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红蜻蜓》教学反思3篇

日期:2022-08-14 06:37:10

《红蜻蜓》教学反思1

  【案例再现】

  师:播放音乐

  生:听音乐拍手进教室,师生问好。

  师:指导学生发声练*《樱花》

  生:用“lu”模唱旋律。注意声音自然柔和。

  师:你对这首乐曲的曲调有什么感受?它是哪个国家的乐曲?

  师:播放乐曲旋律《红蜻蜓》.

  提问:这首乐曲和《樱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提问:歌曲让你产生什么感受?

  表达了什么内容?

  师: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3/4拍曲调非常优美抒情,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生:再听一遍。

  边听边划拍,感受歌曲的节拍特点。

  师:歌曲有几个声部?

  生: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

  师: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二声部学生分别学*曲调。

  用“呣”唱二声部合唱,相互倾听效果。

  师:1、复*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其他处理方法吗??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师:拓展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湘版五年级下册的音乐课,上课的内容是学唱日本歌曲《红蜻蜓》,该歌曲优美动听,深情自然。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传说是一位日本小女孩对自己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我预料这一定是气氛活跃而又和谐美好的一课。但是,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给我的感觉却是这首歌不那么好听了,孩子们学是学会了,却唱的拖拖塌塌毫无美感。歌曲是优美的,但我却发现,这么优美的歌曲却没有被学生优美的表现出来。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呢?课后我寻思着……这时,有一个小女孩拿着书问我,“王老师,书上歌曲谱子上面那些大于小于符号是啥啊?”我突然意识到是不是问题出在这儿呢?这首歌上有许多的渐强渐弱的符号,还有唤气及延长记号。这可都是知识技能啊,在备课时,我特意的避开了这一点。深怕踩了强调“双基“的地雷。可是,效果却如此一般,这么优美的歌曲却没有唱出优美的感觉来,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在第二个班里稍微说了一下强弱记号,没想到学生唱的有那么一点意思了。就是有点机械,不那么自然。第三个班级我出示了一副美丽的黄昏图景,努力营造了气氛,然后做出两种不同的示范,让学生自己选择加上强弱记号和不加的那一种更好听,并且做出摸仿。在接下来的第四个班级里,我不仅将强弱记号的教学与歌曲情绪引导相结合,还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感受加上不同的强弱记号,还结合指挥的手势来让学生自行设计指挥,学生们主动多了,也来了兴趣,不仅唱出了优美,还唱出了不同的新意,唱出了那份美好。

  回想这整课的教学,我先是想让学生轻负担的甚至没有负担的学唱,后却让他们感受了一次没有“味精”的大餐。后来又机械的将“力度记号”这个知识点灌输给了学生。让学生似懂非懂、被动接受。最后,我将“双基”放在具体情境中润物细无声的去让学生体验,把死的知识技能放在具体的歌曲中让学生去主动的感受和体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红蜻蜓》教学反思2

  这首歌曲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是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笮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虽然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的童年的……

  这首歌曲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是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笮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虽然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的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另人难以忘怀。

  导入部分从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着手,奥特曼、叮当猫、一休哥、柯南,让学生回到了小时候看动画片的美好情景中去,并问问他们知道这些动画人物都是哪个国家制作的。学生很快说出是日本的。

  通过上面的导入激起了学生想要去看看日本是什么样的国家的心情,但我并没有就让他们之间去看日本的风光,而是用柯南带他们去闯关的游戏带他们在解决了歌曲的难点(音准、节奏)后再去让他们欣赏日本的风光,背景音乐用《红蜻蜓》,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的印象。这样既让学生情绪高涨有激起来学生的学*的兴趣。在解决节奏难点时,直接用歌词读节奏,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附点节奏。音准难点时,我采用了音阶与柯尔文手势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带学生唱准五度、六度音程。然后再带歌词唱,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的解决难点了。

  歌曲教唱部分,我采用了师生接龙、老师范唱学生跟唱、视唱听唱相结合的方法。在歌曲处理时让学生加力度记号,根据歌曲旋律的走向,旋律上行做渐强、旋律下行做渐弱。

  拓展部分让学生听辨不同版本的《红蜻蜓》。听辨出独唱、合唱、齐唱。

  整节课学生的情绪比较高,回答问题也比较踊跃。我觉得这节课主要是一首回忆童年的歌曲,但最后好像学生只记得它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了。做为音准的训练,难度有点大了,可以用歌曲的第二行的谱做为音准训练。歌曲的教唱环节有点形式单一了,可以多进行男女生分角色唱、分组唱、领唱加齐唱等。歌曲处理时,不要单单从旋律线的走向来加力度记号,而要从歌曲的歌词出发,带学生理解歌词的意思,并用一些图片或音乐之类的配合学生理解童年的意义和对童年的美好的回忆。从而用情带声,用心歌唱,唱出歌曲的美的意境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拓展环节的合唱音乐剪点一些,时间太长学生听的有些没耐心了,也可在听的时候带学生做一些律动。

  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学,而艺术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民主、*等、和谐、快乐的学*氛围也是相当重要的。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还要多思考、多学*,力争把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红蜻蜓》教学反思3

  一、教材分析:

  《红蜻蜓》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环球采风当中的第三课,歌曲为三拍子两乐曲组成,节奏明显,旋律优美抒情。四年级的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能力较低年级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本节课我以节奏为切入突破点,解决歌曲演唱时的难点,通过学具“红蜻蜓”来帮助学生换气以及运用力度变化演唱歌曲,以画面结合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我力求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在音乐诸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与增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红蜻蜓》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

  2、初步学唱两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一段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感受并表现和声的美。

  三、教学重点:歌曲《红蜻蜓》第二声部的学唱

  四、教学难点:歌曲两声部的合唱

  五、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电子琴、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激兴导入】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个歌曲的名字,就叫做红蜻蜓,它是一首在日本广为流传的歌曲,歌曲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和红蜻蜓之间的童年故事。接下来就由我讲给大家听

  寓教于乐】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1、教师深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并揭示课题。

  2、听赏录音版本的歌曲《红蜻蜓》聆听要求:

  A.歌曲的情绪?

  B.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3、出示歌谱:提问:歌曲有几个声部?什么叫合唱?

  解释: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的形式,叫合唱。

  4、复听(录音)歌曲《红蜻蜓》,提问:二声部的歌曲与单声部的歌曲相比,听赏效果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深情回忆童年趣事的的意境,以及了解相关的知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乐段歌词

  6、学唱低声部第一乐段歌词,要点:音准、一字多音、气息、速度、力度等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歌曲低声部的演唱

  7、复*歌曲第一声部的第一段

  8、合唱歌曲的第一段

  A.请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交换演唱)

  B学生分声部练*: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两声部歌曲的合唱学*,体验二声部合唱歌曲所表现的音响与和声效果,学*合唱知识,练*二声部合唱技能。

  【练*巩固】

  1、换气处理

  师:同学们看一看歌曲有几处换气记号?拿出小蜻蜓,让它来提醒我们换气。

  生:寻找换气记号

  拿出蜻蜓做动作提醒换气

  2、旋律线、渐强渐弱记号

  师:红蜻蜓是按照怎样的路线飞的?让我们带着小蜻蜓唱起来吧,小蜻蜓飞的低的时候弱声演唱,飞的高的时候声音强一些。

  3、、完整演唱歌曲

  4、师:刚才我们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演唱叫做渐强,渐弱,在歌曲中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我们按照音乐记号的提示来完整的演唱歌曲。

  师:歌曲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红蜻蜓这首歌曲我们都可以运用哪些演唱形式?我们就运用这样的形式一起来演唱这首歌。

  生:找出适合表现歌曲《红蜻蜓》的演唱形式。

  1、独唱(男、女)

  2、齐唱

  【完美结课】

  教师小结,提出表扬。

  【教后反思】

  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歌曲的曲调美和情景美,创设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表现歌曲的艺术美。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喜爱程度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他们审美感受力强,歌曲演唱优美动听,两个声部的配合协调。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歌曲优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歌曲的美,学生感受到了美,从而表现了歌曲的艺术美。


《红蜻蜓》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红蜻蜓》教学反思3篇(扩展1)

——红蜻蜓教学反思

红蜻蜓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蜻蜓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蜻蜓教学反思1

  一、教材分析:

  《红蜻蜓》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环球采风当中的第三课,歌曲为三拍子两乐曲组成,节奏明显,旋律优美抒情。四年级的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能力较低年级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本节课我以节奏为切入突破点,解决歌曲演唱时的难点,通过学具“红蜻蜓”来帮助学生换气以及运用力度变化演唱歌曲,以画面结合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我力求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在音乐诸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与增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红蜻蜓》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

  2、初步学唱两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一段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感受并表现和声的美。

  三、教学重点:歌曲《红蜻蜓》第二声部的学唱

  四、教学难点:歌曲两声部的合唱

  五、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电子琴、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激兴导入】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个歌曲的名字,就叫做红蜻蜓,它是一首在日本广为流传的歌曲,歌曲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和红蜻蜓之间的童年故事。接下来就由我讲给大家听

  【寓教于乐】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1、教师深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并揭示课题。

  2、听赏录音版本的歌曲《红蜻蜓》聆听要求:

  A.歌曲的情绪?

