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3篇

日期:2022-01-08 06:52:54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要求学生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能力目标: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阅读图文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读图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材内容及分析】

  对于七大洲和四大洋部分的教学,以读图为主:第一步:读图讲解:读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 “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第二步:读 “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第三步:读图比较:读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第四步:读 “东、西半球图”。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

  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概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进一步观察它、熟悉它,更好地认识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师:同学们,你能在图上分辨出这些地理事物吗?

  [展示]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海峡。

  二、读图分析,提高能力,合作探讨

  [活动]观察比较,对照 “世界海陆分布图”和 “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讨论]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得地球更像水球。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在 “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师: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生: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师:你能根据开始时老师所讲的概念把它们区分出来吗?

  [活动]读图讲解:读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 “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生:下面请同学们阅读 “东、西半球图”和 “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

  (清晰地展示地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好的区域概念,更好地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一个生活能力的提高机会)

  师:在读图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生: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师: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生:(学生读图讨论后回答)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师:(教师指导读图)我们是如何来划分大洲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将几条洲际分界线找出来。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活动]读图比较:读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师:请同学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 (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顺口溜在教学中的巧妙安排,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一些知识要点)

  师: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知道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它被大陆分割成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活动]读图讲解 “东、西半球图”,读图比较 “四大洋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再次重复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生: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三、主动思考,归纳体系,知识提炼

  师:最后,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教材后的活动内容以及练*册上的练* (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练*)。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2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章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图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

  3、主动探究学*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学生的全求意识

  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地理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科学的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三)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有一定的好奇心,会产生一定的学*兴趣;可以利用图表让学生感受海陆分布状况;大洲、大洋的名称可通过读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并记忆。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地球。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呢?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被称为地球的原因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教学内容:称为地球的原因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我们通常叫地球*惯,但是就有人偏诊认为叫“水球”才合理,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卫星图片的颜色,思考并交流、讨论,小组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海洋。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教学内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玩游戏

  课前准备1个画有海陆轮廓的地球仪。学生任意抛出地球仪,接住是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并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做游戏、统计、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陆面积比是7﹕3。指导学生看海陆面积比较图(饼状图)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据图总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教学活动:教学设疑——任意划分地球仪这两个半球,海陆分布的情况如何?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讨论、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分地球,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设计意图: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学内容:海陆相关知识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及海峡等概念。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地图上

  设计意图:借助文、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5、教学内容:学*七大洲

  教学活动:借助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在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引导学生勾画大洲轮廓图。

  学生活动: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讨论交流各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并试勾画大洲的轮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大洲有完整的认识

  6、教学内容:学*四大洋

  教学活动: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学生活动: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三、板书设计:

  1、地球、地球

  2、海陆面积比: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海峡

  4、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分布、轮廓

  5、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四、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较强的空间思维,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培养起较强的空间概念;

  2、要指导学生多读图,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3、本课要按排学生一定的课堂练*,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3

  《大洲和大洋》是初中地理学*里面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知识之一,通过对该部分的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我们生活的地方这个星球被命名为地球是否合理?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他们在地球上是如何分布的?这些知识点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的状况,因此上好此课十分关键!

  教学所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我想只要引导性的合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在愉快活跃的气氛中完成学*,应该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动脑、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设计了:自由辩论(地球?水球?)、找“洲长”(七大洲)、一笔画“世界”(大洲大洋学完后)、知识抢答(知识巩固)、拼图游戏等活动,并用“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太空使者”和“*神舟五号”在太空中拍摄的视频及极富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语言和图片牢牢地抓住学生们的心,不断地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配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渡过了45分钟,较好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阅读*惯,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洲长”们还获得了锻炼口头表达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存在的不足:第一:本节内容知识容量较大,比如在“大陆、大洲、岛屿、半岛”的等相关概念的掌握中不需花费那么多时间讲解,只要学生能够看懂理解就行;第二,课件拷贝到教室后相应的链接出错,导致课件播放不够流畅,应提前做好准备,确保课堂效果更佳。第三,联系实际较少。

  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教学实践的观察和体验及科组老师们的探讨,我们发现,当授课时结合生活或生产实际时,学生的兴趣最为浓厚,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最为牢固。因此,我们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将课本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其实,学好地理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见识,其实地理还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无处不在,如广州、中山等地的“骑楼”,两周前中山市石歧区因咸潮的影响供水一度紧张,阜沙镇这片土地若干年前还是一片汪洋等等,只要我们地理教师细心观察、善于收集整理,记录生活点滴,将他们运用到地理课堂中去,让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样,我们的地理教学才会落到实处,才会受学生欢迎!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通用5篇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1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章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地图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

  3、主动探究学*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学生的全求意识

  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地理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科学的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三)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有一定的好奇心,会产生一定的学*兴趣;可以利用图表让学生感受海陆分布状况;大洲、大洋的名称可通过读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并记忆。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地球。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呢?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被称为地球的原因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教学内容:称为地球的原因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我们通常叫地球*惯,但是就有人偏诊认为叫“水球”才合理,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卫星图片的颜色,思考并交流、讨论,小组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海洋。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教学内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玩游戏

  课前准备1个画有海陆轮廓的地球仪。学生任意抛出地球仪,接住是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并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做游戏、统计、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陆面积比是7�s3。指导学生看海陆面积比较图(饼状图)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据图总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教学活动:教学设疑――任意划分地球仪这两个半球,海陆分布的情况如何?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讨论、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分地球,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设计意图: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学内容:海陆相关知识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及海峡等概念。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地图上

