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高考作文 >

谈高考作文9篇

日期:2022-09-28 00:00:00

谈高考作文1

  20xx年,我从湖北来到汕头。那一年,我在湖北带完最后一届高三,应考学生52人当中,130分(原始分,下同)以上3人,120分以上16人,其中最高分136分。这个成绩的取得,我认为学生的作文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根据考后学生的估分分析,至少有4人的作文达到或接*满分,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人作文超过50分。学生的写作水*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提高,这与我们的精心备考不无关系。

  毋庸讳言,作文的分值虽然占到了试卷总分的五分之二,但在实际的备考当中,由于有纲无本,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不少人实际是一种望天收的心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所以费时费力见效慢。作文的备考,实际上成了我们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一个瓶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备考呢?本文试图结合个人的一些实践,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正本清源,明确几个认识

  1.区分话题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异同

  *几年高考命题的改革,最活跃的是语文。而语文中最活跃的一块应是写作。写作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话题作文的出现,一是作文评分标准的改变。话题作文的出现从1998年开始(当年要求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限定了一个内容范围,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话题),后来逐步走向成熟,20xx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称道。大家知道,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是以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八十年代主要是命题作文,进入九十年代,几乎是给材料作文的一统天下。话题也是材料,但它与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写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它提供的一般是中心意见,而这个中心意见往往是同学们要写作的根本。也就是说,这些材料往往包含着观点,有时甚至规定了写作的体裁,内容比较狭窄,写作不够自由;而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只是命题者所作的写前指导,是引发同学们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同学们思考的一个例子,是同学们展开联想的一个比附,是举一反三的一。在审题的要求上,传统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是十环,而话题作文则仅仅为打中靶子即可;在思维方式上,材料作文呈辐射式,而话题作文呈扇形。话题作文还取消了文体限制,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写作实际的文体,或议论,或记叙,叙谈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由此可见,从传统的作文命题到话题作文的改革,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也降低了写作应试的门槛和要求。学生不会轻易为审题不准担忧,也不会为题目要求写作的是自己不熟悉的体裁而发愁,让每一个学生尽量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体现了高考的公*性。

  2.充分领会新的评分标准的意义

  从20xx年开始,全国高考语文科的作文评分标准作了较大的变动,将传统的分项分等评分标准分成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大部分。*几年又对等级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使之更准确、更合理、更科学。新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亮点就在于增加了发展等级,其目的是为了尊重个性,倡导创新精神,鼓励考生在思想、语言、写作技巧等各方面的发展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甘德炎)。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既是高考作文评分的依据,也是衡量学生*时作文优劣的一把尺子,更应作为我们备考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它对我们的作文训练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呢?笔者的看法就是要立足基础求发展。基础等级是对学生作文的基本情况的评判,是学生求得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毫无发展可言。一篇文章要说明一个道理(记叙文也是说理,不过是通过形象来说理),首先要说得清楚,说得好,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说得有特色(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等),这个特色就是发展等级的要求。再从分值分布来看,基础等级是50分,发展等级是10分,50分你不去求,那你还求什么?!这是我们立足基础的重要依据。在确保基础的前提下,我们再力求发展部分也能得35分,甚至更高的分,从而全面提升作文的档次。

  3.给应试作文一个客观理性的定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承载的担子太重。华夏几千年文明史的承传,恨不得让我们几十万个语文教师和十几本教科书就能解决,还有做人的问题,思想性的问题,各种素质的问题,等等,似乎都是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且还要体现在短短一个小时中写出的800来字的文章上。贪全求大,好高务远,是目前我们语文界的一个误区,也是一种浮躁心态的体现。反映在高考上,作文就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在我看来,端正对应试作文的正确认识,对于我们的作文备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里,我觉得要区别应试作文与写作这两个概念。写作是指我们所说的广义上的创作,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中的文章应指的是这个写作;应试作文是指我们学生*时训练的那些东西,从很大程度上讲,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应试,它没有什么社会价值,故我称之为应试作文。高考作文首先考查的也是学生使用语言驾御语言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它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要求考生做到感情真挚,思想健康(20xx年《考试说明》),而不像以前提出的观点正确。这并不是否认文章的思想性,恰恰相反,是为了尊重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然的话,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大讲什么人文性思想性,只能是让学生对写作望而却步,甚至引起思想上的混乱,从而大大影响训练的效果。应试作文有应试的要求,如它有时间限制,内容限制,字数限制等,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一篇文章,不讲方法技巧怎么能行?至于说发现那些具有文学天赋的苗子,则是应试的副产品,而不是目的。

  二、精心策划,强化备考措施

  1.读、理、记,解决无米下锅之难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高考作文时,许多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矫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米之炊的结果。基础等级中要求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材料的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做到三个字:读、理、记。

  读,就是吸收,但到了高三,读的面不可能太宽,要注意精读与略读的相结合。对于精读的内容,要不止读一遍,还要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认真地想一想,作一番咀嚼回味。考前阅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报刊杂志,如《*青年报》、《青年语文网》、《读者》等,每天花十分钟左右读报,针对高考作文范围,了解国内大事,热点问题,尤其是一些评议性的文章,以扩大视野。二是有关论据积累的书,如《智慧的背囊》、《小故事大智慧》、《议论文论点论据手册》之类的书籍,看一看里面作者是怎样从一则小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其中的道理的。三是教科书、课本,尤其是语文书,其实就是材料或者说是论据的大宝库,我们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理,就是分类整理,这是为了加深读的印象,便于运用。我们是通过划线为点,相互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划线为点,就是把作文可能涉及的素材划分为一个个的点,笔者就是按照生存与生活、交往与合作、德行与情感、学*与教育、环境与社会、价值与理想、方法与效率、辩证与科学、思想与文化、联想与想象这十个方面来带领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与整理的。相互协作,意思是对不同的题材,在每个同学全面注意的基础上,再通过同学间的分工来深入进行某一种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最后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全体同学素材丰富的目的。

  记,就是要把积累的材料背下来。中医开处方不熟悉每味中草药的药性是不行的,积累的材料不熟悉学生同样不会运用。我们要求学生每周用一个早读来记这些材料,每次作文必须运用材料并不得少于两则。

  2.认真写好规矩文,适当引导自由文

  这里的规矩文,是指根据写作的内在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不同的文体特点对写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法训练,使学生的写作尽量合乎应试规范的文章;所谓自由文,是指不限制写作内容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而所写成的文章。自由文主要是针对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自由的前提是要求有所创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自由文同样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去写,力求写出富有个性特点的文章来。

  在高三备考阶段,我们非常重视学生规矩文的训练,这是立足基础的根本保证。写作有规律,章法有技巧,我们不能因为文无定法而加以否定,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和做法。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死中求活。这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尤为重要。我们的规矩文着重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训练,详细的内容参见拙著《高考作文制胜技法》(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一书基础等级快速达标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规矩文的训练,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在文体训练部分,可以采取多题多写(每个题目训练一种文体),可以采取一题多写(一个题目让学生分别用几种文体来写),也可以分组多写(同一题目,不同的小组写不同的文体)。

  3.激活作文的评改环节

  学生作文水*不能提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路打不开,往往是拿到材料只会就事论事,把材料重新阐述或发挥一通了事。究其因,有的人是肚中无货(积累不够),但更多的人却是有货倒不出(因为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让学生做材料的积累),也就是说,是话题的材料不能激活他的创作灵感,他的创作思维是封闭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强审题立意的训练指导外,我觉得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发创作思维、激活创作灵感,即让学生自己去开悟。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让学生互评互改,互相启发。作文是改出来的,但不是老师改出来的,要让学生自己去修改,自己去品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就会得到充分尊重,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作文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学生写作的思维过程。我的作文评改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评。我事先挑出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这些文章的作者谈题型、谈立意、谈构思、谈得失(我称之为四谈),使他们展示出作文思维的过程,再让大家质疑、互评,老师相机作出引导。二是老师要作好学生作文的整合工作。每次作文,我按照四好进行整合,即好观点、好材料、好句段、好文章四个方面。每篇文章,学生不一定都能写得成功,但只要文章中有闪光的地方,我就选摘下来,然后按照四好分类打印出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写作思维的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强化,学生收益非浅。

  4.不可忽视临门一脚的作用

  这里我不是主张猜题押题,但我觉得在临考之前给学生几则有导向性的材料或文题,对学生的临场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xx年高考,我注意了《*青年报》失信的求职包装系列报道。考前的晚上,我将当年3月30日的《*青年报》第一版上的一篇文章《为了声誉,我很严厉访英国诺丁汉大学、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让学生看,并引用文中哈佛的告戒要求做人要讲诚信,结果第二天的话题即是诚信。20xx年高考,我预测应围绕生命的价值这个话题做文章,在拙作《高考作文制胜技法》一书实战演练部分的三道题中就有一道题目为生命的出口,与当年高考话题心灵的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处。20xx年高考,我觉得应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与沟通这方面的话题,学会客观公正地看问题,所以我在期末考试时所拟话题是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从有形的墙直达无形的墙、心灵的墙,这与今年的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也有不少相合之处。

  文章合为时而作,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总是或明或暗地要反映时代的脉搏。20xx年,XX提出以德治国,诚信就暗含了这方面的内容。北京题,20xx年规则,与我国加入世贸这个背景不无关系,20xx年题转折,与我们的政治生活也密切相关;20xx年的上海题杂,粗看起来让人觉得很怪,但仔细品味,它包含着21世纪对人材的要求:既要有专门的学问,又要有广博的知识。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脱离这个现实生活,生活就是我们写作命题立意的源泉。

  当然,作文的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好是三年有一个整体计划。我在教学中对写作训练构建了四个一工程,即学生每周的读写内容要选摘一则名言、一首诗歌、一篇(段)文章,写一篇练笔(已有拙文论述,参见《石油教育》20xx年第12期),高三的作文备考训练是四个一工程的一部分。我想,只要大家做有心人,找到突破学生作文瓶颈的方法并不难。

谈高考作文2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个情,当然是真情,高考作文“感情”点滴谈。但历年的高考作文中,总有一些背情逆理的假大空文章。由是,xxx年的语文《考试说明》在作文基础等级里加上了“感情真挚”的要求,表述为“思想健康,感情真挚”;xxx年的语文《考试说明》将这条表述置换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小小的位置置换似乎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作为导向,高考评分深刻关注作文的“感情真挚”,以试图纠正应试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矫揉造作的不良文风。

  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不矫饰,不做作。

  从古为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意思是很明白的:桃李不事张扬,但树下自然地走出一条小路,那是因为树上结满了果实;男儿种下兰花,但嗅不到它的芬芳,那是因为他内心没有这份情感。凭草木这样微末的事物,(尚且)要据情感来求实理,何况文章要以表达心志为根本呢。言语与心志相背,文章怎能充分地表达呢?

  毫无疑问,感情真挚是作文最基本的写作要求之一。但是,纵观历年考场作文,寡情无情、虚情矫情的`作文实在不少。考生往往囿于狭小的生活圈子和肤浅的阅读层面,急于事功地从时文那里套取法宝,机械模仿与简单照搬,造成情感的或荒或芜、失真失度。考场上多的是独吟自唱的伤感,矫情做秀的落寞,搔首弄姿的轻浮,少的却是真正关注心魂的交响,和从这心魂里流泻出来的文字。这种虚情假意的文章,真让人有粉黛了面目以邀宠幸的感觉。

  考生在写文章时要注意,感情千万来不得弄虚作假,试图用矫情和谎言代替真情的做法,实践证明是不能取悦于阅卷老师的。如果明白文章的真情源自生活的真情,真情为文就非难事。

  首先,要体察真情。成长中的青年,要善于体验自身已承受的真诚关爱。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就要求我们总用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直面生活,不被浮云遮望眼,观察体验到生活中的*,发现并领悟出人生的真情、真谛。

  其次,要表现真情。作文是无需将真情藏掖起来的。要敢于把自己从生活中获取的真实感动袒露于字里行间,用己的泪去濡湿人的眼,用己的情去撞击人的心。考场作文完全能有真情的流动,由是,无需刻意地取悦而终获首肯。

  第三,要升华真情。考场作文当然有它的功利性,这就是要让阅卷者能够产生真正持久的感动。这样,光有作者自己的感动还是不够,还需要将这种感动升华到一定的高度,使之共鸣、共振,甚至从中得到普遍的人性而不无启悟。

  湖南卷20xx年的作文题是“诗意地生活”,有一位老师写了一篇下水作文,开篇这样写到:

  “记得丰子恺先生说过:由儿童变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大不相同。很多时候,我们大人先生已做成了蝴蝶,便忘却了要从爬行开始,就不顾了青虫们是否情愿,在它们身上装了翅子,以为可以一同飞翔。”

  文中写到一个女孩:“女孩一律是嘴馋的,阿津念念不忘我女儿给她的雪峰橘,我便挑选了几个送她,高考辅导《高考作文“感情”点滴谈》。乃瞻我橘,她便载欣载奔地飞来,旋即飞回她的座位,每人一瓣地让紧邻桌儿的同学有点分享,便宝贝地将橘儿收藏在她独有的世界里,有好些时日不吃。”

  “她是哭笑都不矫饰的女孩,高挑的模样儿长袖善舞,动静也就不甚分明。一堂课下来,我正微愠她上课偶尔讲小话,她因赶明儿赛舞而即刻要出发,需为很国粹的舞做个解说,便惶惶然来找我。我于跳舞之类,思想的底子是藏着偏见的。倒不是盲目于手舞足蹈的美,总觉得要耽搁些备考的专题,甚是为她可惜。我在她的催促声里,凑成几句,她欢天喜地地走了。不知怎地,我竟惦记起她来,她毕竟学舞起步晚些,我不知道她的舞可是好,也不知道她索要的词儿可是妥贴……间天,阿津回来,老远就读到她欢喜的生气,努力坚持的舞蹈已能让她升上大学。”

  文章这样结尾:“生路既非单一,为何要用我们的经验去左右了阿津们的飞翔呢?我只是知道舞蹈是肢体的艺术,并不曾了解在寻舞的路上,她会见鸟在飞,蝶在舞?阿津千真万确是个现代的女孩,而汉唐歌舞的流风余韵总该有点儿着落的罢,纯净如阿津的孩子愿来作些传承,其实是对的。”

  “小虫从叶缘的卵里探出它的头脑,重要的是自己的攀爬。大人先生却很不以虫们的自在为然,即刻就要虫成了蝶去。结果就沉寂了它们的梦想,即便将来果真可以飞了,却只是先前的蝶的重复。”

  尽管是摘录文字,我们已经读到了师生间的真情,以及由这份真情所传递出来的思悟。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进而提出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感情”,他想以此改变假大空文章子孙不绝的局面,其用心可谓良苦。经历20余年的高考实践,“思想健康”和“感情真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文章的精髓,渐已成为作文教学的共识。这也是《考试说明》将“思想”“感情”并提的根本所在。可以说,感情的虚假苍白甚至消极颓废,必定要影响到作文思想的建树,说得通俗一点,感情真挚与否,不仅仅是一个作者有无其情的小问题,它还是一个关乎文章思想高下的大问题。

  那么,从操作的层面上,怎样做才能写出“真情”作文呢?我们提倡:事当、情真、言美。

  事要当。议论文中举事用例,必须以能支撑文章观点为度。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件中,感情“真”,先要求事件“当”。事情凭空捏造固不可取,都来亲历也不足信。叙事当否,全在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典型性以及情感度。真实并不无感动且足够支持立论的材料,可来自两个方面:自身或亲友师长体验到的斑斓的生活和丰富的阅读。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当”(贴切)为尺度,有所选取地驱遣于我们的笔端。

  情要真。中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阅历多不可能太丰富太复杂,很多时候,调动真情的确并非易事。在可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要慎重取舍事件。“为情造文”,关键在一个“为”字。*日里做了有心人,积累既丰,见识便广,所谓成竹在胸,心中有情,怎么写都会是好的。临阵时才来抱佛脚,感受已浅,认识辄低,所谓全无主持,心中历乱,弄不好就会矫揉造作,贻笑方家。拒绝体验的虚情假意,绝不可能打动人心;而开启人生的真情实感,则必须在对现时生活有所体察、认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言要美。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纷纷繁繁的情,如何表达?而所表现的感情,有高雅粗俗之分。并非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语言要迎合哪类情味,是颇有讲究的。美好的语言是高尚的情感最终得以附丽的基本保证。

谈高考作文3

  在*时的作文训练和高考作文中,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也是关系到作文成败至关重要的一环。考生由于对题目中的语词的具体恰切含义、适用的语境了解不够,对文字材料、图形、图表中非必要甚至是赘余的信息没有加以辨析、筛选,无法把握住主要信息,导致了审题的失误,或者是选用的材料不能较好地表现、证明中心,材料的主次安排不当,出现大盘失分的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的。

  高考对考生的作文审题的要求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呢?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作文题目的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作文题目可以包含三个部分:(1)作文材料 (2)题干和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 (3)标题。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部分,如果是材料作文就没有标题,是命题作文就没有材料,全都有的是给材料的命题作文(1998、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其实就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相结合的一种模式)。

  从写作构思的方向看,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两者的结合,作文题目和材料本身都对考生的思维起了规定、限制的作用,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说,除自由作文外,中学生的写作训练,特别是高考作文,从本质上说都是命题作文,所不同的只是命题的方式而已。 凡是命题作文,都在构思方面形成了限制性:有的限制是由语词构成的,有的限制是由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正是由于命题作文的限制作用,考生的思维方向才能正确,才有深化的可能,它使最后形诸卷面的材料经由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多头绪到逐渐统一的过程,即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思路凌乱到观念明确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命题作文对考生的思维来说,也起到了启发的作用。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审题了。

  “审题要准确、全面”应该说体现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只要其中的一环出了差错,审题就不可能做到准确、全面。

  一、各种限制的把握

  首先要审范围,审清试题通过标题、材料和写作要求所限定的写作范围,这就是命题作文限制性所要求的。试题所要求的不要忽略、遗漏,没要求的或是规定不要写的千万不要写进去,即使你在此处有很强的表现力,为了文章的主旨,为了准确地表现中心,你都要忍痛割爱。

  在一则“某公司花巨款修建的草坪被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职工践踏”的材料下有一作文要求:写一段话,描述草坪被众人践踏后的情形(要求:想象合理,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二百字左右),在这里,我们有的学生没有全面地把握题意,1、对时间词“后”的提示没把握住,详细地描写草坪被践踏时的情形 2、没完成“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的要求。与此相类似的,1993年小作文要求说明“圆规的功能、构造和使用方法”,不少考生漏掉“使用方法”或“功能”。大作文要求记叙姐姐、弟弟和父亲的话,赞美老树皮和新树皮,有的考生漏掉了姐姐的话或弟弟的话,漏掉了赞美老树皮或新树皮。这些都是出于审题马虎、不够认真的原因,是浅层次的失误,只要认真一点,这些失误都不难避免。不过,学生审题失误主要的还是出于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对命题中语词构成的和材料构成较隐蔽(隐性)的限制没有领悟。下面我就来谈谈在限制性的把握上学生作文存在的情况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语词构成的限制

  1、对语词概念的内涵外延把握不确切、不到位

  (1)在内涵上 较有代表性的失误有下面几种: 第一种情况,有的题目中的某个词语本身包含有两个或两个层面以上的含义,有的学生在审题时会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其中的一个。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由两个语素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和具有比喻义的词语上。前者如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坚韧”在当年考生答卷和非考生的作文中,就出现片面的理解,即“坚强”和“有韧性”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此点而言,这个题目比起供选的第二个题目“战胜脆弱”难度要大,这一点恐怕是命题老师考虑不周的地方——照理说,供选择的两个题目在难度上应是相当的)。后者如“包袱”、“战斗的一年”、“年轮”、“根”、“蜡烛”、“灯”、“镜子”,在审题时要结合文体弄清它们的恰切含义,因为这些词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第二种情况,有的语词较其种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有的学生在这一点上混淆、分辨不清,以致写错了方向。如“牵挂”一题,有的学生把它理解成一般意义的思念,那不对,“牵挂”是对对方令人担忧、挂虑之处放心不下的一种思念,这令人挂虑、担忧之处可以是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收入、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等,很多学生错误地理解成对远方亲人、友人的思念。第三种情况,题目中有的词语属于非常用词或属于个别学科、领域的特定用语,学生对它的具体含义不明白,把它曲解成别的意义,如1999年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把“移植”一词曲解成“(类似录音、录像、电子扫描的)灌输”。

  (2)、在外延上,每个词语都有约定俗成的使用语境,它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使用语境并不一定与之相同,学生在这里往往混淆了。如:“憧憬”,有的学生笼统地把“憧憬”理解成“向往”——向往得到一个好的职业、好的机会……,在作文中详写引起向往的缘由和为此向往而付出的努力,这就错了。这错的原因是,“憧憬”的外延和“向往”的外延不尽一致,“向往”的对象可以指想得到一种较具体的物、待遇、机会或精神体验,也可以指较抽象、较宽泛意义上的美好生活(写的是一个面),而“憧憬”要写的就是“未来的生活图景是如何的美好”,这一点,很多学生混淆了。此外,有的学生写成渴望回到过去,在没有污染、没有战争的环境中生活,或是梦想有一天能回到过去的灾难、贫穷的现实中,了解过去。

  2、短语中的重点词语把握不住

  有的作文题目是一个短语,此时,能不能抓住重点的词语,也就决定了能不能把握中心。如:“感受幸福”一题,学生没有抓住“感受”二字,结果把重点放在,(1)幸福到底是什么,比如,一同学是这样构思的:读书苦,遇上减负,高兴,玩个痛快,感到幸福;一星期后,玩腻了,百无聊赖,重又拿起书,终于明白幸福在于辛勤地劳动及从中得到快乐。(2)从父母亲人的角度写他们给了自己多少幸福快乐(并非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短语中重点的词语如果没有把握住,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

  二、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限制

  作文命题中,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相对于标题和半标题,往往包含了一定的非必要信息甚至是赘余信息。这要求我们在审题时加以认真辨析、筛选,因此这种命题审题的难度比命题作文来的大,其审题难度的大小和材料提供的信息的数量多少、材料中包含的非必要信息、赘余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关。

  在图形材料中审题难度最大的当属漫画了,因为漫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生活或时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果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理解漫画的真正寓意,那不管你是描写说明漫画的内容,还是根据漫画内容立意作文,都是会失败的。例如:就因对漫画的特质不了解,加上提示文字没注意分析,1983年高考漫画材料“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有的考生就把井当作了“大坝”,以为那人正在搞破坏。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时的系统的专项训练,让学生了解、掌握漫画构图的特点及创作的思维特质,增强他们对此类材料的审题能力。

  图表材料的审题立意的难度也相当大。这难就难在学生首先要从图表中标明的各种情况和注明的各种数字中把握住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及想要表达的意旨,然后再联系实际或立论或叙事,这对事物的数据、情况的分析同样需要系统的专项训练。

  文字材料审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中心,准确立意。任何一则材料,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虽然材料的中心不等同于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观点,但它可作为提炼论点的重要依据。

  对于记叙性材料,要准确地把握中心,就必须抓住材料所记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及材料的感情倾向,这也就要求我们要认真阅读材料,注意从材料的整体性和主要意图来分析,正确把握材料,读懂材料的真正含义,这样才不会随意割舍材料,才能真正地把握材料的主旨,准确地、鲜明地确立论点。

  寓意材料题型,指在表层意思下蕴含着本质意义的材料的作文题目。寓意材料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童话、典故、喻体诗等,具备譬喻性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寓意材料题型的立论难度较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寓言故事,审题的第一步在于要仔细地阅读材料,分析所供材料蕴含的意义,看它阐明了什么道理和观点,提供了一个什么启示,也就是要明确所供材料的主题。寓意材料的某一自然现象或某个神话寓言故事,一定蕴含着现实生活中的某方面道理,这也就是说要领会寓意材料的寓意,必须越过材料寻找(落实)道理反映的相类似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本体,那么,要从材料中的喻体联想到现实中的本体,则必须把握住两者的相似点,这相似点就存于在材料中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上,一旦理清喻体间的关系,就可以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水到渠成地确立论点了。

  二、材料的选择、表现

  上面谈的这些是审题的“准确、全面”要求的第一层面,第二层面是材料的选择、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了写作的'范围、选准了入题的角度、确立了正确的中心后,还要进一步安排能说明和表现中心的材料,把握符合题意的重点以及采用试题要求的文体和表达方式,说简单点,那就是如何恰当地选用材料表现中心的问题,相关地存在着典型和非典型、主次、详略的问题。具体地说,这个过程是作文的构思过程。从体现在卷面上的写作结果来看,构思和审题存在着一致性,构思好,审题就一定是准确无误,构思不好,那审题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错,所以说,审题的准确全面还直接体现在作文的构思上,直接体现在对材料的处理能力上。

  下面举几个例子分别说明学生作文在材料的选择、表现上存在的情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材料的质量不高。材料的质量标准包括典型性、现实感、新颖度。典型性要求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现实感要求能够从现实中选取材料,能使读者感觉到作文内容与当代生活的关系;新颖度要求材料给人以新鲜感。写“信任”一题时,许多学生不管是什么文体,大多选用“钱包丢了”、“父母对我学*的关注”等材料来表现信任,可有的学生则能写出象“为官要取信于民”、“我们在信任中成长(父母、老师、社会、祖国的信任)”、“在商业社会中不能利欲熏心,只有尊重别人的利益,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这样的材料。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材料的质量不一样,作文的质量就不一样。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时加强相关的的训练,让学生具有较广阔的视野、较强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思维,具有较宽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

  二、详略、主次处理不当。“详略、主次要处理得当”看起来挺明白的,无须老师做深入细致的指导,其实不然。从学生的写作实践看,在长期的写作训练中,这应该是常抓不懈的一项内容。作文中,学生往往对文章该表现的重点(主要的方面)把握不住,把该详写的当成了次要方面略写了。例如:“感受幸福”(记叙文)该写的有两点:1、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样的?2、具体的感受过程。在这两点中,第二点是主要的,该详细刻划,我们可以通过某人的心理反常(看外物的异常:花、天空等变美了,人的性情变慈祥和善了……),行动的反常(手忙脚乱、拘谨、拍了下谁的肩、亲了下谁的脸……),语言的反常(语无伦次、说不出话、大喊大叫……),表情的反常(脸红、紧张、故作严肃……)等来反映(这里的反常是指和常态想比较而言的)。可是大多数学生这一点没抓住,缺乏表现力,较多地去写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都是主次把握不好,从而导致详略处理失当。从把握重点的角度看,材料的详略、主次处理和审题的第一层面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谈高考作文4

  创新作文教学是个相当大的课题,可以探索、钻研的方面很多。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其关键是教者应在写作中注意引导,着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各种条件下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来,尤其是在高考中能获得高分。下面就如何进行思维创新训练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与做法。、

  所谓创新就是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有时是立意上的创新;有时是结构上的创新;有时是语言表达技巧上的创新;有时是语体、文体上的创新等等。我们作为指导者应该把常见的创新途径教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创新。

  一、立意上的创新。

  古人说:“凡作文立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三番来者,代表了认识的三个层面。第一番来者,是表面上的东西,比较肤浅,绝大多数人都能想到,因此属大路货,只能算一般的认识层面;第二番来者,是对事物较为深刻的认识,可能会找到一些常人不曾见到的角度,使之写出赏心悦目的文章来,这是第二层面。而第三番来者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的“柳暗花明”,是另辟蹊径后找到的“别有洞天”,能写出让阅者拍案叫绝的文章,甚至是叹为观止的文章,是认识的最高层面。而一般情况下语文老师会教育学生选第二个层面,这样比较稳,又避开高风险和大路货,得分一般在50分左右。而第三层面的则视为险径,是走险棋。成功了能得高分,想偏了则功亏一篑。其实只要重视方法指导,加强训练,则完全有可能出奇制胜,甚至可以得60分。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①蝼蛄爬墙的启示:

  材料:一只蝼蛄在陡峭的墙壁上往上爬,爬到一大半时跌落下来,但它过了一会儿又沿着墙根往上爬了……

  分析:许多同学看了材料之后立意放在赞颂虫子的顽强、执着、败而不气馁上。这其实就是“第一番来者”,属一般构思。但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找到另一个立意,蝼蛄虫不会思考,不会从失败中寻找失败的原因,只知锲而不舍地苦干、蛮干,不会改变方向寻找新的途径,这就是较为深刻的立意。如果在此基础再深入地思考,就可以发现我们人类中亦有此种“蝼蛄现象”,即表面的勤勤恳恳往往会得到肯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甚至有时还作为一种精神来宣传,提倡为“愚公移山”。这样就可以挖掘到“应有科学的指导,即既要达到目的,又‘多快好省’”。这就是创新的立意。

