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篇

日期:2022-09-28 00:00:00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3.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面成一角度的*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板书:斜坡的启示

  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拉力越大

  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

  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拉力越小

  斜面省力

  课后小节: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4、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2、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4、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2、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

  4、造房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教学难点:

  设计房子

  教学准备

  1、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2、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总结全篇活动

  欣赏各种建筑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

  3.我是怎样出生的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教学难点:

  把重物绑在身上的体验活动

  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l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

  (五)后记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

  第四单元 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岩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知识与技能:

  1、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岩石的特征。

  教学难点:

  鉴别身边的岩石。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3、板书课题:略

  二、认识岩石

  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

  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

  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6、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1)我对岩石的了解:

  (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

  (3)岩石的作用

  (4)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

  第二课时

  一、观察岩石并分类:

  1、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引导。

  3、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

  标本名称

  我的发现

  (1)

  (2)

  (3)

  (4)

  (5)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5、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

  6、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7、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全课总结和拓展

  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

  第五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

  1、大脑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书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3、能够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脑在人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挥中心的作用。

  2、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六个功能区。

  3、了解大脑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意识到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正逐步加深。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教学难点:

  体验到大脑对人体各种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

  教学准备:

  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图片、课件、核桃、水豆腐、七巧板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游戏活动:看谁反应快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游戏——看谁反应快。

  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例如:师说“上”,同学们说“下”。老师说“前”,同学们说“后”……下面游戏开始。(上——下,前——后,抬头——低头,开眼睛——闭眼睛)

  师:在游戏中,同学们所做的这些游戏动作是谁在指挥着你?(大脑)(听、想、做……)

  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

  过渡:关于大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状、大小、作用、结构等)

  二、引入新课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模样和功能。

  (一)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

  1、教师用台秤称出1400克(2斤8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脑的重量。

  师:我请六名同学拎一拎老师手里的苹果,猜一猜它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这一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的重量,同学们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脑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生:这生进行猜测。

  2、认识大脑的大小。

  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

  师:我请四名同学(四名同学个头大小都有显著差异)分别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它们大脑的大力。

  生: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师: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刚才我们观察仍是大脑的重量和大小,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3、认识大脑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表面与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

  生:猜测回答。

  师:老师请两名同学上讲台做一个简单的实验(2个大小一样的纸团展开),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结果并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

  4、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左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右侧身体,右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左侧身体。

  师:你*时是左手做事多,还是右手做事多?

  生:(右手做事多,说明你左脑用得多,我们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所以*时还可以练*左手做事,使你的右脑也变得更聪明)

  5、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小块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谈按豆腐的感受。

  师:大脑的软硬如*时我们吃的鲜豆腐,所以非常的软,同学们在*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大脑的颜色是什么色的?(学生观察课本)

  生:回答

  师:对,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红粉色的。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脑的直观形象)

  师:这是在人体活动中发号施令的脑,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

  二、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

  师: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

  生:学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大脑的管理范围)说一说,像这几种行为大脑又是怎样指挥的?

  生:学生思考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大脑称为“人体司令部”?

  生:学生先讨论,再进行汇报。

  师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课时

  一、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一)记忆力测试

  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试游戏。

  1、游戏1——猜数字

  师:介绍游戏规则(出示幻灯)

  利用10秒时间仔细观察屏幕中出现的15个数字,看谁最快发现屏幕中缺少了哪几个数字。

  ①学生汇报

  ②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又快又准确的记住这些数字?

  ③在你猜数字游戏时你们的大脑又是怎样指挥你的?

  2、游戏2——拼图案

  师介绍游戏规则和要求(出示幻灯)

  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案,观察这一图案10秒钟,把图案弄乱后重新拼回原来的图案,并且图案大小和颜色不变。

  师小结:我们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时的学*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如,联想记忆、编顺口溜、理解记忆等,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二)创造力测试

  ①七巧板

  ②既拼图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并给图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③学生进行汇报并展示你拼的图形。

  ④为什么同学们所拼出的图形都不一样呢?

  ⑤学生进行汇报。

  师小结:由于每位同学的大脑在存储的知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拼出的图案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中要勤于用脑,否则大脑的反应就会慢慢地变得迟钝,影响同学们的学*和生活。

  (三)了解左脑右脑的差别,并认识到保护大脑的意义。

  1、投影——观察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

  2、谈话,左右脑分别控制人体不同的活动,左脑控制人体右侧的活动,右脑控制人体左侧的活动,一般情况下,人的各种动作需要左右两半球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大脑两个半球分别管不同领域的工作,它们互为补充,紧密协调,共同实现了大脑的整体性功能。

  师:左右脑半球各自有什么功能。

  生:看书后回答。

  师: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那么我们应如何保护大脑。

  生: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师生共同交流,师小结。

  师小结:①首先要消除相应的疲劳,恢复脑的功能;主要是同学们要按时休息,保证每天晚8-10个小时;②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可以提高学*与记忆能力;③要加强营养膳食,保证身体所需的能量;④每天保持欢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情绪;⑤禁止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对大脑的发育都有好处。另外在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都要保护好头部,使大脑不受伤害。

  二、介绍机器人考格,总结全课。

  三、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讨论,在运动时,我们还有哪些好方法保护大脑?

  四、课外延伸

  查找资料,看营养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篇扩展阅读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篇(扩展1)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3.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面成一角度的*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板书:斜坡的启示

  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拉力越大

  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

  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拉力越小

  斜面省力

  课后小节: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2、搭支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2、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教学难点:

  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教学准备:

  搭建高塔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准备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

  3.我是怎样出生的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教学难点:

  把重物绑在身上的体验活动

  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l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

  (五)后记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

  第六单元《交流与质疑》

  1、交流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参与辩论活动,能写出一篇辩论稿。

  2、能够正确理解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

  3、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

  4、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向科学家学*。

  2、愿意就科学问题展开辩论。

  3、以中立的客观立场倾听和记录正反两方的意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2、能够在辩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故事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故事资料,等会请各小组阅读资料上的故事,并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 公众为什么认为电话是贝尔而不是梅乌奇发明的?

  (2) 什么原因造成了故事里出现的那样的局面?

