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乡愁教案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乡愁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

  (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三)余光中简介

  (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

  (五)学生齐读全诗

  (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母子深情

  绵长

  夫妻恩爱

  厚重

  绮丽迷人

  生死悲痛

  巨大

  最感人

  思乡哀愁

  绵绵无尽

  最惊人

  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

  (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

  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2.正语反出

  3.形式美

  (1)结构

  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2)音乐

  重章叠句,

  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八)总结

  是我国民族传统和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九)拓展阅读,*慕蓉和李广田的《乡愁》,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机动)

  (十)拓展迁移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痛苦是

  爱是

  (十一)作业:

  1.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课外摘抄自己喜欢的诗歌10首并背诵

  3.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写出对诗中四个意象的理解。(机动)

  (十二)结束曲:《送别》(机动)

乡愁教案2

  一:训练重点

  诗歌赏析能力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比较·品味课

  三:预*要求

  1:查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通读,了解诗歌大意

  1:结合对预*的检查,让学生通读本诗

  教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大意,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教师点拨:

  两首同题“乡愁”诗,真是一种愁情两首歌。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旋律,吟咏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思乡情意,别乡愁绪,道尽游子怀恋故土情。

  教学板块之二:练读,品味诗歌的意蕴

  1:全班活动,教师指导两诗的朗读技巧

  教师指导: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依据图表,进行朗读练*)

  2:同学朗读练*,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诗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三:诵读,用声音表现诗歌的情感

  1:个人读,同学品评优劣得失

  2:分组读,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四:比较赏析,获得丰富的感受

  1:比较两诗,加深理解

  先用图表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作答。(大屏幕显示)

  教师进一步简明分析

  1.余光中的《乡愁》

  (一):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二):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三):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一层层加深。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慕蓉的《乡愁》

  (一):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喜悦,有忧愁;

  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

  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节诗,三个画面,意境深远,被笼罩在乡愁的怅惘中不能自已;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诗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缕乡愁却传给了读者。

  在思想意蕴深度的开掘上,*诗不如余诗主题有明显的升华。

  2:吟咏朗诵,反复品味

  依据诗中的具象物,自己运用想象、联想,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3:以情作线,当堂背诵

  教学板块之五:拓展阅读,增进理解

  (大屏幕显示)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课堂小结

  诗歌语言浅显,重在体味其中的意蕴。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大屏幕显示,作为板书。

  [创意说明]

  全诗语言精粹,句式灵活,结构整齐。看起来清爽怡人。这样的美文,不读难悟作者构思之巧、选词之精、情感之丰,不读,难以领略诗歌意蕴之厚、音韵之美。

  于是就以朗读训练为主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

  以朗读来组织教学,五个教学板块思路层层推进,要求步步攀升,体现出训练目标的单纯性;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有几处简洁的指导和精粹的点评,学生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得朗读的技巧;本设计淡薄了对诗歌构思、主题、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对字、词、句、修辞的显性积累,以读代讲,以读带思,体现了诗歌需要“歌”的特点。

  诗本浅显,讲之再三,不过了了;况且,诗言志抒情,非一言半语可道明;故作“比较”的设计,冀以在比较中让学生多思、多品。

  于是就冠以阅读·比较课。

  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诗以配乐朗诵作为示范,以散文《乡愁》的MTV作为导语和背景音乐;利用大屏幕投影作为板书。充分利用视听手段为教学服务,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信息传输。

乡愁教案3

  一、走*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点击下一页)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 。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ザ杂诔谄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 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3】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以报效祖国。

  【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

  《乡愁》赏析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乡愁》知识点

  创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文章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礼赞“*,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

  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乡愁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选择题目:“友谊”“青春”

  PPT:

  【友谊示例】

  小时候/友谊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面包、饼干)/我吃这头/好友吃那头

  长大后/友谊是一本轻轻的书册/我看这头/老师看那头

  后来呀/友谊是一串小小的数字/我在这头/同学在电话那头

  【青春示例】

  小时候/青春是一张五彩的画卷/我在外头/向往在里头

  长大后/青春是一段长长的旅途/我在这头/理想在那头

  后来啊/青春是一张斑驳的照片/我在里头/泪滴在外头


乡愁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乡愁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乡愁教案9篇

乡愁教案1

  《乡愁》教案

  学*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难点分析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朗读比赛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乡愁教案2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梅花魂》是一篇情感非常深沉的文章,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孩子们很难理解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特别是老人读诗情到深处的无声落泪和不能回到祖国的失声痛哭,孩子们更是很难理解,这都将给课文的学*带来较大的.障碍。于是,我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注意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用心去寻找那座学生与外祖父情感交融的桥梁。在学*“读诗落泪”这部分时,我就以文中的三句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外祖父的思乡之愁、爱国之意。

  案例描述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细细品读每个句子,每个词语,说说你能读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的?

  生1:“每当读到……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我从这句话里读出外祖父很思念祖国。

  生2:外祖父每当读到这些诗句就会流泪,说明他非常想念祖国。

  师:外祖父为什么会落泪?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诗?

  生读。(毫无感情)

  师:读得很流畅!还记得这首诗吗?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这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写了王维在外地,每到佳节时加倍思念亲人。

  师:外祖父像王维一样漂泊异乡,读到这样的思乡诗句,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生1:由诗想到了自己,心里很难受。

  生2:外祖父也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生3:想起自己的祖国。

  师:可是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像外祖父一样的华侨们却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他们只能隔海遥遥相望,在心中默默地思念……现在,你就是外祖父,你会怎样读这句诗?

  生1读。(有些投入)

  师:我感受到你思亲,但没有感受到倍思亲,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生2较有感情地再读。

  师:你动情了!是的,诗的每一个字都拨动着老人那颗思乡的心,老人是怎样在流着泪读每一个字的?

  生3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我仿佛真的听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在读诗!

  (教师循序渐进地评价、引导,将学生的情感步步推进,逐步走入人物内心。)

  师:可是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齐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略有沉重)

  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请一生读。

  师:读出了你的感受!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明年春草绿的时候,您能回来吗?

