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

日期:2022-04-18 04:28:09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

  看完《鹬蚌相争》这一课的实录后,我深深地陷入了矛盾和沉思中……

  老师如是说:

  师: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谁赢了?

  生:他们都被捉

  师:两败俱伤。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他们怎样做才不会被渔翁捉走?

  生:蚌先松开。

  生:鹬或蚌互相让一下就可以不被渔人得利了。

  师:为什么?

  生:退一步海阔天空。

  师:嗯,你懂得真多啊,他们两个应该互相让一让。

  生:它们两个应该让步。

  (感谢刘老师的实录,让我对这则寓言有了新的思考方向!)

  “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他们怎样做才不会被渔翁捉走?”

  怎样才能让鹬蚌两者都能全身而退?是蚌先将自己肥嫩的肉送到鹬的嘴边,还是鹬放弃食肉的本性……如果你是那枚钳住鹬的蚌,你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成全这位威胁你生命的侵略者吗?而这样的情况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所能涵盖完的吗?如果在自己生命正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还是让我们无条件的“退”,这能说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呢?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法则,优胜劣汰是社会的竞争机制,我们该怎样教孩子们在这复杂的社会中立足呢?如果还单单是抱住那更古不变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能成吗?我们现在是可以将残酷的现实阻挡在孩子们的世界之外。但我们能帮他挡多少次,我们能帮他挡多久?那苍白无力的“退让”是我们要教孩子的全部吗?

  这个社会中没有人是永远的强者,反之,也没有人是永远的弱者。只有不断的学*,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自己,保护别人。社会不需要不分场合,只知退让的“懦夫”;社会需要的是铁骨铮铮、见义勇为的“真英雄”!正如刘欢歌中所唱“路见不*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2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面对信息不断膨胀的今天,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我在教《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时,抓住寓言的特点及要求,注重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寓言故事的学*方法,以便为今后独立学*寓言打下基础。

  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以往学*寓言“读故事____谈寓意 ____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是,我自己感到教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还要在实践中多向他人学*。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在不断学*的地方)

  2.在教学第二部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可以在检查完学生词语朗读情况后,安排学生观看动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精读课文故事时,更加细腻地体会到鹬蚌相争的激烈,感受它们内心互不相让的强烈心态;理解故事后,争斗情节的表演,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演示也能更加精彩。而把这个情节放在最后观看,也出于我的不大胆,总担心安排的教学环节多,学生理解不到位拖时间,所以就做了这样的处理。今后,我可以自己决定的是多向周围的老师学*,学*他们每一次课堂上灵活处理课堂变化的教学机智。课前再多钻研一点,尽量多去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课堂上的更多自然。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

  《鹬蚌相争》是我到实小后准备的一节汇报课。

  为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再加上面对的是一班完全陌生的学生,所以上课前心里多少

  有点紧张。还好,踏上讲台后,人忽然轻松多了。个人感觉上得不是太好,有点乱。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引入部分太长,有同事帮我算了一下时间,差不多花了8分钟,教师口述后再观看

  动画,不仅内容重复。而且浪费了时间,造成后来时间不够。

  2、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苦脑的地方)

  3、对于重点词“毫不费力”处理得不太好,未能达到教材的要求。

  4、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这环节放在课本剧的表演后显得有点脱节。科组建议再读课文后即引导学生说出寓意,然后再表演出来。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扩展1)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菁选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面对信息不断膨胀的今天,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我在教《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时,抓住寓言的特点及要求,注重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寓言故事的学*方法,以便为今后独立学*寓言打下基础。

  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以往学*寓言“读故事____谈寓意 ____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但是,我自己感到教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还要在实践中多向他人学*。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在不断学*的地方)

  2、在教学第二部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可以在检查完学生词语朗读情况后,安排学生观看动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精读课文故事时,更加细腻地体会到鹬蚌相争的激烈,感受它们内心互不相让的强烈心态;理解故事后,争斗情节的表演,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演示也能更加精彩。而把这个情节放在最后观看,也出于我的不大胆,总担心安排的教学环节多,学生理解不到位拖时间,所以就做了这样的处理。今后,我可以自己决定的是多向周围的老师学*,学*他们每一次课堂上灵活处理课堂变化的教学机智。课前再多钻研一点,尽量多去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课堂上的更多自然。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2

  教学这两则寓言故事中,学生针对插图与课文内容提了一些问题,想想还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长》这课,学生对着插图提出质疑:“既然文中写老农干的是筋疲力尽,那为何图中真在拔苗的他连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针对课文内容,学生问:“既然是老农,应该是很有这方面的经验才是,怎么连这简单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刚刚学种田的年轻人比较恰当呢?”

  如《鹬蚌相争》这课,学生也对插图存在质疑:“鹬蚌身旁不是有一块大石头吗?鹬为什么不把蚌甩向石头,让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顿,又不至于被抓吗?”针对内容,问:“既然双方的嘴都被夹住,又怎么能说话呢?”

  看对这么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特别欣慰。虽然上面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理由让他们明白,但这些问题还是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个性,这样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课文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为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在学*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4

  在执教《鹬蚌相争》的第一次试课后,感觉自己在课题的引入及生字的书写指导这一环节过于琐碎了,用了二十几分钟的时间,下课后也感觉生字教学的时间分配过长,在课文题目引入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读着这样的题目,你能知道那个字最能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由此擦亮课文“争”这个眼睛。顺势引导学生:围绕着“争”这个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学*寓言故事也要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学*,我们本节课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争”,课下经过学段组长学科组长的指导下做了修改,因为这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不是很分明,这样的设计不能直奔主题,显得很纠结就删去了。

  另外因为是从课外选的文章,所以将生字的教学改为了生字词的认读与积累,这样不仅夯实了语文实践,还节约了课堂上的时间,为讲故事做好准备。经过指导在第二次试课中,时间分配好了很多,能够比较合理的分配时间了,课堂预设内容也按时完成。

  但是这次试课后大家感觉还是寓言的味道不浓,怎样指导学生把故事讲有趣?这成为了新的`突破点,我接纳了微娟的建议,将设计分为了:

  板块一:字词梳理。

  板块二:抓关键词,练*把故事讲清楚。

  板块三:想象情节,练*把故事讲有趣。

  字词梳理大概用了十分钟,剩余时间都用作讲故事上。引导学生说出要想把故事讲好,就好先读好。接下来是抓住关键词,把故事讲清楚。孩子们也能准确的找出关键词,只是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环节,我没有引导好,也是自己没有做好支架,导致出现了干启不发的情况。本想以“相持”一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出鹬和蚌在不同时间是如何的争执不下,互不想让的,可是当我引导学生:看着这个词语,你的脑海里出现了鹬和蚌怎样相持的画面?学生出现了不知所云的空白,我赶紧补充道:早晨,当太阳升起时鹬和蚌——相持着,中午?学生没有按我的预设说下去,而是先说了早上,紧接着就说他们一天都这样相持着。我当时也很慌张就直接带过去了,其实这里可以继续引导,渔翁毫不费力的得到了鹬和蚌,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由此想象开去效果会好些,这里还可以借鉴俞校长的建议,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看到鹬和蚌这样相持不下,河里的小鱼都看不下去了,冒出头来劝告他们说:这样学生的想象之门就很容易打开了。

  另外,突出寓言本体味道上还要加强,指导讲述的品质,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这几个方面还要下功夫学*。

  这一节课上下来,有收获也有遗憾,我将在今后得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不断提升。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5

  看完《鹬蚌相争》这一课的实录后,我深深地陷入了矛盾和沉思中……

  老师如是说:

  师: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谁赢了?

  生:他们都被捉

  师:两败俱伤。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他们怎样做才不会被渔翁捉走?

  生:蚌先松开。

  生:鹬或蚌互相让一下就可以不被渔人得利了。

  师:为什么?

  生:退一步海阔天空。

  师:嗯,你懂得真多啊,他们两个应该互相让一让。

  生:它们两个应该让步。

  (感谢刘老师的实录,让我对这则寓言有了新的思考方向!)

  “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他们怎样做才不会被渔翁捉走?”

  怎样才能让鹬蚌两者都能全身而退?是蚌先将自己肥嫩的肉送到鹬的.嘴边,还是鹬放弃食肉的本性……如果你是那枚钳住鹬的蚌,你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成全这位威胁你生命的侵略者吗?而这样的情况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所能涵盖完的吗?如果在自己生命正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还是让我们无条件的“退”,这能说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呢?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法则,优胜劣汰是社会的竞争机制,我们该怎样教孩子们在这复杂的社会中立足呢?如果还单单是抱住那更古不变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能成吗?我们现在是可以将残酷的现实阻挡在孩子们的世界之外。但我们能帮他挡多少次,我们能帮他挡多久?那苍白无力的“退让”是我们要教孩子的全部吗?

  这个社会中没有人是永远的强者,反之,也没有人是永远的弱者。只有不断的学*,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自己,保护别人。社会不需要不分场合,只知退让的“懦夫”;社会需要的是铁骨铮铮、见义勇为的“真英雄”!正如刘欢歌中所唱“路见不*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6

  我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学过程流畅,知识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使孩子对寓言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自主读识,掌握基础

  抓住高年级能够自主读识的特点,以自己的能力完成初读课文、掌握字词。这样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的基础,通过听写、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自主读识的效果。文章比较短学生对于字词和读通课文都掌握的非常好,

  三、立足文本,读中感悟

  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抓住了课文中重点词语突破了寓言的重难点,同时又挖掘和拓展了课文理解的内涵;也极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各尽所能,相互补充,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实际的讨论、协作,明白了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理解了故事内容,鹬和蚌的想法后,通过个性化的朗读。

  (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鹬和蚌心态。

  (2)分角色朗读。两种朗读方法,让学生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起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读透了课文,悟出了道理,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四、发挥特点,善于激趣

  利用了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个性,让他们带动作读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五、课内外结合

  在整个教学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结尾引出课外书《战国策》的故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中的寓言。我告诉学生像我们今天学的'“鹬蚌相争”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并且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这堂课的每一环节,我都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当主角,注重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也存在着问题:评价语言不够丰富,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努力。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7

  《鹬蚌相争》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

  在备课时我回忆起了孙老师执教的《学弈》一课,也是一篇文言文,教学效果很好,我也进行了尝试。

  文言文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因此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我也大量地安排了读的环节,比如:理解之前的'听教师范读、领读,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学生练读,读流畅。表面看来学生会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出了一点“古味”,但仔细再学生的读中缺少点什么,那就是语气。学生朗读的语气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感悟,在正式讲课后我让学生理解了意思之后再指导读,那么读的语气就鲜活多了。

  所以要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尤其注意不要把对读的感悟强加给学生,应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读的能力才会提高。同时我也发现了音乐是充满感染力的,音乐能使使同学们投入到文章中去读得有声有色。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8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精炼短小,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课文生动形象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文末又说明了道理。

  故事通俗易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懂课文问题不大,但在领悟寓意时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适当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即可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在学*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的方法进行学*,即读文——明意——理解词句——再读文——领会寓意。一节课下来,我按部就班,依照教学规程引导学生进行学*,引导学生理解了“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喜笑颜开”、“没费一点住力气”、“一齐捉住”等词。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故事的寓意,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同学基本上能说出本文的寓意,但有些同学说得不全面,有的同学不能用总结性的语言来描述。我正准备总结时,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不对,鹬的嘴巴都让蚌给夹住了,怎么能说话呢?”此问题一提出,班里像炸开的锅,很多同学也纷纷说:对,它们两个都不能说话了,因为它们的.嘴巴互相夹着。经同学们这么一说,我想也对。这是我课前完全没有想到的,这问题应该怎样回答?我迅即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说:“这个故事是人家编出来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你们有谁能听见鹬和蚌在说话?别说它们嘴夹住了,就算它们嘴没被夹着,说起话来你们也听不见”“人们是看到它们互相夹住而想象到它们当时可能发生的争论”“就算它们当时说不出,可它们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要不它们怎么死夹住不放?”……看到同学们这么有见解的回答,我非常高兴,立即对同学们的回答作了肯定和表扬……

  这节课虽然顺利结束了,但我心里总不*静,因为今天不但是我给同学们上一课,也是同学们给我上了一课。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9

