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上的例l、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合。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口算。12l×2=12l×10=216×1=216×40=304×20=304×1=112×30=112×4=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相关知识的复*,为新知识的学*做准备。]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教师:从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1×12。

  教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估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大约是120×10=1200。

  教师:可是题中不是要求我们算大约有多少千克,而是要算出它的精确值。这就要涉及笔算的问题了。同学们在前面学*过哪些笔算呢?

  学生: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师用纸片盖住“121”中百位上的“1”,只留下“21×12”。

  教师:现在会算了吧?(学生:会算)请大家用笔算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所示:

  教师:也就是说,同学们是把12分成10和2来分别和21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两位数乘两位数是这样做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做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认为是可以的。

  教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抽一个同学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教师:能说说你? 用2乘121得242,再用10乘121得1210,把两次乘积加起来,就知道121×12的积是1452了。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如下所示:

  教师:能说说第二次的乘积“121”中后一个“1”要对着十位写的理由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21×10=1210,后面这个“1”要对着十位写,才能表示1210,要不然就成了121了。

  教师:这是笔算乘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学们要注意。和刚才估算的结果比,差异大吗?

  学生:有一定差异。

  教师:所以,有时我们需要精确数时,还要用到笔算乘法。现在同学们会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了吗?

  学生:会算了。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第68页中的课堂活动上的题。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全班集体订正答案。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一是突出笔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笔算的应用价值;二是让学生先估算,再笔算,能在探讨笔算计算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三是有效地借助学生原来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讨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四是关注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些地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重点研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

  2。教学例2。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指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大家会算 224×52吗?

  学生:会

  教师:请同学们把这道题的结果算出来。计算时要注意思考这道题和前一道题有哪些不同?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交流,然后再抽一个同学的作业到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请这个同学结合自己的计算回答上面三个问题。

  学生:这道题和上一道题比计算上复杂得多,主要是在计算第二步时要连续向前一位进位。

  教师:这是计算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你是怎样解决的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进位的数记在心里,也可以用很小的数字把它标出来,然后相加时再把这个小数字去掉。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每一步乘的位数要多一些。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第9页的课堂活动。

  教师:这这群小朋友在争论什么?你认为他们谁说得对?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同学在争论34×386的列式问题,这两种竖式都列得对,因为在乘法中,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结果不变。

  教师:这样一来,不管在乘法算式中的三位数和两位数谁在前面谁在后面,我们都能计算了,请同学们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从“做”入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完整地呈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片断中的连续进位是计算中的一个难点。用乘法交换律来计算 34×386是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具体体现,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十四第1~4题。

  (重庆江津市路*)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70页例3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十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用简便算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126×36305×18283×23402×29

  学生计算后,选两道题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让学生对着竖式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教师:这节课就在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多媒体播放情景图。

  引导学生说图意,并按图意列出算式 470×40。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470×40吗?

  如果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则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把47与4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如果学生只用一种方法算,则按以下的方式组织教学。把学生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学生:我第一步是用0去乘470,得到的积是000;第二步再用十位上的4去乘470得1880个十;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教师:这道题和我们面前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哪些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这道题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

  教师: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我们前面掌握的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全是0,由于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步计算没有意义。

  教师:所以,特殊的题目应该有特殊的算法。这道题可以用什么特殊的方法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你们掌握的知识来探讨一下,看谁能找到简便的算法。

  学生讨论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如果学生自己能探讨出新的算法,教师则在鼓励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采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看来同学们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没关系,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样算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面的算式。

  教师:这个竖式和我们列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竖式多了一条虚线,并且只算了一步。

  教师:先来研究这条虚线,哪个同学能猜出这条虚线表示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这条虚线把470和4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47乘4,另一部分是两个0。教师:47×4和470×4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47×4

  教师:算一算47×4的结果。

  学生算出47×4=188。

  教师:和你们前面算出的结果比,小多少?

  学生:188比18800缩小了100倍。

  教师:能解释缩小100倍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出缩小100倍的原因是47比470缩小了10倍,4比40缩小的10倍,一共缩小了100倍。

  教师: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小明对47×4的积作了什么处理?

  学生:把47×4的积188扩大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的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小明的计算过程?

  学生:小明是把470和40分别缩小100倍,先算47×4,算出结果后,再把乘积扩大100倍。

  教师:这种算法和我们前面的算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这种算法要简便得多。

  教师:如果用另一种算法该怎样算?

  学生:先算23×4,再在它的乘积后面添两个0。

  教师:如果算380×87呢?

  学生:先算38×87,再在乘积后面添一个0。

  教师:为什么前一个算式要添两个0,后一个算式只添一个0呢?

  学生:因为前一个算式是缩小100来算的,后一个算式只缩小了10倍。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师:用这种方法算一算230×40,380×87,63×250。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主要展示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末尾有0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通过学生用原来的计算方法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让学生直观地发现有一步计算是无用的,从中激发学生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的需要;再通过对小明竖式的理解过程,让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再通过学生的小结归纳,掌握这种计算方法。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展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也体现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三、巩固练*

  1.指导学生完成练*十四第8题,要求学生先估算出结果,再进行笔算,看笔算结果。

  2。指导学生完成练*十四第5题,要求学生先判断对或错,然后对错误的题说一说错的原因,并说一说防止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十四第6、7题。

  (重庆江津市路*)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2

  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所学的整数乘法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并,使学生对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应注意的问题系统化,加强知识间的地联系。

  教学过程:

  谈话:本单元,我们除了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还学过哪些知识?回想一下。

  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学了积的变化规律。

  师:两个因数相乘,因数变化会引起积怎样的变化规律?试举例说明。

  生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

  生做课本P50综合练*5。

  订正时,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及规律。

  生2:我们学*了三步混合运算。

  师:老师补充几道混合运算题,你能说明它们的运算顺序吗?

  出示题目:

  50-(820+108)÷29623÷89×(407-168)

  872+(25+135)×2636×72+36×128

  生说说每题运算顺序。(要求学生能准确地说出计算顺序)

  师:大家能正确计算吗?试试看。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师:同学们能按正确顺序计算混合运算,能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

  生做课本综合练*10、11。

  注意:让生说说自己计算步骤及每步算的是什么,以进一步理清思路。

  二、拓展延伸,升华提高

  三、课堂

  谈话:通过学*,你觉得你有什么要注意问题想与同学交流、分享?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3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课本P49 一P50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

  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

  悦,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 、回顾上一节所学的内容。

  2 、电脑课件出示口算题:23X20 = 42X30 =

  3 、课件接着出示估算题:

  23 X 19 = 42 X 29 =

  23 X 21 = 42 X 31 =

  4 、笔算下面各题。

  1 6 4 3 3 8 65

  X 2 1 X 1 5 X 4 4 X 34

  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请四位学生上台板演,讲评时请同学们说说计算步骤和要点。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心得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5 、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二)、讲授新课。

  1 、课件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 小时,火车1 小时约行145 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 、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提问:李叔叔的城市离北京有多远?你能解决吗?

  3 、独立列式:145 x12 =

  师: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没有0 .· · … )提问: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李叔叔家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4 、经历计算过程。

  ( l )请学生估一估145 xlZ 的大致范围。估算一:把145 看成150

  15Ox1O 得1500

  15Ox2 得300

  1500 + 300 = 1800

  145 < 150 所以结果应比1800 米少一些。估算二:把12 看成10 。

  145XIO = 1450

  12 > 10 ,所以结果应比1450 米大。

  ( 2 )笔算。你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现在请你们尝试列竖式计算

  145X12 。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① 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课堂,特别关注*时计算错误率高的同学,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② 反馈计算结果,要求学生回答:

  先算什么?(先算145 x2 )

  再算什么?(再算145 xlo )

  最后算什么?( 2 个145 与10 个145 的和)

  注意什么?(两部分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学生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 1 )、同桌之间交流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与同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 2 )、全班交流,汇总方法

  ( 3 )、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应说以下几点:( 1 )、数位对齐;( 2 )先算2 火145 ( 3 )再算1 x 145 ( 10 X 145

  ) ; ( 4 )、最后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板书:145x12 = _千米

  1 45

  X 12

  2 90

  1 45

  1 7 40

  师: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步骤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生:我们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④ 对照自己的估算结果,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是合乎实际,以提高学生

  估算的真确性。

  (三)、巩固练*

  l 、课本49 页“做一做”

  这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练*,要求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

  算方法。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后,各自用计算器自行检验。2 、练*七第3 题。

  164X32 = 54X145 = 254X36 =

  2 1 7 X 83 = 43 X 139 = 328X25 =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例1与相关的内容,练*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是学生能结合乘法的口算、估算来进行验算,养成良好的计算*惯。

  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首先进行知识回顾和检测。

  出示:

  1. 口算

  23×20= 42×30=

  23×19≈ 42×29≈

  23×21≈ 42×31≈

  2. 笔算

  34×12= 76×47= 25×36= 37×82=

  独立完成,4生板演。简评

  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步骤和要求。

  师:其实,数学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回想乘法学*的历程:我们首先学*的是一位数乘一位数,就是表内乘法,接着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然后是两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今天我们再往前迈进一步,学*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那以后我们还会学*多位数的乘法。

  3.出示练*变形: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1) 估算

  师:首先来估算一下134×12的积大约是多少?

