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5)份

日期: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1

  教材简析:

  1、快哉亭是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苏辙作记。当时这三人都被贬了官,身处逆境,但都很达观。亭名很潇洒,文章很洒脱。

  2、文章主旨:它从写景入手,以浩荡的长江带出快哉亭,接着写登亭观览的快意,然后转入议论,揭出文章主题:心中坦然则无往而不快。

  3、艺术特点: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议论则层层递进。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申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体特征;

  2、能筛选信息,并疏通文意;

  3、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2、难点:引录宋玉《风赋》中的故事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并初步感知

  1、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

  2、文体与作者:

  ①、了解本文文体“记”。回顾以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文章内容,然后归纳:“记”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②、简单了解作者。

  3、读课文(范读或录音),正音并注意句读。

  4、初步感知

  ①、填空:快哉亭涉及了三个人,分别是、以及,三个人的共同点是。(帮助理解主旨)

  ②、“快哉”一词贯穿全文,是本文的“文眼”,划出含有“快”的句子

  二、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1、从以上七个句子入手,整理出文章的脉络、思路,了解作者的感情。

  2、深入探讨“快哉亭”命名的原因。

  3、文中第三段为什么要引用宋玉《风赋》中的故事?

  三、拓展与小结

  本文作者认为“不以物伤性”将无往不快。而季羡林在《幽径悲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四、课后学*与作业

  ①、请同学们把你认为精彩的语句或语段抄写与背诵。以积累语言和体会感情。

  ②、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有兴趣的同学去找找这方面的资料,深入研究下去,写篇读书笔记。

  《黄州快哉亭记》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现在,张君不把役官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浴,面对着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

  《黄州快哉亭记》赏析

  苏辙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因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历来被人推崇备至,公认是一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并融为一体的好文章。最能体现苏辙为文纡徐(从容缓慢)条畅(通畅而有条理)、汪洋(气度宽宏)澹泊(不追求名利)的风格,就同他的为人一样。这篇文章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不露痕迹。写景,能曲肖其景,但又不实不死,做到情景俱出,境界深远,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叙事,能于简要之中插入闲情,磊落跌宕,分外远致。这篇文章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议论。文章就同样的“风”,因帝王、庶人生活、思想之不同而感觉殊异的事实,得出“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立论正确,论证有力,结论无可辩驳,令人信服。“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要能破理,立论首先要正确,要“贵是而不务华”。(汉?王充《论衡?自纪》)《黄州快哉亭记》以人对外物的感受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事实立论,这无疑是正确的。立论“贵是”,就要贵在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能破理,在论证过程中还应做到,所“考引事实”必须“不使差忒”。(宋?洪迈《容斋随笔》)苏辙在文章中征引楚襄王兰台披襟当风故事,作为论证的例子,故事的出处在宋玉的《风赋》(见?梁?萧统《昭明文选》),确凿无误,足可传信。最难能的是,这篇文章的议论始终带着情韵,故虽有一股愤懑不*之气贯注其间,却不显出伧父面目。“风无雄雌之异……而风何与焉?”“连山绝壑……乌睹其为快也哉!”等等议论就是。这些议论都*乎于言情,*乎于绘景,显得情韵十足,无丝毫议论常有的逼人气势。唯其如此,文章纡徐条畅,汪洋澹泊的总体风格,也就不致因这些议论而遭受破坏。

  作者在本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此外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之气。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2

  介绍题名: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篇名 作者 旨趣与性质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纯记叙文--纯寓言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兼“览物”的叙述、对“古仁人之心”的议论及侧写自我心志的抒情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同上;兼具叙述、议论、抒情

  作者简介:

  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第。着有《栾城集》

  苏辙风格鉴定:

  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

  2.苏轼 评语:“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

  整体感知

  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

  一、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二、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三、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

  四、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分析第一段

  出:流出。 始:开始。肆大:水流阔大。南、北:向南,向北。益张:越发盛大。浸灌:意思都是“注”。 相若:差不多 。即:靠*。为:建造。胜:美景。名:命名,名词作动词。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答:“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眼界与心境 : 始宽 渐宽 全开

  视角变化:由远及*,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分析第二段

  盖:大概。阖:通“合”。闭藏,消失。 倏忽:忽然。 玩:观赏,欣赏。举:抬。足:足够。

  行列:成行成列(名词作动词)。所以……者:……的原因。睥睨:伺机夺取。 骋骛:纵横驰骋。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状语后置)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答: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昼夜之别。

  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答:

  (1)江山风物足以观赏。

  (2)古人流风足以怀想。

  分析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从:带领。披:敞开。当:迎着。盖:大概。异:差别。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变:不同。与:参与。自得:舒畅。病:忧愁。性:本性。适:往。

  中心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分 析 最后一段

  患:病,忧愁。 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 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放,纵。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穷:尽享。 胜:美景。 自适:自求安适。 振:吹拂。

  胜:禁。 乌:哪里。 濯:洗濯。 宜:应该。

  合作探究

  1、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2、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10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快哉”,景差陪衬。

  找出本文中的对句

  (1)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2)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4)动心骇目。(自对)

  (5)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6)烟消日出。(自对)

  (7)流风遗迹。 (自对)

  (8)蓬户瓮牖。(自对)

  (9)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

  (10)连山绝壑,(自对)

  (11)长林古木。(自对)

  (12)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13)骚人思士。(自对)

  本文特色

  1、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

  2、笔势迂徐而畅达。

  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山水游记,并且借优美景物的描写来抒发遭政治迫害却不悲观消沉,而是胸襟宽广,无往而不快乐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能真正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为了帮助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作好预*。

三、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为主,重基础落实和能力培养。

五、课前预*:

1.认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文章,不懂的字词作好标志,上课时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有关资料,整合有关文体背景及作者苏辙的相关资料。

六、课时安排:一教时。

第四块:课后学*与作业:

1.课后再次交流预*情况及课堂笔记,整理学*卡片。

2.学*本文借景言志写法,以学校亭榭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4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品味畅达明快、*易自然的语言,培养文言语感,领悟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苏洵、苏轼、苏辙;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荀、苏拭、苏辙

  题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

  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

  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怀,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但面对挫折他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听录音,正音,朗读全文。

  沅(yuán) 沔(miǎn ) 子瞻(zhān ) 东西一舍(shè )

  风开云阖( hé ) 变化倏(shū)忽 舟楫( jí)

  草木行( háng )列 皆可指数(shǔ) 睥(pì )睨(nì)

  骋(chěng)骛(wù) 飒( sà )然 而风何与(yù )焉

  会( kuài )计 蓬户瓮(wèng)牖(yǒu )

  濯(zhuó)长江之清流,揖(yī)西山之白云 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ēng)者

  二、分析各段内容。

  分析第一段

  1、 字词、句式讲解

  2、概括段意

  明确: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3、内容分析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明确: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眼界与心境、视角的变化如何?