  设计意图:借助文、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5、教学内容:学*七大洲

  教学活动:借助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在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引导学生勾画大洲轮廓图。

  学生活动: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讨论交流各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并试勾画大洲的轮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大洲有完整的认识

  6、教学内容:学*四大洋

  教学活动: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学生活动: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三、板书设计:

  1、地球、地球

  2、海陆面积比: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海峡

  4、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分布、轮廓

  5、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四、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较强的空间思维,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培养起较强的空间概念;

  2、要指导学生多读图,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3、本课要按排学生一定的课堂练*,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2

  七大洲和四大洋是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课所要讲的内容。学生们要说讲中国地理,学生们都很熟悉,比较好理解,但是讲世界地理,学生们在理解上就有点困难了。在寒假的时候,给学生布置画世界地图,但真正画的符合要求的没有几个人,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增加了点小麻烦。

  多媒体显现出来的世界地图不是很清楚,只好让学生们看课本上的那副地图。先看整个世界地图,让学生们讨论交流在这幅地图上都发现了什么,刚开始学生们没有头绪,答案五花八门,后来我慢慢的引导地形上有什么特点,地球表面上大部分是什么,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等等,通过这些细小的问题,学生们逐步理清了思路,顺利的找出了七大洲和四大洋。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太*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水,陆地都被海洋包围,海洋之间都是相通的。再让学生们看课本资料,知道地球表面陆地面积仅占29%,海洋面积占了71%,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

  出示大洋和大洲在地球东西半球的分布图,让学生们了解哪些大洲和大洋分布在东半球,哪些大洲和大洋分布在西半球。哪个大洲面积最大,哪个大洲面积最小?那个大洲没有人居住?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什么?四个大洋的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哪两个大洲是相对应的?通过看地图以及学生们的交流讨论。对于七个大洲的面积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我让同学们先按顺序排出来,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总结出一句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通过这句顺口溜来巧记七大洲的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序。亚洲与大洋洲、南美洲与北美洲、欧洲与非洲两两相对。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对于世界地形之最,书上只提供了几个,不过令我欣喜的是学生们知道还真不少,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最高的山脉,世界最大的湖泊等等,这些世界之最学生们通过交流都了解了很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由于多媒体课件效果不是很好,浪费了一点时间,有点手忙脚乱,在时间分布上不是很均匀,最后匆匆结尾,不过在以后几个班上课的时候就做好了应对措施,顺利授课。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3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1、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通过"太空之旅"图片设问:"加加林为什么说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课,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和探究的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学*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观察完"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立体图后,展示"世界海陆分布"的*面图,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与图象迁移能力。在学*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时,再次让学生判断哪个"海"其实是"湖泊",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了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本节课能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分界线、轮廓、面积和分布特征,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为以后的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注重学法指导。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学中,先以"亚洲"为参照,引导学生说出与亚洲相邻的大洲和大洋,然后利用"分半球记忆"和"特殊纬线记忆"法,让学生合作交流了解各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最后,让学生练*"一笔画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记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使这节课的难点迎刃而解。

  5、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与协作学*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学*,改变了应试教育模式下"灌输――接受"式的传统学*方式,在合作中感受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体会协作学*带来的成功,激励了学生自主学*的意识。

  6、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课堂上,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采取讨论、探究、抢答等多种方法,不断地让学生去质疑、探索、发现。给学生提供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并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整个课堂气氛生动而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好。

  二、本课不足之处:

  1、本节课难度不大,但读图较多,内容丰富,教学容量大,时间略紧,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受时间限制,对于部分学生的质疑不敢放开讨论,如"大洲和大洋名称的含义"和"英文解释",学生显得意犹未尽。

  3、由于老师引导的太过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4

  《大洲和大洋》是初中地理学*里面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知识之一,通过对该部分的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我们生活的地方这个星球被命名为地球是否合理?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他们在地球上是如何分布的?这些知识点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的状况,因此上好此课十分关键!

  教学所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我想只要引导性的合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在愉快活跃的气氛中完成学*,应该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动脑、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设计了:自由辩论(地球?水球?)、找“洲长”(七大洲)、一笔画“世界”(大洲大洋学完后)、知识抢答(知识巩固)、拼图游戏等活动,并用“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太空使者”和“中国神舟五号”在太空中拍摄的视频及极富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语言和图片牢牢地抓住学生们的心,不断地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配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渡过了45分钟,较好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阅读*惯,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洲长” 们还获得了锻炼口头表达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存在的不足:第一:本节内容知识容量较大,比如在“大陆、大洲、岛屿、半岛”的等相关概念的掌握中不需花费那么多时间讲解,只要学生能够看懂理解就行;第二,课件拷贝到教室后相应的链接出错,导致课件播放不够流畅,应提前做好准备,确保课堂效果更佳。第三,联系实际较少。