  B.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3、出示歌谱:提问:歌曲有几个声部?什么叫合唱?

  解释: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的形式,叫合唱。

  4、复听(录音)歌曲《红蜻蜓》,提问:二声部的歌曲与单声部的歌曲相比,听赏效果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深情回忆童年趣事的的意境,以及了解相关的知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乐段歌词

  6、学唱低声部第一乐段歌词,要点:音准、一字多音、气息、速度、力度等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歌曲低声部的演唱

  7、复*歌曲第一声部的第一段

  8、合唱歌曲的第一段

  A.请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交换演唱)

  B学生分声部练*: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两声部歌曲的合唱学*,体验二声部合唱歌曲所表现的音响与和声效果,学*合唱知识,练*二声部合唱技能。

  【练*巩固】

  1、换气处理

  师:同学们看一看歌曲有几处换气记号?拿出小蜻蜓,让它来提醒我们换气。

  生:寻找换气记号

  拿出蜻蜓做动作提醒换气

  2、旋律线、渐强渐弱记号

  师:红蜻蜓是按照怎样的路线飞的?让我们带着小蜻蜓唱起来吧,小蜻蜓飞的低的时候弱声演唱,飞的高的时候声音强一些。

  3、、完整演唱歌曲

  4、师:刚才我们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演唱叫做渐强,渐弱,在歌曲中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我们按照音乐记号的提示来完整的演唱歌曲。

  师:歌曲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红蜻蜓这首歌曲我们都可以运用哪些演唱形式?我们就运用这样的形式一起来演唱这首歌。

  生:找出适合表现歌曲《红蜻蜓》的演唱形式。

  1、独唱(男、女)

  2、齐唱

  【完美结课】

  教师小结,提出表扬。

  【教后反思】

  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歌曲的曲调美和情景美,创设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表现歌曲的艺术美。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喜爱程度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他们审美感受力强,歌曲演唱优美动听,两个声部的配合协调。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歌曲优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歌曲的美,学生感受到了美,从而表现了歌曲的艺术美。

红蜻蜓教学反思2

  从这首歌曲的学*中感受外国儿童的童年生活与风土人情。

  通过用和谐的二声部演唱这首歌曲,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艺术交融点。

  这是一节以音乐为主的艺术课。本课通过对童年的回忆作为基点,联系图画对歌曲的学*展开艺术教育,进而感知并加深对童年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美好的童年总是给我们太多的回忆,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首歌曲《童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童年的快乐难忘吧!”(播放《童年》学生边拍手边感受歌曲)

  “童年是美丽的,你们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在田野上放风筝;去爬山。)

  “童年象一首动人的歌,下面老师再带给大家一首优美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红蜻蜓》教师引导学生击沙锤,划指挥图示感受。)

  谁知道这首乐曲是几拍子的?(三拍子)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优美抒情的)

  那我们带着这种情绪边听边用‘呜’来哼唱全曲好吗?”(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

  “这首乐曲如此美妙,你在哼唱的时候脑海里出现那些美丽的画面呢?我们边听音乐边用手中的画笔把你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好吗?”(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并且评价)

  画的太好了,看了同学们的作品老师仿佛也回到了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那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画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画面上画的是什么情境?”(池塘边蜻蜓戏水)

  二、寓教于乐

  朗读歌词:“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旋律就叫《红蜻蜓》,这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的儿童歌曲。歌词取材于一首回忆童年的诗,由山田谱曲的。下面我们就来有感情的,带着对童年的回忆之情朗读一遍歌词好吗?”(教师起头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这首歌曲是那么优美抒情,下面请同学们听一下老师的范唱。”

  学唱歌曲:

  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多种形式熟悉了全曲,下面我们轻声地唱一遍好吗?注意第三段“红蜻蜓呀”“竹竿尖上”这两处节奏要唱准。”

  唱得不错,我们已经基本学会了这首歌曲,但是怎么把它唱的更好呢?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在乐谱**的强弱力度标记,歌曲每一乐句以弱开头,渐渐达到中强,再渐渐弱下去。下面我们试着用粒度标记来把歌曲唱地更好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用力度变化演唱)

  三、创造表现

  二声部的学*。

  同学们,《红蜻蜓》这首歌曲带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听出这是一首二声部的歌曲了吗?”“下面我们来学*第二声部的旋律,老师先来唱一遍。(教师范唱第二声部)“请同学门随音乐哼唱第二声部旋律。”(学生哼唱并填词演唱)

  二声部合唱.“唱的不错,下面我们分声部演唱这首歌曲好吗?”(全班分两组来演唱歌曲)

  情境练*.“那么我们请几名同学饰演蜻蜓,一组同学饰演水草,一组同学饰演水波来唱好吗?”

  “同学们,一首《红蜻蜓》带给我们如诗如画的意境,下面我们欣赏着音乐动话来演唱一遍好吗?”

  四、完美结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红蜻蜓》这首歌曲的学*中回到了美丽的童年,请同学们刻后写一篇童年趣事的短文,下节课我们交流一下。下课!

  教学反思:在教学歌曲的过程中,设计的不理想,教学单一呆板。短短的一首歌曲,浪费了太多时间在教唱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听音乐自学第一声部,而我不仅没给机会让学生自学,还犯了“填鸭”式的教学大忌;其次两个声部教学太杂乱,老在高声部、低声部中游走,高声部还没巩固好,就教学低声部,以致在和声时学生根本不能将两声部和谐演唱下来。所以这节课没能达到主要目标。没能将歌曲的情绪很好的传达于学生。这首歌的优美之处没能应用资源很好的展现出来。一节课下来就是我教,学生跟唱,我也没有范唱过,以至于学生没能好好掌握歌曲的演唱情绪。提示语不明确。在听音视唱部分,我出示的简谱上没有蜻蜓,却让学生猜出是那只蜻蜓在唱歌,导致学生和听课老师不知所指,以致学生回答不出。

红蜻蜓教学反思3

  一、 教学设计的想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用优美的声音、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通过聆听、范唱、模仿等形式,在体验、合作中准确表现歌曲。准确把握歌曲演唱速度、节奏以及高音的演唱方法,表现歌曲艺术形象。

  五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中,已具有三度音程构唱的基础;具备了基础的合唱能力,但两个声部一起唱,学生在音准、歌词逻辑重音、歌词如何归韵方面存在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地指导。

  二、成功之处

  在歌词的逻辑重音中,学生初次接触。在学生合唱中演唱出逻辑重音很重要,逻辑重音唱对了歌曲不用处理,听起来自然很舒服更贴*人性化,会觉得唱的有情感,但学生演唱中比较有难度,不过在本课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试着演唱逻辑重音,在以后长期训练学生是可以掌握的,并且学生将转化成为自己的一种能力,举一反三所有的歌词还有旋律的逻辑重音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演唱。

  在歌曲歌词中归韵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比如:红(hong)蜻(qing)蜓(ting)都有ing 、ong、在演唱时要唱 i ---ng 和 o--- ng 这样元音才能统一。不过这些技能需要长时间的提醒学生慢慢的将不正确的方法改正过来,如果合唱中归韵的问题解决了,合唱将会很和谐,声部之间才能碰出美妙的和声。

  本着训练学生能力胜过教会学生一首歌的原则,这节课主要的目的是结合作品《红蜻蜓》训练学生演唱能力,培养学生好的演唱*惯和歌唱方法。

  三、不足之处

  在这节课当中,学生在演唱表现方面很好,基本完成了两个声部的合唱的教学,音准较好。问题是除了合唱团的和有特长的学生积极配合外,我在今后应更关注那些演唱不好的学生让他们也投入进来,设计更多这些唱得不好的学生关注的环节,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感受音乐,感受合唱带来的美感。

红蜻蜓教学反思4

  《红蜻蜓》是一首非常优美而富有情趣的合唱歌曲,是日本作曲家山田耕作根据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歌谱写而成的。

  针对本首歌曲的.旋律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的铺垫,让学生通过听辨“小蜻蜓”的歌声熟悉两个声部的旋律,把枯燥的识谱教学趣味化。然后让学生扮演两只蜻蜓同时歌唱,这样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模唱等环节中把合唱旋律练*地非常熟练,为歌词的演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本首歌曲的重点难点是三度音程的音准把握,后来在另一个班我设计了一条短小的三度训练曲,对歌曲后来的音准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中可根据所教歌曲量身定制一条练声曲,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长期坚持下来,将有助于学生合唱水*的大大提高。

