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书笔记 >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1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描述的故事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爱心,让我无比感动和崇敬。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永远是那么真挚。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教育是一种需要真情付出的劳动,唯独真心赋予学生,才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不同的老师对学生有不同的爱的表达法,有的如疾风骤雨,有的如细水长流。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也许没错,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让我们感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之中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李老师则不同,他给汪斌煮鸡蛋,给学生送生日祝福,和宁玮八年如一日地通信并一直鼓励她。由此可见,李镇西老师的爱是那么的真挚,因为贵在执着和坚持。作为一名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这样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实在是少见!这份教育手记,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不断的反思:如果我遇到这样一些难以管理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们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问题的反反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我以为我们应该用心去阅读,并且结合自己身的实践去读。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等的且发自内心的爱,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李老师是真正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正是这种爱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反观自身,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常带的班比较多,*时与每个班的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刚工作时的还是满腔热情,但现在工作的繁忙与压力让我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曾经对学生的那份执着与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李镇西老师的故事让迷茫我又注入了清新的活力。我深深地感到成功的教育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爱的付出,这些要比知识的灌输重要的多,教师只有做到爱的付出才会有爱的回报,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

  教育需要爱的付出更需要理性公*的教育方式。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沉重的思考。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些学*不好的学生则认为他们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消极的,这是教育的可悲。

  作为老师,我们在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我以为对于优秀生,我们不能只看重他们的学*成绩,更不能以学*成绩为标准来评判其他方面的发展。虽然优生的确在学*等方面表现得让人欣喜,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自高自大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心理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我们这些教育者忽视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差生,我们应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后进生的身上的优点。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今后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为班集体作出贡献,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各种“个性+特长”的学生才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加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和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关系。正是这份使命感促使李镇西老师从参加教育工作起就边教学边不断地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起初他读得最多的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说这些阅读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才使李老师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身。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我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读完之后也不难明白,正是由于对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与热爱,他乐意把自己宝贵的点滴时间都用在了阅读和教育事业上。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也要继承这份光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学*教育理论和知识,提高自身。最为重要的是运用所学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真正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搞好教育工作。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真诚的赞叹,热情的鼓励,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会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我也会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自己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2

  *日里由于工作比较忙,很少静下心来看书,但是听说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特别好,尤其值得一看,所以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拜读了这本书。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很多故事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满满的爱,真的是受益匪浅!李老师的很多言行都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比如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这绝对是一般教师很难做到的……

  都说教师的爱是博爱,当然的确也应如此,但是要将这份爱达到*衡的标准,对我而言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从学生角度看,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无论教师怎么对待,在他们心中都会有着各种不*衡,即便是我自己也会有这样类似的感觉。比如对于优生而言,教师的欣赏和器重是理所应当的,而对后进生的批评和漠视也不足为奇,这在我们的教育中的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有时候我也常认真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似乎无论我怎样努力摆正师爱的天*,好像永远都是摇晃的,面对优生的时候表扬和期望是我的正常情感,而面对差生时,对他们捣乱课堂,不认真完成作业等做法总是非常气愤,怒其不争的同时,进行数次教育,无果之后便是无可奈何的放弃。因此,要对所有学生做到一样的“爱”,的确非常不容易,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然而李镇西老师做到了!

  李镇西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因为弱势群体是不幸的,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只有爱才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也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教师,我真的把爱传递给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由于同时带七八两个年级,总共6个班,同时兼任801的班主任等,所以*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经常是上课进教室,下课出教室,很少有时间和学生坐下来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和了解。其实我也是爱他们的,我会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真的!但作为教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而是*易*人才对……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方法是独特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他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的基础之上,是真正*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其实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地付出,孩子们也同样会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渐渐地你会发现他们脸颊上那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莫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更加努力,你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重要的是有颗智慧的爱心!

  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绝佳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我,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二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拜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所谓的*淡其实就是*庸,是无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我而言真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加油!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3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描述的故事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爱心,让我无比感动和崇敬。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永远是那么真挚。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教育是一种需要真情付出的劳动,唯独真心赋予学生,才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不同的老师对学生有不同的爱的表达法,有的如疾风骤雨,有的如细水长流。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也许没错,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让我们感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之中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李老师则不同,他给汪斌煮鸡蛋,给学生送生日祝福,和宁玮八年如一日地通信并一直鼓励她。由此可见,李镇西老师的爱是那么的真挚,因为贵在执着和坚持。作为一名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这样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实在是少见!这份教育手记,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不断的反思:如果我遇到这样一些难以管理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们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问题的反反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我以为我们应该用心去阅读,并且结合自己身的实践去读。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等的且发自内心的爱,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李老师是真正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正是这种爱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反观自身,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常带的班比较多,*时与每个班的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刚工作时的还是满腔热情,但现在工作的繁忙与压力让我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曾经对学生的那份执着与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李镇西老师的故事让迷茫我又注入了清新的活力。我深深地感到成功的教育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爱的付出,这些要比知识的灌输重要的多,教师只有做到爱的付出才会有爱的回报,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

  教育需要爱的付出更需要理性公*的教育方式。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沉重的思考。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些学*不好的学生则认为他们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消极的,这是教育的可悲。

  作为老师,我们在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我以为对于优秀生,我们不能只看重他们的学*成绩,更不能以学*成绩为标准来评判其他方面的发展。虽然优生的确在学*等方面表现得让人欣喜,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自高自大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心理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我们这些教育者忽视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差生,我们应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后进生的身上的优点。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今后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为班集体作出贡献,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各种“个性+特长”的学生才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加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和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关系。正是这份使命感促使李镇西老师从参加教育工作起就边教学边不断地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起初他读得最多的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说这些阅读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才使李老师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身。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我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读完之后也不难明白,正是由于对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与热爱,他乐意把自己宝贵的点滴时间都用在了阅读和教育事业上。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也要继承这份光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学*教育理论和知识,提高自身。最为重要的是运用所学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真正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搞好教育工作。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真诚的赞叹,热情的鼓励,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会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我也会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自己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4

  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翻看这本书,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淡是*庸,是无为。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5

  1、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便现出了成功的曙光!

  2、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还是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个春天,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教育家写道:

  “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巴甫雷什中学》)

  3、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就是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4、以前我们不少教育者谈到教育,总是把学生当做空荡荡的容器,而所谓“教育”就是教师往这些“容器”里面装“高尚的思想”,装“美好的道德”。我在从教多年,和学生深入交往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其实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学生的心灵倒比我们教育者纯洁得多也高尚得多!“学历”、“阅历”、“经历”等使我们“成熟”起来,也冷漠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确应该向学生学*!

  那么,教育者真的就没有什么事做了吗?不,在有些时候,面对有些学生,教育的灌输也是必需的;但面对多数学生,特别是像宁玮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扶持”与“引导”:让学生保持一颗童心,扶持学生美好道德的萌芽不断健康生长,引导他们面对复杂甚至有时显得比较阴暗的社会现实,让“纯真”更坚强也更机智!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1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描述的故事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爱心,让我无比感动和崇敬。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永远是那么真挚。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教育是一种需要真情付出的劳动,唯独真心赋予学生,才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不同的老师对学生有不同的爱的表达法,有的如疾风骤雨,有的如细水长流。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也许没错,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让我们感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之中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李老师则不同,他给汪斌煮鸡蛋,给学生送生日祝福,和宁玮八年如一日地通信并一直鼓励她。由此可见,李镇西老师的爱是那么的真挚,因为贵在执着和坚持。作为一名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这样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实在是少见!这份教育手记,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不断的反思:如果我遇到这样一些难以管理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们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问题的反反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我以为我们应该用心去阅读,并且结合自己身的实践去读。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等的且发自内心的爱,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李老师是真正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正是这种爱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反观自身,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常带的班比较多,*时与每个班的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刚工作时的还是满腔热情,但现在工作的繁忙与压力让我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曾经对学生的那份执着与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李镇西老师的故事让迷茫我又注入了清新的活力。我深深地感到成功的教育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爱的付出,这些要比知识的灌输重要的多,教师只有做到爱的付出才会有爱的回报,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

