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日期:2022-11-06 00:00:00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1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已经能用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本单元仅以四个例题来呈现出来,例1: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例2: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例3: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例4: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巩固提高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绘出物体的位置要细心

  学生能够确定物体的位置,比如说出北偏东30度,但是在画图时北偏东30度却画成东偏北30度。因此,我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方法,0刻度线要对准北这个方向,而90刻度线要和偏的方向重合。所以在绘图时要细心,要不一不留神就该出错了。

  二、图上方位要确定标准

  如在教“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一内容时,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以什么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它是以北京为观测点。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它是以上海为观测点。如果学生把握好了观测点,就比较容易地得出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

  三、表格式描述路线简单又明了

  练*中采用完成表格来描述路线,聪明的学生在下面的练*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果然一目了然非常清楚,而且也不易出错。

  本单元内容虽少但并不简单,学生在绘图时角度易出错,虽然知道怎么确定观察点,可是往往稍不留意就出错。我们在指导学生练*时要善于观察和总结,让学生真正成为方向的主人,更好地在生活中应用。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2

  在教“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一内容时,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以什么为观察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它是以北京为观察点。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它是以上海为观察点。如果学生把握好了观察点,就比较容易地得出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

  在教“我向正南方向走50米到路口,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米到公园。要求学生画出路线示意图。”这一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此题中的观察点是在不断地变化,一开始自己要确定一个起点作为观察点,然后向正南方向走50米到路口,到了路口要以路口为观察点,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米到公园。老师不但要让学生明白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多少米,还要提醒学生每画(走)到一个地方,就要画上方向标,标出名称。

  如果学生弄懂了以上两道例题,这一单元的其它几道题也是大同小异,那么学生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自然而然地全学会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3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学*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要让学生多动手。不少学生会说但是一旦动手就错,特别是对“东偏北,还是北偏西” 以及在地图上标注某一地的位置等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茫然。我结合例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教师参与学生的学*活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度、60度;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如果学生不能想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者的身份,提出建议: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呢?引导学生根据方位和度数说出具体的方向。并强化练*还可以怎样说:南偏东45度 、东偏北50度 、西偏南25度、北偏西15度。通过对比练*,学生能理解本课难点,会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学生水*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能利用培优补差的时间,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4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有所改变,对于学生来说,本单元学完后,学生们对于准确地找准位置及位置的准确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应该是有所了解了。本单元我同样让学生独立完成及发现本单元所学知识与以前我们所学知识的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

  《位置与方向》这一内容涉及到同学们的空间想象和动手的能力的问题。一到空间和动手操作,就到了重点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方法运用于手上,这本身就是重点训练项目,其次知识点的琐碎,地图与实际生活的转化更是学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养的难点。不仅是我有啃骨头的教学感受,很多老师也觉得这部分的教学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来说,让孩子很有效的区分“东偏北”,还是“北偏东”就不容易。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给我介绍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运动法,就是要动态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动形成的。我是很喜欢拿来主义的,随即就运用到教学中,但是实践出真知,真正在教学中运用起这个方法却发现差强人意,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义,但是做起题来,却频频出错,并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

  为什么这样的方法我觉得已经很科学了,可学生就是老出错呢?我觉得这和学生做题的意志品质有关系,他们不愿意每道题都要想象一边。也和学生对角的认识是有关系。小学阶段认识的角是一个静态认识,就是两条边一个顶点,而不是由一条线段绕段点旋转形成的,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本身就没有和移动挂钩,那么用这种东移动到西,来解释东偏北,是否有认知上的障碍呢?理解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我改变了一下方法。在我们所地图上有四个主的方向,但在各主要方向之间还有其他方向:如东偏北,为了让学生搞清楚,到底是东偏北40度还是北偏东50度这一问题,我反复让学生看书,让学生来发现“偏”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无论是东偏北40度还是北偏东50度,说的都是一个方向,但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有一个*惯性的用法,就是我们往往看角度较小的这一区域。记得刚教授这一课时,由于我是先让同学们放手去做,并没有先传授知识,结果好笑的说

  法出来了,居然还有同学说,东偏东南的,我并没有批评这些同学,我让他把他的想法说给我听,他说某个地方确实是东往东南这方向在偏。哦,原来是这样。因为,在三年级,我们学了位置与方向,讲了东与南相间的这一区域是东南,所以有同学就说是东偏东南。我为我的学生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是自己在思考问题,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在班上示明:东偏南就是从正东方向往正南方向偏,所以,我们*惯说东偏南或南偏东。学生恍然大悟。

  教学时我越来越发现,学生做题时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只有让学生“真正当家作主“时,学生才会发现数学的奇妙,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5

  这学期的教学时间很紧张,16周就得结束功课,没有时间做练*,那就不能靠练*来实现扎实掌握知识。这对我倒是不小的考验。这就意味着你必须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学生更好的方法。教学如期进行到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到了空间想象和动手的单元。一到空间和动手操作,就到了重点中的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方法运用于手上,这本身就是重点训练项目,其次知识点的琐碎,地图与实际生活的转化更是学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养的难点。不仅是我有肯骨头的教学感受,很多老师也觉得这部分的教学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来说,让孩子很有效的区分“东偏北”,还是“北偏东”就不容易。很多老师给我介绍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运动法,就是要动态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动形成的。我是很喜欢拿来主义的,随即就运用到教学中,但是实践出真知,真正在教学中运用起这个方法却发现差强人意,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义,但是做起题来,却频频出错,并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为什么这样的方法我觉得已经很科学了,可学生就是老出错呢?我觉得这和学生做题的意志品质有关系,他们不愿意每道题都要想象一边。也和学生对角的认识是有关系。小学阶段认识的角是一个静态认识,就是两条边一个顶点,而不是由一条线段绕段点旋转形成的,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本身就没有和移动挂钩,那么用这种东移动到希,来解释东偏北,是否有认知上的障碍呢?理解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我改变了一下方法。

  既然学生认识的角是静态的,那么我就试着给这两条边配上不同的名称,用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判断好每条边不同的角色再来描述。在两物体间形成的角度,无非就是两物体间的连线和正方向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形成这个角的两条边我给它固定上不同的'名称,那条正方向的边叫做“主边”,而另一条边就叫“次边”。描述角度时就要从这个角的主边偏向另一边,另一边偏向哪就是哪,这样“哪偏哪”就是主边偏向次边。方法就是在名称上做了细化。这个孩子叫小红,那个孩子叫小明,无非就是给两条边起了名字而已。学生反而接受了这样的方法,这样的规定,做题时不容易出错。因为这样的特征很明显,文字上以“偏”字为标志,主边在前,次边再后,在图上,以十字坐标为标志,主边永远在十字坐标上,这样建立起的一一对应学生好接受,也好操作。出错就少了。教学时我越来越发现,有时候的概念和名称是该给学生细化的,这样的细化不会使知识难理解,反而使知识更明确更规范。数学不就是一个很规范的科学吗?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在细化概念上继续走下去。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6

  位置与方向一课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要求学生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道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联系;有价值的数学学*体验应当极大的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会因为数学学*而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的内在魅力。

  我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外的景物,借助操场的旗杆为中心,让学生观察旗杆的东、南、西、北各有哪些建筑物?了解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并知道这四个基本方向在地图上怎样表示,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位置和*面图上方向之间的转化关系。接着让学生观察幼儿园、厕所、伙房等各在旗杆的什么方向上,学生自然知道这一些建筑物都不是在四个基本方向上,从而引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的方向。然后组织学生动手画一画,在给出一个方向的基础上能写出其他七个方向,并讨论这八个方向之间的关系以便加强记忆。再出示信息窗的图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然后课件出示一个路线图让学生通过米数来描述方向和位置通过课件演示的练*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当然,方向感弱、学*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之后,不能清楚准确地辨别出建筑物的方向和行走路线。在以后开展同样形式学*的时候,对此类学生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加以引导与个别指导,才能达到基本的学*目标。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7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学设计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环节的设计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一是在室外辨认方向,二是在室内辨认方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具体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上方位与实际方位的联系区别

  在引导学生认识实际方位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以教室中的实物为中心,画一幅教室的*面图,这样既巩固了实际方位,又引申出了图上方位,同时学生由于所定方位不同,实物也就不同,所以图的画法多种多样。这样教师便可以引出图上方位,并且编成口诀告诉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西南、西北、东南、东北的区别认识

  由动物园图认识全部八个方向后,为了帮助学生区别和认识其他4个方位,可以将八个方位写成米字型,以米字型中间的一竖区分左边为西,所以分别是西南、西北。右边是东南、东北。并且告诉学生由于西和东,北和南相对,所以西北对东南,西南对东北,再以米字一横划分,上方是北,即西北、东北;下方是南,即西南、东南。

  三、图上方位要确定标准

  在确定某一建筑物的方位时,以某一建筑物为标准,它是一个方位,而以另一个建筑物为标准,它又是另一个方位。以花坛为标准是在花坛的北面,而以大门为标准,则在大门的东北角上。所以,确定标准是关键。

  如在教“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一内容时,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以什么为观察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它是以北京为观察点。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它是以上海为观察点。如果学生把握好了观察点,就比较容易地得出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

  四、采用表格式进行路线描述是个好办法,既清楚又简洁明了。

  总之第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总之,这节内容开始和最后一个环节,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教室的有效资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反思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反思。第四课时由何老师进行研磨。第一次试教时,我创设了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练*。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扩展1)

——六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汇总5篇

  六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1

  三下《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后,再来学*东、南、西、北等八个方位的。在这个单元,学生要知道生活中的方向和地图上的方向,还要会看路线图,根据方向来指路。对空间观念差的孩子来说,这个单元的学*简直是在云里雾里走,分不清方向。

  为了帮助孩子们认识这么多方位,会辨认方向并指路,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生活常识的基础上认识方向

