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设计 (菁华3篇)

日期:2022-11-07 00:00:00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了三年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昨天我已经让大家在课下收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那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生汇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的产生

  师小结: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板书课题:数的产生)

  (1)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求,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 “同样多”、“多”或“少”。他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的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子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外出放羊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共出去多少只羊,就摆出多少个小石子。放羊回来时,再把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时,如果回来的羊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羊没有丢。

  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符号,但各个国家和地区记数的符号是不同的。

  (2)出现各国不同的数字。

  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在公元12世纪又从*传入了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人发明的,后来称为“*数字”。即我们现在所用的1、2、3、4、……

  (3)认识自然数

  教师明确说明: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数。“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知识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提问: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没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7 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师:随着人们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就产生了进位制。

  (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字)

  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质疑: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

  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

  师讲解:要想了解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先要从计数单位开始,我们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了什么是计数单位,那你都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千、万……亿。)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不错,像个、十、百、千、万……亿这些都是用来计数的,所以叫他们计数单位,计数单位有大小之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比如:要计量这一行的人数,需要用什么计数单位?(个)要计算我们班的人数,要用什么计数单位?(百)

  师:至今为止,我们学*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 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 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师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

  提问: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师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四、看书质疑

  1、让学生阅读书本有关学*内容,提出疑难之处,师生共同解决。

  2、根据课本出世的我国人口数,请学生自己尝试一下怎么读这个大数。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设计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重点: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

  难点:掌握万级以上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与不同的数打交道,你都在什么时候用到了哪些数?那么这些数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关于数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探究数的产生过程。

  (1)打开课本,阅读16、17页的内容,请同学讲一讲古代的人是怎么计数的?对古代计数法作一个评价。(不方便所以发明了符号计数法)

  (2)符号计数法和以前的方法比较感觉起来怎么样?(方便很多,但每个国家用法不同,交流起来也不方便)

  (3)后来出现了*数字,介绍*数字的来源。

  2、认识自然数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 ……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3、十进制计数法。

  (1)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一生的心跳约25~30亿次;我国2010年11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总人口是1339724852人等。

  (2)用计数器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让学生数数: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指出:亿、十亿、百亿、千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在数位顺序表上填出亿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4)说说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教师指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三、巩固练*

  (一)、判断: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没有比前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

  3、0是自然数,也是整数。()

  4、10个一千万是十亿。()

  5、任意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6、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7、没有最大的整数。()

  8、一个十一位的自然数,它的最高位在十亿位上。()

  (二)、连一连。

  10个一百万1000亿

  10个十亿1亿

  10个一千万100亿

  10个一百亿1千万

  (三)、填空:

  1、每()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

  2、亿级包括()、()、()、()四个数位。

  3、一个十二位的自然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4、一个自然数,最高位在千亿位,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

  5、全世界约有63 0230 9691人,这个数中的两个6分别表示()和()。

  (四)、读资料,谈想法。

  1、我国每年要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共达到四百五十亿双。

  2、据统计,*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3、联合国粮农组织2012年发表声明,指出全世界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达到13亿吨。倘若这些粮食中有四分之一能够得以保留,就足以养活全世界目前约为9亿的饥饿人口。

  四、课后小结

  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时作业P22 1、2、6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三中的*题P1-2。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关键: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读一读这些数:7、29、9000、136。

  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课前大家了解了一些,我们一起来交流。

  (师生共同介绍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①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二、十进制计数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需要相互交换物品,又经过了很长时间,产生了较完善的计数方法。

  就象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及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世界人口已有50多亿,银行存款已超过百亿等。你能从亿接着往下数吗?

  1.数位顺序表。

  (1)猜一猜

  师问:“亿”后面的计数单位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从前面学过的万级、个级类推出来,这时师从学生所说的引导生说出10个亿是十亿等。

  (2)师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师:相邻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师:像个与十,十与百,万与十万,千万与亿这样紧挨着的就是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数级……( )级( )级( )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 (计数单位)

  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三、练*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 (菁华5篇)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了三年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昨天我已经让大家在课下收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那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生汇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的产生

  师小结: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板书课题:数的产生)

  (1)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求,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 “同样多”、“多”或“少”。他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的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子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外出放羊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共出去多少只羊,就摆出多少个小石子。放羊回来时,再把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时,如果回来的羊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羊没有丢。