  生:估算乘积。

  (2) 尝试笔算

  师:你能不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经验来尝试列竖式计算

  134×12呢?边算边想: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情况)

  请学生板演展示,并讲解计算的步骤:

  先算什么? 134

  再算什么? × 12

  最后算什么? 268 (134×2的积)

  134 (134×10的积)

  1608 (134×12的积)

  师:问竖式中的各乘积的意义?

  (3) 尝试笔算176×47

  师:能试着计算176×47吗?边做边想过程,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或在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困惑?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生:板示不同的笔算。(正确的 错误的 困惑的)

  师: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用乘数哪位上的数去乘,乘积的末尾就和乘数的那位对齐。

  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4) 与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对比,你觉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注意什么呢?

  4.巩固练*

  完成后两道练*,订正,讲评。

  5.小结笔算方法

  6.解决问题

  师:学以致用,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一问题吧!

  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生:(1)读题,弄清题意。

  (2)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待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前几天老师买了一套少儿百科全书,付了128元,如果买2套付多少钱呢?5套呢?学校图书室要买12套,你能算出要付多少钱吗?

  (前两个问题,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方法,在类比推理中,让学生理解求12套百科全书的价钱就是求128×12的积。)

  2、学生进行估算,并说说想法。3、通过诱导,引入新课。

  刚才每位同学都进行了估算,那么究竟128×12的准确答案是多少呢?面对新问题,我相信同学们各有高招,这节课我们一起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本上算一算。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2、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1、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2、全班交流,汇总策略 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成果。

  (1)、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的解题策略可能有:

  ①128×10=1280 128×2=256 1280+256=1536 ②128×2=256 256×6=1536

  ③128×3=384 384×4=1536 ④利用竖式

  (2)、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3)、请学生算一算128×13,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方法二、三的局限性,从而更好的体会学*竖式的价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算法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从中逐步体验到竖式计算简洁、明白、通用、易查的优越性,体验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和学*竖式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各种算法。感悟和选择出最优的方法。)

  四、应用深化,总结学*方法

  1、森林医生(题目略)做完此题教师小结:仔细严谨,体现了我们学*数学的良好品质。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题目略)

  3、如果我班每位同学买这样一套少儿百科全书,书店给我们每套优惠15元,请算一算全班同学一共要付多少钱?

  4、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3篇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口算训练

  师:咱们先进行口算大战,看看谁的表现最出色,先听要求:老师每一小组任意抽一名同学,被老师抽到的6名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进行抢答,回答正确加1人。

  出示口算卡片

  2、笔算

  23×1530×87

  师:不要骄傲,还有难的啊!这次的规则是谁先做完,给谁板演的机会,做完后举手告诉老师。

  笔算后,由学生说说笔算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师: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

  1、教师和学生交流信息窗的信息

  师:同学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帆船、帆板项目是在哪个城市举办的吗?为了迎接奥运,青岛现在新建了高速公路。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7页,通过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信息)

  2、根据信息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3、问题怎样解决?咱们先来列出算式。学生列式。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一: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1)师:算式中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你准备如何解决?听好老师要求: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把你的方法在你们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这些做法都对吗?

  师:有没有不同的做法?师引导:为什么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二: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师:咱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等着咱们呢。自己能解决吗?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竖式: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明确第2种比较简单。

  师:像这样的算式,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象这样的算式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自主练*

  师:同学们出色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同学们还有问题吗?那下面咱们进行练*,看看谁能全部过关,对自己有信心吗?P38页自主练*第一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做第一行,把第一行做到练*本上,开始。

  五、总结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感受,学到了什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例1与相关的内容,练*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是学生能结合乘法的口算、估算来进行验算,养成良好的计算*惯。

  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首先进行知识回顾和检测。

  出示:

  1、 口算

  23×20= 42×30=

  23×19≈ 42×29≈

  23×21≈ 42×31≈

  2、 笔算

  34×12= 76×47= 25×36= 37×82=

  独立完成,4生板演。

  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步骤和要求。

  师:其实,数学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回想乘法学*的历程:我们首先学*的是一位数乘一位数,就是表内乘法,接着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然后是两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今天我们再往前迈进一步,学*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那以后我们还会学*多位数的乘法。

  3、出示练*变形: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1) 估算

  师:首先来估算一下134×12的积大约是多少?

  生:估算乘积。

  (2) 尝试笔算

  师:你能不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经验来尝试列竖式计算

  134×12呢?边算边想: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情况)

  请学生板演展示,并讲解计算的步骤:

  先算什么? 134

  再算什么? × 12

  最后算什么? 268 (134×2的积)

  134 (134×10的积)

  1608 (134×12的积)

  师:问竖式中的各乘积的意义?

  (3) 尝试笔算176×47

  师:能试着计算176×47吗?边做边想过程,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或在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困惑?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生:板示不同的笔算。(正确的 错误的 困惑的)

  师: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用乘数哪位上的数去乘,乘积的末尾就和乘数的那位对齐。

  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4) 与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对比,你觉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注意什么呢?

  4、巩固练*

  完成后两道练*,订正,讲评。

  5、小结笔算方法

  6、解决问题

  师:学以致用,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一问题吧!

  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生:(1)读题,弄清题意。

  (2)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口算训练

  师:咱们先进行口算大战,看看谁的表现最出色,先听要求:老师每一小组任意抽一名同学,被老师抽到的6名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进行抢答,回答正确加1人。

  出示口算卡片

  2、笔算

  23×1530×87

  师:不要骄傲,还有难的啊!这次的规则是谁先做完,给谁板演的机会,做完后举手告诉老师。

  笔算后,由学生说说笔算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师: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

  1、教师和学生交流信息窗的信息

  师:同学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帆船、帆板项目是在哪个城市举办的吗?为了迎接奥运,青岛现在新建了高速公路。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7页,通过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信息)

  2、根据信息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3、问题怎样解决?咱们先来列出算式。学生列式。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一: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1)师:算式中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你准备如何解决?听好老师要求: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把你的方法在你们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这些做法都对吗?

  师:有没有不同的做法?师引导:为什么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二: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师:咱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等着咱们呢。自己能解决吗?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竖式: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明确第2种比较简单。

  师:像这样的算式,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象这样的算式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自主练*

  师:同学们出色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同学们还有问题吗?那下面咱们进行练*,看看谁能全部过关,对自己有信心吗?P38页自主练*第一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做第一行,把第一行做到练*本上,开始。

  五、总结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感受,学到了什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6篇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1页。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学生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转化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上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学*经验,创设现实的学*情景,增加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对比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多次经历过估算,对于估算的基本方法学生并不陌生,教学时应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种方法中选择一种合理的、简洁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估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对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的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选择一种合理的、简洁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为了办好奥运会,青岛人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想知道青岛的小学生在做什么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

  师:仔细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我为奥运种棵树几个字。

  生2:育才小学有18个班,*均每班发223包树种。

  生3:光明小学有12个班,*均每班发340包树种。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为了美化青岛,青岛市*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书,还免费向市民发放树种呢,人们积极响应*号召,植树造林。根据两位小同学的介绍,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想知道育才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

  生2:我想知道光明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7页

  教学目标:

  1、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32×2=/23×3=/23×30=

  180×3=/16×30=/240×4=

  2、9月7日—9日,我们学校参加了青爱工程九九公益日“爱的教育”主题活动,我校*均每班筹款145元,*均每位教师筹款45元。

  问题:

  1、四年级8个班共筹款多少元?

  2、四年级16位教师共筹款多少元?

  (生列式解答)

  同桌互相检查,并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

  师:大家做的很好,让我们来解决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出示:

  3、我们学校三四年级16个班共筹款多少元?

