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菁选

日期:2023-02-28 00:00:00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总复*83—85页《正比例、反比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回顾与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整理知识,形成系统。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二)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

  通过复*与整理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以后学*函数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惯,学会区分正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教法学法

  自主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互帮互学

  教学准备

  表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复*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②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

  ③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 ④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一)比的知识:

  1. 谁来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列举:“按比例分配”、“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例)

  2. 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3. 完成教科书p83“回顾与交流”的3题

  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 )(( ))=( )÷( )(b≠0)教师问:

  1. 你会填写这个的等式吗?学生填好后,再问:

  2. 你的根据是什么?(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3. 那么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呢?

  4. b为什么不能等于0?小组议一议,再交流。

  5. 谁来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它们有什么联系吗,谁来说说?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2)填空:( )(( ))=(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尺的知识

  什么是比例尺?

  (四)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

  (1) 小组合作:把有关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成知识网络图。

  (2) 班内交流,全班分享

  (3) 全班同学进行优化, 形成知识网络图。

  变化的量---正比例(意义、图象、应用)--反比例(意义、图象、应用)---图形的放缩---比例尺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1. 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时,说一说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1)学生独立思考

  (2) 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a自然语言 b 列表 c 画图 d 关系式

  2. 举出生活中正、反比例的例子

  3. 完成课本84页巩固与应用

  独立完成,班内交流。

  四.自主检测,完善提高:

  判断并说明理由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 一捆100米长的电线,用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

  (3)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4) 一个数与它的倒数。

  五、完成后班内交流,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

  比 比例、应用

  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本课时有以下特点:

1、抓住复*起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讨论复*,既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查漏补缺。

2、借助表格的方式来整理复*,更直观地体会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和不同之处。

3、能整合所有的知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知识。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例1,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十二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复*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教学例1

  用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 k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夯实基础,巩固提高

  (1)完成练*十二的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十二的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复*:出示课件

  二、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我们的楼房有多么高?

  2、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楼房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三、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课件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 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四、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关系。

  (3) ______行驶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

  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五、练*提高

  1、 变式练*,出示课件

  (1)例题改编

  ①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 小结 :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基本练*,出示课件

  3、实践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楼房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七、课后反思

  1、还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不会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3、列出的比例式不是正比例的形式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4

  本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前两道例题都是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

  1.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形成正比例的概念。

  例1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列表呈现了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通过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比值,发现各个比的比值都是80,理解80是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由此得出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一定)。在数量关系中,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是旧知识,速度一定是这个问题情境里的规律,是正比例概念的生长点。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

  试一试在另一组数量关系中继续感知正比例关系,购买铅笔数量和总价的表格里有三个空格,先计算买4枝、5枝、6枝这种铅笔的总价,让学生体会铅笔的单价每枝0。3元是不变的,总价是随着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总价与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然后依次回答其他三个问题,得出铅笔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的结论,并用式子总价/数量=单价(一定)作出解释。试一试的认知线索与例1相似,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比例1大,使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体验更深刻。

  学生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体含义,教材第63页要形成正比例的概念。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数学思考的极好机会。首先用字母表示数量,每个实例里都有两个相关联的量,分别是路程和时间或者总价与数量,两个量的比的比值分别是速度和单价,因而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然后把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表示成y/x=k(一定),并指出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用抽象的字母组成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是认知难点,教学要联系两个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字母表示具体的数量?字母式子表示常见数量关系?字母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的过程,加强对式子y/x=k(一定)的理解。

  练一练判断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是把正比例概念具体化,利用概念进行演绎推理。具体地说,是分析这个情境里的生产零件数量和所用时间的比的比值是否始终保持一定,如果具备y/x=k(一定)这种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否则就不成正比例。学生在第62页试一试里已经进行过这样的分析和判断,那时是依据连续的四个问题进行的,现在要求他们独立开展有条理的推理活动,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的方法。练*十三第1~3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3题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不成正比例。可以根据表格里填的数据进行推理,因为周长与边长的比4/1、8/2、12/3、16/4的比值都是4,面积与边长的比1/1、4/2、9/3、16/4的比值不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也可以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推理,从边长4=周长可以得到周长与边长的比的比值是确定的数4,即周长/边长=4(一定),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从边长边长=面积可以知道,面积虽然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面积与边长的比的比值是变化的量,即面积/边长=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前一种思考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适宜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也符合《标准》的要求。后一种思考没有利用数据信息,推理的难度较大,不必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教材设计这道题的意图是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突出正比例概念的内涵:两种相关联量的比的比值保持一定。

  2.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例2是按照《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三个步骤。第一步认识图像上的点,按照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说出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体会各个点都表示汽车在某段时间所行驶的路程,也体会这些点是根据对应的时间与路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的。第二步认识图像的形状,从图中描出的点在一条直线上,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了解正比例图像是直线对以后画图能起两点作用:一是画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如第64页练一练),可以根据提供的各组数据描出图像的许多个点,再依次连成直线;二是如果按正比例关系画出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表明画点出现了错误,应及时纠正。第三步应用图像,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用的时间。要指导学生利用画垂线或画*行线的技能,尽量使得数准确些。如估计2。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要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过这点画横轴的垂线,得到垂线与图像的交点,再过交点作纵轴的垂线,根据垂足在纵轴上的位置估计行驶的路程。

  练*十三第4、5题配合例2的教学。判断实际问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看画成的图像,如果图像是一条直线,那么两种量成正比例;如果图像不是一条直线,那么两种量不成正比例。另一种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利用各组对应的数据写出比、求比值,从比值是否相等作出成不成正比例的判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应用后一种思路,在判断活动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成反比例的量。

  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安排的教学活动线索和例1十分相似。在表格里可以看到笔记本的单价在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在变化,而且每组相对应的单价和数量的乘积都是60,这不仅是算得的,还和题目里的用60元买笔记本相一致,因此用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一定)表示这个问题情境里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反比例,是两个成反比例的量。试一试先把表格填写完整,在填表时体会工地要运的72吨水泥是确定的。然后思考三个问题,抓住每天运的吨数与需要的天数的乘积是多少,乘积表示什么数量以及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式,从每天运的吨数天数=运水泥的总吨数(一定),理解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通过上面四个实例的研究,学生初步感知了反比例的含义,于是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两个量的乘积,把反比例关系表示成xy=k(一定),形成反比例的概念。

  学生认识正比例意义时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迁移到反比例意义的学*中来,教学时要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如让学生观察例3的表格、填写试一试的表格,发现表格里的变量,解释两个变量的相关联;让学生联系已有的数量关系,研究总价与数量、每天运的吨数与需要的天数的变化,通过计算发现总价总是60元,一共运水泥的吨数总是72;让学生写出单价、数量和总价,每天运的吨数、需要的天数和运水泥总数的数量关系式,说说总价一定、运水泥的总吨数一定的理由;让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关于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的那段话,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试着用字母x、y、k表示反比例关系

  练*十三第6~8题配合例3的教学,重温认识反比例的过程,应用概念进行判断,从而加强对反比例的理解。第8题在方格纸上分别呈现了三个面积都是12*方厘米的长方形、三个周长都是14厘米的长方形,看图在表格里填出各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前三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分别是121=12、62=12、43=12,即长宽=面积(一定),得到的结论是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后三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分别是61=6、52=10、43=12,这些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不相等,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教学这道题要让学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强化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第9~13题是综合练*,练*内容包括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的比较,成比例的量与不成比例的量的比较,比例尺与正比例关系,还要寻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编排这些练*,要通过比较与判断进一步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概念,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要联系正比例的概念体会比例尺的意义,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要体验生活中经常看到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培养数学意识。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长方形的面积随着那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你能看出它们变化的特点吗?

  (3)分别找出面积与款项对应的数,面积与宽的比各是几比几?比值各是多少?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长方形的宽与面积(长与面积)。宽与面积(长与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面积随着宽(长)的变化而变化。

  (2)宽(长)扩大,面积也扩大;宽(长)缩小,面积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面积与宽(面积与长)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因为面积和宽(面积与长)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2)。提问:这里比值5(2)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板书:面积/宽=长(一定)面积/长=宽(一定)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例1的方法学*例2,然后把你学*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95页最后连个自然段。说明:根据刚才学*例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k(一定)来表示。

  4.教学例3学生看书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数量与时间是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数量与时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比值是谁?比值是不是不变的?

  (3)判断数量与时间是不是成正比例?

  5.完成97页练一练。

  三、巩固练*

  1.(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正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3.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五、家庭作业

  练*十一第2~6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3——64

  教学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的*惯。

  教学重点:

  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课堂中向学生动态地展示正比例图像的绘制过程,引导学生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通过观察帮助学生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进而掌握利用图像由一个量的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的方法,使学生能逐步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激趣

  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口答

  想象猜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表格(略)

  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

  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学生到黑板上示范

  互相评价纠错

  学生讨论

  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延伸

  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

  2、练*十三第4题

  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说出估计的思考过程。

  3、练*十三第5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组织讨论和交流

  4、你能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出两种成正比例量关系的一组数据吗?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同桌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想一想,说一说

  画一画,议一议

  学生设计,交换检查并相互评价

  四、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7

  教学内容:P62~P63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

  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课前设计: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六年的数学学*,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表格。提问: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间和路程)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名回答。

  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关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我们已经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呢?现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两种量中所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提问:观察这些比值,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速度)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一定)

  4.讲述: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5.谈话: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的正比例。(板书课题)请阅读课本第62页的一段文字,各自默读,边读边画。

  再指名读。提问:你能读懂吗?