  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符号,但各个国家和地区记数的符号是不同的。

  (2)出现各国不同的数字。

  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在公元12世纪又从*传入了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人发明的,后来称为“*数字”。即我们现在所用的1、2、3、4、……

  (3)认识自然数

  教师明确说明: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数。“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知识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提问: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没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7 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师:随着人们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就产生了进位制。

  (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字)

  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质疑: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

  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

  师讲解:要想了解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先要从计数单位开始,我们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了什么是计数单位,那你都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千、万……亿。)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不错,像个、十、百、千、万……亿这些都是用来计数的,所以叫他们计数单位,计数单位有大小之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比如:要计量这一行的人数,需要用什么计数单位?(个)要计算我们班的人数,要用什么计数单位?(百)

  师:至今为止,我们学*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 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 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师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

  提问: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师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四、看书质疑

  1、让学生阅读书本有关学*内容,提出疑难之处,师生共同解决。

  2、根据课本出世的我国人口数,请学生自己尝试一下怎么读这个大数。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位顺序表

  五、教学过程:

  (一)新授。

  (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至今为止,我们学*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

  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

  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

  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

  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

  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①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

  数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二)练*。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3

  课题一:数的产生 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8页的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和数的读法,练*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的数的产生。

  2、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3、使学生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亿”、“千亿”。

  4、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36页的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教学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教师:我们已经学*了三年半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教师说明: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 记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教师出示第36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进一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车,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再如,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浙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学。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例如,巴比伦数字就是用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符号来表示1,两个这样的符号表示2,三个这样的符号并排表示3,……九个这样的符号表示9,10就将这个符号横放来表示(板书出巴比伦数字)。*数字用一竖表示1,两竖表示2,……五竖表示5,6就用一横加一竖来表示,依此类推7就用一横加竖来表示,……9就用一横加四竖来表示(在巴比伦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数字)。除此之外,还有罗马数字、印度数字和*数字(在*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罗马数字)。

  巴比伦数字:

  *数字:

  罗马数字: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数字,其实并不是*人发明的,而是由印度人发明的,公元八世纪前后,由印度传入*,公元十二世纪又从*传入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做“*数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但各个地区数学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以后就逐渐统一成现行的*数字(对应着上面,板书:1、2、……9)。后来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也越来越大,如果每一个数都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很不方便,也没有必要,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古代十进制,还有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以后逐浙统一采用十进制。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像现在这样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2、数字十进制计数法

  А.复*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按数位顺序板书出来)

  ( 2)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В .数学十进制计数法

  (1)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十二亿,世界人口50亿等。这些数都比亿大,从一亿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今天我们就来学比亿大的数。

  (2)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十亿、千亿。

  让学生在算盘上拨上一亿,然后一亿一亿地数,一直数到九亿,再拨上一亿。

  提问:“九亿再加上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亿是十亿,并让学生回答“十亿”应板书在什么位置。

  板书:“十亿”(写在刚才板书的亿位的左边)。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亿、千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亿、千亿。

  提问:“个、十、百、千、万……亿都要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

  指出:十亿、百亿、千亿也是计数单位。

  提问:“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把板书出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千亿的左面用省略号“……”表示还其他计数单位。制成下表: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说明像这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①说明写数时,要用尽可能少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叫做数字。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学?”(1、2、3、4、5、6、7、8、9、0)

  说明这些数学叫*数学。

  ② 说明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再说明数位的作用,有了数位以后,由于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不同,所以用十个*数字就可以表示出任意大的数。

  ③ 让学生说说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教师板书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把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位,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位顺序表后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数位。如下表:

  使学生明确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引导学生对数位分级。先让学生说出右起第一位至第四位是什么数,第五位到第八位是什么级,再进一步说明第九位到第十二位是亿级。同时说明数位分级的作用,数位多了,一位一位地读不方便,通过分级可以很方便地读数。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亿级、制成表,并把它和计数单位表连接起来,如下表:

  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看一看个级、万级、亿级的异同点;都是四个数位;每一级从右边第二个数位起,都是十、百、千,但万级多了个“万”字,亿级多了个“亿”字;个级第一位是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亿级每一位是亿位。让学生看课本第37页。

  (4)巩固练*。

  完成第38页“做一做”的第1题,练*九的第1题。

  3、教学亿级数的读法

  (1) 复*。

  读出下面各数:

  50000 106000 40030500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2)教学例1。

  说明亿级数的读法与万级数的读法类似。然后在上面几个数的后面各加4个0,变成例1中的数,并把它们贴在制好的数位表上。如下图: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5 0 0 0 0 0 0 0 0

  1 0 6 0 0 0 0 0 0 0

  4 0 0 3 0 5 0 0 0 0 0 0

  让同桌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再指名读,并说出要怎样读。着重说一说要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亿级怎样读?

