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书笔记 >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篇

日期:2022-08-20 13:36:56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

  在这个加长版的假期里,我细细品读了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的作品《爱心与教育》。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沉浸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一本纸质书了……

  整本书中,李老师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将自己的教育故事温情讲述,娓娓道来,真实朴质的文字让人流连忘返。我被李老师的教育情怀深深折服,这是何等不凡的教育情怀啊!相比较于年轻时候的李老师与现在的自己,真是惭愧不已。步入教育行业已有18个年头,却仍未想清楚自己为何走上教育之路。读到李老师这句“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童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时,像是突然之间明白了什么……因此,我想先借用李老师几句话抛砖引玉。

  童心与爱心——“童心是师爱之源。只有童心才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才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充满了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选择教育,只是众多行业里的一种选择而已。而在选择教育之后,没有爱心,教育就如同没有灵魂。李老师面对每一届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能倾其所有,把他们当成朋友来对待,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信任,感激,实属不易。反观自己的教学,没有一点个性与独创。每次上课也是面对一大班学生,上课,下课,改作业。对于步入教育行业18年的我来说,早已对这样的流程感到疲倦。幸好,读到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他的教育情怀和课堂把控能力,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领悟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运用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换位思考——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学生的顽劣、松散和不听话,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

  “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让同学因我的而感到幸福”这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对学生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我愿把我的一生都献给孩子们,用爱去点燃智慧;以民主*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挚的朋友,通过日复一日*凡的工作,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2

  读了李镇西同志写的《爱心与教育》,我感慨万分。说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都会这么说:“当教师多好,教师是个崇高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因为教师的职业最崇高,还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是世间最高级的产品——人才。人本身就是宇宙间已知的物质的最高级形态,人对于人身的认识又还远远不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从事人的教育更是一种艰苦的、带探索性的,后果往往难以完全确定的劳动。

  那么怎样实施教育,实施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这又是目前大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过去的教育最看重的可能就是成绩单,分数,高材生等等吧。现在还是有很多老师、家长把分数、名次看的过重,而忽略了孩子整体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培养。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教育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级学校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

  在幼儿教育方面,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怕幼儿不理解,着重研究怎样教会他们,常常采用“嚼了喂”的方法,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幼儿的学。实质上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于幼儿,阻止了幼儿的思维和创造力。作为幼儿教师,应当从幼儿各方面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出发,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将各领域的学*结合起来,使幼儿在生活中学*,在环境中获取各种经验。在教学工作中善于敏锐地发现幼儿的探索思维能力,发挥其创造力,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让幼儿有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自觉去谋求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表现。

  其次,做为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你必须对你的学生有一腔爱心,爱孩子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只有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啊!

  苏霍姆林斯基曾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孩子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教育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

  我们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因此,要**儿童的创造力,**小孩子的双手,**小孩子的嘴,**小孩子的空间,**小孩子的时间。”他有一段话让我特别震撼:“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段话,让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今天的素质教育。

  说到素质教育,不少教育者往往更多的是把眼光投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制度等等的改革。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作为幼儿教师,注重幼儿品德教育,无论在教育活动或生活活动中,都从细节做起,从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好*惯。幼儿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俗话说,嫩枝易弯也易直。孩子将来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时期的教育。

  正因如此,我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使幼儿一入园向老师问好开始,教育幼儿尊老爱幼,团结同伴、谦让有礼,爱父母、爱老师、爱幼儿园、爱祖国。也是从这时起一点点的改掉幼儿自私、无理、霸道的个性,让他们一点点的融入幼儿园的大家庭,让他们知道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也知道谅解他人。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3

钦佩于李镇西老师的人格。他教育学生: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自己首先是个能让人们因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他让万同幸福了,让万同的妈妈幸福了,让他的所有学生都幸福了,同时,让万同幸福的过程中也让其他任课老师幸福了。这是李镇西老师所达到的人格境界,也是我所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要做一个能让身边的人感到幸福的人,虽然对于怎么做这样一个人还没有很清晰的思路,但至少已有这样一个意识存在于我的脑海,从一件件小事开始做起,处理好每个细节,总有一天我能成为这样一个人。

其次钦佩于李老师那耐心细致的心灵教育。他对万同的心灵教育远远大于知识教育,他首先转变的是万同的思想与心灵:让他被爱,有尊严,不孤独,有自信,让他“抬起了头”!这是万同转变成功的关键。还钦佩于李老师的“十八般武艺”的行为引导、规范以及必要的制约。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等等这些效果都非常明显,而且操作起来也不麻烦,很具实用性。

钦佩中还带着感动,深深感动于李老师的责任感。当他发现了万同有问题之后马上找出了万同的家庭情况登记表,仔细研究。这个每位班主任都做过,但是接着的中秋之夜家访恐怕只有极少的人能做到。这正是让我着实感动的地方,因为我没做到,当读到“这年头,家访的老师还真难找”时,我暗自惭愧。当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屡教不改时,我觉得做一次家访很有必要,但是茫然也随之而来:面对家长,我该怎么说,该怎样把问题表述清楚然后探讨解决方法,万一表述得不好起了冲突怎么办?我必须通过学*积累掌握这种家访的技巧.

回顾自己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地方需要改善。今后还有很长的教师之路要走,我会坚持阅读《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断完善自己,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把幸福带给我的学生。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4

最*,看完了《爱心与教育》,这是一本记载老师用爱心教育学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事迹震撼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学生,走进教育!

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 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读书喜欢反观自身,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你的学生,你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镇西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慰自己,会理直气壮地让万同清除出班级,而自己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正是万同,勾出了我的记忆,那是一个被我或者因而我除名的学生。

二 不当的教育可能毁灭人生。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读完李老师的报告,这两天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 在青春的岁月,我们也经历了反叛,也容易误入歧途。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是阅读,是更为艰苦卓绝的思考使我避免了走两条路,要么毁灭,要么堕落!是阅读提升了我,让我幸运地看清了生活的部分本质,在崎岖的路上依然没有丢掉理想的火把。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

我们的德育自成体系,然而却像一个影子,不,无数忙碌的影子,消耗着时间,金钱,教育资源,却并不真实,或者压根就不存在,只是一个黑色幽默。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

三、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我不相信神话,不相信奇迹。但读过《爱心与教育》之后,我也不自觉地加入了“吹捧”的行列。读镇西师的书,有许多言论是直接从肺腑中流出来的!镇西师也有足够的智慧来抹*自己身上那些细小的绒毛,但镇西师却依然如他在教育在线的头像一样,自然而舞,**朝天,从不讳言自己的“幼稚”。镇西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镇西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镇西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镇西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镇西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书中,镇西师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才提升了镇西师的生命,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希望读过这本的同行受到教益。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5

  拜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非常的震撼,李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深入简出地阐述了爱心与教育的深层关系,展现了李老师教学的不凡风采,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付出真诚的爱心之与学生们的重要。李老师给予我的无限的启迪,要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李老师说,当好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的呀,只有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才会真诚地与学生们交朋友,切身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学*困惑和心理障碍。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会爱上这些孩子们,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传授知识和技能给他们,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从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在以后的学*和生活都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还是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个春天,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教育家写道:“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 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巴甫雷什中学》)

  这是李老师书中的一段话,令我深有感悟。反映我的教学中,我也常有跟同学们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在很多时候也帮到了他们。我每周都会布置他们写周记,让他们把想和老师说的话,或是一个星期来的表现自己作个总结,都一一写出来,然后每个同学的周记都会认真地看完,并做一一的回答和批注,这样也成为我和同学们交流的好方式。现在想来,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我还需要进行一些有创意的交流,像李老师所做的,让同学们把自己所有的困惑的问题都一一写出来,提出来,可以是书面上的,也可以

  是面对面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各阶段的真实想法,解决他们的真实困难和疑惑。惭愧的是,我对表现好坏不同的学生,还是有一些偏见,我需要通过更大的努力,让同学们感觉到我对他们的爱,慢慢的信任我,理解我,支持我,让学*不好的,思想上有不同问题的学生,一一解开心结,找到各种问题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同学们的疑难问题。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后进学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几点:1,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2,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这是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我们要民主地,科学地,教育学生,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只有与学生*等地对待,以心交心,他们才会信任你,才会听取你的意见和教导。学生都有向善向好学*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只要他们自发的想完善自己,改进自己,他们就会主动地学*自己需要的知道和道理。同样,对于后进生,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要懂得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并且由衷地赞美他们的长处,并善于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改正缺点。关于转化“后进学生”,李老师也提出要主意的几点:第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上进心。第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这对“后进学生”同样适用。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第四,讲究有效方法。李老师书里讲述了他与“后进生”万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考究和学*,也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师对他学生们的真切之爱。

  李老师关于“优秀学生”的培养方式。他提到“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2.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态度较端正,学*方法较科学,成绩较好。3.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4.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知识面较广。5.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6.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7.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上的不正当竞争。8.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相应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这也是李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结出的智慧果实,都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我会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

  对于学生青春期教育,一直是老师们痛的问题,而李老师也分享了他宝贵的经验。“目前教育最缺乏的内容之一便是心理教育——虽然*几年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比起广大中学生的心灵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不少教师仍然*惯于把学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点,当做“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来解决,或热情地教育,或严肃地批评,这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思想工作怎么会奏效呢?”李老师的肺腑之言,也是正是我们忧心的学生青春期教育现状。我作为初中的思想政治老师,更感觉到身上的担子之沉重。李老师提出心理教育(也可简称“心育”)的途径与形式:1,创设和谐氛围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谓和谐氛围,主要指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与班级内部的和谐环境。2,开设专题讲座是一种集体谈话形式。班主任根据学生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将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3,进行个别谈话,个别谈话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广泛的一种形式。这里说的个别谈话是心理辅导,与单纯的教育性谈心不同。心理辅导的谈话具有两个特点:倾听与协商。4,保持书信交流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来讲(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对班主任来说,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书信联系,意味着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书信往来,教师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5,推荐有益读物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报刊资料,这也是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方法之一。6,争取家长配合父母与子女的特殊关系,确定了他们在青春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家长的参与是青春期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老师从他与学生点滴的交流中,看到他对学生们真切的爱。而所有这些宝贵的经验,都让我受益匪浅,对比自己的教学,可以更全面的做好学生的工作,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全身心的健康成长。

  李老师手记中有一篇《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他提到,我对教育的反思,当然不是全部否定我以前的教育实践,更不是彻底否定我们现行的德育,而是要通过反思发现我们德育存在的弊端,进而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德育。文中的女孩,宁小燕,曾经是一位乐观、自信而且富于思考的少女,可由于缺乏了关注和爱,及其自己对世界形成的错误的观念,以脆弱的心灵,她选择了自杀,16岁,花一样的年龄,花一样的生命,就这样消散。而离宁小燕事件已过二十多年了,现在还是有不少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轻生,这不仅仅是他们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作为老师的我们,更是肩负着,人类灵魂工

  程师的重任,可以面对这些轻生的灵魂,我们可以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吗?德育教育也是爱的教育,只有我们奉献出自己的爱心,把爱传递给他们,把爱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才有蓬勃的希望!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宝,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难得范本。李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爱心,是我学*的好榜样,我将奉献出我的爱心,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撰文:吴家祺)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6

  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

  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纪律上的困难生,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之,我们老师却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尤其是我教的小学生,细细想来,他们个个都是那样可爱;有时候老师对学生好一点,那孩子必然感激涕零,其实那都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分内之事啊!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

  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7

  拜读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之后,李老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执著的爱深深打动了我。

  李老师曾有这样一段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易*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等而真诚的感情。李老师的教育中追求的是师生之间多么朴素,多么和谐的情谊呀!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教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也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快快乐乐守在学生身边,也是我具备了一颗童心,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幸福与快乐;而童心也使我更*距离的接*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写下美妙的诗行,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面面俱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指导,鼓励与关心。让学生感到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

  当然,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就涉及到李老师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民主教育,懂得互相尊重,宽容学生,我们才能获得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抓住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取得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课堂,而不是只有老师是权威的一言堂。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同学们的理解是多种思路的,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之,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我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8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这种爱细水长流是一般的老师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看似耀眼的火花却闪耀在学生生活的每一个入微的瞬间。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着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庸,越来越碌碌无为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呵护我们的孩子!带着爱心和他们共同成长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9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 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枝头上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

  希望的种子,以一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当我合上书时,我深深地懂得,做一个教师,爱心比起其他的任何东西都要来的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

  《爱心与教育》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而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

  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李老师却能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颗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颖会使学生接*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

  我们班有一位幼儿叫周张恒,性格及其内向,生活*惯也比较薄弱,他从不愿意和老师交流甚至是打招呼,从不愿意在幼儿园中吃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一个学期过去了,虽然我们两位老师都尽了力但是他的进步还是微乎其微。还是《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启示,我们要用心去对待他,要主动和他聊天,要积极鼓励他。

  一天他早上来园时又突然不愿意和我们说早上好了,而且还躲在奶奶后面不愿意出来。他奶奶有点生气了刚想训斥她我就马上阻止了他说:“周张恒不是不愿意跟老师打招呼,是已经在心里打过招呼了,对吗?”他看了看我点了点头。第二天,他又躲在了奶奶后面,但是轻轻地说了声“老师早”。我马上走过去笑着对他说:“嗯,你说得真响!明天还要再响一点,让小朋友也听到,好吗?”他没有回答我,但是我知道他已经在心里默许了。果然在这之后,他每天都愿意用响亮的声音和我们打招呼了。

  老师啊,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篇扩展阅读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篇(扩展1)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

  *日里由于工作比较忙,很少静下心来看书,但是听说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特别好,尤其值得一看,所以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拜读了这本书。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很多故事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满满的爱,真的是受益匪浅!李老师的很多言行都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比如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这绝对是一般教师很难做到的……

  都说教师的爱是博爱,当然的确也应如此,但是要将这份爱达到*衡的标准,对我而言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从学生角度看,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无论教师怎么对待,在他们心中都会有着各种不*衡,即便是我自己也会有这样类似的感觉。比如对于优生而言,教师的欣赏和器重是理所应当的,而对后进生的批评和漠视也不足为奇,这在我们的教育中的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有时候我也常认真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似乎无论我怎样努力摆正师爱的天*,好像永远都是摇晃的,面对优生的时候表扬和期望是我的正常情感,而面对差生时,对他们捣乱课堂,不认真完成作业等做法总是非常气愤,怒其不争的同时,进行数次教育,无果之后便是无可奈何的放弃。因此,要对所有学生做到一样的“爱”,的确非常不容易,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然而李镇西老师做到了!

