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篇

日期:2022-09-28 00:00:00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中我抓住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扣住“神奇”,总领全文。

  为什么称“青海高原这株柳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我抓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的学*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二、抓住来历,发挥想象。

  课文的第6、7两个自然段的想象柳树的来历占了文章很大的篇幅,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因此,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条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灵活地说一说在这三个生长过程中柳树的神奇,接着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小结上文的学*,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2

  提起陈忠实,缘于他的《白鹿原》。当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写,就有了好好读读的想法。读了文字,更是被他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设计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课前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出示了几组描写青藏高原环境的词语,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让学生充分感受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抓“锻铸”“撑立”等词语,无疑,“撑立”和“锻铸“这两个词语是全文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抓手”,“巍巍然撑立”是对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在意象的刻画,而“独特锻铸”则是体现了环境对这株柳树的磨砺,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是对“神奇”的最好注解。从字面到精神,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主主要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二、课堂不足

  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尽管如此最后一段也没能落实。而且有些地方学生说得也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三、课后小议

  在组内活动上,大家给了宝贵的建议。尤其是对于“神奇”一词。不管是一唱几叹,都应该是不同层次的神奇,应该是提炼拔高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对于课后的三大问题,再看,真是可以成为挖掘的目标。教学目标,目标的评价,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关注啊!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4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我借鉴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实录,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一、抓住外形,体会柳树形象。

  课一开始,以背诵《咏柳》开题,讨论人们心中的柳树,是女子形象,是美丽的代表,那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有时怎样的形象呢?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男子一般的伟岸、强壮。抓住 “巍巍然”和“撑立”,体会这株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

  二、创设情景,诵读中升华情感。

  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对比中体会青海柳树的品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5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了这株柳树不*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每年都有感动*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了这株柳树不*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每年都有感动*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篇扩展阅读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篇(扩展1)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

  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

  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

  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一、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课堂小练笔,感悟形象,内化语言。

  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2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想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丽而独特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理想——教学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逐层递进。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先让学生品读三、四小节,找出关键的词句,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再加以图片展示,在视觉上让学生再次感受青海高原那高寒干旱的环境,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问学生:在江南水乡长这么大的柳树稀奇么?学生有实际的生活经验,肯定的回答:不稀奇。这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让学生把青海高原柳树同家乡的柳树的生存环境作对比,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这四个环节逐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思想逻辑规律,有易有难,由浅入深,课文的重点迎刃而破。

  二、现实——课堂教学

  设计是理想,堂课教学是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差距。

  1、学生的学*方法没有系统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多次让学生品读文字,说说自己的感受。大多数学生在匆匆读完一遍后,就盯着老师,没有圈画、深入思考的*惯。早在五年级课文中《养成良好的学**惯》中已经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品读文章是一种重要的学*方法,教师应在*时加以灌输、强化。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惯。

  2、教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

  在一些问题出现后,我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程。

  如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应放慢教学速度、调整原有的教学目标,可以把原要求三个层面的理解变为先完成两个层面,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熟悉内容、品读课文的深意,而不是单方面考虑自己的教学环节能否及时完成,结果出现赶的现象。一堂课的成功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内化,考虑学生的实际。

  当发现学生学*方法有误时,没有及时的引导。只在学生品读第六、七小节时,简单的说了一句:拿出笔来圈圈画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未能抓住课后*题,忽视了写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只注重挖掘了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而忽视了写法指导。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应加强作文方面的能力培养,为今后的初中*作打下基础。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给了教者许多启示与思考。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3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在上《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的时候,我是直接让学生围绕“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样子的神奇和生长过程的神奇。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的基本条件,同时,朗读是教学的最基本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所必须达到的“情感”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而这种心境也是情绪的倾向。《青海高原一株柳》词汇量大、语句优美,我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细细读文,从揭题导入到组织用各种方式的读书,学生学的兴味盎然。朗读在课堂上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4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了这株柳树不*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每年都有感动*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5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

  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

  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

  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一、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课堂小练笔,感悟形象,内化语言。

  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篇(扩展2)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

  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

  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

  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一、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课堂小练笔,感悟形象,内化语言。

  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2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想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丽而独特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理想——教学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逐层递进。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先让学生品读三、四小节,找出关键的词句,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再加以图片展示,在视觉上让学生再次感受青海高原那高寒干旱的环境,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问学生:在江南水乡长这么大的柳树稀奇么?学生有实际的生活经验,肯定的回答:不稀奇。这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让学生把青海高原柳树同家乡的柳树的生存环境作对比,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这四个环节逐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思想逻辑规律,有易有难,由浅入深,课文的重点迎刃而破。

  二、现实——课堂教学

  设计是理想,堂课教学是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差距。

  1、学生的学*方法没有系统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多次让学生品读文字,说说自己的感受。大多数学生在匆匆读完一遍后,就盯着老师,没有圈画、深入思考的*惯。早在五年级课文中《养成良好的学**惯》中已经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品读文章是一种重要的学*方法,教师应在*时加以灌输、强化。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惯。

  2、教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

  在一些问题出现后,我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程。

  如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应放慢教学速度、调整原有的教学目标,可以把原要求三个层面的理解变为先完成两个层面,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熟悉内容、品读课文的深意,而不是单方面考虑自己的教学环节能否及时完成,结果出现赶的现象。一堂课的成功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内化,考虑学生的实际。

  当发现学生学*方法有误时,没有及时的引导。只在学生品读第六、七小节时,简单的说了一句:拿出笔来圈圈画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未能抓住课后*题,忽视了写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只注重挖掘了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而忽视了写法指导。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应加强作文方面的能力培养,为今后的初中*作打下基础。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给了教者许多启示与思考。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3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在上《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的时候,我是直接让学生围绕“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样子的神奇和生长过程的神奇。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的基本条件,同时,朗读是教学的最基本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所必须达到的“情感”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而这种心境也是情绪的倾向。《青海高原一株柳》词汇量大、语句优美,我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细细读文,从揭题导入到组织用各种方式的读书,学生学的兴味盎然。朗读在课堂上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4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了这株柳树不*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每年都有感动*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5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

  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

  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

  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一、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课堂小练笔,感悟形象,内化语言。

  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篇(扩展3)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

  1.复*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原水边极其*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_____,要经历一次又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没有抱怨________________,没有畏怯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陕西省作协*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一、教学目标

  1.复*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原水边极其*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经历一年又一年_______________,要经历一次又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没有抱怨________________,没有畏怯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陕西省作协*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学*兴趣

  1、板书课题“一株柳”,师生交流关于柳树的知识

  2、板书“青海高原”,师生交流,重点介绍青海高原的严酷环境。

  3、由题目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正音。

  3、整体把握,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词3+2遍。

  第二课时

  一、复*,听写生词

  二、深入理解,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特点。

  1、学*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段,思考:

  理解:青海高原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段学*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引导学生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段,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方米?

  B、朗读第五段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段学*

  A、填空练*:第六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

  三、学*课文第八段。

  1、自由读课文第八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段,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篇(扩展4)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值教师节来临之际,正好讲到《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这是一首表达同学们对老师爱的小诗。诗中歌颂老师的辛劳,老师对同学们的爱。记得在前年上教研课时我讲过这篇课文。虽然当时我的教学思路和目标也非常明确,但那节课的效果并不是多么好。这次我又该教学这篇课文了。我摒弃了过去的不足,重新调整了教学思路,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观。

  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让学生先体会老师的辛劳和对学生的关怀,进而歌颂老师。在讲解时我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词语——“疲倦”和“挂牵”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老师的一天都要做哪些事情?学生都一一道来,如:上课、批改作业、放学送小朋友、处理小朋友之间的纠纷等等。有些学生父母是教师的,学生也可以谈父母在家里也在为学校的事操劳着……在学生真正理解、感受道老师的辛劳之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把自己内心对老师的爱表达出来。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耳闻目睹的事情,学生都能够真切地体会,朗读起来感情自然地就融入进去了。

  在课堂活动中,我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语言思维的训练,如:树叶在风里沙沙像是给老师唱歌,它会对老师唱些什么歌?说些什么话?老师会做什么样香甜的梦?会梦到些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纷纷表达。这样学生把从书中体会到的进而转化成内心的感受,使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以此从内心表达对老师的爱。