  学生对太阳东升西落、北极星、指南针、夏天南风、冬天北风等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上课时把他们的已知经验引发出来进行复*,自然联系到四个方向的认识上。然后通过变换位置指认方向,学生明白了位置的改变使我们面对的方向不一样,画下的方位图也不一样,为了方便看图,统一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画图方法。

  2、利用各种途径来记忆方向

  学生即使知道了方向,但指认起来依然困难重重,极易混淆东西、南北,更不用说八个方位一起记了。我首先让学生在每一幅图中标明方向再来辨认,减低难度。然后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用固定的手势来表示固定的方向,如指右上为东北,右下为东南等。再通过游戏练*来巩固记忆,在练*中不断地指认多次巩固。

  为了和抽象的题目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我又想出了箭头记忆法帮助学生来记方向,把手势化为纸上的箭头,来记忆八个方向。在做题时可以直接用箭头来帮忙,从哪儿到哪儿,画箭头,然后认箭头方向就比较容易了。

  3、同桌合作,多说多练多运用

  学生总以为自己方向都认识,觉得这个单元根本不用老师教,自己完全可以解决,所以上课时注意力不太集中,老喜欢做后面的题目。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好上课的时间,我在一个内容的学*后都会让他们及时巩固,特别注意让他们互相说说,考考,指指。有时在学*之前就让他们自己先表现下自己会的。这样做,使他们上课时更投入,而且互相之间互相考察,也可以让会的教不会的。常常用游戏的形式,也让他们愿意主动听清规则和要求。

  六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2

  《位置与方向》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上、下、左、右”这些相对位置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谢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学生的数学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有用的数学,就必然用发自内心的喜好和创造来体验数学。因此,在设计本单元的教学时,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活动对加深理解的重要性,尽可能地让学生体验,分清“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

  在教学中,如果先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辩认方向,分小组体验实景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使学生有一个充分的感性认识,并且知道这些方向不会随观察者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再回到教室,集体交流,分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正确地辨认方向。在学生熟知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四个方向之间联系与相对性,使学生能够用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所知道的位置与方向,绘制一张示意图。绘制时,学生一定会遇到困难:学生所观察到的东、南、西、北,是水*方向的,怎样在黑板或纸上画(表示)出来呢?这时,要向学生介绍:在绘制*面图时,一般情况下,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在学生能够清晰地辨认东、南、西、北等方向后,要求学生描述某一物体所在位置,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是在某一“标志物”(参照物)的哪个方向。这一教学环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标志物”(参照物)不同,所描述的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描述行车线路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这样的方向,这时一定提醒学生:上、下、左、右等,都是相对方向,不是固定位置,在描述时,一定要让学生说“向东、向北、向南或向西”等词语,这样才能准确地说出具体方向。

  总之,尝试着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向探究,使孩子们在研究性学*活动中,主动参与,自由地表达思想、表露情感、表达观点、表现创造,体验和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神秘和魅力,感觉到数学的实用和价值;试图使封闭的书本式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紧密相连的自主创新过程,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六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3

  本册书第一单元安排了位置与方向这个内容,这个内容和认识人民币、认识时间都属于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如果在家里,在生活中练*使用多,那么不用老师统一讲解,学生也能会做题,会应用。学新课前,我先在班里统一做了调查,一些学生对于方向有粗浅的认识,一些学生一点基础都没有。因此,我还是带领学生扎扎实实的学*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回忆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1.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方位比较抽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爱学,易学,我通过儿歌的方式让他们记方位,例如以下两首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下午放学,面向太阳,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这两首儿歌上课我带学生统一读熟,回家又背给家长听。为了让学生熟练明确四个方向,后来我又补充了一首简易儿歌:面东背西,左北右南。面西背东,左南右北。面南背北,左东右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这些儿歌学生非常喜欢,背诵特别快。

  2.注重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有一节数学课,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篮球场地,让他们分别面向四个方向站好,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分别有什么显著的建筑物,这样他们就能灵活地记住当自己面向任意一个方向时,能非常清楚其他三个方向。一天布置作业,我还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看一看自己家周围有什么建筑。

  3.学生做题时,我让他们在图上先标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在*面图上,一般是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上一般只给标注一个北方向,学生做每一个题时要先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做题前先在图上标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这样,学生做这个大题里的每一个小题时就变得简单多了。

  本单元教学唯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校期间只带学生去了一次操场认方向,以后如果再执教这个单元,争取多带他们出去几次,到不同的地方去认方向。

  六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4

  在设计本课教案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出发,选择了校园建筑及学校周边建筑为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加入到了课件中。既起到了调动学生学*兴趣的目的,同时还将学生的学*与实际相联系,让孩子能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

  在课堂上,我借助课件引发矛盾冲突,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将课堂变为学生的学堂,既让学生们学会了相关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惯和方法。此外我还为学生合理的安排了口头练*与书面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但是,尽管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课后仍然感觉有很多不足,梳理之后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在复*东南西北,并介绍校园环境的环节。学生说出“校门在教学楼的北面”,这时如果能提问:教学楼又在校门的什么方向呢?则既巩固了位置具有相对性这一知识点,同时也是为后面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2、在描述正兴德茶庄所在方向时,可以考虑进一步强调东偏南和南偏东的区别,应该会更利于学生理解两种说法的不同。同时关于南偏东的夹角60°是如何得来的,也应该让学生简要做一说明。

  3、在小结描述物**置的方法时,虽然强调了方向和距离的重要性,但到底是先确定方向,还是先描述距离没有点透,估计会给个别学生造成一定的疑惑,此外,观测点作为重要的参照物,应该反复进行强调。

  4、在描述建民里小学位置的练*中,可以考虑引导学生说出“西北45°方向”、“西偏北45°方向”、“北偏西45°方向”及“西北”等4种描述方法,当时我只是引导学生将答案确定为西北方向,至于原因没有进行深入剖析,事后想想错过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契机。

  六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5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是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学*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多说。我先复*四个正方位,让学生做到人人心中有方向。然后从每个正向偏向了一定角度,让学生观察是从哪个正向偏向了哪个方向?同时,一条方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针对不同说法,学生小组互说,抽学生说,说中感悟方向感。会熟练说,就为在原基础上添了角度和距离的学*,打好基础,学生掌握就会较容易。

  这部分内容,我认为找观测点是难点。观测点不同,观察的位置自然不同。如:做“其他城市在北京什么方向”的题目,我引导提出“在北京”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分析,知道了我们是站在北京这个观测点,观察其他城市,那么就应该在北京处画四个正方向,找准其他城市的位置。并举例说明如何找观测点。这样学生遇到叙述模糊的题目,可因势利导。如:小明看小丽什么位置,小丽看小明什么位置?题目只有一条线段,大部分学生找观测点较困难。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合作交流,分析找出每一句话的观测点。有了前面找观测点的方法,学生逐步感悟:“小明看小丽”,是小明在看,我们应该站在小明的角度观察,应在小明处画四个方向,找小丽的位置。

  同时这部分内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紧密,我为了使学生对位置有身临其境的感悟,针对全班学生的座位,指明在一学生位置观察另一学生的位置,进一步让多个学生在同一个位置观察某一学生位置,并互相找伴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位置,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只是,实际生活中,只能说个大概位置,并没有具体角度,所以有局限性。

  练*中,我发现有学生方向与距离两个元素都说到了,只是叙述不规范,今后还要注意。 由于学生水*参差不齐,所以个别学生仍是不十分清楚。只能利用培优补差的时间,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扩展2)

——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五)份

  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1

  “位置”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确切地描述某一建筑相对于参照物的具**置需要涉及到方向、角度和距离的问题,这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因此,我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说说我相对于他们所在的位置,学生能用“正北、正南、东北、西南”等方位词进行描述,然后我又改变自己的位置,让刚才的几个同学说说我相对于他们所在的位置,学生发现我的位置变化了,他们相对于我的位置也在变化,于是我就指出本节课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参照物”,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因此,我们在分析物体所处的位置时一定要弄清以何为参照物。

  接着,我让学生画出方位坐标,指出: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那么,东南和西南方向呢?这时有同学提出疑问:是否有西偏南等方向呢?于是就指出,在*面图中,是以南北为主要方向,因此,其余的方向都是以北偏×,南偏×而命名,西偏南等方向就无此说法了,其实,对于这一点,个别学生的观念无法转变,因此在“练*十二第2题”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以林峰塔为观测点,玉龙潭其实是在林峰塔南偏西60°方向,但是一些同学就偏偏量了玉龙潭与正东方向的夹角度数,我抓住这一典型错例,就进一步强调建筑物如在参照物的北偏×,南偏×方向,那么我们所要量取的角度就是建筑物与正南或正北方向的夹角度数,学生欣然接受此法,从后来的作业来看,没有出现夹角度数错误的情况。

  总结下来,学生掌握得还可以,主要的错误就是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时,计算和单位名称方面有所疏漏,在上本节课之前,由于我的疏忽,没有安排这一方面的练*,学生缺少对旧知的复*,以后应在新课之前全面考虑。

  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2

  “位置”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确切地描述某一建筑相对于参照物的具**置需要涉及到方向、角度和距离的问题,这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因此,我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说说我相对于他们所在的位置,学生能用“正北、正南、东北、西南”等方位词进行描述,然后我又改变自己的位置,让刚才的几个同学说说我相对于他们所在的位置,学生发现我的位置变化了,他们相对于我的位置也在变化,于是我就指出本节课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参照物”,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因此,我们在分析物体所处的位置时一定要弄清以何为参照物。

  接着,我让学生画出方位坐标,指出: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那么,东南和西南方向呢?这时有同学提出疑问:是否有西偏南等方向呢?于是就指出,在*面图中,是以南北为主要方向,因此,其余的方向都是以北偏×,南偏×而命名,西偏南等方向就无此说法了,其实,对于这一点,个别学生的观念无法转变,因此在“练*十二第2题”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以林峰塔为观测点,玉龙潭其实是在林峰塔南偏西60°方向,但是一些同学就偏偏量了玉龙潭与正东方向的夹角度数,我抓住这一典型错例,就进一步强调建筑物如在参照物的北偏×,南偏×方向,那么我们所要量取的角度就是建筑物与正南或正北方向的夹角度数,学生欣然接受此法,从后来的作业来看,没有出现夹角度数错误的情况。