  教育需要爱的付出更需要理性公*的教育方式。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沉重的思考。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些学*不好的学生则认为他们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消极的,这是教育的可悲。

  作为老师,我们在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我以为对于优秀生,我们不能只看重他们的学*成绩,更不能以学*成绩为标准来评判其他方面的发展。虽然优生的确在学*等方面表现得让人欣喜,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自高自大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心理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我们这些教育者忽视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差生,我们应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后进生的身上的优点。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今后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为班集体作出贡献,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各种“个性+特长”的学生才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加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和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关系。正是这份使命感促使李镇西老师从参加教育工作起就边教学边不断地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起初他读得最多的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说这些阅读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才使李老师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身。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我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读完之后也不难明白,正是由于对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与热爱,他乐意把自己宝贵的点滴时间都用在了阅读和教育事业上。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也要继承这份光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学*教育理论和知识,提高自身。最为重要的是运用所学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真正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搞好教育工作。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真诚的赞叹,热情的鼓励,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会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我也会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自己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2

  *日里由于工作比较忙,很少静下心来看书,但是听说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特别好,尤其值得一看,所以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拜读了这本书。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很多故事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满满的爱,真的是受益匪浅!李老师的很多言行都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比如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这绝对是一般教师很难做到的……

  都说教师的爱是博爱,当然的确也应如此,但是要将这份爱达到*衡的标准,对我而言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从学生角度看,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无论教师怎么对待,在他们心中都会有着各种不*衡,即便是我自己也会有这样类似的感觉。比如对于优生而言,教师的欣赏和器重是理所应当的,而对后进生的批评和漠视也不足为奇,这在我们的教育中的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有时候我也常认真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似乎无论我怎样努力摆正师爱的天*,好像永远都是摇晃的,面对优生的时候表扬和期望是我的正常情感,而面对差生时,对他们捣乱课堂,不认真完成作业等做法总是非常气愤,怒其不争的同时,进行数次教育,无果之后便是无可奈何的放弃。因此,要对所有学生做到一样的“爱”,的确非常不容易,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然而李镇西老师做到了!

  李镇西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因为弱势群体是不幸的,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只有爱才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也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教师,我真的把爱传递给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由于同时带七八两个年级,总共6个班,同时兼任801的班主任等,所以*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经常是上课进教室,下课出教室,很少有时间和学生坐下来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和了解。其实我也是爱他们的,我会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真的!但作为教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而是*易*人才对……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方法是独特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他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的基础之上,是真正*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其实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地付出,孩子们也同样会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渐渐地你会发现他们脸颊上那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莫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更加努力,你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重要的是有颗智慧的爱心!

  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绝佳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我,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二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拜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所谓的*淡其实就是*庸,是无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我而言真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加油!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3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描述的故事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爱心,让我无比感动和崇敬。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永远是那么真挚。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教育是一种需要真情付出的劳动,唯独真心赋予学生,才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不同的老师对学生有不同的爱的表达法,有的如疾风骤雨,有的如细水长流。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也许没错,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让我们感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之中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李老师则不同,他给汪斌煮鸡蛋,给学生送生日祝福,和宁玮八年如一日地通信并一直鼓励她。由此可见,李镇西老师的爱是那么的真挚,因为贵在执着和坚持。作为一名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这样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实在是少见!这份教育手记,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不断的反思:如果我遇到这样一些难以管理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们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问题的反反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我以为我们应该用心去阅读,并且结合自己身的实践去读。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等的且发自内心的爱,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李老师是真正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正是这种爱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反观自身,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常带的班比较多,*时与每个班的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刚工作时的还是满腔热情,但现在工作的繁忙与压力让我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曾经对学生的那份执着与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李镇西老师的故事让迷茫我又注入了清新的活力。我深深地感到成功的教育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爱的付出,这些要比知识的灌输重要的多,教师只有做到爱的付出才会有爱的回报,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

  教育需要爱的付出更需要理性公*的教育方式。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沉重的思考。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些学*不好的学生则认为他们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消极的,这是教育的可悲。

  作为老师,我们在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我以为对于优秀生,我们不能只看重他们的学*成绩,更不能以学*成绩为标准来评判其他方面的发展。虽然优生的确在学*等方面表现得让人欣喜,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自高自大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心理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我们这些教育者忽视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差生,我们应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后进生的身上的优点。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今后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为班集体作出贡献,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各种“个性+特长”的学生才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加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和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关系。正是这份使命感促使李镇西老师从参加教育工作起就边教学边不断地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起初他读得最多的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说这些阅读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才使李老师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身。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我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读完之后也不难明白,正是由于对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与热爱,他乐意把自己宝贵的点滴时间都用在了阅读和教育事业上。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也要继承这份光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学*教育理论和知识,提高自身。最为重要的是运用所学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真正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搞好教育工作。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真诚的赞叹,热情的鼓励,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会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我也会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自己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4

  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翻看这本书,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淡是*庸,是无为。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5

  1、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便现出了成功的曙光!

  2、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还是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个春天,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教育家写道:

  “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巴甫雷什中学》)

  3、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就是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4、以前我们不少教育者谈到教育,总是把学生当做空荡荡的容器,而所谓“教育”就是教师往这些“容器”里面装“高尚的思想”,装“美好的道德”。我在从教多年,和学生深入交往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其实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学生的心灵倒比我们教育者纯洁得多也高尚得多!“学历”、“阅历”、“经历”等使我们“成熟”起来,也冷漠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确应该向学生学*!

  那么,教育者真的就没有什么事做了吗?不,在有些时候,面对有些学生,教育的灌输也是必需的;但面对多数学生,特别是像宁玮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扶持”与“引导”:让学生保持一颗童心,扶持学生美好道德的萌芽不断健康生长,引导他们面对复杂甚至有时显得比较阴暗的社会现实,让“纯真”更坚强也更机智!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玫瑰与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沉默着?我不过是一朵花。”是的,我只是一朵小花,带着一丝芬芳,和着风和雨,我却执着地孕育着,盛开着,以最大的努力回报春天。

  吁了一口气,我合上了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玫瑰与教育》。

  连日来的语文课让我烦躁不已,压在心头的闷气仿佛黑暗中的吸血蚊子挥之不去。教书,确实不那么轻松!面对刚从幼儿班上来的小屁孩儿,使尽了浑身解数的我如虚脱般躺在了床上。是啊,58个孩子 ,58种脾气,58样表现,我还没有做到应付自如。铃声响过之后站在教室门口目光严厉的扫视,换来的只是孩子们目中无人的谈笑风生;一次次课堂表扬的同时,换来的只是孩子们不到三分钟的安静;激烈的课堂讨论过后,响亮的拍掌声示意,换来的只是令自己紧锁眉头的等待。面对一年级的孩子,我感到了力不从心。

  为什么活泼的孩子像脱疆了的小野马?为什么以往的教学方法失去了效果?为什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如此大的差距?教一年级,让我有深深的挫败感。

  忽然想起一个同事的话:一年级的孩子,不能用正常的思维去对待。细细琢磨他的话,觉得有几分道理。“正常的思维”不就是我们所想的吗,*惯了**想法的我,好像与一年级的小朋友走得太远了。于是,越是想照着自己的想法,越是得不到方法,越是想实现自己的目标,越是迷失了方向,想想觉得可笑,可笑自己竟成了南辕北辙中的那个人。