  李镇西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因为弱势群体是不幸的,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只有爱才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也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教师,我真的把爱传递给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由于同时带七八两个年级,总共6个班,同时兼任801的班主任等,所以*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经常是上课进教室,下课出教室,很少有时间和学生坐下来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和了解。其实我也是爱他们的,我会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真的!但作为教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而是*易*人才对……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方法是独特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他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的基础之上,是真正*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其实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地付出,孩子们也同样会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渐渐地你会发现他们脸颊上那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莫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更加努力,你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重要的是有颗智慧的爱心!

  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绝佳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我,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二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拜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所谓的*淡其实就是*庸,是无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我而言真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加油!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2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教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也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快快乐乐守在学生身边,也是我具备了一颗童心,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幸福与快乐;而童心也使我更*距离的接*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写下美妙的诗行,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

  在一次学生的作文中,我发现他们真的可爱,它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了,“老师,我谢谢你教会了我许多本领,我从一字不识到现在我可以写作文了,真的谢谢你!那是我心中最好最好的人。”看到这些话语,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面面俱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指导,鼓励与关心。让学生感到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

  当然,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就涉及到李老师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民主教育,懂得互相尊重,宽容学生,我们才能获得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抓住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取得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课堂,而不是只有老师是权威的一言堂。在讨论课文题的理解时,同学们的理解是多种思路的,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之,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我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通过每一天*凡的工作,培养具有远大理想是后一代而努力工作。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3

  拜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非常的震撼,李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深入简出地阐述了爱心与教育的深层关系,展现了李老师教学的不凡风采,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付出真诚的爱心之与学生们的重要。李老师给予我的无限的启迪,要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李老师说,当好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的呀,只有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才会真诚地与学生们交朋友,切身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学*困惑和心理障碍。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会爱上这些孩子们,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传授知识和技能给他们,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从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在以后的学*和生活都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还是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个春天,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教育家写道:“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 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巴甫雷什中学》)

  这是李老师书中的一段话,令我深有感悟。反映我的教学中,我也常有跟同学们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在很多时候也帮到了他们。我每周都会布置他们写周记,让他们把想和老师说的话,或是一个星期来的表现自己作个总结,都一一写出来,然后每个同学的周记都会认真地看完,并做一一的回答和批注,这样也成为我和同学们交流的好方式。现在想来,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我还需要进行一些有创意的交流,像李老师所做的,让同学们把自己所有的困惑的问题都一一写出来,提出来,可以是书面上的,也可以

  是面对面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各阶段的真实想法,解决他们的真实困难和疑惑。惭愧的是,我对表现好坏不同的学生,还是有一些偏见,我需要通过更大的努力,让同学们感觉到我对他们的爱,慢慢的信任我,理解我,支持我,让学*不好的,思想上有不同问题的学生,一一解开心结,找到各种问题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同学们的疑难问题。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后进学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几点:1,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2,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这是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我们要民主地,科学地,教育学生,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只有与学生*等地对待,以心交心,他们才会信任你,才会听取你的意见和教导。学生都有向善向好学*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只要他们自发的想完善自己,改进自己,他们就会主动地学*自己需要的知道和道理。同样,对于后进生,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要懂得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并且由衷地赞美他们的长处,并善于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改正缺点。关于转化“后进学生”,李老师也提出要主意的几点:第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上进心。第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这对“后进学生”同样适用。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第四,讲究有效方法。李老师书里讲述了他与“后进生”万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考究和学*,也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师对他学生们的真切之爱。

  李老师关于“优秀学生”的培养方式。他提到“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2.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态度较端正,学*方法较科学,成绩较好。3.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4.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知识面较广。5.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6.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7.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上的不正当竞争。8.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相应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这也是李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结出的智慧果实,都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我会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

  对于学生青春期教育,一直是老师们痛的`问题,而李老师也分享了他宝贵的经验。“目前教育最缺乏的内容之一便是心理教育——虽然*几年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比起广大中学生的心灵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不少教师仍然*惯于把学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点,当做“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来解决,或热情地教育,或严肃地批评,这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思想工作怎么会奏效呢?”李老师的肺腑之言,也是正是我们忧心的学生青春期教育现状。我作为初中的思想政治老师,更感觉到身上的担子之沉重。李老师提出心理教育(也可简称“心育”)的途径与形式:1,创设和谐氛围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谓和谐氛围,主要指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与班级内部的和谐环境。2,开设专题讲座是一种集体谈话形式。班主任根据学生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将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3,进行个别谈话,个别谈话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广泛的一种形式。这里说的个别谈话是心理辅导,与单纯的教育性谈心不同。心理辅导的谈话具有两个特点:倾听与协商。4,保持书信交流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来讲(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对班主任来说,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书信联系,意味着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书信往来,教师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5,推荐有益读物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报刊资料,这也是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方法之一。6,争取家长配合父母与子女的特殊关系,确定了他们在青春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家长的参与是青春期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老师从他与学生点滴的交流中,看到他对学生们真切的爱。而所有这些宝贵的经验,都让我受益匪浅,对比自己的教学,可以更全面的做好学生的工作,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全身心的健康成长。

  李老师手记中有一篇《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他提到,我对教育的反思,当然不是全部否定我以前的教育实践,更不是彻底否定我们现行的德育,而是要通过反思发现我们德育存在的弊端,进而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德育。文中的女孩,宁小燕,曾经是一位乐观、自信而且富于思考的少女,可由于缺乏了关注和爱,及其自己对世界形成的错误的观念,以脆弱的心灵,她选择了自杀,16岁,花一样的年龄,花一样的生命,就这样消散。而离宁小燕事件已过二十多年了,现在还是有不少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轻生,这不仅仅是他们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作为老师的我们,更是肩负着,人类灵魂工

  程师的重任,可以面对这些轻生的灵魂,我们可以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吗?德育教育也是爱的教育,只有我们奉献出自己的爱心,把爱传递给他们,把爱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才有蓬勃的希望!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宝,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难得范本。李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爱心,是我学*的好榜样,我将奉献出我的爱心,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撰文:吴家祺)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4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是,我以为他们的精髓是一致的,那就是——爱即教育。

  李镇西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什么样的人才“富有人情味”呢?我认为是一个怀有仁爱之心的人。

  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她们的情感世界。课堂上,看到孩子们的学*兴趣不高时,我会因势利导,让自己变得时而可爱、时而搞笑、时而夸张、时而温柔、时而严肃、时而撒娇……让学生在我的角色转换中把枯燥的学*变得兴趣盎然;课间,看到孩子们围在一起“高谈阔论”,我会加入到其中,和她们分享我的观点和看法;饭后,看到孩子们在操场运动、游戏,我也会参与其中,和她们一比高下……在孩子们向我问好时,我一定大声地回应她们;在气温骤变时,我会下意识地提醒她们增减衣服;在他们因犯错受到批评之后,冷静下来的我会由愤怒又转为心疼,再找机会去安慰他们……

  谁说小孩子不懂得感恩?当孩子们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爱,他们对我也特别的关心和照顾,时常跑过来安慰我,叫我不要太辛苦。倘若我上课的时候因嗓子不舒服而不能大声讲课时,她们会瞬间变得安静乖巧。如果哪天冲他们发了火,孩子们反过来会用小纸条、小插图、拥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我的爱。我和我的学生、我的课堂、我的课余生活都因为充满了“人情味”而变得丰富多彩。

  李镇西老师在激励“优生”方面同样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1、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参入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质;

  2、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挑战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去“折磨”他们,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不光要战胜自我,更要超越自我。

  为了更好的锻炼提升“优生”的能力,让他们引领带动更多的同学进步,我做了这样一些尝试:

  1、举行“拜师仪式”,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简单的拜师仪式,让“小老师”更有成就感和责任感,“徒弟”们面对“小老师”的无私帮助和悉心辅导,也会更好的约束自己,奋起直追。“小老师”代表分享了他们的辅导计划和方式,谈到了如何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怎样查漏补缺、不定期的和徒弟谈话、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他们的帮辅如此具体,如此用心。在“师徒结对”中,双方受益,于“小老师”而言,所学的知识得到再次消化巩固,还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于“徒弟”而言,有了一个亦师亦友的好伙伴,课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可以得到“小老师”儿童化的补*,他们的讲授往往比老师更通俗易懂,因为他们用的是纯儿童化的语言。我的共同进步的目标也得以实现。

  2、把自*时间留给班干部管理。

  每天的语文自*时间,如早读、午自*,班长或是语文课代表会把当天的学*任务写在黑板上,并坐在讲桌前维持纪律,在我值班或是处理其他事情的时候,也能保证学生学*任务明确,教室纪律良好。如果学*任务完成的不理想或是纪律糟糕时,我会佯装生气,找当值的班干部,让她们自己找问题,找原因,想对策,并对他们提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变“老师要我这样做”为“我应该这样做”、“我可以做的更好”。学生的管理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的教学得失,事半功倍。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最后,李镇西老师说:“人不能没有原则,但要拥有自己的原则,首先必须学会感动。做一个善于感恩和感动的人!”虽然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让我感恩和感动的人和事很多。

  一日,我在改作文的时候,看到谢馨玥同学的文章,我特别感动,她是从红星小学转来的孩子,文中她记叙了两年前在红星小学发生的事情。那时我在红星小学任教,她还是个二年级的小姑娘,每到周四,我总会给住读的小姑娘梳头发,这样的小事被小姑娘深深记在心里,并感恩在怀。小小年纪竟有一颗感恩之心,着实让我意外和感动。

  一天,我收到李想妈妈的微信,信中这样写到:李想告诉妈妈长大以后要当和朱老师、颜老师一样棒的老师!李想妈妈感谢两位老师对孩子的引导和对学生做出的榜样。家长能把我们对孩子的教诲和关爱铭记在心,说出这般感谢的话语,怎不让我惊喜和感动?

  今年是我加入洛阳教育的第三个年头,在此,我要感谢洛阳教育的各位领导,谢谢你们对我的信任、鼓励和引导;我同样感谢与我朝夕相伴的前辈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包容和不吝赐教,谢谢你们对我工作的帮助和支持;我也要感谢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谢谢你们的陪伴,正是你们的陪伴让我倍感温暖。我热爱教育事业,不仅仅是因为天真无邪的.孩子,还因为洛阳教育这个温馨的大家庭。

  《爱心与教育》叙述的是李镇西老师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我们身边很多老师的影子。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会不停地从教育家的论述中汲取教育的精华,我会不断地向身边的老师请教,虚心学*,保持对教育的初心,同时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5

  看着那么多的好书,一时不知道看哪篇,不过我感觉《爱心与教育》应该是一本不错的教育类书籍——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细心研读,在感动之余常常受到很多启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虽然我曾今是教美术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最*,我也经常看《输在坏*惯》,《每天多做一点点》等等,看了之后,觉得轻松愉快,心灵上有很大的触动,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一点点。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上学期里

  的“阳光体育”运动中,我们班级那么多弱小的家伙,输给别的班级是不可避免的了,按着我以前的急性子,也会批评他们的。但我深深的感到,他们尽了很大的努力,也想为班级争光,也非常富有集体荣誉感,我不能伤害他们,所以我一直安慰他们,一直鼓励他们,其实这个过程中不仅他们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有些事很容易释然的。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没有?五问今天预*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了什么内容,今天复*巩固了吗?今天预*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培养良好的学**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对于我这个年轻的教师,要学*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6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枝头上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们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二、宁小燕:永远的遗产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被毁灭,当真诚被欺骗,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武汉大学生卖淫案,艺校学生夜总会实*事件,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伪善的教育,如何导致道德的大规模塌方!读李镇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三、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修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7

  看完《爱心与教育》,发现这是一本记载老师用爱心教育学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即将成为一名教师,这本书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感人的故事太多,来不及一一提及,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伍建的那份爱。但最触动人心的,还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关于教师的感人事迹,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位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差生要转化有多不容易,而一位老师,要帮助一位差生转化又是多么的困难。老师不仅仅需要智慧,更多的是耐心,爱心来感化和帮助学生。看过很多献身于教育事业的伟大教师,而当初我们读免费师范生,很羞愧地说,大部分原因是为了逃避找工作的压力,真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并不高。三年大学,渐渐地被影响,*惯。对这份事业有所向往。但扪心自问,依然没有达到像校友汪精全或很多山区支教的教师那么伟大去奉献自己。只想说要向李镇西老师那样有耐心,有爱心去帮助每一位学生。相信只要付出努力,朽木是可雕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

  然而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一点,镇西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镇西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镇西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镇西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很多老师总会表达出一种师长的态度,居高临下的教育,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并非学生所喜欢的。而镇西师却说,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我也非常赞成这一说法,天

  真烂漫的孩子是最纯真无邪的。镇西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读了十几年书,也没有享受过这份民主的待遇。记得高二时写品行建设自己在本子上写了要求师生之间民主*等。老师大发雷霆说要民主回家民主去学校没有。当时很是心寒,我们课本上的理论难道只是说说而已么,这也属于教育的矛盾吧。 看镇西师写的书,心灵上找到一种共鸣。起码即将进入教育行业的我,会学着贯彻民主政策,学生心服了,才会有好的收获。老师才能享受教育,这样的双赢,是最大的获益。镇西师就是这样的获益者,文中难免流露出为人师表有所收获的幸福。却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使镇西师的.生命有了更大的价值。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带着爱心,耐心,真诚和民主去面对那些阳光般的孩童。共同享受教育的美好。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8

  *日里由于工作比较忙,很少静下心来看书,但是听说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特别好,尤其值得一看,所以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拜读了这本书。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很多故事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满满的爱,真的是受益匪浅!李老师的很多言行都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比如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这绝对是一般教师很难做到的……

  都说教师的爱是博爱,当然的确也应如此,但是要将这份爱达到*衡的标准,对我而言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从学生角度看,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无论教师怎么对待,在他们心中都会有着各种不*衡,即便是我自己也会有这样类似的感觉。比如对于优生而言,教师的欣赏和器重是理所应当的,而对后进生的批评和漠视也不足为奇,这在我们的教育中的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有时候我也常认真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似乎无论我怎样努力摆正师爱的天*,好像永远都是摇晃的,面对优生的时候表扬和期望是我的正常情感,而面对差生时,对他们捣乱课堂,不认真完成作业等做法总是非常气愤,怒其不争的同时,进行数次教育,无果之后便是无可奈何的放弃。因此,要对所有学生做到一样的“爱”,的确非常不容易,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然而李镇西老师做到了!