  鹬蚌相争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文章虽然语言精练,篇幅短小,但蕴含的哲理却非常深刻。由于文言文语言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而故事也离孩子的生活比较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主动探究文本就是我这节课面临的最大挑战。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首先,机智幽默的课堂评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及时予以准确、风趣的评价。如当学生说:“我想把它们(鹬和蚌)送到动物园去。”我打趣道:“真是一位善良的渔夫!我看你应该改行去做动物保护者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评价及时到位,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积极的学*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读写结合,让寓意在对话中自然呈现。感悟寓言的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常的做法是在学生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之后,说一说自己懂得了什么。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落入俗套,而是设计了一个练笔的环节:在被渔人带回家的路上,鹬和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带着自己的想象把它写下来。有学生写道:“非常后悔,它对蚌说:要是‘我们都能互相让一下,就不会被渔人捉住了……’”然后,我又引导学生:“作为一名旁观者,你有对它们又有什么忠告呢?”学生说道:“做人应该懂得谦让。”这样,寓言的寓意已经是不言自明了。

  其三,沉着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在板书“渔翁得利”一词时,由于疏忽误写为“渔翁得力”。学生特别善于发现老师的`失误,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并指出来。开始我也感到非常尴尬,连忙纠正自己的笔误。就在纠正错别字的时候,我让自己迅速冷静下来,并找到了“化险为夷”的办法:“同学们,其实两个“dé lì”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如果说一个人干事很得力我们用第一个,如果要表示得到利益就应该用第二个。”这样的处理,使得这个小失误变成了即兴的同音词辨析,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机智。

  总之,本节课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展开学*,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预期的各项教学目标。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0

  《鹬蚌相争》是苏教版第五册的内容,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鹬和蚌互相争执、谁也不让谁,最后让渔翁得利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不然反而会让第三方获利。文章非常短小,但寓意无穷。

  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鹬和蚌的'对话,把对话读通了,读顺了,读得有感情了,文章自然就理解了。例如,学生不理解“威胁”一词,我就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语气中“恶狠狠”的意味。学生不理解“得意洋洋”一词时,我让学生比赛谁读得得意,几位同学一比,“得意洋洋”中骄傲的意味就出来了。把鹬蚌的对话读好了,这些不易理解的词语自然迎刃而解。接着,我请了学生分角色朗读,一遍不够,两遍不够,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响,就能明白当时“谁也不让谁”的紧张气氛了。然后我继续让学生读,直到读了五六遍,学生的声音都快嘶哑了,再也读不响的时候,就更能理解“筋疲力尽”这个词语的含义了。

  对于中低年级来说,单纯说教式的词语解释并不能让他们很好地吸收消化,也会逐渐降低他们的学*兴趣。相反,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有趣的游戏化的朗读中体会词语的含义,是更适合中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1

  《鹬蚌相争》是我到实小后准备的一节汇报课。

  为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再加上面对的是一班完全陌生的学生,所以上课前心里多少有点紧张。还好,踏上讲台后,人忽然轻松多了。个人感觉上得不是太好,有点乱。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引入部分太长,有同事帮我算了一下时间,差不多花了8分钟,教师口述后再观看动画,不仅内容重复。而且浪费了时间,造成后来时间不够。

  2、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苦脑的地方)

  3、对于重点词“毫不费力”处理得不太好,未能达到教材的要求。

  4、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这环节放在课本剧的表演后显得有点脱节。科组建议再读课文后即引导学生说出寓意,然后再表演出来。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2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说话训练引入课文。然后围绕“为什么争?”“争什么?”“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课堂上,我希望自己既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带着学生抠词析句,品味感悟;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使学生明白了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把握整则寓言的内容。然后,在学生整体阅读把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其中,我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来关注句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体会句子,把握情感。读,永远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最主要的方式。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指名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又将体会读出来,品味文字。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接*角色,进而揭示道理。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在课中,我让学生表演了三次,每一次都适时地利用学生的表演引导他们通过点评去更深入地解读课文由相争到相持的过程。

  寓言带有讽刺和劝戒的性质,一般它们的创作都有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他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它所揭示的.寓意与学生的认知不尽相同,这造成了他们的理解困难。我关注了这一点,及时地补充了《鹬蚌相争》的典故。让学生了解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一寓言故事承载的历史责任:阻止燕赵两国交兵,以免秦国得利。在这样的资料补充下,学生会对寓意有更深刻的认识。

  类似于寓言这样短小精悍的文章,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所以,我们可以不把整堂课的时间都局限在这篇文章之中,可以从这篇寓言入手,然后以一篇带多篇,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教师还可以再找几则其它的寓言故事,讲一讲。这也是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外展,所以我认为学完本课可以带读《唇亡齿寒》、《螳螂捕蝉》等寓言,让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的特性更多的认识。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3

  师:好了,同学们,俺把麦克风还是交给大家,等会儿谁回答问题,附*同学可以快速的传给你,好吗?放在这个位置。好,昨天跟大家见面的时候,找你们班主任聊一聊,了解一下你们的情况,班主任老师说咱们班的同学之所以能在这个年级当中这么出色,是因为大家非常特别爱看课外书,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吧?在俺国浩瀚的书海当中,有一本著名的古书是战国策,在这本书当中有许多寓言故事,你注意看,发现什么呢?看谁的眼睛是最尖的。来,那男生。(生看屏幕,回答)

  生:说。

  师:恩,你听的非常认真。根据这个提示,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呢?你。

  生:言就是说明道理的故事。

  师:可以,还可以怎么说?有道理的故事,或者说这个故事当中。那根据这个,来想一下,俺们该怎么学*寓言啊?俺们要干吗啊?那女生。对,首先要读一读故事,然后要想一想故事当中所蕴涵的道理?那今天俺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一篇寓言故事《鹬蚌相争》。赶快读一读,同学们,不认得的字上面有音节,你可以看一看。

  生:自由读。

  师:那么在这个短短的故事当中,都有谁啊?你来。

  生:都有鹬和蚌

  师:还有谁啊?来你说。

  生:鹬、蚌,还有渔夫。

  师:好的,你见过鹬吗?

  生:没有。

  师:没有。那俺们来看看鹬,长什么样啊?长长的腿,尖尖的嘴,你看它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河边。

  师:对,知道它吃什么吗?你说。

  生:吃蚌。

  师:吃蚌,吃蚌里的肉,还吃什么?你说。

  生:吃鱼。

  师:还有吗?你说。

  生 虾。

  师:对,吃河里的这些**。蚌俺想大家见过,见过吧?(生看屏幕,了解蚌的外型)

  生:见过。

  师:好了,那么咱们再看一生字,这个字儿。

  生:夹。

  师:大家都认识。那你知道夹字是怎么来的呢?你看在远古的时候,人们用这图来表示夹的意思,后来啊人们觉得画图画太麻烦了,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这就是甲古文的“夹”。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变成了最后俺们楷书的“夹”,你注意看,这就是原来图画当中的(有三个人呢,图画中)

  生:大人。

  师:大人,再注意看,要分析。

  生:小孩儿。

  师:非常好。再看。

  生:手。

  师:是手?大人用肩膀挽着小孩的肩膀,到底是什么?

  生:是大人的两只胳膊。

  师:胳膊是两只胳膊,用这两只胳膊来夹住对。那同学们俺们了解了“夹住”的两点不同,记住夹的不同,是不是就非常的方面了?你看俺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意思。好,再看。

  生 毫不示弱。

  师 哦,看来大家预*的都非常的好,那么在这个词当中,什么意思啊? 举手说。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啊?你说错了,没关系,你说。

  生:弱小。

  师:弱小。那么“示弱”?示是表示,那“示弱”呢?

  生:弱小。

  师:对。那不“示弱”呢?

  生:不弱小,很清楚了。那毫不示弱呢?

  生:一点都不弱小。

  师:大家真会学*,那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

  师:有人点头了,知道解词的方法了吗?你来 ,就是你。

  生:可以从最后一个字想它的意思?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往前推,推出这个词语的意思。

  师:师 哦,没错。那你们有没有悟出什么解词的方法吗?先理解一个字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些字串连起来就成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好了,再看,谁来把俺们这一课的生字词读一下,那这个女生。

  生:读。

  师:,那同学们,那你能不能用这七个词语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说两句话?自身练练。

  生:自由练说。

  师:就用一两句话。谁来试试。坐在后面的那个男同学。

  生:说。

  师:那更简单是鹬——蚌,蚌毫不示弱去夹鹬,之后渔夫……谁再来说说?越简单越好,把这故事说清楚。鹬喙蚌,最后——

  生 鹬喙蚌,蚌毫不示弱去夹住了鹬的嘴,最后一个渔夫来了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师 :你看看,这么长的一篇故事,俺们就用一两句话就说清楚了,非常好。那同学们俺们对这篇课文读了很多遍了,那你在读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渔夫轻而易举的就把鹬和蚌捉了去了。非常容易,那么这个结果,就说明鹬和蚌它们肯定有问题了,才会造成这样一个结果是不是?那么它们到底哪个地方出现问题呢?到底是谁出现了问题呢?下面老师想请你认真的默读一下课文,你想想它们到底哪个地方、谁出现了错误啊?可以划一划,开始,拿起笔来划一划。(生读课文师巡视)好了,同学们,俺们先来看下故事的开始局部成吗?谁来读一读课文的前两局部。来,那女生。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考虑一下。在这个地方它们出现错误了吗?假如有的话,它们谁出现错误了?认真考虑。

  生:读。

  师:好了,坐下。老师这有这么一个问题,还是刚才的问题,在这故事的开始局部,你认为鹬和蚌做错了吗,有三个选项,请你认真考虑。

  不要商量,好。拿起你的遥控器,开始选择,动作快一点了!(20号)俺们看一下大家的看法,认为鹬和蚌都错的同学是谁啊?起立啊?说说你们的理由。那男生。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的理由你同意不同意,呆会儿老师会给你机会的。

  生 鹬错在哪呢?它错在蚌他人在晒太阳好好的你打扰他人干吗呢,夹住人家的肉干吗呢?夹住他人就算了。但是蚌也有错,应该向人家说道理,它不但不跟鹬讲道理还夹住了人家的嘴,假如不是这样,渔夫怎能轻而易举的把它们都捉去呢。

  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吗?为什么?这个女生说说。

  生:俺觉得鹬和蚌不该那么的不团结。

  师:要先说鹬错在哪了,他刚刚说了,你能补充吗?你认为鹬不应该去吃这个蚌,那蚌呢?

  生:蚌不应该夹住鹬的嘴,因为蚌要是夹住鹬的嘴,它们谁都不能脱身。

  师:你认为蚌就应该让鹬老老实实给吃了,是吗?这是他们的想法,没关系,那女生请你来说。

  生:俺觉得鹬假如不吃蚌的肉,渔夫也不会把它们全部捉去,假如鹬假如吃了蚌的肉,蚌就紧紧的把它夹住了,渔夫就会把它们一起捉去。

  师 这是他们的理由,好了,你先站着其他人先坐下,你作为代表,你先站着,那男生。你是第一组意见,第二组的同学也是认为鹬错了,理由咱们就不讲了,但是认为蚌没有错,持第二种意见的站起来。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蚌没有做错?你说。你不同意他,你可以说。

  生:说。

  师:其他同学你有补充吗?

  生:说。

  师:大家都认为鹬在还击,对吗?在自卫。你。

  生 说。

  师 刚才说过了,你为什么认为鹬没错啊?

  生:说。

  师:好了,你留下,作为你们这组的代表。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听他说。(两生争辩说自身的理由)

  师:看来你们两,谁不说服不了谁,没关系,还有第三种呢。谁选的第三种啊,没关系说理由。认为蚌也没错鹬也没错,你说说鹬为什么没有错。大点声好吗?

  生:因为鹬也要吃东西,蚌也要生活,所以俺觉得它们俩谁都没错。

  师:

  生 它们都是为了自身生活,鹬不吃东西会饿死。

  师 那鹬是可以吃蚌吗?

  生 可以。

  师 那鹬没有错啊?鹬吃蚌是合情合理吗?

  生 蚌是正当防卫。

  师 蚌要是不防卫就会被鹬吃了。鹬要是不吃蚌就会被饿死。那现在俺们的同学可以从新选择,俺们看一下选择。

  生 他们错在互不相让,课文上说的。

  师 哪啊,读读。

  (生读课文)

  师 大家都想读,那俺们看大屏幕,分角色读。

  (生分角色朗读)

  师 很好,很有生气的感觉。还有谁想读,这么多同学想读,那左边的同学读鹬,右边的同学读蚌,全体起立

  (生读第一自然段1、2)

  师 故事的后来渔夫来了,要是他没来,鹬和蚌会变成什么样,会有什么结果呢?

  生 两败俱伤。

  师 很好,把它写到黑板上来。还可以怎么说?

  生 同归于尽。

  师 最后谁得利啊?

  生 渔夫得利。

  师 把这个词也写上。

  师 俺们刚刚学*了这个寓言故事,那寓言故事有什么用呢?