  (3)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提问:“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最后读哪一级”

  “怎样读亿级、万级的数?”

  “在什么位置的‘0’不读?”

  “在什么位置的‘0’应该读?读几个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看课本第38页,并完成“做一做”中的第2题。

  5.巩固练*。

  (1)做练*九的第2题。

  一组一组地读,读完后,让学生结合一组说一下个级、万级、亿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体会到: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只是要在后面加一个“万”字,亿级的也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

  (2)做练*九的第3题。

  每读一个数,都要注意提醒学生先分级,搞清是哪一级的数,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按照多位数的法则一级一级地读出来。

  (3)做练*九的`第4题。

  先读给同桌同学听,然后,教师指名读给全班同学听,集体订正。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4

  教学内容:课本16---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特点。

  2、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和亿级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学*重点

  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

  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数的产生和十进进制计数法

  2.出示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特点。

  (2)、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和亿级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二、自主学*

  (一)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

  认真阅读课本第16、17页的文字并观察图片,(重点理解记忆17页上面的两段话)时间:5分钟,5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又准又快的回答下面问题。

  1、古时候人们记数方法有()、()、刻道记数。后来,人们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就是()。

  2、现在最常用的数字叫()数字,它是()人发明的。

  3、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12、……都是()。

  4、一个物体也没有,用()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的。

  三、自主学*

  (二)十进制计数法

  认真阅读课本第18页并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后,5分钟再回答下面问题:

  1、亿级包含的数位有()、()、()、()。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二、合作交流。(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交流)

  1.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2、一个五位数的最高位是(),一个九位数的最高位是(),一个十二位数的最高位是()。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

  4.先把下面的数分级再说出它是几位数。

  3506270000 458720060000 68564250000 130000000

  5、32562700000说一说:

  “3”在__位上,表示_____。

  “5”在__位上,表示________。

  “7”在__位上,表示________。

  三、质疑探究

  你能读下面两个数吗?

  1204000000读作:

  103050600000读作:

  四、当堂检测

  1、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都是()。

  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

  4、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

  5、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6、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7、按照我国的计数*惯,从右起每()个数位是一级,亿级的四个数位是()。

  8、 “千”和“万”的进率是(),请你写出两组进率是十的计数单位。

  ()与()的进率是十;

  ()与()的进率是十;

  9.判断题

  (1)0,1,2,3,4,5,……都是自然数。

  (2)最小的自然数是1。

  (3)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了三年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昨天我已经让大家在课下收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那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生汇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的产生

  师小结: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板书课题:数的产生)

  (1)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求,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 “同样多”、“多”或“少”。他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的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子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外出放羊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共出去多少只羊,就摆出多少个小石子。放羊回来时,再把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时,如果回来的羊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羊没有丢。

  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符号,但各个国家和地区记数的符号是不同的。

  (2)出现各国不同的数字。

  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在公元12世纪又从*传入了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人发明的,后来称为“*数字”。即我们现在所用的1、2、3、4、……

  (3)认识自然数

  教师明确说明: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数。“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知识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提问: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没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7 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师:随着人们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就产生了进位制。

  (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字)

  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质疑: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

  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

  师讲解:要想了解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先要从计数单位开始,我们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了什么是计数单位,那你都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千、万……亿。)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不错,像个、十、百、千、万……亿这些都是用来计数的,所以叫他们计数单位,计数单位有大小之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比如:要计量这一行的人数,需要用什么计数单位?(个)要计算我们班的人数,要用什么计数单位?(百)

  师:至今为止,我们学*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 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 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师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

  提问: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师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四、看书质疑

  1、让学生阅读书本有关学*内容,提出疑难之处,师生共同解决。

  2、根据课本出世的我国人口数,请学生自己尝试一下怎么读这个大数。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 (菁华3篇)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了三年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昨天我已经让大家在课下收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那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生汇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的产生

  师小结: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板书课题:数的产生)