  师:是啊,野草尚且有一岁一枯荣,而外祖父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到祖国。此时的外祖父就是一片从树上落下来的叶子,他多么想落叶归根哪!这种回家的渴盼你能读出来吗?

  一生深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扣人心扉!谁想像他一样读一下?

  生齐读。

  (有了前一诗句的铺垫,学生很快融入人物情感)

  师:可是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齐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比前一次沉重,较有感情)

  出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师:想一想,外祖父那轻似飞花的梦是什么梦?

  生:回国梦。

  师:外祖父又为什么而愁?

  生:不能回国。

  师:这种愁绪像无边的丝雨飘满外祖父的心田。你能读出来吗?

  一生入情朗读。

  师:老人的情感已经融入你的内心!而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声音沉重,感情深沉)

  师:我不懂什么?

  生:我不懂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

  师板书:思念。

乡愁教案3

  一:训练重点

  诗歌赏析能力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比较·品味课

  三:预*要求

  1:查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通读,了解诗歌大意

  1:结合对预*的检查,让学生通读本诗

  教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大意,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教师点拨:

  两首同题“乡愁”诗,真是一种愁情两首歌。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旋律,吟咏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思乡情意,别乡愁绪,道尽游子怀恋故土情。

  教学板块之二:练读,品味诗歌的意蕴

  1:全班活动,教师指导两诗的朗读技巧

  教师指导: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依据图表,进行朗读练*)

  2:同学朗读练*,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诗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三:诵读,用声音表现诗歌的情感

  1:个人读,同学品评优劣得失

  2:分组读,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四:比较赏析,获得丰富的感受

  1:比较两诗,加深理解

  先用图表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作答。(大屏幕显示)

  教师进一步简明分析

  1.余光中的《乡愁》

  (一):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二):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三):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一层层加深。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慕蓉的《乡愁》

  (一):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喜悦,有忧愁;

  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

  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节诗,三个画面,意境深远,被笼罩在乡愁的怅惘中不能自已;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诗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缕乡愁却传给了读者。

  在思想意蕴深度的开掘上,*诗不如余诗主题有明显的升华。

  2:吟咏朗诵,反复品味

  依据诗中的具象物,自己运用想象、联想,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3:以情作线,当堂背诵

  教学板块之五:拓展阅读,增进理解

  (大屏幕显示)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课堂小结

  诗歌语言浅显,重在体味其中的意蕴。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大屏幕显示,作为板书。

  [创意说明]

  全诗语言精粹,句式灵活,结构整齐。看起来清爽怡人。这样的美文,不读难悟作者构思之巧、选词之精、情感之丰,不读,难以领略诗歌意蕴之厚、音韵之美。

  于是就以朗读训练为主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

  以朗读来组织教学,五个教学板块思路层层推进,要求步步攀升,体现出训练目标的单纯性;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有几处简洁的指导和精粹的点评,学生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得朗读的技巧;本设计淡薄了对诗歌构思、主题、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对字、词、句、修辞的显性积累,以读代讲,以读带思,体现了诗歌需要“歌”的特点。

  诗本浅显,讲之再三,不过了了;况且,诗言志抒情,非一言半语可道明;故作“比较”的设计,冀以在比较中让学生多思、多品。

  于是就冠以阅读·比较课。

  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诗以配乐朗诵作为示范,以散文《乡愁》的MTV作为导语和背景音乐;利用大屏幕投影作为板书。充分利用视听手段为教学服务,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信息传输。

乡愁教案4

  二、熟*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这首诗。

  2.放《*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

  乡 愁

  *慕蓉

  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厂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明确: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采表现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愫?

  明确: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诗人连用了两个虚实结会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故乡的面貌-一模糊的怅恫--雾里的挥手别离

  (虚) (虚) (实)

  诗人首先以虚写虚,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悯,并参进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然后诗人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非常具有画面感、形象性的场景,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比喻独特新颖,意蕴丰富。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现实中并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来作比,只是为了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与己同在。这是诗歌艺术中“无理有情”的手法。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5

乡愁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学*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教案6

  《乡愁》教案

  【教学设想】

  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一、学*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二、走*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

  1.通过反复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4.学*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四、反复吟咏,揣摩精妙

  请从不同词性揣摩《乡愁》的美: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乡愁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选择题目:“友谊”“青春”

  PPT:

  【友谊示例】

  小时候/友谊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面包、饼干)/我吃这头/好友吃那头

  长大后/友谊是一本轻轻的书册/我看这头/老师看那头

  后来呀/友谊是一串小小的数字/我在这头/同学在电话那头

  【青春示例】

  小时候/青春是一张五彩的画卷/我在外头/向往在里头

  长大后/青春是一段长长的旅途/我在这头/理想在那头

  后来啊/青春是一张斑驳的照片/我在里头/泪滴在外头

乡愁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以报效祖国。

  【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探究·探究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

  (七)把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在小组内探究交流。

乡愁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学*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积累思乡的对联。

  情感目标:

  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

  他,一首诗,道出了*共同的心声;他,多次往返海峡,却始终难圆故乡梦;他,一段陈词,成就故乡无尽的佳话和荣耀。

  他是谁呀?(乡愁诗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教学过程

  在以往学*诗歌的课堂上,老师说过,学*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朗读)

  是的,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朗读时解读诗歌的 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2、齐读

  觉得自己读得好吗?

  录音好在哪里?(强调:语速要慢,感情是忧郁的,节奏要放慢)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的朗读,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

  3、个别读。

  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能吸引人,打动人。

  通过刚刚的朗读,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呢?(诗人融于诗歌中的浓浓思乡之情)

  为什么诗人会有如此浓重的乡愁呢?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余光中在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时,脱口而出

  让我们再次跟着录音朗读,体会诗中的乡愁。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思念一直萦绕在心间,让他怅惘叹息。那么,诗歌中那些词可以看出。

  (如: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小小 窄窄 矮矮 浅浅 叠词,以事物的轻小衬托乡愁的浓重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物化乡愁,使其具体可感。)

  愁绪在诗中弥漫,读来似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乡愁本来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么诗人又是如何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呢?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分别表达的是怎样的乡愁呢?