  通过这首歌曲的教学,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合唱教学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中年级开始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让孩子们从合唱中体验合作的快乐,体验通过努力创造出的美好。

红蜻蜓教学反思5

  《红蜻蜓》是人音版第五单元第三课,歌唱教学。这节课是让学生感受音乐,回味同年的美好。在设计本课我能够充分运用课程改革新理念设计如下教学环节: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来设计组织教学;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来设计歌曲的新授部分;三、重视音乐技能,体现审美价值来进行歌曲处理;四、完成带有二声部歌曲的教学内容。

  《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部分提出:演唱歌曲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要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歌曲《红蜻蜓》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宽达十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歌曲的曲调美和情景美,创设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表现歌曲的艺术美。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喜爱程度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他们审美感受力强,歌曲演唱优美动听,两个声部的配合协调。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歌曲优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歌曲的美,学生感受到了美,从而表现了歌曲的艺术美。

  虽然学生能演唱好这首合唱歌曲,但是学生的合唱技能还需不断提高。合唱技能的学*是唱好一首歌曲的基础,节奏不稳、音准和声感不好、声音不美是不可能唱好一首歌的,也不可能很好地体验和领会到乐曲丰富的美感的。

  合唱中声音不美,并且经常“跑调、乱节奏”,究其原因一般都是因为*时不注重合唱技能训练的结果。合唱是音准、节奏、声音、咬字吐字均要协调统一的声音艺术,合唱技能的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今后在*时的教学中努力做到有计划、有方法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合唱技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和表现合唱的艺术美

  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随音乐范唱用手为歌曲伴奏的活动让学生学*歌曲,此方法教学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课上他们枯燥地视唱,使不认识音符、唱不准音高的同学们都能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在动手、动脑、听唱中轻松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整个教学活动运用新的教学策略“主动学*,主动参与”,让学生有目的地多听,循序渐进地多唱,大胆互动中创造,正确地参与评价,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达到了审美教育的宗旨。

  本节课教学任务量安排得较满,多设计些给学生聆听感受“童年美好时光”的教学内容则效果更好!

红蜻蜓教学反思6

  这首歌曲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是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笮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虽然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的童年的……

  这首歌曲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是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笮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虽然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的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另人难以忘怀。

  导入部分从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着手,奥特曼、叮当猫、一休哥、柯南,让学生回到了小时候看动画片的美好情景中去,并问问他们知道这些动画人物都是哪个国家制作的。学生很快说出是日本的。

  通过上面的导入激起了学生想要去看看日本是什么样的国家的心情,但我并没有就让他们之间去看日本的风光,而是用柯南带他们去闯关的游戏带他们在解决了歌曲的难点(音准、节奏)后再去让他们欣赏日本的风光,背景音乐用《红蜻蜓》,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的印象。这样既让学生情绪高涨有激起来学生的学*的兴趣。在解决节奏难点时,直接用歌词读节奏,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附点节奏。音准难点时,我采用了音阶与柯尔文手势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带学生唱准五度、六度音程。然后再带歌词唱,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的解决难点了。

  歌曲教唱部分,我采用了师生接龙、老师范唱学生跟唱、视唱听唱相结合的方法。在歌曲处理时让学生加力度记号,根据歌曲旋律的走向,旋律上行做渐强、旋律下行做渐弱。

  拓展部分让学生听辨不同版本的《红蜻蜓》。听辨出独唱、合唱、齐唱。

  整节课学生的情绪比较高,回答问题也比较踊跃。我觉得这节课主要是一首回忆童年的歌曲,但最后好像学生只记得它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了。做为音准的训练,难度有点大了,可以用歌曲的第二行的谱做为音准训练。歌曲的教唱环节有点形式单一了,可以多进行男女生分角色唱、分组唱、领唱加齐唱等。歌曲处理时,不要单单从旋律线的走向来加力度记号,而要从歌曲的歌词出发,带学生理解歌词的意思,并用一些图片或音乐之类的配合学生理解童年的意义和对童年的美好的回忆。从而用情带声,用心歌唱,唱出歌曲的美的意境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拓展环节的合唱音乐剪点一些,时间太长学生听的有些没耐心了,也可在听的时候带学生做一些律动。

  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学,而艺术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民主、*等、和谐、快乐的学*氛围也是相当重要的。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还要多思考、多学*,力争把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红蜻蜓教学反思7

  【案例再现】

  师:播放音乐

  生:听音乐拍手进教室,师生问好。

  师:指导学生发声练*《樱花》

  生:用“lu”模唱旋律。注意声音自然柔和。

  师:你对这首乐曲的曲调有什么感受?它是哪个国家的乐曲?

  师:播放乐曲旋律《红蜻蜓》.

  提问:这首乐曲和《樱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提问:歌曲让你产生什么感受?

  表达了什么内容?

  师: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3/4拍曲调非常优美抒情,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生:再听一遍。

  边听边划拍,感受歌曲的节拍特点。

  师:歌曲有几个声部?

  生: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

  师: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二声部学生分别学*曲调。

  用“呣”唱二声部合唱,相互倾听效果。

  师:1、复*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其他处理方法吗??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师:拓展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湘版五年级下册的音乐课,上课的内容是学唱日本歌曲《红蜻蜓》,该歌曲优美动听,深情自然。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传说是一位日本小女孩对自己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我预料这一定是气氛活跃而又和谐美好的一课。但是,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给我的感觉却是这首歌不那么好听了,孩子们学是学会了,却唱的拖拖塌塌毫无美感。歌曲是优美的,但我却发现,这么优美的歌曲却没有被学生优美的表现出来。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呢?课后我寻思着……这时,有一个小女孩拿着书问我,“王老师,书上歌曲谱子上面那些大于小于符号是啥啊?”我突然意识到是不是问题出在这儿呢?这首歌上有许多的渐强渐弱的符号,还有唤气及延长记号。这可都是知识技能啊,在备课时,我特意的避开了这一点。深怕踩了强调“双基“的地雷。可是,效果却如此一般,这么优美的歌曲却没有唱出优美的感觉来,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在第二个班里稍微说了一下强弱记号,没想到学生唱的有那么一点意思了。就是有点机械,不那么自然。第三个班级我出示了一副美丽的黄昏图景,努力营造了气氛,然后做出两种不同的示范,让学生自己选择加上强弱记号和不加的那一种更好听,并且做出摸仿。在接下来的第四个班级里,我不仅将强弱记号的教学与歌曲情绪引导相结合,还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感受加上不同的强弱记号,还结合指挥的手势来让学生自行设计指挥,学生们主动多了,也来了兴趣,不仅唱出了优美,还唱出了不同的新意,唱出了那份美好。

  回想这整课的教学,我先是想让学生轻负担的甚至没有负担的学唱,后却让他们感受了一次没有“味精”的大餐。后来又机械的将“力度记号”这个知识点灌输给了学生。让学生似懂非懂、被动接受。最后,我将“双基”放在具体情境中润物细无声的去让学生体验,把死的知识技能放在具体的歌曲中让学生去主动的感受和体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红蜻蜓教学反思8

  《红蜻蜓》是四年级第五课《童年的回忆》中的一首学唱歌曲。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也是在我国少年儿童中传唱很久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此歌曲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要让四年级的孩子把歌曲唱得和谐、统一,并能够唱好歌曲,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首先,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接着复听歌曲范唱,让孩子们模唱歌曲的第一声部。通过聆听和模唱,大部分孩子就能够演唱第一声部的歌曲了。又通过多次跟琴练唱,第一声部演唱就很快掌握了。接下来聆听歌曲伴奏,重点聆听记忆第一声部的曲调,让学生们模唱这一曲调。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第一声部的歌曲,所以,很快就唱会了第一声部的曲调。为了加深他们对第二声部曲调的印象,继续聆听歌曲伴奏,并在他们聆听伴奏的同时,我跟着演唱第二声部的曲调,接着跟着我的范唱,演唱第二声部曲调,跟琴多次练*后,我们师生合作,请学生们演唱第一声部曲调,我演唱第二声部曲调,相互交换练*,这样和谐的二声部就“诞生”了。接着分小组填上歌词合唱歌曲,我以为孩子们能够掌握的,可是这次演唱,合唱变成了齐唱,孩子们唱着唱着就都回到了第一声部。又进行了反复练*后,终于可以“合唱”歌曲了。

  课后,我反思了这堂课的教学:

  先入为主,是人们的*惯,所以,在学*歌曲时,应该先学唱第二声部,把重点放在第二声部的学*上就好了。而且在两声部歌曲的学*中,歌曲的第一句是唱好二声部的关键,应重点练唱。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探讨合唱课的教法,让我们的音乐课堂,能够传出更加多样、丰富的歌声。

红蜻蜓教学反思9

  《红蜻蜓》是一首日本的儿童歌曲,也是传唱已久的一首歌曲。全曲短小,曲调优美抒情,用三段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并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本首歌曲虽然短小,容易学唱,但因是两个声部的合唱歌曲,况且此歌曲中包括了不少的音乐知识—中强、弱、渐强、渐弱以及换气记号,要想按照这些符号唱好歌曲不太容易,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了歌曲处理上。

  首先聆听歌曲范唱,接着为了激发学生们学唱歌曲的兴趣,我请本年级被称为“钢琴小王子”的洪靖舜,上台来弹奏本首歌曲的变奏,接着再次聆听歌曲范唱,紧接着随着我的弹奏模唱歌曲,进而按照歌曲上的音乐符号分声部视唱歌曲旋律。在此活动环节中,我首先范唱,然后再让学生们跟我模唱,并且与他们合作,以接龙的形式,完整地模唱。最后分小组、分声部,一边划拍一边填唱歌词。多次练*后,再跟着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并要求他们边唱边展开丰富的联想:黄昏、晚霞、竹竿尖、蜻蜓、飞翔等,最后再次跟伴奏分声部演唱歌曲,并模仿蜻蜓飞行的动作,边唱边做律动。和谐的歌声,优美的律动,好像一只“停歇在那竹竿尖上的红蜻蜓”,美极了!


