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1

  一、概述

  1、课名:《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课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堂历史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3、《原始的农耕生活》是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课,主要介绍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本课的学*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

  (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生产发展水*,进而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图片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2)通过阅读简短的文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力;

  (3)通过简单的对比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文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产生敬仰之情;

  (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结构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人的探索精神。

  三、学*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学*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对氏族公社时期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2)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形象思维比较强;

  (3)学生阅读历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还比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图片的自觉*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解决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历史图片,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场面,使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教学难点解决方案: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是本课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考古材料,让学生知道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史实。通过学生综合想象贫富分化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对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私有财产的出现形成比较形象地认识,从而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

  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用一幅现代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图片(如联合收割机收获场面)和一幅原始农耕的图片(如刀耕火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比较两图的耕作方式,把学生带入原始农耕时代。

  用神农氏画像,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利用课本“引言”中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读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阐释历史现象,并与同学交流;阅读“引言”,展开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初步的读图能力,和历史现象的阐释能力。通过神话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为本课教学创设学*情景,做好任务铺垫。

  (二)讲授新课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

  环节一:观察文物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栽培稻谷遗迹》,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植物种子是什么?这些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了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解读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谷物不能直接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如果它们是野生稻谷就只能说明河姆渡人从事的是原始的采集活动。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他们已经开始原始的农业生产了呢?

  展示阅读材料:

  六千年前的稻谷

  当考古人员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在黑褐色的土层中闪出一些金_小颗粒,但很快就变成泥土的颜色。考古人员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东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这些稻谷在与空气接触之前,还保持着原来黄灿灿的颜色。难道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吗?

  工作人员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结果是:野生稻谷颗粒瘦而长,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颗粒宽将*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颗粒更接*人工栽培稻。

  学生活动:阅读文字材料,思考考古人员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稻谷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推论与考古证据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骨耜》,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生产工具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件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了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特征,联想生活中的生产工具铲子、铁锨等,想象骨耜的完整状态及其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耜》,说明这是根据考古文物复原的骨耜。

  展示阅读材料:

  河姆渡的耕作工具

  那么他们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了许多骨制的东西揭开了谜底,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在松软的湿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骨制农具。

  学生活动:对比前后两张图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确与否。阅读短文,了解骨耜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骨耜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通过生产工具再次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证据的不同种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环节二:历史想象

  教师活动: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学生活动:发挥历史想象力,设想与描述原始人类由采集逐步过渡到原始农业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历史情境,使学生体会原始人类艰难的生产活动,了解他们逐步认识自然规律,提高生产能力的过程,初步形成崇尚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河姆渡人的生活

  环节一:观察与思考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图》《河姆渡梁头榫》,请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筑这样的房屋?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说说这里面体现了河姆渡人怎样的智慧?(榫: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凹陷的部分。)

  学生活动: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结合河姆渡人的生产水*和生活条件思考这种建筑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干栏式房屋和榫头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体会榫卯结构的建筑科学智慧,知道这种建筑方式是*建筑的特色之一。

  环节二:阅读与描绘

  教师活动:展示以下图片,安排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第6-7页关于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后写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场面的文字,或者画一幅展现河姆渡生活场景的图画。

  生产工具:石斧骨簇骨镰骨鱼镖鹤嘴锄角斧柄扁圆陶纺轮

  生活用具:敞口釜骨针苇*

  牲畜:浮雕羊塑猪纹长圆形钵

  果实:南酸枣

  交通工具:木桨

  娱乐乐器:骨哨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展示和教材上的图片,阅读有关河姆渡文化的介绍,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图片与文字的阅读,培养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语言或绘画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与表达历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关于半坡文化的介绍,找出半坡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驯化的动物、居住条件、生活用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半坡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半坡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决定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整理网络资源,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思考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汶口原始居民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关于大汶口文化的介绍,找出大汶口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了解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的现象。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大汶口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大汶口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和整理网络资料,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大汶口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始社会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研究成果汇报

  在学生探究活动完成之后各学*小组发表研究结果,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2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拿着两个时期的居民住的房子一样吗?看课本11页至12页。

  房屋样式的不同,也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要定居下来的人们,在北方和南方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北方主要是解决取暖的问题,南方主要是解决雨水的问题,面临的问题不一样,解决的方式就不一样。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课文,进入学*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课文,进入学*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5

  一、概述

  1、课名:《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课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堂历史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3、《原始的'农耕生活》是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课,主要介绍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本课的学*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

  (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生产发展水*,进而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图片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2)通过阅读简短的文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力;

  (3)通过简单的对比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文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产生敬仰之情;

  (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结构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人的探索精神。

  三、学*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学*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对氏族公社时期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2)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形象思维比较强;

  (3)学生阅读历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还比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图片的自觉*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解决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历史图片,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场面,使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教学难点解决方案: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是本课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考古材料,让学生知道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史实。通过学生综合想象贫富分化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对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私有财产的出现形成比较形象地认识,从而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

  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用一幅现代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图片(如联合收割机收获场面)和一幅原始农耕的图片(如刀耕火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比较两图的耕作方式,把学生带入原始农耕时代。

  用神农氏画像,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利用课本“引言”中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读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阐释历史现象,并与同学交流;阅读“引言”,展开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初步的读图能力,和历史现象的阐释能力。通过神话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为本课教学创设学*情景,做好任务铺垫。

  (二)讲授新课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

  环节一:观察文物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栽培稻谷遗迹》,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植物种子是什么?这些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了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解读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谷物不能直接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如果它们是野生稻谷就只能说明河姆渡人从事的是原始的采集活动。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他们已经开始原始的农业生产了呢?