  所以,作者在选取这四个意象时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内涵,你觉得它们之间有无共同点呢?

  (都显示着分离,漂泊,诀别,可望而不可即的离别情绪)

  那么,真的都一样吗?在情感的归属上没有什么不同吗?

  (由个人——国家)

  是的,余光中曾说过:

  在漫长的时光中,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家恋乡,更是慢慢升华,成为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这份爱国情怀,深入诗人骨髓:

  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爱啊!

  让我们携带着诗人的这份情,再来齐读全诗,感受诗歌中的浓浓乡愁。

  三、总结

  板书:

  读(诗歌)──赏(意境 )──悟(情感)


乡愁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乡愁教案6篇

乡愁教案1

  一、走*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点击下一页)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 。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ザ杂诔谄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 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3】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教案2

  二、熟*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这首诗。

  2.放《*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

  乡 愁

  *慕蓉

  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厂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明确: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采表现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愫?

  明确: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诗人连用了两个虚实结会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故乡的面貌-一模糊的怅恫--雾里的挥手别离

  (虚) (虚) (实)

  诗人首先以虚写虚,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悯,并参进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然后诗人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非常具有画面感、形象性的场景,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比喻独特新颖,意蕴丰富。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现实中并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来作比,只是为了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与己同在。这是诗歌艺术中“无理有情”的手法。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5

乡愁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 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

乡愁教案4

  【教学设想】

  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一、学*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二、走*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

  1、通过反复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4、学*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四、反复吟咏,揣摩精妙

  请从不同词性揣摩《乡愁》的美: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乡愁教案5

  【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3、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 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

  (二) 初读感知

  1、 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 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 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5.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板书: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板书:思念母亲) 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 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之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模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友谊是

  母爱是

  【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童年 邮票 家愁

  (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 船票

  (夫妻分离)

  后来啊中年 坟墓

  (母子死别)

  而现在老年 海峡 国愁

  (游子与大陆分离)

乡愁教案6

  一、教材简析

  乡愁,是*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同时,读者可以感受作者浓郁而又强列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二、设计理念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乡愁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乡愁教案9篇

  《乡愁》教案

  学*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难点分析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朗读比赛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梅花魂》是一篇情感非常深沉的文章,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孩子们很难理解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特别是老人读诗情到深处的无声落泪和不能回到祖国的失声痛哭,孩子们更是很难理解,这都将给课文的学*带来较大的.障碍。于是,我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注意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用心去寻找那座学生与外祖父情感交融的桥梁。在学*“读诗落泪”这部分时,我就以文中的三句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外祖父的思乡之愁、爱国之意。

  案例描述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细细品读每个句子,每个词语,说说你能读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的?

  生1:“每当读到……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我从这句话里读出外祖父很思念祖国。

  生2:外祖父每当读到这些诗句就会流泪,说明他非常想念祖国。

  师:外祖父为什么会落泪?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诗?

  生读。(毫无感情)

  师:读得很流畅!还记得这首诗吗?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这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写了王维在外地,每到佳节时加倍思念亲人。

  师:外祖父像王维一样漂泊异乡,读到这样的思乡诗句,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生1:由诗想到了自己,心里很难受。

  生2:外祖父也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生3:想起自己的祖国。

  师:可是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像外祖父一样的华侨们却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他们只能隔海遥遥相望,在心中默默地思念……现在,你就是外祖父,你会怎样读这句诗?

  生1读。(有些投入)

  师:我感受到你思亲,但没有感受到倍思亲,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生2较有感情地再读。

  师:你动情了!是的,诗的每一个字都拨动着老人那颗思乡的心,老人是怎样在流着泪读每一个字的?

  生3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我仿佛真的听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在读诗!

  (教师循序渐进地评价、引导,将学生的情感步步推进,逐步走入人物内心。)

  师:可是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齐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略有沉重)

  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请一生读。

  师:读出了你的感受!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明年春草绿的时候,您能回来吗?

  师:是啊,野草尚且有一岁一枯荣,而外祖父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到祖国。此时的外祖父就是一片从树上落下来的叶子,他多么想落叶归根哪!这种回家的渴盼你能读出来吗?

  一生深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扣人心扉!谁想像他一样读一下?

  生齐读。

  (有了前一诗句的铺垫,学生很快融入人物情感)

  师:可是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齐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比前一次沉重,较有感情)

  出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师:想一想,外祖父那轻似飞花的梦是什么梦?

  生:回国梦。

  师:外祖父又为什么而愁?

  生:不能回国。

  师:这种愁绪像无边的丝雨飘满外祖父的心田。你能读出来吗?

  一生入情朗读。

  师:老人的情感已经融入你的内心!而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声音沉重,感情深沉)

  师:我不懂什么?

  生:我不懂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

  师板书:思念。

  一:训练重点

  诗歌赏析能力的训练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比较·品味课

  三:预*要求

  1:查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通读,了解诗歌大意

  1:结合对预*的检查,让学生通读本诗

  教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大意,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教师点拨:

  两首同题“乡愁”诗,真是一种愁情两首歌。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旋律,吟咏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思乡情意,别乡愁绪,道尽游子怀恋故土情。

  教学板块之二:练读,品味诗歌的意蕴

  1:全班活动,教师指导两诗的朗读技巧

  教师指导: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依据图表,进行朗读练*)

  2:同学朗读练*,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诗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三:诵读,用声音表现诗歌的情感

  1:个人读,同学品评优劣得失

  2:分组读,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四:比较赏析,获得丰富的感受

  1:比较两诗,加深理解

  先用图表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作答。(大屏幕显示)

  教师进一步简明分析

  1.余光中的《乡愁》

  (一):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二):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三):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一层层加深。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慕蓉的《乡愁》

  (一):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喜悦,有忧愁;

  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

  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节诗,三个画面,意境深远,被笼罩在乡愁的怅惘中不能自已;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诗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缕乡愁却传给了读者。