  明确:“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始宽 渐宽 全开

  由远及*,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分析第二段

  1、字词、句式讲解

  2、概括段意

  明确: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3、内容分析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明确: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昼夜之别。

  (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明确:江山风物足以观赏(观览江山形胜之快)。

  古人流风足以怀想(凭吊历史遗迹之快)。

  (3)作者凭吊了哪些历史遗迹?你能说说他们为世人所乐道的故事吗?

  明确: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

  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

  分析第三段

  1、字词、句式讲解

  2、概括段意

  明确: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3、找出中心句:

  明确:“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4、内容分析:

  (1)第三段作者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与“快哉”有何关系?

  明确:说明人之忧、人之乐与风无关,以此否定前述称快的两项原因。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或:士的自得之道是什么?)

  明确: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3)作者对张梦得有何评价?

  明确:从张梦得遭贬谪之后的行为——自放山水之间来推论:张君已是能够“自得”之人,故能无所不快。何况风景能辅之以成快?——对他的赞赏与肯定。

  (4)从中可见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自我排忧后的豁达、乐观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1、在文章开头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

  明确: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作铺垫。

  2、文章结尾又回到写景,有何作用?

  明确:再次说明:若不自得,则风景适足以辅之而成悲。这里,作者彻底推翻风景使人快。

  四、深入感悟文章主旨。

  1、朗读全文,在文中找出可以读出 “快哉”感觉的语句,找出全文文眼。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

  明确:(一)景之“快”

  1、 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2、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二)人之“快”

  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

  (三)情理之“快”

  “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

  2、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

  明确:“自得”是快之与否的主因。若能“自得”,则风景能辅之以成快;若不自得,则风景反而成其悲。

  3、说说苏轼为亭题名“快哉”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劝解宽慰、自勉励人之意

  小结: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

  文章写作特色小结:

  1、前两段叙事写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后一段因景抒情、抒发议论,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2、通篇围绕“快哉”二字,文**出现7次,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结构紧凑完整,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总结:

  建亭者、命名者、作记者都是遭贬政治上不得意之人,然而他们却偏偏在“快哉”上做文章,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此外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之气。

  各自或齐读全文,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板书:

  (一)景之“快”

  快哉 (二)人之“快”

  (三)情理之“快”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5

  介绍题名: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篇名 作者 旨趣与性质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纯记叙文--纯寓言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兼“览物”的叙述、对“古仁人之心”的议论及侧写自我心志的抒情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同上;兼具叙述、议论、抒情

  作者简介:

  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第。着有《栾城集》

  苏辙风格鉴定:

  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

  2.苏轼 评语:“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

  整体感知

  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

  一、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二、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三、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

  四、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分析第一段

  出:流出。 始:开始。肆大:水流阔大。南、北:向南,向北。益张:越发盛大。浸灌:意思都是“注”。 相若:差不多 。即:靠*。为:建造。胜:美景。名:命名,名词作动词。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答:“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眼界与心境 : 始宽 渐宽 全开

  视角变化:由远及*,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分析第二段

  盖:大概。阖:通“合”。闭藏,消失。 倏忽:忽然。 玩:观赏,欣赏。举:抬。足:足够。

  行列:成行成列(名词作动词)。所以……者:……的原因。睥睨:伺机夺取。 骋骛:纵横驰骋。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状语后置)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答: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昼夜之别。

  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答:

  (1)江山风物足以观赏。

  (2)古人流风足以怀想。

  分析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从:带领。披:敞开。当:迎着。盖:大概。异:差别。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变:不同。与:参与。自得:舒畅。病:忧愁。性:本性。适:往。

  中心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分 析 最后一段

  患:病,忧愁。 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 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放,纵。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穷:尽享。 胜:美景。 自适:自求安适。 振:吹拂。

  胜:禁。 乌:哪里。 濯:洗濯。 宜:应该。

  合作探究

  1、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2、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10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快哉”,景差陪衬。

  找出本文中的对句

  (1)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2)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4)动心骇目。(自对)

  (5)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6)烟消日出。(自对)

  (7)流风遗迹。 (自对)

  (8)蓬户瓮牖。(自对)

  (9)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

  (10)连山绝壑,(自对)

  (11)长林古木。(自对)

  (12)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13)骚人思士。(自对)

  本文特色

  1、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

  2、笔势迂徐而畅达。

  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5)份扩展阅读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5)份(扩展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20份

  《醉翁亭记》教案 1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三、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四、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五、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五、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六、迁移练*: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七、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醉翁亭记》教案 2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 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内容

  1、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⑴ 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⑵ 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

  ⑶ “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 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 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 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 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 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 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核心)

  ⑵ 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 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 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⑵ 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2、 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答)

  3、 课外拓展

  ⑴ 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

  ⑵ 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 处理课后练*题

  (略)

  四 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与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民

  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乐

  《醉翁亭记》教案 3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自读作业。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啤 …故自号曰醉翁也。

  恰÷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抡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谜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恼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茫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谩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摹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课后练*。

  背诵全文。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个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学*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般情况下,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况都不太顺畅。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篇。

  二、预*交流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多媒体范读课文。

  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听课文范读,要想象文中的美景,把文字的描述转化为图画,让我们神游醉翁亭。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4、学生试读课文。

  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觥筹(gōng)弈(yì)翳(yì)颓然(tuí)

  5、学生互读、轮读、齐读课文

  6、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的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落实双基

  1.合作学*。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3.归纳梳理。

  (1)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 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称指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 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着 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3)而

  溪深而鱼肥 表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 表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关系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关系

  (4)也

  表陈述 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 在乎山水之间也

  4、积累成语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山肴野蔌:亦作「山肴野湋」。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五、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

  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

  ⑶饮少辄醉(辄: )

  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⑸伛偻提携(伛偻: )

  ⑹觥筹交错(觥筹: )

  3.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⑶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优美的句子和词汇,并写一写理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 老师带来一副对联“翁去八百里,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藏字联,写的是--学生答(醉翁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醉翁亭记》,回忆文学常识。生答。

  明确学*目标 默读

  二、预*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并强调也,而。

  2、词义大比拼。两组学生竞赛回答,课件出示。

  三、落实双基,走进文本,把握主旨

  1、再读课文,(浏览)思考:文章中贯穿全文始终的是哪个字?(乐)

  2、结合本文,说说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景和事?

  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二、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达标测试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填空。

  ①《醉翁亭记》中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自然结合。

  ②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文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常用它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乐:山水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

  3、解释下列词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杂然而前陈者: 名之者谁:

  环滁皆山也: 临溪而渔: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伛偻提携:

  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①全文的主旨句是:

  ②文中描写众宾欢的句子是:

  ③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5、至少写出三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醉翁亭记》教案 5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熟读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醉翁亭记》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 、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醉翁亭记》教案 7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 引出

  景

  脉络 乐

  事

  归结 “醉能同其乐”(主旨)

  《醉翁亭记》教案 8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幻灯出示学*要求)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 (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板书:

  山水乐

  四时乐

  乐 游宴乐

  太守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

  感受作者情怀美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醉翁亭记》教案 9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自读作业。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啤 …故自号曰醉翁也。

  恰÷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抡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谜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恼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茫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谩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摹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课后练*。

  背诵全文。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10

  【教学要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滁(chú) 壑(hè) 酿(niàng) 潺(chán) 琅琊(láng yá)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 酣(hān) 觥筹(gōng chóu)

  弈(yì) 翳(yì)

  2、重点词: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 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 名之者谁:为……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⑺ 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⑼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⑵ 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⑶ 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⑷ 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⑸ “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⑹ 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⑺ 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⑵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⑵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⑶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⑷ 划分层次?