  “埋怨环境不好,是因为我们自己还不够好;埋怨别人狭隘,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育,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方法太少。”在课堂上一直强调学生:来学校学的就是方法。以孩子心目中的权威自居的教师,忽然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原来是那么的匮乏。

  尽管教育不单单只是老师的事,尽管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尽管不是所有的课堂预设和生成都能成正比,尽管教学本身就是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同样知道,成长就是一点点的对细节的反思累积起来的.高度,没有思考,就意味着枯槁,没有痛苦,就意味着死亡。

  我希望让忙碌的自己不断与宁静的自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自己不断接受理智的自我批判,让实践的自己不断接受理论的自我省察。

  “不管何时何地,谁收到玫瑰都会怦然心动。你看,一朵有一朵的含义。就好像红玫瑰代表对教育的付出和热情;黄玫瑰代表珍重自己,祝福别人......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色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

  起初被书名吸引,怀着对教育的探索和一丝浪漫情怀,我走进了窦佳梅老师的“玫瑰花园”,希望能在玫瑰园中获得启示但也有不少疑惑:*时令人焦头烂额有时还吃力不讨好的琐碎教育工作是怎么和这么美的“玫瑰”形象联系在一起。

  窦老师用真挚的文字在“清淡与忧患”中抒发对教育深深的思考,随她走*“听说读写的背后”伴随老师的脚步“管窥”日本教育的现状,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领略一道道文化的风景,我才明白正式对教育的激情和热爱为她*凡的教育生涯注入新的力量,令教育之花越发灿烂。“玫瑰”是窦老师的网名,在窦老师的心中,教育就是一朵开不败的花,正是怀着这样的热情和思想,玫瑰才四季芬芳。

  在对教育的忧思中,玫瑰老师谈到:要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老师。确实,教师的专业只有先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才能够真正的发展,只有提高自身,在时间中不断反思成长,拥有宽泛的人文视野,在坚持中学*,与时俱进,才能在岁岁年年循环的工作中找到灿烂的教育轨迹。

  在寻求本真的课堂中,玫瑰老师谈到“小红花的背后”,我也感触良多。一堂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类似“小红花”的奖励是老师一贯运用的方法,然而,在课堂中,也常常能听到“又没有叫我”的叹息,看到学生失望的神情,小花儿并没有开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正如窦老师所说“我们没有权利用**世界的胜败、积极或不积极之类的原则去约束他们和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要做的'是机器每一个孩子对学*和未来的热情、激起他们对荣耀的尊重”“不要仅仅以竞技的原则发放小红花,或者说不可将竞技的奖惩原则过早地一如到小学的学*中去”。那么我们除了对优胜者予以奖励,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或者不积极学生予以奖励,恰如其分地奖励学生。更应该在奖励的同时,教师寻求语文课堂的本真,激起孩子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中,教师把文字语文引入生活语文,把生活语文化成文字语文。这样的方式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还需要我积极地思考和探索。

  玫瑰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因为她找到了教育中传递关心与爱的艺术。我常常感慨个别学生太难教,软硬不吃,油盐不进,为他们感到惋惜,恨铁不成钢,。可仔细想想,或许还是经验不足,一味地用简单直接的教育方式,无法拨动学生的心弦,对他们的方式缺乏了“爱”的艺术。在教育实践中,当有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会显得急躁,对他严厉批评甚至大发雷霆,学生可能当下“老实”了,但也仅仅是一种假象,学生迫于老师的权威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正如玫瑰老师所说,对于学生的教育要掌握一定的艺术,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从心底关爱学生,付出耐心,细心、同情心,或许当状况出现时,深吸一口气,压下暂时的火气,听学生说一说,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想一想。

  读罢《玫瑰与教育》,我钦佩玫瑰老师对阅读与写作的热爱。在自序中她写道“当我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那么笨拙,有时候心里的感受的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这何尝不是我的感受,每次写东西,才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收录了窦老师的部分书评,阅读这些深度理性的文字,让我感受到窦老师的睿智、内涵,让我更加懂得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应该多读,把阅读当做一种*惯,使我们有效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

  窦老师是教育阳光下一朵美丽四射的玫瑰,她的孜孜以求,热情好学让我敬佩。我自知还是一株无名的小草,我也会在前行的道路上采集知识的阳光,沐浴智慧的雨露,望有一天,让每人手有余香。

  我怀着对名师的崇敬,读完了窦桂梅老师写的《玫瑰与教育》。乍看题目,还以为是教育教学理论,其实不然,这是窦老师*时的一些杂感,有的是写在网上的一些随笔,书中的内容有的是与教育有关的,有的是她自己的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好像更了解她了,书中对我最有益的莫过于她有关教学的感受,她的一些思维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对自己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她的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这话一点都不错,我认为,这门艺术的关键就是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而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掌握这门艺术的诀窍,更重要的是掌握爱的艺术。

  有些老师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好话听不进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没良心;也有些老师总是常常以“我是恨铁不成钢”来宽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甚至粗暴,认为只要出发点对,是爱学生,是为学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计较。于是就出现了不问青红皂白的斥责,甚至打骂学生的现象,其实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的话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我的“爱”是否能被学生欣然接受。其实,这是教师情感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缺乏了“爱”,更缺乏了“爱”的艺术性。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们就对他们严加管教,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动辄批评,甚至有时大发雷霆。很快,学生确实“老实”了,也许我们还会暗暗自喜,但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学生只是迫于你的权威,嘴巴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从爱出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付出百倍的耐心、细心和同情心,这样,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作为老师,我认为,对学生要从心底里拿出全部的爱心,爱得质朴,爱得自然,但是,这还是不够的,要想使爱独具魅力,还必须顺应童心,别具匠心,震撼人心,讲求爱的艺术。我想,这才是我们毕生所追求的东西。

  有这样的名师,就是我们学*的榜样,在钦佩窦桂梅老师的同时,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就应该学*她的教学方法和精神,从她的身上得到对我的身心和教学工作有利的东西。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在她的眼里,教育本身就是开不败的玫瑰花。

  在教学中,能成为骄人玫瑰的毕竟是少数,但只要我们善于自我“浇灌”,善于自我“反思”,我相信我们也一样能够激情绽放,留一缕芬芳在教育的这片园地里!让我们都来做一朵绽放在那校园里的玫瑰吧!

  《玫瑰与教育》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育随笔集,但我发现在封内的*版本图书编目数据的登记中却标注为“教育学-文集”。由此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随笔集,更是窦老师教育思想的呈现。

  对窦桂梅老师早已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学校有几次师德师风培训的内容就是观看李镇西、窦桂梅等老师的光碟。曾经在网上读过窦桂梅老师 20xx年3月27日在海淀区新课程与教师发展系列活动“特级教师窦桂梅专业成长研讨会”上的发言,并且收藏并发布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里。

  我不是语文老师,也不是小学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文中所举例的例子,我不全然知晓,也对有些思想没有感触,但这并不影响我对《玫瑰与教育》一书的阅读。“我总是对自己说:把话写得干净些、响亮些,有时候要斩钉截铁,有时候要委婉蜿蜒。要追求文章的琅琅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诵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得见作者的笑貌——它虽然是为自己而写,但却不拒绝朋友,它的每一句话,都应努力给读者亲切、可感、有味的感觉” (第4页)。每一种写作都有发表的意愿,《玫瑰与教育》写得很干净、很简洁,尊重自己也尊重读者(写到这里,我真有些难为情,因为我自己的文字有时真该归入垃圾,但还是在厚颜无耻地写着)。

  以“玫瑰”命名的窦桂梅老师也正如玫瑰般绽放:“像红玫瑰哇个人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色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我只是一朵花,没有多大的能量。但,和着风雨,执著地孕育着,盛开着,正以最大的努力回报着家人,回报着师长,回报着朋友,回报着学校,回报着社会……”

  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是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变成魔鬼,你就在制造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变成天使,你就在营造天堂。

  好花要有好心情赏,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赏到好的风光。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团火,就能释放出光和热;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块冰,就是化了也还是零度。

  亚里士多德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使得生命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

  因此,面对教育的系列让人不满的现象,面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困惑与压力,我们要从中寻找阳光、快乐的地方——根系教育的土壤,理想滚烫于心,紧贴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长。

  而只有从内心深处实现高“自我”的教师,才会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才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自己的水*和境界,才能对从事的专业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而表现出对专业当仁不让的意识和信心——而这些,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更为积极有益的,甚至是一生的影响。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菁选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8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有人说,童年得到的爱,是未来生活的光。作为一名教育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怎么教育孩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应该怎么做,我们一直在反复思考,我们是否成为了孩子童年的那一束亮光,指引他们探寻远方。我想我们要做有温度的教育,让孩子们感受我们深深的爱。

  假期,我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李老师用他一个个教育事例,阐述着他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对教育的思考。就如同书名《爱心与教育》一样,李老师是一个富有爱心的教育者,是一个有温度的教育者!