  展示阅读材料:

  六千年前的稻谷

  当考古人员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在黑褐色的土层中闪出一些金_小颗粒,但很快就变成泥土的颜色。考古人员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东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这些稻谷在与空气接触之前,还保持着原来黄灿灿的颜色。难道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吗?

  工作人员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结果是:野生稻谷颗粒瘦而长,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颗粒宽将*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颗粒更接*人工栽培稻。

  学生活动:阅读文字材料,思考考古人员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稻谷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推论与考古证据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骨耜》,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生产工具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件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了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特征,联想生活中的生产工具铲子、铁锨等,想象骨耜的完整状态及其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耜》,说明这是根据考古文物复原的骨耜。

  展示阅读材料:

  河姆渡的耕作工具

  那么他们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了许多骨制的东西揭开了谜底,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在松软的湿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骨制农具。

  学生活动:对比前后两张图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确与否。阅读短文,了解骨耜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骨耜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通过生产工具再次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证据的不同种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环节二:历史想象

  教师活动: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学生活动:发挥历史想象力,设想与描述原始人类由采集逐步过渡到原始农业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历史情境,使学生体会原始人类艰难的生产活动,了解他们逐步认识自然规律,提高生产能力的过程,初步形成崇尚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河姆渡人的生活

  环节一:观察与思考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图》《河姆渡梁头榫》,请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筑这样的房屋?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说说这里面体现了河姆渡人怎样的智慧?(榫: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凹陷的部分。)

  学生活动: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结合河姆渡人的生产水*和生活条件思考这种建筑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干栏式房屋和榫头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体会榫卯结构的建筑科学智慧,知道这种建筑方式是*建筑的特色之一。

  环节二:阅读与描绘

  教师活动:展示以下图片,安排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第6-7页关于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后写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场面的文字,或者画一幅展现河姆渡生活场景的图画。

  生产工具:石斧骨簇骨镰骨鱼镖鹤嘴锄角斧柄扁圆陶纺轮

  生活用具:敞口釜骨针苇*

  牲畜:浮雕羊塑猪纹长圆形钵

  果实:南酸枣

  交通工具:木桨

  娱乐乐器:骨哨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展示和教材上的图片,阅读有关河姆渡文化的介绍,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图片与文字的阅读,培养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语言或绘画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与表达历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关于半坡文化的介绍,找出半坡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驯化的动物、居住条件、生活用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半坡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半坡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决定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整理网络资源,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思考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汶口原始居民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关于大汶口文化的介绍,找出大汶口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了解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的现象。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大汶口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大汶口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和整理网络资料,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大汶口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始社会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研究成果汇报

  在学生探究活动完成之后各学*小组发表研究结果,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 (菁华3篇)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课文,进入学*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3、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4、在学*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5、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6、在学*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问题。

  7、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照片、示意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知道它的用途,再结合本课的“活动建议”,让学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

  三、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学生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答:蒸食物。

  2、看图分析:右边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答: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

  3、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答:三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参考资料

  原始农耕时代

  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李根蟠等著《*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课文,进入学*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10)份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初步学*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

  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接着教师出示材料分析传说中教人农耕的是谁?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这个传说说明早期人类在非常聪明,有智慧,他们在生产实践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远古人类有固定的食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也改善生存状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原始农耕生活》(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学*目标学生齐读明确本课所学内容。

  一、原始农耕的代表

  通过学*目标我们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是北方的半坡居民和南方的河姆渡居民。

  首先教师设问:学生阅读课文6——8页内容,通过小组同桌共同总结半坡居民的居住区域、生活的距今年代和生产生活情况(包括生产工具、种植农作物、定居生活、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学生总结回答后,师生共同完成以下问题。1、教师展示课件先明确半坡居民的空间位置并说明这一地区之所以会发现远古人类遗址,说明这一地区适合人类生存。根据考古发现推断其生活年代。

  2、关于生产工具,可以和北京人对比,这种变化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变化。3、农作物的种植说明人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除此以外,人类还有其它的获取食物的方式,如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推动了生产的发展。4、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分析使人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给学生选项进行选择并分析为什么?5手工业中选择半坡人面鱼纹盆进行讲解,对这一时期的生产生活进行推断,让学生从历史遗物中提取有效信息。在讲述以上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以上关于半坡居民的生活生产情况,我们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考古发现证明的。。使学生明白我们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教师总结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成就中,其中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属于物质财富;满足人类音乐、艺术、教育等方面需要的属于精神财富。以上内容说明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那么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简单介绍生产力的概念,也说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高,并遵循自然规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接下来我们来学*南方河姆渡居民的情况,因为有前面的基础,下面我请同学阅读课文内容,根据教师设问,提取有效信息。1、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距今年代、生活区域和生产生活情况。重点分析骨耜的使用及作用和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可以让我们提取哪些信息。

  2、对比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两个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完后针对不同点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

  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西安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冬季寒冷……

  材料二: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河湖泥沙沉积,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当地降水多,气温高……高温潮湿……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说明了什么?