  总结下来,学生掌握得还可以,主要的错误就是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时,计算和单位名称方面有所疏漏,在上本节课之前,由于我的疏忽,没有安排这一方面的练*,学生缺少对旧知的复*,以后应在新课之前全面考虑。

  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3

  11月21日,我有幸参加石练小学与金岸小学数学教研联谊活动,并在此次活动中上了《确定位置》一课。

  本节课既是认识图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直角坐标系等知识的基础。这节课要求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理解数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数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对的表示方法,而是直接告诉他们,然后围绕“这个数对第一个数表示什么?”“数对中第二个数表示什么?” “写数对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几个问题展开,让学生体会数对的含义和书写,并使学生初步理解用数对表示物**置的方法。再通过确定小青班同学的位置帮助学生熟悉这一规则。之后让学生尝试用数对来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对数对含义的理解。

  反思这节课,从设计准备到试教,到最后上完这节课,需要我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

  1、关于在实际教室里用数对表示学生的座位时,在数第几组的时候,我没有说明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而从学生的角度想则是从右往左来确定,这样就会导致有的学生对“列”和“行”的规定迷迷糊糊,现在反思才明白关键是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以观察者的角度来规定第一列和第一行。

  2、对于课堂生成问题不能及时的处理。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座位卡找自己的新座位时,出现了两张相同的座位卡(4,1),其实可以先让学生去判断一下是谁坐错位置了,那么她的座位卡应该怎么改?但在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意外”时,我并没有把它很好的利用起来,在这方面还有待我在教学中去实践去探索!课堂教学是可以预设的,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把握临时生成的环节,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内容,才能更有效的来调控课堂。

  一节课已经结束了,但我的思考却没有终止,考虑着我教学的得与失。每节课都会存在不足,我们要在不断的反思中不断提高。

  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4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精彩之处:

  一、有效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为学生良好的求知环境。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有意地为学生的学*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学生认识了数对在实践中应用数对时,我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提出(2,5)(5,2)表示的位置一样吗?引起了学生的一场争论,最终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各自的意义,这样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难点,接着我又说出“—5”不完整的数对,导致学生无法确定位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身边找到数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入手,提出让学生帮我“找班长的位置”的问题,但我要求学生不能用嘴说,不能用手指,而是简单的写或画在答题纸上,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再通过与学生交流、感悟等自主学*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体会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在学*了数对之后,我又回到生活中,让他们用数对说出同学、自己的位置,用数对找同学,使数对又回到了生活中,而且练*题选取的学校周围的地图、游乐场的场景等,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热情,增强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

  整节课以活动为主线,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小组的合作交流,又有学生的自主探究,还有老师的恰当点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了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组之间的立体式交叉网,实现了教学的灵活高效,也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体会到了数学学*的有用性,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

  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5

  一、共同的地方:

  1、明确小组学*目标。小组学*目标明确之后,每个组能带着他们的目标进行学*,并且小组长更能关注他们组员的学*情况,这样也就能带动学生学*的精气神。在课后调查学生的想法时,学生也认为小组学*目标还是要的。

  2、学生初步学会了总结方法。学生在自学例题后,能把课本中例题的知识总结成方法或步骤展示出来。

  二、上面两点是课堂较好的地方,但也有共同的问题:

  1、学科班长的培训还不细致,例如在课堂流程中环节的衔接不流畅;在小组自学后要展示时不会观察板面选择小组展示等等。

  2、小组长的培训不细致。例如:在自学后板书时虽然有总结的步骤,但每个步骤也要明确的说明;每个组有2个组长,这2个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组长在辅导组员时辅导什么,怎样辅导可以让组员形成学*力等等。

  3、时间上前松后紧。在独学、对学、群学和预展的时间上过多,主要还是小组长的培训没有达到一个高标准。

  三、不同之处:

  1、时间方面。

  在昨天的课堂中,时间上刚刚好。一是五(2)学生他们自己的班级,他们的小组成员是固定的,组长负责的四个组员是固定的,在小组学*时更有默契;二是他们的小组阵地是固定的,每个小组知道他们的板面位置,板面怎样规划。在今天的课堂中,从12:05——12:55超时10分钟。原因是五(1)学生到了五(2)的教室后,随便找了位置坐,小组成员临时组成,组长临时选取的,在小组交流时没有默契,并且不清楚本组的板面在哪里,这也是我特别疏忽的地方。

  2、补充质疑方面。

  今天的课堂中质疑更多一些。五(1)班能有更多的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昨天五(2)的课堂中更多是精英展示。这也是需要在五(2)班要加强的地方。

  四、努力方向:

  1、明确小组学*目标,提起学生的学*精气神。

  2、学科班长、小组长通过每节课加强培训,从细节开始。

  3、*时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多向学生要方法。

  4、努力使课堂实际尽可能的实现所备课堂设计。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扩展3)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合集5篇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1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学设计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环节的设计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一是在室外辨认方向,二是在室内辨认方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具体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上方位与实际方位的联系区别

  在引导学生认识实际方位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以教室中的实物为中心,画一幅教室的*面图,这样既巩固了实际方位,又引申出了图上方位,同时学生由于所定方位不同,实物也就不同,所以图的画法多种多样。这样教师便可以引出图上方位,并且编成口诀告诉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西南、西北、东南、东北的区别认识

  由动物园图认识全部八个方向后,为了帮助学生区别和认识其他4个方位,可以将八个方位写成米字型,以米字型中间的一竖区分左边为西,所以分别是西南、西北。右边是东南、东北。并且告诉学生由于西和东,北和南相对,所以西北对东南,西南对东北,再以米字一横划分,上方是北,即西北、东北;下方是南,即西南、东南。

  三、图上方位要确定标准

  在确定某一建筑物的方位时,以某一建筑物为标准,它是一个方位,而以另一个建筑物为标准,它又是另一个方位。以花坛为标准是在花坛的.北面,而以大门为标准,则在大门的东北角上。所以,确定标准是关键。

  如在教“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一内容时,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以什么为观察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它是以北京为观察点。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它是以上海为观察点。如果学生把握好了观察点,就比较容易地得出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

  四、采用表格式进行路线描述是个好办法,既清楚又简洁明了。

  总之第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总之,这节内容开始和最后一个环节,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教室的有效资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反思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反思。第四课时由何老师进行研磨。第一次试教时,我创设了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练*。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2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学设计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环节的设计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一是在室外辨认方向,二是在室内辨认方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具体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上方位与实际方位的联系区别

  在引导学生认识实际方位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以教室中的实物为中心,画一幅教室的*面图,这样既巩固了实际方位,又引申出了图上方位,同时学生由于所定方位不同,实物也就不同,所以图的画法多种多样。这样教师便可以引出图上方位,并且编成口诀告诉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西南、西北、东南、东北的区别认识

  由动物园图认识全部八个方向后,为了帮助学生区别和认识其他4个方位,可以将八个方位写成米字型,以米字型中间的一竖区分左边为西,所以分别是西南、西北。右边是东南、东北。并且告诉学生由于西和东,北和南相对,所以西北对东南,西南对东北,再以米字一横划分,上方是北,即西北、东北;下方是南,即西南、东南。

  三、图上方位要确定标准

  在确定某一建筑物的方位时,以某一建筑物为标准,它是一个方位,而以另一个建筑物为标准,它又是另一个方位。以花坛为标准是在花坛的北面,而以大门为标准,则在大门的东北角上。所以,确定标准是关键。

  如在教“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一内容时,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以什么为观察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它是以北京为观察点。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它是以上海为观察点。如果学生把握好了观察点,就比较容易地得出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

  四、采用表格式进行路线描述是个好办法,既清楚又简洁明了。

  总之第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总之,这节内容开始和最后一个环节,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教室的有效资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反思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反思。第四课时由何老师进行研磨。第一次试教时,我创设了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练*。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3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学*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要让学生多动手。不少学生会说但是一旦动手就错,特别是对“东偏北,还是北偏西” 以及在地图上标注某一地的位置等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茫然。我结合例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教师参与学生的学*活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度、60度;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如果学生不能想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者的身份,提出建议: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呢?引导学生根据方位和度数说出具体的方向。并强化练*还可以怎样说:南偏东45度 、东偏北50度 、西偏南25度、北偏西15度。通过对比练*,学生能理解本课难点,会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学生水*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能利用培优补差的时间,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4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有所改变,对于学生来说,本单元学完后,学生们对于准确地找准位置及位置的准确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应该是有所了解了。本单元我同样让学生独立完成及发现本单元所学知识与以前我们所学知识的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

  《位置与方向》这一内容涉及到同学们的空间想象和动手的能力的问题。一到空间和动手操作,就到了重点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方法运用于手上,这本身就是重点训练项目,其次知识点的琐碎,地图与实际生活的转化更是学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养的难点。不仅是我有啃骨头的教学感受,很多老师也觉得这部分的教学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来说,让孩子很有效的区分“东偏北”,还是“北偏东”就不容易。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给我介绍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运动法,就是要动态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动形成的。我是很喜欢拿来主义的,随即就运用到教学中,但是实践出真知,真正在教学中运用起这个方法却发现差强人意,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义,但是做起题来,却频频出错,并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