  (1)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求,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 “同样多”、“多”或“少”。他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的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子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外出放羊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共出去多少只羊,就摆出多少个小石子。放羊回来时,再把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时,如果回来的羊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羊没有丢。

  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符号,但各个国家和地区记数的符号是不同的。

  (2)出现各国不同的数字。

  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在公元12世纪又从***传入了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人发明的,后来称为“***数字”。即我们现在所用的1、2、3、4、……

  (3)认识自然数

  教师明确说明: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数。“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知识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提问: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没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7 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师:随着人们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就产生了进位制。

  (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字)

  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质疑: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

  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

  师讲解:要想了解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先要从计数单位开始,我们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了什么是计数单位,那你都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千、万……亿。)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不错,像个、十、百、千、万……亿这些都是用来计数的,所以叫他们计数单位,计数单位有大小之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比如:要计量这一行的人数,需要用什么计数单位?(个)要计算我们班的人数,要用什么计数单位?(百)

  师:至今为止,我们学*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 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 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师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

  提问: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师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四、看书质疑

  1、让学生阅读书本有关学*内容,提出疑难之处,师生共同解决。

  2、根据课本出世的我国人口数,请学生自己尝试一下怎么读这个大数。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三、教学难点: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学内容:

  (一)复*旧知。

  1、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12、……都是( )。

  2、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 ),( )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

  1、师:你现在知道了哪些关于十进制计数法的知识?

  各小组到黑板上展示。

  2、学生展示数位顺序表,其他同学评价交流。

  3、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

  ①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②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

  4、你们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三)、练*巩固。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一个数由7个十亿、5个百万、2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

  2、判断题。

  ①每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

  ②和千万位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是亿位和百万位。( )

  ③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万位,这个数一定不会小于一百万。( )

  ④自然数都比0大。( )

  (四)、课堂总结。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位顺序表

  五、教学过程:

  (一)新授。

  (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至今为止,我们学*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

  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

  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

  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

  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

  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①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

  数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二)练*。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景阳冈》教案设计3篇

  【学*目标】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难点】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⑴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⑵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⑶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学*方法交流: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

  ⑴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⑵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情况。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汇报: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8~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

  ⑴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⑵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③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四、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本单元我们共学*了三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你能说说对三部名著的初步印象吗?

  2、小结:

  《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五、课外拓展

  1、阅读《水浒传》。

  2、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教学目标:

  1、训练快速默读,初步理解课文内窖,整体感知武松形象。

  2、学会13个生字,理解古文词语。

  初步理解课文内窖,整体感知武松形象。理解古文词语。

  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揭题定向。

  揭题,简介作者、景阳冈、〈水浒传〉。讲清本节课教学目标。

  2、训练默读。

  (1)学*单元“学*提示”。

  个别读--自由读--全班议。

  默读得快:明确问题,按行阅读,边读边想边记。

  (2)用5秒钟默读第1白举段。读前先出示问题:这自然段写谁?写什么事?

  (3)3分钟默读全文,先读问题(灯片出示)。

  ①课文写武松什么事?②武松在小店喝了几碗酒?③武松用什么打死老虎?④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部分?⑤你觉得武松是怎样一个人?

  3、自学质疑。

  (1)自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音重点:肋lèi不读là;踉跄liàngqiàng不读liángcāng。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公输教案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高超的劝说艺术。

  2、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文章所寓含的道理。

  3、能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教学设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贯穿全文,在疏通文意基础上,让学生先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启发学生去研*课文。先设疑(考查学生应变能力,与文章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对课文理解),再让学生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接着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理解记忆并背诵重点,最后是对文章内容的拓展。

  教学方法:

  1、诵读——品析——背诵

  2、设疑——点拨——释疑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对于成语“班门弄斧”都很熟悉吧,谁能解释一下?(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鲁班,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个顽固、狡诈、阴险的人,通过学*《公输》一文,我们会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二、作者简介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政治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百家争鸣(儒家,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法家韩非……)

  三、研*课文

  (一)感知课文

  1、不看注解,疏通字句。

  2、结合注解,标示疑问。

  3、质疑释疑:

  1、实词、虚词。

  2、通假字。

  3、句子翻译。

  4、整体感知。

  (1)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墨子劝阻楚王攻打宋国。)

  (2)找出相关语句,了解战争性质(不义)

  表明事情起因的句子(首句)结果的句子(末句)

  (二)品析文章

  1、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

  (如果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欺负一个弱小者,你想怎样处理?)