  在思想意蕴深度的开掘上,*诗不如余诗主题有明显的升华。

  2:吟咏朗诵,反复品味

  依据诗中的具象物,自己运用想象、联想,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3:以情作线,当堂背诵

  教学板块之五:拓展阅读,增进理解

  (大屏幕显示)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课堂小结

  诗歌语言浅显,重在体味其中的意蕴。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大屏幕显示,作为板书。

  [创意说明]

  全诗语言精粹,句式灵活,结构整齐。看起来清爽怡人。这样的美文,不读难悟作者构思之巧、选词之精、情感之丰,不读,难以领略诗歌意蕴之厚、音韵之美。

  于是就以朗读训练为主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

  以朗读来组织教学,五个教学板块思路层层推进,要求步步攀升,体现出训练目标的单纯性;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有几处简洁的指导和精粹的点评,学生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得朗读的技巧;本设计淡薄了对诗歌构思、主题、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对字、词、句、修辞的显性积累,以读代讲,以读带思,体现了诗歌需要“歌”的特点。

  诗本浅显,讲之再三,不过了了;况且,诗言志抒情,非一言半语可道明;故作“比较”的设计,冀以在比较中让学生多思、多品。

  于是就冠以阅读·比较课。

  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诗以配乐朗诵作为示范,以散文《乡愁》的MTV作为导语和背景音乐;利用大屏幕投影作为板书。充分利用视听手段为教学服务,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信息传输。

  二、熟*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这首诗。

  2.放《*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乡愁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乡愁》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针对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乡愁》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学生第一次接触新诗,教师的配乐范读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一是可以使学生增加读诗的兴趣,另外还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人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在这里,有感情地朗读始终是放在首位的,事实上,我们在学*诗歌时,都是在诵读中逐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简单描述想像到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入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这首诗学生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歌的层次结构,二是诗歌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学生这么多的发现,可见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学生的即兴写诗,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他们积累的学*语文的宝贵财富。当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引发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刻意地模仿。这个练*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时时认识到,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这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时候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学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展,使学生的学*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针对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乡愁》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学生第一次接触新诗,教师的配乐范读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一是可以使学生增加读诗的兴趣,另外还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人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在这里,有感情地朗读始终是放在首位的,事实上,我们在学*诗歌时,都是在诵读中逐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简单描述想像到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入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这首诗学生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歌的层次结构,二是诗歌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学生这么多的发现,可见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学生的即兴写诗,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他们积累的学*语文的宝贵财富。当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引发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刻意地模仿。这个练*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时时认识到,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这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时候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学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展,使学生的学*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

  这是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上完这节课后,我深切地感受到现代诗歌的教学,更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理念。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对诗歌的感受理解,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自己远离父母、离家求学的生活实际,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夫妻天各一方、母子人世阴间的生活场景,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部分,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第二,在语文课上,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但也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而应该是“*等中的首*”。要体现这一主导地位,教师首先要对这一堂课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而不能完全“非预设性教学”;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问题的设置,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合理安排提问的顺序,做适当的延伸拓展。

  第三,无论是学生掌握了能力,学会了方法,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都应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巩固。余光中先生将乡愁形象生动地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那为什么不让学生试着以乡愁为本体写几个比喻句呢?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

  《乡愁》是我上次公开课选择的篇目,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在中学的时候就被它那优美的旋律和深远的意境所吸引,因此我希望在我的教学引导下,学生也能接受一次美的熏陶。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从多方面进行了准备,包括声音、图片,以及每一分钟的任务都做了精确的设计。上课的时候努力把每一个设想都呈现出来,确实我也感觉到了学生对这首名诗的兴趣,他们被精美的课件深深吸引,终于伴着紧张和自信结束了这堂课。

  可是在课后教研组内讨论的时候,从大家的评课意见中我找到了这堂课的不少成功之处当然也有许多不足。大家一致认为最大的缺憾在于缺少阅读,特别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因为这首诗只有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我细细反思确实如此。记得作者于光中曾经说过:乡愁四韵只有在咏叹中才能见。幸好课堂本身就是缺憾的艺术,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不断改进提高。

  为之紧张而忙碌的青年教师职业技能比赛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次比赛让我找到了众多可以带给我启迪的老师们,在看到他们精彩的讲授过程之后,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值得我去认真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着课本,读着诗歌,我试着寻找教学的切入点,然而我的思路产生了偏差,幸亏有各位老师的指导,她们告诉我:诗歌,重在品读,这让我对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读——品——读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数量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进行朗读,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用个性化的感受,去丰富作者用情所塑造的意象,走*作者的乡愁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如果我能通过多媒体、图片、音乐视听、动情导引等手段营造氛围、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联想、吟诵入境,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动情体会诗歌的感情。

  2、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后,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品读的关键在于把握意象,而在此环节,我没有在分析的开始引出“意象”的概念,而是放在了最后才提及,如果在开始就利用幻灯片引出“意象”的概念,会让同学们觉得更清晰明了些。带着对意象的探讨,引导同学们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整首诗的过程中,缺少学生之间的评价,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些时间进行简单地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

  5、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在同学们找本诗中所出现的意象时,如果我能利用幻灯片出示相关的图片,也许会让同学们看起来更直观些,印象更为深刻些。

  当然,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择其善者而从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乡愁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乡愁的散文 (菁华5篇)

  1687年,瑞士有一位叫约翰纳斯·胡斐的医生,撰文记述一名患了怪病的大学生。这名大学生因为非常想家而病入膏肓。医生给他开了许多药都不见效,只好建议他回家休养。没想到,只是“回家”这个计划,就令他振奋许多;在回乡的路上,他竟然完全康复了!