  为什么这样的方法我觉得已经很科学了,可学生就是老出错呢?我觉得这和学生做题的意志品质有关系,他们不愿意每道题都要想象一边。也和学生对角的认识是有关系。小学阶段认识的角是一个静态认识,就是两条边一个顶点,而不是由一条线段绕段点旋转形成的,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本身就没有和移动挂钩,那么用这种东移动到西,来解释东偏北,是否有认知上的障碍呢?理解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我改变了一下方法。在我们所地图上有四个主的方向,但在各主要方向之间还有其他方向:如东偏北,为了让学生搞清楚,到底是东偏北40度还是北偏东50度这一问题,我反复让学生看书,让学生来发现“偏”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无论是东偏北40度还是北偏东50度,说的都是一个方向,但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有一个*惯性的用法,就是我们往往看角度较小的这一区域。记得刚教授这一课时,由于我是先让同学们放手去做,并没有先传授知识,结果好笑的说

  法出来了,居然还有同学说,东偏东南的,我并没有批评这些同学,我让他把他的想法说给我听,他说某个地方确实是东往东南这方向在偏。哦,原来是这样。因为,在三年级,我们学了位置与方向,讲了东与南相间的这一区域是东南,所以有同学就说是东偏东南。我为我的学生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是自己在思考问题,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在班上示明:东偏南就是从正东方向往正南方向偏,所以,我们*惯说东偏南或南偏东。学生恍然大悟。

  教学时我越来越发现,学生做题时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只有让学生“真正当家作主“时,学生才会发现数学的奇妙,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5

  这学期的教学时间很紧张,16周就得结束功课,没有时间做练*,那就不能靠练*来实现扎实掌握知识。这对我倒是不小的考验。这就意味着你必须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学生更好的方法。教学如期进行到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到了空间想象和动手的单元。一到空间和动手操作,就到了重点中的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方法运用于手上,这本身就是重点训练项目,其次知识点的琐碎,地图与实际生活的转化更是学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养的难点。不仅是我有肯骨头的教学感受,很多老师也觉得这部分的教学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来说,让孩子很有效的区分“东偏北”,还是“北偏东”就不容易。很多老师给我介绍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运动法,就是要动态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动形成的。我是很喜欢拿来主义的,随即就运用到教学中,但是实践出真知,真正在教学中运用起这个方法却发现差强人意,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义,但是做起题来,却频频出错,并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为什么这样的方法我觉得已经很科学了,可学生就是老出错呢?我觉得这和学生做题的意志品质有关系,他们不愿意每道题都要想象一边。也和学生对角的认识是有关系。小学阶段认识的角是一个静态认识,就是两条边一个顶点,而不是由一条线段绕段点旋转形成的,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本身就没有和移动挂钩,那么用这种东移动到希,来解释东偏北,是否有认知上的障碍呢?理解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我改变了一下方法。

  既然学生认识的角是静态的,那么我就试着给这两条边配上不同的名称,用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判断好每条边不同的角色再来描述。在两物体间形成的角度,无非就是两物体间的连线和正方向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形成这个角的两条边我给它固定上不同的'名称,那条正方向的边叫做“主边”,而另一条边就叫“次边”。描述角度时就要从这个角的主边偏向另一边,另一边偏向哪就是哪,这样“哪偏哪”就是主边偏向次边。方法就是在名称上做了细化。这个孩子叫小红,那个孩子叫小明,无非就是给两条边起了名字而已。学生反而接受了这样的方法,这样的规定,做题时不容易出错。因为这样的特征很明显,文字上以“偏”字为标志,主边在前,次边再后,在图上,以十字坐标为标志,主边永远在十字坐标上,这样建立起的一一对应学生好接受,也好操作。出错就少了。教学时我越来越发现,有时候的概念和名称是该给学生细化的,这样的细化不会使知识难理解,反而使知识更明确更规范。数学不就是一个很规范的科学吗?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在细化概念上继续走下去。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扩展4)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篇

  回顾这一学期来的工作,我感触颇深,尤其是第一次教四年级数学的一些感想。

  开学之初我很庆幸自己教了四年级一个班级的数学,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班级我感到有些措不及防。不过听说这个班级的整体水*还不错,不过对于我这个数学方面的新手,也可以说是实*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不过我深深地坚信着对于小学生来说“亲其师,信其道!”只要学生喜欢我这个老师,那么自然就喜欢我所教的学科,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就高。

  所以我的第一节课并不是给大家上课,只是让大家认识我,我也认识大家,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效果是显而易见地,渐渐地孩子们开始喜欢我,有时甚至离不开我。当我有事请假的时候总是会受到来自孩子们的问候,而当我回来的时候也总是被孩子们围着水泄不通。而对于我来说,每一次的和孩子们一块儿上课都会让我忘却生活中的不愉快和烦恼,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幸福的。

  期中考试孩子们出人意料的从开始的从第二名进入到了第一名,我也和孩子们体验着成功的喜悦。我和孩子们都对后面的学*热情很高,希望在期末考试中能够更上一层楼。渐渐地我对于学生的要求多了起来,加上自己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意外事件,使的状态和情绪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知不觉指责和批评多了起来。课堂上问题学生的问题也不断地出现反弹,在无心应对之下,我只得以斥责去回应。不知从何时孩子们似乎和我的距离有些疏远了,课堂上也似乎有些安静了,孩子们也不那么积极地回答问题了。每次下课或者调课的时候孩子们的埋怨情绪也多了,看得出来他们不再以前那么喜欢上我的课了。而我对于数学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教学方法,在后来的期末考中我们班的数学成绩再次回到了原点。

  当然对于学生成绩倒退原因很多,可能是学生考试状态或者出题不对路,但是这些都是客观的原因,而真正地问题还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问题。而相对于我来说我想是我和孩子们的师生关系出现了问题,或者说我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和他们的`关系,让他们更加地喜爱我,从而喜欢上我的课。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相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他们缺乏的是学*的热情和学*的兴趣,让孩子们喜欢上自己,进而喜欢自己的课,这是需要老师的智慧和魅力的。

  时光荏苒,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本期中我担任了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下面我谈谈自己这个学期在教学上的得与失。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练*。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二、加强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笔算。学生在四年级上期时已经学*了整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的一大难点,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一学期过去了,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学*成绩也有所上升等等,但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

  一、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合作学*。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担心放手让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从而讲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因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

  三、个别学生的学*态度不够端正。

  在本期中,我发现我班有部分学生的学*态度不够端正。这个学*态度包括他们*时上课的表现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有些学生对自己参与学*的过程、学*的结果无所谓,上课吊儿郎当,想听就听,不听就干自己的“事”,做小动作、找旁边的同学讲话,自己不认真学*还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待作业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题*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所谓的“懒汉”,课堂作业不及时完成,回家作业漏做甚至不做的是大有人在。虽然经过一个学期苦口婆心的教育,有部分同学已经改观了,但还有一部分“屡教不改”的,希望在最后的复*阶段,他们能有所转变。

  针对这些问题,拟定了以下改进的措施:

  1、要进一步学*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2、加强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教育,

  使学生能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

  3、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情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比较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辅导,鼓励他们,激励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课堂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以便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本期已经结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和学生一起,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多的成绩

  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

  教材提供的素材、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教师传授知识,更重要的的是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数学课堂知识的传授应该在学生各种思维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自然的完成,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应以怎样创设合适的思维情境,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核心目的展开。

  怎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思维热情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除了教师的课前准备以外,教师应注意适当的使用激励、讨论、合作交流等手段,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为目的来综合使用这些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不要肤浅的流于形式为了讨论而讨论和不分对错言过其实的表扬,要用适当的方式帮助暴露其思维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另外,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时机促进学生的思维纵深发散。

  注意改进的方面

  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教师要参与,在给学生思维自由和空间的'同时,教师应作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保持和学生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把握时机促进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提升,同时关注困难学生的思维问题答疑解惑,提高其思维效率帮助其保持学*热情。

  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1、让学生了解第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具体讲,角就是在学*了直线、射线和线段性质的基础上,由它们组成新的几何图形,从而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2、借讲角的第二定义之机,用运动的观点研究几何图形,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

  5、角的各种表示法的教学一定要重视,要反复练*,尤其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角有两个以上时,一定让学生写对,并告诉学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最好用数字表示角,这样既简便又清晰.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改错是引导学生辨析正误的重要手段。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看到许多公开课中,改错题的出现率非常高,笔者也认为改错题随手可得,课堂上使用起来省时省力,见效快,还能活跃气氛,何乐而不为呢?

  (片段)“用字母表示数”

  师:在数与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还有更简便的写法,你还想学吗?自己学学看。

  学生读完之后,开始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你看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a×4可以写成4。a或4a(板c=4×a=4。a=4a)

  师:我们比一比,从a×4到4。a到4a。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数字写到字母的前面了。

  生:中间的乘号写成了圆点。

  生:后面乘号干脆也不写了。

  师:是啊。在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改写成一个小圆点,写在数和字母的中间。这个式子还是读作:4乘a。a×4或4×a还可省略乘号,直接写成4a读作4a。要注意数字必须写在字母前面。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呢?

  (教师扫视全班,但无一学生发表意见)

  师:a×a怎么简写呢?

  生:它可以写成a。a

  生:它可以写成a2。

  师:是a2吗?这个“2“应该写在那里?(板:a×a=a。a=a2)

  生:右上角。

  师:你知道这个“2“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面面相觑,无言以答)

  师:这是一个新的符号,读作a的*方。(板书)它表示2个a相乘。

  师:它能写成2a吗?

  生:不能。“2“只能写在右上角。

  师:2a表示什么呢?

  生:2a表示2×a

  师:那么,书上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呢?

  生:1与a相乘等于a(板书:1×a=a)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学到了不少知识。接下来我们来看下面各式的简便写法是否正确。出示:

  (1)a×8写成a8

  (2)b×c写成bc

  (3)x+5写成5x

  (4)c+c写成c2

  师:第1题对吗?

  (学生迅速读题,然后陷入沉思分析,有人举手了。)

  生:我觉得不对。

  师:你认为那里错了呢?

  生:这个数字应该写在字母的前面。

  生:对,字母要在数字的后面,你看书上就是这么说的。

  师:第2题对吗?

  (学生眉头紧锁,满脸怅然)

  师:这里是字母和字母相乘,可以直接简写吗?