  在这题中,哪个量和哪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时间和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并在全班交流。

  三、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学生自由读题。

  2.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3.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先尝试独立完成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板书: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5.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四、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1.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相同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2.谈话:如果用字母和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谈话:这是正比例关系式表达式,对这个式子要这样理解:和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比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和成正比例。

  五、巩固练*

  1.完成第63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要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

  2.完成补充*题。

  一辆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

  路程/千米355060708590……

  这辆自行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量吗?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3.完成练*十三第1题。

  (1)学生按题目要求尝试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碾米机的工作时间和碾米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4.完成练*十三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2)谈话:如果去掉“同一时间”这个前提,物体的高度和影长还成正比例吗?

  5.完成练*十三第3题。

  (1)说一说: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

  (2)画一画: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3)算一算: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

  (4)讨论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谈话:两种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须是相关联的量,但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正比例,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六、全课。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时间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80=80=80……

  =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一定)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十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的*惯。

  教学重点: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

  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表格

  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

  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三、巩固延伸

  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

  2、练*十三第4题

  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说出估计的思考过程。

  3、练*十三第5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组织讨论和交流

  4、你能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出两种成正比例量关系的一组数据吗?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同桌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0页,练*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准备】

  学生实验录像课件

  一、观察实验,引入新课

  1、认识实验器材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实验吗?我们一起去实验室瞧瞧吧!(课件出示:实验桌和实验器材。)

  (2)提问:实验桌上有什么呢?

  (3)学生汇报:(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1把尺子。1桶水。还有一张实验报告单。)

  (4)出示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0

  教学内容:教科书94页“练*与实践”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判断两个比能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与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学生交流

  二、练*与实践

  1.完成“练*与实践”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点评。

  2.完成“练*与实践”第8题

  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

  再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判断。

  3.完成“练*与实践”第9题

  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

  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4.完成“练*与实践”第10题

  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学生量出的图上距离。

  利用的线段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三、

  通过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1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

  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三要素可再省略:1.相关联;2.同时变化;3.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Y/X=K(一定)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征。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速度)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指导学生估算的方法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学生回答成正比例的理由时,语言表述不清楚,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比例中的三要素来回答

  三、巩固练*

  完成课文练*七第1~5题。

  练*补充,可以从中挑选有关正比例的练*,其它可等学*反比例后再做。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相关联;同时变化;比值一定

  x×y=k(定值)

  教学反思:

  反思的第(1)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资料上解释: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第(2)个问题是:类型过于多,到底怎么帮助学生整理方法。一节课的学*孩子们基本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但是对于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孩子们还是感到困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我处理的不够好。我要再去请教其他老师,吃透这个知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2

  教学内容: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打下基础。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体现不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过程。

  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外,带着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字母 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2、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重点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重难点处理

  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的高效。

  教学过程:

  说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入新课。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接下来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呈现,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1、表格2,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让学生体会周长和边长的比值相等、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周长和边长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面积和边长两种变化的量又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都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边长增加、周长(面积)也增加,周长(面积)降低、边长减少,但周长和边长的比值总是一定的,而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是相等。所以,周长与边长能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 “周长、边长”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这里的周长和边长是成正比例的量,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关系。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个与例题不同的情景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如果说例1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补充做一做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能说出更好(估计优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说出这时也不必追问,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字母式y/x=k(一定),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最后,通过练*让学生来巩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练*都渗透到了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练*的设置较少,重点是让学生在正反例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3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

  1、 一列火车2 小时行驶250千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均每米布多少元?

  3、 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册,*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学*这方面的知识。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 教学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1)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

  (2) 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 表中有哪几种量?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

  (2) 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 360/4=90 540/6=90

  (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速度)

  (3)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4) 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 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 1 2 34 5 6 7

  总价(元) 8.2 1*** 24.6 32.8 41.0 49.2 57.4

  (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

  (3) 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

  (4) 小结。

  花布的米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 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 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 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 师: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4) 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

  4、 教学例3。

  出示例3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关系式是: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

  5、 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巩固练*

  第13页做一做

  五、 总结。

  1、 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 作业: 完成练*六第1-3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4

  教学内容:P50第3——8题,正反比例关系练*。

  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正确判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知识练*

  1、正、反比例意义

  提问: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判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2、练:950第4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成什么比例?

  三、综合练*

  1、练*:P50第5题

  想一想:这三种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口答并说说怎样想的。

  2、做练*十二第6题、第7题

  第7题评讲时追问:在一个乘法关系式里,什么情况下某两个数成反比例:什么情况一某两个数或正比例?

  3、做第8题

  提问:从直线上看,支数扩大或缩小时,钱数分别怎样变化?

  四、延伸练*

  下面题里的数量成什么关系?你能列出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0千米,2.5小时到达。

  2、某工厂3小时织布1800米,照这样计算,8小时织布X米。

  五、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练*,你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练*与测试》P25第五、六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5

  教学要求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同学们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同学们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新知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6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再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1234567

  总价8.21***24.632.841.049.257.4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①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②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③看书,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④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⑤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教学例3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2)学生讨论解答。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菁选(扩展1)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6篇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长方形的面积随着那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你能看出它们变化的特点吗?

  (3)分别找出面积与款项对应的数,面积与宽的比各是几比几?比值各是多少?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长方形的宽与面积(长与面积)。宽与面积(长与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面积随着宽(长)的变化而变化。

  (2)宽(长)扩大,面积也扩大;宽(长)缩小,面积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面积与宽(面积与长)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因为面积和宽(面积与长)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2)。提问:这里比值5(2)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板书:面积/宽=长(一定)面积/长=宽(一定)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例1的方法学*例2,然后把你学*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95页最后连个自然段。说明:根据刚才学*例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k(一定)来表示。

  4.教学例3学生看书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数量与时间是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数量与时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比值是谁?比值是不是不变的?

  (3)判断数量与时间是不是成正比例?

  5.完成97页练一练。

  三、巩固练*

  1.(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正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3.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五、家庭作业

  练*十一第2~6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苹果、梨、橘子的图片问:起一个总的名称是什么?

  2、出示:仿照第一题填空

  (1)时间:3小时20分2小时45分

  (2)总价:5元()()

  (3)():6千克800克3吨350克

  填后问:左边的是什么?右边对应的是什么?你还能举出一种量和它对应的数吗?

  二、学*新课

  (一)相关联的量

  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称上加钩码问:

  (1)这其中有哪两种变化着的量?

  (2)弹簧长度为什么会变化?

  指出:弹簧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把他们叫做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19页表格

  观察图像,填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3)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2、20页第2题

  3、正比例的意义

  (1)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

  师指出: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成正比例关系。

  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了吗?自由说说指生回答阅读课本

  师板书关系式:y/x=k(一定)

  (2)那么,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该看什么呢?

  三、巩固提高:19页说一说。

  四、全课小结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94页“练*与实践”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判断两个比能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与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学生交流

  二、练*与实践

  1.完成“练*与实践”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点评。

  2.完成“练*与实践”第8题

  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

  再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判断。

  3.完成“练*与实践”第9题

  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

  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4.完成“练*与实践”第10题

  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学生量出的图上距离。

  利用的线段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三、

  通过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正比例的意义以及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预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老师准备去水果超市买一些苹果,已知苹果每千克的单价是6元,如果我准备买1千克,你能求出什么?(总价)

  2、出示表格

  已知苹果每千克的单价是6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填写完整。

  提问:如果买( )千克,总价( )元 ……;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买的千克数越多,总价就越高)

  师小结: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把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在这里——“买的千克数”和“总价”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二、探索新知

  (一)体会两种相关联的量

  1、出示例1表格

  2、提问:这张表格中的两个量是否相关联?

  学生发现: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补充板书)

  (二)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谈话: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2、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3、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路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时间 = 速度(一定)

  4、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反问:在什么条件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呈正比例?

  三、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四、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x=(一定)

  五、巩固练*

  1、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你是怎样判断的?

  2、做练*十三第1~3题。

  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第3题要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七、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题的相关练*

  补充练*: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①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②每人树植棵数一定,参加植树人数和植树总棵数。

  ③订阅《*少年报》的份数和钱数。

  ④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⑤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2、选择。

  a和b相关联的两种量,下面哪个式子表示a和b成正比例?