  ① 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② 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③ 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⑵ 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⑶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教案 11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自读作业。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啤 …故自号曰醉翁也。

  恰÷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抡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谜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恼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茫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谩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摹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课后练*。

  背诵全文。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12

  课型:活动课

  教学内容:“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0717——7801570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教案 13

  学*目标:

  1.学*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法、学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尝试

  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2.给加粗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并抄写2遍。

  环滁( )皆山 林hè( )尤美 琅琊( )( ) 水声潺潺( )

  饮少辄( )醉 林霏( )开 岩穴暝( ) 晦( )明变化

  山肴野蔌( )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3.了解作者。

  4.背景介绍。

  二、互动探究

  (一)导入: (二)预*成果展示。

  (三)学*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师朗读课文,学生自读。

  3.学生读第一段,对照注释翻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

  讨论交流:

  (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

  这段由远而*,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4.学*第2段,借助书下注释翻译。

  讨论交流:

  (1)第2段主要写什么?

  (2)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骈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三、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景?

  6.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7.概括本段的大意。

  四、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互动探究

  1.学*第3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2.讨论交流: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

  (2)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之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不胜酒力;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盛世,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3.学*第4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4.讨论交流:

  (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小结: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二、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泉香而酒冽 (2)伛偻提携

  (3)临溪而渔 (4)觥筹交错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4.宴酣之乐表现在哪里?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6.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三、作业布置

  (一)翻译句子。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课文翻译: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

  《醉翁亭记》教案 14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醉翁亭记》教案 15

  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学难点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学*方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漫步小石潭,体验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抑郁忧伤;登岳阳楼,感悟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

  二 认读,感受美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

  1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是一篇( )的文章。

  2有不理解的地方么?如果有,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问地问题提出来?

  3文中哪一个字贯穿全文,并揭示全文的主旨?

  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与民

  同乐。

  三 品读,发现美

  《醉翁亭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佳作。那么究竟它有那些美点。让我们运用在前面课堂上学*到的方法,以学*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读,发挥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用“《醉翁亭记》之美,美在——”的句式开头说一段话。

  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回答。最后小结。

  美在语言。1语言凝练、含蓄。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3注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也”、“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回环反复,一唱三叹。

  美在意境。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四 思考,延伸美

  1我们还学过和这篇散文写作背景、内容相类似的文章么?你

  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学生思考、探究作答。

  类似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

  共同点:寄情山水,旷达情怀。

  人生启示: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试金石。

  磨难,人生的一种财富。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人生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的确如此,文天祥

  为了丹心报国,甘愿把生命放弃。欧阳修官场失意,却造就了不朽的美文佳作。

  五 总结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韩愈,他们奉献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价值的杰出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

  六 布置作业

  1我们可爱的家乡也是风景迷人,请你发现家乡的美,来表达一种美好的心声。(不少于300字)

  2真情感悟:以我们拓展延伸的话题为主,写一篇读后感言。

  要求:从二个题中任选选一个来作。

  七 教学反思

  本文是写景美文,根据课标理念,把课文设计为三个层面处理:以课文为范例,感悟意境美,探究语言美,训练学生阅读基本方法;把课文作为靶子,诱导探究研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把课文作为引子,导引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醉翁亭记》教案 16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感悟文中的景美。

  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2.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不仅要会朗读课文,还要能评析别人的朗读。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要让学生能背诵,能用文章原句回答问题,还要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想象山、水、亭的色、声、形,想象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象醉翁亭的外观和丰姿,从而体会作者被山水美景所陶醉的感情。

  《醉翁亭记》教案 17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醉翁亭记》教案 18

  学*目标:

  1.学*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法、学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尝试

  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2.给加粗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并抄写2遍。

  环滁( )皆山 林hè( )尤美 琅琊( )( ) 水声潺潺( )

  饮少辄( )醉 林霏( )开 岩穴暝( ) 晦( )明变化

  山肴野蔌( )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3.了解作者。

  4.背景介绍。

  二、互动探究

  (一)导入: (二)预*成果展示。

  (三)学*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师朗读课文,学生自读。

  3.学生读第一段,对照注释翻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

  讨论交流:

  (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

  这段由远而*,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4.学*第2段,借助书下注释翻译。

  讨论交流:

  (1)第2段主要写什么?

  (2)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骈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三、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景?

  6.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7.概括本段的大意。

  四、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互动探究

  1.学*第3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2.讨论交流: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

  (2)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之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不胜酒力;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盛世,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3.学*第4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4.讨论交流:

  (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小结: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二、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泉香而酒冽 (2)伛偻提携

  (3)临溪而渔 (4)觥筹交错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4.宴酣之乐表现在哪里?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6.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三、作业布置

  (一)翻译句子。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课文翻译: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

  《醉翁亭记》教案 19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熟读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醉翁亭记》教案 20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设计思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2 疑难解析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饮少辄醉:辄,就。

  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一…·”“像那……”

  歌于途:倒装,在途中唱歌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四 概括课文内容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五 作业: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一 导入:《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总结:作者按照朝暮,四季的顺序来写。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往。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抒发了自己的复杂感情,既包括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山水之乐)也有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游宴之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四、板书设计

  引入…… 滁洲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作亭者 命名者 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写景…… 朝暮 四时之景 乐亦无穷 山水乐

  醉翁亭记 写人……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游宴乐

  归来…… 禽鸟乐/人之乐 /太守了 (与民同乐)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5)份(扩展2)

——《醉翁亭记》 教案(五)份

  《醉翁亭记》 教案 1

  一、教学内容:

  《醉翁亭记》第四自然段

  二、课时:

  1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分析比较,掌握段中关键字词句

  2、分析课文,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以“乐”为中心,理解文中几种不同的乐

  五、教学课型:

  讲读课

  六、教法学法:

  问题研究,对话互动,朗读,找关键词句,比较归纳等等。

  七、教具:

  实物(用白纸展示课文内容以及相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比较)

  八、教学流程

  1、导入

  同学们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了《醉翁亭记》的前三自然段。在上新课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上次课的主要内容。(明确:两种“乐”,一是“山水之乐”,一是“宴酣之乐”)

  好,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学*文中第四自然段也就是文中最后一部分。首先,由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找出不懂字词句

  问题二:找出其他三种“乐”

  2、学生朗读,余者思考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预设问题及答案)

  ①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固定的短语。

  ②阴翳(yi):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③鸣声上下:指鸟到处鸣叫。

  ④去:离去。

  ⑤谓:是。

  ⑥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今安西吉安市。

  ⑦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是“以……为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乐趣”的意思;“其”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太守”,二是指“游人”,即“不知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或“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此即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比较词语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岳阳楼记》

  九、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的段落。

  十、板书设计

  太守

  ↓

  山水↘↙游人

  宴酣↗↖禽鸟

  十一、教学后记

  学*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感情基调。这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中懂得归纳总结,联系贯穿,我认为这一点是。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老师“我”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有限,没能够提供更广泛的学*内容及更深广的启发,这一点是不足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用多点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此外,作为一个经验较少的老师来说,在怎样控制课堂,怎样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方面,我认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和改进的地方。

  《醉翁亭记》 教案 2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醉翁亭记》 教案 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3、文章结构:

  (1)层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2)线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书后*题一。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内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

  明确:

  “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

  明确:“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

  明确:“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确:“临于泉上”。

  (5)“来饮于此”中“此”指?