  生:可以吧,写成b.c

  师:除了这种写法以外,也可以写成bc,这里的改写是正确的。

  ……

  以上情况是我始料未及的,由于这是一堂研究课,

  我考虑到时间问题,无奈之中我把判断题变成了讲解题。接着我安排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出错率高达40%;而在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时竟有30%的学生按错题(3)方法去完成的。

  反思:

  凭着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自学、讨论、揭示方法,接着将预见到的学生错误及早地呈现出来,通过组织学生辩错,改错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把学*过程中的绊脚石一一铲除,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快帮助学生找到字母与数字、字母与字母相乘简写时的注意点,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谁知给自己的教学带来这么多麻烦,当时我真是一脸雾水。静下心来我仔细想想,我觉得下面两点值得思考。

  一、改错,让学生摸不着边际

  布鲁姆曾经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学生而言,硬塞给他们的知识,即使经过你的精心设计,巧妙铺垫,学生也未必领情,只有让他们凭着自己的“资本”和“感悟”真正思考过,理解了的知识才会像种子一样在头脑中生根发芽。我太忽视学生了,我知识急着把知识告诉他们,却忽视了他们学*知识的内在需求。是啊,学生对书中的知识尚未真正吸收,消化。怎么能够熟练地运用它来进行改错呢?何况改错题(2)已经扩展了书本知识,岂不是太为难孩子们了吗?

  二.改错,对学生产生误导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教师在学生只是初步了解了字母与数字、字母与字母相乘简写时的注意点的情况下,出示了改错题,混淆了学生的思路,不但浪费了时间,更有害的是对部分学生产生了误导。而在另一个班上,我让学生在自学交流的基础上,就安排学生去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然后从学生中选取典型错误让学生点评、改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曾提出“为学*而设计教学”的口号,上述案例让我更加认识到“为学*而设计教学”意味着不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顺畅,更重要的是要把学*和学生作为焦点,以学生的学*需要为前提。在新课教学时,我们应慎用改错题,把握好改错时机。另外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意志人为地为学生设计改错题,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这样的改错方式学生才乐于接受。<

  今年是我第一次教数学。和我一起教四年级的老师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心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当然,这不仅是锻炼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挑战。

  我努力使教学结构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注重促进学生的学*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改革主要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潜能的培养和良好的学**惯。

  在业余时间,他们注意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班长在教学中也给了我很多帮助。他经常和我讨论教学,互相倾听,这也使我很快就走上了数学教学的正确轨道。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我将总结这学期对数学教学的反思。

  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我很幸运本学期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但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普通的“普通课”,如何把握课堂,如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一直有一种感触。如何准确、严格地运用数学语言,还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与学生的融合等方面。

  课堂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旋转与角》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操作活动,认识*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角和周角;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角和周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我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演节目创设情境,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中去。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通过旋转的过程建立角的“动态表象”,同时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悟*角、周角及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我选择了突出概念本质的学具(活动角),设计了恰当的数学学*活动,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角和周角,同时也经历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过程,在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兴趣、态度与*惯等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本节课很好地遵循了这一理念,将教学置于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掌握新知。这节课我还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刘翱翔、高景飒、李澳谈到的教室内物品等,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在体验中学*、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内化。真正实现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效沟通,使生活世界成为学生最丰富的学*资源。

   在学生认识了这些角之后,让学生找出各种角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各角。最后,完成一组尝试练*,通过练*,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印象。然后我安排了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摆一摆角,我介绍你来猜角的名称,在点子图上画角,给学过的角排排队等课堂活动。还安排了时间表,这一道题目对学生要求较高,学生想象出该时刻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的指向,再判断其形成角的类型。尤其最后一个小问题:“9点半、12时、3时的时候”,这是道提高题,需要学生的生活体验,因而考查的不仅是角的知识,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的来说,本节课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教学层层递进,课堂活动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感知各类角,感悟他们的特征。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扩展5)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篇

  当代儿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是:儿童是通过活动来学*的。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智慧在他手尖上。”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严肃的。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倍感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学*的内驱力,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双手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呢?

  一、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广阔的驰骋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来陶冶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身心愉悦地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我曾是这样教学的: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罐头盒,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操作,把它侧面上的商标纸展开,看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学生的展开图各种各样,有的是把商标纸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开的,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是沿着圆柱侧面的一条斜线剪开的,得到一个*行四边形。有的是沿着侧面上的一条弧线剪开的,得到的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有的是沿着圆柱的侧面在地上滚动一周,就发现压过的痕迹是一个长方形,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教师对同学们的劳动成果一一地进行表扬(全体学生沉浸在喜悦之中),并把学生的展开图一幅幅地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并且引导学生从*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得到启发,把其中的展开图不是*行四边形的通过再剪拼成一个长方形。象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圆柱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了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驰骋空间。同时,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了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二、鼓励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创新意识。

  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像、猜测、推理、验证,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创新意识。例如,在*面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曾尝试让学生亲自去操作。以三角形面积公式为例,学生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转化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有的同学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也有的同学用一个三角形进行割补,转换成了不同的图形。

  同学们不断地画着、剪着、拼着……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终于在他们的动手操作中产生了,即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在这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表现了小学生的旺盛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创造。

  现代教学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并且要充分相信学生,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创造。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是这样教学的: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在数位表上摆出三位数,再计算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用3根、6根小棒摆出的数呢?学生经过摆数、计算、观察、比较,发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数字的位置、顺序无关,而与小棒的根数有关。3根、6根小棒摆的数均能被3整除,而4根摆出的却不行。学生们不断地摆着、想着、算着……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终于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产生了。在这样的教学中,我没有过多地讲解,只是做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工作,促使学生“自主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只要充分相信学生,学生肯定会发挥出自己聪明的才智。

  总之,运用学具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小学生的操作,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学生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学生们只有亲自参加活动,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学生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因此,课堂上要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满怀信心地参与数学教学实验活动,使学生的双手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行是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行关系“必须在同一*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过程中来,在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这节课一开始我用估一估几个数,让学生回顾知识,为本节课进行的数学活动作好铺垫,接着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教学中去,使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发现在教学中有几点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学中,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题的解决出现了多种方案:104×49 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100×45。怎样使学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种算法的合理性,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慢慢发现了前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2、通过练*让学生理解,在进行乘法估算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要是把两个因数都要估小,有时要把两个因数都估大,有时要把一个因数估大,另一个因数估小??。

  3、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三、《垂直与*行》教学反思

  垂直与*行是在学生学*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行是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用铅笔摆一摆,让学生在白纸上去画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然后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分类,从而引出*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互相*行与互相垂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行的理解。最后通过找、摆等环节,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直与*行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行,感受数学的意义。

  1、在课的开始阶段,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面内出现两条直线,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出的两条直线画下来,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

  2、让孩子在体验中去感悟知识。在引出*行的概念“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行”,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加上“互相”两个字?问题一抛出,我就后悔了,因为孩子们刚刚才对“*行”有大致的概念,马上让他们去说“为什么”,可想而知,学生被我问得一头雾水,只有很少几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后来在评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同感。作为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去感悟,如光用口头解释,只会事倍功半。其实,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现的时机上还应再考虑、再斟酌。我校周老师建议,这个问题其实在让学生说了两条*行直线的关系以后,再抛出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3、准备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纸上画了一组*行线,让学生观察是否*行,然后左右对折白纸,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是否还*行,由于太仓促,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看出并理解两条直线不在同一*面了,如果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再去想象一下,效果会更好。

  4、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环节,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顺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够好。

  四、对“鱼”与“渔”的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经常挂在嘴边,在自己的课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渔”的事儿,一门心思扑到“授鱼”上去了。听了两节区名师执教的《*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给了我深刻地启示。执教老师的精彩设计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给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识和方法并行,在简单中挖掘“不简单”。教师不仅仅是在“授鱼”,传授知识,更是在“授渔”,教给方法。执教老师从“零件”和“关系”两个方面研究*面图形的方法。课一始,老师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们在认识一个图形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零件?(板书: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间有哪些关系?(板书:关系)然后通过学生小组活动交流,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图形的方法。这正是老师设计的精彩之处。教给了学生这个方法后,对后面的学*认识梯形、三角形、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打下了基础。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每一个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寻找验证的方法。这些任务都是学生在学*小组内自己动手合作完成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动,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也会更加印象深刻。

  我们经常强调学生的经验,实际上我们小学数学就是经验的数学,每堂课都给学生这样的训练,对他将来的发展是有益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得到了**,“教是为了不教”自然也就会得到实现。在听课过程中也产生了这样的思考和困惑。在我们数学课堂上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提出来也供大家讨论。

  五、如何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学期新接了两个四年级的新班,发现很多孩子都缺乏认真的品质,更缺乏认真检查的*惯,做完作业就交,好像只要写完了就万事大吉了。可交上来的作业总是这错那错,而改错又要跑几趟,老师指一个改一个,同样的错误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们错误的原因,*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惯。

  首先要认真、正确地审题。正确审题是做对题的关键。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在审题时,把重点的字、词点出来,要明确题目让我们做什么;一道题到底有几个要求,每个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课外作业》上有一道练*题,是让学生先估算,再准确计算,很多孩子都想当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学*画*行四边形的高时,有一道作业题的要求是给下面的*行四边形画出两条不同的高,由于学生不认真审题,不是只画了一条高,就是画的两条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借此机会,我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只有在典型题例面前,才更有说服力。

  其次是要教会学生检查题目的方法。很多学生所谓检查就是把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其实是走马观花,一点用处也没有。不同的题型检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填空题、选择题检查时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刚才做的一样;计算题要用验算的方法检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运算检验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检验;应用题必须先弄清题意,再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列式是否正确,同时更不能忽略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等,当然也可以根据题意将求出的结果代入题中检查??这些方法在考试时尤其重要有效。