  李镇西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因为弱势群体是不幸的,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只有爱才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也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教师,我真的把爱传递给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由于同时带七八两个年级,总共6个班,同时兼任801的班主任等,所以*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经常是上课进教室,下课出教室,很少有时间和学生坐下来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和了解。其实我也是爱他们的,我会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真的!但作为教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而是*易*人才对……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方法是独特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他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的基础之上,是真正*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其实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地付出,孩子们也同样会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渐渐地你会发现他们脸颊上那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莫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更加努力,你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重要的是有颗智慧的爱心!

  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绝佳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我,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二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拜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所谓的*淡其实就是*庸,是无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我而言真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加油!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9

  读《爱心与教育》时,内心受到很大触动,引发了很多共鸣,读到共情处或思考处,随手写下一句话,算是读后的痕迹,有以下几点:

  1.教育为何

  我们做教师的,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最满意的回答是:“为了让每一个生命与众不同。”尊重个性,顺势发展,才会有更多的独特性。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接

  学生的很多问题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要追本求源,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做好家校沟通,如果能适当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就更好了。

  3.养成自我反思的*惯

  当学生出现问题了,先不要忙着指责学生,要先反思自己,出现了什么问题,该如何重新构建去弥补。

  4.情感是基石

  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教育要充满人性人道,开启智慧前,先要开启情感。

  5.给孩子留下什么

  我们和孩子们相处的一年或几年里,该给孩子们的未来留下怎样的生命记忆?我们是否在为孩子们的未来做打算?是否为了他们未来的幸福在做教育?

  6.材料保存

  作为一线教师,每天都有故事发生,要养成收集保存资料的*惯,让这些材料成为我思考、研究的基石。

  7.爱学生,也被学生爱

  一名好教师不仅仅是教出的成绩好,还要被学生爱,学生离开后,能经常想起你,想起你时是满满的幸福,那这样的老师才是幸福的,才是成功的。

  8.何为教育的真爱

  《爱心与教育》出版后,便生发出了“爱心”牌教师,那什么才是真爱呢?那便是智慧的爱。有温柔对待,也有严格要求,有敞开心扉,也有默默等待。

  9.何为教育本身

  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儿童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是任何教学大纲都没有做出规定的。

  10.放眼未来

  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做一个正直、善良、诚实、上进的人。那么从学生时代起,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教会他们始终不渝地追求*,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别人,努力拼搏奋斗。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

  看着那么多的好书,一时不知道看哪篇,不过我感觉《爱心与教育》应该是一本不错的教育类书籍——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细心研读,在感动之余常常受到很多启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虽然我曾今是教美术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最*,我也经常看《输在坏*惯》,《每天多做一点点》等等,看了之后,觉得轻松愉快,心灵上有很大的触动,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一点点。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上学期里

  的“阳光体育”运动中,我们班级那么多弱小的家伙,输给别的班级是不可避免的了,按着我以前的急性子,也会批评他们的。但我深深的感到,他们尽了很大的努力,也想为班级争光,也非常富有集体荣誉感,我不能伤害他们,所以我一直安慰他们,一直鼓励他们,其实这个过程中不仅他们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有些事很容易释然的。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没有?五问今天预*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了什么内容,今天复*巩固了吗?今天预*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培养良好的学**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对于我这个年轻的教师,要学*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篇(扩展2)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6篇

  ——浅谈新时期如何做个好老师

  我很庆幸在我最浮躁最没有方向的时候读到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尤其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的时候,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学校如同军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当老师的一生教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们经常会听到退伍的老兵怀念和感谢自己在军营里度过的岁月,因为那是他们最受益匪浅的时光,毅力、勇气、忠诚、友情等等等等都会在当兵的时候得到。那么我们的学生呢?我们的学生在若干年后还会怀念甚至感谢他们在学校里、在我们的班级里所度过的岁月吗?肯定有,但是苦涩、后悔甚至怨恨的人也大有人在。这是为什么?我相信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话扪心自问:我有让每一个从我手中走出的学生都幸福地过一生吗?或者退一步,至少要问问:我有没有可能让每一个从我手中走出的学生都幸福地过一生呢?

  要实现让每个学生幸福的教学目标,做一个好老师,我觉得教师迫切要做的就是自我认识与反省。

  一、教师要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

  要让学生感觉到幸福,就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老师自己都是不知所以,整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只为拿点工资打发时间的话,又怎么谈得上教育别人呢。作为老师,我们也要经常给自己充电,多看有益的书籍,多做有益的事情,多思多想,让自己作为一个老师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同时老师也要有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不要仅仅局限在物质方面,可以更多地去考虑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有的理想,淡泊名利,活得开心充实就行。并且老师也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地追求并奋斗着,言传身教,给学生们树立榜样,促动孩子们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二、要有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决心和信心。

  作为老师,我们要不仅仅会纸上谈兵,叫学生积极向上,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们自己也要切实地实践起来,争取做个“品教兼优”的好老师。在工作方面,我们应该本着为学生负责,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的基本原则,认真备好、教好我们的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争取在成绩方面让班级的学生处在同龄儿童的前列。正如我们教育学生“也许你不是天生资质聪慧,但是你一定要尽力”一样,虽然我们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能把自己的班级教到名列前茅,但作为老师我们就要尽力,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即使班级学生的学*成绩再怎么不理想,都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一旦放弃,可能就改变了某些孩子一生的命运。同时我们也不要吝啬自己的优点,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我们作为老师的.优点,也要让孩子们看到我们作为大人表现出来的成熟、稳重等优点。总之,要让学生从你的课堂上学到东西,也要让孩子从你这个人身上学到东西。

  三、要为自己是个老师而自豪。

  如今社会“利”字当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就代表着地位和权力。教师的工资和待遇不算很高,虽然现在国家出台政策不断在上**师工资,

  但是一些中小城市教师的工资基数本身就小,上调的幅度相对物价飞涨的生活来说也是杯水车薪。所以我们老师如何自处,是个很重要的问题。90年代流行下海,现在很多老师又蠢蠢欲动,看到周围的人都发达了,也想搞点副业。心不大的做做家教,搞搞补*班,心大的利用课余时间自己也开个店。另外一些老师自己不会去做,但是看周围的人发财了,不禁开始抱怨学校,抱怨*,教学的积极性也慢慢减退。更有甚者发展成为“混日子”的。这些都只能证明我们有些老师思想认识不深刻,不明理。从公了讲,教师教学,根本目的在育人,商人经商,根本目的在盈利,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老师和其他人的目的不一样,没有可比性,要想发财,干脆学前人下海经商,不要做着教师,学着商人,两头误,自己误了不说,最重要误了学生;从私了讲,商人接触的环境使得商人有机会赢取更多的利润,老师呢?老师周围的书香之气也是旁人无法企及的,我们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个优势继续读书深造,我们可以在职读研,可以深造,往一线城市去发展,待遇也会相应提高,又何必怨天尤人!老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当我们桃李满天下的时候,那种快乐应该比金钱带给我们的快乐更持久更有意义。

  老师,是一个多么神圣的称谓,它之所以神圣,不仅仅是因为别人在歌颂它,而是因为别人在看着这个称谓下的一群人,看着他们默默付出,看着他们始终守着那片净土,耕耘,播种,施肥,开花结果!

  读了李镇西同志写的《爱心与教育》,我感慨万分。说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都会这么说:“当教师多好,教师是个崇高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因为教师的职业最崇高,还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是世间最高级的产品——人才。人本身就是宇宙间已知的物质的最高级形态,人对于人身的认识又还远远不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从事人的教育更是一种艰苦的、带探索性的,后果往往难以完全确定的劳动。

  那么怎样实施教育,实施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这又是目前大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过去的教育最看重的可能就是成绩单,分数,高材生等等吧。现在还是有很多老师、家长把分数、名次看的过重,而忽略了孩子整体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培养。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教育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级学校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

  在幼儿教育方面,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怕幼儿不理解,着重研究怎样教会他们,常常采用“嚼了喂”的方法,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幼儿的学。实质上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于幼儿,阻止了幼儿的思维和创造力。作为幼儿教师,应当从幼儿各方面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出发,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将各领域的学*结合起来,使幼儿在生活中学*,在环境中获取各种经验。在教学工作中善于敏锐地发现幼儿的探索思维能力,发挥其创造力,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让幼儿有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自觉去谋求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表现。

  其次,做为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你必须对你的学生有一腔爱心,爱孩子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只有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啊!

  苏霍姆林斯基曾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孩子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教育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

  我们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因此,要**儿童的创造力,**小孩子的双手,**小孩子的嘴,**小孩子的空间,**小孩子的时间。”他有一段话让我特别震撼:“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段话,让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今天的素质教育。

  说到素质教育,不少教育者往往更多的是把眼光投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制度等等的改革。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作为幼儿教师,注重幼儿品德教育,无论在教育活动或生活活动中,都从细节做起,从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好*惯。幼儿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俗话说,嫩枝易弯也易直。孩子将来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时期的教育。

  正因如此,我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使幼儿一入园向老师问好开始,教育幼儿尊老爱幼,团结同伴、谦让有礼,爱父母、爱老师、爱幼儿园、爱祖国。也是从这时起一点点的改掉幼儿自私、无理、霸道的个性,让他们一点点的融入幼儿园的大家庭,让他们知道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也知道谅解他人。

  看完《爱心与教育》,发现这是一本记载老师用爱心教育学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即将成为一名教师,这本书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感人的故事太多,来不及一一提及,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伍建的那份爱。但最触动人心的,还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关于教师的感人事迹,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位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差生要转化有多不容易,而一位老师,要帮助一位差生转化又是多么的困难。老师不仅仅需要智慧,更多的是耐心,爱心来感化和帮助学生。看过很多献身于教育事业的伟大教师,而当初我们读免费师范生,很羞愧地说,大部分原因是为了逃避找工作的压力,真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并不高。三年大学,渐渐地被影响,*惯。对这份事业有所向往。但扪心自问,依然没有达到像校友汪精全或很多山区支教的教师那么伟大去奉献自己。只想说要向李镇西老师那样有耐心,有爱心去帮助每一位学生。相信只要付出努力,朽木是可雕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

  然而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一点,镇西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镇西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镇西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镇西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很多老师总会表达出一种师长的态度,居高临下的教育,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并非学生所喜欢的。而镇西师却说,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我也非常赞成这一说法,天

  真烂漫的孩子是最纯真无邪的。镇西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读了十几年书,也没有享受过这份民主的待遇。记得高二时写品行建设自己在本子上写了要求师生之间民主*等。老师大发雷霆说要民主回家民主去学校没有。当时很是心寒,我们课本上的理论难道只是说说而已么,这也属于教育的矛盾吧。 看镇西师写的书,心灵上找到一种共鸣。起码即将进入教育行业的我,会学着贯彻民主政策,学生心服了,才会有好的收获。老师才能享受教育,这样的双赢,是最大的获益。镇西师就是这样的.获益者,文中难免流露出为人师表有所收获的幸福。却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使镇西师的生命有了更大的价值。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带着爱心,耐心,真诚和民主去面对那些阳光般的孩童。共同享受教育的美好。

  读了李镇西同志写的《爱心与教育》,我感慨万分。说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都会这么说:“当教师多好,教师是个崇高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因为教师的职业最崇高,还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是世间最高级的产品——人才。人本身就是宇宙间已知的物质的最高级形态,人对于人身的认识又还远远不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从事人的教育更是一种艰苦的、带探索性的,后果往往难以完全确定的劳动。

  那么怎样实施教育,实施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这又是目前大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过去的教育最看重的可能就是成绩单,分数,高材生等等吧。现在还是有很多老师、家长把分数、名次看的过重,而忽略了孩子整体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培养。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教育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级学校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

  在幼儿教育方面,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怕幼儿不理解,着重研究怎样教会他们,常常采用“嚼了喂”的方法,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幼儿的学。实质上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于幼儿,阻止了幼儿的思维和创造力。作为幼儿教师,应当从幼儿各方面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出发,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将各领域的学*结合起来,使幼儿在生活中学*,在环境中获取各种经验。在教学工作中善于敏锐地发现幼儿的探索思维能力,发挥其创造力,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让幼儿有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自觉去谋求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表现。

  其次,做为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你必须对你的学生有一腔爱心,爱孩子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只有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啊!

  苏霍姆林斯基曾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孩子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教育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

  我们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因此,要**儿童的`创造力,**小孩子的双手,**小孩子的嘴,**小孩子的空间,**小孩子的时间。”他有一段话让我特别震撼:“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段话,让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今天的素质教育。

  说到素质教育,不少教育者往往更多的是把眼光投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制度等等的改革。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作为幼儿教师,注重幼儿品德教育,无论在教育活动或生活活动中,都从细节做起,从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好*惯。幼儿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俗话说,嫩枝易弯也易直。孩子将来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时期的教育。

  正因如此,我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使幼儿一入园向老师问好开始,教育幼儿尊老爱幼,团结同伴、谦让有礼,爱父母、爱老师、爱幼儿园、爱祖国。也是从这时起一点点的改掉幼儿自私、无理、霸道的个性,让他们一点点的融入幼儿园的大家庭,让他们知道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也知道谅解他人。

  拜读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之后,李老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执著的爱深深打动了我。

  李老师曾有这样一段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易*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等而真诚的感情。李老师的教育中追求的是师生之间多么朴素,多么和谐的情谊呀!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教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也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快快乐乐守在学生身边,也是我具备了一颗童心,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幸福与快乐;而童心也使我更*距离的接*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写下美妙的诗行,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面面俱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指导,鼓励与关心。让学生感到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

  当然,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就涉及到李老师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民主教育,懂得互相尊重,宽容学生,我们才能获得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抓住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取得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课堂,而不是只有老师是权威的一言堂。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同学们的理解是多种思路的,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之,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我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终于看完了,起初是抱着涉猎的心态阅读的,可越读越觉得离自己好*好*,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困惑与之相联系,相比较。此时的心情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心灵的震撼更是不言而喻的,有感动、有感激、有惭愧、有反省,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而大脑中则凸显着几个鲜明的大字——爱心的坚持创造教育的奇迹。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振西老师让我明白,只有爱心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读着李老师的这句话,我不由地思绪起伏,我想学生之所以对李老师好,并不是因为李老师的运气好,而是李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太多太多,试想有几人能做到每天给学生煮鸡蛋?又有谁能做到李老师对宁玮、伍建那样的关爱,更何况万同这样的学生。李老师那份长达*五十页的“我与万同的故事”,着实让我震撼。我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感动着,不断地思索着,如果我遇到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羞愧无比!从万同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的艰难,更看到了李老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我想李老师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耐心与爱心,是因为李老师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因为感恩,他不断地付出,因为不断地付出,他不断地收获着学生的感恩,这样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才使李老师有那么好的“运气”,遇到了那么好的学生。因此不要抱怨学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做好,做深,做透。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做一时、一天的好老师并不难,难的是每时每刻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牵挂和爱护;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爱一个如李老师所说的象万同这样的差生。阅读此书时,我不断的反复自问:如果是我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怎样。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富有爱心的老师,可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一而再,再二三的犯错误,我还会象李镇西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吗?我不会,我会生气,会愤怒,会觉得他无可救药,会放弃。我们花的功夫和心血远远不如李镇西老师,我们的教育智慧、技巧远远不如李老师。我们对学生的爱是零星的、间断的、不恒定的,而李镇西老师的爱一如行走沙漠的疲惫者得到了甘霖,又如同痛苦无助、暗夜孤独的人赢得了星光,让人找到自信、自尊,让人振奋。这正是李镇西老师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根本原因。他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是我们学*的楷模,值得每一位教师一读。