《红蜻蜓》教学反思3篇(扩展2)

——红蜻蜓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红蜻蜓教学反思 1

  一、教学设计的想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用优美的声音、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聆听、范唱、模仿等形式,在体验、合作中准确表现歌曲。准确把握歌曲演唱速度、节奏以及高音的演唱方法,表现歌曲艺术形象。

  五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中,已具有三度音程构唱的基础;具备了基础的合唱能力,但两个声部一起唱,学生在音准、歌词逻辑重音、歌词如何归韵方面存在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地指导。

  二、成功之处

  在歌词的逻辑重音中,学生初次接触。在学生合唱中演唱出逻辑重音很重要,逻辑重音唱对了歌曲不用处理,听起来自然很舒服更贴*人性化,会觉得唱的有情感,但学生演唱中比较有难度,不过在本课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试着演唱逻辑重音,在以后长期训练学生是可以掌握的,并且学生将转化成为自己的一种能力,举一反三所有的歌词还有旋律的逻辑重音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演唱。

  在歌曲歌词中归韵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比如:红(hong)蜻(qing)蜓(ting)都有ing、ong、在演唱时要唱i——ng和o——ng这样元音才能统一。不过这些技能需要长时间的提醒学生慢慢的将不正确的方法改正过来,如果合唱中归韵的问题解决了,合唱将会很和谐,声部之间才能碰出美妙的和声。

  本着训练学生能力胜过教会学生一首歌的原则,这节课主要的目的是结合作品《红蜻蜓》训练学生演唱能力,培养学生好的演唱*惯和歌唱方法。

  三、不足之处

  在这节课当中,学生在演唱表现方面很好,基本完成了两个声部的合唱的教学,音准较好。问题是除了合唱团的和有特长的学生积极配合外,我在今后应更关注那些演唱不好的学生让他们也投入进来,设计更多这些唱得不好的学生关注的环节,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感受音乐,感受合唱带来的美感。

  红蜻蜓教学反思 2

  《红蜻蜓》是四年级第五课《童年的回忆》中的一首学唱歌曲。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也是在我国少年儿童中传唱很久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此歌曲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要让四年级的孩子把歌曲唱得和谐、统一,并能够唱好歌曲,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首先,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接着复听歌曲范唱,让孩子们模唱歌曲的第一声部。通过聆听和模唱,大部分孩子就能够演唱第一声部的歌曲了。又通过多次跟琴练唱,第一声部演唱就很快掌握了。接下来聆听歌曲伴奏,重点聆听记忆第一声部的曲调,让学生们模唱这一曲调。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第一声部的歌曲,所以,很快就唱会了第一声部的曲调。为了加深他们对第二声部曲调的印象,继续聆听歌曲伴奏,并在他们聆听伴奏的同时,我跟着演唱第二声部的曲调,接着跟着我的范唱,演唱第二声部曲调,跟琴多次练*后,我们师生合作,请学生们演唱第一声部曲调,我演唱第二声部曲调,相互交换练*,这样和谐的二声部就“诞生”了。接着分小组填上歌词合唱歌曲,我以为孩子们能够掌握的,可是这次演唱,合唱变成了齐唱,孩子们唱着唱着就都回到了第一声部。又进行了反复练*后,终于可以“合唱”歌曲了。

  课后,我反思了这堂课的教学:

  先入为主,是人们的*惯,所以,在学*歌曲时,应该先学唱第二声部,把重点放在第二声部的学*上就好了。而且在两声部歌曲的学*中,歌曲的第一句是唱好二声部的关键,应重点练唱。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探讨合唱课的教法,让我们的音乐课堂,能够传出更加多样、丰富的歌声。

  红蜻蜓教学反思 3

  一、教学设计的想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用优美的声音、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聆听、范唱、模仿等形式,在体验、合作中准确表现歌曲。准确把握歌曲演唱速度、节奏以及高音的演唱方法,表现歌曲艺术形象。

  五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中,已具有三度音程构唱的基础;具备了基础的合唱能力,但两个声部一起唱,学生在音准、歌词逻辑重音、歌词如何归韵方面存在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地指导。

  二、成功之处

  在歌词的逻辑重音中,学生初次接触。在学生合唱中演唱出逻辑重音很重要,逻辑重音唱对了歌曲不用处理,听起来自然很舒服更贴*人性化,会觉得唱的有情感,但学生演唱中比较有难度,不过在本课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试着演唱逻辑重音,在以后长期训练学生是可以掌握的,并且学生将转化成为自己的一种能力,举一反三所有的歌词还有旋律的逻辑重音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演唱。

  在歌曲歌词中归韵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比如:红(hong)蜻(qing)蜓(ting)都有ing、ong、在演唱时要唱i———ng和o———ng这样元音才能统一。不过这些技能需要长时间的提醒学生慢慢的将不正确的方法改正过来,如果合唱中归韵的问题解决了,合唱将会很和谐,声部之间才能碰出美妙的和声。

  本着训练学生能力胜过教会学生一首歌的原则,这节课主要的目的是结合作品《红蜻蜓》训练学生演唱能力,培养学生好的演唱*惯和歌唱方法。

  三、不足之处

  在这节课当中,学生在演唱表现方面很好,基本完成了两个声部的合唱的教学,音准较好。问题是除了合唱团的和有特长的学生积极配合外,我在今后应更关注那些演唱不好的学生让他们也投入进来,设计更多这些唱得不好的学生关注的环节,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感受音乐,感受合唱带来的美感。

  红蜻蜓教学反思 4

  这首歌曲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是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笮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虽然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的童年的……

  这首歌曲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是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笮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虽然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的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另人难以忘怀。

  导入部分从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着手,奥特曼、叮当猫、一休哥、柯南,让学生回到了小时候看动画片的美好情景中去,并问问他们知道这些动画人物都是哪个国家制作的。学生很快说出是日本的。

  通过上面的导入激起了学生想要去看看日本是什么样的国家的心情,但我并没有就让他们之间去看日本的风光,而是用柯南带他们去闯关的游戏带他们在解决了歌曲的难点(音准、节奏)后再去让他们欣赏日本的风光,背景音乐用《红蜻蜓》,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的印象。这样既让学生情绪高涨有激起来学生的学*的兴趣。在解决节奏难点时,直接用歌词读节奏,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附点节奏。音准难点时,我采用了音阶与柯尔文手势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带学生唱准五度、六度音程。然后再带歌词唱,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的解决难点了。

  歌曲教唱部分,我采用了师生接龙、老师范唱学生跟唱、视唱听唱相结合的方法。在歌曲处理时让学生加力度记号,根据歌曲旋律的走向,旋律上行做渐强、旋律下行做渐弱。

  拓展部分让学生听辨不同版本的《红蜻蜓》。听辨出独唱、合唱、齐唱。

  整节课学生的情绪比较高,回答问题也比较踊跃。我觉得这节课主要是一首回忆童年的歌曲,但最后好像学生只记得它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了。做为音准的训练,难度有点大了,可以用歌曲的第二行的谱做为音准训练。歌曲的教唱环节有点形式单一了,可以多进行男女生分角色唱、分组唱、领唱加齐唱等。歌曲处理时,不要单单从旋律线的走向来加力度记号,而要从歌曲的歌词出发,带学生理解歌词的意思,并用一些图片或音乐之类的配合学生理解童年的意义和对童年的美好的回忆。从而用情带声,用心歌唱,唱出歌曲的美的意境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拓展环节的合唱音乐剪点一些,时间太长学生听的有些没耐心了,也可在听的时候带学生做一些律动。

  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学,而艺术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民主、*等、和谐、快乐的学*氛围也是相当重要的。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还要多思考、多学*,力争把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红蜻蜓教学反思 5