  生 可以教给俺们道理。

  师 那你们知道吗? 在20xx多年前,就是这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很多同学都不相信。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大,而赵国要打燕国,燕国使臣苏代来到赵王宫殿,你认为他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劝阻赵王不要派兵。请同学们选择一下。

  师 他直接说成吗

  生 不成

  师 为什么

  生 这样赵王会把苏代杀了。

  师 乞求呢?

  生 即使乞求赵王,虽然赵王会心软,但是还是有大臣会杀苏代。

  师 那选其他方法的同学呢?你们的方法呢?

  生 俺会讲故事,告诉他打仗会两败俱伤。

  师 你的想法和苏代的想法一样,现在俺们就回到20xx年前,教室就是赵王的宫殿,选一个同学变成苏代,俺来做赵王,来吧。

  (师生互动扮演当时情景)

  师 你看,赵王还会打赵国吗?

  生 不会

  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故事讲述道理,这就是寓言的作用。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下课。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4

  一、设想与设计

  新一轮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能力是一种交际能力,语文学科是涉及听、说、读、写的一门应用科学,讲究的是方法的掌握。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从语文教学实践看,教师任务在于凭借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智力活动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教师只要指点得法,“人脑就能把它的创造才能发展到不可想象的程度”(布鲁纳)。

  而如今好多学生的学与用是完全脱离开的,他们学了却不知如何去用,也就是说他们所学的知识很少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过不了多久,一些学生就将这些知识淡忘。还有一些同学虽然将所学的内容熟记于心,至于如何去运用,可能要在他们成年之后。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老师在教完《塞翁失马》这篇课文后,我只记住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至于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哲学道理,我一直懵懵懂懂。直至踏上了工作岗位,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才知“塞翁失马”的故事常常在生活中发生。然后引起了我对这个道理更深的思考: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白天和黑夜,它们围绕着它不停息地运转。但是人类,由于他的目光短浅,记忆力弱,只能看到事件彼此分散的环节,分割的部分,暂时的结果,突发的因素部分。因此我们要从连续性而不是从静止状态上去看待各种事物。

  我们常将“哲学”看得既深奥又繁复,认为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殊不知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曾有一位国外的教育专家在回答“国外的学生从几岁开始学哲学?”时说:“可能在妈妈的肚子里!”我简直匪夷所思,这怎么可能?但细细想来可见哲学教育在国外是深入人心的。它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其实这些简短的语言中藏着深深的哲理。《鹬蚌相争》的故事家喻户晓,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在我还没有结束这课时同学们就已经得出了。他们还归纳为:双方相争,获得利益的往往是第三者。其实学完了一则寓言故事,学生能总结出道理,并将这个道理熟记于心就可以顺利地结束教学了。这时我想:我的'学生会不会也像我当初学《塞翁失马》一样,许多年后才会有所悟,甚至只记得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么句话,而根本不知如何去体会这句话中深刻的道理。当他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事,他会不会想到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话呢?他又会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方案实施及效果

  方案(1)

  当学生得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后,我问学生:“如果你是鹬、蚌或者渔翁的话,你希望自己是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渔翁”。这个回答是我意料之中的。于是我又问:“如果你就是‘鹬’或者‘蚌’的话,你又会怎么样呢?”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由于小班的缘故,教室空间和学生人数有着很大的优势,我将讨论分两部分进行:

  (一)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效果:各小组都能得出统一观点:如果我是“鹬”或“蚌”的话,我肯定会放了对方。因为只有放了对方我才能逃命。

  为了让每个同学知道其他同学的想法我安排了第二次的讨论:

  (二)自由组合小组进行讨论:“当双方都放了对方后又会有什么问题呢?结果怎样呢?”学生还可以提出其它问题,然后共同解决。

  效果:由于自由组合,每个人又听到了许多新的见解。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几种不同的见解:

  1、当鹬和蚌都放了对方后,它们感到为时已晚了,虽然后悔莫及但还是成了渔翁的晚餐。

  2、渔翁把它们带回家后,蚌没有翅膀不会飞成了渔翁的晚餐,而鹬因为蚌放了它,展开翅膀飞走了。

  3、当它们放了对方后,乘渔翁不注意,齐心协力、互相帮助逃走了。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将这些语言组成文字写下来,旨在让他们对本文有更深的理解。第二天我就将学生的文章浏览了一番。他们未能摆脱原先思维定势,基本围绕这三种结果写出了文章。以下就列举三位同学的文章。

  渔翁兴高采烈地提着鹬和蚌回到家,他看见它们都已松开了嘴,就对它们说:“你们现在才醒悟,为时已完了。哈哈哈……”它们听到渔翁的“霍霍”磨刀声,后悔极了,异口同声地说:“都怪我,早松口的话,就不会便宜了那个老渔翁。”

  ——李韵龙

  鹬和蚌彼此相持不下,老渔翁将它们关在矮棚里。它们知道再这样下去的话谁也逃不了,蚌松开了嘴,对鹬说:“你走吧!告诉我的孩子,以后不要再干这样的傻事了。”鹬乘渔翁不注意张开翅膀飞走了。

  ——刘宇琪

  蚌哀求着:“你放了我吧,外面在磨刀呢!”鹬松开了嘴,喃喃地说:“我们怎么办呢?”蚌说:“如今我们只有互相帮助才能逃生!”门突然打开了,老渔翁持刀走了进来,在这千钧一发的紧张时刻,鹬昂起头,长嘴巴对准渔翁啄去。渔翁大吃一惊,紧闭双眼,手忙脚乱,刀也掉了。等他定一定神,睁大眼睛看时,鹬早已飞远了,蚌也挂在鹬的脚上一块儿飞走了。

  ——黄子茵

  效果

  学生们都懂得了,当鹬、蚌相争的时候,它们并不是只有死路一条。只要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并且互相帮助,就能化险为夷。

  三、问题的思考

  学*不可能一次就深刻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因而到了一个阶段后需要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予以总结、提高。以后又经过一个阶段的学*,在提高了的基础上再总结,再提高。学*是一种不断地思索,而且渐进的过程。可以由清晰——模糊——清晰。只有这样反复地思考,学生才能真正地从中受益,领会学*的真谛。本篇课文的学*就到此为止的话,学生可能对这则寓言有深一层次的理解,但如果在*时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他们又应该怎么做呢?该怎样将它内化,指导我们的行为呢?

  寓言故事中的寓意深刻,深藏智慧、富有哲理,我想:只要指导方法得当,通过学*一定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一个层次。这种思考是可以无限制延伸的,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并能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其它问题。

  四、进一步的设想和设计

  综上所述,同时我也想到自己的学*经历,有许多知识是得益于课外的。我决定将此次学*向课外延伸。我将他们分成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有好、中、差生各2名。选一名组长,由组长进行安排分工,筛选材料。),上网浏览或查看书籍、报纸寻找与这则寓言有联系的内容。

  方案(二)

  学生的积极性挺高的,他们找来了许多非常好的小文章我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想。有一组的学生读了一则新闻,谈了感想,我的印象颇深,现摘录如下:

  某地发生大地震,有个小煤矿的工人谁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往外挤。由于坑道口太小,把出口堵死了,结果谁也无法逃生。而附*也有一个小煤矿,队长当时很镇定,他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挤!一个一个来。”他自己并不急于逃生,而是留在后面指挥。结果20多个矿工全部安全逃了出来,他自己也脱离了险境。

  接着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正因为后一位煤矿队长先想到了别人,救了矿工们,其实也救了自己。而先前的矿工们谁也不肯让谁,结果把洞口给堵死了,就像鹬和蚌一样,自断生路。”

  ——组长吉东明

  效果

  虽然孩子回答的语言还停留在表面、不够精炼,但能找出这样的材料,而且能针对材料的内容发表见解实属不易。我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显而易见,学*后再不断地思考对每一个人都是何等的重要。

  五、问题的再思考

  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非画地为牢地限定几个模式,然后硬往千差万别的学生身上套。从小吉同学的发言来看,他已能将学到的知识经过更深一层次的思考来分析问题。但是不是大部分同学都能像他一样呢?事实告诉我还有一些同学可能只是旁听生。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地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方案(三)

  主旨:我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再思考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实施:

  1、小班化为师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条件,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我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优势群体编排在第一组,弱势群体编排在第二组。)然后围成一圈,团团围坐起来。(这样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可以面对每一个人,使大家能听清他的发言)

  2、我将同学们找来的又一篇短文发给大家,短文的内容是:

  死路与活路

  一天,我到河边钓鱼,遇到一捕蟹老人,身背一个大蟹篓,但没有上盖。我出于好心提醒老人说:“大伯,你的蟹篓忘了盖上。”

  老人慈祥地看了我一眼,说:“小伙子,谢谢你的好意。但我想告诉你:蟹篓可以不盖。要是有蟹爬出来,别的蟹就会把它钳住,结果谁也跑不了。”

  3、我请学生们看完短文后围绕这篇短文进行讨论。由于我将学生分层排列,所以就避免了发言都由好学生唱主角。

  效果(一)第一组的同学很快地切入了主题提出:这些螃蟹只要放了对方自己也获救了。有的同学还谈到了螃蟹的想法:我没有逃出去,谁也甭想出去,要死大家一起死。有的同学接下去谈道:“它这样的想法恰恰是害了自己,原先还能逃出去,现在只有死路一条。事情的结果与它的想法有很大的关系。”第一组的同学发言积极,还谈到了如果我是螃蟹的话,我会怎么做。

  效果(二)第二组的同学由于摆脱了好同学的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不得不动脑筋主动思考。有的提出:这个故事与矿工的故事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有的说:“它们只有放了对方才能逃出去。”有的说:“如果我是螃蟹的话,我就像矿工队长那样,先让它们有秩序地逃走,我也可以逃走了。”在组内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发言质量也越来越高。

  效果(三)经过了讨论——思考——讨论我将他们的发言进行了总结: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你不给别人活路,最终将会自短生路;你给别人机会,其实也等于给自己机会。

  我觉得学生潜意识已经对这个道理有所领悟,特别是第一组的同学,几乎已经说出这个道理,而他们欠缺的是人生经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今后碰到类似的情况的话,我想他们一定不会束手无策,甚至会用今天学到的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六、反思与讨论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如此,学生们虽然在这次学*中获益匪浅,但是这样的教学需要大量的空间、时间。有时教学者会因组织不当而导致课堂纪律有所松散。学生家长会认为孩子的学*时间是宝贵的没有必要将时间花在寻找资料上。而我们每个人都认为学生的学*成绩是最重要的,这样教学能使他们的学*成绩有较大的提高吗?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教育、教学应该追求的是人格的健全和多样。柏拉图早就指出,社会需要分工,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的人能够做最适合他的工作。

  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的课堂;我们不应该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应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去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5

  《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文字简约,通俗易懂,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争”,为了深入理解“鹬”与“蚌”是怎么争的,我对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让学生练*角色朗读,如:怎么“威胁”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样的?在揭示寓意时依然是以读为主,怎样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体会“争”呢?我进行分组比赛,看谁“斗”得过谁?刚开始大家“斗志昂扬”,然后让同学们一直“斗”,从而让学生们理解了“鹬”与“蚌”斗到最后都筋疲力尽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故事补充画外音: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气说:。然后进行总结: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紧接着提了一个问题:鹬蚌不争会怎么样呢?得出结论: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继续追问:怎样他们才不会争?聪明的你就劝劝这只傻鹬或傻蚌吧。最后让学生说说寓意,这时孩子对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意了解得更透彻。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扩展2)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十)份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1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课文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为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在学*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2

  在执教《鹬蚌相争》的第一次试课后,感觉自己在课题的引入及生字的书写指导这一环节过于琐碎了,用了二十几分钟的时间,下课后也感觉生字教学的时间分配过长,在课文题目引入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读着这样的题目,你能知道那个字最能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由此擦亮课文“争”这个眼睛。顺势引导学生:围绕着“争”这个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学*寓言故事也要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学*,我们本节课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争”,课下经过学段组长学科组长的指导下做了修改,因为这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不是很分明,这样的设计不能直奔主题,显得很纠结就删去了。

  另外因为是从课外选的文章,所以将生字的教学改为了生字词的认读与积累,这样不仅夯实了语文实践,还节约了课堂上的时间,为讲故事做好准备。经过指导在第二次试课中,时间分配好了很多,能够比较合理的分配时间了,课堂预设内容也按时完成。

  但是这次试课后大家感觉还是寓言的味道不浓,怎样指导学生把故事讲有趣?这成为了新的突破点,我接纳了微娟的建议,将设计分为了:

  板块一:字词梳理。

  板块二:抓关键词,练*把故事讲清楚。

  板块三:想象情节,练*把故事讲有趣。

  字词梳理大概用了十分钟,剩余时间都用作讲故事上。引导学生说出要想把故事讲好,就好先读好。接下来是抓住关键词,把故事讲清楚。孩子们也能准确的找出关键词,只是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环节,我没有引导好,也是自己没有做好支架,导致出现了干启不发的情况。本想以“相持”一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出鹬和蚌在不同时间是如何的争执不下,互不想让的,可是当我引导学生:看着这个词语,你的脑海里出现了鹬和蚌怎样相持的画面?学生出现了不知所云的空白,我赶紧补充道:早晨,当太阳升起时鹬和蚌——相持着,中午?学生没有按我的预设说下去,而是先说了早上,紧接着就说他们一天都这样相持着。我当时也很慌张就直接带过去了,其实这里可以继续引导,渔翁毫不费力的得到了鹬和蚌,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由此想象开去效果会好些,这里还可以借鉴俞校长的建议,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看到鹬和蚌这样相持不下,河里的小鱼都看不下去了,冒出头来劝告他们说:这样学生的想象之门就很容易打开了。

  另外,突出寓言本体味道上还要加强,指导讲述的品质,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这几个方面还要下功夫学*。

  这一节课上下来,有收获也有遗憾,我将在今后得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不断提升。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3

  鹬蚌相争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文章虽然语言精练,篇幅短小,但蕴含的哲理却非常深刻。由于文言文语言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而故事也离孩子的生活比较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主动探究文本就是我这节课面临的最大挑战。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首先,机智幽默的课堂评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及时予以准确、风趣的评价。如当学生说:“我想把它们(鹬和蚌)送到动物园去。”我打趣道:“真是一位善良的渔夫!我看你应该改行去做动物保护者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评价及时到位,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积极的学*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读写结合,让寓意在对话中自然呈现。感悟寓言的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常的做法是在学生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之后,说一说自己懂得了什么。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落入俗套,而是设计了一个练笔的环节:在被渔人带回家的路上,鹬和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带着自己的想象把它写下来。有学生写道:“非常后悔,它对蚌说:要是‘我们都能互相让一下,就不会被渔人捉住了……’”然后,我又引导学生:“作为一名旁观者,你有对它们又有什么忠告呢?”学生说道:“做人应该懂得谦让。”这样,寓言的寓意已经是不言自明了。

  其三,沉着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在板书“渔翁得利”一词时,由于疏忽误写为“渔翁得力”。学生特别善于发现老师的失误,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并指出来。开始我也感到非常尴尬,连忙纠正自己的笔误。就在纠正错别字的时候,我让自己迅速冷静下来,并找到了“化险为夷”的办法:“同学们,其实两个“dé lì”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如果说一个人干事很得力我们用第一个,如果要表示得到利益就应该用第二个。”这样的处理,使得这个小失误变成了即兴的同音词辨析,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机智。

  总之,本节课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展开学*,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预期的各项教学目标。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4

  师:好了,同学们,俺把麦克风还是交给大家,等会儿谁回答问题,附*同学可以快速的传给你,好吗?放在这个位置。好,昨天跟大家见面的时候,找你们班主任聊一聊,了解一下你们的情况,班主任老师说咱们班的同学之所以能在这个年级当中这么出色,是因为大家非常特别爱看课外书,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吧?在俺国浩瀚的书海当中,有一本著名的古书是战国策,在这本书当中有许多寓言故事,你注意看,发现什么呢?看谁的眼睛是最尖的。来,那男生。(生看屏幕,回答)

  生:说。

  师:恩,你听的非常认真。根据这个提示,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呢?你。

  生:言就是说明道理的故事。

  师:可以,还可以怎么说?有道理的故事,或者说这个故事当中。那根据这个,来想一下,俺们该怎么学*寓言啊?俺们要干吗啊?那女生。对,首先要读一读故事,然后要想一想故事当中所蕴涵的道理?那今天俺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一篇寓言故事《鹬蚌相争》。赶快读一读,同学们,不认得的字上面有音节,你可以看一看。

  生:自由读。

  师:那么在这个短短的故事当中,都有谁啊?你来。

  生:都有鹬和蚌

  师:还有谁啊?来你说。

  生:鹬、蚌,还有渔夫。

  师:好的,你见过鹬吗?

  生:没有。

  师:没有。那俺们来看看鹬,长什么样啊?长长的腿,尖尖的嘴,你看它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河边。

  师:对,知道它吃什么吗?你说。

  生:吃蚌。

  师:吃蚌,吃蚌里的肉,还吃什么?你说。

  生:吃鱼。

  师:还有吗?你说。

  生 虾。

  师:对,吃河里的这些**。蚌俺想大家见过,见过吧?(生看屏幕,了解蚌的外型)

  生:见过。

  师:好了,那么咱们再看一生字,这个字儿。

  生:夹。

  师:大家都认识。那你知道夹字是怎么来的呢?你看在远古的时候,人们用这图来表示夹的意思,后来啊人们觉得画图画太麻烦了,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这就是甲古文的“夹”。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变成了最后俺们楷书的“夹”,你注意看,这就是原来图画当中的(有三个人呢,图画中)

  生:大人。

  师:大人,再注意看,要分析。

  生:小孩儿。

  师:非常好。再看。

  生:手。

  师:是手?大人用肩膀挽着小孩的肩膀,到底是什么?

  生:是大人的两只胳膊。

  师:胳膊是两只胳膊,用这两只胳膊来夹住对。那同学们俺们了解了“夹住”的两点不同,记住夹的不同,是不是就非常的方面了?你看俺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意思。好,再看。

  生 毫不示弱。

  师 哦,看来大家预*的都非常的好,那么在这个词当中,什么意思啊? 举手说。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啊?你说错了,没关系,你说。

  生:弱小。

  师:弱小。那么“示弱”?示是表示,那“示弱”呢?

  生:弱小。

  师:对。那不“示弱”呢?

  生:不弱小,很清楚了。那毫不示弱呢?

  生:一点都不弱小。

  师:大家真会学*,那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

  师:有人点头了,知道解词的方法了吗?你来 ,就是你。

  生:可以从最后一个字想它的意思?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往前推,推出这个词语的意思。

  师:师 哦,没错。那你们有没有悟出什么解词的方法吗?先理解一个字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些字串连起来就成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好了,再看,谁来把俺们这一课的生字词读一下,那这个女生。

  生:读。

  师:,那同学们,那你能不能用这七个词语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说两句话?自身练练。

  生:自由练说。

  师:就用一两句话。谁来试试。坐在后面的那个男同学。

  生:说。

  师:那更简单是鹬——蚌,蚌毫不示弱去夹鹬,之后渔夫……谁再来说说?越简单越好,把这故事说清楚。鹬喙蚌,最后——

  生 鹬喙蚌,蚌毫不示弱去夹住了鹬的嘴,最后一个渔夫来了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师 :你看看,这么长的一篇故事,俺们就用一两句话就说清楚了,非常好。那同学们俺们对这篇课文读了很多遍了,那你在读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渔夫轻而易举的就把鹬和蚌捉了去了。非常容易,那么这个结果,就说明鹬和蚌它们肯定有问题了,才会造成这样一个结果是不是?那么它们到底哪个地方出现问题呢?到底是谁出现了问题呢?下面老师想请你认真的默读一下课文,你想想它们到底哪个地方、谁出现了错误啊?可以划一划,开始,拿起笔来划一划。(生读课文师巡视)好了,同学们,俺们先来看下故事的开始局部成吗?谁来读一读课文的前两局部。来,那女生。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考虑一下。在这个地方它们出现错误了吗?假如有的话,它们谁出现错误了?认真考虑。

  生:读。

  师:好了,坐下。老师这有这么一个问题,还是刚才的问题,在这故事的开始局部,你认为鹬和蚌做错了吗,有三个选项,请你认真考虑。

  不要商量,好。拿起你的遥控器,开始选择,动作快一点了!(20号)俺们看一下大家的看法,认为鹬和蚌都错的同学是谁啊?起立啊?说说你们的理由。那男生。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的理由你同意不同意,呆会儿老师会给你机会的。

  生 鹬错在哪呢?它错在蚌他人在晒太阳好好的你打扰他人干吗呢,夹住人家的肉干吗呢?夹住他人就算了。但是蚌也有错,应该向人家说道理,它不但不跟鹬讲道理还夹住了人家的嘴,假如不是这样,渔夫怎能轻而易举的把它们都捉去呢。

  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吗?为什么?这个女生说说。

  生:俺觉得鹬和蚌不该那么的不团结。

  师:要先说鹬错在哪了,他刚刚说了,你能补充吗?你认为鹬不应该去吃这个蚌,那蚌呢?

  生:蚌不应该夹住鹬的嘴,因为蚌要是夹住鹬的嘴,它们谁都不能脱身。

  师:你认为蚌就应该让鹬老老实实给吃了,是吗?这是他们的想法,没关系,那女生请你来说。

  生:俺觉得鹬假如不吃蚌的肉,渔夫也不会把它们全部捉去,假如鹬假如吃了蚌的肉,蚌就紧紧的把它夹住了,渔夫就会把它们一起捉去。

  师 这是他们的理由,好了,你先站着其他人先坐下,你作为代表,你先站着,那男生。你是第一组意见,第二组的同学也是认为鹬错了,理由咱们就不讲了,但是认为蚌没有错,持第二种意见的站起来。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蚌没有做错?你说。你不同意他,你可以说。

  生:说。

  师:其他同学你有补充吗?

  生:说。

  师:大家都认为鹬在还击,对吗?在自卫。你。

  生 说。

  师 刚才说过了,你为什么认为鹬没错啊?

  生:说。

  师:好了,你留下,作为你们这组的代表。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听他说。(两生争辩说自身的理由)

  师:看来你们两,谁不说服不了谁,没关系,还有第三种呢。谁选的第三种啊,没关系说理由。认为蚌也没错鹬也没错,你说说鹬为什么没有错。大点声好吗?

  生:因为鹬也要吃东西,蚌也要生活,所以俺觉得它们俩谁都没错。

  师:

  生 它们都是为了自身生活,鹬不吃东西会饿死。

  师 那鹬是可以吃蚌吗?

  生 可以。

  师 那鹬没有错啊?鹬吃蚌是合情合理吗?

  生 蚌是正当防卫。

  师 蚌要是不防卫就会被鹬吃了。鹬要是不吃蚌就会被饿死。那现在俺们的同学可以从新选择,俺们看一下选择。

  生 他们错在互不相让,课文上说的。

  师 哪啊,读读。

  (生读课文)

  师 大家都想读,那俺们看大屏幕,分角色读。

  (生分角色朗读)

  师 很好,很有生气的感觉。还有谁想读,这么多同学想读,那左边的同学读鹬,右边的同学读蚌,全体起立

  (生读第一自然段1、2)

  师 故事的后来渔夫来了,要是他没来,鹬和蚌会变成什么样,会有什么结果呢?

  生 两败俱伤。

  师 很好,把它写到黑板上来。还可以怎么说?

  生 同归于尽。

  师 最后谁得利啊?

  生 渔夫得利。

  师 把这个词也写上。

  师 俺们刚刚学*了这个寓言故事,那寓言故事有什么用呢?

  生 可以教给俺们道理。

  师 那你们知道吗? 在20xx多年前,就是这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很多同学都不相信。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大,而赵国要打燕国,燕国使臣苏代来到赵王宫殿,你认为他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劝阻赵王不要派兵。请同学们选择一下。

  师 他直接说成吗

  生 不成

  师 为什么

  生 这样赵王会把苏代杀了。

  师 乞求呢?

  生 即使乞求赵王,虽然赵王会心软,但是还是有大臣会杀苏代。

  师 那选其他方法的同学呢?你们的方法呢?

  生 俺会讲故事,告诉他打仗会两败俱伤。

  师 你的想法和苏代的想法一样,现在俺们就回到20xx年前,教室就是赵王的宫殿,选一个同学变成苏代,俺来做赵王,来吧。

  (师生互动扮演当时情景)

  师 你看,赵王还会打赵国吗?