  ②材料:一幅漫画,一只啄木鸟在一根水泥杆上猛啄。

  分析:一般的同学是认为这只啄木鸟不看对象,对着水泥杆猛啄将一无所得,联想到有些人盲目地做事,不看对象,终将一事无成。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啄木鸟为什么会啄水泥杆子呢?原因可能是它*惯成自然,见到高大的杆子就当成是树木,见到有小孔就以为是虫洞,引出*惯一旦养成,积*难改。这是较高层面的认识;而更深一个层次可能会想到人类大肆砍伐树木,使生态遭受破坏,啄木鸟已无树可啄,只能错把水泥杆当作是树木,呼吁人们保护树木,保护生态环境。

  ③材料:以“伞”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分析:“伞”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用具。有的人就会从鲁班妹妹发明“伞”写起,由固定的伞——亭子写到移动的“伞”;由纸雨伞写到尼龙布雨伞;由木柄伞写到钢骨伞;由普通的伞写到折叠伞……由此可以感叹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赞美古代工匠、现在工人们的聪明才智。这是一般的立意,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如果去深究一下可以发现“伞”的品格,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他人,是“舍己为人”的精神写照,就属较高认识层面;而由“伞”想到父母的爱,象“伞”一样处处护着自己,不让日晒雨淋,是何等的慷慨、无私。而往反面去想一下,社会上就有一些人千方百计地在官场上找自己的“保护伞”有恃无恐,就是属创新层面的立意。

  二、结构上求新。

  在文章的写作中,结构属表现形式,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形式能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心情为之一振,同样会使文章增色添彩。

  ①老舍先生的《茶馆》在结构上就是大胆的创新。剧本创作原有的原则是“三一律”,而老舍却打破了这一戒律,大胆地用三幕戏来反映三个不同的时代,且选择茶馆这一特定地点让三教九流在这个舞台亮相、表演,甚至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同样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取得成功。

  ②茅盾先生的《风景谈》也可谓是散文中的创新。他选了六幅画面来表现延安军民的生活,可谓是“散得可以”。这跟一般的游记散文,议论散文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但同样是一篇好散文。

  ③20xx年的高考,有一位考生大胆地用诗歌这一形式作文,尽管只有209字,不合作文的800字左右的要求,但却拿到了满分,这与20xx年江苏南京一考生以古白话写《赤兔马之死》获满分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是在形式上有创新而获得成功的例子。

  三、技巧上翻新

  表现技巧的创新实际是借鉴、嫁接一些写作上的技巧,使文章能看上去新颖一点。常见的技巧有:

  ①加题记和尾记。用名人名言或自己极具概括的话精辟地概括文章的精髓,列于文首的醒目位置,使人一眼就能看到你的观点。尾记则是起画龙点睛,或“点石成金”作用。如:99年高考,北京一考生的题记为:“人生在世,斗转星移,眼前景物一一散尽。惟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徜徉留恋,亘古不衰。”文字简洁而富灵性。又如20xx年高考,一篇题为《儿子的呼唤》的题记:“道德犹如月亮,在黑暗中彰显其光亮。”富有哲理,生动形象。再如,《学会坚强》一文的开头有这样一段题记:“女孩,弱者仿佛是你的孪生姐妹,提起你,总令人提到她;女孩,眼泪似乎早已是你忠实的伴侣,当微风拨弄你的心绪时,她总会在你的脸颊跳舞。其实你要明白,女孩,你的名字不叫弱者。”这段文字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你是强者而不是弱者。

  ②运用小标题。如《写作贵在创新》一文就列出“一,紧扣时代脉搏,从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捕捉新意;二,充分展开联想,从无限广阔的天地中寻觅新意;三,善于逆向思维,从*以为常的素材中挖掘新意。”条理清晰,结构井然。

  ③用电影化手法。如“慢镜头”,“画外音”,“蒙太奇”,“分镜头”等表现手法,来使人有新鲜感。有时也可以运用电视短剧的形式。

  ④可运用寓言、童话、梦境、故事新编等形式来创新。现在有不少此类的作品如《大话西游》之类的书就很成功。

  总之,如何进行创新作文指导、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永久性的话题。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模式可套。如停留在某一模式上又成了僵化的教条,成了“新八股”。我们的目的是给方法,给方向,给技巧,让学生在*时的作文和考试作文中去不断创新,写出高水*的文章来。并以此来推动作文教学步上一个新台阶。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使作文教学出现一个崭新局面。

谈高考作文5

  文章摘要:灵活多变,文章出彩——高考作文文采训练例谈作文小猴、小鸟、小鱼听见了,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嘟嘟掉下河了,小动物们一拥而上,终于把嘟嘟救上了岸;1500字作文它们欢快地嬉戏,追逐,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小猫有一对黑黑眼睛,就像黑宝石一样美丽,小小的鼻子湿漉漉的,尖尖的耳朵总是竖着在听周围的声音,小猫有一张可爱的嘴巴,两边长着三根胡须,爸爸说那是用来量老鼠的洞的,黑白相间的毛发特别的亮。

  决定高考作文成绩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因为,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赤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评卷教师每天要评阅大量的试卷,难免身心疲倦。读着语言无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惫感。评卷时“一个读者,两三分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要打动评卷人,文采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学备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视文采训练。而且,文采训练也易见成效。那么,如何进行文采训练最有效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善于联想,比喻描写。

  语言无味,往往是由于缺乏联想,不善于比喻、描写。其实,直陈的效果,不能引人联想和想象,审美效果一定很差。如说“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写,再辅之以排比,写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这几个句子的铺排,由于有了比喻、描写、排比的运用,将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点明了美“处处都有”,又表现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或名句),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请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这就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如: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这里分别化用了古人诗词,恰到好处,增强了句子的意蕴。

  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含量。

  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可以在*时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开掘和训练,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如: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名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排比运用,构成了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构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

  四、善用铺垫、映衬。

  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如果只有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如,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却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然后才“隆重”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使文意丰满、流畅,留有审美余味。

  这种写法还可以先确定好中心句,再从其他角度反向展开,进行强调。如,要表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这个中心意思,可以这样写——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中心句)生命中如果没有追求,就像大地上没有群峰,就像山川内没有飞瀑,就像河流里没有了浪花。(反向强调)

  五、巧用仿拟。

  仿拟,即仿照、摹拟。指有意仿照、摹拟已有的语言形式,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手法。我们在课内外读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试时不要忘了借鉴、仿拟。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好”的学生,敢于购买各种资料,敢于要求更多的作业,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以老师为本,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升学率,仅给学生们留下童年和青少年的空白,在这样的空白中,又给人感到无奈,维持着这所谓的学生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周波《为了鼻梁上的眼睛》)

  很明显,这段文字,完全仿拟了课本中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形神毕肖,收到了良好的审美效果。

  六、运用层递。

  即层层深入,造成语义上的不断深化,使之层次分明,有力度,有气势。例如:

  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美丽。使文采焕然的方法很多,本文限于篇幅,挂一漏万,大家可以自己借鉴和不断总结,以求写出更好的文章。

谈高考作文6

  对于语文高考的作文一项,数年来皆为舆论之焦点。盖因应试教育体系之下,因循刻板题海之中,唯此一项可成为学生自由发挥,展现文才之地,作文满分者似可比旧时状元及第,嘿嘿,名倚文章著,得失万口评,故而媒体也是很乐于跟进炒作的。然而满分作文却往往不能服众,至少难以服我。在浮躁的文教领域,目迷五色之际,大概人人都很容易看朱成碧。

  忆及当年某人的诗词,某段时间常被誉为超群绝伦,甚至有称连李杜都望其尘而莫及的。在我个人看来,其诗词只能说部分诗词确有境界,两三首可称善,但单从文学角度看并非超一流佳作,至于诗词超越李杜之评价则有点非愚则诬。那为何有此一说?除个人崇拜等政治因素而外,还有民众普遍传统文学素养低下的原因在内,包括一些论者,未必真的十分深通古典文学与诗词。在所谓破旧立新之际,满眼看惯标语口号体文学之人,乍见如此依格入律之古体文字,惊为天文,评个满分也是可以理解的。

  没见识过狮子老虎就大吹藏獒法螺的类似现象,高考作文评分里也有。无论当年高考的《赤兔之死》,还是如今高考出现的古体长诗,就文论文,若认真地从专门古典文学水*的角度衡量,只能算聊充一格,其中不乏语言粗糙、字词失当、逻辑不明、文白杂糅、堆砌陈句、体格不纯之处,至少在我这个攻英语专业、并未中文出身的非专业人士看来,这些文字并未达到如何佳作之地步,细究起来,得满分者何故?主考官自身水*和学养不足当然首当其冲。很多主考人员,其古体诗文写作水*如何?能否准确地为这类文章鉴定评分?是否存在未见北海而望河兴叹之嫌?

  钩深致远,问题还有——高考作为*教育中选拔应试体系的荦荦大端,千军万马抢过桥,其弊早为人所尽知。而要使这个庞大体系在不倒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显得合理、有吸引力,那么除了数理方面只能看分数这个硬指标外,高考作文一项大可成为所谓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热点聚焦所在。各地若作文满分之学子,即可成为当地教育之招幌,好像就可以凸显地方人文之盛一般。

  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高考评分中如此地看重出奇出怪附庸风雅,能写上几句皮壳似模似样的古诗文便是满分,长此以往,以偏门投机者必然趋之若鹜,阿其所好,以至于如今又有描摹金文甲骨,敷衍成文以求一逞的应考者,完全偏离了语文作文考试之宗旨。那些真正语文学得精到扎实、通观古今,博览群书之辈,其惯常作文未必喜作惊艳体、惊人语,是否就难有慧眼识珠?这些学子没有写古诗古文,也许乃是出于慎对考试,不敢弄险的缘故,但我绝对相信其中有不少学子有能力写出无论内容、思想还是文采、格律都远胜《赤兔之死》和今年长诗水*的古诗文来。

  美国如Ivy联盟的某些名校,若求攻读文学方向者,其选拔考试也中有personalessay一项,千变万化也必看其是否通晓英国传统历史与文学—文艺复兴—20世纪当代文学之方方面面,文字运用是否熟练准确,理据是否充分,思维是否有逻辑,评分中诸多方面不可偏废,绝非哗众即可取宠,针对考试包装个漂亮甚至完美的形式是没用的。

  最后对于高考作文评分,说说我的两个观点:

  一、语文高考作文评分应重视语言文字之本身,不可完全视同科举之策论。前几日沪上有语文高级教师呼吁给有错别字但题材独到之作文满分,窃以为不可:醇乎醇者和大醇小疵之间毕竟有别。作文立意独到当然好,问题是语文学科的作文考察,岂能将文字书写正误的标准一朝毁弃?不给满分给个高分又何碍?关键是语文考试不同于科举考试的策论,皇帝就当时政、农事、民风等出题,由考生对答对策,以此选官,重视的是论说有见解,见解独到。而语文考试考的就是语文,那些语文能力真正出色的,未必观点独特,对他们也应该公*一些。

  二、语文高考作文评分不应以是否吸引眼球论高下。哪怕学生的作文套路就是看惯了的起承转合,也不能就此认定便是*庸。高考作文评分应更重视那些文笔扎实、言之有物、语言纯熟、锤字炼句,将文字与思想驾驭得心应手之作。优秀的作文未必语出惊人,谈言微中亦可加人一等;未必锋芒毕露,含英咀华亦可动人肺腑;未必标新立异,鞭辟入里亦可操得左券;未必题材出奇,文笔老练亦可佛眼相看;未必搞怪立异,独具文风亦可各擅胜场;未必彻底文言,善援古典亦可稍胜一筹。这样去选拔,才是语文考作文之初衷。

  说到底,我们的语文高考评分还是要重视学生评价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本身,切不可搞成单纯的“眼球”评分,鼓励为出奇制胜而投机。明年如若再度遇上气势逼人、外表炫目、貌似“可比甚至可超李杜”的诗文,评分的考官们似可表现得更加专业一点,再勿轻与满分。或者实在要显“人文之盛”的话,高考可单开辟一项古诗文赋写作项目,一视同仁,人人皆写,方见真章。

谈高考作文7

  一九九七年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而今天的高考则是我们每个考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有人说:“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除了高考还有很多的选择。”而我认为,我的高考就是一个跳板,跳的越高,我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也就会越高。

  今天是我国恢复高考四十周年纪念日。四十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和笑语欢声。

  而今天,身在高考考场上的我感慨万千,百感交集。

  高考是寒门学子变得富有的捷径。无论是精神上的富有,还是在不久将来生活物质上的富有,对于许多*凡的家庭来说,用高考改变现状是最明智的选择。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一个人没有参加高考,他的青春便是不完整的,他的人生便是有缺憾的。所以,我用我的坚持换来了今天我站在高考考场上的机会。

  但今天,我的高考会因为我高中三年的散漫不进取而逐渐丧失它原本的价值,变成只能弥补未曾参加高考的遗憾的机会,让我的青春得以完整,让我的记忆中拥有高考的记忆碎片,仅此而已。

  与此同时,我的不甘心又让我产生了新的遗憾。因为我的高考是不完整的,它的意义仅存无几。

  高考是青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完善自我能力的跳板,跳的越高,你就会越努力,就会变得越强。

  我放弃了通过高考得到更好的`学*机会,所以我猜想今天高考也会毅然决然的放弃我。

  但我不想这样,更不甘于高考过后成为社会最底层的生活者。高考的作用之一就是“为国选材”,今天我是被淘汰的庸才,而明年的今天,我会是高考考场上的强者,国家需要的栋梁。

  今天你在考场上看见的我是一无是处的淘汰者,明年的今天,你若在高考的考场上看见我,那时的我一定会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并会为之奋斗的全新的我。而那时的高考,将会心甘情愿的让我拥有它的全部意义。

  高考其实是一个浓重的话题,是一个不可小觑的词。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我会学会拼搏,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及自信的智慧;在高考的过程中,我会战胜内心的恐惧,学会释然并领悟人生;在高考过后,我会成为一个比现在的我更强大的人。

  这就是我的高考。

谈高考作文8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妆点!

  现今,承认我国教育出现了问题的人已不在少数,但其中很多人又拒绝谈及这个问题。他们所说再没有找到可以与之替代的之前,就不该对此发表议论。这个想法实在可悲,大概,在其他方面他有正确吧。但这样说的人忘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今尚有几百万的莘莘学子正饱尝其中的艰辛,我们还能不急吗?既然有心,自然谈着无妨,不过无需“逢人便戏”。可某些人说这是“大谈特谈”,假使真是这样——在许多人还没有明白“该谈”的时候,我看就应该“大谈特谈”。

  横亘在学子心中的一条天堑就是——高考。这是一条伤亡通道,鲜有人能囫囵的通过。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高考已不在是简单的一次学业水*测试,它集聚着十二年的寒窗心血,汇聚着家里门外亲戚朋友的殷切希望,凝聚着两代或者几代人的想望;它更是一种象征,涵盖着人生价值学、社会心理学等复杂的东西。如果万无一失,自然皆大欢喜;可是万一了,对于考生乃至他身后的所有人来说,那是昏天黑地,是绝地无生!可笑的是,我们竟把如此重要的抉择完全寄托在那一张雪白的纸片上,听任它的摆布;摸摸那些纸片,湿淋淋的,也许上面还留有未干的血泪吧?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学得比较扎实那失误自然比较少了,还用怕高考吗?既然怕高考,那就是说明你的功夫没有到家嘛!——我将诅咒这种想法,怀着最大的恶意也怀着最大的恨意诅咒它。至于原因,我将不会说一个字。

  高考已经把学子们的人生打乱了;学子们毫无意识或者被动的围着它打转。

  当下,成百万的学子正翘首盼望着。盼望着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正如他们瞪着大眼睛守望黎明一般。高考可以说是他们世界中的一盏标灯,明灭在寂静寒冷的孤独夜里,牵动着无数小心的灵魂。可是谁能保证这盏明灯不会破灭?请问,谁能给他们保证?

  我想我们应该把这中间的艰难和矛盾明明白白地告知他们,而不是意图遮掩过去。

  在这个花一样的季节里,拥有这样的“自由”已是一种错误,不过只能错上加错了。索性让学子们的活动空间更广一些,告诉他们,大展身手的地方并不是唯一的!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妆点!

  升学进入高等学府学*,以求取一份好的工作,或许这就是你的梦想,然而,报这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多,相应的则是你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你应该换种态度学*了。祖国现在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特色的人物,也需要更多的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付出者;这或许就是你的契机。

  埋首只读教科书,一心向着大学冲刺,这样的秀才只会是高考的淘汰品;这是不合理的代价。为了你的未来,为了国家的未来,坚决做人才不做秀才。

谈高考作文9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舍我其谁,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树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使我们为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而勇猛作战。——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

  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需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矢志于成功的人们,他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中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永生;他们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红军战士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科学,充满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类站在自然与社会圣殿的门口,不时的规探其中的奥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设置的禁区,徜佯于科学的无尽美妙。于是我们看见杨振宁李政道勇于质疑前人,看见吴剑雄勤于实验破解谜云,看见一代大师王淦昌在极其恶劣的科研条件下为物理学发展献计献策。——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眼。

  ……

  望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凡成大事者,皆为意气风发,慷慨激越之人。让我们以舍我其谁的意气为帆,以献身理想的意气为指引,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意气为浆,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远航!


谈高考作文9篇扩展阅读


谈高考作文9篇(扩展1)

——谈高考作文 (菁华6篇)

谈高考作文1

  20xx年,我从湖北来到汕头。那一年,我在湖北带完最后一届高三,应考学生52人当中,130分(原始分,下同)以上3人,120分以上16人,其中最高分136分。这个成绩的取得,我认为学生的作文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根据考后学生的估分分析,至少有4人的作文达到或接*满分,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人作文超过50分。学生的写作水*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提高,这与我们的精心备考不无关系。

  毋庸讳言,作文的分值虽然占到了试卷总分的五分之二,但在实际的备考当中,由于有纲无本,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不少人实际是一种望天收的心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所以费时费力见效慢。作文的备考,实际上成了我们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一个瓶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备考呢?本文试图结合个人的一些实践,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正本清源,明确几个认识

  1.区分话题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异同

  *几年高考命题的改革,最活跃的是语文。而语文中最活跃的一块应是写作。写作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话题作文的.出现,一是作文评分标准的改变。话题作文的出现从1998年开始(当年要求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限定了一个内容范围,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话题),后来逐步走向成熟,20xx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称道。大家知道,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是以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八十年代主要是命题作文,进入九十年代,几乎是给材料作文的一统天下。话题也是材料,但它与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写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它提供的一般是中心意见,而这个中心意见往往是同学们要写作的根本。也就是说,这些材料往往包含着观点,有时甚至规定了写作的体裁,内容比较狭窄,写作不够自由;而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只是命题者所作的写前指导,是引发同学们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同学们思考的一个例子,是同学们展开联想的一个比附,是举一反三的一。在审题的要求上,传统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是十环,而话题作文则仅仅为打中靶子即可;在思维方式上,材料作文呈辐射式,而话题作文呈扇形。话题作文还取消了文体限制,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写作实际的文体,或议论,或记叙,叙谈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由此可见,从传统的作文命题到话题作文的改革,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也降低了写作应试的门槛和要求。学生不会轻易为审题不准担忧,也不会为题目要求写作的是自己不熟悉的体裁而发愁,让每一个学生尽量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体现了高考的公*性。

  2.充分领会新的评分标准的意义

  从20xx年开始,全国高考语文科的作文评分标准作了较大的变动,将传统的分项分等评分标准分成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大部分。*几年又对等级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使之更准确、更合理、更科学。新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亮点就在于增加了发展等级,其目的是为了尊重个性,倡导创新精神,鼓励考生在思想、语言、写作技巧等各方面的发展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甘德炎)。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既是高考作文评分的依据,也是衡量学生*时作文优劣的一把尺子,更应作为我们备考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它对我们的作文训练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呢?笔者的看法就是要立足基础求发展。基础等级是对学生作文的基本情况的评判,是学生求得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毫无发展可言。一篇文章要说明一个道理(记叙文也是说理,不过是通过形象来说理),首先要说得清楚,说得好,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说得有特色(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等),这个特色就是发展等级的要求。再从分值分布来看,基础等级是50分,发展等级是10分,50分你不去求,那你还求什么?!这是我们立足基础的重要依据。在确保基础的前提下,我们再力求发展部分也能得35分,甚至更高的分,从而全面提升作文的档次。

  3.给应试作文一个客观理性的定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承载的担子太重。华夏几千年文明史的承传,恨不得让我们几十万个语文教师和十几本教科书就能解决,还有做人的问题,思想性的问题,各种素质的问题,等等,似乎都是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且还要体现在短短一个小时中写出的800来字的文章上。贪全求大,好高务远,是目前我们语文界的一个误区,也是一种浮躁心态的体现。反映在高考上,作文就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在我看来,端正对应试作文的正确认识,对于我们的作文备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里,我觉得要区别应试作文与写作这两个概念。写作是指我们所说的广义上的创作,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中的文章应指的是这个写作;应试作文是指我们学生*时训练的那些东西,从很大程度上讲,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应试,它没有什么社会价值,故我称之为应试作文。高考作文首先考查的也是学生使用语言驾御语言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它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要求考生做到感情真挚,思想健康(20xx年《考试说明》),而不像以前提出的观点正确。这并不是否认文章的思想性,恰恰相反,是为了尊重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然的话,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大讲什么人文性思想性,只能是让学生对写作望而却步,甚至引起思想上的混乱,从而大大影响训练的效果。应试作文有应试的要求,如它有时间限制,内容限制,字数限制等,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一篇文章,不讲方法技巧怎么能行?至于说发现那些具有文学天赋的苗子,则是应试的副产品,而不是目的。

  二、精心策划,强化备考措施

  1.读、理、记,解决无米下锅之难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高考作文时,许多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矫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米之炊的结果。基础等级中要求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材料的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做到三个字:读、理、记。

  读,就是吸收,但到了高三,读的面不可能太宽,要注意精读与略读的相结合。对于精读的内容,要不止读一遍,还要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认真地想一想,作一番咀嚼回味。考前阅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报刊杂志,如《*青年报》、《青年语文网》、《读者》等,每天花十分钟左右读报,针对高考作文范围,了解国内大事,热点问题,尤其是一些评议性的文章,以扩大视野。二是有关论据积累的书,如《智慧的背囊》、《小故事大智慧》、《议论文论点论据手册》之类的书籍,看一看里面作者是怎样从一则小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其中的道理的。三是教科书、课本,尤其是语文书,其实就是材料或者说是论据的大宝库,我们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理,就是分类整理,这是为了加深读的印象,便于运用。我们是通过划线为点,相互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划线为点,就是把作文可能涉及的素材划分为一个个的点,笔者就是按照生存与生活、交往与合作、德行与情感、学*与教育、环境与社会、价值与理想、方法与效率、辩证与科学、思想与文化、联想与想象这十个方面来带领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与整理的。相互协作,意思是对不同的题材,在每个同学全面注意的基础上,再通过同学间的分工来深入进行某一种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最后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全体同学素材丰富的目的。

  记,就是要把积累的材料背下来。中医开处方不熟悉每味中草药的药性是不行的,积累的材料不熟悉学生同样不会运用。我们要求学生每周用一个早读来记这些材料,每次作文必须运用材料并不得少于两则。

  2.认真写好规矩文,适当引导自由文

  这里的规矩文,是指根据写作的内在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不同的文体特点对写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法训练,使学生的写作尽量合乎应试规范的文章;所谓自由文,是指不限制写作内容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而所写成的文章。自由文主要是针对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自由的前提是要求有所创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自由文同样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去写,力求写出富有个性特点的文章来。

  在高三备考阶段,我们非常重视学生规矩文的训练,这是立足基础的根本保证。写作有规律,章法有技巧,我们不能因为文无定法而加以否定,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和做法。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死中求活。这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尤为重要。我们的规矩文着重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训练,详细的内容参见拙著《高考作文制胜技法》(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一书基础等级快速达标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规矩文的训练,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在文体训练部分,可以采取多题多写(每个题目训练一种文体),可以采取一题多写(一个题目让学生分别用几种文体来写),也可以分组多写(同一题目,不同的小组写不同的文体)。

  3.激活作文的评改环节

  学生作文水*不能提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路打不开,往往是拿到材料只会就事论事,把材料重新阐述或发挥一通了事。究其因,有的人是肚中无货(积累不够),但更多的人却是有货倒不出(因为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让学生做材料的积累),也就是说,是话题的材料不能激活他的创作灵感,他的创作思维是封闭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强审题立意的训练指导外,我觉得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发创作思维、激活创作灵感,即让学生自己去开悟。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让学生互评互改,互相启发。作文是改出来的,但不是老师改出来的,要让学生自己去修改,自己去品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就会得到充分尊重,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作文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学生写作的思维过程。我的作文评改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评。我事先挑出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这些文章的作者谈题型、谈立意、谈构思、谈得失(我称之为四谈),使他们展示出作文思维的过程,再让大家质疑、互评,老师相机作出引导。二是老师要作好学生作文的整合工作。每次作文,我按照四好进行整合,即好观点、好材料、好句段、好文章四个方面。每篇文章,学生不一定都能写得成功,但只要文章中有闪光的地方,我就选摘下来,然后按照四好分类打印出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写作思维的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强化,学生收益非浅。

  4.不可忽视临门一脚的作用

  这里我不是主张猜题押题,但我觉得在临考之前给学生几则有导向性的材料或文题,对学生的临场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xx年高考,我注意了《*青年报》失信的求职包装系列报道。考前的晚上,我将当年3月30日的《*青年报》第一版上的一篇文章《为了声誉,我很严厉访英国诺丁汉大学、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让学生看,并引用文中哈佛的告戒要求做人要讲诚信,结果第二天的话题即是诚信。20xx年高考,我预测应围绕生命的价值这个话题做文章,在拙作《高考作文制胜技法》一书实战演练部分的三道题中就有一道题目为生命的出口,与当年高考话题心灵的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处。20xx年高考,我觉得应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与沟通这方面的话题,学会客观公正地看问题,所以我在期末考试时所拟话题是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从有形的墙直达无形的墙、心灵的墙,这与今年的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也有不少相合之处。

  文章合为时而作,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总是或明或暗地要反映时代的脉搏。20xx年,XX同志提出以德治国,诚信就暗含了这方面的内容。北京题,20xx年规则,与我国加入世贸这个背景不无关系,20xx年题转折,与我们的政治生活也密切相关;20xx年的上海题杂,粗看起来让人觉得很怪,但仔细品味,它包含着21世纪对人材的要求:既要有专门的学问,又要有广博的知识。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脱离这个现实生活,生活就是我们写作命题立意的源泉。

  当然,作文的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好是三年有一个整体计划。我在教学中对写作训练构建了四个一工程,即学生每周的读写内容要选摘一则名言、一首诗歌、一篇(段)文章,写一篇练笔(已有拙文论述,参见《石油教育》20xx年第12期),高三的作文备考训练是四个一工程的一部分。我想,只要大家做有心人,找到突破学生作文瓶颈的方法并不难。

谈高考作文2

  语文高考试卷的作文题,历来备受关注。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的折射或引领。今年尽管我省首次自行命题,但高考作文命题有其稳定性的特点,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呈现出新的趋势。

  首先,选材逐年限制。今年的高考作文将会继续坚持以“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癣题目自拟)为特点的开放式话题作文,但从我们阅卷情况来看,有些考生对话题作文的“三自”特点理解很片面,以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忽视了话题范围和话题材料的限制,忽视了写作内容与话题的契合。

  其次,立意逐年放开。高考作文命题限制立意的价值取向,已逐渐被证明是一种较大的缺憾,如“诚信”、“心灵的选择”等话题,只能从正面立意,很难立足其他角度,这种所谓正统的立意取向,框定了写作的主题,也束缚了考生的手脚。去年的话题,没有预约的主题,考生不必为迎合某种主题而忍痛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同层次的考生能够根据他们对话题的把握,可以正写,可以反写,也可以辨证地写,写出反映自己水*的文章,表现自己的认知判断与价值判断。

  再次,更加注重思辨。去年的话题牵涉到“情与理”、“知与行”、“判断和处理”的关系,对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要求无疑更进了一步,需要考生扣装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样一个辨证、动态、相互转化的过程,客观地公正地对待事物、认知事物。可以说,去年的高考作文题对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是一个

  提示:作文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还要引导学生用辨证眼光去判断、分析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

  应该注意六大点

  因此,对今年考生而言,有几点是应该注意的:

  思考社会生活

  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要进行认真地独立地思考,不要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拿到一个话题,要把问题再推进一步思考,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作出自己的回答,就容易在作文构思时获得立意的深度和内容的广度,也就容易出彩。还须强调的一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并不等于追逐社会热点,那种牵强附会地找高考试题与社会热点之间直接联系的做法,无疑是幼稚的。

  加强审题训练

  对作文题目的含义和要求给以仔细的审辨,这是写好每一篇考场作文的第一要着。几年来的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使不少人产生了话题作文审题不必费多大劲的错觉。例如,去年有一篇题目为“在汽车上”的考生作文,是一篇写一个疯女人在公交车上一段遭遇的微型小说,文笔流畅,形象丰满,推理想象也有独到之处,但我们的阅卷老师怎么也无法把这篇小说的立意与高考作文话题联系起来,这就纯属抛开题目、另起炉灶之作!