  因为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

  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说明不同的自然条件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教师指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因为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从而创造了南北两种不同的原始农耕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历史悠久,这和人类的这和远古人民的善于观察是分不开的,他们发现了动植物的*性,开创了我国的原始农业,并推动其发展,那么我们从哪可以证明我国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呢?通过以下三个问题我们来解决: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从种植农作物、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和农具的使用三方面考虑)2、原始农业的发展出现的标志是什么?3、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何意义(影响)?使学生了解何为文明社会和奠定的物质基础指什么?

  总之,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直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小结本课内容:出示课件

  板书:

  一、原始农耕的代表

  北方:半坡居民

  南方:河姆渡居民

  时间

  地点

  生产

  生活

  情况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过程:

  2、标志:

  3、意义: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3、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4、在学*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5、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6、在学*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问题。

  7、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照片、示意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知道它的用途,再结合本课的“活动建议”,让学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

  三、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学生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答:蒸食物。

  2、看图分析:右边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答: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

  3、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答:三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参考资料

  原始农耕时代

  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3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

  教师需讲解:

  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

  2、在讲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

  (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

  教师引导:从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师讲解)

  教师总结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发展养殖业,有相对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教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

  教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四)情感升华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教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激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课文,进入学*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5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3、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4、在学*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5、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6、在学*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问题。

  7、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照片、示意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知道它的用途,再结合本课的“活动建议”,让学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

  三、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学生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答:蒸食物。

  2、看图分析:右边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答: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

  3、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答:三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参考资料

  原始农耕时代

  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6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识记水*了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

  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重要特点

  能力训练过程

  方法判断推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联想归纳以农耕生产为基点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思考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看图分析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

  情感、态度

  价值观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思想意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提问: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指导阅读第7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佐证。

  组织学生学*和探究新课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7-8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观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

  2,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渭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指导学生阅读7-8页,讨论回答:

  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不同于河姆渡原始居民?(木和石制工具、粟、半地穴式住房、骨制箭头和鱼叉钩、彩陶、纺织制衣等)

  3、对比8页《干栏式房屋》图和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海湿热或内陆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接着读第7页“文献资料栏.《白虎通》摘句”,启发学生引申: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4、第10页“练一练”与第8页遗址图相配合,选出:D。

  5、第11页“活动与探究2,看图分析”,讨论回答出:鱼和鹿,说明半坡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食物种类丰富。

  6、第11页“活动与探究3,找一找”,讨论回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和蔬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指导阅读9—10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1、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不一样——南方是干栏式、北方是半地穴式,因为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不同,人类必须适应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

  2、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的分工: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等。

  3、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

  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社会生产力进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

  1、《原始的农耕生活》讲到了三种代表。其中,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种植的国家。(半坡、河姆渡、蔬菜)

  2、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分别是、、。其中,半坡原始居民是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约七千年、约五六千年、约四五千年、黄河)

  3、指导学生填《我国原始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表》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活动区域原始农耕

  (工具、作物)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原始居民约七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磨制石器、骨耜、种植水稻住房下面

  饲养牲畜盖屋挖井、制陶、玉、乐器半坡原始居民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黄河中游)磨制石器、木制耒耜、石刀、种粟和蔬菜可能养猪制彩陶、纺织、制衣大汶口原始居民约四五千年山东泰安(黄河下游)磨制石镰、石锄制黑陶、白陶

  4、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提醒预*第3课《华夏之祖》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课文,进入学*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8

  【知识梳理】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距今约 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 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附*的半坡村,距今约 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居住 的房子,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

  【自主检测】

  12009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 (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 B C D

  4.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是 (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5、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6.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至尊国礼”(即世界各国领导人馈赠给我国领

  导人的珍贵礼品)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下列关于该博物馆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现后建立的 ②它只是用来收藏和展示“至尊国礼”

  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 ④它展示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 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 ( )

  ①已经工使用磨制石器 ②会纺线织布 ③烧制陶器 ④ 拥有成熟的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元谋人、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 (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起定居的生活。右图干栏式房屋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0. 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 ( )

  A.北京人 B.河母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学法指导】

  紧扣考点。通过比较的方法识记河姆渡、半坡遗址被发现的时间、地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作物及其他能力。不考的内容稍做了解。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9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故事导入法。2.讨论法。3.联系讲述法。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总计用时4分钟):老师提供的一些重要词语,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起,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这些词语是:传说、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 土地、食物食用。我将给同学2分钟准备时间。

  同学们大体意思回答为: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还用同样的办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接着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下面我们开始学*第二课。

  板书: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本课第一部分:(总计用时大约15至20分钟)

  打开ppt老师:这节课中我们会学到代表长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遗址和代表黄河流

  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首先先学*河姆渡遗址的原始农耕。

  ppt) 同学答:水稻

  老师:是的没错,就是水稻。可是这水稻可非同一般啊!它们出土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历史悠久啊!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其出土的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又说明了什么?

  同学答:说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水稻,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来大家重复一遍,说明了什么,

  板书: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老师:那么,水稻种植需要什么来灌溉呢?

  同学:水

  老师:是的,是水,那么他们的水从哪里来呢?

