷穗秋天、雪人冬天)

  三、细读课文,感知特征

  回归课文: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学*第一节,感知春天:a、读:读读这一节,想想草芽说什么了;它对谁说得,它会怎样对它说;带着高兴的心情再来读一读。b、问:还有哪些事物喜欢春天?(出示课件)c、编:谁能模仿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________红红,它对______说:“我是春天。”d、说: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对春天印象。(花红柳绿,是个美丽的季节,也是植物生长的季节。)

  2、学*第二节,感知夏天:a、读:读读这一节,想想荷叶说什么了;它对谁说得,它会怎样对它说,带着高兴的心情再来读一读。b、问:还有哪些事物喜欢夏天?(出示课件)c、编:谁能模仿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________圆圆,它对______说:“我是夏天。”d、说: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对夏天印象。(夏天是个炎热的季节。)

  3、学*第三节,感知秋天:a、读:读读这一节,想想谷穗说什么了;鞠着躬说明它有礼貌,再来读一读。b、问:还有哪些事物喜欢秋天?(出示课件)c、编:谁能模仿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________飘飘,它_____说:“我是秋天。”d、说: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对秋天印象。(秋天果实累累,是个收获的季节。)

  4、学*第四节,感知冬天:a、读:读读这一节,想想雪人说什么了;再来读一读,读出它的顽皮。b、问:还有哪些事物喜欢冬天?(出示课件)c、编:谁能模仿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________呼呼,它_____说:“我是冬天。”d、说: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对冬天印象。(冬天是个寒冷的季节。)

  四、美读课文,抒发感情

  1、师: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把你最喜欢的季节读给大家听听,要读出喜欢的语气。读时,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喜欢春天的同学站起来读,依次夏天、秋天、冬天)

  2、分角色读课文。

  师:大家刚才读得真是太棒了。那大家还想再读吗?(生:想)大家都想读,那好,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表现的机会,让大家来表演。(分配小朋友扮演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雪人)每句话的一、二两行老师读。第三行分别由演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小朋友读。每个演员都要尽情发挥,表演起来。

  3、背诵课文。最后,我们来齐背课文,每个同学可以尽情表演。

  五、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一年四季这么美,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留在身边呢?

  自然美、生活美无处不在,要想留住美,只有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大自然中除了儿歌中所描写的这些景色,还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景象。课后把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画一画,下次我们来办一个画展。

  板书设计

  四季

  春天草芽(尖尖)

  夏天荷叶(圆圆)

  秋天谷穗(弯弯)

  冬天雪人(大肚子一挺)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8

  教具准备:

  挂图、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拼音王国里最有意思的声母,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三幅图。

  2、谁能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指名说)

  生:一只大公鸡。

  生:一个气球。

  生:一个西瓜。

  (西瓜的特点:切开了。看看象什么)

  二、今天咱们要认识的声母就和这三副如图有点关系

  学*新声母。

  1、(出示:jqx贴在相应的位置)猜一猜它们叫什么?

  2、小组内自学,讨论结果。

  3、汇报学*结果,师纠正,师生共同评价。

  4、编顺口溜:一只小鸡jjj,一个气球qqq,一个西瓜_x。

  三、练*jqx与韵母相拼

  1、出示“鸡、七、西”,学生认读。

  2、评一评,改一改

  鸡七西

  qīxījī

  3、游戏形式练*拼读

  每人拿一个拼音卡片,找找朋友,并把它拼出来。(声母为jqx)

  四、比一比,赛一赛,争做有心人

  1、出示:gǔhúkū

  júqǔxū

  2、你发现了什么?(寻找jqx与ü的拼读规律)

  3、小结:顺口溜: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qx就脱帽。

  五、拓展练*

  1、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那些和ü相拼得音节?

  2、仔细观察查字表中的音节,你能不能发现新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9

  一、教材分析

  《爷爷和小树》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它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视觉、孩子的语言,叙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冬天,热心、慈爱的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懂事、善良的小树为爷爷遮阳。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富有人情味的图画。人与树的关系是亲密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人与自然也应当是和睦相处的,而我们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更应当互帮互助。

  二、设计意图

  1、小学1——2年级要认读生字1600——1800个。同时又要让学生在起始的阅读教学中,感受到阅读课文兴趣,因此,本课教学中,力求落实好10个生字以及5个偏旁的教学,同时,把认读生字放在课文中去理解体会;让学生在整体的朗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力图很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2、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的'优势来解读课文,认读生字,掌握偏旁。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说、认、读、找、比”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质疑、讨论,来突破“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这两个阅读理解的难点。

  3、运用想象,延伸课外。小学生是最富想象力的。本课富有童趣,从而设计“假如你是小树,你会说些什么?”“爷爷和小树之间会说些什么?”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学生*时生活经验的积累,给小树加以人物化的想象。本课结束,以树木对我们人类的作用,作为课外的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树木,珍惜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不、开、四、五”四个字。认识1笔画“乚”和五个偏旁“父、刂、冫、人、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

  (1)培养合作互爱的情感,学会与人共处。

  (2)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花木。

  四、教学流程

  一、由图片引出课题

  1、贴“小树”请学生用“小树”一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2、贴“爷爷”出示词语“爷爷”教学生字“爷”(1)比较爷——爸(2)教“父”字头

  3、在两幅图中贴上“和”,齐读课题。你们想编一个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吗?

  4、出示图一、二,让学生说。(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1)自由说(2)指名说

  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互读,检查。

  5、出示词语(请学生读准“和”两种读音,以及“不”的变调)爷爷和小树暖和不冷了不热了

  4、齐读课文。

  三、学*生字

  1、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圈出来,读读字音,看看你能记住它吗?你是怎么记住的?

  2、四人一组合作

  (1)拿出生字卡片互相读。

  (2)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

  3、教师把生字贴在黑板上,指名上台说说你认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领读(组词读)

  4、师随机出示新偏旁“刂、冫、人、灬”让学生认认、读读、记记

  四、再读课文

  1、四人合作一起读2、比赛,指名小组读

  五、游戏“当小小啄木鸟”

  1、师在黑板上帖一棵“流着泪”的小树,告诉学生,小树上有许多虫子,让学生当啄木鸟医生给小树捉虫。

  2、学生拿出信封里的画,树上的“小虫”上都有一个生字或偏旁,读给同桌听,读对了,就划去一条小虫,看谁捉的小虫多。

  3、最后老师在黑板上贴出“有笑脸”的小树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懂得不能说谎话,要做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打算、周围、注意、麻烦。结结巴巴、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生字字形:塞(“人”下面有三横)。吞(上面不是“天”)拿(会意字,把手合上就是拿)

  2、从瓦尼亚的语言、行动。神态,让学生明白瓦尼亚的错误。

  教学难点:

  理解瓦尼亚开始为什么脸红了,后来又脸色发白。用“一会儿……一会儿……”造句。

  教学准备

  李子一只、课文录音、抄有比较句子和练*题的小黑板、课本挂图。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周围”“打算”等词的词意。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1)(出示李子)这是什么?你吃过它吗?(指导学生谈谈李子的外形,味道。)李子中间有什么?你知道还有哪些水果有核?

  (2)出示课题,齐读。学*“核”。这个字和哪个字很像?(指导学生用“该、孩”等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字形。)

  2.听课文录音,略知大意。

  边听边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讨论后教师归纳,指出提得好的问题。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己来读懂课文。

  3.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

  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想想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字形,把生字组成的词划下来,想想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看看课文有几段,每段告诉我们些什么?

  4、检查自学,初读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最好。

  (2)正音:“一会儿”儿化“塞”是*舌音。“结结巴巴””中的“结”念“轻声”。

  (3)交流记生字的方法。刚才在自学中,你是怎么记住主字的,把你的好办法说出来给大家听听。(生说一种方法,师在田字格中写一个字。)

  5、学*第1段。

  (1)妈妈买来李子准备晚饭后分给大家。指名读第1段。

  (2)哪个词是“准备”的意思?(打算)“孩子们”是指谁?(瓦尼亚和他的兄弟姐妹们)

  (3)齐读第1段。

  6、写字指导。

  塞:上中下结枕…年间是三横。

  吞:第一笔是横,不要写作撇。

  7、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第1、2、3题。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课文第2至5段,理解词意,知道瓦尼亚开始为什么脸红了,后来为什么又脸色发白。

  2、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巩固。

  抽认生字、组词。

  2.学*课文第2至5段。

  (1)指名读第2段。

  A、瓦尼亚为什么要偷拿李子吃?(因为他从来没吃过李子,非常想吃。)

  B、从哪里看出瓦尼亚非常想吃李子?

  出示句子:“他一会儿闻闻,一会儿摸摸,很想马上吃一只”。联系上下文说说“他”是谁?”“闻闻”是闻什么?他想知道什么?(气味)“摸摸”是摸什么?他想知道什么?(感觉一下外表。)他先闻闻再摸摸,这两个动作课文里用什么词来连接的?表示事物在较短时间内先后的变化可用“一会儿……一会儿……”。他问了李子的气味,感觉了李子的外表,心里怎么想的?(想知道李子的滋味。)从这些词可以露出他的急切心情?(很想、马上)

  C、他是这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看图说说,找出句子谈谈。

  比较句子:“他看看周围没人。

  “他看看周围没人注意。”

  两个句子一样吗?