  《红蜻蜓》是人音版第五单元第三课,歌唱教学。这节课是让学生感受音乐,回味同年的美好。在设计本课我能够充分运用课程改革新理念设计如下教学环节: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来设计组织教学;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来设计歌曲的新授部分;三、重视音乐技能,体现审美价值来进行歌曲处理;四、完成带有二声部歌曲的教学内容。

  《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部分提出:演唱歌曲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要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歌曲《红蜻蜓》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宽达十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歌曲的曲调美和情景美,创设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表现歌曲的艺术美。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喜爱程度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他们审美感受力强,歌曲演唱优美动听,两个声部的配合协调。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歌曲优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歌曲的美,学生感受到了美,从而表现了歌曲的艺术美。

  虽然学生能演唱好这首合唱歌曲,但是学生的合唱技能还需不断提高。合唱技能的学*是唱好一首歌曲的基础,节奏不稳、音准和声感不好、声音不美是不可能唱好一首歌的',也不可能很好地体验和领会到乐曲丰富的美感的。

  合唱中声音不美,并且经常“跑调、乱节奏”,究其原因一般都是因为*时不注重合唱技能训练的结果。合唱是音准、节奏、声音、咬字吐字均要协调统一的声音艺术,合唱技能的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今后在*时的教学中努力做到有计划、有方法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合唱技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和表现合唱的艺术美

  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随音乐范唱用手为歌曲伴奏的活动让学生学*歌曲,此方法教学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课上他们枯燥地视唱,使不认识音符、唱不准音高的同学们都能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在动手、动脑、听唱中轻松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整个教学活动运用新的教学策略“主动学*,主动参与”,让学生有目的地多听,循序渐进地多唱,大胆互动中创造,正确地参与评价,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达到了审美教育的宗旨。

  本节课教学任务量安排得较满,多设计些给学生聆听感受“童年美好时光”的教学内容则效果更好!


《红蜻蜓》教学反思3篇(扩展3)

——《蜻蜓和蚂蚁》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和1个新部首,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增强劳动意识,培养从小热爱劳动的情感。感悟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4、用续编故事或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寓意。知道不劳动就没有回报。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教学准备:字卡、图画和歌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题目是《蜻蜓和蚂蚁》,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熟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文中出现的生字,听准字音。

  2、老师领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出现的一类生字。

  3、自己读一读课文,多读两遍画出的一类字。

  4、自由练*读课文。

  5、男女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识记一类生字。

  1、荒:(1)荒芜,地荒了。(2)荒凉。荒村、荒岛、荒废、荒.唐、荒野

  2、张:左右结构,表姓氏,扩词:姓张、张冠李戴、张嘴

  3、烂:(1)松软。烂泥、肉烂了(2)腐烂(3)破碎(4)头绪乱烂糊、烂漫、烂醉如泥

  4、歌:左右结构,学*欠字旁儿,扩词:歌唱、歌星、歌舞

  5、劳:上中下结构,扩词:劳动、辛劳、任劳任怨

  6、脸:(1)头的前部(2)某些物体的前部(3)情面(4)表情扩词:脸蛋、脸皮、脸色、脸面、脸盆、门脸

  7、软:左右结构(1)与硬相对。(2)柔和(3)软弱(4)容易被感动扩词:软骨、柔软、软风、心软、软和、软绵绵

  8、难:多音字,扩词:(1)难过、困难(2)遇难

  四、认读二类生字。

  逛:逛街、逛市场、逛游

  瞬:翘舌音,瞬间、一瞬

  餐:*舍音,午餐、早餐、晚餐

  愁:翘舌音,愁眉苦脸、忧愁

  咕:咕咕叫、咕咚

  留:留恋、留下、留级

  昏:昏睡、昏迷、*

  绵:软绵绵、绵绵无力

  五、复*巩固生字。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字卡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朋友,认识他们吗?(出示图片:蜻蜓、蚂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字卡)上节课我们学*了本课的生字,现在老师考一考大家。请同学们开火车读词语。看谁读得最准确。

  二、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看来大家复*的很好。出示第一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什么季节?(夏天),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蜻蜓吗?(悠闲、开心等)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叙述的就是这幅图,打开书,谁来读一读。

  2、你知道了什么?(蜻蜓在夏天逛来逛去、唱着、玩着)。你能说出几个类似“逛来逛去”的词语。(飞来飞去、跑来跑去……)

  3、转瞬之间,冬天到了,转瞬快还是慢,(快)怎么读?语速快一些,再读一遍。

  (二)学*第二自然段

  过渡:转瞬之间,冬天来到了,冬天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自然段。

  1、自己读这一段,找一找这段共有几句话?

  2、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荒凉、寒冷)什么是荒凉?人烟少,比较冷清。(出示第二幅图)人烟少,天上下着雪花,风呼呼地吹。

  3、此时蜻蜓的心情怎样?(悲伤、难过、痛苦)表情如何?愁眉苦脸

  4、你在什么时候愁眉苦脸?(举例说明)那蜻蜓为什么愁眉苦脸呢?(阳光——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再读第四句话。

  5、此时它还有一个动作,嘀嘀咕咕。表现一下,再读最后一句,它是跟别人说话吗?低声地自言自语,它嘀咕些什么?(自己想象说)

  6、再读这句话,把这句放到这段中再读这段话。

  过渡:正当它愁眉苦脸的时候,它遇见谁了?(蚂蚁)

  (三)自己默读3---7自然段。回答两个问题:(1)、蜻蜓是怎样来到蚂蚁面前的?(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1、他是怎样来到蚂蚁面前的?(爬)*时大家看见蜻蜓都是飞的?那么文中用“爬”字,说明了什么?(蜻蜓处境很困难,非常可怜。)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语气?(哀求、恳求。)再读一遍。

  2、蚂蚁是怎样回答的?“朋友-----------道理吗?”

  (1)、小蚂蚁给小蜻蜓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夏天劳动,冬天才能安乐。当小蜻蜓逛来逛去时,小蚂蚁干什么?(劳动),冬天小蜻蜓愁眉苦脸的时候,小蚂蚁呢(安乐)。

  (2)、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型连起来说一说吗?

  因为蜻蜓夏天逛来逛去,所以冬天愁眉苦脸。

  因为蚂蚁夏天劳动,所以冬天安乐。

  小蚂蚁在夏天都干什么?(劳动。贮存粮食,准备东西)这就是付出劳动。

  冬天才能怎样?(享受快乐,幸福生活)这就是他所得到的回报。

  比较蜻蜓和蚂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3)、作为我们学生,在学*上、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蜻蜓知道这个道理吗?知道。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1、“哪有时间劳动呀?”读出后悔之意。

  2、最后一段“明年辛勤的劳动。”准备冬天的东西。

  (五)、拓展延伸:想象一下,蜻蜓以后会怎么做?

  三、总结

  同学们,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每则寓言都会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我们要从小热爱劳动,用劳动创造我们幸福的生活。

  四、作业

  板书设计:

  蜻蜓和蚂蚁

  夏天 逛来逛去 劳动

  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反问句

  冬天 愁眉苦脸 安乐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和1个新部首,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增强劳动意识,培养从小热爱劳动的情感。感悟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4、用续编故事或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寓意。知道不劳动就没有回报。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教学准备:字卡、图画和歌曲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题目是《蜻蜓和蚂蚁》,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熟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文中出现的生字,听准字音。

  2、老师领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出现的一类生字。

  3、自己读一读课文,多读两遍画出的一类字。

  4、自由练*读课文。

  5、男女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识记一类生字。

  1、荒:(1)荒芜,地荒了。(2)荒凉。荒村、荒岛、荒废、荒.唐、荒野

  2、张:左右结构,表姓氏,扩词:姓张、张冠李戴、张嘴

  3、烂:(1)松软。烂泥、肉烂了(2)腐烂(3)破碎(4)头绪乱烂糊、烂漫、烂醉如泥

  4、歌:左右结构,学*欠字旁儿,扩词:歌唱、歌星、歌舞

  5、劳:上中下结构,扩词:劳动、辛劳、任劳任怨

  6、脸:(1)头的前部(2)某些物体的前部(3)情面(4)表情扩词:脸蛋、脸皮、脸色、脸面、脸盆、门脸

  7、软:左右结构(1)与硬相对。(2)柔和(3)软弱(4)容易被感动扩词:软骨、柔软、软风、心软、软和、软绵绵

  8、难:多音字,扩词:(1)难过、困难(2)遇难

  四、认读二类生字。

  逛:逛街、逛市场、逛游

  瞬:翘舌音,瞬间、一瞬

  餐:*舍音,午餐、早餐、晚餐

  愁:翘舌音,愁眉苦脸、忧愁

  咕:咕咕叫、咕咚

  留:留恋、留下、留级

  昏:昏睡、昏迷、*

  绵:软绵绵、绵绵无力

  五、复*巩固生字。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字卡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朋友,认识他们吗?(出示图片:蜻蜓、蚂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字卡)上节课我们学*了本课的生字,现在老师考一考大家。请同学们开火车读词语。看谁读得最准确。

  二、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看来大家复*的很好。出示第一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什么季节?(夏天),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蜻蜓吗?(悠闲、开心等)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叙述的就是这幅图,打开书,谁来读一读。

  2、你知道了什么?(蜻蜓在夏天逛来逛去、唱着、玩着)。你能说出几个类似“逛来逛去”的词语。(飞来飞去、跑来跑去……)

  3、转瞬之间,冬天到了,转瞬快还是慢,(快)怎么读?语速快一些,再读一遍。

  (二)学*第二自然段

  过渡:转瞬之间,冬天来到了,冬天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自然段。

  1、自己读这一段,找一找这段共有几句话?