  同学疑问

  老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用水井里的水进行灌溉,那时他们已经学会了打造水井 板书: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老师:大家来看这张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这是一件耕地工具,它叫耒耜。大家看看它像不像我们现在用的“镐”,是的,这就相当于“镐”的雏形,它有横孔,柄部,刃部,竖恐。这个耒和耜呢是不同的,耒是手握的地方,耜是接触土地的地方他们就用这耒耜耕地。(用ppt)

  板书: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老师:解决了吃的喝的问题,那么他们住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ppt,这就是他们住的干栏式房子,大家看这房子长得和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不是不一样?大家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呢?(用ppt)

  同学:他们处于南方地区、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

  老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当时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而且这种房子上面住人,下面还可以养牲畜,是建筑学上一个重大成就。

  板书: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老师:刚刚我们学到了河姆渡人吃大米喝井水,那他们就吃这些吗?咱们吃饭时还吃些菜肉配着饭吃。那么他们当然也会弄些好吃的,看,那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饲养猪,羊等家禽。看这些出土的陶猪陶羊,充分的的说明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顽强的与自然作斗争,过着幸福的生活。

  板书:饲养家畜

  老师:接下来我们会欣赏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大家看,这陶器看起来真旧哦,色

  彩还挺单调,皮肤还挺粗糙。这是我们看来,但是那是七千年造出来的,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这简直是技术精湛啊!他们心灵手巧,看,这是他们制造的玉器和骨哨。他们已经学会开始打扮自己了。(用ppt)

  板书: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老师: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老师提示:看老师的板书,总结在一起大体上这题就回答出来了)

  同学们大体回答成: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会挖掘水井,过定居生活。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接下来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熟记黑板上的内容。做到当堂课,当堂清。然后老师问黑板上的内容,找同学们来回答。

  本课第二部分(总计用时15分钟) 老师: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们想象中的半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展现出来。现在大家开始阅读书第八页至第九页,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

  同学准备时间5分钟

  老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板书:食物种类丰富,鱼、肉、蔬菜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板书: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板书:种植粟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

  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板书: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板书: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根据ppt展示,讲述分析同学们的扮演

  老师:对,如同学们所说,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看这是那时他们使用的石斧,石刀和木耜(用ppt)

  老师:看ppt这是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想一想请根据地理知识,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

  同学:他们地处黄河流域,那里比较干旱风大还冷

  老师:对,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老师:看,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上所刻画的.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的文字雏形。(用ppt)

  老师:半坡原始居民也学会饲养猪狗等动物,他们还会用骨制箭头、渔叉鱼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他们还学会纺线织布制衣。大家看这是他们出土的纺轮骨针渔叉鱼钩(用ppt)

  老师:这就是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说

  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粟,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老师:下面分成小组形势,探讨一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探讨2分钟

  学生:相似之处1、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并转向定居生活。2、都会依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搭建房屋。3、都会制造陶器。4、农耕外渔猎依然存在。不同之处:

  河姆渡居民地理位置:长江流域。房屋样式:干栏式房屋。农作物:水稻。生活:挖井 半坡居民地理位置:黄河流域。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农作物:粟。生活:普遍使用弓箭

  本课第三部分(总计用时10分钟)

  学生共同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 老师板书:大汶口原始居民 板书依次分别为: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老师:想一想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随葬品多少的现象出现?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填写表格。(用时5分钟) [投影显示]

  (该表可在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填写)基本要求:

  巩固运用

  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D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决定因素是 A.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出现 C.使用磨制石器 D.原始手工业出现

  解析:过定居生活的关键是要有固定的食物来源。以采集、狩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固定,食物不充足,故必须经常迁徒。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为开始了农耕生活,有了固定、充足的食物来源,因此,具备了过定居生活的关键因素。建造房屋是定居生活的产物,而不是前提。

  答案:B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10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故事导入法。2.讨论法。3.联系讲述法。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总计用时4分钟):老师提供的一些重要词语,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起,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这些词语是:传说、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 土地、食物食用。我将给同学2分钟准备时间。

  同学们大体意思回答为: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还用同样的办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接着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下面我们开始学*第二课。

  板书: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本课第一部分:(总计用时大约15至20分钟)

  打开ppt老师:这节课中我们会学到代表长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遗址和代表黄河流

  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首先先学*河姆渡遗址的原始农耕。

  ppt) 同学答:水稻

  老师:是的没错,就是水稻。可是这水稻可非同一般啊!它们出土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历史悠久啊!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其出土的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又说明了什么?

  同学答:说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水稻,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来大家重复一遍,说明了什么,

  板书: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老师:那么,水稻种植需要什么来灌溉呢?

  同学:水

  老师:是的,是水,那么他们的水从哪里来呢?

  同学疑问

  老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用水井里的水进行灌溉,那时他们已经学会了打造水井 板书: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老师:大家来看这张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这是一件耕地工具,它叫耒耜。大家看看它像不像我们现在用的“镐”,是的,这就相当于“镐”的雏形,它有横孔,柄部,刃部,竖恐。这个耒和耜呢是不同的,耒是手握的地方,耜是接触土地的地方他们就用这耒耜耕地。(用ppt)

  板书: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老师:解决了吃的喝的问题,那么他们住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ppt,这就是他们住的干栏式房子,大家看这房子长得和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不是不一样?大家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呢?(用ppt)

  同学:他们处于南方地区、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

  老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当时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而且这种房子上面住人,下面还可以养牲畜,是建筑学上一个重大成就。

  板书: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老师:刚刚我们学到了河姆渡人吃大米喝井水,那他们就吃这些吗?咱们吃饭时还吃些菜肉配着饭吃。那么他们当然也会弄些好吃的,看,那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饲养猪,羊等家禽。看这些出土的陶猪陶羊,充分的的说明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顽强的与自然作斗争,过着幸福的生活。