  ①a+b=12 ② =5 ③ab= ④a-b=3.8 ⑤b=7a

  3、x、、z是三种相关联的量,已知x×=z。

  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5

  教学内容: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打下基础。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体现不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过程。

  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外,带着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字母 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2、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重点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重难点处理

  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的高效。

  教学过程:

  说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入新课。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接下来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呈现,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1、表格2,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让学生体会周长和边长的比值相等、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周长和边长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面积和边长两种变化的量又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都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边长增加、周长(面积)也增加,周长(面积)降低、边长减少,但周长和边长的比值总是一定的,而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是相等。所以,周长与边长能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 “周长、边长”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这里的周长和边长是成正比例的量,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关系。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个与例题不同的情景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如果说例1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补充做一做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能说出更好(估计优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说出这时也不必追问,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字母式y/x=k(一定),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最后,通过练*让学生来巩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练*都渗透到了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练*的设置较少,重点是让学生在正反例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6

  教学目标: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苹果、梨、橘子的图片问:起一个总的名称是什么?

  2、出示:仿照第一题填空

  (1)时间:3小时20分2小时45分

  (2)总价:5元()()

  (3)():6千克800克3吨350克

  填后问:左边的是什么?右边对应的是什么?你还能举出一种量和它对应的数吗?

  二、学*新课

  (一)相关联的量

  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称上加钩码问:

  (1)这其中有哪两种变化着的量?

  (2)弹簧长度为什么会变化?

  指出:弹簧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把他们叫做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19页表格

  观察图像,填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3)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2、20页第2题

  3、正比例的意义

  (1)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

  师指出: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成正比例关系。

  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了吗?自由说说指生回答阅读课本

  师板书关系式:y/x=k(一定)

  (2)那么,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该看什么呢?

  三、巩固提高:19页说一说。

  四、全课小结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菁选(扩展2)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菁选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

  教学内容: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打下基础。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体现不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过程。

  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外,带着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字母 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2、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重点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重难点处理

  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的高效。

  教学过程:

  说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入新课。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接下来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呈现,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1、表格2,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让学生体会周长和边长的比值相等、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周长和边长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面积和边长两种变化的量又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都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边长增加、周长(面积)也增加,周长(面积)降低、边长减少,但周长和边长的比值总是一定的,而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是相等。所以,周长与边长能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 “周长、边长”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这里的周长和边长是成正比例的量,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关系。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个与例题不同的情景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如果说例1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补充做一做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能说出更好(估计优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说出这时也不必追问,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字母式y/x=k(一定),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最后,通过练*让学生来巩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练*都渗透到了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练*的设置较少,重点是让学生在正反例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3——64

  教学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的*惯。

  教学重点:

  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课堂中向学生动态地展示正比例图像的绘制过程,引导学生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通过观察帮助学生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进而掌握利用图像由一个量的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的方法,使学生能逐步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激趣

  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口答

  想象猜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表格(略)

  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

  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学生到黑板上示范

  互相评价纠错

  学生讨论

  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延伸

  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

  2、练*十三第4题

  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说出估计的思考过程。

  3、练*十三第5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组织讨论和交流

  4、你能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出两种成正比例量关系的一组数据吗?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同桌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想一想,说一说

  画一画,议一议

  学生设计,交换检查并相互评价

  四、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3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

  1、 一列火车2 小时行驶250千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均每米布多少元?

  3、 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册,*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学*这方面的知识。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 教学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1)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

  (2) 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 表中有哪几种量?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

  (2) 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 360/4=90 540/6=90

  (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速度)

  (3)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4) 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 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 1 2 34 5 6 7

  总价(元) 8.2 1*** 24.6 32.8 41.0 49.2 57.4

  (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

  (3) 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

  (4) 小结。

  花布的米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 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 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 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 师: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4) 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

  4、 教学例3。

  出示例3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关系式是: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

  5、 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巩固练*

  第13页做一做

  五、 总结。

  1、 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 作业: 完成练*六第1-3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4

  教学内容:P62~P63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

  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课前设计: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六年的数学学*,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表格。提问: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间和路程)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名回答。

  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关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我们已经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呢?现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两种量中所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提问:观察这些比值,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速度)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一定)

  4.讲述: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5.谈话: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的正比例。(板书课题)请阅读课本第62页的一段文字,各自默读,边读边画。

  再指名读。提问:你能读懂吗?

  在这题中,哪个量和哪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时间和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并在全班交流。

  三、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学生自由读题。

  2.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3.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先尝试独立完成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板书: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5.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四、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1.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相同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2.谈话:如果用字母和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谈话:这是正比例关系式表达式,对这个式子要这样理解:和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比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和成正比例。

  五、巩固练*

  1.完成第63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要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

  2.完成补充*题。

  一辆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

  路程/千米355060708590……

  这辆自行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量吗?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3.完成练*十三第1题。

  (1)学生按题目要求尝试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碾米机的工作时间和碾米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4.完成练*十三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2)谈话:如果去掉“同一时间”这个前提,物体的高度和影长还成正比例吗?

  5.完成练*十三第3题。

  (1)说一说: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

  (2)画一画: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3)算一算: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

  (4)讨论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谈话:两种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须是相关联的量,但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正比例,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六、全课。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时间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80=80=80……

  =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一定)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复*:出示课件

  二、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我们的楼房有多么高?

  2、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楼房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三、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课件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 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四、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关系。

  (3) ______行驶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

  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五、练*提高

  1、 变式练*,出示课件

  (1)例题改编

  ①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 小结 :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基本练*,出示课件

  3、实践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楼房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七、课后反思

  1、还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不会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3、列出的比例式不是正比例的形式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0页,练*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准备】

  学生实验录像课件

  一、观察实验,引入新课

  1、认识实验器材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实验吗?我们一起去实验室瞧瞧吧!(课件出示:实验桌和实验器材。)

  (2)提问:实验桌上有什么呢?

  (3)学生汇报:(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1把尺子。1桶水。还有一张实验报告单。)

  (4)出示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7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

  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三要素可再省略:1.相关联;2.同时变化;3.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Y/X=K(一定)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征。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速度)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指导学生估算的`方法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学生回答成正比例的理由时,语言表述不清楚,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比例中的三要素来回答

  三、巩固练*

  完成课文练*七第1~5题。

  练*补充,可以从中挑选有关正比例的练*,其它可等学*反比例后再做。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相关联;同时变化;比值一定

  x×y=k(定值)

  教学反思:

  反思的第(1)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资料上解释: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第(2)个问题是:类型过于多,到底怎么帮助学生整理方法。一节课的学*孩子们基本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但是对于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孩子们还是感到困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我处理的不够好。我要再去请教其他老师,吃透这个知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十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的*惯。

  教学重点: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

  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表格

  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

  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三、巩固延伸

  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

  2、练*十三第4题

  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说出估计的思考过程。

  3、练*十三第5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组织讨论和交流

  4、你能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出两种成正比例量关系的一组数据吗?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同桌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9

  教学内容:P50第3——8题,正反比例关系练*。

  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正确判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知识练*

  1、正、反比例意义

  提问: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判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2、练:950第4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成什么比例?

  三、综合练*

  1、练*:P50第5题

  想一想:这三种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口答并说说怎样想的。

  2、做练*十二第6题、第7题

  第7题评讲时追问:在一个乘法关系式里,什么情况下某两个数成反比例:什么情况一某两个数或正比例?

  3、做第8题

  提问:从直线上看,支数扩大或缩小时,钱数分别怎样变化?

  四、延伸练*

  下面题里的数量成什么关系?你能列出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0千米,2.5小时到达。

  2、某工厂3小时织布1800米,照这样计算,8小时织布X米。

  五、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练*,你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练*与测试》P25第五、六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0

  正比例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具:小黑板小黑板。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一、联系生活,复*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住户张家赵家

  水费(元)1520

  用水量(吨)68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下表。

  住户张家赵家李家周家刘家吴家

  水费(元)1520352517.5

  用水量(吨)6814109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水费用水量=156=208=3514=……=2.5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水费用水量=每吨水单价(一定)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小黑板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1)完成练*十二的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十二的第2题。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1

  教学要求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同学们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同学们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新知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6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再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1234567

  总价8.21***24.632.841.049.257.4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①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②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③看书,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④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⑤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教学例3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2)学生讨论解答。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例1,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十二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复*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教学例1

  用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 k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夯实基础,巩固提高

  (1)完成练*十二的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十二的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概念复*:

  1、提问:怎样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关系式。

  二、书本练*:

  1、第9题。

  (1)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前三个问题。

  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条件直接写出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直接作出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

  1、对比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3)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方成正比例。( )

  (4)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方成正比例。( )

  (5)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

  (7)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8)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9)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

  (10)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长方形的面积随着那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你能看出它们变化的特点吗?

  (3)分别找出面积与款项对应的数,面积与宽的比各是几比几?比值各是多少?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长方形的宽与面积(长与面积)。宽与面积(长与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面积随着宽(长)的变化而变化。

  (2)宽(长)扩大,面积也扩大;宽(长)缩小,面积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面积与宽(面积与长)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因为面积和宽(面积与长)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2)。提问:这里比值5(2)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板书:面积/宽=长(一定)面积/长=宽(一定)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例1的方法学*例2,然后把你学*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95页最后连个自然段。说明:根据刚才学*例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k(一定)来表示。

  4.教学例3学生看书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数量与时间是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数量与时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比值是谁?比值是不是不变的?