  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教学实践的观察和体验及科组老师们的探讨,我们发现,当授课时结合生活或生产实际时,学生的兴趣最为浓厚,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最为牢固。因此,我们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将课本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其实,学好地理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见识,其实地理还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无处不在,如广州、中山等地的“骑楼”,两周前中山市石歧区因咸潮的影响供水一度紧张,阜沙镇这片土地若干年前还是一片汪洋等等,只要我们地理教师细心观察、善于收集整理,记录生活点滴,将他们运用到地理课堂中去,让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样,我们的地理教学才会落到实处,才会受学生欢迎!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5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1、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通过"太空之旅"图片设问:"加加林为什么说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课,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和探究的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学*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观察完"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立体图后,展示"世界海陆分布"的*面图,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与图象迁移能力。在学*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时,再次让学生判断哪个"海"其实是"湖泊",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了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本节课能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分界线、轮廓、面积和分布特征,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为以后的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注重学法指导。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学中,先以"亚洲"为参照,引导学生说出与亚洲相邻的大洲和大洋,然后利用"分半球记忆"和"特殊纬线记忆"法,让学生合作交流了解各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最后,让学生练*"一笔画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记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使这节课的难点迎刃而解。

  5、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与协作学*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学*,改变了应试教育模式下"灌输——接受"式的传统学*方式,在合作中感受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体会协作学*带来的成功,激励了学生自主学*的意识。

  6、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课堂上,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采取讨论、探究、抢答等多种方法,不断地让学生去质疑、探索、发现。给学生提供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并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整个课堂气氛生动而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好。

  二、本课不足之处:

  1、本节课难度不大,但读图较多,内容丰富,教学容量大,时间略紧,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受时间限制,对于部分学生的质疑不敢放开讨论,如"大洲和大洋名称的含义"和"英文解释",学生显得意犹未尽。

  3、由于老师引导的太过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5)份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记住海陆面积比例。掌务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②能力目标:

  1、能在空白地图上准确填出七大洲、四大洋。

  2、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其相对位置。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精神,激发爱我家园的品质。

  二、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

  难点: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世界地图

  四、教学过程:

  1、谈话 导入。: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水球。

  这种教学方式,强化了讨论法这一学*方法。地球动画和图片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环境。

  2、动手观察 探究新知

  (1) 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 2 ) 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 ) 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3、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 5、)“一笔绘五洲” 学生深入的自主学*,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亲自的绘图加深了学生的空间印象,也提高了绘图技能。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方法,促进学生学*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巩固练*

  ⑴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⑵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⑶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六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 1)、师:“本节课你学*了那些?”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四大洋

  ⑴洋、海和海峡

  ⑵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⑴大陆、半岛、岛屿

  ⑵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⑶各大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

  和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州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2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 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 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 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 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 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大洲和大洋”的 教学设计示例

  〈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 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 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 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 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重点

  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

  众多概念的理解、众多地名的记忆

  四、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形图”、“世界海陆分布图”及以它为底图的各大洲轮廓剪成的图片,并为每张学生桌上准备一个小地球仪。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读图启发式、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内容教法、学法、目的

  导入新课

  1、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

  2、他为什么说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名叫“水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海陆分布图”

  1、海陆面积哪个较大?

  2、比例大概是多少?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水球”的印象,为后面的讨论作铺垫

  讨论

  1、加加林说得有没有道理?

  2、是否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

  开放性地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放在讨论后阅读,更能使学生理解“地球”名称的来源,激励他们去探究人类未知的领域

  观察地球仪

  1、地球上海陆分布是否均匀?

  2、联系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划分的“旧知”,看哪个半球陆地大些?

  3、通过地球仪演示归纳:任一半球,海洋陆地

  通过观察,分析海陆分布大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读图

  1、指导学生读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讲解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大洲=大陆+附*岛屿

  2、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图2.5(景观图)。

  生动直观,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得到准确的概念;通过想象,又可把概念迁移到地形图(*面图)上。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1、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的位置

  2、分别找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上的大洲;

  3、读“世界地形图”,找出各大洲的分界

  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游戏

  1、出示各大洲的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底图

  2、游戏一:请七个学生各拿一张(代表一洲),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

  3、游戏二:比一比,看谁把七大洲在黑板的底图上拼得最快

  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各大洲轮廓、相对位置的印象

  记忆、训练

  1、观察七大洲面积的大小;

  2、投影七大洲面积数据,看谁能又快又好地记住大小顺序;

  3、老师示例谐音记忆:亚非美(北美)男(南美)是南极欧阳(大洋洲)

  适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1、七大洲各被哪些大洋包围?

  2、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四大洋位置;

  3、比较四大洋面积的大小。

  指导学生根据大洲的位置记忆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归纳总结。

  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反复训练,加深印象。

  课堂作业

  完成填充图册上的相关练*及时巩固新知。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4

  一、简介

  本主题是教育部重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下的教学设计。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二、学*者分析

  1、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易接受新事物,学*的持久性差。

  2、容易接受具体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归纳总结能力差,空间概念不强。

  3、学生初步具有读图、识图、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4、具备小组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本课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够说出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能够在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

  3)能够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并在图上或地球仪上找到它们的位置,能识别七大洲的轮廓。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洲大洋位置的学*,增强地理空间概念。

  2)能够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对学*地理的兴趣,及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式,结合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学生提供多感官的学*途径。

  学*方式主要为探究、合作、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理念

  1、改变地理的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积极参与到学*中。

  2、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地理学科的整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交互,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环境。

  3、关注学生学*的全过程,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学*的收获。

  评价维度:

  1、课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与程度、交流合作、信息再现、各组之间的竞争情况等。

  2、课后:根据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的情况进行评价。

  五、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

  1、本课中应用课件实现分组选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运用动态图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静态图片突出教学的直观性。