  生 不会

  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故事讲述道理,这就是寓言的作用。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下课。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5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说话训练引入课文。然后围绕“为什么争?”“争什么?”“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课堂上,我希望自己既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带着学生抠词析句,品味感悟;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使学生明白了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把握整则寓言的内容。然后,在学生整体阅读把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其中,我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来关注句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体会句子,把握情感。读,永远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最主要的方式。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指名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又将体会读出来,品味文字。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接*角色,进而揭示道理。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在课中,我让学生表演了三次,每一次都适时地利用学生的表演引导他们通过点评去更深入地解读课文由相争到相持的过程。

  寓言带有讽刺和劝戒的性质,一般它们的创作都有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他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它所揭示的.寓意与学生的认知不尽相同,这造成了他们的理解困难。我关注了这一点,及时地补充了《鹬蚌相争》的典故。让学生了解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一寓言故事承载的历史责任:阻止燕赵两国交兵,以免秦国得利。在这样的资料补充下,学生会对寓意有更深刻的认识。

  类似于寓言这样短小精悍的文章,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所以,我们可以不把整堂课的时间都局限在这篇文章之中,可以从这篇寓言入手,然后以一篇带多篇,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教师还可以再找几则其它的寓言故事,讲一讲。这也是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外展,所以我认为学完本课可以带读《唇亡齿寒》、《螳螂捕蝉》等寓言,让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的特性更多的认识。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6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面对信息不断膨胀的今天,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我在教《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时,抓住寓言的特点及要求,注重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寓言故事的学*方法,以便为今后独立学*寓言打下基础。

  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以往学*寓言“读故事____谈寓意 ____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但是,我自己感到教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还要在实践中多向他人学*。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在不断学*的地方)

  2、在教学第二部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可以在检查完学生词语朗读情况后,安排学生观看动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精读课文故事时,更加细腻地体会到鹬蚌相争的激烈,感受它们内心互不相让的强烈心态;理解故事后,争斗情节的表演,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演示也能更加精彩。而把这个情节放在最后观看,也出于我的不大胆,总担心安排的教学环节多,学生理解不到位拖时间,所以就做了这样的处理。今后,我可以自己决定的是多向周围的老师学*,学*他们每一次课堂上灵活处理课堂变化的教学机智。课前再多钻研一点,尽量多去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课堂上的更多自然。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7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面对信息不断膨胀的今天,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我在教《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时,抓住寓言的特点及要求,注重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寓言故事的学*方法,以便为今后独立学*寓言打下基础。

  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以往学*寓言“读故事____谈寓意 ____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是,我自己感到教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还要在实践中多向他人学*。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在不断学*的地方)

  2.在教学第二部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可以在检查完学生词语朗读情况后,安排学生观看动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精读课文故事时,更加细腻地体会到鹬蚌相争的激烈,感受它们内心互不相让的强烈心态;理解故事后,争斗情节的表演,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演示也能更加精彩。而把这个情节放在最后观看,也出于我的不大胆,总担心安排的教学环节多,学生理解不到位拖时间,所以就做了这样的处理。今后,我可以自己决定的是多向周围的老师学*,学*他们每一次课堂上灵活处理课堂变化的教学机智。课前再多钻研一点,尽量多去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课堂上的更多自然。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8

  一、设想与设计

  新一轮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能力是一种交际能力,语文学科是涉及听、说、读、写的一门应用科学,讲究的是方法的掌握。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从语文教学实践看,教师任务在于凭借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智力活动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教师只要指点得法,“人脑就能把它的创造才能发展到不可想象的程度”(布鲁纳)。

  而如今好多学生的学与用是完全脱离开的,他们学了却不知如何去用,也就是说他们所学的知识很少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过不了多久,一些学生就将这些知识淡忘。还有一些同学虽然将所学的内容熟记于心,至于如何去运用,可能要在他们成年之后。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老师在教完《塞翁失马》这篇课文后,我只记住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至于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哲学道理,我一直懵懵懂懂。直至踏上了工作岗位,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才知“塞翁失马”的故事常常在生活中发生。然后引起了我对这个道理更深的思考: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白天和黑夜,它们围绕着它不停息地运转。但是人类,由于他的目光短浅,记忆力弱,只能看到事件彼此分散的环节,分割的部分,暂时的结果,突发的因素部分。因此我们要从连续性而不是从静止状态上去看待各种事物。

  我们常将“哲学”看得既深奥又繁复,认为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殊不知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曾有一位国外的教育专家在回答“国外的学生从几岁开始学哲学?”时说:“可能在妈妈的肚子里!”我简直匪夷所思,这怎么可能?但细细想来可见哲学教育在国外是深入人心的。它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其实这些简短的语言中藏着深深的哲理。《鹬蚌相争》的故事家喻户晓,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在我还没有结束这课时同学们就已经得出了。他们还归纳为:双方相争,获得利益的往往是第三者。其实学完了一则寓言故事,学生能总结出道理,并将这个道理熟记于心就可以顺利地结束教学了。这时我想:我的'学生会不会也像我当初学《塞翁失马》一样,许多年后才会有所悟,甚至只记得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么句话,而根本不知如何去体会这句话中深刻的道理。当他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事,他会不会想到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话呢?他又会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方案实施及效果

  方案(1)

  当学生得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后,我问学生:“如果你是鹬、蚌或者渔翁的话,你希望自己是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渔翁”。这个回答是我意料之中的。于是我又问:“如果你就是‘鹬’或者‘蚌’的话,你又会怎么样呢?”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由于小班的缘故,教室空间和学生人数有着很大的优势,我将讨论分两部分进行:

  (一)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效果:各小组都能得出统一观点:如果我是“鹬”或“蚌”的话,我肯定会放了对方。因为只有放了对方我才能逃命。

  为了让每个同学知道其他同学的想法我安排了第二次的讨论:

  (二)自由组合小组进行讨论:“当双方都放了对方后又会有什么问题呢?结果怎样呢?”学生还可以提出其它问题,然后共同解决。

  效果:由于自由组合,每个人又听到了许多新的见解。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几种不同的见解:

  1、当鹬和蚌都放了对方后,它们感到为时已晚了,虽然后悔莫及但还是成了渔翁的晚餐。

  2、渔翁把它们带回家后,蚌没有翅膀不会飞成了渔翁的晚餐,而鹬因为蚌放了它,展开翅膀飞走了。

  3、当它们放了对方后,乘渔翁不注意,齐心协力、互相帮助逃走了。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将这些语言组成文字写下来,旨在让他们对本文有更深的理解。第二天我就将学生的文章浏览了一番。他们未能摆脱原先思维定势,基本围绕这三种结果写出了文章。以下就列举三位同学的文章。

  渔翁兴高采烈地提着鹬和蚌回到家,他看见它们都已松开了嘴,就对它们说:“你们现在才醒悟,为时已完了。哈哈哈……”它们听到渔翁的“霍霍”磨刀声,后悔极了,异口同声地说:“都怪我,早松口的话,就不会便宜了那个老渔翁。”

  ——李韵龙

  鹬和蚌彼此相持不下,老渔翁将它们关在矮棚里。它们知道再这样下去的话谁也逃不了,蚌松开了嘴,对鹬说:“你走吧!告诉我的孩子,以后不要再干这样的傻事了。”鹬乘渔翁不注意张开翅膀飞走了。

  ——刘宇琪

  蚌哀求着:“你放了我吧,外面在磨刀呢!”鹬松开了嘴,喃喃地说:“我们怎么办呢?”蚌说:“如今我们只有互相帮助才能逃生!”门突然打开了,老渔翁持刀走了进来,在这千钧一发的紧张时刻,鹬昂起头,长嘴巴对准渔翁啄去。渔翁大吃一惊,紧闭双眼,手忙脚乱,刀也掉了。等他定一定神,睁大眼睛看时,鹬早已飞远了,蚌也挂在鹬的脚上一块儿飞走了。

  ——黄子茵

  效果

  学生们都懂得了,当鹬、蚌相争的时候,它们并不是只有死路一条。只要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并且互相帮助,就能化险为夷。

  三、问题的思考

  学*不可能一次就深刻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因而到了一个阶段后需要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予以总结、提高。以后又经过一个阶段的学*,在提高了的基础上再总结,再提高。学*是一种不断地思索,而且渐进的过程。可以由清晰——模糊——清晰。只有这样反复地思考,学生才能真正地从中受益,领会学*的真谛。本篇课文的学*就到此为止的话,学生可能对这则寓言有深一层次的理解,但如果在*时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他们又应该怎么做呢?该怎样将它内化,指导我们的行为呢?

  寓言故事中的寓意深刻,深藏智慧、富有哲理,我想:只要指导方法得当,通过学*一定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一个层次。这种思考是可以无限制延伸的,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并能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其它问题。

  四、进一步的设想和设计

  综上所述,同时我也想到自己的学*经历,有许多知识是得益于课外的。我决定将此次学*向课外延伸。我将他们分成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有好、中、差生各2名。选一名组长,由组长进行安排分工,筛选材料。),上网浏览或查看书籍、报纸寻找与这则寓言有联系的内容。

  方案(二)

  学生的积极性挺高的,他们找来了许多非常好的小文章我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想。有一组的学生读了一则新闻,谈了感想,我的印象颇深,现摘录如下:

  某地发生大地震,有个小煤矿的工人谁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往外挤。由于坑道口太小,把出口堵死了,结果谁也无法逃生。而附*也有一个小煤矿,队长当时很镇定,他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挤!一个一个来。”他自己并不急于逃生,而是留在后面指挥。结果20多个矿工全部安全逃了出来,他自己也脱离了险境。

  接着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正因为后一位煤矿队长先想到了别人,救了矿工们,其实也救了自己。而先前的矿工们谁也不肯让谁,结果把洞口给堵死了,就像鹬和蚌一样,自断生路。”

  ——组长吉东明

  效果

  虽然孩子回答的语言还停留在表面、不够精炼,但能找出这样的材料,而且能针对材料的内容发表见解实属不易。我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显而易见,学*后再不断地思考对每一个人都是何等的重要。

  五、问题的再思考

  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非画地为牢地限定几个模式,然后硬往千差万别的学生身上套。从小吉同学的发言来看,他已能将学到的知识经过更深一层次的思考来分析问题。但是不是大部分同学都能像他一样呢?事实告诉我还有一些同学可能只是旁听生。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地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方案(三)

  主旨:我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再思考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实施:

  1、小班化为师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条件,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我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优势群体编排在第一组,弱势群体编排在第二组。)然后围成一圈,团团围坐起来。(这样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可以面对每一个人,使大家能听清他的发言)

  2、我将同学们找来的又一篇短文发给大家,短文的内容是:

  死路与活路

  一天,我到河边钓鱼,遇到一捕蟹老人,身背一个大蟹篓,但没有上盖。我出于好心提醒老人说:“大伯,你的蟹篓忘了盖上。”

  老人慈祥地看了我一眼,说:“小伙子,谢谢你的好意。但我想告诉你:蟹篓可以不盖。要是有蟹爬出来,别的蟹就会把它钳住,结果谁也跑不了。”

  3、我请学生们看完短文后围绕这篇短文进行讨论。由于我将学生分层排列,所以就避免了发言都由好学生唱主角。

  效果(一)第一组的同学很快地切入了主题提出:这些螃蟹只要放了对方自己也获救了。有的同学还谈到了螃蟹的想法:我没有逃出去,谁也甭想出去,要死大家一起死。有的同学接下去谈道:“它这样的想法恰恰是害了自己,原先还能逃出去,现在只有死路一条。事情的结果与它的想法有很大的关系。”第一组的同学发言积极,还谈到了如果我是螃蟹的话,我会怎么做。

  效果(二)第二组的同学由于摆脱了好同学的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不得不动脑筋主动思考。有的提出:这个故事与矿工的故事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有的说:“它们只有放了对方才能逃出去。”有的说:“如果我是螃蟹的话,我就像矿工队长那样,先让它们有秩序地逃走,我也可以逃走了。”在组内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发言质量也越来越高。

  效果(三)经过了讨论——思考——讨论我将他们的发言进行了总结: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你不给别人活路,最终将会自短生路;你给别人机会,其实也等于给自己机会。

  我觉得学生潜意识已经对这个道理有所领悟,特别是第一组的同学,几乎已经说出这个道理,而他们欠缺的是人生经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今后碰到类似的情况的话,我想他们一定不会束手无策,甚至会用今天学到的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六、反思与讨论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如此,学生们虽然在这次学*中获益匪浅,但是这样的教学需要大量的空间、时间。有时教学者会因组织不当而导致课堂纪律有所松散。学生家长会认为孩子的学*时间是宝贵的没有必要将时间花在寻找资料上。而我们每个人都认为学生的学*成绩是最重要的,这样教学能使他们的学*成绩有较大的提高吗?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教育、教学应该追求的是人格的健全和多样。柏拉图早就指出,社会需要分工,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的人能够做最适合他的工作。

  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的课堂;我们不应该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应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去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9

  《鹬蚌相争》是苏教版第五册的内容,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鹬和蚌互相争执、谁也不让谁,最后让渔翁得利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不然反而会让第三方获利。文章非常短小,但寓意无穷。