  其实学生也是一个充满感情的个体,是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只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学生也会以自己的行动表达对老师的爱。下课之后,牛韵嘉小朋友就开始以自己的行动做着一些能做的事情,主动对我说:“老师,我帮你整理东西吧?”“老师,我帮你拿东西吧。”“老师……”以后经常在讲台旁、在教室里、在校园内……会经常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学会感恩,学会回报,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形成。给孩子们爱吧,他们也会知道回报爱的!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孩子们为老师种下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那叶绿和花香,代表了孩子们对老师真诚的爱。当你正伏案备课的时候,可曾想到: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走到老师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布满全树,那就是一张张学生的笑脸在向你致意。一阵微风吹来,伴随着浓浓的花香,同学们真诚的爱送进了你的心田。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课文语言虽浅显易懂,然而意境却是优美感人,只有引导学生完全进入课文的意境当中,且个性化地指导朗读,很好的关注学生朗读的情况,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刚开始学生的情感始终激发不起,于是老师的深情朗读带动了学生的激情,因此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中,整个课堂氛围很好,学生十分投入。如:读第一小节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浓绿”的小院是什么样的?“我们”到小院栽紫丁香的时候是怎么做的?读出小朋友“踮起脚尖”的情态,感受他们悄悄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意的。读第三、第四小节,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绿叶在风里沙沙地响”是怎样的动听,假如那是小朋友的歌会唱些什么?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课堂上规范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如:教学第五小节时,我让学生看图想象说话:夜深了,连星星都困得眨眼,老师还在怎样的工作?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劝老师休息?又如:同学们读到“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时又香又甜。”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梦到了什么吗?”“老师梦到许杨上课注意听讲了。”“老师梦到殷思源帮助别人了。”“老师梦到李永振写的字漂亮了。”于是我说:“老师的心思都被你们看出来了,真了不起。你们能让老师美梦成真吗?”通过这一提问,同学们,特别是被提到的同学,我想一定深有感触。

  学校听课,从我开始。正好上到《一株紫丁香》,就决定讲这一课了。

  讲课前,还是仔细备了课。上课前嘱咐学生,课堂上要积极举手,大声朗读。

  我讲这一课的目标就是:认会生字;把课文读熟就行,不必进行细致的讲解分析。然后指导写字。

  上课了,我首先出示课本中的图画,让孩子看看:图上有谁?在干什么?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这一点,学生说的较好,能用完整的话表达图意。我接着增加难度,提示:如果能加上时间就更好了。接着又有孩子完整的表达了出来。接着,我又联系生活,问:“如果是你看到老师还在看作业,你会怎么做?”本想引导学生能为老师做点什么,比如:给老师沏杯茶、给老师捶捶背等。可是学生没有却没有说出来,有个学生竟说:“我帮老师批改作业。”此处我没有引导好,我应该再提示:老师批改作业这么辛苦,你能为老师做点什么呢?而在检查认字的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读读本课的生字,没成想他们都齐刷刷的读下来了,我以为本课生字少,可能就都预*记住了,就没有再重点强调。可是,在后面的读课文时,出现了问题:“踮”是三声,总是读错,以至于我纠正了好几遍,效果都不好。由此看来,不能被学生的表象迷惑,生字词要掌握扎实,一个都不能放过。自己最不满意的就是指导读好课文的处理,我指导的很浅,就是停留在让学生读正确读熟的目标上。“踮起脚尖”我没有抓住“踮”字,让学生体会体会,并且指导朗读。归根结底,这都是因为我把目标定得太简单。指导写了“除”“院”两个字,可是,因为我的疏忽大意,竟然写错字的双耳旁。这是教学以来第一次出现这样的错误,想想真是对不起学生,觉得自己不可原谅。正确的应该是:横撇弯钩一笔写成,我却写成了两笔。回想,自己一直是这样写的,一直是错误的。明明去年教过的,却没有真正的记住。这是最不应该的错误。以后备课时要更加仔细才好。

  《一株紫丁香》这首诗歌通过儿童在老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的描述,抒发了儿童对老师的关爱、尊敬和感谢之情,唱响了一曲师生间深情厚谊的动人赞歌。

  一、激情引趣

  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了导入课文这一环节:通过娓娓动听的话外音,节奏变换的音乐、跳动闪现的画面……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把学生带进课文中,为学*课文打下良好基础。首先我点击电脑课件,出示一位老师在窗前备课的情景,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床前》,我满怀柔情地轻轻吟诵:夜已经深了,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星星不停地眨着小眼睛,院子里的花儿也已经睡了,可我们敬爱的老师还没有休息,还在窗前认真地备课。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二、重视朗读

  “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我始终把“读”贯穿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形式多种多样的读,个别读、自由读、男女生对读、比赛读等使学生读得有味,不感到枯燥;使学生读得有情,充分展露学生个性;使学生读得有悟,读出对老师的深厚情谊。第一小节:要读得轻轻的,要有一种生怕惊动老师的感觉。第二至四节分别强调“夜夜和你做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感谢你时时把我们挂牵”。读出体贴、关心的感情。读最后一节中“快放下……”句子时,语速要适当加快,真诚地流露出希望老师早早休息的感情;最后两行,要读得稍慢,充满遐想。

  三、师生情感交融

  我为学生创造了自由阅读的气氛,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表扬激励为主,,始终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坦然、自由、愉悦的氛围中学*;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活动的舞台,在教学中把自己隐退后台,把活跃的课堂让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内自由研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尽情地品读和表演,大胆合理地想象。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主动地动口、动脑、动情、动手,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正是顺利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根本保证。

  《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一首师生情谊的颂歌。这首小诗恬静、深情,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悠长。

  回顾这一节课,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流程比较清楚,生字教学、说话、朗读、练*等环节也都具备,有些值得回味的地方。

  一、重视学**惯的培养

  预*,是低年级学生应该养成的一种学**惯,预*的充分与否直接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学*态度,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预*,我在教学中安排了检查预*情况这一环节。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学生预*得还挺不错。就是“踮”和“脚尖儿”的儿化音学生没有读准,因为是新出现的。

  二、以读为主线,引领学生感受诗意之美,情意之浓

  以读悟情。课文中的学生为什么要在老师的窗前栽一株紫丁香呢?我让学生在课文中去找答案。首先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接着带着情感去品读诗歌。然后我先找语感感情的学生读,同学们体会。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作者要在老师窗前栽紫丁香的原因:是为了消除老师的疲倦,为了感谢老师,为了让老师做个好梦。学生用精辟的语言告诉了老师,我感到欣慰。于是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品读课文。从读中感受学生是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就达到读书的境界了。我在指导读第一节时,让孩子们先表演“踮起脚尖儿”,孩子们的“蹑手蹑脚”,透露出他们对诗句的理解,他们体会出了应该悄悄地小声地读,以免惊动了老师,来表达对老师深情的爱。表演之后的朗读更是有声有色。在指导朗读第二节时,让学生从心底亲切地呼唤“老师,老师,”抓住“夜夜”这个词表达学生对老师深深的爱,学生朗读得那么深情,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以说表情。当学生的情感到达高潮时我问你们想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有的说:“我要画一幅美丽的图画送给老师。”还有的说:“我写句祝福语送给老师。”课堂上学生读说写的训练得到了落实,情感得到升华。

  三、重视识字、写字的指导

  在生字教学中,我利用词语出示,开展自读,指名读,然后剩下单独识的字,展开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巩固生字的准确认读;同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学生方法多多,识记得兴致高涨;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生字也得到了再次的复现与巩固,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最后,让学生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再次朗读。整个生字教学过程,节奏紧凑,而且学生的热情始终处于高涨状态。在这节课上,我安排学生学*写“伸、休、甜、歌”这四个字,指导时,不是老师把要求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伸”和“休”的两竖有什么不同;左边一竖和右边的一竖有什么特点;“甜”和“歌”写的时候容易写错的地方是是什么;每个字的关键笔画是什么。这样细致的写字指导,会使学生写字时有了目标和标准,写出的字会漂亮得多。

  四、把做作业的时间放进课堂

  读写、动静的和谐搭配是语文课堂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往往讲得太多,把学生的作业时间挤到了课外,加重了学生的学*负担。遗憾的是,虽然有了这样的意识,但我上这节课还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在读的环节中,安排了太多的时间,结果写字指导结束,没有留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写好这四个字。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以一株紫丁香为衬托,从一个侧面塑造了人民教师勤工作,爱学生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少年儿童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实施这一教案学*,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意或句意,在学*课文内容时,先由教师扶着走一程,再让学生自己学*,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学*,逐渐学*自学的方法。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精品

  《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课文语言虽浅显易懂,然而意境却是优美感人,如果阅读只能停留在表面的词语理解上,那这样的教学是苍白无力!只有引导学生完全进入课文的意境当中,且个性化地指导朗读,很好的关注学生朗读的情况,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最后小节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发挥想像:这位老师又香又甜的梦里有些什么内容呢?让学生再去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学生尊师爱师的情感,觉着有点遗憾。

  诗贵在读品,用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教学形式很适合诗歌的教学。如何让孩子去喜欢语言,进入语言,从而理解语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朗读,这是需要自己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诗,将孩子们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就好比那芳香四溢的紫丁香,淡紫色小花布满全株,多像一张张孩子们的笑脸向老师致意。一阵微风吹来,伴随着浓浓的花香,孩子们真诚的爱送进了老师的心田。字里行间中都吐露出孩子们对老师浓浓的问候与感激。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引领着学生一齐去感受了那份师生间的深切情意。

  这样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在读中体会师生情,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感悟诗歌语言的优美。要重视引导自读自悟。可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课文语言虽浅显易懂,然而意境却是优美感人,如果阅读只能停留在表面的词语明白上,那这样的教学是苍白无力!只有引导学生完全进入课文的意境当中,且个性化地指导朗读,很好的关注学生朗读的状况,才能取得务必的教学效果!