  板书:饲养家畜

  老师:接下来我们会欣赏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大家看,这陶器看起来真旧哦,色

  彩还挺单调,皮肤还挺粗糙。这是我们看来,但是那是七千年造出来的,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这简直是技术精湛啊!他们心灵手巧,看,这是他们制造的玉器和骨哨。他们已经学会开始打扮自己了。(用ppt)

  板书: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老师: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老师提示:看老师的板书,总结在一起大体上这题就回答出来了)

  同学们大体回答成: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会挖掘水井,过定居生活。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接下来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熟记黑板上的内容。做到当堂课,当堂清。然后老师问黑板上的内容,找同学们来回答。

  本课第二部分(总计用时15分钟) 老师: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们想象中的半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展现出来。现在大家开始阅读书第八页至第九页,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

  同学准备时间5分钟

  老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板书:食物种类丰富,鱼、肉、蔬菜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板书: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板书:种植粟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

  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板书: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板书: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根据ppt展示,讲述分析同学们的扮演

  老师:对,如同学们所说,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看这是那时他们使用的石斧,石刀和木耜(用ppt)

  老师:看ppt这是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想一想请根据地理知识,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

  同学:他们地处黄河流域,那里比较干旱风大还冷

  老师:对,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老师:看,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上所刻画的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的文字雏形。(用ppt)

  老师:半坡原始居民也学会饲养猪狗等动物,他们还会用骨制箭头、渔叉鱼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他们还学会纺线织布制衣。大家看这是他们出土的纺轮骨针渔叉鱼钩(用ppt)

  老师:这就是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说

  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粟,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老师:下面分成小组形势,探讨一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探讨2分钟

  学生:相似之处1、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并转向定居生活。2、都会依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搭建房屋。3、都会制造陶器。4、农耕外渔猎依然存在。不同之处:

  河姆渡居民地理位置:长江流域。房屋样式:干栏式房屋。农作物:水稻。生活:挖井 半坡居民地理位置:黄河流域。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农作物:粟。生活:普遍使用弓箭

  本课第三部分(总计用时10分钟)

  学生共同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 老师板书:大汶口原始居民 板书依次分别为: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老师:想一想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随葬品多少的现象出现?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填写表格。(用时5分钟) [投影显示]

  (该表可在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填写)基本要求:

  巩固运用

  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D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决定因素是 A.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出现 C.使用磨制石器 D.原始手工业出现

  解析:过定居生活的关键是要有固定的食物来源。以采集、狩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固定,食物不充足,故必须经常迁徒。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为开始了农耕生活,有了固定、充足的食物来源,因此,具备了过定居生活的关键因素。建造房屋是定居生活的产物,而不是前提。

  答案:B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走进农耕文明作文 (菁华6篇)

  学校的农耕园一年四季都有着迷人的风景,尤其是春天,美的逼你的眼!

  瞧,我们的农耕园里面样样都有,黄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小青菜……时不时还有几只蝴蝶蜜蜂飞来采蜜呢!蜜蜂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在一朵油菜花上,胖乎乎的,圆滚滚的,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可爱极了。

  看,老师还经常带着我们去农耕园除草,拔萝卜……“啊!那里有好多杂草呀!”我抓住一把杂草,用力一拔,“哇!”大把大把的杂草都从我的手中“溜”走了。不时,我的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这劳作的情景加上这美丽的农耕园,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劳美图”

  听,“嘎嘎……咯咯……”咦!那是什么声音,原来是小鸡小鸭饿了呀!,咱们去喂小动物吧!这时,我抓来了一大把植物,到了,我手一抬,用力一抛,哇!抛进去了,小鸡小鸭们争先恐后,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我们农耕园里的小鸡小鸭想长多胖就长多胖;油菜花想长多高就长多高;豌豆花想怎么开就怎么开……看着这眼前的一幕幕,同学们的欢乐劲甭提了。瞧,有的在欣赏着这美丽的风景;有的在不亦乐乎地跑去喂鸡喂鸭;有的则开开心心地在地里除草,拔菜……

  农耕园美哉!悠哉!真不愧是我们二小学子的后花园哦!

  春天到了,草儿青了,树儿绿了,花儿开了,妈妈带我去农耕园踏青了。

  来到农耕园,我看到来这里踏青的人真多呀!他们的脸上绽放着春天般的笑容。呀!农耕园里早已经是春意盎然了,花朵成片,绿叶成荫。

  随着人流,我们来到了百鸟园,那里的鸟真多呀!有美丽的孔雀,有奇怪的火鸡,有威风的鹦鹉,有优雅的天鹅……最吸引我的就是孔雀了,因为我第一次亲眼见到孔雀开屏呢!只见她们拖着一条条长长的尾巴,一眨眼的功夫,长长的尾巴就变成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大扇子,她一边开屏一边欢快地歌唱,好像在向我们炫耀着它的美丽。我们的运气真好,那边的白孔雀也在争着开屏呢!

  离开了百鸟园,我们又去看了赛狗比赛和魔术表演,品尝了美食节上的小吃……最后来到了码头边,我和姐姐迫不及待地坐上了快艇。

  驾驶员叔叔带着我们乘风破浪,我们迎着春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闻着春天的气息,开心得一路大叫。

  春天,我又进一步走*了它。呀,我又盼望着下星期的江边放风筝一日游啦!