  “塞”在这儿换成“放”行吗?为什么?

  D、读读第2段,说说这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找出写第2幅图的课文,指名读第3段。

  A、出示:“吃完后,妈妈发现李子少了一只。…

  在这儿为什么用“发现”不用“看见”呢?

  (因为妈妈根本没有想到李子会少,她感到很突然,所以用“发现”。

  B、自己轻声读课文,对照图画,思考:图中画的哪位是瓦尼亚?

  听了妈妈的问话后瓦尼亚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C、讨论思考题。

  出示句子:

  瓦尼亚脸红了。

  瓦尼亚脸红得像大红虾一样。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大红虾?为什么这么比?

  瓦尼亚为什么脸红得像大红虾一样?

  看插图,说说当时瓦尼亚的样子,想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他说的话。

  D、这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3)瓦尼亚的脸红了,后来为什么又变白了呢?齐读第4。5段。指名回答。“想想该以怎样的语气读好妈妈的话?为什么?(妈妈的话和句未的感叹号表达了担心、关切的语气。)练读妈妈的话。

  “吓”是什么意思?瓦尼亚为什么害怕?从哪里看出瓦尼亚心里十分害怕?(脸色发白。结结巴巴)“结结巴巴”是指什么?以结结巴巴的语气读读瓦尼亚的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小结课文内容。

  4、课堂练*:

  完成课堂作业第4、5、6题。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扩展2)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份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 1

  《学奕》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学弈》,《学奕》教学设计。

  2、教材简析:《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很有好处。选编本文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学生在学*过程中初步感悟了学*方法,为初中文言文的学*打下了基础。

  3、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CAI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利用旧知迁移,游戏激活兴趣。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也是成语"专心致志"的来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成语积累作为旧知迁移到古代文言文成语故事这一新知上,利用成语游戏开课大大激活了学生学*的兴趣,增加了学*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中来。

  2、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动力。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的动力,教案《《学奕》教学设计》。

  3、自主合作,改变学*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压力。

  学生学*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方式。

  4、创设情境,发挥想象,鼓励创新。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读通、读懂了课文,接下来是明理的环节,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弈经验总结会",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而接下来的孟子讲学这一情境的创设也改变了以往朗读评评点点的传统模式,将学生直接引入学*、朗读的氛围中,达到身临其境,忘我境界。

  5。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文言文的*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惯。

  三、说教法

  读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1、游戏、激发学*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游戏激趣法和旧知迁移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将旧知成语与新知文言文成语故事相结合,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的范读,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3、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大大提高了学*效率。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4、吟诵,创设情境,体情悟道,熟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共创设了"学弈经验总结会""孟子讲学"两个情境,前者的创设主要意图在明理,其中创造性问题——在经验总结会上师徒三人会说些什么,你们作为嘉宾能联系实际说说吗?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体情悟道自然不刻意。后者的创设为学生的诵读提供了空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5、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推荐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网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成语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 2

  【教学理念】

  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自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

  2、课件:

  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拓展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⑴ 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 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 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⑵ 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 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 (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 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⑶ 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课件: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由远而*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 自己练*,边读边体会。

  ② 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试背赛背课文。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⑴ 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⑵ 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

  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3、写话:

  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 3

  《春联》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春联的好处。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春联,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爱春联、学春联、用春联的思想感情.

  一、 知春联,激兴趣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偶尔见过一些春联,但却缺少深入系统的了解。因此,在本课教学的初始,我以一曲《新年好》导入新课,充满节日欢快气氛的乐曲伴随着声声爆竹,将学生带入入了新年的氛围中。最后,多媒体将画面定格在一个倒帖的福字和一幅大红春联上。同学们仔细看着春联,有的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大地春光好 长天晓日红。开始,声音是杂乱的、没有节奏的,慢慢地就整齐、响亮了起来。有的学生边读边摇头晃脑,感觉是那么有滋有味。见时机已到,我就趁势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读的是什么吗?你们了解春联吗?同学们马上安静下来,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知道,他们的兴趣已经被调动了起来,这节课的学*将会非常投入的。

  二、 读春联, 拓视野

  春联的特点是讲究对仗,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能给节日增添许多欢快祥和的气氛。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春联的这些特点呢?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能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1、读春联 想意境

  本课课文中一共介绍了四大类内容的春联: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描绘美丽春光的,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我先请学生自己轻声朗读这四副春联,做到正确流利;然后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一下,这副春联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如第一幅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学生朗读之后是这么说的:我仿佛看见了地里的小草又长出了嫩芽,钻出了地面,经受了一个冬天寒风雨雪考验的的他们又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在果园里,在山前村后,杏花也热热闹闹地赶春来了,在枝头尽情绽放。这翠绿、这杏红,让我们又感觉到春天来了,多么美好的春天啊!这么美的描述,让其他学生不禁鼓起了掌,也让我们对这副春联描绘的景象更加清晰了。

  其余的三副春联,我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由于春联语句短小,语言浅显,学生朗读感悟,互相交流,兴趣浓,效率高,效果好。从教学过程来看,由导到放,很好地培养了自主学*的精神,极富实效。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个问题,个别学生对春联的朗读顺序不是很明白,我及时给予了指导:春联应该先读右边的上联,再读左边的下联,如有横批的,则最后读。

  2、读春联 明对仗

  春联的另一特点是讲究对仗。由于在以前的学*中,学生已经从对对子、找对仗句等练*中了解的对仗的特点及要求。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简单地讲述了一下,让学生知道在春联中,对对仗的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然后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对仗的特点表现出来。

  学生认真地读,细心地揣摩,从停顿的长短、声调的高低、语音的轻重上把对仗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读春联 表情感

  春联是用来来烘托新年的气氛,表达人们美好祝愿的。因此,在学生了解了春联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读春联,结合春联展现的意境,把人们的美好情感表达出来。文中出示的五副表达不同内容的春联,被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演绎。

  从“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中,同学们读出了春光的美好,表达了人们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中,同学们读出了对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赞美与歌颂,美好的祝愿表露无遗;从“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中,同学们衷心赞美朴实勤劳的人们,一幅幅和和美美的天伦之乐画面展现于眼前;从“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安”中,同学们寄托了对新年的良好祝愿,祝愿所有的人新年幸福安康;而从“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中,同学们将春来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出来。

  人们说,诗中有画,春联又不何尝如此呢!一副春联一副画,而且是一副充满美好感情的一副画,是人们喜看爱读的一副画。学生们的朗读,将画面读活了,将情感读懂了,将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读到了心灵深处。

  三、 找春联,重积累

  苏教版语文注重积累,厚积累尚能博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秀语言文字的机会。

  春联的内容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在学*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春联,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感觉学生在两方面的积极性非常高。一个是搜集的途径广、内容丰富。他们有的从新华书店购买了相关书籍,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了认为内容比较优秀的;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鼠标轻轻一点,春联就源源不断而来;有的请教爷爷奶奶,把他们见过的春联记录下来;还有的专门在人家的大门上找去年贴的春联。

  第二是交流的积极性高。在交流过程中,没有谁胆小怕羞,都是踊跃参加。交流时不但大声朗读了自己找的春联,还都要补充说明几句,这个春联讲了什么,好在哪里。

  内容丰富、各不相同的春联,让学生收益匪浅。学生在展示自己搜集的春联的同时,也在积累别人搜集的春联。

  四、写春联,尝乐趣

  在备本课的时候,我总览了一下本单元的内容,看到练*7中有个练*:把春联上漏缺的字补上,看补个什么字好,并说说理由。这个练*给了我启发:何不让学生试着写写春联呢?为了减低本环节的难度,使学生顺利完成练*,品尝写春联的乐趣,我把本环节分为两步。

  1、补春联

  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把练*7中的补春联一题提了上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来讨论:风拂千条柳,雨□万朵花”中的方框内该补个什么字最为恰当?意在让他们能够明白春联中用词要精当,一字变化,整个春联的韵味就完全变了。问题一出来,学生就开始小声讨论起来。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就让我吃了一惊。“老师,这里该填个‘润’字。”“为什么呢?”“这个说不上来,我是看到图上有个三点水,就想到了这个润字。”“你真聪明。那你再想想,润是什么意思,用这个字好不好呢?”一阵寂静,接着一阵小声议论,有人自告奋勇站了起来。“我觉得这个字用得很好。‘润’就是‘滋润’的意思,讲春雨滋润着花儿,花儿都开放了,春天来临了。而且‘润’在这里作动词,和‘拂’相对仗。”

  精彩的回答之后,没有人举手了。好象大家都觉得“润”字是最恰当的,都不敢再去想其他的字了。这样的话,不就缺少了一种“百家争鸣”的气氛了吗?还从三点水入手,我引导学生:刚才那个同学由三点水想到了“润”字,那么还有其他三点水的可以用在这里吗?大家再想想。

  一句话激起前层浪。“可以用‘滴’,雨点滴落在花儿上。”“和‘润’相比,哪个好呢?”“‘润’好。‘滴’只是落下来,感觉没有给花儿足够的水分。”

  “可以用‘洒’。雨点飘飘洒洒下来。”“和其他的字比较一下呢?” “‘洒’比‘落’好,比较轻柔,春雨就是软绵绵的。但是没有‘润’好。”

  “可以用‘洗’。春雨洗去了花儿上的灰尘,让花儿更漂亮。”“但是没有‘润’好,洗去的只是外表的灰尘,滋润是一直到花儿体内的。”另一个学生给他评价。

  “可以用‘沐’,花儿被春雨笼罩,就像在洗澡呢。但是我自己觉得也没有‘润’好。”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了,我的心里真是高兴。

  “可以用‘落’。”“‘落’字太重了,会把花儿打坏的。”小家伙真细心。

  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宽。

  “可以用‘打’。”“‘打’字不好,比‘落’还重。”

  “可以用‘抚’,这个字就温柔了。”“对,‘抚摩’的‘抚’,春雨对花儿多好啊!”