  (3)判断数量与时间是不是成正比例?

  5.完成97页练一练。

  三、巩固练*

  1.(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正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3.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五、家庭作业

  练*十一第2~6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例1的方法学*例2,然后把你学*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可以用 y/x =k (一定) 来表示。

  三、巩固练*

  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菁选(扩展3)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10)份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

  教学内容:教科书94页“练*与实践”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判断两个比能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与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学生交流

  二、练*与实践

  1.完成“练*与实践”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点评。

  2.完成“练*与实践”第8题

  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

  再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判断。

  3.完成“练*与实践”第9题

  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

  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4.完成“练*与实践”第10题

  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学生量出的图上距离。

  利用的线段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三、

  通过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2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

  1、 一列火车2 小时行驶250千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均每米布多少元?

  3、 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册,*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学*这方面的知识。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 教学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1)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

  (2) 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 表中有哪几种量?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

  (2) 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 360/4=90 540/6=90

  (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速度)

  (3)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4) 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 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 1 2 34 5 6 7

  总价(元) 8.2 1*** 24.6 32.8 41.0 49.2 57.4

  (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

  (3) 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

  (4) 小结。

  花布的米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 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 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 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 师: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4) 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

  4、 教学例3。

  出示例3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关系式是: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

  5、 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巩固练*

  第13页做一做

  五、 总结。

  1、 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 作业: 完成练*六第1-3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十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的*惯。

  教学重点: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

  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表格

  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

  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三、巩固延伸

  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

  2、练*十三第4题

  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说出估计的思考过程。

  3、练*十三第5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组织讨论和交流

  4、你能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出两种成正比例量关系的一组数据吗?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同桌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1页正比例的意义,练*六的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初步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单价

  3.己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

  =工作效率

  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板书:=公顷产量

  二、导人新课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三、新课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提问:

  “谁来讲讲例1的意思?”(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

  “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多少?当时间是2小时,路程又是多少?……”

  “这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

  教师说明: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呢?”

  教师指着表格:我们从左往右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箭头),时间扩大2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2倍3时间扩大3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3倍……从右往左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反方向的箭头),时间缩小8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8倍;时间缩小7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7倍……时间缩小2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2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让每一小组(8个小组)的同学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教师板书出来:=60.=60,=60……让学生双察这些比和它们的比值,看有什么规律。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然后教师指着=60,=60=60……问:“比值60,实际上是火车的什么:你能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吗?板书:=速度(—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让学生观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米数扩大,总价怎样?米数缩小,总价怎样?

  (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当学生回答完第二个问题后,教师板书:=3.1,=3.1,=3.1……

  然后进一步问:

  “这个比值实际上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单价(一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这两个例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都有几种量?

  (2)这两种量有没有关系?

  (3)这两种量的比值都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上面两个例题,有一些共同特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板书出教科书上第’20页的倒数第二段。)

  接着指着例1的表格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随后让学生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最后教师提出:如果我们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你能将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K(一定)

  4,教学例3。

  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师引导: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比的比值是什么?这个比值是否—定?”(板书:=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5.巩固练*。

  让学生试做第2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其中(3)要求学生说明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学生说成是生产效率和每天生产的吨数都可以。

  四、课堂练*

  完成练*六的第1—3题。

  第1题,做题前,让学生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然后让学生算出各表中两种相对应的数的比的比值,看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比值相等就可以列出关系式进行判断。第(3)小题,要问一问学生为什么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不成比例。(因为相对应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的比的比值不相等。)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其中(1)一(5)、(7)、(8)成正比例,(6)和(9)不成正比例。

  第3题,可先让同桌的同学互相举例,然后再指名举出成正比例的例子。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5

  本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前两道例题都是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

  1.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形成正比例的概念。

  例1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列表呈现了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通过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比值,发现各个比的比值都是80,理解80是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由此得出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一定)。在数量关系中,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是旧知识,速度一定是这个问题情境里的规律,是正比例概念的生长点。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

  试一试在另一组数量关系中继续感知正比例关系,购买铅笔数量和总价的表格里有三个空格,先计算买4枝、5枝、6枝这种铅笔的总价,让学生体会铅笔的单价每枝0。3元是不变的,总价是随着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总价与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然后依次回答其他三个问题,得出铅笔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的结论,并用式子总价/数量=单价(一定)作出解释。试一试的认知线索与例1相似,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比例1大,使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体验更深刻。

  学生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体含义,教材第63页要形成正比例的概念。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数学思考的极好机会。首先用字母表示数量,每个实例里都有两个相关联的量,分别是路程和时间或者总价与数量,两个量的比的比值分别是速度和单价,因而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然后把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表示成y/x=k(一定),并指出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用抽象的字母组成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是认知难点,教学要联系两个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字母表示具体的数量?字母式子表示常见数量关系?字母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的过程,加强对式子y/x=k(一定)的理解。

  练一练判断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是把正比例概念具体化,利用概念进行演绎推理。具体地说,是分析这个情境里的生产零件数量和所用时间的比的比值是否始终保持一定,如果具备y/x=k(一定)这种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否则就不成正比例。学生在第62页试一试里已经进行过这样的分析和判断,那时是依据连续的四个问题进行的,现在要求他们独立开展有条理的推理活动,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的方法。练*十三第1~3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3题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不成正比例。可以根据表格里填的数据进行推理,因为周长与边长的比4/1、8/2、12/3、16/4的比值都是4,面积与边长的比1/1、4/2、9/3、16/4的比值不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也可以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推理,从边长4=周长可以得到周长与边长的比的比值是确定的数4,即周长/边长=4(一定),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从边长边长=面积可以知道,面积虽然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面积与边长的比的比值是变化的量,即面积/边长=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前一种思考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适宜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也符合《标准》的要求。后一种思考没有利用数据信息,推理的难度较大,不必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教材设计这道题的意图是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突出正比例概念的内涵:两种相关联量的比的比值保持一定。

  2.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例2是按照《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三个步骤。第一步认识图像上的点,按照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说出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体会各个点都表示汽车在某段时间所行驶的路程,也体会这些点是根据对应的时间与路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的。第二步认识图像的形状,从图中描出的点在一条直线上,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了解正比例图像是直线对以后画图能起两点作用:一是画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如第64页练一练),可以根据提供的各组数据描出图像的许多个点,再依次连成直线;二是如果按正比例关系画出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表明画点出现了错误,应及时纠正。第三步应用图像,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用的时间。要指导学生利用画垂线或画*行线的技能,尽量使得数准确些。如估计2。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要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过这点画横轴的垂线,得到垂线与图像的交点,再过交点作纵轴的垂线,根据垂足在纵轴上的位置估计行驶的路程。

  练*十三第4、5题配合例2的教学。判断实际问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看画成的图像,如果图像是一条直线,那么两种量成正比例;如果图像不是一条直线,那么两种量不成正比例。另一种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利用各组对应的数据写出比、求比值,从比值是否相等作出成不成正比例的判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应用后一种思路,在判断活动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成反比例的量。

  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安排的教学活动线索和例1十分相似。在表格里可以看到笔记本的单价在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在变化,而且每组相对应的单价和数量的乘积都是60,这不仅是算得的,还和题目里的用60元买笔记本相一致,因此用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一定)表示这个问题情境里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反比例,是两个成反比例的量。试一试先把表格填写完整,在填表时体会工地要运的72吨水泥是确定的。然后思考三个问题,抓住每天运的吨数与需要的天数的乘积是多少,乘积表示什么数量以及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式,从每天运的吨数天数=运水泥的总吨数(一定),理解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通过上面四个实例的研究,学生初步感知了反比例的含义,于是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两个量的乘积,把反比例关系表示成xy=k(一定),形成反比例的概念。

  学生认识正比例意义时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迁移到反比例意义的学*中来,教学时要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如让学生观察例3的表格、填写试一试的表格,发现表格里的变量,解释两个变量的相关联;让学生联系已有的数量关系,研究总价与数量、每天运的吨数与需要的天数的变化,通过计算发现总价总是60元,一共运水泥的吨数总是72;让学生写出单价、数量和总价,每天运的吨数、需要的天数和运水泥总数的数量关系式,说说总价一定、运水泥的总吨数一定的理由;让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关于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的那段话,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试着用字母x、y、k表示反比例关系

  练*十三第6~8题配合例3的教学,重温认识反比例的过程,应用概念进行判断,从而加强对反比例的理解。第8题在方格纸上分别呈现了三个面积都是12*方厘米的长方形、三个周长都是14厘米的长方形,看图在表格里填出各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前三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分别是121=12、62=12、43=12,即长宽=面积(一定),得到的结论是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后三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分别是61=6、52=10、43=12,这些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不相等,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教学这道题要让学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强化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第9~13题是综合练*,练*内容包括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的比较,成比例的量与不成比例的量的比较,比例尺与正比例关系,还要寻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编排这些练*,要通过比较与判断进一步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概念,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要联系正比例的概念体会比例尺的意义,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要体验生活中经常看到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培养数学意识。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6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复*:出示课件

  二、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我们的楼房有多么高?