  2、学生阅读故事并讨论。

  3、学生交流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归纳,如:贝尔用钱干什么了?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梅乌奇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公众知道电话是他发明的?

  4、教师简单小结,板书课题(交流)。

  二、明确交流的概念和交流的意义

  1、 讨论:你们认为什么是交流?在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进行交流?

  2、 学生分组讨论。

  3、 汇报讨论结果。

  4、 教师小结:交流就是让其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任何一种形式。在科学探究中要及时让公众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过程与方法。

  三、研究交流的方法

  1、谈话:我们已经了解了交流的重要性以及交流的概念,那么在科学探究中,人们通常有哪些不同的交流方式呢?

  2、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所知道的交流方式列出来,越多越好。

  3、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自己所了解的交流方式。

  4、感受口头交流的方式。

  (1)让学生描述甲虫的特征,然后请同学识别所描述的甲虫。

  (2)让学生讨论一个话题,了解讨论的要点。

  5、了解书面交流的方式

  (1)图表:阅读66页的图表,你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用图表的方式进行交流有什么优点?

  (2)海报:使用海报的形式要注意什么?

  (3)图画:运用图画形式交流,有什么特点?

  6、师生共同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在生活中要想交流,可以采取很多的方法。概括一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如描述、讨论、电话、辩论等;另一类是用书面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的,如图表、海报、图画、书信、照片、模型等方法。

  四、讨论使用各种交流方式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各种交流方式时要注意什么呢?

  五、讨论:如何选择交流的方式?

  六、作业布置:

  收集材料,准备下节课的辩论会:对确诊“为植物人”的病人,我们应该继续治疗,还是放弃?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如何选择交流方式?

  二、辩论会:

  1、按观点分组。

  2、小组讨论,磨合论据。

  3、辩论

  4、教师点评。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

  2、质疑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

  2、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质疑。

  2、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

  3、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质疑别人,勇于接受别人的质疑。

  2、形成注重真实的科学品质。

  3、乐于发现问题,进行质疑。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什么是质疑,也知道哪些内容值得质疑。

  2、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解释、取证方法做出分析,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交流”知识,知道“质疑”及其意义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了解了什么是交流以及交流的几种方式。在课堂上,同学们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举手发言或是小组讨论了。你们知道这样的交流有什么好处吗?

  2、学生思考

  3、引导:正因为交流有这样多的好处,所以我们强调大家要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惯。倾听不仅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对交流的人给予尊重和帮助,对他的交流内容是否注重事实和证据进行科学的质疑。(板书课题)

  4、提问: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质疑这个词,你能说说“质疑”是什么意思吗?

  5、学生发表意见。

  二、引导学生了解“质疑”的几个方面

  1、谈话:其实,在以前的科学课上,我们经常进行质疑,比如,我们在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我们同学提出了怎样的假设?又做了怎样的实验方案设计?

  2、学生思考回答。

  3、同学们对他们的假设、设计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4、刚才你们对这些实验设计的不同见解,就是“质疑”。

  5、引导:想一想,你们刚才的质疑针对的是哪一方面?

  6、教师小结引导:刚才我们质疑的是针对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方面的。那么,除了对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提出质疑外,你还对同学或自己的哪些科学活动有过疑问,提出过自己的见解?

  7、学生回忆、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8、引导归纳:那么谁来说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质疑?

  9、师生共同小结:质疑应从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探究问题是否具体明确、得出结论的证据是否充足合理、做出的解释是否可靠等方面入手。

  三、巩固运用

  1、谈话引导:有位五年级的同学叫马小虎,非常想独立完成一项科学研究。这天下课时,看着饮水机前一个个排队接水喝的同学,忽然灵机一动想通过调查本班6名同学每天的饮水次数和饮水量,来估算全校800名同学一天的饮水总量。你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说说他这样做行不行?

  2、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并向全班汇报。

  3、小结

  4、引导:谁能为马小虎同学的这项科学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帮他完成自己的心愿?

  5、学生讨论交流。

  6、引导:假如你是马小虎,经过大家的质疑、帮助,你将怎样调整研究方案?

  7、学生思考交流。

  6、布置作业

  请你回家后,参考刚才的实验方案,想一想,如果你来对全校六个年级中各选一名同学就同样的饮水量问题进行调查,你应该怎样做呢?把你的设计写成研究方案。

  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篇(扩展2)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十)份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

  第四单元 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岩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知识与技能:

  1、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岩石的特征。

  教学难点:

  鉴别身边的岩石。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3、板书课题:略

  二、认识岩石

  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

  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

  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6、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1)我对岩石的了解:

  (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

  (3)岩石的作用

  (4)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

  第二课时

  一、观察岩石并分类:

  1、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引导。

  3、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

  标本名称

  我的发现

  (1)

  (2)

  (3)

  (4)

  (5)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5、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

  6、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7、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全课总结和拓展

  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4

  5、**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3、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2、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2、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动滑轮、定滑轮各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

  组装滑轮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5

  教材分析

  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第二部分是“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第三部分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2、导出课题并板书。

  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心)

  1、学生猜测:如果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它在水中是沉是浮?

  2、观察实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观察在水中的沉浮

  三、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2、分组讨论

  3、分组汇报

  4、师解释什么叫物体排开的水量。

  四、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出示问题:橡皮泥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

  2、分别做实验:实心橡皮泥和各种浮在水面上的形状

  3、记录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

  五、自我评价与课外延伸

  六、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6

  第五课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

  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

  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

  2、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

  3、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

  4、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

  教学重点

  知道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教学难点

  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

  教学准备: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明显的纸盒。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桨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4、学生讨论并交流。

  5、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7、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

  8、学生讨论并交流。

  第二课时

  一、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学生交流各自解释。

  3、多媒体展示:獾、蜻蜓、壁虎、猫头鹰、刺猬、狐狸,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4、学生交流各自见解。

  5、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6、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7、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并进行调查访问。

  8、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二、探究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作业:选择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动物

  白天 蚂蚁 蜻蜓 蝴蝶

  黑夜 猫头鹰 壁虎 老鼠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7

  六、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8

  第三单元 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繁殖。

  教学难点:

  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教学准备:

  让学生带一些常见的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课后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的花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植物的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类。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3.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放大镜的使用 镊子的使用

  二、实验器材

  植物的花朵、放大镜、镊子、解剖盘

  案例背景分析:

  本课的活动准备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观察、采集活动。学生课前到花园中去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感受花的种类的纷繁多样。同时,搜集凋谢的各种花朵到课堂研究。二是准备课堂探究器材。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准备观察工具:镊子、放大镜、刀片等。为了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以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准备了一些有关花的图文,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谈话导入新课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你知道关于花的哪些知识?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植物的花。(板书课题:植物的花。)

  (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提问:同学们,请看,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什么呀?