  李老师强调“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只有童心能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滋润童心。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手记一中描述了孩子们给李老师准备的生日惊喜,李老师给每位孩子的生日祝福,和学生宁玮多年的书信来往,和孩子们一起帮助贫困生伍建......从这些小故事里深深地感受到了李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爱。“良师益友,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成为他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李老师书中提到“后进学生”的转化。也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李老师在这一篇章中表述了他对后进生的认识和转化,用他的教育事例,给了我们很多关于后进生转化的教育方法。他从后进生形成的家庭原因,学校方面原因,个人原因分析,和他与“后进生”长期的磨合过程中,给出了一些他曾经采用过的措施:如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推荐好书等等.....在万同的身上,可以看到转化一个后进学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点变化,不论是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李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老师的耐心,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手记三中,李老师还谈论了“优秀学生的培养”。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

  李老师提出,培养优生,要注意六个方面:

  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

  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四、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首先明确他们在班上无特殊化,对所有同学都一视同仁。给他们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培养他们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理性精神,让他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

  从《爱心与教育》一书中,种种事例都能感受到了李老师富有爱心的教育。他是一位有温度的教育者,用他的爱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做有温度的教育,前提是爱。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不仅仅是和孩子一起玩儿,而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多读健康有益的书,努力地学*,才能为自己幸福的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寒假时间,我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来碰撞自己的心灵找自己该努力的方向。

  这本《爱心与教育》是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坚持,教育“后进生”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现教育应从爱学生做起,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兴趣爱好,学生们的快乐。就是回报教师最大的幸福。每个教育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但独特的性格会给予孩子们不同的感觉,用自己最大优势感化孩子们,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都会给你分享,这样便会体现自己的魅力所在。

  总之,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我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智慧点燃心灵;以民主*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里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高贵!

  《爱心与教育》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一、“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我的'思绪带进了我们班的小班长身上……

  放学了,孩子们陆陆续续背着书包离开教室,我也准备去办公室,子俊却把我叫住了,可爱的小男孩,尽管是班级中的捣蛋王,可是我很喜欢他,天资聪颖,活泼可爱,瞧他神秘的样子,我问他有什么事,他却示意我站到教室门口的那个角落里,还是一副老样子,嘻嘻地笑着。我亲切地对他说:“孩子,说吧!”他双脚不停地搓着地面,天真无邪的双眼看着我:“老师,班级里安排两个班长行吗?”我肯定地回答了他。“那……老师,我能当班长吗?我想当回班长呢!”我心里尽管格登了一下,但我答应了他,他鼓足勇气对我说,我能打击他的自信心吗?但是我如果马上让他当班长,同学们会接受他吗?其他任课老师会满意吗?说起我们班级的课堂纪律,所有的老师对他都摇头。

  我拉着他去办公室,他的小手紧紧攥着我的手,我的心暖暖的。我爱牵孩子的手,小时候老师牵我的手我觉得真幸福,我也想把我的爱传递给我的学生。他用诚恳的眼神看着我,这次看来是认真的。也许这一次我能改变他,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蓬勃向上的子俊。我问子俊:“*时,老师和同学们推荐的班长具有什么优点?”他想了想回答了我,一会儿就低头不语。我把他拉到我的身边,我猜他对自己没信心了。我在他耳边低语:“好孩子,别泄气,你有机会,老师会等待!”“真的?那就是说我还能当班长!”他喜出望外。

  从第二天开始,我在各方面帮助他,鼓励他,提醒他,每天放学后都会耐心地跟他交流一次他一天的学*、思想、课堂表现。这一切,同学们都没有觉察到。慢慢的,子俊变了,跟以前判若俩人,老师和同学们都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评价越来越高。他的红花本上也开满了鲜艳的小红花。在学期第二次评选班干部时以最高的票数摘取班长的桂冠。他兴奋得蹦呀跳呀:“老师,我成功了,我终于当班长了!”我激动抱起了孩子!

  二、“心心相印的教育”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徐茵是我们班的漂亮女孩,她有舞蹈天赋,幼儿园时一直在学舞蹈,一年级学了一年的拉丁舞,可是现在她嫌苦,不管父母和老师的反对坚决放弃。舞蹈老师深感惋惜。学*上也是如此,作业丢三拉四,听写词语紧皱眉头,做作业时叫苦连天,尽管我耐心跟她沟通,可这对她来说都无济于事。她的惰性导致她成绩不理想。这次元旦文艺节目表演,我们班级的是器乐合奏《亲亲茉莉花》,有十位同学伴舞,茵茵也是其中一位,她的舞姿最美。我一直夸奖她,让跳舞的几个同学以她为榜样。表演前为她换上精心挑选的旗袍,为她梳了最美的发髻,第一个为她化了妆。高挑的个儿,羞涩的表情,高雅的气质,真是太美了。当我为其他同学化妆时,她凑到我身边,悄悄地问我:“老师,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轻轻地告诉他:“因为老师喜欢你,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呀!”她恍然大悟的表情,后来一直坐在我旁边,看我给其他同学化妆,还不时给我帮忙呢。我心里暗喜着。精彩的表演让我忘却了排练的辛苦。演出结束后,她第一个奔到我的身边,我马上竖起大拇指,夸她:“好朋友,你的表演真出色!”听我叫她好朋友,她开心地笑了。

  以后的学*生活中,只要我们单独相处在一起,我就叫她好朋友。课堂上她会不时传递着她的笑脸,常常听到她响亮的回答,作业不再偷懒,书写端正了,我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课、讲故事、一起学英语,我俩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她把苦恼向我倾诉。单元测试里要求写一篇写人的*作,写一位班级里亲密的伙伴,写一件俩人之间值得写的事,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然后开始写作,都写了班级里的同学。可她却写了一篇《我的朋友周老师》,从没见过她写得这么真挚感人的作文,以前总是三言两语,草草敷衍了事。可今天她却另要附页,她把我鼓励的话记得一清二楚,三年级的孩子呀,刚刚练写作,却能通过*作表白心声。我知道我们的友谊在不断升华,我知道茵茵在以后的学*道路上不会再停滞不前,一句朴实的“因为我们是朋友”,是一盏帮助她远航的启明灯,她还跟我说,想继续去学拉丁舞,她要把最好的舞姿展示给我这个好朋友看。