  第三,计算实验中,学生改错前先找错因的方法,广泛适用于*时的作业。如果有条件面批,就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当然,错因要坚决杜绝“粗心”、“不认真”“做错了”等毫无意义的字眼,这些都浮于表面,没有实际作用。要让学生从是否抄错题开始检查,在查计算方法,如果计算方法对了,就查具体哪一步出错了,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错误等。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必须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根治的效果,使学生尽量少犯,甚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计算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细心检查,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惯,而*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六、规范细节,才能越走越远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新课的第一节,读数,我决定一切从最简单的开始。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接*数学的本质。开课,我从最简单、最原始的数数开始,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自然的进入新知,大多数时间我喜欢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就是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进入新知的研究,那种故弄玄虚,为新知鸣锣开道的导入好像越来越不感冒了。随着精心设计的数的出现,学生读数节奏越来越慢,读法也不尽统一整齐,如9999,10000,10001……我们开始慢下来,去研究读法不统一的数,去研究读得比较困难的'数,逐渐的寻找读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轻松,顺利实现了难度上的过渡。

  规范细节,才能越走越远。当读数的时候,我强化了细节程序的规范,这是我在这单元的一个重要做法,即规定读数前必须用虚线分级,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划上分级线,分对级,基本就不会出现读错写错数的现象。

  我想写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读数要难,特别是中间有0的情况是更是写数的难点。深入思考之后,认为仍然要强调建立四位一级的概念,细节程序上我进行了这样的规范即先划分级线,写万级一般不会错,写个级时写上4条小横线再填。练*中有不少学生出现了三位一级,如1569300,扰,于是,我又进行了一下对比,使学生明确*的读数*惯和国际统一的读数*惯的异同。再次强调,写数也可先写一条分级线,对应的是万字,然后再分别去填写万级和个级。在求*似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时,尽管我已经凭借经验对这节容易出错的部分作了充分预设,学生出错又有新花样。我采用的细节规范是:先划出分级线,再用三角标出省略尾数的最高位,然后四舍五入的得出结果,结合其中的道理,配合相应程序,大大降低了低级错误。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从简单出发,深入研究,可以变难为易,将细节之处作规范,做成程序,可以深入浅出,便于学生有章可循,听说外海小学规定学生每天喝六杯水,具体到喝的时间,教师的监督,使之落到实处,可见其用心良苦,做事之细,一方面充分体恤家长的心情,另一方面大事做细,才可以做得更长久,我想我还要坚持下去。

  七、《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干倍,积就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如:6×2=12 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另外,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规律,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规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1、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时呢?12小时呢?

  2、一块长方形的果园,长是18米,面积是108*方米。如果长不变,宽扩大3倍,扩大后的果园面积是多少*方米? 很显然,这两道题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而学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才会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法子去绕圈解决,从而使学生更深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八、课后反思-计算器的教学是否应该在教材中出现

  当我教完计算器这一内容后,学生就很依赖计算器,什么都用计算器来算,我很矛盾,我们是不是杜绝学生把计算器带入学校呢?把这一知识点放在第一单元传授合适吗?

  于是,我晚上躺在床上又重新打开教参与大本教案,寻找专家把有关计算器教学放在这一册的真正用意,因为我想专家把计算器放在这一单元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了,也肯定会考虑到学生在后面的学*中会使用计算器的情况。

  教师用书上说,这册是整数四则运算的终结,学生面对多位数的乘除法时,计算就非常苦恼,学生把计算器当救星,我们应该理解,但我们不能放任,用计算器来代替口算估算笔算,那是行不通的。

  一味的杜绝只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敌对意识。我们应该对计算器计算这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它的好处,也要正确看待它的坏处,将高年级学生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判断如何合理使用计算器。

  那老师该怎么办呢?

  各有各的方法,但我认为老师不能杜绝,要正确的引导和疏导,晓以利害。*时加强管理,特别是课堂和作业中计算器使用的管理,明确计算器的用途,将口算,估算,笔算和计算器计算做比较,让学生切实利用计算器,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

  教材中也考虑到这一点,学生的依赖性,所以也有相应的内容安排进去,就需要老师们深入的研究如何管理。教材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第一、利用计算器对大数计算方面的找规律,激发学生巧算心算的能力,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了用计算器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通过学*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作用。

  第二、利用计算器进行检查口算估算笔算,明确利用计算器计算的步骤,先口算,然后估算,然后笔算,最后才是计算器计算来检查。如果不利用计算器就可以计算,检查,我们就不能用计算器来算。

  第三,根据实际生活经验,使他们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计算都可以使用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口算,估算,笔算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所以,老师们要让学生有利用计算器计算的机会,也要让学生知道,该什么时候使用计算器。简单的计算,我们不能使用计算器,计算器是要在非常复杂的计算时,才使用,另外使用计算器是为了准确的检查错误,发现错误要仔细检查自己在计算时的问题所在,千万要强调学生不能在用计算器计算出来后马上就把正确答案抄到题目里面,对自己的错误要仔细研究。

  所以我个人认为,不能埋怨计算器,也不要埋怨教材编写的问题了,计算器的使用的确是必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操作,如何去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作用,也认识到计算器生活中的局限性,让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熟练掌握多位数的计算方法。

  九、课后反思:角的度量

  教学开始,我从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椅子导入,创设情景让学生判断那张椅子坐得舒服,引发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到靠背角度起着关键的作用,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测量靠背角度工具——量角器。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激起学生认识量角器的内在动力。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下面三张椅子问学生,你觉得那张椅子会坐得舒服点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第三把椅子坐着舒服,因为靠背与座位的角度人们坐起来比较适宜。

  学生回答后小结:根据刚才同学的回答,看来椅子坐的舒不舒服,其靠背的角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哪位同学有办法知道他们的角度?

  教师归纳: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巧妙,但它们都有一定的误差,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不方便运用这些方法,想要方便、准确的确定角的大小,就要用到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今天我们就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十、《角》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时机,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的能力和问题意思。

  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的欲望。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中间那个点对准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角的顶点,就意味着量角器上有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另一条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条刻度线上,说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这个角。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条边对着的0是在内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

  在这个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

  “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认刻度,内外分清楚。”还真不能小看学生的力量,他们总结的方法很适合大家用。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一讲授要好。

  此外,*阶段本人教学收获是:在上常态课时,有时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发展,通过观察我发现,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时要关注这些,选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的进步。

  十一、把一个大数变成“亿”或“万”做单位的数

  教学把一个大数变成“亿”或“万”做单位的数时,发现只讲算理,让学生理解,再应用,对于理解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这个知识点确实有些抽象,较难理解,出错率较多。

  于是,经过思考与实践后,发现用简单的口诀让学生先记忆方法,用口诀练*较多的题目后,不易理解的知识,就在慢慢的练*中,消化理解了。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小窍门:

  口诀:“一圈、二看、三省略”

  如:把1276270000变成“亿”做单位的数。

  一圈:题目让我们把数变成谁做单位的,我们就把哪一位圈起来。现在让我们变成“亿”做单位的,所以我们就把亿位上的“2”圈起来;

  二看:看圈后面的第一个数,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判断它需不需要向前面的数进“1”。1276270000; +1

  三省略:“12”变成“13”后,圈后面的的数字省略,加“亿”字。 整个变化过程:1276270000=12≈1300000000=13亿

  注:其实此类题目还要根据问题的不同,灵活处理。

  1、变成“万”或“亿”做单位的数,可用上面的方法;

  2、省略“万”或“亿”后面的为数时,最后一步,只需把圈后面的

  数字都变成“0”即可。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扩展6)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篇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行是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行关系“必须在同一*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过程中来,在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这节课一开始我用估一估几个数,让学生回顾知识,为本节课进行的数学活动作好铺垫,接着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教学中去,使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发现在教学中有几点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学中,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题的解决出现了多种方案:104×49 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100×45。怎样使学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种算法的合理性,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慢慢发现了前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2、通过练*让学生理解,在进行乘法估算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要是把两个因数都要估小,有时要把两个因数都估大,有时要把一个因数估大,另一个因数估小??。

  3、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三、《垂直与*行》教学反思

  垂直与*行是在学生学*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行是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用铅笔摆一摆,让学生在白纸上去画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然后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分类,从而引出*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互相*行与互相垂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行的理解。最后通过找、摆等环节,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直与*行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行,感受数学的意义。

  1、在课的开始阶段,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面内出现两条直线,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出的两条直线画下来,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

  2、让孩子在体验中去感悟知识。在引出*行的概念“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行”,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加上“互相”两个字?问题一抛出,我就后悔了,因为孩子们刚刚才对“*行”有大致的概念,马上让他们去说“为什么”,可想而知,学生被我问得一头雾水,只有很少几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后来在评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同感。作为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去感悟,如光用口头解释,只会事倍功半。其实,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现的时机上还应再考虑、再斟酌。我校周老师建议,这个问题其实在让学生说了两条*行直线的关系以后,再抛出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3、准备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纸上画了一组*行线,让学生观察是否*行,然后左右对折白纸,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是否还*行,由于太仓促,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看出并理解两条直线不在同一*面了,如果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再去想象一下,效果会更好。

  4、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环节,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顺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够好。

  四、对“鱼”与“渔”的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经常挂在嘴边,在自己的课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渔”的事儿,一门心思扑到“授鱼”上去了。听了两节区名师执教的《*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给了我深刻地启示。执教老师的精彩设计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给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识和方法并行,在简单中挖掘“不简单”。教师不仅仅是在“授鱼”,传授知识,更是在“授渔”,教给方法。执教老师从“零件”和“关系”两个方面研究*面图形的方法。课一始,老师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们在认识一个图形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零件?(板书: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间有哪些关系?(板书:关系)然后通过学生小组活动交流,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图形的方法。这正是老师设计的精彩之处。教给了学生这个方法后,对后面的学*认识梯形、三角形、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打下了基础。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每一个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寻找验证的方法。这些任务都是学生在学*小组内自己动手合作完成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动,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也会更加印象深刻。