  “乡愁”是一种病,根源在于你的记忆,你对家乡的记忆。

  对家乡的认识,只有在你走出家乡,看到了另一处地方时,方才开始。

  人们离开家乡,或是因为对异地的向往,或是因为要向上奋斗,摆脱贫穷……但,当你千方百计登陆异地后,思乡之情却油然而生。

  记忆里,老家宽大的胡同口,遮天蔽日的大树,乡亲们坐在树下谈笑风生。天空是绿色的,那是大树的绿荫晕染到天上的效果。

  老家的夜晚,天蓝得发黑,满天繁星又大又亮,像一颗颗钻石闪耀光芒。当你轻轻入睡的时候,窗外草虫啾唧,包围着你的梦乡——虽有万千只虫类歌手合唱,那却是一昼夜中最静谧的时刻。

  令我们深感失落的是,如今在都市的灯光污染下,我们都不太有心思去看星星、看月亮了。当你翻阅老照片的时候,总能够回想起一些陈年往事。但,随着将照相机嵌入手机这一天才设计的诞生,再也没有那些发黄褪色的老照片了——人们都在忙着即拍即删。

  回乡是治疗思乡病的最好办法,因此每逢春节,许多*人总是不顾一切要回家过年,就像候鸟要迁徙一样。

  但你所落脚的城市在巨变,你远方的故乡也在巨变。只不过,跟都市的`日新月异相比,*的乡村越来越变得不像昔日的乡村了。每次在农村看到那些用红砖和预制板搭建的千篇一律的房屋,心里都不太舒服。而今的乡村建筑比城市建筑更无个性。这也不能怪农民,因为他们只能买到这样的建筑材料,他们也请不起设计师。就算是村里的富户,也不过把门楼造得更高些,瓷砖贴得更光鲜些罢了。

  那些承载你儿时记忆,那些你在异乡魂牵梦绕的大树小河、老屋池塘已然灰飞烟灭,无影无踪。当你满怀疲惫,眼里搁着酸楚的泪,揣着一腔乡愁,满心指望“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能为你“抚*创伤”时,忽然感觉自己好像又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故乡变成了另一个异乡……

  确实,有很多事情,只有在回忆中才仍然一直存在着。有时我们根本无法再回到最原始的回忆里去,因为我们无法再重建当初的情景,而乡愁给你的回忆上了色,让它变得更加缥缈虚幻,令人惆怅。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乡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乡愁,是忧伤的,也是温暖的;是怀旧的,也是淡雅的。这个通常只在文学作品里出现的词,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的官方文件和规定中现身,让人眼前一亮。“乡愁”出现在*的施政蓝图中,体现了*对人文的尊重,对文化的尊重,对人们精神情感生活的尊重。 “乡愁”不是简简单单诗意化的语言,它的内涵很深,它是中华民族情感的维系,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

  我国是农耕大国,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的村落有这么多的文化内涵。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无比珍贵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接续不断的极为重要的传承载体。保护传统村落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方式。

  村落不是一个人的家园,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的不是个人的“乡愁”,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

  毋庸讳言,自20xx年至20xx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的消失,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灰飞烟灭。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了,都消失了,我们的“乡愁”就无处寻找。

  翟建*的这部《我的乡村 我的记忆》正是为了给我们给后人留住乡愁而付出的十年心血和辛劳。吾乡*阴文化底蕴丰厚,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古村落和乡土文化。建*试图通过我县乡村中的建筑、碑刻、遗址、工艺、风土人情、典型人物、典型村落元素的解读,告诉读者什么是“乡愁” ,哪些传统文化是优秀的,应该予以保留和保护,给我们的后人留下纪念和借鉴。

  建*的这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卷,大体有以下三部分内容:一是“乡愁”元素的个性解读,二是概述乡村中有价值的文化元素,三是对贤子峪、东峪南崖、南泉等八个最有特色的村落纵深解读。

  作者以一位艺术家特有的视角,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走遍了*阴的每一个村村落落、街街巷巷,走访了群众上千人,拍摄图片多张,本书从中精选出1200多张,又用洋洋洒洒20余万言,对*阴乡村文化进行了深入地挖掘、整理和阐述。

  书中解读了*阴的儒释道及基督教天主教的来龙去脉,收录了30座庙宇,23座古楼,13家祠堂,15座教堂,14座古桥,6处大院子,24棵古树,8个古村落,2座古县城。毫不夸张地说,这部大书是迄今为止*阴县历史上最全面、最详实、最权威的乡村博物馆。可以断言,再过百年乃至数千年,人们了解*阴、感知*阴,一定不会绕过《我的乡村 我的记忆》。

  过去与建*接触并不是太多,但早就知道他的书法十分了得,狂草汪洋姿势,挥洒自如,大有唐代今草奠基人“草圣”张旭之神韵,是*阴历史上第一位*书法家协会会员。对他还具有文学创作天赋并不十分了解。去年,我、恩华、建*三个人为主,在圣母山下的海棠园里,与卓雅轩葡萄酒庄联合搞了一次中秋诗会,建*不但光着膀子搬椅子、弄场地,还在诗会上亲自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这个冬天没有雪》,让与会的诗人、作家和朗诵艺术家不由得刮目相看。后来,建*又给我欣赏了他写的其他部分诗歌作品,我深深觉得,建*的文学素养和他的书法水*一样,出手不凡,达到了很高的水*。这部《我的乡村 我的记忆》的正式出版发行,更证明了这一点。这部书的所有文章都是建*独自创作的,他不但有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特思维和独到见解,而且资料详实,文笔生动,遣词造句极为精当,不像有的史料性见长的大部分书籍那样语言直白干涩,读来味同嚼蜡。更难能可贵的是,建*还以一个艺术家的洞察力和审美力,发现*阴乡村自然天成的魅力,同时有人物,有情节,讲述了村民们勤劳、善良的朴素品质,以及他们对家庭、家人、爱情的骨肉情、责任感。即便对在农村被称为傻子和“潮吧”的非健全人,建*都能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发现他们身上的那一星星闪光点。这也让我们感触到了建*那颗滚烫的善良之心!

  十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之中不过稍纵即逝的一瞬间,但是,作为个人,十年又是遥远而漫长的旅途。人生短暂,去掉童年、少年,再去掉风烛残年,有效的生命时间不过三、四十年,十年时光应该是人生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建*能够以生命中最好的年华坚强坚守,耐得住寂寞,坚韧不拔,致力于*阴乡村的考察与发掘,抢救了大量的实物和第一手资料,难能可贵,令人钦佩。这部书的出版,是对建*十年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劳的最高奖赏。仅凭此书,就足以证明,建*是一位称职的博物馆馆长,也可以说是一位优秀的博物馆馆长,这个称号他当之无愧!