  读了《爱心与教育》,反思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学生,走进教育!相信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篇(扩展3)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5篇)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由得对李老师潜心教育,矢志育人的志向和教育实践十分赞赏与钦佩,深深的体会到李老师的伟岸和博大,发现了其中许多关于教育的感言、认知和真谛。

  首先,这是一本用心写就的教学手记。理论性书籍往往深奥、枯燥和乏味,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而这本《爱心与教育》,除了有很少的文字是出于解释说明有点理论的嫌疑之外,其余几乎全是实例的叙述和真情的流露。从本书的副标题《—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可以看得出来。它的内容源于实践,而他的表述和总结又高于实践,感觉是娓娓道来,又让读者领悟到其中深刻的道理。由此可见,这本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这是一次与教育的零距离对接。内容几乎都是源于第一手的材料,有李老师自己的亲身体会,有学生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为,所思所想,还有李老师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以至于很多地方让人感动甚至落泪,让读者被那种浓浓的情包围着。从李老师身上,我读到了大写的爱,他对每个孩子都像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有无限的爱心和耐心;对于教育,他投入了无限的深情。

  第三,这是一番对学校教育的全景扫描。“爱心和童心”是关于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故事;“与顽童打交道”介绍了李老师在后进生转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绩;“锻造卓越人格”是关于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回答心灵的呼唤”是他对青春期教育的尝试;“沉重的思考”介绍了他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生死两地书”,生动地叙述了他和远方一群中学生多年来的通信;“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则是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内容全面而详实,让读者通过阅读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从李老师的爱心和真情里学到了教育的智慧,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点了迷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名家有言: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高尚的人对话。读李老师之书,也能让人的思想豁然开朗,给读者洗涤心灵;又能给人以启迪,授人以规矩。那么,又该如何去领会、体验、践行李老师著作之要意呢?

  第一,是要用心去读,去思考,去实践。一要用心读透这本书。李老师为什么能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为什么会取得了那么多的成绩?就是因为它对教育的用心和真情的投入。当然,爱和尊重是教育前提。在此基础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他坚持以教育手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加上自己的反思和总结,长期以来,才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真经,值得广大同仁深研。二要因感悟而见诸行动。学然后知不足,我们读名人大家的故事,一定要仔细研读,认真体会,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把其中的一些“真经”采取适当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要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学生,走进教育!三要边学*、边反思、边提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即使再好的方法,适合这个学生但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有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勤思考,多总结和反思,才会让自己的所学、所悟恰当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才会让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教学和管理水*得到不断提高。

  第二,是要用心去感悟,用言去抚慰,用行动去关爱。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易*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2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易*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第三,是要带着志趣去从教,带着责任去敬业守责。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深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才能深刻体会和感悟书中的内容,才能真正理解李老师教学中所融入的师生之爱,才能找寻到李镇西老师教育成功的奥秘。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要求我们用真心、爱心和责任,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假期里,在整理书籍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本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刚刚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一点兴趣都没有,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但是后来这本书确实越读越有味道。在不知不觉中,我被书中师生之间的真实情感深深的吸引了,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我为之感叹着,我想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人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震撼。这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论文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

  三年前我怀着对教育事业满腔赤诚而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才两年的工作经历要我在这谈教育感想实在感觉惭愧,但从这本书中看到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确实让我感到震撼。我踏进教师这个行业最开始想的就是该如何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喜欢我,后来就想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上有困难的学生,力争使班上的每个同学都在进步,最后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虽然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经深深融入到李镇西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他的教育追求。我想做为我们工作在一线的老师,更应该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真心,看到他和学生之间的通信,感觉那是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因为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内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是什么呢?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刚开始可能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不可预料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这么一问,羞愧无比!万同勾起了我的回忆,在上学期我们班有两名后进生,刚开始我对他们的表现很不满意,对他们直接批评,之后他们的.表现很让我气愤以至于让我对他们失去了信心。后来在班主任的提醒下我私下里找他们聊了聊,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他们并不是不想学,而是一定的学*难度让他们觉得很吃力,从而失去了信心。从那之后,我就对他们耐心讲解,他们也渐渐跟上了其他同学。后进生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爱,正如李镇西老师说“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

  李镇西老师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镇西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镇西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镇西师时时都在收获!我为李老师对学生“朋友般*等而真诚的感情”而感动,也为李老师给学生信中的署名“你的朋友李镇西”而感动。几句简单的话,几件*凡的事啊,分明是那一颗真诚、爱生的心!李老师说:“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

  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镇西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书中,镇西师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才提升了镇西师的生命,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看着李镇西老师的一个又一个教学实例让我为他对教育倾注的无数心血而钦佩,同时也为学生对李老师的真情回报而感动并深深的羡慕。为了这份感动和羡慕,我会坚持向李老师学*,以爱育人,让爱滋润童心!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终于看完了,起初是抱着涉猎的心态阅读的,可越读越觉得离自己好*好*,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困惑与之相联系,相比较。此时的心情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心灵的震撼更是不言而喻的,有感动、有感激、有惭愧、有反省,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而大脑中则凸显着几个鲜明的大字——爱心的坚持创造教育的奇迹。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振西老师让我明白,只有爱心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读着李老师的这句话,我不由地思绪起伏,我想学生之所以对李老师好,并不是因为李老师的运气好,而是李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太多太多,试想有几人能做到每天给学生煮鸡蛋?又有谁能做到李老师对宁玮、伍建那样的关爱,更何况万同这样的学生。李老师那份长达*五十页的“我与万同的故事”,着实让我震撼。我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感动着,不断地思索着,如果我遇到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羞愧无比!从万同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的艰难,更看到了李老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我想李老师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耐心与爱心,是因为李老师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因为感恩,他不断地付出,因为不断地付出,他不断地收获着学生的感恩,这样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才使李老师有那么好的“运气”,遇到了那么好的学生。因此不要抱怨学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做好,做深,做透。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做一时、一天的'好老师并不难,难的是每时每刻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牵挂和爱护;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爱一个如李老师所说的象万同这样的差生。阅读此书时,我不断的反复自问:如果是我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怎样。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富有爱心的老师,可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一而再,再二三的犯错误,我还会象李镇西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吗?我不会,我会生气,会愤怒,会觉得他无可救药,会放弃。我们花的功夫和心血远远不如李镇西老师,我们的教育智慧、技巧远远不如李老师。我们对学生的爱是零星的、间断的、不恒定的,而李镇西老师的爱一如行走沙漠的疲惫者得到了甘霖,又如同痛苦无助、暗夜孤独的人赢得了星光,让人找到自信、自尊,让人振奋。这正是李镇西老师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根本原因。他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是我们学*的楷模,值得每一位教师一读。

  读了《爱心与教育》,反思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学生,走进教育!相信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已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着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此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老师“施爱育人”的感人故事。在阅读过程中,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真诚的爱的回报,每一幕都让我为之感动,不断地引发我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关心、关注、关爱,可是长久的对需要爱的人施之以爱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爱心和童心”这部分的描述中,引起我共鸣的是:“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正如书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你是爱学生的,就必须有一种能力——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世界,而非颐指气使、强行命令。

  文中谈到:没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几乎都是这样的不幸者!由于在智力水*、行为*惯、知识基础、家族背景等等方面的差异,“后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与班集体同步,于是心灵的悲剧便发生了:自卑自贱但表面上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完不成只好胡乱应付,因此常被各科老师斥骂,受尽了学生的白眼,于是处处与集体作对……多么真实的写照!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一定都会有其立足于世的天赋,不必千军万马过高考的独木桥,对于后进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发展其爱好,引导他们学会做人之本、学会生存之道。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从教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也会收获孩子们对你满满的爱心与信任。我的教育之路已起步六年,回想起来,这六年的教育路似乎很浅薄,好在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我的真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1.教育者的明智和机智,在于引导“后进学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P60

  2.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但是,必须指出,“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师因此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是极不公正的。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P61

  3.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P65

  4. “后进学生”写“每日九问”。引导“后进学生”养成每天“自省”的*惯: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预*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P66

  5.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比方说,这个星期,你多次主动打扫教室,同学们就因你的存在感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又比方说,你主动帮同学修理坏了的椅子,那位同学就因班上有了你而感到了幸福!李老师希望你永远做一个能让别人感到幸福的人!P69

  6. “我给你找了两位老师,让这两位老师随时提醒你别违反纪律。一位就是你自己——每个人的上进心和意志都是自己最严厉的老师;另一位呢?是你的同学——我打算给你安排一位‘帮助人’,由这位同学随时注意你的表现并提醒你改正。之所以叫‘帮助人’,就是说,这位同学是出于对你的爱护而帮助你进步的。”我(李老师)脑子里转了个弯:与其由我给他指定“帮助人”,不如让他自己给自己找“帮助人”,这样他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更强,效果可能会更好些。于是,我说: “这个‘帮助人’,由你自己在班上找。条件是:1.你最信任的人;2.他比你表现得好;3.他又坐在你附*。”(李老师:我和万同的故事)P75

  7.离开了对学生心灵的尊重,还有什么“教育”可言?P80

  8.一个人要改正缺点,不光要看他口头上的承诺,更重要的是言行一致。P88

  9.童心可鉴,泪眼作证——有了一批又一批心心相印的学生,我便成了情感富翁和精神巨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者,还有比自己人格的丰碑铸在学生心目中更崇高的荣誉吗?P102

  【是的,有着学生对老师的不舍,对老师浓浓的爱,我想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所在!】

  10.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P104

  11.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P105

  12.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魅力就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吸引力。当学生对教育者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甚至崇拜之情时,我们的教育已经露出希望的曙光。P138

  13.教育离不开谈心,而让学生觉得“够哥儿们”的谈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艺术有时就是谈心的艺术。P140

  14.学*上“每天十问”: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没有?五问今天预*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可以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唯有坚持,才能真正步入学*的良性循环。

  【这里,学*上的“每天十问”和前面所提到的“后进学生”的“每天九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针对的对象不同而已。“每天十问”,问的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有助于学生步入学*的良性循环。】

  15.真理总是朴素的。教育科学有时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再设法让学生坚持下去以形成*惯。(“每天十问”的好*惯)P149

  16.把考试当练*,把练*当考试。

  【把考试看淡一些,“不就是一次练*吗”,丢掉任何患得患失的思想包袱,可能反而考试时会发挥得好一些;而对*时的每一道练*,都要当成考场上的试题,一丝不苟,而且要有时间观念。这样,真的到了考场,也就不会紧张了。】

  17.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P166

  18.教师因自己传授的思想遭到学生反感而十分伤心,学生因自己关心的问题得不到老师的解答而万分苦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感到离不开对方,然而现在都失去了对方!

  这正是德育的危机之一,也是德育的转机所在——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者来说,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找回失去的对方,正是改革德育的一个突破口!P168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篇(扩展4)

——《玫瑰与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沉默着?我不过是一朵花。”是的,我只是一朵小花,带着一丝芬芳,和着风和雨,我却执着地孕育着,盛开着,以最大的努力回报春天。

  吁了一口气,我合上了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玫瑰与教育》。

  连日来的语文课让我烦躁不已,压在心头的闷气仿佛黑暗中的吸血蚊子挥之不去。教书,确实不那么轻松!面对刚从幼儿班上来的小屁孩儿,使尽了浑身解数的我如虚脱般躺在了床上。是啊,58个孩子 ,58种脾气,58样表现,我还没有做到应付自如。铃声响过之后站在教室门口目光严厉的扫视,换来的只是孩子们目中无人的谈笑风生;一次次课堂表扬的同时,换来的只是孩子们不到三分钟的安静;激烈的课堂讨论过后,响亮的拍掌声示意,换来的只是令自己紧锁眉头的等待。面对一年级的孩子,我感到了力不从心。

  为什么活泼的孩子像脱疆了的小野马?为什么以往的教学方法失去了效果?为什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如此大的差距?教一年级,让我有深深的挫败感。

  忽然想起一个同事的话:一年级的孩子,不能用正常的思维去对待。细细琢磨他的话,觉得有几分道理。“正常的思维”不就是我们所想的吗,*惯了**想法的我,好像与一年级的小朋友走得太远了。于是,越是想照着自己的想法,越是得不到方法,越是想实现自己的目标,越是迷失了方向,想想觉得可笑,可笑自己竟成了南辕北辙中的那个人。

  “埋怨环境不好,是因为我们自己还不够好;埋怨别人狭隘,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育,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方法太少。”在课堂上一直强调学生:来学校学的就是方法。以孩子心目中的权威自居的教师,忽然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原来是那么的匮乏。

  尽管教育不单单只是老师的事,尽管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尽管不是所有的课堂预设和生成都能成正比,尽管教学本身就是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同样知道,成长就是一点点的对细节的反思累积起来的.高度,没有思考,就意味着枯槁,没有痛苦,就意味着死亡。

  我希望让忙碌的自己不断与宁静的自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自己不断接受理智的自我批判,让实践的自己不断接受理论的自我省察。

  “不管何时何地,谁收到玫瑰都会怦然心动。你看,一朵有一朵的含义。就好像红玫瑰代表对教育的付出和热情;黄玫瑰代表珍重自己,祝福别人......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色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

  起初被书名吸引,怀着对教育的探索和一丝浪漫情怀,我走进了窦佳梅老师的“玫瑰花园”,希望能在玫瑰园中获得启示但也有不少疑惑:*时令人焦头烂额有时还吃力不讨好的琐碎教育工作是怎么和这么美的“玫瑰”形象联系在一起。

  窦老师用真挚的文字在“清淡与忧患”中抒发对教育深深的思考,随她走*“听说读写的背后”伴随老师的脚步“管窥”日本教育的现状,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领略一道道文化的风景,我才明白正式对教育的激情和热爱为她*凡的教育生涯注入新的力量,令教育之花越发灿烂。“玫瑰”是窦老师的网名,在窦老师的心中,教育就是一朵开不败的花,正是怀着这样的热情和思想,玫瑰才四季芬芳。