  2、思考讨论:劝阻分哪几(三)步?

  A第一回合: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⑴墨子请公输盘**的目的?(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一类的话。)

  ⑵公输盘作何表示?(不说;吾义固不**。)

  ⑶墨子对“公输造云梯攻宋”一事的评价?(5不,不给公输盘找借口的机会。)

  ⑷这场辩论的结果如何?(公输盘服。)

  ⑸公输真的“服”了吗?你能揣测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吗?(默认攻宋之不义,把责任推给楚王。)

  B第二回合:使楚王理屈词穷;

  ⑴墨子给楚王讲故事,有什么目的?(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

  ⑵楚王是如何评价故事中人的?(“必为有窃疾矣”)

  ⑶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对比: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

  类比:“王吏攻宋”与“有人”行为。

  ⑷楚王真的决定不攻打宋国了吗?试揣测楚王此时的心理活动。(承认有理,推卸责任,态度坚决。)

  C第三回合:模拟攻守,有备无患。

  ⑴模拟攻守的结果如何?(“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⑵公输盘的反应及言外之意?(“公输盘诎”、“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⑶墨子又是怎样让楚王彻底折服的呢?

  (识破公输盘的心思;告诉楚王宋早有防备。)

  3、小结归纳

  A结构思路

  抓住矛盾,步步深入;

  一波三折,悬念迭生。

  B人物形象

  墨子:坚持正义、镇定机智、无所畏惧;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C语言特点

  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类比等手法,增强语言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拓展延伸

  1、墨子的劝阻为什么能成功?

  言之有理:(7、15)

  言之有据:(7、13、15)

  言之有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言之有力:(17、21)

  2、给予我们的启示。

  A、启示要点: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

  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B、结合实际:

  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和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通过朗读,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感悟墨子论辩语言的逻辑严密美。说明:《公输》是《墨子》中很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文章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课文所选这段文字是通过墨子劝说公输停止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智和顽强斗争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介绍一下其政治主张的意义,然后以“读”来走*文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文时可以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品读法,让学生读读—想想—译译—评评,通过在教师点拨下朗读关键句来整体感知情节;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揣摩人物形象,在朗读中体味到墨子这种引鱼上钩、先发制人的说理方法;在朗读中体味到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朗读,疏通句意,感受到墨子的勇敢、善辩和“非攻”的思想。

  2、难点: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说明:课文里的人物语言很有表现力,在和公输盘的对话中,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是最精彩的。教师重点要让学生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明确墨子不是直陈其事、开宗明义,而是先作比喻,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大大增强了说服力。特别是迫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后,从“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各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了其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至此,才能真正体会墨子善于抓住矛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说理技巧和雄辩家的风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1、请学生说说《自相矛盾》的故事。

  2、想想:如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会怎样?

  3、今天介绍一位古代的先哲,他在辩论中就善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对方哑口无言,他,就是——墨子。

  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明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会让人哑口无言、黔驴技穷……

  从学生熟悉的成语故事入手,能激发学生兴趣,拉*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下面要教授的墨子的语言特点有了感性的“浅认识”。

  背景介绍

  结合课文注释

  (1),请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要求:在50字左右,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忌照读下载的资料)

  交流资料,需补充落实有关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墨子主张“兼爱”(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非攻”(反对掠夺性的战争)

  (2)当时楚强宋弱,宋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盘造器械,接连打败周围的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

  在肯定学生收集的资料之余,教师要及时对信息进行删选,强调与本课相关的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让学生结合注释,初读全文:

  1、请学生做老师,彼此提问,检查关键词的掌握情况。

  2、熟悉课文内容:

  ⑴事件的起因是什么?

  ⑵哪里可看出这件事性命攸关,刻不容缓,墨子不辞辛劳的?

  ⑶墨子与公输盘的斗争结果如何?

  1、掌握关键词语的含义:

  如:之(多义)、命、藉、说、请、固、类……

  2、在自读的基础上,找出并翻译下列句子:

  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公输盘给楚国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要拿去攻打宋国。)

  ⑵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鲁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⑶公输盘服。(公输盘被说服了。)

  1、落实文言文教学的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为下文疏通句意做准备。

  2、教师通过对关键句的提问、点拨,让学生结合注释读读—想想—找找—译译,了解文章大意,为后文进一步研*作准备。

  深入研读

  1、让我们看看墨子是如何让公输盘理屈词穷的?