  3、应用FLASH软件制作交互性拼图,体现教学的灵活性。

  4、改变学*方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过程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搜集资料:

  文字资料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知识进行细化。

  图像资料来源:

  1)来自扫描,如:东西半球世界地图;

  2)来自教学软件,如:世界海陆分布、亚欧分界等;

  3)来自互联网,如:地球自转的GIF图像;

  4)自制图像,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大陆、半岛、岛屿图等。

  2、教材处理:

  把本课教学内容分解为四部分:

  1)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名称、轮廓;

  3)大洲位置;

  4)大洋及其与大洲的位置关系,以问题式呈现给同学。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练*竞赛题。

  3、课件制作:

  1)用ACDSee和Photoshop进行图像制作和处理。

  2)用Powerpoint进行整体设计制作。插入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设好链接。特别是有一些图片出示后,要回到原页面,这就要设好返回链接。

  3)用Flash制作

  a、拼图课件,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加上计时器的运用,更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b、“比一比”计分板,按键可实现各小组得分的增减,最后获胜的小组还可以赢得“桂冠”。

  4)与数字地球进行链接,实现资源共享。

  (二)教学实施:

  1、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在宇宙中转动的图像,并配以音乐,创设情境,把学生自然的带入课堂。以加加林描述的“蓝色星球”引出地表的海陆例。

  2、学生两人一组,运用地球仪,用数据采集的方法,统计海陆比例。学会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

  3、出示本节课题“大洲和大洋”,从学生认知角度。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 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 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 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 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 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大洲和大洋”的 教学设计示例

  〈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 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 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 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 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几和几》教学反思3篇

  《几和几》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学*过程中探索5以内数的组成规律,并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目标是培养学生合作学生合作学*的态度。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先让学生在猜一猜的游戏中明白3的组成,我两只手共拿了3个圆片,出示给学生看,然后左手拿一个圆片,学生猜一猜,右手拿了几个圆片。学生根据以前的基础和所观察到的很快才出右手拿了两个圆片,问学生怎样猜到的,学生发言后,我应该板书3的组成,但当时没板书出。

  我加大难度,我加了一个圆片,现在是四个圆片,分左右两个手拿,可能是几个和几个?如此一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纷纷来猜,就有孩子猜测是 2个和2个,3个和1个,1个和3个,还有孩子说是2个和3个,我让学生自己判断,觉得可能吗?学生用摆小棒的方式,得出可能是2和2,3和1,1和3,但不可能是2和3,学生说明老师手中只有4个圆片,而2个和3个圆片合起来是5个圆片,我接着板书4的组成,然后让学生试读4的组成。我在此处的不足是没有理清4的组成的有序性,没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现4的组成规律。

  如由4可以分成1和3 ,将右边的小棒向左边移动1根,就可以变成4可以分成2和2 ,再向左边移动一根,就变成4可以分成3和1了,这样做后就不会导致在后面教学5的组成时学生将小棒分成2堆时学生不会分,只能用一种方法。在后面提问是应该问学生,怎样更容易记住4的组成?但我在此处忘记掉了,所以孩子们掌握的不好,本来让孩子自己分析判断,得出记住两种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学了4的组成以后,我让学生再拿一根小棒和原来的小棒合在一起,学生明白了,现在有5根小棒,我让学生现在将手中的小棒分成两堆,看谁的分法多?学生动手摆,此处又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前面4的组成教学的不是很有序,所以很多学生只摆一种就不摆了,还有学生没有注意倾听,摆了3堆,以后在教学中要培养孩子学会倾听的*惯。学生摆好后,我让学生对各种不同摆法进行展示,让学生明白5的组成方法。此处4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后,我提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此处提问误导了学生,让学生误以为位置不同也是方法不同,此处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时间不够。

  让学生明白5的组成后,我采用对口令的游戏,拍手的游戏让学生更进一步熟悉巩固5以内数的组成,提起学生的兴趣,但在对口令的游戏中我所组织的语言不完整,如5的组成,“我出2,学生说我出3,2和3组成5”。

  一、创"情"激"学"。

  学生的'数学学*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有时候很难理解教师语言上的提问,因此教师除了提高提问技巧,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外,有时候还可以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原型,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理解。本堂课中开始部分就通过分红花这样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自主思,考动手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教学有序性。

  数学的学*应是思维有序的,条理清晰的,体现一定的逻辑性,因此课堂教学的展开也应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合理有序的。本堂课的设计就力求体现这点,本课的新知教学部分分为三部分:教学4的组成,教学2、3的组成,教学5的组成。其中以教学4的组成为重点环节,主要以教师启发引导教学为主,有效地落实本节课的重点,而2、3、5的教学在学*4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这一点也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而教学4的组成,也是按照学生操作---介绍分析式、读法---找规律等逐步展开的,体现了建构知识的一般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展开的,渗透数学知识结构间的有序严谨的思想。

  三、增强趣味性。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单调的课堂容易让他们走神,失去兴趣,在课中穿插一些小游戏能很好的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带动课堂氛围,如猜硬币游戏等。同时,教师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加深的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增强课的趣味性,如本节课以双包胎比喻贴切形象,加深记忆。