  生列式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

  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尝试练*

  (1)列出横式:145×16=

  (2)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给学生留有讨论时间

  2、学生讨论

  (1)小组内讨论算法

  (2)展示学生尝试练*中的几中做法

  (3)说一说:谁做的对?谁做的错,错在哪里?

  生:甲乙两位同学计算正确,丙同学做错了,因数十位上的1乘145,得数的末位5应该与因数的十位对齐。

  师引导说:为什么与十位对齐?

  2、理清法则

  (1)回顾

  老师带领同学回顾计算过程

  (2)提问

  第一步先算什么?

  第二步再算什么?

  最后再怎样?

  4、对比例题,归纳法则

  (1)观察45×16/145×16

  (2)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计算顺序。

  (3)归纳法则

  三、练*巩固,拓展提高。

  1、课堂小练

  134×16/246×34

  2、教材47页“做一做”

  3、火眼金睛:先判断对错,再改正。

  4、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14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你有办法吗?下课试试看。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待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前几天老师买了一套少儿百科全书,付了128元,如果买2套付多少钱呢?5套呢?学校图书室要买12套,你能算出要付多少钱吗?

  (前两个问题,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方法,在类比推理中,让学生理解求12套百科全书的价钱就是求128×12的积。)

  2、学生进行估算,并说说想法。3、通过诱导,引入新课。

  刚才每位同学都进行了估算,那么究竟128×12的准确答案是多少呢?面对新问题,我相信同学们各有高招,这节课我们一起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本上算一算。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2、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1、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2、全班交流,汇总策略 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成果。

  (1)、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的解题策略可能有:

  ①128×10=1280 128×2=256 1280+256=1536 ②128×2=256 256×6=1536

  ③128×3=384 384×4=1536 ④利用竖式

  (2)、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3)、请学生算一算128×13,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方法二、三的局限性,从而更好的体会学*竖式的价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算法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从中逐步体验到竖式计算简洁、明白、通用、易查的优越性,体验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和学*竖式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各种算法。感悟和选择出最优的方法。)

  四、应用深化,总结学*方法

  1、森林医生(题目略) 做完此题教师小结:仔细严谨,体现了我们学*数学的良好品质。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题目略)

  3、如果我班每位同学买这样一套少儿百科全书,书店给我们每套优惠15元,请算一算全班同学一共要付多少钱?

  4、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4

  教材分析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内容是义务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的学*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小数乘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学*基本情况:这个班大多数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强,书写比较规范。但这个班学*不够积极,上课不喜欢个别回答问题,只喜欢集体回答。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已理解了。

  3、学生认知障碍点: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口算热身:每组算一题其他组作判断。

  16×4230×419×3180×4

  2、竖式笔算:45×12=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说一说计算方法,竖式计算乘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知道我们南宁人的精神是什么?能帮就帮,那你们愿不愿意帮助一个身患重病的同学呢?昨天我们中心校倡议同学们为一个身患重病的同学捐款,对吗?据了解已经有一个班捐得了145元钱,如果每个班都捐得145元,我们中心校共有几个班级呀?(12个班),你想提什么问题?(一共能捐多少元呢?)

  1、板书题目:每个班捐145元,我们学校共有12个班,一共捐得多少元钱?

  2、你想怎么列式?145×12=(元)

  3、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

  4、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5、145X12,你想怎样算?

  (1)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全校共有12个班,一共捐得多少元钱?说一说你的想法?

  (2)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三位数成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

  ①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本上算一算。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②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③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6、学生互相说算法。

  7、你想提醒大家笔算时要注意那些问题?(学生畅所欲言。)验算。

  8、观察归纳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三、练*:

  1、基本练*〔目的:达到正确,快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加强〕分层测试卡基本练*的第一题,能做几题就做几题。(讲评时提醒学生最后一题可交换因数的位置,使计算简便)

  279×31545×6928×287

  结论:仔细观察上面的各道算式,想一想: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位数或()位数。

  2、变式练*〔目的:针对易错点进行改错〕课本51页第7题说出右面计算中的错误,并把它改正过来。

  3、分层测试卡的基本练*第3题。

  四(2)班有35名学生,每人交书费116元,一共交书费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学法提炼

  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吗?

  师:回顾一下刚才你们是怎样学会的?通过哪些办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5

  1、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6页例1及相应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课件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 ,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 和1603= ,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

  1、练*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四、课堂小结。(略)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例1与相关的内容,练*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是学生能结合乘法的口算、估算来进行验算,养成良好的计算*惯。

  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首先进行知识回顾和检测。

  出示:

  1.口算

  23×20= 42×30=

  23×19≈ 42×29≈

  23×21≈ 42×31≈

  2.笔算

  34×12= 76×47= 25×36= 37×82=

  独立完成,4生板演。简评

  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步骤和要求。

  师:其实,数学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回想乘法学*的历程:我们首先学*的是一位数乘一位数,就是表内乘法,接着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然后是两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今天我们再往前迈进一步,学*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那以后我们还会学*多位数的乘法。

  3.出示练*变形: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1)估算

  师:首先来估算一下134×12的积大约是多少?

  生:估算乘积。

  (2)尝试笔算

  师:你能不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经验来尝试列竖式计算

  134×12呢?边算边想: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情况)

  请学生板演展示,并讲解计算的步骤:

  先算什么? 134

  再算什么? × 12

  最后算什么? 268 (134×2的积)

  134 (134×10的积)

  1608 (134×12的积)

  师:问竖式中的各乘积的意义?

  (3)尝试笔算176×47

  师:能试着计算176×47吗?边做边想过程,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或在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困惑?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生:板示不同的笔算。(正确的 错误的 困惑的)

  师: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用乘数哪位上的数去乘,乘积的末尾就和乘数的那位对齐。

  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4)与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对比,你觉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注意什么呢?

  4.巩固练*

  完成后两道练*,订正,讲评。

  5.小结笔算方法

  6.解决问题

  师:学以致用,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一问题吧!

  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生:(1)读题,弄清题意。

  (2)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菁华5篇)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上的例l、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合。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口算。12l×2=12l×10=216×1=216×40=304×20=304×1=112×30=112×4=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相关知识的复*,为新知识的学*做准备。]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教师:从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1×12。

  教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估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大约是120×10=1200。

  教师:可是题中不是要求我们算大约有多少千克,而是要算出它的精确值。这就要涉及笔算的问题了。同学们在前面学*过哪些笔算呢?

  学生: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师用纸片盖住“121”中百位上的“1”,只留下“21×12”。

  教师:现在会算了吧?(学生:会算)请大家用笔算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所示:

  教师:也就是说,同学们是把12分成10和2来分别和21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两位数乘两位数是这样做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做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认为是可以的。

  教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抽一个同学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教师:能说说你? 用2乘121得242,再用10乘121得1210,把两次乘积加起来,就知道121×12的积是1452了。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如下所示:

  教师:能说说第二次的乘积“121”中后一个“1”要对着十位写的理由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21×10=1210,后面这个“1”要对着十位写,才能表示1210,要不然就成了121了。

  教师:这是笔算乘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学们要注意。和刚才估算的结果比,差异大吗?

  学生:有一定差异。

  教师:所以,有时我们需要精确数时,还要用到笔算乘法。现在同学们会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了吗?

  学生:会算了。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第68页中的课堂活动上的题。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全班集体订正答案。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一是突出笔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笔算的应用价值;二是让学生先估算,再笔算,能在探讨笔算计算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三是有效地借助学生原来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讨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四是关注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些地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重点研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

  2。教学例2。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指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大家会算 224×52吗?

  学生:会

  教师:请同学们把这道题的结果算出来。计算时要注意思考这道题和前一道题有哪些不同?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交流,然后再抽一个同学的作业到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请这个同学结合自己的计算回答上面三个问题。

  学生:这道题和上一道题比计算上复杂得多,主要是在计算第二步时要连续向前一位进位。

  教师:这是计算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你是怎样解决的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进位的数记在心里,也可以用很小的数字把它标出来,然后相加时再把这个小数字去掉。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每一步乘的位数要多一些。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第9页的课堂活动。

  教师:这这群小朋友在争论什么?你认为他们谁说得对?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同学在争论34×386的列式问题,这两种竖式都列得对,因为在乘法中,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结果不变。

  教师:这样一来,不管在乘法算式中的三位数和两位数谁在前面谁在后面,我们都能计算了,请同学们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从“做”入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完整地呈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片断中的连续进位是计算中的一个难点。用乘法交换律来计算 34×386是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具体体现,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十四第1~4题。

  (重庆江津市路*)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70页例3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十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用简便算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126×36305×18283×23402×29

  学生计算后,选两道题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让学生对着竖式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教师:这节课就在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多媒体播放情景图。

  引导学生说图意,并按图意列出算式 470×40。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470×40吗?