  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鹬和蚌的'对话,把对话读通了,读顺了,读得有感情了,文章自然就理解了。例如,学生不理解“威胁”一词,我就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语气中“恶狠狠”的意味。学生不理解“得意洋洋”一词时,我让学生比赛谁读得得意,几位同学一比,“得意洋洋”中骄傲的意味就出来了。把鹬蚌的对话读好了,这些不易理解的词语自然迎刃而解。接着,我请了学生分角色朗读,一遍不够,两遍不够,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响,就能明白当时“谁也不让谁”的紧张气氛了。然后我继续让学生读,直到读了五六遍,学生的声音都快嘶哑了,再也读不响的时候,就更能理解“筋疲力尽”这个词语的含义了。

  对于中低年级来说,单纯说教式的词语解释并不能让他们很好地吸收消化,也会逐渐降低他们的学*兴趣。相反,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有趣的游戏化的朗读中体会词语的含义,是更适合中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10

  我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学过程流畅,知识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使孩子对寓言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自主读识,掌握基础

  抓住高年级能够自主读识的特点,以自己的能力完成初读课文、掌握字词。这样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的.基础,通过听写、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自主读识的效果。文章比较短学生对于字词和读通课文都掌握的非常好,

  三、立足文本,读中感悟

  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抓住了课文中重点词语突破了寓言的重难点,同时又挖掘和拓展了课文理解的内涵;也极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各尽所能,相互补充,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实际的讨论、协作,明白了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理解了故事内容,鹬和蚌的想法后,通过个性化的朗读,(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鹬和蚌心态。(2)分角色朗读。两种朗读方法,让学生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起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读透了课文,悟出了道理,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四、发挥特点,善于激趣

  利用了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个性,让他们带动作读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五 、课内外结合

  在整个教学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结尾引出课外书《战国策》的故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中的寓言。我告诉学生像我们今天学的“鹬蚌相争”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并且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这堂课的每一环节,我都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当主角,注重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也存在着问题:评价语言不够丰富,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努力。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扩展3)

——鹬蚌相争续写作文10篇

  鹬蚌被老渔翁捉到了,老渔翁高兴地回到家里,并对妻子说:“老婆,今咱可有肉吃啦!”渔翁的妻子说:“这条鹬和蚌太瘦了,不如把它们关起来先养一养吧,”于是老渔翁把鹬和蚌关了起来,鹬和蚌都后悔极了,蚌对鹬说“对不起,我不该夹你的嘴,”说完便把鹬的嘴放了下来,鹬对蚌说:“我不该啄你的肉,”互相认完错后它们都笑了,蚌对鹬说:“我们不能待在这里得赶快逃跑。”

  蚌说:“我身子细,或许能钻出去,”蚌试了一下竟然钻出去了,接下来该找根铁丝把笼子的门打开,蚌爬出了房子,看见门外有破旧的铁笼子,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弄下来一根铁丝,蚌连忙爬进房子,因为蚌太慌张碰断了一根树枝,蚌忙藏好铁丝,爬回笼子里,这时渔翁来了看见没事便走了,蚌这才松了口气。

  第二天早上,渔翁出去打鱼了,蚌说:“这是逃跑的好机会,”它爬出笼子把铁丝拿出来,打开锁,鹬得救了。他们赶快向外跑去,渔翁的妻子看见了它们便拿起棒子打它们,鹬把蚌放在自己背上飞走了,鹬来到了小河边把蚌放下来,就这样它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鹬和蚌一齐捉住了。

  鹬和蚌在渔网里都很后悔,要是不吵架,就不会被捉到了。于是,它们就悄悄地商量了起来。

  喂,蚌小弟,你好吗?哦,鹬大哥,我挺好的。什么时候能摆脱网的束缚呀?鹬皱着眉头苦思冥想了一会,抬起头,慢慢的说了一句:难道难道,我们就任人宰割了吗?啊!不会吧。蚌很难过,它很怕就这样死去。它不甘心地说;

  那,能不能逃呀?蚌有气无力的问道。嗯,应该行吧。让我来想想。鹬没气似的答道。

  过了好长一会,鹬的眼睛突然发亮,悄悄地对蚌说;应该,怎么嗯!好的,一言为定。蚌回答道。

  过一会,它们俩又在网里打的起来,而且越打越激烈。鹬在里面乱蹦蹦跳跳,蚌就把嘴不停的张大。眼看就要把网撕开。渔夫生气了,打开网想把它俩分开。谁知,蚌急忙张大嘴,鹬就赶紧把头再伸进去,蚌咬住鹬,鹬把脚用力一甩。一下,两个都被甩出了网,掉进水里。它们在水里哈哈大笑。自由了!自由了!它俩商量道;今后,我们不要再吵架了,做个好朋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危险。

  渔夫一看自己上当受骗,气得吹胡子瞪眼。到嘴的肥肉一下没了。狠狠地打了自己一耳光。

  河滩上,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在渔篓里的鹬气呼呼地说:“你这个该死的小东西,要不是你突然夹住我的嘴,我能这样吗?”蚌一听,气冲冲地说:“你想吃我,我夹你,这也是自我保护啊!”说完,蚌就更加使劲地夹住鹬的嘴。

  就在这时候,渔翁到家了,渔翁高高兴兴地把渔篓往地下一放,然后把锅打开,倒了一些水,又把火烧上了。干完这些事,渔翁自言自语地说:“蚌的壳太硬了,必须要用刀才能劈开,可我家的刀不快呀!”渔翁四下一看,见有一块石头,于是渔翁便在上面磨起刀来。

  渔篓里的鹬和蚌听到了磨刀声,“刷”地一下,脸色突然变白了。这时鹬说:“咱们不能再争吵了,必须要团结合作逃出去。”这时蚌把嘴张开,鹬把嘴拿了出来。鹬说:“这样吧,你再夹住我的嘴,我用全身的力气往渔篓的盖上一甩,把盖撞开,就行了,而且你的壳还硬,没问题的。”蚌一听,连声说:“好招、好招。”

  蚌把嘴一张,鹬又把嘴放了进去,鹬使劲一甩,就把渔篓盖撞开了,鹬和蚌都出来了。渔翁一看,赶紧拿起刀跑了过去,可已经来不及了,鹬带着蚌早已经飞上了蓝天,回到它们的老家去了。从此它们俩成了好朋友,再也不争吵了。

  河蚌和鹬鸟被老渔夫带回家后,河蚌才愿意打开自己的两片贝壳,松开鹬鸟的嘴,鹬鸟才愿意张开自己的嘴巴,松开河蚌的肉,河蚌对鹬鸟说:“我们不要再争了,这样只会让我们两败俱伤。我们还是赶快想办法逃出去吧!”

  “好吧。”鹬鸟想了想,真诚地回答。

  老渔夫把河蚌和鹬鸟放进了一个铁笼子里,做好了这些,就拿着渔网出去捕鱼了。

  这个时候,河蚌灵机一动,对鹬鸟说:“你的嘴巴尖尖的,你能不能把笼子上的铁杆啄断?”

  “当然可以!”鹬鸟自信满满地说,“不过会比较慢,不知道能不能在老渔夫回来之前啄断。”

  “那就试试吧。”

  于是鹬鸟就开始专心地啄了起来。

  但是,因为铁非常硬,铁笼子上的杆子又特别粗,所以,还是没能在老渔夫回来把铁杆之前啄断。

  第二天,老渔夫怕河蚌和鹬鸟逃走,便把它们放进了一间小房间里,便又拿着渔网出去捕鱼了。

  这一次,鹬鸟看见墙上有一扇窗户,转了转眼珠子,对河蚌说:“河蚌,你能不能夹在我的嘴巴上,我飞起来,用你的身体击碎玻璃?”

  “当然可以。”河蚌毫不犹豫地回答。

  于是,河蚌就夹住了鹬鸟的嘴巴,然后,鹬鸟就飞了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对准窗户上的玻璃猛冲过去,用河蚌那两片坚硬的壳撞碎了玻璃。从窗户中逃了出去。

  河蚌和鹬鸟终于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天地。

  鹬鸟和河蚌被捉住之后十分后悔,后悔自我当初应各退一步,不然就不会被捉住了。

  那天晚上,它们听到渔夫明早就要把它们煮着吃了。它们感到十分害怕,但又无济于事。突然河蚌对鹬鸟说:“喂,老兄!干脆我们合作逃出去吧!”

  鹬鸟漫不经心地回答道:“怎样合作?但如果我吃了亏的话,我可不能跟你合作!”

  河蚌又说:“这样吧,我用嘴把你脚上的绳子和翅膀上的绳子咬断,你用长嘴把我从水盆中夹起来,然后我们再一齐逃走,这个办法你同意吧?”

  “不错,这样来我也不吃亏。”鹬鸟高兴地说。河蚌把身体露出水面,鹬鸟把脚凑*水边。河蚌一口咬住了绳子,再来回摩擦,绳子就断了。

  鹬鸟听见了外面有脚步声,渔夫快步走进门来,就看见了鹬鸟脚上的绳子已经断了,正准备把河蚌从水中捞起,一齐逃走。渔夫急了,慌乱之中,随手拿起一根木棒向它们打去。鹬鸟见状,急忙把用嘴把河蚌夹住,飞走了。

  自从鹬和蚌被渔夫捉住后都懊恼不已,它们都想逃走,可每一次都被渔夫一一识破了。

  渔夫回到家,把蚌放在一个靠门的盆中,然后又把鹬关在一个靠窗的铁笼子里,就到里屋去了。

  渔夫刚一走,蚌就爬了出来,鹬看此情景后心想:这可不行,如果让蚌爬走了,那我不就死定了吗?想到这里,它立刻发出了尖利的叫声,渔夫立刻走了出来,把蚌抓了回去。蚌狠狠地瞪了鹬一眼,鹬却在那里暗自偷笑。

  渔夫又走进里屋去了,鹬立刻用它那坚硬的喙啄开了锁,像胜利者似的看了看蚌,便向窗口飞了过去。蚌想,可不能这么轻易就让它飞走,便发出了巨大的响声,渔夫又出来把鹬捉了回来,并在笼子上又加了一条铁链。

  两人谁也没能脱身,便就这么僵持着。鹬突然发话了:“我觉得咱们俩谁不能跑得了,是因为我们在互相的牵制着。”“对,我也这么想。”蚌回答说:“要不,咱们一块跑出去吧?”“好啊!”鹬对蚌的提议表示赞同。蚌爬出盆,咬开了鹬笼子上的铁链,鹬啄开了锁,用它的爪子抓住了蚌,两个小动物一起从窗口飞了出去……

  从此,世上再也没有发生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笑话了。

  十年之后,小鹬鸟和小河蚌都长大了。这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小河蚌在河滩上听音乐,晒太阳。小鹬鸟看见了,想啄小河蚌的嫩肉,小河蚌一下子夹住了小鹬鸟的嘴,双方又争执起来。正巧,远远地有一个渔夫正在捕鱼,他看见了它们。

  小鹬鸟警觉地抬起头,四处张望着,突然望见了渔夫。小鹬鸟慌忙地拍打着翅膀,大喊:“小河蚌啊!你快松开壳!渔夫马上来了!”“别急,”小河蚌故作镇定地说,“慌什么!你敢说我松开壳,你不吃我?”“小河蚌啊!求你了!我们不要再重演父亲的悲剧啊!咱们齐心协力逃走吧!”小鹬鸟哀求着说。“好吧。”小河蚌泄了气,也松开了壳。

  谁知,小河蚌刚松开壳,小鹬鸟就往上飞,不顾小河蚌死活。或许是好久没动的缘故,小鹬鸟没飞几下就掉了下来。它浑然不知一个更大的危险正在靠*——一个捕鸟网从天而降。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河蚌看见了,连忙合上壳,朝小鹬鸟滚去。当网马上要落下来之时,小鹬鸟突然意识到了,可为时已晚。小河蚌奋力一滚,张开壳,夹住鹬鸟的脚,通过引力滑到河岸线一边,躲开了大网。

  “好朋友啊,真谢谢你,否则,我就命丧黄泉路了。”小鹬鸟感激不尽地对小河蚌说。“别,”小河蚌警觉地说,“‘歌声’还没走呢。”它们互相道声别,就各自走了。小鹬鸟飞走了,去另一个地方栖息,小河蚌刚才已经滑到了水里,不用再担心逃命了。

  小河蚌救了别人,也救了自己,值得我们学*,值得我们敬佩。

  有一天,鹬和蚌的子孙又相遇了。

  那天,蚌躺在金色的沙滩上,轻轻地张开壳儿,让和暖的阳光照在身上。不知不觉,河蚌竟做起美梦来。鹬踱着方步,这一嘴,那一嘴地寻觅着美食。鹬鸟看见了河蚌鲜嫩的肉,猛地把嘴伸到壳里去啄肉,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拔不出嘴来,就威胁蚌说:“如果你不松开壳,就等着死吧!”蚌毫不示弱,反而得意洋洋地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你每天都吃不了东西,不就饿死了吗?”可是,它们只吵了一会儿,就想起祖先的旧事来。它们想着想着就想到一块儿了:如果我们再吵下去的话,不就会像我们的祖先一样被抓了吗?不如我们冰释前嫌,找渔翁报仇。然后,蚌打开了蚌壳,鹬拔出了长嘴,它俩开始商量起复仇计划来。