  2、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荒凉、寒冷)什么是荒凉?人烟少,比较冷清。(出示第二幅图)人烟少,天上下着雪花,风呼呼地吹。

  3、此时蜻蜓的心情怎样?(悲伤、难过、痛苦)表情如何?愁眉苦脸

  4、你在什么时候愁眉苦脸?(举例说明)那蜻蜓为什么愁眉苦脸呢?(阳光——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再读第四句话。

  5、此时它还有一个动作,嘀嘀咕咕。表现一下,再读最后一句,它是跟别人说话吗?低声地自言自语,它嘀咕些什么?(自己想象说)

  6、再读这句话,把这句放到这段中再读这段话。

  过渡:正当它愁眉苦脸的时候,它遇见谁了?(蚂蚁)

  (三)自己默读3---7自然段。回答两个问题:(1)、蜻蜓是怎样来到蚂蚁面前的?(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1、他是怎样来到蚂蚁面前的?(爬)*时大家看见蜻蜓都是飞的?那么文中用“爬”字,说明了什么?(蜻蜓处境很困难,非常可怜。)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语气?(哀求、恳求。)再读一遍。

  2、蚂蚁是怎样回答的?“朋友-----------道理吗?”

  (1)、小蚂蚁给小蜻蜓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夏天劳动,冬天才能安乐。当小蜻蜓逛来逛去时,小蚂蚁干什么?(劳动),冬天小蜻蜓愁眉苦脸的时候,小蚂蚁呢(安乐)。

  (2)、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型连起来说一说吗?

  因为蜻蜓夏天逛来逛去,所以冬天愁眉苦脸。

  因为蚂蚁夏天劳动,所以冬天安乐。

  小蚂蚁在夏天都干什么?(劳动。贮存粮食,准备东西)这就是付出劳动。

  冬天才能怎样?(享受快乐,幸福生活)这就是他所得到的回报。

  比较蜻蜓和蚂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3)、作为我们学生,在学*上、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蜻蜓知道这个道理吗?知道。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1、“哪有时间劳动呀?”读出后悔之意。

  2、最后一段“明年辛勤的劳动。”准备冬天的东西。

  (五)、拓展延伸:想象一下,蜻蜓以后会怎么做?

  三、总结

  同学们,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每则寓言都会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我们要从小热爱劳动,用劳动创造我们幸福的生活。

  四、作业

  板书设计:

  蜻蜓和蚂蚁


《红蜻蜓》教学反思3篇(扩展4)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

  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1、继续学*放飞蜻蜓,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围绕蜻蜓只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教师介绍陶行知

  1、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法。

  2、 学生了解陶行知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个环节的设计,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概述,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对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介绍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指导精读,感悟知、情:1、走*蜻蜓

  2、走*陶行知

  学*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反复练读,深化感情

  拓展、延伸

  作业

  1.借助教材,走*蜻蜓

  (出示蜻蜓休息实物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

  3、理解“七嘴八舌”

  4、媒体出示: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5、引读:它的眼睛很……,结构……是由……可以……

  6、指导朗读

  蜻蜓的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

  2. 活用资料,走*蜻蜓

  1、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

  2、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

  3、看看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还有没有补充?

  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蜻蜓。

  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

  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⑵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3、 扩展阅读《小孩不小歌》

  1、怎么把这篇课文读好呢?在读陶先生的话要亲切和蔼的语气、读孩子们的话要天真,热情

  老师描述:

  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大家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蜻蜓,关于有益昆虫的话题也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小朋友课后去搜集,去了解。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学生交流自学的结果(吃食、眼睛、尾巴)

  学生表演,理解“七嘴八舌”

  生读这句话

  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蜻蜓吃尾巴)

  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大、复杂、成千上万、四面八方”

  学生交流课外查阅到的资料,帮助理解

  1、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2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3、(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

  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来跟老师进行交际。

  明白不仅要爱护小动物,而且要懂得爱科学。

  学生交流对陶先生的总影象。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学生朗读《小孩不小歌》进一步感悟陶先生的思想。

  分角色朗读

  学生表白

  继续查资料

  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蜻蜓。在学生熟悉了蜻蜓的外形特点和作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喜爱之情,对理解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七嘴八舌”,显得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活跃,学生也乐学。

  补充课外资料,深化文本,帮助学生记忆。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来朗读,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授之方法

  查找资料帮助理解文本,并能在文本处注释,这叫批注,这是一种好的学**惯。课堂上要注重培养这样的能力。

  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给学生说话提供一个舞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和“文”。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懂得爱护益虫益鸟的道理,还要通过有关词句的学*,体会陶先生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和以身作则保护益虫的高尚师德。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说话神态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大有裨益。

  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语言的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创设情景,让学生同文本中孩子感情产生共鸣,有感而发。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一、初读感知大意

  1、第一遍读。

  (1)读课题。

  (2)提问:课文的题目是“放飞蜻蜓”,蜻蜓有翅膀,可以自由自在地飞,为什么要“放飞”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后回答。

  2、第二遍读。

  (1)读课文思考:孩子们捉到一只蜻蜓肯定不容易,怎么舍得把它“放飞”呢?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画出字词。

  (2)指名同学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简介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辈子爱教育、爱人民、爱孩子,他是第一个把小孩子称作“小朋友”的人,他热爱孩子、相信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3)教师出示有关生字词,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需要正音的字:“贞、蚊”是前鼻音;“埂、衡、朋、蝇、抢”是后鼻音;“舍、贞”是翘舌音;“慈”是*舌音。还有多音字的读音:“露水”的“露”(lù),“调整”的“调”(tiáo)。

  3、第三遍读。

  (1)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看谁能概括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用钢笔描红10个生字。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上面的设计,先让学生读过三次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简介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指导精读,感悟知、情

  1、提出问题,学生读书思考:

  (1)在遇到陶行知先生之前,孩子们懂得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笔画出来。

  (2)陶先生给孩子们讲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在课文的哪几小节?用笔画出来。

  2、朗读对话,图文对照。了解蜻蜓的身体结构。

  (1)分角色朗读,根据提示语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2)指名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说出蜻蜓的身体结构和作用。

  眼睛:一闪一闪、很大、结构很复杂、成千上万的小眼睛、看清四面八的虫子。

  尾巴:一撅一撅、点水、掌握飞行方向、一节节、又细又长、保持*衡、吃掉又长。

  教师补充:关于蜻蜓的尾巴有一句很有趣的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 看图说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一画一说,有关知识就能记得比较牢固。

  3、学*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尊重。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印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位怎样的教育家?

  a、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慈祥和蔼、爱抚孩子。)

  b、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与孩子们*等亲切地相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字,掌握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懂得保护益虫。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惯。

  教学重点:

  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

  教学难点:

  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美丽的图片,这是什么?(出示图片)(板书: 蜻蜓)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只蜻蜓(美丽、可爱)你们喜欢吗?今天有几个小朋友要把蜻蜓放飞(板书:放飞)

  2、齐读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简介陶行知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图片导入,从而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学*,大家互相读,注意听字音是否读准确,互相评价。

  3、检查识字情况,“开火车”组词认字,分小组竞赛识字。

  (1)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派代表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归纳总结。

  (3)出示词语认读

  (4)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测读

  4、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放飞蜻蜓?谁让孩子们放飞蜻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自主选择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式。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独立解决,不依赖他人。)

  三、再次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几个自然段是写捉蜻蜓,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谈蜻蜓,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放蜻蜓的?

  2、讨论交流上面思考题:

  第至第自然段写捉蜻蜓

  第至第自然段写谈蜻蜓

  第至第自然段写放蜻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2、出示生字词,再次认读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作业:(1)抄写生字词 (2)练*分角色读课文 (3)查阅有关陶行知的资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捉蜻蜓”的?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3、想想,他们捉到蜻蜓时的心情,会说些什么?(快乐)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读出这种心情来!