  如果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则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把47与4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如果学生只用一种方法算,则按以下的方式组织教学。把学生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学生:我第一步是用0去乘470,得到的积是000;第二步再用十位上的4去乘470得1880个十;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教师:这道题和我们面前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哪些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这道题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

  教师: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我们前面掌握的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全是0,由于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步计算没有意义。

  教师:所以,特殊的题目应该有特殊的算法。这道题可以用什么特殊的方法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你们掌握的知识来探讨一下,看谁能找到简便的算法。

  学生讨论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如果学生自己能探讨出新的算法,教师则在鼓励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采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看来同学们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没关系,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样算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面的算式。

  教师:这个竖式和我们列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竖式多了一条虚线,并且只算了一步。

  教师:先来研究这条虚线,哪个同学能猜出这条虚线表示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这条虚线把470和4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47乘4,另一部分是两个0。教师:47×4和470×4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47×4

  教师:算一算47×4的结果。

  学生算出47×4=188。

  教师:和你们前面算出的结果比,小多少?

  学生:188比18800缩小了100倍。

  教师:能解释缩小100倍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出缩小100倍的原因是47比470缩小了10倍,4比40缩小的10倍,一共缩小了100倍。

  教师: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小明对47×4的积作了什么处理?

  学生:把47×4的积188扩大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的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小明的计算过程?

  学生:小明是把470和40分别缩小100倍,先算47×4,算出结果后,再把乘积扩大100倍。

  教师:这种算法和我们前面的算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这种算法要简便得多。

  教师:如果用另一种算法该怎样算?

  学生:先算23×4,再在它的乘积后面添两个0。

  教师:如果算380×87呢?

  学生:先算38×87,再在乘积后面添一个0。

  教师:为什么前一个算式要添两个0,后一个算式只添一个0呢?

  学生:因为前一个算式是缩小100来算的,后一个算式只缩小了10倍。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师:用这种方法算一算230×40,380×87,63×250。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主要展示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末尾有0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通过学生用原来的计算方法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让学生直观地发现有一步计算是无用的,从中激发学生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的需要;再通过对小明竖式的理解过程,让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再通过学生的小结归纳,掌握这种计算方法。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展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也体现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三、巩固练*

  1.指导学生完成练*十四第8题,要求学生先估算出结果,再进行笔算,看笔算结果。

  2。指导学生完成练*十四第5题,要求学生先判断对或错,然后对错误的题说一说错的原因,并说一说防止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十四第6、7题。

  (重庆江津市路*)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2

  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所学的整数乘法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并,使学生对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应注意的问题系统化,加强知识间的地联系。

  教学过程:

  谈话:本单元,我们除了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还学过哪些知识?回想一下。

  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学了积的变化规律。

  师:两个因数相乘,因数变化会引起积怎样的变化规律?试举例说明。

  生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

  生做课本P50综合练*5。

  订正时,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及规律。

  生2:我们学*了三步混合运算。

  师:老师补充几道混合运算题,你能说明它们的运算顺序吗?

  出示题目:

  50-(820+108)÷29623÷89×(407-168)

  872+(25+135)×2636×72+36×128

  生说说每题运算顺序。(要求学生能准确地说出计算顺序)

  师:大家能正确计算吗?试试看。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师:同学们能按正确顺序计算混合运算,能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

  生做课本综合练*10、11。

  注意:让生说说自己计算步骤及每步算的是什么,以进一步理清思路。

  二、拓展延伸,升华提高

  三、课堂

  谈话:通过学*,你觉得你有什么要注意问题想与同学交流、分享?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3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课本P49 一P50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

  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

  悦,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 、回顾上一节所学的内容。

  2 、电脑课件出示口算题:23X20 = 42X30 =

  3 、课件接着出示估算题:

  23 X 19 = 42 X 29 =

  23 X 21 = 42 X 31 =

  4 、笔算下面各题。

  1 6 4 3 3 8 65

  X 2 1 X 1 5 X 4 4 X 34

  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请四位学生上台板演,讲评时请同学们说说计算步骤和要点。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心得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5 、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二)、讲授新课。

  1 、课件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 小时,火车1 小时约行145 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 、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提问:李叔叔的城市离北京有多远?你能解决吗?

  3 、独立列式:145 x12 =

  师: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没有0 .· · … )提问: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李叔叔家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4 、经历计算过程。

  ( l )请学生估一估145 xlZ 的大致范围。估算一:把145 看成150

  15Ox1O 得1500

  15Ox2 得300

  1500 + 300 = 1800

  145 < 150 所以结果应比1800 米少一些。估算二:把12 看成10 。

  145XIO = 1450

  12 > 10 ,所以结果应比1450 米大。

  ( 2 )笔算。你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现在请你们尝试列竖式计算

  145X12 。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① 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课堂,特别关注*时计算错误率高的同学,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② 反馈计算结果,要求学生回答:

  先算什么?(先算145 x2 )

  再算什么?(再算145 xlo )

  最后算什么?( 2 个145 与10 个145 的和)

  注意什么?(两部分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学生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 1 )、同桌之间交流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与同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 2 )、全班交流,汇总方法

  ( 3 )、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应说以下几点:( 1 )、数位对齐;( 2 )先算2 火145 ( 3 )再算1 x 145 ( 10 X 145

  ) ; ( 4 )、最后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板书:145x12 = _千米

  1 45

  X 12

  2 90

  1 45

  1 7 40

  师: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步骤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生:我们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④ 对照自己的估算结果,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是合乎实际,以提高学生

  估算的真确性。

  (三)、巩固练*

  l 、课本49 页“做一做”

  这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练*,要求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

  算方法。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后,各自用计算器自行检验。2 、练*七第3 题。

  164X32 = 54X145 = 254X36 =

  2 1 7 X 83 = 43 X 139 = 328X25 =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例1与相关的内容,练*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是学生能结合乘法的口算、估算来进行验算,养成良好的计算*惯。

  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首先进行知识回顾和检测。

  出示:

  1. 口算

  23×20= 42×30=

  23×19≈ 42×29≈

  23×21≈ 42×31≈

  2. 笔算

  34×12= 76×47= 25×36= 37×82=

  独立完成,4生板演。简评

  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步骤和要求。

  师:其实,数学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回想乘法学*的历程:我们首先学*的是一位数乘一位数,就是表内乘法,接着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然后是两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今天我们再往前迈进一步,学*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那以后我们还会学*多位数的乘法。

  3.出示练*变形: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1) 估算

  师:首先来估算一下134×12的积大约是多少?

  生:估算乘积。

  (2) 尝试笔算

  师:你能不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经验来尝试列竖式计算

  134×12呢?边算边想: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情况)

  请学生板演展示,并讲解计算的步骤:

  先算什么? 134

  再算什么? × 12

  最后算什么? 268 (134×2的积)

  134 (134×10的积)

  1608 (134×12的积)

  师:问竖式中的各乘积的意义?

  (3) 尝试笔算176×47

  师:能试着计算176×47吗?边做边想过程,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或在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困惑?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生:板示不同的笔算。(正确的 错误的 困惑的)

  师: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用乘数哪位上的数去乘,乘积的末尾就和乘数的那位对齐。

  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4) 与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对比,你觉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注意什么呢?

  4.巩固练*

  完成后两道练*,订正,讲评。

  5.小结笔算方法

  6.解决问题

  师:学以致用,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一问题吧!

  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生:(1)读题,弄清题意。

  (2)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待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前几天老师买了一套少儿百科全书,付了128元,如果买2套付多少钱呢?5套呢?学校图书室要买12套,你能算出要付多少钱吗?

  (前两个问题,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方法,在类比推理中,让学生理解求12套百科全书的价钱就是求128×12的积。)

  2、学生进行估算,并说说想法。3、通过诱导,引入新课。

  刚才每位同学都进行了估算,那么究竟128×12的准确答案是多少呢?面对新问题,我相信同学们各有高招,这节课我们一起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本上算一算。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2、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1、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2、全班交流,汇总策略 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成果。

  (1)、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的解题策略可能有:

  ①128×10=1280 128×2=256 1280+256=1536 ②128×2=256 256×6=1536

  ③128×3=384 384×4=1536 ④利用竖式

  (2)、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3)、请学生算一算128×13,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方法二、三的局限性,从而更好的体会学*竖式的价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算法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从中逐步体验到竖式计算简洁、明白、通用、易查的优越性,体验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和学*竖式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各种算法。感悟和选择出最优的方法。)

  四、应用深化,总结学*方法

  1、森林医生(题目略)做完此题教师小结:仔细严谨,体现了我们学*数学的良好品质。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题目略)

  3、如果我班每位同学买这样一套少儿百科全书,书店给我们每套优惠15元,请算一算全班同学一共要付多少钱?