  (有很多花)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了解有关花的一些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关于花的知识呢?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这些花的构造一样吗?

  生猜想。

  2.初步研究花的主要组成部分:

  (1)今天我们首先来研究花的组成部分。

  出示:活动一: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a、解剖要求:解剖时要按由外到里的顺序撕下各部分,解剖操作中要细心,不要损伤了被解剖部分,要把撕下的各部分分行、分类摆好、摆齐。并且填好表格。

  b、镊子的使用方法:用大姆指和食指控制镊子的松紧,要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而不是上部。 注意安全,不要被镊子夹着手。

  c、花萼——由许多萼片组成,花开放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

  花冠——花开放以后靠美丽的`颜色招引昆虫传粉,许多片花瓣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 花被。

  雄蕊——由花药(里面有花粉)和花丝(支持着花药)组成。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小组动手解剖。(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解剖活动中,适时进行指导。)

  汇报成果。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

  (3)出示:活动二 根据花的构造给花分类。

  师:自然界中花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给这些花来分类,你们认为怎么分好。<小组讨论>

  师:老师这里有一种最科学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出示)

  一株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叫做完全花。 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辨一下,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出示)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下。

  师补充说明:在不完全花中,只有雄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

  很高兴同学们掌握了花的构造,并能轻松就分辨出不同种类的花。

  4.进一步研究有关于花的知识: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花的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完成研究报告。(学生填写完成研究报告)

  (三)、拓展活动

  看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

  学生讨论汇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

  四、总结:

  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好吗?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教学难点:

  把重物绑在身上的体验活动

  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l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

  (五)后记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篇(扩展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

  1、师:在我们在学*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

  (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围绕中心。在设计练*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篇(扩展4)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韵味美和意境美,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作者。)

  通过这节课的学*,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一幅图画,聆听一段话语,体味一份感情。齐读课题。

  二、理解诗题。

  1.师简介诗人背景。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画成就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卫边疆。王维是一位特别重感情的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元二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现在,谁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2.我们对诗人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楚了题目的意思,这就完成了学*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

  二、初读古诗。

  1.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

  3.生字读音。渭(wèi)浥(yì)

  4.指名读古诗,同学评议读音。

  5.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全诗大意: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请你再饮一杯酒吧;因为你向西出了阳关之后,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三、诵读悟情。

  1.从诗中选取的景物感受离别之情。

  (1)在王维和元二将要离别的时刻,王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朝雨新柳图(出示朝雨视频),请看屏幕。同学们想想看,此时此刻,这从柳枝上悄然滑落的雨滴,这还是雨吗?

  这是王维的泪,是元二的泪,是两人离别的泪水。仿佛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流泪。

  (2)那么诗人为什么写柳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俗,“柳”与“留”谐音。

  (3)这仅仅是在写景吗?不,这是诗人在借景抒情,读出景中的情。学生练读,展示,师指导。

  (4)多美的景啊,多深的情啊!在这伤感别离的时刻,千言万语化作这一杯送别的酒,我就是诗人,来,让我们一起端起酒杯对好朋友元二说:劝君——(生接读)

  2.从两地的距离和环境的差异体味离别之情。

  (1)饮了这杯酒后,元二就要到安西去了。安西在现在的新疆,元二此去要走3000多公里,穿越大半个*,中途要跋山涉水,穿越茫茫的戈壁沙漠,要用多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而那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2)多媒体出示两组词语对比,学生选择。

  春雨绵绵黄沙满天

  生机勃勃满目荒凉

  亲朋好友遍地举目无亲

  浓浓的家乡话乡音不再有

  (3)老师引读: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激情背诵。

  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心情,后来它被谱上曲子,作为送别曲广为传唱。因为每次传唱的时候,都将这首诗唱三遍,所以它又叫《阳关三叠》。

  1.欣赏二胡曲《阳关三叠》。

  2.学生和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在古时候,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送别的人不同,景不同,所表达的送别之情也有所不同。

  多媒体出示送别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生齐读并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

  2.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3.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积累喜欢的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4、边读边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边读边积累词句,学*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读懂课文,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活动:

  课前、课中反思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遍地金黄”指的是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课件出示油菜花遍地盛开的图片,简介油菜花。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互相交流,理解词义。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按顺序分为三部分。

  三、自主阅读,感悟体验

  1、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找出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3)思考:“我”为什么特别喜欢油菜花?文章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油菜花?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边读边想象,将课文中不懂的地方用笔标记。

  3、交流汇报。

  (1)“我”为什么特别喜欢油菜花开?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蓬蓬勃勃”“浩浩荡荡”等词语。(那浓郁的生气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

  (2)文章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油菜花?是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的?

  ①指名学生读出有关部分,全班交流。

  ②齐读第4-6自然段,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句段,全班朗读。

  4、小结写作方法:作者抓住了油菜花的特点,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各种修辞方法,从颜色、气味、花期等方面具体描写。

  5、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课件出示句子。指名答,全班交流。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情感变化,是因为油菜蓬勃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独特的充满青春气息的色彩,是因为它开得灿烂,是因为它们不畏风雨的精神感染了“我”。作者借油菜花提醒自己,提醒读者:只要你心中充满阳光,乐观地面对生活,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这就是作者收获的“遍地黄金”。

  四、拓展延伸

  课后思考题第二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同桌分享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谈话导入

  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第4―6自然段。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出示课件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伙伴交流、讨论。

  (学*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讨论)

  (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师: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生交流)

  2、拓展练*: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3、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词语的感情变化。

  4、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作者想象的原因和合理的基础,学*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5、我能利用课文新奇大胆的想象,激发我对生活的热情,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并合理想象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1、练*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词语的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想象的原因和合理的基础,学*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知道“镜”、“艇”、“熊”、“窗”都是后鼻音;“潜”读音是二声;正确书写“潜艇、毛毯、窗户、砌成、狗熊、煎饼”等词。