  总之,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艺术。精心的预设是前提,但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过程还要加上教师的教学技能及与学生的互动。由于经验有限,本堂课在预设和生成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在引导学生方面,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多向一些优秀的教师学*,多听听优秀教师的课,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学*他们的课堂教学策略与学生管理方法,从而尽快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几和几的教学是加减法的基础,学生理解了5以内数的组成,就能较好的掌握加减法。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在于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对4和5的组成的原因进行感性的理解,初步建立学生数感。因此在这节课上,我特别注重孩子们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先让学生在猜一猜的游戏中明白3的组成,我两只手共拿了3个圆片,出示给学生看,然后左手拿一个圆片,学生猜一猜,右手拿了几个圆片。学生根据以前的基础和所观察到的很快才出右手拿了两个圆片,问学生怎样猜到的,学生发言后,我应该板书3的组成,但当时没板书出。

  我加大难度,我加了一个圆片,现在是四个圆片,分左右两个手拿,可能是几个和几个?如此一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纷纷来猜,就有孩子猜测是2个和2个,3个和1个,1个和3个,还有孩子说是2个和3个,我让学生自己判断,觉得可能吗?学生用摆小棒的方式,得出可能是2和2,3和1,1和3,但不可能是2和3,学生说明老师手中只有4个圆片,而2个和3个圆片合起来是5个圆片,我接着板书4的组成,然后让学生试读4的组成。我在此处的不足是没有理清4的组成的有序性,没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现4的组成规律。

  如由4可以分成1和3,将右边的小棒向左边移动1根,就可以变成4可以分成2和2,再向左边移动一根,就变成4可以分成3和1了,这样做后就不会导致在后面教学5的组成时学生将小棒分成2堆时学生不会分,只能用一种方法。在后面提问是应该问学生,怎样更容易记住4的组成?但我在此处忘记掉了,所以孩子们掌握的不好,本来让孩子自己分析判断,得出记住两种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学了4的组成以后,我让学生再拿一根小棒和原来的小棒合在一起,学生明白了,现在有5根小棒,我让学生现在将手中的小棒分成两堆,看谁的分法多?学生动手摆,此处又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前面4的组成教学的不是很有序,所以很多学生只摆一种就不摆了,还有学生没有注意倾听,摆了3堆,以后在教学中要培养孩子学会倾听的*惯。学生摆好后,我让学生对各种不同摆法进行展示,让学生明白5的组成方法。此处4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后,我提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此处提问误导了学生,让学生误以为位置不同也是方法不同,此处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时间不够。

  让学生明白5的组成后,我采用对口令的游戏,拍手的游戏让学生更进一步熟悉巩固5以内数的组成,提起学生的兴趣,但在对口令的游戏中我所组织的语言不完整,如5的组成,“我出2,学生说我出3,2和3组成5”,但我后一句没组织学生说,感觉一句话没完整,所以导致学生理解不是很透彻。

  总之,这节课讲后,感觉有很多不足,与柏老师、校长和各位数学老师交流后,了解到本节课的不足,能知道不足就是我的收获,在找到不足后,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逐步改正,熟读教材,钻研教法,力争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节课具有实效性。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大洲与大洋》教学设计3篇

  课题:大洲大洋

  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七年级

  课型:新课

  授课者:邓永春

  一、课标解读

  根据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教学内容分析

  《大洲和大洋》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课是在学*了地球和地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又一个重点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了地球和地图知识上展开的,学生对大洲大洋的分布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本节课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方位感较强,加上七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学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欲望,通过各种手段,充分发挥学*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抄做能力、读图分析能力,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运用地图指出陆地、海洋、大洲、半岛、岛屿、海峡。

  3、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能在世界两半球填充图上准确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能绘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简图,建立起全球海陆分布空间格局。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其大洲分界线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Google earth由太空到地球的形式进入,提出探究式活动:

  我们是地球?还是水球?

  (一)地球?水球?

  1、师:展示出世界海陆比例分布图。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属于海洋还是陆地?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讨论地球是水球?还是地球?

  4、师总结:地球中海洋所占的比例远大于陆地,地球可以算是水球;但是人类是生活在陆地上的,我们亲切的叫地球。

  (二)七大洲四大洋

  1、师:给出海陆分布图,海陆是分布不均匀的,教师讲述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2、展示*的岛屿、半岛、海、洋、海峡图

  3。读图:师:展示大洲大洋分布图,讲述大洲大洋的名称及其轮廓位置及面积排列大小

  4、填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大洲大洋按方位的记忆

  5、游戏环节:引导男女生flash游戏pk

  6、再次读图:利用书上的大洲大洋的分布图,读出东西半球主要的大洲;并在图中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7、教师讲述巧记大洲分界线的

  口诀(配上形象的图片)

  苏菲亚(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美吧?(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白呀美!(北美洲与亚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呕呀!呜呜大吐!(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教师:总结七大洲四大洋

  我们是地球?还是水球?

  学生读图指出海陆的比例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生共同总结海陆分布的特点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极附*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被陆地包围。

  学生活动:讨论地球是水球?还是地球?

  学生活动:运用*地图找出*主要的岛屿、半岛、海、重要的海峡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填充图册

  进行填图;记住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其分布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并进行填图练*

  男女生pk进行大洲大洋的flash练*

  学生活动:找出大洲与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

  亚洲与非洲

  亚洲与北美洲

  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

  课堂反馈及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七大洲四大洋

  拓展:我们的大洲大洋分布是不是一直不变的呢?(为下一节课海陆变迁铺垫)

  学生活动:一笔画世界(加深对大洲大洋分布的理解记忆)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重点

  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

  众多概念的理解、众多地名的记忆

  四、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形图”、“世界海陆分布图”及以它为底图的各大洲轮廓剪成的图片,并为每张学生桌上准备一个小地球仪。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读图启发式、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内容教法、学法、目的

  导入新课

  1、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

  2、他为什么说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名叫“水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海陆分布图”

  1、海陆面积哪个较大?