  4、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篇

  一、学情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课时,对以后的计算和后面乘法的学*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是对知识的迁移。

  二、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计算过程。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3、在运用已有经验自主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体验自主学*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自主学*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三年级时我们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同学们,你还能回忆起是怎么计算的吗?下面为我们看一道应用题(教师出示应用题1):一台面粉机每小时磨面粉58千克,一天有三班工人工作,一天是24小时,那么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

  学生分析题目提取有用信息:

  1、这台面粉机每小时可以磨面粉58千克。

  2、一天是24小时,而不是我们*时说的8小时。

  求: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

  教师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它同学在练*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一同判断黑板上同学计算的正误,如不对可由学生自己找出错误进行改正,必要时教师进行指导。

  同学列式计算解答:

  58×24=1392(千克)

  58

  × 24

  232

  116

  1392

  答: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1392千克.

  教师请学生回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说对意思即可。(对回答较好的同学用掌声鼓励。)

  教师出示应用题2

  一台面粉机每小时磨面粉158千克,一天有三班工人工作,一天是24小时,那么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

  教师请学生找出与第一题不同之处,很明显是58变成了158.由于上面题已经分析,所以很容易直接列出算式:

  158×24

  算式列出了,那又该如何进行计算哪?

  2、知识教学

  教师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复*的知识自己试着计算,计算完毕可用计算机验算,看自己做对没有。

  教师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它同学在练*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158×24=3792(千克)

  158

  × 24

  632

  316

  3792

  答: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3792千克.

  师生一同判断黑板上同学计算的正误,如不对可由学生自己找出错误进行改正,必要地方教师指导。

  好的,同学们非常优秀,我们再看一题:用竖式计算345×76

  (过程同上略)

  好的,通过上面的两道题,你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了吗?同学们可以前后桌进行讨论,有答案后可以举手。(同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多名学生向教师汇报方法,教师跟随同学演示方法,必要时予以指导。教师提醒同学注意末尾和那位对齐。

  五、知识的巩固

  教师出示通告: 今天,“数学国”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数学状元”大赛,让我们一起参加吧!也 许今年的 “数学状元”就是 你。

  教师出示初赛试题 :六道竖式计算题,六个同学黑板上计算,其余每列同学完成教师指定的一题。教师统计多少名同学通过初赛,并予以掌声。(解答及指导过程略)

  教师出示复赛试题 :三个改错题,三个同学黑板上计算,其余每两列同学完成教师指定的一题。(解答及指导过程略)

  教师统计多少名同学又通过了复赛,并予以更加热烈的掌声。

  教师出示决赛试题 :一道应用题,三个同学黑板上计算,其余同学在练*本上完成。(解答及指导过程略)

  教师统计多少名同学获得了“数学状元”,并予以最热烈的掌声。同时希望获得称号的同学不要骄傲,安慰未获得称号的同学继续努力。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同学思考回答。

  七、课后思考

  根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232×211的积吗?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全班28名同学有18名同学*题全部做对。剩下的同学除3名同学没有掌握本节课内容,其余几位同学均是不细心造成的。因此还要培养学生的细心能力,多练*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本人方面还要继续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参照不同版本教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重点知识,才能把一节课完成好。

  教学反思

  我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效果虽然还是很不错的:全班28名同学有18名同学*题全部做对,剩下的同学除3名同学没有掌握本节课内容,其余几位同学均是不细心造成的。但也发现我的教学

  存在很多问题,这让我想到了: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我教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现作出如下反思:

  一、比较好的几方面: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如果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预*问题。在学生的预*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对于问题,通过学*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效果比较明显。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惯。(1)教学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2)要求明确,包括数学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3)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

  二、不足之处

  1、教学中没有将新旧笔算进行很好的对接。特别是在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没有利用好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新知,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没有进一步强调算理,教学中又没有强调好“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等等;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等。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复*铺势要到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新知,旧知迁移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

  (1)必要性。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在学*时,先让学生口算几道题,特别是进位的.加减法,因此,在学*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

  (2)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练*一为其巩固复*课,上完这一节课的感觉是,书上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了但学生的掌握不是很好,课后反思了一下这一节的教学,我发现自己的很多问题。

  这不仅仅是一节练*课,更是一节第一单元的复*课,将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复*时很有必要的,上课开始的时候,我直接让学生进行了竖式的练*,题型包括了这一单元必须掌握的,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地做出来,但并没有达到复*整个单元的目的,在讲完竖式的时候,应更多地让学生总结一下这一单元的内容,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复*知识,再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才能更好地掌握。所以说开始的复*阶段很重要。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大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练*,特别是很多简单的解决问题的题目,不必每一题都带领学生读题分析再解决问题,比如今天的第3题和第5题,学生有做出这些题目的能力,就应该相信他们。

  在教学第6题的时候,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后果,后来我找到了这里教学上的失误,在教学这样的对比练*题的时候,在教学之前应理解好这些练*题的目的,而这一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比之后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算法,为第7题的简便计算服务,在反思之后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让学生计算出每组题的'积,再观察,发现乘法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发现,最后全班交流。在第二节课中,我这样教学了以后,学生基本已经理解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算法,同时学生对这样的交流总结很感兴趣,小组内每一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这样的活动应该更多的开展。

  本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 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 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关于整数运算的学*,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两位数与三位数的乘法及应用,能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算,认识及应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是整数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前面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发展,又是以后学*多位数乘法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我们要让学生发展自己的估算能力,能够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通过发现规律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计算法则,能采用多种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并准确地进行笔算。同时,通过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我认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中主题图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结合具体的情景展开学*,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

  2. 重视知识的迁移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乘一、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两者的意义和算法基本相同,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对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练*,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容关系,形成新的计算能力。

  3. 将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知识,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地位。

  4 加强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倡导算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要估算,什么时候要计算,鼓励学生应用估算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注意发现学生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计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备课时把握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考虑到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此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我想只要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加上恰当的利用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具体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重温旧知,学*迁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例题,我在一上课就设置了两道题:45×12,145×2(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并强调先估后算的*惯。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把新旧知识作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中。

  2、数学课堂创设思考、交流空间。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运算,有了课前的“温故”和我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并且让学生试说出算理,我适时板书。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3、注重展示学生出现的错例,加深新知识印象。在课堂练*中,尽量寻找学生出现的错例,并及时展示,由学生自己评讲、纠正,老师加以点评。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清晰算理。

  尤其在教学时,我觉得竖式的书写很重要,在课上就重点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惯。我在教学板书时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所以错误还是很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追究根底我觉得:

  首先,在教学中虽然强调了“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但是学生的计算结果却错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有对错现象。所以在课后我马上做了补救,让学生领会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数的每一位表示多少个十,因此要与十位上的数对齐。

  其次,由于自己是新接班,对学生的能力估计的过高,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六七四十七这种现象等;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等,主要的问题懒得写进位。

  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新知。而且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口算练*。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在学*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以便于下一个单元的学*。

  总之,教学要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想结合,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才会有的放矢。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关于整数运算的学*,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两位数与三位数的乘法及应用,能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算,认识及应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是整数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前面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发展,又是以后学*多位数乘法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我们要让学生发展自己的估算能力,能够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通过发现规律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计算法则,能采用多种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并准确地进行笔算。同时,通过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我认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中主题图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结合具体的情景展开学*,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

  2、重视知识的迁移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乘一、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两者的意义和算法基本相同,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对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练*,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容关系,形成新的计算能力。

  3、将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知识,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地位。

  4、加强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倡导算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要估算,什么时候要计算,鼓励学生应用估算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注意发现学生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计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我改变了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使学生掌握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方法;

  第二段教学相应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并结合笔算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相关的乘法口算。

  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时,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在探索三位数乘二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的经验,将探索三位数乘二位数的思路和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中来。对于如何笔算144×15,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启发,共同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去解决问题。在交流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4×15的计算过程,使他们懂得如何有序的操作与思考。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学*,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都很快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我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是探索者,由于学*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学生的学*活动积极了、主动了。从作业和测验情况来看,本节课内容学生掌握得不错。