  (1)、分角色朗读,根据你对人物的理解读出相应的语气。

  (2)、请学生点评、再读、结合范读等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落实对关键句子的翻译,体会人物的形象。

  2、想象一下,墨子如果开门见山,会让公输盘停止攻宋吗?结果会如何?

  1、落实关键句子的翻译及语气:

  公输盘:

  ①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疑问语气,恭敬中带着客套。

  ②吾义固不**。(我崇尚仁义从不**。)----虚伪、一本正经又掩饰不住的傲慢。

  墨子:

  ①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您的力量杀掉他。)----祈使语气,显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义。

  ②请献千金。(请让我献给你千金)----语气中要显出问题的严重性,吸引对方注意力,迫使他表态,从而中计。

  ③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看似轻描淡写中又咄咄逼人。

  ④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⑤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宋国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

  ⑥知而不争,不可谓忠;(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

  ⑦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

  ⑧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你崇尚仁义不肯帮助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甘心为楚国攻打宋国沙死很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类推的道理。)

  ④至⑧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

  2、明确:

  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墨子就是这样用类比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通过“诱--激—驳”把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让他有口难辩。

  1、疏通句意、积累文言词语是很重要的,但若纯粹的“串讲”会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审美疲劳”,所以在结合“人物”和“情节”这两大要素的基础上,落实疏通句意,能延长学生的兴奋时间、提高学*效率。而且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更好地在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形象。

  2、有助于体会墨子论辩语言的逻辑严密美。

  总结要点

  为什么有人评价《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文章?

  明确:

  ①情节起伏美: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去见公输盘,没有阻战,却请其**。

  ②人物鲜明美:如墨子的机智善辩、从容镇定;公输盘的虚伪。

  ③语言逻辑美:如墨子引诱公输盘说出正确的观点,再对他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他的行为与观点想违背,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小结写作特色

  迁移扩展

  选文中公输盘是理屈词穷了,但他真的心服口服了吗?想象一下,他还会使用什么阴谋,而如果你是墨子,又会如何应对呢?

  1、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续补的情节。

  2、在发挥自己想象的基础上,课外阅读原文中后两个片段,加深对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的理解。

  《公输》原文还有两个情节:即墨子见楚王、墨子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在写作特色上与课文相似,可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再通过课外阅读,找到答案,从而扩大阅读面,更加深对墨子作品的理解。

  思路点拨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事件发展跌宕起伏,安排笔墨详略得当,建议还可以从详略的安排上来学*课文。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自主学*,变“一言堂”为“群策堂”,利用工具书及注释,疏通句意,复述梗概后,让学生明确哪部分内容详写,而在详写的墨子和公输盘的交锋过程中,又有哪一环节详写?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能认识到在劝说中,墨子的第三次发言最为重要,其抓住公输盘的“吾义固不**”,通过五个“不可谓”,全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使其标榜的“义”失去根据,站不住脚,这一段最能体现墨子的机智善辩和镇定自若,所以详写。而前两次对话是为了诱敌,所以不宜展开。而楚要攻宋和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仅是交代背景,与文章主题的关系不大,所以略写。这样的详略安排是能体现墨子语言的逻辑美。

  重点、难点

  1、重点:积累部分实词、虚词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2、难点:

  ⑴ 文章高超的劝说艺术;

  ⑵ 墨子的反侵略主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墨子及《墨子》

  ⑵ 了解部分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⑶ 了解孟子的反侵略主张

  2、能力目标:

  ⑴ 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能力

  ⑵ 学*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3、情感目标:

  ⑴ 揣摩人物语气,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⑵ 体会文章高超的劝说艺术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及《墨子》。

  2、积累文言知识。

  3、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语气,欣赏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生交流了解的有关墨子的生*,思想。(完成目标一)

  (方法:学生课前搜集,课堂交流,教师归纳。)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古诗》教案设计优选【十】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

  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

  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

  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细流树阴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风——明月

  瓜洲夜景

  归心似箭

  借景抒情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 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 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朗读。

  五、练*背诵

  六、学*《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 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案点评: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探究活动

  【边塞诗派】

  唐朝的诗歌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他们的诗大多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风格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