  2、练*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方法指导:

  1、“镜”、“艇”、“熊”、“窗”都是后鼻音;“潜”读音是二声;书写“艇”要注意“建之”旁托起右上部分。

  2、体会用词的准确,有助于我们遣词造句。

  3、完成表格,有利于我们理清文章思路。

  4、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的快乐和可爱。

  5、让自己走进作者的想象,创设情境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的感受来谈。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

  1、我能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读通课文。我会扫除读音障碍了。

  (1)瞧,本课的生字我会看拼音写汉字了

  mén chuāng yǎn jìng tuō xià qián tǐng

  ()()()()

  máo tǎn jiān bǐng cán jiǎn qì chéng gǒu xiòng

  ()()()()()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饼()潜()砌()艇()

  拼()替()彻()挺()

  (3)我会写下列词的近义词

  喜欢——()收拾——()幻想——()

  希望——()凉快——()假装——()

  (4)我会划去括号里不合适的词

  有时候,我希望我的房间变成一(个间)魔术屋,一(辆艘)潜水艇、一(座所)学校或一(家个)商店,它要能长出四(个颗)轮子,一(部对)翅膀,那就更好了。

  二、小组合作学*,交流讨论:

  围绕重点问题研读课文:

  “为什么他会希望自己的房间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呢?说明现实中他希望什么?”

  1、带着这个问题,读读你最感兴趣的他的一个想象,从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什么?

  2、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强调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并读好该部分。

  A、交流自己的感受

  B、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希望吗?为什么呢?你怎么想的呢?

  C、如果你的房间也真的变成了这样,你想象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D、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一段话,读出你的向往。

  3、小结学*方法:把自己当成作者,想象真的变化了会有什么新奇的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词语的感情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作者想象的原因和合理的基础,学*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3、我能利用课文新奇大胆的想象,激发我对生活的热情,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并合理想象的思维品质。

  方法指导:

  1、以读代讲,读中来品析作者的感情。

  2、学*本课结构上前后呼应的写法。

  3、此题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旨,请认真感悟亲人对作者给予的绵绵不尽的关爱,以及作者对亲人的感情。

  4、抓重点语句感悟作者情感变化,要学会边读边体会。

  5、学以致用,学会想象,想象既要丰富,又要合理。

  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学*,讨论交流:

  继续围绕重点问题研读:

  1、针对第二部分其他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2—3小节)读好相应段。

  2、以读代讲,我通过读书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小结第二部分的内容和感受,全班同学自由读第二部分,我读自己喜爱的小节。

  二、学*课文1。3部分,感受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1。他的房间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能通过读书告诉大家?

  2。读了这一段有什么,我对一些句子和词语有了自己的想法。

  例如:为什么他要“嘘——小声点”地告诉我们那些别人不知道的宝贝呢?“其实”一词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3。作者的想象那么美好,为什么最后他还是说“自己最最喜欢的还是现在的房间”?

  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

  本组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

  三、品析语言,感悟作者情感变化与本文语言特色:

  1、我会读这些句子:

  我希望我的房间有轮子。

  我更希望我的房间长了翅膀。

  我特别希望我的房间是一件间魔术小屋。

  我最最喜欢的还是我现在的房间。

  2、我知道“希望”、“更希望”、“特别希望”、“最最喜欢”这些词表现的情感变化。

  3、我会有感情的读上面的四个句子。

  4、我觉得这些句子读起来感觉特别亲切熟悉:

  教师点拨:本文语言方面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的的修饰,多是采用儿童口语,如“嘘——小声点”、“哇,那该多好!”我还能找几句__________。读来亲切,容易上口。

  三、拓展延伸:我也会像作者一样

  原来我们生活中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能通过文字把它们呈现出来,作者新奇的想象并不神秘,因为他想到的我们也都想道,我们也能这样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我希望我的房间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描述的是纯真、难忘的童年岁月。教材安排了有关童年的古今诗词,也有名人名家对儿时情怀的追忆,讲述的都是亲身所为,亲眼所见,而口语交际和*作的安排都是针对童年话题的说说写写。《古诗词三首》是本组教材的开篇,天真烂漫的童年情怀,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也特别能激发对童年的向往,用古诗词的语言描述的童年情景,更是活泼跳跃,意境深远。《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新字,通过看图比较等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会写7个生字。

  2.读准诗词,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有感情诵读三首古诗词

  3.通过画面想象,图文结合,查看注解、关键词比较等方法,品词潜句,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使风儿童的顽皮可爱,以及溪畔农家生活的和美、恬淡、惬意。

  4.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能够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改编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情韵。

  教学时间:

  2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牧童》、《舟过安仁》。

  一、话题导入:

  1.板书童年。齐读。有人说童年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你说童年是什么?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怀念着,留恋着,让你们这些小小的孩子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出示两首诗,自读。

  二、学*《牧童》

  1.只显示一首《牧童》看屏幕自读。问会读了吗?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读起来多么有声有色,动静相宜啊。

  2.我们也把这首诗读活吧,老师建议看着书再读,问为什么要看着书读?因为书中有许多辅助的知识。谈一谈。生看书自读,边想象边自读。教师表扬读书姿势,表扬读诗时的神情动作。

  3.指读。正音。讨论“铺”与“横”的读音。教师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孩子们选择正确读音。再指读。“蓑”读准*舌音,看图了解,集体书写这个字。

  4.诗歌,朗朗上口,古人读文作诗难免摇头晃脑,正是因为古诗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你能让节奏感强烈点吗?

  5.指读,停顿时间的长短由自己决定,看谁读得最象诗。

  6.读了很多遍了,你读懂了哪一句?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7.聚焦作者吕岩。吕岩,字洞宾,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早年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人们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你说,神仙一般的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肯定是牧童有哪方面的东西,吸引了他?再读诗歌,说说,让神仙羡煞的究竟是什么?