  在暑假,同学们都会去各地游玩,有海洋之旅、沙漠之旅、草原之旅,今天我参加农耕文化之旅。

  我们跟随带队老师来到了湖头文化大礼堂,一走进礼堂就看到张伯伯笑眯眯的朝我们招手。我们开开心心的坐到座位上,等张伯伯给我们说说农耕文化。

  张伯伯随手拿起一件农具举起来给我们看,这是一件竹编的农具,两头都是空的,一头大一头小,中间很粗,像个大肚子,张伯伯说这是他小时候捕鱼用的鱼篓。我不禁疑惑起来:这个家伙两头都是空的怎么能捕鱼呢?张伯伯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惑,笑着解释说,这是专门捕比较大的鱼用的,只要把它*放在水里,大头的一端朝着水流,小的鱼会从小口一端游出去,而大的鱼则一头撞到鱼篓璧上,会发出震动,捕鱼人就知道有鱼上钩了,就把大口朝上提起,一条大鱼就妥妥地被我们抓住了,我们好像真的和张伯伯一起抓到了这条鱼。张伯伯的讲解让我们身临其境了一番农耕时的场景,张伯伯还给我们介绍了米车、纺车、木犁等等农具。

  参观了农具展示台,我不禁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生了崇高的敬意。这些老农具虽然已经弃用多年,但是,它们承载着先辈们艰苦奋斗、勤劳耕作的宝贵精神,我们应该把这种宝贵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这一次的实践活动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劳作与农耕。我们经过农田,到达了实践学校为我们准备的一方小土地。

  老师拿着一把锄头,给我们讲述传统农耕悠久的历史:大约几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人们已经造出了较钝的石锄。到了青铜器时代,锄头也变成了青铜制的。而在那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出现了,铁锄便取代了青铜锄。而现如今,科技越来越强大,拖拉机成功把这历史久远的锄头的位置抢走了。虽然使用锄头的人越来越少,让拖拉机等机器代工的主流。不过现在锄头仍然普遍,只是没有以前那么常见罢了。

  讲完了锄头的历史,老师给我们示范锄头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便带着我们下了地。当我们一离开小棚,炎热便吞噬着整片农田。拿起锄头,我们按照老师的说法开始松土。大约五六分钟之后,大家都松完了土。接着是要“开沟点窝”,“点窝”就是要挖小洞。用锄头锋利面的一个小角挖出几个小坑;而“开沟”则是挖出一条长长的道,一般种小麦的时候会用。这一次我们要用的是“点窝”。“点窝”完成后,要播种“填窝”,你这是播完种子之后把土再盖上。

  终于完成了任务。虽然仅仅半小时不到,但我们真正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和疲惫。仅仅半个小时,我们已经汗流浃背。但那些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的农民伯伯们,却每天要工作那么长的时间,我们更应当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难道不是吗?

  这一次的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想对农民伯伯们说:“您辛苦了!”

  我热爱春天,爱春天的校园,春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季节呀!农耕园的小伙伴们一定换好了新衣服等我们吧,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吧!

  走去农耕园映入你的眼帘的是一个架子,你可不要小看了这个架子,春天,它的架子上长出细细的丝瓜,夏天,架子上长出了紫色葡萄,秋天架子上长出了绿油油的小黄瓜。冬天.....

  农耕园的左边就是班地了,每一个班的班地不但种满了蔬菜,而且在许多花和野草的配合下如同 一张生机勃勃的画卷,显的非常美丽。而且班地上种着胖嘟嘟的小玉米,绿油油的莴苣,还有一些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我想经过农民伯伯辛苦的拔草,浇水,施肥过后,到了秋季,一定是花果飘香的景象。

  我们在来看看小动物们吧!小兔子特别热情好客,一见到我们来,一只只安静的坐在那儿,伸出 右爪子要与你握手,还有一些小兔子穿着毛茸茸的小衣服在吃菜叶子呢!它津津有味的吃着,发出了“咔呲咔呲”的声音,让不爱吃青菜的我,都迫不及待地跑过去当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和它们一起开开心心的吃菜叶子。再往前走,就听见了“汪,汪,汪”的叫声,呀,是一只凶猛的大黄狗,它好像在对我们说:这是我的地方,外人不可以进来。唉,真是一只骄傲的大黄狗呀!在往右边走,有一群可爱的“叽叽,嘎嘎,喳喳”地叫你哩!你们说它们是谁呀?哈哈,它们就是吉祥物--小鸡,小鸭,和自高自大的小鹅啦!

  我爱生机勃勃农耕园!

  一早,我背着装满零食的书包连蹦带跳地来到了学校。因为今天是四年级同学们盼了很久的春游。

  我和同学们欢天喜地地上了大巴车,开始了我们的农耕园一日游。在大巴车上,同学们有的在欣赏窗外的美丽景色,有的戴着耳机听音乐,还有的在轻声地讨论着,想象着农耕园的样子,个个激动无比。

  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同学们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踏入了农耕园的大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是是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房子,房子里面有编竹篮的爷爷,手艺娴熟。织布阿姨织出来的布精致好看,还有一位老奶奶打出来的年糕香喷喷的,让人忍不住想去咬一大口。

  我们还观看了美丽高贵的孔雀,古灵精怪的小猴子,活泼机灵的小鹦鹉,憨厚可爱的狗熊等动物的表演,还有许多外国朋友也被吸引了,前来观看。

  下午,就轮到同学们的游戏时间了。虽然那儿是农耕园,但里面还有游乐场呢!我首先去了鬼城。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有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鬼会突然从哪里冒出来。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个披头散发、有眼无珠,留着长指甲,嘴里滴着血的女鬼向我走来。仿佛那个女鬼就是死神要抓住我一样。我吓得撒腿就跑,结果还撞墙上了。后来,我才想起来那只是个假人,只是太逼真了,使我现在还没有从恐惧中脱离出来。接下来,我还玩了丛林飞鼠、迷你穿梭、大摆锤,碰碰车、飓风飞椅等游乐项目,让我不亦乐乎。