  明确: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写角度: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5)划分层次:

  a.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b.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c.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4、第四自然段: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醉能同其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 教案 4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自读作业。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啤 …故自号曰醉翁也。

  恰÷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抡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谜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恼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茫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谩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摹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课后练*。

  背诵全文。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 教案 5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拥有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情况。

  二、赏析课文

  景美(一)美点寻踪

  这是一篇令人陶醉的美文,景美,情美。文中有哪些写景的语句?请概括一下这些优美的画面。

  山水相映之美——先写山再写泉最后写亭,由远而*,有面到点,逐层展开。

  朝暮变化之美——用“出、开、归、暝”这些动词表现山间景象晦明变化。

  四季变幻之美——展现各季节怎样的景象?(指名生读出文中的句子)这里有个成语是什么?(水落石出)指名学生造句。

  明确:写山水之美是写亭的清幽环境,为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定下了写景抒情的基调。写朝暮、四时不同景色,为衬托“乐亦无穷”。表达了寄情山水,热爱祖国河山之情。可见太守心情是快乐的,这是有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情美(二)乐点寻踪

  请找出文中含“乐”字的句子,并思考作者写了哪几种乐?

  看谁找得快,找得准,找得多。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明确:这里有五种乐

  1、山水之乐——得之心

  2、宴酣之乐——醉也是乐,与民同乐

  3、禽鸟之乐——游人离

  4、游人之乐——生活安定富足

  5、太守之乐——自我陶醉

  三、探究活动

  1、“太守之乐”乐什么?太守看到其乐融融的景象,滁州治理得好,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这是太守的政绩。同时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怀。

  2、这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本文是作者被贬到滁州写的,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所以乐中含悲,但作者未消沉颓唐,这是他的旷达情怀。我们要学*这种精神,不让不良情绪影响我们的学*和工作。正如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与乐的关系如何?《鸿门宴》中有个类似意思的俗语叫什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用一字概括。(乐)

  四、课堂练*:

  1、《鸿门宴》中有个俗语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与这文章中哪一句意思相同?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请以“当我们面对挫折和不幸时---------”开头,作一番即兴演讲。

  五、总结全文

  这篇游记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六、板书设计

  二十一、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相映之美

  朝暮变化之美

  景美

  四季变幻之美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情美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5)份(扩展3)

——快哉亭游记 - 游记的作文600字(五)份

  快哉亭游记 - 游记的作文600字 1

  “嘻嘻哈哈,嘻嘻哈哈……”

  大家真开心啊,原来是要出去秋游了。教室里已经热闹非凡,像一个菜市场一样,大家都在兴奋地讨论着这次秋游要去哪里,要怎么玩。这时,突然有人大叫一声“老师来了!”顿时,全班安静了下来,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看着门口,等着老师来安排秋游活动。

  “这次我们要去蜂儿山庄,请同学们准备好物品,我们到操场集中。”陈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教室,跑到操场,迅速排好了队伍。

  “出发!”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在鲜艳的队旗的带领下,我们雄赳赳气昂昂地上路了,活像一个个上战场的士兵。

  走在路上,大家都很激动,有聊天的,有唱歌的,有拿着手机拍照的,还有活蹦乱跳的,有的同学可能是过于激动跑得太快把脚扭了,几个前后的同学一起扶他。大家走了很久,看到路上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前方蜂儿山庄,2.5公里。天哪!没有想到都快走断腿了,才走了约2.5公里,我们都快绝望了。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自己想要的秋游,爬也爬到啊。大家又走了好长一段路,来到一条隧道前方,老师告诉我们只要走过这条隧道,就可以到山庄了。我们都很高兴,经过隧道时,里面比较昏暗,只有头顶上不多的几盏灯亮着,我们一进来感觉是盗墓电影中的情景,让人惶恐不安。

  但是一走出隧道,眼前就一片光明了,再走了没几步,我们来到了“蜂儿山庄”。一到目的地,同学们有的玩手机,有的打卡牌,有的聊天,还有的在欣赏秋天美丽的景色。我和我最好的同学也开始吃带来的零食,吃了一些零食后开始玩抓人游戏。

  我们玩着玩着就到了吃午饭时间,我去买了两瓶饮料和一些小吃打算路上吃的。美好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在你追我赶的欢声笑语中,秋游活动接*尾声,老师过来宣布今天活动结束,就这样大家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今天真是无比开心的一天啊。

  快哉亭游记 - 游记的作文600字 2

  澳门风光,放眼望去,高楼繁华,绿意盎然。刚下飞机,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使人神清气爽。我们搭着专车,一路欣赏着美景,不知不觉间到达了澳门威尼斯人酒店。

  酒店里,人造天空分外逼真,别具一格的房屋格外引人注目,湛蓝小河源远流长、淙淙流淌,河面上木浆摇曳,波光粼粼,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整理好行装,我们踏上了澳门之旅第一站——大三巴牌坊。穿过人声鼎沸的小巷,远远地望见了巍峨壮观的牌坊。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古代韵味,精细的雕刻仿佛在向人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占了澳门,也把天主教带到了澳门。1562年,葡萄牙人历经数年,在澳门建起了这座哥特式教堂,取名“圣保禄”教堂。葡语“圣保禄”发音接*当地方言中的“三巴”,所以也称“大三巴教堂”。后来,教堂两次毁于火灾。1602年,圣保禄教堂再次重建,历经35年于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场大火,又把教堂烧毁,只剩下耗资3万两白银的前壁,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它的宏伟,让在场游客无不为之震撼,纷纷取出相机,与它合影留念。

  参观完大三巴牌坊,已*中午。我们来到了澳门一条极具风情的小巷——官也街。这条只有约115米长,5米宽的小街,是澳门著名的食街之一。我们在“诚昌饭店”用餐。闻名澳门的水蟹粥端上来了,热气腾腾的一大盆白粥中,闪现着螃蟹那鲜艳的红,扇动着鼻翼,一股鲜香不经意间钻进鼻子里,使人垂涎三尺。我立马拿起汤勺,盛了满满一碗水蟹粥。轻轻握着小勺,边摇头边吹了吹,迫不及待地品尝这“人间美味”。顿时,一股鲜味从舌尖开始,调动了我每一根神经,恍恍惚惚中,一碗粥很快便喝完了,而我,却还沉浸在那种令人心醉神迷的享受之中。