  2、比例大概是多少?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水球”的印象,为后面的讨论作铺垫

  讨论

  1、加加林说得有没有道理?

  2、是否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

  开放性地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放在讨论后阅读,更能使学生理解“地球”名称的来源,激励他们去探究人类未知的领域

  观察地球仪

  1、地球上海陆分布是否均匀?

  2、联系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划分的“旧知”,看哪个半球陆地大些?

  3、通过地球仪演示归纳:任一半球,海洋陆地

  通过观察,分析海陆分布大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读图

  1、指导学生读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讲解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大洲=大陆+附*岛屿

  2、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图2.5(景观图)。

  生动直观,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得到准确的概念;通过想象,又可把概念迁移到地形图(*面图)上。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1、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的位置

  2、分别找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上的大洲;

  3、读“世界地形图”,找出各大洲的分界

  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游戏

  1、出示各大洲的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底图

  2、游戏一:请七个学生各拿一张(代表一洲),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

  3、游戏二:比一比,看谁把七大洲在黑板的底图上拼得最快

  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各大洲轮廓、相对位置的印象

  记忆、训练

  1、观察七大洲面积的大小;

  2、投影七大洲面积数据,看谁能又快又好地记住大小顺序;

  3、老师示例谐音记忆:亚非美(北美)男(南美)是南极欧阳(大洋洲)

  适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3篇(扩展5)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3篇

  《成吉思汗和鹰》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成吉思汗一怒杀鹰又后悔的故事,文中故事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但文章的故事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可读性也很强。因此在执教时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思路: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达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品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让学生体会“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对道理的体会,体现了“语文”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教学观点。

  觉得在这节课中的一些优点是:教学目标明确达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调控能力较强,能把握好课堂的气氛,善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要体现以下新课程理念: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本课采用:自己读、小组比赛读、齐读、师生共读、默读等多种读书的形式。将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有机地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本堂课中指导朗读取得好的效果,学生能够在读中感悟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读出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把阅读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合作学*中选择喜欢的方式读,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解疑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主要采用“金钥匙”的形式提示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培养孩子边读书,边做批注的学**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4、能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彩。写作方法指导:写作小窍门——学写心情描写。这一环节渗透*作教学,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为学生练笔打下基础。能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彩。

  但美中也有不足,不足之处有:质疑、释疑环节设计得好,但是还不够深入,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更值得深究的问题;“结合实际、感悟道理”的环节因为花的时间少,所以思想教育不够突出,应该让学生多说,引导学生明白道理,并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引导自己的思想行为。

  一堂课上完总有些许的遗憾,但这些遗憾也是我今后教学历程中的宝贵经验。

  今天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后感受颇深。只有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才能不断进步。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批评和指导。我一定虚心接受!争取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将对本课的教学进行如下的反思。

  1、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本应工整、美观,层次清晰,言简意赅,富有启迪性。而我的板书过于简单,缺少以上优点。对板书的重要性认识的不够深刻。

  2、多媒体的使用。多媒体的使用本应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我的多媒体设计过于繁琐,有很多环节没有必要出示。多做了许多无用功。

  3、小组合作学*探究。我的小组合作学*的设计缺乏实效性。有点流于形式。应在学生遇到难点或疑问时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

  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体、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目标进行。

  5、环节设计。表演成吉思汗和鹰打翻水杯这一环节,有些多余。凭借五年级孩子的能力完全可以理解那几个动作的猛烈程度。这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临时想出来的,缺乏考虑。

  6、评价语言。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缺乏鼓励性和指导性。这一点我应该对学*方萌老师的课堂评价语。他的评价语言非常的恰当得体。

  7、我应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

  8、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全体学生。多关注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不足的缺点还有很多,以后多多动脑思考。吸取教训,一定铭记领导的话。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多向他人学*。总结经验。别人犯过的错误,自己争取一点不犯,自己也犯过的错误一定不能再犯。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钻研教法,认真备学生,备课。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学*的能力,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教学的重点在于扎实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努力,不断地学*和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

  《成吉思汗和鹰》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成吉思汗一怒杀鹰又后悔的故事,文中故事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但文章的故事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可读性也很强。因此在执教时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思路: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达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品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让学生体会“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对道理的体会,体现了“语文”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教学观点。

  觉得在这节课中的一些优点是:教学目标明确达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调控能力较强,能把握好课堂的气氛,善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要体现以下新课程理念: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本课采用:自己读、小组比赛读、齐读、师生共读、默读等多种读书的形式。将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有机地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本堂课中指导朗读取得好的效果,学生能够在读中感悟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读出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把阅读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合作学*中选择喜欢的方式读,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解疑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主要采用“金钥匙”的形式提示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培养孩子边读书,边做批注的学**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4、能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彩。写作方法指导:写作小窍门——学写心情描写。这一环节渗透*作教学,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为学生练笔打下基础。能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彩。