  我们经常强调学生的经验,实际上我们小学数学就是经验的数学,每堂课都给学生这样的训练,对他将来的发展是有益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得到了**,“教是为了不教”自然也就会得到实现。在听课过程中也产生了这样的思考和困惑。在我们数学课堂上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提出来也供大家讨论。

  五、如何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学期新接了两个四年级的新班,发现很多孩子都缺乏认真的品质,更缺乏认真检查的*惯,做完作业就交,好像只要写完了就万事大吉了。可交上来的作业总是这错那错,而改错又要跑几趟,老师指一个改一个,同样的错误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们错误的原因,*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惯。

  首先要认真、正确地审题。正确审题是做对题的关键。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在审题时,把重点的字、词点出来,要明确题目让我们做什么;一道题到底有几个要求,每个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课外作业》上有一道练*题,是让学生先估算,再准确计算,很多孩子都想当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学*画*行四边形的高时,有一道作业题的要求是给下面的*行四边形画出两条不同的高,由于学生不认真审题,不是只画了一条高,就是画的两条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借此机会,我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只有在典型题例面前,才更有说服力。

  其次是要教会学生检查题目的方法。很多学生所谓检查就是把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其实是走马观花,一点用处也没有。不同的题型检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填空题、选择题检查时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刚才做的一样;计算题要用验算的方法检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运算检验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检验;应用题必须先弄清题意,再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列式是否正确,同时更不能忽略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等,当然也可以根据题意将求出的结果代入题中检查??这些方法在考试时尤其重要有效。

  第三,计算实验中,学生改错前先找错因的方法,广泛适用于*时的作业。如果有条件面批,就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当然,错因要坚决杜绝“粗心”、“不认真”“做错了”等毫无意义的字眼,这些都浮于表面,没有实际作用。要让学生从是否抄错题开始检查,在查计算方法,如果计算方法对了,就查具体哪一步出错了,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错误等。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必须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根治的效果,使学生尽量少犯,甚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计算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细心检查,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惯,而*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六、规范细节,才能越走越远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新课的第一节,读数,我决定一切从最简单的开始。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接*数学的本质。开课,我从最简单、最原始的数数开始,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自然的进入新知,大多数时间我喜欢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就是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进入新知的研究,那种故弄玄虚,为新知鸣锣开道的导入好像越来越不感冒了。随着精心设计的数的出现,学生读数节奏越来越慢,读法也不尽统一整齐,如9999,10000,10001……我们开始慢下来,去研究读法不统一的数,去研究读得比较困难的数,逐渐的寻找读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轻松,顺利实现了难度上的过渡。

  规范细节,才能越走越远。当读数的时候,我强化了细节程序的规范,这是我在这单元的一个重要做法,即规定读数前必须用虚线分级,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划上分级线,分对级,基本就不会出现读错写错数的现象。

  我想写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读数要难,特别是中间有0的情况是更是写数的难点。深入思考之后,认为仍然要强调建立四位一级的概念,细节程序上我进行了这样的规范即先划分级线,写万级一般不会错,写个级时写上4条小横线再填。练*中有不少学生出现了三位一级,如1569300,扰,于是,我又进行了一下对比,使学生明确*的读数*惯和国际统一的读数*惯的异同。再次强调,写数也可先写一条分级线,对应的是万字,然后再分别去填写万级和个级。在求*似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时,尽管我已经凭借经验对这节容易出错的部分作了充分预设,学生出错又有新花样。我采用的细节规范是:先划出分级线,再用三角标出省略尾数的最高位,然后四舍五入的得出结果,结合其中的道理,配合相应程序,大大降低了低级错误。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从简单出发,深入研究,可以变难为易,将细节之处作规范,做成程序,可以深入浅出,便于学生有章可循,听说外海小学规定学生每天喝六杯水,具体到喝的时间,教师的监督,使之落到实处,可见其用心良苦,做事之细,一方面充分体恤家长的心情,另一方面大事做细,才可以做得更长久,我想我还要坚持下去。

  七、《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干倍,积就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如:6×2=12 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另外,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规律,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规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1、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时呢?12小时呢?

  2、一块长方形的果园,长是18米,面积是108*方米。如果长不变,宽扩大3倍,扩大后的果园面积是多少*方米? 很显然,这两道题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而学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才会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法子去绕圈解决,从而使学生更深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八、课后反思-计算器的教学是否应该在教材中出现

  当我教完计算器这一内容后,学生就很依赖计算器,什么都用计算器来算,我很矛盾,我们是不是杜绝学生把计算器带入学校呢?把这一知识点放在第一单元传授合适吗?

  于是,我晚上躺在床上又重新打开教参与大本教案,寻找专家把有关计算器教学放在这一册的真正用意,因为我想专家把计算器放在这一单元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了,也肯定会考虑到学生在后面的学*中会使用计算器的情况。

  教师用书上说,这册是整数四则运算的终结,学生面对多位数的乘除法时,计算就非常苦恼,学生把计算器当救星,我们应该理解,但我们不能放任,用计算器来代替口算估算笔算,那是行不通的。

  一味的杜绝只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敌对意识。我们应该对计算器计算这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它的好处,也要正确看待它的坏处,将高年级学生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判断如何合理使用计算器。

  那老师该怎么办呢?

  各有各的方法,但我认为老师不能杜绝,要正确的引导和疏导,晓以利害。*时加强管理,特别是课堂和作业中计算器使用的管理,明确计算器的用途,将口算,估算,笔算和计算器计算做比较,让学生切实利用计算器,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

  教材中也考虑到这一点,学生的依赖性,所以也有相应的内容安排进去,就需要老师们深入的研究如何管理。教材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第一、利用计算器对大数计算方面的找规律,激发学生巧算心算的能力,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了用计算器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通过学*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作用。

  第二、利用计算器进行检查口算估算笔算,明确利用计算器计算的步骤,先口算,然后估算,然后笔算,最后才是计算器计算来检查。如果不利用计算器就可以计算,检查,我们就不能用计算器来算。

  第三,根据实际生活经验,使他们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计算都可以使用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口算,估算,笔算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所以,老师们要让学生有利用计算器计算的机会,也要让学生知道,该什么时候使用计算器。简单的计算,我们不能使用计算器,计算器是要在非常复杂的计算时,才使用,另外使用计算器是为了准确的检查错误,发现错误要仔细检查自己在计算时的问题所在,千万要强调学生不能在用计算器计算出来后马上就把正确答案抄到题目里面,对自己的错误要仔细研究。

  所以我个人认为,不能埋怨计算器,也不要埋怨教材编写的问题了,计算器的使用的确是必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操作,如何去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作用,也认识到计算器生活中的局限性,让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熟练掌握多位数的计算方法。

  九、课后反思:角的度量

  教学开始,我从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椅子导入,创设情景让学生判断那张椅子坐得舒服,引发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到靠背角度起着关键的作用,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测量靠背角度工具——量角器。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激起学生认识量角器的内在动力。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下面三张椅子问学生,你觉得那张椅子会坐得舒服点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第三把椅子坐着舒服,因为靠背与座位的角度人们坐起来比较适宜。

  学生回答后小结:根据刚才同学的回答,看来椅子坐的舒不舒服,其靠背的角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哪位同学有办法知道他们的角度?

  教师归纳: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巧妙,但它们都有一定的误差,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不方便运用这些方法,想要方便、准确的确定角的大小,就要用到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今天我们就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十、《角》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扩展7)

——《位置与方向》数学教学反思菁选

《位置与方向》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位置与方向》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学*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要让学生多动手。不少学生会说但是一旦动手就错,特别是对“东偏北,还是北偏西” 以及在地图上标注某一地的位置等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茫然。我结合例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教师参与学生的学*活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度、60度;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如果学生不能想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者的身份,提出建议: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呢?引导学生根据方位和度数说出具体的方向。并强化练*还可以怎样说:南偏东45度 、东偏北50度 、西偏南25度、北偏西15度。通过对比练*,学生能理解本课难点,会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学生水*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能利用培优补差的时间,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

  本节课的学*是学生在学*了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8个方向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对于前面的学*掌握还可以,但是这节课主要在于怎么确定位置,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第一种说法不是很准,第二种说得很麻烦,第三种比较合理、准确。老师接着追问:“这样就能确定A点的位置吗?”,并且老师在此方向上再任意点一点。老师在*面图上这么一点,点醒了聪明的学生,马上又同学举手说“还要说明起点到1号点的距离,否则就不知道从起点出发,沿着东偏北30°的方向大概走多远,需要多久。”其他学生听了也就明白了。能够根据方向、距离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在练*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是有不少同学不会用量角器了,量角器在本子上转来转去,不知道怎么放,还有的同学量成了那个夹角大的角的`度数了。老师有再次强调,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的方位,所以我们一般量夹角小的那个角,看一看它就从离得较*的方位开始偏,并且*惯上让0刻度对准较*的那个方位,然后看角的另一边对应的度数,这样一般就不会出错了。

  《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内容包括“上、下”,“前、后”,“左、右”和“确定位置”四个小节。

  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他们亲手摆放物体,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在教学时,我尽量抓住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做游戏的.活动,运用游戏的方法促进他们学*,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学*数学。

  在教学《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时,学生出现了以下问题:在教学数格子变方向时,有的同学数不清格子,其实开始的动物的格子不算,最后实物的格子算,比如说再格子里画图说蚂蚁向上走几格再想左走几格可以吃到苹果。这道题有一部分学生容易出错,在教学时,如果让学生走一格标一格数,转方向是从1开始重新标数,实践证明学生也易于接受。

教学内容:教材第20-21页例2、第21页“做一做”及第23页练*五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示意图中确定物体的具**置。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问题情境中感受根据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的价值。

  教学重点:正确标出物体的准确位置。

  教学难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绘图工具:直尺、铅笔、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确定物**置,必须要哪些条件?