  8.指说。体会情感,随机点拨,比较“六七里”写出了草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吹笛的随意,笛声的稀少,但足以表现牧童随意随性的情景,数字前后不得调换。“弄”字感受随意自在。“不脱蓑衣卧月明”由“不脱”体会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读好句子。

  9.齐读诗歌。这是一位怎样的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带着这样的感情一次次齐读。我们喜欢这样的童年,齐背。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篇(扩展5)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篇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 药瓶

  学生准备 天*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如果在天*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就会*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来完成本节课的学*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的*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不*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篇(扩展6)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语文七色光”由四项语文实践活动构成。第一项为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内容为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修改病句。练*题本身难度不大,重在*时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第二项为“日积月累”,内容为积累词语、名言和俗语。教学中除引导学生理解意思、熟记成诵外,还要引导学生扩大积累量,互相交流这方面的积累,以进一步扩大积累。第三项为“知识窗”,内容为了解《精卫填海》的故事,体会主人公坚定不移的精神。第四项为“窗外事”,内容为调查学生们喜欢的电视节目、报纸名称以及了解最*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教学时要以交流为主,来扩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

  2.找出病句的病因并进行改正。

  3.熟记勉励人的名言、俗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4.了解《精卫填海》故事的内容及其中蕴涵的道理。

  5.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更多*期国内外的大事,开阔了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病句的病因,并能正确进行修改。

  2.积累勉励人的词语、名言、俗语等,并懂得恰当运用。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勉励人上进的名言警句。

  2.搜集与“持之以恒”有关的名言、俗语等并记在积累本中。

  3.搜集最*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的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⑴画掉错误的注音。此项练*旨在让学生掌握字词的准确读音。

  ①指导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②学生自己读词语,画去错误的读音。

  ③学生个别汇报,对于有争议的读音可在全班进行交流。

  ④鼓励学生去发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字词的读音容易出错,对读音准确的学生给予表扬。

  ⑵修改病句。此项练*旨在让学生发现句子不通顺的病因,注意词语的搭配和准确使用。

  ①读句子,找出病句病因。第一句,“克服”与“错误”搭配不当。第二句,“参观”与“图书”搭配不当。

  第三句,“两个”与“新旧”这两个词语的顺序排列不当。

  ②找出病因后,小组讨论怎样修改合适。

  ③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学生有不同的修改方法,不必强求一致,只要正确即可。在修改病句时,要 使学生学会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2.日积月累。

  ⑴读一读,写一写。本项内容要求学生养成积累词语、名言及俗语的*惯。

  ①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

  ②学生个别汇报,还知道哪些内容相关的词语。

  ③小组交流。把自己写的词语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⑵读名言、俗语。本项内容由两句名言一句俗语组成,其主题与本单元主题“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相一致。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名读,师生评议。

  ③初步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

  ④小组内检查朗读,对读得好的同学提出表扬。

  ⑤练*背诵。

  ⑥扩展积累,朗读或背诵课前搜集的有关“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俗语或名言等。初步理解其含义,从中感悟“持之以恒”精神的可贵之处。

  ⑦比一比,看谁积累得最多,内容最充实。

  3.知识窗。

  本次“知识窗”的内容为了解《精卫填海》的故事内容,明白其中蕴涵的道理。教学时可先读一读“知识窗”的内容,然后议一议,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精神的可贵之处,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与启发。

  4.窗外事。

  本次训练的内容是调查最喜爱的电视节目、报纸名称及最*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可让学生先自己填写,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心得。教师要对搜集信息丰富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倡议学生要多了解身边发生的事,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主旨。

  3、教导学生保护水资源。

  4、了解非洲文化。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产生疑问。

  1.师:今天我们先来聊聊非洲。板书:非洲(同学们交流以前对非洲的了解。)

  生:我从以前学过的课文《梦想的力量》,知道非洲是一个缺饮用水的地方!

  生:非洲黑种人居多,非洲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生:非洲是个贫穷落后,怪病丛生的地方

  2.师:在人们的印象里,恐怕非洲是要和贫穷、落后、灾难、疾病联系在一起的。其实那是非洲政治、经济落后所导致,今天,老师却要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非洲(师板书:彩色的)请大家齐读一下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

  师:是啊!孩子们,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呢?大家想知道吗?

  生:(齐答)想

  3.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者彭仁一起走进彩色的非洲,去感受非洲那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大家坐好,非洲之旅已经开始了。

  (二)、带入情境,走进文本

  1.师播放课件:非洲风光视频

  2.欣赏后交流感受。

  师:说一说,你现在的感受又是什么?

  生:非洲原来如此美丽!

  生:非洲有着很多美丽、迷人的风光,

  生:非洲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足以让人满怀赞叹。

  3.你们的感受在文章里可以找得到!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读准字音,字词,找出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两个句子。

  刚才读了课文,现在老师要看看书上的生词你们自学的怎样:

  色彩斑斓炽热充沛硕大火炬树巨蟒渗透奥旺多聆听木薯红沙瓤强悍粗犷篝火(指名读)

  读得真好,同学们自主识字的能力真棒!

  4.谁能说一说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句子。

  生: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生: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师随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这两个句子。(课件)

  师: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感叹句;

  生:一个在课文的前面,一个在文章的最后,前后呼应,与课题照应

  5.师:你们真细心!这两个句子分别放在课文的首尾,表达的意思相同,照应课题,像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前后呼应。(板书:色彩斑斓多姿多彩)作者是怎么赞美非洲的?让我们来学着作者的语气一起赞美非洲吧!(生齐读: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看大屏幕要求(出示)

  6.默读课文,思考:“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词句来具体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用笔写一写,记一记,然后同桌之间交流。

  师课件出示填空题: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那里的是彩色的。

  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学生汇报

  生:那里骄阳蓝天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动物世界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艺术是彩色的

  生:那里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

  师结合此处课件,引导学生体会出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师:在文中作者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词句来具体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呢,大家自由汇报(充当小导游进行介绍)。

  生:那耀眼的金灿灿之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蓝得发光,好似透明的蓝宝石。我从“金灿灿、蓝宝石”体会到了非洲的色彩斑斓

  生: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非洲无论是乡村、市郊和城内,可以说到处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

  生:漫山遍野的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高大的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极为普通的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更为常见的火炬树,绽开的红艳艳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烈火,一排是一片落霞。