  一日游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在农耕园门口排好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农耕文化的作文 (菁华5篇)

  星期五的晚上,妈妈告诉我余新镇将举办“农耕文化体验之割稻活动”!顿时我感到兴奋不已。

  第二天,我们起得很早,妈妈开着车带我和弟弟出发了。车子开着开着,开到了一条

  乡间小路,那里的空气格外清新。不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都在忙着秋收。放眼望去,全是稻的海洋。一阵秋风吹

  来,掀起了金色的波浪,送来了丰收的喜悦。割稻开始了,一人先拿一把镰刀去割。“现在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说完,我就用镰刀去割稻子,谁知稻子没断,我自己倒是差点儿摔跤了。之后有一位叔叔走过来,说:“小朋友我看你不会割稻,要不让我来教你吧。”说罢,他两腿张开,一手拿起镰刀,一手反握着一捆还未割的稻谷,镰刀前后刀刃与稻秆摩擦,不一会儿,就割好了。看了叔叔的示范,我也立刻拿起了镰刀,按他的方法,一步一步做下来,还真行!之后,我越割越熟练,地上我割下的稻谷越来越多,田中未割的稻谷越来越少。在不知不觉中,我的头上冒出了珍珠般大小的汗珠,手臂也渐渐使不上劲了。我才割了这么一会儿就感觉疲惫不堪了,可想而知,农民伯伯*时是有多么的辛苦啊。真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我第一次割稻,原来割稻并非我想象的那样轻松简单啊!

  一早,我背着装满零食的书包连蹦带跳地来到了学校。因为今天是四年级同学们盼了很久的春游。

  我和同学们欢天喜地地上了大巴车,开始了我们的农耕园一日游。在大巴车上,同学们有的在欣赏窗外的美丽景色,有的戴着耳机听音乐,还有的在轻声地讨论着,想象着农耕园的样子,个个激动无比。

  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同学们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踏入了农耕园的大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是是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房子,房子里面有编竹篮的爷爷,手艺娴熟。织布阿姨织出来的布精致好看,还有一位老奶奶打出来的年糕香喷喷的,让人忍不住想去咬一大口。

  我们还观看了美丽高贵的孔雀,古灵精怪的小猴子,活泼机灵的小鹦鹉,憨厚可爱的狗熊等动物的表演,还有许多外国朋友也被吸引了,前来观看。

  下午,就轮到同学们的游戏时间了。虽然那儿是农耕园,但里面还有游乐场呢!我首先去了鬼城。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有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鬼会突然从哪里冒出来。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个披头散发、有眼无珠,留着长指甲,嘴里滴着血的女鬼向我走来。仿佛那个女鬼就是死神要抓住我一样。我吓得撒腿就跑,结果还撞墙上了。后来,我才想起来那只是个假人,只是太逼真了,使我现在还没有从恐惧中脱离出来。接下来,我还玩了丛林飞鼠、迷你穿梭、大摆锤,碰碰车、飓风飞椅等游乐项目,让我不亦乐乎。

  一日游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在农耕园门口排好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春天,校园那片空旷的土地上,人们播下希望的种子,它们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等待着发芽长大。

  初春,那片的土地,建起了许多竹亭,土地下的种子汲取着土地的营养,慢慢长大。

  收获的季节一到,园子里的气氛立马变得不一样了。一眼望去,片片绿色,好似毛绒的绿毯,茄子由最初的绿色变成了紫色,好像姑娘害羞的涨紫了脸,圆圆的,鼓鼓的。白菜在草丛里长出来,像极了胖娃娃坐在绿毯上。草地里还有一抹其他的颜色,那就是草莓。草莓的形状各种各样,挂在枝子上,让人忍不住摘下来想要吃掉。

  这么多蔬菜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那秋日的丝瓜和扁豆。在装饰花园中,它们的功劳不小,园子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丝瓜种子在土地里播种后,便会伸出细长枝条,一圈一圈的绕在竹子上,生长到一定程度后,便会长出许多绿色的叶子,就这样不断循环,长一节枝条,生一片叶子,长一节枝条,生一片叶子,最后竹子就被着生命力旺盛的丝瓜覆盖了,成为了夏日躲避太阳的好地方。再过一段时间后,枝条上便开出了花,然后结出小丝瓜。别看它现在小小的,谁会知道秋天到了,它会长多大呢?长大后的丝瓜身上是长出绿色粗糙的皮衣,还装点着细长的线条,显得没有那么单调了。

  扁豆虽然没有丝瓜那么长,但是它长得非常的密集,一个挨紧着一个,不留丁点空隙,挂在围栏上,扁豆的叶子呈爱心形状,扁豆则像个小船,里面承载着三四个胖乎乎的豆子,十分有趣。

  春日里的农耕园,播种下种子,在秋天生长出了果实,收获了努力的结果,虽然我们不能像植物一样汲取营养,但我们也要茁壮成长,不断寻找新的知识,为社会做贡献,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校园的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校园的景物是美丽的,秋天校园最美的还是那一片农耕园。