  在对教育的忧思中,玫瑰老师谈到:要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老师。确实,教师的专业只有先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才能够真正的发展,只有提高自身,在时间中不断反思成长,拥有宽泛的人文视野,在坚持中学*,与时俱进,才能在岁岁年年循环的工作中找到灿烂的教育轨迹。

  在寻求本真的课堂中,玫瑰老师谈到“小红花的背后”,我也感触良多。一堂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类似“小红花”的奖励是老师一贯运用的方法,然而,在课堂中,也常常能听到“又没有叫我”的叹息,看到学生失望的神情,小花儿并没有开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正如窦老师所说“我们没有权利用**世界的胜败、积极或不积极之类的原则去约束他们和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要做的'是机器每一个孩子对学*和未来的热情、激起他们对荣耀的尊重”“不要仅仅以竞技的原则发放小红花,或者说不可将竞技的奖惩原则过早地一如到小学的学*中去”。那么我们除了对优胜者予以奖励,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或者不积极学生予以奖励,恰如其分地奖励学生。更应该在奖励的同时,教师寻求语文课堂的本真,激起孩子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中,教师把文字语文引入生活语文,把生活语文化成文字语文。这样的方式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还需要我积极地思考和探索。

  玫瑰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因为她找到了教育中传递关心与爱的艺术。我常常感慨个别学生太难教,软硬不吃,油盐不进,为他们感到惋惜,恨铁不成钢,。可仔细想想,或许还是经验不足,一味地用简单直接的教育方式,无法拨动学生的心弦,对他们的方式缺乏了“爱”的艺术。在教育实践中,当有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会显得急躁,对他严厉批评甚至大发雷霆,学生可能当下“老实”了,但也仅仅是一种假象,学生迫于老师的权威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正如玫瑰老师所说,对于学生的教育要掌握一定的艺术,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从心底关爱学生,付出耐心,细心、同情心,或许当状况出现时,深吸一口气,压下暂时的火气,听学生说一说,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想一想。

  读罢《玫瑰与教育》,我钦佩玫瑰老师对阅读与写作的热爱。在自序中她写道“当我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那么笨拙,有时候心里的感受的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这何尝不是我的感受,每次写东西,才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收录了窦老师的部分书评,阅读这些深度理性的文字,让我感受到窦老师的睿智、内涵,让我更加懂得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应该多读,把阅读当做一种*惯,使我们有效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

  窦老师是教育阳光下一朵美丽四射的玫瑰,她的孜孜以求,热情好学让我敬佩。我自知还是一株无名的小草,我也会在前行的道路上采集知识的阳光,沐浴智慧的雨露,望有一天,让每人手有余香。

  我怀着对名师的崇敬,读完了窦桂梅老师写的《玫瑰与教育》。乍看题目,还以为是教育教学理论,其实不然,这是窦老师*时的一些杂感,有的是写在网上的一些随笔,书中的内容有的是与教育有关的,有的是她自己的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好像更了解她了,书中对我最有益的莫过于她有关教学的感受,她的一些思维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对自己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她的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这话一点都不错,我认为,这门艺术的关键就是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而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掌握这门艺术的诀窍,更重要的是掌握爱的艺术。

  有些老师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好话听不进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没良心;也有些老师总是常常以“我是恨铁不成钢”来宽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甚至粗暴,认为只要出发点对,是爱学生,是为学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计较。于是就出现了不问青红皂白的斥责,甚至打骂学生的现象,其实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的话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我的“爱”是否能被学生欣然接受。其实,这是教师情感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缺乏了“爱”,更缺乏了“爱”的艺术性。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们就对他们严加管教,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动辄批评,甚至有时大发雷霆。很快,学生确实“老实”了,也许我们还会暗暗自喜,但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学生只是迫于你的权威,嘴巴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从爱出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付出百倍的耐心、细心和同情心,这样,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作为老师,我认为,对学生要从心底里拿出全部的爱心,爱得质朴,爱得自然,但是,这还是不够的,要想使爱独具魅力,还必须顺应童心,别具匠心,震撼人心,讲求爱的艺术。我想,这才是我们毕生所追求的东西。

  有这样的名师,就是我们学*的榜样,在钦佩窦桂梅老师的同时,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就应该学*她的教学方法和精神,从她的身上得到对我的身心和教学工作有利的东西。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在她的眼里,教育本身就是开不败的玫瑰花。

  在教学中,能成为骄人玫瑰的毕竟是少数,但只要我们善于自我“浇灌”,善于自我“反思”,我相信我们也一样能够激情绽放,留一缕芬芳在教育的这片园地里!让我们都来做一朵绽放在那校园里的玫瑰吧!

  《玫瑰与教育》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育随笔集,但我发现在封内的*版本图书编目数据的登记中却标注为“教育学-文集”。由此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随笔集,更是窦老师教育思想的呈现。

  对窦桂梅老师早已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学校有几次师德师风培训的内容就是观看李镇西、窦桂梅等老师的光碟。曾经在网上读过窦桂梅老师 20xx年3月27日在海淀区新课程与教师发展系列活动“特级教师窦桂梅专业成长研讨会”上的发言,并且收藏并发布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里。

  我不是语文老师,也不是小学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文中所举例的例子,我不全然知晓,也对有些思想没有感触,但这并不影响我对《玫瑰与教育》一书的阅读。“我总是对自己说:把话写得干净些、响亮些,有时候要斩钉截铁,有时候要委婉蜿蜒。要追求文章的琅琅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诵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得见作者的笑貌——它虽然是为自己而写,但却不拒绝朋友,它的每一句话,都应努力给读者亲切、可感、有味的感觉” (第4页)。每一种写作都有发表的意愿,《玫瑰与教育》写得很干净、很简洁,尊重自己也尊重读者(写到这里,我真有些难为情,因为我自己的文字有时真该归入垃圾,但还是在厚颜无耻地写着)。

  以“玫瑰”命名的窦桂梅老师也正如玫瑰般绽放:“像红玫瑰哇个人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色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我只是一朵花,没有多大的能量。但,和着风雨,执著地孕育着,盛开着,正以最大的努力回报着家人,回报着师长,回报着朋友,回报着学校,回报着社会……”

  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是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变成魔鬼,你就在制造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变成天使,你就在营造天堂。

  好花要有好心情赏,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赏到好的风光。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团火,就能释放出光和热;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块冰,就是化了也还是零度。

  亚里士多德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使得生命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

  因此,面对教育的系列让人不满的现象,面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困惑与压力,我们要从中寻找阳光、快乐的地方——根系教育的土壤,理想滚烫于心,紧贴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长。

  而只有从内心深处实现高“自我”的教师,才会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才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自己的水*和境界,才能对从事的专业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而表现出对专业当仁不让的意识和信心——而这些,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更为积极有益的,甚至是一生的影响。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篇(扩展5)

——《玫瑰与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沉默着?我不过是一朵花。”是的,我只是一朵小花,带着一丝芬芳,和着风和雨,我却执着地孕育着,盛开着,以最大的努力回报春天。

  吁了一口气,我合上了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玫瑰与教育》。

  连日来的语文课让我烦躁不已,压在心头的闷气仿佛黑暗中的吸血蚊子挥之不去。教书,确实不那么轻松!面对刚从幼儿班上来的小屁孩儿,使尽了浑身解数的我如虚脱般躺在了床上。是啊,58个孩子 ,58种脾气,58样表现,我还没有做到应付自如。铃声响过之后站在教室门口目光严厉的扫视,换来的只是孩子们目中无人的谈笑风生;一次次课堂表扬的同时,换来的只是孩子们不到三分钟的安静;激烈的课堂讨论过后,响亮的拍掌声示意,换来的只是令自己紧锁眉头的等待。面对一年级的孩子,我感到了力不从心。

  为什么活泼的孩子像脱疆了的小野马?为什么以往的教学方法失去了效果?为什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如此大的差距?教一年级,让我有深深的挫败感。

  忽然想起一个同事的话:一年级的孩子,不能用正常的思维去对待。细细琢磨他的话,觉得有几分道理。“正常的思维”不就是我们所想的吗,*惯了**想法的我,好像与一年级的小朋友走得太远了。于是,越是想照着自己的想法,越是得不到方法,越是想实现自己的目标,越是迷失了方向,想想觉得可笑,可笑自己竟成了南辕北辙中的那个人。

  “埋怨环境不好,是因为我们自己还不够好;埋怨别人狭隘,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育,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方法太少。”在课堂上一直强调学生:来学校学的就是方法。以孩子心目中的权威自居的教师,忽然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原来是那么的匮乏。

  尽管教育不单单只是老师的事,尽管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尽管不是所有的课堂预设和生成都能成正比,尽管教学本身就是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同样知道,成长就是一点点的对细节的反思累积起来的.高度,没有思考,就意味着枯槁,没有痛苦,就意味着死亡。

  我希望让忙碌的自己不断与宁静的自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自己不断接受理智的自我批判,让实践的自己不断接受理论的自我省察。

  “不管何时何地,谁收到玫瑰都会怦然心动。你看,一朵有一朵的含义。就好像红玫瑰代表对教育的付出和热情;黄玫瑰代表珍重自己,祝福别人......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色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

  起初被书名吸引,怀着对教育的探索和一丝浪漫情怀,我走进了窦佳梅老师的“玫瑰花园”,希望能在玫瑰园中获得启示但也有不少疑惑:*时令人焦头烂额有时还吃力不讨好的琐碎教育工作是怎么和这么美的“玫瑰”形象联系在一起。

  窦老师用真挚的文字在“清淡与忧患”中抒发对教育深深的思考,随她走*“听说读写的背后”伴随老师的脚步“管窥”日本教育的现状,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领略一道道文化的风景,我才明白正式对教育的激情和热爱为她*凡的教育生涯注入新的力量,令教育之花越发灿烂。“玫瑰”是窦老师的网名,在窦老师的心中,教育就是一朵开不败的花,正是怀着这样的热情和思想,玫瑰才四季芬芳。

  在对教育的忧思中,玫瑰老师谈到:要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老师。确实,教师的专业只有先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才能够真正的发展,只有提高自身,在时间中不断反思成长,拥有宽泛的人文视野,在坚持中学*,与时俱进,才能在岁岁年年循环的工作中找到灿烂的教育轨迹。

  在寻求本真的课堂中,玫瑰老师谈到“小红花的背后”,我也感触良多。一堂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类似“小红花”的奖励是老师一贯运用的方法,然而,在课堂中,也常常能听到“又没有叫我”的叹息,看到学生失望的神情,小花儿并没有开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正如窦老师所说“我们没有权利用**世界的胜败、积极或不积极之类的原则去约束他们和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要做的'是机器每一个孩子对学*和未来的热情、激起他们对荣耀的尊重”“不要仅仅以竞技的原则发放小红花,或者说不可将竞技的奖惩原则过早地一如到小学的学*中去”。那么我们除了对优胜者予以奖励,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或者不积极学生予以奖励,恰如其分地奖励学生。更应该在奖励的同时,教师寻求语文课堂的本真,激起孩子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中,教师把文字语文引入生活语文,把生活语文化成文字语文。这样的方式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还需要我积极地思考和探索。

  玫瑰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因为她找到了教育中传递关心与爱的艺术。我常常感慨个别学生太难教,软硬不吃,油盐不进,为他们感到惋惜,恨铁不成钢,。可仔细想想,或许还是经验不足,一味地用简单直接的教育方式,无法拨动学生的心弦,对他们的方式缺乏了“爱”的艺术。在教育实践中,当有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会显得急躁,对他严厉批评甚至大发雷霆,学生可能当下“老实”了,但也仅仅是一种假象,学生迫于老师的权威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正如玫瑰老师所说,对于学生的教育要掌握一定的艺术,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从心底关爱学生,付出耐心,细心、同情心,或许当状况出现时,深吸一口气,压下暂时的火气,听学生说一说,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想一想。

  读罢《玫瑰与教育》,我钦佩玫瑰老师对阅读与写作的热爱。在自序中她写道“当我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那么笨拙,有时候心里的感受的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这何尝不是我的感受,每次写东西,才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收录了窦老师的部分书评,阅读这些深度理性的文字,让我感受到窦老师的睿智、内涵,让我更加懂得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应该多读,把阅读当做一种*惯,使我们有效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

  窦老师是教育阳光下一朵美丽四射的玫瑰,她的孜孜以求,热情好学让我敬佩。我自知还是一株无名的小草,我也会在前行的道路上采集知识的阳光,沐浴智慧的雨露,望有一天,让每人手有余香。

  我怀着对名师的崇敬,读完了窦桂梅老师写的《玫瑰与教育》。乍看题目,还以为是教育教学理论,其实不然,这是窦老师*时的一些杂感,有的是写在网上的一些随笔,书中的内容有的是与教育有关的,有的是她自己的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好像更了解她了,书中对我最有益的莫过于她有关教学的感受,她的一些思维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对自己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她的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这话一点都不错,我认为,这门艺术的关键就是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而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掌握这门艺术的诀窍,更重要的是掌握爱的艺术。

  有些老师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好话听不进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没良心;也有些老师总是常常以“我是恨铁不成钢”来宽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甚至粗暴,认为只要出发点对,是爱学生,是为学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计较。于是就出现了不问青红皂白的斥责,甚至打骂学生的现象,其实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的话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我的“爱”是否能被学生欣然接受。其实,这是教师情感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缺乏了“爱”,更缺乏了“爱”的艺术性。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们就对他们严加管教,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动辄批评,甚至有时大发雷霆。很快,学生确实“老实”了,也许我们还会暗暗自喜,但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学生只是迫于你的权威,嘴巴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从爱出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付出百倍的耐心、细心和同情心,这样,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作为老师,我认为,对学生要从心底里拿出全部的爱心,爱得质朴,爱得自然,但是,这还是不够的,要想使爱独具魅力,还必须顺应童心,别具匠心,震撼人心,讲求爱的艺术。我想,这才是我们毕生所追求的东西。

  有这样的名师,就是我们学*的榜样,在钦佩窦桂梅老师的同时,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就应该学*她的教学方法和精神,从她的身上得到对我的身心和教学工作有利的东西。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在她的眼里,教育本身就是开不败的玫瑰花。

  在教学中,能成为骄人玫瑰的毕竟是少数,但只要我们善于自我“浇灌”,善于自我“反思”,我相信我们也一样能够激情绽放,留一缕芬芳在教育的这片园地里!让我们都来做一朵绽放在那校园里的玫瑰吧!