  澳门之旅,至今依然令我流连忘返。我忘不了的,不仅仅是那鲜香可口的美食,更是那极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快哉亭游记 - 游记的作文600字 3

  自从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回来之后,就开了一个四人连锁店——穿梭时空店。谁要是想到未来和以前去看看,就可以到他们的店里订购“越时票”。到时候,“孙飞行员”将变成一架飞机,带你穿梭时空。

  “要带别人到未来去,自己总要先去看个明白吧!”第二天,悟空便收拾好行装出发了。“悟空啊,快去快回,为师会想你的。快去快回,记住啊……”唐僧一百个不放心,反复叮咛。“师兄,保重啊!我和沙僧也会想你的。还有,别把‘禽流感’带回来了哦!”“去你的,你这呆子嘴里总吐不出什么好话。师傅,保重!老孙走也——”

  不到眨眼工夫,悟空就到了现代社会。他在云层中飞来飞去,被一架飞机里的驾驶员看见了,吃惊地叫起来:“哇噻!现在的演员还能飞的这么高,真不可思议!”一位老外用中国话说:“good,good !中国的科技太发达了,演员竟然能飞。了不起,了不起!”悟空听了忙说:“非也,非也!我不是演员,而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我还有事,先走了。拜拜——”

  悟空立在云端,单手搭起凉棚,朝下界仔细地瞧了瞧人们的衣着打扮,随后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位时尚的帅小伙儿。现在,他不能使法力,也不能飞,只得走来走去。当他看见立交桥上的汽车时,吃惊地叫道:“哎呀妈呀,那是什么东西,身子下咋还有四个圈圈,还会跑呢?”旁边的人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你傻呀咋的!那是汽车,开什么玩笑。”笑罢,众人散去。

  悟空走了一天,闹出了许多笑话。问人家这,人家笑他傻;问人家那,人家说他无聊。他没办法,只好现回原形,翻着筋斗回古代复命去。

  回到古代,他向师傅、师兄说道:“未来社会里有像马一样可以当坐骑的车,像山一样高的房子,还有那像黄毛怪一样的外国佬……去看看可太值了!”

  从此,时空穿梭店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只乐得师徒四人都合不拢嘴呢!

  快哉亭游记 - 游记的作文600字 4

  春天到了,春姑娘把大地装饰得五彩缤纷,给大地母亲织了一件漂亮的外衣。大地母亲欣然睁开了眼睛,万分惊喜地望着春姑娘那孝顺的女儿。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人们大声呼喊“春天来了,快到公园踏春去呀!”

  我也随着妈妈到龙山公园踏春:春天在哪儿呢?一路上,我睁大了眼睛,惊奇地四处张望。

  啊!春天在柳树上,柳树的枝叶被微风与细雨在天空中打下的染料给染绿了,一个个绿芽苞悄悄地爬满了柳树的枝条。春风把柳树的枝叶吹开,轻轻地一摇一摆,它似是一位理发师,在用一把巨大的梳子与剪刀为这位小姑娘整理秀发。我看得入神,情不自禁地背起了唐代的诗人贺知章的两句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呵,春天还在花坛里。花坛里有许许多多的迎春花,棕色的枝干上有许许多多的黄色的小芽苞,有的还是小小的花骨朵,似是一个个怕羞的小姑娘,有的是已经开了,向人们展示自己的身姿,还有蜜蜂与蝴蝶在中间上下翻飞。人们都争着观赏这一番有趣的景象。

  呀!春天还在许多小精灵上。燕子从南方飞来,在人们头顶上唧唧地叫着。有的燕子在空中翩翩起舞,似是在向人们表演它精妙的飞行技术,有的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似一些音符。小朋友都追着燕子奔跑,叫着,“燕子来了,快来看呀!”龙山河里的小鱼儿也高兴地探出水面,赢得了人们的一片掌声。

  春天是多么充满生机啊!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少年儿童应该在这样的季节里抓紧时间,努力学*,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

  快哉亭游记 - 游记的作文600字 5

  今天,我们一家三口和邻居一起去象山玩。

  早上6:00钟,妈妈就把我从睡梦中叫起来。我们匆匆忙忙地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就和邻居一起出发了。

  不一会儿,我们就上了高速公路。路的两旁是一片片绿色的海洋。在点点葱绿中,掩映着农家小屋屋顶上那些黑色的碎瓦,显得格外和谐、自然。一阵阵微风吹过,路边的树木摇摆着它们婀娜多姿的身材,像是跳着舞蹈,为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呢!

  经过3个小时的“苦战”,我们终于到了象山。而我和烨烨姐姐(我们邻居的女儿)早已饿得饥肠辘辘。我们一下车就向着饭店奔去。

  吃完饭后,我们把行李放在宾馆里,就去海边玩了。我和爸爸坐在沙滩上,背对着海浪,等着海浪扑过来。海浪一波接着一波冲过来,像一匹匹白色的骏马,齐头并进地冲过来,在1米多高的礁石上拍打着,再向我们奔来。“刷”的一下,就把我和爸爸淋成了一个个落汤鸡,我还被浪打的退后了几步呢!不过,‘只有耕耘,才有收获’嘛!落汤鸡可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共捡到了8个扇形的文鸽呢!我骄傲地向烨烨姐姐他们炫耀,他们都十分羡慕,亮亮哥哥还吵着要打开那个比硬币还大的文鸽看看呢!

  我放好文鸽,就跟烨烨姐姐、亮亮哥哥,和姗姗妹妹一起“修筑长城”,我们奋力地挖了一个大坑,修好旁边的“长城”,就大功告成了!

  终于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啊!真丰盛啊!有虾、鱼、蛏子、红烧肉……让人见了垂涎三尺,我们吃的饱饱的,决定一起去海边散步。

  还没到海边,就已经听到了海的声音,闻到了海的味道。昏暗的月光照着土黄色的沙滩,显得分外宁静。海浪向我们翻滚而来,这比白天的浪大多了。

  明天还会有什么好玩的呢?我期待着。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5)份(扩展4)

——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作文3篇

  北岛在《波兰来客》中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悲壮的诗人因青春的逝去而心殇。

  只可叹,如今似沙丁鱼般涌动于潮水中的我们,也染上了诗人的忧郁,肆意叹老。这其实是一种微妙的心理:误以为年岁才是青春的标签。

  我不由得想到一些人,放眼红尘,满是黍离之悲、国殇之叹:*文化五千年,到底已经老了啊!他们振振有词:诺奖的红毯总是沐浴欧风美雨,那才算青春文学。

  *文学果真如祥林嫂般“老掉了”吗?*文化真的患贫血症了吗?*人民真的骨质疏松缺钙了吗?不!青春气的消逝,只因他们已全然忘掉了“蜕化”,只是沉沦于“退化”之中。退化,是精神*,是慢性自杀;而蜕化,才是*文化找回青春、永葆青春的必要救赎,是繁衍崭新与深刻的积极自救!