  每当在窗外眺望那一片生机勃勃的农耕园时,心里的烦恼几乎都会被那绿色的蔬菜给消散掉,瞬间燃起那一股学*的动力。每当踏进农耕园的时候,看到那一片片绿色,一朵朵生机盎然的小花和那一颗颗收获的果实。那一朵朵小花似乎有魔力将那一颗颗的小果实变大,变甜。低头一看,那根小小的黄瓜长着“毛”,番茄花里长了一颗绿色的宝石,点缀着那颗番茄花。

  再一转眼,秋天悄悄地向农耕园走去,它带着收获的好消息走来了,它正在向农耕园报信“要收获了”。农耕园里的所有植物像是有了魔力,变出了一颗颗硕大的果实,当我再一次踏进校园已是秋日,回到校园最期盼的就是那刚刚发芽结出小果实的农耕园,当我再一次踏进农耕园时,所有的植物都结了果,它们的果实好似在那一夜之间完成的,有的植物已长成了像参天大树那般高,有的植物已经爬上了屋顶,好似在比谁长得高,落的地方高,有的植物虽然身高没有改变,但它却默默地长出了令人眼馋的果实,像一位闷头做大事的人一般。

  秋日的果实已经脱离了稚嫩逐渐成长,它们从那一颗颗小的果实成大为了一个成熟的果实,它们的成长过程也许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和酷暑的折磨,但它却一点都不怕苦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那份初心和责任,最后健康地长大。因为它们知道:风雨过后,便是彩虹。就是因为这份使命和坚守换来了秋日的农耕园、收获的农耕园。

  每当我看到那一片收获的农耕园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风雨过后,便是彩虹”。

  这,就是秋日的农耕园,是我希望燃起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无为县,它是个农业大县,农文化广场里树立着一座座农耕雕塑。一天傍晚,我陪爷爷在这里散步,无意间听到它们的对话——

  长长的水车叹了一口气:“唉……我在这里寸步不移,一晃就是许多年,寂寞难捱呀!白了头发,白了胡须,就连身上也盖满了灰白的尘土。”

  “只有你才寂寞吗?我们都一样!”广场上的传统农具异口同声地说。

  “想当年,新*刚成立,发展农业大生产,一到灌溉高峰,我每天都在田间吱吱呀呀地唱着歌,让河水哗啦啦地从我肚子里流过,去浇灌饥渴的禾苗。人们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我,我到哪里,都是他们用肩膀扛着。哪像现在?”

  “是呀!”铁犁(lí)也叹了口气说:“大生产那会儿,我们是绝对的主力农具。几十年过去了,自从有了拖拉机,我们这些昔日的农家宝贝只能在这里受冷落了。”

  一旁的锄头接应道:“谁说不是?就说十多年前吧,农村的老人、半大的孩子谁不天天和我打交道?现在只能闲靠墙角了。听说,人们现在用一种机器喷出又细又密的雾气,又除草又杀虫。叫什么来着?”

  “是用高压喷雾器喷出的除草剂和杀虫剂吧?”大伙儿喜滋滋地提醒道。

  “对对对!就是那些东西。”锄头答道,“自从有了这些新鲜玩意儿,我就再也不用下地干活了。”

  “我们轻松,农民种田就更轻松了,只要土地能产出更丰富的粮食,我们这点儿寂寞不算什么!”木耙也发话劝慰大家。

  晚风**,猜想着农具们的对话,嗅着远处田间地头传来的泥土气息,我仿佛能看见当年的情形,爷爷扛着锄头挥汗如雨,丰收的庄稼映照着人们幸福的脸庞。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农耕谚语 40句菁华

1、布谷叫,谷雨到。

2、稻子墒大穗,粒粒滚滚圆。

3、燕子扫地狗抹澡,雷暴翁子要来到。

4、谷种要常选,磨子要常锻。

5、棉花云,雨快淋。

6、红薯种得迟,薯似羊胡须。

7、白露谷雨连秋分,牛草贵如金。

8、黄鹂唱歌,麦子要割。

9、破粪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饭。

10、春肥满筐,秋谷满仓。

11、鸭子叫唤没好声,不是下雨就刮风。

12、水荒头,旱荒尾。

13、猫吃草天干,狗吃草天淹。

14、稻种换一换,稻谷多一担。

15、油是粮食盐是劲,庄稼全靠工夫粪。

16、一要质,二要量,田间选种不上当。

17、麦怕子时雨,稻怕午时风。

18、立冬不见霜,种田一包糠。

19、夏至黄豆端午秧,想种好麦迎霜降。

20、桐树花落地,花生种不及。

21、夏作秋,没得收。

22、人瘦脸黄,地瘦没粮。

23、谷子上囤,核桃挨棍。

24、种地不上粪,好比瞎胡混。

25、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26、一挑粪进,一挑谷出。

27、冻土化开,快种大麦。

28、春耕抢墒,秋耕抢时。

29、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30、不怕种子旱,就怕秋苗干。

31、东逛西串,不如挑沟垒堰。

32、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

33、种地不修沟,好比遭贼偷。

34、肥料虽是宝,无水长不好。

35、头遍苗,二遍草,三遍满地跑。

36、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37、人黄有病,天黄有雨,苗黄缺肥。

38、浇水高低看得准,整*土地少费劲。

39、马不知自己脸长,牛不知自己角弯。

40、种不好庄稼一年穷,修不好塘堰一世穷。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