  《玫瑰与教育》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育随笔集,但我发现在封内的*版本图书编目数据的登记中却标注为“教育学-文集”。由此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随笔集,更是窦老师教育思想的呈现。

  对窦桂梅老师早已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学校有几次师德师风培训的内容就是观看李镇西、窦桂梅等老师的光碟。曾经在网上读过窦桂梅老师 20xx年3月27日在海淀区新课程与教师发展系列活动“特级教师窦桂梅专业成长研讨会”上的发言,并且收藏并发布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里。

  我不是语文老师,也不是小学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文中所举例的例子,我不全然知晓,也对有些思想没有感触,但这并不影响我对《玫瑰与教育》一书的阅读。“我总是对自己说:把话写得干净些、响亮些,有时候要斩钉截铁,有时候要委婉蜿蜒。要追求文章的琅琅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诵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得见作者的笑貌——它虽然是为自己而写,但却不拒绝朋友,它的每一句话,都应努力给读者亲切、可感、有味的感觉” (第4页)。每一种写作都有发表的意愿,《玫瑰与教育》写得很干净、很简洁,尊重自己也尊重读者(写到这里,我真有些难为情,因为我自己的文字有时真该归入垃圾,但还是在厚颜无耻地写着)。

  以“玫瑰”命名的窦桂梅老师也正如玫瑰般绽放:“像红玫瑰哇个人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色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我只是一朵花,没有多大的能量。但,和着风雨,执著地孕育着,盛开着,正以最大的努力回报着家人,回报着师长,回报着朋友,回报着学校,回报着社会……”

  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是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变成魔鬼,你就在制造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变成天使,你就在营造天堂。

  好花要有好心情赏,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赏到好的风光。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团火,就能释放出光和热;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块冰,就是化了也还是零度。

  亚里士多德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使得生命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

  因此,面对教育的系列让人不满的现象,面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困惑与压力,我们要从中寻找阳光、快乐的地方——根系教育的土壤,理想滚烫于心,紧贴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长。

  而只有从内心深处实现高“自我”的教师,才会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才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自己的水*和境界,才能对从事的专业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而表现出对专业当仁不让的意识和信心——而这些,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更为积极有益的,甚至是一生的影响。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篇(扩展6)

——《爱心树》读书笔记

《爱心树》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心树》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今天,是星期五,是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下午,阮老师给我们全班同学讲了一个绘本故事,名字叫——《爱心树》。这个故事把妈妈比喻一棵大树,为了自己心爱的孩子付出了她的一切。我深切地体会到妈妈是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啊!

  故事中,令我最感动的一句话是:“我真希望我能给你什么……可是我什么也没了。我只剩下一块老树根。我很抱歉……”直到最后,男孩感觉好累好累的时候,大树却依然努力挺直自己的身体对男孩说:“正好啊,老树根是最适合坐下来休息的。来啊!孩子,坐下来,坐下来休息。”

  听着这个故事,我的眼泪在不知不觉中夺眶而出。它让我感到很惭愧,在我的生活中,爸爸妈妈就像是那棵“爱心树”,而我就是那个“小男孩”。为了让我无忧无虑健康地成长,他们约定由爸爸去工作,妈妈全心全意地照顾我。*时只要我想要什么就向爸爸妈妈张口,而我却理所当然地接受。从没想过给爸爸妈妈什么,一个不顺心就会冲他们大喊大叫,发脾气。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一边给妈妈讲这个故事,一边心想:我以后再也不能像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样,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长大了,我要做爸爸妈妈的“爱心树”,给他们带去温暖,带去欢乐。

  我十分想见这本书的作者(美)谢尔。希尔弗斯坦。因为我想知道他是因为什么才得到这种灵感的。

  这本书主要讲:从前有一棵大树,它非常喜欢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每天都会跑到树下,做一些事情。小男孩越来越大,大树越来越老,但大树一直为了让那个小男孩快乐而奉献着自己的身体。终于,在小孩子老了的时候,大树已经成了一个树墩,但它还尽量把身体挺直,让孩子做下。书中的大树每帮完小男孩,就很快乐。我想:一定是因为大树觉得帮助了别人,所以才很快乐。

  书中的大树一直默默无闻、一直在把自己的身体献给小男孩。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学*大树的这种精神,希望人们都懂得这种精神,让中国变成一个懂得奉献的国家。

  以前我从图画书里看见关于《爱心树》的介绍,就很想看这本书。不久爸爸就给我买来了,我真是太开心了。于是就和妈妈一起打开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读完《爱心树》,我被深深地被那棵无私的苹果树感动了。

  之前有一棵苹果树,它喜欢上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也十分喜欢这棵苹果树。男孩每天跑到树下采集树叶,在树枝上荡秋千,吃树上结的苹果,和大树捉迷藏,在树荫里睡觉……随着时间的流逝,男孩需要的东西,大树都倾其所有,把果子、树枝,甚至把树干都献给了男孩,最后,当大树只剩下一个老树墩时,它还希望给男孩一点什么东西,但这时它什么都没有了,便当成了男孩的座椅以供男孩休息。大树为男孩做每一件事后,都觉得十分快乐。

  这棵无私的苹果树,让我想到了世界上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她们也像这棵苹果树一样,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直到老去。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她们用身体创造乳汁,哺育我们;在我们幼年时期,她们教我们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在我们儿童时期,她们领着我们触摸这个世界;在我们少年时期,她们陪伴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我们青年时期,她们默默地作为我们远航的坚强后盾……等到我们功成名就时,她们却已经苍老了,可心里还是在念叨着我们。所以,我们要珍惜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好好孝顺她们!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这棵大树,它很有爱心,它把自己的果实、叶子、树干都给了小男孩。我还觉得小男孩太自私了,只想到自己,没想为大树做点什么。

  我长大以后不要做小男孩,要做大树。

  今天作文课上,我有幸读到了《爱心树》这本书,他是美国天才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得意之作。读完后,我的心被深深感动了。

  这是一个温馨又略带哀伤的一个故事。苹果树非常爱这个男孩,这个男孩也很爱苹果树,他们两个一起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时光。男孩慢慢地长大了,却变得非常自私,他向苹果树索取东西,使自己快乐。以此满足自己的愿望。他向苹果树要钱,苹果树给他苹果,让他去换钱;他想有幢房子,苹果树让它把树枝砍去盖房子,又给他树干让他做船;它只剩下树桩时,又让他坐下来休息。苹果树为了他,把一切都给了他,让他感到快乐。这怎么不让我感动呢?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了很多,觉得小男孩与苹果树之间的故事,不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化身吗?我不由得想到了我的妈妈,她为了我的成长,无私奉献着。记得有一次,爸爸回来了,因为被子太小,所以妈妈为了让我暖和,却自己盖的特别少。像这样的事还有许多,如果一一列举出来,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而我们呢?有的时候却不听话,惹父母生气。有一次,我正在看动画片,妈妈叫我吃饭,我没有去,过了一会儿,妈妈端着饭来了,一下子把电视给关了,我却对妈妈大吼:“凭什么给我关了。”唉!现在想一想,真是不应该啊!

  这本书,真是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也希望大家多去看看这本书,细细去品味这本书。

  《爱心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简短但却耐人寻味的故事。一棵大树很爱一个男孩,经常向他提供许多他用的着的东西。而男孩虽然经常接受大树的奉献和施舍,但却根本没把大树当一回事。最后大树被男孩整棵砍倒,只留下一小截树桩,可是却没有丝毫怨言,后来男孩事业无成,仅剩木桩的大树也依然默默无闻地给男孩当了一个能让他静**下来休息的座椅。

  我刚刚买到这本书的时候,引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的一句话——“看了这本书后,孩子会更爱妈妈。”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对极了,百分之百的正确!确实如此,看了这本书后,孩子会更爱妈妈。因为这本书中的大树就是妈妈的化身,而我们就是那个孩子。可当我们常常向妈妈伸出小手,向妈妈索取东西时,我们是否想过:妈妈能把这样东西给我们的时候是需要付出什么的吗?汗水还是什么别的吗?当然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都没有想过,我们只知道去享受得到这件物品时的快乐,从来没有想过妈妈。然而妈妈呢?她对我们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不求回报,只要看到孩子快乐,她就感到满足了。

  看着看着,我又想到朋友、孩子。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不是无牵无挂的,父母给予其生命,老师为其启智,朋友为其排忧解难。他们都是我们生命中的那棵爱心树,在我们需要他们的任何时候,都会毫无怨言地帮助我们,支持我们。而我们,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多像那个男孩,有了快乐独自享受,一有困难,一有挫折,才会想起他们。

  爱心树给我们展示的并不仅限于对爱的深刻体会,也是这个世界的小小缩影,谢尔大叔肯定也是要告诉我们这一点,人不能一味地索取,也要懂得奉献,更要懂得报恩。如果人人都像文中的那个男孩,知恩不图报,一直向自然、向他人索取,那么这个世界将没有“爱心”可谈!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因为它,我们的世界才更美好。如果没有它,就算有温暖的阳光照耀,人们的心也都是冰冷的。所以,让我们向“爱心树”学*吧!只有那样,世界才能更美好!人与人之间才能多一种信任。

  从前有一棵大树,它很孤独,它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奉献给了一个小男孩,它觉得快乐极了。

  今天我读了《爱心树》这一本书,里面讲的是一个男孩儿,小时候经常到大树底下乘凉,日子久了就和大树成了好朋友,大树非常喜欢男孩儿,可是随着男孩儿渐渐的长大,来看大树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有一天男孩又来看大树,向大树要钱,房子和船,树把自己所有东西都给了男孩,帮他实现愿望,可是大树也只剩下树墩了,而且男孩以后再也没有来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大树爱心所感动,为男孩的无情所恼怒,我想我们不要学男孩儿,要懂得感谢,学会感谢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个故事我读完后觉得这棵大树真有爱心,我们也要向大树学*,帮助别人,要充满爱心,自己也开心。

  故事是这样的——一棵大树和一个孩子是好朋友,小学生作文《爱心树》。孩子天天和大树捉迷藏,吃树上的苹果。那时,孩子爱着大树,大树也爱着孩子。渐渐地,孩子长大了,他在树干上贴了一张心形纸条,上面写着“I LOVE YOU”。那时,孩子还爱着大树,大树也还爱着孩子。

  时光飞逝,瞬间那孩子已经快成大人了,这次他不是来看望树的,也不是来和大树玩的,他对大树说:“我要钱,你能给我钱吗?” 可大树不是“摇钱树”,为了完成孩子的愿望,大树让孩子把它身上的苹果卖了换钱。结果大树上就变得光秃秃了。大树很快乐,因为他帮了小男孩。可是,盛老师翻到这一页时,下面唏嘘声一片,有的说:“孩子已经不爱大树了。” 有的说:“那为什么大树还要帮助小男孩呢?”我想:也许是大树还把大树当朋友看吧。我们边议论,边看下去。

  后来,每次小男孩有需求时就向大树索取。我不禁怀疑:那小男孩还爱着大树吗?他还是从前那个小男孩吗?但愿还是,但愿……

  故事最后,那孩子老了,无力地坐在只剩下树墩的大树上。真希望他还爱着大树,就像以前那样。

  这本书讲述了一棵大树和一个男孩之间发生的格式,大树非常喜欢小男孩,男孩天天陪它玩,他在树下采集掉落的树叶,在树上荡秋千,吃树上的苹果,和大树玩捉迷藏,玩累了就在树荫里睡觉。小男孩爱大树,大树非常快乐,但是小男孩一点点地长大了,需要很多东西,大树为了男孩,把自己拥有的全部都给了他,自己虽然感到非常孤寂,但是看到小男孩很满足,大树还是非常快乐的。

  看了这本书,孩子会更爱妈妈,理解妈妈,不给家长添麻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沉甸甸的母爱,有谁能掂量出它的分量,能够真正偿还呢?“母爱无言,母爱无垠”啊!

  今天,我了一本书,书的名字中《爱心树》。主要内容是:一棵树喜欢上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也很喜欢这棵树,经常到大树下玩,饿了,爬上树摘个苹果吃,累了,在树下打个盹儿。但随着时光流逝,孩子渐渐长大了,经常对大树进行索取,大树每一次都欣然地答应了,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男孩。

  完书,我想:“妈妈不就像书中的那棵伟大的树了吗?而我们不就正像书中那个只索取不回报的小男孩吗?再想想*时,妈妈出于关心唠叨我们几句,我们就发火,难道妈妈不唠叨,不受这个气不可以吗?可以,当然可以,妈妈只是关心我们,如果妈妈不关心我们,那我们可能会受到欺负等等。

  今后,我一定要做个好孩子,尽量不让妈妈操心!

  《爱心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简短但却耐人寻味的故事。

  一棵大树很爱一个男孩,经常向他提供许多他用的着的东西。而男孩虽然经常接受大树的奉献和施舍,但却根本没把大树当一回事。最后大树被男孩整棵砍倒,只留下一小截树桩,可是却没有丝毫怨言,后来男孩事业无成,仅剩木桩的大树也依然默默无闻地给男孩当了一个能让他静**下来休息的座椅。看完这本书我就想到我的妈妈。大树这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这种品德不正是我们妈妈的品德吗。妈妈每天都起早贪黑的照顾我们帮助我们学*,我们今天的成绩都是妈妈用心血换来的。我们有时候却抱怨妈妈做错了。其是妈妈把我们养大了也是非常辛苦的'。那句话真对啊【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爱你妈妈。

  有一棵树,它将它一生的爱都奉献给一个小男孩,它**凡凡却又是那么伟大,今天请让我带你走进他的世界——《爱心树》。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这本书主要讲:从前有个小男孩爬上树抓着枝条荡秋千,有时爬上树摘苹果吃。小男孩长大了,他不需要其他东西只想要钱,大树看出了他的心思对男孩说:“你可以摘我的苹果到市场上去换钱。”于是小男孩拿着苹果去市场卖,回家之后他把树枝砍去盖房子,把树砍了当船划。男孩老的时候,把树当成板凳坐。

  读完这本书,我想:大树为小男孩奉献了它的一生,而小男孩却不知报答。我觉得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作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我们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恩图报,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孝顺父母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而且也要感恩生活中帮助过我的人们,做一个有爱的好少年!