  但美中也有不足,不足之处有:质疑、释疑环节设计得好,但是还不够深入,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更值得深究的问题;“结合实际、感悟道理”的环节因为花的时间少,所以思想教育不够突出,应该让学生多说,引导学生明白道理,并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引导自己的思想行为。

  一堂课上完总有些许的遗憾,但这些遗憾也是我今后教学历程中的宝贵经验。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3篇(扩展6)

——《电和磁》教学反思3篇

  小学科学教研员来我校检查工作,我执教了《电和磁》一课,我发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材料,为课的进行提供了保障,《电和磁》教学反思。

  我觉得自己较满意的地方: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组装电路和观察电能产生磁的现象以及增大电流和增加线圈能是磁性增加的做法;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引导学生由现象思考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有个学生说有密切的关系,我进一步启发:“具体什么关系?”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了这种现象是说明电能产生磁,教学反思《《电和磁》教学反思》。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让磁性增大的做法,这样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我留给学生的活动时间是非常充分的,特别是组装电路时花费的时间是较多的。我引导做短路实验时特别强调要小心、快,不能长时间接在电路上。最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线圈测试电池是否还有电。

  我认为不满意的'地方:学生汇报时的时间太少,学生汇报的人数较少,只是极个别学生在积极回报,其他学生做的很积极,但是汇报不积极参与,在测试电池是否还有电时,有走过场的迹象,因为电池都还能使灯泡亮起来,所以用线圈测试有点多余。

  每节课都是许多的遗憾,正是这些遗憾才促使我们去进一步完善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课堂设计要严谨,防止再出现走过场现象,电路应该自己在课前每个都检测一遍做到万无一失才好。做好材料准备才可能上好科学课。

  在前一课《能量的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和磁之间的能量转化。本课主要活动有三个:第一个活动是让通电导线靠*小磁针。这个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让学生了解电和磁之间是可以进行能量转化的。

  第二个活动是制作一个电磁铁。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完善实验计划,然后再分组实验。分组实验过程中也没有规定线圈缠绕的方向和电池的方向,这样各组制作的电磁铁钉尖、钉帽两极就很可能极性不同,为第三个活动做了铺垫。

  第三个活动是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个实验也不难,因为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小组制作的电磁铁钉尖、钉帽的南北极有所不同。从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自己去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学科学课标中已经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业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学生是否获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参与科学学*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求是,提问是否恰当,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合作的能力怎么样,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

  小学科学教研员来我校检查工作,我执教了《电和磁》一课,我发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材料,为课的进行提供了保障。

  我觉得自己较满意的地方: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组装电路和观察电能产生磁的现象以及增大电流和增加线圈能是磁性增加的做法;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引导学生由现象思考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有个学生说有密切的关系,我进一步启发:“具体什么关系?”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了这种现象是说明电能产生磁。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让磁性增大的做法,这样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我留给学生的活动时间是非常充分的,特别是组装电路时花费的时间是较多的。我引导做短路实验时特别强调要小心、快,不能长时间接在电路上。最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线圈测试电池是否还有电。

  我认为不满意的地方:学生汇报时的时间太少,学生汇报的人数较少,只是极个别学生在积极回报,其他学生做的很积极,但是汇报不积极参与,在测试电池是否还有电时,有走过场的迹象,因为电池都还能使灯泡亮起来,所以用线圈测试有点多余。

  每节课都是许多的遗憾,正是这些遗憾才促使我们去进一步完善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课堂设计要严谨,防止再出现走过场现象,电路应该自己在课前每个都检测一遍做到万无一失才好。做好材料准备才可能上好科学课。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3篇(扩展7)

——《蚂蚁和西瓜》教学反思3篇

  新教育学校评估中我为大家上了一堂绘本展示课,这个绘本故事名称是《蚂蚁和西瓜》。这堂课我上的很失败,课后校长也就这堂课和我说了很多。校长说了这样一句话让我很难过,也很惭愧。他说:“有时候一节课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我也对自己的本堂课做了一个总结。

  这节课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第一我的准备不充分。学校给了我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去准备这节读写会,而我却没把握住这次机会。在最后几天里才知道着急,才去上网找资料,最终以失败收场。机会真的是只为准备好的人准备的。第二是我选材的失败。《蚂蚁和西瓜》这个故事很简单,我在网上看的视频都是老师在为幼儿园的小朋友讲这个故事。我们二年级小朋友的*均年龄都在8岁左右,这个故事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很容易,很多故事情节他们都能猜到,因此我设置的很多悬念也都失去了意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第三是我的语速问题。讲话过快一直是我教学上的一个瓶颈,以前实*的时候老师就指出过我的毛病。上班后我的前辈们也指出过同样的问题,但我硬是知错没改, *惯一旦养成真是很难改正。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还困扰着我。第四便是我基本功不扎实,讲故事时语言过于*直,不生动,不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所以才导致了一整堂课的失败。

  这次的失败使我意识到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充分的准备,机会永远属于那些准备好的人,为此付出努力的人。在准备好迎接挑战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改掉偷懒省事、临时抱佛脚、事情不拖到最后一秒不完成的毛病。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够真正做到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不管谁来听课都能临危不乱。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老师,为校争光的老师。