  乡愁是一棵树,乡愁是一根草;乡愁是一碗米酒,乡愁是一杯苦茶;乡愁是一份浓浓的情,乡愁是一道高高的坎;乡愁是一份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动。

  乡愁是村头那缕袅袅升起的炊烟,乡愁是村口那弯明亮如镜的古井;乡愁是村中那口荷叶田田的水塘,乡愁是村尾那棵饱经风霜的古樟。

  乡愁是青石板上清脆的脚步声,乡愁是四方井边悦耳的捶衣声;乡愁是晨曦中汉子挥鞭驱牛时的吆喝声,乡愁是暮霭里儿童骑在牛背上的牧笛声。

  乡愁是老人们聚在一起时的唠嗑,乡愁是小孩子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乡愁是男人们喝酒胡言乱语的那份醉气,乡愁是女人们关门品评男人的那份羞涩。

  乡愁是父亲那根长长的旱烟杆,乡愁是母亲那桌丰盛的年夜饭;乡愁是哥哥姐姐那声血浓于水的叮咛,乡愁是弟弟妹妹那缕牵肠挂肚的思念。

  乡愁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时的那份欢笑,乡愁是朋友们在一起神聊时的那份得意;乡愁是大人们串给孩子们的那个红包,乡愁是老人们送给年青人的那份祝福。

  乡愁是游子出门在外改不了的乡音,乡愁是慈母日渐衰老抹不*的皱纹;乡愁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那份相思,乡愁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那份煎熬。

  乡愁是抹不掉的对故乡的那份怀想,乡愁是解不开的对故乡的那份眷恋;乡愁是化不了的对故乡的那份浓情,乡愁是挥不去的对故乡的那份惆怅。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故乡,记住我们永远的家。记住乡愁,就是记住家园,记住我们共同的根。

  最*的天怎么啦?从去年入冬以来一直到今年的5月基本上一直都在下雨,使得人的心情总是阴霾,让我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忧伤,我透过窗户看着窗外淅沥的小雨还有雨点滴落在活动板房上“贴塔托”的声音,我不由莫名的伤感起来,于是我的思绪迎着那风穿过那黑黝黝的云层随着那时空飘荡在一个小山村的上空,我向下看见一幢木房里我父亲正在厨房里忙活着,而我母亲却正在往灶膛里添着材,我向他们大声的喊到“我回来了!”,可他们总是听不见,没有回应我的叫嚷,依然专心的做着他们的事。我终于明白我那莫名的伤感原来源至我思念家乡的忧郁,那是乡愁。

  记得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乡愁》中说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我小时候的乡愁却总是一首欢快的歌曲,一首《乡间小路》伴随着我的整个童年,每天放学后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对我母亲说到:“妈,我去看牛去了。”然后赶着我家那头老黄牛沿着乡间泥泞的小路徘徊在山岭与沟谷之间,当牛儿吃饱开始反复咀嚼的时候,也是小伙伴们放松的时候,不再担心牛儿偷吃庄稼的我们开始了我们的嬉戏,男孩子玩躲藏猫猫、大花脸、小石头撞石碑、斗鸡等游戏,女孩子则玩踢毽子、捡石子等小玩意。男孩子们玩得无聊的时候总是去嘲笑女孩子游戏的无聊及无趣,最后总吸引着女孩子参加了我们的游戏,于是大家分边边,或学电影里的铁道游击队,分配各种角色,然后把电影重演一遍,虽稚嫩却充满着欢乐。当然偶尔也会学刘三姐对对山歌,只是羞涩了一些。当太阳快下山的时候,这是我们回家的时候,也是我骄傲自豪的时候,我总会在这个时候用自制的竹笛吹响《乡间小路》,引来男伙伴们嫉妒的眼光同时也吸引着女孩子们羡慕的目光,而我总是装着毫不知道的模样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外求学的时候,乡愁总是那一声声催人的喇叭鸣笛声,回家时让人兴奋离家时让人感伤。我们读书的那个时候,学校很少,由于交通的闭塞,从高中起就要半年才回一次家。那个时候的校园,城里的学生和乡下的学生是两道不同的风景,衣着干净、整洁、华丽的就是城里的学生,而我们从乡下来的学生衣服基本上就是皱和灰。活动在操场中心的永远是城里的学生,而我们从乡下来的学生基本都是站或坐在树荫下,心里怀着羡慕、嫉妒、恨等复杂的眼光看着城里学生青春的靓影,总有自惭形愧的感觉而不敢靠*。放学后看着城里的学生三三两两的回家,而我们只有静静地回到宿舍拿着锑铁饭盒去食堂打饭,吃着难以下咽的饭菜,免不得想起家中的温馨而让泪珠在眼里打转。由于乡下师资缺乏,本应初中就该开的课而没有开,导致我们的学*成绩严重偏科,故我们从乡下来的学生就会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的自*用以缩短和城里学生的差距,我们就这样一天一天的重复,靠着清贫与自尊的坚持,最终在学业上赶超城里的学生,那时我们才敢正面城里学生的脸庞而目光却依然不敢直视。当放假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们会以最快的速度打包好自己简单的行囊,匆忙的来到车站,挤上列车焦急的等待发车,当列车出发的喇叭鸣笛声响后向着那贫穷而温馨的家乡行驶时,我们会突然的安静下来,但心却依然激动,我们回家了。

  而现在,乡愁就是电话里的一声问候,电话接通时心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处说起,匆忙问候挂断电话后怔怔的发呆,而心里却依然波澜起伏。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城市成了城里人,每天的上下班或外出出差把整个日历安排的全是事业,每天穿梭在川流不息的车辆中,清晨和那日暮早已与城市的喧嚣溶为一体。本着农村人的朴实、勤奋、吃苦、努力与探索,我的工作总是那样的出色,我的职位越走越高,我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但每当安静或轻闲的时候,成功与幸福的喜悦没有冲褪我那莫名的空虚,我总是在这一刻想起我那遥远的家乡,还有我那用尽心血供我读书现已经苍老得已没有生气的父母亲。

  而今天,当我拿起电话拨通后,当指尖那头传来母亲的声音后,我就明白,乡愁就是一种清淡且浓烈的牵挂与思念,母亲的心始终在我这头,牵挂伴随我走到很远很远,而我的心也一直在母亲那头,凝结为永久的思念。

  1687年,瑞士有一位叫约翰纳斯·胡斐的医生,撰文记述一名患了怪病的大学生。这名大学生因为非常想家而病入膏肓。医生给他开了许多药都不见效,只好建议他回家休养。没想到,只是“回家”这个计划,就令他振奋许多;在回乡的路上,他竟然完全康复了!