  在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学生具有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经验,所以在教学例题时,我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各有一个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页的“想想做做”1,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探索一个乘数末尾有一个0、两个0、三个0,两个乘数末尾各有一个0,一个乘数末尾有一个0、另一个乘数末尾有两个0的情况下,怎样简便笔算。

  本节课内容学生学得快,但作业的时候错误非常多,原因是有的学生没有熟练简便笔算,有的学生没有用简便算法的竖式,有的学生总忘在积的末尾添够0,有的学生在算乘的时候,不应该出现0的地方出现了0,不能彻底地理解“0先不看”的做法。针对这种现象,我多加了一次专门练*,并当面批改加强个别指导。

  上完这节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比较成功的三个方面:

  1、计算教学中的知识迁移可以将整个计算知识体系中相关连的知识融会贯通。本节课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做一个知识迁移,迅速的`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算理和方法两个重难点突破,学生既容易理解掌握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大量的计算练*是学生掌握计算知识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在教学中我共设置了五个不同层次的练*:模仿练*——巩固练*——提高练*——应用练*——拓展练*。

  3、为课堂教学中的和谐、高效作初步的探索。教学设计经过反复修改,知识的迁移和不同层次的反复练*,每个教学环节的不断调整只为一个目的提高有限时间内老师教学与学生学*的有效性。教学开展过程中把老师与学生放在同一水*位置共同学*共同进步,大量的激励语言和适当的教师幽默为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这节课不足的三个方面:

  1、追求课堂的高效而忽略了学生学*知识过程中的知识生成环节。在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做知识迁移过程中我参与的程度太大,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2、我的教学智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教学环节预设太多我放不开手,比如:如果将:“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这一提问换一种方式提问“你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准确答案吗?”,那么最后的学生给我们所展示的结果将是百花齐放,学生的学*和我的教学都将提升一个层次。我放不开手,究其深层原因还是我教学智慧的贫乏。

  3、所学知识的深度拓展不够。由于时间不够,“思维训练”环节在课堂上被临时删除,导致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没有得到发挥。

  总之,这单元的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恰当,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快。至于计算的准确性,只能靠加强练*。

  一、学情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课时,对以后的计算和后面乘法的学*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是对知识的迁移。

  二、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计算过程。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3、在运用已有经验自主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体验自主学*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自主学*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三年级时我们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同学们,你还能回忆起是怎么计算的吗?下面为我们看一道应用题(教师出示应用题1):一台面粉机每小时磨面粉58千克,一天有三班工人工作,一天是24小时,那么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

  学生分析题目提取有用信息:

  1、这台面粉机每小时可以磨面粉58千克。

  2、一天是24小时,而不是我们*时说的8小时。

  求: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

  教师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它同学在练*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一同判断黑板上同学计算的正误,如不对可由学生自己找出错误进行改正,必要时教师进行指导。

  同学列式计算解答:

  58×24=1392(千克)

  58

  × 24

  232

  116

  1392

  答: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1392千克.

  教师请学生回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说对意思即可。(对回答较好的同学用掌声鼓励。)

  教师出示应用题2

  一台面粉机每小时磨面粉158千克,一天有三班工人工作,一天是24小时,那么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

  教师请学生找出与第一题不同之处,很明显是58变成了158.由于上面题已经分析,所以很容易直接列出算式:

  158×24

  算式列出了,那又该如何进行计算哪?

  2、知识教学

  教师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复*的知识自己试着计算,计算完毕可用计算机验算,看自己做对没有。

  教师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它同学在练*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158×24=3792(千克)

  158

  × 24

  632

  316

  3792

  答: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3792千克.

  师生一同判断黑板上同学计算的正误,如不对可由学生自己找出错误进行改正,必要地方教师指导。

  好的,同学们非常优秀,我们再看一题:用竖式计算345×76

  (过程同上略)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上的例l、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合。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口算。12l×2=12l×10=216×1=216×40=304×20=304×1=112×30=112×4=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相关知识的复*,为新知识的学*做准备。]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教师:从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1×12。

  教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估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大约是120×10=1200。

  教师:可是题中不是要求我们算大约有多少千克,而是要算出它的精确值。这就要涉及笔算的问题了。同学们在前面学*过哪些笔算呢?

  学生: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师用纸片盖住“121”中百位上的“1”,只留下“21×12”。

  教师:现在会算了吧?(学生:会算)请大家用笔算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所示:

  教师:也就是说,同学们是把12分成10和2来分别和21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两位数乘两位数是这样做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做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认为是可以的。

  教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抽一个同学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教师:能说说你? 用2乘121得242,再用10乘121得1210,把两次乘积加起来,就知道121×12的积是1452了。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如下所示:

  教师:能说说第二次的乘积“121”中后一个“1”要对着十位写的理由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21×10=1210,后面这个“1”要对着十位写,才能表示1210,要不然就成了121了。

  教师:这是笔算乘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学们要注意。和刚才估算的结果比,差异大吗?

  学生:有一定差异。

  教师:所以,有时我们需要精确数时,还要用到笔算乘法。现在同学们会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了吗?

  学生:会算了。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第68页中的课堂活动上的题。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全班集体订正答案。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一是突出笔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笔算的应用价值;二是让学生先估算,再笔算,能在探讨笔算计算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三是有效地借助学生原来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讨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四是关注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些地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重点研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

  2。教学例2。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指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大家会算 224×52吗?

  学生:会

  教师:请同学们把这道题的结果算出来。计算时要注意思考这道题和前一道题有哪些不同?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交流,然后再抽一个同学的作业到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请这个同学结合自己的计算回答上面三个问题。

  学生:这道题和上一道题比计算上复杂得多,主要是在计算第二步时要连续向前一位进位。

  教师:这是计算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你是怎样解决的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进位的数记在心里,也可以用很小的数字把它标出来,然后相加时再把这个小数字去掉。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每一步乘的位数要多一些。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第9页的课堂活动。

  教师:这这群小朋友在争论什么?你认为他们谁说得对?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同学在争论34×386的列式问题,这两种竖式都列得对,因为在乘法中,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结果不变。

  教师:这样一来,不管在乘法算式中的三位数和两位数谁在前面谁在后面,我们都能计算了,请同学们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从“做”入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完整地呈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片断中的连续进位是计算中的一个难点。用乘法交换律来计算 34×386是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具体体现,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十四第1~4题。

  (重庆江津市路*)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70页例3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十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用简便算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126×36305×18283×23402×29

  学生计算后,选两道题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让学生对着竖式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教师:这节课就在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多媒体播放情景图。

  引导学生说图意,并按图意列出算式 470×40。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470×40吗?

  如果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则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把47与4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如果学生只用一种方法算,则按以下的方式组织教学。把学生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学生:我第一步是用0去乘470,得到的积是000;第二步再用十位上的4去乘470得1880个十;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教师:这道题和我们面前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哪些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这道题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

  教师: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我们前面掌握的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全是0,由于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步计算没有意义。

  教师:所以,特殊的题目应该有特殊的算法。这道题可以用什么特殊的方法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你们掌握的知识来探讨一下,看谁能找到简便的算法。

  学生讨论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如果学生自己能探讨出新的算法,教师则在鼓励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采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看来同学们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没关系,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样算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面的算式。

  教师:这个竖式和我们列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竖式多了一条虚线,并且只算了一步。

  教师:先来研究这条虚线,哪个同学能猜出这条虚线表示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这条虚线把470和4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47乘4,另一部分是两个0。教师:47×4和470×4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47×4

  教师:算一算47×4的结果。

  学生算出47×4=188。

  教师:和你们前面算出的结果比,小多少?

  学生:188比18800缩小了100倍。

  教师:能解释缩小100倍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出缩小100倍的原因是47比470缩小了10倍,4比40缩小的10倍,一共缩小了100倍。

  教师: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小明对47×4的积作了什么处理?

  学生:把47×4的积188扩大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的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小明的计算过程?

  学生:小明是把470和40分别缩小100倍,先算47×4,算出结果后,再把乘积扩大100倍。

  教师:这种算法和我们前面的算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这种算法要简便得多。

  教师:如果用另一种算法该怎样算?

  学生:先算23×4,再在它的乘积后面添两个0。

  教师:如果算380×87呢?

  学生:先算38×87,再在乘积后面添一个0。

  教师:为什么前一个算式要添两个0,后一个算式只添一个0呢?