  《蚂蚁和西瓜》是一本极富于趣味性的图画书。漫画似的夸张,和简单的线条,让这本书从头至尾都散发出一种轻松、幽默的味道。它只讲了一群蚂蚁是如何将一块被野餐的游客忘在地上的西瓜,分割、搬运、带回蚂蚁窝,并最后用西瓜皮做了个滑滑梯的小故事。在活动中,通过多种疑问给孩子许多悬念的情节线索能有效引发孩子们大胆联想,能使孩子在看看、想想、说说中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整个活动孩子们始终能保持情绪愉快、情感投入、思维活跃。在幼儿的经验中,蚁和西瓜这两个在大小上有极大区别的两种东西会发生什么事情?蚂蚁会把西瓜怎么办?最后又回怎么办?这些个疑团一直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激发着他们的好奇心,使幼儿始终保持着对图书的阅读兴趣。本故事共有14张图片,利用课件形式展开引导孩子想象、猜测蚂蚁会怎样把西瓜搬走?并来学学蚂蚁搬西瓜的动作,“一个人的时候怎么搬?一个人搬不动,怎么办?三个人搬的动作时怎么样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和孩子亲身的体验,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较好,了解了蚂蚁搬西瓜的全过程,感受到了故事有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目标基本达成,并且,在我的提问,孩子们也学会观察图中细微细节,感受蚂蚁相互帮助,团结合作的乐趣。

  小班年龄段的幼儿,经常会关注粗浅的东西,更深些的细节方面的内容并没有意识关注,本次活动内容是让孩子既关注大的方面(大西瓜的变化),也关注到小的方面(小蚂蚁在流口水、小蚂蚁的动作等)。为达到目标的有效性,我主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蚂蚁的动作,学一学小蚂蚁的动作,从学*动作中体验情趣。活动中,我班幼儿表现出了相当不错的表达能力。最后在整理故事内容讲述的环节,故事的优美度欠佳,应该再对语言进行斟酌,让幼儿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故事的优美。

  本节语言课,由于多次改动故事情节,因此,上课时,PPT细节上面有点小问题,故事画面,情节都很吸引小朋友的眼球。小朋友的学*积极性也很高。上课时,有点紧张,因此,在有些语句方面,表现的不到位,未将本故事中的情节表现的淋漓尽致。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3篇(扩展8)

——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3篇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的教学设计,以实验为基础,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情境,使学生通过真实环境去感受、去体验,贯穿着以科学探究为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始终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浓厚兴趣去感知,去认知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教学活动中尽力营造类似科学研究的氛围,调节探究的节奏,用实验启动学生的思维,在实验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学"上,达到了使学生既掌握知识与技能,又懂得过程与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很好地实践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方式。其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信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了自己教学主导者的地位,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氛围,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大胆探索的学*态度,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会连接串、并联电路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我还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例如: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场景(如家里、教室及串联和并联彩灯的实验等),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为探究新知识,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在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和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完成了引导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特点探究的教学。

  二、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条件

  每当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下获取成功时,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创新意识增强,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因此,本节教学中我注意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我既面向全体,也注意个体,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实现有差异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如:在连接并联电路时,及时对困难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使他们也能通过亲自实验探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整节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入探究,学*积极性甚高,思维活跃,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他们从中尝到了学*的无穷乐趣。既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了条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三、学中动,动中学,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

  整个教学活动体现了新课标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体现了“在学*中活动,在活动中学*”的现代教学思想。如:以生活中的灯的熄灭现象为切入点,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让生活走进课堂。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的视野和素质得到拓展和提高。在情景中去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认知,在认知中去归纳,在归纳中去提升。同学们在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基础上,使获得的知识真正得到消化吸收,并转化为经验。通过这样的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交流合作的能力,同学们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加强。

  1、本节课的教学以建构主义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信息加工和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适时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学生则养成科学的理性思维*惯,自主学*以及协作学*的方法。

  2、本节课教学过程独辟蹊径,有以下创新特点:以圣诞屋音乐灯的视频资料开头,增强学生好奇心,要;学生探究实验改变一般教学设计先讲串联,后讲并联的常规方法,而是串并联同时进行,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两个电路各自的特点就非常明显了。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推理、设计创新等能力,结论的得出是直接的,印象也是深刻的;知识的获得、规律的归纳由教师告知变为学生主动获取,降低了难度,起到了巩固重点又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规律应用的教学体现以切合生活实际的练*为主的教法,巩固了新学知识;课后作业的安排适当提高了难度,让学生跳起来摘苹果;结尾承前启后,发人深思;整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信息的双向交流渠道畅通,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适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学*心理特点。

  3.合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在课堂上无法直接观察的物理现象,利用投影展示实验结论、课堂练*,节约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在短时间内能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在处理知识的获得过程时则采用实验探究,让学生有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不是被动接受。

  4.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局限在课堂练*中,而是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且注重对学生的学*过程给予积极的评价,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好物理甚至更多科学知识的良好愿望。

  本节课从实验和理论推导两个方面研究了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知识。在研究方法上,突出了等效替代法,虽然很好领会,但在具体操作方面还是不容易理解,集中体现在理论推导时,学生普遍感到困难。从而兴致不高,有个别同学打瞌睡。

  在进行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教学过程( )中,我没有按照教材中的方法教学教学。而是先用理论推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教学推理,得出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总电阻和各个分电阻的定量的关系式。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出教材中的较为浅显的定性的理论。

  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出现在的学生所普遍缺乏的理论推导的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实验与理论推导都是学*物理的重要方法。而,还可以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和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的能力。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完美的方法。因为它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的能力。《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