  很快,到了渔翁捕鱼的时候,渔翁希望再碰上上次的美事。这时,鹬按着计划,飞到渔翁的船边。渔翁以为鹬又要去啄蚌了,心中一阵窃喜,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突然,鹬的翅膀一弹,事先躲在鹬翅膀下的蚌跳起来,紧紧地夹住渔翁的大鼻子不放。而鹬一下子跳进船舱,不断地啄着船底。不一会儿,渔翁的小船被啄出了一个大窟窿,水不断地漫进小船,小船慢慢地开始下沉。最后,鹬高兴地飞走了,蚌也张开嘴,游回了家。

  渔翁的衣服湿淋淋的,鼻子又红又肿,狼狈地回到了家。渔翁叹了口气说:“看来,同一种方法不能用两次啊!人不仅会变聪明,连鹬和蚌也会变聪明。”

  鹬和蚌被渔翁带回了家,可是两人还是争论不休,互不相让,渔翁也拿它们没办法,唯一的“一条路”是把蚌的壳拉开,可是渔翁用了九牛二虎,移山排海之力还拉不开。只好无可奈何地把它们放进了笼子里,然后拍拍衣服上的灰尘,走了。

  可是鹬和蚌还是相争不休,蚌不以为然地说道:“谁叫你不让我好好晒太阳,要来吃我!”接着它眼珠一转又气氛地吼:“要不然我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方?”“你……”鹬脖子上的青筋根根暴露,“如果你还得不到水份,你就会死!”“你就这么夹在我的壳里,没有水和食物,还不也要饿死?”蚌横眉竖眼。哇啦哇啦,哇啦哇啦……哎,我的耳朵都起茧了。

  突然蚌恍然大悟,它对鹬说:“你能把我放了吗?我们应该先逃出去,我可以用壳把铁门敲断,然后你把我放在背上,最后逃出去。你也不要担心饿了,我会给你一块肉(鸡肉)的。” “好的!”

  于是,蚌用壳不停地敲着门“叮叮当,叮叮当……”终于有一天,门的一根铁条断了,鹬把蚌背在身上飞走了。

  晚上,渔翁去看笼子时,大吃一惊,但马上又明白了事情的大概经过,笑呵呵地说:“早该这样了。”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扩展4)

——《鹬蚌相争》读后感6篇

  寓言《鹬蚌相争》的.故事中,鹬为了吃蚌,把嘴伸到蚌壳里去啄肉。然后被蚌用壳夹住了嘴不放,最后被渔翁一起捉住了。读了这篇寓言,我为鹬和蚌感到悲哀。因为鹬和蚌如果互相谦让一点,蚌放走了鹬,鹬也不啄蚌的肉,他们也就不会被渔翁捉走了。

  这篇寓言的原意是讲的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读了这篇寓言,我有一些启发。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因为互不相让而吃亏。我想起了从《今日说法》节目中看到的故事:有俩个小偷去偷东西,合作的很好,也偷到了不少东西,最后因为分赃不匀而吵架打了起来,最后惊动了警察,把他们全抓起来了。

  读了这篇寓言,我的感想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时,双方一定要冷静,相互谦让,不然双方都会吃亏。

  *日,我们学*《鹬蚌相争》这篇课文。

  文章叙述的是一只鹬鸟正在寻找食物吃。鹬鸟看见河蚌那鲜嫩的肉,禁不住啄去,河蚌闭上了嘴,钳住了鹬鸟的嘴。后来,它们互不相让,结果被船上的渔夫捕住了。

  使我记忆比较深的是河蚌。河蚌如果问清原因,知道是鹬鸟不小心啄住了它的,并不跟它计较,就不会被渔夫捕住。

  鹬鸟如果跟河蚌赔个不是,说声对不起,河蚌就会放它走。而且,它不挑逗河蚌,事情也不会弄到这种地步,被渔夫双双捕获。

  如果河蚌和鹬鸟都宽容一点,原谅对方,做个好朋友,它俩早就会回到自己的巢中。

  这种事情也会发生在我们身边。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碰到同桌的胳膊一下,他又碰了我一下。我可火了:“我不小心碰到你一下,你又还我?"他故意说:“有借又还嘛。”我们都跑到老师办公室去告状。老师开导我们:“同学之间应该互相谦让一些嘛。”

  如果我们都相互关爱,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还会有这样的后果吗?所以我们遇事要冷静些,忍让一点,让大自然充满和谐。这样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鹬蚌相争》主要讲述了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一只河蚌爬上河滩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河蚌灵敏地合拢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地夹住了。结果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最终渔人得到了好处。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朋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该钩心斗角,否则就必然会给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我上幼儿园时,有两个小朋友因争一架秋千吵了起来,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长看见了,赶过来吵了另一个孩子,挨批评的孩子哭了,他的父母闻声赶来,安慰好孩子后,便与那位孩子的家长吵了起来,最后竟然打了起来,打得头破血流还不罢休。为一件小事值得吗?我想,如果他们有宽阔的胸怀,各退一步,不就海阔天空了吗?他们还会两败俱伤吗?当然不会!他们的行为也警告了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全面地思考一下,权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动。否则,为了一点点的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必定会做出鹬蚌相争的蠢事来。

  我们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的不愉快,而这时,一定要做一个懂得宽容他人的人。

  这段时间,我们学了《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我深受启发。

  《鹬蚌相争》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河蚌出来晒太阳,一些鹬鸟出来觅食,一只鹬鸟啄了一下这只河蚌,河蚌马上把壳合起来把鹬鸟的嘴夹住了。鹬鸟用尽全力了摆脱不了河蚌,于是用激将法,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回嘴道:“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这个沙滩上。”它们争执不下,傍晚,一个渔夫从船上走下来,把鹬和蚌捉住了。

  《鹬蚌相争》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在生活中,我们如果像鹬鸟与河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得到利益。所以,我们做事要互相谦让,忍一时风*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读了《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我想起了一个像这样的小故事,那个小故事的内容是:森林的深处,有一条小河,上面搭着一座小木桥。有一天,对面的两只山羊都要过桥,可两只山羊都想先过那个木桥。它们互不相让,于是就在桥的中央打了起来,你撞我一下,我顶你一下,就这样它们打得越来越激烈了。结果,桥被撞坏了,它们也掉进了河里,两只山羊都被河水给淹死了。

  我们不应该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互相争斗,即使没有第三者,那样也只会落得两败俱伤。

  那天,天气晴朗,鸟儿叽叽喳喳,欢叫不已,阳光温暖活泼,令人身心舒畅。

  河蚌也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天气去沙滩晒太阳,它张开两片壳,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心旷神怡。不一会儿,一直鹬鸟来到沙滩,看见鲜嫩的河蚌肉,不禁口水直流,就一口啄去。河蚌感到很生气,怪它打搅了自己的美梦,还怪它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它们争执不下,最终都被渔翁捉走了。

  这就是《鹬蚌相争》的故事,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我对这篇课文深有感触。

  那是一年级的时候,记得那一段时间,一连几次考试,我们两个都并列第一,可我偏要与她一决高下,便总和她过不去,她也与我成了“敌对”关系,我们“明争暗斗”,无心学*。又一次考试过后,第一名是谁呢?不是她也不是我,而是成绩一直位于我们之下的一位同学。为此,我非常难过,我们互相道过歉之后,成了好朋友,总是形影不离,做什么事都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写作业,一起考第一名……这件事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训。

  此刻,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中,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如果我们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那么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这个道理、这篇课文、这件事时时刻刻告诉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它也时时刻刻为我敲响警钟,提醒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前几天,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学*了《寓言二则》这课书,《鹬蚌相争》寓言故事是《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鹬蚌相争》。

  这个寓言的大概内容是,一天中午:一个河蚌和一只鹬都互不相让地夹住对方,一个渔夫看见,就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本来的意思是要告诉人们,不要互不相让,因小失大。

  但是我觉得应该分别站在河蚌和鹬的立场上来分析问题。如果我是河蚌的话,我会紧紧夹住鹬的嘴,因为稍微一放松,就会被鹬吃掉。两个人一起死,也比被鹬吃掉的好。我认为那样公*一些。如果我是鹬的话,我会把河蚌放开,因为虽然我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也没有失去什么,总比被渔夫捉去好。

  我想,这篇课文并不是让我们去计较河蚌和鹬的立场,而是通过文章来告诉人们大道理的。但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先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和立场,再做出相应的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也许,我的看法会有一些人持不同的意见。但我更相信会有很多的人会支持我的。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扩展5)

——鹬蚌相争续写 (菁华6篇)

  河滩上,一只蚌张开壳在那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渔篓里的鹬说:“都怪你,你要不夹我的嘴,我能被渔翁抓住吗?”蚌说:“你要不啄我的肉,我能夹你吗?都怪你!”说着,蚌使劲地夹鹬,疼得鹬都流下了眼泪。

  不一会儿,渔翁回到了家,渔翁高兴地想:“终于能吃一顿好的饭菜了。”于是渔翁往锅里倒了些水,找来一个石头和一把刀,把刀使劲地在石头上磨。

  渔篓里的鹬和蚌听到磨刀声,可把它们吓坏了,蚌这时毫不犹豫地把嘴张开,鹬忙说:“咱们俩得想办法逃出去,你还夹住我的嘴,我使劲一甩你,把渔篓盖撞开,咱们不就逃出去了?”蚌说:“这个主意真好、真好。”

  于是它们俩准备好了,正在这时,渔翁把渔篓盖打开,鹬扔出蚌,一下子打到了渔翁的头上,渔翁晕了过去。

  蚌走路慢呢!这可怎么办呀?鹬让蚌又夹住自己的脚,于是鹬带着蚌飞回到原来的河滩,它们以后从来没有争斗过,成了一对好朋友。

  话说鹬和蚌因争执不下后被渔翁带回了家,两者都还是怒气冲冲,丝毫没有和好的心态,只是不断地朝对方埋怨。

  瞧你,如果你当初没有把我啄住,我怎么会被可恶的渔翁带回家?蚌充满怒气,朝鹬说了句。

  鹬听见了,火冒三丈:怪我。如果你当初没有把我夹住,我又怎会落到现在这个地步?

  两者越吵越凶,直到渔翁来,也还在愈演愈烈。

  渔翁看见两者是那么肥大肉美,呐呐道:哈哈,今天可以饱餐一顿了。

  鹬蚌好像听懂了渔翁的话,焦急地对对方说:我们现在必须团结起来,想想该怎么逃出去?

  蚌边说着,边在心里想:现在团结一会儿,等出去了,鹬这个老奸巨滑的家伙,肯定又要回来吃我,出去了之后要赶紧逃,不能让它追上我。

  谁知鹬也想:团结?让我跟蚌这个鬼东西团结,做梦!逃出去后,它一定会跑,我要赶在它跑出去之前吃掉它,可以让我美餐一顿。

  它们各怀揣着自己的心思,商量起了计策。

  趁渔夫出去的时间,它们俩挣脱开绳索,朝海滩上走去,可刚到门口,鹬就夹住了蚌的肉,而蚌也死咬着鹬的长嘴不放,情景又回到了它俩被渔翁抓之前。

  放开我,否则我们都会再一次被抓住的!鹬说。

  蚌也的对鹬说:那你先放开我啊!这样就会不被可恶的渔翁抓走的。

  两者又开始吵了起来,出去买东西的渔翁刚好回来,看到鹬蚌再一次相争,知道它们俩想挣脱绳索逃跑,就拿出绳索来再一次捆住了它们俩。

  鹬蚌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对方非要死夹住自己,不让自己逃脱,反而让渔翁坐收利益?生活中,这类事情也比比皆是。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由此,我们应该明白: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从前,在一片一望无际的大海边,生活着一只蚌。蚌无忧无虑,早晨在海滩上晒太阳,晚上在吹海风,十分享受。海滩边有一片树林,里面住着一只鹬。它也很幸福,早晨去找食物,晚上听海水拍打礁岩,发出的“哗哗”的响声。

  这天,蚌又像往常一样,一个人坐在金黄色的沙滩上,闭着眼睛,听那海水美妙的“歌声”。鹬也如以往一样,出来寻觅食物,它张开自己那有力的翅膀,在大海上寻找食物。忽然,它眼前一亮,发现了正在休息的蚌,心想:哈哈,今天运气可真好啊!遇上了蚌,可以让我大饱口福了。于是,鹬像一支离弦的箭,飞快地冲了下去,用自己尖尖的、长长的嘴,咬住了蚌,蚌忽然感到身上如针刺一样的疼,立刻大叫一声:“啊,谁呀,疼死我了。”说着,便用壳钳住了鹬的嘴。鹬说“老弟呀,我出来找食物,没想到遇上了你,你就乖乖地成为我的大餐吧!”“我呸!我才不顺从你呢!我一定会紧紧钳住你,不让你逃走。”鹬被惹火了,说:“告诉你,我不会放过你,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一定会被晒死的。”蚌也发火了:“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被饿死。”就这样,鹬和蚌谁也不让谁,一直不肯退一步。这时迎面走来了一名渔夫,他看见了蚌和鹬心中大喜:哈,太棒了,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食物。于是,渔夫伸出手一把抓住了蚌和鹬,说“你们就归我吧!”