  每次读这首小诗,我的心里便会觉得很甜很甜。这样的诗情画意,在滋润着我的心。这炽热的童心,将激励着我把这绿叶和花香的情意,化成无尽的关爱送给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这株紫丁香,不仅仅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重的礼物,更是一首值得老师久久吟诵的师生情意的颂歌。

  诗贵在读品,用“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教学形式很适合诗歌的教学。如何让孩子去喜爱语言,进入语言,从而明白语言,透过朗读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构成个性化的朗读,这是需要我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窗前的一株紫丁香》这是一篇儿童诗歌,是描写学生对老师感情的。关于阅读教学,二年级上册的具体要求是:继续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孩子们在阅读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感兴趣的人和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同时,阅读教学反对教学内容的复杂,过程的烦琐,将课文分析得太透,太深。所以,在《窗前一株紫丁香》的教学中,我的设计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激趣导入,我用一首《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让学生听一听这首歌是描写谁的?学生一下就能听出来,我又用一幅紫丁香的图片问学生“这儿有人送给老师的一份礼物,你知道它是什么花吗?”来引出课题。只是歌曲当时我用手机播放,没想到声音太小,我随着小声唱,这个环节没有预料好,下次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

  2、教授生字部分,让学生来组词更好,能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甜”字的教授很特别,有新意,学生能记住,只是教授生字的时间上稍有些短。

  3、重视学生读的指导,并且是有层次的读,6次读文,从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到有感情地读,从学生读,教师读,学生评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教学手段。在读中感悟、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这节课在读上还是比较充分的。

  4、重视学生的说。教授中我用启发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学*理解课文,并感受课文的中心思想,例“同学们说说,为什么学生要给学生送这一份特殊的礼物呢?”主要通过这个问题来学*2——4自然段,但是学生太小,回答得不太准确,在课堂上遇到这种冷场局面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和应变经验还不够。

  5、拓展和升华课文的中心情感,最后总结

  全文,学生体会到文中学生们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向学生提出问题:“文中的学生用给老师栽一株紫丁香来表达对老师的爱,那么,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呢?”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守纪律、积极打扫卫生、听老师话、按时完成作业,等等”,然后进行总结:“对,同学们,只要你们学好本领,健康快乐的成长,就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最后的拓展部分,还是做得不错

  虽然在本课的设计中,我考虑到了低段阅读教学要求的各个方面。但是每个人的审美、看法不同,我会虚心向各位老师们请教,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不断的进步、创新、改善,吸取老师们的优点,尽量将每一节课都讲到尽善尽美,让学生们快乐的学*,做到高效的课堂。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小诗,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情意。基于诗歌的文体特征和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将本课教学设计为以“读”为主,并突出“体验性学*”策略,即根据诗歌体验性这一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面静止的语言符号还原成立体丰满的形象,召唤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亲临其境,运用自己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进行阅读活动,达到“人文互动、自主体验”的境界。

  “感悟诗境,体会诗情”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较为自然地引出第1小节教学。这一小节的关键词语是“踮起脚尖儿”,这个词语不仅写出了孩子们的俏皮可爱,也流露出孩子们对老师的爱。教学中抓住这个词语引导学生以表演的方式来感受,为下文体会诗情作好了铺垫。而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株怎样的紫丁香”,意在营造一个美好的意境,以期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的教学境界。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但却是充满张力的,特别是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感情。而体悟诗歌中的情感是诗歌学*的重点。本节课,我综合了“象、情、境”这三种感性化的学*方式,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个个环节,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的生活,将老师对自己的爱一点点勾勒出来,让学生的“情”与文本的“情”融合在一起,“举象以生情,移情以悟情,入境以融情”,学生不仅读懂了诗,而且感受到了情,可谓“水乳的交融”。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孩子们为老师种下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那叶绿和花香,代表了孩子们对老师真诚的爱。当你正伏案备课的时候,可曾想到: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走到老师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布满全树,那就是一张张学生的笑脸在向你致意。一阵微风吹来,伴随着浓浓的花香,同学们真诚的爱送进了我们的心田。

  在教学本课时,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踮”、“脚尖儿”容易读错,又难改正

  由于本课没学过的生字特别多,教学经验告诉我“踮”又很难读,我一定要将正确的读音首先占领孩子的第一印象.于是,课文没读,首先让孩子读下面的生字,集体读、男女生分音节生字读、正读、倒着读,等等,可是当一读课文时,孩子们还是读成了一声“diān”。顿时,感觉我像是做了那么多的无用功、甚是有点泄气。又没想到的是儿化音“脚尖儿”孩子们分三个字读,并且读得很生硬。于是,只能耐下心来,一点一点地订正。

  二、感情不够投入

  孩子们是在用嘴读课文,我倡导的是用心读文。“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您的窗口,夜夜和您做伴。”像在和老师倾诉;“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爱师之心跃然纸上;“老师——满树盛开的花儿,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老师挂念着孩子,孩子们又何尝不把老师挂牵?“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喃喃细语,不忍破坏这分爱的宁静!

  朗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情感的激发,让我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成长!

  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文章以儿童的口吻,浅显的文字,表达了浓浓的师生情。文章虽然是从儿童的角度写,但教师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为工作而疲倦,时时把学生挂牵、夜深了,还在写教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本课中学生对老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互融的情感,不知我们班的孩子们能否体会呢?

  在教学中,我首先以图片导入,学生看到美丽的紫丁香感觉眼前一亮。然后出示学*目标,齐读。学*目标应该再细化一些,学生可能不太理解。接着听写了昨天学的生字,让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写,这一点值得以后继续坚持。在范读完之后学生齐读,自由读,同桌互读。但是感觉学生还是没有读到位,或许引导的还不好。整堂课分析课文有点太多,小学二年级还是应该多读,少讲。最后拓展延伸了一些赞美老师的语句,应该让学生抄下来背一背,背会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作业给学生留的是写出想对老师说的话,大部分学生都会写几句,错别字较多,以后要让学生多联系写话。总之,如何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自己的读来理解文章中心将是我继续要研究的课题,加油!

  很早就听同事上过《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一直记忆犹新。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小诗,字里行间吐露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浓浓问候与感激,让人过目不忘。

  课前,我对着自己不到两岁的小女儿读了很多遍,越读越能感觉它的美。“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悄悄地潜入老师的小院,为老师栽种丁香花”的动人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踮起脚尖儿”“夜夜和你作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劳”“满树盛开的花儿,是我们的笑脸”“休息吧”“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字字句句无不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让人不禁觉得心里是那么的暖,那么的甜!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篇(扩展5)

——语文《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菁选

语文《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孩子们为老师种下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那叶绿和花香,代表了孩子们对老师真诚的爱。当你正伏案备课的时候,可曾想到: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走到老师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布满全树,那就是一张张学生的笑脸在向你致意。一阵微风吹来,伴随着浓浓的花香,同学们真诚的爱送进了你的心田。

  课前,我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感觉它的美。第一节,一个“踮”字,“一群调皮可爱的孩子,悄悄地潜入老师的小院,为老师栽种丁香花”的'动人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下面几节:“让那绿色的枝叶,夜夜和你作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老师,休息吧”,无不表达了学生对教师的浓浓的爱。课堂教学上要使得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感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所感悟;通过课堂的。互动交流,师生彼此走入了对方的心灵,这样,孩子们对老师的工作更理解了,对老师也更尊重了。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较好地体现了低段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视朗读,以读为本:

  教学中,我多处设计了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配乐诵读等学*环节,还作了范读。为提高朗读水*,我适时组织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如何读得正确、读出感情。

  第二、重视学生提问题:

  学生读了二、三、四、五节诗后,让学生针对诗句、词语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改变了以往教师不顾学生实际大量提问的做法。

  第三、正确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

  字词的教学扎实有效。能教给学生一定的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学*。

  如:在理解“踮”字的意思时,我化静为动,激发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踮起脚尖来理解文字的内涵。

  又如:“疲倦”和“牵挂”,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在理解“让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老师又香又甜的梦里会梦到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师生之间的互爱之情。

  通过这一节课,我也发现了不足之处,自己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如评价学生的语言要发自内心,而且要更丰富一些;让自己的教学激情引导学生,要让学生动情,自己先要动情,在教学中,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优美清新的儿童诗,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纯真美好的爱。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句,体会诗中紫丁香一样芳香美丽的情感。