  才读《爱心与教育》一下子,我就被他的一颗爱心所折服,正是这颗爱心使得李镇西老师和他们学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也正是这颗爱心,使得李镇西老师将满腔的热情都洒在了学生身上,将全身心都投入了教育事业之中。也让我明白了,要想当好一名老师,就应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学生,每个老师都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把自己当成是学生的好朋友,可以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当做是自己的教育对象,觉得可以随意地指责学生,也不可以装作是亲*,实则是居高临下的命令,我们应该和学生耐心的沟通,真诚的沟通,应该好好借鉴一下李镇西老师对学生所用的耐心和爱心,用真心与学生交谈,使他们能够对自己也敞开真心。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而现在的很多老师呢?经常用有色眼镜看待那些所谓的差生,用所谓的正义来批评那些喜欢捣蛋的学生,用所谓的公*来冷漠那些落后的学生。殊不知,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等的,教师不应自认为是高人一等的对待学生,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关爱。

  应该学会赞美和宽容学生,尊重学生所取得成就,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应该用自己的爱去引导他们,有时都不需要言语,只要让他们感受都自己的一颗爱心,学生就会自我反思,走上正确的路途,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反之,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己当初的想法就会背道而驰了。充满爱心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才会使教育过程散发温馨的光芒。

  同时我们也应该勤奋刻苦,保存好学生的心血,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中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而现在很多的老师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就会随意的丢在了一边,也不会好好的珍惜学生的努力成果,我们以后从事教育事业应该和李镇西老师好好学学,收藏好学生的一切努力成果,同时这也是自己教学成果的见证,在多年的后某一天,将学生的这些作业重新展开在他们的面前,他们必将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自己,也会让他们领悟到自己是用真心来对待他们,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道路也会有很重要的积极影响。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对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来说,是一本很有启发意义的书籍,我们应该好好的和李镇西老师学*,学*他的精神,学*他将满腔的心血致力于教育事业当中。我们应该有一颗强大到可以包容一切的爱心,应该和学生以朋友身份相处,这样才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呼,让学生以有我这个老师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学*,生活也更加有效率。

  1.教育者的明智和机智,在于引导“后进学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P60

  2.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但是,必须指出,“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师因此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是极不公正的。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P61

  3.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P65

  4. “后进学生”写“每日九问”。引导“后进学生”养成每天“自省”的*惯: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预*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P66

  5.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比方说,这个星期,你多次主动打扫教室,同学们就因你的存在感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又比方说,你主动帮同学修理坏了的椅子,那位同学就因班上有了你而感到了幸福!李老师希望你永远做一个能让别人感到幸福的人!P69

  6. “我给你找了两位老师,让这两位老师随时提醒你别违反纪律。一位就是你自己——每个人的上进心和意志都是自己最严厉的老师;另一位呢?是你的同学——我打算给你安排一位‘帮助人’,由这位同学随时注意你的表现并提醒你改正。之所以叫‘帮助人’,就是说,这位同学是出于对你的爱护而帮助你进步的。”我(李老师)脑子里转了个弯:与其由我给他指定“帮助人”,不如让他自己给自己找“帮助人”,这样他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更强,效果可能会更好些。于是,我说:“这个‘帮助人’,由你自己在班上找。条件是:1.你最信任的人;2.他比你表现得好;3.他又坐在你附*。”(李老师:我和万同的故事)P75

  7.离开了对学生心灵的尊重,还有什么“教育”可言?P80

  8.一个人要改正缺点,不光要看他口头上的承诺,更重要的是言行一致。P88

  9.童心可鉴,泪眼作证——有了一批又一批心心相印的学生,我便成了情感富翁和精神巨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者,还有比自己人格的丰碑铸在学生心目中更崇高的荣誉吗?P102

  【是的,有着学生对老师的不舍,对老师浓浓的爱,我想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所在!】

  10.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P104

  11.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P105

  12.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魅力就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吸引力。当学生对教育者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甚至崇拜之情时,我们的教育已经露出希望的曙光。P138

  13.教育离不开谈心,而让学生觉得“够哥儿们”的谈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艺术有时就是谈心的艺术。P140

  14.学*上“每天十问”: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没有?五问今天预*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可以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唯有坚持,才能真正步入学*的良性循环。

  【这里,学*上的“每天十问”和前面所提到的“后进学生”的.“每天九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针对的对象不同而已。“每天十问”,问的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有助于学生步入学*的良性循环。】

  15.真理总是朴素的。教育科学有时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再设法让学生坚持下去以形成*惯。(“每天十问”的好*惯)P149

  16.把考试当练*,把练*当考试。

  【把考试看淡一些,“不就是一次练*吗”,丢掉任何患得患失的思想包袱,可能反而考试时会发挥得好一些;而对*时的每一道练*,都要当成考场上的试题,一丝不苟,而且要有时间观念。这样,真的到了考场,也就不会紧张了。】

  17.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P166

  18.教师因自己传授的思想遭到学生反感而十分伤心,学生因自己关心的问题得不到老师的解答而万分苦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感到离不开对方,然而现在都失去了对方!

  这正是德育的危机之一,也是德育的转机所在——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者来说,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找回失去的对方,正是改革德育的一个突破口!P168

  看着那么多的好书,一时不知道看哪篇,不过我感觉《爱心与教育》应该是一本不错的教育类书籍——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细心研读,在感动之余常常受到很多启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虽然我曾今是教美术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最*,我也经常看《输在坏*惯》,《每天多做一点点》等等,看了之后,觉得轻松愉快,心灵上有很大的触动,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一点点。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上学期里

  的“阳光体育”运动中,我们班级那么多弱小的家伙,输给别的班级是不可避免的了,按着我以前的急性子,也会批评他们的。但我深深的感到,他们尽了很大的努力,也想为班级争光,也非常富有集体荣誉感,我不能伤害他们,所以我一直安慰他们,一直鼓励他们,其实这个过程中不仅他们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有些事很容易释然的。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没有?五问今天预*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了什么内容,今天复*巩固了吗?今天预*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培养良好的学**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对于我这个年轻的教师,要学*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终于看完了,起初是抱着涉猎的心态阅读的,可越读越觉得离自己好*好*,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困惑与之相联系,相比较。此时的心情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心灵的震撼更是不言而喻的,有感动、有感激、有惭愧、有反省,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而大脑中则凸显着几个鲜明的大字——爱心的坚持创造教育的奇迹。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振西老师让我明白,只有爱心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读着李老师的这句话,我不由地思绪起伏,我想学生之所以对李老师好,并不是因为李老师的运气好,而是李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太多太多,试想有几人能做到每天给学生煮鸡蛋?又有谁能做到李老师对宁玮、伍建那样的关爱,更何况万同这样的学生。李老师那份长达*五十页的“我与万同的故事”,着实让我震撼。我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感动着,不断地思索着,如果我遇到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羞愧无比!从万同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的艰难,更看到了李老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我想李老师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耐心与爱心,是因为李老师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因为感恩,他不断地付出,因为不断地付出,他不断地收获着学生的感恩,这样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才使李老师有那么好的“运气”,遇到了那么好的学生。因此不要抱怨学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做好,做深,做透。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做一时、一天的好老师并不难,难的是每时每刻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牵挂和爱护;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爱一个如李老师所说的象万同这样的差生。阅读此书时,我不断的反复自问:如果是我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怎样。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富有爱心的老师,可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一而再,再二三的犯错误,我还会象李镇西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吗?我不会,我会生气,会愤怒,会觉得他无可救药,会放弃。我们花的功夫和心血远远不如李镇西老师,我们的教育智慧、技巧远远不如李老师。我们对学生的爱是零星的、间断的、不恒定的,而李镇西老师的爱一如行走沙漠的疲惫者得到了甘霖,又如同痛苦无助、暗夜孤独的人赢得了星光,让人找到自信、自尊,让人振奋。这正是李镇西老师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根本原因。他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是我们学*的楷模,值得每一位教师一读。