  2、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楼房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三、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课件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 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四、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关系。

  (3) ______行驶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

  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五、练*提高

  1、 变式练*,出示课件

  (1)例题改编

  ①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 小结 :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基本练*,出示课件

  3、实践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楼房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七、课后反思

  1、还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不会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3、列出的比例式不是正比例的形式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7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复*:出示课件

  二、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我们的楼房有多么高?

  2、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楼房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三、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课件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 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四、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关系。

  (3) ______行驶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

  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五、练*提高

  1、 变式练*,出示课件

  (1)例题改编

  ①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 小结 :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基本练*,出示课件

  3、实践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楼房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七、课后反思

  1、还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不会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3、列出的比例式不是正比例的形式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8

  教学内容:教科书94页“练*与实践”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判断两个比能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与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学生交流

  二、练*与实践

  1.完成“练*与实践”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点评。

  2.完成“练*与实践”第8题

  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

  再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判断。

  3.完成“练*与实践”第9题

  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

  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4.完成“练*与实践”第10题

  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学生量出的图上距离。

  利用的线段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三、

  通过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9

  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比例的判断。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

  1、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250千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均每米布多少元?

  3、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册,*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总价/数量=单价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学*这方面的知识。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教学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78

  路程(千米)90180270360450540630720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

  (2)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表中有哪几种量?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

  (2)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360/4=90540/6=90

  (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速度)

  (3)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4)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1234567

  总价(元)8.21***24.632.841.049.257.4

  (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

  (3)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

  (4)小结。

  花布的米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师: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4)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

  4、教学例3。

  出示例3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关系式是: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

  5、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巩固练*

  第13页做一做

  五、总结。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2、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作业:完成练*六第1-3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讲授

  1、基本练*。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和练*。

  2、指导练*。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图像: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菁选(扩展4)

——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教学反思菁选

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局部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同学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考虑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和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想一想”,假如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同学学*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同学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同学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笼统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所特有的能力。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归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同学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同学的当前解题确有协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同学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同学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归结为这样的四步,同学在解题时依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依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同学的思维训练做不到灵活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提高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同学的发展为基准,把同学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同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首先简单回顾正比例的概念知识,然后给出单价、总价、数量,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学生说:反比例)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对与错,最起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质疑心理,为后面的学*先奠定一定的基础。接下来出示例4和例5并按要求回答,然后把例4和例5放在一起比较,寻找这两道例题的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乘积一定。找出共同点之后,分步出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用反比例的意义在回去解释例4,接着要求学生用这一知识解释例5,然后学会用字母X、Y和K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例4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实际运用,做练一练第1题和练*八的第4题,到这里我都是教要用一句话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接下来出示例6,跟学生说明,我们也可以列数量关系式来判断,如果要列数量关系式判断的话,它们的乘积就要一定。至此,课的内容已经基本上完,后面就做了两组相关的练*,一组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其中有一题不成比例,有一题成正比例,有两题成反比例,另外一组题目是先把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回答问题,最后总结本课内容。总结时,学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区别的联系,这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而正好时间又多,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由于前面学的比较好,学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中有个学生说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时是这样说的:它们相同点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如果要讲具体怎么变化的就有区别了。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兴,看来他们今天学的比较好。同时,我也暗自为自己庆幸,不是庆幸上的好,而是庆幸课的内容按预计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随我的老毛病——课堂上罗罗嗦嗦。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环节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跟着老师走,感觉有点放不开。

  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较好的学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

  所以在今后的学*中要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己去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这样的教学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让学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本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1、信息窗4是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基本的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我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算术法和用方程解)解答,然后过渡到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教学。通过问答式帮助学生梳理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2、通过进行比较,加深方程和比例概念的理解和正确使用。

  3、通过对比分析用方程解和用比例解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概括出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培养了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建构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元认知,过高预测学生的预*能力,造成课堂的懈怠。

  5、时间分配把握不准,复*阶段占用时间过多,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

  6、由于过度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对知识结构的重视,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造成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没有时间进行即时练*对新知识的巩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联系实际,整合学科。在比例尺的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刻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各学科的关系。例如:我从画图引入,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我还利用学生手中已有的社会图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也可以用分数形式来表示,同时还明白地图中有时还用线段比例尺来表示,通过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化,体会两种比值各自的优势。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刚才设计的教室*面图标上比例尺,激发了学生学*比例尺的兴趣。

  动手操作,主动学*。课上,我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学*。在认识了比例尺后,我让学生测量图册中伦敦到柏林的图上距离,找到图上的比例尺,运用所学知识试着求出实际距离。将书上的例题进行变式,使学*不再枯燥。

  环环紧扣,节节相连。学生求出伦敦到柏林的实际距离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我为后面教学埋下的伏笔。我让学生翻倒图册的第一页进行观察,学生们很快发现这幅世界地图上没有标出比例尺。我问学生:“难道这幅图是随便画出来的吗?你有办法得到它的'比例尺吗?”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刚才求出伦敦到柏林的实际距离,现在再测量出它们之间的图上距离不就可以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了吗。”学生们的学*兴趣再次高涨。这节课的结束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探索新知的欲望更加强烈。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成反比例的量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

  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了教材及练*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2、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学*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先做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

  例如我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数学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选择了让12位同学上台站一站,看“每行站几人,可以站几行?”这一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现实背景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例4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例4的方法学*例5,接着对例4和例5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对例4和例5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课后反思]

  教师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再创造,改成了学生熟悉的事例,问题导向明确,学生对熟悉的事情或操作性强的事例感觉亲切、贴*生活,易于理解,在观察中思考,在操作中体验,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在填一填、拿一拿、猜一猜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体会了反比例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同进也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但其中有一道题学生的争议很大,即华荣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全班还有许多同学认为是成反比例的量,这些同学忽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一定要乘积一定的时候,这两种量才是成反比例的量。这也暴露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考的过程还不够灵活和全面。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和全面性的培养。

  《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同学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掌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举一反三,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同学“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假如这样处置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这一环节的处置旨在激发同学“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同学在明确了学*要求之后学*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同学学*方向明确,学*要求具体,认知抵触相对集中,这样同学的兴趣浓厚了,每一位同学有了具体的任务,防止了小组学*只搞形式同学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

  本课从构思到实施已是几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于同学将知识图表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假如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的话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假如放在课前去完成的话,同学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还是缺乏知识的系统化。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还是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因为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复*课我该给同学些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一些题海战术吗?我想应该给同学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同学一生都受用的。事实上,每一门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而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的课也各有特色,*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复*重在强化转化思想,计算复*课重在计算的`战略与实际运用,统计复*课重在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对统计结果作出正确的分析,而概念复*课则在于选择合适的方法将相关概念系统化,同学能对之整体掌握,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毕业班的复*课注重协助同学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

  因为“获得的知识假如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理清知识体系要充沛调动同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同学自身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协助、点拨和补充。因此这节课虽然化的时间比较多,但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同学经过自身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同学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总之,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同学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同学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方法,让同学学会学*。

  今天用《反比例的意义》作为校内的研究课,这节课是上周六临时决定的,本来是要用复*单元《量的计量》来上的,但是担心毕业班后面的时间会很紧,所以临时决定提前。不过,我想不管什么的课,只要教师的素质高,一样能上出精彩,不能因为内容好上而选来作为公开课,相反,越是难上的课就越要拿出来研究研究,因为研究课就是供大家来讨论研究的,这样,以后上到同样的内容时就不会不知所措了,再者,越是难上才越能体现功底,并且这样的课上过之后,其他内容的课就会显得不是很难了,因为在信心上占有了优势。

  周六决定了这节课后,我便整理了一份草案请师傅过目,在和师傅及其他几位老师研究过后,大家的意见是: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要上好不容易,以往上到这个内容时是最麻烦的,因为这个内容十分抽象,所以,这节课的容量不宜太大。我虽然没有教过六年级,但是看过教材之后,也觉得这部分内容容量比较大,其实也不能说是容量大,就是比较抽象,如果学生学不好、说不出来其中的道理,就比较麻烦,就会影响到这节课能否上完。所以,在修改教案时,我十分注意容量问题,能精简的精简,尽量不在碎小的地方拌足。下面是我设计的思路。

  首先简单回顾正比例的概念知识,然后给出单价、总价、数量,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学生说:反比例)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出课题后,我让学生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猜一猜什么是反比例,或者说,你认为什么是反比例。通过猜想,先初步的感知反比例,不管学生猜的对与错,最起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质疑心理,为后面的学*先奠定一定的基础。因为,后面我们要通过学*来验证猜想的对不对,通过验证后,之前猜对的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就会得到满足,同时也培养了估计的能力,这也符合《课程标准》培养估计能力和推理的要求。