  永葆青春,不是独立象牙塔顶层,俯视世间芸芸众生的孤标傲世,它必须接地气,深深扎根在现实的丰厚土壤中。当某些成名作家在舶来品文化中狂欢纵饮时,那群血气方刚的知青作家正悄然掀起“寻根文学”的一角衣衿:不论是王安忆的《小鲍庄》,还是韩少功的《我心归去》,都是本土文化在失落后的还魂青春。

  当“岁月”号沉没,青春在痛苦**。樯倾楫摧时,两百多名韩国少年服从船长“指挥”,静候舱中耐心等待,最终生命褪色,一去无踪;不盲从者反因敢于尝试而获救。由此观之,青春之气理应意味着有理性、有主见的些许“叛逆”,而非绝对服从。扩而言之,缺少激辩,没有质疑,灵魂从未有过战栗,一味温吞吞地与外界讲和,向成规献媚,这样的青年,至多不过是些“社会填充物”而已。当其以沉稳成熟自鸣得意之时,殊不知本该靓丽多姿的青春已锈迹斑斑。“没有人的反抗,城市只是水泥林场。”王小波的话冰凉但深刻。尊重合理的,挑战不合理的,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去奉献,去创造,去促使*的诞生。我以为这样的青春,是有意义的,是永垂不朽的。“不长久的,多将以悲剧结束。”戈尔丁在《蝇王》里用失去青春后的沉沦给人警示。一点青春气,积蕴在心中,发而为行动,它带来的是拂面的千里快哉风!

  北岛在《波兰来客》中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悲壮的诗人因青春的逝去而心殇。

  只可叹,如今沙丁鱼涌动于潮水中似的我们,也染了诗人的忧郁,肆意叹老。这其实是一种微妙的心理:误以为年岁才是青春的标签。

  我不由得想到一些人,满是黍离之悲:*传统五千年历史,到底老了啊!

  他们振振有词:诺奖的红毯总沐浴欧风美雨,那才是青春文学。

  *文学真如祥林嫂般“老掉了”吗?*文化土壤贫血吗?传统精髓缺钙了吗?

  不!青春气的渐消怕是我们忘了蜕化,一度沉于“退化”中。蜕化是*文化找回青春的必要救赎,是一种繁衍崭新与深刻血髓的自救。当莫言一奖惊人时,他说:“我的获奖代表不了社会对文学的重视。”只有社会更多地用一水婉转的眼神给文学更温柔的注视,才能以一点青春气息引领千里快哉风!

  永葆青春不是象牙塔的孤高傲世,它必须接地气,扎根于现实。当成名作家在久违的舶来文化中狂欢时,那群血气方刚的知青作家正掀起“寻根文学”的一角衣衿。不论是王安忆的《小鲍庄》,还是韩少功的《我心归去》,都是本土文化在失落后的还魂青春。

  “岁月”号沉没,青春在**。韩国正集体反思“服从”文化,船倾楫摧欲沉时,两百多名少年服从船方指挥,舱中等待,最终生命褪色;不服从者反而获救。青春之气意味着有理性、有主见的些许“叛逆”。只会温吞吞与外物讲和,至多不过成为“社会填充物”,青春的幻想和梦境在剥蚀老化。没有人的反抗,城市只是水泥林场,王小波的话深刻冰凉。

  在西南*教授吴宓眼中,雾中的昆明是曹雪芹笔下的空灵幻境。当他驻足街头,看到“潇湘馆”时,怕是一味难尽。他想到的是黛玉的吟箫于影下,酌梅瓣上雪酿的酒;可当时,一群人喝酒划拳,青春被暮气肢解了。吴宓老人愤然而去。

  盲目成熟有时是对外界的“献媚”。在这个媒体时代,神童一度被“神化”。神亵渎了童,还是童亵渎了神?没有青春之气,童也只是人们追捧的老“玩”童而已,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摄足文化血脉,为天才铺壤。

  “不长久的,多将以悲剧结束。”戈尔丁的《蝇王》用失去青春后的沉沦给人警示。一点青春气,只在心里,它带来的是拂颊的千里快哉风!

  北岛在《波兰来客》中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悲壮的诗人因青春的逝去而心殇。

  只可叹,如今似沙丁鱼般涌动于潮水中的我们,也染上了诗人的忧郁,肆意叹老。这其实是一种微妙的心理:误以为年岁才是青春的标签。

  我不由得想到一些人,放眼红尘,满是黍离之悲、国殇之叹:*文化五千年,到底已经老了啊!他们振振有词:诺奖的红毯总是沐浴欧风美雨,那才算青春文学。

  *文学果真如祥林嫂般“老掉了”吗?*文化真的患贫血症了吗?*人民真的骨质疏松缺钙了吗?不!青春气的消逝,只因他们已全然忘掉了“蜕化”,只是沉沦于“退化”之中。退化,是精神*,是慢性自杀;而蜕化,才是*文化找回青春、永葆青春的必要救赎,是繁衍崭新与深刻的积极自救!

  永葆青春,不是独立象牙塔顶层,俯视世间芸芸众生的孤标傲世,它必须接地气,深深扎根在现实的丰厚土壤中。当某些成名作家在舶来品文化中狂欢纵饮时,那群血气方刚的知青作家正悄然掀起“寻根文学”的一角衣衿:不论是王安忆的《小鲍庄》,还是韩少功的《我心归去》,都是本土文化在失落后的还魂青春。

  当“岁月”号沉没,青春在痛苦**。樯倾楫摧时,两百多名韩国少年服从船长“指挥”,静候舱中耐心等待,最终生命褪色,一去无踪;不盲从者反因敢于尝试而获救。由此观之,青春之气理应意味着有理性、有主见的些许“叛逆”,而非绝对服从。扩而言之,缺少激辩,没有质疑,灵魂从未有过战栗,一味温吞吞地与外界讲和,向成规献媚,这样的青年,至多不过是些“社会填充物”而已。当其以沉稳成熟自鸣得意之时,殊不知本该靓丽多姿的青春已锈迹斑斑。“没有人的反抗,城市只是水泥林场。”王小波的话冰凉但深刻。尊重合理的,挑战不合理的,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去奉献,去创造,去促使*的诞生。我以为这样的'青春,是有意义的,是永垂不朽的。“不长久的,多将以悲剧结束。”戈尔丁在《蝇王》里用失去青春后的沉沦给人警示。一点青春气,积蕴在心中,发而为行动,它带来的是拂面的千里快哉风!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5)份(扩展5)

——《醉翁亭记》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幻灯出示学*要求)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 (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板书:

  山水乐

  四时乐

  乐 游宴乐

  太守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

  感受作者情怀美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这篇美文,感受它的魅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

  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chóu)

  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

  阴翳(yì)潺(chán)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野芳发而幽香:芳,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颓然:倒下的样子。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动词,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谓:太守自谓(称谓,命名)

  太守谓谁(是,为)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倒下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3.作者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懂文义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表判断,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或陈述,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轻读)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轻读)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轻读)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轻读)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重读)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重读)

  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3)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文本探究

  第1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交流点拨】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交流点拨】“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交流点拨】醉翁亭。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小结。

  【交流点拨】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遥望)→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五、拓展延伸

  寻找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四大名亭”,醉翁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复*第1段内容,引入下文学*。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2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2.第3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交流点拨】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交流点拨】“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交流点拨】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7)如何划分第3段层次?