  读了《爱心与教育》,反思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学生,走进教育!相信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这个暑假读完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爱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易*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与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的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在恰当不过了!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在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有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菁选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着那么多的好书,一时不知道看哪篇,不过我感觉《爱心与教育》应该是一本不错的教育类书籍——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细心研读,在感动之余常常受到很多启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虽然我曾今是教美术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最*,我也经常看《输在坏*惯》,《每天多做一点点》等等,看了之后,觉得轻松愉快,心灵上有很大的触动,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一点点。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上学期里

  的“阳光体育”运动中,我们班级那么多弱小的家伙,输给别的班级是不可避免的了,按着我以前的急性子,也会批评他们的。但我深深的感到,他们尽了很大的努力,也想为班级争光,也非常富有集体荣誉感,我不能伤害他们,所以我一直安慰他们,一直鼓励他们,其实这个过程中不仅他们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有些事很容易释然的。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没有?五问今天预*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了什么内容,今天复*巩固了吗?今天预*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培养良好的学**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对于我这个年轻的教师,要学*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有人说,童年得到的爱,是未来生活的光。作为一名教育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怎么教育孩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应该怎么做,我们一直在反复思考,我们是否成为了孩子童年的那一束亮光,指引他们探寻远方。我想我们要做有温度的教育,让孩子们感受我们深深的爱。

  假期,我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李老师用他一个个教育事例,阐述着他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对教育的思考。就如同书名《爱心与教育》一样,李老师是一个富有爱心的教育者,是一个有温度的教育者!

  李老师强调“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只有童心能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滋润童心。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手记一中描述了孩子们给李老师准备的生日惊喜,李老师给每位孩子的生日祝福,和学生宁玮多年的书信来往,和孩子们一起帮助贫困生伍建......从这些小故事里深深地感受到了李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爱。“良师益友,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成为他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李老师书中提到“后进学生”的转化。也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李老师在这一篇章中表述了他对后进生的认识和转化,用他的教育事例,给了我们很多关于后进生转化的教育方法。他从后进生形成的家庭原因,学校方面原因,个人原因分析,和他与“后进生”长期的磨合过程中,给出了一些他曾经采用过的措施:如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推荐好书等等.....在万同的身上,可以看到转化一个后进学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点变化,不论是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李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老师的耐心,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手记三中,李老师还谈论了“优秀学生的培养”。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

  李老师提出,培养优生,要注意六个方面:

  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

  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四、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首先明确他们在班上无特殊化,对所有同学都一视同仁。给他们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培养他们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理性精神,让他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

  从《爱心与教育》一书中,种种事例都能感受到了李老师富有爱心的教育。他是一位有温度的教育者,用他的爱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做有温度的教育,前提是爱。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不仅仅是和孩子一起玩儿,而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枝头上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们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二、宁小燕:永远的遗产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被毁灭,当真诚被欺骗,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武汉大学生卖淫案,艺校学生夜总会实*事件,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伪善的教育,如何导致道德的大规模塌方!读李镇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三、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修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一书是李镇西老师以教育手记的方式来呈现的,大量的手记纪实被收入书中,没有吹嘘,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记述了大量的教育事实,用事实来说话,用事实来呈现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教学的特色,所以读完这本书之后自己收益良多。

  读完本书后,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作为教师要保有爱心与童心,要时刻准备着与孩子们“斗智斗勇”,并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成长。在手记里,李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爱的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装模作样的‘*易*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等而真诚的感情,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李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的基础上的,是真正*等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

  整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是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这一章节主要是讲李镇西老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如何去排解学生的心里忧伤,引导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读完这一章节使我明白了,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学会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传*录》有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要如何洞悉学生的心理,启发学生的心智?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呢?看了李老师的方法后,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创设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学生能在班级中感受到轻松愉悦,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其次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作为教师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学生观。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年龄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师生关系不是上属与下属的关系,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也不是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而是*等、尊重、信任的朋友关系。作为教师也应学会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一些独特的、奇妙的想法。最后就是要教育全班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我想作为教师,努力的做好这些工作的话,那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肯定会大大减少。当然,学生心理的教育与辅导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在遇到有问题的学生时,我们老师也要学会和家长一起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健康成长。

  静静想来,李镇西老师杰出的教育智慧与他长期的理论学*是分不开的,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李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惯。回想自己,真是惭愧。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让我领悟到了做教师的不易与幸福,更让我学会了正视自己的不足,《爱心与教育》鞭策着我一路前行。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关心、关注、关爱,在我们的校园里又何尝不是呢?我们的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关爱。可是由于老师繁忙的工作很难保证给与每一位孩子这样的“待遇”。然而,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特级老师李镇西在他的成名作《爱心与教育》中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他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老师爱的回报,让我深为震撼和自省,书中的很多处让我不由得落泪。尤其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和假期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的优等生、中等生、差生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师的道理。

  一、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与痛苦。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仅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二、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易*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三、做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的教师

  要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就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老师自己都是不知所以,整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只为拿点工资打发时间的,那又怎么谈得上教育别人呢?作为教师我们也要经常给自己充电,多看有益的书籍,多做有益的事,多思多想,让自己作为一个老师的生活也丰多彩起来。同时老师也要有自己理想,这种理想不要仅仅局限在物质方面,可以更多地多考虑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有的理想,淡泊名利,活得开心充实就行,并且老师也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地追求奋斗着,言传身教,给学生做榜样,促动学生们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在这本书里,我体会到了李老师慈母般对孩子们那种无私奉献的师爱,将自己教育的历程付诸于笔端,活灵活现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故事。同为教育人,我的心亦等同于李老师的心,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学生前行的明灯,去照亮他们成长的历程。

  相

  拜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非常的震撼,李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深入简出地阐述了爱心与教育的深层关系,展现了李老师教学的不凡风采,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付出真诚的爱心之与学生们的重要。李老师给予我的无限的启迪,要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李老师说,当好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的呀,只有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才会真诚地与学生们交朋友,切身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学*困惑和心理障碍。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会爱上这些孩子们,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传授知识和技能给他们,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从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在以后的学*和生活都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还是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个春天,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教育家写道:“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 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巴甫雷什中学》)

  这是李老师书中的一段话,令我深有感悟。反映我的教学中,我也常有跟同学们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在很多时候也帮到了他们。我每周都会布置他们写周记,让他们把想和老师说的话,或是一个星期来的表现自己作个总结,都一一写出来,然后每个同学的周记都会认真地看完,并做一一的回答和批注,这样也成为我和同学们交流的好方式。现在想来,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我还需要进行一些有创意的交流,像李老师所做的,让同学们把自己所有的困惑的问题都一一写出来,提出来,可以是书面上的,也可以

  是面对面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各阶段的真实想法,解决他们的真实困难和疑惑。惭愧的是,我对表现好坏不同的学生,还是有一些偏见,我需要通过更大的努力,让同学们感觉到我对他们的爱,慢慢的信任我,理解我,支持我,让学*不好的,思想上有不同问题的学生,一一解开心结,找到各种问题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同学们的疑难问题。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后进学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几点:1,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2,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这是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我们要民主地,科学地,教育学生,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只有与学生*等地对待,以心交心,他们才会信任你,才会听取你的意见和教导。学生都有向善向好学*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只要他们自发的想完善自己,改进自己,他们就会主动地学*自己需要的知道和道理。同样,对于后进生,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要懂得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并且由衷地赞美他们的长处,并善于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改正缺点。关于转化“后进学生”,李老师也提出要主意的几点:第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上进心。第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这对“后进学生”同样适用。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第四,讲究有效方法。李老师书里讲述了他与“后进生”万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考究和学*,也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师对他学生们的真切之爱。

  李老师关于“优秀学生”的培养方式。他提到“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2.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态度较端正,学*方法较科学,成绩较好。3.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4.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知识面较广。5.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6.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7.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上的不正当竞争。8.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相应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这也是李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结出的智慧果实,都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我会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