  生:在扎伊尔维龙加天然动物园里,有七彩的巨蟒,黑白相间的斑马,有数不清的红羽鸟、各种颜色交织的五彩鸟,有美丽温顺的梅花鹿,更有非洲雄狮、河马、金钱豹和象群。

  生:黑人兄弟的住房,虽然大都是不甚宽大的白铁顶房,但许多房子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你若住在宾馆里,房内房外皆是绿色和彩色。

  师:通过大家的发言,老师也感受到了非洲的色彩斑斓,下面让我们随着图片去感受一下非洲的五彩缤纷。

  (三)、欣赏课件,领略彩色的非洲

  1.欣赏风情,引导学生浏览教师制作的彩色的非洲网页,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2.再回文本读文

  3.我当小导游:

  现在请大家放慢脚步,看看非洲的哪一处风景最让你心动,为什么?然后当一回导游向大家介绍。(自由练*,巡视指导)

  (四)、总结全文,(爱心将让非洲变得更美丽)

  非洲是一方热土,古朴自然、迷人美丽,它吸引了世界上众多关注的目光,非洲是彩色的,色彩斑斓,多姿多彩。同学们,这是一片如此美丽的土地。但是,疾病、战乱、缺乏饮用水……仍然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面临的严峻问题。非洲的儿童则是这些问题最严重的受害者,他们渴望喝上纯净的饮用水,它们渴望健康,他们渴望你伸出友爱,援助之手,共同保护和建设这片奇异而又淳朴的的土地。爱心将让非洲变得更美丽。

  三、教学结束:

  课后*作:

  给非洲小朋友的一封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悠闲、松弛、尴尬、熟视无睹、彬彬有礼、翩翩起舞”等词语。

  2.引导学生借助词语学*课文内容,能在辨别与争论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领悟课文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表达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了解泰国大象的特点,感受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体会大象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与象共舞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在比较与欣赏中感受人象共舞的和谐画面,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神游泰国,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带着大家神游另外一个国家(播放图片)。

  简介:泰国富有“千佛之国、黄袍之国”的美誉。这里到处是金碧辉煌,尖角高耸的庙宇、佛塔,无处不有精致美观的佛像,为泰国妩媚动人的热带风情*添了许多神秘的气息。今天,我们既不去欣赏泰国迷人的热带风情,也不去感受它佛教文化的神秘,而是跟随作者赵丽宏去感受与象共舞的另一番情趣。(板书课题:强调“象”与“舞”的写法)

  设计意图:播放异国风情,拉*了学生理解的时空,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学生对泰国有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并由“大象节”引入课题,为下文学*打下了感性理解的基础。

  (二)自主学*,制定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想了解些什么?请为自己制定学*目标。

  在学生支离破碎的目标制订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完成以下目标:

  (读:了解内容

  想:情感表达方式

  用:迁移运用)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五年的学*,已经完全*惯被老师牵着走,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制订学*目标,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使他们逐步懂得自己学*的必要性。

  (三)初读课文,初次识象

  1.自由读课文,努力完成学*目标。自己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强调留下读书的痕迹:兴奋处疑难处、共鸣点)

  2.和同桌简单交流读书感受。

  3.检查读书效果:

  自己感觉读书效果如何?做个小测验,把书合起来,想想自己记住了多少和“象”有关的四字词语?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靠自己去成功。词语的检测重在强调要学会“积累”——因为“学文如聚沙”。

  4.思考词语:(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请你读一读这些词语都和谁有联系?)

  (1)不慌不忙悠闲沉着晶莹温和悠然而去

  课文中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大象的,透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一头怎样的大象?(温和悠闲自在)用不慌不忙、悠闲自在的语气读这组词

  (2)冲锋陷阵攻城守垒以一当十以一抵百

  透过这组词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大象?(勇猛)(读出来)

  (3)行礼谢幕彬彬有礼

  透过这些词语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温文尔雅的大象聪明乖巧的大象)

  (4)翩翩起舞摇头晃脑踮脚抬腿舞之蹈之

  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聪明灵活的大象活泼可爱的大象)

  设计意图:词语是有感情的,只有联系课文透过词语看到它背后传达的情意才能感受文学的魅力。通过词语教学巧妙地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5.再读词语,用心感受:

  教师有意把词语串成每段的第一句话,并相机呈现:“熟视无睹、国宝、聪明而有灵气、跳舞”等词语。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发现:每段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段的中心句,把中心句串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6.小结:大家在第一环节教学中,自己读书,了解了主要内容,老师作为你们的学*伙伴和大家一同学*,帮助大家学会了在读书中摘记关键词语,并且引导大家学会思考,学会运用。

  再看这些词语,你还会有什么发现?(初步感受“和谐”及象在泰国的特殊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词语教学巧妙地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渗透写法,了解了全文的写作特色。同时在一次次读词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有所发现,逐步化难为易,有效地保证了学*效率。

  (四)抓住重点,读中感悟

  1.当象在我们心目中越来越神圣的时候,认真回顾全文,课文哪一段将这种美好境界进行了最精彩的描述?

  2.自由读第五段,有一个词具有传神的功力,找到它就可以感受“与象共舞的美好境界”。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给予学生学*的具体导向,他们在读书中辨别,在读书中思考,再次感受词语的魅力。

  3.汇报交流。

  ①预设1:

  翩翩起舞:引导学生联系下句理解: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请学生反复朗读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朗读训练,强调朗读要努力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才能准确传达出文字的感情。把具体的描写还原成画面能让阅读自有趣味,舞之蹈之的大象才能出现在我们面前。

  ②预设2:

  感染: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引导学生思考“感染”的根源,在思考中想象“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的热烈气氛”。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想象训练。抓住看似普通的词语大胆想象,引导学生感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乐趣。同时巧妙地将口语表达与想象力训练有机结合。

  ③预设3:

  陶醉:

  毫无疑问,它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引导学生充分地阐述“陶醉”的理由,在讲述中回顾全文,感受人象相处的和谐美好。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小结训练。抓住词语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感受象在泰国的特殊地位才能感受象完全放心地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原因。

  4.小结并指导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因为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构思而成,每一个词语都表达了人与象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筛选词语不是目标,在筛选中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才是目的。