  读第一节时先让学生表演“踮起脚尖”,引导他们体会孩子们恐怕惊动老师的心情和学生对老师深深的爱,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读第二、三、四节时引导学生回忆、想象:老师为什么会疲倦,老师挂牵什么?学生一边听着《我爱米兰》这首歌,一边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老师为了学生的快乐成长而付出的艰辛劳动。有的学生说:老师讲一节课要准备许多资料,要费很多时间,夜深了,还不休息;有的学生说,那次我感冒了,是老师带我到医院看病拿药,晚上还帮我盖被子;有的'说:从刚开学到现在,老师嗓子一直不好,但是仍然精神饱满地给我们讲课……学生将生活与诗文相结合,更好地感悟了诗情诗意。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多读:个人读、合作读、分小组读、比赛读等等。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朗读中充分感悟到了师生之间的深情。课上完了,但紫丁香散发出的浓香深情,仍萦绕在我与学生之间。

  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读后大家一定觉得心里很甜很甜。这样的诗情画意,在滋润着我们的心。这炽热的童心,将激励着我们把这绿叶和花香的情意,化成无尽的关爱送给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一首值得老师久久吟诵的师生情意的颂歌。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让学生听一听《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那优美的歌声,那纯朴的情感,将学生带到了灯光下老师的窗前。每个学生心头为之一动,这时是引导他们体会如何关心老师的最佳时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竞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明天再批吧!”“老师,很晚了,您休息吧!”“老师,喝杯热茶吧!”……多么可爱学生,多么真挚的情感,这样的教学代替了烦琐的讲解分析,而且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文章以儿童的口吻,浅显的文字,表达了浓浓的师生情。文章虽然是从儿童的角度写,但教师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为工作而疲倦,时时把学生挂牵、夜深了,还在写教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本课中学生对老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互融的情感,不知我们班的孩子们能否体会呢?

  在教学中,我首先以图片导入,学生看到美丽的紫丁香感觉眼前一亮。然后出示学*目标,齐读。学*目标应该再细化一些,学生可能不太理解。接着听写了昨天学的生字,让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写,这一点值得以后继续坚持。在范读完之后学生齐读,自由读,同桌互读。但是感觉学生还是没有读到位,或许引导的还不好。整堂课分析课文有点太多,小学二年级还是应该多读,少讲。最后拓展延伸了一些赞美老师的`语句,应该让学生抄下来背一背,背会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作业给学生留的是写出想对老师说的话,大部分学生都会写几句,错别字较多,以后要让学生多联系写话。总之,如何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自己的读来理解文章中心将是我继续要研究的课题,加油!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字里行间吐露出小朋友们对老师的浓浓问候与感激。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引领着同学一起去感受了那份师生间的深切情谊,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以巩固复*的形式教学本篇文章的生字和朗读。

  在生字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集中识字,以和汉字娃娃交朋友的形式将文中的生字集中出现出来,开展自读,纠正;指名读,纠正;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巩固生字的准确认读;接着以教师说谜语,同学猜字的形式识记生字的模样,同时也让同学自身想方法识记,同学方法多多,识记得兴致高涨;而后我出示了一首儿歌让同学认读:踮起脚尖,走进小院,放下书包,给树除草。牵牵小手,唱唱儿歌,笑声甜甜,不觉疲倦。本首儿歌中涵盖了本课所要认识的6个生字。在有趣的朗读中,生字也得到了再次的`复现与巩固,同学学得不亦乐乎。最后,让同学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再次朗读。整个生字教学过程,节奏紧凑,而且同学的热情始终处于高涨状态。

  《新课程规范》提出:要在语境中识字,加强生字的再现与刺激。在本课教学中,那首儿歌的出示,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一个生字在课文中同学能准确认读,放到另一语境中同学照样能准确认读,我想,这应该就是生字教学的胜利之处吧。将生字放到不同的语境中进行认读,不只可以巩固汉字,同时还可以锻炼同学的阅读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在引导同学的深情朗读中,我觉得还是有所欠缺。同学的情感始终激发不起,老师的深情朗读带动不了同学的激情,因此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中,整个课堂氛围不是很好,同学不够投入,显得有点乏味。到底该如何去引导同学的朗读呢?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竞赛?还是……我曾经做过很多尝试,可效果都不是很好,能响应你的永远是那几个朗读基础好的同学。

  正值教师节来临之际,正好讲到《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这是一首表达同学们对老师爱的小诗。诗中歌颂老师的辛劳,老师对同学们的爱。记得在前年上教研课时我讲过这篇课文。虽然当时我的教学思路和目标也非常明确,但那节课的效果并不是多么好。这次我又该教学这篇课文了。我摒弃了过去的不足,重新调整了教学思路,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观。

  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让学生先体会老师的.辛劳和对学生的关怀,进而歌颂老师。在讲解时我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词语——“疲倦”和“挂牵”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老师的一天都要做哪些事情?学生都一一道来,如:上课、批改作业、放学送小朋友、处理小朋友之间的纠纷等等。有些学生父母是教师的,学生也可以谈父母在家里也在为学校的事操劳着……在学生真正理解、感受道老师的辛劳之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把自己内心对老师的爱表达出来。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耳闻目睹的事情,学生都能够真切地体会,朗读起来感情自然地就融入进去了。

  在课堂活动中,我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语言思维的训练,如:树叶在风里沙沙像是给老师唱歌,它会对老师唱些什么歌?说些什么话?老师会做什么样香甜的梦?会梦到些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纷纷表达。这样学生把从书中体会到的进而转化成内心的感受,使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以此从内心表达对老师的爱。

  其实学生也是一个充满感情的个体,是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只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学生也会以自己的行动表达对老师的爱。下课之后,牛韵嘉小朋友就开始以自己的行动做着一些能做的事情,主动对我说:“老师,我帮你整理东西吧?”“老师,我帮你拿东西吧。”“老师……”以后经常在讲台旁、在教室里、在校园内……会经常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学会感恩,学会回报,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形成。给孩子们爱吧,他们也会知道回报爱的!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孩子们为老师种下一株紫丁香,那绿色和花香,代表了孩子们对老师真诚的爱,这样的情意真让人感动。课文配有一幅插图,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课后练*设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积累。学生对于紫丁香应有所了解,公园、路边很容易见到。可文中的紫丁香代表了学生送给老师的一份礼物,是尊敬和热爱老师的一种真实表现。这一点教学时要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识好字,读好诗的基础上,加强积累,还要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尊师的.意识,加深师生情意。

  一、创设情境,演一演,让语言文字活起来。语言文字传递着读者、文中角色和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创设情境,披文入境,让学生演一演,再现生活场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踮起脚尖儿”寥寥数字,却满含着浓浓的师生情意。学生真情演绎,把自己融入到了文中的角色里,身临其境,心为情动,体会到了孩子们不忍心打扰老师,要给老师一个惊喜这样一份纯朴纯真的情感。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紧扣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情感演一演,既能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学校听课,从我开始。正好上到《一株紫丁香》,就决定讲这一课了。

  讲课前,还是仔细备了课。上课前嘱咐学生,课堂上要积极举手,大声朗读。

  我讲这一课的目标就是:认会生字;把课文读熟就行,不必进行细致的讲解分析。然后指导写字。

  上课了,我首先出示课本中的图画,让孩子看看:图上有谁?在干什么?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这一点,学生说的较好,能用完整的话表达图意。我接着增加难度,提示:如果能加上时间就更好了。接着又有孩子完整的表达了出来。接着,我又联系生活,问:“如果是你看到老师还在看作业,你会怎么做?”本想引导学生能为老师做点什么,比如:给老师沏杯茶、给老师捶捶背等。可是学生没有却没有说出来,有个学生竟说:“我帮老师批改作业。”此处我没有引导好,我应该再提示:老师批改作业这么辛苦,你能为老师做点什么呢?而在检查认字的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读读本课的生字,没成想他们都齐刷刷的读下来了,我以为本课生字少,可能就都预*记住了,就没有再重点强调。可是,在后面的读课文时,出现了问题:“踮”是三声,总是读错,以至于我纠正了好几遍,效果都不好。由此看来,不能被学生的表象迷惑,生字词要掌握扎实,一个都不能放过。自己最不满意的就是指导读好课文的处理,我指导的.很浅,就是停留在让学生读正确读熟的目标上。“踮起脚尖”我没有抓住“踮”字,让学生体会体会,并且指导朗读。归根结底,这都是因为我把目标定得太简单。指导写了“除”“院”两个字,可是,因为我的疏忽大意,竟然写错字的双耳旁。这是教学以来第一次出现这样的错误,想想真是对不起学生,觉得自己不可原谅。正确的应该是:横撇弯钩一笔写成,我却写成了两笔。回想,自己一直是这样写的,一直是错误的。明明去年教过的,却没有真正的记住。这是最不应该的错误。以后备课时要更加仔细才好。

  《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一首师生情谊的颂歌。这首小诗恬静、深情,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悠长。回顾这一节课,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流程比较清楚,生字教学、说话、朗读、练*等环节也都具备,有些值得回味的地方。