  “可以用‘助’。”“可以用‘飘’”

  “可以用‘吻’”。真是了不得,一句话出来,全班同学都在叫好。“这个字好,春雨和花儿密不可分。”“他们多亲密啊!”……

  一个空格,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的思考,不同的尝试,不同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了春联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2、写春联

  有了补春联的基础,学生对写春联没有了担心。他们从用现成的词语组成春联开始练*:“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两个成语就是一副春联,看学生脸上的开心样,我的心里也喜洋洋的。“国泰民安,人寿年丰。”“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百鸟争鸣,百花盛开。”

  接着,学生开始自编春联了。“春风细雨入大地,桃红柳绿迎新春”。虽然还不够工整对仗,但这是学生迈出的第一步。“龙腾虎跃迎新年,莺歌燕舞庆佳节。”“春风送暖佳节到,锣鼓喧天新年至。”

  读着这一副副春联,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与智慧,也体会到了他们心中那份美好的感情。

  风拂千条柳 雨润万朵花。春联,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以他独特的魅力,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 4

  教材分析:

  《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重点:

  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解决: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

  教具:挂图等

  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

  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

  读。老师读诗题与作者,以及每句诗的后两个词

  学生:小娃老师:撑小艇

  偷采 白莲回

  不解 藏踪迹

  浮萍 一道开

  教师再次换方法读《池上》在师生互动中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品。从反复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爱

  师:从哪个字或词中你体会到了?

  生:“偷”

  师:“偷”让人觉得讨厌,你读出了可爱,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里的小娃娃也许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私自去采莲,我觉得他很顽皮,很可爱。

  师: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偷,不同于大人的偷。这行为可以说是可爱的,理解得很棒,说明你读明白了。其他同学还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干,因为才一个小娃娃竟能撑出小船去采莲,真不简单。

  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是我去采莲,家长一定又担心我们的安全啦。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羡慕,再读一读诗,读出白己的理解。

  生:我读出小娃娃有一点“自作聪明”的我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刀开”我觉得他既然是去偷,为何不知掩藏自己?

  生:这一句中我觉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冲开浮萍,池上划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脚乱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极了。

  画。多美的画面啊!有绘画才能的同学拿出你手中的画笔,画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画湖上飞动的鸟儿、蜻蜓,水中游动的鱼儿,娃娃的神情等。

  悟:写下对诗的理解,交流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交流

  三、拓展与提升。

  幻灯出示描写儿童的古诗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附板书:池上撑偷藏开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 5

  一、设计思想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六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2、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学中围绕角色间的对话来学*。理解什么是称赞?谁对谁的称赞?为什么要称赞?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五、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自主学*合作探究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准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介绍獾的图片文字资料,词语卡片。

  3、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板凳、椅子等道具。

  八、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第18课《称赞》,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什么是称赞?

  课文中谁称赞谁?

  因为什么而称赞?

  称赞的结果怎样?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开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带着问题去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知道通过读书要明白那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3、小组内自*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读的怎么样?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5、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经过一年多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通过自学初步学会生字,再读中学会生字。学会生字后在去读课文,这样读文和识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思考:听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什么是称赞了吗?

  2、如果你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会怎样呢?

  3、课文中是谁称赞谁的事?怎样称赞的呢?为什么呢?

  4、学*小刺猬称赞小獾。

  指名朗读课文,

  回答:他们是怎样称赞的?

  指导朗读。

  5、学*小獾称赞小刺猬。

  小组自学汇报。

  6、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学生从读中感悟,并能回答出相关的问题。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意图,使学生受到启迪。】

  (四)分角色表演读

  小组练*,指名汇报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表演读,然后在向大家汇报。】

  (五)写字指导

  学*本课中的“采”、“背”

  指名认读,组词。

  师范写,学生写仿。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留下写字的时间。每一课中的生字应分散在不同课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

  九:板书设计

  18、称赞

  小刺猬小獾

  消除疲劳有了自信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十、作业设计

  1.自己选一个同学,夸夸他的优点。注意选择*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把你对他称赞的话儿写下来,并亲自对他说说。

  2.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赞你的家人。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扩展3)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精选5篇)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 1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

  3.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准确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做律动进教室(第一段音乐学生做律动,第二段音乐学生加上奥尔夫的节奏乐器拍击)。

  二、复*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来到了教室,春天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礼物,大自然它那风情万种、绚丽多彩的景色你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最喜欢大自然中的哪些景色?

  生1:我最喜欢碧波万顷的大海……

  生2:我喜欢清晨的蓬勃红日……

  生3:我喜欢美丽的黄昏……

  师:假如你现在身临其境,你最想做什么?

  生1:我很想拿起画笔,把美丽的黄昏画出来。

  师:你的想法太浪漫了。

  生2:我很喜欢田野的景色,因为它的绿、它的黄、它的静……

  师:田野是这么美,让我们一起奔向田野吧!

  学生随伴奏演唱《田野在召唤》(在演唱中,学生加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喜欢的动作)。

  师:你们美妙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我,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唱好吗?

  生:好!鼓掌……

  师生一起再次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在奔向田野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时教师将一幅牧童骑在牛背吹笛子的图画贴在黑板上)

  生:在奔向田野时,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的景色。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杜牧写的一首古诗《清明》。

  师:你能背诵一下吗?

  生:能(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生:老师,我还想到了袁枚的《所见》 。

  师:你真聪明,你能为我们再背诵一下《所见》吗?(学生朗诵,其余同学会背诵的可以同时背诵)

  师:你背诵的真有感情,能不能简单地为大家讲解一下诗意?

  生:能(学生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三、学*歌曲《牧童》

  1.引入新课。

  师:你们朗诵的有关牧童的古诗,让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现在把歌曲唱给你们听,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

  教师用有感情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刚才老师演唱的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跳跃,是一首带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学*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师用黄色标记的节奏。

  学生先练*切分节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

  2.学*歌曲旋律。

  师:首先来学*高声部的旋律(教师指导学生唱高声部的旋律,特别提示要唱准1 3 2及1―[插高音1]音高)。

  学*低声部。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 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学*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师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相应诗句、图画和音乐。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唐代诗人朗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虽然我们不知道诗人在写这首诗身处什么季节,但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诗人看到了无数盛开的桃花。今天,我们身处万物凋零的秋季,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春》这篇教学设计>文章看到一个明媚的春天。(出示“春”动画)

  通过相关的诗和画面营造一个美丽的氛围,吸引学生,提高学*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首先,让我们听着音乐,朗读课文,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的春的世界吧!配乐朗读,请大家注意读出语气基本语调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质朴。同时朗读层次清楚,由低到高,由慢而渐快。首先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两个小节,然后四个小组依次来读一读三至六小节,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最动情。最后四个小节全班齐读,请大家注意衔接自然一些。

  (学生配乐朗读)

  初步了解朗读要求,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品味课文语言。此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朗诵要求的起点。

  三、品味语言。

  师:本文共分为三段:盼春、绘春、赞春,其中写得最形象、最生动、最美丽的是第二段,而这一段又可以分为几幅画面?

  生: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师:回答的很好,我觉得全文中写得最美的就是这六幅画面,刚才我要求同学们划出你认为最值得欣赏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那么现在我给大家一分钟时间,从中选出一幅你觉得写得最美的画面,在下面小声朗读一下。

  (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所选段落)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你选择了哪些画面呢?请同学们在回答时突出你喜欢什么词句?这个词句有什么特点?表达效果如何?

  生:我觉得春草图这一句话写得很好——“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它让我感到春天的人很快乐。

  师: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快乐呢?

  生:因为受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的感染。

  师:所以,这里实际上是突出小草的生命力。

  生:我觉得“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写得很好,它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很旺盛。

  师:为什么要强调“偷偷”,是不想让人发现吗?

  生:是因为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了小草已经出现了。

  师:这里正如一首唐诗中所说的:“天街小草润如酥(sū),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里所表现出的就是这种意想不到的欣喜。

  (学生与教师一起重复这首诗)

  生:我觉得“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句写得好,这句写出春天百花烂漫的情景。

  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

  师:作者用拟人手法让你们感到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1页的例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购买不同价格物品的情景中,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认识用小数标的物品单价、加法含义及元、角之间的换算。)解决简单的购买小件商品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思维及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培养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不同单位的人民币相加。

  教学过程:

一、提供购物场景,复*引入课题

  1.师:小朋友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认识了商店里物品的价格、还学会了怎样换人民币,你们知道人民币有什么用途?(买东西。)今天我们就应用前面所学的关于人民币的知识来解决买东西的问题。

  2.师:“瞧,商店里有这么多东西,你们会认这些商品的价格吗?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两件物品跟同桌说一说它的价格。”请几个学生进行反馈。

  改变课题名称,变“人民币的加法计算”为“买东西”,紧扣本节课的活动,使学生容易理解,还数发学生的学*兴趣。商店里的物品都是学生喜欢的学*和生活用品,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并通过说价格,达到复*旧知的效果,为本节课的新授打下基础。

  二、模拟购物情景,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人民币的加法计算

  1.创设情境,出示3种气球(圆形、葫芦形、心形),并简单认识3种气球的形状及价格。

  (1)提出问题:老师发现这个商店里卖气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哪几种气球?他们分别要多少钱?你们喜欢气球吗?老师想买两个送给表现最好的小朋友,你们说我可以买哪两个?