  (五)回扣全文,总结提升

  1.人们尊重大象,大象信任人们,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世界!这种彼此的信赖足以让我们看到与象共舞的和谐画面。(播放音乐——天籁之音)推荐阅读赵丽宏的书——《异乡的天籁》

  设计意图:课堂小世界,学*大舞台!必须巧妙地将学生引到广阔的学*空间,让他们爱上阅读,在读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2.呈现一组组大自然和谐的画面,升华主题——冰心老人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设计意图:将与象共舞的和谐拓展到自然界,在一组组画面的欣赏过程中既受到审美熏陶,也逐步理解了美的真谛——和谐!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一颗种子,一颗“和为贵”的种子。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发现课文在叙述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学*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从直接描写葛利格语言、行为的语句中,以及描写音乐的句子中感受这位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

  3、初步感受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

  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整理字词,丰富词库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妮、菩、咆、哮、枞、抑、曙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关于“爱德华·格里格”的资料。

  3、小组合作,理清文章的结构。

  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四、达标检测,巩固课堂

  1、范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守林人是做什么的、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五、总结拓展,情感升华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感受到了什么?生汇报

  2、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故事中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深入领会葛利格信守诺言的高尚品格。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本文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知和感受。教师可以协助同学理清思路,让同学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知,比方: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知。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俺们就来学*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同学自由朗读,假如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惊涛骇浪,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示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同学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同学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同学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俺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同学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身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俺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俺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悠闲、松弛、尴尬、熟视无睹、彬彬有礼、翩翩起舞”等词语。

  2、引导学生借助词语学*课文内容,能在辨别与争论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领悟课文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表达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篇(扩展7)

——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6篇

  教学内容:

  一、歌曲《田野在召唤》、《铃儿响叮当》

  二、欣赏《我们的田野》、合唱曲《铃儿响叮当》

  本课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教学目的:一、熟悉歌曲旋律,初步掌握歌曲的情绪。

  二、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的能力。

  教材分析:《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歌。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

  孩子们出发去郊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同学们,我们也出去春游过,你们去春游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兴奋、快乐)那你们来听听歌曲的

  意大利小朋友出去春游的心情是怎样的吧?

  二、聆听歌曲,尤其注意聆听这首歌曲的二声部。

  1、先给同学们范唱第二声部,也先教学生学第二声部;

  2、等学生的第二声部稳固之后,再学唱第一声部旋律;

  3、请能唱第二声部的同学上台来和老师一起唱第二声部,

  其余剩下的同学就演唱第一声部;

  4、台下的同学一起再来学唱第二声部,巩固第二声部,或者老师唱第二声部,学生唱第一声部,然后再反过来练*,通过反复的练*学生对二声部的比较熟悉了,再强调合唱的要求,和谐,声音统一等等;

  5、讲解弱起小节,要求学生学会分辨弱起小节的几种形式;

  6、在第一声部能找出哪里是“*行”哪里是“上行”的走向,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7、两个声部都用“啦”来演唱,要求声音集中,统一,优美,和谐;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时演唱二声部的歌曲比较少,通过这次练*,发现他们慢慢喜欢上了二声部的演唱,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不过还是要多加强二声部的训练,培养他们聆听其他声部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铃儿响叮当》、欣赏《我们的田野》、合唱曲《铃儿响叮当》

  教学目标:一、主要是培养学生聆听二声部的.能力,并让学生喜欢上合唱;

  二、感受歌曲的情绪,用欢快的声音演唱《铃儿响叮当》;

  重点、难点:感受合唱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合唱是一种最具有魅力的演唱形式,它有多个声部的和声,你能感受到和独唱完全不同的一种演唱形式

  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你们熟悉的歌曲《我们的田野》;

  二、你们认真聆听第二声部是用轻声地“唔”来衬托的,能听出来吗?你觉得是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三、要求同学们根据歌曲的情绪用手势随曲调起伏而起伏;

  四、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大家也非常熟悉了,但这首歌曲的合唱你们听过吗?

  五、下面一起来欣赏经过改编的合唱曲《铃儿响叮当》;

  六、你能听出改编成多少种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歌声?

  七、分成几个小组,集思广益,能听几种就几种;

  八、认真听听,看你能听出几个段落?

  九、跟着音乐学唱歌曲《铃儿响叮当》,注意歌曲情绪,因为这首歌曲大家都非常熟悉,所以就不多花时间学*,主要是掌握歌曲情绪,演唱该歌曲就行了。

  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几节课的合唱欣赏与学*,对合唱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逐渐的喜欢上了合唱,希望以后还能多进行二声部的练声曲的练*,加强同学们对合唱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内容:

  1、表演《盼红军》

  2、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

  表演《盼红军》

  教学难点:

  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盼红军》

  1.以社会生活导入:田野、山川、自然本身是个百花园,所以,民歌中以花为主题的乐曲比比皆是,本课的歌曲《盼红军》原名为《采花》。

  2.教师范唱。

  设问:歌曲中唱了几种花?采花献给谁?

  3.听辨曲调范唱。

  设问:这首民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把出现最多的节奏型拍击出来?

  (“”)

  4.学生划拍自学曲调。当自己感到有把握流畅唱出时,举手示意。(供老师掌握学生自学的情况,及时调控。)

  5.集体、小组、个人试唱曲调,教师点拔纠正。注意要唱出民歌的风格。

  6.按节奏念歌词,然后跟琴将歌词填入。

  7.跟伴奏带,以迫切地盼望的心情演唱。

  8.就地取材自制打击乐器(课前应与学生沟通),并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一部分学生亦可即兴舞蹈,抒发对红军到来的殷切

  9.小结:表扬以最简单的废品自制有效果的打击乐器参与表演的同学,以及即兴以最简易的动作,表达对亲人盼望的心情参与表演的同学?