  一、重视学**惯的培养

  预*,是低年级学生应该养成的一种学**惯,预*的充分与否直接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学*态度,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预*,我在教学中安排了检查预*情况这一环节。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学生预*得还挺不错。就是“踮”和“脚尖儿”的儿化音学生没有读准,因为是新出现的。

  二、以读为主线,引领学生感受诗意之美,情意之浓

  以读悟情。课文中的学生为什么要在老师的`窗前栽一株紫丁香呢?我让学生在课文中去找答案。首先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接着带着情感去品读诗歌。然后我先找语感感情的学生读,同学们体会。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作者要在老师窗前栽紫丁香的原因:是为了消除老师的疲倦,为了感谢老师,为了让老师做个好梦。学生用精辟的语言告诉了老师,我感到欣慰。于是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品读课文。从读中感受学生是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就达到读书的境界了。我在指导读第一节时,让孩子们先表演“踮起脚尖儿”,孩子们的“蹑手蹑脚”,透露出他们对诗句的理解,他们体会出了应该悄悄地小声地读,以免惊动了老师,来表达对老师深情的爱。表演之后的朗读更是有声有色。在指导朗读第二节时,让学生从心底亲切地呼唤“老师,老师,”抓住“夜夜”这个词表达学生对老师深深的爱,学生朗读得那么深情,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以说表情。当学生的情感到达高潮时我问你们想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有的说:“我要画一幅美丽的图画送给老师。”还有的说:“我写句祝福语送给老师。”课堂上学生读说写的训练得到了落实,情感得到升华。

  三、重视识字、写字的指导

  在生字教学中,我利用词语出示,开展自读,指名读,然后剩下单独识的字,展开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巩固生字的准确认读;同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学生方法多多,识记得兴致高涨;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生字也得到了再次的复现与巩固,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最后,让学生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再次朗读。整个生字教学过程,节奏紧凑,而且学生的热情始终处于高涨状态。在这节课上,我安排学生学*写“伸、休、甜、歌”这四个字,指导时,不是老师把要求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伸”和“休”的两竖有什么不同;左边一竖和右边的一竖有什么特点;“甜”和“歌”写的时候容易写错的地方是是什么;每个字的关键笔画是什么。这样细致的写字指导,会使学生写字时有了目标和标准,写出的字会漂亮得多。

  四、把做作业的时间放进课堂

  读写、动静的和谐搭配是语文课堂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往往讲得太多,把学生的作业时间挤到了课外,加重了学生的学*负担。遗憾的是,虽然有了这样的意识,但我上这节课还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在读的环节中,安排了太多的时间,结果写字指导结束,没有留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写好这四个字。

  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我让学生听一听《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那优美的歌声,那纯朴的情感,将学生带到了灯光下老师的窗前。学生入迷的`表情告诉我那身影是多么熟悉,这情景似曾相识。

  虚幻的情境,熟悉的故事,每个学生心头为之一动,这时是引导他们体会如何关心老师的最佳时刻,我紧扣此景追问:夜深人静,只有紫丁香陪伴在老师窗前。小朋友,如果你就是这株紫丁香,此时,你会对老师说些什么?为老师做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相发言:“老师,很晚了,您睡觉吧!”“老师,您歇一歇,明天再批吧!”“老师,天气冷,您披件外套,喝杯热茶吧!”“老师,您累了,我来帮您捶捶肩,揉揉腿吧!”……更有学生说“老师,我来帮您批作业吧!”

  多么可爱学生,多么真挚的情感,这就是情境创设的效果。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诗歌。在教学中,我用创新的方法,让学生树立起学*的自信心,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使学生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行为上,既有自主选择学*方式的能力,又有自主设计学*方式的能力。为了上好这节课,并较好地体现了低段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第一是重视朗读,以读为本。教学中,多处设计了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赛读、诵读等学*环节,同时我还作了范读。为提高朗读水*,对学生读适时组织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如何读得正确、读出感情。

  第二是重视学生提问题。学生读了课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学生自读课文后,让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改变了以往大量提问的做法。

  第三是正确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如“疲倦”和“牵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启发学生想像,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爱。

  第四是组织学生合作学*重点内容3、4、5小节。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呢?我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中互相读读,讨论讨论,让学生互相启发,共同学*,从而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总之,利用各种形式,以朗读为主,让学生用心体验,用情表达。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使学生熟读成诵到会背诵。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体会“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形象和“少年儿童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篇(扩展6)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20)份

  《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让身为人师的我也回忆起了我的老师。

  在这节课的安排上:我首先播放了《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让学生意识到今天学的'课文也是和老师有关的,并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接着猜紫丁香的特征,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紫丁香的美。初读课文,在学生解决了生字、朗读正确的基础上,用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小朋友要把这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把课文串起来,进行2、3、4自然段的教学。理解这三段的文字,相机用“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希望——”练*说话,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三段的朗读指导。

  回顾这一节课,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虽然没有全按原备教案走,但我觉得自己在上课前临时迸发的小环节保证了这堂课的顺利进行。特别是我把语文和音乐结合,在导入语中插入《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把我的情绪调动了起来,怀着对自己老师无比崇敬和想念的心情来讲课,特别有激情。在教学2、3、4自然段时,我运用了图片、音乐等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让学生和课文中的小朋友互换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老师对小朋友的爱,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这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又能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发展能力。另外我在练*说话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依照“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希望——”练*说话,这个方式我安排的用意是规范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说话、写话的句式,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

  但是整节课仍有不少遗憾的、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第2、3、4自然段上完时,我的过渡语言是“这株能给老师带来快乐的紫丁香是什么时候来到老师窗前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容易地就能在课文中找到,并不值得花“下节课”大半的时间去讨论,我想,如果把这句话改成“小朋友们送给老师的仅仅是一株紫丁香吗?”可能会更好,这样就可以预示下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感知小朋友对老师的爱。

  教完《一株紫丁香》一课,深有体会。

  本节可采用以下方法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1、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安排小组合作学*,探讨、交流识字的方法,然后推荐几个代表在全班交流经验。教师从课文中抽出含生字的`词词语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巩固识字,大部分同学对生字掌握得比较好。

  2、教师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字形特点,采取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牵”、困“用编顺口溜、猜字谜的方法来识记:“牵”,牛儿躲在屋顶下,抬头看天少一画;“困”,四四方方一间,一根木头放中央。学生很快地记住了生字。

  3、“倦、困、踮”是读音的难点,“困、倦”比较拗口,“踮”要防止学生读成“diàn ”。用下面的顺口溜帮助学生巩固认读的生字:

  踮起脚尖,走进小院,

  放下书包,给树除草。

  牵牵小手,唱唱儿歌,

  笑声甜甜,不觉疲倦。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了识字。

  《一株紫丁香》(苏教版第四册)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它以儿童的口吻,晓畅明白的文字,表达了浓浓的师生情。文章虽然是从儿童的角度写,但教师高大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为工作而疲倦,时时把学生挂牵、夜深了,还在写教案,从而高度赞美了教师的辛勤劳作。诗歌口语化,图文并茂,富有想像空间,以下是我的几处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发读书欲望

  1、 欣赏《我爱米兰》这首歌,问:听懂了吗,歌儿唱了什么?

  〔一读到这首诗,就想到那首《我爱米兰》的歌。发现,它们何其相似,都是在老师窗前,种下一株芬芳的植物,那绿叶和花香,代表了孩子们对教师真诚的爱。歌虽老,歌中流露的情意却永远让人感动。于是,很自然的,就用它来引出课题,渲染气氛。果然,那清新明朗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旋律,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2、 师:有一群孩子,也很爱自己的老师。在百花盛开的春天,他们给老师送上了礼物�D�D是什么?

  〔课文描写了一群孩子在老师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送给老师,让紫丁香绿叶紫花的美丽代替自己陪伴老师,送上他们对老师的感谢与热爱。这样引出课题,既符合课文原意,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出示课题,指名读(正音:株、紫、香)

  3、解题:见过紫丁香吗?

  请学生猜猜它的样子。

  〔读了课题,猜测紫丁香的样子,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获取知识,使学生最终通过自己的朗读、思考和感悟,了解和认识“紫丁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被激发。〕

  4、你觉得紫丁香怎么样?再把课题美美地读一读。

  〔为了印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出示实物图片后,学生看得尤其认真,观察得格外仔细,所以对紫丁香的美印象特别深刻,这时要求“美美”地读课题,应是水到渠成的。〕

  二、表演朗读

  1、出示第一段,指名读。

  随机纠正字音:踮起、脚尖儿(儿化音)、栽、窗前

  2、“浓绿”的小院里会有些什么呢?(老师评价:光有一棵树,绿色还不够多;绿色多起来了;有花有草,树木茂盛,充满了绿色……)

  〔以评促说,老师的语言是对“浓绿”的一种解说与丰富,引导着学生越说越好,越说越美,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画面,文字的意蕴就出来了。〕

  带着这样的感觉读好:浓绿的小院

  2、 孩子们是怎样走进这小院的?做做“踮起脚尖儿”的动作。

  3、 现在,让我们捧起紫丁香,踮起脚尖儿,把它种在老师窗前吧!(全体加上动作表演读)

  4、 指名上台演读。采访:你为什么踮起脚尖儿走路?