  昨天,我和妈妈一起看了绘本《爱心树》,我觉得大树妈妈太伟大了。为了那个小男孩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只为了小男孩可以快乐。

  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不也是这样对我的吗!有求必应,从不让我失望!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从前有一颗大树她很喜欢一位小男孩,小男孩经常爬树,摘树上的果子还在树上荡秋千,他还常常和大树玩捉迷藏,小男孩累的时候就在大树底下休息,但是时间过得很快,小男孩很久没有来了,有一天,小男孩来了,大树说:“你快来爬树,摘果子,荡秋千还来和我玩儿”小男孩说:“我已经长大了,我要买玩具”小男孩说:“大树你能不能给我一些钱”大树说:“我没有钱,但是,我可以给你一些果子,卖一些钱”小男孩摘光了果子去买,又过了很久,小男孩还是没有来,有一天小男孩来了,大树说:“你来爬树、荡秋千,和我一起捉迷藏”小男孩说我很忙,我要盖房子,大树说:“我把树枝给你,你去盖房子”小男孩拔光了所有的树枝,又过了很久,小男孩又没来,最后终于来了,小男孩说:“我要做一条船”大树说:“你把我的树干去做船”又过了很久小男孩没有来,小男来了,大树说:“我就是一个树墩没有什么用”小男孩说:“我就是想休息一下”。

  男孩不停地向树索取,树为男孩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无怨无悔,非常快乐。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只有付出,不求任何汇报。我觉得这个故事中大树就像那个那孩子的妈妈,小男孩只知道索取自己想要的,而大树无私的奉献着自己,这颗大树很伟大。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爱心树》。

  故事讲述的是,从前有一棵大树,爱上了一个男孩,男孩也很爱大树。后来男孩渐渐长大了,就不再和大树玩耍,而是一有需求就来找大树,大树为了满足男孩的需求,把自己身上的苹果送给男孩卖钱;把树枝让男孩砍去盖房子;把树干让男孩砍去造船。最后,大树一无所有的时候,只剩下一个木墩,还尽量满足男孩的要求,让男孩坐在他身上休息。大树感到非常快乐!

  这棵树为了让男孩快乐,可以付出一切。我的身边也有这样的“大树”。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他们为了让我幸福、快乐,总是答应、满足我的一切需求。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替别人着想,而不是像书中那个男孩子那样,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

  爱心树,可感动了,把我感动的都哭了。你们也想看吗?那我就给你听:有一棵树,他喜欢上一个男孩。男孩每天都会来到树下,采集树叶、想像自己就是森林之王,可是。孩子渐渐长大了。第一天、孩子来了、大树说,来吧跟我玩好吗,我已经长大了。不再玩了,再说我也没心情,大树很失望,好久好久,男孩没来看大树。大树很失望。

  有一天,男孩终于来了。这一次大树。高兴的连说都说不出来话了。完。爱心树。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爱。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爱心树》这本书,我们听完后,许多同学都禁不住地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篇(扩展7)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菁选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这个加长版的假期里,我细细品读了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的作品《爱心与教育》。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沉浸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一本纸质书了……

  整本书中,李老师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将自己的教育故事温情讲述,娓娓道来,真实朴质的文字让人流连忘返。我被李老师的教育情怀深深折服,这是何等不凡的教育情怀啊!相比较于年轻时候的李老师与现在的自己,真是惭愧不已。步入教育行业已有18个年头,却仍未想清楚自己为何走上教育之路。读到李老师这句“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童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时,像是突然之间明白了什么……因此,我想先借用李老师几句话抛砖引玉。

  童心与爱心——“童心是师爱之源。只有童心才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才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充满了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选择教育,只是众多行业里的一种选择而已。而在选择教育之后,没有爱心,教育就如同没有灵魂。李老师面对每一届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能倾其所有,把他们当成朋友来对待,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信任,感激,实属不易。反观自己的教学,没有一点个性与独创。每次上课也是面对一大班学生,上课,下课,改作业。对于步入教育行业18年的我来说,早已对这样的流程感到疲倦。幸好,读到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他的教育情怀和课堂把控能力,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领悟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运用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换位思考——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学生的顽劣、松散和不听话,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

  “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让同学因我的而感到幸福”这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对学生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我愿把我的一生都献给孩子们,用爱去点燃智慧;以民主*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挚的朋友,通过日复一日*凡的工作,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是,我以为他们的精髓是一致的,那就是——爱即教育。

  李镇西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什么样的人才“富有人情味”呢?我认为是一个怀有仁爱之心的人。

  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她们的情感世界。课堂上,看到孩子们的学*兴趣不高时,我会因势利导,让自己变得时而可爱、时而搞笑、时而夸张、时而温柔、时而严肃、时而撒娇……让学生在我的角色转换中把枯燥的学*变得兴趣盎然;课间,看到孩子们围在一起“高谈阔论”,我会加入到其中,和她们分享我的观点和看法;饭后,看到孩子们在操场运动、游戏,我也会参与其中,和她们一比高下……在孩子们向我问好时,我一定大声地回应她们;在气温骤变时,我会下意识地提醒她们增减衣服;在他们因犯错受到批评之后,冷静下来的我会由愤怒又转为心疼,再找机会去安慰他们……

  谁说小孩子不懂得感恩?当孩子们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爱,他们对我也特别的关心和照顾,时常跑过来安慰我,叫我不要太辛苦。倘若我上课的时候因嗓子不舒服而不能大声讲课时,她们会瞬间变得安静乖巧。如果哪天冲他们发了火,孩子们反过来会用小纸条、小插图、拥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我的爱。我和我的学生、我的课堂、我的课余生活都因为充满了“人情味”而变得丰富多彩。

  李镇西老师在激励“优生”方面同样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1、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参入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质;

  2、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挑战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去“折磨”他们,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不光要战胜自我,更要超越自我。

  为了更好的锻炼提升“优生”的能力,让他们引领带动更多的同学进步,我做了这样一些尝试:

  1、举行“拜师仪式”,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简单的拜师仪式,让“小老师”更有成就感和责任感,“徒弟”们面对“小老师”的无私帮助和悉心辅导,也会更好的约束自己,奋起直追。“小老师”代表分享了他们的辅导计划和方式,谈到了如何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怎样查漏补缺、不定期的和徒弟谈话、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他们的`帮辅如此具体,如此用心。在“师徒结对”中,双方受益,于“小老师”而言,所学的知识得到再次消化巩固,还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于“徒弟”而言,有了一个亦师亦友的好伙伴,课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可以得到“小老师”儿童化的补*,他们的讲授往往比老师更通俗易懂,因为他们用的是纯儿童化的语言。我的共同进步的目标也得以实现。

  2、把自*时间留给班干部管理。

  每天的语文自*时间,如早读、午自*,班长或是语文课代表会把当天的学*任务写在黑板上,并坐在讲桌前维持纪律,在我值班或是处理其他事情的时候,也能保证学生学*任务明确,教室纪律良好。如果学*任务完成的不理想或是纪律糟糕时,我会佯装生气,找当值的班干部,让她们自己找问题,找原因,想对策,并对他们提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变“老师要我这样做”为“我应该这样做”、“我可以做的更好”。学生的管理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的教学得失,事半功倍。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最后,李镇西老师说:“人不能没有原则,但要拥有自己的原则,首先必须学会感动。做一个善于感恩和感动的人!”虽然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让我感恩和感动的人和事很多。

  一日,我在改作文的时候,看到谢馨玥同学的文章,我特别感动,她是从红星小学转来的孩子,文中她记叙了两年前在红星小学发生的事情。那时我在红星小学任教,她还是个二年级的小姑娘,每到周四,我总会给住读的小姑娘梳头发,这样的小事被小姑娘深深记在心里,并感恩在怀。小小年纪竟有一颗感恩之心,着实让我意外和感动。

  一天,我收到李想妈妈的微信,信中这样写到:李想告诉妈妈长大以后要当和朱老师、颜老师一样棒的老师!李想妈妈感谢两位老师对孩子的引导和对学生做出的榜样。家长能把我们对孩子的教诲和关爱铭记在心,说出这般感谢的话语,怎不让我惊喜和感动?

  今年是我加入洛阳教育的第三个年头,在此,我要感谢洛阳教育的各位领导,谢谢你们对我的信任、鼓励和引导;我同样感谢与我朝夕相伴的前辈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包容和不吝赐教,谢谢你们对我工作的帮助和支持;我也要感谢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谢谢你们的陪伴,正是你们的陪伴让我倍感温暖。我热爱教育事业,不仅仅是因为天真无邪的孩子,还因为洛阳教育这个温馨的大家庭。

  《爱心与教育》叙述的是李镇西老师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我们身边很多老师的影子。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会不停地从教育家的论述中汲取教育的精华,我会不断地向身边的老师请教,虚心学*,保持对教育的初心,同时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这段时间里,我读完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写的,这本书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本书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育的感人故事,书中故事都体现了李老师和学生那种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

  读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

  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

  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时,这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

  拜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非常的震撼,李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深入简出地阐述了爱心与教育的深层关系,展现了李老师教学的不凡风采,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付出真诚的爱心之与学生们的重要。李老师给予我的无限的启迪,要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李老师说,当好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的呀,只有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才会真诚地与学生们交朋友,切身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学*困惑和心理障碍。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会爱上这些孩子们,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传授知识和技能给他们,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从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在以后的学*和生活都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还是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个春天,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教育家写道:“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 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巴甫雷什中学》)

  这是李老师书中的一段话,令我深有感悟。反映我的教学中,我也常有跟同学们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在很多时候也帮到了他们。我每周都会布置他们写周记,让他们把想和老师说的话,或是一个星期来的表现自己作个总结,都一一写出来,然后每个同学的'周记都会认真地看完,并做一一的回答和批注,这样也成为我和同学们交流的好方式。现在想来,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我还需要进行一些有创意的交流,像李老师所做的,让同学们把自己所有的困惑的问题都一一写出来,提出来,可以是书面上的,也可以

  是面对面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各阶段的真实想法,解决他们的真实困难和疑惑。惭愧的是,我对表现好坏不同的学生,还是有一些偏见,我需要通过更大的努力,让同学们感觉到我对他们的爱,慢慢的信任我,理解我,支持我,让学*不好的,思想上有不同问题的学生,一一解开心结,找到各种问题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同学们的疑难问题。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后进学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几点:1,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2,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这是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我们要民主地,科学地,教育学生,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只有与学生*等地对待,以心交心,他们才会信任你,才会听取你的意见和教导。学生都有向善向好学*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只要他们自发的想完善自己,改进自己,他们就会主动地学*自己需要的知道和道理。同样,对于后进生,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要懂得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并且由衷地赞美他们的长处,并善于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改正缺点。关于转化“后进学生”,李老师也提出要主意的几点:第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上进心。第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这对“后进学生”同样适用。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第四,讲究有效方法。李老师书里讲述了他与“后进生”万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考究和学*,也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师对他学生们的真切之爱。

  李老师关于“优秀学生”的培养方式。他提到“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2.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态度较端正,学*方法较科学,成绩较好。3.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4.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知识面较广。5.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6.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7.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上的不正当竞争。8.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相应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这也是李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结出的智慧果实,都是值得我学*和借鉴的,我会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

  对于学生青春期教育,一直是老师们痛的问题,而李老师也分享了他宝贵的经验。“目前教育最缺乏的内容之一便是心理教育——虽然*几年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比起广大中学生的心灵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不少教师仍然*惯于把学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点,当做“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来解决,或热情地教育,或严肃地批评,这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思想工作怎么会奏效呢?”李老师的肺腑之言,也是正是我们忧心的学生青春期教育现状。我作为初中的思想政治老师,更感觉到身上的担子之沉重。李老师提出心理教育(也可简称“心育”)的途径与形式:1,创设和谐氛围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谓和谐氛围,主要指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与班级内部的和谐环境。2,开设专题讲座是一种集体谈话形式。班主任根据学生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将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3,进行个别谈话,个别谈话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广泛的一种形式。这里说的个别谈话是心理辅导,与单纯的教育性谈心不同。心理辅导的谈话具有两个特点:倾听与协商。4,保持书信交流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来讲(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对班主任来说,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书信联系,意味着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书信往来,教师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5,推荐有益读物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报刊资料,这也是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方法之一。6,争取家长配合父母与子女的特殊关系,确定了他们在青春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家长的参与是青春期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老师从他与学生点滴的交流中,看到他对学生们真切的爱。而所有这些宝贵的经验,都让我受益匪浅,对比自己的教学,可以更全面的做好学生的工作,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全身心的健康成长。

  李老师手记中有一篇《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他提到,我对教育的反思,当然不是全部否定我以前的教育实践,更不是彻底否定我们现行的德育,而是要通过反思发现我们德育存在的弊端,进而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德育。文中的女孩,宁小燕,曾经是一位乐观、自信而且富于思考的少女,可由于缺乏了关注和爱,及其自己对世界形成的错误的观念,以脆弱的心灵,她选择了自杀,16岁,花一样的年龄,花一样的生命,就这样消散。而离宁小燕事件已过二十多年了,现在还是有不少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轻生,这不仅仅是他们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作为老师的我们,更是肩负着,人类灵魂工

  程师的重任,可以面对这些轻生的灵魂,我们可以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吗?德育教育也是爱的教育,只有我们奉献出自己的爱心,把爱传递给他们,把爱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才有蓬勃的希望!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宝,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难得范本。李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爱心,是我学*的好榜样,我将奉献出我的爱心,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撰文:吴家祺)

  *日里由于工作比较忙,很少静下心来看书,但是听说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特别好,尤其值得一看,所以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拜读了这本书。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很多故事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满满的爱,真的是受益匪浅!李老师的很多言行都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比如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这绝对是一般教师很难做到的……

  都说教师的爱是博爱,当然的确也应如此,但是要将这份爱达到*衡的标准,对我而言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从学生角度看,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无论教师怎么对待,在他们心中都会有着各种不*衡,即便是我自己也会有这样类似的感觉。比如对于优生而言,教师的欣赏和器重是理所应当的,而对后进生的批评和漠视也不足为奇,这在我们的教育中的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有时候我也常认真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似乎无论我怎样努力摆正师爱的天*,好像永远都是摇晃的,面对优生的时候表扬和期望是我的正常情感,而面对差生时,对他们捣乱课堂,不认真完成作业等做法总是非常气愤,怒其不争的同时,进行数次教育,无果之后便是无可奈何的放弃。因此,要对所有学生做到一样的“爱”,的确非常不容易,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然而李镇西老师做到了!

  李镇西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因为弱势群体是不幸的,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只有爱才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也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教师,我真的把爱传递给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由于同时带七八两个年级,总共6个班,同时兼任801的班主任等,所以*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经常是上课进教室,下课出教室,很少有时间和学生坐下来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和了解。其实我也是爱他们的,我会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真的!但作为教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而是*易*人才对……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方法是独特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他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的基础之上,是真正*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其实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地付出,孩子们也同样会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渐渐地你会发现他们脸颊上那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莫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更加努力,你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重要的是有颗智慧的爱心!