  在初步的猜想之后,用了一段小动画来直观的经历、感受反比例的建构过程(这个动画我做错了,后来经大家的提醒,我把这个动画作了修改),这个动画是这样的:有一堆黄沙,先用载重量大一些的货车运,然后换成载重量小一些的货车运,接着再换一辆载重量还要小的货车运,并提问:从动画中能想到什么?让学生知道,每次运的越少,运的次数就越多,每次运的越多,运的次数就越少,初步经历、感受反比例的建构过程。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接下来出示例4和例5并按要求回答,然后把例4和例5放在一起比较,寻找这两道例题的`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乘积一定。

  找出共同点之后,分步出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用反比例的意义在回去解释例4,接着要求学生用这一知识解释例5,然后学会用字母X、Y和K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接着实际运用,做练一练第1题和练*八的第4题,到这里我都是教要用一句话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接下来出示例6,跟学生说明,我们也可以列数量关系式来判断,如果要列数量关系式判断的话,它们的乘积就要一定。至此,课的内容已经基本上完,后面就做了两组相关的练*,一组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其中有一题不成比例,有一题成正比例,有两题成反比例,另外一组题目是先把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回答问题。

  最后总结本课内容,总结时,学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区别的联系,这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而正好时间又多(因为担心不能上完,所以一直赶着上的),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由于前面学的比较好,学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中有个学生说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时是这样说的:它们相同点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如果要讲具体怎么变化的就有区别了。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兴,看来他们今天学的比较好。同时,我也暗自为自己庆幸,不是庆幸上的好,而是庆幸课的内容按预计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随我的老毛病——课堂上罗罗嗦嗦。

  下午教研活动时大家发表了意见,其中那个动画大家讲的最多,我也知道动画做错了,所以已经做了修改,另外大家提的比较多的是后面的总结,大家认为这节课没有必要进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这节课的内容就是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但是我却不这样想,首先这部分内容不是我的预设生成,而是非预设生成,学生能想到为什么不趁热打铁比较一下呢?虽然这部分内容是下节课要专门讲的,在这里为什么不可提一提?学生能掌握不是更好吗?所以,在修改教案时,我决定把这个环节添上去。

  另外大家还认为这节课光练*说了,没有什么写的练*,光会说,那作业怎么写?没有经历写的练*,学生会吗?我想,这的确是有必要的,所以,在修改教案时也增添了进去。这样一来,这节课的内容满满当当,不多不少了。

  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现在回顾这节课,闪光点是抓住重点,顺水推舟解决预设生成。

  开始出示复*“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3:5=6:;xx/15=2/5”时,要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有的学生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解答的,但有几位学生没有运用比例的意义来回答,而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用5×6算出两个内项的.积再除以一个外项3等于另一个外项10,虽然她没有明确说用两个内项相乘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相乘的积来解答,但她说出了其中的意思,这不就是本节新课的重点所在吗,现在被她提前说出来了,这说明该同学已经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一个未知项了,这不正是预设所希望的么?顺水推舟,及时调整教案,直接进入今天的新授重点。

  总结今天这堂课,闪光点是预设生成的环节及时的抓住,并对那几位制造预设生成的学生及时鼓励、表扬,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对于全班同学来说,多了一个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把握好教材和教案。

  今天教学了《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课后回顾这节课,虽然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局部同学没有掌握好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解比例时胡乱解比例,不是把两个外项相乘,也不是把两个内项相乘,而是“打乱仗”……这局部同学学*目的不明确,学*动力缺乏,对学*没有兴趣,对于这样的同学教师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理性对待,否则丝毫不会有效果。

  二、局部同学在应用方程的知识解比例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其原因是四、五年级学解方程的知识时有疏突知识掌握有欠缺,不懂得应用加、减、乘、除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去解题。对于这局部同学要进行补课,让他们熟悉加减乘除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

  三、对于同学来说,和时的鼓励、褒扬,使其得到更充沛的情感体验,对他们的发展会起积极的作用,由于事先没料到以上两问题,在备课时准备得不是很充沛,在上课时也没有和时有效地做好调整,让同学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较少。所以有些遗憾。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

  通过复*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们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们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

  我的复*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们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课后我们反思,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时间增多,相应的耕地的公顷数也就是工作总量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们当时没想到的,我们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在上课时我们有些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说,有些包办代替,应当多找些学生说一说,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比和比例的不同。

  在这节课中,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在于教学重点突出,练*有层次,能够在不断的变化形式上加强练*,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起指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探究数学的味道还不浓,我们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多,我们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指导稍弱一些,还应当大胆的让学生进行探究。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菁选(扩展5)

——六年级数学教案菁选

六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情分析

  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练*、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训练:

  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二、按比例分配练*:

  (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三)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四)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三、判断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14(厘米)20=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思考:*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五、课堂练*:《伴你成长》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收集统计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所学*的统计图,和统计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过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出示预*提纲:

  1、我们学*了哪几种统计图?

  2、这几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3、概率的知识有哪些?

  二、展示与交流

  (一)提出问题

  1、(出示问题情境)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怎么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一些情况呢?(指名回答)

  2、师:先独立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写在练*本上)

  3、四人小组交流,整理出你们小组都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实施的3个问题。(小组汇报、交流、整理)

  4、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师罗列在黑板上)

  师:大家想调查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班选择其中有价值又能实施的问题进行调查。(师根据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1、师:调查这几个问题,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怎么样收集这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2、师:开展实际调查的话,如何进行调查比较有效?在调查的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什么?

  (三)开展调查

  1、针对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先组织小组有效的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然后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2、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样分工,怎么样调查和记录数据的?(指名汇报)

  3、全班汇总、整理、归纳各小组数据。(板书)

  4、师: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师:根据整理的数据,想一想绘制什么统计图比较好呢?

  6、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回顾统计活动

  1、师:在刚才的统计活动,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你能按顺序说一说吗?

  师板书: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

  2、收集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中的数据告诉人们哪些信息。(全班交流)

  指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指出这个同学举的例子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结合例子(充分利用第2题中收集来

  的实例)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2)师归纳: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查阅资料、询问他人、调查实验等。

  4、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对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了系统的学*,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对这些统计图,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师生一边回忆补充,一边归纳完善如下知识结构表

  (1)谈话:对照上面的知识结构表,请同桌讨论一下,三种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师: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师:怎么样整理六(1)班家庭成员人数的调查结果?

  (4)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月*均气温变化有什么好处?

  (5)师:假如小芳买课外书用了20元钱,那么小芳的零花钱共有多少元?

  (6)师:你能举例说明这几种统计图的特点吗?

  5、结合实例,说说自己对*均数的理解,*均数有什么特点,并收集生活中应用*均数的例子。

  师:什么叫中位数、众数?

  三、反馈与检测:

  1、出示统计图,问:这是个什么统计图民要呈现的是什么内容?你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2、让学生独立思考书中4个问题,再全班反馈、交流。

  (1)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均体重有什么变化?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女生在哪个年龄段*均体重增加最快?

  (3)*城市均体重的增加与年龄增长成正比例吗?试举例说明理由。

  (4)从上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3、出示某日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统计图,

  (1)先引导学生读图,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2)通过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得出哪些结论?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4、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上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室外空气气温,并求出*均值。

  主要是对*均数进行练*,先让学生独立审题,再解答,然后全班反馈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

  5、出示李明家五月份支出及储蓄情况统计图;

  (1)先让学生通过读图获取信息,独立解决问题。

  (2)师:你是怎么样算出李明家的支出及储蓄决共的钱数。

  (3)独立填写表格,全班交流订正。

  6、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的加热过程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1)让学生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4个小组交流、检查、订正。

  (2)根据图表,独立回答下面问题,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7、某小组8名同学的体重如下表。

  读懂表格,分别求出这些数据的*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尽量创设情境,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学生合作学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别人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理解概念。太阳从东边升起,抛起的篮球会下降等等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就是可能事件,太阳从西边升起,公鸡下蛋等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念。理解概念。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是我们新课改的一个目标。我们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去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注意学生小组合作,是否能用建构的方式建立“统计与概率”和运用比、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建构有意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更深入、更灵活的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课本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

  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

  相互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有关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

  圆规、直尺、细线、圆形纸片。

  学具准备:

  圆形纸片、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学生可能答:边缘光滑好滚动,半径一样长等。(有的学生可能已经预*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体验用不同工具画圆

  教师提问:可以用什么画圆呢?

  学生:圆规、尺子、圆形物品、绳子......