  〔做做“踮起脚尖儿”的动作,以全体表演读的方式完成角色转换,把文字还原成生动的情节,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孩子们是悄悄进入老师的小院的,想给老师一份惊喜。〕

  5、 那,这一节该怎么读?自己体会一下。再指名读。

  〔“演读”使学生入情入境,兴致盎然。因为对文字有所感悟,所以已经产生了相应的情感,这里,只是揣摩该用怎样的语气、声调、节奏表现出来。〕

  学生学*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我们要想使低年级学生在课堂里“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那么首先要挑起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在此,我让学生初步感知了紫丁香的美妙,激发出阅读的兴趣之后,趁势提出阅读的要求,这就是真正地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

  这首诗是一首儿童诗,以一株紫丁香为寄托,从一个侧面赞美了老师的辛勤劳动。开始,我担心,这么一首富有诗意的小诗,恐怕学生很难理解。可是用了《紫丁香》这首歌导入,孩子很快进入了角色,了解了“紫丁香”的用意后,孩子一读课文,也了解了课文中“紫丁香”的用意,学*起课文来就烂熟于心了。学*第5小节时,我问:“老师做了一个又香又甜的梦,你知道是什么梦吗?”孩子纷纷说起来,“老师肯定梦到了我们上课时的样子。”“老师肯定表扬了种紫丁香的学生。”“老师希望我们上课认真听讲,考出好成绩。”……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是纯真的。不知不觉中,我和孩子又走进了一步,彼此心灵又拉*了距离,以后,孩子对老师的工作更理解了,也更尊重了,也会更懂事的。

  《一株紫丁香》这首诗歌通过儿童在老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的描述,抒发了儿童对老师的关爱、尊敬和感谢之情,唱响了一曲师生间深情厚谊的动人赞歌。

  一、激情引趣

  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了导入课文这一环节:通过娓娓动听的话外音,节奏变换的音乐、跳动闪现的画面……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把学生带进课文中,为学*课文打下良好基础。首先我点击电脑课件,出示一位老师在窗前备课的情景,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床前》,我满怀柔情地轻轻吟诵:夜已经深了,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星星不停地眨着小眼睛,院子里的花儿也已经睡了,可我们敬爱的老师还没有休息,还在窗前认真地备课。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二、重视朗读

  “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我始终把“读”贯穿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形式多种多样的读,个别读、自由读、男女生对读、比赛读等使学生读得有味,不感到枯燥;使学生读得有情,充分展露学生个性;使学生读得有悟,读出对老师的深厚情谊。第一小节:要读得轻轻的,要有一种生怕惊动老师的感觉。第二至四节分别强调“夜夜和你做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感谢你时时把我们挂牵”。读出体贴、关心的感情。读最后一节中“快放下……”句子时,语速要适当加快,真诚地流露出希望老师早早休息的感情;最后两行,要读得稍慢,充满遐想。

  三、师生情感交融

  我为学生创造了自由阅读的气氛,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表扬激励为主,始终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坦然、自由、愉悦的氛围中学*;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活动的舞台,在教学中把自己隐退后台,把活跃的课堂让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内自由研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尽情地品读和表演,大胆合理地想象。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主动地动口、动脑、动情、动手,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正是顺利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根本保证。

  《一株紫丁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是滕毓旭写的一首歌颂师生情的儿童诗。诗中蕴涵着浓浓的师生情。本文选择了“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这个新的角度,运用想象和比拟,将对老师的爱化为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紫丁香。这首诗共有五节。起句用一个“踮”字,把孩子那种怕打扰老师,做好事怕被发现的复杂的心情通过轻盈的动作准确地表达出来,第二节至第四节是诗的主体,分别以枝、叶、花自比,将孩子对老师的那种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诗的最后一节达到了感情的升华,我们仿佛听到了孩子关心老师的声音以及孩子殷殷的美好祝愿。

  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意或句意,在学*课文内容时,先由教师扶着走一程,再让学生自己学*,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学*,逐渐学*自学的方法。这篇课文篇幅虽短,却情深意长,一般的读读很难读出诗中蕴涵的情,还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点作为切如口,细细地剖析与想象,才能真正体味出诗中的情味。我给每节课安排了教学的侧重点。

  第一课时的侧重点在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把课文读通顺。

  我是这么导入课文的:有一天,一群学生送给他们的老师一株紫丁香。

  请你们猜一猜,紫丁香会是怎样的一种花?结果许多学生猜测是紫色的,很香。接着让学生看图,直观认识紫丁香,感受到紫丁香的美。印证他们的猜测是否有根据,另外文字介绍紫丁香花的特点。至此,学生已经对紫丁香有了全面而感性的认识,而且激发了学*课文的兴趣,然后马上问:为什么要送“一株”而不是“一束”呢?在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不知不觉地牵涉到了诗中的有关内容。这才进入对课文的初读。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随之缩短了许多,学生自然读得兴趣盎然,为深入解读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课时的教学,侧重点在通过研读词句,体会学生对老师的爱,读出真情。

  抓住一个“踮”字,讨论和朗读,把孩子那种怕打扰老师,做好事怕被发现的复杂的心情体会出来。再用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小朋友要把这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把课文串起来,进行2、3、4自然段的教学。理解这三段的文字,并能用“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是为了( )”练*说话,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三段的朗读指导。结果时间紧凑,效果也不错,再朗读时,学生的真情基本上出来了。

  反思:在课文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图片等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让学生和课文中的小朋友互换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老师对小朋友的爱,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这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又能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发展能力。另外我在练*说话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依照“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是为了——”练*说话,这个方式我安排的用意是规范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说话、写话的句式,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

  但在最后小节教学时,由于一时疏忽,匆匆走过场,没有让学生发挥想:这位老师又香又甜的梦里有些什么内容呢?让学生再去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学生尊师爱师的情感。这对学生朗读情感的进一步激发自然有一点影响。留下一点遗憾。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改变学生的学*方式,由被动的明白学*转变为主动的探究,使学生获取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调整了自己的主角和行为,变知识的阐述者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从学生的学*角度上去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透过自己的探索去获取知识,使学生最终透过自己的朗读、思考和感悟,了解和认识了“紫丁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个个是成功者,人人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精心设计“台阶”,促使学生自主学*

  实施自主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学*从务必好处上说,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情境中,经过用心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的制约,他们的自主学*需要教师铺设务必的“台阶”,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学*目标。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为帮忙学生完成学*目标,创设了“台阶”,营造了氛围,透过教师的有效指点,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了学*,课堂上也因此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学生的发言很踊跃。

  三、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在教案ABC中,都各自存在着他的优点和缺点。我吸取了教案A的第二点,教案B的1,2两点,再综合三则教案,自备了教案D,操作时,比较容易操作,课堂反映良好。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诗,将孩子们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就好比那芳香四溢的紫丁香,淡紫色小花布满全株,多像一张张孩子们的笑脸向老师致意。一阵微风吹来,伴随着浓浓的花香,孩子们真诚的爱送进了老师的心田。字里行间中都吐露出孩子们对老师浓浓的问候与感激。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引领着学生一起去感受了那份师生间的深切情意。

  这样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在读中体会师生情,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感悟诗歌语言的优美。要重视引导自读自悟。可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

  这 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课文语言虽浅显易懂,然而意境却是优美感人,如果阅读只能停留在表面的词语理解上,那这样的教学是苍白无力!只有引导学生完全进入课文的意境当中,且个性化地指导朗读,很好的关注学生朗读的情况,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每次读这首小诗,我的心里便会觉得很甜很甜。这样的诗情画意,在滋润着我的心。这炽热的童心,将激励着我把这绿叶和花香的情意,化成无尽的关爱送给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一首值得老师久久吟诵的师生情意的颂歌。

  诗贵在读品,用“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教学形式很适合诗歌的教学。如何让孩子去喜欢语言,进入语言,从而理解语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朗读,这是需要我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诗,将孩子们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就好比那芳香四溢的紫丁香,淡紫色小花布满全株,多像一张张孩子们的笑脸向老师致意。一阵微风吹来,伴随着浓浓的花香,孩子们真诚的爱送进了老师的心田。字里行间中都吐露出孩子们对老师浓浓的问候与感激。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引领着学生一起去感受了那份师生间的深切情意。

  这样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在读中体会师生情,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感悟诗歌语言的优美。要重视引导自读自悟。可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课文语言虽浅显易懂,然而意境却是优美感人,如果阅读只能停留在表面的词语理解上,那这样的教学是苍白无力!只有引导学生完全进入课文的意境当中,且个性化地指导朗读,很好的关注学生朗读的情况,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每次读这首小诗,我的心里便会觉得很甜很甜。这样的诗情画意,在滋润着我的心。这炽热的童心,将激励着我把这绿叶和花香的情意,化成无尽的关爱送给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这株紫丁香,不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一首值得老师久久吟诵的师生情意的颂歌。