  此时,它们后悔莫及,后悔自己当初自己不该退让一步,不然也不会变成这样。同学们,今后大家要多多谦让,和睦相处啊!

  鹬蚌因为各不相让,终于被渔翁抓住了。渔翁将它们两个带回家。

  一路上,鹬蚌争吵不休。鹬说:“都怪你!如果不是你夹住我的嘴不松开,我怎么会被渔翁抓住!”蚌也不甘示弱,大声喊道:“若不是你来啄我的肉,我又怎么会夹住你的嘴!”鹬和蚌吵闹不休,一旁的渔翁哈哈大笑。

  渔翁回到家,把鹬绑起来,再把蚌放到旁边的水缸里。看着渔翁烧火架锅,鹬和蚌才意识到,自己的死期将*了,鹬和蚌不禁痛哭起来。鹬悲伤地说:“都怪我,要是我包容一些,不去啄你,我们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呢?”蚌也非常后悔,哭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又何必与你计较呢!”说到这里,鹬和蚌决定联起手来,共同对付渔翁,逃出险境。

  鹬拼命的扇动翅膀,大声嚎叫,引得渔翁匆忙赶过来,刚想大骂鹬,却被一旁的蚌夺去眼球,原来蚌打开了贝壳,露出了里面晶莹剔透的珍珠!渔夫看傻了眼,立刻跑过去,伸手就要拿出珍珠。说时迟那时快,蚌立刻夹住了渔夫的手,疼的渔夫嗷嗷直叫。趁着一片慌乱,鹬用自己长长地尖嘴把腿上的绳子咬开了。蚌放开渔夫的手,渔夫疼的晕了过去。鹬将蚌抓起,扇着翅膀一飞冲天。

  鹬和蚌在天空中欣赏着大地的美景,品味着逃出险境的快乐。经过水塘时,鹬将蚌轻轻地放在水塘里,经过这件事,它们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合作,才是生存之道。

  鹬和蚌都被渔夫给抓住了,他俩都觉得很愧疚。鹬对蚌说:都怪我,我不应该和你斗来斗去的,如果我不那么自私,也不会酿成这样的苦果。不,都是因为我,如果我张开嘴巴跳进河里,不与你周旋的话就不会被抓住了。蚌伤心地说。唉这两只动物都发出了沉重的叹息。啊!有了!蚌大叫道,我先咬住渔夫的脚,让他放开装我们的袋子,然后你趁机逃走,我来拖住他!

  好!快到渔夫家了,计划开始实施。蚌借助鹬的身子跳出了袋子,一口咬住了渔夫的脚,渔夫大叫着扔开了袋子,捂住了脚。鹬跑出了袋子,望着渔夫残忍地扒开蚌的嘴,十分气愤,用力地啄了一下渔夫的头!啊渔夫惨叫了一声,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快,过来,我带你离开这里!鹬大叫。来了!说着,鹬抓住蚌,把他送回了水里。从此以后,鹬与蚌成了最好的朋友。

  他们被渔翁带到家里的时候,鹬和蚌都非常后悔。

  过了一会儿,鹬对蚌说:“是我的错,我不应该啄你的肉。”蚌听了,说:“我也有错,我不应该夹住你的嘴,要不然的话,也不会落到这种地步。”于是,它们两个就和好了。鹬对蚌说:“你先放开我,然后我就去把渔翁引开,接着,你就赶紧逃跑,我自己会想办法逃跑的。”蚌听了说:“那好吧,你把渔翁引得远一点,然后再甩开他。逃离后就到我嗮太阳的那个地方见面吧!”

  于是,他们就按计划进行。结果,它们成功地逃出了渔翁的手掌心,这就是最后,它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扩展6)

——鹬蚌相争的教学设计实用十份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肌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期,中国被分割成七个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对,这就是战国其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七国时期的故事.播放课件:鹬蚌相争的故事.你感觉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就一起学*25鹬蚌相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理清课文的只要内容.

  2.沟划优美的语句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

  2.了解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出河蚌的生气,鹬鸟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

  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读

  4.了解故事的结果.

  鹬蚌相争,结果怎么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联系生活,升华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鹬蚌相争的现象吗?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自主积累词语。

  2、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对话内容,明白寓意知道与人相处要懂得退让。

  3、能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重点:

  感悟故事内容,感情朗读对话

  难点:

  感悟故事内容,懂得与人相处要互相退让。

  资源应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战国时代的七个国家分布图。同时师讲述:在这七个国家当中秦国实力最强,因此秦王有吞并其他六国的野心。这时赵国与燕国发生点矛盾,赵王想要攻打燕国,燕王赶紧派大臣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具有这么大的力量能阻止战争的发生呢?想不想知道?(想)读完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一查工具书。

  2、同桌互读、互帮互学。

  3、指名回答:是什么故事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师板书:鹬蚌相争)分析鹬的字形,据形说意。

  4、出示课件鹬:了解鹬的外形特点。

  5、出示课件蚌;了解蚌的特点。

  6、文章哪几段写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呢?快速地浏览课文。

  7、指名回答:(3—6段)。

  8、鹬和蚌为什么相争呢?指名读课文(第三段)。

  9、出示课件:蚌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读句子再读词语“懒洋洋”。

  (1)、指名解释词语并演示(懒洋洋)

  (2)、怎样记住“洋”字?并给组词

  师:蚌正在晒太阳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10、出示课件:鹬用长嘴去啄棒的肉

  (1)、先读句子再读加点的字“啄”。

  (2)、解释字义、怎样记住这个字。

  师:接下来看蚌是怎样对付鹬的?

  11、出示课件:蚌夹住了鱼的嘴

  (1)、先读句子再读加点的词“夹”。

  (2)、给“夹”扩词。

  师:鹬被夹住以后它会怎么样?

  12、指名读文(第四段)

  13、出示课件:鹬怎么也摆脱不掉蚌

  (1)、先读句子再读加点的词“摆脱”。

  (2)、指名解释“摆脱”并给脱扩词。

  师:指导朗读这一段要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14、再指名读

  师:鹬这样大发雷霆看看蚌怎样?

  15、出示课件:蚌毫不示弱

  (1)、读词语并指名解释。

  (2)、用“毫不示弱”练*说话。

  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蚌毫不示弱的语气读出来

  16、指名读第五段

  17、练*读鹬和蚌对话的内容并指名分角色朗读,读后相互评价

  师:我们能不能把鹬和蚌相互争斗互不相让的过程演出来呢?注意表情和语气。

  18、同桌练*演

  19、指名戴头饰到前边演(两组)

  师:鹬和蚌这样争斗下去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20、指名读第六段

  指名解释“毫不费力”并板书(渔翁得利)

  师:这时困在渔翁网中的鹬和蚌会怎样想呢?

  21、指名回答

  师:那我们听完这个故事会怎样想呢?

  22、指名回答

  师:同学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有矛盾时要懂得退让,“忍一忍风*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那么赵王听完这个故事会怎样想呢?

  23、指名读第七、八段

  读后回答:赵王怎样做的呢?

  师:赵王醒悟了,攻打燕国只能让秦国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看图续编故事,多年以后鹬和蚌的子孙在海滩边见面了会说些什么?怎么做?发挥想象把故事编完整。

  2、指名读故事。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语文学*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规律。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现在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同时,揭示下节课的学*任务,简洁实在。]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略

  教学目标:

  1、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2、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能自编自演课本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学*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二、实施目标:

  (一)、初读。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词:

  鹬

  “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实物投影展示两个。)

  蚌 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

  啄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夹 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

  能把这四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夹鹬。)

  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二)、读故事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 男女生读。

  5、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6、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明道理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其他同学,咱们要看动画片喽!

  2、 问:你们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动画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这是原文,读一读吧!出示原文读一读。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

  续写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学*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利的道理。

  查阅资料:两则寓言的'原文。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鹬蚌相争

  量——尺码——忘 鹬——啄

  | 蚌——夹

  取

  -宁信尺码 ,不信脚 被捉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郑人买履 》的故事,理解内容,懂得不要墨

  守成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 寓言二则》

  2、我们学过那些寓言?简单说说内容。“寓言”?“则”?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利用字典或生字表读准字音。

  2、读一读(小黑板)集市 郑人买履 匆匆忙忙 尺码 宁

  问:“郑人”指哪的人?“履”?“尺码”指什么?

  3、同桌互读,检查读书正确、流利。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生朗读,其他人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思考:这则寓言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事情发展顺序)

  3、用自己的话讲这则故事?

  4、读寓言故事。

  5、郑人能不能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鞋呢?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小组讨论)

  四、练*。

  1、有感情地朗读。

  2、表演故事,以小组为单位。

  五、 课堂小结: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学*寓言《鹬蚌相争》懂得两人一味相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读一读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啄 夹

  鹬 蚌、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生读课文,其他人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讲故事。

  3、有感情朗读。

  4、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5、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你是渔夫会怎么想?被捉后得鹬和蚌又会怎样想?

  四、练*。

  1、 朗读课文。

  2、小组表演课本剧《鹬蚌相争》

  五、小结。 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一�p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正确的运用语言。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p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

  三�p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p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鹬和蚌的图片,了解两种动物的外形特点,交流课外资料,了解鹬和蚌的生活*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为学*课**铺垫。]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读一读: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啄  夹

  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 ),蚌( ),双方( ),结果(  )。

  (课件逐步呈现每一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请学生说一说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

  (2)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

  (指答读文)

  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内容的.文字片

  3.指导学生朗读

  (1)问: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么想?

  追问: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么生气地说?

  感悟,有语气朗读

  (2)问: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它表现得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帮助学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问:“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小结:“毫不示弱”表示一点儿不比对方弱。)

  [设计意图:实现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目标,为造句做准备。]

  (4)指导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5)指导:你要是这只蚌,你会怎么毫不示弱地说?

  (6)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

  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被渔夫捉去了。)

  5.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再现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鹬和蚌此时的心情,为揭示寓意做铺垫。]

  三)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

  [设计意图:再次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对故事有个完整的了解。]

  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3.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朗读全文,使学生的认识与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最后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三)练*

  同桌互相演一演“鹬蚌相争”的故事。

  (四)小结: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啄  (生气)

  互不相让――>被捉

  蚌――夹 (毫不示弱)

  五�p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学生学*效果评价设计:

  1.我理解了(      )等词语的意思。[评价要点:啄  夹  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等词意的理解]

  2.我会用“毫不示弱”说一句意思完整的话。

  3.我能讲述故事的内容,知道了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是因为(       )。

  4.通过学*我知道“鹬蚌相争”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的道理。

  [注:每项评价内容都分为“优秀�p良好�p达标”三个等级。]

  (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表演课本剧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读中积累语言,学*表情达意的技巧。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境界。

  六�p本节课设计亮点: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故事虽小,道理深刻。我认为自己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下两方面做得不错:

  1.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内容声情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全身心地参与学*过程,使他们乐在其中,学得自主、有效。

  2. 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9个生字和相关词语,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通过观察字形特点、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通过观察字形特点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想“涟漪”、“心旷神怡”等词语意思。

  2.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战国策·燕策二》的故事,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借助图片认识鹬和蚌,了解蚌的两种读音。

  3.指导书写“鹬”和“蚌”。齐读课题。

  二、运用推想,理解词语

  (一)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抽生读课文片段,推想词语的'意思。

  1.重点指导学生推想“涟漪”的意思,学*推想的方法。

  (1)看字形,初步推想“涟漪”和水有关。

  (2)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在这段话中是形容河面上泛起的细小波纹。

  (3)带着理解读课文片段。

  2.运用学*的推想方法尝试推想“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3.带着理解读课文相关片段。

  (三)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为概括课文内容打基础。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推想词语意思。

  三、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出示学*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1.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全班交流。

  概括关键词并板书。

  2.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词,完整简练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课前的故事,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教师结合板书做总结,并提示下节课的学*内容。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