  汲取作文养料

  在关注现实材料的同时,考生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视线投向文学与历史作品,大大添加羞涩的材料库,并扩展自己的写作思路。拥有相当文史知识又能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的学生,绝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年来,一些考生从四大名著等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或反弹琵琶,或旧说新解,像去年全国卷作文中出现的《宝钗鸣冤》、《孙膑访谈手记》等,都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光。

  注重个性阅读

  考场作文,倘能让你个性化阅读的内容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你的文章就会别具一格,高人一等。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在于作者巧妙地向阅卷者展示了她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阅读个性,据说她*时酷爱《三国演义》,很多章节能熟读成诵。还有一位考生对音乐颇有研究,在考场上就借音乐表达独特的人生感悟。很多同学的兴趣可能在其他方面,如果作文时,能根据文章内容或主旨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融入你的个性化阅读,展示你独特的人生感悟,那你的作文该会具有怎样的魅力啊!

  展示自己亮点

  阅卷老师找寻的是考生作文中难能可贵的“亮点”。亮点很多,意境深远,构思精湛等等。在高三作文复*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思维活跃的`,使之工于构思;语言丰富的,使之精于表达;思想深刻的,使之开掘内涵……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最适于发展的“亮点”是语言,高考作文阅卷,就十分重视考察语言功力。有的考生善用生动的词语和灵活的句式,使人读来眼睛一亮,这就是亮点,亮点多了,就容易获得加分。

  不过分追求形式

  在*年来的高考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考生认为,在一个小时内写800字左右的考场作文中,最能引起阅卷老师注意而又比较容易体现创新的就是在行文体式上做文章。所以,*年来考场刮起一股以文章样式取胜之风,书信、日记、消息、通知、报告,乃至病历、案卷等应用文体和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乃至小品、相声等样式竞相登常少数真写得好的自然不会被埋没,不少考生误以为这样可以换取高分数,他们并不具备真正的写作能力,一味在形式上追新猎奇,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非驴非马、不伦不类,这正是语文学*中浮躁之风泛滥的一种表现。

谈高考作文3

  作文批改是语文老师感到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面对一个班几十本作文、同一个题目,对于几乎相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写出来的作文也大体相同,老师怎样批改才能避免评语的雷同?我认为写评语一定要有个标准,每篇作文的要求不同,标准也不一样。高考我在作文批改时给自己制定了以下几个标准:

  一、按照既定目标批改作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学期的总目标,然后在各节作文课的教学时再制定出具体目标,评语要围绕这些具体目标来写,如初一教材第一单元作文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我在制定具体目标时作了如下要求:1、立意新颖,不落俗套;2、语言有创新、有时代感;3、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色彩。每篇作文不宜提过多的要求,目标制定2—3个,学生容易接受,在写作文时也容易达到,这样可以降低写作难度,批改时也可以准确定位。

  二、检查学生审题是否正确。

  一篇作文一定要有文题,即使不是命题作文也可看出学生的审题水*,有了作文题目,学生应从那些方面来审题非常重要。作文应该写什么,受哪些条件限制,重点在哪里,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在审题时都应该考虑到,通篇的布局也体现着学生审题的思路。一个有经验的老师,读完一篇作文,就知道学生审题的方法是否正确,如:命题作文《圆》,要求学生写一篇议论文,本来“圆”与人民币中的银元没有联系,如果将“圆”理解为银元的“圆”,写出来的作文就只有写成说明文了,可是在一次考试中有的学生就将“圆”理解为银元的“圆”了,这是审题的错误。写一篇作文的第一步出现了错误,下面的内容也就毫无价值了。

  三、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

  批改作文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写作方法,课本上根据内容不同,在每一单元中都侧重了几点写作方法,在实践中训练应用,评语中也要体现写作方法的优劣。在批改作文时老师切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只要学生运用的方法有助于反映主题思想,那么这种写作方法就可以运用,要让学生放开手脚,灵活多样地选取自己喜欢的写作方法。

  四、重视材料的运用。

  学生作文的内容是否广泛,开合是否自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掌握材料的多寡。作文的材料有三种:指定性材料、半指定型材料和非指定性材料,学生如果能灵活运用材料,可以为文章增添不少色彩,教师在评语中体现这一点,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运用材料的重视。

  五、写作要有文采。

  一篇文章的文采决定了这篇文章的档次,如果文章的选材和立意都很新颖,可通篇都是病句,那么这篇文章也顶多划入二类作文。有了文采文章也就有了闪光点,这些文采正体现了文章的价值所在。老师可根据学生程度不同来决定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对于一个差生来说,*时的作文一塌糊涂,偶尔写了一篇稍好一点的作文,那么其中只有一两句话是本文的亮点,也可定为该篇文章的“闪光点”而给于肯定。

  另外批改作文时还应注意学生应达到的起码要求,如书写规范、整洁,运用格式、标点、修改符号正确等,将这些细则都列入计分总项中,这样作文批改才能给学生一个准确评价。

谈高考作文4

  文章摘要:灵活多变,文章出彩——高考作文文采训练例谈作文小猴、小鸟、小鱼听见了,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嘟嘟掉下河了,小动物们一拥而上,终于把嘟嘟救上了岸;1500字作文它们欢快地嬉戏,追逐,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小猫有一对黑黑眼睛,就像黑宝石一样美丽,小小的鼻子湿漉漉的,尖尖的耳朵总是竖着在听周围的声音,小猫有一张可爱的嘴巴,两边长着三根胡须,爸爸说那是用来量老鼠的洞的,黑白相间的毛发特别的亮。

  决定高考作文成绩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因为,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赤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评卷教师每天要评阅大量的试卷,难免身心疲倦。读着语言无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惫感。评卷时“一个读者,两三分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要打动评卷人,文采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学备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视文采训练。而且,文采训练也易见成效。那么,如何进行文采训练最有效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善于联想,比喻描写。

  语言无味,往往是由于缺乏联想,不善于比喻、描写。其实,直陈的效果,不能引人联想和想象,审美效果一定很差。如说“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写,再辅之以排比,写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这几个句子的铺排,由于有了比喻、描写、排比的运用,将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点明了美“处处都有”,又表现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或名句),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请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这就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如: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这里分别化用了古人诗词,恰到好处,增强了句子的意蕴。

  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含量。

  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可以在*时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开掘和训练,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如: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名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排比运用,构成了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构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

  四、善用铺垫、映衬。

  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如果只有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如,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却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然后才“隆重”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使文意丰满、流畅,留有审美余味。

  这种写法还可以先确定好中心句,再从其他角度反向展开,进行强调。如,要表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这个中心意思,可以这样写——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中心句)生命中如果没有追求,就像大地上没有群峰,就像山川内没有飞瀑,就像河流里没有了浪花。(反向强调)

  五、巧用仿拟。

  仿拟,即仿照、摹拟。指有意仿照、摹拟已有的语言形式,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手法。我们在课内外读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试时不要忘了借鉴、仿拟。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好”的学生,敢于购买各种资料,敢于要求更多的作业,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以老师为本,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升学率,仅给学生们留下童年和青少年的空白,在这样的空白中,又给人感到无奈,维持着这所谓的学生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周波《为了鼻梁上的眼睛》)

  很明显,这段文字,完全仿拟了课本中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形神毕肖,收到了良好的审美效果。

  六、运用层递。

  即层层深入,造成语义上的不断深化,使之层次分明,有力度,有气势。例如:

  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美丽。使文采焕然的方法很多,本文限于篇幅,挂一漏万,大家可以自己借鉴和不断总结,以求写出更好的文章。

谈高考作文5

  一、辩证思维——引导作文正确路径

  有的同学在复*语文的时候常常走入一个误区,认为语文基础知识虽多虽难,但复*起来容易操作,复*效果快而明显,可是作文训练却不好把握,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多写几篇文章对提高分数没有明显的帮助。因此,在复*中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作文训练上。其实这种思想并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复*固然重要,但作文分数重,对考生的心理影响较大,更不能偏废。

  要想写好作文,思维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面对一个作文题目能够进行准确的认识分析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尤其是议论文,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说理,说理需要认识分析,认识得越充分,分析才能越深刻,说理才能越透彻。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注重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时生活学*中,我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观察认识问题的能力,尽量用所学过的知识一分为二地想问题、办事情,以发展、变化、联系的观点去对待身边的事物,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健康、上进、善良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一个心智健康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所谓文如其人。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写文章,会避免看问题的片面性,减少审题不准的毛病,引导正确的作文路径,同时也能丰富作文的内容,提升作文的认识层次。

  进入高三冲刺阶段,我在复*语文的时候,仍然非常注意有计划、有针对地进行作文训练,注意观察考试作文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向,尤其重视思维的准确性训练。鉴于高三复*时间紧迫,我在作文时,常常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审题上,对作文题目形成自己的认识后,把思路理清,写下提纲,交给老师批改,或与老师讨论。这样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同时又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思维训练,增强对作文题目的灵敏感觉,为写好一篇立意准确的好文章奠定了基础。多做这样的思维训练是很有好处的。

  二、让思想变成海绵,吸纳生活的养分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中学作文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古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在的考试早就不是对教材的机械重复,所以高考语文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内容。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越来越贴*现实生活,强调时代感,突出实用性,像20xx年的高考作文题“诚信”,20xx年的高考作文题“论亲疏关系”就体现出这样的特色。

  关注生活、文化、人生、情感是高考的要求,作文训练,更是应该关注现实生活,更有现实针对性,更关注现实存在的问题,要注意反映和解决现实的、熟悉的、带有倾向性的、典型的、具体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在一定的文化修养、文字积累的基础上,打开思路,激发写作的热情,加强创造性作文训练。心中有了丰厚的积累,上到考场时才能言之有物。

  我在高三复*时仍然坚持用一定的时间去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以及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读本,丰富自己的思想,注意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认识能力。由于复*很紧张,我会见缝插针阅读报刊杂志,《读者》《青年文摘》《21世纪报》等是我的最爱,或者一些经典名著的片断,以丰富自己的阅读面,为自己的写作打好基础。使得写出来的文章有自己的观点,内容更充实.更有真情实感,因而更有深度和力度,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三、不说废话,让语言准确流畅

  高考对不同表达方式运用能力的考查都作出了相应不同的要求:记叙要能清楚完整,详略得当;描写要能具体生动;说明要能把握特征,语言简明;议论要能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论证合理。高考作文对不同表达方式的运用有各不相同的考查重点,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提高把握不同文体、不同表达方式特点的能力很有必要。

  在复*中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我注意既要把握不同文体各自的写作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综合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在写记叙文时,加入较多的描写,避免了呆板呆滞;写议论文时,运用举例和说明,使文章显得充实生动。

  同时在复*作文时重视语言的运用也至关重要。语言是叙事、说理、摹形、传情的工具,是写作能力中最基础、最稳定的能力,对语言能力的考查是高考作文的重点。高考作文语言的要求是“规范、准确、连贯、得体”。“规范”,指用字规范,合乎语法,合乎逻辑;“准确、连贯、得体”是指用词造句的技巧方面的问题。在行文过程中我注意叙述的流畅,不无缘无故堆砌辞藻,说废话、套话,尽量把自己的观点看法,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文从字顺。同时,调动*时的积累,使用贴切、生动、优美的词汇,扣题、活泼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更有文采,为文章锦上添花。

谈高考作文6

  对于语文高考的作文一项,数年来皆为舆论之焦点。盖因应试教育体系之下,因循刻板题海之中,唯此一项可成为学生自由发挥,展现文才之地,作文满分者似可比旧时状元及第,嘿嘿,名倚文章著,得失万口评,故而媒体也是很乐于跟进炒作的。然而满分作文却往往不能服众,至少难以服我。在浮躁的文教领域,目迷五色之际,大概人人都很容易看朱成碧。

  忆及当年某人的诗词,某段时间常被誉为超群绝伦,甚至有称连李杜都望其尘而莫及的。在我个人看来,其诗词只能说部分诗词确有境界,两三首可称善,但单从文学角度看并非超一流佳作,至于诗词超越李杜之评价则有点非愚则诬。那为何有此一说?除个人崇拜等政治因素而外,还有民众普遍传统文学素养低下的原因在内,包括一些论者,未必真的十分深通古典文学与诗词。在所谓破旧立新之际,满眼看惯标语口号体文学之人,乍见如此依格入律之古体文字,惊为天文,评个满分也是可以理解的。

  没见识过狮子老虎就大吹藏獒法螺的类似现象,高考作文评分里也有。无论当年高考的《赤兔之死》,还是如今高考出现的古体长诗,就文论文,若认真地从专门古典文学水*的角度衡量,只能算聊充一格,其中不乏语言粗糙、字词失当、逻辑不明、文白杂糅、堆砌陈句、体格不纯之处,至少在我这个攻英语专业、并未中文出身的非专业人士看来,这些文字并未达到如何佳作之地步,细究起来,得满分者何故?主考官自身水*和学养不足当然首当其冲。很多主考人员,其古体诗文写作水*如何?能否准确地为这类文章鉴定评分?是否存在未见北海而望河兴叹之嫌?

  钩深致远,问题还有——高考作为*教育中选拔应试体系的荦荦大端,千军万马抢过桥,其弊早为人所尽知。而要使这个庞大体系在不倒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显得合理、有吸引力,那么除了数理方面只能看分数这个硬指标外,高考作文一项大可成为所谓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热点聚焦所在。各地若作文满分之学子,即可成为当地教育之招幌,好像就可以凸显地方人文之盛一般。

  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高考评分中如此地看重出奇出怪附庸风雅,能写上几句皮壳似模似样的古诗文便是满分,长此以往,以偏门投机者必然趋之若鹜,阿其所好,以至于如今又有描摹金文甲骨,敷衍成文以求一逞的应考者,完全偏离了语文作文考试之宗旨。那些真正语文学得精到扎实、通观古今,博览群书之辈,其惯常作文未必喜作惊艳体、惊人语,是否就难有慧眼识珠?这些学子没有写古诗古文,也许乃是出于慎对考试,不敢弄险的缘故,但我绝对相信其中有不少学子有能力写出无论内容、思想还是文采、格律都远胜《赤兔之死》和今年长诗水*的古诗文来。

  美国如Ivy联盟的某些名校,若求攻读文学方向者,其选拔考试也中有personalessay一项,千变万化也必看其是否通晓英国传统历史与文学—文艺复兴—20世纪当代文学之方方面面,文字运用是否熟练准确,理据是否充分,思维是否有逻辑,评分中诸多方面不可偏废,绝非哗众即可取宠,针对考试包装个漂亮甚至完美的形式是没用的。

  最后对于高考作文评分,说说我的两个观点:

  一、语文高考作文评分应重视语言文字之本身,不可完全视同科举之策论。前几日沪上有语文高级教师呼吁给有错别字但题材独到之作文满分,窃以为不可:醇乎醇者和大醇小疵之间毕竟有别。作文立意独到当然好,问题是语文学科的作文考察,岂能将文字书写正误的标准一朝毁弃?不给满分给个高分又何碍?关键是语文考试不同于科举考试的策论,皇帝就当时政、农事、民风等出题,由考生对答对策,以此选官,重视的是论说有见解,见解独到。而语文考试考的就是语文,那些语文能力真正出色的,未必观点独特,对他们也应该公*一些。

  二、语文高考作文评分不应以是否吸引眼球论高下。哪怕学生的作文套路就是看惯了的起承转合,也不能就此认定便是*庸。高考作文评分应更重视那些文笔扎实、言之有物、语言纯熟、锤字炼句,将文字与思想驾驭得心应手之作。优秀的作文未必语出惊人,谈言微中亦可加人一等;未必锋芒毕露,含英咀华亦可动人肺腑;未必标新立异,鞭辟入里亦可操得左券;未必题材出奇,文笔老练亦可佛眼相看;未必搞怪立异,独具文风亦可各擅胜场;未必彻底文言,善援古典亦可稍胜一筹。这样去选拔,才是语文考作文之初衷。

  说到底,我们的语文高考评分还是要重视学生评价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本身,切不可搞成单纯的“眼球”评分,鼓励为出奇制胜而投机。明年如若再度遇上气势逼人、外表炫目、貌似“可比甚至可超李杜”的诗文,评分的考官们似可表现得更加专业一点,再勿轻与满分。或者实在要显“人文之盛”的话,高考可单开辟一项古诗文赋写作项目,一视同仁,人人皆写,方见真章。


谈高考作文9篇(扩展2)

——谈高考作文实用20篇

  谈高考作文 1

  在*时的作文训练和高考作文中,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也是关系到作文成败至关重要的一环。考生由于对题目中的语词的具体恰切含义、适用的语境了解不够,对文字材料、图形、图表中非必要甚至是赘余的信息没有加以辨析、筛选,无法把握住主要信息,导致了审题的失误,或者是选用的材料不能较好地表现、证明中心,材料的主次安排不当,出现大盘失分的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的。

  高考对考生的作文审题的要求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呢?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作文题目的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作文题目可以包含三个部分:(1)作文材料 (2)题干和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 (3)标题。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部分,如果是材料作文就没有标题,是命题作文就没有材料,全都有的是给材料的命题作文(1998、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其实就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相结合的一种模式)。

  从写作构思的方向看,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两者的结合,作文题目和材料本身都对考生的思维起了规定、限制的作用,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说,除自由作文外,中学生的写作训练,特别是高考作文,从本质上说都是命题作文,所不同的只是命题的方式而已。 凡是命题作文,都在构思方面形成了限制性:有的限制是由语词构成的,有的限制是由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正是由于命题作文的限制作用,考生的思维方向才能正确,才有深化的可能,它使最后形诸卷面的材料经由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多头绪到逐渐统一的过程,即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思路凌乱到观念明确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命题作文对考生的思维来说,也起到了启发的作用。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审题了。

  “审题要准确、全面”应该说体现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只要其中的一环出了差错,审题就不可能做到准确、全面。

  一、各种限制的把握

  首先要审范围,审清试题通过标题、材料和写作要求所限定的写作范围,这就是命题作文限制性所要求的。试题所要求的不要忽略、遗漏,没要求的或是规定不要写的千万不要写进去,即使你在此处有很强的表现力,为了文章的主旨,为了准确地表现中心,你都要忍痛割爱。

  在一则“某公司花巨款修建的草坪被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职工践踏”的材料下有一作文要求:写一段话,描述草坪被众人践踏后的情形(要求:想象合理,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二百字左右),在这里,我们有的学生没有全面地把握题意,1、对时间词“后”的提示没把握住,详细地描写草坪被践踏时的情形 2、没完成“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的要求。与此相类似的,1993年小作文要求说明“圆规的功能、构造和使用方法”,不少考生漏掉“使用方法”或“功能”。大作文要求记叙姐姐、弟弟和父亲的话,赞美老树皮和新树皮,有的考生漏掉了姐姐的话或弟弟的话,漏掉了赞美老树皮或新树皮。这些都是出于审题马虎、不够认真的原因,是浅层次的失误,只要认真一点,这些失误都不难避免。不过,学生审题失误主要的还是出于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对命题中语词构成的和材料构成较隐蔽(隐性)的限制没有领悟。下面我就来谈谈在限制性的把握上学生作文存在的情况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语词构成的限制

  1、对语词概念的内涵外延把握不确切、不到位

  (1)在内涵上 较有代表性的失误有下面几种: 第一种情况,有的题目中的某个词语本身包含有两个或两个层面以上的含义,有的学生在审题时会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其中的一个。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由两个语素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和具有比喻义的词语上。前者如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坚韧”在当年考生答卷和非考生的作文中,就出现片面的理解,即“坚强”和“有韧性”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此点而言,这个题目比起供选的第二个题目“战胜脆弱”难度要大,这一点恐怕是命题老师考虑不周的地方——照理说,供选择的两个题目在难度上应是相当的)。后者如“包袱”、“战斗的一年”、“年轮”、“根”、“蜡烛”、“灯”、“镜子”,在审题时要结合文体弄清它们的恰切含义,因为这些词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第二种情况,有的语词较其种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有的学生在这一点上混淆、分辨不清,以致写错了方向。如“牵挂”一题,有的学生把它理解成一般意义的思念,那不对,“牵挂”是对对方令人担忧、挂虑之处放心不下的一种思念,这令人挂虑、担忧之处可以是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收入、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等,很多学生错误地理解成对远方亲人、友人的思念。第三种情况,题目中有的词语属于非常用词或属于个别学科、领域的特定用语,学生对它的具体含义不明白,把它曲解成别的意义,如1999年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把“移植”一词曲解成“(类似录音、录像、电子扫描的)灌输”。

  (2)、在外延上,每个词语都有约定俗成的使用语境,它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使用语境并不一定与之相同,学生在这里往往混淆了。如:“憧憬”,有的学生笼统地把“憧憬”理解成“向往”——向往得到一个好的职业、好的机会……,在作文中详写引起向往的缘由和为此向往而付出的努力,这就错了。这错的原因是,“憧憬”的外延和“向往”的外延不尽一致,“向往”的对象可以指想得到一种较具体的物、待遇、机会或精神体验,也可以指较抽象、较宽泛意义上的美好生活(写的是一个面),而“憧憬”要写的就是“未来的生活图景是如何的美好”,这一点,很多学生混淆了。此外,有的学生写成渴望回到过去,在没有污染、没有战争的环境中生活,或是梦想有一天能回到过去的灾难、贫穷的现实中,了解过去。

  2、短语中的重点词语把握不住

  有的作文题目是一个短语,此时,能不能抓住重点的词语,也就决定了能不能把握中心。如:“感受幸福”一题,学生没有抓住“感受”二字,结果把重点放在,(1)幸福到底是什么,比如,一同学是这样构思的:读书苦,遇上减负,高兴,玩个痛快,感到幸福;一星期后,玩腻了,百无聊赖,重又拿起书,终于明白幸福在于辛勤地劳动及从中得到快乐。(2)从父母亲人的角度写他们给了自己多少幸福快乐(并非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短语中重点的词语如果没有把握住,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

  二、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限制

  作文命题中,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相对于标题和半标题,往往包含了一定的非必要信息甚至是赘余信息。这要求我们在审题时加以认真辨析、筛选,因此这种命题审题的难度比命题作文来的大,其审题难度的大小和材料提供的信息的数量多少、材料中包含的非必要信息、赘余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关。

  在图形材料中审题难度最大的当属漫画了,因为漫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生活或时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果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理解漫画的真正寓意,那不管你是描写说明漫画的内容,还是根据漫画内容立意作文,都是会失败的。例如:就因对漫画的特质不了解,加上提示文字没注意分析,1983年高考漫画材料“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有的考生就把井当作了“大坝”,以为那人正在搞破坏。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时的系统的专项训练,让学生了解、掌握漫画构图的特点及创作的思维特质,增强他们对此类材料的审题能力。

  图表材料的审题立意的难度也相当大。这难就难在学生首先要从图表中标明的各种情况和注明的各种数字中把握住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及想要表达的意旨,然后再联系实际或立论或叙事,这对事物的数据、情况的分析同样需要系统的专项训练。

  文字材料审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中心,准确立意。任何一则材料,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虽然材料的中心不等同于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观点,但它可作为提炼论点的重要依据。

  对于记叙性材料,要准确地把握中心,就必须抓住材料所记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及材料的感情倾向,这也就要求我们要认真阅读材料,注意从材料的整体性和主要意图来分析,正确把握材料,读懂材料的真正含义,这样才不会随意割舍材料,才能真正地把握材料的主旨,准确地、鲜明地确立论点。

  寓意材料题型,指在表层意思下蕴含着本质意义的材料的作文题目。寓意材料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童话、典故、喻体诗等,具备譬喻性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寓意材料题型的立论难度较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寓言故事,审题的第一步在于要仔细地阅读材料,分析所供材料蕴含的意义,看它阐明了什么道理和观点,提供了一个什么启示,也就是要明确所供材料的主题。寓意材料的某一自然现象或某个神话寓言故事,一定蕴含着现实生活中的某方面道理,这也就是说要领会寓意材料的寓意,必须越过材料寻找(落实)道理反映的相类似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本体,那么,要从材料中的喻体联想到现实中的本体,则必须把握住两者的相似点,这相似点就存于在材料中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上,一旦理清喻体间的关系,就可以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水到渠成地确立论点了。

  二、材料的选择、表现

  上面谈的这些是审题的“准确、全面”要求的第一层面,第二层面是材料的选择、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了写作的范围、选准了入题的角度、确立了正确的中心后,还要进一步安排能说明和表现中心的材料,把握符合题意的重点以及采用试题要求的文体和表达方式,说简单点,那就是如何恰当地选用材料表现中心的问题,相关地存在着典型和非典型、主次、详略的问题。具体地说,这个过程是作文的构思过程。从体现在卷面上的写作结果来看,构思和审题存在着一致性,构思好,审题就一定是准确无误,构思不好,那审题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错,所以说,审题的准确全面还直接体现在作文的构思上,直接体现在对材料的处理能力上。

  下面举几个例子分别说明学生作文在材料的选择、表现上存在的情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材料的质量不高。材料的质量标准包括典型性、现实感、新颖度。典型性要求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现实感要求能够从现实中选取材料,能使读者感觉到作文内容与当代生活的'关系;新颖度要求材料给人以新鲜感。写“信任”一题时,许多学生不管是什么文体,大多选用“钱包丢了”、“父母对我学*的关注”等材料来表现信任,可有的学生则能写出象“为官要取信于民”、“我们在信任中成长(父母、老师、社会、祖国的信任)”、“在商业社会中不能利欲熏心,只有尊重别人的利益,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这样的材料。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材料的质量不一样,作文的质量就不一样。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时加强相关的的训练,让学生具有较广阔的视野、较强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思维,具有较宽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

  二、详略、主次处理不当。“详略、主次要处理得当”看起来挺明白的,无须老师做深入细致的指导,其实不然。从学生的写作实践看,在长期的写作训练中,这应该是常抓不懈的一项内容。作文中,学生往往对文章该表现的重点(主要的方面)把握不住,把该详写的当成了次要方面略写了。例如:“感受幸福”(记叙文)该写的有两点:1、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样的?2、具体的感受过程。在这两点中,第二点是主要的,该详细刻划,我们可以通过某人的心理反常(看外物的异常:花、天空等变美了,人的性情变慈祥和善了……),行动的反常(手忙脚乱、拘谨、拍了下谁的肩、亲了下谁的脸……),语言的反常(语无伦次、说不出话、大喊大叫……),表情的反常(脸红、紧张、故作严肃……)等来反映(这里的反常是指和常态想比较而言的)。可是大多数学生这一点没抓住,缺乏表现力,较多地去写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都是主次把握不好,从而导致详略处理失当。从把握重点的角度看,材料的详略、主次处理和审题的第一层面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谈高考作文 2

  从高考考场传出的第一道试题,从来都是作文题。高考结束后的社会舆论,也多半在作文。就连评价高考是否科学,考题是否优良,也往往用作文来说话。究其原因,除了作文是考卷中分值最大的题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在试题评判中,作文是评分误差最大的题。记得高考之前,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作文来问我:“老师,我这篇作文高考能得多少分?”这样的问题应该是每个有过高三语文教学经历的老师都遇到过的。有时候我真想回答一句:“看你的试卷碰在哪个阅卷人手里啦。”可是为了避免给考生带来对高考不必要的不信任感,我欲言又止。“要我给的话……”,每每回答这个问题时,我都*惯性地在分数前加上这么一个状语。看着学生离去的背影,我只有在心里祝他好运。

  事实就是如此。

  当然,说作文评判误差问题,绝不是否定或怀疑阅卷人的水*或良心,而是感慨“文章”本来的纷繁芜杂——文学主张不一,创作流派繁多,审美趣味多元。我们似乎真的很难将作文的评判统一为一个标准,但是,这绝不是我们回避探究作文评判标准的借口,也不应该是我们给作文评判误差问题披上的遮羞布。

  本文不谈文学创作本身的优劣评判问题,那涉及的是文学理论的责任;我只想谈谈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改正,或改良,或探讨的几个观念问题,供语文工作者思考。

  一、作文可以给0分吗?