  二、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1.分组准备与选举音乐会主持人。

  (1)推选节目主持人(2—3)人。主持人的任务是收集各组的节目进行串联、编排。

  (2)分组讨论参加全班音乐会节目并进行排练。要有集体节目,也要有个人节目,每组至小要有2—3个节目参与。

  (3)形式不拘,但主题要鲜明——花之歌。

  (4)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做好服务工作,协助各组的排练演出,教师也应准备节目参与演出,师生共演师生共乐。

  2.音乐会演出开始。

  主持人主持并报幕。

  3.教师小结

  教学目标

  通过《致春天》的欣赏,了解音乐表象的意境美,激发想象力,感受音乐情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联想等方式体会歌曲中“春”的意境

  知识与技能:根据音乐主题变化想象不同的春景,并用语言表达感受

  教学重点

  聆听《致春天》,鉴赏每次主题的不同情绪变化

  教学难点

  把音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和体会

  教材分析

  《致春天》是冉闵音乐出版社音乐(五线谱)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创作的一首钢琴作品,描绘了挪威的春回大地之景色。体现了人民对春天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音乐欣赏方面有一定的积累,能够对音乐的力度、速度变化产生敏锐的感知,且想象力丰富,能够根据音乐情境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篇(扩展8)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6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状况:学生整体学*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生物与环境(二)”第三单元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单元:第一、二课,从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时差,北京、纽约昼和夜刚好相反这些现象开始,通过研究得出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而且在自转造成的。第三、四、五课,从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昼夜交替,通过分析、推理、计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并且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地球的自转。第六课,从北京到底是清晨还是黄昏这个问题,引出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指导学生在模拟太阳东升西落的活动中,运用相对运动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七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解释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时差,黎明有先有后,新年钟声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的问题。第八课,继续研究有关地球自转的问题。在学生已经知道地球上各地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这个基础上,介绍极地有半年的时间白天很长,甚至有极昼的现象。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得出: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和倾斜度不变,很自然地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铺垫。第九课和前面几课的思路刚好相反,是用前课得出的“地球倾斜转动”这个结论去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由于内容较难,不作为重点,而且教师要加强实验指导。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学*的拓展。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转而产生的四季变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得到的光和热都发生变化,不同地方同一时间得到的光和热也不同。这使地球上产生了多样的环境、气候和多样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节律地生长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以探究活动为学*的核心,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想、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增长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二、教学总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会怎样”提出问题。

  2、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比较和评价。1、能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猜想,知道猜想可能出错,需要证实。

  3、能用“如果......那么”对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设。

  4、能运用多种感官直接观察常见的动植物、土壤、水、空气、材料、岩石的形态特征。

  5、能按要求的顺序观察(观察对象的前后变化。如观察水的形状、溶解等)。能在教师引导下借用工具间接的观察物体。

  6、能运用对比观察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对被观察对象进行简单处理后,有时可以提高观察效果。

  7、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控制变量实验。能在教材引导和教师的帮助下制定简单调查计划、实验或观察计划。

  8、会使用刻度尺、量筒进行定量测量。

  9、根据教材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或他人帮助下进行简单制作。

  10、能从周围对象中取得观察数据,能用图或简单文字记录数据。

  11、能根据对象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12、通过询问、采访周围人(教师、同学、家长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13、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14、能用口头语言、图画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征的研究的过程。

  15、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他人的结果和猜想进行比较。

  16、尊重证据。

  17、知道借助工具观察比感官更有效。

  18、能将自己的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得出结论。

  19、能判断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的对错、好坏。

  三、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40多个观察和探究活动,在卡通人“指南车”的引导下,以认识生命体的外部特征和周围常见物体的性质与功能为线索,学*一些基本的观察、比较、分类的方法,渗透敢于质疑、重证据、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等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培养,为全套教材的学*打好基础。本册探究技能的训练重点是:观察、比较、分类、提出问题。本册教材的内容注意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共包括7个主题单元:从“走进科学”——让我们从校园开始,针对校园中的生命体、非生命体的外部特征展开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观察、研究“身边常见动植物”,认识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水”、“空气”、“本地的土壤”以及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形成了一个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贴*学生生活的有机整体。每个单元由若干个课题组成,各课题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基本思路为: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活动,学*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最后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包括社会、环境)相联系并加以运用,再结合本单元的知识技能,在活动中让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提升,落实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理念。

  将科技史作为儿童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用达尔文、李时珍、蔡伦等著名的科学家作为观察、制作活动中的串场角色,充分发挥科技史教育在培养儿童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操。

  教材分析: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学生在研究简单机械中观察两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衡状态即可。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本单元将在学生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学*植物和动物不同的生殖方式,了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许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衡。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四、学生情况分析

  湘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是整套科学教材的起始册,三年级一期的学生初涉科学课程,所以将教学定位在扶和引。

  三年级小学生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便于体验和理解的内容在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才有意义,因此科学课堂主要将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

  三年级学生擅长于用感官观察、识别物体的基本特征。根据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点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符合这阶段学生的认识特点,因此,教学中将注重发展学生此项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技能。

  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五、教研专题及研究措施

  以探究为核心,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是起始年级的课,以一种新的面貌呈现给学生科学学*,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方式呢?我们应让他们亲身经历科学的发现,动手做科学,动脑思考科学,动**流自己对科学的理解。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结论,更要重视研究科学的过程,从过程中悟出科学的真谛,通过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价值。

  要致力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能主动地、独立地学*,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科学欣赏、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科学游戏、交流会、调查、竞赛、角色扮演、科学幻想、搜集信息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充实教学过程。

  研究措施:

  a)重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

  b)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思路

  c)贯彻理论与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d)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六、教学措施与方法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活动;

  七、个人业务学*

  a)大量阅读教学理论书籍,提高自己的理论水*。

  b)认真写好教学反思,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c)积极听课并做好记录

  d)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中业务学*,并做好记录。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和其他学科的学*,乃至终身学*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设计制作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工具(包括简单机器、机器人等)。

  2、能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谜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感受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进一步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能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会并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惯;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能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使用,体会到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发现生物的许多特征是遗传的,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分析实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衡关系;能描述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能说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技术的运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能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矿物资源的建议;能讲述科学家(如达尔文)的故事,关注工具发明和使用的发展史。

  四、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学生在研究简单机械中观察两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衡状态即可。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本单元将在学生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学*植物和动物不同的生殖方式,了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许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衡。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五、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七、教学进度:

  单元课题

  课时

  巧妙的用力8课时

  生命的延续6课时

  生物的进化3课时

  地表缓慢变化5课时

  矿产资源4课时

  工具与技术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简单机械等;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简单机械与运动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注意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惯;观察与探究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