  第二—十段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1、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自然段多读几遍,陶行知先生和孩子谈了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交流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三方面:吃食、尾巴、眼睛)

  吃食:

  (1)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

  (翠贞、一个小男孩、几个七嘴八舌的孩子,角色扮演,体会“七嘴八舌”。)

  (2)后来陶先生怎么介绍的?(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是益虫。)

  (3)补充知识:

  (一只蜻蜓每小时吃20只苍蝇、840只蚊子,每天吃1000多只小飞虫。还吃稻飞虱、浮尘子等。)课件展示水虿、孑孓。读第6自然段。

  (4)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

  填表:

  特点作用

  尾巴一节一节,又细又长。保持*衡,调整方向。

  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5)课件欣赏:复眼。

  (6)除了尾巴、眼睛,你还知道蜻蜓的什么知识?

  (7)课件出示小知识:(种类、飞行、产卵、低飞原因。)

  (8)说话训练:听了、读了这些知识,用上“我知道......还知道......”说说你对蜻蜓的了解。

  (9)指导朗读6—10自然段。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课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自由读文,划出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涉机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等)

  5、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清楚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6、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陶行知肖像及个人简介、名言、伟人们的题词。

  简介: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927年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学校)。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1、陶先生有四个字“爱满天下”。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推广这样的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万世师表。 ——*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郭沫若

  三、总结全文。

  1、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2、出示老师的收获: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向善的心,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向善的心!

  四、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陶行知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等

  【教学难点】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放飞蜻蜓

  2、齐读题目。

  3、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

  (谁放飞了蜻蜓?为什么要放飞蜻蜓?)

  4、提得非常好,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学*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促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没有把握读好的字。

  2、放课文范读课件。

  (要求学生特别听准刚才画出来的生字词的读音,并标上拼音。)

  3、同桌互相认读预*时画出来的生字、词,纠正读音。

  4、指名读生字、词,检查、订正读音。

  5、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要求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⑴标出有几个自然段。

  ⑵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谁为什么放飞了蜻蜓?)

  6、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相机简介陶行知生*。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线,只有读通,才能读懂,按循序渐进原则,先读准字音,再读通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

  ⑴、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别人,看看谁的方法多。

  ⑵、指名全班汇报交流,新方法予以鼓励推广。

  2、指导书写。

  ⑴、仔细观察每个字,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⑵、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请老师或会写的同学示范。

  ⑶、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得最好,写给大家看看。

  3、检查订正,评价谁写得好,写得美观。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已掌握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应予以巩固提高,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对识字、写字能力应有更高的标准,并为之奋斗。】

  四、小结课堂,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人人必须完成好)

  1、比一比,再组词。

  抢( ) 蝇( ) 构( ) 复( )

  枪( ) 绳( ) 够( ) 夏(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谁) 因为 所以 地放飞了蜻蜓。

  拓展性作业(人人都来试一试,看谁独到,看谁勤)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捉( ) 吃( ) 停下( ) 调整( )

  放( ) 送( ) 展开( ) 保持( )

  2、课后认真朗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肯定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作业,基础性作业是对本节课堂教学重点的检测与巩固,拓展性作业设计为下节课的学*奠定基础。】

  第 二 课时

  一、复*引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愿说一说?

  2、谁愿汇报自己不理解的的问题。

  (1、陶行知为什么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2、他为什么还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设计意图:子曰“温故而知新”,此环节的设计既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内容的把握情况,又是将学生思维引入本节课学*的重点,使两节课的学*内容在学生的学*过程中连接起来。】

  二、细读感悟

  (一)、围绕“陶行知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深入体会。


《红蜻蜓》教学反思3篇(扩展5)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谜语引入: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捉虫忙;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内行。(打一昆虫)板书:蜻蜓

  学*“蜻蜓”:(1)都是什么偏旁?因为……(它是昆虫)

  (2)提示:注意“蜓”右边的写法。

  出示“蜻蜓”图片:看,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喜欢蜻蜓吗?为什么?

  (可以从外形和作用等方面说。)

  今天我们就学*一 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指 导读好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为什么放飞?

  (板书:谁捉蜻蜓?为什么放蜻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愿意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

  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3、检查情况。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齐读。

  然后分组出示,理解词义:

  (1)苍蝇、蚊子、孑孓

  发现了什么?

  (“苍蝇”“蚊子”读成轻声,都是害虫。)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那你知道“苍蝇”、“蜻蜓”幼虫的名称吗?“蛆”,“水虿”。)

  (2)一撅一撅、抢着说、掌握、据说

  观察字形,发现什么?(都有“手”,都是动词。)

  理解哪些,不理解哪些?

  (文中说蜻蜓的尾巴“一撅一撅”,看到过吗?指名演示动作。指导朗读这句话。)

  (出示文中句子,读“七嘴八舌”这个词语。把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该怎样读才能表现“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四人小组可以商量并合作完成。师读提示语,三名学生配读。或小组合作朗读表示。)

  (“掌握”能换个词表示相同的意思吗?――掌控、控制、把握。)

  (给“据”组词,“根据、依据”;据谁说?别人说――出示句子,指名读。你看到过蜻蜓咬尾巴的现象吗?人们还根据这种现象编出一句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当然,依据别人说的话,就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觉得呢?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怎么办?留作课后查找答案。)

  (3)结构、复杂

  (“复”这个字怎么记?出示句子,指名朗读,什么结构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其他动物的眼睛相对蜻蜓来说结构就比较“简单”。)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1、交流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谁捉蜻蜓?(一群孩子)

  后来为什么又放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了,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他们放了蜻蜓。)

  2、板书“陶行知”,指导写“陶”,师介绍: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所以要尊称他为“先生”。我们还曾经学过他专门为小朋友写的儿歌《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先生非常热爱孩子,对孩子们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文中有一个生词就是讲这个意思的,找一找。(“慈爱”,直到写“慈”,给“慈”组词,“慈祥、慈眉善目”;读出这个词语包含的感情。)

  3、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当他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时,并没有责怪他

  们,而是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说他们放了蜻蜓。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也归纳成三个字。(“谈蜻蜓”或“识蜻蜓”)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这三个内容?

  5、愿意和同学们合作朗读这个故事吗?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1、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先生跟他们介绍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孩子们怎么就自愿把蜻蜓放了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五、作业。

  1、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2、阅读《拓展》上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捉蜻蜓

  19、放飞蜻蜓谈蜻蜓

  放蜻蜓

  陶行知先生

  慈爱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略)

  二、导入,揭题。

  1、同学们,现在我们继续来学*有关蜻蜓的文章。 21、放飞蜻蜓

  2、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学*了生字,初读了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想了解哪些问题?看谁最会提问题?

  (为什么放飞蜻蜓?谁放飞蜻蜓?怎样放飞蜻蜓?蜻蜓的尾巴有什么作用?蜻蜓吃什么?孩子们为什么愿意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

  4、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讨:孩子们捉到了蜻蜓为什么又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自由朗读课文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四、体验捉蜻蜓的快乐 (出示课件)

  1、大家请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2、谁能说得具体一点呢?我们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体会。同桌互相说一说。(一天下午,一群孩子在草地上捉蜻蜓,他们玩得很开心。)

  3、课文第一段也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请大家把第一段朗读一遍(齐读)板书:蜻蜓、陶行知、孩子

  四、放蜻蜓,学*有关蜻蜓的知识

  1、、一个名叫翠贞的女孩也捉到了一只蜻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孩子们为什么把高高兴兴捉住的蜻蜓给放了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

  2、汇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是陶行知劝他们把蜻蜓给放了。)那他是怎么劝的呢?抓住了蜻蜓的几个方面?(抓住了蜻蜓吃的东西和蜻蜓的眼睛来说的?)出示句子:“陶行知拉着……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为什么说吃苍蝇、蚊子就是好朋友呢?(因为蚊子它吸血,会传染疾病)(加介绍蜻蜓吃食知识)一只蜻蜓一小时就能吃4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一只幼蜻蜓一年就可以吃3000多只孑孓,所以说,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3、出示句子第六段 大家把这一段朗读一遍。这里要读出夸奖的语气,如“还是”要重音,“你们说……”这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4、陶行知除了向孩子们介绍蜻蜓吃的东西外,还介绍了什么?(出示第十段及课件)(尾巴和眼睛)

  (1)他是怎样介绍尾巴的?(出示句子)请大家说说,他介绍了几方面?(样子、功能)齐读句子。蜻蜓点水是蜻蜓往水里产卵,每点一次产一只卵,连续动作,人们就看作蜻蜓点水了。后来经常用来比喻工作不深入。

  (2)他又怎样介绍蜻蜓的眼睛呢?(看课件)出示句子

  引读“蜻蜓的眼睛特点是(很大)结构(很复杂)是……”

  同学们,蜻蜓的眼睛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呢?(奇怪、神奇、奇特) “神”在它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四面八方所有的方位。“奇”在它的小眼可达几万个。这两个都是含有数字的成语,你还能说说含有数字的成语吗?细心的小朋友发现没有,课文里也有一个含有数字的词哦。(七嘴八舌、五颜六色等等)这些都是成语,我们要学会积累,用了这些词,会使句子更生动。

  (3)我们再把句子读一遍

  6、小结:陶行知先生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的尾巴和眼睛的结构特点,让孩子们明白蜻蜓身体结构独特,是捉虫的能手,要保护好蜻蜓。那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五、再读课文,认识陶行知

  这次要求静静地读,找出有关语句来。(默读)

  请各小组讨论交流。

  1、汇报:(1、)陶行知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第六段、第十段)

  你能用“他知道……,他还知道……”来说话吗?