  我是主张作文可以给0分的。

  不过,我的这一主张迄今为止只要说出,其后果就是自找没趣。得到的反对理由是:“语文是母语教学,一个高中生的作文倘若得了0分,岂不意味着他连母语都不会说了吗?岂不全盘否定了他的母语能力?”于是,我们可以看见的现象是,无论某考生的作文写得多么糟糕,只要够了字数(甚至是只要写了几个字几句话),总是能得到些分数的。这分数被戏称为“辛苦分”,美其名曰“母语表达能力基本分”。意思是说,该考生虽然无法写出像样的文章,但是,他起码还是能够使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虽然文意不合题目要求,但起码所写的文句还是表达出了一些自己的意思的。

  笑话!

  考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水*。如果在一份高考试卷中,考生呈现出的水*只是初中甚或更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判?一个小学生凭借他背诵的“九九乘法表”答高考数学试卷肯定是0分,可为什么他到高考语文考场里,就能凭借几个常用汉字拿上可观的“辛苦分”?

  比如高考第一题字音题,题型为选择。一考生错将A选成了B,于是肯定是得了0分。

  奇怪,这时候怎么就没有“辛苦分”一说了呢?这个时候怎么就可以因为考生对某个或某几个字音的误判,用0分来否定该考生所掌握的其他多得多的字音了呢?你也许会说,那是选择题,属于客观题,只有满分和0分两种评判,实属无奈。那么请问,阅读题里的主观问答题考生得0分的'不是大有人在吗?为什么能因为他对某一词某一句某一段某一篇的理解有误,就用0分来否定该考生的全部阅读能力呢?

  再说考卷不止作文一题,考生完全可以通过别的题来展示他的“母语基本能力”嘛。

  按照考场作文评判准则来看,如果有一篇这样的文章:严重偏离题意、中心绝对不明、内容非常空洞、感情明显虚假、显然不合文体、结构十分混乱、文句极不通顺、语病很多、字迹难辨。——想来几百万考生答卷中应该是有这样(或接*于这样)的文章的,不知道它在阅卷场中是否真的被按照标准得了0分。

  实在是找不到不能给0分的理由。

  记得我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中,写作部分得了0分,因为没太看懂题目要求。可是,我是会说“how are you”的啊,我是曾通过了四级考试的啊,怎么不给我一点“辛苦分”啊,哪怕就一点点呀!——然而我从没觉得委屈——我连题都没审明白,堆砌了几个单词就给我分?我还觉得害臊呢。

  二、作文评判中的“*均主义”

  这里所说的“*均主义”有两层意思:1.*均分先行;2.区分度过小。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

  多数老师在评判作文的时候,*惯性地先给自己定一个分数标准,也就是先确定班级(年级或是总体考生)的*均得分,之后所给分数便“有计划”地在这个*均线上下波动。于是,各班作文得分基本相同,并美其名曰“标准统一”“评判科学”。于是,作文得分,在班与班之间成了一件“没有可比性”的东西。可是,教过书的老师们自己心里很清楚,就作文水*而言,不同的班级原本相去甚远(起码是有差距的)。难怪很多学校在统计分数的时候,都要将语文总分拆分成“基础”、“作文”两个部分单独计算。某班作文分高,那肯定是老师“手松”了;某班作文分低,那肯定是老师“手紧”了。

  究其原因,似乎没有答案。不过,在反思该问题的过程之中,脑海里却掠过这样令人悚然的一幕:

  年级统考,试卷判完,分数昭然。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级都低。舆论哗然:“故意压分,居心叵测。”

  这还好,倘若——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级都高,并因此在总分上也缩小了与别班的差距,甚或显现了优势。舆论惊然:“暗地抬分,沽名钓誉。”

  在中国,凡事一旦与道德挂上钩,就没有理由可辩了。即便是事实,在面对道德舆论的时候,往往也只能闭嘴。

  再谈谈第二个问题。

  我没有参与过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没有切实体验,也就没有发言权。总觉得判作文是件难事。不过,一个多年参与此项工作的好友一语道破:“其实很简单,别出风头,明哲保身即可。”我不解地问,判卷子和“明哲保身”有什么关系?对曰:“别给高分,别给低分。如此,领导不找你麻烦。”我恍然大悟。

  *时教学中的作文评判虽无“保身”之苦,但似乎又碍于“不要助长好学生的自满心,也不要增添差学生的自卑心”,于是,也纷纷“*均主义”起来。高的50来分,低的40来分。题目本身区分度明明是60,硬是在评判的时候被活生生地改成了10。如此分差,倒也的确有助于“打击骄傲,保护自尊”,但是,学生对于写作水*的自我认识以及由此而生的进取心,是否也一同被泯灭了呢?学生们*时向老师请教问题的时候,宁肯问你某字的读音,也很少问一问写作的问题。一道分值最高的题,就这样被遗忘在“*均主义”的旗帜下,这不就是很鲜活的证明吗?

  “谦受益,满招损。”这的确是真理。不过,不顾事实、自欺欺人地追求的所谓“真理”还是真理吗?

  三、作文评判可以“分项肢解”吗?

  “分项肢解”的作文评判方式的诞生,毋庸置疑,其初衷是为了降低评判误差。的确,当一个独立项的分值限定在5分左右时,其误差自然是要比60分更小的。于是,这便被作为一个“进步”而被公认了。

  只是我们没有想过,我们肢解得是否科学合理。请看评分标准:

  (图略)

  倘若一考生的作文正好表现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当然是篇好作文,那也很好办,依照标准,给21~25分的内容分。或者正好表现为“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文句不通顺语病多、字迹难辨”,显然是篇差文,那也好办,依照标准,给0~10分的表达分。可是,真正的评定实践中,这样的作文是少数中的少数,多数作文是优缺点并存且各异的。比如,如果有这么一篇作文: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单薄,感情虚假。请问,怎么给分?“内容”如此,“表达”也一样。写作实践中,许多优点和缺点是可以共存在一篇文章中的。孰重孰轻?似乎从表格中难以得知。

  正因为以上表格难以体现作文评判标准中的项目权重问题,所以,面对各式各样的作文,阅卷者自然也无法清晰地进行“分项肢解”。因此,实际阅卷过程中,阅卷者不会也没法按照“分项肢解”的方式去赋分,而所给分数仍然是“总体印象”分值。

  事实上,我认为,作文的评判方式里,给“总体印象分”是最科学最合理的。

  写作是一种创造艺术美的活动,那么,作文评判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审美判断的活动。对于一个艺术品的美学价值判断,是无法也不应该进行肢解的。断臂的维纳斯很美。然而,倘若按照“分项肢解”法,那么它将在“结构完整”上被扣除相当的分数,因为它竟然连胳膊都没有。如此评判,那当然是艺术笑话了。因此,许多“分项”是无法接受独立评判的。对于作文来说,内容和表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之间,也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与其难以分开,不如不分。

  谈高考作文 3

  20xx年,我从湖北来到汕头。那一年,我在湖北带完最后一届高三,应考学生52人当中,130分(原始分,下同)以上3人,120分以上16人,其中最高分136分。这个成绩的取得,我认为学生的作文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根据考后学生的估分分析,至少有4人的作文达到或接*满分,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人作文超过50分。学生的写作水*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提高,这与我们的精心备考不无关系。

  毋庸讳言,作文的分值虽然占到了试卷总分的五分之二,但在实际的备考当中,由于有纲无本,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不少人实际是一种望天收的心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所以费时费力见效慢。作文的备考,实际上成了我们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一个瓶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备考呢?本文试图结合个人的一些实践,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正本清源,明确几个认识

  1.区分话题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异同

  *几年高考命题的改革,最活跃的是语文。而语文中最活跃的一块应是写作。写作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话题作文的出现,一是作文评分标准的改变。话题作文的出现从1998年开始(当年要求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限定了一个内容范围,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话题),后来逐步走向成熟,20xx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称道。大家知道,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是以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八十年代主要是命题作文,进入九十年代,几乎是给材料作文的一统天下。话题也是材料,但它与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写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它提供的一般是中心意见,而这个中心意见往往是同学们要写作的根本。也就是说,这些材料往往包含着观点,有时甚至规定了写作的体裁,内容比较狭窄,写作不够自由;而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只是命题者所作的写前指导,是引发同学们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同学们思考的一个例子,是同学们展开联想的一个比附,是举一反三的一。在审题的要求上,传统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是十环,而话题作文则仅仅为打中靶子即可;在思维方式上,材料作文呈辐射式,而话题作文呈扇形。话题作文还取消了文体限制,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写作实际的'文体,或议论,或记叙,叙谈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由此可见,从传统的作文命题到话题作文的改革,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也降低了写作应试的门槛和要求。学生不会轻易为审题不准担忧,也不会为题目要求写作的是自己不熟悉的体裁而发愁,让每一个学生尽量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体现了高考的公*性。

  2.充分领会新的评分标准的意义

  从20xx年开始,全国高考语文科的作文评分标准作了较大的变动,将传统的分项分等评分标准分成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大部分。*几年又对等级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使之更准确、更合理、更科学。新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亮点就在于增加了发展等级,其目的是为了尊重个性,倡导创新精神,鼓励考生在思想、语言、写作技巧等各方面的发展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甘德炎)。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既是高考作文评分的依据,也是衡量学生*时作文优劣的一把尺子,更应作为我们备考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它对我们的作文训练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呢?笔者的看法就是要立足基础求发展。基础等级是对学生作文的基本情况的评判,是学生求得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毫无发展可言。一篇文章要说明一个道理(记叙文也是说理,不过是通过形象来说理),首先要说得清楚,说得好,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说得有特色(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等),这个特色就是发展等级的要求。再从分值分布来看,基础等级是50分,发展等级是10分,50分你不去求,那你还求什么?!这是我们立足基础的重要依据。在确保基础的前提下,我们再力求发展部分也能得35分,甚至更高的分,从而全面提升作文的档次。

  3.给应试作文一个客观理性的定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承载的担子太重。华夏几千年文明史的承传,恨不得让我们几十万个语文教师和十几本教科书就能解决,还有做人的问题,思想性的问题,各种素质的问题,等等,似乎都是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且还要体现在短短一个小时中写出的800来字的文章上。贪全求大,好高务远,是目前我们语文界的一个误区,也是一种浮躁心态的体现。反映在高考上,作文就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在我看来,端正对应试作文的正确认识,对于我们的作文备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里,我觉得要区别应试作文与写作这两个概念。写作是指我们所说的广义上的创作,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中的文章应指的是这个写作;应试作文是指我们学生*时训练的那些东西,从很大程度上讲,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应试,它没有什么社会价值,故我称之为应试作文。高考作文首先考查的也是学生使用语言驾御语言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它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要求考生做到感情真挚,思想健康(20xx年《考试说明》),而不像以前提出的观点正确。这并不是否认文章的思想性,恰恰相反,是为了尊重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然的话,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大讲什么人文性思想性,只能是让学生对写作望而却步,甚至引起思想上的混乱,从而大大影响训练的效果。应试作文有应试的要求,如它有时间限制,内容限制,字数限制等,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一篇文章,不讲方法技巧怎么能行?至于说发现那些具有文学天赋的苗子,则是应试的副产品,而不是目的。

  二、精心策划,强化备考措施

  1.读、理、记,解决无米下锅之难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高考作文时,许多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矫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米之炊的结果。基础等级中要求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材料的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做到三个字:读、理、记。

  读,就是吸收,但到了高三,读的面不可能太宽,要注意精读与略读的相结合。对于精读的内容,要不止读一遍,还要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认真地想一想,作一番咀嚼回味。考前阅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报刊杂志,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语文网》、《读者》等,每天花十分钟左右读报,针对高考作文范围,了解国内大事,热点问题,尤其是一些评议性的文章,以扩大视野。二是有关论据积累的书,如《智慧的背囊》、《小故事大智慧》、《议论文论点论据手册》之类的书籍,看一看里面作者是怎样从一则小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其中的道理的。三是教科书、课本,尤其是语文书,其实就是材料或者说是论据的大宝库,我们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理,就是分类整理,这是为了加深读的印象,便于运用。我们是通过划线为点,相互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划线为点,就是把作文可能涉及的素材划分为一个个的点,笔者就是按照生存与生活、交往与合作、德行与情感、学*与教育、环境与社会、价值与理想、方法与效率、辩证与科学、思想与文化、联想与想象这十个方面来带领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与整理的。相互协作,意思是对不同的题材,在每个同学全面注意的基础上,再通过同学间的分工来深入进行某一种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最后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全体同学素材丰富的目的。

  记,就是要把积累的材料背下来。中医开处方不熟悉每味中草药的药性是不行的,积累的材料不熟悉学生同样不会运用。我们要求学生每周用一个早读来记这些材料,每次作文必须运用材料并不得少于两则。

  2.认真写好规矩文,适当引导自由文

  这里的规矩文,是指根据写作的内在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不同的文体特点对写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法训练,使学生的写作尽量合乎应试规范的文章;所谓自由文,是指不限制写作内容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而所写成的文章。自由文主要是针对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自由的前提是要求有所创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自由文同样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去写,力求写出富有个性特点的文章来。

  在高三备考阶段,我们非常重视学生规矩文的训练,这是立足基础的根本保证。写作有规律,章法有技巧,我们不能因为文无定法而加以否定,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和做法。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死中求活。这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尤为重要。我们的规矩文着重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训练,详细的内容参见拙著《高考作文制胜技法》(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一书基础等级快速达标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规矩文的训练,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在文体训练部分,可以采取多题多写(每个题目训练一种文体),可以采取一题多写(一个题目让学生分别用几种文体来写),也可以分组多写(同一题目,不同的小组写不同的文体)。

  3.激活作文的评改环节

  学生作文水*不能提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路打不开,往往是拿到材料只会就事论事,把材料重新阐述或发挥一通了事。究其因,有的人是肚中无货(积累不够),但更多的人却是有货倒不出(因为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让学生做材料的积累),也就是说,是话题的材料不能激活他的创作灵感,他的创作思维是封闭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强审题立意的训练指导外,我觉得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发创作思维、激活创作灵感,即让学生自己去开悟。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让学生互评互改,互相启发。作文是改出来的,但不是老师改出来的,要让学生自己去修改,自己去品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就会得到充分尊重,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作文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学生写作的思维过程。我的作文评改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评。我事先挑出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这些文章的作者谈题型、谈立意、谈构思、谈得失(我称之为四谈),使他们展示出作文思维的过程,再让大家质疑、互评,老师相机作出引导。二是老师要作好学生作文的整合工作。每次作文,我按照四好进行整合,即好观点、好材料、好句段、好文章四个方面。每篇文章,学生不一定都能写得成功,但只要文章中有闪光的地方,我就选摘下来,然后按照四好分类打印出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写作思维的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强化,学生收益非浅。

  4.不可忽视临门一脚的作用

  这里我不是主张猜题押题,但我觉得在临考之前给学生几则有导向性的材料或文题,对学生的临场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xx年高考,我注意了《中国青年报》失信的求职包装系列报道。考前的晚上,我将当年3月30日的《中国青年报》第一版上的一篇文章《为了声誉,我很严厉访英国诺丁汉大学、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让学生看,并引用文中哈佛的告戒要求做人要讲诚信,结果第二天的话题即是诚信。20xx年高考,我预测应围绕生命的价值这个话题做文章,在拙作《高考作文制胜技法》一书实战演练部分的三道题中就有一道题目为生命的出口,与当年高考话题心灵的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处。20xx年高考,我觉得应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与沟通这方面的话题,学会客观公正地看问题,所以我在期末考试时所拟话题是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从有形的墙直达无形的墙、心灵的墙,这与今年的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也有不少相合之处。

  文章合为时而作,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总是或明或暗地要反映时代的脉搏。20xx年,XX提出以德治国,诚信就暗含了这方面的内容。北京题,20xx年规则,与我国加入世贸这个背景不无关系,20xx年题转折,与我们的政治生活也密切相关;20xx年的上海题杂,粗看起来让人觉得很怪,但仔细品味,它包含着21世纪对人材的要求:既要有专门的学问,又要有广博的知识。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脱离这个现实生活,生活就是我们写作命题立意的源泉。

  当然,作文的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好是三年有一个整体计划。我在教学中对写作训练构建了四个一工程,即学生每周的读写内容要选摘一则名言、一首诗歌、一篇(段)文章,写一篇练笔(已有拙文论述,参见《石油教育》20xx年第12期),高三的作文备考训练是四个一工程的一部分。我想,只要大家做有心人,找到突破学生作文瓶颈的方法并不难。

  谈高考作文 4

  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对曲折复杂的客观事物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以文章的形式把它恰当地反映出来,不可能是一挥而就的,必须经过反复研究,不断地修改,才能臻于完美。修改是对人们思维不周密的一种必要的弥补。古今中外无数成功的事例无不证明了修改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古人讲“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高考作文的'具体情况决定了我们既不可能如鲁迅所言,文章写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句”。更不可能像曹雪芹那样,“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高考是限时作文,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冷处理”,没有推倒重来的可能性,甚至连最后重新誊抄的时间都没有。那么高考作文是否就不存在修改的问题了呢?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怎样过好高考作文修改关呢?针对高考作文的具体特点,我认为在以下三个阶段上下功夫。

  一、 成文前的修改。

  修改往往被认为是初稿完成后才开始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修改工作是贯穿在写作过程始终的。动笔前构思时对提炼主题、选择材料、布局谋篇等推敲的过程,都带有修改的性质。成文前注重构思的修改,可避免文章写到一半甚至写成后动大手术,这是考试作文的大忌。变“治疗”为“预防”,这不失为事半功倍的一种好方法。

  就构思而言,此时的修改是对思维的修正。不论作文题目类型如何,接触到话题第一步工作便是审题、构思,许多考生对这步工作往往是不重视的。事先没有成竹在胸,匆匆落笔,行文时只能是“脚踩西瓜皮”,无形中加大了成文后修改的难度,而且时间上不允许。构思的工作就像是在脑海中绘就一幅“草图”,既然是“草图”必定是粗糙、不完善的,因而就有修改的必要,对它的修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根据命题者规定的话题来确定自己的文章的主题。把自己认为最有必要写的内容限定在某一点上,其它的意思都不必谈。那么这个被限定的意思就形成了主题。然后用一句话把主题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使自己形成一个十分明确的观点,反复修改这一主旨句或中心论点句,直至认为最能体现题目要求,使之成为统摄全文的“魂”。这样动笔时就不致出现主题模糊和离题或扣题不紧的毛病。

  2.主题确定后,许多材料会在脑海中浮现,对材料进行取舍,首先要求作者有“对象感”,要确定文章的假定读者对象,从特定的读者对象出发来考虑材料的取舍、斟酌用语的得体,例如同样是写一封信,写给母亲的信和写给朋友的就应该有很大的差别的;其次要选择令读者信服的、对主题最有支持力的材料,否则,哪怕手头的材料再新,再感人,也只能忍痛割爱。

  3.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高考的作文的真正读者(可能是唯一的读者)就是阅卷老师,揣摩阅卷老师的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不可能投其所好,但至少不能把对老师大不敬的“另类”语言视作“创新”,也要尽可能避免对一些敏感话题作出偏激的议论。

  4.编写提纲。这是用文字固定思维的过程,它会使我们考虑问题更加周密,思维更有条理,便于总体把握主题,不致偏离方向。“磨刀不误砍柴工”,许多同学却不*惯这样做,边写边想,难免造成文笔散漫、结构混乱。对提纲的修改要求使材料的排列既能合乎客观事物的条理、人们思维的条理,又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而且要能突出地表现主题。如果不下一番功夫修改调整,是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的。

  二、成文中发现问题的修改。

  有了精密周到的构思,又列出了详尽的提纲,按理可以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了,但高考这样特殊的作文环境,什么样的问题都可能出现。文章写了一半,却发现偏离了主题,怎么办?推倒重来是不可能了,这时修改就体现在将错就错,大错化小,小错化了,要善于对已成的文字加以利用、挖掘,化“腐朽”为“神奇”,这是高考作文修改的技巧,也是文章修改的艺术,具体可采用:

  1.纠偏归正法:如果考生在写作过半时,发现思路不清,没有始终以主题思想来统一材料,甚至偏离了主题,那么这时首先要做的是停下笔,理清思路。在保留现有文字的前提下,从已使用的材料中发掘与主题的联系,在原文中加入几句点题之笔,当然要力求衔接自然,切忌生硬粘贴。并尽量在后半篇中增补一些能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用篇尾的强调主题思想的语句来扣题,人为地把“迷途的马车”拉回“正途”。

  2.以偏为正法:相比前面的方法,以偏为正法更主动,没有斧凿的痕迹。所谓以偏为正,即将错就错。既然主题转了,那么顺其自然,从已成的文章中重新立意,变换主题,快速调整思路,另辟蹊径。同一个题目、同一个材料,往往有不同的角度,换一个角度或许会令人耳目一新,使文章顿然生色,在*年高考以话题作文为主要考查方式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尤为适用。

  三、成文后的修改。

  文章写成后,很多同学以为大功告成,为了保持文面的整洁,不敢轻易动笔修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面是形式,形式必须在内容正确的前提下才显得重要。所以,修改文章,使之主题鲜明、材料充分、文句顺畅,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修改应是多就少改,尽量使已有的文字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

  1.从已成文章的材料中发掘、概括主题,并用议论性的语言、抒情的文字来升华主题,点明题意,甚至可以 发掘新意,使普通文章升格。

  2.书写正确,文从句顺,是写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力争消灭文中的错别字和病句,是文章写成之后修改的重要组成部分,边默读边改,用语感来弥补阅读自己文章时所容易形成的心理定势,及时发现毛病,修改毛病。

  3.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文章格式的规范是高考作文评分的一个方面,有些同学作文不注意使用标点,通篇都是小圆点,句逗不分。通过最后的修改,规范标点,调整格式,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举。

  4.成文之后的修改,带来最大的副作用就是破坏了文面的整洁,这样,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就显得尤为重要。修改符号写得合乎*惯、清楚、美观,既便于阅卷老师理解你的修改意图,同时也避免了随意删改带来的文面凌乱、不整洁的毛病。

  总之,高考作文的修改要本着变“治疗”为“预防”,化“腐朽”为“神奇”的原则,下笔前重构思修正,行文时及时补救,成文后多就少改,以期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成效。

  谈高考作文 5

  “意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谈意气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屈的,他们不畏风霜,不畏冷雨。还记得黑色羚羊鲁尔・玛道夫么?有谁能想象一个曾经身患小儿麻痹症、连走路都很艰难的小女孩如今却站在辉煌的奥运颁奖台上享受着王者的荣光?然后她的确做到了,她用一次次的跌倒与一次次的努力艰辛地铺下了自己走向成功的路。这路上的障碍与荆棘,也许多到无法想象。可是,充满着意气的她,何曾有过丝毫的退怯?意气成就了她,也向世人宣告,坚韧的生命是如此伟大。

  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不惧的,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在生命中奏出壮烈,奏出辉煌。人人都无法忘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当日寇的铁蹄在神州大地上肆虐时,到处都是悲伤,遍地都是苦难,然后就在一个叫蕴藻滨的不起眼的小村庄,八百抗日勇士身捆炸药,全身浇满煤油冲入了敌营。随着一声声巨响传来,战士们的碧血染红了养育他们的土地。那一场战役没有一人生还,然而他们走得如此轰烈,历史不会把他们遗忘,因此这场战役被世界称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我们不会将他们遗忘,因此当我们追忆他们时仍会热泪盈眶。这群充满意气的可敬的英雄,勇敢地唱响了生命的华章。

  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人生几多风雨,几多阴霾,他人只见乌云蔽日,他们却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八次竞选八次失败,两次经商两次失败,其间还精神崩溃过一次。似乎在这几十年中,他一直在失败中度过。然而充满意气的人面对命运的玩笑始终不会放弃心中坚守的信念,于是最后一次,他成功了。一个分裂的国家在他的手中合二为一,美国的经济再次起飞。坚定信念,厚积薄发,方能九天揽月,深海寻珠。林肯的意气给了他一颗坚定乐观的心,于是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千古传诵。

  意气,成就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意气,谱写生命的华丽与壮美;

  意气,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

  将意气之歌,在生命中唱响,唱出生命绚丽的华章;

  将意气的帆,在生命中扬满,到中流击水,看时代风光;

  将意气的剑,在生命中磨亮,劈荆斩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创辉煌。

  谈高考作文 6

  “偶系穷银,木油米! ”这句让不少人看后不知所云的话,出现在竞赛作文里。在*日举行的“外研社杯”第25届上海市中学生竞赛颁奖典礼上,“Q言Q语”即网络语言的运用引起评委们的关注。网络语言该不该进入作文?对此,周刊专门采访了多年参与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请他为考生指点迷津。

  七成学生认同网络语言的“风趣”

  网络语言究竟是古老汉语的新时代烙印,还是将纯洁的汉语引入歧途?究竟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还是颠覆传统的文字游戏?本次作文竞赛的主办方之一——《中文自修》杂志社,针对全市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语言颇受中学生的欢迎和追捧,超过50%的同学认为网络语言风趣、流行、有活力。即便如此,只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大部分同学表示:不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而是因为老师和家长不允许。

  网络语言的出现实际上是语言更新和丰富的过程,作为一种语言实践,网络语言以新奇、简单、幽默等特点在中学生中大行其道,更是证明了其生命力和活力。譬如将*7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被网络语言的 “风趣”这一特点吸引,而这正是网络语言较之传统规范汉语所独有的特点。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家长和老师对网络语言进入作文,持反对态度。 “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看孩子的作文,检查是否使用了网络语言。 ”本届作文竞赛的一位获奖者的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每天晚上,孩子都会上半个小时的网,了解有什么最新的流行词语,以便于第二天和同学进行交流。同时,细心的她还发现,女儿会在自己的*作中使用网络语言。 “很多网络语言,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有些还是错别字。 ”对此,陈女士给女儿定了一条规矩:可以和同学说网络语言,但是,写作一定不可以使用网络语言,避免给为自己的考试和升学带来“不安全因素”。

  评委对网络语言持宽容态度

  多年从事上海市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的专家、华师大中文系周宏教授是本次竞赛的评委评委之一。他表示,在本次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作文,绝对是高考作文的一类卷。他提醒各位同学和家长,请不要约束自己或者孩子的真实想法。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是非常开放,非常宽容的。没有个性的文章,没有思想的文章,没有真情的文章是不可能在高考中获得一类卷的,而我们的竞赛作文恰恰是有个性、有思想、有真情的。

  本届作文竞赛中,部分文章中出现了网络语言,引起评委们的关注。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持宽容的态度。 ”周宏介绍道,“网络语言”需要更清楚的界定,在网络上所使用的语言并不等于“网络语言”。比如,“浮云”一词只是在网络上出现的比较多而已,而其实“浮云”一词早就有了,“浮”了几万年了;再说,网上“打酱油”这样的词汇,我觉得很好嘛,它不过是赋予了这个词汇以新的涵义,而不是错别字。

  反对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曾经有中学老师表示,一些已被实体媒体使用的“网络语言”,如“神马都是浮云”,运用到作文中去,是可以接受的。对此,周宏教授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浮云”是可以的,“神马”是不可以的。因为“神马”是汉语拼音输入法打错之后出现的错别字。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是不应该在我们主流语言的阵地中出现的。

  周宏说道,如果想表达“今天,我很激动”,可以把“激动”写成“鸡冻”吗?它在网络中确实可以生存,但是要想到主流语言的阵地里来走一走,对不起,不可以!我们反对的是这种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比如说“灰机”,这是错别字+读音错误;再比如说“杯具”,“杯具”是悲剧,这个“杯具”会成为将来中国的语言吗?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语文老师,其态度很鲜明,坚决反对这种错别字。