  2.观察下图,说一说。(课件出示)

  二、自主学*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问题,展开问题探讨。

  师:同学们,台风登陆后方向发生了改变,正向B市移动,C市也将有大到暴雨。如何利用A市这一观测点,很快画出B市和C市的位置图呢?

  生:要知道两座城市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画出准确位置。

  2.出示下列文字:

  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 km。C市在A市正北方,距离A市300 km。请你在例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

  3.教师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确定位置。

  标出B市和C市的位置。

  (1)师:那物**置*面图该怎么画呢?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又该注意些什么呢?请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2)交流汇报。

  生:绘制*面图的方法:找准参照点(中心点),了解B市和C市在参照点的哪个方向和它们之间的距离,还要确定每厘米格子表示的距离。老师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B市距离A市200千米,C市距离A市300千米?

  生:因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千米,所以只需要在图上画出B市距离A市2厘米,C市距离A市3厘米就可以了。

  (3)动手绘制B市和C市位置*面图。

  (4)展示各位学生绘制的*面图,交流绘图体会,点评绘图效果。

  (5)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这里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以谁为参照点?北偏西30°是以哪条边为起始边?向哪个方向旋转?旋转多少度?如何表示“距A市200 km”?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6)教师小结:绘制*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7)说说你在绘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又是怎么克服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2.选一选:课件呈现题目。

  3.课件呈现题目。

  四、课堂小结

  在绘图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确定物**置的两个条件:方向和距离

  方法步骤

  1、确定方向;

  2、量出角度;

  3、选好单位长度;

  4、确定距离;

  5、画出物体的位置;

  6、标出名称。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每一次课堂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想方设法以创设一系列生活情境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课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探险入手,通过对已知方向的判断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准确的方向,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思维。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学生已经知道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学生通过课前了解有关定向运动方面的'知识,知道定向运动是根据地图指示,选择最佳路线,达到目的地的一项运动。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要具备借助地图的指示和识别方向的能力,也是一项智力和体力并存的一项运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了解数学课本之外的一些知识,学生非常感兴趣。

  2.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不仅知道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还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所要具备的四个要素: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这对于后面学*在*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

  1.*题的处理上,个别学生出现不会用量角器量角度的现象,不知道0刻度线与哪条坐标轴对齐《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再教设计:

  1.要侧重于对量角器放置问题的解决,真正让学生明白东偏北就是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东对齐,从东向北数30°,也就是从0刻度线向北数出30°。

  2.不仅要注重对路线的描述,还要注重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描述简单路线图应具备的四要素:观测点、方向、角度和距离。

  (一)认识东、南、西、北与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

  【1】确定方向(或约定方向)的方法:

  ①、早上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

  ②、傍晚太阳落下的地方是西方;

  ③、指南针所指的方向是北方;

  ④、北斗星所指的方向是北方;

  ⑤、一般情况下,地图(或图纸上)规定向上为北。

  【2】根据确定一个方向后,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或南北相对,东西相对”

  绘制“十字叉”,确定其它七个方向。

  知道:南←→北,西←→东;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这些方向是相对的。

  【3】绘制简单示意图的方法:先确定好观察点【观察点就是我们所站在的位置的地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面图的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十字叉”,用箭头“↑”标出北方(没有特别说明时,一般向上为北)。

  【4】看懂地图。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等。

  如①:“甲在乙的方”,是指:以乙为观察点,也就是以乙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出“十字叉”,来确定甲的方向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

  如②:“甲的方是”,是指:以甲为观察点,也就是以甲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出“十字叉”,来确定甲的`什么方向的事物。

  (二)看简单的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

  【1】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绘制出“十字叉”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2】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

  【3】综合性题目:给出路线图,说出去某地的走法,并根据信息求出所用时间、应该按什么速度行驶、或几时能到达、付多少钱买车票等等。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学设计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环节的设计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一是在室外辨认方向,二是在室内辨认方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具体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上方位与实际方位的联系区别

  在引导学生认识实际方位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以教室中的实物为中心,画一幅教室的*面图,这样既巩固了实际方位,又引申出了图上方位,同时学生由于所定方位不同,实物也就不同,所以图的画法多种多样。这样教师便可以引出图上方位,并且编成口诀告诉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西南、西北、东南、东北的区别认识

  由动物园图认识全部八个方向后,为了帮助学生区别和认识其他4个方位,可以将八个方位写成米字型,以米字型中间的一竖区分左边为西,所以分别是西南、西北。右边是东南、东北。并且告诉学生由于西和东,北和南相对,所以西北对东南,西南对东北,再以米字一横划分,上方是北,即西北、东北;下方是南,即西南、东南。

  三、图上方位要确定标准

  在确定某一建筑物的方位时,以某一建筑物为标准,它是一个方位,而以另一个建筑物为标准,它又是另一个方位。以花坛为标准是在花坛的北面,而以大门为标准,则在大门的东北角上。所以,确定标准是关键。

  如在教“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一内容时,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以什么为观察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它是以北京为观察点。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它是以上海为观察点。如果学生把握好了观察点,就比较容易地得出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

  四、采用表格式进行路线描述是个好办法,既清楚又简洁明了。

  总之第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总之,这节内容开始和最后一个环节,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教室的有效资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反思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反思。第四课时由何老师进行研磨。第一次试教时,我创设了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练*。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下《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后,再来学*东、南、西、北等八个方位的。在这个单元,学生要知道生活中的方向和地图上的方向,还要会看路线图,根据方向来指路。对空间观念差的孩子来说,这个单元的学*简直是在云里雾里走,分不清方向。

  为了帮助孩子们认识这么多方位,会辨认方向并指路,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生活常识的基础上认识方向

  学生对太阳东升西落、北极星、指南针、夏天南风、冬天北风等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上课时把他们的已知经验引发出来进行复*,自然联系到四个方向的认识上。然后通过变换位置指认方向,学生明白了位置的改变使我们面对的方向不一样,画下的方位图也不一样,为了方便看图,统一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画图方法。

  2、利用各种途径来记忆方向

  学生即使知道了方向,但指认起来依然困难重重,极易混淆东西、南北,更不用说八个方位一起记了。我首先让学生在每一幅图中标明方向再来辨认,减低难度。然后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用固定的手势来表示固定的方向,如指右上为东北,右下为东南等。再通过游戏练*来巩固记忆,在练*中不断地指认多次巩固。

  为了和抽象的题目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我又想出了箭头记忆法帮助学生来记方向,把手势化为纸上的'箭头,来记忆八个方向。在做题时可以直接用箭头来帮忙,从哪儿到哪儿,画箭头,然后认箭头方向就比较容易了。

  3、同桌合作,多说多练多运用

  学生总以为自己方向都认识,觉得这个单元根本不用老师教,自己完全可以解决,所以上课时注意力不太集中,老喜欢做后面的题目。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好上课的时间,我在一个内容的学*后都会让他们及时巩固,特别注意让他们互相说说,考考,指指。有时在学*之前就让他们自己先表现下自己会的。这样做,使他们上课时更投入,而且互相之间互相考察,也可以让会的教不会的。常常用游戏的形式,也让他们愿意主动听清规则和要求。

  *时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西南北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并通过以往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这堂课教学时要充分考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教学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实际生活中的辨别东南西北,第二部分在教室内进行学校示意图的绘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持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通过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从作业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不少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方向感没有形成

  这部分学生不是很多,但是他们确实存在着。比如:生活中的方向的界定他们一清二楚,他们知道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但是如果让他们利用这一点辨别身边的方向,可能一时还弄不清,但又不是完全不清楚,只要你稍稍提醒,他们能慢慢说出来。图上的方向也是出现了相同的问题,会说不会辨别,完成作业只能胡乱猜测。从以上问题不难发现,他们虽然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规定,但是不能完全理解,也不能灵活运用,总之一句话他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方向感。如果要想让这部分学生基本掌握这部分知识,只能是一个一个手把手的教。仔细分析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他们自身的接受能力就比较差,抽象的知识不易被他们掌握(位置与方向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考虑比较多的还是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即符合大部分认知水*,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虽然我们的教育一直都在强**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其实在多少的教学实践上,至少我发现这一点我做不到,如果面向全体学生,就得浪费其他学生的学*时间。表面上看是尊重了学生,其实这是以牺牲大部分学生的利益为前提的,这是不值得的。通常遇到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我只能放弃一部分学生,但并不是完全放弃,而是将这部分学生留到课外,以个别辅导的.形式完成。

  二、理解不到位

  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都有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小明的家在学校的东南方向,学生却认为小明的家在学校的西北方向;从图上可以明确看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西边,学生却说成是东边。学生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正好相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仔细观察学生的结果,不难发现造成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如果要深入一步理解的话:出错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弄清楚到底谁是参照物。如何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教学中我确实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学生只能靠自己的悟性去发现,这确实难为学生了,这可是教学中的一个不小的失误。不过,现在能及时发现这一点,还是有办法补救的。要想学的快就要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位置与方向一课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要求学生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道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联系;有价值的数学学*体验应当极大的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会因为数学学*而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的'内在魅力。

  我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外的景物,借助操场的旗杆为中心,让学生观察旗杆的东、南、西、北各有哪些建筑物?了解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并知道这四个基本方向在地图上怎样表示,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位置和*面图上方向之间的转化关系。接着让学生观察幼儿园、厕所、伙房等各在旗杆的什么方向上,学生自然知道这一些建筑物都不是在四个基本方向上,从而引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的方向。然后组织学生动手画一画,在给出一个方向的基础上能写出其他七个方向,并讨论这八个方向之间的关系以便加强记忆。再出示信息窗的图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然后课件出示一个路线图让学生通过米数来描述方向和位置通过课件演示的练*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当然,方向感弱、学*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之后,不能清楚准确地辨别出建筑物的方向和行走路线。在以后开展同样形式学*的时候,对此类学生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加以引导与个别指导,才能达到基本的学*目标。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已经能用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本单元仅以四个例题来呈现出来,例1: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例2: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例3: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例4: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巩固提高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绘出物体的位置要细心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