  (2)分析问题:小组讨论猜一猜老师有可能买哪两个气球,有几种买法?

  (3)解决方案:反馈整理小组讨论结果,在表格内表示出来。

  买东西

  要买的物品

  一共要多少钱?

  圆形、心形

  5角+8角=13角=1元3角

  葫芦形、心形

  1元2角+8角=2元

  圆形、葫芦形

  5角+1元2角=

  2个圆形

  5角+5角=

  2个葫芦形

  1元2角+1元2角=

  2个心形

  8角+8角=

  2.尝试人民币的简单加法计算。

  师:你们知道买圆形和心形这两个气球一共多少钱?要求一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师板书学生回答的过程并给予解释。)如果要买葫芦形和心形呢?

  板书:

  (1)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己选其中一个组合计算总价。(你们能不能算出其他组合的价格?试一试,四人小组内商量每人选一组,比一比谁算得快。)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计算的结果,检查自己的同桌或组员是否算对了。若发现错了则给予指正。

  (3)反馈并选其中一组进行详细讲解,其他小组进行核对。

  (4)对小黑板上的六组进行比较,哪一组用钱最少?哪一种买法用钱最多?

  从“买气球”的情境中,学生讨论发现6种组合,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并在探索中发现人民币的加法计算。四人小组每人选一组合进行计算。不但马上巩固新知,还在交流中学会了评价别人,学*了其他组合的计算方法,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容量的练*。挖掘课本中的内容,利用板书,对六种组合进行人民币大小的比较。

  三、应用元、角加法计算解决生活问题

  1.师:刚才我们通过解决实气球的问题学会了人民币的加法计算。你们想不想应用这刚学的新知识去买东西?请同学们拿出表格,看一看这次要买的东西是什么?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

  2.为每一小组准备商店里的物品及其价格(出示贴纸商品,见附录)。要求:在小组长的主持下,每个同学一次只能买两样东西并把这两样东西像老师那样贴在表格中“要买的东西”一栏,最后在“一共要多少钱”中列式并计算。注意:要讲文明,在选购东西时不抢购,如果你买完了两样东西并列式计算完,你还可以再去选购。

  3.动手操作,结合表格巩固人民币加法计算。

  4.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操作和计算的结果并给予评价。(四人小组交流,看看别人买了什么,他算对了吗?)

  5.展示个别学生的作业。(给全对的学生加红花。)

  贴纸购物,首先是巩固本节课的人民币的加法计算,还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在自由选择信息中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尝试了成功的喜悦。以小组为单位,不但加强了合作意识和文明购物的教育,还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评价别人,也从中学了其他商品组合的计算。

  6.猜一猜:1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聪聪买东西用了10元钱,你说他买了什么?(比一比谁拿智慧星多。)

  “猜一猜”不但巩固了本节课的计算,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了训练,还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选择信息的学*方法,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

  四、购物游戏,在生活实践个应用元、角加法计算

  所用物品都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带的玩具、生活用品、学*用品等,教师只要在各个物品上标上不同的价格即可。

  1.四人小组内进行活动。(两人先当售货员然后交换。两个“售货员”要一起算钱,否则一个人容易算错。)

  2.全班进行购物活动。(两个人外出买东西,两个人留下当售货员,然后交换进行活动。)

  3.反馈活动情况。(先向小组成员汇报自己外出买了什么,一共花了多少钱,其他成员检查其是否算对了。)

  将所学的抽象算式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实际购物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实际购物中发现问题,从而达到本节课的目的。

  五、指导看书,完成课本中的练*

  六、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通过买东西学*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在生活中你会帮妈妈买东西吗?但不能乱花钱。我们应爱护人民币。(对学生本节课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 4

  《月光曲》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的讲读课文,写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事。贝多芬是在特定环境的感染下,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激起创作灵感,以眼前的事物为依托,展开联想,即兴写成的。教学本篇课文,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发展的变化则是教学难点。

  教学本文,进一步落实分辨事物和联想,并引导学生自觉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诸如“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清课文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等,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及内容的过程中,领悟感情,使重点训练项目化为技能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学*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重点)。

  2、感受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意境、内容,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练*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复*上节课的内容,以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创设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画面,感受情境,谈体会。

  2、合作学*:

  用两分钟时间读第9自然段,组内交流讨论: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指名反馈。

  板书: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3、品读体会:

  根据月亮、海水的变化,把三种层次的感觉读出来。

  4、深入研读:

  个体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来读一读。

  ⑴第一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微波粼粼”“霎时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⑵第二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忽然”“刮”“卷”“涌”→自由读→指名读→站起来读。

  ⑶第三层:

  引读→谈体会→重点指导“波涛汹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小结

  过度:

  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海天月夜景!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

  1、看板书、理思路。

  2、朗读:

  ⑴指名读。

  ⑵接读:

  女→男→全班。

  ⑶齐读:

  配乐朗诵。

  四、学*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说话:

  贝多芬美妙的乐曲深深感染了兄妹来,贝多芬离去后,盲姑娘兄妹可能会说些什么?

  这时贝多芬,心潮澎湃,飞奔回客店,他一边写,一边想,他想了些什么呢?

  2、情感升华:

  穿插再读贝多芬的话,体会情感。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 5

  《月光曲》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的讲读课文,写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事。贝多芬是在特定环境的感染下,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激起创作灵感,以眼前的事物为依托,展开联想,即兴写成的。教学本篇课文,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发展的变化则是教学难点。

  教学本文,进一步落实分辨事物和联想,并引导学生自觉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诸如“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清课文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等,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及内容的过程中,领悟感情,使重点训练项目化为技能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学*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重点)。

  2、感受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意境、内容,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练*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复*上节课的内容,以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创设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画面,感受情境,谈体会。

  2、合作学*:

  用两分钟时间读第9自然段,组内交流讨论: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指名反馈。

  板书: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3、品读体会:

  根据月亮、海水的变化,把三种层次的感觉读出来。

  4、深入研读:

  个体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来读一读。

  ⑴第一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微波粼粼”“霎时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⑵第二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忽然”“刮”“卷”“涌”→自由读→指名读→站起来读。

  ⑶第三层:

  引读→谈体会→重点指导“波涛汹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小结

  过度:

  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海天月夜景!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

  1、看板书、理思路。

  2、朗读:

  ⑴指名读。

  ⑵接读:

  女→男→全班。

  ⑶齐读:

  配乐朗诵。

  四、学*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说话:

  贝多芬美妙的乐曲深深感染了兄妹来,贝多芬离去后,盲姑娘兄妹可能会说些什么?

  这时贝多芬,心潮澎湃,飞奔回客店,他一边写,一边想,他想了些什么呢?

  2、情感升华:

  穿插再读贝多芬的话,体会情感。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扩展4)

——教学设计方案6篇

  教学设想: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国标本(人教)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第17课,这是一篇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韵文。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需要,创设情境,利用留白,营造民主*等的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动,变接受掌握为探究、体验、发现,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感,以此来积累语言、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铺垫:

  1、游戏:在白纸上画自己的手印,想象说话:我的手印像……

  2、分小组比较各人手印的不同,组长汇报比较结果。

  3、小结:我们要学会观察比较,善于发现生活中不同的美。

  二、导入新课,对题质疑:

  1、谈话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发现雪地里的小画家给我们带来的美。

  2、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择要板书:谁?画?

  三、初读感知,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自学。

  2、小组交流学*字音、字形的方法。

  3、汇报检查:刚才的合作学*中你做了些什么?

  四、再读理解,体会语感:

  1、自由读文,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2、把答案轻轻地告诉同桌,并指名说说你的同桌是怎么说的。

  3、贴动物图,理解“一群”,扩充积累“三五成群”。

  4、贴动物脚印图,完成课后连线作业,一生板演。

  5、课件演示动物画画,说说“我看见了……”

  6、自由体会朗读课文,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句子展示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你是用怎样的语气读的?为什么?(适时出现下雪动画)

  7、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五、质疑补白,想象说话:

  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或不明白的?随机插入:

  ①拓展说话:行人画小船,长蛇画绳子……

  ②理解“睡着”,用其它动物名称替下青蛙问一问、答一答,并积累词语“冬眠”。

  六、拓展阅读,发展语言:

  1、出示《脚印》读一读,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

  2、仿照《脚印》口头改编“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七、成功体验,愉悦心情:

  自豪地说说这堂课你又学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八、布置作业,提升练*:

  1、书写指导。

  2、回家后把改编的儿歌用文字或拼音写下来。

  【教材简说】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分为钓鱼、防鱼、启示三部分,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稍有不慎很可能上成品德课。

  【学情分析】

   本文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十一岁的钓鱼一事讲到三十四年后的启示,时间跨度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距离;尤其是作为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三十四年后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让小学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积淀,难度肯定很大。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引起情感共鸣,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启示”,理解意思。

  2、板书“钓鱼的”,展现完整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接触难点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你最难以理解的又是哪部分?