  所以,无论是作文竞赛还是高考作文,阅卷评委对网络语言是区别对待,宽容要与严格相结合。如果你在作文中出现“给力”,这就无所谓了,因为“给力”不是错别字;而今年最不给力的就是“hold”,因为它已经“hold不住”了——太陈旧了,因此,请不要再“hold”了,更何况,这个词它根本上是一个英文单词。

  谈高考作文 7

  历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尽管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的思维导向不外以下三种:即哲理性、现实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训练指导应紧紧围绕这三性去开展。

  一、题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和1995年的《鸟的评说》的寓言故事,都渗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蕴含着一种朴素浅显而又深邃的哲理,这个哲理没有超过考生的生活知识及理解能力所达到的范围;《鸟的评说》同样涉及到哲学范畴的问题,潜伏着生活中深层的课题,即全面地看待人与事等。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和联系性,并以小见大,见微而知著,掌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基于上述认识,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曾拟了以下题目:《从<项链>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刻舟求剑>中得到的启示》切忌形而上学看问题;《从<落叶>中悟到的》见微而知著;《中国青年为什么穿日本和服拍照》学会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题目富于现实性*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很多要求考生能对生活、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有的由自然现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现象过渡到社会问题,有的从寓言故事引发出社会弊病,有的从生活琐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课题。而且命题涉及到的各种门类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题是关于三废治理问题,涉及到环卫方面的知识;1986年作文题触及到林业、气象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1990年的就一对孪生姑娘对玫瑰园的不同看法,写一篇议论文,联系到如何看待社会本质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问题;1994年的《尝试》,辐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识及悟出诸多的人生真谛。所以,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帮助学生真正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惯,善于采撷生活中丰富的素材,从而达到以小见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现实生活。并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多读书、多看报,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使之写作视野极度地开阔起来。

  三、题目的极大可塑性首先是内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浅,取材极其广阔,不必临场搜索枯肠。例如1988年的作文试题为《*惯》,这是继1982年之后的又一次直接命题作文,它尽管是采取了我国传统的命题方式,但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极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其外延极为广阔,考生既可以写个人生活、学*和工作方面的*惯,也可以写社会、民族,不同国家的风俗*惯;既可以写日常生活中浅表性的问题,也可以触及社会中较深层性的重大命题;既可以大胆地抨击传统的陈规陋*,也可以讴歌赞美时代的新风;既可以透视社会的焦点问题,也可以赞颂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事。因此,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题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驰骋自己的笔墨,以达到淋漓尽致的吞吐,无拘无束的歙张。其次是表达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行文体裁可以不拘,可以议论为主,也可以夹叙夹议,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据,言之成理即可。至于如何运用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布局谋篇,便待考生随心驾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寓言诗《鸟的评说》,这是一种一题多体,一题多向的设计,也是一种多层次的写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体中,从不同的角度尽情挥洒,驾轻就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写作才能。

  基于这样,高中毕业生的作文训练,就必须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要让学生触及各种文体。既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又不能忽视形象思维;既要培养顺向思维,又要倡导逆向思维;既要培养实体思维,又要注重空间思维。*时要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散文等文体的训练务必强化,作到一专、二博、三活,才有希望达到成功之彼岸。

  谈高考作文 8

  “偶系穷银,木油米! ”这句让不少人看后不知所云的话,出现在竞赛作文里。在*日举行的“外研社杯”第25届上海市中学生竞赛颁奖典礼上,“Q言Q语”即网络语言的运用引起评委们的关注。网络语言该不该进入作文?对此,周刊专门采访了多年参与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请他为考生指点迷津。

  七成学生认同网络语言的“风趣”

  网络语言究竟是古老汉语的新时代烙印,还是将纯洁的汉语引入歧途?究竟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还是颠覆传统的文字游戏?本次作文竞赛的主办方之一——《中文自修》杂志社,针对全市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语言颇受中学生的欢迎和追捧,超过50%的同学认为网络语言风趣、流行、有活力。即便如此,只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大部分同学表示:不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而是因为老师和家长不允许。

  网络语言的出现实际上是语言更新和丰富的过程,作为一种语言实践,网络语言以新奇、简单、幽默等特点在中学生中大行其道,更是证明了其生命力和活力。譬如将*7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被网络语言的 “风趣”这一特点吸引,而这正是网络语言较之传统规范汉语所独有的特点。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家长和老师对网络语言进入作文,持反对态度。 “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看孩子的作文,检查是否使用了网络语言。 ”本届作文竞赛的一位获奖者的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每天晚上,孩子都会上半个小时的网,了解有什么最新的流行词语,以便于第二天和同学进行交流。同时,细心的她还发现,女儿会在自己的*作中使用网络语言。 “很多网络语言,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有些还是错别字。 ”对此,陈女士给女儿定了一条规矩:可以和同学说网络语言,但是,写作一定不可以使用网络语言,避免给为自己的考试和升学带来“不安全因素”。

  评委对网络语言持宽容态度

  多年从事上海市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的专家、华师大中文系周宏教授是本次竞赛的评委评委之一。他表示,在本次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作文,绝对是高考作文的一类卷。他提醒各位同学和家长,请不要约束自己或者孩子的真实想法。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是非常开放,非常宽容的。没有个性的文章,没有思想的文章,没有真情的文章是不可能在高考中获得一类卷的,而我们的竞赛作文恰恰是有个性、有思想、有真情的。

  本届作文竞赛中,部分文章中出现了网络语言,引起评委们的关注。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持宽容的态度。 ”周宏介绍道,“网络语言”需要更清楚的界定,在网络上所使用的语言并不等于“网络语言”。比如,“浮云”一词只是在网络上出现的比较多而已,而其实“浮云”一词早就有了,“浮”了几万年了;再说,网上“打酱油”这样的词汇,我觉得很好嘛,它不过是赋予了这个词汇以新的涵义,而不是错别字。

  反对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曾经有中学老师表示,一些已被实体媒体使用的“网络语言”,如“神马都是浮云”,运用到作文中去,是可以接受的。对此,周宏教授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浮云”是可以的,“神马”是不可以的。因为“神马”是汉语拼音输入法打错之后出现的错别字。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是不应该在我们主流语言的阵地中出现的。

  周宏说道,如果想表达“今天,我很激动”,可以把“激动”写成“鸡冻”吗?它在网络中确实可以生存,但是要想到主流语言的阵地里来走一走,对不起,不可以!我们反对的是这种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比如说“灰机”,这是错别字+读音错误;再比如说“杯具”,“杯具”是悲剧,这个“杯具”会成为将来中国的语言吗?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语文老师,其态度很鲜明,坚决反对这种错别字。

  所以,无论是作文竞赛还是高考作文,阅卷评委对网络语言是区别对待,宽容要与严格相结合。如果你在作文中出现“给力”,这就无所谓了,因为“给力”不是错别字;而今年最不给力的就是“hold”,因为它已经“hold不住”了——太陈旧了,因此,请不要再“hold”了,更何况,这个词它根本上是一个英文单词。

  谈高考作文 9

  20xx年,我从湖北来到汕头。那一年,我在湖北带完最后一届高三,应考学生52人当中,130分(原始分,下同)以上3人,120分以上16人,其中最高分136分。这个成绩的取得,我认为学生的作文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根据考后学生的估分分析,至少有4人的作文达到或接*满分,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人作文超过50分。学生的写作水*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提高,这与我们的精心备考不无关系。

  毋庸讳言,作文的分值虽然占到了试卷总分的五分之二,但在实际的备考当中,由于有纲无本,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不少人实际是一种望天收的心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所以费时费力见效慢。作文的备考,实际上成了我们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一个瓶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备考呢?本文试图结合个人的一些实践,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正本清源,明确几个认识

  1.区分话题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异同

  *几年高考命题的改革,最活跃的是语文。而语文中最活跃的一块应是写作。写作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话题作文的出现,一是作文评分标准的改变。话题作文的出现从1998年开始(当年要求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限定了一个内容范围,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话题),后来逐步走向成熟,20xx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称道。大家知道,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是以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八十年代主要是命题作文,进入九十年代,几乎是给材料作文的一统天下。话题也是材料,但它与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写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它提供的一般是中心意见,而这个中心意见往往是同学们要写作的根本。也就是说,这些材料往往包含着观点,有时甚至规定了写作的体裁,内容比较狭窄,写作不够自由;而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只是命题者所作的写前指导,是引发同学们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同学们思考的一个例子,是同学们展开联想的一个比附,是举一反三的一。在审题的要求上,传统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是十环,而话题作文则仅仅为打中靶子即可;在思维方式上,材料作文呈辐射式,而话题作文呈扇形。话题作文还取消了文体限制,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写作实际的文体,或议论,或记叙,叙谈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由此可见,从传统的作文命题到话题作文的改革,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也降低了写作应试的门槛和要求。学生不会轻易为审题不准担忧,也不会为题目要求写作的是自己不熟悉的体裁而发愁,让每一个学生尽量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体现了高考的公*性。

  2.充分领会新的评分标准的意义

  从20xx年开始,全国高考语文科的作文评分标准作了较大的变动,将传统的分项分等评分标准分成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大部分。*几年又对等级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使之更准确、更合理、更科学。新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亮点就在于增加了发展等级,其目的是为了尊重个性,倡导创新精神,鼓励考生在思想、语言、写作技巧等各方面的发展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甘德炎)。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既是高考作文评分的依据,也是衡量学生*时作文优劣的一把尺子,更应作为我们备考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它对我们的作文训练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呢?笔者的看法就是要立足基础求发展。基础等级是对学生作文的基本情况的评判,是学生求得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毫无发展可言。一篇文章要说明一个道理(记叙文也是说理,不过是通过形象来说理),首先要说得清楚,说得好,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说得有特色(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等),这个特色就是发展等级的要求。再从分值分布来看,基础等级是50分,发展等级是10分,50分你不去求,那你还求什么?!这是我们立足基础的重要依据。在确保基础的前提下,我们再力求发展部分也能得35分,甚至更高的分,从而全面提升作文的档次。

  3.给应试作文一个客观理性的定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承载的担子太重。华夏几千年文明史的承传,恨不得让我们几十万个语文教师和十几本教科书就能解决,还有做人的问题,思想性的问题,各种素质的问题,等等,似乎都是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且还要体现在短短一个小时中写出的800来字的文章上。贪全求大,好高务远,是目前我们语文界的一个误区,也是一种浮躁心态的体现。反映在高考上,作文就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在我看来,端正对应试作文的正确认识,对于我们的作文备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里,我觉得要区别应试作文与写作这两个概念。写作是指我们所说的广义上的创作,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中的文章应指的是这个写作;应试作文是指我们学生*时训练的那些东西,从很大程度上讲,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应试,它没有什么社会价值,故我称之为应试作文。高考作文首先考查的也是学生使用语言驾御语言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它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要求考生做到感情真挚,思想健康(20xx年《考试说明》),而不像以前提出的观点正确。这并不是否认文章的思想性,恰恰相反,是为了尊重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然的话,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大讲什么人文性思想性,只能是让学生对写作望而却步,甚至引起思想上的'混乱,从而大大影响训练的效果。应试作文有应试的要求,如它有时间限制,内容限制,字数限制等,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一篇文章,不讲方法技巧怎么能行?至于说发现那些具有文学天赋的苗子,则是应试的副产品,而不是目的。

  二、精心策划,强化备考措施

  1.读、理、记,解决无米下锅之难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高考作文时,许多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矫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米之炊的结果。基础等级中要求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材料的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做到三个字:读、理、记。

  读,就是吸收,但到了高三,读的面不可能太宽,要注意精读与略读的相结合。对于精读的内容,要不止读一遍,还要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认真地想一想,作一番咀嚼回味。考前阅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报刊杂志,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语文网》、《读者》等,每天花十分钟左右读报,针对高考作文范围,了解国内大事,热点问题,尤其是一些评议性的文章,以扩大视野。二是有关论据积累的书,如《智慧的背囊》、《小故事大智慧》、《议论文论点论据手册》之类的书籍,看一看里面作者是怎样从一则小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其中的道理的。三是教科书、课本,尤其是语文书,其实就是材料或者说是论据的大宝库,我们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理,就是分类整理,这是为了加深读的印象,便于运用。我们是通过划线为点,相互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划线为点,就是把作文可能涉及的素材划分为一个个的点,笔者就是按照生存与生活、交往与合作、德行与情感、学*与教育、环境与社会、价值与理想、方法与效率、辩证与科学、思想与文化、联想与想象这十个方面来带领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与整理的。相互协作,意思是对不同的题材,在每个同学全面注意的基础上,再通过同学间的分工来深入进行某一种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最后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全体同学素材丰富的目的。

  记,就是要把积累的材料背下来。中医开处方不熟悉每味中草药的药性是不行的,积累的材料不熟悉学生同样不会运用。我们要求学生每周用一个早读来记这些材料,每次作文必须运用材料并不得少于两则。

  2.认真写好规矩文,适当引导自由文

  这里的规矩文,是指根据写作的内在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不同的文体特点对写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法训练,使学生的写作尽量合乎应试规范的文章;所谓自由文,是指不限制写作内容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而所写成的文章。自由文主要是针对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自由的前提是要求有所创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自由文同样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去写,力求写出富有个性特点的文章来。

  在高三备考阶段,我们非常重视学生规矩文的训练,这是立足基础的根本保证。写作有规律,章法有技巧,我们不能因为文无定法而加以否定,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和做法。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死中求活。这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尤为重要。我们的规矩文着重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训练,详细的内容参见拙著《高考作文制胜技法》(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一书基础等级快速达标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规矩文的训练,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在文体训练部分,可以采取多题多写(每个题目训练一种文体),可以采取一题多写(一个题目让学生分别用几种文体来写),也可以分组多写(同一题目,不同的小组写不同的文体)。

  3.激活作文的评改环节

  学生作文水*不能提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路打不开,往往是拿到材料只会就事论事,把材料重新阐述或发挥一通了事。究其因,有的人是肚中无货(积累不够),但更多的人却是有货倒不出(因为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让学生做材料的积累),也就是说,是话题的材料不能激活他的创作灵感,他的创作思维是封闭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强审题立意的训练指导外,我觉得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发创作思维、激活创作灵感,即让学生自己去开悟。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让学生互评互改,互相启发。作文是改出来的,但不是老师改出来的,要让学生自己去修改,自己去品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就会得到充分尊重,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作文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学生写作的思维过程。我的作文评改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评。我事先挑出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这些文章的作者谈题型、谈立意、谈构思、谈得失(我称之为四谈),使他们展示出作文思维的过程,再让大家质疑、互评,老师相机作出引导。二是老师要作好学生作文的整合工作。每次作文,我按照四好进行整合,即好观点、好材料、好句段、好文章四个方面。每篇文章,学生不一定都能写得成功,但只要文章中有闪光的地方,我就选摘下来,然后按照四好分类打印出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写作思维的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强化,学生收益非浅。

  4.不可忽视临门一脚的作用

  这里我不是主张猜题押题,但我觉得在临考之前给学生几则有导向性的材料或文题,对学生的临场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xx年高考,我注意了《中国青年报》失信的求职包装系列报道。考前的晚上,我将当年3月30日的《中国青年报》第一版上的一篇文章《为了声誉,我很严厉访英国诺丁汉大学、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让学生看,并引用文中哈佛的告戒要求做人要讲诚信,结果第二天的话题即是诚信。20xx年高考,我预测应围绕生命的价值这个话题做文章,在拙作《高考作文制胜技法》一书实战演练部分的三道题中就有一道题目为生命的出口,与当年高考话题心灵的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处。20xx年高考,我觉得应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与沟通这方面的话题,学会客观公正地看问题,所以我在期末考试时所拟话题是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从有形的墙直达无形的墙、心灵的墙,这与今年的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也有不少相合之处。

  文章合为时而作,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总是或明或暗地要反映时代的脉搏。20xx年,XX提出以德治国,诚信就暗含了这方面的内容。北京题,20xx年规则,与我国加入世贸这个背景不无关系,20xx年题转折,与我们的政治生活也密切相关;20xx年的上海题杂,粗看起来让人觉得很怪,但仔细品味,它包含着21世纪对人材的要求:既要有专门的学问,又要有广博的知识。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脱离这个现实生活,生活就是我们写作命题立意的源泉。

  当然,作文的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好是三年有一个整体计划。我在教学中对写作训练构建了四个一工程,即学生每周的读写内容要选摘一则名言、一首诗歌、一篇(段)文章,写一篇练笔(已有拙文论述,参见《石油教育》20xx年第12期),高三的作文备考训练是四个一工程的一部分。我想,只要大家做有心人,找到突破学生作文瓶颈的方法并不难。

  谈高考作文 10

  在*时的作文训练和高考作文中,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也是关系到作文成败至关重要的一环。考生由于对题目中的语词的具体恰切含义、适用的语境了解不够,对文字材料、图形、图表中非必要甚至是赘余的信息没有加以辨析、筛选,无法把握住主要信息,导致了审题的失误,或者是选用的材料不能较好地表现、证明中心,材料的主次安排不当,出现大盘失分的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的。

  高考对考生的作文审题的要求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呢?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作文题目的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作文题目可以包含三个部分:(1)作文材料 (2)题干和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 (3)标题。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部分,如果是材料作文就没有标题,是命题作文就没有材料,全都有的是给材料的命题作文(1998、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其实就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相结合的一种模式)。

  从写作构思的方向看,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两者的结合,作文题目和材料本身都对考生的思维起了规定、限制的作用,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说,除自由作文外,中学生的写作训练,特别是高考作文,从本质上说都是命题作文,所不同的只是命题的方式而已。 凡是命题作文,都在构思方面形成了限制性:有的限制是由语词构成的,有的限制是由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正是由于命题作文的限制作用,考生的思维方向才能正确,才有深化的可能,它使最后形诸卷面的材料经由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多头绪到逐渐统一的过程,即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思路凌乱到观念明确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命题作文对考生的思维来说,也起到了启发的作用。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审题了。

  “审题要准确、全面”应该说体现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只要其中的一环出了差错,审题就不可能做到准确、全面。

  一、各种限制的把握

  首先要审范围,审清试题通过标题、材料和写作要求所限定的写作范围,这就是命题作文限制性所要求的。试题所要求的不要忽略、遗漏,没要求的或是规定不要写的千万不要写进去,即使你在此处有很强的表现力,为了文章的主旨,为了准确地表现中心,你都要忍痛割爱。

  在一则“某公司花巨款修建的草坪被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职工践踏”的材料下有一作文要求:写一段话,描述草坪被众人践踏后的情形(要求:想象合理,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二百字左右),在这里,我们有的学生没有全面地把握题意,1、对时间词“后”的提示没把握住,详细地描写草坪被践踏时的情形 2、没完成“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的'要求。与此相类似的,1993年小作文要求说明“圆规的功能、构造和使用方法”,不少考生漏掉“使用方法”或“功能”。大作文要求记叙姐姐、弟弟和父亲的话,赞美老树皮和新树皮,有的考生漏掉了姐姐的话或弟弟的话,漏掉了赞美老树皮或新树皮。这些都是出于审题马虎、不够认真的原因,是浅层次的失误,只要认真一点,这些失误都不难避免。不过,学生审题失误主要的还是出于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对命题中语词构成的和材料构成较隐蔽(隐性)的限制没有领悟。下面我就来谈谈在限制性的把握上学生作文存在的情况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语词构成的限制

  1、对语词概念的内涵外延把握不确切、不到位

  (1)在内涵上 较有代表性的失误有下面几种: 第一种情况,有的题目中的某个词语本身包含有两个或两个层面以上的含义,有的学生在审题时会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其中的一个。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由两个语素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和具有比喻义的词语上。前者如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坚韧”在当年考生答卷和非考生的作文中,就出现片面的理解,即“坚强”和“有韧性”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此点而言,这个题目比起供选的第二个题目“战胜脆弱”难度要大,这一点恐怕是命题老师考虑不周的地方——照理说,供选择的两个题目在难度上应是相当的)。后者如“包袱”、“战斗的一年”、“年轮”、“根”、“蜡烛”、“灯”、“镜子”,在审题时要结合文体弄清它们的恰切含义,因为这些词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第二种情况,有的语词较其种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有的学生在这一点上混淆、分辨不清,以致写错了方向。如“牵挂”一题,有的学生把它理解成一般意义的思念,那不对,“牵挂”是对对方令人担忧、挂虑之处放心不下的一种思念,这令人挂虑、担忧之处可以是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收入、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等,很多学生错误地理解成对远方亲人、友人的思念。第三种情况,题目中有的词语属于非常用词或属于个别学科、领域的特定用语,学生对它的具体含义不明白,把它曲解成别的意义,如1999年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把“移植”一词曲解成“(类似录音、录像、电子扫描的)灌输”。

  (2)、在外延上,每个词语都有约定俗成的使用语境,它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使用语境并不一定与之相同,学生在这里往往混淆了。如:“憧憬”,有的学生笼统地把“憧憬”理解成“向往”——向往得到一个好的职业、好的机会……,在作文中详写引起向往的缘由和为此向往而付出的努力,这就错了。这错的原因是,“憧憬”的外延和“向往”的外延不尽一致,“向往”的对象可以指想得到一种较具体的物、待遇、机会或精神体验,也可以指较抽象、较宽泛意义上的美好生活(写的是一个面),而“憧憬”要写的就是“未来的生活图景是如何的美好”,这一点,很多学生混淆了。此外,有的学生写成渴望回到过去,在没有污染、没有战争的环境中生活,或是梦想有一天能回到过去的灾难、贫穷的现实中,了解过去。

  2、短语中的重点词语把握不住

  有的作文题目是一个短语,此时,能不能抓住重点的词语,也就决定了能不能把握中心。如:“感受幸福”一题,学生没有抓住“感受”二字,结果把重点放在,(1)幸福到底是什么,比如,一同学是这样构思的:读书苦,遇上减负,高兴,玩个痛快,感到幸福;一星期后,玩腻了,百无聊赖,重又拿起书,终于明白幸福在于辛勤地劳动及从中得到快乐。(2)从父母亲人的角度写他们给了自己多少幸福快乐(并非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短语中重点的词语如果没有把握住,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

  二、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限制

  作文命题中,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相对于标题和半标题,往往包含了一定的非必要信息甚至是赘余信息。这要求我们在审题时加以认真辨析、筛选,因此这种命题审题的难度比命题作文来的大,其审题难度的大小和材料提供的信息的数量多少、材料中包含的非必要信息、赘余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关。

  在图形材料中审题难度最大的当属漫画了,因为漫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生活或时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果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理解漫画的真正寓意,那不管你是描写说明漫画的内容,还是根据漫画内容立意作文,都是会失败的。例如:就因对漫画的特质不了解,加上提示文字没注意分析,1983年高考漫画材料“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有的考生就把井当作了“大坝”,以为那人正在搞破坏。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时的系统的专项训练,让学生了解、掌握漫画构图的特点及创作的思维特质,增强他们对此类材料的审题能力。

  图表材料的审题立意的难度也相当大。这难就难在学生首先要从图表中标明的各种情况和注明的各种数字中把握住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及想要表达的意旨,然后再联系实际或立论或叙事,这对事物的数据、情况的分析同样需要系统的专项训练。

  文字材料审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中心,准确立意。任何一则材料,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虽然材料的中心不等同于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观点,但它可作为提炼论点的重要依据。

  对于记叙性材料,要准确地把握中心,就必须抓住材料所记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及材料的感情倾向,这也就要求我们要认真阅读材料,注意从材料的整体性和主要意图来分析,正确把握材料,读懂材料的真正含义,这样才不会随意割舍材料,才能真正地把握材料的主旨,准确地、鲜明地确立论点。

  寓意材料题型,指在表层意思下蕴含着本质意义的材料的作文题目。寓意材料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童话、典故、喻体诗等,具备譬喻性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寓意材料题型的立论难度较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寓言故事,审题的第一步在于要仔细地阅读材料,分析所供材料蕴含的意义,看它阐明了什么道理和观点,提供了一个什么启示,也就是要明确所供材料的主题。寓意材料的某一自然现象或某个神话寓言故事,一定蕴含着现实生活中的某方面道理,这也就是说要领会寓意材料的寓意,必须越过材料寻找(落实)道理反映的相类似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本体,那么,要从材料中的喻体联想到现实中的本体,则必须把握住两者的相似点,这相似点就存于在材料中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上,一旦理清喻体间的关系,就可以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水到渠成地确立论点了。

  二、材料的选择、表现

  上面谈的这些是审题的“准确、全面”要求的第一层面,第二层面是材料的选择、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了写作的范围、选准了入题的角度、确立了正确的中心后,还要进一步安排能说明和表现中心的材料,把握符合题意的重点以及采用试题要求的文体和表达方式,说简单点,那就是如何恰当地选用材料表现中心的问题,相关地存在着典型和非典型、主次、详略的问题。具体地说,这个过程是作文的构思过程。从体现在卷面上的写作结果来看,构思和审题存在着一致性,构思好,审题就一定是准确无误,构思不好,那审题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错,所以说,审题的准确全面还直接体现在作文的构思上,直接体现在对材料的处理能力上。

  下面举几个例子分别说明学生作文在材料的选择、表现上存在的情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材料的质量不高。材料的质量标准包括典型性、现实感、新颖度。典型性要求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现实感要求能够从现实中选取材料,能使读者感觉到作文内容与当代生活的关系;新颖度要求材料给人以新鲜感。写“信任”一题时,许多学生不管是什么文体,大多选用“钱包丢了”、“父母对我学*的关注”等材料来表现信任,可有的学生则能写出象“为官要取信于民”、“我们在信任中成长(父母、老师、社会、祖国的信任)”、“在商业社会中不能利欲熏心,只有尊重别人的利益,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这样的材料。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材料的质量不一样,作文的质量就不一样。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时加强相关的的训练,让学生具有较广阔的视野、较强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思维,具有较宽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

  二、详略、主次处理不当。“详略、主次要处理得当”看起来挺明白的,无须老师做深入细致的指导,其实不然。从学生的写作实践看,在长期的写作训练中,这应该是常抓不懈的一项内容。作文中,学生往往对文章该表现的重点(主要的方面)把握不住,把该详写的当成了次要方面略写了。例如:“感受幸福”(记叙文)该写的有两点:1、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样的?2、具体的感受过程。在这两点中,第二点是主要的,该详细刻划,我们可以通过某人的心理反常(看外物的异常:花、天空等变美了,人的性情变慈祥和善了……),行动的反常(手忙脚乱、拘谨、拍了下谁的肩、亲了下谁的脸……),语言的反常(语无伦次、说不出话、大喊大叫……),表情的反常(脸红、紧张、故作严肃……)等来反映(这里的反常是指和常态想比较而言的)。可是大多数学生这一点没抓住,缺乏表现力,较多地去写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都是主次把握不好,从而导致详略处理失当。从把握重点的角度看,材料的详略、主次处理和审题的第一层面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谈高考作文 11

  在*时的作文训练和高考作文中,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也是关系到作文成败至关重要的一环。考生由于对题目中的'语词的具体恰切含义、适用的语境了解不够,对文字材料、图形、图表中非必要甚至是赘余的信息没有加以辨析、筛选,无法把握住主要信息,导致了审题的失误,或者是选用的材料不能较好地表现、证明中心,材料的主次安排不当,出现大盘失分的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的。

  高考对考生的作文审题的要求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呢?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作文题目的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作文题目可以包含三个部分:(1)作文材料 (2)题干和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 (3)标题。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部分,如果是材料作文就没有标题,是命题作文就没有材料,全都有的是给材料的命题作文(1998、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其实就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相结合的一种模式)。

  从写作构思的方向看,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两者的结合,作文题目和材料本身都对考生的思维起了规定、限制的作用,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说,除自由作文外,中学生的写作训练,特别是高考作文,从本质上说都是命题作文,所不同的只是命题的方式而已。 凡是命题作文,都在构思方面形成了限制性:有的限制是由语词构成的,有的限制是由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正是由于命题作文的限制作用,考生的思维方向才能正确,才有深化的可能,它使最后形诸卷面的材料经由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多头绪到逐渐统一的过程,即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思路凌乱到观念明确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命题作文对考生的思维来说,也起到了启发的作用。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审题了。

  “审题要准确、全面”应该说体现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只要其中的一环出了差错,审题就不可能做到准确、全面。

  一、各种限制的把握

  首先要审范围,审清试题通过标题、材料和写作要求所限定的写作范围,这就是命题作文限制性所要求的。试题所要求的不要忽略、遗漏,没要求的或是规定不要写的千万不要写进去,即使你在此处有很强的表现力,为了文章的主旨,为了准确地表现中心,你都要忍痛割爱。