  (2)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出示句子)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看出来他和蔼可亲?(慈爱、抚摸、商量)

  第1句边读做动作读、范读,齐读,赛读。

  第二句用商量的口吻来读。

  2、小结:陶先生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对人和蔼可亲、教育有方,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

  六、放蜻蜓,想象说话

  1、经过陶行知的谆谆教导,此时孩子们愿意把蜻蜓放了吗?(愿意)从哪可以看出来?(孩子们纷纷说……)伴动作朗读

  2、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园。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它会说些什么?孩子们又会说些什么?你又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会说:小蜻蜓你飞吧,我们不会再伤害你了……蜻蜓会说“小朋友,再见,你们真是好孩子……)

  四、小结:通过陶行知孩子们的对话,让我们懂得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还知道了陶行知是个和蔼可亲、教育有方的大教育家。大家来找找他们的对话。

  1、请各小组先练读(指导朗读)

  2、分角色朗读

  七、总结全文,体验人性自然美: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吗?(陶和孩子、孩子和蜻蜓、蜻蜓和陶,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呀,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好朋友(如蜜蜂、青蛙、蚯蚓、七星瓢虫等等),他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心爱护这样的朋友。这样我们人与自然就能和谐相处,,那样我们的世界也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八、作业;

  1、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蜻蜓的资料或观察蜻蜓,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特点。

  板书设计

  21、放飞蜻蜓

  陶行知

  好朋友

  孩子们 蜻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字,掌握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懂得保护益虫。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惯。

  教学重点:

  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

  教学难点:

  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美丽的图片,这是什么?(出示图片)(板书: 蜻蜓)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只蜻蜓(美丽、可爱)你们喜欢吗?今天有几个小朋友要把蜻蜓放飞(板书:放飞)

  2、齐读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简介陶行知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图片导入,从而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学*,大家互相读,注意听字音是否读准确,互相评价。

  3、检查识字情况,“开火车”组词认字,分小组竞赛识字。

  (1)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派代表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归纳总结。

  (3)出示词语认读

  (4)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测读

  4、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放飞蜻蜓?谁让孩子们放飞蜻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自主选择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式。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独立解决,不依赖他人。)

  三、再次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几个自然段是写捉蜻蜓,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谈蜻蜓,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放蜻蜓的?

  2、讨论交流上面思考题:

  第至第自然段写捉蜻蜓

  第至第自然段写谈蜻蜓

  第至第自然段写放蜻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2、出示生字词,再次认读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作业:(1)抄写生字词 (2)练*分角色读课文 (3)查阅有关陶行知的资料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个生字,绿线内的7、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了解蜻蜓的*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活动。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学*课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一、复*回顾,问题导入

  1、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4、课后研究性学*: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了解掌握蜻蜓的*性和特点。

  情感目标: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掌握蜻蜓的*性和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愿说一说?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

  孩子们放了蜻蜓。

  3、过渡:

  陶先生是怎样引导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陶先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现在我们就来学*课文吧!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2―10自然段),思考:找出他引导的两句问话。用“-----”画出他问的话。

  2、陶先生引导孩子从几个方面来认识蜻蜓、了解蜻蜓的?

  (二)学*(2―6)自然段。

  1、在这一部分中,你了解了蜻蜓的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知道的?

  2、引导学生抓住“慈爱”、“抚摸”感受陶先生的和蔼可亲、*易*人,读好第二自然段。模拟好陶先生说话的语气。

  3、引导学生抓住“想了一下”、“七嘴八舌”、“抢着说”这此词语,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练*读好孩子们的话。

  4、引导学生抓住“拉着”、“坐着”感受陶先生热爱孩子。

  5、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6、练*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评议。

  (三)学*(7―10)自然段。

  1、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谈了蜻蜓吃什么,还谈到了些什么?归纳: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从他们的谈话中,你对蜻蜓的尾巴、眼睛有了哪些了解?

  指导他们了解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位,还能看见在千米外飞行的同类。

  3、直接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就行了,为什么陶行知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

  (只有更多地了解蜻蜓,才会更加喜欢蜻蜓,保护蜻蜓。)

  4、陶先生只是告诉了孩子们蜻蜓的的尾巴和眼睛的知识吗?(不是)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抓住句末省略号让学生再猜猜、说说陶先生还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5、在这一部分中,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陶先生对孩子*等相待,循循善诱的?

  6、交流:说,又说 用商量的口吻说 把蜻蜓还给翠贞

  7、他让孩子们保护蜻蜓,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引导理解陶先生以身作则,充满爱心。

  (1)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2)小心地翻过去

  (四)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提问:孩子们捉了几只蜻蜓? 这只蜻蜓当时是在谁的手里?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的吗?从哪里看出?

  2、朗读感悟。

  3、引导学生从“纷纷”一词体会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放飞。

  4、引导学生从两个“放了它”体会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五)整体感悟,角色朗读。

  练*分角色朗读全文。

  (六)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教师点评)

  (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很了不起,是出色的除害飞行家,更因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娓娓道来,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让他们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要去放飞蜻蜓。)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2、如果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或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

  四、作业

  1、你见过的蜻蜓是什么样的.?用几句话把它的样子写下来。

  2、搜集更多关于蜻蜓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特点和它对人类的好处,向大家说一说。

  一. 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 指名读第十一自然段。

  (1) 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2) 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3)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哪里看出?

  (4) 个别读孩子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读这种心情来!练*朗读。

  3. 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题目“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 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自渎课文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吗?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明自己乐意放飞蜻蜓原因的句子。

  2. 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桌商量。

  3. 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1) 从蜻蜓本身讲。(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了解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

  (2) 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讲。

  a.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b. 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c. 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

  4. 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放飞蜻蜓。

  5. 你们愿意同桌分角色来朗读一下课文吗?

  6.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 归纳总结。

  1. 老师指着题目,问学完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群孩子为什么同意放飞蜻蜓吗?

  2. 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时,此时,你们会想些什么?或者会说些么?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

  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1、继续学*放飞蜻蜓,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围绕蜻蜓只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教师介绍陶行知

  1、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法。

  2、 学生了解陶行知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个环节的设计,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概述,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对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介绍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指导精读,感悟知、情:1、走*蜻蜓

  2、走*陶行知

  学*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反复练读,深化感情

  拓展、延伸

  作业

  1.借助教材,走*蜻蜓

  (出示蜻蜓休息实物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

  3、理解“七嘴八舌”

  4、媒体出示: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5、引读:它的眼睛很……,结构……是由……可以……

  6、指导朗读

  蜻蜓的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

  2. 活用资料,走*蜻蜓

  1、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

  2、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

  3、看看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还有没有补充?

  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蜻蜓。

  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

  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⑵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3、 扩展阅读《小孩不小歌》

  1、怎么把这篇课文读好呢?在读陶先生的话要亲切和蔼的语气、读孩子们的话要天真,热情

  老师描述:

  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大家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蜻蜓,关于有益昆虫的话题也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小朋友课后去搜集,去了解。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学生交流自学的结果(吃食、眼睛、尾巴)

  学生表演,理解“七嘴八舌”

  生读这句话

  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蜻蜓吃尾巴)

  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大、复杂、成千上万、四面八方”

  学生交流课外查阅到的资料,帮助理解

  1、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2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3、(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

  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来跟老师进行交际。

  明白不仅要爱护小动物,而且要懂得爱科学。

  学生交流对陶先生的总影象。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学生朗读《小孩不小歌》进一步感悟陶先生的思想。

  分角色朗读

  学生表白

  继续查资料

  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蜻蜓。在学生熟悉了蜻蜓的外形特点和作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喜爱之情,对理解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七嘴八舌”,显得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活跃,学生也乐学。

  补充课外资料,深化文本,帮助学生记忆。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来朗读,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授之方法

  查找资料帮助理解文本,并能在文本处注释,这叫批注,这是一种好的学**惯。课堂上要注重培养这样的能力。

  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给学生说话提供一个舞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和“文”。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懂得爱护益虫益鸟的道理,还要通过有关词句的学*,体会陶先生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和以身作则保护益虫的高尚师德。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说话神态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大有裨益。

  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语言的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创设情景,让学生同文本中孩子感情产生共鸣,有感而发。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一、初读感知大意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