  “乡愁”是一种病,根源在于你的记忆,你对家乡的记忆。

  对家乡的认识,只有在你走出家乡,看到了另一处地方时,方才开始。

  人们离开家乡,或是因为对异地的向往,或是因为要向上奋斗,摆脱贫穷……但,当你千方百计登陆异地后,思乡之情却油然而生。

  记忆里,老家宽大的胡同口,遮天蔽日的大树,乡亲们坐在树下谈笑风生。天空是绿色的,那是大树的绿荫晕染到天上的效果。

  老家的夜晚,天蓝得发黑,满天繁星又大又亮,像一颗颗钻石闪耀光芒。当你轻轻入睡的时候,窗外草虫啾唧,包围着你的梦乡——虽有万千只虫类歌手合唱,那却是一昼夜中最静谧的时刻。

  令我们深感失落的是,如今在都市的灯光污染下,我们都不太有心思去看星星、看月亮了。当你翻阅老照片的时候,总能够回想起一些陈年往事。但,随着将照相机嵌入手机这一天才设计的诞生,再也没有那些发黄褪色的老照片了——人们都在忙着即拍即删。

  回乡是治疗思乡病的最好办法,因此每逢春节,许多*人总是不顾一切要回家过年,就像候鸟要迁徙一样。

  但你所落脚的城市在巨变,你远方的故乡也在巨变。只不过,跟都市的日新月异相比,*的乡村越来越变得不像昔日的乡村了。每次在农村看到那些用红砖和预制板搭建的千篇一律的房屋,心里都不太舒服。而今的乡村建筑比城市建筑更无个性。这也不能怪农民,因为他们只能买到这样的建筑材料,他们也请不起设计师。就算是村里的富户,也不过把门楼造得更高些,瓷砖贴得更光鲜些罢了。

  那些承载你儿时记忆,那些你在异乡魂牵梦绕的大树小河、老屋池塘已然灰飞烟灭,无影无踪。当你满怀疲惫,眼里搁着酸楚的泪,揣着一腔乡愁,满心指望“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能为你“抚*创伤”时,忽然感觉自己好像又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故乡变成了另一个异乡……

  确实,有很多事情,只有在回忆中才仍然一直存在着。有时我们根本无法再回到最原始的回忆里去,因为我们无法再重建当初的情景,而乡愁给你的回忆上了色,让它变得更加缥缈虚幻,令人惆怅。


乡愁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乡愁优秀作文 (菁华5篇)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邮票寄托着游子的情思,是“胡马依北风”的依恋,是“夕阳西下”的惆怅,是“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喜悦。无论身在何处都改变不了对故乡绥化北林区的思念。

  在*的版图上,不用放大镜,你是找不到绥化的。它位于黑龙江省,东接林城伊春,西接油城大庆,南接省城哈尔滨,北望边城黑河。面积2723*方千米,她的`一园一景都令人流连忘返。

  记忆里常流连的是儿时房前的院子。四面既没有水泥,也没有红砖,只是朴素地在房前用栅栏围成凸形。一进院子,是条直通房门的 石子路。一侧是自然的小菜园,那翠玉般的小白菜,上了蜡似的红樱桃,翡翠样的菠菜,在园子里都精神抖擞地舒展着,那昂首挺胸的样真让人忍俊不禁。另一侧则是充满欢乐的空地,空地上立着一根结实的水泥立柱,柱上镶嵌着小巧的篮筐,每当放学后回到家,我都愿意捧着心爱的 篮球,跑到篮筐下尽情投篮。这小小的院子带给我多少童年的快乐啊!

  最令我心神??爽的是春天漫步校园的情景。欣欣然张开绿眼的柳树,勃勃然钻出泥土的小草,融融然拂面的春风都让你感到一股清新的空气夹带着湿意扑面而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最妙的是这个时侯恰好飘下润润然的春雨,雨丝粘在头发间,就会变得分外清新,沁人肺腑。透过春雨,似乎听得见春草正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晶晶染得的雨露的声音,看得见学子们长大后忙碌事业的矫健身影......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是的,家乡的美景是属于我们大家的,更是我们应该共同享受的。

  对家乡的眷恋是一杯酽酽的茶,经常品味,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我一直漂泊在外,甚至没给父母发过一个笑脸,父母也沓无音讯。就在今年大年二十七,我收到了一声来自远方的问题——我在温州那个混得不错的堂弟和在南京钱滚滚而来的表姐都给我发了一条短信:“哥(弟弟)你今年能回家吗,四年不见,仅仅我们两人在家过年,缺了你,总感觉冷清了许多。希望你能回家看看,好吗?”

  爆竹声中一岁除,再有三天,我就又老了一岁了,可是我现在是陆军五星上将,正在着手设计等离子,还要大概四五年才能从这冰冷的设计室中脱身。“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去,还是不去?