  【交流点拨】滁人游山之乐(……滁人游也)

  众宾宴饮之乐(……众宾欢也)

  太守宴醉之乐(……太守醉也)

  3.第4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交流点拨】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交流点拨】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交流点拨】“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醉能同其乐”。

  (二)语言赏析

  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2)表示肯定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

  【交流点拨】(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如: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⑤山间之朝暮也。

  ⑥山间之四时也。

  ⑦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⑧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⑨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⑩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表示肯定语气。如:

  ①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而乐亦无穷也。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⑤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交流】两人虽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交流】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 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5)份(扩展6)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6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设计思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2 疑难解析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饮少辄醉:辄,就。

  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一…·”“像那……”

  歌于途:倒装,在途中唱歌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四 概括课文内容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五 作业: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一 导入:《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总结:作者按照朝暮,四季的顺序来写。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往。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抒发了自己的复杂感情,既包括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山水之乐)也有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游宴之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四、板书设计

  引入…… 滁洲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作亭者 命名者 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写景…… 朝暮 四时之景 乐亦无穷 山水乐

  醉翁亭记 写人……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游宴乐

  归来…… 禽鸟乐/人之乐 /太守了 (与民同乐)

  一、教学内容:《醉翁亭记》第四自然段

  二、课时:1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分析比较,掌握段中关键字词句

  2、分析课文,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以“乐”为中心,理解文中几种不同的乐

  五、教学课型:讲读课

  六、教法学法:问题研究,对话互动,朗读,找关键词句,比较归纳等等。

  七、教具:实物(用白纸展示课文内容以及相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比较)

  八、教学流程

  1、导入

  同学们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了《醉翁亭记》的前三自然段。在上新课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上次课的主要内容。(明确:两种“乐”,一是“山水之乐”,一是“宴酣之乐”)

  好,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学*文中第四自然段也就是文中最后一部分。首先,由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找出不懂字词句

  问题二:找出其他三种“乐”

  2、学生朗读,余者思考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预设问题及答案)

  ① 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固定的短语。

  ② 阴翳(yi):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③ 鸣声上下:指鸟到处鸣叫。

  ④ 去:离去。

  ⑤ 谓:是。

  ⑥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今安西吉安市。

  ⑦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是“以……为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乐趣”的意思;“其”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太守”,二是指“游人”,即“不知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或“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此即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比较词语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 《岳阳楼记》

  九、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的段落。

  十、板书设计

  太守

  ↓

  山水 ↘ ↙ 游人

  宴酣 ↗ ↖ 禽鸟

  十一、教学后记

  学*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感情基调。这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中懂得归纳总结,联系贯穿,我认为这一点是。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老师“我”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有限,没能够提供更广泛的学*内容及更深广的启发,这一点是不足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用多点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此外,作为一个经验较少的老师来说,在怎样控制课堂,怎样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方面,我认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和改进的地方。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5)份(扩展7)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一、教学内容:《醉翁亭记》第四自然段

  二、课时:1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分析比较,掌握段中关键字词句

  2、分析课文,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以“乐”为中心,理解文中几种不同的乐

  五、教学课型:讲读课

  六、教法学法:问题研究,对话互动,朗读,找关键词句,比较归纳等等。

  七、教具:实物(用白纸展示课文内容以及相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比较)

  八、教学流程

  1、导入

  同学们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了《醉翁亭记》的前三自然段。在上新课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上次课的`主要内容。(明确:两种“乐”,一是“山水之乐”,一是“宴酣之乐”)

  好,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学*文中第四自然段也就是文中最后一部分。首先,由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找出不懂字词句

  问题二:找出其他三种“乐”

  2、学生朗读,余者思考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预设问题及答案)

  ① 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固定的短语。

  ② 阴翳(yi):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③ 鸣声上下:指鸟到处鸣叫。

  ④ 去:离去。

  ⑤ 谓:是。

  ⑥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今安西吉安市。

  ⑦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是“以……为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乐趣”的意思;“其”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太守”,二是指“游人”,即“不知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或“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此即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比较词语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 《岳阳楼记》

  九、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的段落。

  十、板书设计

  太守

  ↓

  山水 ↘ ↙ 游人

  宴酣 ↗ ↖ 禽鸟

  十一、教学后记

  学*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感情基调。这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中懂得归纳总结,联系贯穿,我认为这一点是。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老师“我”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有限,没能够提供更广泛的学*内容及更深广的启发,这一点是不足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用多点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此外,作为一个经验较少的老师来说,在怎样控制课堂,怎样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方面,我认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和改进的地方。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型:赏析课。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5)份(扩展8)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菁选

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过程:

  (一)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四、释疑解难,疏通文意。

  五、从表方式和句式特点入手,指导诵读。

  六、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闲趣、理趣、雅趣。

  七、布置一篇游记小品的写作,要求在字里行间能体现闲趣、理趣、雅趣这三种情趣中的任意一种。

  教案点评:

  通过文言文的写作方法来指导现代文写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也是对文言文教学程式的突破。以往,往往是教授现代文,然后让学生摹写。其实,古文中有很多的写作瑰宝可以挖掘。本文中第二段的映衬的写法,就被很多现代文学的大家们所采用过。另外,我们在教授文言文时,还忽视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对作者人生取向的研究。这些古代大家们之所以文传千古,关键在于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本文的作者能从自然中发现闲趣、理趣、雅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与自然相生相处的人生态度。当代的学生,在这一点上,还需要补上很重要的一课。

  (二)

  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文意,准确翻译,借助工具书以及书后注释解决本文重点。

  难点:体会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通过具体词句的分析理解,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解决这一难点。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

  2、掌握课文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品评作者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峡山上,山上有飞瀑,而寺中飞泉亭就是便于瀑布而受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称赞的。今天我们一同感受在亭中于“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作者袁枚,并让学生初步了解袁枚的作品风格。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本文所写的内容。

  2、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本章结构上的特点。

  4、本文语言风格,举例说明。

  归纳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l、作者通过在峡江寺飞泉亭观赏美景时“目悦”“体适”以及无限乐景与娱乐事融合抒写,表现了对飞泉亭的赞赏,让人们既领略到优美的风光,也体会了作者率真自然的情感。

  2、作品表现了作者对飞泉亭的称赞,对亭中所见美景的赞美之情。

  3、课文开头设计悬念,“至峡江寺意难决舍”接着列举“天台之瀑”“雁客瀑”“匡庐”“岁浮”“青田之石门”等。“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为下文写峡山美景、奇景,以及飞泉亭中观赏瀑布“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参错并奏”别有情趣,作衬托、铺垫,更突出飞泉亭之功,解决开头所说悬念“意难决舍”皆因“亭功之大”赞美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结尾再抒眷恋之情“惟他日系之魂梦”。最后交代作记缘由。

  4、语言明白晓畅。(课后练*三)

  (四)总结、扩展

  作者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言虽简而意境顿出,抒情笔墨更少,但情感率真自然,环境之优美,观者之欢愉,全都写出来了,文笔更是清隽流畅、朴实淡雅。