  学生:因为前一个算式是缩小100来算的,后一个算式只缩小了10倍。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师:用这种方法算一算230×40,380×87,63×250。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主要展示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末尾有0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通过学生用原来的计算方法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让学生直观地发现有一步计算是无用的,从中激发学生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的需要;再通过对小明竖式的理解过程,让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再通过学生的小结归纳,掌握这种计算方法。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展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也体现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三、巩固练*

  1.指导学生完成练*十四第8题,要求学生先估算出结果,再进行笔算,看笔算结果。

  2。指导学生完成练*十四第5题,要求学生先判断对或错,然后对错误的题说一说错的原因,并说一说防止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十四第6、7题。

  (重庆江津市路*)

  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所学的整数乘法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并,使学生对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应注意的问题系统化,加强知识间的地联系。

  教学过程:

  谈话:本单元,我们除了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还学过哪些知识?回想一下。

  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学了积的变化规律。

  师:两个因数相乘,因数变化会引起积怎样的变化规律?试举例说明。

  生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

  生做课本P50综合练*5。

  订正时,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及规律。

  生2:我们学*了三步混合运算。

  师:老师补充几道混合运算题,你能说明它们的运算顺序吗?

  出示题目:

  50-(820+108)÷29623÷89×(407-168)

  872+(25+135)×2636×72+36×128

  生说说每题运算顺序。(要求学生能准确地说出计算顺序)

  师:大家能正确计算吗?试试看。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师:同学们能按正确顺序计算混合运算,能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

  生做课本综合练*10、11。

  注意:让生说说自己计算步骤及每步算的是什么,以进一步理清思路。

  二、拓展延伸,升华提高

  三、课堂

  谈话:通过学*,你觉得你有什么要注意问题想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课本P49 一P50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

  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

  悦,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 、回顾上一节所学的内容。

  2 、电脑课件出示口算题:23X20 = 42X30 =

  3 、课件接着出示估算题:

  23 X 19 = 42 X 29 =

  23 X 21 = 42 X 31 =

  4 、笔算下面各题。

  1 6 4 3 3 8 65

  X 2 1 X 1 5 X 4 4 X 34

  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请四位学生上台板演,讲评时请同学们说说计算步骤和要点。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心得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5 、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二)、讲授新课。

  1 、课件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 小时,火车1 小时约行145 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 、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提问:李叔叔的城市离北京有多远?你能解决吗?

  3 、独立列式:145 x12 =

  师: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没有0 .· · … )提问: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李叔叔家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4 、经历计算过程。

  ( l )请学生估一估145 xlZ 的大致范围。估算一:把145 看成150

  15Ox1O 得1500

  15Ox2 得300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8)

——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复*准备,促进迁移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你能列竖式计算下面的题吗?

  出示:144 5 44 15

  学生独立练*,指名板演,并组织反馈。

  提问:上面这两题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144 5用5和144每一位上的数相乘;44 15先要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5去乘44,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44,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追问:为什么用十位上的1去乘44,乘得的数44的末位和十位对齐?(表示44个十)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二、 探索交流,建构新知

  1. 提出问题。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笔算乘法,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读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可以怎样列式?(板书:144 15)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就是求15个144是多少)

  提问:144 15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2. 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3. 尝试笔算。

  提问:你能用竖式算出144 15的得数吗?

  学生尝试练*,同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把横式和答句都写完整。

  4. 交流总结。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算法,再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竖式。(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5去乘144得720,用十位上的1去乘144得144个10,144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引导:用两位数个位上的5去乘144得720,在题目中实际就是求出了什么?(5幢楼共有720户)用十位上的1去乘144得1 440,在题目中实际就是求出了什么?(10幢楼共有1 440户)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得2 160,就是求出了15幢楼共有多少户。

  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都是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三位数比两位数多了一个百位,乘的时候还要乘百位)

  提问:谁能概括地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应注意些什么?

  归纳:(1) 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 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 拓展练*,深化理解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把第二题309 26改成302 26)

  学生独立练*,并指名板演,校对。

  提问:这三道题中,哪道题的乘数比较特殊?为什么?(乘数中间有零)

  再问: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为什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6去乘302,乘得的数中间没有零,而用十位上的2去乘302,乘得的数中间有零?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刚才同学们做了三道题,做得非常好,小马虎也做了三道题,请同学们帮他诊断一下,他有没有做对,把不对的改正在旁边。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找错改错,再说说错在哪里。

  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不过,为了不让小马虎以后犯同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小马虎在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指出: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要注意每次相乘积的末位与乘数的那一位对齐;二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三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下面我们来个比赛,看谁都能算对。

  学生独立练*。

  提问:这三道乘法算式,哪道乘法算式比较特殊?(25 112)

  再问: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 做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当回小会计,帮水果批发部算一算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每种水果的总价,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学生汇报后,提问:计算梨、苹果、橘子和橙子的总价时,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价 数量 = 总价。

  五、 全课总结,知情共融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大家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获得并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老师祝贺你们!谁能告诉大家,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评析

  1. 在比较中建构新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算理和算法是完全一致的。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本课的设计,没有孤立地看待三位数乘两位数,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上,而是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笔算的技能,构建知识网络。教学时,先通过两道不同复*题的比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同时为新授作充分的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14415,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使抽象的算理具体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教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上,而是让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两次比较中,学生的知识不断得到整理重组,知识网络得以不断充实与完善。

  2. 在比较中完善认识。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中,主要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乘数中间有零,二是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在教学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时,先让学生比较哪道题目的乘数比较特殊,再让学生比较为什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6去乘302,乘得的数中间没有零,而用十位上的2去乘302,乘得的数中间有零?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时,先让学生比较哪道乘法算式比较特殊,再让学生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比较中得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这样既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又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标:

  同过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规范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探索乘数、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明白末尾有0乘法的口算依据。

  教学重点:

  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举例昨天学生作业中的几种典型错误:(竖式略)

  1、34560 结合竖式提问: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0的位置,乘的时候第一步算6乘34,积的末尾对齐6,第二步算5乘34,积的末尾要对齐5。

  如果是三位数乘三位数(在原式前依次加上一位)谁能说说分几步算?每一次的积怎么写?

  小结:乘到哪一位,积的末尾对齐那一位。

  2、50034 竖式写的时候没有把2个0都写在后面,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画了一条曲线,可以问:书上是怎么画线的?这题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改?

  3、填空说理: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2个0,积的末尾( )个0,为什么?

  二、完成书上的练*

  1、做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得数。填完后问:把后面四栏同第一栏比较,分别看看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估计学生都会说多0、少0之类的。)规范学生的说法:220,2乘10等于20,乘10可以说成是扩大10倍,学生模仿说一说。

  把第一栏和第二栏的比较:一个乘数没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类似的变化还有吗?(比如说第4栏)也指名学生说一说。

  再让学生比一比第2栏和第4栏,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缩小10倍,积不变。)

  2、算一算,比一比

  先请学生观察题组,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再独立完成这些题,做完后交流得数。

  3、完成口算第7题,老师看好时间,从时间角度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做完后,全班校对得数。

  4、完成第10题:你能在□里填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

  □□□□=1600 □□□□=2400

  指名说说你在做题时先怎么想?结果是多少?还有别的结果吗?

  如果没规定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还会有别的结果吗?

  这么多种结果,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5、讨论第9题

  (1)先读题,问:这里一共给了几个信息?

  再读问题,问:这个问题和什么有关?哪些信息暂时还用不上?

  指出:当信息比较多的时候,我们要正确选择能解决问题的信息。

  学生列式解答。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般学生还会提这些废纸能节约多少?

  问:这些废纸指的是哪些废纸?

  学生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再交流。

  三、布置作业

  p.6第8题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自己提高熟练程度。

  2、使学生在计算时遇到连续进位问题时会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类比、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0年广州亚运会取得圆满成功。广州市在比赛前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咱们一块儿去了解一下关于修建高速公路方面的信息。

  (多媒体出示)为迎亚运,广州市修建了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历时14个月,*均每月修路86米;二期工程历时15个月,*均每个月修建213米;三期工程历时12个月,*均每个月修建260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交流,师选择性板书:

  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三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师: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请同学们做在练*本上。比比谁做得又对又快。学生交流算法。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新知:因数中没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解决问题: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1、生列算式,师板书:213×15

  2、揭示课题: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学生试做,抽一生板演。

  做完小组内交流做法。

  3、集体交流。(出示错误做法。)

  1)展台展示,学生错误原因。

  重点交流: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时,积的末位应该写在哪一位上,说明理由。

  (2)黑板板演的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师根据学生的说法板书:213×5的积,213×10的积。

  4、小练*:456×19208×37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9)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实用5份

  1、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6页例1及相应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课件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 ,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 和160×3= ,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

  1、练*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四、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提示

  本部分的教学是口算乘法,包括:整百数乘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乘整十数。这些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有关整数口算乘法的教学目标,它是作为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口算乘法技能的基本要求。教学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自主学*,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目标

  理解整百数乘整十数和几百几十的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合理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过口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结合形式多样的练*,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人参与口算,是学生养成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整百数乘整十数和几百几十的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合理的口算思考过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课前小研究,学*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回顾,谈话导入

  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12个一百是()50个十是()500个十是()420个十是()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出得数。教师随机选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帮助学生回忆口算的'方法,为新课的学*做好铺垫。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信息窗,找出数学信息。

  出示情境图信息窗一,让学生欣赏图片,搜集数学信息

  谈话:请大家仔细欣赏图片,并要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看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谁能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我们得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出学*目标:同学们提的问题还真多,我们本节课重点研究这几个问题,以完成这样的学*目标。

  (1)整百数或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惯。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探究的欲望,为后面的学*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学*新知

  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你找到的数学信息,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探索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一组共发放了多少份宣传资料?指名学生列式:400×20(板书)得数是多少呢?