  出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读这段话,读准,读通。

  三、探究难点

   1、课文是用什么例子来说明道德抉择这个问题的?

  (钓鱼。)

  2、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是”指什么?这里的“非”又指什么?

  板书:

  是 非

  交流后得出结论。

  (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放了就是正确的。)

  板书:

  放 不放

  3、引:

  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就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看来道德的确是──(齐读: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放与不放的问题,究竟“难”在哪里呢?

  板书:

  难

  请学生找找,并相机出示。

  ⑴ 鱼好大:

  出示: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从哪看出“大”?

  (“从来没有”,感叹句的形式。)

  ⑵ 鱼难钓:

  (从第三自然段中“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的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说明钓这条鱼是经过漫长等待,而且十分不容易。)

  你能读读这两个句子吗?读出钓这条鱼的不容易。

  (从“像往常一样”“我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钓到它不容易。看出“我”的动作娴熟,钓过不少条鱼,但是从来没钓过这么大的鱼,而且是鲈鱼,这种成就感可想而知,而且后文说“三十四年再也没有钓过那样大的鱼,可见确实很罕见,而且一生只此一次。)

  ⑶ 无人知:

  环境的描写:“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说明只有父子两人,别无他人,“没人知道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

  4、在这种情况下要放弃鱼,真难啊:

  如果钓鱼的人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意不愿意放了它?”

  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带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孩子们展开读书、对话,领着孩子们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我最终放弃了,只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哪句话?

  ⑴ 出示这句话: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⑵ 细细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盯、好一会儿,得”。

  (父亲也很不舍得放这条鱼,从“盯”、“好一会儿”可以感受到,同时父亲又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放,从“得”可以看出。)

  ⑶ 正是这样,父亲在“我”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道德的选择,就帮我摆正了标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是与非,如何去选择,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吗?

  让我们再来齐读父亲的话。

  四、深悟启示

  1、是呀在人生旅途中,我会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投影出示这句话。

  理解这个“鱼”是什么鱼?

  (就是诱惑自己的利益。)

  2、在这34年中,“我”会遇到什么样诱惑的“鱼”呢?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

  当“我”拿到100分的考卷,却发现老师没有改出我的错题时, 。

  当“我”上学快迟到,过马路遇到红灯而没有警察时, 。

  当我买东西发现多找了钱时, 。

  文中的“我”会怎样做呢?

  为什么会毫不犹豫的这样做呢?

  3、出示: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理解“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是什么?来自哪里?

  五、升华启示

   1、小练笔:

  34年后的我已成为美国著名建筑师,当我又一次来到湖心小岛钓鱼时,想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写出来。我会写些什么?

  2、齐诵:

  一次择善而从,在我们的记忆中会永远地留下清香。这是一个足以让我们自豪地讲给朋友和儿孙听的故事。

  ──詹姆斯·兰费蒂斯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板书】

  13、钓鱼的启示

  放──是 鱼好大

  难? 鱼难钓

  不放──非 无人知

  【反思】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一大突破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获得,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充分发展。而《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有比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材料。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应该做何选择?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是与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自觉讲道德、守规则的人。

  但是本文的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学生也很难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有质量、有深度的对话,是每一位教者都回避不了的难题。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从“启示”──“钓鱼”──“启示”。一开始让学生读通这段话,因为这段话由两个长句构成,读来拗口,应要学生读通顺。接着结合具体事件“钓鱼”理解“是非”的具体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内心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对启示的感悟,再次把深奥的启示拉*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建构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化作成了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鲜活的“道德体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十单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培养自主合作学*的能力,学会相互评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小组合作学*的'能力,学会相互评价。

  2.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意境美。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贴图、音乐CD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复*旧知 导入新课

  1、复*第一课时所学生字词。

  2、齐读课题,继续学文

  二、发挥想象 感情朗读 培养美感

  1、读通课文,找出诗歌中出现的4个人物

  2、根据学生喜好随机教学第二、三小节

  教学第二小节

  (1) 指读第二小节,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

  (2) 抓住“神奇”重点词理解,以读带讲(学生互相评价)

  (3) 发散思维:从桥上走过还会看到什么?

  (4) 再读第二小节

  教学第三小节

  (方法与第二小节雷同,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学)

  3、仿编儿歌

  用“ 说,彩虹是 。”的句式说话。

  (小组交流 个别说)

  4、教学四、五小节

  (1)分角色朗读

  (2)读好问句(个读、小组读、齐读、师生比赛读)

  (3)随文教授“巨”的笔画顺序

  5、教学第一小节(解释“彩虹”现象)

  6、教学最后一个小节

  7、齐读全文(配乐、表演读)

  三、拓展思维 发挥想象 表达感情(机动)

  四人合作画彩虹(这个环节也可放在课后)

  四、总结全文 激发兴趣 引导探索

  这彩虹多美啊!它是大自然妈妈那双巧手的杰作。你们感到大自然妈妈的神奇了吗?想要更多更好地探索大自然妈妈的奥秘,*时要多阅读科普类的课外书,就能成为一个知识丰富、视野开阔的孩子!

  教学要求:

  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出示九色鹿图,问:这是什么?观察,说说九色鹿的样子,出示句子读。

  ⒉课文围绕九色鹿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自读课文,要求:

  ①用画出描写九色鹿内在美的句子,

  用△△△标出关键词语。

  ②用画出调达被救后的表现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并用○○○标出。

  2.调达是否守信用?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画出有关句子,用。。。标出关键词语.

  三、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好朗读,并结合观察课文插图。

  四、学生听录音,听后质疑。

  五、总结:

  请同学说一句想说的话。

  六、想象: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一天,九色鹿又来到河边,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九色鹿飞跑过来,发现在汹涌的波涛里挣扎的又是调达

  七、作业:搜集民间故事,准备参加下节课的民间故事会活动。

  附:板书设计

  救

  九色鹿

  调达

  抓

  (见义勇为)

  (背信弃义)

  第一节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我想只有学生形成了这种意识,才会在*常生活中自觉把自我的情与自然映照、类比、融合,才会在阅读中真正体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才会把“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运用于言语实践中。

  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总体观。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主分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有个理性的认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是把人类的情分为情、理、志三种,每种配以古诗文和现代文实例,以实例让学生相信“一切情语都可用景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举抒情、喻理、言志三种抒情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

  3、丰富学生自然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同上

  四、教学过程: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导入。图片猿人、现代人类社会)

  科学家表示,人类是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进化而来的。根据最新研究,这种名为棘鱼属的原始鱼类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

  自然通过长期进化,孕育出各种各样的生物,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物种。

  人类由自然孕育,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2、人类社会只是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人类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甚至可以说,人类一切合理的道德准则、法令制度都是自然规律的延伸。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一类学说。因为人类来自于自然,所以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回归自然的渴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仕子处境困窘时,会有归隐泉林的意愿,这就有如落叶归根、游子思乡,痛极呼母般自然。自然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二)文学中的自然

  历代文学作品都有大量自然景物的融入。文学就是人学,既然人类以大地自然为母,在文学作品中当然会有大量自然场景的融入。请看《诗经》《楚辞》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每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无不有借景以抒情、借物以喻理、托物以言志之作。可以说每一个文人雅士,都用一颗敏感的心,与自然万物沟通交流,并借以传情达意。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反过来也可说,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思想情意分为情、理、志三个方面,那么借景抒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这三种抒情方式就正好对应人类的三种主要情意。也就说,人类的情意都可与景交相辉映。

  1、借景抒情

  又称寓情于景,特点是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特点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1)古诗文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诗人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提问:诗人心情如何?是如何表现这一心情的?这样表现心情与直抒胸臆比有何好处?

  明确: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这是乐景写乐情。更具体形象可感,避免了苍白的抒情。

  (2)现代文:《飘落心灵的秋叶》(附于学生资料)

  提问:1、第②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第④段作者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是怎样悟出的?