  诗贵在读品,用“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教学形式很适合诗歌的教学。如何让孩子去喜欢语言,进入语言,从而理解语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朗读,这是需要我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一、改变提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在教学第一小节“浓绿的小院”时,本来我设计的问题是“大家来想象一下浓绿的小院会是什么样子的?”。黄老师对我说:“可以换个问法:‘老师不知道浓绿的小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告诉老师?’,再搜集一些图片让他们看图说,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又能使他们说得更具体。”我就采取了黄老师的建议,小朋友的兴致很高,说得也很好,效果真的很不错。

  二、寻找可演之处,活跃课堂气氛。

  第三小节“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我们给你唱歌,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黄老师说这里可以让他们唱歌:“如果你是绿叶儿,你会为老师唱些什么?”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小朋友们个个都想露两手,唱了《老师,你好!》、《秋》、《春姑娘》等一些歌曲,虽然有的小朋友唱得不是很好,但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三、丰富教学用语,让学生乐学。

  自然、生动的教学用语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这一方面我比较欠缺,所以有时自己也觉得很枯燥。就拿读书来说吧,黄老师说读第二、三小节时只要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小节”改成“让老师再来听一听那沙沙的声音”,效果就截然不同,小朋友更愿意读了,也更带劲了。小小的改动,带来的确是大大的收获。

  四、抓住关键,精简板书。

  这首小诗一共5小节,我原本计划每个小节分开来讲,板书是这样的:夜夜作伴消除疲倦盛开笑脸飘进梦乡。后来黄老师说可以把第二、三小节合起来,板书可以写成:听唱歌看笑脸闻花香。我一看确实很好,又简单,又把重点包含在内。

  这首小诗很优美,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小朋友很是喜欢。它体现的是浓厚的师生情谊,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懂得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激发崇敬老师的情感。黄老师说我和他们接触的时间还不多,师生情谊还不怎么深,可能教学效果不是太好。这节课上下来,从整体来说效果还可以,就是师生情谊方面确实还不是很深厚,让他们把想对老师说的话表达出来,他们都不能很好的表达。

  《一株紫丁香》这首诗歌通过儿童在老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的描述,抒发了儿童对老师的关爱、尊敬和感谢之情,唱响了一曲师生间深情厚谊的动人赞歌。

  一、激情引趣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了导入课文这一环节:通过娓娓动听的话外音,节奏变换的音乐、跳动闪现的画面……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把学生带进课文中,为学*课文打下良好基础。首先我点击电脑课件,出示一位老师在窗前备课的情景,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床前》,我满怀柔情地轻轻吟诵:夜已经深了,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星星不停地眨着小眼睛,院子里的花儿也已经睡了,可我们敬爱的老师还没有休息,还在窗前认真地备课。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二、重视朗读

  “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我始终把“读”贯穿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形式多种多样的读,个别读、自由读、男女生对读、比赛读等使学生读得有味,不感到枯燥;使学生读得有情,充分展露学生个性;使学生读得有悟,读出对老师的深厚情谊。 第一小节:要读得轻轻的,要有一种生怕惊动老师的感觉。第二至四节分别强调“夜夜和你做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感谢你时时把我们挂牵”。读出体贴、关心的感情。读最后一节中“快放下……”句子时,语速要适当加快,真诚地流露出希望老师早早休息的感情;最后两行,要读得稍慢,充满遐想。

  三、师生情感交融我为学生创造了自由阅读的气氛,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表扬激励为主,,始终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坦然、自由、愉悦的氛围中学*;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活动的舞台,在教学中把自己隐退后台,把活跃的课堂让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内自由研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尽情地品读和表演,大胆合理地想象。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主动地动口、动脑、动情、动手,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正是顺利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根本保证。

  让新课程走进我和学生中间

  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自己的情感根据课文的内容变得更丰富,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人文素养。我觉得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一、教师自身的感悟是激发学生浓烈情感的诱因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自身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然而,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够将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受到熏陶和感染。

  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本诗情感丰富、意境优美,是一首值得老师久久吟诵的师生情意的颂歌。当我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便深深地喜欢上了,因为它让我想起了我的恩师,想起了老师所为我们付出的一切,于是在备课时,我就饱含深情地吟咏着,在课堂上,我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了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

  二、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化生硬的技巧指导为情感熏陶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语文课文的朗读,应是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情感变为自己的。”也就是说,朗读重在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我怀着对恩师的无比尊敬和爱戴之情朗读的诗歌,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所以,不需要对他们进行停顿、重音、快慢、升降以及声音的'虚实等的技巧指导,孩子们便把那种发自内心地对老师浓浓的爱,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又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课文中四次出现了“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一句,应重点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启发学生想象小树和小鸟以及西西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从而使学生感受神笔的重要,这样,学生在朗读时,语速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声音时高时低,时重时轻,读出了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理解,也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与学生同朗读,共感悟,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如果只是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是很少有效果的。只有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刻骨铭心。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身为老师的我,也曾经是一个让老师操心的学生,心中也燃烧着对恩师浓浓的情。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我没有抑制这份情感,而是尽情宣泄,并让他们受到感染同时,也拉进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树立着老师曾经和我一样是学生,现在也跟我们一样爱老师,所以,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我饱含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对于老师的情感进一步浓厚,朗读的积极性也就更高,学生的情感因素被调动了起来,朗读趋*完美。

  2、通过扩展式谈话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也是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当学生说到喜欢第二小节时,我问他们“你们觉得老师疲倦吗?”一个简单的的扩展式谈话,让学生把他们眼中老师的辛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他们有的说:“老师每天早晨都要提前来打扫教室,很辛苦。”有的说:“老师每天中午都要为我们盛饭,自己都不能坐下来好好吃饭。”有的说:老师每天还要为我们批改作业,很晚才能回家。”还有的说:“老师每天都为我们操心,我们犯错误惹老师生气,可是您还得忍着气,给我们讲道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是心与心的沟通,是情与情的交融,一句句,一声声,都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从而使大家尊敬老师的情感达成共鸣,便有了那发自肺腑的“老师爱你们!”“我们爱老师!”的深情!

  总之,这一次次心灵的碰撞,这一次次情感的交融,都让我深深地感动,感动于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勃勃生机,感动于新课程改革给老师和学生带来的情感光环。我和我的学生们将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中,努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篇(扩展7)

——《青海高原一株柳》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高原上柳树的独特形象和作者的合理想象,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抓住“撑立”体会作者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敬畏与赞美,进而感悟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学*“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2、感悟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收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或事的感人故事。

  教具:白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提前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3、4自然段了解了青海高原,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说)

  在苍茫与荒凉、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上,长着这样一株柳树,它造成了高原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2.明确目标:这节课就让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再次走进我们的心中,去感受它的神奇,去感悟它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课件出示:感受柳树神奇 感悟人生哲理)

  3.预期效果:用心地品味语言文字,你一定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二、民主导学:

  一读柳树,走*柳树品 “神奇”。

  上节课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还记得直接描写柳树的段落吗?

  任务一:

  下面请大家自由地、用心地读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能体现柳树特点的词语,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画好的同学试着把柳树的这些特点读给你的同桌听。

  自主学*:

  生自己划,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你可以用眼神、用高举的手、用坐正的身体告诉老师,你已经准备好了。

  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可以交流了吗?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

  预设1:我看到了一株高大粗壮的柳树,我是从“两合抱粗”看到了它的粗壮,从“百十余*方米”看到了它的高大。(学生板书:粗壮 高大)

  预设2:我看到了一株枝干粗实而坚硬的柳树,我是从“生铁铁锭的色泽”看出来的。

  在作者看来,那粗壮结实的枝干就是一块经过大自然锻铸的生铁铁块。铁锭是古代纺机上用的用生铁铁块锻铸的大铁块,色泽灰暗。敲一敲,似乎能够听到像金属发出来的声音,听起来很坚硬。多么形象的描写!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板书:粗实 坚硬)

  孩子们,这么一读,柳树粗实而坚硬的枝干就印在我们脑中了。

  预设3:我看到了一株叶子绿得苍郁和深沉的柳树,我是从*******看出来的。

  评价:这些词很重要,也把它们圈住。(学生板书:苍郁 深沉)“郁”是郁郁葱葱,“苍”是饱经风霜。那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变得深沉?

  预设1: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变得深沉。

  预设2:经历了风雨也会变得深沉?