  家乡的茶叶,释放出一抹抹醉人的清香,手端一杯茶,望着天边的彩霞,看着落日一点一点地沉进远方的山谷。看着血色的夕阳褪到朝阳升起的地方,看着蛟洁的月光激起我心中的纹浪。这一切的一切,像涟漪般在我心中荡漾。可是,一丝丝的茶香,连闻到都成了奢望,这味儿,在我的舌尖上慢慢地远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它剩下了一缕缕矇眬的残影……

  第二天,我那苦味的思乡泪洒到我的设计台上,渗到我的家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人认为,乡愁是雨后屋檐下的一滴雨,还有人认为,乡愁是池塘里漂浮着的树叶,可我认为,乡愁是田间池塘的一架独木桥。

  在我家乡。一望无际的金黄麦田里。有一片四四方方的小池塘,每到秋来,我就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玩。一根粗壮的大树杆横亘在池塘的两边,深棕色的树片上泛出许多青苔,时不时会有蝴蝶飞来,在上面停留许久。

  浮云随着袅袅炊烟轻轻飘走,鸟儿停在枝头,我和小伙伴们飞快地跑到独木桥边,开始了比赛:谁先走到独木桥尽头,而且用时最短,谁就赢。小花先上了木桥?她双手展开,双脚颤颤巍巍地走在独木桥上,微风吹来,吹起了她的发丝和角,她的双脚颤抖着,在最后关头,她过了独木桥,她笑了,我们都笑了。第二个是小超,他是个大胖墩,肚子上像装了气球似的,我们都叫他“小胖墩”,小胖墩上去了,他十分*稳,丝毫不慌,他健步如飞,就因为他走得太快了,在半路就掉进了水里。我们哈哈大笑起来,小花捂着肚子蹲在地上,我仰头大笑,而小胖墩呢,他摔得满身泥巴,他苦笑着,随后也跟着我们欢笑。我们的笑声传遍了整个村子,最后,轻轻流入云际……

  这个独木桥是我们最怀念的地方,在那里有稻田,有小鸟,有微风,还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无忧无虑,十分享受。

  听着爆竹声,看着美妙的霓虹灯,伴着钟表的滴答声。00:00在转瞬间走过了。明天的曙光在前方等着我,新的一年在前方等着我。15岁,我来了。

  璀璨的除夕夜,喷香的年夜饭,温馨的欢聚。大人,小孩,和永别许久的乡友,在这团圆的饭桌上围成了一个笑脸……“电视上的春节联欢晚会随着时光的岁月持续的播着,家人们聊聊家常,几个小孩在自家门前放放鞭炮”这些场景在每年的这个时光都会重复上演,可这**凡凡的小事,却是那么的难以忘怀。

  今年,温馨的除夕好像少了些什么。同样是一如既往的春节联欢晚会,同样是圆圆的餐桌,同样是美味的食物,但是——在天津的哥哥还未回家,怪不得今年的除夕少了些欢笑。不知身在远方的哥哥过得好吗?

  还记得,小时候。我和哥哥每天都会吵架,几乎我每天都被欺负,每天都会哭。哎!现在想想,真幼稚。曾想:哥哥,你赶快走吧,永远都不想看见你!等到今天事实的到来,心情变得好复杂……身在远方的哥哥啊,什么时候回来啊?最*过的好吗?今晚会像我们一样在吃年夜饭吗?

  时光推移着,年华流逝着。牵挂的祝福随着风,是否能飞到你那旁的世界呢。哥,我们都长大了。都学会了宽容,都学会了感恩。相信,我们不会因某些鸡毛蒜皮的小时事而伤了之间的关系。崭新的未来在明天等着我们……

  曾经对乡愁的认识,只是潜意识的以为乡愁就是对故乡和家人的种思念。随着各种知识的不断增长我猛然发觉,乡愁不但是对故乡的一山一水的依恋和思念,也是对家人的无限牵挂,更多是怀念故乡的所有一切……

  转眼间要到*的春节了,在这传统佳节到来之际。所有漂泊在外的人们再次整理行囊,开始踏上了日思夜盼的归家路。无论是选择火车或者长途巴士回家。都是无惧各种路途上的艰辛,这种信念就像《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无论前面是多么千难万险,他也是毫不退却勇往直前。相比这些背着一个个大小包囊乘坐公共交通回家的人们,算是幸运和轻松的。从网络媒体上我还看到有选择不同的回家方式。一大批民工选择了自己驾乘摩托车直接回家。这种数千公里的长途跋涉是何种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我们还是从很多地方透过笨重的头盔看到了他们那眼里闪出的激动和兴奋。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咱们祖国的经济大省广东省去看看,一直来广东省的社会经济领跑在全国首位,连续27年的GDP保持全国第一。再次印证了广东省是全国最大的民工集聚地,每年春运广东省所担负的春运压力一直受全国上下关注,虽然该省所有车站码头机场全部开启春运模式,但还是被这突如其来的返乡高峰给忙的应接不暇,寒风中民工们只好露宿火车站广场,当地*和车站工作人员为他们搭上了可以遮风挡雨的篷布,并热情的递上一杯暖手的开水,一幕幕温馨与和谐的画面时刻显现……子夜时分,篷布里面温暖如春走出棚外我们看到了一位位昂首挺胸的*战士,在为人们站岗放哨,当听到里面传来属于他们自己的乡音时,瞬间嘴角片刻露出了会心一笑……也许对外面这些可爱的*战士而言,他们早已经把里面等待回家的人们当成自己的家人了,所以当晨间的太阳升起,这些最可爱的人依然是蓄势待发精神饱满。

  当代*的春运堪称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这种大迁徙背后凝聚了是一种多大的理念,让所有这些人们都可以忍受漫漫回家路上的各种艰辛,无论多远都奔向自己的故乡。去看望家里的老人孩子,会会自己的所有亲戚朋友,走走自己家乡的乡间路,还有就是去好好吃上自己永远吃不厌的家乡菜……

  这就是乡愁。乡愁更多的是种叶落归根的踏实心境。值此传统佳节即将到来之际,请允许我代表家人向所有认识我的和我不认识的朋友们致以节日的问候,恭祝各位:新春吉祥!家庭美满幸福!身体健康!借着金猴闹春预祝大家在即将到来的丙申猴年;生活更加美满幸福!所有梦想都能实现!最后也祝我和弟弟学*能更上一层楼,加油哦!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