  明确:第二段:枯黄的树叶,扬扬洒洒,飘落在地,与作者失落、彷徨的情绪一致。起到了渲染氛围,烘托作者情意的作用。第四段作者明白了: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给你生存的暗示。梧桐叶与自己的命运十分相似;而那顽强生长的另一片小树叶,却启示我“应该振作起来”,这种启示使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2、借物喻理

  作者心中有“理”,借物态以喻之;或是作者见到某景物,思考感悟到某“理”。

  以下作品选择性鉴赏,重点鉴赏其一,主要让学生说说从中悟到了什么理,如此喻理有何妙处。其余可只让学生说说其中悟到的道理。

  (1)古诗文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名句格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现代文:《叶子的风姿》(附于学生资料)

  3、托物言志

  对物品进行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以下作品鉴赏时,主要让学生说说从中悟到作者何种志趣,“物”和“志”有何相通之处。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用景语替代情语的效果总结

  1、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

  (四)作业:

  阅读《三种抒情方式经典作品》,完成后面的练*。

  附:

  板书设计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关系: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借景以抒情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借物以喻理

  托物以言志

  效果:1、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练*说话。

  4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并练*说话。

  三.教学准备

  歌曲磁带.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并解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或郊外去玩吗?今天我们要学*的一课,就是描写的北京小朋友在北海公园荡舟游玩的情形。

  2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生字:荡、桨

  荡:(指名拼读生字,要求读准后鼻音dang)

  桨:(提醒读准三拼音节jiang)

  荡起双桨:划船时同时划动两条桨拍击水面。

  二.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全文。

  (2)卡片正音。

  推开

  波浪

  环绕

  红墙

  凉爽

  洒

  悄悄地

  功课

  (提醒学生读准这几个字:浪lang边音;爽shuang翘舌音;洒sa*舌音)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理解诗句意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业,表示什么意思?(开头点题,表示我们正在划船)

  推开本来是人的动作,课文写船儿推开是什么意思?(课文这样写既表明船儿慢慢地行进在*静的水面上,又体现了文中小朋友轻轻荡舟的欢快情趣。)

  第一、二行写出了怎样的情景?(第一、二行写了一个晴朗的早晨,小朋友们在北海公园*静的水面上荡舟游玩的欢快情景)

  他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四行)

  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四周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

  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

  (3)指名读第五、第六行。

  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有是怎样的状态呢?(小船儿轻轻飘荡)

  指名边用手势演示,边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

  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

  (4)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轻声和赞美的语气)

  指名读,集体读。

  (5)小结并板书:倒映

  环绕

  (欣赏)

  2.细读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这两行中的红领巾指什么?(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

  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少先队员心向着*)

  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也洒在少先队员身上)

  阳光洒在海面上,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洒在海面上,一片光亮,洒在少先队员身上,他们感觉到温暖)

  诗中太阳比喻**,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表达了**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的听我们愉快唱歌。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鱼儿不会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而是他们感到在**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觉得鱼儿都在羡慕他们)

  (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高兴,自豪)

  我们应该怎样读?(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

  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结板书:迎

  洒

  望

  听

  (唱歌)

  3.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指社会主义国家)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不是)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

  (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节并板书:问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扩展5)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菁选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29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奉献”。所以《掌声》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感受爱,更要让学生学会奉献爱。

  《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设计思路:

  1.与文本对话,注重品味 (复*导入,整体感知英子的前后变化)。

  2.与人物对话,深化体验 (细细品读,品词析句,互动交流,深化主题,情感升华)。

  3.与自己对话,联系生活,升华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掌声的深刻内涵,了解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珍惜别人的爱,奉献自己的爱。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描写两次掌声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英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2.感悟“掌声”的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谈学法:

  1.朗读感悟法。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获得是自主*得的过程。”因此,要在自主阅读、自由品读、自悟表达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2.想象体会法。挖掘教材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情怀,发表独立见解,揣摩人物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3.联系生活法。将课堂与生活有效整合。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

  2.启发点拨

  3.创设情境

  4.抓重点词和读写相结合

  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课前交流,引出掌声。

  第二个环节:复*导入,引出英子变化后的段落,揭示英子变化的原因。 第三个环节:解读2、3自然段,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感受英子的心理变化。 第四个环节:升华主题,引出课文最后一段,揭示掌声的内涵爱的主题。 第五个环节:观看短片,学会给他人掌声,学会奉献爱。

  第六个环节:作业设计展示,结束本课教学。

  设计理念

  本课时的教学主要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 “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运用“以情促疑,直奔重点;以情激情,多元感悟;以情导行,情理相融”三大模块,紧扣文本,以情会文。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让课堂充满真情,构建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真多呀!你们用什么方式欢迎他们呢? (生鼓掌)

  师: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的心情紧张吗?

  生:(大部分说)不紧张。

  师:好啊!这么自信,不过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我有点儿紧张,你们怎么鼓励我呢?

  (生齐热烈地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支持,你们是想用掌声告诉我什么呢?

  生1:兰老师加油!

  生2:老师别紧张,我们会支持你。

  师:听到你们的鼓励,我的心情*静了许多。现在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掌声比恩赐更重要” ――

  “一个街头卖艺人,琴声悠扬,让人感动,吸引了不少行人。拉完一曲,周围的人纷纷向钱罐里丢钱,转眼工夫,钱已装满了罐子,但卖艺人脸上并没有一丝欣喜的笑容。后来,一个旅游者抬起手来为他鼓掌,卖艺人眼里竟流出了感动的泪水。

  师:故事讲完了,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掌声比金钱更重要。

  生2:老人需要的是别人对他的肯定,需要的是掌声。

  师:是呀,这个卖艺人听到掌声后眼里流出了感动的泪水,可见,卖艺人寻找的是知音,期待的是掌声。

  正式上课

  一、复*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单元导读,知道了这单元的主题是一个什么字? 生:“爱”

  师:同学们记忆力真棒!是的,爱的力量是很大的,用掌声表达出来的爱更是非同一般。就像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一样,掌声比恩赐更重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和赞赏,它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那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一个小女孩,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英子,她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因此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身体的残疾让英子躲躲藏藏,失去了快乐,她变得非常的(自卑、忧郁)。

  二、品读现在,感受自信,揭示英子变化的原因

  可是后来,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英子的变化呢?同学们快看看书,看谁先找到?

  生: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能读读吗?

  师:原来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现在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此时的英子还忧郁吗?

  生:不忧郁

  师:性格变得?

  生:乐观、开朗

  师:以前英子因为腿脚落下残疾,从来不敢让人家看见她走路的姿势,现在竟然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说明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师板书(开朗 自信)

  师:看到英子的变化同学们高不高兴?

  生:(高兴)

  师:好,那咱们读出高兴的心情,把你们的情绪酝酿到脸上,笑起来才会漂亮。(师起头,生齐读)

  师:现在的英子和原来判若两人,是什么让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老师这里有一封英子的来信,同学们想看吗?(出示课件信的内容)谁来为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其他同学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找找看是什么让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

  生1:读

  师:同学们大声告诉老师是什么让英子变化这么大?

  生:掌声

  师:原来是掌声使英子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那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这件事呢?

  生:2、3自然段

  三、聚焦“掌声”,品词析句,揭示掌声的内涵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同时划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英子的感受,开始吧!

  师:好,同学们先划到这儿,哪位同学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同学们把这句划起来)

  师:同学们,轮到英子讲故事的时候,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那一刻英子的心情你们能体会出来吗?谁来说说,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忧郁 自卑)

  (出示课件)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 地)把头低了下去。“

  (忧郁 紧张 自卑)

  师:还有吗?如果上台同学们就会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而英子最怕就是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因此这一刻英子的心理一定特别的?..?

  生:紧张

  师:如果你就是英子,当时你会想些什么?

  生:如果上去,同学们一定会嘲笑我的。

  师:你道出了英子的担忧。

  生:如果不上去,老师又会不高兴。

  师:你的内心很矛盾,是吧?

  师:是呀!从英子低头的这个动作我们体会到了她的紧张和忧郁,男生能把英子紧张、忧郁的心情读出来吗?

  男生读: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这个英子还不是很紧张,女生能读得更好吗?来试试吧。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好,还划了哪个句子?

  生: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现在我请大家都来当一回英子,老师则是英子最知心的朋友,你们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吗?

  人,太阳爬到人的头上,人们就会很热,所以就造出了“暑”;“晨”字下面的“辰”是星辰的意思,夜晚的星空中出现了太阳,就代表早晨来临,所以就创造了“晨”。)

  寒:带宝字盖儿的字一般都与“家”有关,下面两个点的意思是家里冻冰流下两滴水,就是“寒”。

  霞:雨字头,表示与天气有关。

  (3)全包围结构的字:圆。(迈步游戏:学生举字卡“员、圆”站在同一起点,指名组词,相应字卡向前一步,看谁先到终点。如:生说“队员”,拿“员”的学生向前一步。)

  (4)独体字:严、夕。

  猜字谜:亚字长个小尾巴(严);多一半(夕)。

  设计意图:低年级识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复现,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抓好多种形式复现和认字显得尤为重要。分类玩字词卡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从而师生交流多种有趣的识字方法,如:猜字谜、编字歌、讲故事、形声字识字法……时间充裕,全体参与,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识字能力。

  四、送字回文,诵读韵文

  1.开火车读韵文,每人读一行。分节读韵文,要求流利。

  2.诵读游戏:“小手盖一半”。规则是用手将每行课文的前半部分或者后半部分盖上,进行对对子读课文。

  3.小组每人读一遍,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游戏中巩固生字,并借助游戏进一步学*生字,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是对文本韵律的体会与理解,也是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环节。

  五、书写汉字,总结全文

  1.写字表中“李、香”两个字我们应该注意哪笔?(捺要写舒展)书空、描红、试写、对照。

  2.语:应注意左小右大。组词:语文、语言、外语。

  3.播放欣赏对子歌歌曲。这篇韵文其实是我国古代对子歌的一小部分,我们可以再搜集一些有关对子歌的其他内容,积累和背诵。

  设计意图: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教学写字,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和写字能力。同时,完成学*任务后,以一首优美的《对子歌》收尾,给整节课画上句号,同时激发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板书设计

  古对今

  古――今 圆――方 严寒――酷暑 春暖――秋凉

  晨――暮 雪――霜 和风――细雨 朝霞――夕阳

  桃――李 柳――杨 莺歌――燕舞 鸟语――花香

  教学反思 《古对今》优秀教案设计|教学设计

  本节课力争摒弃“单纯识字”的教学弊端,开创识字教学新视野,使识字教学呈现“趣味性”和“文化味”。

  1.从“识字”到“方法”,形态灵活,妙趣横生。针对本课生字较多的特点,教学中把汉字按照结构分类梳理,采用编字歌、猜字谜、加一加、换一换、编故事等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引领学生遨游于汉字的美妙世界里。这样既使学生*得了识字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2.从“学文”到“传承”,且学且放且渗透。依据文本的特点,在初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每句中都含有“对”字,并以此为节点,画出每句中相对的词。这样,在师生灵动的交流中,使学生发现文本特点,并依据特点大胆寻找文中相对的词语,渗透“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好!昨晚睡的好吗?有没有做梦?谁来讲讲你的梦?(如果学生不敢讲,可以教师先带头讲)

  师:想到能给你们上课,我昨晚兴奋的睡不着觉,迷迷糊糊的我好像进入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我脚踏星星来的你们的学校,我们的课堂飞到了天空,云朵变成了小朋友的课桌,而老师的讲台竟是一道七色的彩虹。

  师:那谁来说说你印象深刻的梦?