  (五)布置作业

  1、书后练*一、练*二

  2、背诵3、4、5节。

  [教学目的]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练*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机理和情趣;学会映衬的写作手法;学*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3、学会与自然相生相处,并能从自然中发现闲趣、理趣、雅趣。

  [教学重难点]

  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及课文积累背诵。

  [教学时数]总计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以及本文思想主题。

  本文高度称赞峡江寺飞泉亭便于观赏瀑布,别有情趣,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

  二、读课文。

  1、正音,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课文一至四自然段)。

  (详细内容参见《中学教材全解》初三分册179-181页)

  四、再读文章,复*巩固。

  (第二课时)

  一、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课文五、六自然段)。

  (详细内容参见《中学教材全解》初三分册182-184页)

  二、学生自读课文,分析结构思路,教师点拨。

  全文共6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自己对峡江寺飞泉亭的赞誉之情。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描绘峡江寺飞?さ木吧??硐殖鱿惺省??庵?椤?br> 第三部分(第6段)记叙为飞泉亭作记的缘由。

  三、理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趣。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趣。例如“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中,“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关上窗户,瀑布似乎还不忍离去,萦绕耳际;打开窗户,瀑布不请自来,读者甚至可以想象她那欢快跳跃的形象。这一“闭”一“开”,侧耳可闻,伸手可触,比起“遥看瀑布挂前川”更能调动观者的感官享受。由此作者的'情趣可见一斑。

  (第三课时)

  一、背诵课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闲趣、理趣、雅趣。

  二、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

  1、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本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中间三段多为描写,结尾一段多为记叙,开头两段以议论引出,每段结尾多是抒情的句子。

  2、对比映衬。如第二段写了天台、雁宕、匡庐、罗浮、石门等瀑布。这些瀑布虽然奇特,但是,游人“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为下文写飞泉亭观瀑布作反面衬托。第三段主要写峡山的环境。山不高,“不过里许”;登山的路弯弯曲曲,有石头台阶,路边的古松张开树盖遮蔽,太阳一点也晒不着;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这峡山的特点是不高、不热、很奇特。描写这些景色为写飞泉亭作正面衬托。第四段写飞泉亭,先交代它的位置,“瀑旁”;再写它的面积和窗户,面积“纵横丈余”,“八窗明净”。主要写的是游人在亭中的感受:关窗可以听到飞瀑雷鸣般的声音,开窗可以触摸到瀑布飞溅的水花;游人可坐可躺,可抒写文章,可品着香茶尽情观赏好似九天银河的飞瀑,如入仙境一般。和第二段所写的观其他瀑布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3、语句多变,长短结合,骈散相杂,表现力强。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用典故。有很多词语和现代汉语的用法完全相同。

  三、小结。

  作者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虽写景不多但言虽简而意境顿出,抒情笔墨更少,但情感率真自然,环境之优美,观者之欢愉,全都写出来了,文笔更是清隽流畅、朴实淡雅。

  [作业练*]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解释加横线的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不图观瀑之娱…… (没想到―不谋求)

  ②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受限制―不自在)

  ③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一起―两方或多方为经营事业或在特定的工作中规定彼此权利和义务所订的共同遵守的条文。)

  ④云树蓊郁,中隔长江…… (长的河流―专有名词)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②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③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

  教学目的:

  1、继续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学会抓重点词句分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方法。

  3、体会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见教学目的3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峡山上,山上有飞瀑,而寺中飞泉亭就是便于观瀑而受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称赞的。今天我们一同感受在亭中于“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吟咏之声”中观瀑的情趣。

  二、简介作者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名)清代人(时)浙江钱塘人(地)清代诗人,评论家。他继承了明代“**三袁”的文学思想,主张诗文创作不要抄袭古人,贵在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评)代表作《小仓山房诗文集》(作)

  三、疏通全文

  1、将课文注释中的拼音写在书上相应的字上。

  2、生齐读课文,师指名朗读节奏。

  3、结合课文注解疏通文意,注意以下词句。

  则飞泉一亭为之也:那是飞泉一亭造成的.啊!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5)份(扩展9)

——《喜雨亭记》阅读答案(精选5篇)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②之阳,其占③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②:均为姓名,在今陕西省境内。③占:占卜。有年:指丰收。④乙卯:古代用于支纪日。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⑤忭(biàn):高兴,快乐。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⑵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⑶志喜也 ( ) ⑷甲子又雨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名之者谁?/则以名物 B.余至扶风之明年/越明年,政通人和

  C.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 D.以为休息之所/全石以为底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⑵农夫相与忭于野。

  4.阅读甲乙两文后,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4分)

  ⑴用原文句子写出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

  醉翁亭: 喜雨亭:

  ⑵乙文写了一件什么喜事?甲乙两文的作者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⑴情趣 ⑵ 离开 ⑶记 ⑷下雨

  2.C

  3.⑴有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

  ⑵农夫们一起在田野里欢乐。

  4.⑴醉翁亭:太守自谓也。喜雨亭:亭以雨名,志喜也。

  ⑵久旱逢甘霖(天降喜雨)与民同乐 (福建省三明市20xx年初中毕业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今陕西**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 ②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

  ③志喜也 志:_____ ④雨麦于**之阳 阳:_______

  2.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3.【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

  4.(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2) 【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5. 【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20xx年辽宁省朝阳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1.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语文版,想。

  ②寝:睡觉 ③志:记 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

  2.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

  3.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

  4.(1)赏月(月光) (2)喜(1分)

  5.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意思接*即可)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②之阳,其占③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②:均为姓名,在今陕西省境内。③占:占卜。有年:指丰收。④乙卯:古代用于支纪日。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⑤忭(biàn):高兴,快乐。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 )⑵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⑶志喜也( )⑷甲子又雨(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名之者谁?/则以名物 B.余至扶风之明年/越明年,政通人和

  C.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 D.以为休息之所/全石以为底

  12.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⑵农夫相与忭于野.

  13.阅读甲乙两文后,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4分)

  ⑴用原文句子写出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

  醉翁亭: 喜雨亭:

  ⑵乙文写了一件什么喜事?甲乙两文的作者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⑴情趣 ⑵ 离开 ⑶ 记 ⑷下雨

  11.C

  12.⑴有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

  ⑵农夫们一起在田野里欢乐。

  13.⑴醉翁亭:太守自谓也。喜雨亭:亭以雨名,志喜也。

  ⑵久旱逢甘霖(天降喜雨)与民同乐

  读苏轼的《喜雨亭记》,完成8—11题。(14分)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 。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 志:记。 ②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苏轼此时任凤翔县判官。

  ③忭:喜乐,欢欣。④荐饥:连年饥荒。荐,重。

  【小题1】.(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 ②是岁之春 ( )

  ③以属客而告之 ( ) ④五日不雨则无麦( )

  (2)下列句中的“以”与“亭以雨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固以怪之矣) B.以啮人,无御之者C.不以物喜D.祭以尉首

  【小题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2分)

  今 天 不 遗 斯 民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