  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绝佳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我,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二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拜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所谓的*淡其实就是*庸,是无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我而言真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加油!

  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已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着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此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老师“施爱育人”的感人故事。在阅读过程中,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真诚的爱的回报,每一幕都让我为之感动,不断地引发我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关心、关注、关爱,可是长久的对需要爱的人施之以爱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爱心和童心”这部分的描述中,引起我共鸣的是:“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正如书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你是爱学生的,就必须有一种能力——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世界,而非颐指气使、强行命令。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这部分,其中有这样三个观点:

  1、讲求民主: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火花”。我们即使在指出学生不足时,也不要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要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力。错误面前人人*等,优生差生一视同仁,即便是老师错了也要公开向学生道歉,用心灵赢得心灵,用真诚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被后进学生真心接纳了,他们就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2、讲究科学: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引导后进孩子“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要鼓励他们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还要有耐心等待后进学生循序渐进的拔除自己各种缺点的“杂草”,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逐渐减少犯错的次数。

  最令我动容并且引发我思考的是:

  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文中谈到:没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几乎都是这样的不幸者!由于在智力水*、行为*惯、知识基础、家族背景等等方面的差异,“后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与班集体同步,于是心灵的悲剧便发生了:自卑自贱但表面上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完不成只好胡乱应付,因此常被各科老师斥骂,受尽了学生的白眼,于是处处与集体作对……多么真实的写照!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一定都会有其立足于世的天赋,不必千军万马过高考的独木桥,对于后进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发展其爱好,引导他们学会做人之本、学会生存之道。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

  从教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也会收获孩子们对你满满的爱心与信任。我的教育之路已起步六年,回想起来,这六年的教育路似乎很浅薄,好在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我的真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1.教育者的明智和机智,在于引导“后进学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P60

  2.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但是,必须指出,“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师因此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是极不公正的。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P61

  3.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P65

  4. “后进学生”写“每日九问”。引导“后进学生”养成每天“自省”的*惯: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预*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P66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篇(扩展8)

——《玫瑰与教育》读书笔记菁选

《玫瑰与教育》读书笔记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玫瑰与教育》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沉默着?我不过是一朵花。”是的,我只是一朵小花,带着一丝芬芳,和着风和雨,我却执着地孕育着,盛开着,以最大的努力回报春天。

  吁了一口气,我合上了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玫瑰与教育》。

  连日来的语文课让我烦躁不已,压在心头的闷气仿佛黑暗中的吸血蚊子挥之不去。教书,确实不那么轻松!面对刚从幼儿班上来的小屁孩儿,使尽了浑身解数的我如虚脱般躺在了床上。是啊,58个孩子,58种脾气,58样表现,我还没有做到应付自如。铃声响过之后站在教室门口目光严厉的扫视,换来的只是孩子们目中无人的谈笑风生;一次次课堂表扬的同时,换来的只是孩子们不到三分钟的安静;激烈的课堂讨论过后,响亮的拍掌声示意,换来的只是令自己紧锁眉头的等待。面对一年级的孩子,我感到了力不从心。

  为什么活泼的孩子像脱疆了的小野马?为什么以往的教学方法失去了效果?为什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如此大的差距?教一年级,让我有深深的挫败感。

  忽然想起一个同事的话:一年级的孩子,不能用正常的思维去对待。细细琢磨他的话,觉得有几分道理。“正常的思维”不就是我们所想的吗,*惯了**想法的我,好像与一年级的小朋友走得太远了。于是,越是想照着自己的想法,越是得不到方法,越是想实现自己的目标,越是迷失了方向,想想觉得可笑,可笑自己竟成了南辕北辙中的'那个人。

  “埋怨环境不好,是因为我们自己还不够好;埋怨别人狭隘,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育,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方法太少。”在课堂上一直强调学生:来学校学的就是方法。以孩子心目中的权威自居的教师,忽然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原来是那么的匮乏。

  尽管教育不单单只是老师的事,尽管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尽管不是所有的课堂预设和生成都能成正比,尽管教学本身就是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同样知道,成长就是一点点的对细节的反思累积起来的高度,没有思考,就意味着枯槁,没有痛苦,就意味着死亡。

  我希望让忙碌的自己不断与宁静的自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自己不断接受理智的自我批判,让实践的自己不断接受理论的自我省察。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记录了她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活生生的记录她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这都让我们觉得他是那么的贴*我们的生活呀。

  走进《玫瑰与教育》,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教育人生的塑造,更多的则是感受到窦老师的独立思考、独家发现和独特表达等个性特征的彰显。这本书中我想提及最多的词语就是“读书”二字。“读书-思考-实践”是这个时代的老师应当静下心来要做的一件事,这也是要成为一个有专业尊重的教师的必由之路,作为学生要读书,作为教师更要读书,我理解学生读书贵在培养兴趣,所以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即可。教师多读专业书籍固然是应当的,但更应当多读一些名著、专著等等,“修身养性、净化心灵”不敢说!但多多少少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爱好。从窦老师的这本书中我理解,教师应当是要培养读书的*惯的。

  从《玫瑰与教育》中我体会到读书的重要,作为教师更应做好“读书-思考-实践”。窦老师是一名语文教师,书中写的都是她教学生活中的随笔和感想,从书中我看到了她那淳朴、自然的人格魅力,心中盛满阳光,怀着一颗感恩心为人处事的窦老师。这本书中,窦桂梅并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罗列出许多原则和规律,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研究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入手,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读了《玫瑰与教育》后,我想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勤奋地阅读成就了她的美丽和深刻。请看她是怎样看待阅读的:

  “读书,使精神高贵而丰富,亦使生命深刻而阔远;读书,让我在有限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

  “读书,是我心灵的振翅;读书,是我精神的呼吸。”

  “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

  “外在的形貌基于遗传,是难于改变的,但人的精神却可因读书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

  “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一个人,只有在读书中才能体验生命的'滋味。在读书中身体自然得到运动,大脑自然得到运转,心灵自然被酬劳。”

  读书让我们有专业的知识,思考让我们有了独立的思维,实践是将我们的思考实施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的实践我想一定是具有教师独立特色的教学活动,窦老师强**师应该具有一定的个性,教学活动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反思自己在每次外出听课之时,所获得的那些老师们表扬、鼓励的技巧,调动情绪的方法。回来以后便照葫芦画瓢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现在想起来在课堂我们反而失去了自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常常为自己语文课堂缺乏生动、灵性、激情、思想……而苦恼、烦忧、惭愧、自责。或许这就是我不断买书读书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吧,是的,“唯有读书”才能让自己长“高”啊!人,读书与不读书肯定是不同的。身为教师,读书与不读书,就更不一样了,这可以在你的学生那里得到验证。就让我们在这读书的季节里,来开始我们自己的阅读吧,相信在阅读中,我们也一定会变得美丽、优雅。教师的一生或许就是一个不断翻阅书籍,行走于学生中间以及文字之间的生命过程吧!

  早就对窦桂梅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直视她为教育界中的女中豪杰,前两年曾拜读她的《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领略了她对课堂教学的智慧,这学期欣赏了她的《玫瑰与教育》,更是觉得窦老师不仅在教学方面充满睿智,她的生活思想等方面都非常有个性。窦老师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她善于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由小见大,阐述道理,而且论据有词有理,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让人震撼。总而言之,窦老师还是一个会想、敢想、敢言、敢怒的人。

  读《玫瑰与教育》让我感想之一:拿什么给我的孩子。读了窦老师《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我不仅问自己:我拿什么给我的孩子?回想自己学校毕业后教书十几来年,除了压迫自己看看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其他文学方面的书几乎没翻过,书架上,学生时代买来的书也成为一种装饰。作为一名语文专业教师,如果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知识不丰富,课堂知识就不丰满,课堂驾驭能力就差,简单的例子,如,自己古诗词方面积累不多,遇到填空题都要翻书查资料,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不说,自己也感觉甚是麻烦。“一手好字,一幅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是窦老师学校从工具性角度强调的语文学科质量目标。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更要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只有现在自己身上“沉淀”一些东西,才能把这些“沉淀”慢慢的传授给孩子。

  感想之二:让读书成为*惯.窦老师在《执子之手,与子偕行》中说:“本着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去读书的人,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且不说什么是真正意义的读书人,我都差不多成为“只教书,不读书了。”窦老师还说“与文学为敌的语文教育留下的将是缺乏想象力和没有审美品位的一代。所以,语文教育必须让学生的精神泡在文学的蜜罐子里。”我们教师就更要如此。窦老师还把读书的*惯视为“给我幸福的*惯”,不仅自己爱读书,就连她读初中的女儿也是如此,在繁重的课业压得透不过气是,还不忘看课外书,还对窦老师说:“如果考试只考课外书多好。”由此可见,窦老师不仅自己爱看书,还言传身教,让自己的女儿也迷上课外书。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像窦老师一样“成了时间上的葛朗台”,一天到晚读啊、听啊、想啊。但最起码今后的我会让我的时间葛朗台挤点时间给我读书。

  感想之三:成长就是一点一点的对细节的反思积累起来的高度窦老师在《清兮浊兮沧浪水》中说:“反思才是教师成长的推进器。”进行感性工作的同时,更要从理性上反省自己。“成长就是一点一点的对细节的反思积累起来的高度。”窦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善于反思每一个细节,用她自己的话说一天不写就不舒服。

  “不管何时何地,谁收到玫瑰都会怦然心动。你看,一朵有一朵的含义。就好像红玫瑰代表对教育的付出和热情;黄玫瑰代表珍重自己,祝福别人......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色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

  起初被书名吸引,怀着对教育的探索和一丝浪漫情怀,我走进了窦佳梅老师的“玫瑰花园”,希望能在玫瑰园中获得启示但也有不少疑惑:*时令人焦头烂额有时还吃力不讨好的琐碎教育工作是怎么和这么美的“玫瑰”形象联系在一起。

  窦老师用真挚的文字在“清淡与忧患”中抒发对教育深深的思考,随她走*“听说读写的背后”伴随老师的脚步“管窥”日本教育的现状,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领略一道道文化的风景,我才明白正式对教育的'激情和热爱为她*凡的教育生涯注入新的力量,令教育之花越发灿烂。“玫瑰”是窦老师的网名,在窦老师的心中,教育就是一朵开不败的花,正是怀着这样的热情和思想,玫瑰才四季芬芳。

  在对教育的忧思中,玫瑰老师谈到:要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老师。确实,教师的专业只有先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才能够真正的发展,只有提高自身,在时间中不断反思成长,拥有宽泛的人文视野,在坚持中学*,与时俱进,才能在岁岁年年循环的工作中找到灿烂的教育轨迹。

  在寻求本真的课堂中,玫瑰老师谈到“小红花的背后”,我也感触良多。一堂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类似“小红花”的奖励是老师一贯运用的方法,然而,在课堂中,也常常能听到“又没有叫我”的叹息,看到学生失望的神情,小花儿并没有开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正如窦老师所说“我们没有权利用**世界的胜败、积极或不积极之类的原则去约束他们和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要做的是机器每一个孩子对学*和未来的热情、激起他们对荣耀的尊重”“不要仅仅以竞技的原则发放小红花,或者说不可将竞技的奖惩原则过早地一如到小学的学*中去”。那么我们除了对优胜者予以奖励,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或者不积极学生予以奖励,恰如其分地奖励学生。更应该在奖励的同时,教师寻求语文课堂的本真,激起孩子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中,教师把文字语文引入生活语文,把生活语文化成文字语文。这样的方式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还需要我积极地思考和探索。

  玫瑰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因为她找到了教育中传递关心与爱的艺术。我常常感慨个别学生太难教,软硬不吃,油盐不进,为他们感到惋惜,恨铁不成钢,。可仔细想想,或许还是经验不足,一味地用简单直接的教育方式,无法拨动学生的心弦,对他们的方式缺乏了“爱”的艺术。在教育实践中,当有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会显得急躁,对他严厉批评甚至大发雷霆,学生可能当下“老实”了,但也仅仅是一种假象,学生迫于老师的权威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正如玫瑰老师所说,对于学生的教育要掌握一定的艺术,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从心底关爱学生,付出耐心,细心、同情心,或许当状况出现时,深吸一口气,压下暂时的火气,听学生说一说,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想一想。

  读罢《玫瑰与教育》,我钦佩玫瑰老师对阅读与写作的热爱。在自序中她写道“当我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那么笨拙,有时候心里的感受的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这何尝不是我的感受,每次写东西,才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收录了窦老师的部分书评,阅读这些深度理性的文字,让我感受到窦老师的睿智、内涵,让我更加懂得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应该多读,把阅读当做一种*惯,使我们有效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

  窦老师是教育阳光下一朵美丽四射的玫瑰,她的孜孜以求,热情好学让我敬佩。我自知还是一株无名的小草,我也会在前行的道路上采集知识的阳光,沐浴智慧的雨露,望有一天,让每人手有余香。

  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曾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提出这样的定义: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而后他又说: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就像我,许多次地读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

  窦老师很欣赏冰心老人的见解:“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所以,窦老师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常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字字飘香,满溢着玫瑰的芬芳,让我读出窦桂梅老师的善良与美丽,浪漫与丰富,激情与风险!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名普通的中师生,先从吉林实验小学,再到北京,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著,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正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成就了窦桂梅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教育大师。

  走*大师,品味经典。当我读到:“无论如何‘挤’时间也要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我仿佛看到,正是无数个彻夜伏案,记录下窦老师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书中诗意的预言,真切而热情,正所谓文如其人。窦老师就是这样,与书为友,她说“三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她说:“读书时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就像女人护理自己容颜一样。”她还说:“珍贵的文字饮食,修缮了灵魂,使心灵日益变得强壮,不再孤独,不再软弱。”所以,她就像一只书虫如饥似渴地徜徉在书海中,文学书、专业书她都看,音乐、舞蹈、唱歌、打扮,她都热衷,她活得丰富、活泼、阳光、激情四射。

  “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这是窦老师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引领我们在亲*文字的脚步里追寻经典,在寻寻觅觅中遇见经典,并将种种友情一一认取,最后记住微微上扬的嘴角和心中的温暖,让我愿意,一如既往地读、思,发现、重温……

  《玫瑰与教育》一书最后一页,窦桂梅引用狄金森的一句诗:“跳着舞过暗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因为她的《玫瑰与教育》,因为像她的《玫瑰与教育》一样给予我们丰富的经典,我想说:教着书过*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永不停歇的阅读。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