  孩子们,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它的外形——高大粗壮,枝干——粗实坚硬,叶子——苍郁深沉,老师觉得这些词来描写柳树都很普通,但在作者眼里,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造成了高原一方独立的风景。(教师板书:神奇)孩子们,如果长在*原,长在水边,那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而这样高大、挺拔的柳树竟是长在——苍茫荒凉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不同寻常。连起来读一读这一段,让我们记住这株不同寻常的柳树!一定要注意我们刚才圈出来的这些词语。(课件出示点红勾住词的第五自然段)

  面对这株不寻常的柳树,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课件点红“撑立”)你们看这个撑立的“撑”,提手旁加个掌,手掌用力就是撑。那么同学们,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出了这株柳树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在苍茫、荒凉的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向上生长需要撑立,向下扎根也需要撑立,顶天立地更需要撑立。看到这个“撑立”,你想到了什么?

  过度:文中的作者也注入了这株柳树猜测与想象!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猜测与想象一同走进柳树的生活历程。读了之后啊,我相信你对这个词含着的意思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生活历程,感悟“撑立”,启示人生。

  任务二:

  默读课文6,7自然段,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1)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

  (2)批注完的同学可以小声地和你的同桌交流。

  自主学*:学生边读边批注,同桌交流,教师随机指导学困生。

  展示交流: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想象: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预设1:我从“风从遥远的河川……”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

  预设2:我从“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学生板书:干旱寒冷)

  你知道高原上最冷的时候有多少度吗?(达到零下六十度,滴水成冰,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就是“严酷的寒冷”)。持久的干旱能持续多长时间呢?

  小结:孩子们,一株柳树能做到支撑、忍受、坚持,还有什么能把它难倒?所以,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奇迹般地发芽,奇迹般地存活,确实不易呀!

  过渡:太不容易了,还有吗?

  ●想象:屠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预设:第七自然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这段话告诉我们,柳树经受的考验还有——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这个“虐”字,同学们拿出手跟老师写,特别容易写错。上边是虎字头,下边是横,然后是竖折横。虐是残酷的虐待,屠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肯定想象不出有多可怕。你们听(课件:风雪声、雷轰电击)这就是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们像无情的杀手在摧毁这株柳树,你能想象柳树在遭受摧毁时无助可怜的样子吗?你仿佛看到它——

  预设1:我仿佛看到它东摇西摆的,柳枝被吹掉了。

  预设2:我仿佛看到这几株柳树慢慢地被连根拔起。枝头都断光了。

  预设3:我仿佛看到这几株柳树枝干被很厚的雪压断了。

  评价:是啊,柳树就在遭受着这样的摧毁,我们有了体验之后再来读读这二个词组。(点击变红:“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2、这里的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与我们见到的一样吗?在苍茫、荒凉的的青海高原上,遇到那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时,只有它在顶,只有它在撑,想想这些,再来读读。

  孩子们,听出来了吗?这就是(我们一起来读)——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这就是——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3、尽管高原上的风雪雷电是这样的凶狠残暴,柳树害怕了吗?而是——(点击变蓝: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谁来一个人读读这二个半句。你读。

  他在拼命地熬啊,挺啊,坚持啊。谁再读?(生读)它这是在跟死神较劲呢,是吧?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二个半句。读。(生齐读)它就是这样撑过来的。同学们,柳树经受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你们看这里用了几个“多少”?(点击加重点号)谁能读好几个带“多少”的短句。是啊,读“多少”时,这个“多”字音调可以上扬一点,你再来读。这几个“多少”写出了柳树遭受的摧毁是多么地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没有)没有畏怯,(引读)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

  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评价:可见,它这种一定要撑下去的决心是多么地大呀。

  4、同学们,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很多时候,也许当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他会怎么鼓励自己的呢?

  5、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预设:顽强、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坚强不屈、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学生上台板书)

  小结:就是这样一株柳树,它巍巍然撑立在苍茫、荒凉的青海高原上,正是因为它长时间这样的撑立,接连不断地创造着生命的奇迹,成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师完善板书)的确不容易呀!

  对比:与家乡灞河边的柳树

  1、快速浏览课文的8自然段,从家乡灞河的柳树中你又读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什么?

  预设:家乡柳树越是“极易存活”,我们越感到高原柳树的存活之不易;家乡柳树越是“极速生长”,我们越感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生长之不易。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板书)对比是为了衬托——柳树生存的不容易。可见作者的独具匠心!

  2、指学生板书:读到这儿,我们对这株不屈不挠的、坚持不懈的、坚强……的柳树油然而生敬畏之情,让我们带着这样敬畏的心情读读这株柳树,让它伫立在我们的心中。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过度: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我想,作者敬畏的不仅仅是它的形象,更是它对命运的抗争。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这段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老师在读这段时,不由得想到了许多。我相信大家也一定深有感触。请大家再静静地默读这段,你想到了什么?

  2.结果反馈:(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从你们的表白中,感到你们在说柳,也赋予了树人的情怀。其实作者写柳,也在写人。作者写柳的生长历程,也在写人的生活经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教师板书)

  3.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遗憾的地方吗?

  总结:作者敬畏柳树顽强的精神,也在敬畏具有柳树这种品格的人。孩子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在不断地考验着我们,当我们面对挫折时,你一定要想起——青海高原一株柳!当我们历经磨难时,你也一定要想起作者的这句饱含哲理的话——(生读红色字体部分)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画成一棵树:

  神 奇

  干旱 寒冷 粗大 浓密

  高原 风雪 撑立 粗实 坚硬 对比

  雷轰 电击 苍郁 深沉 借物喻人

  顽强 不屈不挠 坚强不屈

  坚持不懈 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 不畏艰难

  谈话导入:

  板书:柳同学们,谁来谈谈你在哪儿见过柳树?看来,在我们这儿柳树是极其*常的一种树。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写了一棵柳树,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板书课题)

  一、预*汇报,质疑问难

  大家已经预*了课文,这篇文章写了柳树的哪几个方面?通过学生互补,最后板书:样子、生长环境、生长过程。学*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我们就要先理清文章写了景物的哪几个方面。

  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二、细读课文,突破难点

  1、学*柳树本身的特点。

  为什么说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棵柳树的样子。

  出示文字。“这株柳树大约两合抱粗……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请你仔细读读这段话,想想看,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抓住重点词句:“两合抱粗”(引导学生做动作理解)、“百十余*方米的树阴”(与合班教室比较)、叶子绿得苍郁(引导学生与*时见过的树叶比较),使学生体会到柳树的特点是:粗大、茂盛。

  谁能用读的方式,使我们眼前看到这棵茂盛的大柳树?

  指生读。

  指导读。师:老师读第一句,请你们注意听,我将哪些词语稍稍强调了一下,等会儿你读的时候,也把相关词语进行强调。

  谁能用读的方式,使这棵柳树撑立在高原之上,撑立在我们面前。(及时鼓励学生)

  2、结合生长历程及环境,体会柳树的顽强。

  (1)就这样一棵茂盛的大柳树,怎么会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程度呢?课文的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一片绿阴。”

  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六、七自然段,看看命运给了哪些致它于死地的打击。(小组学*)

  学生汇报:干旱、寒冷、高原风雪、雷轰电击

  (2)想象环境恶劣。

  师:这哪是一般的干旱,这哪是一般的寒冷!请同学们微微闭上眼睛,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我们乘坐着时空隧道,来到青海高原。这儿的地势好高呀,*均高度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泰山顶峰高度的两倍。眼前是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远处是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这儿的气候非常恶劣,有时夏秋两季一滴雨都不下,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偶尔雷电轰鸣(放录音);冬天来了,温度在零下十多度,大雪纷飞,北风呼啸(放录音)……你们看到这棵柳树了吗?什么样子?(生谈)

  师:它在坚持。(它在熬,它在挺,它在和死神抗争)

  师:这棵柳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的推毁,一次又一次地起死回生。它坚持着,它奋斗着,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著名作家周国*说得好“苦难是大美!”正因为这株柳树饱受致死的打击,忍受住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最终才长成了一株茂盛的美丽的柳树。

  (3)面对着这株柳树,此时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来读。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这株柳树……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3、拓展:

  同学们,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三、总结学法。

  总结学*方法:同学们,写景状物的文章,我们在学*的时候,首先要读书看写了景物的哪几个方面,然后再品读,抓住语言文字体会特点,最后整合全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图片、声音,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及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及在这种环境之下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读词感受高原环境的恶劣苍茫。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齐读,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高原的环境。

  【设计意图:这几组分别是描写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的,让学生通过读词来想象画面,从而使他们感受到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恶劣,同时为自然过渡到体会青海柳精神和意志作好铺垫。】

  二、一读柳树,感受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语段: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读这段文字,初步感受这一株柳。

  2.、分句读,交流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从表示树干的粗壮、树叶的颜色等词句感受这株柳的粗实坚硬,体会它的神奇。

  3、有感情地朗读。

  三、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1、以“撑立”为导线,自读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了解柳树的生长状况。

  (找出表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词句,用笔划下来。)

  2、交流讨论:这株柳从萌发长到这么粗壮,遭遇了怎样的困难?

  语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抓住:“熬”、“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绝不宽容”、”活到一岁”这些词,感受柳树生命的顽强。)

  结合图片,体会环境之恶劣,柳树之坚强。

  指导朗读。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