  在一则“某公司花巨款修建的草坪被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职工践踏”的材料下有一作文要求:写一段话,描述草坪被众人践踏后的情形(要求:想象合理,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二百字左右),在这里,我们有的学生没有全面地把握题意,1、对时间词“后”的提示没把握住,详细地描写草坪被践踏时的情形 2、没完成“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的要求。与此相类似的,1993年小作文要求说明“圆规的功能、构造和使用方法”,不少考生漏掉“使用方法”或“功能”。大作文要求记叙姐姐、弟弟和父亲的话,赞美老树皮和新树皮,有的考生漏掉了姐姐的话或弟弟的话,漏掉了赞美老树皮或新树皮。这些都是出于审题马虎、不够认真的原因,是浅层次的失误,只要认真一点,这些失误都不难避免。不过,学生审题失误主要的还是出于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对命题中语词构成的和材料构成较隐蔽(隐性)的限制没有领悟。下面我就来谈谈在限制性的把握上学生作文存在的情况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语词构成的限制

  1、对语词概念的内涵外延把握不确切、不到位

  (1)在内涵上 较有代表性的失误有下面几种: 第一种情况,有的题目中的某个词语本身包含有两个或两个层面以上的含义,有的学生在审题时会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其中的一个。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由两个语素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和具有比喻义的词语上。前者如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坚韧”在当年考生答卷和非考生的作文中,就出现片面的理解,即“坚强”和“有韧性”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此点而言,这个题目比起供选的第二个题目“战胜脆弱”难度要大,这一点恐怕是命题老师考虑不周的地方——照理说,供选择的两个题目在难度上应是相当的)。后者如“包袱”、“战斗的一年”、“年轮”、“根”、“蜡烛”、“灯”、“镜子”,在审题时要结合文体弄清它们的恰切含义,因为这些词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第二种情况,有的语词较其种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有的学生在这一点上混淆、分辨不清,以致写错了方向。如“牵挂”一题,有的学生把它理解成一般意义的思念,那不对,“牵挂”是对对方令人担忧、挂虑之处放心不下的一种思念,这令人挂虑、担忧之处可以是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收入、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等,很多学生错误地理解成对远方亲人、友人的思念。第三种情况,题目中有的词语属于非常用词或属于个别学科、领域的特定用语,学生对它的具体含义不明白,把它曲解成别的意义,如1999年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把“移植”一词曲解成“(类似录音、录像、电子扫描的)灌输”。

  (2)、在外延上,每个词语都有约定俗成的使用语境,它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使用语境并不一定与之相同,学生在这里往往混淆了。如:“憧憬”,有的学生笼统地把“憧憬”理解成“向往”——向往得到一个好的职业、好的机会……,在作文中详写引起向往的缘由和为此向往而付出的努力,这就错了。这错的原因是,“憧憬”的外延和“向往”的外延不尽一致,“向往”的对象可以指想得到一种较具体的物、待遇、机会或精神体验,也可以指较抽象、较宽泛意义上的美好生活(写的是一个面),而“憧憬”要写的就是“未来的生活图景是如何的美好”,这一点,很多学生混淆了。此外,有的学生写成渴望回到过去,在没有污染、没有战争的环境中生活,或是梦想有一天能回到过去的灾难、贫穷的现实中,了解过去。

  2、短语中的重点词语把握不住

  有的作文题目是一个短语,此时,能不能抓住重点的词语,也就决定了能不能把握中心。如:“感受幸福”一题,学生没有抓住“感受”二字,结果把重点放在,(1)幸福到底是什么,比如,一同学是这样构思的:读书苦,遇上减负,高兴,玩个痛快,感到幸福;一星期后,玩腻了,百无聊赖,重又拿起书,终于明白幸福在于辛勤地劳动及从中得到快乐。(2)从父母亲人的角度写他们给了自己多少幸福快乐(并非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短语中重点的词语如果没有把握住,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

  二、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限制

  作文命题中,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相对于标题和半标题,往往包含了一定的非必要信息甚至是赘余信息。这要求我们在审题时加以认真辨析、筛选,因此这种命题审题的难度比命题作文来的大,其审题难度的大小和材料提供的信息的数量多少、材料中包含的非必要信息、赘余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关。

  在图形材料中审题难度最大的当属漫画了,因为漫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生活或时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果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理解漫画的真正寓意,那不管你是描写说明漫画的内容,还是根据漫画内容立意作文,都是会失败的。例如:就因对漫画的特质不了解,加上提示文字没注意分析,1983年高考漫画材料“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有的考生就把井当作了“大坝”,以为那人正在搞破坏。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时的系统的专项训练,让学生了解、掌握漫画构图的特点及创作的思维特质,增强他们对此类材料的审题能力。

  图表材料的审题立意的难度也相当大。这难就难在学生首先要从图表中标明的各种情况和注明的各种数字中把握住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及想要表达的意旨,然后再联系实际或立论或叙事,这对事物的数据、情况的分析同样需要系统的专项训练。

  文字材料审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中心,准确立意。任何一则材料,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虽然材料的中心不等同于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观点,但它可作为提炼论点的重要依据。

  对于记叙性材料,要准确地把握中心,就必须抓住材料所记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及材料的感情倾向,这也就要求我们要认真阅读材料,注意从材料的整体性和主要意图来分析,正确把握材料,读懂材料的真正含义,这样才不会随意割舍材料,才能真正地把握材料的主旨,准确地、鲜明地确立论点。

  寓意材料题型,指在表层意思下蕴含着本质意义的材料的作文题目。寓意材料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童话、典故、喻体诗等,具备譬喻性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寓意材料题型的立论难度较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寓言故事,审题的第一步在于要仔细地阅读材料,分析所供材料蕴含的意义,看它阐明了什么道理和观点,提供了一个什么启示,也就是要明确所供材料的主题。寓意材料的某一自然现象或某个神话寓言故事,一定蕴含着现实生活中的某方面道理,这也就是说要领会寓意材料的寓意,必须越过材料寻找(落实)道理反映的相类似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本体,那么,要从材料中的喻体联想到现实中的本体,则必须把握住两者的相似点,这相似点就存于在材料中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上,一旦理清喻体间的关系,就可以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水到渠成地确立论点了。

  二、材料的选择、表现

  上面谈的这些是审题的“准确、全面”要求的第一层面,第二层面是材料的选择、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了写作的范围、选准了入题的角度、确立了正确的中心后,还要进一步安排能说明和表现中心的材料,把握符合题意的重点以及采用试题要求的文体和表达方式,说简单点,那就是如何恰当地选用材料表现中心的问题,相关地存在着典型和非典型、主次、详略的问题。具体地说,这个过程是作文的构思过程。从体现在卷面上的写作结果来看,构思和审题存在着一致性,构思好,审题就一定是准确无误,构思不好,那审题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错,所以说,审题的准确全面还直接体现在作文的构思上,直接体现在对材料的处理能力上。

  下面举几个例子分别说明学生作文在材料的选择、表现上存在的情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材料的质量不高。材料的质量标准包括典型性、现实感、新颖度。典型性要求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现实感要求能够从现实中选取材料,能使读者感觉到作文内容与当代生活的关系;新颖度要求材料给人以新鲜感。写“信任”一题时,许多学生不管是什么文体,大多选用“钱包丢了”、“父母对我学*的关注”等材料来表现信任,可有的学生则能写出象“为官要取信于民”、“我们在信任中成长(父母、老师、社会、祖国的信任)”、“在商业社会中不能利欲熏心,只有尊重别人的利益,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这样的材料。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材料的质量不一样,作文的质量就不一样。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时加强相关的的训练,让学生具有较广阔的视野、较强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思维,具有较宽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

  二、详略、主次处理不当。“详略、主次要处理得当”看起来挺明白的,无须老师做深入细致的指导,其实不然。从学生的写作实践看,在长期的写作训练中,这应该是常抓不懈的一项内容。作文中,学生往往对文章该表现的重点(主要的方面)把握不住,把该详写的当成了次要方面略写了。例如:“感受幸福”(记叙文)该写的有两点:1、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样的?2、具体的感受过程。在这两点中,第二点是主要的,该详细刻划,我们可以通过某人的心理反常(看外物的异常:花、天空等变美了,人的性情变慈祥和善了……),行动的反常(手忙脚乱、拘谨、拍了下谁的肩、亲了下谁的脸……),语言的反常(语无伦次、说不出话、大喊大叫……),表情的反常(脸红、紧张、故作严肃……)等来反映(这里的反常是指和常态想比较而言的)。可是大多数学生这一点没抓住,缺乏表现力,较多地去写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都是主次把握不好,从而导致详略处理失当。从把握重点的角度看,材料的详略、主次处理和审题的第一层面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谈高考作文 12

  作文批改是语文老师感到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面对一个班几十本作文、同一个题目,对于几乎相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写出来的作文也大体相同,老师怎样批改才能避免评语的雷同?我认为写评语一定要有个标准,每篇作文的要求不同,标准也不一样。高考我在作文批改时给自己制定了以下几个标准:

  一、按照既定目标批改作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学期的总目标,然后在各节作文课的教学时再制定出具体目标,评语要围绕这些具体目标来写,如初一教材第一单元作文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我在制定具体目标时作了如下要求:1、立意新颖,不落俗套;2、语言有创新、有时代感;3、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色彩。每篇作文不宜提过多的要求,目标制定2―3个,学生容易接受,在写作文时也容易达到,这样可以降低写作难度,批改时也可以准确定位。

  二、检查学生审题是否正确。

  一篇作文一定要有文题,即使不是命题作文也可看出学生的审题水*,有了作文题目,学生应从那些方面来审题非常重要。作文应该写什么,受哪些条件限制,重点在哪里,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在审题时都应该考虑到,通篇的布局也体现着学生审题的思路。一个有经验的老师,读完一篇作文,就知道学生审题的方法是否正确,如:命题作文《圆》,要求学生写一篇议论文,本来“圆”与人民币中的银元没有联系,如果将“圆”理解为银元的“圆”,写出来的作文就只有写成说明文了,可是在一次考试中有的学生就将“圆”理解为银元的“圆”了,这是审题的错误。写一篇作文的第一步出现了错误,下面的内容也就毫无价值了。

  三、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

  批改作文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写作方法,课本上根据内容不同,在每一单元中都侧重了几点写作方法,在实践中训练应用,评语中也要体现写作方法的优劣。在批改作文时老师切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只要学生运用的方法有助于反映主题思想,那么这种写作方法就可以运用,要让学生放开手脚,灵活多样地选取自己喜欢的写作方法。

  四、重视材料的运用。

  学生作文的内容是否广泛,开合是否自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掌握材料的多寡。作文的材料有三种:指定性材料、半指定型材料和非指定性材料,学生如果能灵活运用材料,可以为文章增添不少色彩,教师在评语中体现这一点,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运用材料的重视。

  五、写作要有文采。

  一篇文章的`文采决定了这篇文章的档次,如果文章的选材和立意都很新颖,可通篇都是病句,那么这篇文章也顶多划入二类作文。有了文采文章也就有了闪光点,这些文采正体现了文章的价值所在。老师可根据学生程度不同来决定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对于一个差生来说,*时的作文一塌糊涂,偶尔写了一篇稍好一点的作文,那么其中只有一两句话是本文的亮点,也可定为该篇文章的“闪光点”而给于肯定。

  另外批改作文时还应注意学生应达到的起码要求,如书写规范、整洁,运用格式、标点、修改符号正确等,将这些细则都列入计分总项中,这样作文批改才能给学生一个准确评价。

  谈高考作文 13

  每年高考,被吐槽最多的恐怕就数第一天语文考试科目的作文题。几乎每年各省高考作文题一公布,调侃、讽刺和批评作文题目的文章或段子就开始流传。今年也不例外。

  昨天上午语文科目考试一结束没多久,各省语文科目考试的作文题就很快成为新闻热点。像安徽省语文科目考试的作文题目为材料作文,大意是根据显微镜下的蝴蝶翅膀本没有颜色,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来作文。题目刚一公布,就有生物学专业人士指出作文素材是在造谣。根据某著名科普网站刊发的《蝴蝶翅膀本无色?安徽高考作文题扯淡了》的文章,蝴蝶翅膀的颜色来源包含了翅膀鳞片的化学色和结构色。安徽高考作文题显然是错误地将结构色误认为是构成蝴蝶翅膀颜色的全部来源。

  去年高考作文题公布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批评高考作文考试,《高考作文一直都是失败的考试》。认为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高考作文考试既缺乏信度,也缺乏效度。命题人既要避免被押中考题而偏偏不循常理思考,又要通过考题彰显和引导考生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正确性”,导致每年频频出现缺乏现实性和生态意义的偏题、怪题。阅卷老师的偏见和价值倾向性直接影响了对考生的作文评分。更重要的是,无论中学写作训练还是高考作文考试,反映的往往不是考生的写作能力,而更多的是考生对僵化语文教育体制的适应水*。

  设计一种技术上成功的考试,从心理测量学角度,必须满足三个基本的要素:效度、信度和标准化。

  所谓效度,也即是考试的题目是否反映了通过考试想了解的学生能力或知识掌握方面,如果考题所能够反映的能力或知识掌握,与试图通过考试想了解的不一致,那么就是一门低效度的考试。

  所谓信度,指的是一种考试的稳定性、一致性及可靠性。稳定性高的考试,每一次考试都能得到相对稳定的考试结果;一致性高的考试,无论是哪个阅卷老师按要求评阅出来的分数应该大体一致;可靠性高的考试,考生不同时候来接受测试应该得到大体相似的分数反映。

  所谓标准化,则要求考试题目设计含义清晰,既不能模糊,也不能引发歧义。标准化的题目应当使所有考生都能清楚明白题目要求,并能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同时,标准化的题目应当有标准化的评分手册,使所有阅卷人能清楚明白且理解无误地遵循同等的评分标准和尺度。

  如果一个考试既缺乏必要的效度,也缺乏必要的信度,题目和评阅也缺乏标准化的起码要求,那么就可以从心理测量学角度来判断这是一个失败的考试。如果仅仅满足于能够将考生甄别开来,那么抛硬币也能有效地把考生甄别为“合格”、“不合格”两类,而且后者不仅简单、便宜,而且相当“公*”。一个在心理测量学上失败的考试,其效用与抛硬币没有本质的区别。

  高考作文考试,试图通过命题作文来了解考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思维缜密、阅读积累等综合能力,那么作文命题能够反映出来的考生能力是否就是希望了解到的能力呢?这就是所谓的效度问题。一般来说,写作可以粗略地分为应用文的写作和文学的写作,前者要求使用精准的语言和有效的逻辑以使文章清晰明了;后者则要求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文字表达能力。事实上,经过高中语文教育,以及在高考作文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的大学生中,仍然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写作既缺乏逻辑,也缺乏想象,凭此难以认可高考作文考试是一种有效的考试。

  高考作文命题往往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而非普适性,能写好去年度的高考作文命题,不见得能写好今年度的命题;能写好四川省的命题,未必能写好上海市的命题。高考作文常常出现某一篇考生作文,不同阅卷教师评分,从*乎零分的低分到接*满分的高分,完全是天壤之别。同时,由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审题常常主观设定所谓的“正确性”标准,而这个标准又与特异性的情境命题有关,缺乏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出题人对审题、立意的设定常常相互矛盾,考生揣摩到命题人思路,则容易得高分;揣摩错命题人思路,则容易得低分。因此,无论从稳定性、一致性还是可靠性角度,高考作文都是明显缺乏必要信度的一种考试。

  下面,尝试用心理测量学的这三个指标来衡量,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题有多失败。如果说“失败”是令人不悦的“负能量”;那么,也可以看看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题有多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评判仅仅针对作文考试题目,不能完全反映整个高考作文考试。衡量考试的成败,需要从题目、施测、评阅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高考在施测这个维度上没有什么问题,而评阅暂时处于保密阶段,只有题目是可以评价、衡量的。

  一般来说,题目是三个维度中最重要的,题目失败,那基本上考试就失败;而题目成功,考试则未必成功,还需要评价施测、评阅两个方面。

  相关的指标含义如下:

  ★★★★★:成功的题目。在效度和信度以及标准化方面没有明显的瑕疵。(注意,不是无懈可击)

  ★★★★:比较成功的题目。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方面只有不明显的瑕疵,或者只有其中一个方面有较明显的问题。

  ★★★:不算成功,但也谈不上失败的题目。有明显的错误,但尚算得上及格。

  ★★:比较失败的题目。至少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中的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错误,且比较严重。

  ★:失败的题目。存在硬伤且在效度、信度和标准化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1、 全国卷新课标Ⅰ

  作文题目:给违反交规父亲的一封信。

  ★★

  点评:之所以评判为比较失败的题目,就在于作文材料是一起极具争议性的事件,考生的态度倾向如果与命题人或评阅人不符,将可能导致明显丢分。将即使在专家层面也众说纷纭的社会争议事件作为作文命题的材料,既不专业也不严谨。

  2、全国卷新课标Ⅱ

  作文题目:三个人谁最有风采

  ★★★★

  点评:从题目提供的材料看不出命题人的倾向性,因此,考生需要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作文。这算得上比较成功的题目。题目没有歧义,考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同时评阅老师也不容易有预设立场,相对而言能比较针对学生的思考和文字评判,而不是学生的态度。

  3、北京卷

  作文题目: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或深入灵魂的热爱。(二选一)

  ★★

  点评:两个题目都比较失败。第一个题目本身已经限制和设定了学生的态度选择和思考,不难想象如果一个考生通过想象写出一个解构英雄的故事,哪怕思考和文字一流,也很可能成为传说中的零分作文。这个题目与其说是考察学生的写作,不如说是甄别考生的态度和立场。第二个题目令人费解。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深入灵魂的热爱”,题目的设定已经意味着大量考生需要编造这种“热爱”来敷衍行文。如果单独评判,两个题目分别都只应该★;好在提供了二选一,考生起码可以两害相比取其轻者,所以★+★。

  4、天津卷

  作文题目:范儿。

  ★★

  点评:“范儿”是一个北京方言词,对熟悉北方语言的考生或许理解起来没有问题,但对南方考生则存在理解上的费劲。由于题目设计太过开放,考生揣摩题意容易出现发生分歧,很难想象命题人和评阅人能有相对一致的评阅标准和尺度。这种题出现同一份作文不同老师评出悬殊的分数不足为奇,问题出在命题上。

  5、上海卷

  作文题目:人心的坚硬和柔软

  ★

  点评:用比喻来命题本身就极不严谨。人心的“坚硬”与“柔软”本来就因人而宜,人言人殊;题目抛出的观点“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则根本就缺乏逻辑,只是命题人自以为是的'武断结论,既缺乏普适性,也不符合生活常识。难以理解这样的题目会用来影响甚至决定数以十万计的考生前程。

  6、广东卷

  作文题目:感知自然

  ★★

  点评:题目本身到还好,但命题的材料却太矫情,命题人颇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范儿。让数十万考生跟着命题人矫情的思绪去构思,想想也是醉了。感知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方式,岂止命题人牵强附会的“远”和“*”。

  7、山东卷

  作文题目:顺其自然

  ★

  点评:别说城市考生对丝瓜藤、肉豆须傻傻分不清,就算是农村考生,估计也大多分不清。命题选材缺乏生活经验的素材,而且材料叙述也充满歧义,“分辨”到底指辨别还是分开,如果是前者,为何辨别要扯断茎叶呢?“一旦纠缠在一起”分明又是指的“分开”。命题材料语焉不详,父亲的感慨和儿子的行为之间缺乏逻辑和生活性,太明显的人工炮制味儿。

  8、江苏卷

  作文题目:智慧

  ★

  点评:一股子浓浓的心灵鸡汤味。命题材料对“智慧”的描述既不准确,也缺乏章法,“经验”、“能力”、“境界”三个概念分属不同范畴;“大自然”与“智慧”两个概念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把作文命题材料单独拿出来呈现给读者,估计很多人会误判为伪心理学的文字。命题人既然要选择“智慧”为题,起码百度一下“智慧”的涵义再编写材料;以对心理学和哲学的无知来闭门造题,命题人还真自信。

  9、安徽卷

  作文题目:显微镜下的蝴蝶

  ★

  点评:连命题材料根本就是错误的,然后让考生根据错误的材料来感慨,来发挥,这样的命题作文完全是鼓励考生无病**。

  10、浙江卷

  作文题目:文章和人品

  ★★★

  点评:尽管作文题一公布就被人调侃为“马伊俐出的题”,但*心而论,浙江卷的题还算正常,虽然谈不上成功,但也不算失败。材料中的“文如其人”指的是格调趣味,雅俗之间,但题目容易使考生误解,引申到道德品行,如此则应该算是偏题。“人品”一词的模棱两可,容易误导部分考生。(如果命题人本意就是预期考生往道德品行上扣,那就应当减1颗★。)

  11、福建卷

  作文题目:路

  ★★

  点评:题目就一个字,但材料却有三条,围绕“路”的所谓箴言。命题人的预设立场在三条箴言中太过明显,考生面对这个题目将会将大量的注意力和思考耗费在“审题”上,揣测命题人的立场。除第一条箴言取自鲁迅先生文章,后两条箴言则罔顾生活经验和常识逻辑,走错路或许能发现新路,但更可能“误入歧途”,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世界上当然有走不通的路,每个考生都可能有面对死胡同,或者断路的生活经验。

  12、湖南卷

  作文题目:大树的旅行

  ★

  点评:通过比喻来命题很不严谨;通过童话故事来命题就更是离谱。给17、18岁的年轻人命题作文,用拙劣的童话故事来臆造出一个题目,不知道这样古怪的题目到底想考察考生的什么能力?总不会是卖萌的能力吧!

  13、湖北卷

  作文题目:喷泉与泉水

  ★

  点评:又是一个闭门憋出来到“哲理”题目,既缺乏生活性,也缺乏逻辑性,甚至还是错的。绝大多数考生见过的喷泉都是人工的喷泉,喷出来的是自来水;有多少考生见过自然的喷泉?命题人至少百度一下“喷泉”和“涌泉”的区别,以及到底什么是“泉”再来出题好不好!材料里说的是“涌泉”,不是“喷泉”。而且,“泉有两种含义:定义1: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与地面相交处产生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现象。多分布于山谷和山麓,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定义2: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地下的不叫“泉水”,叫“地下水”。

  14、四川卷

  作文题目:老实与聪明

  ★★★

  点评:“老实”和“聪明”不是一对范畴,根据命题材料,老实指的是实诚、忠厚;聪明指是机智、敏锐。仅凭材料中对老实和聪明的三则描述,可能令考生满头雾水。不过“老实”与“聪明”之间的话题,具有一定生活基础,大多数考生应当不难从生活经验中来寻找构思的线索和素材。

  15、重庆卷

  作文题目:公交车上的等待

  ★★

  点评:这道题目预设的“正确性”太过明显,考察的更多是考生的态度而不是思考。这种具有道德绑架嫌疑的题目很容易使学生写出“八股文”。

  谈高考作文 14

  作文批改是语文老师感到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面对一个班几十本作文、同一个题目,对于几乎相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写出来的作文也大体相同,老师怎样批改才能避免评语的雷同?我认为写评语一定要有个标准,每篇作文的要求不同,标准也不一样。高考我在作文批改时给自己制定了以下几个标准:

  一、按照既定目标批改作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学期的总目标,然后在各节作文课的教学时再制定出具体目标,评语要围绕这些具体目标来写,如初一教材第一单元作文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我在制定具体目标时作了如下要求:1、立意新颖,不落俗套;2、语言有创新、有时代感;3、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色彩。每篇作文不宜提过多的要求,目标制定2―3个,学生容易接受,在写作文时也容易达到,这样可以降低写作难度,批改时也可以准确定位。

  二、检查学生审题是否正确。

  一篇作文一定要有文题,即使不是命题作文也可看出学生的审题水*,有了作文题目,学生应从那些方面来审题非常重要。作文应该写什么,受哪些条件限制,重点在哪里,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在审题时都应该考虑到,通篇的布局也体现着学生审题的思路。一个有经验的老师,读完一篇作文,就知道学生审题的方法是否正确,如:命题作文《圆》,要求学生写一篇议论文,本来“圆”与人民币中的银元没有联系,如果将“圆”理解为银元的“圆”,写出来的作文就只有写成说明文了,可是在一次考试中有的学生就将“圆”理解为银元的“圆”了,这是审题的错误。写一篇作文的第一步出现了错误,下面的内容也就毫无价值了。

  三、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

  批改作文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写作方法,课本上根据内容不同,在每一单元中都侧重了几点写作方法,在实践中训练应用,评语中也要体现写作方法的优劣。在批改作文时老师切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只要学生运用的方法有助于反映主题思想,那么这种写作方法就可以运用,要让学生放开手脚,灵活多样地选取自己喜欢的写作方法。

  四、重视材料的运用。

  学生作文的内容是否广泛,开合是否自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掌握材料的多寡。作文的材料有三种:指定性材料、半指定型材料和非指定性材料,学生如果能灵活运用材料,可以为文章增添不少色彩,教师在评语中体现这一点,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运用材料的重视。

  五、写作要有文采。

  一篇文章的文采决定了这篇文章的档次,如果文章的选材和立意都很新颖,可通篇都是病句,那么这篇文章也顶多划入二类作文。有了文采文章也就有了闪光点,这些文采正体现了文章的价值所在。老师可根据学生程度不同来决定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对于一个差生来说,*时的作文一塌糊涂,偶尔写了一篇稍好一点的作文,那么其中只有一两句话是本文的亮点,也可定为该篇文章的'“闪光点”而给于肯定。

  另外批改作文时还应注意学生应达到的起码要求,如书写规范、整洁,运用格式、标点、修改符号正确等,将这些细则都列入计分总项中,这样作文批改才能给学生一个准确评价。

  谈高考作文 15

  每年的高考,网上最热评的高考作文试题,无论出什么样的题目,事逼的网爷都会有一番逼精,好歹是出题大人没与这类人一般见识,地照钟,自然�|蛄照叫不断。很理解高考作文出题大人的难处,不信让事逼们试试。高考作文命题,最大的难点是千方百计规避中学语文教师的猜题押宝给考生创造一个公*竞争的机会,其次是命题要积极向上,要给考生留有想象的空间,要贴*当下的社会热点又不能直接露底。要我说这是一件苦差、难差、吃力不讨好的鬼差。

  题目是谈阅卷,为何拐到考题的命题上了呢?无非是咱们先理解出题人的难处,而后让阅卷老师理解考生的辛苦,这就叫换位思考。

  要我说,高考作文,重点是考核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和对中文的语言驾驭能力。其次还有对不同文体结构的掌握程度的衡量。

  对分析题目的能力问题的看法。咱是这样理解的,同一个题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考生的作答能够自圆其说,不妨阅卷老师思维开阔一些,甭管他意义积极与否,都应该给予放行。万不可一棒子打死,弄不好你这棒子就会扼杀了一位创新性的'人才。我记着,在咱那个年代,曾有一篇阅读短文,自己命题的高考作文题。当时大部分的学生题解的意思都是“毁树容易种树难”可也有极个别的学生解读为“种树难毁树更难”也就是题解成了毁树也不易的意思。当年好像这类怪异题解绝大部分都被阅卷先生一棍子打入冷宫了。对命题作文的解题,可以用“横看峰侧成岭,远*高低各不同”的胸怀给予包容。

  对中文的语言驾驭能力分析的建议。一般的考生,起码都是经过一十二年的中文教育,对中文母语的驾驭能力,应该问题不大,所差的就是书面语言的应用问题了。说白了语言的驾驭能力是考核学生,记叙、说明、议论的有机穿插能力,是考核学生联想类比能力。咱们想想,神经高度紧张的学子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要完成破题、构思、腹稿、动笔。这一系列动作,其难度不是那些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二百五先生所能理解的。当然文辞优美是更好不过了。但对绝大部分而言,我认为只要语句通顺,承转启合自然就应该放行,给个差不多的分值。在言语词汇上,更希望阅卷先生开放开放再开放,多一点包含当下的网络语言。

  至于对不同文体结构的应用,我觉得该从严掌握,感觉绝大部分考生,在这方面问题不大。标点语言也是一个问题,不过绝大部分不错就可以。

  二三十年前,我也是一位考生,所以很体会高考学生在考场的心情,更希望决定考生命运的阅卷老师能理解。顺便转引一篇,新锐人物蒋方舟开着空调、喝着茶,思想高度兴奋的狗刨子凫作文。对蒋方舟的这篇《猫中愤猫 》的戏水作 品,我是严重不看好,本想解析一番,但又不想让蒋的阴谋得逞,故而作罢。