  对于学生青春期教育,一直是老师们痛的问题,而李老师也分享了他宝贵的经验。“目前教育最缺乏的内容之一便是心理教育——虽然*几年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比起广大中学生的心灵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不少教师仍然*惯于把学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点,当做“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来解决,或热情地教育,或严肃地批评,这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思想工作怎么会奏效呢?”李老师的肺腑之言,也是正是我们忧心的学生青春期教育现状。我作为初中的思想政治老师,更感觉到身上的担子之沉重。李老师提出心理教育(也可简称“心育”)的途径与形式:1,创设和谐氛围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谓和谐氛围,主要指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与班级内部的和谐环境。2,开设专题讲座是一种集体谈话形式。班主任根据学生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将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3,进行个别谈话,个别谈话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广泛的一种形式。这里说的个别谈话是心理辅导,与单纯的教育性谈心不同。心理辅导的谈话具有两个特点:倾听与协商。4,保持书信交流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来讲(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对班主任来说,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书信联系,意味着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书信往来,教师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5,推荐有益读物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报刊资料,这也是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方法之一。6,争取家长配合父母与子女的特殊关系,确定了他们在青春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家长的参与是青春期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老师从他与学生点滴的交流中,看到他对学生们真切的爱。而所有这些宝贵的经验,都让我受益匪浅,对比自己的教学,可以更全面的做好学生的工作,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全身心的健康成长。

  李老师手记中有一篇《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他提到,我对教育的反思,当然不是全部否定我以前的教育实践,更不是彻底否定我们现行的德育,而是要通过反思发现我们德育存在的弊端,进而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德育。文中的女孩,宁小燕,曾经是一位乐观、自信而且富于思考的少女,可由于缺乏了关注和爱,及其自己对世界形成的错误的观念,以脆弱的心灵,她选择了自杀,16岁,花一样的年龄,花一样的生命,就这样消散。而离宁小燕事件已过二十多年了,现在还是有不少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轻生,这不仅仅是他们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作为老师的我们,更是肩负着,人类灵魂工

  程师的重任,可以面对这些轻生的灵魂,我们可以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吗?德育教育也是爱的教育,只有我们奉献出自己的爱心,把爱传递给他们,把爱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才有蓬勃的希望!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宝,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难得范本。李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爱心,是我学*的好榜样,我将奉献出我的爱心,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撰文:吴家祺)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高贵!

  《爱心与教育》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一、“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我的思绪带进了我们班的小班长身上……

  放学了,孩子们陆陆续续背着书包离开教室,我也准备去办公室,子俊却把我叫住了,可爱的小男孩,尽管是班级中的捣蛋王,可是我很喜欢他,天资聪颖,活泼可爱,瞧他神秘的样子,我问他有什么事,他却示意我站到教室门口的那个角落里,还是一副老样子,嘻嘻地笑着。我亲切地对他说:“孩子,说吧!”他双脚不停地搓着地面,天真无邪的双眼看着我:“老师,班级里安排两个班长行吗?”我肯定地回答了他。“那……老师,我能当班长吗?我想当回班长呢!”我心里尽管格登了一下,但我答应了他,他鼓足勇气对我说,我能打击他的自信心吗?但是我如果马上让他当班长,同学们会接受他吗?其他任课老师会满意吗?说起我们班级的课堂纪律,所有的老师对他都摇头。

  我拉着他去办公室,他的小手紧紧攥着我的手,我的心暖暖的。我爱牵孩子的手,小时候老师牵我的手我觉得真幸福,我也想把我的爱传递给我的学生。他用诚恳的眼神看着我,这次看来是认真的。也许这一次我能改变他,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蓬勃向上的子俊。我问子俊:“*时,老师和同学们推荐的班长具有什么优点?”他想了想回答了我,一会儿就低头不语。我把他拉到我的身边,我猜他对自己没信心了。我在他耳边低语:“好孩子,别泄气,你有机会,老师会等待!”“真的?那就是说我还能当班长!”他喜出望外。

  从第二天开始,我在各方面帮助他,鼓励他,提醒他,每天放学后都会耐心地跟他交流一次他一天的学*、思想、课堂表现。这一切,同学们都没有觉察到。慢慢的`,子俊变了,跟以前判若俩人,老师和同学们都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评价越来越高。他的红花本上也开满了鲜艳的小红花。在学期第二次评选班干部时以最高的票数摘取班长的桂冠。他兴奋得蹦呀跳呀:“老师,我成功了,我终于当班长了!”我激动抱起了孩子!

  二、“心心相印的教育”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徐茵是我们班的漂亮女孩,她有舞蹈天赋,幼儿园时一直在学舞蹈,一年级学了一年的拉丁舞,可是现在她嫌苦,不管父母和老师的反对坚决放弃。舞蹈老师深感惋惜。学*上也是如此,作业丢三拉四,听写词语紧皱眉头,做作业时叫苦连天,尽管我耐心跟她沟通,可这对她来说都无济于事。她的惰性导致她成绩不理想。这次元旦文艺节目表演,我们班级的是器乐合奏《亲亲茉莉花》,有十位同学伴舞,茵茵也是其中一位,她的舞姿最美。我一直夸奖她,让跳舞的几个同学以她为榜样。表演前为她换上精心挑选的旗袍,为她梳了最美的发髻,第一个为她化了妆。高挑的个儿,羞涩的表情,高雅的气质,真是太美了。当我为其他同学化妆时,她凑到我身边,悄悄地问我:“老师,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轻轻地告诉他:“因为老师喜欢你,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呀!”她恍然大悟的表情,后来一直坐在我旁边,看我给其他同学化妆,还不时给我帮忙呢。我心里暗喜着。精彩的表演让我忘却了排练的辛苦。演出结束后,她第一个奔到我的身边,我马上竖起大拇指,夸她:“好朋友,你的表演真出色!”听我叫她好朋友,她开心地笑了。

  以后的学*生活中,只要我们单独相处在一起,我就叫她好朋友。课堂上她会不时传递着她的笑脸,常常听到她响亮的回答,作业不再偷懒,书写端正了,我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课、讲故事、一起学英语,我俩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她把苦恼向我倾诉。单元测试里要求写一篇写人的*作,写一位班级里亲密的伙伴,写一件俩人之间值得写的事,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然后开始写作,都写了班级里的同学。可她却写了一篇《我的朋友周老师》,从没见过她写得这么真挚感人的作文,以前总是三言两语,草草敷衍了事。可今天她却另要附页,她把我鼓励的话记得一清二楚,三年级的孩子呀,刚刚练写作,却能通过*作表白心声。我知道我们的友谊在不断升华,我知道茵茵在以后的学*道路上不会再停滞不前,一句朴实的“因为我们是朋友”,是一盏帮助她远航的启明灯,她还跟我说,想继续去学拉丁舞,她要把最好的舞姿展示给我这个好朋友看。

  在这个寒假中,我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深深感动于李镇西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朴素的而执着的教育情怀、一个个教学事例,犹如阵阵暖流涌入心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的人生目标和教育目标更加明朗。但是更多的是我们教育行为的改变。读完《爱心与教育》对我最大帮助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受益终生的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第一次读到这一句话是在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那一刻,我惊羡于李老师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不仅是一句承诺,而且是一种甘于付出的奉献、是一种宽广的胸怀。这一句话太精彩了!我决心以此句话为导向,引导我班的孩子慢慢学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我想,如果一个孩子心中萌生了这样的思想,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会竭尽全力做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如果人人都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一个班集体里生活学*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二、教会我包容问题学生。

  之前,对于问题学生心生厌恶,在情感上很难理解他们。当他们做错了事情,经常采取训斥与批评的方式,很少考虑他们内心的感受。从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我发现了自己曾经的冷漠,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感情基调是讨厌、是恨,那是极其错误的教育方法,是无效的`教育。如果能像李老师一样从根本上去了解问题学生的成因,去倾听问题孩子内心的声音,他们犯错误的几率一定会逐渐减少的。我们当老师的不能只喜欢优秀的学生,那些脾气暴躁、性格掘强、有毛病、有缺点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师去关心、去帮助的。