  (2)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指名小组代表交流预设1:根据4×2=8,推算400×20=8000

  预设2:根据400×2=800,再算800×10=8000预设3:先算4×20=80,再算80×100=8000

  (3)比较异同,优化算法

  其实这几种算法都是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算式进行计算。几种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

  交流讨论,让学生发现两个因数末尾0的个数与积末尾0的个数的关系,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确实用添0的方法来计算这些题最简便,那添0法到底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分小组去归纳: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加上几个0。

  (4)即时练*:自主练*第一题,算一算,比一比,体会算法。

  探索几百几十乘整十数的口算。

  (1)教材34页红点问题:二组一共发放了多少份宣传资料?

  指名列式:210×30(板书)

  又该怎样计算呢?

  (2)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指名小组代表交流。预设1、先算21×3=63,再推算210×30=6300预设2、先算210×3=630,再推算630×10=6300

  (3)优化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加上几个0。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整数乘法口算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在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4)即时练*:自主练*第三题

  (三)巩固新知:

  自主练*1和3,直接写得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讲一讲,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算法:怎样算?

  自主练*2,解决问题。

  学生说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达标反馈

  1、口算,我最棒!

  400×30=90×600=

  50×200=30×300=

  250×40=490×20=

  160×50=70×130=

  2、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页例1、做一做及练*七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旧知,导入新知

  师:李叔叔在哈尔滨工作,过中秋节了,他很想念家中的亲人,决定在中秋与国庆双节期间回北京老家一趟,他买了12斤月饼,每斤45元,请同学们算一算李叔叔买月饼一共花了多少钱?

  (1)让学生理清题意,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

  (2)根据已知量和所求量列出算式

  (3)全班齐做,然后指名板演并说说其计算过程。

  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出示幻灯片,学生读一读)

  谈话引入例1。

  师:在回老家的时侯,李叔叔为了节约钱,决定不坐飞机,坐火车,当他到家时,他算了算,从哈尔滨到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那你们帮李叔叔算一算从哈尔滨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由学生列出式子,师板书:145×12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45×12与145×12什么不同?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估算

  师:那你认为哈尔滨距离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现在同学们来估算一下(学生动笔算)师:你是如何估算的?谁愿意把你的估算过程和想法跟我们分享一下呢?

  让学生说说,教师随机板书学生的估算方法。

  2、笔算

  师:现在我们已经估算出来了,145×12大约是在1500至1800之间,那么如何准确算出145×12的积呢?同学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好不好?

  学生动笔算,教师巡视,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如果有用竖式算的就指名板演,并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教师试着提示。)师:用竖式计算也就是笔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补充板书)

  教师讲解,板书145×12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师:你认为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和笔算的顺序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有联系吗?

  3、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的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4、巩固练*

  教材第49页做一做。(分组完成,集体订正)

  三、仔细琢磨,细心计算,巩固新知

  1、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幻灯片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改正过来。)

  2、50页第一题。(分组完成,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50页第二题)

  四、仔细想想,谈谈收获,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生: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师:那现在哪个同学可以来帮我们小结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竖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练*七第3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7页

  教学目标:

  1、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32×2=/23×3=/23×30=

  180×3=/16×30=/240×4=

  2、9月7日—9日,我们学校参加了青爱工程九九公益日“爱的教育”主题活动,我校*均每班筹款145元,*均每位教师筹款45元。

  问题:

  1、四年级8个班共筹款多少元?

  2、四年级16位教师共筹款多少元?

  (生列式解答)

  同桌互相检查,并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

  师:大家做的很好,让我们来解决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出示:

  3、我们学校三四年级16个班共筹款多少元?

  生列式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

  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尝试练*

  (1)列出横式:145×16=

  (2)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给学生留有讨论时间

  2、学生讨论

  (1)小组内讨论算法

  (2)展示学生尝试练*中的几中做法

  (3)说一说:谁做的对?谁做的错,错在哪里?

  生:甲乙两位同学计算正确,丙同学做错了,因数十位上的1乘145,得数的末位5应该与因数的十位对齐。

  师引导说:为什么与十位对齐?

  2、理清法则

  (1)回顾

  老师带领同学回顾计算过程

  (2)提问

  第一步先算什么?

  第二步再算什么?

  最后再怎样?

  4、对比例题,归纳法则

  (1)观察45×16/145×16

  (2)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计算顺序。

  (3)归纳法则

  三、练*巩固,拓展提高。

  1、课堂小练

  134×16/246×34

  2、教材47页“做一做”

  3、火眼金睛:先判断对错,再改正。

  4、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14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你有办法吗?下课试试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小组内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

  35×2=/18×3=/250×3=

  2、估算

  19×5≈/21×7≈/398×2≈

  3、笔算

  24×12=

  从刚才的计算中,你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吗?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的积加起来。

  4、引入

  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并出示课时目标)

  二、新授

  1、情景导入

  同学有没有看过火车呢?那你们有没有坐过火车啊?李叔叔要坐火车去北京,但是他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好不好?

  2、教学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某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每小时145千米,用了12小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菁华5篇)(扩展10)

——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5)份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一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三位数乘以两位数,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乘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以今后进一步学*小数乘法积累经验。

  以计算月星小区的总户数为题材,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再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法笔算经验尝试用竖式计算,初步感知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再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门票、计算诊所)

  二、教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错误百出。计算本身是有很强的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常常是现实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法指导上着重突出以下几点:

  1、情境教学促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月星小区住户总数”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游戏教学促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游戏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而单纯的计算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因此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领小区门票”、实践应用环节设计了“我出题你来算”、“计算诊所”等活动,让学生适当的“玩一玩”既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应用能力。

  3、自主探索体现主体性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在汇报交流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不断积累积极的数学学*情感和体验。

  三、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促进迁移。

  同学们,这几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月星小区最*新建了一些楼房,可漂亮了,你们想去参观参观吗?不过要进月星小区,我们得领一张门票。如果门票上的问题能顺利解决,就可进入小区。

  课件出示门票

  计算:44x15 78 x 32 5 x 144 238 x 6独立计算,交流笔算过程。

  [设计意图: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抑制到兴奋,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个环节以争取入小区的门票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复*了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架起桥梁,可谓一举两得。]

  (二)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学生获得门票后,课件出示小区情境图,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根据问题列出式子,引入新课。

  [这样的情境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原来生活中蕴含许多数学信息,学*数学能为生活服务。从自觉的去学*数学,解决问题。]

  (三)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1)激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笔算经验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

  (2)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

  (3)全班交流反馈。

  (4)归纳算法。先小组内讨论,再师生总结。

  [设计意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笔算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出笔算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四)趣味练*,促进深化

  1、我出题你来算。(课件逐题出示第1题)

  2、计算诊所。(想想做做第2题)

  3、小小会计师。(第4题练*。)

  [练*针对性强,有笔算练*、有改错练*,还有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练*。此外,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不仅让学生丝毫没觉得计算枯燥,反而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学*计算的乐趣,既巩固了新知识,又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课后延伸,加深理解。

  完成练*第3题[这是让学生独立完成列竖式计算,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总结。

  1、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感受体验。

  2、谁还想提醒大家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回顾与反思进一步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并且给优等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为背景,通过探索卡通人物的秘密,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通过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在教学中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竖式的形成、经历、计算的过程。如145×12先参照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格式写出竖式,这里应让学生形成*惯,数位夺得数写在上面,数位少的数写在下面,便于计算;再考虑,计算顺序即145×2,后算十位即145x×1,并正确写出积的位置,然后计算两个积的和,最后还应检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