  谈高考作文 16

  两位老师的观点都很新颖,也谈得很有道理,确实切中了目前高考作文中一些问题的要害。但我认为,高考作文自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从高考的角度来认识高考作文,而不能以自由的生活作文的眼光来看待高考作文。在此,我也想谈谈我对高考作文的一些思考和认识,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高考作文与科举取士

  谈到高考作文,很容易让人想到古代的科举取士。中国古代的科举取士基本采用的是一文定终身。关于这种形式的好坏,在语文界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这种形式好,能比较全面地检测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人认为因为存在着评分上的不公正性,不宜过多地夸大作文的选拔功能。到现在呢,又衍生成高考语文试卷中究竟该不该加大作文分数,更有甚者甚至引发了高考语文试卷中还要不要作文题的争论。《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高考写作吗》一文中就说到:“为什么不少发达国家因为(作文)缺少客观性的评价而不考作文,为什么我们的*邻——有浓郁中国文化底色的日本,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考场作文并不给予评分,在同等情况下翻出来以供参考,这恐怕是工业社会对写作内容、方式、数量的要求与农耕时代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吧,老师笔记《漫谈高考作文》。”我认为,也不应该把高考作文一棍子打死,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取消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的做法是不现实的。高考作文自有其选拔功能,我们就拿走向极端的古代科举“一文定终身”来说,它不也选拔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吗?中国古代出名的文人里,多数还是通过这条路走出来的,你敢说他们就不是人才吗?当然,你完全可以说,是人才,无论采用哪种选拔方式都可以脱颖而出,既然这样,我们还要现在的高考干吗?我并不是替科举取士辩护,我们现在的高考也并非科举取士,我也并不是说现在的高考就没有问题,包括高考作文我也认为应该改革,只是作文,至少在目前,还自有其选拔功能,不宜完全否定。

  客观辩证看待目前高考作文

  应该说,恢复高考以来*三十年的高考作文走过了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更新、不断尝试的道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各领风骚好几年,发展到现在,应该说呈现出来的是百花齐放的局面。我认为,出题人也算绞尽了脑汁,每年出完题以后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批评和指责。而社会呢,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因为只有批评和指责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水*——我没有人云亦云,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我也并不认为高考作文题不可以批评和指责,我只是想说,不要动不动就采用全盘否定的手法,高考出题人对自己出的题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自有他们的想法。

  我认为,目前高考作文的.症结还主要表现在命题的倾向性上,它直接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在作文题的原材料部分,几乎都有“明显”的审题倾向性,这很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水*。这也许才是造成《高考作文:你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一文中所说的“语言华丽、内容空洞的文章得高分”、“借历史故事说事的文章得高分”、“玩弄技巧、胡编乱造的文章得高分”的根本原因。因为学生根本就不再需要花太多的工夫去审题立意(材料里面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应该往哪方面写作),只需要“玩弄”点小技巧就可以轻松地得高分,他为什么不这么去做呢?可以这样说,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考作文题都在漠视对学生思维的考查,富有思辨、争论价值的作文题如凤毛麟角,学生只需要用一些小技巧、小花样,堆砌点历史的或现实的材料,去阐发一通出题人已然给出的思想,就可以赢得高分。这当然直接违背了作文考查的初衷。

  谈高考作文 17

  1、命题性质:关系命题。要讲清感动与出发的关系。

  2、主语的补足:可以是大家,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特定的人、特定的群体、特定的事情。

  3、感动与出发的关系。感动是前提,出发是结果;感动是内在的,出发主要是外在的。

  4、词语的推敲:感动是感悟的,也可以是外在引起的。出发,可以是观念的出发,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方式的出发,也可以是行动的出发。回报社会、关爱他人、立足本职、健康心理都是它的内涵。带着,有时时提醒、时时鼓励的意思。

  5、感动与出发的内容比例。学生可能认为出发是个起始性的词语,因而这方面的内容少得可怜,大部分内容放在感动上,比例失调。最保险的办法是感动和出发交替出现,融为一体,互相作用。其实,出发在这里已经是行动的代名词,包括了行动的过程。

  6、定势思维的干扰。*时写惯了“感恩”之类的话题,结果不动脑筋,生搬硬套。没有把重点放在出发上,偏题了,也偏离了出题者的意图。因为人类任何思想的结果在于行动。

  7、表达方式,最好是叙述、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散文,议论文次之,说明文难度较大。

  8、思维方法――收放结合。放,就是联想。联想人:家人、友人、师生、各行各业的人;熟人、陌生人;领导、群众;健全的人、残疾人;伟人、凡人;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大人、孩子;男人、女人……。联想事:雪灾、奥运、震灾、一件**常常、普普通通却令人感动的小事……联想物:天地万物为我所用,供我生存,可歌可泣。放,就是所有的段落、所有的文字、所有的材料都要百川归海,回归一个中心,否则就是一堆砖石的堆积,不等于一座精美的楼房。

  9、超凡脱俗难。雪灾、震灾可写,写的人肯定多,但是写出新意难,如何以小见大或另辟蹊径,那就要动动脑瓜了。

  谈高考作文 18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个情,当然是真情,高考作文“感情”点滴谈。但历年的高考作文中,总有一些背情逆理的假大空文章。由是,xxx年的语文《考试说明》在作文基础等级里加上了“感情真挚”的要求,表述为“思想健康,感情真挚”;xxx年的语文《考试说明》将这条表述置换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小小的位置置换似乎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作为导向,高考评分深刻关注作文的“感情真挚”,以试图纠正应试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矫揉造作的不良文风。

  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不矫饰,不做作。

  从古为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意思是很明白的:桃李不事张扬,但树下自然地走出一条小路,那是因为树上结满了果实;男儿种下兰花,但嗅不到它的芬芳,那是因为他内心没有这份情感。凭草木这样微末的事物,(尚且)要据情感来求实理,何况文章要以表达心志为根本呢。言语与心志相背,文章怎能充分地表达呢?

  毫无疑问,感情真挚是作文最基本的写作要求之一。但是,纵观历年考场作文,寡情无情、虚情矫情的作文实在不少。考生往往囿于狭小的生活圈子和肤浅的阅读层面,急于事功地从时文那里套取法宝,机械模仿与简单照搬,造成情感的或荒或芜、失真失度。考场上多的是独吟自唱的伤感,矫情做秀的落寞,搔首弄姿的轻浮,少的却是真正关注心魂的交响,和从这心魂里流泻出来的文字。这种虚情假意的文章,真让人有粉黛了面目以邀宠幸的感觉。

  考生在写文章时要注意,感情千万来不得弄虚作假,试图用矫情和谎言代替真情的做法,实践证明是不能取悦于阅卷老师的。如果明白文章的真情源自生活的真情,真情为文就非难事。

  首先,要体察真情。成长中的青年,要善于体验自身已承受的真诚关爱。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就要求我们总用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直面生活,不被浮云遮望眼,观察体验到生活中的***,发现并领悟出人生的真情、真谛。

  其次,要表现真情。作文是无需将真情藏掖起来的。要敢于把自己从生活中获取的真实感动袒露于字里行间,用己的泪去濡湿人的眼,用己的情去撞击人的心。考场作文完全能有真情的流动,由是,无需刻意地取悦而终获首肯。

  第三,要升华真情。考场作文当然有它的功利性,这就是要让阅卷者能够产生真正持久的感动。这样,光有作者自己的感动还是不够,还需要将这种感动升华到一定的高度,使之共鸣、共振,甚至从中得到普遍的人性而不无启悟。

  湖南卷20xx年的作文题是“诗意地生活”,有一位老师写了一篇下水作文,开篇这样写到:

  “记得丰子恺先生说过:由儿童变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大不相同。很多时候,我们大人先生已做成了蝴蝶,便忘却了要从爬行开始,就不顾了青虫们是否情愿,在它们身上装了翅子,以为可以一同飞翔。”

  文中写到一个女孩:“女孩一律是嘴馋的,阿津念念不忘我女儿给她的雪峰橘,我便挑选了几个送她,高考辅导《高考作文“感情”点滴谈》。乃瞻我橘,她便载欣载奔地飞来,旋即飞回她的座位,每人一瓣地让紧邻桌儿的同学有点分享,便宝贝地将橘儿收藏在她独有的世界里,有好些时日不吃。”

  “她是哭笑都不矫饰的女孩,高挑的模样儿长袖善舞,动静也就不甚分明。一堂课下来,我正微愠她上课偶尔讲小话,她因赶明儿赛舞而即刻要出发,需为很国粹的`舞做个解说,便惶惶然来找我。我于跳舞之类,思想的底子是藏着偏见的。倒不是盲目于手舞足蹈的美,总觉得要耽搁些备考的专题,甚是为她可惜。我在她的催促声里,凑成几句,她欢天喜地地走了。不知怎地,我竟惦记起她来,她毕竟学舞起步晚些,我不知道她的舞可是好,也不知道她索要的词儿可是妥贴……间天,阿津回来,老远就读到她欢喜的生气,努力坚持的舞蹈已能让她升上大学。”

  文章这样结尾:“生路既非单一,为何要用我们的经验去左右了阿津们的飞翔呢?我只是知道舞蹈是肢体的艺术,并不曾了解在寻舞的路上,她会见鸟在飞,蝶在舞?阿津千真万确是个现代的女孩,而汉唐歌舞的流风余韵总该有点儿着落的罢,纯净如阿津的孩子愿来作些传承,其实是对的。”

  “小虫从叶缘的卵里探出它的头脑,重要的是自己的攀爬。大人先生却很不以虫们的自在为然,即刻就要虫成了蝶去。结果就沉寂了它们的梦想,即便将来果真可以飞了,却只是先前的蝶的重复。”

  尽管是摘录文字,我们已经读到了师生间的真情,以及由这份真情所传递出来的思悟。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进而提出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感情”,他想以此改变假大空文章子孙不绝的局面,其用心可谓良苦。经历20余年的高考实践,“思想健康”和“感情真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文章的精髓,渐已成为作文教学的共识。这也是《考试说明》将“思想”“感情”并提的根本所在。可以说,感情的虚假苍白甚至消极颓废,必定要影响到作文思想的建树,说得通俗一点,感情真挚与否,不仅仅是一个作者有无其情的小问题,它还是一个关乎文章思想高下的大问题。

  那么,从操作的层面上,怎样做才能写出“真情”作文呢?我们提倡:事当、情真、言美。

  事要当。议论文中举事用例,必须以能支撑文章观点为度。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件中,感情“真”,先要求事件“当”。事情凭空捏造固不可取,都来亲历也不足信。叙事当否,全在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典型性以及情感度。真实并不无感动且足够支持立论的材料,可来自两个方面:自身或亲友师长体验到的斑斓的生活和丰富的阅读。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当”(贴切)为尺度,有所选取地驱遣于我们的笔端。

  情要真。中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阅历多不可能太丰富太复杂,很多时候,调动真情的确并非易事。在可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要慎重取舍事件。“为情造文”,关键在一个“为”字。*日里做了有心人,积累既丰,见识便广,所谓成竹在胸,心中有情,怎么写都会是好的。临阵时才来抱佛脚,感受已浅,认识辄低,所谓全无主持,心中历乱,弄不好就会矫揉造作,贻笑方家。拒绝体验的虚情假意,绝不可能打动人心;而开启人生的真情实感,则必须在对现时生活有所体察、认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言要美。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纷纷繁繁的情,如何表达?而所表现的感情,有高雅粗俗之分。并非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语言要迎合哪类情味,是颇有讲究的。美好的语言是高尚的情感最终得以附丽的基本保证。

  谈高考作文 19

  对于语文高考的作文一项,数年来皆为舆论之焦点。盖因应试教育体系之下,因循刻板题海之中,唯此一项可成为学生自由发挥,展现文才之地,作文满分者似可比旧时状元及第,嘿嘿,名倚文章著,得失万口评,故而媒体也是很乐于跟进炒作的。然而满分作文却往往不能服众,至少难以服我。在浮躁的文教领域,目迷五色之际,大概人人都很容易看朱成碧。

  忆及当年某人的诗词,某段时间常被誉为超群绝伦,甚至有称连李杜都望其尘而莫及的。在我个人看来,其诗词只能说部分诗词确有境界,两三首可称善,但单从文学角度看并非超一流佳作,至于诗词超越李杜之评价则有点非愚则诬。那为何有此一说?除个人崇拜等政治因素而外,还有民众普遍传统文学素养低下的原因在内,包括一些论者,未必真的十分深通古典文学与诗词。在所谓破旧立新之际,满眼看惯标语口号体文学之人,乍见如此依格入律之古体文字,惊为天文,评个满分也是可以理解的。

  没见识过狮子老虎就大吹藏獒法螺的类似现象,高考作文评分里也有。无论当年高考的《赤兔之死》,还是如今高考出现的古体长诗,就文论文,若认真地从专门古典文学水*的角度衡量,只能算聊充一格,其中不乏语言粗糙、字词失当、逻辑不明、文白杂糅、堆砌陈句、体格不纯之处,至少在我这个攻英语专业、并未中文出身的非专业人士看来,这些文字并未达到如何佳作之地步,细究起来,得满分者何故?主考官自身水*和学养不足当然首当其冲。很多主考人员,其古体诗文写作水*如何?能否准确地为这类文章鉴定评分?是否存在未见北海而望河兴叹之嫌?

  钩深致远,问题还有――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中选拔应试体系的荦荦大端,千军万马抢过桥,其弊早为人所尽知。而要使这个庞大体系在不倒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显得合理、有吸引力,那么除了数理方面只能看分数这个硬指标外,高考作文一项大可成为所谓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热点聚焦所在。各地若作文满分之学子,即可成为当地教育之招幌,好像就可以凸显地方人文之盛一般。

  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高考评分中如此地看重出奇出怪附庸风雅,能写上几句皮壳似模似样的古诗文便是满分,长此以往,以偏门投机者必然趋之若鹜,阿其所好,以至于如今又有描摹金文甲骨,敷衍成文以求一逞的应考者,完全偏离了语文作文考试之宗旨。那些真正语文学得精到扎实、通观古今,博览群书之辈,其惯常作文未必喜作惊艳体、惊人语,是否就难有慧眼识珠?这些学子没有写古诗古文,也许乃是出于慎对考试,不敢弄险的缘故,但我绝对相信其中有不少学子有能力写出无论内容、思想还是文采、格律都远胜《赤兔之死》和今年长诗水*的古诗文来。

  美国如Ivy联盟的某些名校,若求攻读文学方向者,其选拔考试也中有personal essay一项,千变万化也必看其是否通晓英国传统历史与文学―文艺复兴―20世纪当代文学之方方面面,文字运用是否熟练准确,理据是否充分,思维是否有逻辑,评分中诸多方面不可偏废,绝非哗众即可取宠,针对考试包装个漂亮甚至完美的形式是没用的。

  最后对于高考作文评分,说说我的两个观点:

  一,语文高考作文评分应重视语言文字之本身,不可完全视同科举之策论。前几日沪上有语文高级教师呼吁给有错别字但题材独到之作文满分,窃以为不可:醇乎醇者和大醇小疵之间毕竟有别。作文立意独到当然好,问题是语文学科的作文考察,岂能将文字书写正误的标准一朝毁弃?不给满分给个高分又何碍?关键是语文考试不同于科举考试的策论,皇帝就当时政、农事、民风等出题,由考生对答对策,以此选官,重视的是论说有见解,见解独到。而语文考试考的就是语文,那些语文能力真正出色的,未必观点独特,对他们也应该公*一些。

  二,语文高考作文评分不应以是否吸引眼球论高下。哪怕学生的作文套路就是看惯了的起承转合,也不能就此认定便是*庸。高考作文评分应更重视那些文笔扎实、言之有物、语言纯熟、锤字炼句,将文字与思想驾驭得心应手之作。优秀的作文未必语出惊人,谈言微中亦可加人一等;未必锋芒毕露,含英咀华亦可动人肺腑;未必标新立异,鞭辟入里亦可操得左券;未必题材出奇,文笔老练亦可佛眼相看;未必搞怪立异,独具文风亦可各擅胜场;未必彻底文言,善援古典亦可稍胜一筹。这样去选拔,才是语文考作文之初衷。

  说到底,我们的语文高考评分还是要重视学生评价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本身,切不可搞成单纯的“眼球”评分,鼓励为出奇制胜而投机。明年如若再度遇上气势逼人、外表炫目、貌似“可比甚至可超李杜”的诗文,评分的考官们似可表现得更加专业一点,再勿轻与满分。

  或者实在要显“人文之盛”的话,高考可单开辟一项古诗文赋写作项目,一视同仁,人人皆写,方见真章。

  谈高考作文 20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舍我其谁,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树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使我们为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而勇猛作战。——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

  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需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矢志于成功的人们,他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url=]大陆[/url]中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永生;他们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红军[url=]战士[/url]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科学,充满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类站在自然与社会圣殿的门口,不时的规探其中的奥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设置的禁区,徜佯于科学的无尽美妙。于是我们看见杨振宁李政道勇于质疑前人,看见吴剑雄勤于实验破解谜云,看见一代大师王淦昌在极其恶劣的科研条件下为物理学发展献计献策。——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眼。

  望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凡成大事者,皆为意气风发,慷慨激越之人。让我们以舍我其谁的意气为帆,以献身理想的意气为指引,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意气为浆,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远航!


谈高考作文9篇(扩展3)

——高考作文12篇

  我们应该克制支配欲,别企望把别人雕琢成我们的样子。

  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蠢才。恰如其分。如果人的思想皆如此这般方正,那么我们的世界也就不会再是缤纷斑澜了。

  正如情歌中有"情歌王子"张信哲"爱如潮水"般的缠绵,也有"苏式情歌"经典苏永康"爱一个人好难"的悲凉;有"歌圣"张学友"饿狼传说"般地火热,也有"浪子歌手"齐秦"大约在冬季"的隽永。没有思想的棱角,便没有个性的纷呈,没有个性的纷呈,便更没有了自我,艺术也便没有生命力。

  别让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的言论所掩盖,别让自己的个性被他人的思想所修剪。

  没有苏轼、辛弃疾们的张狂个性,就没有豪放派"大江东去"和"西北望,射天狼"的绝世气概;没有柳永、李清照们的多情伤感,就没有婉约派"执手相看泪眼"和"人比黄花瘦"的一唱三叹。

  从普希金汹涌澎湃的《致大海》,到冰心那充满母爱、童真、自然的《春水》,从闻一多回味悠长的《红烛》,到舒婷含蓄深沉的《致橡树》。青钱千张,香波浮上,嗅之若无,若即若离,恍兮忽兮,令人神移。这是从一种思想到另一种思想,从一种个性到另一种个性的张扬,他们思想的棱角,闪烁着灼人的光芒。

  因为思想的棱角,我们有着万物苏醒,勃勃生机的"无边光景一时新"式的春天;因为思想的棱角,我们有阳光四溢,裙带飘飘的"今听玄蝉我却回"式的夏天;因为思想的棱角,我们有落英缤纷,寒秋独立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式的秋天;因为思想的棱角,我们有"千树万树梨花开"式的冬天。

  泰戈尔说:"别踩住我的思想。"我说:"别修整我的个性。"

  这个世界需要"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慨,也需要"唯愿孩儿愚且鲁"的愤慨;需要"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沉哀婉,也需要有一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超然旷达,需要有一个"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绝世芳华。

  思想的棱角,是个性的萌壮,别让自己思想的棱角被他人的思想磨去,坚持自己独特的光芒。

  在这个山穷水恶,不,应该是穷山无水的小城*大,有两个字一直都是我的目标——“争气”。我不听话时,父母会说我不争气,当我学的乖巧懂事时,邻里亲戚会对父母夸赞我很争气,老师也偶尔在勉励我努力学*时,告诉我要争气……这种种责备,或是鼓励,让我明白用能力,确切的说是用学*去改变命运,活得灿烂,便是为父母,为自己争气。自然,最终迎接我的搏斗——高考,就成了一场成王败寇的翻身仗。

  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考不上大学又如何?马云读书时,数学还考过个位数呢!福布斯榜单的富豪,也并非全是学霸。况且那些明星歌手的出场费也能让一个普通职员的工作者辛苦上好多年。只是,毕竟马云只有一个,他能成功一定有他的理由和可贵的机遇,我们没有天生丽质,我们也保养不起……

  走别的路,通过努力加之好的.运气,或许能够成功,但是,没有强大的后盾,我们赌不起。

  也许,现在真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家里有钱,还会在意高考吗?考个好大学,就证明自己不是顽固子弟,就是个考不好的,也还能享受着高端生活。如果不喜欢读书,还可以去试着玩商业,赚了,继续干,赔了也不用担心,自有老爸来解决。再看,穷人家的孩子去经商,赚了,成为人生赢家,若是赔了,恐怕很难再有出头之日!再者,假如去学钢琴,成不了,以后还拿什么安生之命?

  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们只能抛弃这些高投资,高风险的选择,抓着考大学这根救命稻草,从多少年前就“闻鸡起舞”,直至多少年后的高考前夕还是“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对,一举成名在所有的称赞下,考上重点大学,无疑是给父母争气,让自己有翻身的机会。

  至少,高考对于身出贫穷的我们来说,是一场成王败寇,走出去亦或是留下来的决战。

  看着"绿色生活"四个字,我的眼前便出现了无边的绿色,展现出一个永恒的绿色的世界。绿色的生活,不单单指自然的颜色,更是心灵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这位豪放词人的杰出代表,虽仕途多舛,但他以博大的心胸,澄澈的心灵,把自身的不幸,溶解于绿色的山水,淘洗着心胸的愤懑,演绎着达观恬淡的人生。白色的苏堤,绿色的西湖,加上苏子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功名利禄成败得失悲欢离合,此时已全都忘却,映入诗人眼中的是,潋滟的水光,空蒙的山色,还有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美若西子的湖水。贬谪赤壁,在朋友看来,悲愤已极。但苏子借此遨游古战场,面对滔滔大江,巍峨赤壁,虽有些许感伤,但仍吟诵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雄伟诗篇。游着游着,苏子就会物我两忘,于山水合二为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旦融入自然的绿色生活,现实的得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

  且放白鹿青崖间

  看,骑着白鹿从青崖间飞临的,不正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吗,他为什么不在长安填词作赋,引贵妃艳笑让力士脱靴呢,不!他明白了他的生活在绿色的山野,他明白了"安能吹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明白了"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他明白了心灵圣殿在青山绿水间。于是他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千古盛唐,徜徉于绿野田园,漫游于名山大川。年轻是的强烈的功名利禄感,使他醉着他醒着,回归自然后,使他醒着他醉着,他醉于秀美山水,他的诗情如瀑布飞悬江河倒泻,一泻千里而不可遏制,随着一场官宦之梦的灰飞烟灭,一位千古诗仙矗立人间。

  心远地自偏

  古时主动弃官,回归园田的为数不多,最有名的恐怕要数那位五柳先生陶潜了。

  在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封建社会,先生为什么要弃官呢。他的诗文是最好的答案:"悟以往之不见,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恐怕是最佳的注释,感觉为官是错误的,回归田园才是最好的选择。"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在先生看来,离开污浊的官场,回归绿色的田园,才是正确的选择。于是他把心灵融入山野,于是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于是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是他"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于是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于是他"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先生为什么会这样清新高雅呢,他的回答又是那样的饱含哲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此可见,要想过上绿色的生活,首先心中要有一片绿色,这样,你无论身处何处,都会清风拂面明月满眼山泉润脾快乐达观。

  袁隆*把生命中在绿色的稻田,一位上海的妈妈把生命植入毛乌苏大沙漠,心灵绿了,尽管四周有时荒芜,但你一i定会把周围变成绿色。

  我渴望绿色的生活,我更渴望生命的绿色!愿绿色永伴我生命,"乐夫天命复奚疑!"

  我能

  我能我能些什么?家长需要我考清华,我能一定不办到;家长让我读电大,我能一定办到。究其能否,无乎能也不能,不能也能也。

  看着作文题目《我能》,不仅思量长久,无法下笔。究其然,实在是想不出能与不能之区别。

  邻居阿哥,去年东北大学会计学毕业,随后在一家县级市寿险公司做业务员。当初他是我们这栋楼的.骄傲,何其能也?当时老妈甚是羡慕,问我能否也像阿哥一样,给全家带来骄傲和光荣。我答曰:能不能需另当别论,说我能也许我就能,但要看我能不能考上;说我不能也许不能,但不能考上并不代表我考不上。如今看阿哥回来做保险业务员,我真想替他说,当初不那么能耐考东大,如今也许用不着和那般老婆小妇一起挨家串门拉保险了,说不准早干几年凭资格,还能弄个主管或经理干干。

  看三国想孔明。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孔明自诩治天下,我能行;七擒七纵孟获,实属技高能干;排练空城计,实属胆大能装;临死不忘毒死司马老儿,实属能骗怨鬼。孔明者,实属能人也。可火烧连营七百里,他未能赶上;派马谡守街亭,他未能周全;六出祁山北伐魏,他未能夙愿;魏延脑后有反骨,他未能自制妒心。孔明者,也属非能人也。

  能者多得:能吃、能玩、能闹、能花钱,我都能,终因银根紧缩而不能,非我不能也,乃钱少而不能也,因此未能能者多得;能者多劳:老爸能忙、能累、能吃苦,无非月薪500块,非他不能也,乃权小而不能也,因此终究能者多劳;能者多上:姐夫能干、能忍、能文笔,可惜只做小科员,非他不能也,乃无人无势而不能也,因此未必能者多上;能者多福:姨父高中文化当镇长,能说、能捞、能富家,无奈也得蹲大墙,非不能也,乃他太能也,因此未能能者多福;能者多妻:二叔能赚、能骗、能女人,儿女一群老婆一大帮,最后破产无人管,非他不能也,乃他能过也,因此未必能者多妻。

  综上所述,能与不能,真是不能一语定论。马克思说得对,能与不能,是对立统一关系,是历史的范畴,今天我不能考上大学,不等于我明天不是亿万富翁;我今天考上名牌大学,不等于明天我就是时代骄子。还是老师说得对,说自己能的人,就是骄傲自满,必然骄兵必败!还有奶奶说得对,谁说自己能,必将出头檩子先烂。更有女朋友说得对:你还说能?裤兜比脸都干净,还吹!如此道来,何必说我能,能的时候也要说不能为妙,不能的时候,更不能说我能才好。

  因此,看到今天的作文题目《我能》,我实在有些犹豫,真的为老师能出这样的题目而感到不能理解,并且替老师尴尬。但我相信,虽然我不能写出一篇题目叫做《我能》的优秀作文,但我能为今后几年的高考作文提供几个像样的考试题目:《我能你也能》20xx年;《能不能都能》20xx年;《你不能,我让你能》20xx年;《能了不白能》20xx年;《能了也白能》20xx年;《能痛了,也能》20xx年;《终于能大了》20xx年;《能坏了,谁能》20xx年;《怕了,我不能了》20xx年;《终于能下来了》20xx年;《谁爱能谁能》20xx年;《我能不能不能》20xx年;《我坚决不能》20xx年。

  写到此处,我真的为我能写完这篇《我能》文章叫好。我真的太能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何以为“上善”?何以为“若水”?