  2、教师指出:圆形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面图形。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58页第一段。

  (2)、自学后填一填。

  1.用圆规画圆时( )所在的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 )表示。

  2.连接( )和( )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 )表示。

  3. 通过( )并且两端都在( )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 )表示。

  3、用圆规画圆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圆规画圆。

  1)介绍画圆的步骤。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定半径)

  (2)把装有针尖的一只脚定在一点上,这个点就是圆心。(定圆心)

  (3)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一手捏住圆规顶部旋转,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针尖的一脚。

  2)学生练*画圆

  教师提问: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大小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圆的特征

  (1)、①小组讨论:同学们可以动手画一画或者折一折,看看半径和直径分别有多少条?再用尺子量一量或者折一折,看看每条半径长度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讨论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讨论情况。教师出示问题: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吗?(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无数条)所有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都相等)

  ②小组上台展示他们得到的结果和使用的方法。

  ③教师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并且每条半径都相等、每条直径都相等 。

  (2)、①讨论: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师提问: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②小组展示他们的结论和方法。

  ③总结: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用公式表示:r=d/2或d÷2、 d=2r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现在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5、练一练,练*二第5~9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

  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似值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练*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练*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答练*二第6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

  4.做练*二第9题。

  让学生做在练*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二第7、8题。

  家庭作业:练*二第5、6题。

  学材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练*、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练*: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3+5=8

  1203/8=45(个)1205/8=75(个)

  2+3=5

  2502/5=1002503/5=150或250-100=150

  4+5=9

  364/9=16365/9=20或36-16=20

  1+5000=5001

  0.51/5001=0.55001=2500.5(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的灵活度,以及练*的形式。

  如何突破分数乘分数这个难点?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和分数乘法的意义是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也是整个六年级应用题学*的基础和关键。而在人教版第5页的例3中,它是从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着手进行理解和分析,在经过繁杂的把单位1按分数意义*分再*分,还要借助画图让学生发现其实就是把单位1*均分成十份,而这个十份就是把分母相乘而得来的。法则的证明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的复杂的。纵观教材的编排思路与意图,它是按照**的思维能力从最正统的思路按部就班着手进行分析与解释,它忽略了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没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又不难得出分数计算法则的方法?其实在学生学*分数乘法的过程中,特别是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学*,到了后面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记得的只是它的计算法则了,我们大可以撇开分数乘法的意义,换个角度去进行思考。大家都知道学生在五年级时学过分数化小数的知识,不妨在这节里拿出来用用,从小数乘法着手进行推导,学生会很快接受和掌握。

  可以这样进行,先讲例3,把例3里的分数改成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如

  一、列式(要求只列式)

  1、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学生列式:3/5*3=?

  2、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4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引导学生想数量关系:

  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小时数=一共可耕地的公顷数

  列式:3/5*3/4=

  二、探讨怎么算,初步感知

  1、让学生尝试计算并自由发言自己的想法

  师生齐小结:3/5*3表示有3个3/5相加即

  3/5+3/5+3/5=3*3/5=9/5(公顷)

  2、而3/5*3/4则可以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3/5*3/4=0.6*0.75=0.45即

  3/5*3/4==9/20(把小数的结果化成分数)

  让学生猜猜,中间的计算过程是可以怎样填写

  补充完整:3/5*3/4=3*3/5*4=9/20

  三、进行验证:

  1、老师出题:1/2*1/5=?5/8*1/4=

  学生尝试完成并板书:1/2*1/5=1*1/2*5=1/10

  5/8*1/4=5*1/8*4=5/32(这道题稍繁杂)

  2、进行总结:你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可以怎样算?

  通过对以上式子的观察从而得出结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3、教学如何用以上的法则去学*分数乘整数

  如例题中的3/5*3,其实也可以用以上法则进行计算

  过程如下:3/5*3=3/5*3/1=3*3/5*1=9/5

  把整数3化成分数形式3/1就可以用以上法则进行计算了

  4、出两道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乘法

  如:3/9*2/7=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去做,

  第一种方法:是把分数化成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3/9*2/7=033*0286=009438

  第二种方法:是用分数乘法的法则去做

  3/9*2/7=3*2/9*7=6/63=00952

  四、教学先约分再乘的方法

  这样进行教学虽然有其局限性,如分类数的选择就有讲究,必须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二是化成小数然后再化成分数这个过程不是每个小数化分数都很容易。故而这样的分数也不是很随意的能找到,而对于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乘法就很难用这样的方法去进行有效的验证,当然这里使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举一知十进行推理,从而得出计算法则。这样做的基础是从学生最*发展区出发,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旧知出发正向迁移至新的知识中去。这是可行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例5和练一练,练*五第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中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

  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做第20页复*题。

  指名学生口答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说明理由。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2.按照要求,在算式里添上小括号。

  24X18162 最后一步算乘法。

  24X18162 最后一步算除法。

  提问:在混合运算中,使用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在列式时为了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要用到括号。但有时只用小括号还不够,还要用到中括号。(板书)

  说明:像这样的括号,叫做中括号。(说明中括号的写法)这节课,我们就学*带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式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菁选(扩展6)

——六年级数学教案菁选

六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进一步感受数学学*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一、导入

  1.口算:

  38 3 45 4 95 6 413 2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2

  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指名读题,并要求口头列式。

  问:为什么用42来计算?

  明确:要求分给几个人,就是把4个橙子按每2个一份进行*均分,看能分成几份。

  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学生各自列式计算,指名说说列式的依据。

  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追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明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人,就是把4个橙子按每12 个分一份,看能分成几份。

  谈话:请大家观察这道算式,它和上节课学*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3、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412 ?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把4个橙子每个分成12 一份,可分成几份?412 是几?

  板书:412 =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4、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

  三、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23 米剪一段23 ,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3.想一想:423 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四、练*

  1.做练一连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课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能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学*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整理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使认知水*有所提高。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3、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自主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进行一定的学*方法的渗透。

  4、在整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初步意识到整理知识的重要性,并逐渐养成边学*边整理知识的*惯。

  教学重点: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教学难点:综合动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一个有趣的知识导入对代数知识的整理。

  (1)师:在某地,蟋蟀的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上3就等于当地的气温。

  (2)提问:①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②这涉及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3)出示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梳理有关代数的知识。

  1、回忆知识点:提问:自已看书,看代数的初步知识,可以分为几部分?

  2、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运算定律、比和比例、方程的解、解方程、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列方程解应用题、求积公式)

  3、整理知识点:

  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整理得简洁、清晰、与众不同。

  4、学生汇报整理的情况:

  数量关系

  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定律

  计算公式(或使用树状结构的方式等)

  方程

  简易方程方程的解

  解方程

  5、组织评价:提问:①你更喜欢哪种方式?②他们都是根据什么进行整理的'?

  6、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复*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三、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提高

  1、出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学校去年种桔树a棵,今年比去年的2倍多6棵。今年种()棵

  (2)商店原有洗衣机a台,现在又运进30台,现在共有洗衣机()台

  (3)甲乙两人共同制造一批零件。甲制造a个,乙每小时制造b个,乙工作了4.5小时,两人就完成了任务。这批零件共()个。

  (4)李红a天看了60页书,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需要b天,这本书共()页。

  想一想,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要注意什么?

  2、复*简易方程,小组同学互相说说: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三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3、判断下面各式是不是方程

  (1)X-42=783(2)4X﹤9(3)5X-2X=150(4)2X-16

  监控:

  (1)(2)、(4)为什么不是方程?

  (2)动手解(1)、(3)两个方程

  (3)解方程时要注意点什么呢?

  4、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其中之一)

  ①再多一些梯形,周长可以用什么表示?

  ②用字母表示梯形的数量和周长之间的关系?

  ③周长是299个,这个图形是由多少个梯形组成的?

  (2)课件演示:由重庆到淄博,乘火车要花400元,用餐2天;到了淄博后,住5天,用餐5天。

  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淄博一行的人武部开支。(每天用餐a元,住宿b元)

  整理后:800+9a+5b

  ②你觉得每天用餐、住宿开支多少元合适?请你设计一下?

  ③评价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描述,在*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导学)

  课前两分钟

  一、旧知铺垫、导入复*课

  1、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出示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会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前置学*(自学)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复*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在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有什么不足,一起讨论。

  小组合作

  学*

  (互学)

  1、教学例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主图中所说的含义:

  台风中位于A市东偏南30度方向,距离A市600千米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向A市移动,

  (2)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3)理解题意,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图。

  (4)台风在A市的东偏南30度距离600千米的地方。

  (5)图例要弄懂。

  (6)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台风中心在A市的什么地方?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物体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全班交流

  展示学*

  (展示)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3、复*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主题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说一说本题的含义。

  (3)互相讨论方法。

  4、完成21页中的做一做。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菁选(扩展7)

——正比例、反比例的量教案菁选

正比例、反比例的量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比例、反比例的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概念复*:

  1、提问:怎样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关系式。

  二、书本练*:

  1、第9题。

  (1)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前三个问题。

  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条件直接写出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直接作出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

  1、对比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3)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方成正比例。( )

  (4)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方成正比例。( )

  (5)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

  (7)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8)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9)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

  (10)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

  教学内容:

  教科书69、70页练*十三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正反比例的意义。

  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

  (2)用铜制成的零件的体积和质量。

  (3)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菁选(扩展8)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通用五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讲授

  1、基本练*。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和练*。

  2、指导练*。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预*书19~21页内容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二、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

  1、 一列火车2 小时行驶250千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均每米布多少元?