  2、畅谈梦想,融入梦境

  生讲述梦境。教师鼓励和引导:“后来怎样了?”“你当时的神态是怎样的?”“他长得怎样?”等语言引导学生说出梦的多彩。“这个梦真多彩,你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啊!”“你的梦真精彩,我也想进入你的梦中玩玩”“你的梦真惊险啊,小朋友都听的入迷了”??等语言鼓励表扬学生。

  师小结:梦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不光同学们会做梦,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艺术大师,他也爱做梦,他就是西班牙著名画家达利,他做了一个什么梦呢?

  请看画面: 画面中画了哪些事物?

  画家梦中的景象和现实生活一样吗?

  (3)体验情感,表现色彩:

  师:每个人的梦都不一样,有几位同学也想给你们展示一下他们的梦,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最欣赏哪一幅?

  他们做了一个什么梦?梦中有什么形象?

  他们的梦境主要运用了什么颜色?板书:形象 色彩

  师生一起分析作品:不同的颜色体现了不同的梦境,带给我们门不同的感觉,老师还有两个问题要考考同学们:

  想一想:

  1.画面中的主体形象采用了什么绘画方法?

  2.画面使用了哪种绘画材料?

  师:夸张的形象、大胆的色彩形成了多彩的梦。看了他们的梦,同学们也得到了一些灵感,同学们,你的梦是什么颜色的?他是一个怎样的梦?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现在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师:同学们的梦都很独特,前几天,李老师也做了一个梦【出示抽象的`色块】, 我的梦主要用了什么颜色?(红色、橙色)

  给你什么感觉?(温暖、甜蜜??)

  猜一猜我做的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会有什么?

  我做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学生讲教师勾勒线条。

  4、学生创作,展现梦境,教师巡视指导。

  (1)现在,就请用你手中的画笔,尽情的描绘一个多彩的梦吧!谁的作品完成了,就可以参与“晒晒我的梦”的展示活动,老师期待着你们的精彩表现!现在,开始创作吧!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音乐起——梦幻曲)

  5、评价交流,体验快乐

  小朋友们,你觉得哪个梦最富有想象力呢?

  为什么?你想为谁的作品点个赞?

  (2)生互评。色彩、内容、创意。

  【教学目的】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触发个性

  师述:同学们,听──(多媒体课件播放百鸟争鸣声)你们听到了什么?

  你们都喜欢鸟吗?都喜欢哪些鸟?为什么?

  1、(鹦鹉):它可以模仿人类说话。

  2、(鸿雁):它每到春天就会来到我们身边。它是春的使者。

  3、(黄鹂):它的歌声清脆悦耳。

  4、(啄木鸟):因为它可以捉虫子,是森林的医生。

  二、揭示课题

  过渡:是呀,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它。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齐读课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

  1、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

  2、翠鸟的羽毛很漂亮。

  3、翠鸟的眼睛非常透亮,嘴巴又尖又长。

  三、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预*情况

  1、读音:有赤、衬、衫(翘舌音)、秆、衬、衫、泛、翁(前四者为前鼻音,最后一个为后鼻音)。

  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生字:秆、绣、褐,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翁,颜色或衣服学*赤、褐、衬、衫等。秆、腹、衬、衫、泛、泡、饲、陡都属于左右结构。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有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导翠、翁秆、透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分别有羽禾的部件。

  四、抽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五、课堂作业

  1、写生字。

  2、抄写生词。

  六、自由读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检查回家读书情况

  1、抽读。

  2、小组读。

  3、齐读。

  二、读文作画、张扬个性

  1、师述: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完了课文,你对翠鸟又有了哪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发言,抓住翠鸟的特点,进一步了解翠鸟的样子、生活*性和活动。)

  过渡:看来,同学们通过读书,已经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给我们描述了翠鸟的外表、活动以及生活*性。你们喜欢翠鸟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

  2、课堂训练: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最擅长的方式,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进一步深入地学*课文,看谁收获大。谁喜欢翠鸟外形部分?愿意来亲手画一画翠鸟吗?好,请同桌或小组合作,画一只课文中描写的翠鸟。喜欢翠鸟捉小鱼部分的同学请站起来,老师也很喜欢读这一部分内容,我已经练*读了七八遍了,觉得能够读出翠鸟捉小鱼的情景了。你想和老师比比吗?好,你们赶快练*,可以找自己的小伙伴切磋一下,看能不能比过老师。有没有两部分都喜欢的?肯定有。爱学*的孩子总是这样。你们学*完一部分,可以学*另一部分。好,大家开始吧。

  (学生自由分组学*,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

  3、师述:

  刚才同学们学*很投入,读书很认真。我们来交流一下,哪几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画的翠鸟?大家看他们画得好不好,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实物投影一个小组送来的画)

  4、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根据自己的感悟想象画出美的图画来,这说明你们读懂了课文。老师也画了一只翠鸟(多媒体课件展示),可是忘记了涂色,大家能不能看着提示,来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呢?自己练*说一说。(学生练*)

  三、评读感悟,凸显个性

  1、师:翠鸟又漂亮又机灵,还擅长捉鱼。学*这一部分内容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比比吧。(学生合作学*,汇报交流)

  2、共同评议。

  3、师小结:

  翠鸟太可爱了,应该保护它。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很难捉到。翠鸟应该生活在大自然里,不能捕捉,如果捉了也活不久,会害了它。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捉。其实,翠鸟在全世界有60多种,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就让这可爱的小生灵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地生活着吧!(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翠鸟)

  四、拓展延伸,放飞个性

  师: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凭着自己的力量,读懂了课文,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或疑问,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收获或疑问给自己布置一道家庭作业题。

  选作:

  1、现在,鸟儿的家都被淘气的小朋友捣坏了,我要为鸟儿造几个窝,让鸟儿都有一个舒适、温暖的家!

  2、我准备做一期关于我喜欢的鸟的手抄报。让大家都来认识鸟。

  3、我回去将继续在电脑上查阅有关翠鸟的资料,进一步了解翠鸟。

  4、我想向全市的小朋友发出倡议:爱护鸟吧,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五、全课总结

  师: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其实,课外还有更大的学*语文的空间。希望你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或疑问,继续探索,继续研究,老师将永远做你们学*上的朋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教学内容】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三、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三、小组合作学*,自主探究 。

  四、小组学*,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五、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六、拓展,展开想像

  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七、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1、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2、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3、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我们学*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教材内容】

  《丝绸之路》人教课标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方案设计怎么写(扩展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20份

  知识教学点

  1、认知目标:自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我”细心照料一只小喜鹊,小喜鹊和“我”结下深厚感情的故事。课文描写的内容富有情趣,反映了儿童的真实的生活情景。重点、难点是:从“我”对喜鹊“小花”的照顾爱护、“小花”对我的感情中,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动物的'关心、爱护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查找收集有关的资料帮助学*。本篇略读课文讲的又是儿童真实的生活情景,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去解决问题。教师充分利用电脑网络资源优势,让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把语文阅读教学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是本节阅读课文的特点,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分析课。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从而受到爱护动物的教育。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解决重难点上,主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课件上完成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人类对动物的关心、爱护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其次,让学生结合实际,自由发言,以身边的事为例,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最后,学生在“扩展知识”板块上网中查阅相关资料,并回归课堂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实践中探求知识,在实践中受到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房(能连接到Internet、学生一人一机):情景导入时应用其广播功能;学生自主探究学*时应用其监控、个别辅导、小组讨论等功能;学生示范、作品评价时应用其转播功能。课件:学生自主探究学*时根据需求选用学*资源,借助网络,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达到解决问题及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的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与分析

  一、欣赏图画,激趣引入

  1、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就在我们面前:请看一幅鸟语花香的画面。

  2、(课件演示)课题画面12鸟情。

  3、小鸟也有感情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课文吧!