  李老师对教育故事,自然真切,浓浓的师生情包蕴在字里行间。从饱含深情地文字中,我似乎窥见了李振李老师教育成功的秘密只在一个“爱”字。读这本书,最为打动我的是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牵挂及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李老师用真情和学生沟通,一颗真诚的心感染者无数颗幼小的心。读《爱心与教育》我的心情五味杂陈,有喜、有悲、有笑、有泪。

  《爱心与教育》全文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一则则真实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着李老师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现象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合上这本书,诸多的内容和细节都记不清了,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事业的钟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已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在心得一个学期,我会秉承着他的教育思想踏步向前。

  这个暑假读完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爱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易*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与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的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在恰当不过了!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在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有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暑假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

  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出于要完成培训班读后感的任务,我把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从学校图书馆借了出来。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真的没打算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看看自己,走上讲台也十多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淡是*庸,是无为。

  下面我就谈谈读后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几点:

  一、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爱。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5)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每每问自己,我要做一个怎样的老师呢?我想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之后,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个爱学生的老师,做一个富有童心,心中充满爱的老师。

  李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其实现在的社会何尝不需要有爱心的老师呢?每次和家长交流,已不多是以前家长所要求的严厉与管束,更多的家长现在会说,希望这位老师是我孩子喜欢的老师,是教育有方,态度和蔼可亲,能正确引导孩子的老师,是能够让孩子愉快学*,经常能搞些活动来丰富孩子生活的老师,或是能让孩子有一些锻炼的机会,提高能力的老师。总之是一位拥有爱心和童心的好老师,让孩子能在他的教育下快乐成长的老师。听听要求还真不少,而且还很高。不过这话一点也不假,作为每个孩子的家长,都是这么想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师,让孩子在他的引领下健康快乐的学*和成长。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位家长同时是一位老师,扪心自问,我是一位好老师吗?这个问题总是引起我的思考,工作认真负责,钻研教材,备课一丝不苟,上课认真投入,批改作业认真及时,这样充其量是个合格的老师。而在大家心中一致的好老师,我想做到这些肯定是不够的。就如上面所说的,做一个有爱心和有童心的老师,是多么难能可贵,也是所有孩子和所有家长都期盼的,也正是老师最难做的。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李老师的这些话不正是诠释了素质教育的真谛吗?不正是告诉我们童心和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两把金钥匙吗?

  一位被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只有具备了童心,才会理解学生看似幼稚的言行,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知道了具备一颗爱心,才能宽容学生在学*中的失误,耐心对待学生千百次的发问。“老师的尊严都是学生给的。” 细细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很可爱,都值得用我们的心去爱。

  这些日子深知自己对教育理论的匮乏,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作为一名教师的修养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我们自身的教育理念,我在寒假闲暇之余,打算到书店买几本关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给自己进一步提高。当我走过喧哗热闹年味十足的大街,漫步走到一家书店虽是春节期间,人们很多都去走亲访友,但是这里也不乏有许多学*之人,有很多人来这里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还有的为自己的孩子来挑选等等之类。当我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书店街来寻找我心目中的导师——教育中书籍。面对着许多压力更感觉着自身学*的必要的必要性。问了这里的人员,来到教育书籍的书架前来挑选自己喜爱的教育书籍。

  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顿时使人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挑选哪一本书较好,这时我无意间发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有关爱的教育书籍《爱心与教育》深深所吸引,《爱心与教育》里面有很多有关如何转变差生的经典案例,有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大部分老师都喜欢班里面听话的学生。对班里的差生很是反感,也有事对他们的行为也是束手无策,差生在许多老师眼中也基本上变成无可救药的学生,他们经常在班级里是比较份子,有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还带头给老师搞一个对抗活动。

  但是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此书既有精深的教育理论的阐述,又有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和剖析。尤其李镇西对“逆境”学生的关怀,那些缺少关爱的学生更是爱护有加,特别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如何改变他们的缺点,让那些调皮的学生能够进一步的迎头赶上,和对“优秀”学生的培养问题,李镇西老师都做了教育方法的阐述。

  同时他更注重对“中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养成,他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不但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有健康的心理,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首先是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拥有爱的教育,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做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同样李镇西老师要求教师的教育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的归宿提高全民素质。

  在这个加长版的假期里,我细细品读了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的作品《爱心与教育》。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沉浸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一本纸质书了……

  整本书中,李老师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将自己的教育故事温情讲述,娓娓道来,真实朴质的文字让人流连忘返。我被李老师的教育情怀深深折服,这是何等不凡的教育情怀啊!相比较于年轻时候的李老师与现在的自己,真是惭愧不已。步入教育行业已有18个年头,却仍未想清楚自己为何走上教育之路。读到李老师这句“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童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时,像是突然之间明白了什么……因此,我想先借用李老师几句话抛砖引玉。

  童心与爱心——“童心是师爱之源。只有童心才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才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充满了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选择教育,只是众多行业里的一种选择而已。而在选择教育之后,没有爱心,教育就如同没有灵魂。李老师面对每一届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能倾其所有,把他们当成朋友来对待,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信任,感激,实属不易。反观自己的教学,没有一点个性与独创。每次上课也是面对一大班学生,上课,下课,改作业。对于步入教育行业18年的我来说,早已对这样的流程感到疲倦。幸好,读到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他的教育情怀和课堂把控能力,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领悟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运用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换位思考——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学生的顽劣、松散和不听话,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

  “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让同学因我的而感到幸福”这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对学生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我愿把我的一生都献给孩子们,用爱去点燃智慧;以民主*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挚的朋友,通过日复一日*凡的工作,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终于看完了,起初是抱着涉猎的心态阅读的,可越读越觉得离自己好*好*,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困惑与之相联系,相比较。此时的心情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心灵的震撼更是不言而喻的,有感动、有感激、有惭愧、有反省,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而大脑中则凸显着几个鲜明的大字——爱心的坚持创造教育的奇迹。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振西老师让我明白,只有爱心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读着李老师的这句话,我不由地思绪起伏,我想学生之所以对李老师好,并不是因为李老师的运气好,而是李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太多太多,试想有几人能做到每天给学生煮鸡蛋?又有谁能做到李老师对宁玮、伍建那样的关爱,更何况万同这样的学生。李老师那份长达*五十页的“我与万同的故事”,着实让我震撼。我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感动着,不断地思索着,如果我遇到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羞愧无比!从万同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的艰难,更看到了李老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我想李老师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耐心与爱心,是因为李老师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因为感恩,他不断地付出,因为不断地付出,他不断地收获着学生的感恩,这样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才使李老师有那么好的“运气”,遇到了那么好的学生。因此不要抱怨学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做好,做深,做透。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做一时、一天的好老师并不难,难的是每时每刻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牵挂和爱护;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爱一个如李老师所说的象万同这样的差生。阅读此书时,我不断的反复自问:如果是我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怎样。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富有爱心的老师,可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一而再,再二三的犯错误,我还会象李镇西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吗?我不会,我会生气,会愤怒,会觉得他无可救药,会放弃。我们花的功夫和心血远远不如李镇西老师,我们的教育智慧、技巧远远不如李老师。我们对学生的爱是零星的、间断的、不恒定的,而李镇西老师的爱一如行走沙漠的疲惫者得到了甘霖,又如同痛苦无助、暗夜孤独的人赢得了星光,让人找到自信、自尊,让人振奋。这正是李镇西老师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根本原因。他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是我们学*的楷模,值得每一位教师一读。

  读了《爱心与教育》,反思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学生,走进教育!相信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