  我常常暗自思付:若人真的可以像流水一般潇洒过活,那便真的欲无所求了。初春,天街小雨润如酥;夏日,瓢泼大雨现凉爽;深秋,秋雨梧桐落叶时;寒冬,瑞雪纷飞兆丰年。水,当真是四季都可以见到你的影子。扬扬洒洒,艳丽的花瓣留不住你的脚步,纠缠的荆棘挡不住你的身躯,哪怕是屋檐暂时把雨水拦截,太阳一出来,呵!你便又化作一滴又一滴水的精灵,往更辽阔的天空飞去。好像这世上没有什么能够把你束缚,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地把你禁锢。我又想起那得道的列子,腾云驾雾飞翔于九天之间。他可是真正的潇洒自由?不,他比不上水之无所惧难,比不上水之无所约束,比不上水之那般洒脱自在!上善若水,何以为“上善”?何以为“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世间任何困苦都不能让你一蹶不振。我所向往的,是像流水一般能披荆斩棘,能过滤掉世间一切烦恼。若水自由。

  思及此,抬眼望见那瓶中水,想到那楼外池,不禁嗤笑。在这尘世上,谁又能真的身心皆自由呢?倘若真的把一切羁绊都抛却脑后,那也只不过是把“逃避”、“懦弱”穿上“自由”的糖衣罢了。瓶中水、楼外池,虽身困于一个范围之中,但是它们的心灵却从不寂寞。你可曾看见那水中的朦胧倒影?周围的柳绿花红?那是水把万物都纳入怀中。所以,留住内心对洒脱的向往,也是对追求自由的别样境界。

  涓涓流水,还在静静地流淌,带走污浊,前赴后继地奔向更广袤的海洋。有人这样解释:“上善”意指“最善”,即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这般。的确,水的谦卑是没有人可以否定的。它可以与山林谱一曲和谐之歌,与高山跳一曲高亢之舞。“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可见水的重要性。但水却没有不可一世,而是谦卑地与万物和谐共存。我们确实就当若水这般柔和静美,谦卑不自傲。特别说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所提供的所有高考作文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水是充满韧劲的。水滴石穿,这其中“韧”和“劲”也就不用我多说了。而那生活在遍地荆棘,深山中的水,更彰显了它生生不息的力量。爬山时,特别是树木葱郁,原始生态保存的比较好的高山,常常可以看见粗壮树根的角落,有或大或小的空隙,那是一条条小水流,为了冲出禁锢,年年岁岁冲刷出的痕迹啊!正如那西域的高僧鸠摩罗什,那位著名的译经人。终年饱受吕光等昏庸之仕的迫害,但他却忍辱负重,并熬过了最艰苦的十六年。晚年翻译了多本佛经,在长安普渡众生。高考满分作文这种如水般“韧”的精神深深地把我折服,让我为之敬佩!

  关于水的道理,言犹尽而意未绝,在这里恐怕如何也道不清说不尽其中的奥秘。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少大道理。但是我们周围能像水这般,哪怕只有二分之一想像的人,都是少之又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还是身不由己的无奈呢?徒留一声喟叹罢了。但是,我坚信做人应始终秉持向流水学*的信念,不断走下去。到底如何才是做人的完美境界呢?

  “上善若水。善渊,善仁……无尤。”

  走在街边,我们总可见到这样的情景:音像店中,那轰鸣的音响中传出的始终是那节奏感极强的英文歌,人们也如过江之鲫般涌向英文歌专卖区,而那零落的、稀疏的民乐CD盒上却布满着灰尘。

  每每看到这种情景,我心里便涌出一股酸楚:“汉语真的走向衰落了吗?”大开的国门给我们带来了繁荣的经济,而那外来的语言也似潮水般涌入了年轻人的大脑,淹没了大街小巷。于是少了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多的是一份沉重的哀思……

  在我印象中,汉语是多么的美丽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用她那独特的婀娜带着江南的清香,伴着燕语呢喃飘入人们梦中,使那梦境亦真亦幻,氤氲的水汽打湿人们的易感动的心,何其妙哉!又或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的清新与明媚如同春日的黄莺穿柳,白鹭登天,将轻灵投向那一如水洗的碧空,也如同独上高楼的青涩江南女子,将一眼隐隐的凄怨化为一汪美丽的池水,滋润、迷醉了五千年的华夏古国!这是多么的令人心向往之。

  汉语也是神奇的。某位作家曾写过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文言短文。内容浅显,但据说通篇文字只有一个读音“shi”(当然,音调不同),这实在令人惊叹。也许,世界上也只有汉语能做到呢?

  可是,我们拥有着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却为何要弃之不顾,而去追寻其他民族的语言呢?每个国家的人都会说:“我们的语言是世上最美妙的语言!”唯独那些不可理喻的崇洋者疯狂地攻击着自己的母语,着实令人费解。

  德国有这样的规定: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必须使用德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学*英语,本是为了方便与外国友人沟通,而我们甚至连面对同胞时也讲英文,这是为哪般呢?百年前,*被武力奴役,不想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被语言奴役……

  翻开线装书本,淡淡的檀香味飘进鼻子———这才是灵魂的味道啊!飘逸的李白、哀怨的易安、豪放的东坡,他们费尽心血构建起了中华民族的灵魂,然而这灵魂就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飘散了吗?不!决不能!请让我们一起张开双手,拥紧我们的灵魂吧!

  1 修辞开篇,展示文采

  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生动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高考作文,你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定能使文章增色添辉。下面举例中,运用比喻、排比,使语言形象生动、气势畅达、音韵和谐。

  例:千载风雨兴衰,你,静静地贮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唯有无字碑留下了你的浩叹。抚摸着那凹凹凸凸的碑身, 沧桑而感慨,你,只是略略扬起那时柔时刚的嘴角。此时,风,依旧凛冽;苍穹,依旧浩渺,你无语,碑无字,却完整地记下了你的不凡,青史依旧为你长流,在那 看似空白的无字碑上,却无限延伸着你——那个唐朝女皇的博大与智慧。(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点点空白 悠悠情思》)

  2 悬念导入

   吸引读者高考作文在开始写之前,不妨用3-6分钟精心构思,用悬念导入,这样容易抓住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吸引人们阅读,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例:很小很小的时候,总是喜爱看妈妈穿白色的裙子,她那么美,那么快乐,被妈妈牵着小手好幸福好幸福!那时候,妈妈就是我心中的天使。然而妈妈却爱亲昵地叫着我:“安琪,你是天使!

  我不是天使,要不被接进天堂的怎会是妈妈,而不是我呢?(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我是天使》)。

  3 故事先行

   引人入胜高考作文故事先行,能引人入胜。举例中的“蚌育珍珠”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它具体形象,引人入胜,包含着一个经历艰辛困苦获得成功的道理。

  作者叙写的这个故事很好地契合“雨燕减肥”这一话题的深刻寓意。标题中的“它”,正是困难、挫折、艰难险阻等的代称,突破它们,人生将变得壮美无比。作者以这故事先行,既能引人入胜,又切合话题。

  例:夏日里的炎热炙烤着大地,不知不觉中,海边多起了游泳的人。向远处望去,几个小孩像在搜寻着 什么,带着好奇我走了过去,才知他们是在寻找珍珠……一颗小小的沙砾被蚌无意识地吞噬在嘴里,蚌觉得好痛,似乎有一把尖刀刺向它的喉咙。但一切都无可奈何,只能日日夜夜地把它磨小、磨亮才能将它吐出。终于有一天,蚌被海水冲上了海滩,一个小男孩发现了蚌嘴里的沙砾,把它取了出来,但它不再是粗糙的沙砾, 而是一颗灿烂夺目的珍珠,蚌感觉轻松了许多,重新回到了海洋中。蚌育珍珠从此为人们所知,于是它的故事被人们所传颂,生命从此有了夺目的光彩,每一次去海边,我都带着崇高的敬意注视着蚌的艰辛。(江西高考满分作文《穿过它,生命从此壮美》)

  4 引用开头

   突出主题引用法是一种很常用的文章开头法,巧妙地借用诗歌、名言、典故、俗谚语开篇,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当然,引用要突出主题,要准确、得体,切忌张冠李戴、弄巧成拙。举例以引用诗词名句开篇,从多方面多角度论述了“意气”,增强了论证效果,突出了主题。

  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5 设问开头

   引人深思高考作文开头围绕主题设问,有问有答,能引人深思,突出主题。看看下面的例题开头围绕“纵然对的.会是苦涩,但苦涩之后便会是甘甜”这一主题,通过一连串的“问”和“答”,开启了思绪,突出了主题。

  高考作文开头围绕主题设问,有问有答,能引人深思,突出主题。看看下面的例题开头围绕“纵然面对的会是苦涩,但苦涩之后便会是甘甜”这一主题,通过一连串的“问”和“答”,开启了思绪,突出了主题。

  例:倘若你是一粒种子,告诉我,你会怎样?是等待春天的召唤,还是迫于与寒冬挣扎?倘若你是一掬清泉,告诉我,你会 怎样?是任凭风儿的吹荡,还是勇于激起浪花?倘若你是沧海桑田中的一颗沙砾,告诉我,你会怎样?是受命于雨打风吹化成一缕尘烟,还是敢于摩擦出晶莹的珍 珠?……大凡成功之士都会选择后者,纵然面对的会是苦涩,但苦涩之后便会是甘甜。

  Part 1

  六月,日光倾城。

  一辆砖红色的列车从女孩面前呼啸而过,她的裙摆飞舞,如同盛开的波斯菊。她张开双臂,在铁轨上摇摇晃晃地前行,铁轨延伸,向着远方,那个列车驶向的远方。

  列车上挂着深黑色的牌子,女孩默念上面严肃庄重的文字。世界忽然变得寂静,仿佛古老的吊钟将要敲响,释放出最后的魔咒。

  “高——考——”

  列车驶往六月的高考,而女孩在铁轨上缓缓前行,小心翼翼,迷惘得如密林的风,沉默得似深海的鱼。那个远方似乎遥不可及,又似乎*在咫尺。她向前方伸出手去,时光如漏沙般从指缝间滑落,在斑驳的光线中溅起纷纷扬扬的尘埃。

  Part 2

  有时候,我会想起那个乘着K155红色巴士去寻找永远站的阿狸。兜兜转转,他最终没有找到永远站。而我们在人生的岔路上兜兜转转,却已经不知不觉地漂泊过了一站又一站。

  高考,就这样成为莫名其妙地多出来的一站。

  才只是高一,这一年老师已经多次召开动员班会,苦口婆心地给我们讲高考的重要性,说要为了高考而奋斗,高一不努力就真的晚了。可是,眼看着一整年的光阴就要如一点点熄灭掉光亮的烟头,窸窸窣窣地从岁月的罅隙中坠下,我方才惊觉,我真的就这么晃去了高中时代三分之一的时光了。

  班里教室后面的墙壁上,贴着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便利贴。班长组织我们在上面写下自己心目中的大学,有人给它起了个温暖的名字,叫“梦想的星空”。我站在那片“星空”前,轻轻抚摸着那一张张用心写下的梦想。苏苏说要去浙大,小苑说要去有樱花的武大,淇淇想去港大,还有其他人写下的北大、清华,甚至是哈佛大学。每一份梦想都是沉甸甸的,每一份梦想都光芒四射。

  最后只剩下我,在梦想的边缘若即若离。明明梦想滚烫到几*灼伤时光的掌纹,可我的害怕偏偏不依不饶,将我不停地往逃避的角落里推。大概夜半惊梦醒来,汹涌而来的暗夜潮水也会嘲笑我的懦弱吧。

  Part 3

  恍恍惚惚间,又一个六月打马而过,一场又一场滂沱大雨冲刷着整个世界,这一年的高考已经到来。

  我终日在本子上涂涂写写,只留下一句话:“高考是什么,能吃吗?”我合上本子,赌气得眼泪快要落下来。对呀,高考当然不能吃,可是它究竟是什么,值得我们几乎拿命去拼?

  那么或许——

  高考是一树繁花,你选择盛放,它便有惊鸿一般的烂漫美好;高考是滚滚长河,你选择逆流而上,它便会拥你抵达风光旖旎的彼岸;高考是满天星辰,你选择发光,它便会将梦想跨越几亿光年送到你的面前。

  高考是那一趟驶向远方的列车,载着青春和梦想,沿着不变的轨道轰隆隆地离去。

  这便对了。不管前方是要翻山越岭,还是要披荆斩棘,我们都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高考。因为高考其实就是通往梦想的列车,翻过那座高山,我们才能更好地奔赴梦想。


谈高考作文9篇(扩展4)

——2022高考作文必备素材9篇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发射现场,一位姑娘格外引人注意,她就是文昌发射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女指挥员周承钰。*时,周承钰被同事亲切地唤作“大姐”,但其实她是一名95后。

  “大姐”能吃苦,也肯吃苦,是出了名的硬角色。在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测试任务中,“大姐”被定岗在位于脐带塔15层的二级连接器配气台。通往15层的路,是倾角接*90度的180多级钢铁台阶,很多地方难以直立行走,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普通人跑一趟都得冒一身汗,“大姐”要一天来回四趟。15层的工作环境,更是让多数人胆战心惊——不足8*方米的测试间,设置了两个配气台、4个转接盒以及上百根电缆和供气管路,空间狭小,没有空调,且充满了*体流动的嘈杂声。这种工作环境,连一些男同志都不敢轻易尝试,“大姐”却在这里整整干了60天,从来没有抱怨过,更没有迟到过,成功把二级连接器配气台这个“边缘岗位”,打造成了“党员先锋岗”,并顺利完成了长征五号火箭的复飞之战。

  2月7日的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初出茅庐的苏翊鸣,拿出全场最高难度,拼下一枚弥足珍贵的银牌。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苏翊鸣一鸣惊人的背后,是年复一年的刻苦训练,以及对这项运动执着的热爱。“专注于比赛,专注于自己的动作,不去纠结能拿到什么名次。”首次登上冬奥赛场,小伙子的表现和心态都颇有大将风度。他的出色发挥,也为这个项目的发展做了一次积极推广,让更多人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感受到00后*队选手的志气和拼劲。

  本届冬奥会上,*体育代表团运动员的数量创下纪录。其中大部分选手是首次参加冬奥会,比例接*75%。越来越多新生力量的加入,夯实着*冰雪运动的基础,也打开了未来更广阔的前行之路。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北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于是,刘真便请在场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校长有令,只好走上讲台,挂着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地球之父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因此被誉为“地球之父”

  丹尼斯·海斯生长在美国华盛顿州环境幽美的哥伦比亚河峡谷,他从小养成了爱好大自然的个性。到了大学时代,他虽然就读于法律专业,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环境问题的关心。鉴于丹尼斯·海斯在环保事业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曾荣获联邦野生动物协会,美国慈善协会,美国太阳能协会,远离战争组织的最高荣誉奖项,并被国家奥杜邦协会评为“100个最杰出的环保人士”之一。

  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我坚强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挖好的树沟,一夜之间就被风沙填*;种下的树苗,根部可能在一夜之间裸露,有的还会连根拔起。”在甘肃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每种一棵树,都是在承接大自然的战书。在沙进人退的不幸岁月,在“谈沙色变”的荒漠边缘,王天昌、王银吉父子挖坑居住,靠两峰骆驼运水浇灌,十一年间建起一道绿色屏障——6400亩压沙林。网友大赞这对父子:这是伟大的*农民!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吴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负重伤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却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志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勾践害怕自己会因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子,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加劳动,在越国人民的同心协力之下,越国强大起来,最后找到时机,一举灭亡了吴国。

  来到北京冬奥周期,武大靖一刻都不敢放松:“要付出120%的努力,对我来说,我不是去守,我也是去争冠军,因为能拿冠军的人太多了。”

  索契冬奥会上的对手维克多·安,此时已经成为*国家队的技术教练安贤洙,这一次,他们的目标合而为一。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赛决赛中,武大靖率先冲过终点线,他滑向看台,与教练们击掌。

  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就在五名选手比拼*半时,场地上突然出现安全隐患问题,裁判叫停了比赛。当比赛重新开始时,武大靖的体能已被大量消耗,但他尽力把匈牙利选手挡在身后,碰了碰队友任子威的手说:“快走!”

  在此前的采访中,武大靖曾说:“要是多几个人,整体水*更高一些的话,我们的团队会更厉害。”他的目标,就是成为“给队友安全感的那个人,或者是给队友鼓励的那个人。”武大靖对自己和队友的期许都已经实现。发令枪还将响起,武大靖也将成就新的传奇。


谈高考作文9篇(扩展5)

——新高考II卷高考作文:谈对人生的看法范本5份

  下课的铃声悠扬地传来,课室中就像炸开了锅一般,同学们都热火朝天讨论着,而我,却垂头丧气地坐在座位上,看着试卷上那个鲜红夺目的分数,有些不知所措……

  随着高跟鞋声在瓷砖地面上“哐哐哐”的敲起,老师手持语文试卷快步走入课室,似乎有点迫不及待。

  全班同学的眼中闪烁着不同的神色,有的兴奋,有的担忧。我属于前者,对于这次考试我已蓄势待发,有十分的把握。

  看着一张张的试卷派入同学们的手中,我的紧张也加深了一层,只见语文科代表朝我走来,我屏气敛息,当时的心吊到了嗓子眼,他说:“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我点头道是。“啪”他把我的试卷拍在了桌上,我的目光迫不及待地扑向期待已久的成绩。

  一瞬间,那个鲜红的分数刺痛了我的双眼,我已往对语文的热情仿佛被一只手拽入了无底地深渊,脸色更变,如木雕泥塑一般面无表情。每一个人的话仿佛都是嘲笑;每一个眼神仿佛都说着:“放弃吧,你的语文也只能原地踏步。”我甚至开始怀疑这科目是否适合我。没有希望,我的语文就如一座破房子,无论怎么修补,都只是一座破房子。

  那节语文课,我神情不属,熟悉而悠扬的铃声再次响起,我仍是盯着这张试卷发呆,突然外面传来了一声熟悉的叫声:“你出来一下。”我朝着门外看去,语文老师正若有所思地看着我,我知道这是对我的呼唤,不知是*惯性还是有意识,无形之中我拿起试卷朝门外走去。

  我走到语文老师面前,准备接受一阵狂风骤雨般的责骂。但事实上,并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句的分析“你看,这几个字词你是不该错的,这几分你是能拿的……”我不禁为此一惊,从小学到初中,我在班上的语文不好是公认的事实,甚至可以用伴食宰相来形容,之前很少老师主动找我面批。

  而我面前的这个老师,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样子算不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一头黑色带点棕的长发,一双略小却有神的眼睛,那直挺的鼻子给人一种坚毅的感觉。但此时此刻,这个老师让我感到一股暖流在涌动,让我感到她格外的美。她的一句句分析宛如一丝丝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我冻僵的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次的面批,让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老师,她重新点燃了我心中的希望,让我为之继续奋斗,让我在另一次的大考中语文拿到了班的前三。

  如果把我这次的失败比喻成一个无边的黑夜,那么她则是其中的的一盏灯,虽然微弱,却照亮前方,让我充满希望斗志昂扬。

  “当我坐在那破旧的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这是着名作曲家海顿说过的话。的确,钢琴是一个神奇的乐器。弹钢琴是一件幸福而优雅的事,钢琴的光芒将照耀每一个接触过它的人前行。

  几年前,爸爸妈妈让我学一件乐器,陶冶我的情操。我选下了钢琴,从此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次学琴,我跟着老师来到琴行。第一曲是音阶。伴随着悠扬清脆的琴声,一阕音符从老师的指尖划过,发出银铃般动听的声音,弥漫着整间琴房。哇!真好听!我迫不及待地向老师请教,弹出了第一串音符。音阶讲究的是快、准、狠。我摆好手型,穿指、越指。嗯,不错!我总算断断续续地弹出来,老师还要我回家多练*。我信心满满地一口答应下来。心中乐滋滋地想着,回家后就能弹出美妙的琴声了。

  刚开始,每天中午回来,晚上吃过饭,我都会自觉地弹上一会儿,练*几首小曲子。但是,我开始渐渐厌烦了。从头到尾,一直反复不断练*着同样曲子,真枯燥、乏味!我开始搪塞父母与老师,只弹自己练得很熟悉的部分,那些高难度的跳音、和弦,全部都糊弄过去。几个星期下来,我的琴技不但没进步,反而大不如前。老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单独找我谈话。

  “你怎么啦?最*是不是觉得难度大,不想练*了?”“太难了,我……不会。”“车尔尼曾这样说:‘练*是伟大的魔术师,它使看来无法演奏的乐曲得以演奏,并使它变得容易得心应手’。你不练*,谈何容易?所有人开始都不会弹,但他们不断练*,终于学会了。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听了这番话,我想到了我的理想,家长对我的殷切希望……。我被打动了,又拿起琴谱继续练,弹了好久,才捉摸到了技巧,但很多地方还是不熟。老师逼我弹了二十遍。手指发胀,一只只像杨梅一样酸溜溜的。沮丧、气馁了,但想到高雅、优美的钢琴,清脆的琴声响彻耳边,仿佛把我带入了舞会上,来到了雪花飞舞的圣诞节……。想到这里,我又鼓起勇气再次抬起发胀的手指练*起来。

  现在,钢琴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我演奏乐曲,心情也会随着动听的琴音跌宕起伏。一双手指灵活地演奏着,琴音徘徊于耳,每一个音产生回应,给我动力,交错的黑白键孕育不可思议的琴音,一串串音符从指尖流泻……优美的琴声总会使我忘却一切烦恼。静静地倾听,倾听琴声的诉说。是钢琴教会了我努力不放弃;教会我乐观;教会我抓紧时间,教会我许多许多……

  钢琴是我人生中的导师,不断教会我成长的道理。我爱你,钢琴。

  意志在这里被磨练,心灵在这里被洗涤,行为在这里被规范。这是我人生中的重要一课——军训。

  电视上,整齐、威武的军队阵容让我羡慕,整齐的踏步声让我激动,标准而强有力的动作让我心潮澎湃,我期待着我一生中第一个军训,希望这一天早些到来,8月24号,我们终于迎来了这一天。

  看起来军人们走得那么轻松、整齐,姿势是那么优美、标准。可是真正地练起来,我才感到艰苦。虽然是初秋的天气,但秋老虎的威力正猛,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毫不留情地炙烤着我们,不一会,我们已汗流浃背。站军姿、齐步走,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练*,让我的腿好像灌了铅,好像不听我的使唤,直发软。炎热的太阳在磨练我们的意志,滚烫的地板在考验我们的耐力。但是,我们顽强的坚持了下来,没有人叫苦,没有人说累,没有人掉队,我们战胜了太阳的炙烤,战胜了扰人的疲劳,我为我自己感到自豪。在全身湿涔涔的时候,我们脱去了娇气,逐渐成熟;在艰苦的军训中,我们扔掉脆弱,换上了坚强的盔甲。我们的毅力逐渐显露出来,我们的意志逐渐被军训磨练的更加坚强!

  军训是艰苦的,是枯燥的,但又是充实的。我们的身体在军训中变得更加强壮,风采在军训中展示。军训中的炎热、疲惫和艰苦,更能表现出我们的忍耐、坚持和顽强。短暂的军训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短暂的军训给了我用之不竭的财富。

  军训教会我什么是坚强的意志,军训教会我什么是规范的行为动作。那笔直的腰身,挺起的胸膛,昂扬的势气,告诉我那是军人的飒爽英姿;那骄阳下伫立的身影,那汗水中流露出坚强的双眼,那支撑着沉重身躯却依旧丝毫未动的双腿,让我为之震撼,为之感动。可敬的教官有着铁铸的信念,钢焊的意志,他们将铁的纪律带到我们面前,教会我们什么是军人的风范,什么是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军训,是一种宝贵而又难得的经历,它永远写进了我的记忆,成为我不可擦去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力量,在困难时给我动力和支持力,在我的人生旅途上给了我永远的财富和力量。

  树苗不经历风霜洗礼,怎能长成参天大树?雏鹰不经历狂风骤雨,怎能飞上万里苍穹?溪流不经历颠簸流离,怎能交汇于浩瀚大海?蓝天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的上彩虹?年少的我们,不经历艰苦磨炼,又怎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我会永远记住这次难忘的军训,这是我人生中难忘的重要一课!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成绩发下来的那一刻,我望着这份不可思议的成绩单,含着悲伤的泪水,夺门而出。滂沱大雨中,廖廖无几的大街上,孤身一人。

  凄冷萧瑟的大雨肆意地宣泄着,用悲伤给这个世界调色,晕黄的灯光无力地洒下,照在我迷茫的脸上。*日的艰辛努力,老师的鼓励与赞美,父亲对我的期望,这一切全都成了徒劳无功。

  绝望在我大脑中发酵,感觉就像一把利刃从背后深深地刺入我的心窝。滴答、滴答,这雨是对我的嘲讽?还是同情?

  “为什么?为什么我的努力付出换来的是失利?”我向着天空怒吼道。此刻我的眼中仿佛只有一种颜色--死寂般的灰色,任由那雨水拍打在我的脸上,任由那落叶从我身旁飘过,环顾这灰色的世界,我的眼前早已变成一片朦胧。

  远处,一个人停下自行车快步向我走来。他拍了拍我的肩膀,我扭头一看,是父亲。他用那深邃的目光看着我。雨丝从他脸旁划过,眉宇之间透着温和的气息,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和蔼的微笑,配上那一头乌黑的头发,这副温和的面庞仿佛给心神不宁的我打了一针强心剂。

  看着我慢慢地恢复*静,父亲开口说:“怎么一个人到这来了?天快黑了,回家吃饭吧。”说着,就揽住我的肩膀,走向停住的自行车旁,丝毫不提到考试成绩的事。我挣脱开父亲的大手,沮丧地着说:“爸爸,我考砸了”!父亲听了这话,停住了脚步,收敛了微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日里的努力我看在眼里,这次失利的原因我们需要详细去总结分析,你要记得,遇到挫折与困难,一定不能让它击垮了你,要怀着信心与勇气,寻找失败的原因和弱点,然后去改正它,从而克服它!”

  说完,父亲依旧是那副和蔼可亲的模样,笑着说:“走,我们回家。”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我感慨万千:是啊,遇到挫折不应该被打败,应该改正不足,然后战胜挫折。想到这,心中黑暗如同被父亲这一盏明灯照亮,这盏灯,仿佛照亮我前进的路,让我勇敢地面对困难,更温暖了我的心房……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勇敢地去面对,克服。当你在迷茫中徘徊时,灯塔为你照亮前进的道路,帮助你前进。成长的途中,有苦涩也有甘甜,一朵朵浪花,一缕缕馨香像永不熄灭的圣火,将我的希望之灯点燃,于是,我又看清了路,向前迈步。

  那晚,回家路两旁的路灯显得格外闪耀、明亮,犹如那盏为我照明的车灯,又犹如父亲对我爱的永恒。

  夕阳西下几时回,花开花落几春风。

  像一幅很美的山水画,山水漫过了田野,小路上的人儿,带着欢歌走向了远方。悠远晨雾模糊了画面,那色彩,黯淡了下去。

  迷路的时候,我慌忙得哭了,看着满天的霓虹灯,美丽而又诡异。我站在城市的角落,找不到你的身影。

  小时候,我会偎依在你的怀里,听你哼唱的摇篮曲入睡,那双温柔的弯臂,像是一道美丽的安全线。永远也不会害怕梦会有打破的时候,那一种安心,那一种温暖。送着你我悄悄地入梦。

  在那一片的草原,你会告诉我,这是小草,绿绿的;那是花儿,和我一样乖巧。我们牵着风筝,你说我就是你的风筝,我说我不是它,我不像她,要你牵着走。你笑着对我说,你现在不就是被我牵着吗?我走到你的前面,“跟着我走”你的笑容比夕阳更加幸福。

  我们站在小池塘的边缘,争先恐后的挥洒手中的鱼食,鱼儿欢快得一次又一次的跃起我们站在湖面上的时候,会仔细的

  端倪鱼儿游过的痕迹,我们的笑容便荡漾开来。那时的我们,任由水花一点点的浸湿我们的心,我的母亲。

  过去风景像幅画,画里有你的温柔,不逝的爱。

  我离开了。

  上学的时候,我学会了一个人睡觉,听着MP3睡觉,抱着娃娃,梦想着有星星的夜晚,那美丽的天际把我围了起来,那一种惬意,那一种稚嫩。带着我走过一个又一个夜晚。我看着一个身影,在摇曳的灯光下。我再一次躲开作业的打扰,滑向黑夜的边际。

  躺在海滩上,静静地数着,数着渺小的星星。和风一起飞到海边,看着美丽的波纹,我知道这是鱼儿的家,浪花奔腾着,我跑过去拥抱着她,我跑过去,她又把我送回来,她催促着我,该回去了。一个人来回的走动,一只一只的脚印踩满了沙滩,但是总觉得少了一对,一对谁的脚印?

  逆风袭来的月光,翻过爱的篇章,那最后的一页是“跟着我走”。

  “咚咚”是敲门的声音,我不愿理会,继续沉睡。朦胧的眼睛,看到一个身影,来回晃动,正朝我走来。

  身体突然暖了许多,清风袭起那人的头发,袭起我的思绪,我忍不住睁开眼睛。

  用手轻轻的抚摸,柔和的眼睛,溢出了不少的心疼,斑驳的影子总在摇晃,我走在去田野的路上,想要去看看小草,去看看花儿,去看看,风筝。火红的灯光,让我找不到回去的路。

  泪水晕开了思绪,模糊的过去变成了画。回忆被时间埋葬了,哀叹被夕阳埋葬。我要自己找回那条路,我的母亲。为了你的爱,我要回去。你的怀里。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