  媒体播放一组鸟类画面,最后定格在一幅人鸟和谐相处的画面。由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语文的兴趣。向学生展示集音、色、光于一体的课题画面,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带着问题进入。

  二、听录音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件演示)本课插图

  1、(媒体播放)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反馈)(课件点击)喜鹊图

  2、学生质疑:这只小鸟为什么和小男孩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展示清晰的课文插图,便于学生观察;多媒体播放课文内容,在伴着轻音乐的朗读声中,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小鸟和“我”的亲密关系。让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学**惯。

  三、细读片段,探究人鸟深情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⑴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⑵边读边动手把不懂的地方画记号;⑶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发现的问题。(学生质疑,由学生自己帮助解答。教师适当点拨。)

  2、(点击课件]出示问题)为什么“小花”对“我”有如此深厚的情谊?喜鹊“小花”对“我”有那么深厚的感情表现在哪儿?(结合课文内容回答,教师在朗读上加以指导。)

  3、(点击课件链接)出示合作探讨题,学生自主、合作学*,伴随优美的鸟语声机上完成“脑图”练*。

  4、(视频转播)学生完成情况。多媒体展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阅读课文的阅读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阅读课文,自疑自答,教师引导点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合作学*的*惯。多媒体展示的两个问题正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重难点。学生通过前面的学*步骤,已经基本上能解决。教师重在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这一媒体环节的应用,目的在解决本课的难点:“我”对“小花”的关心、爱护,是“小花”对“我”对我有深厚感情的基础。应用计算机网络来让学生完成此题,通过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可以发挥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通过视频转播功能,可以将做得快、答得对的*题及时展示给全体学生。

  四、点拨总结

  1、(点击课件)思考:

  ⑴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受到什么启发?

  ⑵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类应该怎么做?

  2、(课件点击)结合学生回答,逐一点击本文板书内容。

  3、(点击课件链接)阅读相关的奇闻趣事。课件出示教师设疑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谈想法,培养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惯。从中受到爱护动物的思想教育。多媒体的应用,把本课的板书设计一一展现,便于突出本文的重难点,也利于全文作总结。设计此链接内容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感受人与动。

  五、结合实际,升华情感

  (点击课件)出示问题:*时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你和它之间建立了怎样的感情?能举例说说吗?过渡语;人与动物能存在如此深厚的感情,人与人之间呢?)说说你们小组的同学是怎样与同学及长辈相处的?结合实际来谈,进一步体会只要人付出感情,动物也会回报真情,人与动物就能和谐相处。此题为“情感的迁移”处,通过小组的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的精神,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六、扩展知识与回归课堂(点击课件)出示网上冲浪题:

  1、教师提供几组有关爱护动物的网站学生自由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2、说说你在网上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大家来评议,来总结。学生借助网络查询、浏览自己喜欢的网站。网上的资料,已把学*扩展到课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飞禽走兽的种类和相关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回归课堂,谈谈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旨在用现代信息教育手段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使其有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练*设计

  1、利用课件完成“脑图”。

  2、根据老师提供的网址浏览相关网站。附“脑图”:

  学*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前准备

  1.多媒体教学软件:《寓言两则》全篇演示、农夫拔禾苗的过程。

  2.生字、生词卡片。

  3.从课外查找有关寓言的知识,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第一课时

  (学*《揠苗助长》)

  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教学《揠苗助长》

  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a.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b.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

  c.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字。

  a.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b.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c.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开火车读)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

  a.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b.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用软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自然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c.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d.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学*《守株待兔》)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交代教学目标。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每个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通过学*课文,理解寓意,学会生字。

  2.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动画《守株待兔》,激发学*兴趣。

  现在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守株待兔》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边看边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3.揭示课题,释题。

  a.揭示课题,正音。

  b.释题:问: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4.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学*课文,理解寓意

  1.学*第1、2自然段。

  a.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呢。

  b.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板书:捡到兔子)

  c.出示生字窜撞,理解意思。(窜乱跑;撞碰)

  d.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齐读。

  他这样想可能吗?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指名读、齐读第1、2自然段。

  2.学*第自然3段。

  a.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个人后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板书:整天坐守庄稼全完了

  b.齐读第3自然段。

  3.理解寓意。

  a.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b.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c.老师总结寓意。(注意语言要浅显易懂)

  d.在我们*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举例说说。

  e.老师总结: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f.齐读课文。

  课堂练*

  1.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出示要求写的9个字,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提出书写应注意什么问题。

  3.指导写字。

  4.完成课后练*读读想想。

  拓展活动

  把本课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再请他们讲一个寓言故事。

  第1课时 《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自主性。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的快乐。

  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二)第三次尝试练*: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3.发展题: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三)教学效果评价

  第2课时 《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

  (三)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通过旧知的复*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新知1、 探索新知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效果测评1、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课前透视】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而生动,是一篇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的优秀教材。通过学*引导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水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意识,使外在的学*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故事录音、反映水的变化的录像片或课件。

  2、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你们,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们呀?(播放录音故事)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状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课文大意。)

  2、谜语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看看你能猜到谜底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板题)

  〖对话*台

  一、自读

  1、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自由读课文。同时用笔标出生字、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读书情况。强调标出的生字、词语,注意难点的字音。如:躁、灾是*舌音;稼是第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等。

  3、读书交流,鼓励质疑。说说读完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良好*惯。教师有效地收集学生读文后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走向。)

  二、识字

  1、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1个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交流识字的方法。

  2、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生字和词语。(参见我会读)。

  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比赛,评出优秀小组,读得不准的,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纠正。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冲、晒、池、浮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以及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重点。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以及两点水和三点水在写法上的异同。

  3、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教师巡视,师生共同评议。

  四、谈话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已经学到了什么或会干什么,接下来你们想做些什么呀?(学生自己说想干什么,学生可能说出以下的活动意向。)

  1、用学会的词语说说话,给生字找朋友。

  2、和伙伴一起合作读课文,读最喜欢的段落。

  3、一边表演动作,一边朗读。小组合作。等等其他方法也可以。

  (要学生读文识字以后,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方式和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扎实有效地学*。)

  五、汇报

  学生根据自主的学*活动,汇报学*成果,交流学*感受。

  第二课时

  〖对话*台

  一、导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词。听写生字词,然后说出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巩固识字。同桌检查写字情况。

  2、指读课文,师生评议。

  二、启思

  1、通过学*,我们知道了水是会不断变化的。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水除了变化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呀?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些问题弄懂呢?

  2、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交流方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组读书,边读边记、画表格填写、故事表演、绘画表现等方法。)

  (这样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启思,讨论探究阅读理解的方法,充分发挥了阅读主体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可能会找出一些方法,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可行性,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学*。)

  三、探究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学*方法,进行合作学*。教师要及时关注各组学*情况,因材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正确地运用自主选择的阅读方法,以确保学*质量。

  四、展示

  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小组学*),汇报学*情况。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问题。

  ⑴ 水的不同状态及变化过程。

  ⑵ 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样子。(第3自然节)

  ⑶ 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弊。

  2、教师可利用课件或录像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认识和理解。组织评价各组的学*情况,特别注重对学生合作情况,创新方法及学*态度的评价。

  (充分相信学*,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自主学*。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合作学*及主动探究的意识。)

  五、谈话

  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与危害?

  演读:

  1、引导学生结合对文中重点语句的体会和理解,练*感情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如:用突出重音的方法读出落、打、飘;用愉快、轻柔的语气读出白云与红霞的美丽、可爱;用沉闷的语气读出云的沉甸甸;用轻而慢的语调读出水的*静、温和;用稍强的语气读出水汹涌澎湃等。

  2、 练*用自己的话说说水的变化及水的不同性格。

  3、组织学生分别戴上水、汽、云、雨、雹子、雪的头饰,表演课文内容。适当加上运用和表情。

  (从读到说最后到演,科学地遵循了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利用了儿童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创新的胆识和表演能力。)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关于水的谜语

  1、好吃没滋味,脏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

  2、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缭绕像青烟,遇冷结成小水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一)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一)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 ,那么我们就说 是 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 是 的倒数,也就是说 和 互为倒数.

  和 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 呢?

  (二)深化理解

  教师提问

  1.什么是互为倒数?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不能说 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 , ,……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 ,1与 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例:写出 、 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能不能写成 ,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三、训练、深化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1)

  (二)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2)

  (三)判断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

  2.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

  3.0没有倒数.( )

  (四)提高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8

  (二)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3 1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点评

  这个教学设计符合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目的明确,要求具体,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倒数的意义,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学生学*新知形成能力的过程。

  练*中,通过“教、扶、放”使讲练有机结合,既加强了双基,又开发了智力。

教材内容说明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活灵活现。先描述了蝈蝈的歌声,写出了声音的各种特点,如“柔和”“清脆”“尖锐”“窃窃私语”等,特别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

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接着又描写了蝈蝈的外形特点》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章重点内容写了蝈蝈的食物*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蝈蝈喜欢吃的食物是蝉,又解开了蝈蝈喜欢吃的是蝉肚子的原因是既有肉又有甜食。还介绍了蝈蝈之间的相处和睦,从不争吵的特点。

教材使用说明

七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文又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因此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快乐。在探究交流中,深透理解文意,体会生动传神的文学笔法。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关于蝈蝈生活的*性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 回忆所学课文《蝉》,

2.比较写作内容写和作目的不同,

3.两篇文体不同,

4.明确本文是介绍科学知识,

5.说明的对象是蝈蝈。

二.检查预*,夯实基础

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强调易错音和易错字。

三、速读课文,提取信息

四、再读课文,把握课文重点

1、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绿色蝈蝈的特点?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

教师指导明确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蝈蝈的*性写了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