  3、 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册,*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学*这方面的知识。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 教学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1)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

  (2) 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 表中有哪几种量?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

  (2) 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 360/4=90 540/6=90

  (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速度)

  (3)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4) 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 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 1 2 34 5 6 7

  总价(元) 8.2 1*** 24.6 32.8 41.0 49.2 57.4

  (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

  (3) 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

  (4) 小结。

  花布的米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 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 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 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 师: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4) 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

  4、 教学例3。

  出示例3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关系式是: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

  5、 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巩固练*

  第13页做一做

  五、 总结。

  1、 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 作业: 完成练*六第1-3题。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

  1、 一列火车2 小时行驶250千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均每米布多少元?

  3、 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册,*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学*这方面的知识。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 教学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1)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

  (2) 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 表中有哪几种量?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

  (2) 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 360/4=90 540/6=90

  (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速度)

  (3)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4) 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 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 1 2 34 5 6 7

  总价(元) 8.2 1*** 24.6 32.8 41.0 49.2 57.4

  (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菁选(扩展9)

——六年级数学教案之正比例应用题教学优选【五】篇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

  1、 一列火车2 小时行驶250千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均每米布多少元?

  3、 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册,*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学*这方面的知识。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 教学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1)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

  (2) 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 表中有哪几种量?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

  (2) 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师板书:90/1=90 360/4=90 540/6=90

  (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速度)

  (3)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4) 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 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 1 2 34 5 6 7

  总价(元) 8.2 1*** 24.6 32.8 41.0 49.2 57.4

  (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

  (3) 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

  (4) 小结。

  花布的米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 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 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 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 师: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4) 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

  4、 教学例3。

  出示例3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关系式是: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

  5、 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巩固练*

  第13页做一做

  五、 总结。

  1、 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 作业: 完成练*六第1-3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69、70页练*十三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正反比例的意义。

  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

  (2)用铜制成的零件的体积和质量。

  (3)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

  (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5)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

  (6)圆的周长和直径。

  (7)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

  二、练*

  完成练*十三9~13题

  1、第9题。

  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表下的问题。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

  1、a与b成正比例,并且在a =1。时,b的对应值是0.15

  (1)a与b的关系式是a/b=()

  (2)当a=2.5时,b的对应值是()

  (3)当b=9.2时,a的对应值是()

  2、甲、乙两人步行速度的比为5:6,从A地到B地,甲走12小时,乙要走几小时?

  教学内容:

  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的: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观察:在表里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是一条什么线?A点表示什么?B点呢?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P49第2题(1)(4)(5)(6)(9)

  六、课后作业

  1、P49第2题(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的正比例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两个量的关系,它比较抽象、难理解,是今后学*反比例及初中学*函数知识的基础。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情实际,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利用教材图表,增强对相关联的量的形象感受。

  教学伊始,在复*铺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在观察中,使学生发现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及变化规律,充分体会到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为进一步学*正比例知识打下基础。

  2.科学调动多种感官,增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让学生利用更多的大脑通路来处理学*信息,建立起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刻记忆,成为学*的主人,就能促进学生提高学*效率。本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讨论、交流中,不断探究相关联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现其中的规律,体会正比例的意义。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因为正比例表示的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接下来学*反比例及今后进一步学*函数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设计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结合熟悉的情境及数量关系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菁选(扩展10)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教后反思汇总5篇

  “正比例的好处”是一个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抽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昨日,我试教了这一课,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用日常概念来帮忙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帮忙学生初步感知,完成对新知的建构。然后,通过例题指导学生主动概括出正比例的本质特征,学生的理解深刻,准确。

  由于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比的好处、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在上一节课也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正比例奠定了基础,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它也为学*反比例进行铺垫,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超多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我首先给学生提共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和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让学生独立填表、观察,然后与同伴交流,通过表格、图象、表达式的比较,体会到虽然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同时,学生将初步感知“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必须”,为认识正比例奠定基础。同时,借助图形直观、动态地体现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的过程,为学生后面学*正比例的图象积累经验。之后,我给学生带给第二个情境:当速度必须时,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光的变化关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时光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时光发生变化时,路程怎样变化第三个情境则是,购买同一种苹果时,应付的钱数与购买的苹果质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这两个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路程随时光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路程与时光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以上实例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最后,通过小结、练*让学生总结出决定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据:

  1、两种相关联的变量;

  2、当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必须。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比的好处、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在上一节课也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正比例奠定了基础。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好处时比较困难,为此,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经验,设计了一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超多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明确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堂上我设计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通过表格、图像、表达式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虽然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必须”,为认识正比例奠定基础。之后,我给学生带给第二个情境:当速度必须时,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光的变化关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时光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时光发生变化时,路程怎样变化;第三个情境则是,购买同一种苹果(也就是当单价必须时),应付的钱数与购买的苹果质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当速度必须时,路程随时光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路程与时光的比值相同;当单价必须时,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以上实例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的好处。最后,通过小结、练*让学生总结出决定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据:

  1、两种变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种量比值是否必须。

  在巩固练*题中我让学生超多的复*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一些学生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进行重点的讲解。例:圆柱的底面积必须,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圆的面积与半径是否成比例;人的身高与年龄是否成比例;一瓶矿泉水,喝掉的和瓶里剩下的水是否成比例……等等。

  但是在教学中同样也感觉到,由于这个概念比较长,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这个好处记忆下来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一些学*困难的学生。所以我也教给学生必须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点,通过理解来记忆。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说,前后同桌检查,到达对该概念的熟练叙述。

  “正比例好处”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好处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好处。正、反比例知识,资料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好处是本节课的重点。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间的关系,准确地把握这一关系的决定方法十分重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首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学时光,后让学生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交流,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时给了学生一些较为形象具体的表格形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让学生能轻易地发现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小学生学*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能够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自学提示中,围绕正比例的好处的理解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将提纲资料简单化、重点化,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的效率。

  二、让小组合作真正更有效。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本课的教学中,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学中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因为本课时的教学资料难度相比较较大,所以我给小组活动空出了足够的时光,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到达思维层次上的交流,而不仅仅仅限于表面上的讨论。事实证明,在本节课资料的教学中,小组交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努力做到:学生自我能学的自我学,自我能做的自我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到达互助。

  三、通过练*来检验学生的学*效果。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我由易到难设计了大容量的练*,以便让学生将所学资料在练*中得到加深理解和巩固。通过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高;对正比例的好处理解也加深了认识。

  在教学正反比例好处时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堂课,对教材中几个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量的两种量,课本上的概念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能够说从必须程度上或多或少有点相关,但是在必须程度上又不相关,比如人到长大以后开始发胖,身高不变,体重变化,这又这么说?所以,我觉得自我在教材的钻研方面,还应多探索,多下功夫。

  这节课的教学资料是正比例的好处。整个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持续商必须或积必须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资料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决定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前两道例题都是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的好处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它的设计和教学很关键。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学会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一样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潜力和发现规律的潜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教学难点是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关键是重视不一样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如下的调整。

  整合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

  我把石头剪刀布一题设为例题教学,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而不是采用传统的路程速度的问题去教学。这样孩子兴趣很浓,容易在简单中突破难点。为了不脱离书本,我把书上的例题设为了副例题,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较为自主地进行小组探究,得出结论。

  利用游戏、打分,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孩子需要一个有效的反馈,我力求在本课的组织中渗透了练*纸,每项的评分。总的反馈,期望能够有效地避免评价反馈的无效。我从生活情景入手,给学生带给超多的时光与空间,鼓励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通过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创造性的思考、特别化地学*。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我实践经验和主动构建之上,让学生感受到学*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让学生拥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牢固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同桌进行游戏,并记录自我赢的次数,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得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状态。

  3、引入操作活动

  我组织学生对数学书进行研究,相关联两个量的关系便丰富地呈现出来: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厚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重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的价格就越高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的张数就越多

  ▲书的厚度、重量、价格、总张数随着书的本数的增多而增多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更加明确本课的概念。

  4、从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能够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我计算游戏的得分,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的效率。

  5.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例1,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学生自我能学的自我学,自我能做的自我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好处。

  6、坚持数学是美丽的。

  从课件的设计到课堂的教学,我都力求让孩子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美丽的,不是枯燥的。

  《正比例》这一节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规律等等。在上一节学*《变化的量》时学生已经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为学生学*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正比例》一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以及如何确定两个量成正比例?这一节课我是按照课本上的一系列情境来展开教学的。首先出示正方形周长与变长、面积与边长之间变化情景的'表格,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先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并说出两组变量之间的变化情景,然后找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引导学生说出不一样点。之后呈现速度必须,路程和时间这一组变量的变化情景表格,先填写表格,然后观察发现了什么?

  最终,引出正比例的意义及确定的依据,并让学生用自我的话说一说的的理解:如何确定两个量成正比例。学生总结得出结论:确定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据:

  1、两种变量是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2、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种量的比值是否必须。

  可是在教学中同样也感觉到,当学生在找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

  部分学生读出时:一分之四。这样读其实也不错,可是严格分析背后原因,学生比较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的关系掌握的还是不太好。另外,部分学生对如何确定两个量成正比例不能有序、有据的思考。继续让学生经过理解来记忆。让学生相互之间、小组之间说说对正比例意义及确定依据的理解,到达对该概念的内化。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